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连载)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不离》第三章 痛苦和快乐都是无常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临终弥留际,唯福能救护”


麦彭仁波切说过:“轮回中的安乐,犹如闪电般短暂,丝毫也不可靠。”

现在我们拥有了宝贵的人身,又听受了殊胜的佛法,此时不管是谁,都应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修行,如此才能对死亡有一定的把握。就像华智仁波切所说:“永舍天灵盖!”意思就是,我们通过精进修行,舍弃今生这个人身后,便不会再以业和烦恼流转轮回,永远从苦海中获得了解脱。

但非常可惜的是,不少人总以为自己离死亡很远,对死期从来就没想过,一辈子的时间都在汲汲经营名利,完全没把解脱放在心上。他们平日放逸无度,却不知无常会突然降临,死亡的极大恐怖瞬间就会将其击垮。

其实,死神将于何时何地出现,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当这一天到来时,就算关系密切的亲友围绕在身旁,声嘶力竭地呼唤着我们的名字,撕心裂肺地痛哭流涕,甚至因悲伤过度而昏厥倒地,死神也会毫不留情。此时,哪怕心中再依依不舍,我们还是不得不离开人间,孤身一人走上凄凄惨惨的中阴路。

正如《入菩萨行论》所形容的:“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每个人在不久的将来,注定都会走上这条路——离开这个幻化无常的人间,离开自己最爱恋的亲人。因此,对于今生的一切,我们没必要过于执著,而应抓紧时间,为长久的安乐而修行正法,为死亡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不离》第三章 痛苦和快乐都是无常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活着不是为了怀念过去

世间的一切,并非一成不变。

就拿身体来说,年轻时,我们的脸庞犹如白莲花一样白里透红,英俊可爱,但即便美若天仙,一旦人老珠黄,也会像一截干枯的朽木,这时,自己看自己都 心生厌烦,只有在心里默默怀念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多少人愿意欣赏老迈的身体呢?像我们这些上了六十岁的老年人,年轻人看了都会避之不及。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健美挺拔的身体,也定会如我们一样老朽。

无论何时何地,始终找不到没有生老病死的特例。就算转轮王和帝释天到最后也会显示无常,我们这个脆弱的肉身,难道不会日益衰败吗?

不仅身体是无常的,外在的世界也无一不是如此。高山平川、城市乡村、大漠戈壁……这些形形色色的环境,既有赏心悦目的地方,也有危险凶恶的处所。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终究都会被无常摧毁,就像沧海可以化为桑田一般,改头换面。

既然无论是外在的世界,还是我们自身,都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那又何必对于现在所拥有的贪恋不舍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苦乐虽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我们的快乐与痛苦,宛如天空中的闪电,全都是无常。可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执著于虚幻不实的身体、财物等,并为此造下了各种恶业。直到临终之际才猛然发现,原来苦苦追求的这一切,竟连一根毛都带不走,而跟自己如影随形、紧追不舍的,唯有这辈子所造的善业和恶业。

别认为青春永远无敌

年轻人在长相、才华、财富等方面比较圆满时,没有必要骄傲。虽然,你与眼下很多人相比还过得去,但世间一定还有你不知道的、比你更优秀的人物让你相形见绌。

年轻的时候,要怀有一颗谦虚朴实的心,对无常有着充分的准备,别以为万法会恒常不变。

在我的一生中,曾看到很多地位显赫的人,后来堕落到了极其可怜的地步。富裕的人一下贫穷,穷人转眼变成富人,这个大地上的事物,变化真是太大了。

富贵无常犹如空中浮云,地位无常宛如山顶的云雾,美名无常如同空谷的回声。当别人羡慕你的容貌、才华、智慧等时,请记住:这犹如在梦中赞叹我们一样,没有多大实义!

尽管这些东西对世人比较重要,但临终时没有一样能带得走,肯定全部留在人间。因此,对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法,我们最好不要有强烈的贪执,否则,只会让自己无休止地痛苦。

56bb1f9914880.jpg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不离》第三章 痛苦和快乐都是无常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如果我们脸上没有污渍,

在镜子中也照不出来

要知道,我们所感受的一切苦,都是往昔造恶的果报现前。但许多人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以至于遇到点滴违缘便怨天尤人,这种做法确实愚不可及。

如今许多人在遭受挫折时,要么埋怨亲友没有本事,要么抱怨环境没提供足够的机遇,却不知苦乐的根源是自己。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的脸上没有污渍,在镜子中也照不出来;同样,我们昔日若从未造过恶业,今生绝不会无缘无故感召痛苦。

当年我身染重病时,不少人以为是魔众干扰,或是某些居士供养的信财不清净所致。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以前的业力所感。

其实不仅是我,每一个众生的痛苦,都跟往昔的业力有关。表面上看来,外境对我们的苦乐似乎有着直接影响,但实际上,它只是通过业力在起作用,伤害你的人也是被业力操控,身不由己。

在业力成熟之际,我们再有钱、再有势,也无法驱走曾酿下的苦果;纵有天人的神变,在业力面前也无济于事。若想将其彻底净除,唯有通过忏悔才可以!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佛法的生命与核心,就是对慈悲心的培养。

慈心,是祈愿众生得到安乐;

悲心,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

不管是什么人,

都应开发这种对自己和他人有利的品质。

对所有人都要有慈悲心


不论何时何地,当我们习惯用慈悲心来对待所有人时,即便是本来欲制造违缘的仇敌,也会逐渐对我们心生欢喜。

若能对高低贵贱的人一视同仁,一心一意用慈悲心对待,就算我们有些过失,他们也会极力隐藏,并乐意将我们的美名传遍世界。

倘若我们希望别人帮助自己,那就要先主动帮助别人。如果真心喜欢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反对的势力便会日渐减弱。纵然有人本来不太赞同我们,但在我们善意的感召下,他们所说的有些语言,也会成为对我们的赞扬。

