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香港佛協2015版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yj33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第十二拜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曰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這一段是密淨不二。「一心觀禮,顯密一體」,顯教和密教是一體。目前大家好像有點分別,好像顯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所以稱為喇嘛教。確實有好些個風俗習慣表現,喇嘛和僧人不一樣,服裝也不一樣,用的法器也不一樣,念經也不一樣。他們用西藏話、蒙古話念經,我們都變成漢語。服裝他也是,但是他保留還是印度的原(樣),冬天這臂還是袒的,經上說(的)偏袒右肩,《金剛經》上(長老須菩提)問的時候(十三)(偏袒右肩),(右肩)這邊兒是袒的,印度熱。中國的和尚大袍子一穿,袈裟還是露出來這個地方的(編者按:指右肩),但是一露,大綿袍子在裡頭了,不袒露了。這個袍是中國古代的俗人的袍,這個不是僧袍,不是僧人的(服裝),袈裟才是僧人的服裝。袈裟還是露著的,還是露在外頭,但是(裡面)加了一件袍子。也許有些不同,但是實際說來,現在也有人好像是要保持啊、顯出這個不同來,有的人就互相輕視。這顯密之間的輕視,目前超過禪淨。顯教說密宗都是邪魔,密宗就說你們這個顯教是小乘,互相看不起呀,其實都是錯誤。我常說顯密就是這個拳頭,這都顯現在外頭,這就叫「顯」。「密」是什麼?這是「密」,不是老顯在外頭,我這樣你看不見了。這樣你還是看得見,這是「顯」。你現在有緣你看見了,這是「密」。但是它是兩件事,是一體啊,手背就是手心的背,手心就是手背的心。所以,「密」就是「顯」的「密」,「顯」就是「密」的「顯」,(而又)是一體,都是法嘛,佛法嘛,怎麼能變成兩個呢?變成了兩個,那不就變成兩回事了。可以有一些特色,那都可以的,顯教都還有各種不同的許多特色嘛。日本把一個淨土宗分了十幾宗,它各有特色。他們合掌也不一樣,念佛也不一樣,念佛珠也不一樣。最特別的念佛珠,是多少人共修,多少人合一個念佛珠,大家圍著坐一圈兒。這個大念佛珠,每個珠子這麼大個兒,每個人管一個,就好像流水作業,面前有個珠子(來)推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珠子又來了,別人他推過來的呀,到了你這兒,「南無阿彌陀佛」,再推一個;每個人就這麼推,這麼念的。所以它這是特色,這個特色並不能說這是兩個,是吧。「顯」和「密」是一體,「顯」和「密」呀。

再有,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大家弄得很亂,真正,我問過貢噶(十四)活佛,他說密宗所指的顯教,不是指著整個兒咱們大陸的全部的佛教;所謂顯教是《中論》以下的佛教經典,稱為顯教。而且在西藏學密的人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作為基礎,脫產學習十二年。像三論,學到「中觀見」,《成實論》、《俱舍論》、《中論》等等的,這一些教典很多的,這些書是很好的,這個稱為顯教。再往上,到了我們的《般若》、《法華》、《涅褩》什麼的,這個不在密宗所謂的「顯教」範圍之內,這是顯密共的,顯密共同的。密宗說顯教低,是小乘,是指著三論以下的,那跟我們的說法是一樣兒。佛教分十宗,成實宗、俱舍宗這都是小乘教,那就是低的嘛。三論就是大小乘交界的地方,它是小乘的最高,而還不夠大乘,所以這個以下稱為顯教,而且稱為顯教低,不是批評整個兒的、大陸的原有的佛教。但是學密的人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加上他自個兒的意思,「就是說像原來的漢地所有的這些個都低,因此只有西藏那兒去學的東西才是高的」。這個是錯誤,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謬解,這個需要慢慢的來澄清。現在就是說澄清不完哪!現在許多問題比這個還嚴重的,還在那兒錯,像這樣些問題暫都等一等吧!

而且密戒裡頭,「軒輊顯密」是一個根本戒。你看不起「顯」,為什麼他要學十二年「顯」哪?必須要有這個基礎啊。所以真正的學密是很艱辛的一個修持啊,需要學十二年的顯教,然後修四加行:十萬個大頭啊,渾身倒下去的,這個頭磕十萬個。不光是磕頭,要一邊觀想,要念這麼磕;要供十萬個曼達;又念十萬遍百字明,《金剛百字明》一百個字,四樣兒的四加行。四加行就是什麼都不幹,脫產,快的也要三年。這就十五年了。要傳一個普通的法去修,又修幾年,然後給你開頂,這樣兒又三、四年。才開始給你傳戒、傳大法,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傳的,還要看根器。得了大法的人,完後就閉關了,一關十二年,這個閉關是真正不出來的。所以他這密宗修持成就快,他是修持得認真,(嚴)謹。

至於密教的高也是有根據的。日本到中國留學,他們從中國回去之後,他們判、列這個教的等級,列「十住心」。把這個人的情況分為十個等類,叫「十住心」。最初就是「異生羝羊心」,就好像動物似的,這種人說的很愚昧無知啊,說的不信佛的人。一點點上來,小孩似的一點點上來,說到上頭就是這樣子。第八,他列的是禪宗,第九是華嚴,第十是密宗。密宗稱為「祕密莊嚴心」,三身、四曼哪!當時(日本)華嚴(宗),相當於中國唐朝,跑(到)天皇那兒去,不服啊,說他們怎麼說比我們華嚴還高,從來都是華嚴最高啊,怎麼他們比我們高啊?天皇就把他們都召到御前,就問他,你這是怎麼回事啊?就回答,他說是,我學了密,學了這個法,總之我就是從自身就放光。說的時候他就放光了,放光就把整個兒日本的皇宮全照亮了。當時所有的參加辯論的、告狀的人都磕頭了,皇后也頂禮獻袈裟。這樣兒他這個判教就成立了,沒有人敢否定了。

所以我們這個密之高,它是諸佛的境界,諸佛的自受用境界。這是毘盧遮那所說,在天宮上所說的。《華嚴》也是毘盧遮那在天宮所說。一般說顯現,其實釋迦牟尼也就是毘盧遮那的應化,一般都在地球上說的。到了密教,祕密莊嚴,這個就是佛教裡頭最深入,祕密莊嚴心所流露。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所以密教的所有,我都是平等的,你說我修什麼都可以。你讚歎密宗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念佛、讚歎我的禪宗;你讚歎禪宗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密宗,讚歎我的淨土;你讚歎淨土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密宗、讚歎我的禪宗,我這裡頭確確實實平等了。但在平等之中,密宗確確實實是十住心,這個說法是成立的。淨土是密教的顯說。禪宗就是密宗的最高的心地法門的最上的「澈卻」(藏音,khregs-chod ,又譯且卻),叫做「立斷」(漢譯),「澈卻」翻「立斷」。那麼,立斷之外還有一個「頓超」,和禪宗還是略有不同。就是這樣,所以這就是整個兒的教的情況,顯密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說到密宗的殊勝,密宗的十住心最高。他說密宗不但跟淨土宗是一體,跟顯教整個兒也是一體,那跟淨土更是一體了。

「身土不二」,我們這個身跟這個土不是兩個,都是從心所流現,心流現出來身,心流現了土。所以你看看,法身居常寂光土,報身居實報莊嚴土,破了見思惑就是方便有餘土,我們還是凡夫,我們就是在凡聖同居土。這個土跟我們這個身不是兩個,都是由於你現在斷惑的水平,(決定)而是什麼身,而是什麼土嘛,直接是一回事。

「稱名無異持咒」,你稱名,念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而且確實我在稱名裡頭,確實得到了密宗的很特殊的感應嘛。密宗是有最高的佛,比毘盧遮那還要高,紅密,稱為「阿達爾瑪如來」。阿達爾瑪如來的心印,在持名的時候就顯現了。當時我還覺得我這個念佛怎麼出了阿達爾瑪佛的心印?後來才知道同時就是阿彌陀的心印,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事兒。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心印是密宗的事情嘍,淨土宗從來沒有談心印哪。密宗有心印,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心印是
1.png
字(梵文),有的佛像寫了那個字;有的佛堂,像夏老師的佛堂,大的梵文的
1.png
字在那兒,印這個心哪。「無異持咒」,而且這個「南無阿彌陀佛」用印度話來念「Namo Amitabha」。這一句佛號就出現在《往生咒》、《大悲咒》裡頭,但是我們注音注錯了,「南無」也就變成「那摩」了,「阿」字變成「哦」字了。現在寫的文字是「多婆夜」,夜晚的「夜」,南方很多地方「夜」就讀「亞」,亞的音。所以你是要把這音要念準了,還是跟那個印度文一樣的,Namo Amitabha,南無阿彌陀佛,印度音的讀法。因此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阿」(音:啊;ā,丫;第一聲)字很重要。現在大家初修,要念就念南無(Namo)阿(ā,丫)彌陀佛。有的人老年了,老太婆了,都念幾十年了,你就不要叫她改。但是她不要說,「我念『哦』,把別人念『阿』的再把它改過來」,就改錯了。

「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剛才已經說過了,我們的教主阿彌陀佛。你念佛,教主就是本尊;你又持咒,你又是本尊,那還不就是密嗎?「大日遮那,同歸光壽」,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佛。華嚴是毘盧遮那佛,密宗是大日如來,這都是歸於無量光、無量壽啊,都是阿彌陀呀。這個有根據嗎?這有啊,我們拿密宗的東密興教大師,他的著作裡頭就說,「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說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大日如來,所以夏老師說這些話都是有根有據呀。那「毘盧遮那」呢?興教大師他又說了,毘盧彌陀,毘盧遮那跟阿彌陀佛是同體異名,同一個本體,不同的名字。極樂、華藏,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毘盧遮那的世界是華藏世界,這兩個世界是怎麼樣呢?是名異一處,那個佛號是同體異名,這個國土是「名異」名字上不同了,是在一處。所以這個就是說,華藏就沒有離開極樂呀,在一處啊。

底下還要說密嚴,密嚴怎麼回事兒啊?密嚴有《密嚴經》;《密嚴經》也是密宗的經典,「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密嚴國土就是極樂國土,它那兒的佛就叫無量壽嘛。它又說,「密嚴淨土,超諸佛國」,超過一切佛國呀。它是怎麼樣超過?它是「無為性」,是由於「無為為性」(編者按:以無為為性)而成的;它是不通於微塵。許多世界,世界散為微塵,微塵聚為世界,不是《金剛經》講的嗎?很多世界都是微塵聚合而成,微塵不要說是土,就是說這些電子什麼什麼這都是微塵聚會(成)的。所以這個世界將來要壞的,要大崩潰,大爆炸,全世界、整個兒銀河系都完了,這個大是大得不得了!但是這個密嚴國不同,它是「無為性」啊,它不是微塵所成啊。所以這個密嚴也不離極樂,而依密嚴住,密嚴住就是極樂莊嚴國,而這個佛就是無量壽。而密嚴世界不同於諸佛國,這種清淨莊嚴,也就是讚歎極樂世界,所以這兩句話就有了。

所以「大日」是大日如來,「遮那」是毘盧遮那,是華嚴的佛。大日,是東密,管毘盧遮那稱為大日如來。所以日本他很尊重,它「日」啊,「日」本哪,這是「大日」啊,大日如來。「大日遮那,同歸光壽」,都是無量光、無量壽。華藏世界和密嚴世界沒有離開極樂世界,教主沒有離開極樂的教主,國土也沒有離開極樂的國土。所以這樣的極樂世界,「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這三際,豎著來說的嘛,這是窮盡哪,找不到頭兒呀。「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是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這遍於十方。「阿彌陀佛」,一拜阿彌陀佛。

所以剛才我們說,這句佛號要把「阿(ā,丫)」字念準哪!東密興教大師說,他讚歎念佛法門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就從一個阿字出生。當時我在念佛的時候,心中就出現這個阿字。那次念佛七很好,剛解放,密教打了一個基礎,顯教再打一個基礎,解放以後前途如何,完全不知道。那時心是很誠懇啊、很「孤」(十五)啊。這是阿字,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從咒出生。所以現在還有,就是說這個密,顯教淨土宗沒有絕對的不念一點咒的;你看《阿彌陀經》經本兒上後頭都有往生咒,很難得有一本《阿彌陀經》後頭不帶往生咒的。其他的念大悲咒、念準提咒。和尚成天上殿就是大悲、十小咒。你說他是密宗是顯教?那不就是唐密漢化了嗎?也就是字音走了的密,就是這樣兒。

但是現在密宗我們為什麼不提倡?確實危險萬分的,許多人都在這兒冒充。這些魔啊,就跟這些假藥一樣。中國的茅台買的不好,那不知是什麼壞東西呀,他就買這個瓶子。茅台一個酒瓶子就可以買一瓶酒呀,空瓶子可以買一瓶酒,裝來之後它就是假貨。拿這個瓶裝換上,假東西呀。所以很多自稱密宗的人。只有淨土,就是密教的顯說,最安全哪。它不要叫你去依止一個人哪!這個人他萬惡,這個偽善哪,那更可怕呀!他可以做種種的形相在欺騙人。所以不能隨便去拜師父,你不管他有名無名,或者什麼什麼,有名有時候那個名來得很不正派呀。別人不要說,這有這麼大的名聲,有這麼多人的信仰,看來不會錯。「看來」!我說是很危險哪!確實是如此,很多很有名的人,李炳南說的是大魔王,這不是我說的。李炳南的話沒有錯呀!他一個老學佛的人,與人無爭,與世無忤,他何必得罪人呢?他就是這樣說。他也知道妄語,而且這種話說錯了,責任很大呀,障人慧命啊。人家是善知識,你說是魔,這總是自己起碼是要有八分把握、要九分把握才敢這麼說,不然(的話)自然也要含蓄一點呀。

所以那個陳健民,那是肯定又肯定啊,他死了之後的情形很不好,大家還給他擦粉,給他宣揚如何如何。有的人要愚痴起來,他很聰明的人,可以做很蠢的事,這感情!所以我們現在不注重感情,我們說:我們不要這麼建立一些感情的關係呀,我們都是理智啊,理智這就是要正確。都是為了佛法呀!建立在這樣兒一個崇高的基礎上。這個密,一方面我們要讚歎,一方面是要敲警鐘。目前有兩個和尚到了美國,也是讓人家發現有一些不妥當的行為,我們就不說誰是誰了,種種的。所以這一種就是很難哪。密宗是殊勝,但是很難學呀!

我是從抗戰期間,跑到南方去了,跟我同船的就是葉曼,(是)新娘子那時候。日本投降,我從重慶回來之後,弘揚以密宗為主。解放了之後,分配到山西。山西後來又調整到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後來回到郵電學院,從天津回來,這就是(主要弘場)禪宗。文化大革命當了牛鬼蛇神,進了幹校到了河南,這一段是一生最苦、最艱苦的一段,不能想像。我就說分成八份兒,每個人分我的八分之一,八個人恐怕都得死!然而所幸還沒有死,回來了啊。回來之後,再弘就是淨土了,以淨土為主了。所以,確確實實把這幾個方面,我自己這三個還是平等的。這就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種種的因緣來看,只有這個淨土,底下也稱讚,是最穩當。所以「華藏、密嚴也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這一段,拜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極樂就是華藏密嚴,這個教主就是大日毘盧遮那,顯密一體,這一段「顯密不二」。這個「阿」字,一個「阿」字就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阿彌陀佛」中就這個「阿」字。現在大家把這個阿(ā,丫)字念得不正確,這個就差一些,所以我們要按正確念,要告訴大家好好念這個阿(ā,丫)字。
 
最后编辑:
第十三拜

「一心觀禮,六宇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剛才都是說不二。這裡頭一上來,就一句「六字統攝萬法」,這六個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只有簡簡單單六個字,但是這六個字統攝萬法呀。萬法,八萬四千法門,萬法就超過一個數量,極言其多,就是一切呀。所以這六個字就是統攝一切法。「一門即是普門」,你念佛是一門深入,你念佛;《普門品》普門示現。佛現種種,阿彌陀佛現種種身來救度哪,這一個法門就是普救、普度、普現,這個普門哪。這個理由、理論就是《華嚴》,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和多,在《大經解》裡頭,特別把十玄,《華嚴》裡頭有十玄,一裡頭有多;小裡頭包括大呀,須彌山包括很多芥子,而這個芥子包括須彌山,小中包括大;短時間包括長時間,一秒包括一年,不但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就包括一年哪。這些道理,延促是同時,都把咱們這個情和見,我們這些見解,我們認為的這些常識、這些客觀的,好像是唯常識論,以為這個常識就是真理;其實常識是你三度空間,你可憐的生物,你所接觸到的這一點點,那怎麼是真理呢?

《華嚴》它就是十玄,不但是事跟理沒有牴觸,事跟事也沒有牴觸。小跟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呀。一個留學生,數學一個問題他說我現在想不通啊,科學也證明了,客觀上也有事例。他說是:全體包括局部,這個我當然懂了,底下他證明了,你所包括的項目,你所集的項目到了無窮多的時候,你其中每一個項目是一個局部,就包括全體。這怎麼能想像呢?局部怎麼包括全體呢?這個(問題)我在我(寫)的《淨土資糧》裡頭有談到這個,也有事例嘛,全息照相。全息照相那個底版你把它打破了,打破了拿一個渣子,那這個是一個局部了。一個渣子是個局部了,你再把這個渣子放到原來底版那個位置,還把這光線通過去,而這個所顯現出來的還是全體,跟那個全部的底片是一樣的。但是,比方是我吧,出現我這個人比原來的情況小一些。小一些不管它,但是確實這一切信息,全體所含的信息,在一個小渣子局部中都含有。所以佛所說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那個大底片是個大,那一個小渣子是個小。大的東西都在小的東西裡頭啊,沒有欠缺呀。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破除我們這種情見。

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而從學佛(說),將來就是,我就是這麼(認為),當然可能不對,也可以說我這是隨便說說。我說:佛法在中國接受得最好啊,其他的國家他們接受了小乘法,雖然是學習的很認真,社會大眾、大家很恭敬,地位也很好,但是只是小乘法。佛不滿意呀!佛說小乘法是焦芽敗種啊。好不容易發了芽兒,它焦了,你這個種子腐爛了。佛批評這個小乘,小乘也看到大乘的那種成就,小乘哭聲震天哪!「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著佛這麼多年,這個我不知道!小乘(人)一直跟著佛,他如聾如盲,跟瞎子一樣,跟聾子一樣。這個大乘法真是接受是在中國呀。日本是不錯,是我們的學生,所以日本打我們是忘恩負義呀!真是我們的學生,在各個方面是從中國學的。

(對於)這些哲理,一和多。這一個渣子,這個要把它講得很(周詳),每一個它都是有。你比方像北海這個水,(大家)都看見過北海公園了。這個水中有一個波,這一個波為什麼形成這個樣子呢?是根據剛才水怎麼動的情況,又根據現在風的力量是什麼情況。前頭那一個波為什麼形成那個情況呢?是跟全湖湖的結構,水的動力,風的大小,這一切信息所共同決定的。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新的信息,這個波又在動啊、還在動啊、又在動啊,所以這一個波是具足了整個兒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所以現在我們這種信息論呀,為什麼一個渣子它還能夠放出整個兒的人來?就是這一個渣子它有全部的信息呀,不是它有那個全部底版的物質,那並不是,但是信息它是全部的。這一個波的水,它具備了全體的性質。而且你這一個波,請問你給它切下來,什麼是它的界線?這個波和那個波之間你切得開嗎?它是一個體呀!

