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族群隔离现象和讨论(一个关于大学本科社交圈子的话题)

"参与也是给明星垫底的,不如不参加。"
这种想法不好。重在参与,其他的都不重要。
小孩子,非竞技性的还行。大一点的孩子或大学生,玩的不是档次的,压底的,反而影响社交自信心。大学其实社团活动很多的, 比如乐队,兴趣小组,社会公益,环保,社会援助等都很容易和各族学生混熟合群。
 
-体育另当别论,冰球,田径,碰撞类的球类本来就没优势, 参与也是给明星垫底的,不如不参加。

你家里,没有孩子打冰球。

即使是白人,当体育明星的也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白人搞体育,最终也就是业余爱好,和亚裔差不多。
 
你家里,没有孩子打冰球。

即使是白人,当体育明星的也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白人搞体育,最终也就是业余爱好,和亚裔差不多。
重在参与。只有参与,才有融合。
 
个人感觉吧,加拿大在教育中对亚裔的包容程度已经很好了。我感觉现在亚裔或华裔在大学的比例只会比2010年高。

从2010到2020, 亚裔孩子上大学的数量比例应该比2000-2005年要高很多,因为1998-2000年后移民的主力人群的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
 
从我认识的华人年轻人来看,白人,亚裔对他们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朋友同学中白人亚裔都有。对他们没有区别。他们会去白人朋友家里沙发上睡觉。白人朋友会去她(他)们的沙发上过一晚。人种真的没有差别对他(她)们。

这个不是骗你们的。我家动不动就有白人孩子来住一晚。带他们一快去吃饭,Camping 等。我家孩子也常去白人朋友家的cottage 或船上玩。
小时还常被邀请去跟白人朋友的家人一起去NAC听交响曲。。
楼主说的是大学里的族裔隔离现象,你说的是小孩子的情况。我的观察是在低幼年龄时期,这里的孩子族裔区分(类聚)概念甚少;但青春期后、成年之后则有很大不同。主要还是文化、爱好乃至饮食、卫生习惯方面的不同自然分群的。个别情况不具普遍意义。
 
楼主说的是大学里的族裔隔离现象,你说的是小孩子的情况。我的观察是在低幼年龄时期,这里的孩子族裔区分(类聚)概念甚少;但青春期后、成年之后则有很大不同。主要还是文化、爱好乃至饮食、卫生习惯方面的不同自然分群的。个别情况不具普遍意义。
我说的是大学学生。这里出生长大的年轻人成年之后文化,爱好乃至饮食、卫生习惯都是与本地人一样。区别很小。我认识的男女都是这种情况。现在恋爱方面也是男性找了白人女友,女性有朋友的有各个人种。
 
最后编辑:
我说的是大学学生。这里出生长大的年轻人成年之后文化,爱好乃至饮食、卫生习惯都是与本地人一样。区别很小。我认识的男女都是这种情况。现在恋爱方面也是男性找了白人女友,女性有朋友的有各个人种。
好一些,但还是不能完全融入,和小孩有关,也和家庭有关,文化习俗也有些不同,关于学校里族裔的比例,确实是个问题,不注意,迟早会有问题,你实际从一个当地人的角度想,如果看到某个大学都是某些族裔,会怎么想,要么他们的孩子就不去,要么就会出来评论,加拿大还好黑人拉美人不多
 
我曾经去过U Waterloo校园发现亚裔学生几乎90%和亚裔学生一起在校园走路, 去图书馆,教学楼,餐馆等。
你说的这亚裔学生大都是是中国留学生吧?我在校园看到一帮亚裔学生在一起走路和去哪里,就会猜我就要听到讲普通话的了,绝大多数情况时在我走过他们时我听到普通话的对话。我不记得有没有例外的,除了两个亚裔一起走的例外比较多。当然,这很好理解,这也是中国现在富强的一个标志。
 
什么叫融入? 有点自信不? 我看大多数孩子没有融不融的观念.
的确如此。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年轻人没有感觉他们不属于这里。他们显然不属于中国。对中国的概念并不多,去中国也根本没法适应。
从小跟本地人一快玩,一块上学,一块长大。
 
最后编辑:

我曾经去过U Waterloo校园发现亚裔学生几乎90%和亚裔学生一起在校园走路, 去图书馆,教学楼,餐馆等。
这是真的
 
别以为年轻人都像老帮菜,高中、大学学生的朋友圈儿里任何种族、宗教、无神论者都有,什么白的黑的黄的伊朗的日本的韩国的印度的都有。
 
别以为年轻人都像老帮菜,高中、大学学生的朋友圈儿里任何种族、宗教、无神论者都有,什么白的黑的黄的伊朗的日本的韩国的印度的都有。
表看CFC反难民反其他族裔占主流(个别不同观点的基本会被群殴), 他们的下一代只要是在加拿大读书长大的,朋友圈子同学圈子任何种族宗教白的黄的黑的伊朗的日本的韩国的印度的都可能有。
中国人特别是在大陆长大的中国人,种族歧视太严重了。。。无解
 
表看CFC反难民反其他族裔占主流(个别不同观点的基本会被群殴), 他们的下一代只要是在加拿大读书长大的,朋友圈子同学圈子任何种族宗教白的黄的黑的伊朗的日本的韩国的印度的都可能有。
中国人特别是在大陆长大的中国人,种族歧视太严重了。。。无解

这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朋友圈子可以说包含任何族裔的,只要合得来的人他们就交往,举不胜举。
 


这是真的

这是真的, 我承认. 但我认为和'能不能','融不融入'无关. 更重要的是这代表了我们下一代的对其身份的认同与自信. 等那一天你孩子对自己的身份不认同不自信,那才是 担心的. 我就是我,是不一 样的焰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