反之,假如自己到处树敌,令人怨声载道,那无论做什么都很难成功。所以,若想得到众人接受,最有力的法宝就是慈悲心。

像我们佛学院,刚成立时仅有几个人,后来我以慈悲心善待很多人,与他们和睦相处,于是就有了二十多人、一百多人、一千多人……直至如今的八千多人。

对我来说,尽管自己没有任何功德,但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并恭敬我,这个因缘是怎样来的呢?就是因为我对下面这些堪布比较重视,经常讲说一些悦耳的爱语,使他们比较愉快和感激,于是宣扬了各种关于我的溢美之词。

有些人在受到众人赞叹时,虽然内心很想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但如果别人,特别是与你关系密切的人,由衷地敬重你、喜爱你,那他们肯定四处赞颂。如此,你的功德就会被口口相传到很遥远的地方。

所以,若想赢得别人的好感,自己首先应具备功德,并要以慈悲心对待所有人,不能随意轻视他们。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耍小聪明的人衰败起来很快


生活中,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采取不诚实的态度,如此习惯之后,他所做的一切,在别人眼里都变成了狡诈。暂时看来,他的事情也能成功,但其后必将走向衰败。

这种人就像山上的水,刚开始是高高在上,但渐渐地就会越来越下降,再也没有上升的机会。所以,以狡诈的行为来成办事业,既虚伪又不可靠,最终也不会得到长远的利益。

相比之下,有些人行为公正、诚实,经常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即使有些人因嫉妒而伤害他,让他暂时心里生起一点厌烦,但究竟来讲,他不但不会倒下,事业反而会越来越兴盛。

爱耍小聪明的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他们情不自禁只关心眼前的蝇头小利,从没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很多事适得其反。而具有大智慧、大能力的人,眼光就比较深远,一切都是为了长远打算,这样的人,他的今生来世必将成熟无止无尽的安乐。


别妄想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有些地位低下的人,特别喜欢有权有势、腰缠万贯的大人物,在他们面前毕恭毕敬、阿谀奉承,每当他们来的时候,就人前人后跑来跑去,点头哈腰。

但实际上,恭敬承侍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也没什么太大意义。因为在世间利益方面,他们不会成全你什么;在人格、智慧以及出世间法的修行方面,更不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就像一位贪心炽盛的老人妄图追求年轻美貌的姑娘一样,姑娘不但不高兴,可能还会怒目相向。同样,地位低下的人对所谓高贵的人心存期望,也根本不会如愿以偿。

还有些人,各种欲望层出不穷,始终期待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白天晚上都在焦虑之中度过,致使生活中鲜少安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还有多长,却总盘算着在这做一件大事,在那做一件大事……天天这样打妄想,真是很可怜。

总之,这些行为都非常不如法,若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它对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实益,还让人生虚度得很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忘恩之人享用不到任何功德


处于贫穷痛苦的时候,别人若对我做过帮助,日后当我财富势力圆满时,也不能忘记他。否则,即使自己的名声、地位再高,实际上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稍微有一点地位,就把以前的恩人忘得一干二净。他把有恩于己的人舍弃,结交上一个势力比较大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又会故伎重演……所以,跟这种人打交道没有任何意义。

交友,关键要看对方的品格,如果人格好一点,哪怕他与你关系一般,甚至对你可能还有点偏见,也绝不会做有损你的事情。而如果为了与你交好,甘愿舍弃之前的旧友,那此人就很不可靠,总有一天,他也会这样对待你。

甚至有些人对自己的上师也是如此,当他见到一个更有名望的上师,就把原来的上师舍弃了,这种忘恩之人极不稳重。

从前,有三位远道而来的喇嘛向钦则仁波切求法,仁波切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舍弃以前所有的上师,我就给你们传法。”

当时,有两个喇嘛觉得,他们以前的上师名望低下,而钦则仁波切声名远播,于是就同意了。但剩下那位喇嘛认为:“钦则仁波切虽是一位非凡的大德,但以前的上师对我恩德深厚,所以,我宁可不求法也不能舍弃上师。”

钦则仁波切见状,就对那两位喇嘛说:“你们这样对待以前的上师,以后肯定也会这样对我,所以你俩不是法器,不能听我的法。另外那个喇嘛,则可以留下。”

后来,那个喇嘛在仁波切面前闻受了许多佛法,证悟了非常殊胜的境界。他的名字,就叫阿克沃热。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越有钱有势,

对周围的人越要看得起


当自己的地位越来越高时,对下面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对上面的人也不能卑躬屈膝,应当做到不卑不亢。

在古代藏地,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都是以佛法护持国政的大国王、大法王,他们虽然地位高高在上,但行为上对所有众生都慈悲对待,尤其对可怜的众生更是如此。

有些人只要拥有了一定地位,就开始对下面的人疾言厉色,对上面的人则摇头摆尾地巴结,以此想换取更多的世间财色。还有些人虽然得到了高位,但没有为自他带来什么利益,比如有些高僧大德,对众生和佛法没做出任何贡献,这种人就像黑暗中的装饰品一样,谁也看不见。

此外,作为有权势的人,还应该赏罚分明,谁做得好,就应赐予相应的奖励。如同在格萨尔王时代,利他心比较强的人,才会被选作大臣。

总之,与人人都和睦相处,并且具有慈悲心,对上者恭敬,对下者爱护,也不贪求自己的财利名声,这种人可以当首领。



占便宜就是颠倒因果

作为上层管理人员,无论上师还是高官,都必须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高瞻远瞩,善于取舍因果,处理问题不能有偏袒之心。尤其当自己经手一些财物时,千万不能贪污。

要知道,占便宜是一种颠倒因果的行为,哪怕你平时行为正直、生性慈悲,但若不重视这些因果,到头来也终将毁了自己。

毕竟,损失财物只是暂时的痛苦,损坏名声是一生的痛苦,损害因果则是生生世世的痛苦。所以,就算你没有财富也没关系,没有名声也无所谓,但千万不要失坏了自己的因果正见。

愚笨的人总是贪著眼前小利,有智慧的人则会作长远打算,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才是一切幸福圆满的因。所以,不管是什么人,最好不要贪执财物,而应经常思维无常,取舍因果小心翼翼,这样才能令自己越来越安乐!



