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香港佛協2015版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yj33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yj33

南无阿弥陀佛
VIP
注册
2005-03-05
消息
1,936
荣誉分数
811
声望点数
223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其存世五譯差互頗巨,令行者有遍讀為艱、單持掛遺之困,是以宋朝王龍舒、晚清魏默深皆有會集本之作,清代彭際清則出節要本以弘揚之。惜此三本皆有缺欠,未足謂為善本。

逮至民國,夏蓮居老居士發大願心,重行會集,遍參五譯三本,苦心孤詣十載,終成精當詳贍之善本,是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又復悲心良深,憫末法淨業淺學,未諳小本唐譯,復不誦淨土大經,由不明理而致信願未深,難得真實受用。遂編集經文,副以祖意,成《淨修捷要》,亦名《五念簡課》,攝天親菩薩「禮讚願觀向」五念於每一拜,用力少而收效宏。淺言之,乃修淨土大經之捷徑,入寶王三昧之津樑。深言之,實融淨土五經一論於一編,攝禪教淨律密要義而無遺。取精用弘,裨益行者,功德殊勝,歎莫能窮!

黃念祖老居士者,蓮公傳人,梅公親甥,受蓮公囑咐而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廣集中外經論祖訓百九十餘部以釋大經,遍攝禪教律密深旨以弘淨土,妙銓奧義,暢舒幽玄,厥為淨土大經善本之善註,是乃淨宗「善中之善」也。復以餘暇為眾宣講《淨修捷要》,闡法要於頃刻間,發微言於笑談中,融顯密於片語裡,解頑惑於妙喻上,是乃淨修「要中之要」也。傳世者為其講解《淨修捷要》第三遍之錄像,名曰《淨修捷要報恩談》。老人諄諄教誨,愷切叮嚀,情深意摯,令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

今日流通之《淨修捷要報恩談》各種視頻音檔版本,皆有一定程度之刪削,難窺全貌。又聞錄像母帶不復可尋,遂使校準失據。雖歷有淨業同修將念公講解內容記錄編整,並付印流通,裨便學修,功德難量!然其於言語勿速處、辨義微細間,仍難免理解疏誤,未盡善旨。茲有中華華藏淨宗學會同修,遍集六種音檔,整理相當完整之文稿。復有北京淨宗同修,為熟諳念公口音,深悉講解意趣,將《淨修捷要報恩談》反覆恭聆八、九十遍,於模糊處甚至聆聽上百遍。以此至誠精勤之功行,修訂華藏整理之文稿,所願者乃最大限度還原念公之本意,結成《淨修捷要報恩談》之善本,以饗大眾,並傳後世。其堅毅卓絕,耐煩耐勞,善願善行,誠難能可貴也!

欣見斯編即將付梓,爰略述其因緣始末,以為之序,聊致讚歎隨喜之意焉。

公元二O一五年歲次甲午季冬釋淨空謹序於香港

1.jpg

編輯說明

《淨修捷要報恩談》是黃念祖老居士非常重要的修行開示。這份開示讓大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很好地認識淨土法門的修行方法、認識《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認識《淨修捷要》、認識夏蓮居老居士、認識黃念祖老居士本人。然而,要準確地整理這份開示並不容易。在念公開示的錄影母帶已不可復尋的情況下,目前從流通光碟和網絡上找到的音檔與視頻的各種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刪減;而諸位前輩大德根據音檔而整理的文字資料,在和音檔對照之下,則發現存在一定程度的錯誤,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遺憾!

非常感謝中華華藏淨宗學會聽校組的同修們,不辭辛勞地根據六種不同來源的音檔,整理出相當完整的文字稿,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為了盡可能準確地校對這份文字稿,有發心的北京同修,將念公的《淨修捷要報恩談》從頭至尾反覆聽了八、九十遍;特別模糊之處,甚至聽了上百遍。以這樣嚴謹的態度,將這份文字稿做了必要的修訂,為的是盡量還原念公的原意,這份修訂稿成為本書的底稿。編者希望本書成為一個「足本」、「善本」,也就是盡可能保持它的完整性,盡可能將錯誤減到最少。

因此,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最大限度地尊重念公的原意,除極少數敏感話題之外,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念公的原話,盡量少作改動。誠如念公在《淨修捷要報恩談》一開始所說的:「一個真實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寫的東西、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哪。」既然如此,我們怎敢為了書面文字的流暢而改動老人家所說的話呢!這是必須請讀者諸君諒解的地方。我們以嚴謹的態度進行編輯,遇有口語表達顯得意思不完整的地方,則依據文義增添字詞在括弧裡,以補足其義。遇到需要附帶說明的地方,則在括弧裡加上「編者按」字樣,加以說明。由此讀者就可以理解,括弧裡的字都是編者所加的,括弧外的字才是念公的原話。念公解行俱深,特別《淨修捷要報恩談》是其晚年開示,可謂濃縮一生解行之精華,隻言片語都蘊含深意。為便利初機學人理解其義,針對關鍵詞語或人物,編者查找資料,加註說明於當頁頁末,希望能使本書內容更加完備。

念公講解的過程中,用了許多語氣詞;這些語氣詞我們視語意的需要而保留了相當一部分。一般在編書的過程中,會將語氣詞刪除,以免顯得太過口語化。本書則選擇保留一些必要的語氣詞,原因是它們具有重要的意義;要重現念公的原意就少不了這些語氣詞,否則不但意味政變了,有時甚至可能面貌全非。況且,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北京話中語氣詞具有很大的功能作用,能把表述者所要強調的主次和隱含的重點全都輕鬆地顯示出來。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把《離騷》當中的「兮」字都去掉,那將會是一個什曆樣的面貌。我們相信,多數的讀者更希望看到念公完整的原話,以體會他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是去欣賞編者用詞遣字的造詣。這是我們這麽做的初衷,盡管這樣就使本書顯得非常口語化,也在所不顱,畢竟「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本書的編輯盡管歷經波折。最終還是以如此的面貌呈現給讀者。疏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十方大德仁者不吝批評指教,非常感恩!

公元二O一五年二月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敬識
 
最后编辑:
淨修捷要報恩談 目錄


編輯說明
淨修捷要
淨修捷要報恩談
第一拜: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
第二拜: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
第三拜: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
第四拜:一心觀禮,清凈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
第五拜: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
第六拜: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
第七拜: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
第八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
第九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
第十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
第十一拜: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
第十二拜: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
第十三拜: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
第十四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
第十五拜: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
第十六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
第十七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
第十八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
第十九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
第二十拜: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
第二十一拜: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讃本師
第二十二拜: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悲
第二十三拜 :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
第二十四拜: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
第二十五拜: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
第二十六拜 :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
第二十七拜: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
第二十八拜: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
第二十九拜: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舍利弗等
第三十拜: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淨宗諸祖
第三十一拜: 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
第三十二拜: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
結束語
(註釋 )
編輯後記
封底
 
最后编辑:
信.jpg
淨修捷要 (一名五念簡課)
夏蓮居(一)老居士著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二) 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

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屆聯合普遍祈禱法會(三)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誌緣起云。
淨宗學人鄆城夏蓮居識於燕京(四)寓廬(五)歡喜念佛齋​

香讃
戒定真香 虔誠修供養 普令聞熏 善根皆增上
香氣心光 悉遍滿十方 誠感佛慈 加護恒吉祥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三稱)一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婆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四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五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六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七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九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一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二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三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四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五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六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七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十九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數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讚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恒沙世界一切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一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二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三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四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五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六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願共眾生同生極樂,繫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七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授與《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現在兜率內院,當來三會龍華,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八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諸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二十九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
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一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三十二

無量壽佛讃
無量壽佛甘露王 威德願力難量
洪名虔稱消災障 化火宅為清涼
菩提心中接佛光 福慧善根自長
一向專念莫徬徨 勤熏戒定香
信願行三是資糧 苦海得慈航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千聲或萬聲)

惟願
天下和順 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 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 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民無怨枉 強不凌弱 各得其所
並願以印行功德 回向法界一切有情
所有六道四生 宿世冤親 現世業債 咸憑法力 悉得解脫
現在者增福延壽 已故者往生淨土 同出苦輪 共登覺岸
南無阿彌陀佛
 
最后编辑:
黃念祖老居士.jpg

淨修捷要報恩談

黃念祖老居士講解

《淨修捷要》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一個真實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寫的東西、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哪。所以在研究正文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序」。《淨修捷要》一開始這一篇,就知道是「序」。(《淨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簡課》。佛教,這個天親菩薩呀,是「五念法門」哪,這個《淨修捷要》裡頭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就稱為「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的功課(《五念簡課》),就有兩個名字。所以現在,我來向大家匯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總之,圓瑛法師啊,講《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那麼我這個第三次也比前兩次一比呀,因為它這個老本子,這個裡頭也有一些記錄。這一比之下呢,覺得老的裡頭,上一次談得很不足,認識很不夠啊。就感佛之恩哪,所以現在我們今天談的名稱,就是《淨修捷要報恩談》。這些談話是因為知道有恩哪,感恩哪、報恩哪,這麼來談的。這個「序」裡頭,我們不全部把這個「序」統統的介紹完,我們側(重)它這個重要的部分。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
這一上來它就說:「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呀,是難信哪,所以雖然是易行,也是難信哪。佛的教法稱為「教海」呀,如汪洋大海,不知邊際。你不是親自到教海裡面,親自去探討,(就)要入大海呀,不是在這個岸邊上待一待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麼能夠可以入啊、可以度啊,怎麼樣可以……它的邊兒有多廣大呀,無邊哪,這種就不知道了。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
雖然《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指明了大家的歸宿,你要學教,到最高峰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最後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嘛。所以淨空法師一直到處講經,到處講經,到後來講到《華嚴經》,講到這個地方,他就歸淨土了。這個最高的經典是《華嚴經》,但是《華嚴經》最後就是「十大願王」都勸眾生一起往生極樂世界呀。所以就是說,現在淨空法師就是一個例子,就是從這個「十大願王」也把他導歸極樂了,指到的啊,他就是這樣。(編者按:此處呼應前文「十大願王」指明極樂世界為歸宿,故「指到」表示依止「十大願王」之指歸而到達極樂世界之意)教海裡面,他(淨空老法師)也說這個「教海算沙」很難得出來呀。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歸宿啊。雖然《華嚴經》是這樣了,有給指明了歸宿,天親菩薩也以這個「五念」作為法門。「五念」就是:一是禮拜,二是讚歎,三是發願,四是觀察,五是迴向。所以,全是能修這「五念」的必定往生啊,這是「五念」。天親菩薩以這個「五念」作為「門」哪,一個指了「歸宿」,一個指了這個「門」哪。有門就有門可入,把門告訴了大家了。

可是「末法淺學」,現在到了末法了,佛滅度已經是兩千多年了,按真正的那個佛曆來計算,算是三千年了。現在大家所通說的是二千幾百年哪,那是按印度的那個「貝葉經文」那個點兒數出來的。它集結一次,一年集結一次點個點兒,數點兒數出二千五百多個。但是印度淪為殖民地,外國統治,經過很多、很多戰亂,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點點兒?不一定,這個點的點兒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損失?也不一定。所以它這個(看起來)好像是很證據確鑿,實在是有很大的問號。但是中國這三千多年怎麼來呢?從漢朝佛法就來了,我們把那個當時的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時候,是咱們周朝什麼什麼年,什麼什麼年。中國用這個天干地支、甲子丙丁這麼排下來,永遠沒有錯的,自古以來沒有錯。那個時候兒折合是對的,到現在應該還是對的。所以就是按中國那個時候兒折合,就是在講佛的出世到現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啊,是二千五百多年,按著、根據那個「貝葉經文」上點的點兒。過去集結,後來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曬一曬,作為一次工作,點個點兒,一年一次,數這個點兒數的結果。

所以現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五百多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因此有很多人說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剛過一千多年,後頭還有八千多年哪,所以這個是(法並沒有完)。但是到了「末法」,咱們這個劫是減劫,眾生根機愈來愈差。這個時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個「淺學」,你這個所學的很淺,你還是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哪。所以就是說,現在有很多自稱為「淨土宗」,甚至於法師,實際上還都沒有深入。怎麼才能深入呢?

「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必須讀大經」。所以現在的法師有幾位是讀大經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淨空法師在這方面,我們很讚歎哪!並不多啊!他帶了個頭,「讀大經」而且倡導。「必須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你才能夠略略的明白一點這個淨土法門的「綱要」啊,它的綱領、它的重要之點所在;知道了「綱要」才能夠理解全部的奧義,這樣只是略(明),「讀大經」只是「略明」啊。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
可是現在的修淨業的人怎麼樣呢?「大率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彌陀經》,不知道念《無量壽經》。於小本呢,這個小本裡頭就只誦(《秦譯》),現在大家所念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稱為《秦譯》。那個時候兒南北分,鳩摩羅什在北邊,它叫姚秦,國號叫秦;不是秦始皇那個秦,是六朝時候兒的秦,姚秦。讀《秦譯》就是(讀)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現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連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編者按:此本乃唐三藏·玄奘法師奉詔所譯,經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大師他是很聰明啊,他從印度回來時候帶了很多經。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了這個鳩摩羅什已經翻譯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兩部經,他已經知道,他又翻了,(其中)一部是《金剛經》。《金剛經》玄奘大師翻譯的稱為《能斷金剛經》;還有就是《阿彌陀經》,他又翻譯了。所以他要翻譯的話,它就是說(明),他這裡頭、他所翻譯的本子有重要的補充嘛。但現在大家關於《阿彌陀經》,修淨土的人只知道念鳩摩羅什這一本,不知道玄奘這一本。所以現在能夠持《唐譯》,在這個淨業裡頭能夠不僅僅持《秦譯》,而且能夠持誦《唐譯》,能讀誦玄奘所翻譯的本子,而且還念大經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那不但夏老師當時,現在也很難看到啊,現在淨空法師重視夏老師的會集本《無量壽經》,把它列在(淨土)《五經》書本裡頭了,所以這個就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啊。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看起來、說起來說是修淨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願者少」。所以修淨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願力,所以你有深信切願就決定往生啊。現在修淨業者,號稱是淨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夠深信,能夠懇切、迫切這樣的發願的很少啊。信願不深,而想要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啊,那就難了。所以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就決定於信願哪。你念得再好,沒有信願是不能往生啊。你現在理解得太少,你沒有能發起真正如實的信和願,這個就很難了。

「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讃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的那一年,這個病中就發願,這是夏老師他自己了。發了一個很大的願哪,要很恭敬的來集結一些各種經裡頭的文句。「副以祖意」,這個就是夏老師的淨土宗的特殊不同之處,就和印光法師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師的意也結合進來了。所以現在大家都是說:「你們一學、一念淨土,一搞禪哪,就是務外了,就是不專了。」這也有必要,因為末法眾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門還學不好,你再多加一門就更學不好了。但是絕對的不(是)讓你學淨土的人,你就不許去碰一碰禪宗,那就不會有人有禪有淨土了,那沒有人「有禪有淨土」就沒有「戴角虎」了,沒有戴角虎。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啊。因此夏老師這些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種大家都有說法,都有原則。我們對於印光法師沒有一點輕慢之意,但這點跟夏老師相較,兩人有點不同,但是印光法師本人對於禪還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對於藕益的讚歎。他說:那是佛再作這個註解,也不能超過藕益。這是大修行人的話,所以是大祖師的話,我們是很尊敬、很讚歎(六)。但是對於禪這一方面說,跟夏老師的態度這裡有點出入。夏老師明白(的)就說,我這裡頭,一方面根據經典,一方面把祖師的禪宗的這一些風格、一些精神融會在一起了。「祖師意」呀,所以常常問,「什麼是祖師意呀?什麼是西來意呀?」祖師意、西來意也就在這個《淨修捷要》裡面。所以我們讀《淨修捷要》,不光是理解了淨土宗各種經典的許多精華,而且禪宗的祖師意也在裡頭,因為集結的時候就結合了祖師意。這一點是大家很應當留心的。

