《我们的荆轲》

基础墙

Moderator
VIP
注册
2005-05-23
消息
1,247
荣誉分数
135
声望点数
193
酒市酣歌共慷慨,况兹挥手上河梁。
怀才盖聂身偏隐,授命于期目尚张。
落落死生原一瞬,悠悠成败亦何常?
渐离筑继荆卿剑,博浪锥兴人未亡。

刚读过莫言大作——我们的荆轲,不知不觉地就想起了汪逆这首诗。

汪兆铭,挺好一文人,没事非去玩甚么政治。您是那块料子吗?说什么为薪为釜,我倒是真真的相信您老有那个勇气那个担当,在这一点上您胜过时下的名人大腕百倍。可是政治那玩意儿,除了勇气担当之外,它还是门学问,是个境界,论起这门学问这个境界,您比您那一辈子的对头蒋中正可是差远啦!老蒋在您最悲观的时候就看到了抗战必胜,这境界,您有吗?老蒋在剿共得手的时候就留下了联共的后手,这学问,您有吗?

读了莫言先生的大作,更觉得您就是个文人,欠骂的文人。

文人,文字玩多了,人就变了,变得“心外无物”,只认自己(还有前辈的一伙名士大腕们)凭着想像塑造出的那些个甚么风骨,还有什莫侠气。

风萧易水今犹昨,魂度枫林是也非——读过此联,不单是赵伯先胡汉民,本墙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跟着“激昂不已”来着。此等文字,单凭着才气是万万写不出的,您绝对有一身的侠气,名士的风骨:西风撩发,白衣胜雪;摔杯而去,义无反顾。及至失手陷身,思红颜知己,顾日影弹琴,魂销魄散之后,千秋功过留给后世小子们谈论——多美的意境!

可惜,莫言写了个〈我们的荆轲〉。真真的就像那天在易水边上突然下了场暴雨,把这意境给毁了。

您最后那句,博浪锥兴人未亡,好。您求仁,求义,到最后却是什么都没落下。您不在乎吗?未必。“生惭郑国延韩命,死羡汪琦做鲁殇”,谁说的?您那,就是个文人!

看官,想做名士不?想当大腕不?想得诺贝尔奖不?不妨先读一读诺贝尔奖得主的大作,〈我们的荆轲〉。

添个注脚,本墙学工的,引车贩浆者流,说出的话,自然是粗鄙不堪。
 
谢谢推荐
 
“ 真真的就像那天在易水边上突然下了场暴雨,把这意境给毁了“ 顶!!!

查考荆轲,已不是很容易了。 刚看了网上莫言的荆轲剧情介绍。剧中,荆轲被很有人情味地安排成 “刺秦信心匮乏“,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有个美女力助荆轲荷尔蒙陡然激增,终,成就了壮举。这剧情,老掉牙的糖醋味,也够俗气荒唐的的说!!! 一个诺贝尔获奖者,也学着小报记者,弃绝严谨的学术考据,凭空拿历史人物,搅和着自己在农村偷鸡摸狗的土腥味,演绎出中国特色的现代世俗荆轲,不能怪人说道一二了。 当然,人确是很文学,明确说了,这是 ”我们的荆轲“,也就说,不是你们的,不是历史的。 那么,至于怎么写,谁管得找! 呵呵,是何居心啊。

春秋战国时期,出了多少人物,有多少旷世之作。从文字中看到,那个时期,人的侠肝义胆,温柔敦厚,博学聪慧,令人向往啊。网上找了一段: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荆轲起初推辞过,但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荆轲是勇士,也是性情中人吧?!


http://channel.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451/1/class045100001/hwz991782.htm
 
最后编辑:
酒市酣歌共慷慨,况兹挥手上河梁。
怀才盖聂身偏隐,授命于期目尚张。
落落死生原一瞬,悠悠成败亦何常?
渐离筑继荆卿剑,博浪锥兴人未亡。

刚读过莫言大作——我们的荆轲,不知不觉地就想起了汪逆这首诗。

汪兆铭,挺好一文人,没事非去玩甚么政治。您是那块料子吗?说什么为薪为釜,我倒是真真的相信您老有那个勇气那个担当,在这一点上您胜过时下的名人大腕百倍。可是政治那玩意儿,除了勇气担当之外,它还是门学问,是个境界,论起这门学问这个境界,您比您那一辈子的对头蒋中正可是差远啦!老蒋在您最悲观的时候就看到了抗战必胜,这境界,您有吗?老蒋在剿共得手的时候就留下了联共的后手,这学问,您有吗?

