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不要自以为拥有真理 ——反思派性之争的根源 ps 送给Chris88 :)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Bose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虽然很好,但还不值得置顶。或许你可以说说为什麽转这篇文章并推荐置顶?
看来你需要的不是争辩,需要的是合格的心理医生。生活加拿大,是你和你身边和你持异见者幸运。到此为止了。
 
看来你需要的不是争辩,需要的是合格的心理医生。生活加拿大,是你和你身边和你持异见者幸运。到此为止了。

:)呵呵,这个话题好像也是你先提起的吧?不过没关系,没有人能强迫你改变你的看法或者继续一场辩论。
 
自言自语一回:

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一场血腥爆炸和枪击事件,不仅撕碎了这个北欧国家一直以来的天堂面纱,更震动了整个世界。伴随着76个冤魂的哀嚎,布雷维克这个典型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以一场屠杀宣告“撒旦归来”。极右翼势力凶猛抬头说明什么?欧洲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很有必要作一番探究。


  把时针拨回到22日那一天,奥斯陆市中心爆炸的浓烟和于特岛上枪击的血迹,一度让西方政客和媒体臆断为伊斯兰恐怖组织所为,但客观现实恰恰令人大跌眼镜,欧洲极右翼势力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作为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布雷维克思维乖张,行事缜密,手段残酷,杀人不眨眼,让熟悉他的人感到完全是恶魔附体。但实际上,布雷维克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背后存在着一股蠢蠢欲动的极端势力;而挪威惨剧也并非一个偶发事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必然。



  正如布雷维克的邻居一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他到底在仇恨什么?在各路媒体的不断挖掘之下,真相在逐渐明朗。他个人及其所属的组织,敌视“种族平等”,反对移民,反对“多元文化”,鼓吹暴力恐怖,自诩为“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这样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战时的德国纳粹主义,表象之下都有着可怕的精神内核“白人至上”、“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先进论”等等。其实,在近代以来的海外扩张、血腥殖民、残酷战争中,这种思潮曾一度甚嚣尘上,扮演了极其罪恶肮脏的角色。



  二战之后,由于对纳粹进行了清算,欧洲的极右翼势力长期失去立锥之地,但其余烬并未彻底吹散。虽然欧洲主流社会开始鼓励“种族平等”、“多元文化”,特别是对劳动力移民普遍采取宽容政策,并将其视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基石。但在实际上,欧洲人从来未曾放弃其种族优越感,对移民尤其是穆斯林移民有着严格戒备,移民的各方面权利都受到歧视和限制,移民所属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惯均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移民的现实处境,令欧洲一向鼓吹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显得虚伪十足。随着欧洲移民人数和相关团体不断扩充,权益冲突和民族对立日渐突出,右翼思潮在欧洲普遍的排外情绪中再度滋长。2005年法国发生的由巴黎市郊蔓延至全国的严重暴力骚乱,就是移民问题和民族问题恶化的典型案例。



  近几年,经济实力衰落和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冲击,更是让欧洲“向右转”的趋势空前明显。从丹麦、荷兰、挪威、芬兰到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极右翼势力扩张速度十分惊人,而且愈发倾向于暴力恐怖活动。同时,欧洲政坛也开始转向,法国总统萨科奇不仅抨击多元文化政策,强调移民必须融入单一社会,还出台法令禁止穆斯林妇女戴面纱,下令驱赶吉普赛人;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公开强调,为了强化移民的国家认同,必须奉行“强有力的自由主义”政策,这实际上否定了长期以来的多元平等政策;德国总理默克尔早在去年十月就宣布,致力于多元文化的政策在德国已“完全失败”,这对于近来鼓吹“德国模式”的那些人来说,无疑是无情的嘲讽。



  正如小布什曾用“十字军东征”来形容美国对9·11事件的反击行动,西方一直以来就将自己这种以基督教为内核的文明定义为人类最高级文明,并且在实践中长期实行排他性政策,为此不惜付诸武力战争。在西方,这种融入基因的价值观是不可质疑、不容颠覆的,并且通过强有力的制度设计来保证其永远占据主流,只不过有些表现得温和一些,有些表现得极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抬头,不过是这种价值观的极端表现而已。



  可以断定,随着欧洲“向右转”和极右翼势力大闹欧洲,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血腥恐怖活动还会出现。在挪威,人们已经见识了其反文化、反社会、反人类的狰狞面目,而要遏制这股思潮,目前欧洲所谓的高福利、民主制度都将无能为力。欧洲到底向何处去,值得世界密切关注。


http://www.bjd.com.cn/10qrt/201107/28/t20110728_895467.html
 
最后编辑:
基要主义基要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基督新教内兴起的一个运动,而非一个宗派。在美国等地有较大影响。英语“基要主义”一词在20世纪初由美国长老宗教徒提出,但基要主义运动后来是由浸信会继承和发扬光大。基要派主張“聖經絕對無誤”,反对一切自由主义神學(或稱現代派神學),反对他们对《聖經》的批判。

基要派不是以組織形式存在的一個宗派,而是由信仰內容決定的一個神学分類,也是一场运动,它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很多教会,使得很多基督徒坚守住了基督和他的使徒们传下来的信仰,有力地抗击了自由派现代派对基督徒真信仰的冲击。

基要派是與自由派(或稱現代派)神學相對立的。基要派的基本教義其實一直是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從19世紀開始,自由派神學出現,否认圣經是無誤的,不接受圣经中的神迹和奇事,认为圣经中的神迹奇事都是虚构的,童女生子都是神话。对此,很多基督徒予以反对,堅持以圣經為本的“基要真理”,在20世纪初便出現了“基要派”這個詞。

基要派在诞生之始,就强调分别,而不只是强调五点基本教义。正是为了与自由派、现代派有分别,才出现了基要派运动。若是与他们合一,根本无需兴起基要主义运动。所以,从一开始,分别主义就是基要派的重要特征。

另外,基要派在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上受到时代论前千禧年主义深刻影响,其末世论也是基要主义的重要特征。目前,主要是浸信会的不少教会仍然持守基要派的立场。长老教会中,很多教会是自由派立场,也有一些教会持守福音派立场。

“基要派”在英文中是fundamentalism。从80年代开始,英美社会开始用 fundamentalism 指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在很多人看来,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与恐怖主义沾上了很多的关系,因此 fundamentalism 这个词在外界的人心中也渐渐蒙上一些不好的感情色彩。

但中文的情况有点不同,因为“基要派”(指基督教)和“原教旨主义”(指伊斯兰教)看上去是两个不同的词,虽然其文字的根源是相同的。所以“基要派”还保留了其本来的含义。

中国,基要派和现代派神学的争论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王明道宋尚节是基要派的代表,吴耀宗是现代派的代表。后来的三自教会在很多神学观点上是与现代派相通的。以前,基要派神学在中国家庭教会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教会偏向福音派灵恩派的立场,很多人的思想是只管合一,而不管圣经原则,虽然教义差别很大,但彼此接纳。牧师也已经不再教导“分别”的教义,很多家庭教会的基督徒不知道分别为何物。
 
最后编辑:
基要派教義要點
1895年,由美國保守派宗教領袖界定的“五點要道”[1]

  1. 聖經各卷都是神的默示,是永無謬誤的;
  2. 耶穌基督是神,神跡的歷史真實性;
  3. 耶稣基督是童貞女所生;
  4. 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贖罪
  5. 耶稣基督肉身復活,並將以肉身再次降臨人間。
1910年美國長老會會議議決,把基督教基要信仰歸納成五點(稱為Doctrinal Deliverance of 1910或The Five Fundamentals):

  1. 《聖經》無誤謬性。(Inerrancy of the Bible
  2. 耶穌基督乃由童貞女所生,並且就是神。(The virgin birth and deity of Jesus Christ
  3. 唯独因信得救”的教義。(the doctrine of Salvation by Faith Alone
  4. 耶穌基督肉身復活。(The bodily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5. 耶穌基督将以肉身再臨。(The bodily second coming of Jesus Christ
注,此处“肉身”(The bodily)是一个神学术语,指基督复活后一种与我们人的身体在人看来无异,却又却有不同的实体,中文释意是“基督复活的荣耀的身体”
 
