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加拿大华裔百年历程》

编译/灵兮

翻看加拿大一百五十六年的建设发展史,加拿大华人是当之无愧的“开国”族裔之一。华裔对加拿大的发展功不可没,不但因为华裔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特性, 也因多年来华裔为了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生根而经受的艰辛和磨难。为了获取平等对待和身份认同,加拿大华人在加拿大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加拿大多族裔多文化共生共荣的历史大合唱中留下了独一无二的乐音。

早期历史
1788 年6月,第一批中国人到达北美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他们是由来自葡萄牙殖民地的航海家约翰·密尔斯(John Meares)带到温哥华岛上。。当时,约翰·密尔斯正在与中国的商人进行 用来制作蟒袍的皮毛贸易。这一批中国人大约有 70 人, 他们当中有劳力、木匠和造船的工匠。
据 1874 年人口统计,在加拿大境内大约有 3000 名华人。1858 年,随着弗雷泽河(Fraser River)一带发现金矿的消息传 出,成千上万的华人移民,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广东省和福建省。尽管面临着严格的移民限制和歧视,仍然努力建立家庭和社区,参与淘金,促进北美西北开发,为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并未意识到某种程度上种族歧 视的萌芽正在形成:他们只能在白人挖过的金矿淘金。 1873 年5 月,维多利亚显现出第一个反对、歧视中国人的社会。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
华人劳工在19世纪末参与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设,连接了大陆的东西部。这项工程对加拿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人劳工为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据历史记录,约有一万五千名中国劳工参与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华人劳工在铁路建设中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炸山开路、挖土、搬运材料、打桩、建造桥梁、铺设轨道等。
华人劳工填 补了加拿大劳动力短缺的空白,却只能拿到白人一半的 工资待遇(华人劳工每天可挣得 1.35 加元,而白人每天 可挣得 2 加元)。此外,华人劳工在铁路建设中遭受了许多不公正待遇,比如种族歧视和暴力袭击。大约有 4000 华人在修建 350 英里长的 铁路过程中失去了生命,这意味着每修建 1 英里就有 2 名华人殉职。
1881开始政府对华人收取人头税,加拿大联邦政 府颁布法令,规定每个入境加拿大的华人必须缴纳每年 人均 50 加元的“人头税”,到 1900 年的时候,猛增至每人 100 加元。而且,华裔是加拿大唯一被迫交纳人头税 的少数族裔。加拿大华人被视为劣等民族的定性依然没有得到缓解。 1902 年,加拿大皇家委员会决定将针对华人的人头 税增至 500 加元。由此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华人在加拿大一直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地位。1886 年至 1923 年间,约有 8.1 万名中国移民入境时被强行征收 “人头税”,加拿大联邦政府从中共获 2300 万加元。
1923 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通过了《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只允许华人商人入境加拿大,这一 法案一直持续到 1947 年。这种劣迹昭著的种族歧视,当时不只不受法律约束,反而得到官方的鼓励,成为加拿 大种族歧视政策下,十足违反人道与藐视人权的典范。
尽管遭受了这些不公正待遇,华人仍然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在各行各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勇气、劳动和忍耐精神值得被肯定,他们的贡献应该得到尊重。在此期间,加拿大华人一直处于对主流社会的抗争中,致力于废除《排华法案》。

两次世界大战参战
一战期间,虽然在当时华人依旧面临着严重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许多华人还是自愿加入了加拿大军队。他们作为军人参加了对德国的战斗,在索姆河战役和坦布尔战役中的表现突出。此外,许多华人还加入了英国和法国的军队,为盟军作战,其中包括数百名加拿大华人。
在二战期间,华人的积极帮助、辛勤劳作逐步得到了加拿大人的认可,他们的身份地位得到改善。500 名华人志愿军踊跃加入加拿大的陆军,他们在欧洲和亚太战区表现出色,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斗和行动,包括从诺曼底登陆到解放荷兰等重要任务。
此外,许多华人还在后勤支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加拿大国内,华人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包括提供食品、物资和基础设施支持等。
华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为加拿大的自由、民主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终于在 1947 年,华人的抗争与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排华法案被废除,但对于华人移民加拿大的限制依然存在。加拿大政府也不容许华裔申请人18岁以上的子女移民加拿大。