所以就是這樣啊,一裡頭就有多,其他東西也都在我這裡頭,我也在其他東西那裡頭,這用鏡子就很容易看了。十個鏡子在這兒,每一個鏡子都到我這一個鏡子裡頭來,而且我也就入其他的鏡子裡面去,而且重重無盡哪!重重無盡,就咱們兩個人在對面就重重無盡,沒有止境。你看見我了不是?你看見我了,你看見我眼珠兒沒有?我眼珠兒裡有誰?眼珠兒裡有你。可是你呢?你有眼珠兒,你眼珠兒裡有我。所以你看見我這個眼珠兒上的你,可是你要說(我)這個眼珠兒上的你,你的眼珠兒裡頭又有我,這麼套下去是無有窮盡的,所以重重無盡哪,就是說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不要很固執,以為這個事情只能多裡頭有一,一裡頭不能有多;只能大的裝小的,小的不能裝大的。這樣一蓋就全都看不見了,這一點兒就把全(部)大的東西都蓋住了。從一多我們說到一和普,說到《華嚴》的無礙。

底下說「全事即理」,這個事,波是什麼呢?波不就是事嗎,事相嗎?整個事相是什麼?這個兒波它整個兒是什麼?整個兒波,整個兒是水嘛!沒有一個什麼叫做波嘛,波就是變成這個樣子了。水一拱,它(波)的本體,沒有別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體是什麼?只是理。理是本體,事是事相;一個形相,一個本體。要說這個本體跟這個相是不可分割的嘛,全部的事都是理。因為全部的事都是理,理事一體,所以這個「一」中才可以包括一切嘛。「全妄歸真」,我們現在這是妄啊,妄想,我們在念佛,我們念佛就是把我們整個兒的妄想歸到真如了。所以這個妄想也不是可怕呀,你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不要怕呀。如在水上畫畫,水上畫個圈兒,是有一個圈兒,等(一會兒〉,馬上就沒有了。這個妄哪兒去了?妄又歸到水裡頭去了嘛。水代表真嘛,你畫這個圖像是事相,是你一時的盲動;這盲動沒有關係,它並沒有真實有個東西在這兒啊,它馬上就歸到真了,全部還是要歸到真。所以這就說明啊,這一切「全事即理,全妄歸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說性修不二,這個又進一層了,是承整個兒的性來開始來修行的。我們在念佛是從你的本心起了個念頭;我們有個本覺,我們開始了覺悟,有了始覺。這不是從我們本覺起了一個覺悟的念頭嗎?本覺是咱們的本性,是從性裡頭起了一個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來修行。我們修什麼呢?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心哪,因此我們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們的本心哪。你所修的在哪兒啊?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嘛。你所修的在性,而且咱們的念佛法門,你全部的修持就都在你的本性。所以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於是心是佛這個心來念佛,這是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你全修就在性,在你的本性。如珠子發光,珠子發光是全珠發光;珠子發光之後,珠子的光先照,照到誰?珠子的光還是還照本珠啊!首先把這個珠子先亮了,是不是啊!這個譬喻就可以說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手電燈亮,照到外頭去了,遠處亮了。珠子放光,這個光首先照亮了珠子,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截了當,中間兒沒有周折,沒有去浪費。你自己起的就是照明自己;照明自己,自性愈明就愈放光,愈放光自己就愈明,實際就是這樣兒。最後徹底「垢滅善生」,徹底恢復本來。

「廣學原為深入」,我們為什麼要學許許多多?就是為了要深入啊。所以他們華藏佛教會,還有視聽圖書館來了一些和尚、比丘尼,我也給他們說「廣學」呀。我說我跟你們的師父不一樣,你們師父講「專修專弘」,我說我是主張「廣學普讚,一門深入」。他們把我這個普讚弄錯了一個字,「遍讚」,「遍讚」不是我的(說法),沒有「普」字好,我應該是「廣學普讚」。如果要挖一個坑,要挖深,你要一個這麼深的坑,要挖五尺,你這上頭就只有這麼大,你這鐵刀就下不去,你必須要大一些你才能挖到五尺深,「廣學」就是為了「深入」。還有你要「普讚」哪,平等,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好的,我們這個讚歎,不是說你搞那個就是錯了,這個我們要「普讚」。但是最後你還是要「一門深入」嘛,你總不是腳踩兩隻船哪;腳踩兩隻船就兩門俱破了。所以「廣學就是為了深入」。

「專修即是總持」,專修就是總持。一個洪名只有六個字,「統攝萬法」。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念這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都在裡面,一切戒律都在裡面。正當念佛之時,你還想偷人家的美金哪?當然不會!你想偷人美金,就不肯念佛了。這連破戒念頭都沒有了(十六),這樣兒就是持戒嘛,戒律都在裡頭了。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禪宗到現在為止的公案有一千七百條。公案就是大家作為所謂公共的一種檔案資料、案件啊,就是立案了。公案、公共承認的案,一共有一千七百條,就是一千七百則公案。另外一句話說,禪定也都在裡頭了。所以「一門就是普門」,就是「統攝萬法」啊;「專修就是總持,」因此總持陀羅尼;「統攝萬法」,完全都統攝了,就是「總持」。

下面兩句很好,「聲聲喚醒自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叫誰呢?是把你自己叫醒啊!你在睡覺啊,現在都是做的夢中事啊。就這麼一聲一聲叫,把你自己叫醒了。「聲聲喚醒自己」,這句就是禪嘛,還有什麼是禪哪?所以「此身已在含元殿」,真是老實念佛的人,你已經在了含元殿,說是長安城的皇宮;等於說在北京,你此身已在天安門,更從何處問北京?到了天安門,你還要問北京幹什麼?你到了北京中央了。「更從何處覓長安」,原來(文句)是這樣子,古時候嘛,含元殿。(修)淨土不再需要去參禪了。領會一些禪,對於我們破執著,不要是限於有為、有漏,還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廣學多聞,學般若。「念念不離本尊」,聲聲是喚醒自己,我一念一念,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離開我的本尊哪。這句就是密,這就是密法的相應呀,念念都在本尊上。我這個感應道交,這個心感應,自己和本尊沒有分離呀。「阿彌陀佛」,本尊是誰呀?阿彌陀佛。這是第十三。第十四也是很重要。今天上午這個都是在咱們《淨修捷要》之中很精華,也就是我們整個兒佛教的精華。不光是淨土宗,牽涉到各個重要的佛教經論。
 
最后编辑:
第十四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這就是講的「三覺」,「三覺」是本覺、始覺、究竟覺。人人都有個本覺,一切眾生也都有本覺,但是眾生因為他迷了嘛,他成了眾生了嘛,就不覺。這眾生是不覺,他沒有覺悟。他雖然本覺是跟佛一樣,但是現在他完全就為追求聲啊、香啊這種享受,世間這些欲、欲望,情欲、物欲,物質的這些刺激,他為這個所求,沾污了他的身哪、心哪,他不覺了。人人都有本覺,但是現在是迷了,有無明,有妄動:自己心中妄動就有了無明,有了無明之後,沾染越來越深,你就完全變成不覺了,現在眾生是這個樣子。人還是好的,還有眾生更愚痴的、有更殘酷的,互相就是殺呀,那怎麼能夠恢復本來呢?所以因為本覺人人都有,但是他不覺,不覺之中怎麼才能夠恢復本來?就要靠始覺,開始的覺悟。你有始覺你才可能收復失地呀,還我山河,才能夠徹底。那麼,有了始覺之後,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你始覺要合乎本覺。很要緊是「始覺合本」,你的始覺要合乎你的本覺,這樣達到究竟覺,這才是成佛了,真正的成佛了,不再迷了。雖然現在我們等於,反正這個譬喻,沒有一個譬喻能夠從各個方面都恰當的。用礦做個譬喻,就是恢復成佛之後不再迷了。我們雖然有本覺,就好像礦裡頭有金子。你鍛煉了之後,煉成了金,這個成功了,那就是究竟覺。這個成功之後,你這個金子不會再變成礦了。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是我們的本覺呀。怎麼算始覺呢?我們起了心,發起了這個心來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才叫做始覺。所以一般的你信了佛,還不足夠完全能夠稱為始覺。這個念佛是很重要啊,所以,十地菩薩、每地菩薩都不離念佛呀!所以你不管修什麼,你必須在你起心念佛之後,才是真正的始覺。從不覺你就要開始結束你那個不覺了,趨向究竟覺了,你就要產生始覺。產生始覺就是要靠念佛呀。

「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這八個字好啊!我們藉託啊,要靠、託靠、藉託;靠彼土,託彼,彼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依報」就是國土,黃金為地,泉池交流,宮殿,種種的莊嚴,(這是說)依報;「正報」就是佛菩薩、大眾,這都是正報。我們要假託、要依靠彼土極樂世界,正報佛菩薩,依報種種的莊嚴,來顯明我自已的本心哪。所以我們這麼講要觀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什麼什麼功德,這一切一切都是幫助來顯明我們自已的「本心」哪。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老念佛,我這不就是叫始覺了嗎?我所念的是什麼呢?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啊。因此,我所念的就是本覺呀,我始覺所念的就是本覺,我始覺不就是沒有離開本覺嗎?這不就是「始覺合本」嘛!所以產生始覺,還得要始覺要合於這個本覺,這樣兒才直趨覺路,直捷走上究竟覺的覺路。所以佛是三覺圓滿,本覺、始覺、究竟覺都圓滿了就是佛。咱們現在很榮幸的,是在本覺出生始覺,要念佛了,這個是始覺。你只要始覺不離開你這個本覺,老念,就直趨覺悟之路。那麼假定是最殊勝的,即生就證無生法忍。有這樣兒的,晉朝有一個窮人,生活很苦,知道這個法門,他就拼命念佛,發了大菩提心。結果佛就現身給他說法,他就現生證了無生法忍,就成菩薩了。他後來往生之後,七次到世界來,世界上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時候兒,在乩壇(十七)上才把這個事兒說出來,說了很多開示。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韋提希夫人,《觀經》,兒子太壞了,兒子要殺父親,她要去救丈夫。不許給他東西吃啊,餓死他啊。她把果醬什麼之類的東西塗在身上去見丈夫,丈夫就吃她這些東西就活命。後來兒子說,這個老東西怎麼這麼些天不死啊?別人說,皇太后來看他帶東西。(他)就要殺母親哪。大宰相說,我不幹了,自古有殺父之國王,還沒有殺母的國王,我不給這樣兒的皇帝當宰相了。他才沒有殺。皇太后很苦啊,就求佛呀。佛就來了,給她說法,於是她見到極樂世界,她當時證無生法忍。兒子太壞了。所以就是我們這個念佛,不是說只有在往生、臨終,不過絕大多數是如此,在臨終才能顯現的,極特殊的,你可以證到事一心,那就把見思惑就斷了。證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破無明有四十幾個層次啊,所以《華嚴》是從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個都是十,三十個位次這是「三賢」。(從)初住起就開始破無明,裡頭再有三十個位次,到初地那又十個位次,然後等覺、妙覺,最後一分無明破盡才成佛啊。所以破無明也不是一下子,破了無明的人就應該都是一樣兒?那很不一樣!還有四十多個不同的情況,一層一層的,就好像我們一個銅東西擦,露出一點本來的銅的光,那你可以高興啊,你認為你是擦得出來的,但是這擦的過程那還要慢慢的、慢慢的,還有四十多個位次。所以我們只要是究竟覺,那全部擦乾淨了,全部無明破盡了。始本不離就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暫爾,這麼很短的時間,你這個始覺和本覺分家了,相違就是分家了,彼此相悖,沒有去合本覺,就馬上墮落在無明裡頭了。無明就是不覺了,就是迷了。所以我們要成就的話,就要破這四十多品無明。在修行過程之中,所以無明(就是要突破),我們修行就是行和解要並重。解而不行,是增長邪見:我只是去研究,看了很多書,懂得很多東西,我到處給人講,而並沒有按佛所說的去做,這叫做解而不行。解而不行,你所進步、你所增長的是什麼?只是一些邪見哪!那並不是正見哪。行而不解:有的人就只知道念,什麼也不懂,這個什麼都不懂很危險呀!很多人他念佛,他說我念一句佛,死後多個元寶。他的願就是死後多元寶,因此他就不能往生啊,將來就是滿他的願,他就元寶多一些呀。佛都不勉強你,你的心願,除非他放棄了,他不放棄老是這個樣子。

我曾在居士林碰見一個人,他說我沒有什麼,我的心願就是我念這一切,他(就要)什麼誰死了,讓他能得到好處。所以我這個大妹她說我只要求我死的時候好一點,因為她看見我母親和我岳母死得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和公公死得很痛苦,所以她說我就是求這個。她說往生那我還有希望?沒有希望。這種人很多啊。所以就是行而不解,增長無明啊。我們要破無明,你只是去修,你不理解,你長的是無明。所以這些事情我們要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所以《淨修捷要》就是這個好處,我們很快的能夠深入了解佛教一個綱領,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後以這個為核心,再進一步的隨緣去行解相資哪,相互促進哪。

「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觀經》上有這個話呀,諸佛的法性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後來又說是,「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我們都知道「正遍知」,正遍知是佛的十號之一。「遍」無所不知,正知。這個正遍知,所知者如海呀,這個正遍知海就進入到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不但是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如此啊。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一步一步的打破能所,最後都沒有,就是要滅。滅也要滅掉,「生滅滅已」,生滅這個滅,連滅也滅了,就寂滅了,寂滅現前。寂滅現前不是斷滅,忽然得兩種殊勝,生滅滅了之後得兩種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跟一切佛同一的慈力,可以去救度;「下共一切眾生同一悲仰」,和一切眾生同一個心,在那兒求佛加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嘛,觀世音菩薩發心就發了這個心,證的果也是如此。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一切眾生同一悲仰。所以眾生如果求救,觀世音菩薩馬上就可以解決,感應了,馬上就知道了,同你的悲仰。但是他又同一慈力,有如來的慈力,慈力就到你身上了。所以這個「尋聲救苦」,念觀音靈驗得救的人多到不可說,現在還是多得很哪!

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啊,是真實的淨土,它不牽涉一點點的咱們這個情和計呀。眾生是情想啊,都是一些考慮呀、計算哪。不牽涉一絲一毫的情計。《楞嚴經》說,情和想,人類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畜生、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常說,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說,「純情則墮」,純情就墮落了,情越多就往下走了。純想,這個想就離開情和情的對面,說理想還不大夠。「純想即飛」,就是不牽涉這些情啊。所以這一切追求物欲、追求名利、眷屬兒女,種種的感情,都在這情字裡頭啊。因為你這個就有所私,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啊,就沒有那個普遍的心啊,你只是在這個「有」,所謂有緣慈呀。佛是無緣慈,同體悲呀。有緣慈,你跟我有緣,我們是這個因緣,所以我對你好,我願意幫助你。而這個善心就不算十分偉大呀,但總之還是好事,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不是靠這個因緣的,我同等都要救度。同體悲,任何一個眾生就都是我身上的,本體呀,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所以佛菩薩是偉大的,不涉一切情計。這些情計,眾生,這些屬於「情計」,就比「情」還要什麼,(就)總是要考慮:(比如)我修法,修得怎麼樣,這麼好不好?今天修的殊勝不殊勝?總是在那兒計算,總在那兒有所求、有所等待,這就陷於有為了。只有到了寂光真實淨土,這個法身的境界,不牽涉一切情計呀。佛是雖然入到眾生心想,可是佛並不是牽涉到我們這些東西,他都囉囉嗦嗦都帶到他佛的正遍知海裡頭,他一點都不牽涉這些呀,是真實的清淨。因此我們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同樣的也是應該不涉一切情計。所以這個老實念就是這樣兒,在念的時候,一切不考慮,就是這一句,就是這麼一句跟一句的念哪。我常常說,咱們這麼念的時候,一切都不換哪,比如說見佛、見光,都不能拿我這一句清清淨淨在念,來跟他做交易去換哪!這(要)堅持啊,不涉一切情計。

「微妙難思」,這個事情是非常「微妙」的,妙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細緻。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這個顯微鏡,它太小了,你看不見,它很微呀,然而它這個裡頭還是許多的事情啊。拿這個來形容這個妙,這個妙不是你很粗、你能發覺的,你要藉助儀器才能知道啊。所以這樣的「始覺合本,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這一切都是「微妙」。「難思」,是「難思之法」,不是我們很簡單的用我們現在這個頭腦去思考能把它想通啊。那現在我們要求什麼呢?我們先要求能夠理解是更好,首先去仰信。因為剛才說的,有的是哪部經裡頭的話;哪部經的話,都是佛所說的嘛。我們這塊兒是佛所說的,我們就應當知道它必然是正確的。但現在有的我已經接受了,有的還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讓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緊,你只要老念老念,你都會一天比一天明白的。自然自然就會,不要一定要請人家講,你只要老反覆的看來看去,或是念來念去,你就變了。所以這是佛恩哪,這是佛法的殊勝就在此。

「絕待圓融」啊,這一切是沒有對待的;一有對待就是二啊,就是矛盾哪,就是我們世間了。這是離開對待了,不是對待的法。所以沒有對待法,你還比較什麼?本來是絕待的,是圓融的,是彼此沒有妨礙的。對於圓融和不圓融,我們可以做一個比方嘛,水你可以往什麼樣的容器倒進去,它都是恰當的,都很合適。同樣的水,電冰箱裡頭凍成一塊冰,你這塊冰你擱在什麼容器裡頭它都不合適,有的擱不進去,有的擱得進去也不恰好。那麼這個水它就是圓融啊,這個冰它就不圓融啊。那麼這個冰和水的差別在哪兒啊?它就是多一點寒氣,它凝結了,去掉了這個使它凝結的這點兒寒,它就是水了。所以這就是這樣。這一些是絕待的圓融。
 
最后编辑:
第十五拜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華開得見,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五條,「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這個名號是萬德所莊嚴的,所以稱為「萬德洪名」啊。名具萬德,這個名字裡頭就具有了萬德。名字也可以召喚萬德,所以名具萬德,名召萬德。你叫誰的名字嘛,叫誰就誰來嘛。這個名字是萬德所成的,包括萬德,所以叫這個名字,你就把萬德都叫來了。所以就是說,你念佛就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這是蕅益大師的話,這話好啊!你念佛的時候兒,這一句佛號,也是蕅益大師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呀,全給我們了。這就「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你念這一句話,就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全變成你自己的功德了,所以這一句功效有這麼大呀!能滅眾罪,各種罪都可以消滅呀。

「果能一向專念」,你果然能夠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這裡頭提出來了,這「一向專念」是個重要的、修持的關鍵。一個是《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不管你是上輩、中輩、下輩,共同的都需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呢?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我一向就是如此,一貫的;「專念」,是專一的念,不是什麼都念,不是很雜呀。或者我雖然念的是佛號,可是心裡總不安,總是想將來我有機會學點別的我才滿意呀,這都不夠專哪,(要)真正是「專念」。你果然能夠「一向專念」,它不問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這個就跟《阿彌陀經》不同在這兒。《阿彌陀經》是打一個突擊,剋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之內,專心的修,修到如果能夠達到了「事一心」或「理一心」,這樣兒,最後一定能往生,這是一個解釋。那麼,再進一步就是比這個還可以放鬆一點,就是「一向」、「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十八),不需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你當然是好啊,那就可以你生到了方便有餘土啊,可以生到實報莊嚴土啊。不過咱們一般的都是到凡聖同居土,那不需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只要一心不亂的,不是想這想那的,很亂七八糟的這麼念,是一心不亂的,清清淨淨的、一心一意的在這兒念。所以玄奘翻譯的就是「繫念名號」,心就在這兒,就這麼念這個名號。

所以《無量壽經》也是「一向專念」,就是一貫的,就是專念哪。也就是說,你不問自己能否達到一心不亂,還是達不到,都可以往生(十九)。因為我們只要求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能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對於)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了,以為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這個是一個理解不深。所以夏老師說:「念不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不一向專念,他不能往生啊。」就大體的、一般的情況(來)說就是這樣,因為你必須要一定的修持嘛,一定的念哪,結這個淨緣。而且這個念不光是臨終佛來接引,「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我這個心中的污垢啊、障礙啊都可以消除啊。「不但道心純熟」,不僅僅是我這個道心的純熟。為什麼要教「一向專念」?就是因為你要消除這一切障礙嘛。你在要往生之前,你這個路上到處都是路障,給你安排了很多路障,你走不過去啊!安排了過去那個堵塞那個坦克車,安排了種種路障,它也開不進來了,軍車啊!所以要把它(消除),(有)障礙呀。你多念就消除障礙;那不但是消除障礙,而且可以使你的道心純熟,你向道之心才純熟嘛。我們修持就只是兩件事情,兩件事情其實說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處熟,熟處生」。我們一個生的地方,一個熟的地方。我們熟是什麼呀?貪瞋痴哪,為我打算哪,這一些熟極了。打妄想啊,從來沒有說我現在要整頓安排一點時間我來打妄想,自然就是妄想。那個貪心、瞋心、痴心你壓還壓不住,那熟極了!這種向道的心,我要來念佛,我要來做功德,來助人,利他,這些心是生,沒有那些各種貪欲呀、那個心那麼熟,自然而然哪;而那個心那麼真,一切都可以不管了,連命都可以不管哪。所以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轉變,把這個生處變熟,熟處變生。要把我們這個道心哪、菩提心哪,這些種種啊,慈悲心哪,要念佛呀、要持戒呀,變成很熟啊。而這些個世間,這些功名富貴、妻兒子女,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東西,我們要變成生疏。這是一個轉換哪!