爱说妄语,小心报应

现在许多人经常声称,自己于某某境界中,亲见了上师、佛陀、本尊等。对于这种人,大家务必要认清其真面目,千万别听任他们信口开河。同时,也希望此等妄语之人,要警惕因果报应。

第一世敦珠仁波切驻锡喇荣沟时,当地曾有位叫阿切桑给的修行人。他时而将帽子戴在头顶,声称自己生有肉髺;时而又自言能够飞翔。可当他真从高高的房顶纵身跃下后,身体却摔成了重伤。

有一次,他自称拥有许多伏藏品,要求敦珠仁波切予以鉴定。敦珠仁波切看过之后,坦率地说:“这些并非真正的伏藏,你可能是着魔了。”

然而,阿切桑给并不相信这些话。他不仅坚持认为自己的“伏藏品”货真价实,还诽谤敦珠仁波切是因为嫉妒才这样说的。

之后,他又找另一位大成就者鉴定“伏藏品”的真伪,结果依然不被认可。

不过,他还是固执己见,最后来到蒋阳钦哲仁波切面前,要求再次予以鉴定。仁波切善巧地为那些伪伏藏作了签字,同时要求他念诵一千万遍莲师心咒,说只有如此才可以显示鉴定结果。

他按照要求将莲师心咒念完之后,在境界中忽见一名出家人应声坠地,自以为是的魔相也以此破灭。至此,他才幡然醒悟,并开始向真正修行人的方向转变。

实际上,阿切桑给当时确已着魔,后来是依靠咒语的力量和蒋阳钦哲仁波切的殊胜加持,才得以遣除违缘、恢复正常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凡夫所见的境界不一定真实可靠。有些人之所以昼夜都能见到佛菩萨的形象,不过是其风脉明点在外境上的显现,丝毫也不值得欢喜和夸耀。

以后当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形时,千万要牢记:切不可以自我吹嘘之心,向他人宣称自己亲见了佛菩萨。因为,这相当于彻头彻尾的大妄语!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第四章 有佛心,事竟成


喜欢热闹有极大的过失

纵观古今,凡夫人往往不甘寂寞、乐于散乱,喜欢到喧哗的场所打发时光。如果生活中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大家就赶紧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假如身边有一点纠葛发生,人们更是兴奋莫名——所谓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旁隔岸观火;而好事之徙,则以说三道四的形式为之推波助澜。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曾讲了观看热闹的过失。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里,也讲述了我们应时常安住一处的道理,并要求大家将身体安住于房屋中,心安住于身体里。

然而,如今的世间人莫说不看热闹,或者时常安住一处,就连平时讲话,嗓门也是越来越大。其实,不管是什么人,平日里都应当心性调柔、轻声慢语,不要随意高声叫喊。

关于不要散乱,也许有人会质疑:“你们佛学院有那么多僧众,难道这不是散乱吗?”

如此质问的人,实则不清楚散乱的内在根源是心,而人数之多寡,并非造成散乱的根本原因。如果心容易为外境牵染,即便你独居深出,也会产生如是之过患。

无论贫富,都要有利他之心

一般而言,有些高僧大德害怕为名利所累,故决不贪计个人财物,常常以苦行僧的面目调化众生;但也有一些大成就者,为了利益更多有情,不得不“沾染”世间名利。

当年,华智仁波切和贡珠·云丹嘉措都是著名的成就者,并且私交甚笃。贡珠仁波切在石渠的弟子很多,起居坐卧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身边的马匹和财物也多得难以计数。

有一次两人共处时,华智仁波切顺对贡珠仁波切的声名显赫、财富广积心生厌倦,便对身边的人说:“贡珠·云丹嘉措如今已闻名遐迩、财富丰饶,像我这样的苦行僧再逗留于此,恐怕会大煞风景,我还是走吧。”

贡珠仁波切听后,再三祈请他留下来。华智仁波切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当初在西穷晋美土登南嘉面前听闻佛法时,我俩不但衣不蔽体,而且房屋简陋,时常遭受众人的欺辱。当时为了果腹,我们还常结伴外出乞讨、化缘,这些事不知你现在是否还记得?如今,你已成为著名的高僧,也不再需要我为你做什么了,我呆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听闻此言,贡珠仁波切摇摇头说:“你千万别这样想。有些事情,我根本就是迫于无奈而行之,绝非贪图个人利益,若不是以此可饶益众生……”听完挚友的一番解释,华智仁波切点头表示理解。

想想这两位震古铄金的大德,一位以贫穷僧人的形象度众,一位则以富裕僧人的面目饶益有情,但不管如何示现,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境界,一心只为了利益众生。相形之下,有些人内心深处只有自己,不择手段地贪图名闻利养,这又有什么可值得世人敬仰呢?

任何时候都别抱怨他人

当遭遇怨敌伤害时,浅慧之人的嗔心会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就采取各种报复手段——当然,导致的后果也可想而知。

释迦牟尼佛曾着重指出:所有痛苦与快乐,皆是源于自己以前的业力。如果把受苦的原因怪罪于外境与别人,而不知大、励力忏悔业障,那只会增上无边烦恼。就像一个患了胆病的人,随意享用油腻食物,结果加重了病情,这时候他只该责怪自己,而不应迁怒于食物,对它大生嗔心。

对外境生嗔,只会毁坏自己的今生后世。所以,包括自己在患病时,对病魔也不要嗔恨,否则会让自己苦上加苦。

一切祸害的根本,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也可以说是往昔所造的罪业。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当苦难来临时,就知道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便不会一味抱怨外境了。

若再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痛苦的来源实际上是我执。只有从根本上斩断了我执,才能让痛苦荡然无存。诚如寂天菩萨所说:“世间一切灾害、恐怖和痛苦,皆从我执而生,既然如此,还留着我执这个大魔王做什么呢?”
 
