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省数学教学大纲的问题在哪里

再补充个例子,小女儿从小脾气就犟,什么事都与你反着来。我们是每个孩子房间都有她们独自的电视,但她妈妈规定不完成功课不准看,大女儿习惯了,做的很好,可小女儿关上门,声音调低偷看,让她妈妈发现了,立即没收了电视,再哭再闹也没用。二星期后,觉得好像有些进步,回家就做作业了,找个理由,以奖励的方式把电视放回去,从此回家先做功课,如遇到有播放时间冲突时,先与她妈妈商量,看完电视立即做作业,连晚饭都要做完再吃,至此养成了习惯。她姐姐的脾气小时候也是有问题,一次在上海中百一店看到一个她心仪已久的玩具,非要买不可,因为那玩具体形很大,携带不方便,就与她商量,回到家附近的店买,可就是商量不通,后来直接坐地上哭,我拉起她妈妈就走,躲在一旁看她怎么办,没一会,她发现父母不再管她,马上爬起来找我们。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买那个玩具,使她明白凡事都要讲理。还有一次,大女儿和我妹妹的孩子一起吃饭,她妈妈炒了一盘鸡蛋什么,大女儿非要分多点,她妈妈一气之下,把蛋全扒拉给了我侄女,大女儿立即傻眼了,瞅着她的空盘愣是没反应过来。从此再也不会无理取闹了。
可能这些做法不太符合北美的教育方式,但从小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是成长的必须的一环,对否?
嗯,我觉得你的做法挺北美的,我观察周围的西人对待孩子在超市里闹着买东西或者赖在游乐场不肯回家,西人爹妈多半也是扭头就走,最后娃哭着跟上去。
关于孩子想要多吃多占好东西这件事,我也是最近发现娃有这倾向。然后反省了一下,觉得是家里的长辈总把好的给娃造成的。所以我现在刻意要纠正过来。比如她睡前读故事书时总喜欢角色代入,读之前必先挑一个她觉得图片上最好看的角色,然后给我指派另一个角色,我那天就故意跟她拗着说,不行,今天我想要当这个(她想当的)角色,好东西要分享,好角色也要轮流当,娃不干,又哭又闹的,说明天就不是这个故事了,她就没机会当了,我就把书放下说,我一直都不能当最好看的角色,我很不开心,不想读书了,你自己睡吧。娃折腾了一阵发现没用,最后只好气呼呼地说让我当那个好看的角色,而且同意以后轮流挑选角色。不过为了安慰和鼓励她的妥协,那天晚上我读完故事又用手机找了跟那个故事相关的一小段动画片,跟她一起用手机看完。
 
看来要数学成绩好。一定要教,还要上中国的教材
 
同意层主的总结。俺也唠两句。儿子自小来加拿大。是个懒蛋。我从小学一年级数学一直辅导到大学二年级数学。从国内背来能找到的整套的数学教材。不少还是文革时期的人民公社和毛语录。就翻译成通俗话教他。英语从来不教,只让他看书。儿子每到一个新学校,常常指着校里的图书馆吹牛:这里的书我全都看过。儿子小的时候幸好没有手机。规定周一到周五每天只允许看半小时电视(或玩电脑)。或多看中文/法文电视一小时。周末一小时。儿子从小喜爱体育运动(我是他多项运动的启蒙教练)。所以不常宅在家里。

体会:1.数学要多动脑动笔做练习。从他2-3年级起,我编了个简单程序,一/二/三位数的乘法。随机出现两个乘数,他填答案。对了,屏幕給个high five。错了try again。暑假一天做100道题。开始他骗我,说做完了。我说你才做了87道,他说你怎么知道。我说我设了个counter。以后老老实实做100道。一个暑假下来,心算能力有很大提高。后来他跟我学会了简单的编程,自己开始编游戏。
2.数学要中国/加拿大的课本同时教。多种方法解同样的题。融会贯通。
3.多讲数学家的故事。他8岁时我給他讲高斯6岁发现连加公式。他搞懂后就要我讲连乘的方法。10岁show and tell 上台讲choas理论和蝴蝶效应。
4.儿子动手能力很强。我从小培养他做handyman。修房子/修车/铺interlock都带着他。8岁回来说,全班同学打鸡蛋,就他一个人打到碗内,其它人都掉到地上。16岁考下驾照,第一次坐同学的奔驰车兜风。回来说车胎瘪了,他一个人在路边换了备用胎。
6年级考入gifted class。11年级带领科技小组参加市/安省汽车模型比赛(他负责电气/动力部分),获全市第三名,安省第5名。
现在牙医毕业了行医了。安省铁人三项比赛2000多人他的成绩排179. 安省巴西式摔角金/银/铜牌都拿过。还拿过纽约举行的巴西式摔角的金牌。
儿子没参加过任何补习班,而且一直是公校学习。

中国有句老话:
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子孙。
十分聪明用十分,生下子孙不如人。

所以要留下30%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陪伴孩子,不要120%用在工作/生意/发财上。:)

一流的家长都是自己教自己陪。。没有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了。。
二流的家长送班跟进度。。
三流家长只管送。。
。。。
N流。。

我在微信上说过,挨了不少批判:buttrock::buttrock::buttrock:
 
一流的家长都是自己教自己陪。。没有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了。。
二流的家长送班跟进度。。
三流家长只管送。。
。。。
N流。。

我在微信上说过,挨了不少批判:buttrock::buttrock::buttrock:
简单来说就是人在加拿大,也要用中国的办法
传种接代,累活啊
不过都是医生牙医啥的,听上去不错
 