所以就是說,你要欣仰極樂世界呀,要去修道啊;厭離這個娑婆,對於娑婆世界這一些東西,不是我喜歡的嘛,這也就是熟處變生啊,不然這正是我所貪戀的。所以念佛可以使得你道心純熟,生的地方變熟了,而且可以你的福和慧都增長了。我們這個福還不僅僅說的世間的這些享受,出世間也要福。出世間福很重要,你要想親近善知識,你有這個機緣。有的是你沒有這個福報,今天有道場,就是參加不了;參加了之後你生病,別人都在那兒很好的聽,你在那兒牙疼,許多障礙啊。曾經王上師在這兒的時候,對門住的那個姓郝,這個郝居士人好極了;他(郝居士)後來就有了經驗了,他有一次介紹人來見王上師(二十),怎麼也不成,總是說好了,到時候不行。後來他總結了經臉,他要介紹一個人,他先替這個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剛薩埵百字明」,消除障礙;這麼做了之後,是成功了,到時候他可以來。(編者按:上文中念公所講的王上師,就是王家齊上師。)

這個「障」字很厲害,大家有的時候是怕受罪,怕什麼的,有的時候它不一定只是罪,它是增加障。增加這個障也是不得了,你不修持還好,一修持到處是干擾,阻止你修持。你剛剛說,我這個裡頭要多念一點,偏偏單位上馬上給你下達一個任務,叫你趕個什麼東西,你計劃落空了,這都是障礙。你要是很好的用功,有福報,出世間福,所以你所需要的書就能得到,你要請的佛像就能請得到,好多很好的、種種的,大家都是遇見善知識、都能遇見善友,獲得親眷的菩提眷屬,這都是福報啊。你這一個人念佛,全家給你反對,你這個就是障礙。這種情形很多,丈夫生氣把她佛像扔出來,丟到好遠去,是不是啊,要打架打不贏啊。所以菩提眷屬,大家都知道是很可貴的事情,這都屬於福。

出世間福也要啊,慧更重要了嘛。我們這裡說關鍵是慧,你要恢復你的法身,得到解脫你這個煩惱,都是要靠般若啊。你老念佛,你福慧自然可以增長啊。更重要的是臨命終時,所以這個「一向專念」意思就是你「信願持名」。在前頭信哪、願哪都提過了,實際上已經,暗攝在裡頭了。你只要能一向專念的人,他也就從信願出發的嘛。這樣在他臨命終的時候,這個往生不是你自己的力量啊。尤其是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平常)念佛的時候。這個時候四大分離,非常痛苦;心也是、心力極微弱的時候。這個時候要是能念哪,不是你平常鍛煉的成了如此。所以很多人都以為我要鍛煉到這一步,那就不是易行道了!是你能夠達到這個佛來接引的條件!佛來接引,也就是我常常說:現在,比方說一般是五百分考取這些大學,我這個學校二百分就考取,這個可以;你如果零分就考取,這個不可能。極樂世界這個學校就是二百分能考取,而取了之後,沒有降級,沒有留班,各個是愛因斯坦的水平的畢業生,都要成佛嘛,是這麼一個特殊的學校。但是你這二百分還是得要的嘛,所以你要達到佛這個願力,來接引你呀,就是說你果然是信哪、願哪,願意往生。你在願裡頭,你願意來,而且你還是在念佛,一向是如此。一向是如此,所以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佛就和許多大菩薩和許多聖眾和你有緣的,所以很多人這都證明了,很多人在往生的時候看見自己家裡頭過去已經死過的人跟著佛一塊兒來接了,大家來迎接,現在臨終人的面前。

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哪!所以《阿彌陀經》兩種譯本,一種是鳩摩羅什的,一種是玄奘的。這兩句話是在玄奘法師的譯本裡頭,在臨終的時候兒,所以玄奘法師為什麼他要再翻譯一遍哪?都是有原因,這種大德時間都是寶貴的。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本,大家都願意念,念秦譯本。玄奘大師,大家知道他翻譯得準確、翻譯得好,也沒有誰肯念,它就是繞口啊。但是他還是要翻哪,重要的就是加上了「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力來庇護你、來加持你,「令心不亂」。這個「令」字的分量很重,叫你的心,叫這個臨終人的心,是叫它不亂,命令它不亂;這個令它不一定是命令,就是使得它。還有的經上說,佛在這時候入一個特殊的三昧,而且讓這個亡者也入另一種三昧。這個亡者這個時候於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了。

所以這個是靠什麼?靠「他力」。往生法門、淨土法門是「他力門」哪。要說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這個就不夠啊。他力是彌陀的願力呀,彌陀稱為「大願之王」啊、「佛中之王」啊,他這個願力特別殊勝。你只要有一定的這種「信願持名」,願意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些條件符合了,在你這個最後的時候,佛就現在你前,大眾現在你前,以佛的力量。

這個說得簡單一點,別的經上是說,佛,《大經解》上都有,佛以這種三昧的力量,使得你也入三昧,這時候自然正念分明,能跟著念,隨著佛往生了。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彌陀佛稱為接引佛。我們修行者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得到的果實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佛力。所以接引佛,是一個手捧著蓮花,一個手是這麼垂著的。而這個蓮花就是你這個亡者所要坐的蓮花,給你送來了。這個手就是接引的,表示接你,佛的威力加被使你能去。

「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華開得見阿彌陀佛」。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之身了,就在蓮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變化出來,就不是我們這種血肉的身體了,所以叫蓮花化生。就是一生之後,大家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這個就是說明,上面談了很多很多道理,這就是具體的地方了。這一切都不二。阿彌陀佛,也確實大家都共同見到了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陀佛。我們開始念佛就是開始的覺悟,這個覺悟與本覺相合,就直趨究竟。具體那就需要你「一向專念」,在臨終就得到接引哪、往生啊。所以一個教,它一方面要跟你說明,這是必然有一個道理在嘛,至理存焉嘛,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夠接受。不是像烏煙瘴氣的動物,它是最高的、最奧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確的嘛。但是還不光是它正確就好,你還要能做得到啊。要做得到,得怎麼做啊?所以它這個很全,這是做得到的嘛,你「一向專念」。我下定決心,從現在起,我就(是)供(的)佛像也請來了。開始很好,我就供上佛。供上佛,我就從很小的一個定課開始,我天天就念。他們這個小孩兒都在念,有的在中學時代,他現在上大學了,這是一個。他中學時代轉換,一天他就是念到八萬,念下來了。念後來就轉變了,現在功課很順。所以大家都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將來就是一個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屬,大家一致。
 
最后编辑:
第十六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這裡講到極樂世界的自然境界。「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這個風是德風啊,清淨啊、很溫和、很舒適。華雨,它沒有下雨呀,它只是風吹,吹到天上落華(花)。華很多,華辮兒一瓣兒、一瓣兒下來跟下雨一樣。華落在地下呀,隨著顏色不同,紅的跟紅的華瓣兒放在一塊兒,黃的跟黃的在一塊兒,自然在地上就成了圖案,很美麗的地毯一樣。你要踩上去,腳踩下去深四指,因為它是軟的。你踩到哪個地方,這個華瓣兒下陷四指,這些軟的東西踩下去,你起來它又是平的了。這個德稱為華雨,華下雨。它是一天幾次,滿地都是華瓣兒,而且華不是亂雜無章,東一堆西一堆呀;是各種,顏色組成了很美麗的圖案,都是華所成的。

空氣裡頭,空間都是微妙的香。因為它這個世界一切東西都是各種寶所成功的,也是各種最上的香所成功的,因此它一切的萬物都在放香。這個香有種種好的功德,能夠讓你增益種種善根。這個香也普薰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的香。所以有些人在修法中聞到特殊的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極樂世界的香,你現在心裡清淨你聞到了;再有,有這個空行母來了,天人來了,你這裡也會香,就是這個香啊,花香啊。

「天樂」,極樂世界到處都是,風吹的,樹上都是有鈴鐺,都會響,自然而然就奏樂。所以樹、網子,樹上都有寶網,屋子椅角上都有種種的懸的鈴,叮鈴叮鈴,自然就是奏樂啊,到處是妙樂,天中很多演奏許多音樂呀。

「泉池」,泉水的池,流泉的池子到處都是。上面都是蓮華,各種啊,白色白光,黃色黃光……所以《無量壽經》說,「隨風散馥,沿水流芬」,隨著風都散布這個香氣呀;沿著河流的水,流水,流的是什麼呀?流的也是香啊,也都在放香啊。而且這個水妙就妙在這兒呀。敦煌有一張畫,畫的極樂世界的游泳池,多少頭上有圓光的菩薩在池裡頭游泳。岸上坐著很多就是游泳池畔在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薩衣,頭上有圓光的。它(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嘛,你可以游泳啊、可以歌舞啊,都有嘛,那是清淨,快樂。而且它這個泉池就是不可思議呀!大家都在一個池子裡頭,可以隨各人各人的意思。有的人你喜歡這水只到你腳面前,淺一點,對於你說就只到腳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的人希望淋浴,從上往下灌,各種、各種,都是一個池子,隨一切眾生的心,所以這就微妙不可思議了。這是什麼水能如此的聰明啊!所以處處都是阿彌陀佛的心嘛,不然他怎麼能知道所有的人你在想念什麼,而且馬上就適應你,處處是如此。水出現,演說種種的法,顯的、密的。有的聽的灌項受位的,有的聽種種的各種聲音。各種聲音是你想聽什麼聽到什麼嘛;你不想聽,它不是變成噪聲?我這個隔壁過去有人放大喇叭,這兒住著一個姓吳的就跟他說:「你這個噪聲干擾我。」(隔壁放大喇叭的)他說:「我放的是音樂。」(吳姓鄰居說)「不管你音樂不音樂,我不想聽的時候,你來叫我聽到就是噪聲。」是對的嘛!他不想聽你放得這麼大,你說音樂也不行嘛。極樂世界不是這樣兒,你想聽就聽到;換句話,你想聲音大就聲音大;你不想聽,「有」都沒有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所聽到你馬上相應。所以幹什麼,你就在那兒游泳、洗澡,都是在進步啊。所以(這)就是說泉池啊。

「林樹」,所謂七寶樹,不是故宮裡看見的,這樣兒一個寶、那樣兒一個寶、金子什麼什麼合成一個樹。那個樹送給我都不要,還不如我這樣兒的。它是美得沒法兒說了,只能拿什麼珊瑚、瑪瑙,就說(七寶樹)它又光明、又清淨,顏色又好看,像世間的什麼什麼寶,不是真的那種很機械那種寶來湊成這樣兒一個盆景。那個盆景呆板的,那就是有錢人的、俗人的一種愚蠢的享樂,不是這樣兒。它是黃金為地,那也討厭極了,金子又冷。它不是,它是柔軟的,那個地踩上去,就是金子,「黃金為地」,「其觸柔軟」嘛。不是我們世間的金,這個世間金有什麼好處,它光色不會受一切的腐蝕。鐵就要長鏽,鐵長了鏽多難看哪!鐵鏽難看極了,腐蝕。但金子從來不長鏽,永遠光色,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所以用黃金來告訴你,你可以懂得,並不是真的又冷又硬那個黃金在那兒構成一個地面哪。總之都是非常微妙。

七寶樹,「寶網」,樹上、房子上都有七寶,種種寶、種種鈴、種種樂器組成的網子,在那兒蓋在上面。種種的摩尼寶,種種東西發光。它發光,它散香,出音樂,這一切都是如此。「靈禽」,鸚鵡、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等的。這個色、光、聲、香,種種都有種種的顏色。種種顏色中又出現種種的光,種種光中又出種種的顏色,互相交換變化。這個剛才說了香、說了聲、處處風吹,什麼什麼都發出了微妙的音聲。這個色光聲香是「遍滿佛土」,到處都是一樣的。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極樂世界是成就了這樣的功德莊嚴。這樣的功德莊嚴做什麼呢?「增益有情,殊勝善根」,落實在這一句呀。這一切一切都為了來增益,「增」是增長,「益」是饒益,讓有情眾生殊勝的善根得到了增長啊。「大願大力」這是大願之王;大願而且形成了力量啊,成了願力呀,所以是大力,所以能夠成就如是不可思議的莊嚴哪,「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隨文入觀,就想到極樂世界的情景,色光聲香,種種花,種種一切一切的殊勝。
 
最后编辑:
第十七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剛才說了黃金為地。剛才已經說了這是一個譬喻呀,世間上只有黃金可以拿來做譬喻,我們還可以稍微知道極樂世界的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乾淨、如何的整齊。「寶樹行間」,它是七寶的樹,都很整齊,不是雜亂無章,一行一行都對正、排得很整齊。這個樹是七寶為樹,七寶是作為形容詞,不是那個很機械的,把那些寶(比如)長得那樣兒的葉子,那樣兒的果子,種種都是超乎世間的。寶樹行間,在黃金地的上面,寶樹的一行一行裡頭,在「蓮花池內,寶樓閣中」,這都是講了四個地方:在地上經行的,走著念佛的,坐著打坐的;有在「寶樹行間」,在樹的行裡頭,在裡頭圍著這些樹中間兒穿行的、經行的;在蓮花池內,有的在那兒沐浴、有的在那兒靜坐,在蓮花裡頭,在池內嘛;寶樓閣中,宮殿樓閣,七寶的樓閣之中,就有許多是「發菩提心,念佛往生」的人。這些(人)發了菩提心又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前頭出來了,這後頭也有一向專念,在這地方兒湊齊了,所以「一向專念」就兩次提出。

在這些地方兒,在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花池內、寶樓閣中,都有發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在那裡,在那裡是「住正定聚」。這個「定聚」,這是一個名詞,就(有)三種:一種是正定聚,一種是邪定聚,一種是不定聚。「聚」就是聚合,也就是類。我們把這個話分為三類,一個是正定類,一個是邪定類,一個是不定類。這個分類有好幾種分法兒,是不同的。這塊兒所介紹的是最普通的一種,對於我們來說也就夠了。我們所謂「正定」就是一定可以證、一定可以悟的,這是屬於正定聚,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邪定聚,相反的,必定不證悟的,這闡提呀。闡提他不但不信,他還在毀謗,那在目前就確實他沒有這個可能性啊,這稱為邪定聚。不定聚是介乎兩者之間。住正定聚,還沒有成功,決定會成功的,就住「正定聚」。那麼大家真正發了菩提心,發願往生,那不僅僅是到了極樂世界住正定聚,在這個世界已經是正定聚呀。所以這一點求生淨土,發大心、發大願的殊勝是不可思議的,已經在正定聚裡頭了。所以《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舞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不退轉,他就是決定可以成功了嘛,所以這都是不可思議之處啊。「永不退轉」,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都是永遠不退轉了,所以這個就是往生的特殊的含義。

前頭已經說了一個壽命無量,佛壽命無量,往生的一切人的壽命無量,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什麼叫做再死了。這塊兒又加上一個「永不退轉」。不退轉有三個不退呀:一個是位不退,地位不退了;一個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一個是念不退,我的起心動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這後頭的高啊。

「位不退」,到了極樂世界就位不退了,再不會變成凡夫了。在極樂世界的人不會再變成凡夫了,他再來,極樂世界再來人啊,現在就得說「呼圖克圖(二十一)」了,再來人哪,不是凡夫啊,所以稱為活佛嘛,呼圖克圖乘願再來。現在這些呼圖克圖假冒的,真的還是很可貴的。你要是到了極樂世界也再來,那也就相當於呼圖克圖嘛,是吧,不會再墮為凡夫啊,他位不退了。

「行不退」,都是發大乘心,一律都是要成佛的,你不會再退為阿羅漢道。只求證阿羅漢,沒有這個因哪,也沒有這個緣哪,都是以成佛為因、成佛為緣。行,你的所行不會再退到二乘,只想修證到阿羅漢就為止,我自覺就算了,這些眾生難度。諾那祖師在母親肚子(裡)就哭,後來人家問諾那祖師(二十二):「呼圖克圖你在佛(母親)的肚子裡頭哭什麼?」「我哭眾生難度啊!(二十三)」確實是難度啊。

有的人就退心,這麼難度,我算了吧!像舍利弗,他說算了吧!有人跟他要眼睛,他就布施。布施之後,那人拿到之後(說):你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說,我要眼睛,我是(要)左眼,你挖給我右眼有什麼用啊?舍利弗本想,我有兩個眼睛,犧牲一個嘛,他就可以活命,我還可以看東西嘛,沒想到他說「錯了」。後來一想,救人救到底吧,把這(左)眼晴挖了給他。把這眼睛挖了給他,拿給那人一聞:你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藥。往地上一扔,拿腳一踩,把他眼睛踩掉了。他說,這個我不行了,度眾生我這不行。結果就退心了嘛。退心了(之後),塵點劫都是聲聞,再發大乘心已經發不起來了,再到釋迦牟尼佛那才發大乘心呢。所以退(了)很難(再進)嘛。你看他到了這個程度,挖兩隻眼睛還退了,這就很了不起了,挖一隻眼晴都了不起,還肯挖兩隻眼睛,還退。極樂世界就永遠不會退呀。

「念不退」更高了,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跟佛的智慧相契,那起心動念就無有不合般若的時候兒了。所以到了極樂世界能到這樣兒的境界呀,所以都是不退轉。又長壽無量,焉得不成佛,不成佛成什麼?是不是?老前進,壽命無量,怎麼著有一天你成功了嘛,一切功德圓滿了。

在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花池蓮花上頭,寶樓閣裡面,都是這些人。住於正定聚,永不退轉的,這些人「容色微妙」啊,「容」是容顏,「色」是色相,是微妙,極其莊嚴。「超世稀有」,超過世間的,是極其稀有啊。「咸同一類」,大伙兒都是一致的,不是咱們這個世界,有這個皮膚、那個皮膚,這個種族、那個種族,互相歧視,要互相殘殺,互相在鬥爭,互相壓榨這樣子。他是沒有差別相,平等啊。「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則才前頭一段說過,蓮花中化生嘛。「清虛之身」,身體雖然是有,只是一個形色,它並不是有血有肉啊,像我們這樣啊。他吃飯也是以意為食,凡聖同居土還有吃飯的習慣,到了吃飯的時候東西擺到這兒,他一看,一看就夠了,所以他也不用大小便。想吃什麼東西都來了。吃完了之後,所有吃的東西也不要洗盤子、洗碗,也不要有人給你管,自然就沒了。他還有這個習氣,到時候兒還想吃一吃。所以這個習氣很厲害啊,只有到佛才把習氣能去得淨。所以有些大德還有些毛病、習氣,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我們看他的主流;有些屬於習氣,連阿羅漢都有習氣。一個阿羅漢,那個恆河的女神跑到釋迦牟尼佛那兒去告狀說:你這個弟子老罵我,他走過恆河,就管我叫恆河小丫頭兒。這恆河神大概是個女的,她說:他輕慢我。佛就說,這樣讓他給妳道歉。(佛)就叫他說:人家不願意,他說你應當賠禮吧!他就過去給人賠禮說:恆河小丫頭兒,我對妳不敬。釋迦牟尼佛說:妳看見沒有?他給妳道歉,他還管妳叫恆河小丫頭兒。他並不是看不起妳,這是他的習氣,他就是如此,成了習慣了。所以這個習氣也是如此嘛!