自由主義神学
自由主义神学的“自由”一词意思是按照现代哲学现代科学来解释圣经,不将圣经视作絕對权威,故不受圣经本身的权威约束。

自由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观点的多样化,这也使得如何确切界定何为基督教的自由主義变得十分困难,但自由派神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否认圣经中的神迹奇事內容,相信人的理性,所以自由派基督徒是个伪名称,因不接受圣经中的神迹奇事的人在保守派基督徒看来就已经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了。自由派认为保守派的基督教缺乏同情怜悯爱心包容,保守派谴责墮胎同性戀婚前性行為等行為是没有爱心的表现。但自由派所谓的爱心,在保守派看来,就是接受以前连非信徒都不会接受的同性恋和淫乱等事情。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的争议通常出于这样的原因。

自由主义的大前提,是以人的理性分析及科学的发现为依归;任何与理性和科学不吻合的都要受到反对。结果,自由主义反对基督教信仰的历史教义,因为这些都是神迹及超自然,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基督的肉身复活等等均被反对和質疑。

自由派看圣经是一本普通的书,而不是神的默示。高等批评学从人的观点出发,分析圣经的书卷,尝试去发现与作者、日期及重要资源有关的人为因素,所以圣经书卷的写作日期通常被推后。有关作者的传统说法通常都被否定。圣经的权威及神圣启示都被否定。人类理性的分析,高于圣经与传统教义。圣经是需要用一个理性的立场去了解的,如果圣经有一些不合常理的事,就应该被否定,因此,圣经的神迹可被摒弃。

自由主义强调神的内蕴性(immanence),即是神无处不在,及无事不有。神内蕴性的极端结果是泛神论(pantheism)(神就是一切)。在自由神学的教义里,神在各处工作——他在自然界工作;也在演化过程中工作,因此,神迹是不需要的。

传统基督教是教导真理道德的绝对标准,而自由主义却教导世界是个开放系统。自由派认为世事并没有绝对,也不应该有教义的断言。任何事物都可以受质疑——包括圣经及传统的教义。传统神学应被否定,因为它是一个固定系统(fixed system);而自由派则认为,一切都可以改变。

自由派反对个人的救恩和永远的审判——因为都是无关宏旨的。自由派是乐观的,它要透过人的努力去建立天国社会福音就是它的信息。神的国不是未来的、不是属于超自然时代的,而是在今生,透过应用耶稣的原则及伦理观念便能实现了。

自由派否定人的全然败坏原罪教义。认为所有人生來并非邪恶的,而且基本上是良善的。人可以透过教育的指引去行善。耶稣的神性被否定,他们认为耶稣是一个好教师,是一个理想的人,是人类的良好典范。圣经的神迹也被否定,因为这些与人类的理性,及现代科学不协调。
 
自由派历史
19世紀进化论在歐洲兴起,理性主义蓬勃發展,某些知识分子开始认为圣经中的神迹奇事不合理性而加以拒绝。因為受到德國浪漫主義啟蒙運動之影響,在新教教會中興起了一項新的運動:稱為自由神學。被稱為自由的原因是主張此思想的信徒,認為個人有權力認為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不應受到圣经的约束。他们认为,若不在理性之下,信仰便成為了迷信。這種宗教是純粹主觀性的[1]。自由神學的創始人是士來馬赫,他不相信聖經記載著神的特殊啟示,他堅信內心的良知,而這良知可以叫我們在內心、在宇宙間察覺上帝,因為人無法確認自己經驗以外的任何事情,所以對他而言宗教是一種情感的經驗,這種對基督的直覺是宗教唯一的解釋[2]士來馬赫認為新約信經中所解釋的耶穌,都被錯誤解釋了。

士來馬赫同一時期還有一位哲學家黑格爾也屬於自由派學者,他暗指早期基督教(新約時期)的思想只是信仰的原始概念,隨著時間知識會逐漸成熟、完全,所以基督教的信仰需要重新被修正、改變以達到完全的地步。在士來馬赫之後出現許多深受他影響之神學家例如包厄珥(Ferdinand Baur,1792-1860)、立敕爾接續發展此思想。雖然立敕爾反對士來馬赫所提出的宗教經驗及形而上學的觀念,多強調於倫理及社會行動的焦點,但接下來所發展出的思想都有某些相同信念。此思想注重個人勝於聖經之權威,因為過於注重理性所以對於基督教中許多奧秘之事無法接受,例如道成肉身耶稣復活、“三位一體”的神等等。因為十分強調懷疑論之思維,所以將歷史中的耶穌與教義中的基督分開來,並且將心理學哲學等思想加入信仰的中心,企圖重新建構基督教的信仰核心。這個思想很快在德國以外的地區散布開來[3]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自由主义的衰亡。后来,一种新的自由主义神学,又称为「实体神学」(realistic theology)就此形成。新的自由主义神学比旧自由主义神学较为重视圣经,如陶德(C.H.Dodd,1884-1973)等人就曾认真地研究过圣经。但自由主义的前提——高等批评学及对默示的否定——仍是自由主义立场。新自由主义神学保留了自由主义对人性的基本信念。他们認為人基本上是良善的,并不邪恶,只是「已破坏了的好东西」,不过新的自由派依然受到保守派的抗衡。
 
继续自言自语

揭秘:希特勒发起反犹运动的社会现实原因

来源:商·经济与科技 作者:吕媛媛



核心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极度拮据。特别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量失业,中小农民也纷纷破产,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深刻的经济危机使德国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时反犹就成为希特勒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手段。同时,为了建立起一党专制的法西斯集权体制,纳粹党利用当时整个德国社会因战败而饱受战胜国凌辱、民族主义情绪炽烈的形势,以德国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为借口,大肆攻击“犹太人”的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党和社会民主党,来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使人民忽视对纳粹独裁政权的怀疑和抵触情绪,从而达到巩固独裁统治的目的。



本文摘自:《商·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1期,作者:吕媛媛,原题: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反犹太运动探析

促使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原因是复杂的,就其思想根源而言,是其反动的种族优劣论,他认为只有日耳曼人才是人类唯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是糟粕,必须消灭。这主要是受到了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欧洲历史上的反犹,二、当时笼罩在整个欧洲上空的反犹思想大环境。

从中世纪以来,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反犹主义一直都很普遍,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要是由宗教、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引起的。希特勒深受历史思想的影响,希特勒相信,犹太人就是出卖耶稣的那个犹太人的后裔,因而犹太民族没有资格继承基督的人格,是一个罪恶的、卑鄙的民族,这种卑鄙体现在犹太人的生理、精神上和文化上,他一再把犹太人描写成污秽并患有疾病,甚至把一次大战后德国流行的梅毒也归罪于犹太人。在文化上,他认为不能单纯地把犹太人看作是财政和经济上的吸附者,如果那样“仅仅是一小步”,“应当看到这只大蜘蛛通过战争这笔交易,正在吮吸着我们所有毛孔里的血。”在这种偏执思想的指导下希特勒效仿前代政治家们,在战前的德国平扩军备战需要大量钱财的时候,把魔爪伸向了富裕的犹太人,希特勒政府怂恿德国人侵吞犹太人的银行、企业和股份,强令查封犹太人办的报刊和学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上空弥漫着各种种族主义和达尔文思潮及思想,这种思想环境对年轻的希特勒世界观的形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在维也纳生活的四年,当时的维也纳是反犹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发源地,反犹是其政治生活很重要的部分,反犹组织多如牛毛,反犹文章和书籍层出不穷。希特勒在这里最初接触到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思潮当时在德奥很有市场,它用生物学上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学说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者和适者能够生存下来,而弱者只有灭亡,同时认为生存斗争的能力是靠遗传得来的,由此还产生了“人种卫生学”,提出要对弱者进行强制收容和消毒,甚至要灭绝不值得生存的生命。这就是希特勒灭绝犹太人的动机,同日耳曼人竞争的唯有犹太人,要主宰世界首先就要解决犹太人问题。

