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无神论的道德观

通篇不知所云,只有下面这段勉强与主题相关。不过,他似乎忘记了二战之后,无神论者花了多少时间精力才发明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进化论暂时脱罪。
有趣的是,方舟子說的自己全看懂了。而且您說的我也看懂了。所以嘗試解釋如下。
社會達爾文主義 與 方舟子的無神論者道德觀 可以看成兩個部份重疊的概念。重疊的就是適者生存。
前者多出了 "因為優勝劣敗所以要不擇手段地取勝",
後者多出了 "因為人類文明早已脫離了洪荒時代的弱肉強食,所以我們追求人類繼續進步"。
 
其實我的想法已經完整地寫出來了。王歧山說一句話我很喜歡:沒關係,慢慢就會懂了。

王歧山,谁呀? 民进党的?
 
我知道一些網友喜歡把互聯網當日記用,但我覺得那樣太危險了。
扣除黑客什麼的,許多網友總喜歡追著人,不追著事情。實在是很無奈的事情
没办法,网络的确是有记忆的,不过正因为有记忆,才使得有正常智力的人不容易被一个人的一两句豪言壮语就迷了眼睛,当然同时也给了偶尔犯错的人不被所有人误解的机会。
关于什么对事不对人啦、客观啦之类的说法,我比较赞同这个说法:
“甭夸我‘客观中立’,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认识一定是主观的和有倾向性的......依我看,标榜自己客观中立的都是骗子,观点不怕主观和有倾向性,把道理摆在明处供人评判就好。”
这就是我早前说的,我喜欢的不是什么“好人”,而是小奸小坏但从不否认自己的不完美的人。我讨厌的人,未必是什么坏人,不过喜欢标榜自己客观中立的人,我更倾向于怀疑他是伪道德家。
 
喜欢标榜自己客观中立的人,我更倾向于怀疑他是伪道德家。
前陣子自己也有類似的觀點: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373605/
但客觀與中立應是獨立的兩個概念。
主觀 vs. 客觀可以看成視野與資料多少的兩個極端,越客觀的採證越豐富、推理越精確,得出的結論也越接近現實。
這結論不見得是中立的。(要看議題的偏激程度傾向)
而 "不對人" (不做人身攻擊) 則是法律保障人權的範圍。這個概念才正在華文論壇裡被人接受。
 
王歧山,谁呀? 民进党的?
看來我的學習能力已經趕上您的想像力了。
改天我說兩句古代中文、英文、希臘文,讓您開張證明我是穿越來的。
 
最后编辑:
看來我的學習能力已經趕上您的想像力了。
改天我說兩句古代中文、英文、希臘文,讓您開張證明我是穿越來的。

我股沟了一下知道了王岐山还真不是民进党的人物。看来台湾外省人对俺们中国的人和事还相当地熟悉,超过了俺的想象。

古代中文就算了,俺们都会,说几句古代英文和希腊文让俺们膜拜一下好勿啦?
 
谢谢楼主转贴。方舟子的发言很实在很诚恳,观点和逻辑也很清楚。对有神论者对无神论道德观的攻击的反击也很有力。
但我一直不同意他认为科学就能够提供价值判断的看法,一直不认同他经常表露出科学研究可以取代哲学思考的倾向。我至今认为,科学能够判断事实,但科学不能提供根本的价值判断;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哲学的范畴。
 
但我一直不同意他认为科学就能够提供价值判断的看法,一直不认同他经常表露出科学研究可以取代哲学思考的倾向。我至今认为,科学能够判断事实,但科学不能提供根本的价值判断;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哲学的范畴。
我覺得科學哲學既然都是嚴謹的求知,只要人們看見的現象夠多,應該是殊途同歸的。
譬如科學可以得出 "怎樣的行為更適合資源永續經營",這就可以給價值判斷做參考。
類似兩個盲人在摸象,出發部位不同,但摸得越多,結果越接近。
但我覺得科學本身是無法得出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一個類似宗教的信念,也不太能說是哲學的範圍。(雖然坊間說的 philosophy 也包括這個)
 
前陣子自己也有類似的觀點:
http://bbs.comefromchina.com/threads/1373605/
但客觀與中立應是獨立的兩個概念。
主觀 vs. 客觀可以看成視野與資料多少的兩個極端,越客觀的採證越豐富、推理越精確,得出的結論也越接近現實。
這結論不見得是中立的。(要看議題的偏激程度傾向)
而 "不對人" (不做人身攻擊) 則是法律保障人權的範圍。這個概念才正在華文論壇裡被人接受。
说的对,客观和中立是两个概念。不人身攻击的原则也同意,但只敢说尽量努力做到。
不过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你如何知道你采信的证据够客观?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里意义就大不相同,同一段视频,背景说明不一样,引导人得出的结论可以大相径庭(例如曾有过的儿童溺亡小区水池事件,很简单的一个标题,类似“孩童小区玩耍跌入池塘溺亡”之类,拍摄了池塘边很多貌似平静的“观众”,立即激发很多人对于人心冷漠见死不救的声讨,只有极少数人才会注意到,拍摄的画面应该是事件发生之后的景象,溺水儿童早已被转走,那画面根本不足以证明围观者冷漠;更只有极少数人才会有耐心去查询,原来事件的真相是第一时间就有人施助,孩童死亡系因水池里有电线漏电......)。对于别有用心的人而言,甚至无须真正撒谎,只需注意一点文字和画面剪辑技巧,就足以引导相当数量的读者/观众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而且这些人都相信自己的结论是基于足够客观充分的证据以及足够合理精确的推理得出来的。所以实际上在这个人人都参与信息制造和传播的时代,如果没有相当的判断能力和耐心,知道得越多越愚蠢。
 