這個「清虛之身」,沒有這個,但是他有習氣,還想吃吃東西。「無極之體」,我們所謂有極,他雖然有這個形相,他並沒有我們的物質這些東西這樣子。所謂是無限的一個形啊,所以他這個就很微妙。這些個說法是《漢譯》,還是借用道教的一些說法,「清虛」呀、「無極」呀,利用這一些。就是說明他是變化而生,不同於從父母所生的這種血肉之體啊,所以這個是非常清淨。「清虛」者就是沒有這些個實質的東西,「無極」者就沒有這些個固定的結構上的一些條件,都沒有啊。

這些「諸上善人」,就懂了,我這一禮禮的是誰呀?到了這兒才把這個對象指出來,我所禮拜是這些諸上善人。這些諸上善人在什麼地方?這些「諸上善人」就在極樂世界的寶樹行間哪,黃金地上啊,蓮花池裡頭啊,寶樓閣中啊。這些諸上善人都是因為發菩提心念佛又得到往生的,他們現在住於正定之聚,不會退轉了。容色也微妙啊,也沒有差別呀,「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呀。這一切善人我才頂禮呀,這一拜就拜這些人。這些人是怎麼到往極樂世界?再重複一句,這引起我們的注意了,這一些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前頭不是有發菩提心了嗎?這兒再著重一句,都是由於一向在專念阿彌陀佛,我(在)這兒頂禮。頂禮他們這個功德,這表示自己應當學習啊。

下面,以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中多有阿鞞跋致,下面就要頂禮這些阿鞞跋致。
 
最后编辑:
第十八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在菩提樹,極樂世界最高的樹叫菩提樹。那個廣大、高大極了,功德也大極了。這個樹你見色聞聲,看見了樹,看見樹的影子,聽見了它的聲音,你去觀想這個樹,都得不可思議功德。可以得三種忍,甚至可以得到無生法忍哪,所以這個樹是極端的殊勝啊。所以我們密宗很多觀想,歸依境啊,觀想很多壇城啊,在菩提樹的下面。你念著、想著這個樹,就得到無邊的功德。在菩提樹底下,在寶欄杆的邊邊兒上,聞了妙法,證到了無生法忍哪。證到無生法忍,那就地上的菩薩了。

「證無生忍」,真正證無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薩,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覺菩薩,十二地就是佛了。再說特殊一點,十二地是妙覺,再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離佛就差一點點了,並肩了。徹證無生法忍的是八地的菩薩,但是初地菩薩就可以證。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證的深度不一樣,但是都可以開始證。到八地真正證了無生法忍,證了無生之法。所以大家唱這個讚,「花開見佛悟無生」啊,到了極樂世界花開了就見佛,見佛就聞佛說法,聞到法音自個兒就開悟了,證無生法忍了。證了無生法忍不是個普通的事啊,你馬上是地上的菩薩啊,那還得了!所以這是非常頓的法呀。

「受用種種大乘法樂」,地上菩薩的法樂,咱們是無法子想得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他這個福慧,有福有慧,佛就是功德智慧、福報、福慧都圓滿了。福也圓滿,慧也圓滿,福慧,威德。這一些一生補處啊,就不是八地菩薩了,那就是等(於)彌勒。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都完了之後,再到下面一個新的劫,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菩薩來了,他成佛了。他是一生補處,現在已經在兜率在等了,將來他也是捨兜率,降王宮,然後出家、得道、成佛、轉法輪,最後般涅槃,所以一生補處。

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所以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這一切隨意所須,應念現前哪,心裡想到哪裡,就心一動都現前哪。這是一生補處啊,如彌勒一樣,這樣兒的大菩薩。現在雖然是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就是補佛位了。等於說你已經當選了總統,還沒就職。選舉的結果,你已經當選了,但還要到那個時候前任總統才滿,才把職位交給你。實際上,下一屆的總統不是別人,就決定是你了,這已經定下來了。所以下一屆的佛就是彌勒了,但他還沒有就職,就是這樣,這要等一等,這是「一生補處」。

這一生補處,是怎麼成為一生補處啊?「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呀。所以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這一生補處菩薩也由於念佛啊,念阿彌陀佛啊。所以我們不能把念佛看得是很淺哪,所以這一種概念我們必須要把它端正過來。這一切,連一生補處的菩薩他之所以成為(一生補處)都是由於念(佛)哪。底下我們都要講,文殊、普賢都在發願要往生淨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師,他也發願,還有誰的智慧能超過文殊啊?都在求生淨土啊。而且是最下的下根也可以去呀,也就是說最嚴重的病人患了絕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像文殊普賢這都不屈才呀,他們也要去。什麼能夠這麼廣泛哪?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這兩頭兒!所以當老師的就是怕學生水平不齊。水平不齊,你講得低了,高的不愛聽;你講得高了,低的聽不懂。老師不怕別的,就怕學生水平不齊。極樂世界這個水平再不齊也到了極點了嘛,都能救度啊!不可思議呀!所以我常說,這些功課,從幼稚園到研究院是一個課本兒啊。只有佛法可以,就一句阿彌陀佛,你真的這麼念下去。這個就是禮拜剛才(講的)一生補處的菩薩。(下面)這個在禮拜什麼?禮拜那個在方便(有餘)、(凡聖)同居土兩種。剛才那個都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主要是實報莊嚴土,這一切。
 
最后编辑:
第十九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這底下就是要來禮拜在方便有餘土跟凡聖同居土的這些聖眾。在極樂世界已生的這些聖眾,我們要觀想、要禮拜,尊敬啊。他們都成功在我們之前,這是將來我們的同修啊。你去了之後,這不就是同修嗎?是不是啊?我們將來的同修,所以要結緣哪。方便有餘土,是你在這一世已經斷了見思惑,或者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斷了見思惑,你生在方便有餘土。它是在凡聖同居土之上,又在實報莊嚴土之下。實報莊嚴土是菩薩,菩薩要破塵沙惑,還要破無明。所以菩薩他在實報莊嚴土,也部分的可以證入到常寂光土,這是最高的啊,真正佛就在常寂光土。所以四土,極樂世界分成四土,但四土也不是劃分得界限分明,也是融會、融合的,所以很特殊就在這兒。方便有餘是斷了見惑、思惑。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叫做凡聖同居淨土;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在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土就是凡聖同居土。咱們不都是凡嗎?咱們這兒有聖啊,就在五台山,文殊就在五台山哪。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親見文殊,一個福建和尚。這兩個人說的就不會有錯,一個通願法師,通願法師在比丘尼,現在在國內是第一位了,很有道德,她那時在五台;再一位是圓徹法師,他是福建人,他們那一個福建的同鄉告訴他,他趕緊追那個和尚,他沒追著。這個福建和尚,他到了五台之後,他很恭敬,三步一拜。現在像(他)這種的人就很少了,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總共)五個台吧,他走了一半的樣子,看一個地方,一個小門,山上那個洞洞門上,寫了一個「金剛洞」。他說這個名字(很殊勝),就走進門一看,哦!裡面很大啊,有道場,很多大殿,還有藏經樓等等,很多很多出家人。兩種服裝,一種是和尚服裝,一種是喇嘛服裝。五台山是兩種,有和尚、有喇嘛。那麼他就走進大殿,走進大殿很怪呀,這個大殿有一個台子,沒有供佛像;因為沒有佛像,他就沒有頂禮,空臺臺。但是他圍著那個台子轉了三個圈兒,這也是一種禮節。繞啊,繞這個三匝,也是個禮節,就沒有頂禮那麼恭敬就是了。他說怎麼上頭沒有佛像,很奇怪這個地方怎麼沒有佛像。他預備走出來到別處看看,看看那個藏經樓,看看別處。當剛走到這個門口,剛要出去,後頭出來一個小沙彌喊他:什麼什麼法師。叫他。哎呦!(心想說:)他還叫我,他這個回頭一愣,這兒怎麼有人知道我呀?我一個人剛來。他叫他,他說:我師父叫你。後來跟那小和尚走進去,就看見一個老頭,看見(後)他就很恭敬的頂禮。頂了禮之後,老和尚就說呀,遠來不容易,給他一個座位。說把那個座位給他。他就跟老和尚說:你這個地方很好,我跟這兒掛單吧?(編者按:「跟這兒」是北京方言,就是「在這兒」的意思。)老和尚說:你的因緣,你還是得回去,我這兒不能留你。他說:老法師呀,你這兒怎麼大殿上沒有佛呀?和尚就說:我這裡用不著啊。這是禪宗的話,用禪宗的話,「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但是現在我們還是老老實實你把佛像拿去供。懂得禪宗的道理還是照樣供,這是最高明,連禪宗這也不著。聽了禪宗的話,我就不供了,那也還是粘住在那一邊。

後來和尚不留他嘛,他就請老法師開示。老法師就寫了幾句話給他,他記住了。繼續走,他沒有絲毫感覺有任何特別,他也沒有拜。他後來就是不行了,天黑了,不能下山,不行,危險了。正好有一個西藏人就在那塊兒住,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就在那兒住。走到他那兒,那人就留他,說你不能走了,你走了之後很危險,你就在我這過夜吧!他就留下來。留下來就招待他吃晚飯,兩個人就聊天。這個和尚就問他:你們這兒有多少和尚哪一共?全五台山哪?這五台山怎麼算也不到幾百人哪,他說,有人要供千僧齋,我們把所有的人都找來也湊不夠。這和尚說:不對,不對!我知道一個地方,那兒一個地方就七、八百,你們還有其他地方,怎麼湊不出一千人?這個人說:我在五台山,我怎麼不知道啊?我當然清楚不夠,從來是不夠的。兩人就爭起來。我親眼見(的)。你在什麼地方?我在什麼什麼地方,叫什麼什麼。那人說:沒有這個地方啊。說怎麼沒有?我查書給你看。五台山導遊的、老的地圖,各個方面,沒有這個名稱,沒有個金剛洞。(說:)有幾百個和尚(在呢),那它怎麼會沒有呢?大家都愣住了,這怎麼回事兒?僵持不下。住在那兒的那個人忽然說了句:你恐怕是碰見文殊菩薩了吧!

這句話一說完,他本來是預備吃飯的,他「啪」一下子眼淚也下來了,飯他不吃了,坐不住了。他開頭兒再去拜,又從頭兒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那兒天都亮了,怎麼找也找不著了,找不著啊。找不著以後他就來到廟裡頭,把這件事情告訴他的福建同鄉,這個同鄉就告訴了圓徹法師,這話是圓徹法師也就在我這兒跟我說的。他一看,他說你這個一定、一點不會錯,決定是文殊。因為寫的那四句話呀,它是可以橫看,可以直看。橫看是個表面的意思,直看又是個意思。直看就是說了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事兒,也告訴他將來佛前要沒有燈啊,廟裡無有僧啊。他(圓徹法師)接著就說,我去追這個人。他追沒追著,這個人已經下山了。這就是見到了文殊啊。現在還是這樣兒,文殊還是在那兒一接一送啊。去的人他都接,就是大家看了不認識。這件事情和古代的那個事情都有很類似之處。所以這不就是聖人跟我們在一塊兒嗎?雁蕩、天目都是幾百阿羅漢哪,浙江的雁蕩和天目五百阿羅漢,這也是聖啊;還有不斷的有佛菩薩來化度,來這個世界,也是聖。但是跟極樂世界不一樣,大家不容易見著,見著也不容易認,而且很少很少。就不像極樂世界和諸上善人、阿裨跋致到處都是,天天可以見面。這個是不同之處。

諸上善人共會,「凡聖同居」只是一個方面。本質就是他們是「凡聖同居淨」,是淨土;我們是「凡聖同居」,我們是穢土,污穢的「穢」,我們是「凡聖同居穢」。所以我們這個往生是容易的,是從凡聖同居轉到凡聖同居,但是這就好像還是一層樓,不是變成方便有餘了。但是你是從凡聖同居的髒的這一頭兒換到了清淨的那一頭兒。可是到了清淨那一頭兒,它那塊兒自動的變化和高級的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常寂光打成一片哪,跟這邊不一樣啊。所以這個搬家就是容易了,你不需要把很多東西運上樓,一推一轉移就過去了。這個容易之處,是從凡聖同居穢土,(轉到)還是凡聖同居,(但)它是淨土。

那麼我們現在就是在頂禮什麼?頂禮極樂世界這個「道場」之中、「樓觀」之中,「觀」也是樓閣的意思,大的建築;「講堂、精舍」,這一切往生的人哪,在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或者喜歡說法,可以大家湊在一起,他說大家聽;或者喜歡聽法,正好大家湊在一塊兒;或現神足,他現種種神通啊。「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這個凡聖同居在平地的多呀,方便有餘都有種種神通,那他就是在虛空之中。「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隨他自己意思,想怎麼修習都可以呀,沒有不圓滿的。這些「菩薩聖眾」,所以我們要注意這個地方,他沒有說別的聖眾,是菩薩聖眾啊。凡是同居土的、凡是方便土的都是菩薩呀,不是人哪、不是阿羅漢哪,都是發大乘心的人哪,都是菩薩呀,這是菩薩聖眾啊。但是他現在斷惑的水平只達到這樣兒的水平,所以就是說只能在方便、同居。「方便」是(方便)有餘,「同居」是凡聖同居,但是都應該稱為菩薩。這些菩薩都是因為「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普禮我們未來的同修啊。
 
最后编辑:
第二十拜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讃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數諸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再下,第二十了,普禮十方的佛(二十四),所以現在不僅僅是禮極樂世界。「觀禮十方世界」,十方虛空啊,中間有無窮的世界。在十方世界之中都有佛呀,他們「示現廣長舌相」,十方世界的諸佛在示現廣長舌相。三十二相裡頭有這個廣長舌相,釋迦牟尼舌頭吐出來之後,舌頭能整個兒擋住自個兒的臉。我這個舅父是「南梅(二十五)」呀,他也有一個異相,他這個舌頭伸出來能舔到自個兒的鼻子尖兒。所以他一說法,大家都很擁護的,稱為「南梅」,講經很多,也有著作,所以(人稱)「南梅北夏」。佛的廣長舌相就是能自覆其面。現在《阿彌陀經》裡頭,十方的佛現廣長舌相。這個廣長舌相就大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說,不一定我們要看舌頭要這麼大,就是佛所說的音聲啊,說法這個法音哪,這個法音能夠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十方的佛示現這樣兒的廣長舌相,使得聲音貫徹到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哪,佛都是沒有妄語,最真實的話呀。這個誠實言是什麼呢?都在稱讚哪,稱讚我們無量壽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佛都在稱讚哪,名聞十方。十方的佛都在十方各個、自個兒的三千大千世界,對自己的一切有情在演說阿彌陀佛的功德。為什麼要演說啊?「欲令眾生聞彼佛名」,願意自個兒本土的眾生,願意十方的眾生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聽到了這個名字,大家就發起清淨的心,我們不是一種染污的心。所以很多使人動心(的)哪,是些染污的東西。現在是聞到佛名,聞到這個道場,大家發起了清淨的心。「憶念受持」,阿彌陀佛這樣兒的功德,就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樣兒大慈大悲、大願大力,這樣子,一向住真實慧,大智慧呀,來為眾生救度。憶念,而且要受持,要接受、要執持、要修持、要「皈依」。我們應當依止,依靠阿彌陀佛,我們要「供養」。

我們這個供養,大家現在,一般大家供養只是局限在交一些錢哪,獻一些東西啊,上供啊,這樣作為供養,這也都是供養。但是更好的供養是「法供養」,「一切供養法供養最」。法供養是什麼?你就是如說修行就是最好的法供養,你發菩提心是最好的法供養,所以不一定就是要獻這些啊,擺這些供品,擺些什麼(的)。我以前在這些(事情)上也是相當執著,從河南回來以後就變化了,這些就看得是很次要了。所以這個供養是要有法供養。所以有人說,別人來送這些東西來結緣也是一種好心哪,你應當……我說我是讓大家把這一般的、這一種的供養變成法供養,不就更好嗎?法供養的功德大得多啊!所以我們供養也是如此,對阿彌陀佛供養也是如此,財物供養大概不如法供養。「如說修行」,「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真正的「供養」。

你看,「皈依」、「供養」底下就(是)「所有善根至心迴向」,所有我這些善根以至誠的心來迴向。迴向什麼?就把我的一切功德,都把它迴轉向於求生極樂。求生極樂這個求,不是個人的享受。所以我就說,有人求佛就願意現在得佛保佑,一切平安、一切吉祥,發財、升官,死了之後我要到個好地方去,比別人還好。就是活的時候要好,死的時候要比別人好。只是一個為自己的打算,這個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要求的是利他呀,我要度眾生啊,不是就是為自己,都想到自己。這個你是可以得一點福,佛可以滿你的願,但求往生就不可能了。它是大乘法,它都是大乘,大乘都是利他,不是阿羅漢。

我們說,為什麼要求往生?就是我們要最快、最徹底來實現咱們度眾生的願望。我們願意度眾生,但你怎麼度?自已還在水裡頭頭出頭沒,我要想把水裡的人都救出來,這不是個空話嗎?所以你自己總要會了游泳,你自個兒有了救生圈,你自個兒再有救生艇,再有大的船,你這才能真正的救人啊,苦海救人嘛。到極樂世界就是為了這個嘛,你很快的成功,你就有辦法,你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種種說法,種種救度,度無邊的眾生啊。我們往生是為了這麼一個大事啊。

再結合自己來說,我們多少生中,這一切,我們有多少親眷。今生有親眷,過去生中也有親眷啊。今生對於親眷的愛護種種的,你前生對於你那個親眷同樣是那樣兒(愛護)。中間兒不過是隔了,演戲,那場戲下了,換了這場戲,你就把那個全忘光了,實際是一回事嘛。你今生如此,來生你這場戲完了之後又換戲了,你這就全不管了?這些人裡有很多在地獄中,在油鍋那兒受罪,盼望他的親人來救度。而我們正是他所盼望的人哪,別人還沒有這種可能啊。那麼我們就要很快的來成功,我們才能去救他,才能滿他的願哪。所以這麼一想,我們就要精進了,這麼一回事兒。實際真是這麼一回事兒。

這樣兒的話,「隨願皆生」。我們是聞了佛的名,聞了佛的功德,才憶念受持。佛就是多生多劫為了眾生種種的勤苦啊、成就啊,因此我們也願意來救度。往生我們得到不退轉,往生一定三不退轉,乃至得到「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於成佛呀。十方的佛是這麼在勸導眾生,這些佛有恆河沙數那麼多。我們在這兒一起、一同頂禮,頂禮十方的佛。所以它這個法就是廣大啊,是不是,大家看看時間很短,(文字)就是不多,但是你這裡所禮拜、恭敬、讚歎的,各個方面都是很重要啊、很深刻呀,而且很廣大呀。
 
最后编辑:
第二十一拜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讃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恆沙世界一切諸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再觀禮,就是恆沙世界一切諸佛。這一切佛他(們)是在讚歎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呀。「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稱為四維,上下就是中國六合之內,這是一個六合嘛。四方,有上有下,不就六方了嗎?四個角就都包括在裡頭了,就不用說十方,(只是)六方。所以在秦譯的《阿彌陀經》就是六方佛,六方就夠了,實在印度文是十方。玄奘翻譯的就是十方,那四個角兒,鳩摩羅什省掉了,六方夠了。所以夏老師會集也是保持了六方,沒有十方,但是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這一些攝受進來了。四維上下,「稱讚本師」,稱讚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稱讚什麼呢?稱讚本師在一切世間,在這樣的世間裡頭,種種的世間,一切的世間,來說這個「易行難信」之法,這個「難信」是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不光人信不及,天比我們聰明得多,他也信不及呀;高的天也信不及呀,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切世間難信」的法。

釋迦牟尼佛「勸諸有情至心信受」,四維上下,稱讚本師說這個法,這是所頂禮的第一點。第二點,自己十方的佛都在勸這一切有情要至心信受呀。這是難信的法,十方佛都在那兒幫助勸導眾生,你們要好好的信受啊。對於釋迦牟尼佛所說,要至心,至誠心的來相信、來接受啊,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而且十方的佛都在「護念十方的念佛眾生」,所以我們在念佛,我們不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護念我們,你是他的好學生啊;阿彌陀佛在護念你,因為你想去呀,你要去求學呀;十方佛都在護念你呀,這個十方佛都在護念十方的念佛眾生啊。就是你這個真正發心念佛的人,你得到十方佛的護念!這就使得你能夠成功,能夠往生淨土。所以這樣兒的諸佛遍滿於恆沙世界,我們在遍禮恆河沙那麼多世界的一切的佛,這就廣了。我們就要禮他,和我們關係也如此,他稱讚我們的本師,勸大家好好兒接受本師的教導,而且護念一切的念佛的眾生。這種在禮拜,在恭敬佛,這就在拜佛,這就是功德。你知道這個佛的功德,增加咱們的信心哪,我們不是孤立的。