那麼,作為一個簡單的課,攏共就三十二拜嘛(編者按:攏共:共計,總計),很簡單,沒有幾篇兒。利初機呀,讓初機有得修啊。那麼這一個簡課的內容是怎麼回事兒呢?「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啊。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了,這是最好的事情了。怎麼能得到感應呢?我們這個「身」、「口」、「意」,這是我們作業,這稱為「三業」。就在「身」、「口」、「意」這個三業(裡頭),人就是在這個「三業」裡頭啊。可是在這「三業」裡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啊。你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安住於經文的奧義之中,你的身口意以這個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應,得到佛的加被嘛。「括」就是包括,「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這就是「五念法門」。「五念法門」是禮拜,第二是讚歎,觀察,發願、迴向。禮拜,這是「五念法門」。所以「讚觀願向」,把這個讚歎、觀察、發願、迴向都在這一個頭裡頭。你要就是磕這一個頭,可是在之前你就有「一心觀禮」,就「觀」了;這裡頭有讚歎的話,發願也在裡頭,迴向也在裡頭。所以世親菩薩說這個五念的法門,這就是融會在這個修持裡頭了,所以稱為「五念簡課」。

這麼做的話,「妄想不易乘隙」呀,妄想抓不著機會,不能鑽空子,你沒有機會給它。因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這一個頭磕完了,下面又「一心觀禮」了。這裡文句文句都很緊湊,磕完之後,你又是念佛,念佛中還「三稱南無阿彌陀佛」,起來又念哪。那妄想沒有機會,它沒有空子可鑽,不能乘隙而入啊。「正念自得現前」嘛,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現前嘛,這個就是多麼直截了當。「需時既少,收效良多」,這三十二拜一會兒就做完了,時間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啊。

「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
跟別的相比,「先後相望,節時省力」,又節省時間,又省精力。所以在現在,大家都忙啊、都緊張啊,而且大家都是這個(精力有限)。就是出家人也不閑哪,有的出家人比我們還忙,他的廟做旅遊點了,他這個一早上起來就要把廟打掃乾淨,然後就是來了遊人,就是糖、香煙頭兒、包糖的紙......在一天這條帚掃掃,他説還什麽叫用功?腰酸腿疼啊,什麽都動弹不了了。大家就是忙啊,時間(有限)。所以出家,(有)人想出家,我説你到哪去出家去,現在?所以現在就是説,在家也是各種都在忙啊,美国是中年人的戰場,都是在鬥啊、在爭啊,兢爭啊,所以要專門修持是很難。就要有這様兒的法門,简草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講效率,高效率,花時間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嘛。我们要谋求那個高效率的法門哪。「行者」都「稱便」,所以前前後後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歲。我看見一個人,他還在馬路上一邊修一邊念。他從来不坐車子,幾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就修这個。一邊走,一邊……他當然不能磕頭,心裡觀想著我在磕頭。

「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
這麼樣的話,你「果能隨文運心」,隨著這個文,你心就是在這兒隨著它(運轉),心之運轉跟《淨修捷要》裡頭的文一致啊。「久習純熟」,純熟了之後,你就對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啊。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這兩句話現在不講,等到以後要講,在這文章裡頭,這很重要啊。你的「本性」和你現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現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這個「修持」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你這個境界,觀想極樂世界種種的境界和這個智慧,和金剛的智慧不是兩樣兒的。所以有人就說,《金剛經》跟《阿彌陀經》有個矛盾哪,《金剛經》是一切有相都是虛妄,你看《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又是黃金為地,又是這又是那,全是有相,這兩個經矛盾哪!這兩個經並不矛盾,是你讀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境」就是「智」,這些道理我們在以後都要發揮。那麼,這個時候再念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你就在順水在乘船,也順風啊,帆也掛起來了,直接就渡過了。

「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 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屆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誌緣起云。」
這底下就不多說了,就再交代一下,說這裡頭每一條、每一條都是經文哪,不要大意呀,恭恭敬敬的,就是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五念」我們說過了,還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個是「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淨土法門,恭敬阿彌陀佛和一切聖眾。第二是「無餘修」,你稱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就是跟這個經中這些如來聖眾的名號,不去摻雜其他的,就是無餘修。(第三)「無間修」,就是淨念相繼,沒有間斷哪。(第四)「長時修」就是以畢命為期,我這一生啊,到我命終了,我才給它念完啊,這叫「四修」。「五念」剛才說的那五種。天親菩薩主張要「四修五念」,這個「四修五念」自然就獲到密益了。底下不說了,這個(是)主要的,我們也從這裡知道,要修淨業,要知道讀《無量壽經》,要知道夏老師會集的《阿彌陀經》啊,種種的。這個裡頭最簡易的呢,就是《淨修捷要》。所以我們今天哪,就開始大家在一起來共同研究這個內容。
 
最后编辑:
第一拜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辮,授法眼,杜思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三稱)」

第一條,這一條就是介紹我們這個世界的導師。所以一切都是要「尊師重道」啊,你要是「重道」就必然要「尊師」。所以我們對於師,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這樣,這種不是釋迦牟尼如來,誰也不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實的、重要的一個問題,而且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呀。不但是導師,(還)是我們的恩師,這個恩勝於父母啊。父母生了我們的這個肉身,是佛生了我們的慧命,給了我們慧命啊。所以我們要禮拜的話,第一個禮拜(是)禮拜本師啊,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下面磕頭的時候兒,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佛的名號,「佛」是通號。都稱為佛,阿彌陀佛是佛,藥師佛是佛,佛是通號;但是「釋迦牟尼」四個字是別號,是單指釋迦牟尼這個佛所獨有的,這稱為別號。所以這一拜就是拜本師釋迦牟尼佛。

而且我們在拜、在讚歎裡頭讚歎什麼呢?我們所讚歎的正是他告訴了我們淨土法門哪。那麼,這個大家會不會懷疑呀,釋迦牟尼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種種的功德,為什麼只提這一點哪?是不是因為你是淨土宗的立場,所以只談淨土啊?這個裡頭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善導大師說,善導大師是唐期的大德,他在長安的時候兒,他的教化使得長安的人幾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錢他都拿來寫經啊,現在在敦煌出土的,還有很多就是人家供養他的錢,他請人家寫經,還有他自己寫的經。他非常莊嚴,看見婦女不露齒笑,笑不露牙齒。所以這個戒律啊,種種的,大家都是(對他非常恭敬)。日本人對他是恭敬極了、也景仰極了。那麼都是傳說啊,說這是彌陀化身哪。蓮池大師說,「大家尊稱善導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等人物」。所以善導大師,我有一篇文章就是「依止善導大師,稱念阿彌陀佛」,這是一位大德。中國人不恭敬,因為中國人把歷史弄錯了,以為他是自殺了。其實記錯了,當時給他問話的人,他(在)那兒上了樹,跳下來摔死了,善導大師並沒有這一回事啊。所以台灣有位懺雲,知道這個人嗎,懺雲法師,前兩天不就坐在你這兒?我問他這件事,他不知道。他說:「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導大師(自殺)死了,他還以為(善導大師是自殺的)。我把我那個(《善導大師新傳》)給他,他說他拿去宣傳(七)。所以這些事情啊。這個善導大師,我們恭敬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怎麼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如來他所以出興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一切佛要出興在世間,他唯一要說的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個大願的功德海呀。所以,一切佛他出現到人世來,出現到世間來救度眾生,他所唯一要說的就是淨土法門、念佛法門哪。所以我們這一點要把淨土宗要足夠的重視。我就是說,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要離開了求生淨土,你要想即生要解脫生死、要超出六道輪迴,我就可以說是不可能啊!所以這個來說,淨土法門是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讚歎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他什麼呀?讚歎他能夠在這樣兒的世界說這樣兒的法。所以夏老師這麼做就不是偏見了,跟善導大師是一鼻孔通氣呀。不但和善導大師一鼻孔通氣呀,跟十方的佛也是一鼻孔(通氣)。十方的佛就讚歎釋迦牟尼佛這一點哪,沒有稱讚他別的,這《阿彌陀經》裡頭有。因此我們也是一樣的,先要明白這個精神。所以我們這裡頭要知道有幾個重點:一個重點我們必須要尊師,我們要依教奉行,這給我們一個啟發;第二個就說這彌陀本願海,這(是)十方如來所同行的,阿彌陀佛做到這點,也是十方如來所同讚,共同讚歎的。

第一句是「一心觀禮」,每一條都有個「一心觀禮」。「一心」說得很深的話,「一心」就是離言説了。我們都是在「二心」裡頭,我們都是有矛盾的、有對待的。所以陳真如給毛主席上書論佛法,說:「你說出來一個絕對,已經是相對了。」絕對本身就跟那個相對是一個對立的,所以言語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就是沒有對待呀。所以佛教常常說「絕待」,這個「待」不是絕代佳人那個「代」,是等待、對待的「待」,沒有對待了。所以我們世間一切法,好跟壞是對待的,邪跟正是對待的,佛跟眾生是對待的,你跟我是對待的,男和女是對待的,都是對待之法,都是「二」。所以《維摩詰經》就是不二法門。「本來不二」啊!他有「二」是因為眾生糊塗了、妄動了就變成了無明了,無明之後才出現這個「二」。所以我們最恭敬、最清淨就是恢復到本來,就「不二」、就是「一心」哪,最高是如此。

現在我們如何下手呢?你在這兒(修),你的心裡頭把別的都放下,你的心全心全意的、一心一意的在這兒念這個文,在這兒做觀想,在這兒拜,這就是「一心」哪。剛下手就(用一心)。這個時候不要再想別的事,還要想今天我這個教案要怎麼改一改,這個時候你(要)放下。想教案不是壞事,這個時候你不要想了。想壞事那是更不可以了,一切放下。這個時候就是在這兒專心一意的。這麼做也就是可以了,從這地方下手。「禮」就是禮拜,因為三十二拜,他以禮拜為中心拜佛。但是這個「禮拜」對於我們知識分子很有用,因為現在國外還有許多運動,在國內好多人(沒有什麼運動)。你這個禮拜而且不是過量啊,就是身體不好的人,就是病人都可以做呀。可以慢一點拜,拜佛是最好的運動。不光是佛教徒拜佛,列寧在監獄裡頭他就禮拜,他是做運動,他說對於身體是有好處。而且我們這磕頭(要)自個兒隨心的、恭恭敬敬的。所以「至心一禮,罪滅恆沙」,你以至恭敬的心磕一個頭,可以消滅恆河沙子那麼多的罪。從得福說,你好好兒的磕一個頭,從你腳底下一個微塵,你有一個,將來都轉輪王的位呀。所以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個因很小,這果是大極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惡事也是如此。我們都要知道這(個)問題。(有人說)我這不是什麼壞事啊!但是因小果大啊!就是說善也是如此,惡也是如此。

「觀」,上等的就是「觀照」,一般凡夫做不到;下一等的就是「觀想」,低一點的;「觀想」還是做不到的話,就光從「想」字入手。我心裡「想」的是什麼,現在「想」的是這個內容。我們這個「想」之中,隨著這個文字很細的、很(專〉心的,沒有別的事了,也叫「隨文入觀」。隨著這個文進到「觀」裡面去了,這一句是什麼?我的心就在這個上面。又一句是什麼?心裡始終沒有離開這個。久而久之,這所謂「觀想」的「觀」就是進到「觀」裡面去了。真正到了「觀照」,觀照這個「觀」就比「觀想」的「觀」高了。再到了「照」字,那就了不起了。「照」字,這個「照」就是離開了心,那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留痕跡。不管是誰,我喜歡、不喜歡,清清楚楚。男來,就男就現出來;女來,女就現出來。你有一個黑斑、有一根汗毛,它都清清楚楚,秋毫不爽。它也沒有愛憎、也沒有取捨。誰走了之後,它一點兒不留痕跡。這就是「照」,打個比方什麼叫「照」。所以能用到「照」,那就「度一切苦厄」了。我們也念《心經》,念了之後我們照樣兒煩惱,一點兒沒度,是不是啊?因為你在「想」嘛,「想」沒有那麼大力量。但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你還是能減輕一些。到了有一天能用「照」,你能用「照」你也就是菩薩了。菩薩有多少種等次啊,大菩薩、小菩薩。所以「一心觀禮」就是這樣子,這個可以說,可以從初機開始,大菩薩也可以這麼修。所以「一心觀禮」這四個字,適應度很寬。

我們「觀」誰、「禮」誰?「禮拜」誰呢?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的含義叫做「堪忍」。堪是提土旁,一個甚字兒。我還可以,我還堪能這樣子。「堪忍」就是還能忍受,(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雖然種種苦,大夥兒還能夠活,還有人還活得很高興。等到生病來呀,很苦啊,叫啊,叫天哪叫地哪;等到病過去之後,出來了,又跳舞又高興了,喝酒了。他可堪忍,還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沒有不苦,但是還可以忍受,就是這個世界的特徵。這個世界它是有善有惡,所以人都在當中啊,一半兒善一半兒惡啊。每個人都帶了一些善、帶了一些惡,是這樣兒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為只是一個地球,而(是)具有地球這麼一個小的組織,最小的一個基層組織,就有四個像地球這樣的星球,四大部洲,它還有它的中心。現在還很難跟那個天體完全能結合在一塊兒,反正至少至少是個太陽系。這是一個小世界呀,(一千個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由於千要乘三次,自乘三次,一千個小千自乘一次,所以三次都要千倍,就叫「三千大千」,不是三千個大千。到了大千世界,那就是指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世界。大是大極了,是說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國土,都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那我們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南瞻部洲又稱為「瞻部」,就是我們地球的名稱,屬於南方。

這是我們的「教主」,佛教。「九界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九界」的導師。六道:天、修羅、人、畜生、鬼、地獄,這六道,這是六種了;再上就是聲聞(這是阿羅漢)、緣覺,再上一種就是菩薩,這三種是屬於超凡的,是聖。加起來,上頭有三個,底下有六個,就是九,九界,再加上一界就是佛界了。那麼除佛以外,下面有九界。釋迦牟尼佛他就不光是咱們人的導師,他是天的導師;不光是天的導師啊,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的導師,這是九界的導師。我們「觀禮」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九界的導師,「如來世尊」。「如來世尊」現在有很多人誤會了,就以為如來就是說的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個錯誤,如來是通號。你比方說這個人是教授、學者,你不知道這個人是誰,這通號。你有學問都可以稱為學者,你能到大學當老師,給你教授的聘書,都可以稱為教授,通號。必須加上張某某、黃某某,或者什麼,你才知道這是誰。

所以大家把如來當成釋迦牟尼,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現在很多和尚也都這麼(認為)。「如來」是佛的十號裡頭的第一個號。這個十號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指的比較最廣泛一點的說法。第一是如來;第二是應供,受供養;第三是正遍知,無所不知;第四是明行足,明也足,行也足,都圓滿了;第五是善逝,能夠善於逝去;第六是世間解,這個就解脫了;第七,無上士;第八,調御丈夫天人師,有的就把這個分成兩個,這個地方是《大智度論》裡頭的分法,這合成一個;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要把這個八分成兩個呢,世尊就在十號之外了。分成十號之外怎麼辦?總體來(講),稱為「佛」;尊重的(講),「世尊」也是佛的一號。不過總之,這個開列沒有什麼關係,佛其實也是千號萬號都可以。這個十號是大家綜合起來的,十種最殊勝的美德,十種美稱。「如來世尊」,剛才我不是念過了,「如來」是十號中的頭一號,世尊是十號中最末的一號,所以就不把這十個名號全部寫出來,拿一個頭兒、一個尾代表全部。所以如來世尊就等於我們說十號圓滿的佛;十號是什麼,文字都簡省了。