最后编辑:
我覺得科學哲學既然都是嚴謹的求知,只要人們看見的現象夠多,應該是殊途同歸的。
譬如科學可以得出 "怎樣的行為更適合資源永續經營",這就可以給價值判斷做參考。
類似兩個盲人在摸象,出發部位不同,但摸得越多,結果越接近。
但我覺得科學本身是無法得出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一個類似宗教的信念,也不太能說是哲學的範圍。(雖然坊間說的 philosophy 也包括這個)
我虽然不同意方舟子的观点,但我理解他的思路。他首先认为人类的永续存在和发展是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出发点,然后认为进化论研究能够提供如何促进人类永续存在和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只要符合这方向道路的就是正面价值的,否则就是负面价值的。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这个价值判断的基本出发点的。而且,尽管我认同这个价值判断的基本出发点,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科学告诉我的。
 
其實我的想法已經完整地寫出來了。王歧山說一句話我很喜歡:沒關係,慢慢就會懂了。
除了红车不一定是红色,还真没看你的东西。。。有机会哈。类似的演绎,早年克林顿在鲁温斯基那时候用过吧?你的话还算有点新意:D
王岐山的话你喜欢没错,可那背景是人老王头手里有法器,人家有那个资本。。。同样的话换马英九说那不是装么?:evil:
正如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中华民国外省郭一哥所说: 对付敌人,本来就有瞎掰的权利。:monster:
 
我虽然不同意方舟子的观点,但我理解他的思路。他首先认为人类的永续存在和发展是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出发点,然后认为进化论研究能够提供如何促进人类永续存在和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只要符合这方向道路的就是正面价值的,否则就是负面价值的。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这个价值判断的基本出发点的。而且,尽管我认同这个价值判断的基本出发点,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科学告诉我的。
個人的經驗是,自小接受的一些善惡的價值相當根深蒂固,如儒家的"仁",宗教的 "行善",只是在長大之後接觸科學,總想用世界運行的道理去證實那樣的道路確實是最好的道路,但這樣從結果倒推本身並不科學,而這些古代道德也不見得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最好的道路,還要做實驗才知道。譬如在一個朝不保夕的環境裡,也許惡劣自私的比起團結無私的更有生存優勢?
 
最后编辑:
除了红车不一定是红色,还真没看你的东西。。。有机会哈。类似的演绎,早年克林顿在鲁温斯基那时候用过吧?你的话还算有点新意:D
王岐山的话你喜欢没错,可那背景是人老王头手里有法器,人家有那个资本。。。同样的话换马英九说那不是装么?:evil:
正如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中华民国外省郭一哥所说: 对付敌人,本来就有瞎掰的权利。:monster:
因為您根本沒讀我其他的話,您幾乎完全誤解了我在宗教上的態度,東拉西扯的不著邊際。
 
俗话说,苹果对苹果,梨对梨。
如果,无神论和某宗教对等讨论的话,那么无神论也是一种泛宗教。这就成了不同的宗教之争,而宗教是基于信仰的,简称信,对于信不信或者信什么是不能争的。
再有,所谓道德观,与宗教并不是从属关系,只是有部分交集而已,说某宗教的道德观其实是对道德观的阉割,那还谈个鸟。
总之,以方舟子这样的小格局,谈广义宗教是不能胜任的,谈谈他自己的科学教尚可,其结论不过隔靴搔痒而已。
 
俗话说,苹果对苹果,梨对梨。
如果,无神论和某宗教对等讨论的话,那么无神论也是一种泛宗教。这就成了不同的宗教之争,而宗教是基于信仰的,简称信,对于信不信或者信什么是不能争的。
再有,所谓道德观,与宗教并不是从属关系,只是有部分交集而已,说某宗教的道德观其实是对道德观的阉割,那还谈个鸟。
总之,以方舟子这样的小格局,谈广义宗教是不能胜任的,谈谈他自己的科学教尚可,其结论不过隔靴搔痒而已。

方舟子的这篇演讲,整体看反映出其概念不清,思维混乱,不懂基本的形式逻辑。
其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解释和应用反映出方舟子不仅小学语文不及格,更是反映其没有文化,更不懂中国文化。这也难怪,一个心胸狭隘,睚龇必报的人如方舟子,怎么会理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涵义?
科学?用大粪发豆芽?方舟子懂什么科学,他连生活常识都没有。
至于道德和价值判断,呵呵,其对己对人的双重标准(别人抄袭是抄袭,自己剽窃抄袭甚至还抄错都不算抄,包括其老婆论文的抄袭剽窃)。大庭广众下的演讲,一口一个“文傻”,可见不仅其语言恶毒,内心恶毒,缺乏做人最基本的道德。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翻译
大概就是“恕”了。知道对方不喜欢,就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意译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翻譯

英语:"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to be done to you"
德语:"Was du nicht willst, dass man dir tu, das füge keinem anderen zu"
日语:「他人にしてもらいたいと思うような行為をせよ」
西班牙语:"Trata a tus congéneres igual que quisieras ser tratado"
法语:"Ne fais pas aux autres ce que tu ne voudrais pas qu'on te fasse"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