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 (十五)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四】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 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这支歌我早就听说过,直到前几年才真正听到。

听《亚细亚的孤儿》,最佩服的是罗大佑驾驭文字的功底。“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两句话刻画出了一个恐慌无助的孤儿形象,“黄色的脸孔”则强调了“亚细亚”的属性,“红色的污泥”是不是血迹?“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则是萧瑟的背景。因为是孤儿,所以“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受到了欺侮,想不明白“那解不开的问题”,只能“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眼泪在无言中抹去”。最后,只有一遍遍地追问,“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还有罗大佑对这首歌的处理,歌声是舒缓的,压抑的,没有怨愤,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可是在平静下,却能体会到无言的伤痛。不是哭天抢地才能表达痛苦,在黑夜里一个人流泪才是真正的伤心。

有时候,站在台湾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也特别理解他们。当年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了日本。(记得少时曾无意中读到过一句诗,一位清廷官员离台时所作,“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那样悲愤,记到如今。)50年后,日本战败,又把台湾还了回来。而中间,没有人问过台湾人是怎么想的。当国力弱小时,像割肉一样把台湾划出去求生;国家强大了,又想把它收回来,以彰示国力。台湾人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几个人在乎,也无怪他们要哀叹自己是“亚细亚的孤儿”了。

即便是同情理解台湾人民,难道就会支持他们的主张吗?NO!NO!NO!当然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台湾不过是大国博弈的棋子而已。棋子的想法,没有人关心;棋子的悲喜,没有人在意!

前几年,中国在联合国否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时,记得新闻中叙利亚代表焦虑,无奈的神情,等待别的国家来决定自己国家的命运,真是感慨万分。少年时读《世界五千年》,记得亚述王国(Asia 就来源于此)攻占大马士革。几年过去,还有多少人关心叙利亚人民是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千年的名城是否已变成废墟?

还有阿富汗,日不落帝国的时候被攻占过(福尔摩斯初见华生,就问他是不是刚从阿富汗归来),苏联军队撤走了没几年又来了美国大兵。阿富汗人民招谁惹谁了?

前些年马其顿独立建国,周围的国家反对这个名字,亚历山大大帝千年余威,至今尚存。曾经和一个来自马其顿的同事聊天,她说,“我们曾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可是现在我们连自己的名字都差点保不住”。

一百年前的巴黎和谈,中国作为战胜方却任由强者分配,把山东从德国分给日本。自己没有实力,就不要妄想公平的待遇。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正义和平等也是。

年少时听爱国歌曲,同样是9.18之后的作品,我不喜欢《松花江上》,太软弱,只有哀叹,没有反抗,不如《义勇军进行曲》有血性。现在想来,那是因为中国人多,可以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可是,当实力悬殊时,真要拼死反抗,是不是以卵击石,会不会亡国灭种?(认清自身,认清形势是多么的重要!)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就,没有人在乎失败者的想法。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该做什么选择?是屈辱地活着,还是壮烈地死去?甚至更惨,想要做奴隶而不得,唯一的区别是站着死,还是跪着死?

就像台湾,就那么大地儿,就那么多人,能怎么办?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只能“在风中哭泣”,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这是什么道理”?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徒劳。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强大的国家,有能力的人,有话语权,行动力,自由度要大得多;而弱小的国家和地区,平庸的人,只能在夹缝中讨生活,低头,妥协,这是生存的艺术。

(To be continued)




 
程琳是谁?:rolleyes:
你真是小朋友:)

程琳,1967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洛阳,中国内地流行女歌手二胡演奏家。
1978年,考入海政歌舞团﹐担任二胡独奏;1979年,获全国二胡比赛优秀奖﹐同年又获全军汇演一等奖;1980年,首次以歌手身份登上北京舞台﹐以一曲《小螺号》走红;1981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小螺号》 ;1984年,和台湾歌手侯德健合作专辑《新鞋子,旧鞋子》,获新加坡银奖;1985年,演唱侯德健的《熊猫咪咪》被评为全国十大金曲;1987年,《程琳新歌1987》专辑由广州电视台拍摄成MTV,从而成为国第一位拍摄MTV的女歌手;1997年,参加“献爱心演唱会”被授予“艺高德更高”荣誉奖,同年“程琳二胡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同时推出在美国制作的二胡CD《新新二胡》;2001年,随同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到台湾演出,和台湾歌手苏芮同唱一曲《酒干倘卖无》,受到海峡两岸观众好评,并荣获“最佳合作奖”;2007 年,与Ricky Martin的音乐制作人KC Porter合作,出版了巧妙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专辑-《比金更重》(Greater Than Gold);2012年11月04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个唱“比金更重”演唱会;2013年10月,作为参赛嘉宾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梦想星搭档》;2015年,参加全国农民新春联欢会《过年了》节目的录制,演唱歌曲《故乡情》和《信天游》。
 
我都忘了我还喜欢过程琳唱的童年的小摇车。

百度上居然没有提她嫁给过吾尔开希,当年动乱的风云人物.