釋迦牟尼佛功德在何處呢?這都是通號,共有的,而釋迦牟尼佛所獨有的功德是什麼呢?「於五濁世,八相成道」啊,在我們這個世界,所以十方佛所稱讚也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在這種「五濁惡世」能夠成道,在這種「五濁惡世」說這個淨土法門。很難那,稱為甚難稀有啊!「五濁」是哪五濁泥?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個時代,這個劫很壞,「劫濁」;「命濁」,大家眾生的壽命很短;眾生都是壞人多,心都是不良善,眾生也很濁;壽命很短,眾生煩惱很重,都在煩惱之中。大家知道煩惱,不要以為發愁(才)是煩惱,你在狂歡、你在高興也是煩惱,都使你這個本心不能清淨,這都叫做煩惱。有人只知道,我的愁是煩惱,我的歡樂不是。歡樂也是煩惱,煩惱很重啊。更根本的是「見濁」,這個「見」字兒很重要,這個「見解」是糊塗的、是混濁的,不清淨、顛倒的;不知道什麼叫好、什麼叫壞,應該得什麼,不應該(得什麼),要避免什麼。這個就是不好教化呀,他不理解,所以五濁惡世就是這個現象。所以大家我們弘法感覺到困難,這個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费了這麽大力,而没有取得什麽成绩。这個就是很難,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種種的。

所以,这個事情不是這麽容易呀。可是釋迦牟尼佛就在这個世界中「八相成道」了。「八相成道」也有幾種不同的説法,我们也是説最普通的,以八種(相),这是成佛的一種规律。這種成佛就是像釋迦牟尼是這様兒成佛的,下面彌勒来也是这様兒成佛。「八相成道」就是説他已经修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到人間一次就成佛,他這個来成佛他就示现「八相」。所以第一相就是,從兜率天下降,捨兜率是第一相。他本来在兜率,他要從兜率天下降;第二是入胎,到母親胎裡頭了,入胎了;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是成道;第七,轉法輪說法;第八,入涅槃。這八相成道,這裡也有開跟合稍有點不同,這無關大雅。我們不再說,還介紹其他的還有別的不同。在《大經解》裡頭都非常詳細,十號各具好多種,八相成道各種都介紹了,我們就知道一種就夠了。那麼在這「五濁惡世」也示現了「八相」成佛。

他是「興大悲」,興起了大的慈悲心哪。「慈」和「悲」的含義不同,「慈」是與樂,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麼給你什麼,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觀音是千手千眼上頭現出一個威猛相,第一個頭是紅的是阿彌陀佛,第二個頭就是青面獠牙那個瑪哈嘎拉的金剛相。。要給眾生拔苦啊,所以(是)大悲啊。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對於眾生把苦拔出來,給他快樂那不就都好了嗎?所以慈和悲略有不同。讚歎釋迦牟尼佛,是興了一個不是普通的「悲」呀,是「大悲」呀,是看眾生等同一子啊,都跟自個兒一個獨生子一樣,這種「悲」。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獨生子女,都要救度,平等的救度,所以這是「大悲」呀,而且是要讓他們得到徹底救度啊。

「憫有情」,悲憫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眾生啊,悲憫這一切。那怎麼做呢?就「演慈辯,授法眼」。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佛法沒有人跟你說,你雖然有智慧,你也不能理解。所以輾轉的去「解說、教授」,中間的很重要。有的時候一缺人,一個時代沒有人哪。中間的「雖慧不能解」,所以有的時候佛菩薩就現化身,再來度脫,再來培養一些人。所以佛來就是要「演慈辯」,要給大家說。這個「慈」是給大家快樂,像慈母的心,而這種的演說就稱為「演慈辯」。是出於關懷眾生的心,救度眾生的心哪。「授法眼」給眾生,把「法眼」給眾生。眾生離這個「法眼」的程度差得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種,一種是「肉眼」,咱們都有,咱們都是肉眼。眼睛很重要,咱們沒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憐;什麼好的都不知道,花開你也不知道,我這蘭花就要開了,你也不知道,(心想)「啊,花嘛,這個是」,連錄像也沒用。眼睛很寶貴,肉眼也有肉眼的寶貴,這是最低的一種眼睛。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不用修那就是「天眼」。天眼就洞達,他就是(能)從這個星球看到那個星球,沒有什麼東西能擋住它的,什麼牆壁,什麼什麼大地、山河都不能擋住它。所以天眼就洞達嘛,知道嘛。當然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這是第二等,比肉眼稍微高一點。再有就是「慧眼」,慧眼就見真,(就是)真實。眾生人人都有本心,你本心是什麼?都有法身,法身是什麼?怎麼叫真空?真實。(慧)眼就見真。這個見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羅漢也見真,阿羅漢就無我了,他也證涅槃了,也沒有煩惱,斷見思惑了,但是他沒有徹底就是了。不能說他不是真的,但是他沒有徹底。你要真正見到像佛那樣的真,那就是大徹大悟了,所以(是〉「慧眼」哪。

「法眼」就是知道決策。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就有八萬四千(種)藥,要應病與藥啊。大夫你要知道某人生某種病,你給他什麼藥。就算大家今天都來學淨土法門,當我們回答問題的時候,還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的特點來應症的,應你的根器來做回答,這個要是做錯了還是不行的。你雖然是一個簡單的,你今天正好傷風感冒,你上火,我給你吃補藥;我那個女婿就吃藥吃錯了,他病剛好他就吃了補藥,吐血現在又住醫院了。補藥不是誰都能吃的,補藥當然是好,最養人,你吃壞了就是毒藥;砒霜是毒藥,但是你對症是好藥,能治病,所以應病與藥。「授法眼者知所決策」。「慧眼見真」,那是「根本智」,「法眼」就是「差別智」。所以就是說你能知道哪一些法最好,哪一些法最差,應該學什麼。眾生哪裡有這個水平啊!還能遍知一切法,(知道)哪個法最適合於我們?這是佛給我們的,佛告訴我們的,告訴你之後你能夠相信,就等於你自個兒有「法眼」一樣。佛把最好的(給你),(就像)你雖然不懂醫,可是我醫生告訴你,這個病吃這個最好,你肯吃,那你吃這個藥,你和那個懂得醫理人的吃不是一樣的效果嗎?而你這個智慧不是你從研究醫學得到的,是醫生給你的。他做了種種的檢查,很多科學的、醫學各種的設備,又是超聲波、又是X光,各色各樣種種的心思都給用了,給你肯定你吃這個最合適。你沒有這個能力,但你只要照吃,照吃就好了,這就相當於「授法眼」的意思。「授」,這一個字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我們要感恩也是,我們今天能夠這樣兒,為什麼?這是佛的恩哪!佛給了我們這個眼晴。不但給了我們,告訴我們,而且鞏固我們。十方佛都在稱讚,千經萬論都這麼給你指出這一點,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這個。你承認了,等於你自己有「法眼」;你承認了也就是信下來了,就跟你自已做對了的一樣。比如做數學吧,你自個兒不會做,別人給你做了之後,你自個兒看懂了,你也就會了。(因為)你自個兒做,做不出來呀,這還都是有很多(這樣的情形)。所以佛的恩,授給我們「法眼」。這一步一步深入。這些句子都是《無量壽經》裡頭的。

「杜惡趣」,就把惡趣(堵塞)。六道裡頭,一般說「三惡趣、三善趣」。畜生、鬼、地獄是惡;人、天、修羅是善。「惡趣」當然都知道不好,「惡趣」的門給你堵塞。「杜」是堵塞,堵住。這個門給你封起來了,此路不通啊,通「惡趣」的門不通啊。這個地方(的)「惡趣」不能只當「三惡趣」講,這個地方的「惡趣」就是指「六道」。《無量壽經》是講「橫截五惡趣」,所以你就是把天、修羅、人,這一切一切都列為「惡趣」。為什麼說他們是「惡趣」呀?你輪轉不休,你在這個六門裡頭轉,轉來轉去你就會轉到地獄裡面去了。所以外道,(如)基督教、回教,他們以生天作為他們最後的目的,生了天在我們佛法看還是惡趣呀,這個惡趣就是進一步的惡趣。你總是在這六道中輪迴的,和往生極樂世界(相比)這就是惡。現在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把在生死中的輪轉、六道當中的輪轉這個路給我們堵住了,我們不會再輪轉在惡趣裡頭去了。所以說是大家在辯論帶業往生啊怎麼怎麼,很多人不承認。沒有帶業往生(的話),淨土法門就沒有了,沒有什麼殊勝了。就是帶業往生啊!你本來還要經歷六道、經歷三惡道地獄什麼這種種子,這種業呀,你只要一往生,你都帶著好了,到往生全消除了。這個消除是到了極樂世界消除的,不是你先消除才能去,去了之後就消除了。大家很多人對於這個想不通啊。「杜惡趣」就是說,在我們現在就給我們「杜」了,不是說你必須自個兒達到這個惡趣的因素你都消滅才能去,這是很多人的一種誤解。所以在目前難也(就)難在這兒啊。他有人來干擾你,故意做一種說法,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惡趣」,「開善門」。這個「善門」就不是三善道的門了,這個「善門」就是淨土法門與往生極樂世界呀,這個門給你打開了。要出六道輪迴,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世間就是這三個情況,最低的是「欲界」,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一些眾生、動物那情欲很盛;人、天界,低的天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說王母娘娘還有七仙女呀,這都是欲界;沒有欲(的話),怎麼會有娘娘,怎麼有公主?這都是欲,這是「欲界」。但這個還是低,我們一般的知道欲界,許多其他的宗教也是只知道到欲界這個境界呀。或者再高的知道「色界」,色界就離欲了,這稱為「梵」,「梵天」,清淨;就沒有這個肉身了,沒有肉欲了;但是還有形相,所以稱為「色界」,還有各種看得出來的樣子。再上就是「無色界」。稱為「三界」。要出「三界」才出六道輪迴,這個善界、善道。

要出「三界」需要把見惑、思惑全斷了,思惑就是貪瞋痴慢:貪心、瞋恨心、愚痴、我慢。不但要把欲界的、人類裡這一類東西斷了,(還)要把天界的貪瞋痴慢都斷乾淨了。我們一個人自己想想,能夠完全沒有貪瞋痴慢嗎?嚮往一件好東西,老盼望著買到,這個就是貪心哪。不但只是算計人才是貪心,你喜歡這個喜歡那個,求之不得,就念念在茲,這都是貪心。所以你很難得擺脫。貪、瞋恨、痴,一句話不順耳,馬上心裡就不高興。所以完全免除很難哪;完全不免除你就沒法子出三道啊。怎麼「杜惡趣、開善門」哪?所以這個往生法門就是殊勝。打比方,它是「橫出三界」。你要豎著出,像麥稈裡頭要長了一個蟲子,牠要想跑出來,(可是)牠已經生長在裡頭了。牠生長,麥稈也生長,等牠長成熟,麥稈也形成了。牠出來的一個方法,就是順著麥稈一節一節、一節一節咬,要咬好多節才出得來;但是有一個很巧妙的辦法,你橫著一咬,咬破一個窟窿就出來了。所以我們淨土法門就是「橫出三界」,就如麥稈裡頭的蟲子,橫著咬一個洞。雖然是辛苦一點兒,這個厚一點兒,費一點事兒,咬破一個洞就出來了。那個順著(的)、咬那一個還有一個、一個還有一個,而且在你咬的過程之中,它又長了兩節兒,所以很難哪。

現在就是說我們用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橫出三界」就是「開善門」,大家都是可以(做得到)。當然你豎出也是能達到善門,但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啊。所以(佛)普遍為一切眾生開了這麼個門哪,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成佛呀。有的人念佛,他也沒有說想成佛,只是想求一點保佑,這佛就說這是很可憐,佛憐憫大家。佛是希望人人都恢復你的本來。你本來是佛,你現在糊塗了,你在作夢啊,夢見苦惱,多少人在追你呀,要殺你呀,恐怖極了。你醒來就好了嘛,沒有這些問題呀。所以佛並不是只有我成佛,你們都不能成佛,不是要唯我獨尊哪,不是那個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徹底覺悟的,所以才開這個「善門」哪。這一氣呵成,「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那怎麼做呢?就是「宣說易行難信之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宣說了一個「易行難信之法」呀,這是淨土法門最大的一個特點。所以也向大家慶賀,這個難信之法,大家現在能信,這是多生的善根哪,這很不容易。《無量壽經》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得的裡頭的難得,沒有再超過這個的了,所以(是)難信之法。而這個「難信之法」在小本裡頭是稱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指人類,就(是)天界種種他們比我們智慧更高,都是「難信」哪。「一切世間」,九界都是難信。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唐譯》),加了個「極」字兒,「極難信法」,所以這個是非常難信哪。大家就是說,我就念念佛,我就能夠往生,就能出三界?他不敢相信哪。這個道理極其微妙。

「易行」就是說這樣能出三界、出生死,這跟一切八萬四千個法裡頭來比,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其他都各有各的難,當然密宗你如果真實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淨土宗難的地方,(就是)你(修)密法,你怎麼能認識一個師父啊!這個師父他不是魔啊!魔就要破壞佛法,這個裡頭他容易來混、來破壞。就是這兩方面是最殊勝的地方,一個就是密宗,一個是禪宗,這裡頭他很可以來冒充啊。他密宗,(讓)你不大理解,其實他們戒律還是很重,他自個兒不尊重啊。他一般都是說又是吃葷、又不講戒律,所以他這個冒牌起來很容易。他也不研究經典,實際上是研究很深的經典,但現在我們不知道。另外他有顯一點什麼神通,什麼種種的,所以這一種欺騙性就特別強了,大家認識不清楚,你也沒有法子辨別。禪宗也是如此,不涉理路,隨便可以回答你。古德問佛,「什麼是佛?」「麻三斤。」(編者按:有學僧請示洞山守初禪師(八)「如何是佛」?禪師正在廚房量胡麻,便答「麻三斤」)。「什麼是佛?」「新娘子騎驢她丈夫牽」;「新娘子騎驢阿家牽(九)」;(前一句)就是新娘子騎這條驢,她丈夫在後頭趕著這驢,他回答。(編者按:「阿家」是婆婆的意思。)你這個話冒牌不是很容易嗎?隨口說吧,誰知道你是深是淺哪,所以他們容易在裡頭藏身。

那淨土宗,你可以不一定要依靠一個師父,是不是?經典都有,法不(是)都跟這兒嘛,(編者按:跟這兒,指在這兒。)你自己按著這個就好好去念,好好去看書,它就穩當嘛。而且淨土宗的師父起碼他要講戒律,他要知道經論,懂多少還是你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來觀察。所以總(的)說起來,這個容易,又加上穩,加上不易於上當,就沒有更超過淨土法門的。但是另一點又誤會了,有人說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到這個法門之後,我就可以很輕鬆的就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點力,這個又是錯誤。所謂「易行」者,是和其他的相比這個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達到佛來接引,你達到往生的目的。你的一切業,阿彌陀佛都替你包幹兒了、都替你承當了,能做到這一步,你必須要符合彌陀的心願哪!你要真實的信,真實的發願,你對於這個娑婆世界無所留戀了。(如果)你很留戀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那麼你這個往生極樂的心就不專一!所以這一切擱在一起的話,我們要好好的有信有願,而且很好的在念經、念佛,真能做到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真的要自個兒的覺悟、自個兒的努力。所以這個「易」是比較來說,還是需要「一番寒徹骨」。「若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啊。所以夏老師也是從張宗昌要抄家,要殺他,他逃亡海外,說他是宣傳赤化。張宗昌就是一個軍閥,實際是個土匪,他做了山東督軍。他就逃亡到日本,回到天津又重病,那只好閉關修持。到這時候兒才明白啊,只有淨土宗才是真實的,所以就閉關修法。很精勤,不下樓,就是一個人在樓上,幾年工夫啊,都要有一番真實的努力。