不离

第五章

一切

都还来得及

科学技术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

佛教则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遣除内心世界的愚暗。

如果没有佛教,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享受,

只会适得其反。


别再心猿意马了

人生的所有痛苦,实际上都是从未调伏自心产生的。我们内心的分别念,就像只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要想抓住它,必须用一根正念的绳子,否则,它一刹那也不会老实安分。

假如不愿意对治分别念,它的力量有时候相当可怕。就像家中有个性格恶劣的妻子,整天大吵大闹,家人的生活会一直陷于不安之中。同理,如果烦恼存在心中,我们永远也不会有安乐。一个恶妻,不但会耗尽家财,家中男人也可能因她丧命。而我们心中的烦恼若没有调伏,后果比家有恶妻更为可怕。

现在许多人希望自己健康无病,永远青春年轻,其实这些意义并不大,若能调伏自己的心,其价值将远远超过世上的一切。华智仁波切也说:“调伏心、调伏心,用菩提心来调伏心,纵然身体和语言没行持任何善法,实际上这也对自己和众生有利。”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不愿接受痛苦、强烈地执著安乐,这种分别念一直不断地涌现。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断除这种心态,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比如,自己正在痛苦时,最好安住于空性当中,观想代所有众生受苦。如此修一次法,就可以积累千百万劫的资粮,痛苦当下会转为功德。

让心不躁动的秘诀

每个人都有一些愿望和目标,但一个愿望实现了,还有更多的目标紧跟着,还想追求更多的安乐。

比如,我们佛学院的男众经堂维修完了,还想再修大经堂;大经堂修缮完毕,还打算重修尼众经堂,接着又要修建大幻化网坛城……只要我没有死,总是不会满足的,因为这些建筑对大家的闻思修行有极大利益。

分别念就是这样,一个愿望达成了,接着又生起一个新的希求心。就像有些人,有了房子还想要院子,有了了院子还需要花园……在我执尚未断尽之前,这种心始终没完没了。根登群佩大师也说:“乃至小蚂蚁在内的所有众生,都在为自己的利乐而奔波。”

但我们不管是希求善法,还是追求无意义的琐事,到了最后,都应该观察心的本性,断除一切期望和疑虑的分别念,在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中安住,如此烦恼才会销声匿迹。

在此过程中,最初心若无法安住,可以在自己面前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然后注视佛像的心间;如果时间久了产生昏沉,则可往上观佛像的顶髻。如此观修,很容易调伏这颗躁动的心,所有的分别念都会消失。

当年我在石渠求学时,有一天上师托嘎如意宝说:“如果我们没有去调伏心,心的力量会非常凶猛可畏;但如果去调伏它,就会发现它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我们哪怕只用短短七天,好好地祈祷上师,认真调伏自己的心,心的状况也会与从前有极大不同。”

我对上师的话深信不疑。其实只要肯下功夫,依靠殊胜的修法窍诀,调伏心并不困难。我们之所以一直做不到,只不过是没在这方面痛下苦功而已。

对佛菩萨要有“贪心”

佛陀曾说,即使以散乱心看佛像,将来也会离苦得乐。甚至,哪怕以嗔恨心看佛像,此人虽然暂时会堕入恶趣,但由于他已与佛陀结上了缘,最终也会渐渐证得菩提。

佛像的功德如此之大,所以《亲友书》中说,只要是佛像,不管它的材质如何、制作是否精致,哪怕是泥塑木雕的,也应生起恭敬心。

释迦牟尼佛当年还亲口承诺:“在我涅槃之后,人们若造佛像,对其存有感恩心或信心,经常忆念,这跟佛陀在世没什么差别。”

所以,观想具足相好的佛像,对今生和来世有重大的意义。(当然,观想和修持佛陀的智慧身,如是功德更为殊胜。)

打个比方说,贪心极为强盛的人,见到一个绝世美女后,她的笑靥会时时刻刻浮现在脑海中。同样,对诸佛菩萨若也有这样的“贪心”,日日夜夜不断地忆念,乃至我们获得菩提果之间,佛菩萨都不会远离,并时时以大悲心加持我们,带来一切利乐的悉地。

要知道,不论祈祷哪一位圣尊,都会增长智慧。尤其若想得到加持,就应祈祷上师;想获得悉地,就应祈祷本尊;要成就事业,就应祈祷空行母;要遣除违缘,就应祈祷护法神。

所以,若想成办不同的利益,望大家经常作如是祈祷。

“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

就能往生极乐”

大家方便的时候,最好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我造过多少恶业?吃过多少苦头?”其实,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痛苦从未远离过自己。所以,若想不再受这些难忍之苦,我们务必要精进修行。

修行佛法,实际上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高不可攀。譬如说,最下等的人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比较简单吧!只要对阿弥陀佛有坚定的信心,一心一意发愿往生,然后依教奉行,不造五无间罪和舍法罪,那么定会如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亲口承诺的:我们命终后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以前有一个喇嘛对外宣称:“色达堪布(指法王如意宝本人)说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完全是妄语,往生极乐世界岂会如此容易!”

此人可能不太熟悉教理。我所说的,实际上是以《阿弥陀经》为依据,并非从分别念中杜撰出来的。所谓“一百万遍名号”的界限,是我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观音上师、多额单比尼玛活佛等曾明确授记:“将来你若让有缘人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此处是指藏语佛号,汉语‘南无阿弥陀佛’则需六百万遍),他们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我个人的品行再怎样卑劣,也不会拿这个来欺诳世人。所以,有佛陀与上师的教言为证,希望大家好好发愿念佛,毫不犹豫地选择对今生来世最有利的事,珍惜当下的每一刹那!