我怎么记得这么多八卦?面壁1分钟:shy:
 
程琳是谁?:rolleyes:
你候哥的前女友。。。 好比知道何叔的人愣没听说过刘晓庆。。鸭子,你游出这个楼好伐?
 
你候哥的前女友。。。 好比知道何叔的人愣没听说过刘晓庆。。鸭子,你游出这个楼好伐?
两个人正式结过婚,我记得
 
你候哥的前女友。。。 好比知道何叔的人愣没听说过刘晓庆。。鸭子,你游出这个楼好伐?
切,她猴哥和我有关系吗?:buttrock:
 
你真是小朋友:)

程琳,1967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洛阳,中国内地流行女歌手二胡演奏家。
1978年,考入海政歌舞团﹐担任二胡独奏;1979年,获全国二胡比赛优秀奖﹐同年又获全军汇演一等奖;1980年,首次以歌手身份登上北京舞台﹐以一曲《小螺号》走红;1981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小螺号》 ;1984年,和台湾歌手侯德健合作专辑《新鞋子,旧鞋子》,获新加坡银奖;1985年,演唱侯德健的《熊猫咪咪》被评为全国十大金曲;1987年,《程琳新歌1987》专辑由广州电视台拍摄成MTV,从而成为国第一位拍摄MTV的女歌手;1997年,参加“献爱心演唱会”被授予“艺高德更高”荣誉奖,同年“程琳二胡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同时推出在美国制作的二胡CD《新新二胡》;2001年,随同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到台湾演出,和台湾歌手苏芮同唱一曲《酒干倘卖无》,受到海峡两岸观众好评,并荣获“最佳合作奖”;2007 年,与Ricky Martin的音乐制作人KC Porter合作,出版了巧妙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专辑-《比金更重》(Greater Than Gold);2012年11月04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个唱“比金更重”演唱会;2013年10月,作为参赛嘉宾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梦想星搭档》;2015年,参加全国农民新春联欢会《过年了》节目的录制,演唱歌曲《故乡情》和《信天游》。
哦,她啊:good:
不认识。:(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五】东方之珠 ---- 写给一个城市的情书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罗大佑】东方之珠


写文时查资料,才发现有3首不同的《东方之珠》。乘机欣赏了一下以前从未听过的那两支《东方之珠》,发现还是喜欢罗大佑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这首,相信也是流传最广的。

《东方之珠》就像是罗大佑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其中有思念,有爱恋,有担忧,有祝福。一开始是慢慢地由远及近,“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越是接近,越是忐忑情怯,所以才发问“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然后靠到近前,深情凝望并感叹东方之珠的美丽,“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诉说自己的爱慕和誓约,“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最后是拥抱入怀,回首往昔,彼此依偎,互相取暖,共同向前,“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这几句被反复吟唱,是对东方之珠的深深爱恋,切切关心,以及无限的祝福。

有说《东方之珠》是香港版的《亚细亚的孤儿》,我是不同意的。《亚细亚的孤儿》是悲情压抑的,那种切肤之痛,不身在其中是很难体会的;而《东方之珠》则是温情浪漫的,有关心,有祝福,却是外人的角度,受众就多了。香港人接受并喜欢这份善意,非香港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好感。《亚细亚的孤儿》的接受度可比《东方之珠》窄得多,你能想象罗大佑去CCTV唱《亚细亚的孤儿》吗?可是《东方之珠》不仅香港人唱,大陆人也唱,在中央电视台唱,在回归仪式上唱,在纪念晚会上唱。有歌如此,罗大佑绝对可以自傲。

每次听《东方之珠》,都忍不住在心里赞叹:罗大佑真是有才啊!才子的情书里随便写几句,就让人意乱情迷,芳心暗许;就像美女一个无心的回眸,就叫人魂不守舍,辗转反侧。而我们普通人,心里再如何汹涌澎湃,却爱你在心口难开。(为什么想起了阿Q对吴妈说,“我要和你困觉”?)

如果不是歌中指明“香江”,其实《东方之珠》也可以唱给上海。香港和上海,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因为被划为通商口岸,而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国家的沦陷,而成就了两座城市。真是世事难料啊!