这就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原动力。在一个维也纳反犹的思想大环境下,他心中充满了德国民族主义的狂热和对犹太人的仇恨,这种仇恨不仅仅是出于宗教原因,更重要的是种族优劣的价值判断。o98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集中阐述了纳粹党的种族优越论,向德国人灌输了一种最基本的种族主义情感,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种族。他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科技的果实,几乎全是雅利安人的创造产物。”雅利安人要生存发展,只有靠征服。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当主人,而且也可以继续做文化的保存者和发展者。”他说:“血统的混杂和由此而来的人种水平的下降,是旧文化衰亡的唯一原因。糟粕就是犹太人和斯拉夫人,诬蔑犹太民族是低贱的,是假、恶、丑。世界上凡是不属于优良种族的人都是糟粕”,是所有罪恶的根源,是魔鬼的化身。世界上的战争、疾病、饥饿、混乱等等,无一不是犹太人导演出来的。他们甚至还污辱犹太人是盘踞人腹中的蛔虫。同时宣传犹太人是色情狂,黑发乌目黄皮肤的犹太男人随时会污染纯洁的德意志姑娘,使雅利安纯血统混杂。而“雅利安种族一旦被消灭或衰败,世界必将重陷于浑浑噩噩的时代”。因此,要纯洁雅利安人,就必须铲除犹太人。由此看来,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也是其极端反动的种族主义思想所驱使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极度拮据。特别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量失业,中小农民也纷纷破产,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深刻的经济危机使德国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时反犹就成为希特勒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手段。

首先,军事政策的经济需要。居住在德国的犹太人在希特勒执政前约占德国人口总数的1%。但是,犹太人在德国各行业却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金融业,许多大银行为犹太人所控制,不少大商店、大工厂也由犹太人经营。犹太人不仅善于经商办厂、拥有巨资,在一些地区的自由职业岗位上也占优势。在文化科学领域,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知名人士,也都是犹太出身。希特勒对犹太人在德国社会各界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犹太人在德国经济领域的势力极端仇视。为了从经济上消灭犹太人,希特勒提出了“经济雅利安计划”的口号。所谓“经济雅利安化”,是希特勒政府有计划的剥夺犹太人工厂和银行“,把犹太人的财产窃取、转让到雅利安人手中”。为此,纳粹夺取了大批犹太人的资产,犹太人银行企业的股份及私人财产被没收,如“德国银行吞并了门德尔松银行,通用公司吞并了许希的黄铜和紫铜厂”。被纳粹野蛮抢夺的犹太的资产则成为第三帝国的军费来源之一,服务于德国的战争经济。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数百万犹太人,又被强制无偿劳动,从而使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获得了20世纪最大的原始积累。希特勒便千方百计把犹太势力从德国社会各界排挤出去,把大批犹太人驱逐出境,不准携带巨款,冲锋队员抢劫犹太商店,以致发展到“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为了增加军费开支的来源,消除犹太人的经济势力。

其次,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政治目的。希特勒上台以后曾经做过这样的论断:德国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养6200万人口,平均36万人占有1平方公里土地。那么,应如何解决德国生存空间的狭小问题哪?在希特勒看来,不能借助于向外移民,移民会使优等种族受损;也不能靠限制生育或堕胎,限制生育或堕胎会夺走健康儿童的生命,会培养起疾病缠身和蜕化的一代;提高国内粮食产量或进口粮食,均非长久之计。那么,唯一的出路便是实行对外扩张,必须依靠“剑”的威力去夺取“生存空间”。于是,希特勒便把夺取生存空间和肉体上消灭犹太人结合起来。他说民族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以发动流血的侵略战争来保证日耳曼民族在地球应获得的领土。“当吾人今日谈及在欧洲新领土的问题,必先想到俄国,今天的俄国统治者是身染血污的罪犯,人类的类,尤其不能忘记俄国已被无国籍的犹太人所完全统治。”为了消灭犹太人及其统治下的苏联,必须发动争夺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的战争。利用反犹,把战争与灭绝犹太人联系起来,妄图制造一种假象,模糊国内人民反战斗争的视线,使他们认为纳粹进行的战争是消灭可恶的世界头号敌人———犹太人的战争;是为了争取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这场战争是神圣的。同时,希特勒强调犹太问题的“国际性”,号召全世界反犹的人们联合起来解决犹太问题。从1936年起,希特勒就向西班牙、匈牙利、奥地利、波兰等国施加压力,迫使它们在犹太人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以反犹主义立法来补偿德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援助,从军事上控制“卫星国”。由此可见,希特勒反对犹太人这一历史事件,主观上是其反对种族论决定,从经济和政治上驱赶犹太人,掠夺犹太人,消灭犹太人势力,并在肉体上整个地消灭;在客观效果上,满足了希特勒本人对外发动战争,争取“生存空间”重建德意志帝国和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由此可见,希特勒的反犹主义,绝不象他所宣扬的仅仅是为了保持雅利安人血统的纯洁,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侵略扩张和称霸世界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再次,巩固纳粹独裁统治的政治需要。希特勒是由兴登堡总统特别授权上台执政的,地位并不巩固。为了建立起一党专制的法西斯集权体制,纳粹党利用当时整个德国社会因战败而饱受战胜国凌辱、民族主义情绪炽烈的形势,以德国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为借口,大肆攻击“犹太人”的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党和社会民主党,来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使人民忽视对纳粹独裁政权的怀疑和抵触情绪,从而达到巩固独裁统治的目的。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指出:“犹太人创立了马克思的学说?常有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他的本身,不过是一种普遍的世界观,经犹太人马克思刊行于世,于是便形成为政治上的信条了?马克思能够用政治家的眼光认识这腐败世界中的主要毒物,用了巧妙的方法去提取而制成浓厚的毒液,用以迅速地去毁灭世上一切自由独立的国家。马克思之所以如此,那是为了谋犹太种族的利益而已。?如果德国有朝一日覆灭了,那么,受布尔什维主义的鱼肉自然是毫不困难的。犹太人的目的,便是使德国国内的民族互相斗争,希望德国在经济上永远衰落,在政治上完全沦为奴隶。因为这缘故,犹太人便竭力灭亡德国。”按希特勒的逻辑,反犹太人也就成为正义的。

总之,希特勒大肆反犹太人是法西斯制度的产物。是德国法西斯统治集团为了推行战争政策,无限制奴役和剥削各国人民,镇压革命人民的反抗,消灭竞争对手,实现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所决定的。
 
最后编辑:
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透析和近期回潮

王 震

提要: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要是由宗教、经济、政治、文化差异以及历史的惯性作用所致,并呈现出反复性、周期性、广泛性、残酷性等特点。经过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从去年开始,欧洲的反犹主义又出现了回潮的趋势,这股反犹主义的回潮,除了一些传统的诱因外,反以情绪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反犹与反以相结合成为这次反犹主义的主要特点。这次回潮不管是对欧以关系、欧美关系、还是对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欧洲 反犹主义 反犹回潮 新法西斯主义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伴随着亚述王国、新巴比伦帝国、希腊及罗马帝国等对巴勒斯坦地区的争夺和入侵,犹太人就开始了向世界各地流散的历程。他们流入欧洲的人数最多,在这里遭受反犹主义的迫害也最为深重。时至今日,这股反犹主义依然阴魂不散,并不断的出现新的回潮。本文就试从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根源、历史上欧洲反犹主义的特点及其近期回潮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 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根源