仅仅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

也能遣除任何邪恶的损害


当今时代,任何人修法都不可能没有违缘,即便是接近登地的圣者,也会遭受种种困苦和挫折。

然而,只要值遇磨难时不退失信心,坚定地祈祷上师三宝,不为外境所束缚,就一定会得到强大的加持和庇护,从而迅速得到解脱。

实际上,修行人的内心一旦具足正念,什么东西也伤害不了他。魔王波旬当年在佛陀面前,就亲口承认过这一点。

说到底,魔障并不具备从实质上毁坏一个三宝弟子的能力,因此,只要我们信念坚定,哪怕仅仅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能遣除任何邪恶的损害。这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的珍贵教言。

骂了人,请马上念

“嗡班匝萨堹吽”


现在,不少人喜欢给别人取绰号,叫什么大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大胖子……甚至还有更不堪入耳的。其实,如果你经常叫人“大胖子”,那自己五百世可能会转生为大胖子,一不小心就造下了令自己后悔的恶业。

我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常讲给别人取号的果报,并引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的公案说:一个人曾用十八种动物头的绰号辱骂他人,结果就转生成了有十八个动物头的怪物。

其实,口业是最容易造的,所以智者从不随便多言。他们常以圣者的教言,观察自己说话的时机、环境、轻重,然后才说些有必要的话语。

我们平时也一定要谨小慎微,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随意对人恶言相向。假如自己因业力现前,控制不住骂了人,也应马上念“嗡班匝萨堹吽”至少一千遍,乃至十万遍。以此咒力的不可思议加持,可以忏净任何可怕的业障。

菩提心可遣除一切负能量

生起菩提心和受持菩提心,是极为甚深的心灵之道。

我从很小开始,就以学习和修持佛法为主,并有幸跟随一百三十多位了不起的上师修学,也有机缘为成千上万的人宣讲佛法。

从我自身经验来看,在所有的佛教法门中,菩提心的教授极为甚深。且不说实际修持菩提心的利益,仅仅是听闻这个法门,也会播下解脱的种子。

若能以菩提心摄持自己的生活与修行,将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不仅能带来健康、长寿、富足,同时,还可遣除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种种负能量。

不要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

世间上的任何妙欲,从中可以享受的快乐十分微薄,但随之而来的痛苦却无穷无尽。可遗憾的是,许多人好像并不清楚妙欲的众多过患,对此毫不在意,日日夜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许多人在年轻时代,花费大量精力追求一些不必要的妙欲,自以为人生还特别漫长。但事实上,人的一生相当短暂,老人们对此就深有感触。

我们从一岁到十几岁,都是贪玩的孩童时期,这段时间如梦般恍恍惚惚就过了;十几岁到四十来岁,可以算是人生的鼎盛时期,但也转眼即逝,并且在此期间经常遭遇家庭、工作的各种违缘,抽不出时间修持善法;到了五六十岁以上,身体大不如以前了,尽管也想行善断恶,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住眼前的时光,不要肆意挥霍宝贵的人生。尤其当妙欲勾住了我们的心时,应通过各种方法了知其本性,不要让自己再成为它任意摆布的奴隶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不离
第六章
众生
皆苦,能断为大
如果我们生病或者遭受一些莫名的危害,
此时千万不要心生嗔恨,要明白:
这是修自他相换的良机,
是一个逆增上缘!
怎样断除贪恋一个人的痛苦