反歧视和平权运动
20世纪初期,加拿大的华人社区面临着严重的歧视和排斥,华裔加拿大人积极参与了反歧视和平权运动,为争取平等和公正的对待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的努力帮助推动了加拿大社会对多元文化和包容的认识,并促进了公平和正义的发展。
  • 1908年,由一群华人领袖组成的加拿大华侨公会提出了”同待法律平等”的口号,要求加拿大政府废除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政策。
  • 1914年,加拿大政府通过了”排华法案”,禁止任何华人移民进入加拿大。华人社区开始组织抗议活动,要求政府撤回这项法案。
  • 1923年,加拿大政府通过了”华人移民禁令”,禁止所有华人移民进入加拿大。这引发了华人社区的强烈抗议,包括组织游行、请愿、向政府提出正式抗议等。
  • 1947年,加拿大政府通过了《加拿大人权法》,禁止对任何人的歧视,包括对种族、性别、宗教等方面的歧视。这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部反歧视法律,为华人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 1960年代,加拿大的反歧视运动开始兴起,华人社区也参与其中。华人社区组织了抗议活动和请愿活动,要求政府废除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为华人争取平等权利和机会。
  • 1971年,加拿大政府取消了对华人移民的限制,允许华人移民进入加拿大。19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Pierre Trudeau) 宣布了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这是加拿大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1979年, 加拿大华裔组织全国性的抗议行动,抗议在一个名为“校园赠品”的电视节目中有丑化歧视华裔的内容。“加中理事会(CCNC)”也因此次活动而诞生。
  • 1984年,“加中理事会”发起抗议行动,要求加拿大政府就收取华人“人头税”进行平反;4000名“人头税”受害人以及他们的家人签名支持。
  • 1994年,联邦政府拒绝对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及其家庭进行赔偿。
  • 1997 年,英国结束对香港150年的统治,香港回归中国大陆。来自香港的移民急速增加;同时,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也增长快速。加拿大华裔移民的构成发生变化。
  • 2000 年,“加中理事会”对加拿大联邦政府发起集体诉讼,理由是加拿大历史上的“人头税”以及“排华法案”违反了加拿大的人权与自由宪章。
  • 2004年,联合国代表发表评论,建议加拿大政府认真考虑对中国人头税苦主进行赔偿。
  • 2006年,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 在人头税平反仪式上致辞华人,“加拿大对排华法的实行深表遗憾,该法案是可耻的,加拿大人应该对此表示歉意。”政府向每一位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或其遗孀赔偿2万加币;并承诺设立公共基金,资助社区、学校开展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的教育项目,明确历史上这些法案对社会的影响。
  • 2012年,加拿大十大移民来源国位居前三的是中国、菲律宾、印度。华裔社区在不断扩大和发展,建立了许多组织和机构来支持华人社区的需求和利益。这些组织提供教育、社会服务、文化活动等,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发展。
加拿大华裔百年成就
1971 年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Pierre Trudeau) 宣布了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很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战时以难民身份来到加拿大。20世纪中期,大多数新华裔加拿大人来自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家庭,他们仍以教育为重。这些新移民成为人才流入的一部分,部分弥补了加拿大人(包括华裔)移民美国而产生的人才外流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上,华裔创办和经营了许多成功的企业,为加拿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他们参与电影、戏剧、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表演,丰富了加拿大的文化多样性,值得所有华裔引以为傲。
华裔加拿大人在政治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当选为政府官员、议员和市长,为社区争取权益和利益。一些华裔加拿大人还在法律、医疗、教育和商业等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1957 – 华裔郑天华(Douglas Jung)当选为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众议院议员。
  • 1988 – 华裔林思齐(David Lam)出任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督;他也是加拿大第一位亚裔省督。
  • 1998 – 华裔利德惠(Vivienne Poy)被任命为加拿大参议院参议员,她是第一位华裔参议员。
  • 1999 – 华裔伍冰枝(Adrienne Clarkson)被任命为加拿大第26任总督,也是第一位被任命为总督的亚裔。
  • 2005 – 华裔林佐民(Norman Lam Kwong)被任命为阿尔伯达省省督。
  • 2015 – 首位大陆华人移民谭耕当选自由党籍国会议员
  • 2022 – 华裔沈观健当选为温哥华一百三十多年来的第一个华裔市长。
(此为部分名单,如有缺漏,请指正,特此说明)