是「易行難信之法」,而這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也是《無量壽經》的話。阿難跟佛在一塊兒,看見佛這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著佛,從來沒有見過。他就問佛:「佛今天為什麼這樣的放光,從來我們都沒有見過,是不是佛在念佛呀?」釋迦牟尼佛就稱讚阿難說:「你問得很好啊!你這個問的功德勝過其他做很多很多事情啊。為什麼?因為你這一問,將來的眾生都因為你這個問而能夠度脫。」因為他這個問,佛就說出《無量壽經》來了,所以《無量壽經》也就是重要在這。阿難當時問的,因為佛放特別希有的光明,他跟著多少年沒有見過呀。所以他提問為什麼放這個光啊?佛就稱讚啊,也就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從釋迦牟尼佛說到現在,包括到我們,包括到咱們以後。「當來」就是以後要來的,那咱們不正是嗎?在佛以後來的嘛。「一切」,沒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夠度脫,都是依照這個法,你都要相信淨土、求生淨土。要離開這個法,沒有法子度脫啊。

「皆依此法而得度脫」,說這一句就是讚歎,讚歎了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八相成道,來給我們關閉了惡趣的門,開了善的門,怎麼開的呢?就給我們宣說了這個法呀!宣說了這個法,將來一切的有靈性的,「含靈」就是眾生,有時翻譯為「有情」,連細菌都在內,都依這個法而得度脫,所以眾生是無量的,無有窮盡的。是「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恩是大恩,不可思議的,沒有可以對待的。這樣的恩、這樣的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這四個字可以翻成「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靜,「能仁」是興一切仁事,仁愛的事情,這也就是度生的事情;也就是寂中、寂默,寂中能照。兩個意思,都有很深的道理。

那麼這一段念完了之後,就開始又拜了。在這個拜的過程之中,就念三句,這三句跟你那一個拜的時間應當恰好是一致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從站著開始念這個三句,在念的過程之中完成了磕這一個頭。完了之後又站起來了,這又「一心觀禮」。所以這個很緊湊,就不給妄想留空隙。你依持你所念都是專注在這個殊勝法門裡頭。很簡單、很易行,而效果是無限大。所以第一拜我們就要拜我們的本師,而且也就說明本師我們稱讚他,正是他說了這個淨土法門,正是他告訴了我們阿彌陀佛。所以這個經是釋迦牟尼說的,說了之後,我們「尊師」就「依教奉行」啊。大家說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念釋迦牟尼佛,你念阿彌陀佛呀?我們聽師父的話呀,師父教我們要念阿彌陀佛呀,師父沒有說你們都要念釋迦牟尼佛呀。所以佛不會見怪,說你們怎麼不念我,念阿彌陀佛?我們聽佛的話呀!所以最要緊的(是)依教奉行。真正要遇到了善知識,最要緊的就是依他的這個指導而好好的去做。中間可以反覆,可以匯報情況,可以做一些調整,但總是都需要很重視。
 
最后编辑:
第二拜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釋迦牟尼佛之後,第二拜就拜阿彌陀佛了。這兩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導師,阿彌陀佛呢,彼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什麼因緣、什麼願力,勸我們去。「一心觀禮,極樂教主」,極樂世界的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在因地,咱們就(是)「有因有果」,我們現在就是在「因地」,我們還沒有證果,我們都是在「因地」,在因的這個地位,不是「果覺」、果的地位,將來得果。底下部分有個很特殊的「因果同時」,很不可思議。但是現在先說我們是「因地」。阿彌陀佛當年,極樂的教主,他在「因地」的時候,他「因地」是什麼時候?他是國王,這個國王稱為「世饒王」。「世」是很豐富;「饒」是饒足、豐足,世饒王。那個時候有佛,佛叫「世自在王如來」,住世的時間很長。這個國王,他那時是因地,他聽見這個佛的說法,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說法,他就不做國王了。所以佛教不是「政教合一」,都是這樣,都是王位不要了。不是我又做國王,又當出家人。國位不要,他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後,他(的)法名叫做法藏,法藏比丘。「因地聞法」,他聽了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說法,就發了「無上正覺」之心。「正覺」就是覺悟,無上的正的覺悟。「覺」就是「菩提」,「菩提」這兩個字是Bodhi,是印度話。「菩提」是翻了(字的)音,沒有翻意思,我們翻成「覺」就是翻了意思了。所以一個是翻了意思,一個是翻了音,所以「菩提」就是「覺」,叫做「正覺」。「發無上正覺之心」就是發了「菩提心」。因此我們現在都需要慢慢發起菩提心來,就是發起覺悟的心,發起佛的心。

「住真實慧」,他心住在什麼地方?住在真實的智慧之上。《無量壽經》有「三個真實」,一個是「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一個是法藏後來就是「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淨土」。他怎麼莊嚴淨土呢?住於真實慧去莊嚴這個淨土。所以「真實之際,真實之慧」,再有一個是「真實之利」。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是要給眾生真實的利、利益。我們現在做慈善事業,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你或者要做什麼幼兒園啊、敬老院哪種種的,能讓眾生得到好處,甚至你叫他一人給他一萬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這不是他的「真實之利」,他壽命完了之後,他還又要輪迴,後頭這個惡夢還無窮無盡哪!你對於他沒有幫助啊。所以我們要給他「真實之利」。

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是因為夏老師的會集出現這「三個真實」。這「三個真實」,我就在裡頭做了很多的解釋,這互相是呼應的。正因為你是開化了「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體顯露了,所以你才能夠流露出真實的智慧;因為你有真實的智慧,你才能為眾生謀求真實的利益。除此,你也有好心,也願意謀利益,你是否做得成功?做得成功之後,那個利益到底有多大?真實的利益是徹底的、永恆的、真實的、究竟的,所以讓眾生都成佛這是「真實之利」。這個文字就簡單了,「三個真實說出一個真實來」。「一個真實」智慧是根本,這是從真實之際所流出來。

有「真實之慧」,他就可以來拔眾生的「勤苦生死之本」。眾生這個生死是苦啊,「勤苦」是什麼?沒完沒了啊;這個「勤」是它沒有停止、沒有休息,老是苦啊。(編者按:老,此處指總是,經常。)「勤苦生死」不得了,死了咱們再生,有一天總要死,我就近一點了,你們還遠一點。死了之後又要生,生了之後又要死,那就沒完沒了啊,所以這個(是〉「勤苦」。這個「勤苦生死」它有個根本嘛。他就是發這個心哪,阿彌陀佛要「為一切眾生拔除所有生死的根本」。這個志向大呀!所以我們覺得是,你要是真正信了佛,為佛做一點事情,你這個人生才有意義。不然對不起今天吃的糧食啊,來之不易呀!這是眾生的辛苦啊,你怎麼報眾生啊?只是享受,你做的那些工作,對於眾生起了多大的好處?打一個很大的問號。灌輸他一些學問、灌輸一些什麼東西,都是對於「拔除生死勤苦之本」沒有什麼作用。

所以就是說,我們真正的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發起這個大心哪。在因地之中,他就「棄國捐王」,國家他也讓位了,王位他也捨掉了、不要了。「捐」就是捐棄,不要當捐贈講,(是)捐棄、放棄。出家作「沙門」,「沙門」就是翻譯的音。「沙門」和「和尚」這兩個字,和尚也是尊稱,大家用亂了,不能隨便稱的。「沙門」也是很高的德行,「識心達本」名曰「沙門」,你認識你的本心,你達了你的本性,才叫做「沙門」。這個地方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出家做和尚了。這時候他的法名叫做「法藏」,名號叫法藏,以後經中再提到的「法藏比丘」,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修菩薩道」,他發了菩提心,所行的是菩薩的行,菩薩就是利他為本,行菩薩道。「於無量劫」,「劫」是很長的時間,這個(是)時間的名稱。這個數字沒有法兒說了,十的多少次方沒法兒說了。只能打個譬喻,四十幾里的一個大石頭,天人穿著比輕紗還輕的紗,多少年下來一次,拿這個紗在石頭上這麼蹭贈一下,(直到)把這塊石頭蹭沒了,這個時間叫一劫。你去想吧,多長時間?幾十里的一塊石頭,天人那種輕紗,多少年下來一次,拿這個紗在石頭上蹭一下。蹭來蹭去、蹭來蹭去,把這個石頭蹭沒有了,磨完了,這個時間叫一劫。所以時間是無(量劫),再(加上)不解脫,(加上)再勤苦生死之根本,那以後就是沒完沒了,那個時間你沒有法子想了。他就是發了這樣兒的大願,法藏比丘,在無量劫中,無量的劫,劫也數不清,都在「積植德行」。所以我們說這個大恩大德,佛是做了多少生,多少辛苦的事情為我們哪。這麼長久的時間都在那裡積德呀,「植」就是種,積德、種德,救度大家呀。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在這兒一起聽,關於阿彌陀佛的法門,都是因為我們在過去的生中,曾經受到過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已經對我們有恩了,我們得過阿彌陀佛的救,所以這才聽見這個法。我們歡喜,我們願意學。所以「無量劫來,積植德行」,救度眾生啊。

「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他發了四十八願。他發了這個願,跑去佛那兒去告訴佛,說我想發一個大願哪,要超勝一切佛,這個願可以做得到嗎?我要把這個佛國比別的各國都好。佛就把所有的佛世界都現給他看,經過很長的時間,他一一都看清楚了。他於是總結,採取各佛世界的長啊,然後才發了一個四十八願。這麼發出這個大願的話,所以稱為「願中之王」啊。「殊勝」,特殊;「勝」,超越其他稱為勝。都「圓滿成就」了,都成就,願都落實了,不是一個空願,都成為實際了,還是圓滿成就,沒有欠缺。

「名具萬德」,阿彌陀佛這個名字裡頭包括無量的德。你看是無量劫植德行,種種種德,這樣才成了佛,所以這佛就是無量劫都在積德培德而得到的成就。所以這個名字是萬德所成就的,這個名字裡頭就包括了這個萬德,「名具萬德」。「聲聞十方」,阿彌陀佛第十七願,願意一切佛都宣揚(阿彌陀)佛的名字。所以你看咱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就宣揚阿彌陀佛的名字。我再給你舉個例子,不知你們注意到沒有,不管你是台灣、美國、香港、大陸,知道阿彌陀佛的人很多;知道咱們這個世界,咱們的本師,知道釋迦牟尼佛、聽到釋迦牟尼名號的人少。你們想想看,「這是學者、教授」,沒說(名字),不知道是誰。他不知道釋迦牟尼這個名號,他都不熟悉。可是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咱們是老太婆、小孩子都知道。啊,「阿彌陀佛」!高興了,「阿彌陀佛」!罵人也是「阿彌陀佛」!都知道。這個不是個偶然的事情啊。為什麼你自個兒學校的老師、校長,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外國有一個學校的校長跟你毫無關係你倒知道了?不可能;你還老提他,不可能;這個事情是個不可能的事情。這個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會出現?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哪,阿彌陀佛願十方的佛都去宣揚阿彌陀的名字,讓十方的眾生都聽到這個名字。十方眾生都羨慕這個地方,念這個名字,都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事情是很明顯嘛,不是個偶然哪。所以「聲聞十方」。剛才在我們這個土的時候兒,釋迦牟尼佛就說也正是如此。

所以佛就來,他是「接引導師」。我們本師是釋迦牟尼佛,而彼土的導師是阿彌陀佛,我們在阿彌陀佛的名字上加了「接引」兩個字。我們就是臨終的時候,靠佛的願力,他來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是我們自己能從這個世界去達到那個地方,而是靠佛的願力「接引」。當然也有,如果你修到跟菩薩同等地位,自力可以往生,但是那個是億億人中難得一個半個。真正你能夠得到上品生,佛來接引,已經是極其殊勝了。所以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又稱「接引導師」。「接引」這個事,下頭有,我就不重複了,以後再補接引是什麼含義。這一拜的時候要拜了,這個拜就拜「南無阿彌陀佛」,也是拜三聲。這三句念完佛之後就起來了,恢復站著。念是站著念,拜就是一拜,這是第二拜。
 
最后编辑:
第三拜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一句「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從我們這個地方起往西邊,離開我們這個世界要超過十萬億的佛土。一個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現在這個世界的廣大,天文學家已經有點知道了,有的這個天、有的星球在離開我們一百多億的光年之外。光的速度,一秒鐘要三乘十的八次方公尺。那快極了,世界沒有任何東西趕得上光的。現在天文學的望遠鏡什麼的,靠近代的這些設備,能知道有一百多億光年之外的;我們要看見它的光,是一百多億年前它放出來的,古老的東西了。天之大是大,這還是現代的設施、目前的科學水平,將來還會知道得更多。所以佛早就說了,極樂世界離開我們是十萬億的三千大千世界,西方在那裡。這麼進一步說,佛不是遍一切處嗎?所以說佛就是在西方,這是一種方便哪,所以善導大師說「指方立相」。為什麼你一定要說西方啊?善導大師說,有了示現成這麼一個方向,使大家心有一個專向的目的地,就容易攝這個心。管住了這個心,心就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容易集中。你告訴他在西方,他要專心還不容易;你根本不說西方,就是哪兒都有,他更沒法兒專一了。所以這種指方立相是一種很殊勝的度眾生的一種方便。

「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佛世界,「名曰極樂」,那兒有一個世界名字叫做極樂世界。法藏他這個比丘已經成佛了,名號叫做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也叫無量光佛。「如來」,那是佛的十號,如來、應供、正等覺,這都是佛的十號,這裡列舉三個代表十號了,這十號都圓滿了。「安隱住持」,在那兒很安穩的住持。那麼《無量壽經》在這個地方說得很好、很圓融,「如來者」,問哪:「佛到底成佛沒有?成佛多久?」釋迦牟尼佛回答:「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從哪兒來、從哪兒去呀?所以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唯以酬願度生」,因為要實現自己的本願,要來度化眾生,所以示現在西方。為了要滿足自個兒度生的這個願望,所以示現了這麼一個極樂世界在西方。成佛以來,這個時間是十劫了。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正在說法,目前也正在說法,我們這兒在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在極樂世界講堂中說法,今現在說法。這就是極樂世界名號與成佛十劫。成佛十劫這個在咱們《淨修捷要》雖然沒多講,在《阿彌陀經》裡頭有。今現在說法,十號圓滿。

極樂國土是「具足莊嚴」,一切莊嚴的事,完全具足。「威德廣大」,這個德,功德大;威德就表示有力量,這些能夠破除眾生的這種無明啊、闇啊,救度啊,消除眾生的業力。有威有德,非常廣大,不可窮盡。一個「清淨」的國土,「清淨」兩個字是非常重要。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也叫「無量清淨」,都是佛的名號。《無量壽經》是無量清淨平等覺,也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心無量清淨,所以清淨心是非常之難得。心中無所思,很乾淨、很純,一切放下,這就漸漸能跟佛相應了。「阿彌陀佛」,這就指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住極樂世界,為了酬願度生,就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在底下說出法身了,這麼一說,為了滿願,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本體,我們真實之際,現在還要開顯,所以這就說法身,法身就開顯了。
 