当你对一个人生起强烈爱意,心变得极不自在时,用什么方法可以平息由此而生的诸多烦恼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麦彭仁波切的一个教言,看看一个贪欲炽盛的老密咒士,是怎样通过观修大圆满,将贪欲融入美妙的道用中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名叫“莲花地”的地方,盛开着各色争奇斗艳的鲜花,这里居住着一个老密咒士,他的贪欲就像烈火般熊熊燃烧,故其名为“贪欲火燃”。
一天,老密咒士遇到一位美女,他的魂当场就像被勾走了一样,只见他冲到美女面前,卑微地趴在她的脚下,乞求她跟自己一起生活。
美女见这密咒士又老又丑,不但不愿搭理他,还一脚踢到他的头上,狠狠骂道:“给我滚!”然后,跑到旁边一位叫“青春快乐”的年轻人面前,与他接吻、拥抱……
老密咒士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还白白遭受了一番侮辱。看到美女与年轻人整天卿卿我我,他的贪欲比以前更强了,以至于茶饭不思、夜不成眠,口中不停地发出叹息……
旁人以为老密咒士生病了,便为他找来了不少名医。有的医生认为,他的病是由风引起,还有的认为是由火或者魔引起的,并都做了相应治疗。但这些方法不但没有见效,反而让他的病日益严重。
老密咒士天天呼喊着那个美女的名字,身体每况愈下,后来竟然疯了。其间,好心的人们还迎请了众多上师为他灌顶加持,但还是无济于事。
后来,一位文殊菩萨化现的十六岁月亮童子,嘴里散发出悦意的妙香,来到了他的面前,对他说:“老人家啊,您到底得了什么病呢?”
一见到月亮童子,老密咒士生起一丝欢喜心,心智也稍稍恢复了一点。他摸着童子的手说:“我看见一个美女后,当下就生起了难以控制的欲念。每当见她跟别人在一起,对别人流露出爱恋的眼神,我总是私下期盼:那个人是我该多好!因为反反复复想这事,不知不觉就变成了这样。”
月亮童子说:“老人家啊,您真该好好想想!您对她生起爱慕心,真的就像飞蛾扑火一样。要知道,女人的青春如同莲花一样短暂,有朝一日,这个美女人老珠黄、满脸皱纹,您还愿像现在这样爱她吗?您既不顾自己白发苍苍的现状,也不明白她的娇躯是无常的本性,真是已经着魔了。请不要再对她执著,断了这种贪心吧!”
听到这番话,老人簌簌流下了眼泪:“月亮童子啊,虽然你讲得有道理,但也改变不了我的心意。你如果悲悯我,就请把她带到我身边吧。除此之外,哪怕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也无法让我满足。在这世上,只有她才能让我快乐。
月亮童子继续劝老人:“对于毫无意义的事情,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何必要呢?以前您没见到她时,心很清净,但自从看见她,就一反常态,您的心已经被魔众的贪心箭射中了,真是非常可怜。若人人都像您这样,甚至对天女也心生倾慕而失望绝食,那就实在太愚笨了!”
“对于始终不能达成的愿望,或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您不应该太强求。否则,只会给身心带来剧烈的痛苦,不但今生中烦恼迭起,而且把来世也摧毁无余了。”
“本来您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密咒士,可以降伏外面的邪魔,为世人所敬重。但现在当自己的心魔显现时,却无力对治,这是非常可笑的。”
“您屡屡执著她的花容月貌,认为她长得国色天香,这也只是您的分别念而已。”
老人喃喃道:“你说得很对,但我还是忘不掉她,就像有个桩子插在心坎中一样,对她的爱实在放不下。”
月亮童子告诉他:“老人家,请听听我的肺腑之言:您说您的心爱着她,那现在,我给您讲一个故事,里面有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用‘心’来断除自己的贪心。”
“在阿赖耶的大地上,有个叫分别念的孩子正在哭泣,路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啊?’”
“孩子说:‘我看见了一个美女了,想要她。’”
“这个好心的路人就安慰他:‘你别哭了,其实并不是美女引诱了你,而是你的心散到了外境上,把自己紧紧缠缚。’”
“心本来犹如虚空,不存在任何痛苦,但你偏偏要贪著外境,这就像在虚空里打疙瘩一样,人为地制造了各种烦恼。”
“求不得苦是源于自己的心,贪执美女也是如此。孩子,如果你能使自己的心坦然安住,那谁也无力伤害和引诱你。反之,假如你的心紧紧地执著外境而不愿放下,那就像被关在监狱中一样,恒常承受各种苦痛。”
“所以,请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就会发现它本如虚空,根本不存在任何能贪之念,如此,贪心就像阳光下的黑暗,自然消于法界中了。”
“这种令心自然安住的窍诀,您必须要了知,并运用它来断除自己的贪心。总之,在您生起贪心时,若能立即观它的本性,贪心当下就会消失。”
听完此话,老密咒士一下生起了绵绵不断的安乐,贪心彻底根除了。他感激不尽地说:“月亮童子,你真是一位利乐的引路人,非常可惜这么晚才遇见你!以前我虽也听说过‘万法唯心造’,但只是停留在文字上,从未对此实修过,以至于在无意义的贪欲中,白白耗费了大半生。”
“我以前修的法,没能调伏自心,反令烦恼越来越增上,贪心越来越炽盛。与我相似的密咒士也有很多,对这些自以为在行持密法的人,我希望你依靠善巧方便,好好也给他们宣说殊胜教言。”
“你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我已了知‘依止贪欲来希求解脱’是痴心妄想。虽然我已经老了,但贪欲对我的危害还是非常大。今天遇见了你,令我在功德上增添了一道彩虹,所以,你是我真正的大恩上师!”说着,老人一边热泪盈眶,一边对月亮童子恭敬顶礼。
月亮童子继续开示:“我再给您传授一个教言:日后见到美女生贪心时,要明白这实际上是轮回的粘合剂。若想把贪心转为道用首先应将一切万法的显现观为自己的心。了知美女是自心的显现,再将心观为空性,此时虚空中的彩虹还会不会捆住虚空呢?肯定不会。然后再观察能贪和所贪,就会发现外境和自心没有差别,贪心和外境根本无法束缚自己。”
“一旦明白此理,看不看美女都没有差别,就像梦中踩在火上而毫发无损一样,这时您所见的一切全能转为道用,不像一般的世间人,见到美女就生贪心,注定会感受无量痛苦。”
“若能将此贪心转为道用,与美女相见甚至进一步接触,都是可以的。当然,自己必须要有相应的境界才行。就像狂风对小小灯火是一种违缘,但对森林大火反而是很好的助缘,当风越来越大时,森林里的火也越来越旺。因些,我们应根据自己智慧身体的实际状况人,享用与之想适应的窍诀美食。(往昔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有些行持无取无舍的行为,显现为猎人、屠夫、妓女的形象,但这一切并不会染污他们丝毫。不过,圣者的这些超用行为,不是一般人可随意效仿的,所以,初学者最好守持净戒,不要胡思乱想为佳。)”
最后,月亮童子对老密咒士谆谆告诫:“听了我的这番教言,以密宗为借口的很多修行人,可能害怕将来会堕入地狱。但愿他们依此甚深方便教言,在尽快时间内得到解脱!”