“反犹主义”一词在英文中为“anti-semitism”,其动词形式为“anti-semite”,它是由前缀“ anti”和词根“Semite(闪米特族)”组合变化而来,从字面意思上看,应是“反闪主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一词汇来指代反犹主义。有学者认为这一词汇是在19世纪由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因在《犹太教战胜德意志社会》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我们一般认为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反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义最为严重,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欧洲之所以会频频发生反犹的恶浪是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
1、历史的惯性作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来就成为一些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由于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和异教徒,所以他们的就业和经营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敛起大量财富,但这又会成为当地人妒嫉和仇视的对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实际上“这是一个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后则是基督教欧洲对犹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种族歧视。”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敲竹杠”的榨取对象。法国统治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滑稽,从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1361年法国国王好人约翰被英国俘虏,为了筹集巨额赎金,允许犹太人返回法国,1394年又把他们驱逐了出去。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曾写道“他们(犹太人)在英国短暂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辱,受迫害,最后则遭驱逐。”2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非理性反犹的新借口,一些反犹组织通过联合抵制的办法反对犹太人,把犹太人排除在一些行业和社团组织之外。在奥地利,一些反犹主义者在报纸上和集会上就公开打出“不从犹太人处购货”的口号。法国反犹分子爱德华·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国犹太人》一书中竟然提出:法国的经济萧条和社会贫困是犹太人的罪过。他认为犹太人在法国人口中虽然只占0.25﹪,可是他们却掌握着法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所以要征收犹太人“显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财产”。这本书在出版的当年就售出了十万册,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蛊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犹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数族裔的面目出现的,他们的经济地位凸显了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但他们始终没有完全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他们始终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再加上一些当权者别有用心的纵容和挑唆犹太人常常会无端的成为权力争斗牺牲品。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国家统治者为了讨好教会,不遗余力的迫害犹太人。到了近代,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了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视线,又往往拿犹太人作为“替罪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政权就利用反对犹太人来转移国内的不满,在当时的反犹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势力同样是利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视来一步一步夺取权力的。从历史上来看,从《圣经》中在埃及为相的约瑟到在波斯国为后的以斯贴,从近代欧洲的“宫廷犹太人”到当今美国的犹太人,凡是犹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时候,其权利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就可以有效的抵御反犹主义的攻击。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纪后随着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宣布为国教后,它就逐渐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来自犹太教的质疑,被基督教奉为经典的《新约》和基督耶稣一直为犹太教所否认,这种否认实际上就是对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种质疑“几千年来,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犹太教所包含的内容,犹太人对这些东西的忠诚就成为反犹主义的一个借口。它们使犹太人被视为局外人,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是对非犹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3这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传说中的犹太人对基督耶稣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把犹太人附会成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些宗教传说不论其真实与否,在基督教会不厌其烦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着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并导致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复仇情绪。最后是在宗教价值观上的对立。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 Chosen People)”,与上帝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基督教虽脱胎于犹太教,但已演变成一种普世的宗教,它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归化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负有拯救人类和世界的使命。所以,当基督教与具有优越感的犹太教迎头相撞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要么被归化,要么成为“万恶不赦”的异教徒。正因为如此,那些狂热的十字军战士在东征时就提出了“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基督教会也想尽办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来迫使犹太人改变信仰乃至消灭掉他们。
犹太人由于在宗教和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基督教世界。这种差异使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非我族类”,进而形成一种深刻的偏见。按理上说这种差异并不一定能成为现实的冲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内部都存在两种机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稳定,它是一种文化出于保护自身的本能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做出的反应。包容性则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并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两种机能发挥作用并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与这种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开放程度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希腊罗马以后的欧洲世界不具有中国文化上的那种优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据社会思想主体地位后所带来的偏执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对异质的犹太人和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而不是宽容。这样,以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为主体的社会在文化生活上表现出的差异竟然成了一种现实冲突的借口。

二 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特点

1、反复性和周期性。欧洲历史上的反犹活动不仅出现很早,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并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欧洲的反犹主义从上古时期产生以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它往往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反犹浪潮,这种周期性在不同的时期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古代,它主要受宗教和统治者的宽容程度有关,这也是宗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反犹程度在总体上远高于其他时期的一个原因所在,而在当权者相对宽容的南欧和西南欧犹太人的生活状况略好一些。到了近代,社会经济状况、政权的民主程度和民族主义势头也成为影响反犹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社会经济状况恶化的时候,犹太人就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更是如此。在一些社会相对比较民主和民族主义情绪不是那么激烈的时候,反犹主义程度也就会略轻一些,因此从总体上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的西欧反犹主义要比东欧和俄国稍好一些。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民主化程度较高的法国在1894年还爆发了像“德雷福斯案件4”这样的恶性反犹事件。
2、残酷性。历史上欧洲各国对其他一些少数族裔如吉普赛人的歧视也同样存在,但都比不上对犹太人迫害的残酷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偏见和歧视,而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仇视和憎恨,它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而是一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行为,即从肉体上和精神上对犹太人进行迫害的行为,这些行为还往往受着法律的保护和当局的默许。在整个欧洲,犹太人几乎无一例外的被限制在“格都5”或是“栅栏区”之内,尽管如此,他们还经常被驱逐。生活中的犹太人不仅会经常受到反犹势力殴打、掠夺和袭击,还要面对时不时爆发的反犹大屠杀,先是基督教会对“马兰内”6和不愿改宗者的屠戮、十字军东征时的滥杀,后来是沙俄和东欧出现的“波格鲁姆7”事件和希特勒的“最后解决方案8”,在历史上对一个无辜的族裔进行如此残忍的长期迫害恐怕为欧洲所仅见。
3、广泛性。这种广泛性首先表现在反犹主义存在的地域上,从南欧到北欧,从西欧到东欧,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反犹主义,犹太人生活状况曾经稍好的伊比利亚半岛、中欧的德国和东欧的波兰、俄国等后来也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犹活动。其次是社会阶层的广泛性,欧洲社会,从政治、知识精英到一般民众,从宗教人士到非宗教人士以及不同的教派之间不管内部有无分歧,在反犹问题上都是一致的。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利奥·平斯克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对于活着的人,犹太人是死去的人;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异己和流浪者;对于有产者,他们是乞丐;对于穷人,他们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于爱国者,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他们是社会各阶层都厌恶的竞争对手”9。这种广泛性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凡是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反犹主义就会尾随而至。
4、宗教性。纵观欧洲历史上的反犹活动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仅许多反犹活动以宗教因素为借口,历次反犹活动中与宗教有关的教堂和墓地也会成为袭击的目标。犹太人进入欧洲不久,基督教就上升为国教。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基督教就开始凭借优势地位甚至使用暴力强制人们的归依,犹太人自然也是被迫改宗的对象。犹太人往往要被迫在改宗和死亡之间做出选择,1096年五月,一群犹太人在听到十字军将要到来的消息后,来到了艾德伯特主教那里避难,由于拒绝改宗的要求,反而被主教下令处死,两天之中竟有800人被杀害。基督教会除了利用改宗来迫害犹太人外,还往往炮制或散播一些谣言来迫害犹太人。例如犹太人用基督徒进行血祭的诽谤,犹太人指使别人投毒的谣传等,“这些故事,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欧洲各地重复着,并几乎总是伴随着‘奇迹’般的悲剧”10。黑死病在14世纪流行时,又有人认为是犹太人和魔鬼合伙带来了黑死病。甚至在1241年蒙古人入侵欧洲时,竟有人提出蒙古人是“失踪的以色列十支族”,犹太人应当为此负责。这种反犹主义的宗教性在中世纪以后有所减弱,但并未消失。在俄国,到了19世纪七十年代有关血祭诽谤案的报道还不断见诸报端。在历次的反犹恶浪中,与犹太教有关的东西都会是被袭击的重要对象。1938年的“玻璃破碎之夜11”事件中,一夜之间就有200座犹太会堂遭焚烧。1937年,罗马尼亚颁布的法令中,还包含有禁止犹太礼仪屠宰、强迫犹太人在安息日劳作等条款。
5、民族性和种族性。近代以来,反犹主义与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结合起来。拿破仑帝国的扩张和征服促成了不少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作为客居地民族的犹太人因为一直无法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自然也是他们排挤的对象之一。“在18世纪民族主义开始上升并开始取代日益衰落的宗教的时候,犹太人仍然是被敌视的对象。”12种族性是反犹主义的又一特点,欧洲的一些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还煞有其事的以所谓“科学”的形式来阐述其他种族都劣于日耳曼种族。英国人豪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在《十九世纪的基础》一书中就认为犹太人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民族,它的任务是破坏日耳曼种族的纯洁,“繁殖一群假希伯来人混血儿,即一个在体质、精神和道德上无疑都发生了蜕化的民族。”正是这种思想最后竟成为希特勒反犹思想的一个理论来源,希特勒明确宣称它的使命就是破坏“犹太人专制的上帝”,13尽力限制犹太人以维护雅利安血统的纯洁,在这种荒谬理论的支配下,犹太人成了这场世纪大浩劫的无辜的牺牲品。
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在相对成熟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犹太革命家和工运领袖,如革命导师马克思、法国的左翼领袖罗沙•卢森堡、匈牙利共产党领袖库恩•贝拉以及俄国的托洛茨基等,一些反犹分子利用民众对共产主义的畏惧心理把反犹与反共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反犹主义又有着浓厚的反共色彩。1905年发表的《锡安贤达议事录》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可是到了1919年以后,就开始在西欧流行。出于对布尔什维克的恐惧,一些人开始相信“如果世界要防止心怀敌意的犹太人,使他们的阴谋不能实现,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反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14尽管这本小册子很快就被证明是伪造的,然而还是有众多无辜的犹太人成为冤魂,造成的恶劣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反犹主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彻底消除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使之丧失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特性。然而无论是宗教反犹主义,经济反犹主义还是种族反犹主义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却促成了犹太民族内部的团结和民族特性的增强,并最终促成了近代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当代以色列国的建立,这是那些反犹主义者所始料不及的。一些学者在研究纳粹大屠杀时指出“想要‘消灭’犹太民族的希特勒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倒行逆施反倒大大加快了犹太国家的重建和犹太文明的复兴进程”15。如今,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政权早已烟消云散,然而反犹主义的幽灵却依然在欧洲的上空徘徊。