所以有很多人總覺得我在外面參加一個地方,人非常多,道場非常盛,這個師父非常有名氣,很熱鬧,天天再有建築什麼,鑼鼓喧天哪,香煙繚繞。這沒關係,沒關係。你真正的用功去修啊,你這兒(雖然)是清淨,你這兒是十方之佛之所護念哪!所以我們所貴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要求城市裡頭佛法的那個熱鬧。所以自古以來,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裡的佛法是不一樣的,一個就是要廣泛的結緣哪,熱鬧啊;一個就是清淨啊,真修啊,這兩個不可得兼哪。大家都要知道啊!你要去忙亂之後,種種忙亂了之後,正果法師有句話,他說你認識一個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掛一根繩兒。掛了根繩兒之後,他不定什麼時候,他就來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高興,有了繩兒(嘛),他要揪你一下。你掛太多了,這個剛揪完一下,那個再揪一下,老有人揪你,你就麻煩了。

所以說現在我覺得要避免這個熱鬧,這個老揪一下。但是我們互相為了說淨土法門,為了鞏固大家的信心,宣傳正法,這個就是再辛苦也是應該做的。這個要分開,這些事不是被揪,是我主動的。盡量避免被人揪,不願被人拉著鼻子走。我也有我的計畫,這一些事跟我計畫、在我計畫相合,我盡力去做。因為年歲有限了,跟我這個計畫不合的我盡量避免哪,不能捨己循人。能夠做的,那個力量也是不多,我們只能是踏踏實實的做幾件對於佛法、對於眾生有益處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要護持,希望能做的事兒做成。每一件事做成是不簡單的,都是好多好多障礙。
 
第二十二拜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經云」,經上說,這就是禮拜我們這個經了。「當來經滅」,這也是經文哪,以後佛經都是要滅的,這個經叫做《法滅盡經》。所以有人說,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說我們佛教從來沒有說要賴在世界上不走,我們早就說過了要滅盡的。第一部滅的是《楞嚴經》,所以我現在是比較著重這兩頭兒啊,一個是要滅的,一個是最後存在的,這是兩頭兒。第一部要滅的是《楞嚴經》,現在已經看出來了,最有名的學者他們都在做文章,說《楞嚴經》是假的,這種學說現在還沒有破盡哪。所以是有兩派啊,你看現在雖然都這麼說,圓瑛法師還是做註解,這是一派呀;而像呂澂,他就是《楞嚴百偽》考,從一百方面來說都是假的,這也是很有名的學者。學者解而不行,增長了邪見哪。他們後來這一批人,湖北他們這一些人,還有王恩洋什麼,又要說《華嚴》也是假的等等,因為跟他們那個牴觸了。

小始終頓圓,法相唯識。小始終頓圓這五時,「小」是小乘;「始」是開始說大乘;「終教」,大乘法終了;而「頓」特別了,剎那成就了;「圓」就是圓滿,圓教。他拿這個始教的觀點來反對圓頓教,所以他們錯誤就錯誤在這兒啊。根器不同,說法就是不一樣。小乘不談成佛,就是最多你證阿羅漢。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闡提不能成佛。大家聽過這個話,闡提不能成佛。而終教就不這麼說了,終教就是說都有佛性,闡提也具如來智慧,所以闡提也能成佛。這不就矛盾了?當然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頓教就不一樣了,頓教說剎那間可以成佛。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啊,什麼叫三大何僧祇呀?「圓」那更是圓融,圓含一切。因為對象不同,說的法就不一樣。這數學老師你現在講歐姆定律,你給初中講,就是代數式子,電壓電阻之比等於電流,代數式子,這是常數。你要到了高深之後實際上就不是這(樣)了,是微分的式子了,微分的電壓除微分的電阻等於電流,都是變化的,瞬間時時在變。但是你把這個要給那個剛開始的學生,沒法兒懂啊,這種矛盾是必然的,這是教師的巧妙。所以你不可以根據我這個初中學的代數式,大學念的你那個不對,你這個跟我不一樣。現在這些人犯了這個毛病!所以種種的病,盧勝彥的病,就財色的心沒斷,拿這個心出發,在這兒壞佛教。像呂澂他們這些都久學成了偏見,這樣的一些毛病,所以各個的毛病都成為障礙。

經,將來《楞嚴經》是要滅的,所以首先有人反對呀。將來慢慢的就越說越多了,他們的這個(言論)佔上風,大家都說既然假的,誰還念哪?必然會滅呀。所以這個不能抬槓,也不要擔心,而且自然佛說在前頭了,現在這個趨勢也在那兒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一部經最後、最後還留下來的,就是我們的《無量壽經》啊。我曾經懷疑過,我說《無量壽經》很深哪,這樣的經到了末法的時候,眾生只有十歲的平均壽命了。我們是減劫,壽命是在減;現在我們的壽命在增長,這是個特殊的現象。我是、我也沒有什麼……我就是自己這麼猜啊,可能是一個中興的瑞相,人的平均壽命增長了。按減劫說,每過百年人壽減一歲。最近呢,看來是人的平均壽命在增長,也正好跟西藏的傳說,密宗的傳說,佛法要中興於世界,這兩個有不謀而合的地方。現在姑且我們先這麼看,這是一種中興的瑞相。所以大家能夠長壽這是很重要的。

在我年輕的時候,要是說快八十歲的人還能這麼講,那就沒有了。六十歲都是人攙著,兩個人架著,老太爺了。那他們現在,像他們(這個歲數)還能當小夥子,過去那都當做老太爺了。壽命長了,這是一個好現象,這個是中興,不是老長的。到經滅的時候,人只有十歲。所以那個劫,我們將來來的劫是刀兵劫呀,就是人和人之間不能見面,都是互相要殺,都互相懷疑,我不殺掉你,你就會殺掉我,所以見(面)我先動手,先下手為強。每個人都是想先下手為強,所以就殺光,人類自相殘殺,殺光,所以是刀兵劫。到了那個時候了,最後人類消滅呀,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過去,等待換下面的一個劫了。那麼這個時候還能念《無量壽經》啊?《法滅盡經》裡頭說得很好,佛說人類這個時候,法運到這個時候,就像那個燈,油燈要滅的時候、蠟燭要滅的時候,忽然間特別亮。所以人死的時候,(就像)夕陽無限好,那也是回光返照,特別好看。人快要死的時候,忽然間神志清楚,會說很多很多話,然後他就嚥氣了,也是回光返照。這個是整個兒的法運的回光返照,最後這一百年,人類的聰明智慧能接受《無量壽經》,就是它這個蠟燭快要滅了反而比平常更亮,因此他能接受了。那麼能接受呢,還有很多人得度。這個再過去,會念阿彌陀佛就是阿闍黎,金剛阿闍黎。別人不會念四個字了。再過去就沒人能念,空中現幾個字,你還能念還能得度的。最後都沒有了,那就法滅了,法滅盡!

當來經滅,「佛以慈愍」,佛以慈悲心憐憫大家呀。「獨留此經,止住百歲」,什麼經都完了,而獨留《大乘無量壽經》在人間存在一百年哪,時間也是不很長哪,只有最後這一百年。「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遇見這個經的話,隨你的意思,你所願的事情都可以滿願啊。「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就是說我們修的人,修三十二拜的人,因為這個經最後由(於)它存在,所以我現在以至誠的心來頂禮這個經。到最後什麼經都沒有了,就只靠這部經了,以至誠的心來頂禮這個經。這個經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截、方便、究竟」,是「第一希有,難逢的法寶」。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要來頂禮這個經啊,最後還來度眾生。「廣大」,這個經的內容是普度一切,這個內容是廣大,上至極深的《華嚴》的十玄,以及人天乘,娑婆世界眾生如何種種的造惡啊。所以從人天乘一直到圓教的華嚴,無所不包。「廣大」,所救度的眾生,許多大菩薩不聽聞此法都退了。這(部經)十分廣大、圓滿。

這個經,(眾生)他就不再需要(其它),所以這一部經就夠了。有的經給你很大的啟發,但是整個兒在修持上你不見得用得上。《金剛經》和《阿彌陀經》都是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就是知道了《金剛經》,你能夠理解,也可以隨文作觀,也可以隨著「文字般若」來練習著「觀照般若」。有的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眾生就是辦不到的了。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像「如夢幻泡影」,這個你把它看淡一點哪,這個眾生可以做得到。這個「無住生心」,那要到登地菩薩他才做得到,登地的菩薩。登地以前這「三賢位」,只能在無住的時候就是無住,不能生心;在生心的時候,只能生心,就不能無住。而無住還生心,生心還無住,要登地的菩薩才做得到。所以你知道了這個經(如《金剛經》),知道這個殊勝。但是對於眾生來說,他這裡頭得到法益,就不是能夠跟生活打成一片,跟一切一切隨時隨地都能用得上,只能用得上其中很淺的一部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到這個如夢如幻哪,當然這個對於很多人就夠了。這一關他就沒有破,他對於一切有為法他正是津津有味。但是你把這個破了,不怎麼樣啊,你就是看了如夢幻泡影,你頂多就是不作惡,作點善,還是不出這六道啊。你怎麼才能出六道啊?一般都是要豎出,那要斷見思惑,那很難哪,所以方便不夠啊。又要有方便,又要有理論,又要有實際,又種種的圓滿,那就是《無量壽經》是圓滿哪。

這麼圓滿的一部大法,它又是很簡單嘛,《無量壽經》並不很長,一本就完了。而且是你念、只要念六個字啊,再簡單沒有了,小孩兒都能念。所以很多小孩兒就念哪,照著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且直截了當,你念的是什麼?就是你自心哪,你念佛你就「此身已在含元殿」,直截了當。你就是本尊,禪宗、密宗都在裡頭了,所以也是「廣大、直捷」呀。這個始覺是合本覺的,所以「直捷」。珠子放光就照珠子本身,多麼直捷。手電燈就照到外頭去了,向外面去尋找,自個兒是什麼反而沒照著,外頭很亮,遠處很亮,這就不一樣了嘛。「方便」,度生來說都可以,最容易。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稱為「方便」,這是通俗的說法、解釋。「究竟」,方便的東西往往就是,有的人說「方便出下流」,但是這個它是「究竟」嘛,它又「方便」,又「究竟」,徹底呀,不是出下流。不但不是出下流,而且是「究竟」,是最徹底的成就。所以對於這部經這些讚歎之詞,就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這些話都是如實說的,不是感情的關係。夏老師,我會集了這個經,我就用一些美麗的詞句來讚歎一番,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就是要用理智代替感情,一切都不是感情出發呀。

這個「第一希有難逢法寶」是誰呢?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是頂禮這個經。這個經題也就非常殊勝,是兩部現成的經題湊在一塊兒。「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一部經,這是《宋譯》,最後翻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是漢朝翻譯的名稱。所以把《宋譯》的名稱擱在《漢譯》的名稱的前頭,自然而然成了這麼一個名稱。成了這個名稱之後,就說這是大乘的法,人法喻都有了。這個法是都廣泛救度的,不是小乘。「無量壽」這就是我們的本體,彼土的佛,這是人。「莊嚴清淨」是法,「大乘」是喻,「平等覺」又是佛。這個意義,這個經題要講起來可以很深,而且很自然。所以這部經是我們三十二拜頂禮的對象。所以經是可以供的、可以禮拜的。在日本我到處都看見《南無妙法蓮華經》,有好多日本人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經題),念經題都是有功德。這個地方拜這個經,剛才拜了佛,拜十方佛,這個地方拜這個經。
 
最后编辑:
第二十三拜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這個拜法門,這個也很重要,就(是)讚歎這個法門。如果對於這一段弄清楚了,我們對於這個淨土法門也是「萬牛莫挽」哪,一萬個牛拉你也拉不住了。「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讚歎這個念佛法門哪。所以大家應該啊,對於自己這個念佛應該深信、應該歡喜呀,自己能夠信這樣兒一個法門,能夠遇到這樣兒一個法門。這個是一乘法,這在佛法之中分類,這是最高的了。一般都是三乘法呀,阿羅漢(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法。「乘」是做個譬喻呀,你就是有叫「車子」,你要有一個交通工具。你以什麼為交通工具呢?是不是啊,做個譬方,小乘、大乘都是譬方。小乘者,就是說是你所運載的小嘛;大乘者,大的列車可以運載無窮的人啊。這個一乘,最後說的《法華》是典型的例子,是一乘法,它不是三乘啊。它這裡有個譬喻,火宅喻。就有人說,讀《法華》就好像讀故事,他不知道這個故事之中都是說了極深的法。

這個火宅喻就(是)說,是一個父親有些兒子,這兒子不很聽話,在房子裡貪玩兒。這房子裡頭很多毒蛇,很多蟲蟲,很多不好的東西,而且房子著火了。父親喊兒子出來,孩子們在裡頭,貪戀裡頭不肯出來。所以火宅是這個譬喻呀。這父親就跟他孩子嚷嚷:你們快出來,我外頭有一個好玩意兒,有羊的車,有鹿做的車,有牛的車,你們出來可以玩兒這些車。孩子們聽到有這些車,紛紛都跑出來了。都跑出來了,房子燒了,孩子們得救了。先是父親在那兒喊有三個車,就是譬喻這三乘法,那個羊車是阿羅漢,那個鹿車是緣覺,那個牛車是菩薩。實際上並沒有這三個車,父親是不是說了瞎話呀?沒有。出來之後,父親很高興,兒子都被救了,首先是兒子被救了。但是他給大家一個什麼呀?給了大家每個人一個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種種的莊嚴,超過孩子們所能夠想像理解的那些個羊車、鹿車。所以這個就是譬喻,那三個車子是三乘法,是佛的一種權說。因為孩子不肯出來,所以就這麼說,你孩子能夠聽話出來了。既然出來了,聽了父親的話,父親所給你的東西超過你所希望的。大白牛車,「一乘法」。都是大白牛車,就都是叫你成佛。所以「一乘法」就是都成佛的法,不是小乘法啊。現在東南亞他們小乘法,和這個大乘法是有差別,(而且)是相當大的。

「了義」,佛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叫四依裡頭的。佛的教,剛才說,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剛才說不同嘛,有的沒有說成佛,有的說三大阿僧祇,有的說闡提不能生,有的說闡提也能生。在這許多不一致的地方,你是聽哪個經的話呢?佛早就告訴我們了,你要聽那個「了義教」,依止那個「了義」的教,不依止這個「不了義」的,都是佛經。所以現在也是,都是和尚,或者是都是活佛,他們說的東西你聽誰的呀?常常會有矛盾哪,所以有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就是你要知道哪個是「了義」,哪個是「不了義」。什麼叫「了義」?說諸法實相的是「了義」呀,它沒有談到諸法實相是「不了義」。「不了義」的,你就是這兩個如果不同,那這個不了義的不要聽,聽了義的。雖然兩個相反,那就捨棄一個。那麼現在我們這個法門是了義的呀,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這個能願所願、能念所念、能生所生,種種沒有一個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哪。都是實相的正印所印出來,完全都是合乎實相的。所以我們這個本體,我們是以什麼為體呀?以什麼為體就是以實相為體,《大乘無量壽經》,本體就是實相。所以這是一個了義的法門,了義的經典哪。

「萬善同歸」,入這個大海呀,所以世界的一切河流完全都要歸到大海裡頭啊。你行一切善,你最後如果這個善要得到了果實,就是你流到了這個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這是萬善真正得到了歸宿啊,萬善所同(歸的)、最理想的歸宿就是這個,以這個一乘的願海作為歸宿。所以文殊、普賢都在求生極樂啊。

「凡聖齊收」,凡夫跟聖人都收。所以一個法,有的是剛才說適合於凡夫,不適合於聖人;適合於聖人,不適合於凡夫;而這個法是聖人、凡夫都適合啊。十地菩薩,地地菩薩都不離開念佛啊。說到凡,凡到什麼程度?五逆都可以往生啊。還不是(聖)都可以往生啊。過去有很多記載,夏老師就(遇過)一個老鼠往生了。他在閉關的時候,他也是穿著和尚式的那兩個大的鞋,坐著念,起來穿上鞋就繞,繞佛。一個老鼠,夏老師起來念佛,這個老鼠就跟在後頭;念完佛,回來坐下之後脫了鞋,這不是兩隻鞋擺在這兒嘛,這兒有個空檔,老鼠就坐在這兒。起來之後老鼠跟著轉,你坐下老鼠就坐下,習以為常了,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師起來之後走,老鼠沒有跟。夏老師說:今天怎麼不動?就想驚動驚動牠,還都做一點聲音,好像你恐怕是睡著了?(還是)怎麼?還不動,覺得有點不同了,再一觀察,往生了,端坐,坐在那往生了。所以動物一樣可以往生啊。

還有廟裡頭那個雞,跟著和尚繞佛。有一天,忽然間雞叫了一聲,飛到窗戶邊兒上,提起一隻腳,金雞獨立,打太極拳不有個金雞獨立嗎?金雞獨立,雞會這一招兒(編者按:指招數),提著一個爪子,也就是牠衝著西,提起一個爪子,單合掌,雞不能雙合掌,牠沒有腳。金雞獨立,提著一隻腳,衝著西叫了一聲,化了(編者按:指往生了)。所以畜生也跟著念佛也往生。這個救度之普啊,大家要知道,所以這個恩德啊!而且說眾生同樣有佛性啊,我們不能小看哪。不能看見牠不會說話,不會什麼,牠同樣有靈性。而且那些個靈,鴿子就比我強啊,你從南京通信鴿,把牠坐飛機裝來,你把牠(在)這塊兒放開,牠自己飛回南京。牠從磁的感覺、地磁的感覺,牠能知道辨別這個方向。這比我聰明啊,我不可能。一個地方我就找不到,有的時候,第一次去,第二次要找還是很費事。

所以「凡聖齊收,利鈍悉被」,不管你是利根、是鈍根。確實根器有利有鈍哪,有的法適合於利根;有的法鈍根也行,但是利根就不想修;而這種法利根、鈍根都適合修啊。「頓該八教」,佛法可以分為八教,就是藏、通、別、圓。「藏」就是小乘;「通教」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教,叫通教;「別教」,專是講大乘法的稱為別教;「圓教」,《法華》、《華嚴》是最高的教。藏通別圓是四種,還有頓、漸、祕密、不定,又是四種,就八種了,稱為「八教」。「頓教」就是頓法,剎那即可以成功的是頓法。「漸教」那就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無數的劫呀,是要經過無數的劫才能成功啊,三個無數的劫啊,是「漸教」。「祕密」,就是沒有說,許多很高深的東西,言語不能表達了。譬如像禪宗,許多他沒有明說,沒給你說破。還有很多禪宗開悟之後,我是感謝老師,我不謝謝他別的,我只感謝他不給我說破。要自己參哪,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哪,眼睛是看的,耳朵是聽的,這都是門。從門進來的東西不是你自家的寶貝,要從自己心中流出,宗門的主張啊。這「八教」,這就是「祕密」。「不定」,就這個不是單純的只屬某一類,可以有這種性質又可以有那種性質,稱為「不定」;有很多它是可以變化的,包括的因素比較多,就稱為「不定」。所以把一代的時教可以分為這八個方面,但是這個稱名法門,這八個方面的這個教都包括在內了,所以叫「頓該八教」。

「圓攝五宗」,禪宗一花五葉。在印度一代就傳一個,衣缽,傳了就得衣缽,釋迦牟尼佛的衣,釋迦牟尼佛的缽,表示這是證明啊。得到衣缽,一代傳一個,一代傳一個。那達摩是王子,是王子出家。我看過一個王子出家,大概是不丹的王子在西藏出家了,他跟著親尊活佛到重慶給大家修法,跟著活佛,儀表很好,確實不俗,啊,王子。所以不但古代有,現代有啊,王子出家。有很多人在那兒給他頂禮,不大如法,因為師父在,不(應該)給別人再頂禮了。有很多人有時候他只想到一個方面,(王子)確實很莊嚴。「頓該八教」,「五宗」呢,就是這個,達摩是王子,達摩就是看見東土有大乘氣象;印度在我們的西邊,他所謂的東土就是我們國家。看見我們這兒有大乘的氣象啊,拿著衣缽就到中國來了。誰知道跑到梁武帝(那兒),梁武帝不理解呀;到北邊,北邊也不理解,所以就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後來碰見二祖,就傳。傳到六祖,到了六祖這一花五葉,這才大(盛)。所以衣缽不再傳了,可是廣泛的(傳了)。