简单来说就是人在加拿大,也要用中国的办法
传种接代,累活啊
crosby之所以成为crosby是因为有老crosby。。不然送啥program都不管用。。哪都一样,世界通行。。。
 
一流的家长都是自己教自己陪。。没有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了。。
二流的家长送班跟进度。。
三流家长只管送。。
。。。
N流。。

我在微信上说过,挨了不少批判:buttrock::buttrock::buttrock:
自己教自己陪,那至少得有一个专职家长才行。。。N年后娃长大了,自己当家长了,也不得不抛开当年他/她爹妈苦心培养出来的那些才华,再把精力都投入到教和陪下一代身上。。。这世道:(
 
crosby之所以成为crosby是因为有老crosby。。不然送啥program都不管用。。哪都一样,世界通行。。。
crosby只有一个呀,没成的应该也不少吧?
还有那个谁,老爹疯狂对他,最后和爹在爷爷奶奶面前打了一大架,警察都来了,最后到也是成材了,如果他爹不折磨他,不知道还有没有今天?
 
自己教自己陪,那至少得有一个专职家长才行。。。N年后娃长大了,自己当家长了,也不得不抛开当年他/她爹妈苦心培养出来的那些才华,再把精力都投入到教和陪下一代身上。。。这世道:(
读书还好啦。。毕竟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window很宽。。

艺体的window都很窄,过了黄金窗口就完了。。。
 
crosby只有一个呀,没成的应该也不少吧?
还有那个谁,老爹疯狂对他,最后和爹在爷爷奶奶面前打了一大架,警察都来了,最后到也是成材了,如果他爹不折磨他,不知道还有没有今天?
我的意思是说,的确大部分的西人家长对孩子不如亚裔家长上心。。。但是你是没碰到那些上心的;) 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有时也有偏差。。。

放养论可以缓行:buttrock:
 
自己教自己陪,那至少得有一个专职家长才行。。。N年后娃长大了,自己当家长了,也不得不抛开当年他/她爹妈苦心培养出来的那些才华,再把精力都投入到教和陪下一代身上。。。这世道:(
对头,一代负责下一代,这才叫传承。说实话,想一想,比一比,我们对父母与对孩子的用心是否有差别?
 
我的意思是说,的确大部分的西人家长对孩子不如亚裔家长上心。。。但是你是没碰到那些上心的;) 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有时也有偏差。。。

放养论可以缓行:buttrock:
西人家长很多对孩子很上心的,不过心态和目的,我个人觉得和华人家长区别还是很大的,总体来说啊
 
一流的家长都是自己教自己陪。。没有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了。。
二流的家长送班跟进度。。
三流家长只管送。。
。。。
N流。。

我在微信上说过,挨了不少批判:buttrock::buttrock::buttrock:
我赞同这个观点。家长其实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强弱点和性格,可能更能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
自己管还有个好处是时间灵活安排,大冬天的还不用那么辛苦开车往外送
当然文体social这些包括些集体项目这个自己没办法handle的,只能花钱送出去了
 
最后编辑:
对头,一代负责下一代,这才叫传承。说实话,想一想,比一比,我们对父母与对孩子的用心是否有差别?
是有差别,不过怎么说呢,就像张爱玲早年说:“最恨的就是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婚了”。。。
想到爹妈辛苦培养出来一个人才,然后他/她又只能把自己那些才能都抛开,潜心培养下一代,如此代代往复,那还不如都往儿童教育学方向培养,至少日后也还算学有所用:shy:
 
我的意思是说,的确大部分的西人家长对孩子不如亚裔家长上心。。。但是你是没碰到那些上心的;) 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有时也有偏差。。。

放养论可以缓行:buttrock:
川普家外孙女还没上学就开始学中文了,他家又没有中国亲戚,这可不是放养的样子。
以前有个电影,Nanny Diaries,讲一个学人类学的女大学生误打误撞当了纽约一标准曼哈顿成功人士家庭的保姆。女主人严格按照精英路线培养孩子,连花生酱都不给吃,规定必须吃豆腐--因为豆腐是健康食品,至于学习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最终结果是保姆让那个当妈的明白真心关爱孩子比这些严苛的规矩更管用,这也是主旋律“快乐教育”的需求,但是从中也可以瞥见,那些宣传是一回事,实际情形又是另一回事。放养论,跟CCTV的新闻联播一样,谁爱信谁信。:monster:
 
自己教自己陪,那至少得有一个专职家长才行。。。N年后娃长大了,自己当家长了,也不得不抛开当年他/她爹妈苦心培养出来的那些才华,再把精力都投入到教和陪下一代身上。。。这世道:(
其实也不像想象的那么难。我自己的经验每周一天半足够了。说起脾气犟,没有比我儿子更犟的。他10岁那年我得到联邦政府的工作。一人来渥太华工作。当时儿子的朋友都在多伦多,他说你要是硬逼我去渥太华,我就run away(离家出走)。吓得我和孩子妈妈立刻妥协,说你在多伦多好了。不要run away。这样我每周开车来回渥太华<-->多伦多之间1000公里, 十几个小时在路上。周五下午走,周日晚上回来。跟儿子真正在一起不足一天半。要給他补习数学,带他打球玩体育。这样一跑就是许多年,换了15-16辆车。直到儿子大学毕业,太太才搬到渥太华和我团聚。现在说起此事,儿子不肖地说,你们听我一个10岁的孩子干嘛,该怎么生活你们决定好了。:(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