读了莫言先生的大作,更觉得您就是个文人,欠骂的文人。

文人,文字玩多了,人就变了,变得“心外无物”,只认自己(还有前辈的一伙名士大腕们)凭着想像塑造出的那些个甚么风骨,还有什莫侠气。

风萧易水今犹昨,魂度枫林是也非——读过此联,不单是赵伯先胡汉民,本墙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跟着“激昂不已”来着。此等文字,单凭着才气是万万写不出的,您绝对有一身的侠气,名士的风骨:西风撩发,白衣胜雪;摔杯而去,义无反顾。及至失手陷身,思红颜知己,顾日影弹琴,魂销魄散之后,千秋功过留给后世小子们谈论——多美的意境!

可惜,莫言写了个〈我们的荆轲〉。真真的就像那天在易水边上突然下了场暴雨,把这意境给毁了。

您最后那句,博浪锥兴人未亡,好。您求仁,求义,到最后却是什么都没落下。您不在乎吗?未必。“生惭郑国延韩命,死羡汪琦做鲁殇”,谁说的?您那,就是个文人!

看官,想做名士不?想当大腕不?想得诺贝尔奖不?不妨先读一读诺贝尔奖得主的大作,〈我们的荆轲〉。

添个注脚,本墙学工的,引车贩浆者流,说出的话,自然是粗鄙不堪。

汪精卫不能说是玩政治吧,年轻的时候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清朝摄政王,那种壮烈不是一般的志士能比的吧。六四惨烈吧,六四之后,所有人都骂李鹏是罪魁祸首,但是有人敢去刺杀李鹏吗?没有吧。从这一点说,即使现代中国,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年轻时的汪精卫。

满 清推翻后,他遵照自己的允诺,不要官职,带着陈璧君去了欧洲,后来跟随孙中山,最后一直在孙中山身边出谋划策,直到孙中山去世,也不能说是玩政治吧。他输 给了蒋介石,恐怕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手里有军权吧。刺杀摄政王前,他跟胡汉民说,“我今为薪,君当为釜”。让自己牺牲,来成就他人的功业。后来在投奔日本人 时,他给蒋介石信说,“君为其易,我为其难”,跟蒋介石一个在同盟国这边下注,一个在轴心国那边下注,这样无论最后哪一方胜利,中国都不会完全沦为战败 国,这种说法不能说全无道理。他的曲线救国未必对,但是他应该说从年轻到老一直是忧国忧民的一个人。他的最后留下的诗词,也一直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忧国忧民 的人:“城楼百尺倚空苍,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阑干拍遍,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经几度兴亡?”

历史有很多悲剧人物,汪绝对是其中之一。
 
最后编辑:
太史公笔下的那个荆轲,笔墨并不多。以他的身份和业绩,入不得本纪,也入不得世家,摆在列传里面都不够自成一篇的,还得受点委屈,和专诸聂政几位挤一挤。

吝啬如太史公的,肯舍些笔墨给荆轲,是因为他勉强可以拔上一拔,算个“立意较然,不欺其志”,用来做道德楷模传世。本来么,别管是个什么世道,总得有个把楷模在那儿挂着。

唉,咱们的祖宗,总觉得认了几个字,就有了义务,得扛起教化传承的大任。比如咱那至圣先师,作了个《春秋》,还指望着能吓唬乱臣贼子呢!