三 欧洲反犹主义的近期回潮

二战以后,伴随着法西斯政权的溃败,反犹主义曾一度有所收敛。近两年来,由于以色列在新的巴以冲突中一直使用暴力进行残酷的镇压,一股由反以引发的反犹主义暗潮又开始悄然涌动了。特别是去年三月份以来,欧洲各国频频发生针对犹太人和以色列的暴力事件,从英国到希腊,从西班牙到丹麦,不断有犹太会堂被焚毁,犹太人的住宅、学校遭到袭击,在德国的一些城市,犹太学生上学和放学都不得不由警察护送,德国警方甚至还警告人们不要佩戴犹太人的标识。根据世界犹太人大会发表的一份报告估计,仅在2002年4月欧洲就发生了300多起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16。这股反犹回潮势头之猛,规模之大在二战以来的欧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股反犹主义回潮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的反犹主义偏见和传统。二战以后,面对纳粹势力令人发指的罪行,世界人民对犹太人表示了的普遍同情,欧洲各国也对残余的法西斯主义势力进行了清算,使反犹主义的势力大为削弱。但源于宗教和历史文化偏见的反犹主义思想并不能一下子消除。早在1963年,在苏联基辅出版的一本书中就有过一幅插图:一个贪婪的大鼻子犹太人,把瘦骨嶙峋的大手伸向一个盘子,紧紧抓住盘子里的纸币和硬币,反犹寓意已自不待言。1968年,在波兰官方支持的反犹运动中,有25000犹太人(占当时波兰犹太人大多数)被迫离开,使这个在1939年尚有300多万犹太人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没有犹太人的反犹主义国家”17。1980年10月,法国巴黎的一所犹太会堂遭受恐怖袭击发生爆炸事件,造成4人死亡,其中有2人为非犹太人。当时的法国总理雷蒙德•巴里竟然在电视中讲话说“他们的目标是犹太人,可伤害的却是无辜的法国人。”18德国《明镜》周刊曾在1996年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德国有20%的人不希望他们的邻居是犹太人,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希望犹太人作为总统候选人,而另外一些调查表明“反犹思想在老年人和前东德居民中是很普遍的”19。这些反犹思想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它仍会破土而出的。
其次是巴以冲突因素。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欧洲各国出于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中东问题上与美国拉开了距离,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而且,目前在欧洲各国生活着很多阿拉伯人,仅法国境内就有数以百万计的阿裔公民,这些人几乎都是巴勒斯坦的坚定支持者,也是这次反犹的主要社会基础所在。2000年巴勒斯坦人起义后,以色列一直采用暴力镇压的做法使欧洲国家极为不满,由对以色列的反感进而演变为一种强烈的反犹情绪。一些欧洲人认为“既然历史上发生过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那么,以色列现在就不应该用同样的办法对付巴勒斯坦人。”美国反诽谤联盟在去年五六月份的电话调查中显示,由30%的欧洲人持传统的反犹观点,由62%的人认为最近的反犹暴力是由反以情绪所致20
最后是冷战结束后,欧洲极右翼势力上升所带来的后果。冷战结束后,原来两极格局下掩盖着的矛盾被释放出来。再加上近些年来,欧洲不少国家经济结构上的弊病日益暴露,经济增长乏力,社会上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居高不下,治安状况恶化。而传统政党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也不能消除公众对全球化,欧盟扩张和社会安全的忧虑。极右翼势力正是借着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忧虑迅速坐大的。先是有奥地利海德尔的“自由党”、荷兰的“富图恩名单党”,后是东欧一些国家的“光头党”及法国的“国民阵线”。这些极右翼势力又被称为“新法西斯主义”,他们都有着明显的种族主义和暴力倾向,明确的排斥和反对外来移民。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随着政权的更迭,原来对一些极端言论的限制被取消,这使得那些极端分子可以肆无忌弹的大放阙词。在波兰,最大的反犹主义政党波兰家庭联盟(LPR)拥有460个议会席位中的37席,不仅如此,他们在议会外还有一定的影响,并得到一些民族主义分子的传媒的支持和资助21。这些右翼团体不管在其他方面分歧如何,在反犹太人这一点上却是共通的。根据德国官方的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反犹主义事件的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93年全国发生了656件,其中暴力事件为75件,94年则达到1366件,95年为958件。这些反犹事件的发生与极右翼势力的膨胀是紧密相连的22
这股反犹主义势头一方面来势凶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首先是反犹太人与反以色列紧密结合,在反对以色列的名义下进行反犹活动,这使得一些反犹活动表现得更为隐蔽;其次是反犹手段的多样性,反犹分子除了借助传统的反犹手段外,还借助互联网、电视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反犹宣传。面对欧洲各国出现的这股反犹主义潮流,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以色列和美国政府都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在谴责的同时还敦促欧洲各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制止反犹活动,这股反犹潮流无论是对欧洲的犹太人还是对近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较大冲击:
首先是对以色列和欧洲关系的影响。2000年巴勒斯坦人民起义后,西欧不少国家的媒体和舆论对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所奉行的政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谴责。从英国的《独立报》,法国的《世界报》、《费加罗报》,到德国的《明镜》周刊都大量刊发批评以色列的文章。2002年4月份,法国巴黎的反以示威人数达到4-5万人,起义者打着“同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的口号,声讨以色列的种族主义政策,称沙龙为“刽子手”。去年6月,欧盟议会通过决议,中止1995年同以色列签署的自由贸易和联系协定,欧盟议会还决定采取措施,中止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西欧一些有名的学者还在推动一项抵制同以色列进行学术交流的计划,并得到了不少大学教授的支持。
以色列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一个犹太国,自然对这些反以反犹活动极为敏感和关注。除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反击外,还通过各种渠道敦促欧洲各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犹太人。2002年元月,以色列外交部组织成立了反击反犹主义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mbatting anti-Semitism)和制止反犹主义协作论坛(Coordination Forum for Countering anti-Semitism)。前者是以色列政府主导下的国际组织,它下设教育、信息等分委会,并邀请一些国际知名的非犹人士担任领导职务,意在联合世界各地的官方和非官方的力量反对反犹主义势力。后者是以色列的官方论坛,由以色列政府的外交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和世界犹太人大会等组成,致力于收集各种有关反犹主义信息,定期出版有关的报告并制定相应的政策23
2002年4月22日,法国极右翼领袖勒庞在第一轮总统选举中胜出后,以色列副总理兼内政部长埃利•伊沙就与法国犹太组织领导人举行了会谈,甚至敦促在法犹太人离开法国,移民以色列。以色列著名的《耶路撒冷邮报》撰文指出“这是二战以来欧洲爆发的最为严重的反犹主义”24据法新社报道,以色列总理沙龙4月份就含沙射影地说“反犹主义又在欧洲死灰复燃”。欧洲不少国家也承认存在着一些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活动,但认为这多为极端分子和阿拉伯人所为。欧洲人主要反对的是以色列政府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而不是反对犹太人,二者不能相混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5月份就警告沙龙不要把法国描绘成一个反犹的国家,“这种宣传是不可接受的”,双方在反犹主义问题上的争吵给九十年代以来本已变淡的关系又抹上了一层阴影。
其次是对欧美关系的影响,它扩大了欧美之间的分歧。“9•11”事件以后欧美在反恐怖主义问题上就存在着分歧,美国和以色列主张把巴勒斯坦人的反抗行动列为恐怖主义,欧洲则认为这样会导致整个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对立,对于严重依赖阿拉伯世界石油的欧洲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欧洲出现新的反犹主义势头以后,美国报刊不断地批评欧洲国家对反犹行为制止不力,《纽约时报》则断言,“二战后被禁止了半个多世纪的反犹恶魔又出笼了”。去年4月底,小布什总统在硅谷发表演说时,点名批评了法国的反犹主义现象。7月中旬,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谴责西欧出现的反犹暴力活动,敦促西欧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犹太人的利益和安全。与此同时,一些参议院还联名上书布什总统,要求美国政府采取强硬立场,促使欧洲国家政府制止日益加剧的反犹暴力活动。
欧洲国家不同意美国的指责,他们认为,欧洲各国都采取了有力措施,严惩肇事者。英、法、德、比利时和西班牙内政部长举行过会议,欧盟成员国内政部长也举行过会议讨论并决定各国之间加强情报交流,协调行动,共同对付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法国、德国等都采取了措施加强对犹太社区的安全保护,惩处极端分子、取缔带有反犹主义色彩的网站等。欧洲各国还认为,美国所谓的“反犹主义恶魔重新出笼”的说法,是对欧洲国家的污蔑,在欧洲,反犹只是少数人的偏见,不能把对以色列政府的正义批评动不动就扣上反犹主义的帽子。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美国的指责是不能接受的。美国在反犹主义问题上对欧洲的指责无疑又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分歧。
最后是不利于欧洲的政治稳定和一体化进程。这次反犹主义的回潮是在欧洲极右翼势力膨胀和全球反恐怖主义战争升级的情况下出现的,反犹主义的盛行势必会反过来助长极右翼势力,进而影响欧洲的政治稳定和一体化进程。去年四月底,伦敦芬斯伯利公园犹太会堂遭破坏时,破坏者就明目张胆的把纳粹的标记划在拉比的诵经台上。目前,世界上有将近1400万犹太人,其中230万人生活在欧洲,其中法国60万,乌克兰和俄罗斯各50万,英国29万,德国19万。这些犹太人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融入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在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反犹活动不仅会给当地的犹太人带来冲击,也会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看来,这股反犹主义势头已有所减弱,但并未完全停止。 这次反犹回潮在促使我们在重新认识并警惕欧洲新法西斯主义的同时,也警醒以色列政府和犹太人:以色列和犹太人的安全必须建立在中东和平的基础之上,正如以色列著名政治家西蒙﹒佩雷斯在《新创世纪》一书中所说的“和平必须成为以色列人挂在自家门楣上的最璀璨的灯火”25。如果一味的无视巴列斯坦人的要求,不仅会引起他们持续的绝望的反抗,还将招致新的国际谴责和反犹浪潮。
(本文原发表于《国际观察》2003年第五期)