第四拜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法身是最清淨,離一切相。法身的佛,佛是有三身,佛是法身、報身、化身。在西方現在說法的那是報身,而報身之本是法身,法身就「遍一切處」,剛才不是說遍一切處嗎?這個說的是法身。法身,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今天這個地方,我們到處是阿彌陀佛的法身。不但到處是,您的身體裡頭,我的身體裡頭,都是阿彌陀佛。如果裡頭要不是的話,那阿彌陀佛的法身不就缺一塊?不能說遍一切處啊?所以遍一切處,不管是有東西、沒東西,都是法身所在。不但法身是如此,就是無線電波就是如此,牆也擋不住的。電視機不管你在(用)什麼東西把它扣起來,一開一對應,這些圖像就來了。它有個波在這,它不就是一切都透過嗎?你那裡有一個大的東西,它在那個東西的身體裡頭,那個電波都通過,都在裡頭,所以遍一切處。

法身本來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所以「八不」,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我們這兩種代替了四種,實際是八了,每種是兩個。無生滅是一對,去來是一對。法身沒有什麼叫生、沒什麼叫滅,因為證到無生法忍,沒有生,不再動念,這無生了。無生還有什麽叫滅?它既然遍一切處,都是法身,法身從哪裡到哪裡呀?都是自家。我就說黃念祖從鼻予到嘴,不行啊!鼻予是黃念祖的鼻予,嘴也是黃念祖的嘴,不能說黃念祖從鼻子到嘴。沒有去、沒有來;還有不一不異,沒有一也沒有兩個;也沒有斷、也沒有常,此稱為「八不」。這四個就作為代表就很深入。這法身是無生無減、無去無來。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不是我們用人的語言,我們這個分別的心、分別的見解。你所能夠了知的、所能夠明白的。所以法身和這一句話就把凡夫這個語言思想的限度指出來了,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大家都成為口頭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可思」是你不能想;「不可議」,議是議論,你不可說,不是下禁止的命令,而是你說不出,你想不到;不是你的思想、你的言語所能夠表達的。「講誦之徒」,古人是用來批評的話呀。就是說你這些人沒有出息,只是會念念、會講講,應當是你真能夠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那才真是沙門嘛!所以講誦之徒是貶義語呀。語言分別,不是這個語言所能表達的。

這樣的話,那眾生怎麼來酬願哪?但是要酬願度生的話,就「現在」(編者按:指現身在)、就示現,做一種示現。示現,所謂示教,示現跟示教的「示」是一樣的,示教的儀器怎麼示教嘛、表示(的)啊。是示現在西方的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法身在哪裡?不是在實報莊嚴土,是在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所以佛有三身,土有四土。三身是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像咱們這個土示現的釋迦牟尼,這樣的佛是化身佛,應化身佛。報身佛,我們眾生就看不見了,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個四十里地那麼高。一個由旬是四十里,高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的沙、沙子;那麼多再乘四十里,一根汗毛咱們都看不到一半兒。咱們的視線所能達到的,你能看多遠哪?報身看不見,所以我們人所能見的是應化身。四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一般我們能往生的還都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很不錯了。而法身佛是在常寂光土。常寂光,常,很寂淨而放光,它是寂而常照,照而恆寂,這個是很殊勝的境界。在寂之中,不動一切,而能照;在照之中,見它既然在照,好像就要有所作,但仍然是不動啊。

法身佛在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整個兒的法界。接引這個法界就包括一切了,盡太空之所有,種種的空間。現在不僅僅是一度空間、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咱們現在是三度空間,可以用三個座標來表示的,長、寬、厚。不光現在是有了一維、二維,有了三維,就有四維、五維、六維。愛因斯坦已經證實了第四維就是時間。現在可以把時間和空間,現在有很多新的概念,空間、時間都不是常數。相對論最好的一句話,對我們很有(幫助),可以拿來利用的,就是「物質、空間、時間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現在很多人老是說,明明你這是實在的,怎麼說它是空?你說它是實在的,我就告訴你,愛因斯坦就告訴你,這就是人的錯覺。你既然還是人類,你有這個錯覺,你就老認為它是實在的,但是你錯了。他承認(的)只是空間只有場,不是有物質,只是這地方場強高(編者按:場的強度比較高),跟別的地方不同一點兒。四維空間、五維空間,這些空間現在據說科學已經證實到十一度空間。四維空間的事,你三維空間你不能知道,你只能夠推測,不能了解,就是說人的頭腦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接引法界眾生,這個不只是三維空間,而是一切空間,各種空間,一切有情之類都得接引,都讓他離開娑婆世界這種苦,而能得究竟的、真實的、徹底的、永恆的、沒有變異的這個樂,究竟安樂、法樂,沒有苦的樂。

有很多樂,我小時候看見人狂歡,我就覺得很可悲,我覺得不是歡樂,這東西很可哀。他們在那兒划拳、或者跳舞什麼什麼,我在旁邊看了很可悲。當時他本人很高興,但是以後一天他這個都沒有了,錢都花光了,或者他犯了罪,他不能再享受了,一壞他就難過了,那個好日子不再來了,這(是)壞苦。所以你是苦,生病長瘡,人家打你什麼什麼(的),這種苦是「苦苦」;你在這兒狂歡、高興,這個時候你是叫做「壞苦」,這個環境一天沒有了,你就苦了,它還是苦的原因。所以娑婆世界種種都是苦啊,離開這個苦,得究竟的樂,得徹底之樂,得大乘法樂。這個樂確實是世間一切的東西不能相提並論,你理解不到、你想像不到、你惟測不到。只有真實用功,你才能領略,得到法樂,如「踴躍歡喜」。

但是有的人可以觸動一下,觸動一下你就可以這個體會:我看你那個「一切皆成佛」,你就觸動了一下,這就是法樂。經常有這個觸動,你就能夠去掉一些東西,去掉一些障礙,因為大家都是有份兒的。但是你不前進,就停止在目前。人人可以享受到的,但是你現在,與你暫時目前就不相干了。所以得究竟樂,我還不僅僅是說到極樂世界真得究竟樂,就在眼前,我們在法上也可以得到法樂。這種樂我們也可以回憶一下比較比較,起碼這個氣氛在那兒,它不是世間這一切同類型的,不能相比。

所以「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一切都是因為阿彌陀佛證了法身哪;成了法身就事事酬願度生,來建築極樂世界,這就有報身佛,實報莊嚴土是報身佛;又應現出化身,還有其他的土來接引一切眾生啊,這大恩大德啊!
 
最后编辑:
第五拜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這個就是報佛的身,我剛才談了法身,已經知道極樂世界的名字,這是單提(報身)。既然從法身流出報身,就談報身的佛和他的土的境界,這一拜就是拜圓滿報身所居之處。從法身流現出報身,這是在菩薩地位才能見到佛的報身。這個報身所居之處那是實報莊嚴土。所以後頭就是,你看,實報莊嚴淨土。報身佛就在實報莊嚴淨土。

「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這個地方永遠沒有。不但沒有這些東西,沒有什麼叫苦,什麼叫難,什麼叫惡趣,什麼叫魔惱,連這個名字都沒有啊。所以極樂世界許多鳥,說那個極樂世界怎麼會有鳥啊,鳥不是畜生嗎?彼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連名字都沒有,怎麼會有實?那都是阿彌陀佛變現的。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苦難惡惱之名,也沒有「四時寒暑雨冥之異」,雨天、四時、時間、有冷、有熱,有下雨,有陰天這些個變化。所以永遠是溫和、晴朗。

「寬廣平正」,非常廣大呀。你去多少人都不會容納不下呀。十方的佛國都勸他們的國的眾生都去極樂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往生啊!但是沒有說是這個地方容納不下了、客滿,沒有這個事兒,多少(人)來都可以,這是無限大。「平正」,極樂世界是平的,沒有山,沒有驚流、急湍,高山大嶽,都沒有。它是「心淨就佛土淨,心平就世界平」,人心要平等,世界也就平等了。所以極樂世界泉池很多,沒有驚濤駭浪。但它有好多泉池,就是池子、流泉、小溪流圍繞著。你只要住的地方,外頭就是有蓮花池啊,八功德水。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從下往上流,就圍著你的房子流上來轉圈兒啊。不是那個噴泉,噴泉很不自然,咱們這個水只能向下,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向上。它沒有地心吸力了,它為什麼不能向上?你看在太空裡頭它就是可以飄起來。

「微妙奇麗」,極妙啊,微妙的,妙得你無法說了;「麗」,美麗,這個麗是出奇了。「超踰十方一切世界」。所以這個就是說,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發這個願的時候,剛才不是說了嘛,他就是想得到一個國土,超越十方,問佛可以不可以。佛說可以的,發什麼願都可以實現的。就是把一切佛土給他看,他總結呀,後來就圓滿成就了,所以他得到的果實也是如此,微妙奇麗等等的。「超踰」就是超過了,踰是越、超越,越過十方的一切世界。這是一個「實報莊嚴淨土」,這是報身佛所居的,沒有一切恐怖、惡難,表示一個大平等。底下「光壽無量」,這個很重要,這個是第六了。
 
最后编辑:
第六拜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極樂世界教主壽命是無量的,是無量壽佛,放的光明也是無量啊。下面還要講無量光、無等光、無對光、無礙光,十二個稱號。而且不但佛是如此,國中所有的這些「菩薩弟子」,所有的「聲聞天人」,這個聲聞天人是指著往生的人。我們說凡聖同居土,你實際還並沒有斷惑,你見思惑還有,是佛接引而往生的,還是凡夫。(雖然)你是凡夫,可是你不再退了,所以最不可思議就在這兒。因此從他斷惑的水平,他還是天人、人。還有的人他只是斷了見思惑,還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所以他的程度只相當於聲聞,這個稱為聲聞。

如果他僅僅是發的小乘心,根本不能往生,因此我們就超過了阿羅漢。大家要知道,這個事情就不是一個小的事情。阿羅漢已經不聞他方佛名,也發不起要廣度眾生的心哪;他只是般涅槃自了了,我了了,我清淨了,我再也沒有煩惱了,他就大功告成了。這個確實也很不容易,他無我了,沒有我了,所以叫「人無我」。他般涅槃了,他真是沒有煩惱了,但是塵沙惑、無明惑都沒破呀。這一種無窮無盡,時間、空間都無盡的,要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永遠沒有休止的,都讓他們得到一切徹底的利益,這樣兒一個宏大的心胸,阿羅漢沒有發起來嘛,所以佛批評是焦牙敗種。所以我們現在發心要超過阿羅漢就在這兒,不是只求自己了脫、解脫。這種聲聞就是說他這個斷惑的水平達到跟聲聞平等,但是都是發了大乘心。如果不發大乘心,只是聲聞,不能成就生到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一佛乘,都是大乘發心,都是要成佛的。

「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這個國土的莊嚴種種超過十方,這個國家的名字到處聞名也超過十方。我們要數他方佛國我們數不出幾個來,是不是啊?大家知道極樂世界的人很(多)。我們都是佛教徒,我這個總是年歲很多了,你要叫我背一背、知道還有些什麼佛國,我也背不出幾個來嘛。這個就是這名字它勝十方,大家容易記得,到處都有人在說,經上都在介紹。「無衰無變」哪,這個世界它沒有在那兒衰退、衰變,沒有變化。將來咱們這個整個兒世界就要大爆炸的,決定要毀滅的,所以將來說的那個火災、風災把天都要燒光。實際是個什麼?實際就是一個整個兒的,或者是銀河,或者是什麼,一個大的核爆炸。互相觸發,就全部核爆炸了。因此所謂那個火災就是熱波,所謂那個風災就是壓力波,這一切都逃不過!所以這個一切世界,現在是有,現在天文學已經證明有的世界已經是在新生,從這個微塵中又在那兒聚會,要形成世界;有的世界已經衰老了,就要退出歷史舞台。所以那個白矮星就是最後的能量在那兒爆發,最後它就要不行了,整個兒的(毀滅)所以現在天文的理論,就是一個大爆炸的理論。怎麼出現的?就是一個大爆炸的產物。過去當然有世界才會出現一個大爆炸,大爆炸之後這些微塵又聚會,就是成住壞空。「成」了之後就存在是「住」;住了之後要「壞」;壞了之後變成「空」,爆炸就空了;空了之後又成,循環不已,都是在循環,而這種學說科學也承認了。但極樂世界無衰無變,因為它不是我們這種微塵所成的世界。研究上講,咱們是微塵所成的世界,它那兒不是微塵所成的世界,所以它「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我說到了這個世界才是真正的保險哪,「殊勝希有,阿彌陀佛」。非常殊勝,非常希有,阿彌陀佛。
 
最后编辑:
第七拜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曰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這一段。亦號無量光,底下就說,「無邊光、無礙光、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這是十二光佛,從無量光起。這十二光佛這些佛的名號,都是阿彌陀的名號,所以阿彌陀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在光中種種的妙用,表現出十二個光的佛,同時都是阿彌陀佛。

「無量壽」是體,是指時間,永遠不止啊。所謂過去、未來、現在,這個稱為三際。三際一如,三際是如一,沒有變化,這是無量壽。「無量光」呢?就是遍一切虛空,遍一切處。所以一個是豎,一個是橫;時間是豎的,空間是橫的。無量光,這個光是一切處都照到,就遍一切處了。所以表明這個佛是在豎著去窮三際。過去,你也永遠找不著頭兒啊;未來,也始終你找不著結束啊。這是常住啊,這是「無量壽」;這遍一切處,沒有邊際,「無量光」。同時這個「無量光」也可以解釋為光中的無量功德。同時「無量光佛」也號作「無邊光佛」。「無邊光」你可以淺近的解釋,說這個邊沒有邊緣,這是大,你找不著邊兒,這極大呀,這個解釋很容易。進一步的解釋,那個邊是什麼?就是佛教的一個名詞,所謂「邊」指著見惑裡頭的「邊見」。所以我們都斷見思惑,而最大的、最粗的迷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眾生就在這個迷惑之中、愚痴之中,這個(稱為)惑。斷了惑才能證到自個兒的真如。

見思惑,首先是見惑,初果就破見惑。見惑有十樣兒東西,就是身見,老是愛惜這個身體,老是想養這個身體,戀這個身體。所以現在許多氣功、外道,首先就是一個邪見,就叫做「身見」,這是見惑,你留戀這個身體。所以很多婦女她很難的離開她這個身體,因為她非常喜歡她這個身體,覺得很莊嚴,很什麼,這就屬於身見。邊見是什麼呢?這個邊就不是邊緣的邊,就是一個事情可以分兩邊看,就是矛盾的一方。一切事情都有矛盾,矛跟盾,就是矛有一邊,盾有一邊;有是有非,是是一邊,非是一邊,一切都有兩邊。矛盾有兩方,這兩方在對待、在鬥爭。實際這「二」的世界就是如此,一切都有二啊。所以中國有句話,「聖人不死,大道不止」,有了二嘛,聖人要不死光了,大道是不會完的。無邊就是沒有對待了,沒有這個邊了。不二,一切都不二了,一切都平等了,平等就不對立了嘛。