到了莫言这儿,肩膀上还是没有空着。他对史实没那么大的兴趣,他在借尸还魂借古讽今,他骂人呢。我们的荆轲,这个名字取得就绝。

莫言骂得好。的的确确有那么一族,求权势不得,求富贵还是不得,就只好求牌坊了。为了这个牌坊,人家照样可以用尽心机,照样可以突破底线。反正是我要辉煌我要张扬,我不能平庸我不能彷徨。

回头说汪精卫。他刺杀摄政王,还算是比照着太史公的荆轲,有样学样学来的,要不怎么说他就是个文人呢。别管学得像还是不像,他至少是有那个种。就冲这一点,今人还真难有能望其项背的。

可是,读过《我们的荆轲》,我还是忍不住联想到了兆铭先生的那首诗。诗是在他落水之后写的,已没了早年“此头须向国门悬”的豪气,但用典还是一如既往地讲究。为什么偏偏拣了个不起眼的盖聂说事?我也曾对“我们的”盖聂多有微词,我甚至也演过“我们的”盖聂。所以我猜,汪精卫还是觉得委屈,就是说他还在乎身后的名声,他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我们的”荆轲。

当然,小人之心。我自认没有万一的资格去贬损那个已经遗臭万年的汪精卫。

至于当今大腕们,尽可以争着去演男一号荆轲,反正莫言把剧本都写好了,那坐位空着也是空着。

其实就作品而言,莫言的这一篇还真不算上乘。我更喜欢《生死疲劳》,也许是因为那里面有一两个看着面善的吧?
 
历史有很多悲剧人物,汪绝对是其中之一。

开始读汪的诗词,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大汉奸能写出如此感人的句子。诗词这玩意儿,不是仅靠着功力才情就能玩得动的,最要紧的是境界。汪诗绝对有一种名士的境界。再读下去,对他这个人的理解就完全颠覆了,为他可惜,更觉得他本不该从政。他身上的文人气太重,总觉得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可是他又真没那个能耐。

唉,如果国运清平,他本可以远离政坛,做个文坛巨星,给后人留下一堆脍炙人口的佳作。当然,生逢乱世,不幸的远不止他一个。

曾向一个清史大家问起过洪承畴:他是个明白人,为什么当了汉奸?先生说,他当时认为他做的事情是对的。把这话放在汪精卫身上,应该也适用。
 
开始读汪的诗词,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大汉奸能写出如此感人的句子。诗词这玩意儿,不是仅靠着功力才情就能玩得动的,最要紧的是境界。汪诗绝对有一种名士的境界。再读下去,对他这个人的理解就完全颠覆了,为他可惜,更觉得他本不该从政。他身上的文人气太重,总觉得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可是他又真没那个能耐。

唉,如果国运清平,他本可以远离政坛,做个文坛巨星,给后人留下一堆脍炙人口的佳作。当然,生逢乱世,不幸的远不止他一个。

曾向一个清史大家问起过洪承畴:他是个明白人,为什么当了汉奸?先生说,他当时认为他做的事情是对的。把这话放在汪精卫身上,应该也适用。
如果他只是文人,没有那些经历,恐怕就很难写出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诗篇来。

就像你说的,只有才气是不行的。他若没有入狱,怎么能写出“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相比之下,柳亚子的才气恐怕不低于他,但是柳亚子有什么特别能让人记住的诗呢?他要不是一个革命者,陈璧君怎么会那么爱他。他若没有陈璧君的那种爱,怎么能在狱中写出“风萧易水今犹昨,魂度枫林是也非”和“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这样的诗句呢?要没有跟日本人在一起的悔恨的心情,又怎么能写出“空梁曾是营巢处,零落年时侣,天南地北几经过,到眼残山剩水已无多。夜深案牍明灯火,搁笔凄然我”这样的苦闷呢?