拿大勋章(Order of Canada) :加拿大国家级的最高终身成就奖


加拿大勋章创设于1967年,与加拿大联邦百年纪念日一致,共有三级:同伴级、官佐级和员佐级,以表彰加拿大人的杰出成就或卓越服务。获奖者者来自科学,体育,文学领域。

加拿大勋章用于表彰加拿大人的杰出成就或卓越服务,终身奉献于各领域的力图、或大幅改变了加拿大的人(但不包括在任的政客和法官),另外也颁予对世界产生好的影响力的非加拿大人。

自1967年以来,已有超过5000人被授予加拿大勋章,其中有政治家、艺术家、电视明星、体育健将和慈善家。他们不仅在某一方面作出杰出贡献,为国家争得荣誉,而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正是那些“渴慕那更美的家乡”的人。

在这5000多人中,有不少华人得过三等员佐级勋章,少数华人得过二等官佐级勋章,但是尚没有华人得过头等同伴级勋章。我们相信,随着华人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一定有摘取这一加拿大最高荣誉的一天。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编.加拿大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高伟浓.中国加拿大华侨华人研究的一朵新葩——评《加拿大华人社会的合作与冲突研究(1923-1999)》
[3]李桂山,高英,郝斯佳. 创新与可信——凡斯的《加拿大文化史》
[4]李桂山,朱柯冰.加拿大多元文化新视野[M]。
[5]王朝晖.亦舒笔下的加拿大华人发展史[J].时代文学
[6]李桂山,加拿大华人社会历史变迁及其身份认同
[7]加拿大亚裔传统月:华裔加拿大人的历史贡献
[8]亚洲传统文化月:亚裔文化月
[9]华裔加拿大人,维基百科
 
让AI分析一下罗振宇《文明之旅》文案的优缺点

最近,我非常喜欢追着看罗振宇的《文明之旅》系列,每一期都是以年为单位,讲述一个相关的历史片段。哪怕是宋代的历史和制度,被罗振宇带入到现代的思维方式,一下子跟我们建立了关联,我每次都觉得学到了很多。
我认同《文明之旅》提倡的“长期主义”算法,不如我也来写观片笔记一起成长。

我先让AI分析一下罗振宇文案的优缺点。

罗振宇的《文明之旅》公元1013年:为什么明知宦官里有小人,还非用不可?



下面是刚刚全面升级的ChatGPT5的回答:

我读完这段视频号文案,整体感觉它的优缺点都很明显。

下面我给你系统分析一下。


优点

1. 叙事感强,代入感好

  • 开篇用“如果你看过《文明之旅》的前面几期节目…”直接建立了与老观众的连接,新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有延续性的系列。
  • 多次用“你想”“你看”这种口语化的引导词,像是面对面讲故事,减少了观众的距离感。
  • 在历史细节讲述中穿插“合理推测”“应该是后来又发生了…”这种推断,让观众感觉自己也在参与推理。

2. 信息量大但逻辑清晰

  • 内容涵盖史实、人物背景、社会结构、制度逻辑,并且条理分明:
    宋真宗事件 → 宦官社会角色 → 宦官历史背景 → 宦官与信息体系的关系。
  • 每个历史知识点都有具体案例(如《卖炭翁》、农夫与驴的故事、宦官养老的中官村和恩济庄),使抽象的制度问题具象化。

3. 善用历史细节增强可视化

  • 用“刻碑的小作文”“一刀下去”“举目四望”等画面化的语言,让观众脑中有场景。
  • 空间细节(北京中关村、恩济庄)和具体年份(1013年、189年、903年等)强化真实感。

4. 主题逐步上升

  • 从一个皇帝对宦官不满的小故事切入,逐步扩展到宦官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再升华到“信息即权力”的政治学讨论,这种递进能留住对知识有追求的观众。

缺点

1. 篇幅过长,信息密度高,容易劝退

  • 文字版接近长篇文章的量,视频如果完全照读,时长可能远超普通观众的注意力阈值(视频号普遍 3-8 分钟,长内容需特别设计节奏)。
  • 大量年份、朝代切换快,如果缺乏视觉辅助(时间线、地图),观众可能会失去跟随感。