人生真是一场梦吗
许多人常说“人生如梦”,那么,这句话真的成立吗?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明明如此真实,给我们带来的苦乐也那么明显,为什么偏偏说它是一场梦呢?
对一般人而言,醒与梦完全是两个概念:醒是真的,梦是假的。没人会把梦境执为实有,但人人却把醒时的一切当真,并以此引生了千般执著、万般苦恼。倘若醒时也如梦境般无实,那我们现在的一切执著就没了意义,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下面,我们根据麦彭仁波切的窍诀,以拟人的方式,通过醒和梦之间的几番辩论,来观察这二者的真相。
立 论
狡猾的醒者首先发言:“你梦境是虚假的!”
正直的梦者说:“不仅我是,实际上你也是!”
第一回合
醒者:“我肯定不是,例如我吃肉可以充饥,身体被火烧会痛,这些感受都真实存在。”
梦者:“你的说法不成立。我在梦中吃肉也同样饱腹,被火烧也同样疼痛,感受跟你一模一样。”
第二回合
醒者:“你昨晚梦境中的显现,到白天醒后一点都不存在了,所以你是假的。”
梦者:“同样,你今天感受的一切,到明天以后也没有了,因而你也不是真的。”
第三回合
醒者:“虽然这些在明天都不在了,但今天的一切,是我亲身所感,它应该真实。”
梦者:“如果说亲身感受就是真实,那我在梦中经历的,也是亲身感受,跟你又有什么差别呢?”
第四回合
醒者:“我醒时的显现长久稳固,比如我家里的摆设每天都不变,所以一定是真实的,而你梦境很快就消失了,故只是一种幻象。”
梦者:“梦中的显现也不全是短暂的,也有长久的时候。比如西根活佛在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于清净刹土享受了二十一年的生活。所以,我也有漫长的梦境,不能以时间长短来断定真假。”
第五回合
醒者:“梦境中可以自由地穿越岩石,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但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这种能耐吗?还不承认自己虚假吗?”
梦者:“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要具足因缘,你醒时也能做到这一切。像莲花生大士,在几个国王面前,就示现过入火不焚、入水不沉;米拉日巴尊者显示神变时,也曾在山岩中无碍地穿行,在空中自在地飞翔;嘎单巴德幼年时,噶陀寺有十万比丘,每天中午他们都外出应供,下午再飞回自己的茅棚……”
“因此,只要因缘凑齐了,在醒时也可以显现这些奇迹。反之,假如因缘不具足,不要说醒时,就连梦中也不能穿山越水、自在飞行。”
第六回合
醒者:“不,梦中不需要因缘,也能显现这些奇迹。你躺在床上睡了就做梦,这要什么因缘呢?你不是随便做梦吗?”
梦者:“假如不需要因缘,那你为什么不能每天晚上都梦到这些?一个法之所以不出现,就是由于因缘不具足,既然梦中的这一切不需要因缘,那它理应恒时出现啊!”
第七回合
醒者:“大梦境中,已故的友人可以重逢,不曾有的儿子也可以出生,这在醒时根本不可能发生,所以你肯定虚假的,这一点不容置疑。”
梦者:“为什么跟你不一致就是假的呢?梦中的事和醒时的事,应该公平对待,不能以你醒时的经验为准绳,就简单武断地确定我是假的。”
“在你面前,某人可能已经死了,但在我眼里,他仍活得好好的,我们可以相遇;梦中生儿子的话,对你来说不可能,但对我来说却可以发生。不能因为你的境界中没有,就认为它是假的。”
第八回合
醒者:“梦中享用的美味佳肴,并不能解除第二天醒来的饥饿,所以,你的梦肯定是假的。”
梦者:“同理,醒时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也不能遣除梦中狂风暴雨的袭击,所以,你也不一定真实存在。”
第九回合
醒者:“你晚上做的梦,其实是一种迷乱的显现。”
梦者:“如果梦中的一切是迷乱,那你醒时所遇到的也是!如上例证也适用于此。”
第十回合
醒者:“晚上做梦后,醒来只要回想一下,即可了知梦为虚假。但在做梦时,却根本不知醒时的显现是虚假。”
梦者:“那又怎样?难道就因为和你醒时所知不同,便说我梦中所见不对吗?如果说梦境在醒时不存在,便认定我是虚假,那你醒时的显现在梦中也不存在,凭什么咬定你就是真实呢?”
“总之,如果是真,双方都是真;如果是假,双方都是假,我们二者没有任何差别。”


这个戏剧形式的教言,只不过简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当然,对有智慧的人而言,依此教言,足以证悟一切诸法的本性。
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醒者和梦者确实没有差别。也就是说,若以实相观察,二者皆非实有;但不经观察的话,又都有各自的显现,真则都真,假则都假。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应随时随地观修万法如梦,对一切不要特别执著。当我们对别人生贪心或嗔心时,马上意识到这跟梦中嗔敌贪亲一样;当自己成功或失败时,也知道这就如同梦中的成败一样……
若以此慢慢断除执著,不但各种痛苦会离你远去,最终还可以认清一切诸法的真相,证悟三世如来的果位!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观音大士!


作者: 晋美彭措法王口述
索达吉堪布编译


不离


第七章

正见的力量

凡夫人在修行过程中,倘若各方面享受

过于优越,则不易生起出离心;

如果太苦了,无食果腹、无衣蔽体,又

会身不安,身不安则道不隆。

所以,大乘经论中讲:不堕两边,应行

中道。

人生最可靠的是信心和正见


作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前途务必要好好思索。为了使现在、将来圆满幸福,每个人均应抓紧时间做有益于自己的事情。

当然,在我看来,对众生今生来世最有帮助的,莫过于殊胜的佛法。而在佛法中,有两个要点必不可少:

第一、 清净的见解,尤其是相信因果的正见。如果没有它,就得不到善趣的安乐。

第二、 无垢的信心,即对三宝有永不退转的信心,这是今生和来世一切圆满的根本。

那么,对三宝的信心和因果不虚的正见,对每个人有多重要呢?佛陀告诉我们,若具足了这二者,就一定不会堕入恶趣,并且所希求的一切功德皆可依此而成就。

因此,信心和正见是我们最究竟的朋友,除此以外,像财产、地位、名声等,并不是永久可靠的依赖,因为当自己奔赴中阴时,这些一点都带不走。

我们的生命,犹如黎明时的星星般眨眼即逝。作为一个老人,我比较容易有这种感悟,而年轻人,也别以为未来还很长,不要盲目地有这种自信。今后应该有什么打算,每个人都需要想一想。

再小的善业,

也可换来无量安乐


不管国王还是乞丐,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众生死亡之后,均会随自己所造的善恶业而流转,因此,为了今生利益而造诸多恶业,是相当不明智的行为。

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谁都希望得到快乐,而不愿意感受痛苦。因此,为了日后的长久安乐,在今生短暂的时光里,趁选择权还掌握在自己手中时,我们应该修持正法。

麦彭仁波切讲过:今生是因,来世是果,既然如此,那现在为什么不多造善业呢?就像农民种庄稼,若想在秋天收获,就必须在春天好好播种耕耘。

我曾再三讲过,哪怕造一个小小的善业,将来也可获得无量安乐。比如每日念一遍《普紧行愿品》,花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依此功德,未来定能断除恶趣的根本,获得无量胜妙的安乐。

又比如,佛经中讲,就算听到讲法之前的海螺声,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更何况是亲自听闻佛法了?