洪承畴投降了满清,我想还是跟他见到清帝的开明/礼贤下士和痛恨明朝的腐败有关。在明朝末年那个酱缸里混的人,他一定非常了解明朝的各种弊端和明亡的必然性,也一定看到了皇太极和多尔衮那些人跟明朝的君主和官吏们完全不一样。士大夫一向有良禽择树而栖的传统,他可能更喜欢服务于清帝这样的开明的君主吧。
 
如果他只是文人,没有那些经历,恐怕就很难写出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诗篇来。

就像你说的,只有才气是不行的。他若没有入狱,怎么能写出“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相比之下,柳亚子的才气恐怕不低于他,但是柳亚子有什么特别能让人记住的诗呢?他要不是一个革命者,陈璧君怎么会那么爱他。他若没有陈璧君的那种爱,怎么能在狱中写出“风萧易水今犹昨,魂度枫林是也非”和“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这样的诗句呢?要没有跟日本人在一起的悔恨的心情,又怎么能写出“空梁曾是营巢处,零落年时侣,天南地北几经过,到眼残山剩水已无多。夜深案牍明灯火,搁笔凄然我”这样的苦闷呢?

洪承畴投降了满清,我想还是跟他见到清帝的开明/礼贤下士和痛恨明朝的腐败有关。在明朝末年那个酱缸里混的人,他一定非常了解明朝的各种弊端和明亡的必然性,也一定看到了皇太极和多尔衮那些人跟明朝的君主和官吏们完全不一样。士大夫一向有良禽择树而栖的传统,他可能更喜欢服务于清帝这样的开明的君主吧。

等了半天基础墙,未果。忍不住,还是说了吧。汉奸就是汉奸,而汉奸,想做谁都可以做,不分是学者或侠士。 三国里的吕布,骁勇善战,万夫不挡,相貌俊朗,但依旧为人所不齿,就是因为人品。 胡兰成也写得一手好文字,但也还是汉奸

很多人都佩服年轻时的汪精卫,因为那时他明白是非。汪后期投靠日本人,就没了年轻时的气节。他是要 “ 择明主而仕 “ 吗?日本人是明主吗? 在世界还没有大同的年月,这就是卖国了。 爱国就是要爱一个民族,爱她的文化,爱她的人民。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当汪精卫拱手让日本人掌管中华民族的利益和主权,泯灭中华文化,并取而代之于日本文化,这就是卖国了。 至于,陈璧君的爱嘛,徐志摩日记有写: “ 曾經見過他一面,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適之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

洪承畴就不用说了吧。他可是被俘后才想到的”开明的君主“ 吧。 他是汉人,他帮着异族,剿杀同族的大众。 在他的帮助下,汉人的权利,利益,和文化统统为奴。文字狱,大尾巴辫子,,,,还用说下去吗? 洪承畴带领清兵砍杀了多少和他同族的无辜的同胞才进的紫禁城。这与傅作义将军开城门,使北平和平解放是两回事吧。 怎能不叫洪承畴为卖国投敌,只不过洪运气好,后主得势了,才保全了性命。汪就没那么走运,,,
 
最后编辑:
陈璧君最了解汪精卫了,她一直到死都不认为汪精卫卖国,而是蒋介石卖国。当年她为汪精卫辩护说:
“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并没有说洪承畴不是卖国投敌,只是说他内心里一定是有他的想法的。他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另外,清朝有多少汉人在里面做官的?李鸿章,曾国藩不都是吗,当年复社里最慷慨激昂的侯方域不是最后也不得不参加清朝的乡试了吗?当初投降的是汉奸,那么后来在清朝做官帮着清朝统治汉人的不也是汉奸吗,清朝几百年,那又有多少汉奸?
 
陈璧君最了解汪精卫了,她一直到死都不认为汪精卫卖国,而是蒋介石卖国。当年她为汪精卫辩护说:
“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并没有说洪承畴不是卖国投敌,只是说他内心里一定是有他的想法的。他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另外,清朝有多少汉人在里面做官的?李鸿章,曾国藩不都是吗,当年复社里最慷慨激昂的侯方域不是最后也不得不参加清朝的乡试了吗?当初投降的是汉奸,那么后来在清朝做官帮着清朝统治汉人的不也是汉奸吗,清朝几百年,那又有多少汉奸?

ok,这很奇怪吗。哪个坏人都不承认自己坏,辩解两句不奇怪。 “陈璧君了解汪精卫”,那么也知道汪对日本人俯首称臣唯命是从,就为曲线地苟活一条性命。如果是汪精卫自己乐意也便罢了,可他是把那一片土地和人们一起交给日本人

至于到底是谁的责任问题,汪没有责任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妇孺皆知的道理,,,作为没裹脚的陈璧君会不知道?