1潘光、陈超南、余建华著:《犹太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36页。
2阿巴·埃班著 阎瑞松译 :《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165页。
3 Dennis Prager and Joseph Telushin:Why the Jews? The Reason for Anti-semitism,New York, Simon Schuster.Inc.1985 P.22.
4 1984年,法军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以叛国罪的名义被判处终身监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06年德雷福斯被平反并恢复军职。
5 英文“ghetto”音译,指遍布欧洲的犹太人隔离区,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在俄国和东欧多为“栅栏区”。
6 西班牙语意为“猪”,后专指改宗基督教但又暗中笃信犹太教的犹太人。
7 俄语中“大屠杀”的意思,指发生在东欧和俄罗斯的反犹暴力大屠杀。
8 英文“final solution”,二战中纳粹政权推行的灭绝犹太人的方案。
9 Walter Laqueur: A History of Zionism, New York 1972, P.72.
10 Malcolm Hay: The Roots of Christian Anti—Semitism, New York 1981,P—144.
11 即“Kristallnacht”,也有译为“水晶之夜”,1938年11月9日,因一犹太青年刺杀了德国驻巴黎使馆的一名外交官,纳粹暴徒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大规模的反犹活动,是夜有无数犹太人的商店和教堂被砸碎,故得名。
12 Dennis Prager and Joseph Telushin: Why the Jews? The Reason for Anti-semitism,New York, Simon Schuster.Inc.1985, P.30.
13 Dennis Prager and Joseph Telushin: Why the Jews? The Reason for Anti-semitism,New York, Simon Schuster.Inc.1985, P.30.
14 阿巴·埃班著 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273页。
15 潘光、陈超南、余建华著:《犹太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96页。
16 见世界犹太人大会网站:http://www.wjc.org.il
17 Abraham Brumberg:“Poles and Jews”,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02, P.178.
18徐新著 :《反犹主义解析》,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页。
19 Andrew Roth and Michael Fragman: The Goldapple Guide To Jewish Berlin ,Berlin 1998, P.132.
20见美国反诽谤联盟网站:http://www.adl.org
21 Abraham Brumberg:“Poles and Jews”,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02, P.182.
22 Andrew Roth and Michael Fragman: The Goldapple Guide To Jewish Berlin ,Berlin 1998, P.174.
23详见以色列制止反犹主义论坛网站:http://antisemitism.org.il
24 《耶路撒冷邮报》2002.4.25
25 西蒙·佩雷斯著,高秋福、戴惠坤译:《新创世纪》,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最后编辑:
自言自语一回:

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一场血腥爆炸和枪击事件,不仅撕碎了这个北欧国家一直以来的天堂面纱,更震动了整个世界。伴随着76个冤魂的哀嚎,布雷维克这个典型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以一场屠杀宣告“撒旦归来”。极右翼势力凶猛抬头说明什么?欧洲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很有必要作一番探究。


  把时针拨回到22日那一天,奥斯陆市中心爆炸的浓烟和于特岛上枪击的血迹,一度让西方政客和媒体臆断为伊斯兰恐怖组织所为,但客观现实恰恰令人大跌眼镜,欧洲极右翼势力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作为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布雷维克思维乖张,行事缜密,手段残酷,杀人不眨眼,让熟悉他的人感到完全是恶魔附体。但实际上,布雷维克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背后存在着一股蠢蠢欲动的极端势力;而挪威惨剧也并非一个偶发事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必然。



  正如布雷维克的邻居一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他到底在仇恨什么?在各路媒体的不断挖掘之下,真相在逐渐明朗。他个人及其所属的组织,敌视“种族平等”,反对移民,反对“多元文化”,鼓吹暴力恐怖,自诩为“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这样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战时的德国纳粹主义,表象之下都有着可怕的精神内核“白人至上”、“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先进论”等等。其实,在近代以来的海外扩张、血腥殖民、残酷战争中,这种思潮曾一度甚嚣尘上,扮演了极其罪恶肮脏的角色。