2. 段落节奏单一

  • 虽然有故事、有解释,但段落普遍是“背景交代 → 解释原因 → 举例”这种模式,缺少节奏上的“惊喜点”或情绪波峰,容易造成中后段疲劳。
  • 转场衔接有时比较学术化,例如从“宦官养老”直接跳到“宦官数量膨胀”,缺少一个情绪或问题引导的“钩子”。

3. 口语化和书面化混杂

  • 有些段落是非常口语的(“小作文”“你说这锅背的,是不是也挺冤的?”),但有些又很书面(“因此他们就不可能有独立的人格”),风格切换稍显突兀。
  • 对于视频号受众,如果定位是“历史故事类轻知识”,建议保持更统一的口语化风格。

4. 缺少明确的情绪主线

  • 开头虽有“皇帝不是疯了”的辟谣感,但之后更多是制度分析,情绪色彩不够连贯。
  • 如果能在结尾呼应开头的“皇帝的窝火”或“宦官的无奈”,让观众带着情绪离开,会更容易被记住。

可优化方向

  1. 拆分结构
    把内容拆成“上下两期”或“分段切换”,例如:
    • 第一部分:宋真宗和宦官的冲突(故事为主)。
    • 第二部分:宦官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制度逻辑 + 信息权力理论)。
  2. 加视觉锚点
    在视频中配合时间线、地图、人物画像、碑刻照片等,让观众在快速切换的历史背景里不迷路。
  3. 保持统一的口语化语感
    用更生活化的词替代书面语,如“人格独立”可改成“有自己的人生路”。
  4. 强化情绪线索
    在每个转折处点出“皇帝的无奈”“宦官的尴尬”“制度的讽刺”,让观众既学知识又有代入感。





接着AI 自己主动请缨,要求为我写一个8分钟的小视频文案: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把这个长文案改成一版节奏更紧、画面感更强、适合6-8分钟视频号的口语化稿,同时保留核心知识量和趣味性。这样既不浪费你这段的深度,又能提高完播率和转发率。

视频号口语化精简版稿(适配 6-8 分钟)

🎬 开场(抓人)
你听过这么个事吗?
宋朝有个皇帝,叫宋真宗。有一天他气坏了,把宦官的俸禄一下减了一半!
这不是疯了,是窝火——可宦官到底惹他多大事?今天咱聊聊。


🎬 故事开场:皇帝的窝火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朝堂上传来一个消息——皇帝下旨,所有宦官的俸禄砍半。
大臣们都愣住了:这可是管内廷的大人物啊,动他们,风险很高。
但宋真宗不管,他就是觉得这些人太碍事。

不过——你可能想不到,历史上不止一次,皇帝表面讨厌宦官,背地里还得依赖他们。为啥?咱得倒回去看。


🎬 宦官的身份困境
宦官是谁?——宫里伺候皇帝、没法传宗接代的太监。
一进宫,就跟外面的亲人断了。
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皇帝本人。
所以他们极度忠于皇帝——至少在表面上。

但问题来了:皇帝需要他们做的事,往往是别人干不了的,比如——送机密情报,替皇帝盯大臣,甚至出使前线。
这样一来,宦官就成了皇帝最信的“私人快递员”和“耳目”。


🎬 制度的必然性
这不是宋朝发明的。
东汉开始,宦官就成了皇帝对抗外朝的工具。
后来唐代、明代、清代,都有类似情况。
为啥?因为信息就是权力——谁掌握信息,谁就能影响决策。
而宦官,正好能帮皇帝绕过文官体系,直接掌握一手情报。


🎬 一个小细节:宦官养老村
你知道北京的中关村,名字里那个“中关”,其实就是“中官”的意思吗?
中官,就是宦官。
北宋时,这一片就是给退休宦官养老的地方,旁边还有恩济庄——意思是“感恩施济”。
可见,宦官在皇帝眼里,既是工具,也是自己人。


🎬 矛盾的根源
那宋真宗为啥还减他们俸禄?
因为宦官一多,权力膨胀,皇帝自己也怕。
你用他们,是为了制衡大臣;可一旦他们掌握太多情报和资源,就可能反过来左右你。
所以皇帝和宦官的关系,永远是“又爱又怕”。