所以佛最後成為平等覺,漢譯的《無量壽經》,「無量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的名號,只有佛就到了大平等。我們要修,要修「慈悲喜捨」,很多人也就把這些名詞甚至於傳法的人也給你講錯了,把這個「捨」,作為「要慈悲,要慈要悲,要喜歡,要施捨」這麼去講,講淺了,講得太淺了,不是原義。有好多東西,就都是從和尚嘴裡說出來的,有的是十分的荒謬,水平很低呀。這個「捨」是捨掉你那一切分別、一切邊、一切對立的矛盾,而能把這些事情看得平等。所以昨天你那問題,你平等的話,就是說不管你說什麼,不管你怎麼對待我。所以佛教是「冤親平等」的,跟我有冤和跟我有親這本來兩個極端,這是邊,這邊見沒有的,冤和親是平等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在這些地方(學),當然學不到,但是要努力繼續去學。這是一個正確的(態度),是要平等啊,而且冤親平等啊,把冤字擱在親的上面,這個擺不是隨便擺的,就是你真要度的時候,先度有冤,這是佛教偉大啊。

昨天說的提婆達多,那麼害佛,一直到佛這一生還在害佛;而佛感恩哪,我的成就全因為提婆達多,給提婆達多授記。這一切,佛之偉大、之智慧,這一切我們是心悅誠服啊,五體投地呀。這不是個盲目的崇拜,我們就是說你是個大權威,我拜你之後,你就保佑我,就得到好處啊。這是世俗的一種很低的、很愚癡的一種看法,一種顛倒的看法,是錯誤的。所以要捨這個邊。「無邊光」,這個光它是由於大平等的智慧而放出來的,因此見到這個光也就可以加持你放棄這些分別,沒有這些邊了。阿難他已經沒有邊見了,但是他還有摩登伽女來,還有的時候她擁有咒的力量,幾乎要破戒,就是因為他不明白,他還是有個我呀。所以無邊要捨,還不是最高深的事情,還是前面的事情。

「無礙光」,人們都說自在無礙,沒有障礙,能夠自在。所以觀自在菩薩,他自在啊。而且大家可以分析,這個自就是你自性,你自性是不是當家做主?自性在當家做主,你自在。而你自性沒有當家做主,被這個假我,現在大家都是這個假我,自己本來跟佛一樣的那個真我,你自己不承認。而把現在這個叫做黃念祖的,我就把他當作是我。這個他不是,這個是敵人,妄我。或者不要說的這麼樣,總之,由於他而使我不能認識我的本來,這個意義說就是敵人。因為他是虛妄啊,由於他在當家做主,所以真正的我們的主人就靠邊站了,就不顯現了。我們有佛的智悲光明而不能顯現,這個程度上有不同,無明的厚薄有不同。所以,我們聽了佛的經教,有的人就很感動,接受得很快,他就恢復得很快,就可以恢復;有的他不但不接受,他還毀謗,還要破壞,甚至種種的,那他就是無明的障很重,這都有礙了。無礙,一切沒有障礙呀。

「無等光」,沒有能和它相提並論,沒有相等的,這個光絕對的殊勝,沒有另外一種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的。無有能與相等者,也稱為「智慧光」。這個光明就是智慧呀,禪宗也是這麼說嘛。在《淨語》裡也引了這個話(編者按:《淨語》(十)收錄蓮公所作淨土之詩)。《淨語》裡頭光明頌引了大慧禪師的三句,「只以此光宣妙法」,只是拿這個光來宣揚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這個法就是禪宗說的傳心,這個心法,這個法就是這個光明;「不離是光說此法」,不離這個光明來說這個法。光明和本性、光明和智慧,在大慧禪師(的話)裡頭這就等同起來了。那麼大慧禪師這個話在經典也有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涅槃經》,佛要涅槃了,這是最後的遺教,《涅槃經》說,「光明名為智慧」,所以那個智慧就是光明嘛。

「超日月明」,比日頭還要明,比月亮還要明。《超日月三昧經》就說,「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大的智慧發露到外面來,能夠照了法界,這個叫做光明。所以「自塋謂之光」,自個兒很乾淨叫做光;能夠「照物謂之明」,能夠照見別的東西叫做明。比方珠子吧,它自已很乾淨、很塋,這珠子有光,這珠子光要是很好的,夜明珠啊,它就可以照見,都亮了,照見別的了,這個叫做明。所以光明還有兩分(編者按:這句話(十一)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光明既是智慧,而智慧光又是彌陀聖號)。光明總之它是清淨。清淨,念佛修行的人也常常有時候閃現一點點光,就是看到一點點光,都是在你這個心裡頭絕對清淨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個現象。你心只要稍微一動:「唔,看見光了,好!」還不要這些話,都沒有(了)。你現在剛剛有點感覺不一樣,馬上就沒有了。就你心裡完全離開這一些的時候,這也就是說在自己的修持中可以體會到這一點,這個就是光明智慧之相。所以也號「智慧光」,這個光,智慧就是光啊。

「常照光」,寂而常照。「常寂光」,它是寂啊,寂默;沒有什麼動、搖動啊、不定啊,可是常常在照啊,寂而常照,常照光。清淨光,這個清淨,《無量壽經》講,你有一念淨信,那個一念清淨的信心,你只是在這邊念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啊。一念淨信,你念這一句的時候,這功德就極大呀。所以慈舟法師(十二)他作《科判》,淨空法師聽說我這兒有,跟我要,我給他拿去了,要這個《科判》。慈舟法師他最大的一個功德,往生三輩,他開了一個「一心三輩」。由於一心方面,你念佛不是就像一般的淨土宗,成天成天、像我們似的拿著佛珠老這麼(念)。他說,你能夠達到一心的時候,哪怕你念一句都能往生啊。所以他說「一心三輩」跟一般的三輩,另外闢了一欄。這跟夏老師的精神都是相合的,這一點很值得讚歎,我的《大經解》也是根據這個精神做的註解。一心三輩不同於常情,都是由於清淨,你都一念淨信,一念淨心,都用這個「淨」字兒。還有這個「清淨」,天親菩薩說三經一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會到一個法句裡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註解了,什麼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我們應當是心中離開(濁亂),「清」就離開了濁嘛,「淨」就離開了亂嘛。現在這個世界是濁亂哪,所以我們就是要在這個濁亂的環境裡頭,保持內心的清淨,這是極大的修持。而這裡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了。所以搞得這個心裡頭,隨著大家很混濁、很髒,就是渾濁,就不清,他就忙亂,不安定,焦躁,就不淨。清淨,乾淨,這就是說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個智慧的重要,真實的智慧。無為,我們慢慢底下要注意這個無為呀。所以學佛,道場裡頭常常一開始講四句偈,「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十方來的一切到這兒都在聚會,來幹什麼?都到這兒來學無為呀。所以《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要學無為呀。「此是選佛場」,這是一個選佛的考場。什麼人能考取呀?「心空及第歸」,你心要空了,你就及第,就考取,你就可以圓滿回去了,得到結果了。所以清淨的重要!

「歡喜」,(像)夏老師(說的)似的「願我遇事生歡喜」,所以我們也要常常保持(歡喜),所以經的最後都是「皆大歡喜」呀。因為你要對於這個事兒分析一下,皆大歡喜這個情緒,他對於這個經聽了之後踴躍歡喜,他的感受是什麼。而「皆大歡喜」,都個兒個兒是歡喜,而且是大歡喜,這是佛的偉大就在這兒。我們老是說,經的最後一句嘛,稍微帶過去了,我們不知道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果實啊。

現在眾生就是苦,就是煩惱,心裡頭好不容易有點什麼,馬上來件事,叫你心裡揪得放不下。我們就得要自己對於這一切看破,不被這個環境給影響。它是五濁惡世,它必然濁嘛,眾生必然是惡嘛,他就是有好多不近情理;他要都講理,那就不叫五濁惡世了!必然碰見不可理喻的事、不可理喻的人。既然不可理喻,你還講什麼理呀,講不通啊!就放下,就是放下。而歡喜、解脫,這就解脫了嘛,不被東西捆住。它一來、一什麼,你跟它一對應,伸了胳臂你就捆住了。茶不思、飯不想,很憂愁、很苦惱。本來好好兒的,忽然添了好些苦惱,所以這就是要解脫。

涅槃三德,成佛之後就是證到這三德,一個是「法身德」,人人本有的。人人本有,但是大家都纏縛住了,我們都是所謂具縛眾生。我有時給人寫個字,自稱為具縛,我是捆住的,纏縛住的,被這些煩惱把我捆住了。眾生都是具縛,在結縛之中,要解開呀、要解脫呀,不要被捆住啊,「解脫德」。解(jiě作,音「姐」)脫德,嚴格念解(xiè作,音「謝」)脫德。誰不想解脫啊?誰不想證?為什麼你有法身,自個兒有自個兒不知道?缺少智慧嘛。所以智慧,涅槃三德最關鍵就是智慧,智慧非常重要。為什麼你被捆住?因為你缺少智慧,因為你這樣兒被捆住,你的法身就顯不出來。因此你要想法兒使這個得到解脫,你要恢復你的法身,完全都是靠智慧。我們學佛主要是學習智慧、學習般若。只要你在學習般若,你就稱為菩薩,稱你菩薩就不過分,但是加一個形容詞,叫做學般若菩薩。你要發了菩提心,就稱為你初發心菩薩。跟觀音菩薩還有點不同,所以這就是說,他是徹底了,我們還在初步,但是已經可以稱為菩薩、稱為大士。只是你是在學般若的階段,在初發心的階段,所以同中有別,別中有同嘛,就是這樣兒。

「安隱光」,《宗鏡錄》裡頭說,「安隱快樂」,又安穩,又快樂。剛說到歡喜(光)嘛,這說到安穩。安穩就很寧靜,安穩快樂者,這樣的人,「則寂靜妙常」,寂是常寂光的「寂」;寂靜,靜,入靜的「靜」;微妙的「妙」;真常的「常」。所以安穩很重要,「安穩快樂者,則寂靜妙常」。

再底下「超日月光」,剛才講了《超日月三昧經》,佛的光超日月光哪。(它有)兩個特殊的地方,一個是日月的光不能照過鐵圍山。宇宙外頭有鐵圍山包起來,當然不見得是個山,就好像那個中微子非常多很密集呀,這空間中微子是多極了,不可數啊,它們形成了比較(密集),會聚在一起成一個鐵圍山,日光透不過,它反射了,看來是,這是一個事兒。佛光沒有能所障礙的,全都可以透過。再有日月光可以照一切東西,不能照人心哪,不能夠給你啟發呀。所以超日月光,這個三昧就比那日月光的光(要)明。日光已經不得了,你看我們的光明靠它,這一切東西要生長完全要靠太陽,不然就我們沒有東西可吃,什麼都不活了。但是它就是不能照人心,所以沒有人說是曬太陽開悟的?沒有。

最要緊是「不思議光」啊,這些光是不可思議。總讚哪,一切是不可思議,所以《華嚴經》這個經稱為「不可思議」呀,《阿彌陀經》也稱為「不可思議」呀。不是你這個言語、你的頭腦所能夠達到的,所能理解的。所謂「超情離見」,超過大家的、我們所謂情理、這些情感哪,超過這個範圍;離開這一切見,因為眾生所有的這些都是稱為成見,也都是些謬見、顛倒見。要離開你所有的見,你這個頭腦中所有的見。《四十二章經》是翻譯得最早的經,漢朝就翻譯來了。四十二段,但是裡頭有很重要的話:「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你要慎重啊,千萬不要相信你自個兒的意思、你的思想啊。這一句就夠了嘛,底下還叮了一句,「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以信。所以這個也就告訴我們,你不要太主觀了,主觀是非常麻煩的,至少你先客觀一點,能夠聽聽旁人的意見,不要只是相信自己呀,主觀呀,又自以為是啊。再進一步說,所有這一切,腦袋裡頭的產物,這些見解,都還是生死中的東西,六道中的東西,不是解脫的東西,不是成佛的東西。要這樣的話,必須要超過這些。佛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我們現在眾生都是眾生的知見,所以我們學佛的過程,也就是改造的過程,要把我們的眾生的知見去掉,而換成佛的知見,也就是恢復了我們本心本有的佛的知見。但是你不把你現在這些錯誤的、當家做主的這些東西把它排除開,這一步就達不到。說到我們要把我們全換成佛的知見,眾生談何容易呀!所以淨土法門之微妙,這樣最偉大的一切工作,你到了極樂世界再去做,接著去做,這也就保險了,再也不退轉了,一直到成佛啊,恢復自己的本來的這一切。

所以這「十二光」是不可思議呀,念佛就是不可思議呀!念佛之殊勝者,它的不可思議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的時候,就把佛的功德全攝成你自己的功德。所以這一句佛念得很誠懇的時候,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劫是多長的時間,而這個劫是八十億個劫,不是普通的小偷小摸,而是生死的重罪。所以我們不要聽到以後好像很怕呀,我們都要換了(編者按:換成佛的知見),不行啊!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呀,就有這樣兒一個淨土法門,往生之後你還是凡夫,你這些情見還是一直消不掉,雖然念一句就可以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消了很多業,消不了多少,過去無量劫來,那個業虛空裝不下呀。所以說罪業如果真有一個實質的東西在這兒,整個兒太空都裝不下呀!因為這個時間太長了所做的太多了。所以現在說必須消了業才能往生,那就沒有往生的日子了!

現在有一些事情纏不清,有人說你給人寫篇文章,我說我不參加這個。各隨各的緣吧!他有他的緣,有喜歡聽他的,那就按他那個辦。我們不做他們這種說法,大家有緣的願意聽,那麼我們就帶業了,阿彌陀佛都替你托運行李了,你方便多了,不要自個兒背。所以這一段是「十二光」,無量壽、無量光,佛的光明。底下緊接著說這光的作用。不然說佛有這麼多光和我什麼關係?關係很深哪!
 
最后编辑:
第八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要觀禮呀,「無量光壽,如來世尊」。無量光壽是別號,如來世尊是通號,就把十號都擺在裡頭了,就說一個頭一個尾做代表了。他們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前頭已經有說無邊、無礙等等的嘛,它是無量的嘛。既然是無量、無邊等等的,所以又遍一切處,又沒有障礙,所以沒有東西能夠擋得住的。「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光明遍一切處,有人就說我怎麼沒有看見哪?這個就很不奇怪嘛,是有緣才遇著這個光啊。這個光是沒有離開一切人哪,但是現在你沒有(緣)。所以佛就是不能度無緣,要是能夠這麼度的話,那早就沒有眾生了。所以佛菩薩是無量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緣,有緣你才能夠得遇啊。

時佛在王舍城說法,王舍城是個大城,在印度;有九十萬人,那就是很大的城,古時候。但在王舍城中,佛在王舍城住的時間很長,這個城裡頭見過佛、知道佛的名字的人擱在一塊兒,見的人當然少,知道名字的人還是比較多,擱在一塊兒也只是三分之二(編者按:念公原話是了三分之一」。「擱在一塊兒」計算,故當為三分之二);見過的只是三分之一,而知道名字還沒有見過的,三分之一。連名子都不知道的,更不要說見了,三分之一。真正見到的只是三分之一。佛在(王舍)城那兒待(了)幾十年,所以這個緣很難。有一個叫做城東老母,她是最沒有緣了。佛到東城的時候,她就去西城做買賣;佛到西城的時候,她到東城去做買賣。後來時間長了,大家說一定要把她擺在一塊兒,擺在一塊她拿扇子擋著臉。當時見到佛有很多,有的人看見佛就是種種光明、種種殊勝,不僅僅是(這樣),有的人看見就是丈六身,有人看就是八尺;有的人看就是黃面比丘,一個黃臉的和尚,沒有什麼奇怪的;還有人看就是一個相,像一個象腿,一個黑的一塊東西,一塊黑的炭。這個緣哪,大家的業呀。業呀、緣呀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珍視今生的佛緣哪,今生我們大家能夠結了佛緣哪,要趁熱打鐵,這個緣很寶貴,我們還要和別人也結緣哪。

這有這麼一件事情,一個和尚很能夠說法,經研究得很深,修持很好,(但是)沒有人聽他的;他要是講都不聽,都走了,沒人聽。他說我發願要弘法,沒有人聽我的怎麼辦?有一個人給他出主意,你把你所有的東西都把它賣了;賣了之後,你把所有的錢買點糧食,你把這個豆子什麼什麼都買來。買來之後,你念佛、念咒來加持這些糧食,然後把這些糧食扔在那草裡頭蟲子多的地方,讓這些蟲子什麼吃、鳥(吃),你發願希望吃了這些的,將來(他們)來生都來弘法。他就照著做,二十年後,果然法緣大盛,多少人來擁護參加,都是二十來歲的。就是因為他發了這個心,布施了、結了緣哪。所以這個緣很重要!