「五宗」就是禪宗的五宗。這「五宗」就是臨濟宗,現在最廣的是臨濟宗,所以「臨濟兒孫遍天下」。一般說和尚你是哪一宗?臨濟宗。第二個多的是曹洞宗,曹洞宗在中國雖然是有,衰微到極點了,日本還很盛,所以日本是曹洞宗。第三為仰宗,雲門宗,法眼宗,這個就名存實亡了,過去都是極盛。所以現在國際上把禪宗認為是中國的,對於我們是個光榮,實際都是印度來的,達摩傳來的嘛,不是我們自己的。把道教和禪劃歸中國。這個道教,現在這些氣功師哪裡是道教?不是,道教的糟粕都沒有,只能稱為氣功師、養生家而已,不是老子的東西了。一個姓潘的,他說是聖約翰畢業,父親是個銀行經理,他就沒有結婚,也沒有工作,專門研究《易經》。法國的一個道教代表團來了之後,到了上海找不到人招待,哪裡找道士去呀?經過文化大革命,道士也衰極了。就把這個潘先生請去了,陪著他們座談哪。他就問他,你們道教怎麼樣?他當然說不出來了,道教現在沒有了。法國人很驚訝,怎麼搞的?道教這麼好,你們國家的東西,你們這兒沒有了!人家驚訝極了。

老子、莊子這都是(在)中國,所以我們正是因為有老莊、有孔子,我們佛教的大乘佛法在中國接受得很好,就是如此。就是這個基礎很好,有這個基礎才能提高啊。孔子在《易經》(編者按:《易經·繫辭》)上,「無思也,無為也」,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在寂然不動之中,一感就通啊,這跟佛法很近了。正是因為有咱們中國這些聖者,所以我們中國的古老文化是光明的。現在有些謬論,說中國的文化不行,要學西方,全盤學西方。方勵之也是謬論,這都是對於中國的文化認識不足啊。應該那很好發揮的,不是東方文化沒落了、不行,一直不行啊,而是一貫的沒有受重視。

這裡講到「五宗」啊,這個就是禪宗的五宗,然而在念佛法門裡頭「圓攝了五宗」哪,這就是把禪宗的這五宗就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了。正好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只要你老實念哪,就在裡面哪。有人問蓮池:「如何融通禪宗與淨土?」蓮池大師說:「若待融通是兩物。」如果等著去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了,他不答覆你如何融通,他說如果需要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了。那麼現在就是「本來就是一個」,幹嘛要融通呀?實際就是這樣兒一句話嘛,所以禪淨本來是不二啊。但是到了現在這個鬥諍牢固的時候,大家就是要門戶之見,所以有很多很多是門戶之見產生的門戶。禪宗就是反對其他的宗,密宗也反對,都是一樣門戶之見。在禪宗我是某個師父,我就反對其他師父的一些禪,密宗也是如此。各個這樣,所以鬥諍牢固啊,現在就是這樣。一句佛號是「頓該八教、圓攝五宗」。

我在二十歲的時候,那天不是說嘛,那個郭兆明他說是去看見台灣的情況,他說中國的一千多年的佛法不是正法。我說:這是我在十七八歲的時候的思想,就是看到這些大居士、大和尚還是勾心鬥角,還是機心哪,宗派呀,種種概念哪,世間這一些考慮一點不減少。我就跟他那一句話,那個佛教不靈了,沒有用,念了佛之後就都是到這個水平有什麼用啊?沒有用。所以產生一個錯覺。在二十歲的時候,大學三年級,寒假考完之後,看到《金剛經》,那就是醍醐灌頂了,這個安樂啊、那個輕快是沒有法子形容啊。這就明白呀,不是佛法不靈,而是大家對不起佛法。這個無住生心,當時我就體會了一個,無住生心凡夫辦不到啊,剛才不是說了嗎?你要到地上菩薩才能辦得到啊。可是剛才我說這麼殊勝,要講出點道理來,不能就說好,不行啊,要有點道理,是不是?這道理(就是)無住生心哪。怎麼(回事),(我當時)就覺得你這個念佛,你什麼都不想,就念佛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別的都不想了,別的就無所住啊。沒有住在工作上,沒有住在地位上,沒有住在金錢上,沒有住在男女之間上,所以一切事情都無所住啊。也沒有住在什麼要成佛、要什麼什麼的,都沒有。法上也無所住,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這句佛號不斷,這個心是生生不已,是沒有斷滅,沒有死啊。所以無住生心,你在這念佛裡頭,那時還沒有現在這個明白,是自個兒這麼啄磨的,覺得這個是可以這麼去達到啊。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對的。當時並想,如果要是念咒就更好啊。為什麼會更好?你這個念佛有佛字。但是現在(對)初機來說,還是有個佛字,你起恭敬心哪!那個時候兒就是要全放下,連佛也放下。我那時候兒的想法,佛也放下。佛也放下,你有個佛字就不大容易放了。你那個咒,連佛也放了,真正的無所住啊,可是此心還不亂哪。那是我第一次看經,糾正了我的錯誤。

所以這樣來看,六祖就是在無住生心上(開悟的)。第一次,他是在客棧裡頭,給客棧裡頭挑柴送柴。第二天客人跟那兒念經,他在旁邊兒聽。第一次就這個聽到無住生心。就問他:「你這是哪來的?」「黃梅」。他就要去黃梅,大伙兒就捐錢給他。他還有個老母親,買些柴,買些米,讓人家照顧母親,他就走了。到了五祖(那兒),碰見之後這機緣,五祖給他說法,又是說到無住生心,沒有說完哪,但他就第一遍聽到這兒,他就超過神秀。神秀能夠講十二部經論,五百個人,人人都知道有神秀在,當然他得衣缽,我們無分,威望非常高啊。這麼一個苦力,還不是和尚,在廟裡做工,南方人,少數民族,那個五祖管他叫獦獠、蠻子、文盲。他就是「無住生心」,就得衣缽嘛,他真正的開悟了。五宗不就這麼出來的嗎?那麼(六祖)就是這麼出來的。你念佛人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就暗合道妙嘛。不管你是誰呀,老太婆,你只要這麼念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把這些東西都放下了,這一句老淨念相繼,就暗合無住生心嘛。所以有的時候叫明合道妙,這是暗合道妙,他不知不覺就合了道妙。明合跟暗合都是合嘛,所以不可思議呀。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說圓攝五宗啊?這就是(像上面所說的)。當然這個真正要說,那佛與佛才能究竟,我只有體會到這個地方。

所以「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號之內呀。是「橫超三界」,我們剛才說,那個蟲子橫著一咬就出去了,別的法你要豎著咬啊,這橫著咬。「逕登四土」,極樂世界不是四土嗎?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直捷就登了四土啊。你登了凡聖同居土,那個凡聖同居土跟常寂光土也不是隔裂的。所以生凡聖(同居土),就是時間嘛,你現在還沒有斷惑,到了時間你一定是要登常寂光土。時間是人類的錯覺嘛,所以不要在時間上把它看死了。

「一生成辦」,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還是不大懂,有人說密宗是一生成就,淨土正是一生成就啊。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現在學密的人他是有意的標榜自己,來壓低淨土宗啊,我就說往生淨土算不算密宗的即生成就?貢噶上師很負責任,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後來貢噶上師的漢話說得非常好,我們這個對談很暢,話稍微說得慢一點兒,他直接用漢話說,比人家翻譯強得多,經過翻譯,七折八扣了。他說:「你是哪個淨土?」我說的:「我是西方極樂世界淨土。」(貢噶上師說:)「那就是即生成佛」。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沒有再要別的生了,最後都成佛嘛。這一生完了,那一生就是這一生。

「九品可階」,你可以生到九品。但是上品上生是什麼情況啊?上品上生,你當時隨佛就到極樂世界,就可以分身到十方的世界聽法,得種種陀羅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變現種種的身去救度眾生。上品上生是大菩薩啊,當然這個不是很容易的,這種上品上生都是戴角虎的事情嘛,有禪有淨土的人才能。「十方諸佛同讚」,剛才我們拜了十方的佛,十方的佛都在讚歎這個法門哪,這易行難信之法,勸大家信受嘛。所以十方諸佛異口同聲,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在那兒勸大家呀,在讚歎這個法門呀。千經萬論,多少部?一千部經、一萬部論,都給大家指明方向,共指啊。所以法相宗,這在中國第一代祖師是玄奘,第二代是窺基。玄奘就翻譯了《阿彌陀經》,窺基是第二代,他就做過《阿彌陀經》註解,叫做《阿彌陀經通贊疏》。這次淨空法師也印出來了,三種,把《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和《通贊疏》(印出來了)。他的用心我知道,就是你看看唯識的人他這不作這個淨土宗的註解(嗎)!他這個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見到他,我就提一提,把這四個印在一塊,把那個《圓中鈔》印進來,《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彌陀圓中鈔》,底下再印上窺基的《通贊疏》。窺基的《通贊疏》就是這個作用,你這個法相宗的祖師,他在讚歎淨土呀。所以現在法相宗很多人,他們輕視淨土,這就是亡本哪!(編者按:「亡」通「忘」,指忘記。亡本,指忘記根本。)

「寶王三昧」,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這是個王三昧呀。所以你這個翻過來三昧就是《寶王三昧懺》(編者按:指念公當時手中的《淨修捷要》油印本)。這個懺就稱為《長壽懺》,也稱為《寶王三昧懺》。就是這個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它是寶啊,寶中之王啊,所以說是王中之寶。「寶王」,既是寶又是王,你怎麼說都可以。總之寶和王兩個字本身就說明問題,「王」是高出一切,「寶」是最可貴的,最可寶重啊!是這樣兒的三昧呀,寶王三昧呀。還有說許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過去的業,有的三昧消現在的業,有的三昧消未來的業,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寶王三昧」。所以有的時候你不廣讀經論,就這麼自個兒隨便聽聽,道聽塗說,好多是有害的東西。自個兒再輾轉傳說,誤人誤己,所以我們要把它弄清楚。

「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寶王三昧」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這個微妙之處是思想與言語所不能及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呀,所以《華嚴》稱為不可思議。《阿彌陀經》裡頭也有不可思議,諸佛稱讚的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華嚴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區別;《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大家都說經中之王啊,經中之最尊的了,《阿彌陀經》也是如此。
 
最后编辑:
第二十四拜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今天一上來,第一段就是拜觀音菩薩。這一共連著五個大菩薩,觀音、勢至、普賢、文殊、彌勒。所以這個裡頭我們關於五個大菩薩的禮拜、讚歎,也讓我們產生了理解,這個菩薩他怎麼如此殊勝的功德呀?他的功德最主要的在哪一方面哪?而且這五段加上前頭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七個都是成就的果人哪。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在碰見這個佛菩薩的紀念日,我常常就這麼做,在佛菩薩紀念日,今天如果是觀音(紀念日),拜了佛之後,在今天把這一段單獨禮拜一次。當然你是(修)《淨修捷要》嘛,就(已經)禮拜了,就不利用這個法子來修這個了。如果不是修這個的呢,就可以利用這一些做紀念,在紀念某個菩薩的時候,在禮拜了之後,單獨把這一段讀三遍,拜三拜。這個紀念的形式很好嘛,並不干擾你原來的功課,也不增加很多的負擔。同時對於這個紀念而我們做得很好嘛,我們又禮拜、又讚歎,增加我們對於菩薩的恭敬和理解。這個大家很多人也都跟著做,也都覺得很好、很方便。當然你以《淨修捷要》為功課本嘛,那就自然了,天天已經(包含)在裡頭了。

第一個是觀音,因為觀音是極樂世界的第一位大菩薩。有的傳說,說是觀音哪,是阿彌陀佛的徒弟呀、兒子呀什麼什麼。這個密宗的說法呢,觀音就是彌陀的化身,那觀音就是彌陀。所以蓮花精舍有一個三身法,這個化身是蓮花生祖師,報身就是四臂觀音,法身就是無量壽。那麼觀音就是無量壽佛的報身嘛,那無量壽不就是阿彌陀佛的化現哪,佛的報身嘛。從法身變現出報身,從報身再流出化身。所以蓮花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是紅教一個特殊的地方,這個和彌陀的關係呀,特別深,讚歎的也特別多。所以蓮花精舍就有一個共願,每個人都要往生,求生極樂世界呀,這個是和其他的密宗團體是很大的區別。觀音就是彌陀的化身,所以我們念觀音就是念彌陀。常常有人問,我念觀音的咒啊,念觀音我能不能往生啊?這是沒有問題的,一樣可以往生的。

那麼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成功的呢?咱們這個傳說啊,就說一個公主如何如何,那是民問的傳說。但是觀世音菩薩可以有無量的化身,曾經有一次有這樣兒的化身也未為不可,所以我們也不一定要去說你這個沒有證明。無量的變化身,曾經某一度有這樣兒的情況也是可能的。但是真正觀世音菩薩的成就,那是《楞嚴經》裡頭所記載的。《楞嚴經》,那個時候就是阿難他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懂得了根本,底下就要修啊,見了道之後就要修道啊,修道就要問如何修道啊。佛當時就說:「在座的諸位大德,你們可以自己說一說你們成功的經過。」所以二十五個大聖,每個人都起立發言哪,匯報自己入三摩地如何是第一,我是怎麼成功的。第二十三個人是彌勒,第二十四個人是大勢至菩薩,第二十五個人是觀世音菩薩。當時那個法會,大家知道很殊勝啊,不但釋迦牟尼佛在示現,十方世界這些大菩薩都來聚會呀。就(在)這無量壽如來會上,那也是文殊、普賢,普賢是第一位呀,完了還有彌勒,還有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是在家的菩薩,所以淨土宗和在家人特別有緣,特別適應啊,特別標出十六個在家菩薩,列為上首,是十六正士,在家人。所以四眾弟子,兩眾是出家,兩眾是在家,這個地位是同等的重要,同等在肩荷如來的大法。我還常說,要是在家人水平不提高,出家人也好不了。在家人那個水平很低,就擁護那個破戒的,就供養那個破戒的,真正清淨的就沒有群眾啊,真正有德的人沒有群眾啊,是不是啊。那就首先需要居士正啊,很能夠分辨,你擁護誰;對於誰那個不好的,佛法就是「默擯」。你也不是要怎麼樣去處置他什麼,就是默默的和他疏遠哪。如果這些居士對於這一些不如法的都「默擯」,那他就門前冷落車馬稀,沒有辦法了,他就自然而然也知道怎麼改過了,啊。所以居士都是很重要的,四眾弟子啊。

在這個大會之上紛紛說完之後,最後就是讓文殊做裁判哪,誰是第一呀?文殊就選了觀音,說這個「入三摩地」,不但是觀世音,我也是這麼入的門哪。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匯報自己如何成功的,那當然是最可靠的,是吧。觀世音菩薩那個時候,有個古的觀世音菩薩,他是(從)那個古觀世音佛,觀世音如來,從觀世音如來那兒學法。「彼佛授我」這樣兒一個金剛三昧,從聞薰聞修啊,從聞來薰,從聞上來修啊。聞就是耳聽見哪,所以「返聞自性,成無上道」

我們大家都說「塵緣未了」啊,「塵」,世間的事情是塵,貪戀這個塵哪。顏色就是眼的塵,所謂「色塵」,這五顏六色種種好看,五光十色啊,種種的歌舞,種種的美麗的一些景象,是「色塵」;喜歡聽很好的音樂,悅耳的語言,種種的這個是「聲塵」,「聲音」的塵;喜歡聞很香的氣味,這是「香塵」;你貪很好吃的滋味,這就是「味塵」。所謂色聲香味觸,身體喜歡接觸到很柔軟、很細滑的東西,所以有人要找人按摩,找人(做)什麼(等等的),就是喜歡這個「觸(塵)」。這就是「五塵」哪,這個意思。意根的塵就是「法塵」,「法塵」就是一切抽象的東西。這個前頭「五塵」有是物質的東西,後頭有是抽象的東西,就變成了意,變成了法。一些清規戒律、一些條條、一些規章、一些道德、一些倫理觀念,這都是所謂「法」。黑社會也有黑社會它的幫規呀,你觸犯幫規他要處死的啊,他都有他們的法,這統統都是「法塵」哪。就是那個實質的東西已經去掉,留下它的影子,這就是意根的對象,就是「法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

眾生就只知道追這個「六塵」哪。啊!喜歡這一切呀。買好的香水呀,這個屋子布置得很美觀哪,這一切一切,穿的很好的衣物啊,身上接觸得很舒服,如此(的),吃好東西呀,就是知道追求這六種東西。那麼,現在我們要返回我們的本源,不願意再繼續流浪。所以追尋「六塵」就是流浪了,就成了浪子不知歸呀,追尋「六塵」就是「合塵」去了嘛,我們就合著這個,追隨塵,跟塵相合。和塵相合,你就違背了覺了,和這個「本覺」就相違了。所以在我們人的情況,眾生的情況,就是「背覺合塵」。違背了覺去追求那個塵,成天所要求的、所要得到的都是塵那方面的事情,這就是眾生啊。所以我們「始覺」,開始我們要念佛。在廣義說,念佛那個就是真正的「始覺」了,念佛才稱「始覺」。那麼廣義一點,你要肯「背塵合覺」,就是「始覺」了嘛。眾生只知道留戀塵;現在我知道、我不留戀塵了,我要去求覺悟,我要和塵相悖,我要和覺悟相合,就反其道而行之啊。眾生就是迷,你這就是反了迷呀,這就是一個大的決裂。所以我們就是要有這種決裂的心,和這個塵哪(決裂),不再貪戀這些塵哪!

當然這個也不是說一下子(做到的),我就是不吃好的,我要去吃壞的,那又何苦呢?你隨緣嘛,是不是?我屋子本來是好的,我要弄得亂七八槽,這都是不對的,錯誤了,反(而)又錯了,還是在塵上用功夫。所以最好的例子就是觀世音哪。這「六根」、「六塵」,二十五個大聖就是處處都在用功。有的在色上用功,聲上用功,什麼什麼的用功;有的就在耳朵用功,眼睛用功,鼻子用功,各處的用功,個個都得成就。二十五個大聖,阿羅漢也有,菩薩也有。你看這最後三個人是彌勒、大勢至、觀世音嘛,是吧,個個說清楚了。

咱們這個眾生耳根是最利,耳根最利。所以我這個舅公啊,我舅舅的舅舅,親舅舅的舅舅,叫文廷式。他是榜眼,這個戊戌政變就是我這個舅公的功勞。他是珍妃的老師,光緒不是有珍妃嗎?珍妃後來讓西太后扔到井裡去了,我這個舅公是珍妃的老師。他們康有為什麼什麼(人物),這些個政治的主張,這些東西是通過我舅公交到珍妃,由珍妃轉給光緒,不然沒有方法到他手裡頭。但我舅公是幕後人物,所以後頭他沒有遇難,他在裡頭是一個橋樑啊。他念書的時候,我聽過他的弟弟抱怨,都是我自個兒親耳聽見的,小的舅公(我那個九舅公),他(文廷式是)三舅公,九舅公、十舅公。他說:我這個三哥,我們小時候兒就上他的當。他說你們都要念書,拿書叫我們念,我們都累得要死,拿本書呱啦呱啦念。他躺在床上,躺那兒睡覺。其實他這一聽什麼都聽去了。我們累得要死,效果他得到了。這就證明耳根利。所以有時候我說你們念經文,必須要念,大聲的念。要利用這個耳根,不光是心裡記,(還要)嘴裡念,念到自個兒能聽,聽見聲音,這耳朵就聽進去了,耳根最利。而且耳根呢,又遠遠超過眼根其他等等的地方,這個問題啊。所以「圓通常」啊,這個「常」當然都是根性不斷,但是它是「圓」哪。

所以文殊給他總結,「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十方都打鼓,東西南北,四面打鼓。十處的鼓聲,你一時同時聽見。大家在國外劇場中可能很清靜,沒有這種感覺。在國內有時候公共秩序不那麼好,那個地方有人說話,那個地方有小孩子哭,那個地方有小孩子鬧。你坐在當中間,你可以不動你這個地方都可以知道,什麼地方出了什麼聲音,是什麼人,什麼地方是什麼什麼樣兒,後頭是什麼樣兒,這個聲音一出來你都可以分辨嘛。因為它「圓」哪,所以它「通」啊。你這個窗戶可以看見外頭,那邊我就看不見了,牆堵住了。耳朵沒有問題呀,你那邊兒出聲音,這邊兒出聲音,你一樣聽得見哪。它不能阻隔啊,頂多聲音弱一點,但還是可以通得過來的。所以耳朵還有「常」,這個「常」是共同的,所以耳根最利。觀音就利用耳根成了一個典範,而且是「反聞」。