🎬 收尾升华
所以啊,历史上很多朝代宦官乱政,并不只是因为皇帝昏庸,而是制度本身的必然产物。
信息就是权力,皇帝不可能完全放弃这条秘密渠道。
宋真宗的那次减俸,看似是给宦官一记闷棍,其实是给自己的一道防火墙。


🎬 结尾钩子
你觉得,如果没有宦官,这些朝代的皇帝会更稳,还是更危险呢?
评论区聊聊。


如果你要拍视频,可以配三个视觉元素

  1. 宋真宗画像 + 宦官服饰复原图(故事开场)。
  2. 中国历代宦官制度时间线(制度必然性段落)。
  3. 中关村、恩济庄旧址的照片(养老村段落)。





我的思考:

AI的强大文案能力已经毋庸置疑了。它改写的文稿,侧重点是皇帝和宦官的斗争关系,还是宫斗的思路。

但是在罗振宇的节目中,他有条不紊地先提出历史细节,然后分析宋真宗的所思所想,并且代入到当时的生活环境中反复举例和推演。这使得视频很长,信息量很大,但同时也非常清晰地传递出了他的核心结论。

我们也接收到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生存法则:信息即权力!

而用AI的这个快节奏故事,很容易在情节变化中失去核心。宦官和皇帝的矛盾谁不知道呢?把一个非常老旧的观点,赋予了新的思考和侧重,是《文明之旅》非常吸引人的看点。

AI认为篇幅太长,容易流失观众,要强化情绪,这是对于流行和娱乐内容的标准。但我还是更加喜欢从一个现象后面看到一种逻辑,一个法则和一套规律,毕竟这才是我们了解历史故事的意义所在啊。
 
第1013期关键词: 信息即权力,兼听则明

在这个时代,学会辨别和掌握有效信息,比什么都重要。

现实中,社交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接近更有效的信息源。

信息即权力,想要在生活和职场中占据主动,关键是学会发现和连接那些能为你带来重要信息的“贵人”。
那么,怎样才能识别他们呢?这里有几个实用的方法:
  1. 主动扩大信息圈: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熟悉的朋友圈,多参加行业活动、讲座或兴趣小组,接触不同背景和视角的人。

  2. 观察谁拥有独特视角:留意那些总能带来新鲜见解、分享有价值消息的人,他们往往就是信息的关键节点。

  3. 关注反复出现的人脉:在不同场合反复遇到、并且愿意与你交流的人,很可能是你潜在的“贵人”。

  4. 主动建立真诚关系:信息不是单向传递,和“贵人”保持良好互动,给予帮助和信任,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5. 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愿意倾听不同声音,及时捕捉信息变化,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对你有价值的“贵人”。
记住,真正的“贵人”是那些愿意分享信息、帮助你开拓视野的人。用心去发现和维护,你的“信息优势”自然会随之而来。

1754870886013.webp


罗振宇《文明之旅》第1013期 《为什么明知宦官里有小人,还非用不可?》中

有一句话让我特别触动:“信息即权力”。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总结。

在古代皇权中,宦官虽然常被说成“小人”多,但皇帝为什么还是非用不可?其实,答案就藏在信息和权力的关系里。

宦官:皇帝最信任的“耳目”

宦官被阉割,失去了亲属、家族关系,甚至无法成家立业,但正是这种“孤家寡人”的身份,让皇帝觉得他们最可靠。

没有了家族的牵绊,宦官不会轻易背叛皇帝。他们成为了皇帝的“家奴”,负责帮皇帝收集各种消息,传递宫廷内外的风声,做皇帝的“耳目”。

在权力的世界里,掌握信息就是掌握主动权。宦官的存在,帮助皇帝实现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于掌控复杂的朝政局势至关重要。



什么是权力?

权力不是位子,位子之所以有权力,是因为特定的信息流经过这个位子。信息流程一变,一个位子的实质权力很容易就发生变化了。一个“位子”之所以有权力,是因为背后的信息流的状态,而不是这个位子本身。
权力不是说了算,举个例子,我炒股,一大堆股票任我选,我是“说了算”,但是我有权力吗?比如溥仪还是小皇帝的时候,说过一句“传旨,下课!” 这样的决定并没有什么意义。真正的权力是谁能掌握足够全面的信息,做出有影响力的决策。掌握传递信息的渠道和顺序就是权力的核心,无论是古代皇权还是现代组织社会中都是如此。