  二战之后,由于对纳粹进行了清算,欧洲的极右翼势力长期失去立锥之地,但其余烬并未彻底吹散。虽然欧洲主流社会开始鼓励“种族平等”、“多元文化”,特别是对劳动力移民普遍采取宽容政策,并将其视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基石。但在实际上,欧洲人从来未曾放弃其种族优越感,对移民尤其是穆斯林移民有着严格戒备,移民的各方面权利都受到歧视和限制,移民所属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惯均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移民的现实处境,令欧洲一向鼓吹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显得虚伪十足。随着欧洲移民人数和相关团体不断扩充,权益冲突和民族对立日渐突出,右翼思潮在欧洲普遍的排外情绪中再度滋长。2005年法国发生的由巴黎市郊蔓延至全国的严重暴力骚乱,就是移民问题和民族问题恶化的典型案例。



  近几年,经济实力衰落和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冲击,更是让欧洲“向右转”的趋势空前明显。从丹麦、荷兰、挪威、芬兰到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极右翼势力扩张速度十分惊人,而且愈发倾向于暴力恐怖活动。同时,欧洲政坛也开始转向,法国总统萨科奇不仅抨击多元文化政策,强调移民必须融入单一社会,还出台法令禁止穆斯林妇女戴面纱,下令驱赶吉普赛人;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公开强调,为了强化移民的国家认同,必须奉行“强有力的自由主义”政策,这实际上否定了长期以来的多元平等政策;德国总理默克尔早在去年十月就宣布,致力于多元文化的政策在德国已“完全失败”,这对于近来鼓吹“德国模式”的那些人来说,无疑是无情的嘲讽。



  正如小布什曾用“十字军东征”来形容美国对9·11事件的反击行动,西方一直以来就将自己这种以基督教为内核的文明定义为人类最高级文明,并且在实践中长期实行排他性政策,为此不惜付诸武力战争。在西方,这种融入基因的价值观是不可质疑、不容颠覆的,并且通过强有力的制度设计来保证其永远占据主流,只不过有些表现得温和一些,有些表现得极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抬头,不过是这种价值观的极端表现而已。



  可以断定,随着欧洲“向右转”和极右翼势力大闹欧洲,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血腥恐怖活动还会出现。在挪威,人们已经见识了其反文化、反社会、反人类的狰狞面目,而要遏制这股思潮,目前欧洲所谓的高福利、民主制度都将无能为力。欧洲到底向何处去,值得世界密切关注。

请问是原创吗?若是,我会回应一下。若不是请注明出处。
 
继续自言自语

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

___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麦克斯·玻恩
 
不要自己得不到真理,就以为别人一定也得不到。:)
 
最后编辑:
“Truth is ever to be found in the simplicity, and not in the multiplicity and confusion of things.”

Isaac Newton
 
继续自言自语



二战犹太人之殇:揭秘希特勒疯狂大屠杀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德国曾经是犹太人众多、并且出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国家,但经过那场浩劫,剩下的已经不多。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及他们所称其他“劣等民族”的大屠杀,绝不是偶然的。

  01

  疯狂希特勒:一面讲“种族斗争”全力排犹 一面论“血统纯正”强制40万人绝育

  与阶级斗争类似,种族斗争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是胜利,就是灭亡。希特勒认为种族是生而不平等的,所以坚决反对欧洲启蒙运动提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认为那是以犹太人为代表的劣等民族为“反叛”优等民族统治而提出来的借口。他相信优秀的雅利安种族必将成为种族斗争的最后胜利者,统治整个世界。但为了赢得最后胜利,雅利安人必须具备“racial awareness”;仿照“阶级觉悟”的说法,大概可以翻译为“种族觉悟”。说到“种族觉悟”,希特勒又特别强调“feeling”(不妨也仿照中国人曾经十分熟悉的“阶级感情”的说法,译作“种族感情”),而不是“reason”(理智),他教导雅利安人说要仇视所有劣等种族,尤其是犹太人。

  1933年1月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以后,立即从两个方面贯彻他的“种族和种族斗争”理论。一方面,政府向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发放婚姻贷款,那是一种长期贷款,要到新婚夫妇生下孩子以后才偿还。所谓“纯正”的日耳曼人,指的是祖辈没有掺杂“非雅利安”血统,自己的外观也符合纳粹所定纯正雅利安人标准的人。当然没有谁敢指出,“元首”自己并不太符合那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标准。对于有可能生出心理上或者生理上有缺陷后代的人,不管男女,都要强制他们绝育。根据有关记载,到第三帝国寿终正寝的1945年,德国被强制绝育的人竟达40万之多。此外,为了保证日耳曼人种的“优秀”,希特勒还实施了一项“消灭”有残疾的德国人的“系统工程”,被“消灭”的残疾人超过20万。

  另一方面,从上台之日起,希特勒便着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歧视犹太人的法律。1933年4月7日帝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授权政府解聘所有担任公职的犹太人。接着,对犹太人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设置限制。很快,不准犹太人从事的职业越来越多,还禁止他们拥有汽车,不准犹太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甚至剥夺他们的财产。到1938年11月9日那个让人无法忘记的“水晶之夜”,几千家犹太人商店被破坏、抢劫,无数门窗玻璃被砸碎,暴徒们还捣毁了76座犹太教堂,放火烧了另外191座,更有超过90名犹太人被杀害。接着,超过3万名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另外还有数万名犹太人被迫离开德国,其中很多是著名科学家。

  为了说明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德意志血统”,专门发布了一个图表,人被分成三种、五级。第一种是“德意志血统者”,第二种是“混血者”,它又分成两“级”,第三种是犹太人,同样分成两“级”。按照这个标准,1933年德国有近79万犹太人,吞并奥地利以后,又加上185,246名犹太人和约15万名不同级别的混血者,总人数超过100万。到1943年4月1日,按照官方数字,仍然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以及不同级别的混血者只剩下3万人。

  在戈培尔领导下,纳粹还开动宣传机器大肆进行反犹宣传。1937年,纳粹党中央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题为《另类的犹太人》的反犹书籍。从1937年11月8日到1938年1月31日,在慕尼黑举办同名展览,后来又在维也纳和柏林展出。1940年拍摄了一部反犹宣传电影《另类的犹太人,关于全球犹太人的文献纪录片》。在这部影片中,犹太人被描述为一个邪恶、堕落、寄生的民族,“仅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一,但借助于所掌握的资本,他们控制了世界股票市场、世界舆论和世界政治。”影片谴责犹太人应对德国通货膨胀和失业负责,不难看出,纳粹非常懂得利用人们的仇富心理,使这部电影具有极强的煽动性。

  1938年,犹太人被禁止从事医学和法律工作,并且被强迫登记财产,以便将它们充公,或者强制以低价卖给雅利安人。这一年德国犹太人已经有三分之二被迫流亡国外,可看作是犹太人的又一次“离散”。仍然留在德国的犹太人必须随时随地佩戴六角星符号“大卫之星”。许多公共场所都标注有那个符号,告示:“犹太人在这里不受欢迎”。

  02

  从“上帝的选民”到社会“异端”:犹太人的跌落

  希特勒的“种族斗争”理论,并不是他一个人或者纳粹一伙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纳粹德国虽然是歧视、迫害犹太人的登峰造极者,但并非始作俑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歧视、迫害犹太人在德国、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渊源.在欧洲是“古已有之”而且非常普遍的现象,困扰欧洲(以及中东)两千多年。

  这与欧洲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有关。督教诞生在中东,后来却主要在欧洲得到充分发展;而它的发展过程,就是“异教徒”一个接一个皈依的过程。皈依过程有些是和平的,更多则是通过暴力。在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信仰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宗教优劣、文化优劣的观念。在基督教的强大攻势下,一些原本影响范围就不大的比较原始的宗教信仰很快消失,但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那样的宗教就没有轻易认输,先后11次、延续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便说明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斗争的残酷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穆斯林之外,基督教针对的另一对象便是犹太人。犹太人已经“渗透”到欧洲社会内部却又没有融入那个由基督教主导的社会,历史上一再发生反对犹太人甚至排挤、迫害犹太人的事,也就在所难免。