所以那一位他講,他說「在聞中入流亡所」,入什麼流啊?入這個聲的流。這聲不是要入的流,聲是要忘的東西。聲是「所聞」哪,你要把這個「所聞」忘掉。觀音就是這麼下手的,先認識了「能聞」的這個本性。聲音是一個問題,但是聲音跟我什麼關係呢?因為我有一個能夠聽得到的這個性能嘛,你這個是個工具嘛,耳朵是個工具嘛,單是一個工具,跟我無關嘛,我還有「耳識」嘛,不光是「耳根」。要有「六識」嘛。「六根」,「六識」,「識」就能識別了。利用耳根,觀世音菩薩他就是這樣子,我先知道我有一個「能聞」的本性,事情都有能有所。根和塵,塵就是我們的「所」,每個根的「所」。色就是眼睛的「所」,「所見」;聲音就是耳朵的「所」,聲音是我的「所聞」。所以觀世音菩薩在聞性之中,心住在「聞性」之中,在聞性之中就入了流了。「聞性」就是「法性」嘛。這個入了流,就把這個「所」就忘掉了。聲音是好、是粗,是有聲、無聲,是動、是靜,這一切就忘掉了。所以從這個地方入手,「反聞聞自性」,就是說我不是去聽外頭那個聲音、那個「聲塵」,這是什麼音樂,這個是某一個名家的,這個是什麼感情,在這兒欣賞,那你就還在這個聲音裡頭。你那裡只管演奏,我這都在無心,他入了「能」,在「能」的這一方面,「能聞」這一面。

總之「聞性」,你(的)六根嘛,聞有聞性,見有見的性,舌頭有知味,有知味的性。但是這個六種,你這種「能知」分為六種,實際源流是一個,總之都是你自己嘛。這不是分成六家,不是六個人在開會呀,自然而然嘛。它這方面工作就是這方面,耳朵起作用,耳朵在那兒;回頭鼻子聞到,鼻子也聞到了,你也可以同時工作嘛,各有所司。但是各有所司,不要六個人開會,自然而然都是你自己嘛,它自然嘛、自動化了,就是自己。所以「本」是一個而分成六個「和合」嘛。「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從一個根上解脫了問題,六根(就)同時解脫了。觀世音菩薩就是反聞自性,不是追那個聲塵,而是利用耳根,自己觀照能聽的這個「本性」、「聞性」。那麼這個「聞性」也就是自性在耳根所表現的,可以這麼說。是自性嘛、自心,自性心的性質就叫「自性」。「自性」只是一個,但是在耳根表現為「聞」在眼晴表現為「見」,它就有「聞性」、「見性」種種的,但是始終都是自性在那兒的作用。所以不去聽那個聲音,聲音的好壞,美不美,這個聲音是讚頌我還是在咒罵我。咱們要是用這個觀音菩薩(反聞自性的方法),這就是不去理它了,這都是「聲塵」,與我無關。我是在觀照我什麼?觀照我能夠聽到的這個本性。我能夠聽到的,這是你的自性,返來觀注心,照在自己的本性上,這就成無上道了,這是觀世音的成功的經過。在《楞嚴經》講得很詳,而文殊大士給他總結,就是總結兩句,不過原來是五個字一句,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文殊菩薩大士的原話。這裡頭為了文字的整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都是四個字一句的,你這個是變成五個字一句,這個文章。所以這個文字還是很有講究。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比鳩摩羅什的可以更嚴格、更可信、更廣備、全,但是沒有誰念,大家念的《阿彌陀經》還就是鳩摩羅什的。他文字好,他這個讀起來,大家願意念啊,好多都是他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法華經》,大家都願意念哪。所以一個外國人有這樣的(水平),他是七個佛的翻譯呀。總要翻譯,現在看看誰出大譯師,能把咱們這個(淨土經論著作等翻譯),現在都在翻譯。有人說叫我翻譯,我說我沒有這個能力,翻成英文,這個要極高的智慧呀,不是那麼容易,不是像普通文字那麼好翻。翻個小說,翻個科學書,那個好翻。這個是了不起的事情啊,不知道有什麼佛菩薩來擔當這個任務。鳩摩羅什是七個佛的翻譯呀,過去的佛他已經擔任過這個任務,做過第七次了。

所以觀音就是「返聞自性,成無上道」,就把觀世音菩薩整個兒的這個修持概括成這兩句。當時觀音是很細緻啊,先就是不受聲塵的干擾,就產生了「淨相」,「清淨」啊。這個「清淨」你還是分別,清和淨,靜和動,是一對嘛,就還是在有分別之中嘛。再最後就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又進了一步了。一步一步,唯有這個都了然不生。但你還有「知覺」,你知道這個事兒嘛。你知道這個事,知道這個「動靜」二相不生,這就是你的「所覺」。「所覺」就有「能覺」,「能覺」和「所覺」。他進一步,「能覺」和「所覺」也空了,一層一層的進,所以佛法是無盡藏。你「空」,你還存了一個「空」啊。我們把它空了,空了之後,「空」就是你的這個「所」啊,你能夠做到就是有個「能」啊,有個「能空」和「所空」,而這個「能空」和「所空」也都滅了。但是滅了還有個「滅」,「滅」也滅了,所以前頭我們還好體會,到這個地方「滅也滅了」,「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哪。所以「涅槃」是「寂滅為樂」,「寂滅」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就是一個木頭墩兒啊,不是啊。「寂滅」,「寂滅」是樂啊,「寂滅為樂」。

所以佛捨了身體,求兩句偈,就是後頭這兩句話:「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個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中,知道佛有這兩句。(而且)知道後頭還有兩句,他就是到處求,沒有人知道。有個夜叉說:我知道,但是你要叫我說也可以,你得讓我吃,我餓得厲害了,我好久沒吃人了。釋迦牟尼佛說:「好,好!你只要告訴我,我就給你吃。」他說:「那我就吃你。」他(佛)說:「你現在吃了我不行,吃了我不知道啊,我沒聽見呀,你等我聽完了。」聽完了之後,他就在那兒一拜,(要)跳下去摔死,你就吃吧。但在這個時候,天空中有天人把他接住了。捨身讓夜叉吃,就求兩句,就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就說,這兩句值得捨身命,極殊勝了!觀世音菩薩也是證明這一點哪,所以這個「滅」也滅了。「生滅滅已」,「寂滅」就現前了,就忽然超出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兩種殊勝嚒。「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呀,跟一切佛的力量是相同的,佛有的慈力,我都有啊,同有;「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所以他是平等的,我在下頭,我跟一切眾生,蒼蠅、螞蟻、地獄中的眾生都是一樣的,同一在悲仰,在求救度啊。所以佛是一個最平等的法門哪,他是個無神論哪,他不承認有個至高無上的神主宰一切,統治一切,製造一切,管理一切,高出一切。他都是平等的,就是你還沒有明白,我先明白了一步啊。而且我先明白一步,我馬上希望你跟我一樣的明白呀。你明白了之後,你就跟我是一樣啊。所以這個就是偉大之處。

所以「反聞自性,成無上道」。然後就「修菩薩行」,就是行菩薩道。行菩薩道要利他,這樣的菩薩,「往生淨土」啊。所以這就是說,有人看不起,但觀世音菩薩,你看,成無上道,修菩薩行,而往生淨土啊。就連大智慧的文殊都求生淨土啊,往生淨土啊。「願力宏深」,觀世音菩薩有大的願力,「宏」是宏廣,「深」就是如大海呀,深無邊際。「普門示現」,所以《普門品》哪,你應以何身得度者,我即現某種身給你說法呀。所以觀世音菩薩在那時候就能夠現佛身給大家說法,應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阿修羅身得度者,我即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所以他是普門救度啊,三十二應啊。「普門示現」是說法,應該有什麼因緣,聽到什麼人說,觀世音就做這種示現。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觀世音「循聲救苦」。一個是給你說法,一個是救苦啊,救你的災,救你的難哪。所以救苦,「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有人是這麼念的。觀世音菩薩還有一個大願是「救苦救難」。「普門示現」、「普門說法」是一個大願哪,這個是徹底的度脫;但是你臨時的這樣兒一個度脫,世間上,今天火燒了房子出不去,這個時候兒你怎麼辦?你念,念,火它就熄了。這個事兒真有啊,從古至今這個事兒很多很多,觀音的靈感說不盡哪。

最近我(看到)在海外雜誌上記載了一則,一個闊人家,一個少奶奶,她有一個女傭人。少奶奶信佛,天天念佛,女傭人也很羨慕。看見少奶奶她這麼(好命),人家已經有福,還在修福,還在念。她說我不知道怎麼念,她就跟少奶奶求,說:「妳告訴我,教給我,讓我念個什麼」。少奶奶正在吃荔技呢,她瞧不起她,她說妳還配念佛,妳會什麼?(就説)「荔枝核」!她當以為真,她就念荔枝核,成天念荔枝核。後來兒子漂海,漂海後來回來告訴他媽說:好險哪!船翻了,都在海水裡頭了,可是有一個東西把我漂起來了。漂、漂、漂、漂、漂,把我漂到海上。我登了岸之後,我一看哪,好厚一層都是「荔枝核」。這些事情就是這樣兒,觀世音菩薩並不需要現出我觀世音菩薩的身體來,我把你拉出來。這個也增加他母親的信心嘛。這個是你心之專注啊。所以,有的人很執著啊,很什麼呀。你這個誠懇,這個少奶奶是一句玩笑話,但她是以真心來、去這麼念,這也得到很真實的感應嘛。「循聲救苦」,就是你只要有苦難,不但你念觀世音菩薩,你念荔枝核,這個「聲」他都循到了,你想想是不是啊?你念荔技核他都循到了,何況你念觀世音菩薩!是不是?何況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咒?(都〉「循聲救苦」。所以菩薩,他不需要(一定的文字),有的人就必須念儀規,都要念西藏文,覺得這樣才有功德。佛菩薩不需要翻譯呀,你什麼文字都可以。而且已經超出翻譯的範圍了,觀世音菩薩翻成了「荔技核」了,觀世音菩薩一樣知道嘛,「遍入眾生心想」。

「隨機感赴,循聲救苦」,隨著這個機就感到了。(有人)說觀世音忙死了!北京有個人念,觀世音菩薩趕到北京;同時上海有個人念,觀世音菩薩趕到上海;洛杉機有個人念,趕到洛杉機……他不知道觀世音他遍一切處啊!就好像拿月亮做比方嘛,一個月亮,千江的水都現月亮嘛,月亮不需要來嘛,水也不要去接嘛。自然而然,這個月的影就現在你的江水裡頭。所以千江就打譬喻任何一個眾生嘛,你只要這個時候念觀世音菩薩,你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到啊,這月亮就現哪。所以並不需要時間。還要通報,還要準備,還要準備交通工具,還要來,甚至說還要辦護照,那什麼事情都過去了。所以就是說「隨機感赴」。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這是《無量壽經》的話,讚歎觀世音菩薩。如果你有急難、有恐怖,「但自歸命」,你「歸命」,俗話說把命都歸上去了。你生命都可以貢獻,你這個命都可以捨,這個時候兒你就把那個命都忘了,你就一心念觀世音菩薩。「無不解脫」,沒有不得到解脫的。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話,印證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也就是給大家保證這個事兒。你只要真實求啊,沒有不得到解除的,一切凶險。可以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長壽得長壽,這都是世間的東西,但是眾生需要啊,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懇大悲都滿足啊。「送子觀音」,那個龍居士,得到兒子了,高興得不得了,花了十幾塊美金,寄郵票、寫了信來。我以為是寄了什麼畫片兒呢,我打開(一看),一小篇兒、一封信。我這忙,還沒顧著給他回信呢。「無不得解脫,無不滿願者」,眾生需要嘛,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嘛。「先以欲勾牽,後令入正道」,先滿足你這些欲望,那麼你就感謝觀音菩薩,你就慢慢就念,一點點入正道嘛。所以「攝受」,佛菩薩「四攝」,攝受眾生,布施、愛語,和顔悅色,同事,來跟你做同樣的事情,種種的,來攝受眾生。

「萬億紫金身」,顏色是紫金的顏色,金色帶一點赤金。好的金子不叫赤金嗎?赤金,赤不就是紫啊!紫金就是形容那金子黃的之中帶一點紅,表示成分很足啊。「萬億紫金身」,一方面金質之高度,一方面也是度量的高度。「萬億」呀,高大啊。「觀世音菩薩」,所以這一拜就是拜觀音了。

「入三摩地」,「三摩地」是個印度的話,翻譯我們的語言就是「三昧」、「正定」等等。過去翻成「三昧」,你得、入什麼什麼「三昧」了,「三昧耶」。「三昧耶」、「三摩地」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翻譯的音,用的字不同一點。中國地方這麼大,方言不一樣,所以用字來註。「三昧耶」、「三摩地」這不是差不多嗎?等到這個「正定、正受」就是翻譯的意思了。不但是入定,是「正定」;你不但是得受用,是「正受用」。因為外道修的許許多多法,他們也入他們的「邪定」,他們也得(一)些他們邪的受用,那就不可貴了,走入邪道啊,而且以後就糾正不了啊,他出不來了啊。但是《楞嚴》的這個「三摩地」是超過其他的三摩地,不同於其他的三摩地。《楞嚴》的「三摩地」,它是一個所謂是「楞嚴大定」啊,所以稱「首楞嚴三摩地」。「楞嚴」這兩個字要和那個「首」字連在一塊兒念,「首楞嚴」。「首楞嚴」是一個印度話,大家簡稱為「楞嚴」,丟掉一個字。有的人把這個首字連到上句,「諸菩薩萬行首」,不是!「菩薩萬行」就斷句了。「首楞嚴」這是一個名詞。「首楞嚴」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這個都是極殊勝的開示啊。這就跟「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堅固」,這都是一味的。

我們不是說這些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壞的?地球將來也要經過大劫,要大爆炸的,極樂世界才是無衰無變。這還是常情的說法,還是隨順了大家根器的一種說法啊。說到究竟,那「一切事究竟堅固」,真正的無分別了,沒有取捨,沒有揀擇了,一切事都是如此。「一切事皆是法身」,法身還有什麼不堅固的?不但是堅固,而且是徹底的堅固嚒,無生無滅嘛,沒有壞嘛。所以這一切分別也就是來源於「第六識」,分別識。所以你就出來有堅固,有的不堅固。所以《楞嚴》這個定就沒有什麼叫「出定入定」,「楞嚴大定無出入」啊,他入定出定也都是究竟堅固。你出到哪兒去呀,入到哪兒去呀?是吧。你不能說從這個堅固入那個堅固,它就是堅固,整體是一個堅固,沒有出入。所以這個「三摩地」是一切事究竟的這樣兒一個「正定」,是個殊勝的「正定」,不是一般的那個禪定中所說的「三摩地」。觀世音菩薩以他耳根圓通入了「三摩地」,而且他認為這個是第一。二十五聖個個都說了,二十五聖是個個都好。釋迦牟尼佛讓文殊你看吧,你說這裡誰最適合於我們這兒的根機呀?這底下文殊有大段的議論,這個議論很長啊,說「耳根」殊勝,耳根它是「圓」、是「通」、是「常」,就不僅僅是觀世音,「我亦從中入」啊。所以《楞嚴》這一段,這個是它的第二十五段。

這裡頭的說法,因為他是聞自性,所以禪宗就說,你看看,還是我們殊勝吧,我們正確吧,那文殊菩薩給我們挑啊,我們是第一呀;大勢至菩薩是念佛呀,大勢至菩薩沒有當選哪。先看大勢至菩薩,再解決這個爭論。所以有很多大德在這兒做翻案文章,他說是文殊評論,他們有另外一種看法。其實這也很自然,因為這一次他是以入「楞嚴」的「三摩地」這個標準來選擇哪個第一呀,那當然是觀世音菩薩。所以(有人問)諾那祖師:「什麼是最快最好的成佛方法?」諾那祖師說:「那就是明白自心和彌陀大法。」要明白自心?那不管是什麼,你就是修別的,你到最後入這個三摩地,沒有超過「明白自心」這個最直接嘛。別的門入了之後,他還是要「明白自心」嘛,是不是?所以在現生現世你要希望很快「入三摩地」,那觀音的「耳根圓通」這確實是第一呀。如果要問現在這六道眾生怎麼最快的能夠脫生死,出六道輪迴,很快的成佛?那麼文殊,我看那就只有選大勢至菩薩了,是吧。這個要求,比「什麼」不一樣,比的東西不一樣,你所比的東西不一樣,這個就沒有什麼(可爭論的)。同時看見這個次序的安排呀,也很明顯了,再往前一個就是彌勒,唯識觀哪。
 
最后编辑:
第二十五拜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觀世音菩薩不是,禪宗是拿觀世音菩薩這個「反聞聞自性」為代表。大勢至菩薩就是專門用念佛法門哪,而且是專一的。經上說:「當時有佛,名無量光」,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那不就是我們「十二光佛」呀,「無量光」、「無礙光」、「無等光」。他那也是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呀,「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念佛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我就是念佛嘛,我入了「無生法忍」,證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最低是初地菩薩,徹底的證「無生法忍」要八地菩薩。那麼怎麼達到這個八地菩薩?就是念佛嘛。一個凡夫啊,完全就是念佛啊,就證「無生法忍」.

這個念佛的作用在哪裡呀?「都攝六根」,這都是《楞嚴經》的話。所以我們對於這個經文(編者按:指《淨修捷要》)應當很恭敬,這不是我的老師他自個兒寫出來的,都是經文的原句呀。他這個本領很大,把很多東西湊在一塊兒非常自然。那個《無量壽經》(會集本)那非常自然;其實是很多很多,五種譯本裡挑出來的,這裡挑一句,那裡挑一句。這個沒有大智慧、特殊智慧的人,這個事兒做不成。我以前還不知,就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越來體會越深,這個是殊勝極了啊!這裡這些話都是《首楞嚴》的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念佛,我這個「六根」都攝住了。我們這個「六根」就是為「六塵」所牽引嘛,所以一時也不得心安啊。見色聞聲哪,又是想吃東西呀,什麼種種的。來點涼風,這個觸覺就舒服啊。這個燈它就烤啊,這也是觸覺呀,是不是?這種種都是為這個所牽引,心中就種種分別。念佛就把這「六根」全攝住了。我念妁時候兒自念自聽嘛,因此你念的時候兒「舌根」就攝住了,舌頭在念哪;「耳根」也攝住了,聽自個兒在念哪;你在那兒點一支香,心裡也不想別的,所聞的也是你念佛這個香啊;念的時候自個兒是很端正哪,一般是眼觀鼻、鼻觀心哪,而且前頭供的是佛像,心裡頭這時候絕不會一邊念佛、一邊在想著在那兒跳霹靂舞,不可能,是不是,沒有理由。(還有)看電視,不要在念佛的時候電視機還要開,專心一點嘛,這個六根就攝住了,不然「六根」還是在跑。

「都攝六根」,「意根」當然也定在那兒了。你都在念、都在聽,這樣的心一念一念,心也在這個上頭。所以你這個身體當然了、更是了,沒有做別的事情啊。我這個眼耳鼻舌什麼都在這個方面,身體也在佛堂裡頭,我坐在這兒好好念,身也就端正了,所以這「六根」都攝住了。「都攝六根」,我是一念一念,念頭是眾生都有的了,但是現在我不是妄念,我是「淨念」。我們現在是妄念相繼,前一個妄念,後頭又跟著一個妄念,後頭跟著馬上又來一個妄念,所以有「時間」哪。時間就是由於這個妄念產生出來的嘛。則才那個妄念過去了,這就是過去的時;你現在正在這個妄念(之中),就是現在;馬上有個妄念又要來,就是未來嘛。過、現、未這三際都是由於妄念嘛。沒有妄念什麼叫三際呀?所以像這樣兒的一個道理,他們科學家懂了,愛因斯坦說:「時間是人的錯覺。」你有妄念就有了時間,還不是由妄念所產生的?這個「妄念」跟「錯覺」你說差多少?妄跟錯,都是錯、都是妄,用的字不一樣。而且它那個字,我們是從它的英文裡頭翻(譯)過來的,當時把它翻成「錯覺」了。要是(翻譯的)這人通佛法,就給它翻成「妄覺」,愛因斯坦不會反對。就是字雖然沒有用的同一個字,意思是同一個意思,所以產生時間。你這就超時間嘛,時間、空間、物質都是些錯覺,都由於妄念。