有多少信息,才有多少权力。要不怎么说“信息即权力”呢?
权力的秘密不在于谁能下命令,而是谁掌握了信息。

皇帝颁布的命令看似有权威,但如果没有及时、全面的情报支持,命令就可能成空谈。谁掌控了信息的渠道和流动,谁就能左右决策。

这道理放到现代社会也一样。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掌握关键数据和信息的人,往往是那个真正能影响结果的人。

举个例子:

公司里如果有人越级向老板汇报,这往往会削弱中层领导的权力,因为信息流动绕过了他们。

一个社交活动,比如名媛俱乐部,或是闺蜜联盟,高尔夫球俱乐部或是高端会所,看似不带目的的社交往往隐含了信息需求。如何没有有效的信息流动,往往很难维系发展下去。




信息为何如此重要?​

  1. 做决策的底气
    战争中,情报就是胜负关键。知道敌人在哪里,兵力如何部署,你就能制定对策。商业竞争中,掌握市场动态的人能先人一步。没有信息,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有了信息,等于打开了远光灯。

  2. 塑造认知和舆论
    你有没有注意到,媒体和网络平台决定了你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这直接影响了大众的看法和情绪。历史上许多政治运动,先从控制信息传播开始,进而影响民心。

  3. 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现在是数据时代,信息就像“新石油”。像谷歌、阿里巴巴这些公司,靠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精准推送广告,实现商业价值。

  4. 信息不对称带来权力差距
    医生懂医学,患者不了解;投资机构掌握内幕,散户难以知情;政府熟悉法律条文,普通人不了解。这种信息差距,让“知情一方”拥有更多话语权。

  5. 信息茧房与数据垄断的隐忧
    虽然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往往被困在“信息茧房”中,只接触到有限且偏向的信息。互联网看似“去中心化”,实则权力集中在掌控信息流的大平台手中。
“信息即权力”,是打破阶级固化的秘密,也是我们今天生活、工作中最核心的真理。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信息灵通的人。他们往往比其他人更加有选择和机遇。

那些被称作“贵人”的人,不一定比你有钱或地位高,而是能够给你带来重要信息,帮你打开新局面的人。
 
第1014期关键词: 口语的虚构和文字的真实

罗振宇《文明之旅》第1014期 《杨家将传说到底有几分真?》

公元1014年:杨家将传说到底有几分真?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1755142078408.webp


口语时代,不仅有文化传播,而且规模非常大,传播力非常强。比如各个民族的史诗。世界文化史上有所谓的“五大史诗”一说,就是巴比伦史诗《吉尔加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篇幅都巨大。

口语文化 vs 文字文化的根本差异

  • 口语文化(口头传播)特性:
    • 依赖记忆与即兴发挥,随着传播而不断变化和创作,事实与虚构的界限模糊

    • 说书人并不以情节是否真实为重,而是看在场听众的反应——“今天你讲得如何,我就挣多少、观众接受得如何”

    • 这种“活”的文化更注重创造力与参与,是一种“生活在附近”的文化模式,强调与观众的即时互动与共鸣
  • 文字文化(书写定本)特点:
    • 提供确定性、有标准答案,方便长期传承和理性分析

    • 定本一旦形成,创作的即兴性消失,表演自由被束缚

    • 但便于流传和推广,跨越时间和年代的局限
这期节目不仅讨论了杨家将传说的真假,更借此剖析了两种文明模式——口语文化与文字文化——的差异与价值观,对现代人理解历史传播提供了全新视角。罗振宇提醒我们,口语文化并非“低级”或“不准确”,恰恰其“活泼”与“即兴”的特质,让文化更有生命力;文字文化的优势在于传承与标准化,两者各有千秋。

1755142158618.webp


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极度相信书本。为了分数高,我们相信标准答案;久而久之,我们甚至对“白纸黑字”的记录产生了一种近乎迷信的信赖。

可是,这种信赖,真就等于真相吗?

想想看,“阿房宫”三个字的读音,都能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但这有意义吗?世界本来就像一个草台班子,台词和走位随时都能换,谁能保证对错就能说明什么?