因此,我们不要以为一些小善微不足道。假如一味地贪执闪电般的今生享乐,对将来从来不做任何准备,年老时一定后悔莫及。

我们的心居住在身体中,就像小鸟暂停在大树上一样,相聚的时间非常短暂。尤其是作为老年人,头发正在一根根被风霜染白,走路也不能像往昔一样挺直,这说明小鸟就要离开大树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趁现在心识的小鸟和身体这棵大树正聚合在一起的难得因缘,好好精进修持!

“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对因果要有一定的信解,这是佛教徒最起码的条件。倘若对因果没有信心,哪怕修再甚深的法,也不会有什么成效。

大家首先应明白,果报是众生的业所感召的。而业又有善、有恶,有定业、有不定业,有今生受的、有来世受的,来世中又有下一世受的、有好多世之后受的。所以,众生的业感,在时间、果报上各不相同。

现在有些人认为:“我今天造一个善业,马上就要成熟善报;今天造一个恶业,很快就会受到恶报。”这是不了解因果的缘故,若真正了解的话,当知“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还有些人说:“我一生念佛、参禅,造了许多布施等善业,但心里仍是烦恼不断,家庭不和顺,生意又不好,不知三宝的加持哪里去了?因果是虚妄的吧!”

这是很大的邪见。要知道,就算是释迦牟尼佛,也从没讲过造业是即造即成熟,而是说“百劫不毁灭”——就算经过了一百个大劫,业果也不会消失毁灭。

或许又有人问:“佛陀在世时,许多人修行能立即证果,善恶也是现世现报。而如今,众生修行不能如此,业报也不会很快成熟,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佛陀住世时是果法期,众生的根基比较利,修行后马上就会证果,尤其是证小乘圣果非常快;而现在是末法期,众生的根基明显大不如前,业报成熟也没有那么快了。

但即便如此,业力的本性也不会改变,正所谓“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迟早有一天,定会证得相应的果位。

“世间的琐事,若去希求,

就没有一个完结之时”


在轮回中,众生希求无常的世间法,而不愿追求解脱,以至于始终陷在苦海中头出头没,就像水中冒出的气泡一样。

其实,世间法犹如闪电般刹那无常,希求这些始终不会有一个结局。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说:“世间上的琐事,若去希求,就没有一个完结之时。何时放下,何时才会了。”

无始以来,我们在世间法方面花费了无数精力,结果却是徒劳无益。所以,现在该是让心好好休息的时候了。

有些人对世间的一切非常执著,尽管自己腰缠万贯,但对需要帮助的众生,却丝毫也不愿伸出援手。其实,世间的有漏财富,品格卑劣的人也能得到,所以当我们拥有一点点钱财时,千万不要有傲慢心。

上师托嘎如意宝曾讲过,有一次,多闻天子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不可一世地去拜访贡嘎天子,结果发现,贡嘎天子的财富远远超过了自己。于是,他的傲慢当下就荡然无存了。

既然多闻天子的财富都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的财富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因此,我们应当观察万法无常,以如幻如梦来对待一切,看世间法就如同看荧屏上的影像,如是久而久之,对人事物的强烈执著会慢慢褪尽,一切功德也就自然具足了。

平时一定不能攀缘太多

为了使人生有长足进步,我们平时一定不能攀缘太多。假如身体做各种世间杂务,口中言说许多闲言碎语,心里不断生起层出不穷的分别念,这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违缘。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舍弃无意义的事情,修持具有无量功德并能调伏自心的佛法。假如依靠善知识的窍诀,真正精进地修行,哪怕是仅修一个月,也会得到明显的受用。

有些人本来有许许多多的修行机会,但他却经常找一些借口延误,从而把绝好的缘分都断绝了。

还有些人虽然修行多年,但内心整天在烦恼中虚度时光,烦恼贼已将他的善法全部偷走了。他们始终得不到修行的验相,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而是自己的业力深重,或是精进不够。

因此,散乱心和烦恼恶念,我们最好不要去依止,而应将其彻底舍弃,否则永远不会安宁。

当然,我们若想在短时间内成就,这也不太可能。但缘起的真理是不会欺惑的,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地精进,依靠无欺的缘起力,一定会得到某种相应的功德,今生来世的一切都吉祥,不会出现任何违缘!

对恶劣的人必须要清理

如今,值得信赖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当我们做重大事情时,不要随便宣扬,应以秘密的方式去做,这样就不容易遇到违缘。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具备猛厉的行为和怀柔的能力,对自方慈悲,对敌人勇敢,并能辨别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

从历史上看,许多众生的惨烈痛苦,有时就是一两个人的恶行造成的。所以,对于这种恶人,尤其是十恶不赦的人,必须要立即舍弃,不然就会毁坏国家和团体。

包括在佛教中,对于性情极其恶劣的众生,若以柔和的方式无法度化,那在慈悲心的前提下,佛菩萨必须示现威猛的行为加以降伏,这也符合世间的正规。

在许多君主教言中也讲过:对于不愿悔改的恶人,除了砍杀身体外,其他的惩治手段如捆缚、鞭打等,都允许使用。假如国王判一个人死刑,作为上师理应劝谏,但国王若以其他方式来制裁,这时上师也不必劝阻。

可见,为了国家的安全、众生的安乐,对恶劣之人采取严厉的行为,有时候也是需要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