而現在你這個念佛是「淨念相繼」。所以我們現在肯念,現在我們難得(到)的就是不能夠「淨念相繼」。念著念著,滋出一個妄念來了;念著念著又滋出一個妄念來了。這個不要怕,這個遠遠兒的不要怕,《楞嚴》的精神,「一切事究竟堅固」,那個妄念,也就是「真如」啊,真妄也平等,所以不要怕。就跟水上畫畫兒,畫個畫兒是妄,但它馬上就歸到水裡頭了,馬上就返到真裡頭了,所以「全妄歸真」,可以歸到真哪。所以我們雖然不能相繼,但是也不要怕,真正到了念念是淨的時候兒,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呀。所以我們只要去念,你總有一段時間,念著念著有一次經過一個時候就可以成了片了。就是念這個十句、三十句、五十句這個中間兒沒有妄念了,這叫「念佛成片」。

念佛成片也不容易呀,有的修行人哪,他還跟我說,現在還不能成片。我說都不管哪。大家要知道,「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真正信了這個淨土宗的道理,彌陀的這種大願,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相信我們念佛就是以這個為因,就能得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這個就是「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這「六信」都具足啊。而且我們不留戀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很懇切,你就是有信、有願,深具信願。深具信願就決定往生。因為深具信願必定會念,念了有妄想、沒妄想那是其次的問題,那是第二個問題。你能不能夠往生全在於頭一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這就是我們只要去主觀努力;你要是說我一定念到一點兒妄想都沒有,這個事兒不見得今生能做得到啊。那就到「事一心、理一心」了,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做不到沒有關係,你只要「一向專念」就好了,肯念就好了。你只要有信、有願,決定往生。反過來,你就是念得風吹不動,雨打不透,你當作一個道教的什麼口訣似的這麼念。外道現在也能念一些什麼東西呀,他們要想飛,他們也有外道的咒啊,他也是老念哪。回教也要念一個什麼,基督教有時候也念哪。那麼他用同樣念的這種態度換了念了一句佛號,但是那個思想,還是別的教的那個思想。所以這一點很(重要),他是完全信佛的心念了荔枝核,荔枝核起佛的作用;你完全是外道的心,你來念佛號,你還是外道的道路,還不如那個念荔技核的。就是你這個器具呀,本來是什麼啊。

所以難得就是說你如果真是「淨念相繼」了,到了這個時候兒馬上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呀。所以你開悟,這不就是開悟了嗎?不但是開悟,還「入三摩地」。他並沒有另外其他任何方法,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就這一句。但是你這一句,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了,那你「始覺合本」,而且是老合本嘛。那就當然直趨覺路,就究竟覺嘛。究竟覺就是佛了,「豈但開悟」啊。所以「淨念相繼」,就必然「自得心開」。「不假方便」,不要再依靠任何的方便,還有什麼祕訣呀,還有什麼手印,還有什麼咒,還有什麼祕密的法我不知道,全不要,就一句。所以大勢至菩薩成為初祖就在這兒,大勢至之功德是不可思議呀。

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還要般涅槃,般涅槃之後是觀音繼位,觀音還要般涅槃,是大勢至菩薩繼位,大勢至菩薩永不般涅槃哪,他是念佛成功的。那麼大家就說:「怎麼阿彌陀佛還般涅槃哪」?這都是示現。你是修觀音法的人,往生之後,你在多少多少年之後,你就看到阿彌陀佛般涅槃,觀音作佛了;你如果是念佛往生的人,你那兒佛還是阿彌陀佛,所以各是各的。昨天討論那個「識」啊,什麼的,各個不一樣啊。那同在極樂世界,有的看見佛是阿彌陀佛,有的看見是觀世音菩薩呀。等到和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往生這些緣都滿了之後,觀世音菩薩般涅槃,就大勢至菩薩永遠不涅槃。實際這三個就是一個,是不是啊!

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兒,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自」字,可以從兩方面我們來體會。一個就是你自己,這個事兒不是別人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所以有人問六祖的法,六祖說「密在汝邊」哪。密在你那一邊哪。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都是你自己的事兒,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心開,這是一個「自」字兒啊。都是你各個、你每人的自性,你自己的自心開了,「自得心開」。還有一個「自」,「自」是自然之意啊,你就是這麼「淨念相繼」,你自自然然的就心開了嘛。所以兩個意思同時都有。

入《楞嚴》的三摩地,大勢至菩薩認為這個是第一。所以二十五聖每個都認為他的方法是第一。大勢至他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他就是「第一」,是吧。實際上每個都第一呀,所以就是《金剛經》的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這個是契他那個機,對於他就是第一。我們的眾生,如果這個法契我的機,那麼大勢至菩薩這個法對我也是第一;如果觀音最契我的機,觀音的法對我就是第一了。所以這個法不是像這個都可以排名次的啊。

「與觀世音現居此界」,大家看見沒有,此界是什麼界呀?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大菩薩,這兒可是說現居此界,它是我們這兒,是娑婆世界。為什麼?這兩個大菩薩都和這個土的眾生特別有緣哪。都在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作大利樂」呀,給眾生謀最大的「真實之利」,讓眾生得到究竟的安樂呀,所以「作大利樂」呀。

「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你肯念佛的這一切眾生,都「攝受」你、「取」你,這意思就是說「要你呀、攝受你」。不但是你,就像磁,這個磁石吸鐵呀,這就是那個針,吸鐵石就把那個針吸過去了。這個就是吸鐵石在攝受這個針嘛,它產生一個力量嘛。但是針也在吸吸鐵石啊,因為針也磁化了,它也出了南北極呀,互相在攝啊。但是這兩個之間所以形成一個共同磁場,形成這個互相的吸力是磁極的相乘。佛那個磁多大呀,你這個針那個磁多點兒,這兩個數目相乘,是彼此都有作用,可是那個數量要比我們這個數目大得多啊。所以這個力量是「靠」啊,「靠」佛菩薩的攝受力啊,你自個兒磁石要有磁性才行啊。雖然人人也都有磁性,但是你現在亂了。你就是一塊磁鐵,你成天燒啊,你是摔它啊,它那分子全亂了。它那個電子循的軌道有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的軸它都亂了。這個軸是指這個(方向),這個軸是這樣兒,各個方面都互相抵消。互相抵消那個磁性就(不顯)。

所以這個也是很好的一個比方。人人都有佛性,就像鐵的磁性。現在為什麼不顯現?你這亂了,你摔呀、燒啊,你這個都是亂的,各自為政。這個電子這麼轉,它的軸朝這邊兒;那個電子那麼轉,朝那邊兒;互相換了,各個抵消,最後總的磁性沒有了。把它一擺到磁場裡頭,那個大的磁場,擺在那裡面,它就電子慢慢兒一樣一樣都有個道兒,這個方向又都正確了,一邊是南極,一邊是北極,磁性顯現了。磁性顯現了嚒,這兩個磁石就互吸嚒。所以這個很容易拿來說明「自他不二、自他宛然」的道理呀。佛那個磁石是「他」,我們這個磁石是「自」,「自他不二」,自他沒有兩樣兒。怎麼(回事)?他也是磁鐵,我也是磁鐵嘛,這有什麼兩樣啊?這就是「不二」啊。而且我們拿個鐵粉畫了一個磁場的線,這個磁場是兩個共同的,你不能說誰是誰的,一個東西嘛,所以「不二」啊,沒有兩個啊。沒有兩個可是「自他宛然」,那個大磁鐵是大磁鐵,這個小磁鐵是小磁鐵,這個「自」和「他」明明、清清(楚楚)在這兒。所以「又宛然又自他」,而「自他又不二」,主要說明這個道理,這是一個很好的譬喻。「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個大磁鐵在攝受一切,你念佛的眾生,你就開始表現出一點磁性了。不是說是對於別的眾生就不平等了嗎?他那個都亂了,對於他不起作用。他必須擺到磁場裡頭來,你自個兒開始具有、再發現相互吸的作用。所以「相互吸」嘛,但是這邊這個太小,那個很大,主要還是靠那邊兒的這個攝受的力量。

「令離三途」,讓大家都離開三惡道,「三途」就是三惡道。畜生、鬼、地獄這三個(道)都太苦了,就稱為「三惡道」,也叫「三途」。「三途一報五千劫」呀,墮落到三途受這個報,一報的時間是五千個劫,遠得就沒法兒說了,所以墮落是不得了的事情啊!釋迦牟尼佛在印度修建精舍的時候,很多羅漢在那兒看。羅漢看見那個地方的螞蟻,羅漢就落淚了,前一個佛成佛在這兒修精舍的時候兒,這個螞蟻當時就是螞蟻。那個佛都涅槃了多久多久,出現了這個佛。這個佛現在又在這兒修精舍,中間兒不知道過了多少萬萬萬萬萬萬年了,牠們還是一直在當螞蟻,現在還在這兒當螞蟻,阿羅漢就憐憫就落淚呀。所以「三途一報五千劫」,我們不要以為變豬,就變一回豬就完了,哪兒有那好事啊!老變豬,因為牠思想中全是豬。那個碼蟻牠腦子裡頭、「八識」裡頭全是螞蟻,螞蟻國王、螞蟻什麼什麼打仗;誰打了我、我打了誰;誰咬死了我,我怎麼怎麼樣;冤家債主都是螞蟻,冤冤相報也都是螞蟻,所以牠不會出碼蟻這個圈兒。所以「攝取不捨」,就叫他離開三途啊。而且「得無上力」呀,攝受的這個作用,讓大家不但是離開三途,而且得到無上的力。得到「無上力」這就一直攝到極樂世界了啊。一點點覺悟啊,大家都念佛啊,求往生啊。

所以,這一段完全是淨土法門。沒有別的,就是念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得「無生法忍」。而這個念佛就「攝六根」哪,你只要能達到「淨念相繼」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助力、助緣,自然心就開了,就明心見性,就是禪宗「迷即眾生,悟即佛」。你只要是明見本心,識自本心,明自本性,五祖說:「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就是人天導師,你就是佛呀。

可是六祖那時候,還沒有做和尚就得衣缽啊。六祖得衣缽那是特殊的特殊,他是廟裡頭是苦力,(在)那廟裡頭廚房裡做工,他並不是和尚。因此拿衣缽走了,全廟的和尚追。他不是爭這個(衣缽),當然其中有這個水平(的人),但神秀絕不是,大多數都不是。只是想不通啊,你這個不可能,怎麼我們和尚得不著,神秀得不著,這廟裡頭做苦工的人,一個雜役、一個俗人,他把衣缽拿走了?偷的,一定是偷的!所以這個「自得心開」呀,不管你是誰呀。神秀能記得十二部經論,是五百人(的)善知識,五百人對他威信崇拜到極點了。人人都認為那神秀在,神秀就比我們高得多。所以大家都是要寫東西,有神秀呢,當然是他,我們寫什麼?這種威望現在就很少,一般都是我比你強啊,大家都心服啊。可是六祖只是聽了半遍《金剛經》,他就超過神秀;又再聽半遍就得衣缽,就是天人之師啊,所以就是「心開」的重要啊。

一個只是在打坐,他的禪定很好,不倒單哪。禪定不是禪,禪定是第五度,禪宗的禪是第六度、是般若,這兩個有很大的分別。禪定的禪還是瞎子,第六度才睜開眼睛啊;前五度如盲,第六度才有目。所以智慧的重要,六度之中任何一度,如果沒有「般若」都不能稱「波羅蜜」,不能到彼岸,只是人天福報。你在入什麼禪定,你是生禪天嘛,所以稱為禪天嘛。色界、無色界這些稱禪天,你打坐是生的天哪,生天還在六道裡頭,你沒有「般若」啊。廣欽老和尚他就是禪定,但是他禪定又加了一個念佛的好處,也就超過一般的禪定。所以他這裡頭很有禪宗的氣分哪,其實比那個禪宗的人還高明啊,所以他那兩個人對的話,一比就清楚了。所以這個「自得心開」就殊勝啊。(編者按:上文中念公所提到的對話是指民國六十三年正月十四日,於臺灣承天寺禪寺的一段對話,記載於《廣公上人事跡初編》一書中。)念佛一樣「自得心開」。

圓瑛老法師稱為「楞嚴獨步」啊,他做了方丈,他自稱他兩次幾乎要開悟,但是後來當法師、當方丈,事情很多,這一方面沒有再得到進展。雖然沒有得到進展,就這兩度將要開悟,所以他這個《楞嚴》還是獨步於世啊。這一方面啊,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啊。禪也就是淨,淨也就是禪啊。那麼大勢至菩薩就是完全從淨土,同樣得到參禪所最希望的果實啊。他就「自得心開,入三摩地」,而且這個「三摩地」是《楞嚴》的「三摩地」。那麼現在跟觀世音菩薩一起,在我們這個世界攝受念佛眾生,這一些是那個關係。所以念佛的人就為十方佛所護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所攝受。

同時你真實念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派二十五個菩薩保護你。所以你真是真實心在念佛的時候,你就不受魔擾,除非你自己內心裡頭忽然間業力發現。所以還有是怕業力發動,一貫很好,他的業力沒有發動。他啪(二十六),今天這個業力他要是在這時候突然間發動。所以老是有這樣兒一句話叫「謹防業力發動」。忽然間信的人,他可以變遷,變成不信哪。因為在你這個心田裡頭,它是暗暗的在裡頭在工作,你不知道。它不告訴你的,它一下發動出來,你這個業力發動。善根發動就好了,現在大家不正是善根發動嗎?是不是?你看看你們具體就是善根發動的樣子:全家請佛像、建佛堂、來聞法,那是善根發動。所以趁熱打鐵啊,善根發動。業力一定有,有人說沒有業力,那就是那個消業往生了啊,不能!業力無窮無盡!帶業往生,你不要等它發動,這個時候叫這個因緣成熟,往生之後消業去。不是在這個世界把業(消掉),那就不可能了,難行道了。所以要承認這個業力是無窮無盡,種種的東西都有,那就是謹防它發動。目前善根我們就動再動,長再長,一直到成功。
 
最后编辑:
第二十六拜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下面是「一心觀禮」,這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我們今天也有特殊的意義,他就是「金剛薩埵」,是密教的初祖;在我們這個世界、在毘盧遮那那兒也就等於觀世音菩薩;在釋迦牟尼佛(那兒)也是一樣,這就是最「上首」的菩薩。所以在咱們《無量壽經》裡頭都是「德遵普賢」嘛。來的所有這些菩薩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啊,這些菩薩都尊重、都在修持。修持什麼?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啊。普賢大士最突出的就是後頭這兩句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淨空法師就因此而趨向淨土宗。他本來講唯識,講什麼什麼,講《華嚴經》講到最後「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的導引的這個歸宿,最後就是極樂世界了。「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是「普賢行願品」,也就是普賢菩薩的願嘛。願我臨到命終的時候,我這個障礙消除,就是往生的障礙就消除了,不是「業力」都消除了。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注意,一個字都有一個字的用處,「離經一字便同魔說」啊!現在有好多(人)他不大小心哪,你不能離開呀,那個背叛是更不行啊,一個字之差都不行啊,似是而非都不行啊!所以寧可少說兩句。太喜歡說了(不好);不說也不好,我們所能知的、有把握的還是盡量(說)。

這個普賢菩薩是「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在佛說《無量壽經》的時候,普賢菩薩是上首,跟《華嚴經》一樣,是第一位。座是最上,德也是眾之尊哪。大家來的人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嘛,所以德也在眾中稱尊哪。同是《華嚴經》的「經主」啊,所以《華嚴經》和《無量壽經》是同等的經。「萬行莊嚴」,萬種功德,所以普賢(是)大行菩薩嘛。觀世音是大悲,彌勒是大慈,普賢是大行,文殊是大智,地藏是大願,這都是不同之處。他是「萬行莊嚴」哪。他化身為什麼呢?就是密教的最初的祖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啊,將來這個世界,各種世界,各種劫,永遠是密教的最初的祖啊。在咱們這個世界,「蓮花生大士」,咱們在佛學辭典都找不出這個名字,甚難得聞啊。大家所知道的是龍樹啊,所以東密,什麼這個中國的記載都把密宗第一代稱為龍樹。

龍樹菩薩是個很特殊的菩薩,佛教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師,這是最奇特的一位大菩薩。少年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個流氓。跑到皇宮去,他會隱身,和他一些邪友跑到皇宮去,結果弄得很多宮女大肚子。說這怎麼回事?他們說就是好像睡夢中啊。有人說還是有真人來了,這個恐怕有邪術。到了晚上把宮門緊閉,派了多少力士拿刀砍哪,結果是都被殺了。就是龍樹,他就藏在國王頸背後,因為那個刀要離國王遠一點,國王走哪兒他就在緊跟著,他不讓(自己)出氣兒。最後看看看,(又)數了好些人都死了,再也砍不著人了,差不多都殺光了,宮門開了,他才偷偷的跑出來。偷偷跑出來,哎呀,這「欲為苦本」哪!這回明白了,這個苦很苦啊,很驚險,差點沒死!好朋友都殺掉了,是吧。這是由於什麼?由於欲呀,欲是苦本哪。他出家,後來成了八宗的祖師。《華嚴》就是他從龍宮中取出來的,《楞嚴》也是他從龍宮中取出來的。淨土宗的祖師,禪宗祖師中間接衣缽的,八宗都是祖師,律宗的祖師,這是極特殊的一位大菩薩。在佛涅槃後五、六百年的時候,這樣兒一個大菩薩。

他在南印度,拿幾個芥子打開了一個鐵塔,進入鐵塔,親自見到金剛薩埵。所以這個書上的記載,密宗的來源就是這麼來的,金剛薩埵把這個法授給龍樹。日本人都是恭敬龍樹,但不知道這個(蓮花生大士)。東密、唐密都是龍樹。龍樹和蓮花生大士互為始祖,蓮花生大士是從阿難那兒得的法(二十七),他早,比龍樹早,他是從阿難那兒得到。釋迦牟尼佛預先教給阿難,你給蓮花生大士。這兩個人有交流,所以這就是(他們)都是大德,沒有妒嫉障礙。這些法我從金剛薩埵那兒得的,他可以給蓮花生;蓮花生是從阿難那兒得到的,可以給龍樹。所以從這兒就證明他是密教初祖嚒,金剛薩埵嘛。而且現在所謂是「金剛阿闍黎」就是代表金剛薩埵。這是普賢的一個特殊之處,金剛薩埵就是他的化身,他不但是顯教「德為眾尊」,在密教也是「永為教主」啊。

他「不捨因地」,他雖然是已經(有)這樣殊勝的成就,他還不捨因地,還示現為菩薩呀。他雖然還是現身為因地,但是他一切「玄妙」。「玄妙」啊,《華嚴經》十玄,最深密的東西呀;最妙的法呀,《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是十玄門,《妙法蓮華經》稱為妙法,都是「玄妙」嘛,他都收了、都融會了。融會了最後在《華嚴經》後頭,普賢菩薩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品是在八十一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卷。怎麼出來一個八十一卷呢?最初翻譯的《華嚴經》,晉朝就翻譯過,是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唐朝國家又組織翻譯,很多大德,清涼國師什麼都參加,這次翻譯的是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這個剛翻好,又進來一種《華嚴》,《四十華嚴》。再翻譯,這是第三個翻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沒有單行本,只是《大藏經》裡有《四十華嚴》,現在可能是香港、台灣能印了,過去是沒有的。到這個裡頭最後一品呢,三次都有翻譯,《六十》、《八十》、《四十》基本上廣略略有不同;有一品,最後一品是《八十華嚴》所沒有的,就是「普賢行願品」。這已經翻好了《八十華嚴》怎麼辦呢?就把《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搬進來,作為《八十華嚴》的末一卷,所以成為八十一卷。這個是到中國,在三種《華嚴經》中,它是最後來的,是《四十華嚴經》的最後,因為前頭都沒有來呀,這個就把它補進去。所以這個「普賢行願品」現在是列為淨土五經之一呀,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偈子在那兒。

就是等到你臨死的時候兒,諸根敗壞,你一切一切都不能跟著你了,一切都沒有作用了。到了這個時候兒,你的願王不離開你呀。所以發大願很重要啊,而得往生啊。你只要念,到臨終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面見彼佛無(量壽),往生安樂剎,那就是一切都不退了,永遠不退了,決定就等著成功了。

「大願大行普賢菩薩」,所以「十大願王」是大願哪,他「萬行莊嚴」,所以「大行」啊。他是以實際在救度眾生,弘揚正法,現這種菩薩身哪,以行為主,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底下是文殊。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