  犹太人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亚伯拉罕,希伯来人的第一位族长。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他原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乌尔地区一个半农半游牧部族的首领,上帝启示他带领族人离开家乡,承诺:“我将由你造就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是上帝第一次与人订约,被以色列人看作自己民族发展的起点。亚伯拉罕信守订约,带领族人越过叙利亚来到上帝“应许之地”迦南,即现在的以色列。以色列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与上帝有特殊关系的民族,是“上帝挑选的后代”。后来纳粹把犹太人看作“劣等民族”,也许可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希特勒认为上帝选择了雅利安人、尤其是日耳曼人做主宰民族的思想,也许正是犹太人“上帝选民”思想的翻版。

  公元纪年开始的时候,在耶路撒冷南面的伯利恒,出生了一个名叫耶稣的人。耶稣自己是一个犹太人,但他的出现,却导致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分裂。基督教还创造了一个犹大出卖救世主的故事,把耶稣遇难归咎于犹太人的陷害,这样,犹太人就成了基督徒的敌人。

  在欧洲,西班牙是最早建立宗教裁判所(“异端裁判所”)的国家,而建立之初针对的主要就是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皈依者”。被判不忠者会被处死,而且不用通常的绞刑办法,而是烧死在火刑柱上,以既消灭他们的肉体也消灭他们的“灵魂”。

  德国是宗教改革的发源地,而发动这场改革的马丁·路德便是一个反犹主义者,在反对犹太人这一点上他和罗马教廷并无分歧,曾力劝领主们把犹太人从自己的领地上驱逐出去。

  当然,在欧洲也并不是只能听到主张歧视、迫害犹太人这样一种声音。从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初期,在欧洲,首先是在法国,发生了在世界近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启蒙运动”,一个重要影响是带来许多人道主义改革。

  总体上说,犹太人文化素质本来就比欧洲其他民族略高一些,这得益于他们重视教育的传统,每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都建有自己的学校。对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他们普遍持积极态度,这使他们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占得先机,成为那个时代“现代化”的率先受益者。如果看看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人们会发现那里面有很多犹太人,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他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过在欧洲,上到王室贵族下至普通民众,都把犹太人看成世风败坏者。19世纪在欧洲正式提出“反犹主义”,自有其社会基础。进入20世纪,反犹主义仍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欧洲许多地方都发生过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事件。

03

  大屠杀绝无仅有:1300万平民惨死于纳粹屠刀

  1933年1月纳粹上台,随即开始大量驱逐犹太人出境。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纳粹开始考虑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办法。欧洲“二战”的第一个受害国是当时犹太人最多的波兰,德国攻占它的西半部以后,强迫那里的犹太人集中到隔离起来的犹太人区,大概可看作纳粹拟议中犹太人保留地的雏形。犹太人区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居住极其拥挤,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加之缺少卫生设施和医疗服务,造成极高的死亡率,仅仅在首都华沙犹太人区,1941年就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死亡。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也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发出消灭犹太人的号召,对犹太人的迫害迅即“升级”。7月2日,纳粹德国安全局首脑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发出命令,要求处死在苏联政府机构中任职的所有犹太人。但命令在执行过程中却被大大“发展”了,先是抓获到的所有成年犹太男子不管他们是否在政府任职都被杀害,接着更扩大到被抓获的犹太女子和儿童。

  为了完成消灭苏联境内犹太人及其他“劣等民族”的任务,入侵苏联伊始在纳粹党卫队领导下就成立了四个专门执行这项任务的“安全警察特别勤务队”。死于“特勤队”行动的人至少有60万,很可能超过100万,主要是犹太人,也有一些苏联人(所谓共产主义分子)和吉普赛人。

  由于杀人任务过于繁重,四个特勤队常常忙不过来,不得不出动警察和德军其他部队协助。据估计在苏联境内参加过这种集体枪杀犹太人行动的德军总数达3万,不难看出杀人行动的规模有多大。1941至1942年冬天这种集体枪杀行动曾经一度中断,原因是天寒地冻,无法挖坑。但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大规模枪杀就又恢复了。

  在大规模枪杀乌克兰犹太人的同时,1941年秋天,大规模屠杀行动又扩展到被占领的波兰和南斯拉夫(主要是塞尔维亚),而且还发明了用特别改制的封闭厢式瓦斯车杀人的办法。枪杀也好,用瓦斯车窒息也好,“效率”都嫌太低,不能让刽子手们满意。出于大规模杀人的需要,开始试验不同类型毒气的杀人效果。1941年9月首先在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对600名苏联战俘用剧毒氰化物气体做了试验。

  1942年7月,纳粹党卫队和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头目希姆莱提出一个消灭犹太人的行动日程表,那个行动被命名为“莱因哈德行动”。为实施这个“行动”专门建立了三个毒气杀人中心,两个位于波兰东南部、离卢布林不远的别乌泽茨和索比波尔,另一个位于华沙东北的特雷布林卡。被纳粹用毒气杀死的犹太人,在别乌泽茨有60万,在索比波尔有20万,在特雷布林卡更高达75万~95万。其他集中营则兼具强迫劳役与肉体消灭两重职能,这里面最著名的无疑就是建在上西里西亚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根据留下来的记录,在1940-45年间,在奥斯威辛服苦役的囚犯大约有40万人,其中34万人被折磨致死。这告诉我们,苦役营其实也是一种“灭绝营”,用纳粹的话来说就是“通过苦役灭绝”。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只有约7,600人。纳粹撤退时掳走了没来得及杀害的囚犯58,000多人,他们中许多人后来也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纳粹到底杀害了多少犹太人,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一般认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被纳粹“消灭”的欧洲犹太人总数大约有600万(也有人估计为560万~590万),其中150万是儿童。不应该忘记的是,纳粹大屠杀并不仅限于犹太人。纳粹大屠杀的受害者还有330万苏联战俘(也有资料说350万)、170万南斯拉夫人(主要是塞尔维亚人)和150万波兰人(不包括波兰籍犹太人),此外还有约20万吉卜赛人(也有资料说50万)。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在集中营和监狱里被纳粹屠杀的平民总数超过1,300万,那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名副其实的“holocaust”(大屠杀)!

  04

  纳粹德国反犹后果:人才大量流失 壮大了别国坑害了自己

  应该指出,纳粹大规模残酷迫害犹太人,受害的不仅是犹太人,还有德国自己。大量第一流学者被迫离开德国,对德国科学技术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哥廷根大学理论物理教授,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马克斯·玻恩是犹太人,希特勒上台第二个月就被解除职务,随即流亡英国。和他一起在哥廷根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其中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验物理教授、192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詹姆斯·弗兰克也是犹太人,1934也被迫出走美国,后来参加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附带说说,曼哈顿工程技术负责人罗伯特·奥本海默虽然是美国人,但却是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是弗兰克和玻恩的学生。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哥廷根曾经在世界上享有“数学的麦加”的美誉,著名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去世以后接任的理查德·库朗是犹太人,1933年被迫流亡英国,第二年去了美国,后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苏联科学院国外院士。大卫·希尔伯特1930年退休,继任者赫尔曼·外尔的妻子是犹太人,他也于1933年流亡美国。他领导的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和库朗领导的纽约研究所,成为美国两个最权威的数学研究中心。

  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的时候,自然科学类三个奖项中的两项(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都授给了德国人,只有化学奖得主是荷兰人雅各布斯·范特霍夫。接着,这种情况又在1909年、1918年、1925年、1931年四度发生,而1905年更是三个奖项全部落入德国人之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39年为止,三个奖项共颁发103次,获奖者129人;其中德国34次35人,英国20次22人,法国11次15人,美国11次13人,另外还有荷兰等14个国家有人获奖。不难看出,德国遥遥领先于所有其他国家。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大举迫害犹太人和其他“非雅利安”学者,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主要流亡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此后德国获奖者就大大减少,而美国却大大增加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