大家好的因緣再生出好的因緣,那麼自個兒也(要)努力。當然不是勉強,要是勉強(就)做了反面工作了。就(要)隨緣度脫,彼此能談得進,有的時候我們把這些道理講給別人聽,種種都是結緣哪,結緣很重要。所以有緣才能遇著這個光,因為咱們現在眾生都是在睡夢之中啊,照你也不知道。有的時候忽然清醒一下,忽然清醒一下你就「遇斯光」了,你清醒了嘛!但是為什麼不老遇呀?因為清醒一下,一會兒又(睡)著了。所以能夠遇著之後怎麼樣呢?「垢滅善生」啊,這個遇一次也都是起很大的作用,你的垢障,身上很多的髒,它就消滅了,你的善根就長出來了,所以「善」就生了。「身意柔軟」,你的身和心,這個意指的心,很柔軟;身呢,人要是死了,就硬了,是不是啊?所以軟的代表活啊。意也是如此,佛就說咱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是「剛強難化」呀,這個脾氣、這個個性,他這個見解,非常犟啊;有道理他都聽不進,他改不了啊,掰不過來呀,就是這樣子。要柔軟才好辦,身意柔軟哪。

「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他種種的疾病、種種的痛苦都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心中有憂愁、有煩惱都解脫,遇見這個光的人,「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樣兒的威神和光有這麼大的威力,這樣兒大的神通妙用,而且這樣的光明它是最尊第一,所以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十方的佛都不能及呀。《無量壽經》也說,佛的光明遠大,都是在他求願的時候,都是平等的嘛。等到你實踐的時候,你所得的就不一樣了。你在發願的時候就發的是一個普通的願,那就得普通的情形。阿彌陀佛當初就發的是要超越諸佛這樣的(願),超越做什麼?為了能更廣的去度眾生啊。佛要名聞十方不是拉選票,名聞十方是眾生都到極樂世界來受教化嘛、來得度嘛。而且十方的佛,沒有誰(說)我要拉個山頭兒,我要拉個隊伍,你們這兒所有的人民都應該跟我學,都在我這兒。大家都是送。所以現在有些法師,有一個人跟、聽了另外一個法師,他說你背叛我了,不肯往外送。所以跟佛比他就趕不上,還沒學好。所以都要學嘛,(這是)他的過程;是個人嘛,他就有這些過程,還得慢慢的改造。這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所不能及」。無量壽的作用底下還要再講。

所以阿彌陀佛慈悲啊,你往生之後你就老活著了。我們這苦就苦在這個壽命有限哪,我就常常說,要(是)再給我一個五十年,我做多少工作啊!這看來是不可能啊!不要說看來,絕對是不可能了嘛,是不是!像剛剛自個兒弄明白一些問題,怎麼樣,啊!弄明白了還是很不容易弄明白的嘛,這樣子。這個時候要繼續那不是很好嗎?對於「自覺」也是如此,我這時候正可以嘛,正可以再度的前進哪!不允許了!這就是苦事。那到了極樂世界,它一個特點是,壽命無量啊,哪有不成功的!而且又不退,底下不退我們也要講。這個世界老要退,好不容易進了一步,進一步你要退九步。所以有了進步之後有退步,大家有時候兒很煩惱。你不要煩惱,這是規律,你這合乎規律。要一直都前進,那就是戴角虎了;還沒成就戴角虎之前,那麼你進一步底下退九步,極端自然哪。就是難得的有人一步他都不進。所以進了之後有退,這也很常(有)。但是退了之後再進,不要無止境的退下去就對了。趕緊要剎住腳,就剎車啊,車子往後退趕緊要剎車,加油再往前跑。所以這就說明佛的這個光明的作用。
 
最后编辑:
第九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這一段就是在《無量壽經》裡頭,這一段是佛把法都說了,阿彌陀佛怎麼成就了,又說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如何如何苦,再三告誡。然後佛就問阿難說:你想看見極樂世界嗎?你要想看見你就禮拜呀。阿難就聽話,就禮拜,他頭磕下去,還是一抬頭,極樂世界就現前了。所以大家老是說,這個極樂世界,你們都說極樂世界,誰看見了?你可以告訴他多少人看見,就這一會就是兩萬人,就是咱們這個世界的人,父母所生的人兩萬:和尚是一萬二呀,男居士七千,一萬九,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五百,整整兩萬人,兩萬人都親見。還有很多人非人等,還有他方來的菩薩,無量無邊,那我們不管了。咱們說地球上的人,親眼見的就是兩萬。還有別的經,《觀經》是五百:韋提希夫人,國王、皇太后和宮女,五百人,也是親眼見的。還有兩部經,都是親眼見的,這就是一個親眼見的記載。當阿難拜下去之後,一抬頭就看見,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哪。大眾不但看見阿彌陀佛,而且聽到,我們也看見十方的佛世界呀,而且同時聽到十方的佛世界在讚歎阿彌陀佛,所以這都是證明嘛。多少人親眼見、親耳聞哪!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眾,阿彌陀佛在那兒說法。那邊看見我們也是一樣,看見釋迦牟尼佛大眾圍繞著說法,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正在講《大乘無量壽經》。兩土就相隔一旬地,就是這麼八尺。最清淨的天眼隔著八尺相見,那是多清楚啊!我們看遍處、到處都是佛光,一切的樂器自己就奏樂呀。所以這個事就是,你說拿破崙有沒有啊?你沒看見有沒有拿破崙哪,那你說有啊?有人看見了,這不一樣嗎?你說沒有極樂世界,這有兩萬人看見了。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我們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本尊。密宗啊,就是你修哪一個佛菩薩的法,那個佛菩薩就叫做你的本尊,也就是你本體之尊哪,本尊。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在高座之上啊。你們那個佛像,畫的就是高座,都給他開光開好了,你們三個人都好了。他們三、四個人合作,舉著這個像,我在桌上畫的。「威德巍巍」呀,佛的威德啊、莊嚴清淨。巍巍是很崇高、很偉大的。「相好光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所以我們老稱讚相好就這樣兒來的。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好的相,每一相有許多的好,有八十隨形好,所以具足一切相,一切好,而且光明無量啊,現金色的光明啊。

「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因為佛光的關係,所有咱們這個境界都照清楚了。佛就像一個黃金為體的一個山,因為他放黃金色光嘛,在大海中生出。「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在這許多東西,所有菩薩的光、聲聞的光、什麼什麼這些的光都看不見了。月明星稀呀!月亮很好的時候,星星就看得少;星星不是沒有了,(是)在月光裡看不見,因為月的光盛啊。這也一樣,由於阿彌陀佛的光很盛啊,所以別的光都看不見了,唯見佛的光明啊。「明耀顯赫」,明是清明,耀是亮,所以光耀,顯是明顯,赫是有力、很有力量。這個時候佛的光明顯現,金色的光明,而且是在佛的旁邊,「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這一個我們就隨文作觀,就好像這個時候我們跟阿難一樣,我們在磕頭的時候,佛就應現在我們面前,多少菩薩圍繞。我們這樣(稱)「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兒拜下去,這種印證是非常殊勝。

所以它這一段就把《無量壽經》還有其他的淨土經典裡頭,很多很重要的東西都攝進去了。怎麼成的佛呀?在這裡告訴我們了,阿彌陀佛是當時聽了法之後就出家就發大願,佛成佛的經過,佛的殊勝的願成就。所以這個文字都不多,那麼願成就,就出現在極樂世界,國土,現在西方。這裡頭法身佛,法身佛是極難懂的,法身的境界;我們真正的成佛是成就法身佛。所以《金剛經》裡頭的話是法身境界呀,不然大家就覺得這兩個經矛盾哪。《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彌陀佛這兒教我們供阿彌陀佛像,還是西方三聖,這虛妄啊!這兩個經就開始矛盾了。這不矛盾,我們現在講的都是報身的相啊,法身就離這些相了。

所以《金剛經》是非常深入啊,是給我們指出法身的境界呀。所以凡見一切所有之相皆是虛妄,並不是都是空無。你見這個相,而沒有相的概念了,不為這個相所轉了。見了這個相,它也不成為相,不是根本沒有相,沒有相不可能。「若見諸相」,你見了相,若見諸相還是有相嘛,然而非相。所以廣欽老和尚那一本書,我欣賞他一句話。他是確確實實由於四十多天的入定的功夫,他曾經念佛念了九十多天,佛聲不斷,到了一心呀,事一心哪,剛剛初入到事一心哪,這很難得、很稀有了,但是以他這個、定力和念佛這個功。所以這些問答,禪可以說最科學了,你什麼的水平,一擺就擺出來。你看下棋,棋第一招就蹩手蹩腳,就老是被動啊,老是要救啊,跟喝酒一樣啊,你酒量不行,別人還不醉,你就醉了。禪也是如此,這話就不錯。最好的一句話是這樣,一個人問他:我們看來我們應當學老和尚整天打坐啊。他說:我聽著你說,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這個話很好,所以他沒有這些相,他不是沒有打坐,但沒有打坐的相了。說你不說我不知道,你說我知道。這話非常精彩!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而這個如來你見什麼?一切都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相就不是有相可見的相啊。所以即見如來,所見的是法身如來。我們往生遠遠還不能見到法身如來呀,所以就是說,首先來接引的是應化身,你要到了實報莊嚴土才能看到報身哪。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那樣高的身體,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那麼多恆河,那麼多沙子,而那麼多沙子還要乘上一個由旬(至少四十里地),你說這個佛有多大,報身有多大!咱們的眼睛能看多遠?一個汗毛尖兒咱們都看不著啊,所以你不可見。所以往生也見不著,那更不要說法身了。所以它這就不矛盾,《金剛經》說得高,法身境界,禪宗是直趨法身,跟這個就不同之處。但是眾生很難哪,你先修到了凡聖同居土,到那去見法身哪,這還都是人人有分。
 
最后编辑:
第十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贍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讃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段就是說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啊。我們「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教主」,大家都知道嘛,釋迦牟尼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本尊」這是密教的語言,密教修什麼法,那個佛就是你的「本尊」,你之本,你之所尊。現在淨土宗,大家都在念佛嘛,所以按密教的說法,那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大家的本尊,所以(是)「教主本尊」,這個本尊的說法是按密教的語言。

「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今現在說法,「今」是現在式,不是過去,不是未來,是現在。「今現在說法」,這是現在進行式,He is speaking,不是was,不是will,都不是。一個未來(will),一個是過去(was),現在、正在說,這個時候正在說法。「教主本尊,今現在彼」,在極樂世界;「為諸有情」,為彼國的一切眾生在宣說甚深微妙之法呀,是個甚深的法呀,所以我們要知道。大家常常有人就說,淨土法門是愚夫愚婦所行啊!看不起呀!如果是愚夫愚婦修這些往生,他就更看不起了,(認為)我是好像遠超過於這個,我應該有更好的方法嘛。這個其實你可以給他說破,愚夫愚婦也能行,愚夫愚婦是不是很困難哪?他沒有多少知識啊,文盲啊,他是很困難的。就是說這個病是很重的,這一個大夫能夠治很重的病,那一個大夫只能治感冒,哪個大夫高明?當然治那個重病、治那個絕症的才高明嘛!所以那(個)沒有什麼知識,不懂得什麼道理,沒有什麼學問,他也能把他治好。就這個病入膏肓的人,絕症,這個大夫都能治,只能說大夫高明。不能說,你把要死的人都治好了,我不來(讓你)治了。有很多人這個地方顛倒了。就好像那個傻子照相機呀,傻子照相機,傻子都可以用,那個照相機並不傻,是不是?它是很高級的嘛,多少電腦在裡頭嘛,是不是啊!大家能夠使用、能夠「普」,正是這個法本身的高明殊勝。淨土法門是甚深微妙之法,底下我們還要把它說明怎麼個甚深微妙,都是可以說得通的。就是做不到的事情,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在這兒,你就是這麼念,你做不到的事情,你暗合道妙,你自然合乎最高的道妙。這不是碰巧,這個方法本身就具有這樣的殊勝。他正在那兒給他的國土說甚深微妙之法呀,極妙之法稱為微妙。為諸有情,他那兒不但是本土的有情,十方的世界都到極樂世界去禮拜阿彌陀佛,到了那裡都在聽法呀,所以《無量壽經》有「禮供聽法」這一品。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還都是你要先了達諸法空、自性空,你要了達這個之後才能夠成就這個佛土,你才能夠授記作佛呀。所以跟《金剛經》沒有一點兒矛盾,《無量壽經》一來跟《金剛經》就統一了,這是夏老師一個極大的功德。不要就是一個佛教,還要彼此你說我不行,我說你不行。所以這種現象就是叫做什麼?就是叫做鬥諍牢固。這種現象,現在也是規律,也不足怪。佛在世的時候兒,是「解脫牢固」,很多人都解脫了;再以後佛涅槃了之後,最初的時候是「禪定牢固」,很多人很容易得到禪定,禪定很深哪,那個時候禪定比現在、後頭的禪定深得多;而再過五百年,禪定的人也很少了,「多聞牢固」,還知道很多經典,還知道很多教,研究得還是很深,多聞還是牢固;再五百年,多聞的人也很少了,「塔廟牢固」,到處有塔有廟。(一九〉五幾年的時候,我去休養,我跑到莫干山去住了兩個月,從上海坐車到杭州。這沿途看見倒了的塔不知道有多少。這個廟,過去我住在這兒,我就在附近這一圈兒,很近的這一圈兒,廣濟寺都算是遠的,這一圈兒十幾個廟。那邊打電話來,這邊一通,不一會兒功夫,一出門看見那個房子都是廟,十幾個廟,所以塔廟很多。都坍塌不存在了嘛,塔廟牢固也過去了。剩下來是什麼?塔廟牢固都過去了,什麼牢固啊?「鬥諍牢固」。「鬥」是戰鬥的那個鬥;「諍」是言字旁一個爭,爭多爭少的爭,鬥諍牢固。爭論,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不同。就是我修這個法我這個好,你那個不好。兩個法師,就是你也是淨土宗,我也是淨土宗,你那個淨土宗不行、念佛不行,我這個才好。沒有誰互相讚歎,都是互相在那兒鬥,在那兒你說我不好,這種爭論,這個牢固。所以這個沒有什麼可怪啊,這就是娑婆世界的這些現象。在極樂世界當然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沒有這些退緣。