“ 汪先生。。。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 。 日本人是来中国土地抢夺占领。作为中国人,汪圈了块中国土地(不是他私人的)送给日本人统治。 如果汪精卫能把全中国都圈下送日本人,如果没人抗日,那现在大家就直接被”曲线“成日本人了

洪承畴在被俘虏之后反戈,很难让人相信他不怕死。

李鸿章那辈和洪承畴差好几百年呢,李鸿章生在清朝,连他爸都留辫子,搞不好还有满鞑子血缘呢,就不能叫汉奸了。 就跟现在的CBC,人就是加拿大人,不是中国人。自己要改,那另说

内什么, 看过您的新作,不错的呀
'
 
最后编辑:
洪承畴是兵败被俘,好像是绝食自杀过,但是没死成。一个文官带兵去打仗,打败了,自杀也没成,我觉得人能做到这份儿上,已经很不错了,对明朝也进了臣子之心了。大家其实并不反感洪承畴,真正让人反感的是吴三桂,他手握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引狼入室,后来对农民军和明朝的余部斩杀绞尽,他那样的才是真正的民族的罪人。

我们一说就是汉奸卖国贼,其实就拿汪精卫来说,你可以说他是汉奸,但是他并没有出卖国家的一寸土地,他的地盘都是日本占领区。汉奸也分各种不同的汉奸,有的汉奸你觉得很遗憾,就像基础墙在遗憾汪变成汉奸。有的汉奸让人可以理解,就像洪承畴,兵败被俘,自杀未成,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成文天祥吧。有的汉奸让人深恶痛觉,就像吴三桂,先引狼入室,后叛清,死有余辜。

还有,你搞错了,不是”汪圈了块中国土地(不是他私人的)送给日本人统治“, 而是日本人早就把南京上海江苏那一带都给占了,把地交给汪精卫的维持政府管理,就像日本占了东北后成立满洲国让溥仪做首脑一样,不是溥仪把地给日本,是日本让溥仪做儿皇帝。
 
最后编辑:
等了半天基础墙,未果。忍不住,还是说了吧。

不好意思,昨晚回过帖子就睡下了。

个人觉得,汉奸和汉奸,还是有些分别。如过去所说,同是落水,石友三让人鄙夷,溥仪让人耻笑,而汪精卫却让人惋惜。

汪精卫是个挺复杂的人物。他的落水,不该是为了名利。他很大程度上是个旧文人,所以他肯定知道,落水之后无论成败,都要落下千古骂名。同是旧文人的吴佩孚,就不肯趟这个浑水。

革命家汪精卫毕竟不是旧军阀吴佩孚。他自然是个明白得失的人,可他同时还是个豁得出去的人。从那封著名的艳电可以看出,他当时以为抗战必败,以为他是在挽救民族,所以他打算用自己的一世英名来换个所谓的和平,为薪之后,他还要为釜。

可惜,汪精卫根本就不知道他自己在做什么。以他民国元老、党政二把手的身份降敌,对国家信誉民众信心是个多大的损害?对那些死心附逆的败类是个多大的鼓励?对那些趋利附势的小人又是个多大的诱惑?难怪老蒋下了血本,要取他的那颗帅气的少年头。

他的“和平运动”,一开始就是个笑话。他后来也觉得上当,也觉得屈辱,可他总以为还可以从日本人那里多少争取来一些民族尊严和自由,比如以警察来替代日本宪兵维持治安等。

他的努力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但没法改变被军事占领的实质。他的政府还不得不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提供资源,甚至直接参与了屠杀抗日军民,这些作为,无论如何都是罪行。而汪精卫自己也该知道他所做的许多事情已经背离了他的初衷,并为此懊恼。前面引的“生惭郑国延韩命,死羡汪琦做鲁殇”,还有拥抱引的“天南地北几经过,到眼残山剩水已无多”,都是这种情绪的表露。