《宋史》里,关于杨家将的记载,全文不过两千五百字。这,就是正史中全部的杨家将。而在民间,杨家将的故事却浩浩荡荡,演绎成了一部部忠烈家族的史诗。可是,如果这些演义多是任性地添油加醋,那么,我们学到的所谓“侠和义”,其实都是勾兑过了的。

不止杨家将,《武松打虎》《三侠五义》这样的情节,也是在说书人口中一遍遍加工、改写、拉长。表演者为了让听众高兴,随时可以编上几笔——这恰恰就是讲故事的艺术。

我记得有人说过:“历史,其实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误读。”哪怕它已经写进了书。我们以为,写下来的就是真相,但很可能,那只是一个版本。人的记忆会失真,立场会筛选观点,文字并不会比口述更接近真相,它只是一种被固定下来的说法而已。

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有些 street smart 的人,比 book smart 的人更能在社会上活得游刃有余。现在我明白了——世界一直在变,善变又多变。进退与选择,都是流动的艺术。书本不是唯一的标杆,世间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真正的聪明,不是读书最多,而是能在生命的大海上找到航线——像技艺娴熟的船工,也像冷静果断的船长。既不能毫无章法,也不能一成不变。


面对“添油加醋”这种现象,其实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看——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接纳。

1. 先分清“目的”
添油加醋有两种常见动机:

  • 为了娱乐与传播:比如民间评书、影视改编,这类加工是为了让故事更好听,增加悬念与情感张力,目的是吸引人,而非追求历史真实性。
  • 为了立场与操控:有些加工是为了引导观点、塑造特定形象,甚至误导,这类就要特别警惕。
先问自己:这个“加工”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让我相信某种特定的说法?

2. 保留“欣赏”与“质疑”的双重视角
  • 欣赏时:当作艺术来看,不要苛求它100%真实,学会享受它的戏剧性与想象力。
  • 质疑时:问问自己,哪些细节有史料可查,哪些只是后人加的调料?这样既能避免被带偏,也能让你更清楚原始版本与衍生版本的差别。
换句话说——可以听故事,但别让故事替你思考。


3. 建立自己的“多源信息”习惯
  • 查多个版本:一本正史、几篇野史、几个不同地域的民间版本,看它们的共通点与分歧点。
  • 参考背景:看看故事发生的时代政治、社会风貌,这有助于判断某些情节是可能发生,还是纯属艺术加工。
  • 训练自己的叙事敏感度:遇到过于精彩的情节,反而要多想一步——“真有这么巧吗?”
 
最后编辑:
第1015期关键词: 个人成长与社会网络的关系

罗振宇《文明之旅》公元1015年:5次罢相,寇准一生为何大起大落?

1755446426804.webp


公元1015年:5次罢相,寇准一生为何大起大落?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问题:​

  1. 性格刚直、言辞犀利
    寇准敢直谏皇帝,是“君子”的典型;但性格倔强,不善合作,常得罪同僚和皇帝身边的人。

  2. 权力欲望强烈,疏忽政治平衡
    他凭战功和谋略获得信任后,大权独揽,却不顾制度和规矩,连御史选任也要插手,引来非议。

  3. 人际网络处理拙劣
    与同侪不和(如王旦),排斥南方人(如晏殊),导致孤立无援。

  4. 政争与失势后的被连累
    “乾佑天书案”中与宦官周怀政有所联系,被牵连,从此势力彻底崩溃。

  5. 制度环境与仕途不安定
    宋代官员晋升多依赖皇帝恩宠,但制度不稳、权力斗争激烈,导致仕途起伏难测。
Screenshot 2025-04-06 002516.webp


我的思考

关于成功路径:罗振宇通过寇准的仕途实践探讨了个人成长的问题:一个人能否持续在权力中心维系地位,不只是看能力,更在于如何经营关系与社会网络。

寇准少年成名,19岁中了探花被宋太宗特别关照,培养成宰相候选人,并树立了“君子”“直臣” “谏臣” 的形象。而皇帝看重寇准的年轻锋利,而且谁的账都不买,敢说敢得罪人的特性。但是寇准却一直沉浸在少年时的成功中,以为自己的成功都来自于自己的才华本领,做事我行我素对皇帝也能做到不留情面。他以为嫉恶如仇的品格就是一切,宁可做“孤臣”,却不懂得恪守原则与灵活处世、平衡多么关键。后期他不断横冲直闯,仕途跌宕也全是在于他没有正在看清楚皇帝的期待和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