佛在說這個「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這個淨土法門讓大家都得法樂,而淨土這個法是得到一個殊勝的利益安樂。十方的菩薩都去瞻禮、都去禮拜、都去聞法,得到阿彌陀佛的授記,都在那兒稱讚、在那兒供養阿彌陀佛。這一段就說明,在極樂世界,佛也是經常以說法來教導眾生。有的世界就不一定是說法,你聞著香味兒都可以前進,種種世界不同啊。我們看極樂世界也還是以說法為主。所以極樂世界之樂就是受用種種大乘的法樂,往生以後聽到這個佛說法,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聽了之後你能夠理解。不然在這世界也可以修,但是到極樂世界就是一切聞法,你要想聽,聽到之後,你就能夠如實的理解,所以他老是進步啊,聽到了就是理解。我們這裡頭很難啊,還有就是有很多人在說,他所說的他都說錯了。剛開始分辨不了啊,但是一個錯的東西進來以後,要想更正就很難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修行,困難就在許多方面。所以就是要下最大的決心哪,我們要能夠自度,要能度眾生,唯一的就只有這條路。要使度的一切眾生,能於今生就超脫生死,這是一個最微妙的法。到了極樂世界之後,那處處都使得你增長,那個進修,那就比我們在這兒快得多了!底下這一段,是一個很關鍵的一段,也是非常難理解的一段。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經典哪,就好懂了。這一段很(重要)。
 
最后编辑:
第十一拜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剛才我們講阿彌陀佛是出家、多少年成就,成了阿彌陀佛了。這個地方一句話說,佛由心生。佛在哪兒來的呢?佛就是由你心裡頭生出來的,你呀!你心裡生出來的。這一句有好多人聽了之後,他就很難(理解),他就說這麼說起來,我就失掉了對佛的恭敬心了,佛倒是我生出來的?這個心哪,說的是我們的「本心」哪。人人都有一個「本心」哪,妙明的真心哪。這個心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所說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他都有如來一樣的智慧,如來一樣的功德。那麼我們這個功德在哪兒呢?我們既然是如來的智慧功德,那這許多經都是我說的,我還要再講、還要再看?不用啊!那麼這個說的是那個真我,也說的是「真心」哪。

所以我們唯一的一個大事,粗淺的說,了生死,不要生死輪迴,輪迴太苦了,要救度眾生;進一步說,我們覺得是最大的一件事情,我們本來是佛,而我們現在只是局限於這樣兒一個情況,我們這個是不甘心哪,所以要恢復啊,恢復到自己的本來呀,這個就更深一層了。能懂得這個意思的人很少了。我們自個兒的「本心」是什麼功德?「十法界」都是自心所流出的。「十法界」,六就是六道,六種:天、修羅、人、畜生、鬼、地獄,六種;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緣覺,又兩種,就八種了;菩薩就九種了;「十法界」,加上佛就是十種。這十種,這十個法界都從一心所生,都從每一位、每一位的這個心所生,所以佛就由心所生啊。每一位這是從自心中流現出十個法界,一切佛也是自心中所流出啊。這個地方可以打一個比方,我們以水來譬喻這個真心,我們這個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十方的佛的法身不是兩個,就如同是水,我們太平洋、大西洋,種種的洋、種種的海、種種的江河,這不都是水嗎?這個水來譬喻法身,也譬喻我們自己的本心呀。這個水一動就生了波了,波就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水都是一樣的,水都是氫二氧,沒有兩樣兒東西呀。不管你哪兒的水,當中它有雜質,雜質不是水。既然說是雜質,雜質就不是水,水就是氫二氧(H2O),沒有別的東西。但是大風、小風,水的用處就不一樣,相也不一樣,用也不一樣。「吹皺一池春水」,這個小波很可愛呀;但是驚濤駭浪很可怕呀。水能夠灌溉,水能洪水為患,所以水的用和相就有千差萬別了。所以「十法界」就都是相啊,相就是水動了生了波嘛。生了波,水能載舟,水能覆舟。波是從事相上的不同,波動啊,就千差萬別。不管載舟的那個波,還是翻舟的那個波,它還就是氫二氧呀,還就是那個水啊,它沒有差別呀。舉這樣兒一個例子。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一切一切都是自心,都是從法性,可以叫做法性,可以叫做妙明真心,可以叫做佛性、叫做法身,這是一件事不同的名字,是從這個本體而出現種種的事相。所以佛也是由這個心上生的;佛既然現了相了,也都是波,但這個都是由水而形成的。這是一句。

底下一句,「心隨佛現」,你自己的本心在哪裡呀?是什麼樣兒啊?最近我們這兒,一個常念佛的人,最近的事兒,這兩天我叫他不要來了;我說:「咱們這兒,你們留在這兒,他(暫時)不要來了」。他這兩天腰疼,昨天送信兒來:「腰疼,我就拼命念咒了,那疼得難過,這叫逆加持。」孫居士,他念念念念,他沒有「我自己」了,沒有我了,找我找不到了。找我找不著了,所以它都是真實的,無我的就是無我!你一定認為有個我,那你這是在妄想之中的事情。那麼這樣過了之後,腰疼沒有了。不要(說)是腰疼了,再厲害的病都可以好啊!這就是這幾天的事情。所以一切都是心所顯現的哪。

但是心拿給我看看,你的心是什麼樣兒?達摩來了之後,神光是二祖。神光是最聰明,懂得很多啊,各方面兒的研究,連外道的東西都研究得很深。他聽到達摩來,去求法了。看見達摩在這兒打坐,他不敢驚擾。山洞裡頭很冷,下雪;雪都很深了,腿都埋了,還不敢動,還得恭恭敬敬地站著。其實達摩都知道,後來看見他這麼誠懇麼,就問他:「你這是做什麼呀?」他說:「我求法啊。」達摩說:「求法這樣大事,你這種輕慢可以嗎?」(他)這麼恭敬站著,雪都沒了這兒,他還說他輕慢!也就是證明求法真是一件大事啊!隨著你的恭敬心哪,你所得的會不同啊。這時候,二祖就拔出來帶的刀,一刀把這個胳臂砍斷了,把這胳臂擺在達摩面前,表示我不愛惜我的身命,我只是為法而來呀。可是一個好好的人自個兒砍了胳臂之後他就疼了,他還是凡人哪!他疼啊,疼得厲害,心不安。他說:「祖師,我心不安!」達摩就說,「將心來,老僧與汝安。」把心拿給我,我給你安哪。他無法子(可)拿呀,而且他在找心的時候,他才知道這個心不可得。這個不是心,這個不是代表自己的。現在科學證明你可以移植。比如說是你移植了他的心,那麼再活下來的是你還是他呀?還是你呀!所以跟這個心沒關係呀。用塑料的心,那麼他本人並沒變成塑料的呀。不是這個心哪!這個心不可得呀!我能感覺疼那是我的心,可是你叫我找(心)、拿心來,找不著啊!他說:「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拿心,我找心找不到。達摩說,「與汝安心竟」,我給你安心已經安好了,因為你找不到嘛。開悟了!所以這個心哪,你這是不可得。不可得之中,可是怎麼樣呢?你在念佛、你觀佛,想像如黃金山,高出海面,這個佛現出來了。佛是你的水所形成的波,你看見了這個波不就是看見你的水了嗎?形成了波,波它的實體就都是水呀,就都是你的心嘛,所以你的心就隨著佛就現出來了。

所以這兩句合在一起讀,「佛由心生,心隨佛現」,這兩句話說明心佛不二,我們的本心跟我們所念的佛不是兩個。所以有人,禪宗的人,有的人不深入理解淨土,他批評淨土,說你們是心外求法,你不參你的本心,你跑到十萬億佛土去拜一個阿彌陀?他不知道那個阿彌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心佛不二。底下就再說明什麼?自他也不二。

「心外無境」,要說哪是心,看見什麼水,那就都是嘛。不管你大波小波,不看波,你只看水,那全是水呀,完全是水呀。波,不颳風,波就沒有了。所以除了心以外就沒有境,一切境都是心,一切波都是水。既然外頭沒有境,都是水,就沒有波,都是水,那佛這個波也是水嘛。佛這個波就是水,那就「全佛是心」,佛全部就是我們的本心,這句話就這個意思。所以這樣去念佛,這個功德就增加了。不是有的人說,我這麼一念就好了,沒有起恭敬心了,其實這是更恭敬了。這個是從水這麼看,那沒有波全是水。佛,既然如此,他也就是水,也就是心。但是你要從波上看,看到了波;離開了波,你要去找水,找得著嗎?陸地上沒有波,陸地上沒有波哪兒有水呀?所以,你所謂的「境」就是水所生的波,離開了這個波就沒有水了。你看見波的時候,實際你已經看的就是水,因為你現在(是)在亂動之間,你不了解它是水呀,你只覺得(它)是波。萬象森羅,其實都是你的自心哪。所以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是佛,平等了,就沒有什麼彼此、什麼種種的,一切也皆是自己呀。

「境外無心」,境外無心,所以極樂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是屬於自以外,佛教稱為「他」;除了「自」,跟自個兒相對的是「他」。「全他即自」,整個兒的他就都是自己呀,這個在佛學上的名稱叫做「自他不二」。上頭是心跟佛不二,這個稱自己和他(不二)。所以淨土宗稱為他力派、果教門,底下還要講,這是跟其他法門不同之處。依靠他力,所以他帶業可以往生,它是可以依靠他力,彌陀的願力,他力,所以「他力派」。「果教門」,是從果實上下手的,不是叫你從地下手的,是從吃饅頭這兒開始的。你要從選種、開荒,從開荒那兒開始,你要開荒,然後要耕耘、要去選種,要去種種的;要(去)種、施肥、揀苗種種;然後又去割,割了之後要打,打了之後要磨,磨了之後最後蒸饅頭,才能到口邊;你是從開荒那兒開始的,首先得這樣。但是果教派他是從吃饅頭這兒開始,饅頭給了你,只要你自個兒要嚼,這個沒人給你代替。所以果教派呀,這是個果教派、他力門哪。所以「全他即自」,他全部也就是自己,自他也不二啊。《維摩詰經》整個兒是講不二法門,一切都不二。所以有對待,對待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咱們人類世界的事情,種種的都在搞鬥爭啊,矛盾就要鬥爭。矛盾是對立面兒,雖然講統一面兒,統一得很不夠啊。這個是徹底的統一了,對立面就是一個,徹底的統一了。

「洪名正彰自性」,所以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心外去求一個什麼法,像有(些)別人啊,求個什麼神保佑。你就好好去念這一句佛,或者念本尊的咒,這個就(是)剛才念佛了,洪名了,正是彰明你自己的本性啊,叫做「自性」。參禪就是為了要明白自個的自性嘛,參究自性。現在你念佛正是顯明自性,這個就把禪和淨也變成不二了。「淨土方顯唯心」,這又加上一句,那是說到「名」啊,這是說到「淨土」。講淨土莊嚴,要求生淨土,這才真是哪,不是從心外去求法呀,純粹是自心。底下也有,「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假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極樂世界的國土,來顯明自己的本心,不然你自己本心到底是什麼樣兒啊?這可以幫助你知道一下你的自心,如是莊嚴的嘛。所以淨土也不是像一般的外道,我要升天啊、天宮啊。那是一個好的地方,到那兒去就永恆不死了。天界有無始天尊,或者玉皇大帝,他主管一切,自己完全是被主管的,這樣子。我們說到了極樂世界,這一切一切都是自家呀,佛也是自心所現,土也是自心所現。

「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咱們現在還是眾生,我們在感哪,佛就在應啊。我們在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這呼,我們在呼叫啊。就兩個電台,我們在呼叫,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在叫對方啊。但是對方就是自己呀,所以自念自聽啊,自己就接收了;發報是你自已,收報還是你自己,你自個兒聽到了,所以那個「應」是同時啊。你聽到了,阿彌陀佛一定聽到了。佛的心跟咱們的心沒有一毫一釐的間隔,在下一節裡就要講了;所以沒有毫釐許間隔。這個「叫」和「應」是同時的,自念自聽。你說自聽,也就是佛聽。自己在念,這是呼,呼和應同時,你念的時候不就同時你聽到的時候嗎?不是有前有後。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時候,你就是聽的時候,這是同時啊。這個同時又是極殊勝的意思的。「呼應」,呼的和答應中間兒不是經過一個過程啊,奇哉!你呼的時候就是答應的時候。所以因果總用蓮花來表示,老用蓮花。蓮花不僅僅是出污泥而不染哪,蓮花還有更殊勝的意思,它是花和果是同時的。很多在開花的時候不看見果子,桃子、梨,花瓣兒都掉了,很小的一(個)東西長出來,然後長出果子來了;正開花時一般沒有果子。蓮花只要一開,你看那個小蓮蓬就在那兒了,那個果子就在那兒了。還有有的是有花無果,有的有果無花,無花果。這個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花有很多瓣兒,果子有很多粒蓮子,更要緊的是花和果同時。花和果同時,花就代表這是因,果就代表你修得的果,你種的因和你得果是同時的。你種因就是得果,所以你不要再懷疑我會不會得到好報?會不會得到好果?那是絕對的啊!那個果子已經出現了。所以這個法門就是因果同時的;呼應同時表達了因果同時。

「十萬億程」,十萬億佛土,這說的是「事」,事相,所以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十萬億個佛土。十萬億個佛土,可是「去此不遠」哪,這是《觀經》裡的話。十萬億佛土,這麼遠它說去此不遠。去此不遠,這談的是「理」了,因為它不在心外,所以去此不遠,這就是事理也不二。說它是「事」,事也就是有十萬億佛土以外;說到「理」,去此不遠。理事就圓融了。

「心作心是」,心作心是這個是《觀經》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觀經》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一段話它全部是這樣的,《觀經》裡頭,「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是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的身都入到一切眾生的心中的想念,所以是你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所以不像別的,如來就在一切眾生的心想裡頭,你的思想裡頭,他都可以,他遍一切處嘛,遍到一切眾生的心想裡頭。你心之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啊。所以你要為善,要做什麼什麼,這一切、這些功德如來都知道啊,如來就加被呀,這一點要放心哪。你說我想了做壞事,我有罪業,那不要緊,佛都原諒啊。佛他要不原諒,那還行了?所以佛才救度啊,就是憐憫大家呀,你有一點點善,佛就加被、護持、攝受、幫助你呀。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你們大家在心裡想佛的時候,這個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們想到佛的時候,你們自個兒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具足了。「是心作佛」,在你這個心在作這個佛,你想佛,你就是心在作這個佛。你這個心本身呢,「是心」,這個心呢?這個心就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裡頭就產生了。所以我們起心在念佛,我們的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這個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我們剛才說過,我們自己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八字雖然很簡短,但是非常重要、非常深刻。「是心作佛」就是修持,所以我們不能離開修持。這個修持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你本來就是啊。「是心是佛」代表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本性本來就是,你又從這個心起來來修,焉得不恢復你的本來呀?所以這個就是咱們序文裡頭所說的「性修不二」,你的修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作佛的是這個心,而這個心它本來就是佛。所作,所作的什麼?所作的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在作,作的什麼?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就是性,性在那兒作佛,就在那兒修,性跟修不是兩件事兒。

「境智一如」,也是在這一段裡也回答了。這一切境也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所以心,本來這個境界是頑冥不靈的東西,大地、山河嘛,死東西呀;心是智慧,是活的東西,這不是兩回事。所以自性、法性不是兩回事,有時候就是咱們在用詞上把這個法性偏於無情物,把自性偏於有情,這是用詞的一點分別而已,實際上自性和法性互含互攝。這一段就說明一切都不二,心跟佛不是二;自和他,我們這每個眾生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兩個;事跟理也不是兩個,彼此是無礙的,十萬億程就在眼前哪,從事上說是十萬億程,從理上說就是在目前,去此不遠哪,事和理也就圓融了,事和理也就不二啊;而且性跟修不二,這一切不二。在這一段上同時也顯出來,剛才我們說,淨土就是唯心,洪名就是顯的本性,也表示了禪淨不二。所以這一段主要來說明禪宗和淨土,來破這個(說法):「(有人說)你們這個淨土宗是心外求法,是淺哪。」在這個地方說,就和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和禪宗也不是兩個。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