由此我以为,他不是个目光远大的人,也不是个谋略深沉的人。但我不相信他是个追名逐利之徒。名利之徒,内心的浊气是没法掩饰的,他们写不出他写过的文字,也做不出他做过的事情。

对汪精卫其人,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写了这么一首挽诗:

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阮禹多才终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
千秋读史心难论,一局推枰胜数谁?
事变无穷东海枯,冤禽公案有传疑。

所谓史家情怀,毕竟不同凡人。既然连陈老先生都说冤禽公案有传疑,还是把这桩公案留给后人来断罢!
 
陈壁君算得上是个奇女子,她那条削铁如泥的舌头,在民国女杰之中也是出了名的。传说宋庆龄何香凝二人曾到上海劝她和汪精卫划清界线,她说,汪先生是被蒋介石冤枉的,如果共产党肯主持公道,就该给汪先生平反。结果,她在提篮桥监狱一直住到死。
 
不好意思,昨晚回过帖子就睡下了。

个人觉得,汉奸和汉奸,还是有些分别。如过去所说,同是落水,石友三让人鄙夷,溥仪让人耻笑,而汪精卫却让人惋惜。

汪精卫是个挺复杂的人物。他的落水,不该是为了名利。他很大程度上是个旧文人,所以他肯定知道,落水之后无论成败,都要落下千古骂名。同是旧文人的吴佩孚,就不肯趟这个浑水。

革命家汪精卫毕竟不是旧军阀吴佩孚。他自然是个明白得失的人,可他同时还是个豁得出去的人。从那封著名的艳电可以看出,他当时以为抗战必败,以为他是在挽救民族,所以他打算用自己的一世英名来换个所谓的和平,为薪之后,他还要为釜。

可惜,汪精卫根本就不知道他自己在做什么。以他民国元老、党政二把手的身份降敌,对国家信誉民众信心是个多大的损害?对那些死心附逆的败类是个多大的鼓励?对那些趋利附势的小人又是个多大的诱惑?难怪老蒋下了血本,要取他的那颗帅气的少年头。

他的“和平运动”,一开始就是个笑话。他后来也觉得上当,也觉得屈辱,可他总以为还可以从日本人那里多少争取来一些民族尊严和自由,比如以警察来替代日本宪兵维持治安等。

他的努力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但没法改变被军事占领的实质。他的政府还不得不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提供资源,甚至直接参与了屠杀抗日军民,这些作为,无论如何都是罪行。而汪精卫自己也该知道他所做的许多事情已经背离了他的初衷,并为此懊恼。前面引的“生惭郑国延韩命,死羡汪琦做鲁殇”,还有拥抱引的“天南地北几经过,到眼残山剩水已无多”,都是这种情绪的表露。

由此我以为,他不是个目光远大的人,也不是个谋略深沉的人。但我不相信他是个追名逐利之徒。名利之徒,内心的浊气是没法掩饰的,他们写不出他写过的文字,也做不出他做过的事情。

对汪精卫其人,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写了这么一首挽诗:

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阮禹多才终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
千秋读史心难论,一局推枰胜数谁?
事变无穷东海枯,冤禽公案有传疑。

所谓史家情怀,毕竟不同凡人。既然连陈老先生都说冤禽公案有传疑,还是把这桩公案留给后人来断罢!
二次大战的德军打败法国的时候,轴心国还真有机会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希特勒不是进攻苏联,而是进攻英国的话。那时胜败都很难料啊。
汪精卫是失策,最后自己把自己一世英名给毁了。

陈寅恪的诗不怎么样啊,写得这么拗口。
 
'
呵呵, 拥抱,基础墙,真可谓异口同声啊。这便是英雄相惜吗。 汉奸也可有分别,受教了啊。 难怪偷东西是有情可原的,比如,偷书便不算偷。 我再好好学习一下两位的妙语,认真领会你们的思想。 待有心得,再来汇报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