放在如今的社会,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在年青的时候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很多轻而易举的成功都觉得是自己的实力,但是离开了平台,离开了发挥的环境,立刻被变得很不顺。所以有人戏称人生就像是K线图,一定要走出五个浪才算是活明白了。第一浪是爆发性的,有偶然和机遇的成分;第二浪回调非常惨烈,几乎跌回原型;第三浪重新出发,这一次如果能够一边复盘成长,一边螺旋上升当然是最理想的,上升通道就此打开。可惜很多少年得志的人都很难真正认清自己的局限,而要纠正很多认知上的偏差,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成本,所以大多数人到了中年依旧没能走出困惑,愤怒自己被不公正对待,怨天尤人,结果也只能是一生蹉跎。

Screenshot 2025-04-06 002632.webp


摘抄一段罗振宇的原话:

“什么是成长?很多年前,有一位老前辈是这么跟我说的,他说,一个人的硬实力,其实到20多岁就基本定型了。后面的成长,其实都不体现在他自己身上,而是要反映在他周边的社会网络上。总结一句话就是:“人的本事靠自己,人的成长在网络”。
我就问这位前辈,你这话,简单理解,是不是就是要搞好和周边人的关系?
他说,不是啊,是向周边网络“输出秩序”,这恰恰是讨好别人做不到的事儿。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还记得他还说:20岁,“有人带你”就叫成功;30岁,“有人用你”就叫成功;40岁,“有人捧你”就叫成功;50岁,“有人跟你”就叫成功。
这是一个从社会网络来看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视角。人这一辈子,应该向周边的网络输出什么秩序。你看——
20多岁的人,最大的成功,不是自己变得多强大,而是被强大的社会网络接纳,也就是所谓的“有人带你”;
到了30岁,你就必须成为网络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了,能够独当一面,大家把什么事交给你,就能放心,也就是所谓的“有人用你”;
到了40岁,你的周边的社会网络进一步强化了,不仅你这个节点很强,你周边的节点也很强了,强节点和强节点的互动,这就是所谓“有人捧你”。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大学毕业的时候,自己的那些同学一个个都嫩得很,互相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40岁一到,发现,自己的同学每个人都开始有点社会地位和独特资源了,可以互相帮忙了;
那到了50岁呢,一个人应该呈现出那种桃李满天下的状态,你不仅是网络的重要节点,而且应该可以向整个网络输出秩序,周边节点都因为你的存在而受到好处,这就是所谓的“有人跟你”。
我大概是30岁左右听到了这番话,一直受用到现在。
成功不成功的,咱们先放到一边。
这段话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人原来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一切价值都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观察。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震撼不小。”
 
写东西的时间多了,看书的时间就少了,今年太厚太沉重的书看不动,就看些轻松愉快的,张小娴的书都是这个类型,也偶尔有些令人惊讶有趣的句子.....

就先从这篇《忠于自己》开始吧

从前,爱情最伟大之处就是能够终于对方,为对方付出,牺牲或是等待,今天的爱情,强调的也是忠心,不过,不是忠于对方,而是忠于自己。

忠于自己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随时可以离开,无论跟对方在一起多久,只要不喜欢,立即离开,今天的爱情,忠于自己,自己不喜欢,一走了之,无需付责任。

第二个动作是完全不介意做第三者,只要自己喜欢他便做第三者,不需要承偌,不需要将来,享受着做第三者的快乐与凄苦。

第三个动作就是爱情多元化,一个人可以同时爱超过一个人,同时也允许对方爱多过一个人,他们叫这个做分体式爱情,不能忍受这种关系的,便是不够潇洒。

第四个动作是斤斤计较,害怕对对方占便宜,希望对方付出更多,包括感情和物质。

第五个动作是迟婚,不相信婚姻,享受独身,不愿意为家庭牺牲自己,男人不想被婚姻束缚,女人害怕一旦结了婚就失去了竞争力。

第六个动作是不要孩子,为自己而活,不把青春美好的岁月用来培育下一代。

然而,最悲凉的,是每一个忠于自己的人最终还是渴望有一个人忠于TA。


评论:最后一句话可谓点睛之笔,现代人自私自利,什么都要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得失,好处要占全了,却又往往奢侈地希望对方不那么自私.....
打错一个字:“终于对方”。 😁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