有时候想,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端,从林海雪原到碧海蓝天,又何尝不是东方之珠呢?五千年的海风啊,吹着我们不变的黄色的脸和黑色的发。

曾经,大陆人是仰望香港的。香港的繁华,好像望尘莫及。香港的电影,电视剧,歌曲都曾在大陆风靡一时。我没有追剧的习惯(实在太浪费时间了),可是我看过很多香港电影。在多伦多的时候,有家多元文化电视台,每周六晚上放两部电影,我颇补了一些功课。香港的电影讲究娱乐至死,表演夸张虚浮,看多了都是一个味。那些黑帮片,警匪片,赌片,恐怖片,无厘头搞笑,我都不喜欢。印象深刻的都是剧情片,周润发的《等待黎明》,《秋天的童话》,刘德华的《投奔怒海》,还有讲母女关系的《飞越黄昏》。记得《笼民》,下层人民的生活,拥挤,吵闹,没有衣衫鬓影,都市浮华。还有一部《港督最后一个保镖》,是政治搞笑片,有个女政客叫“中方安心”,嗲嗲地叫民主党首领“猪明哥”,笑坏我了。我看过的最后一部港片,大概是《无间道》?

曾经,香港人看大陆人就像是乡下的穷亲戚,叫“表哥”,还管去香港讨生活的大陆女子叫“北姑”。曾经,香港的货车司机就可以在深圳买房子,包二奶。常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有多少香港人在大陆讨生活?香港的旅游业,零售业,是不是全指望着大陆客?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繁荣与衰落,正如每一个王朝都有崛起与覆灭。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

(To be continued)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六】未来的主人翁

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
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
突然想起了遥远的过去未曾实现的梦
曾经一度人们告诉你说你是未来的主人翁
【罗大佑】未来的主人翁


《未来的主人翁》也是罗大佑的早期作品。罗大佑的创作高峰期应该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自《东方之珠》之后的作品,我好像都没有关注过。我喜欢上他之后,好像他就没有出过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了。再才华横溢的作者,创作高峰期好像也就那么几年。即便以后罗大佑再有名作,可也比不上那十几年才如泉涌,佳篇层出了。

罗大佑一向关心政治,社会问题,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反应。这也是罗大佑比一般只会呢喃唱情歌的绝大部分歌手高超之处。罗大佑的这支《未来的主人翁》,三十多年之后再听,依旧让人感叹,真是永不过时的经典。

“在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在痴痴的等,每个人的眼睛都望着那,象征命运的红绿灯”。对于人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天赋,不是努力,是选择。可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高考时,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18岁的我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吗)?走入职场,找什么样的工作(男怕入错行)?结婚时,选什么样的伴侣(女怕嫁错郎)?每一个选择,都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一旦选错,就会花更大的代价去修正。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好像我们总是在操心下一代,下下一代,怕我们做得不好,留给他们一个烂摊子,比如环境,比如经济,比如资源,“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记得看《是,大臣》时,大臣的所有演讲稿,无论面对哪一方的群众,都要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中的世界。生活的质量变得日益重要:环境,资源保护,污染问题,我们孩子的未来,以及我们的孩子的孩子的未来,这些就是今天的重大问题”。真是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下一代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我们上学的时候,被告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时候,真的是无知无畏,相信未来将由我们创造,世界将由我们征服,我们将是社会的中坚,等我们长大,共产主义就会实现,在自由平等富裕的社会,我们快乐地生活。

人到中年,并没有成为所谓的社会栋梁,做为中产阶级,不过是交最重的税,享最少的福利。就像是蚂蚁,或者蜜蜂,整日里忙忙碌碌,汲汲营营,疲惫劳累,对世事,对生活常常充满了无力感。偶尔想起来,自己曾有一个显赫的身份 ---- “共产主义接班人”。无限感慨啊!

我们都曾是未来的主人翁,肩负着父母的殷切期望;等我们做了父母,又把这期望转到我们孩子身上;然后我们的孩子,又把期望交给了他们的下一代。真是“The Circle of Life”。

罗大佑喜欢在歌中提到孩子。孩子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纯洁,无辜,无助。而这个世界并不那么美好,但孩子们毕竟承托着未来,希望和理想。不知道罗大佑是不是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时候,他就给我守望者的感觉。

我其实并不关注罗大佑的八卦。对于一个才子,喜欢他的作品就够了,个人生活什么的就算了。对罗大佑最近的消息,大概是他58岁时做了父亲。不知道罗大佑会不会有新的感悟,对人生,对社会?就像叶芝,在女儿出生后写的《为吾女祈祷》,与他以往的情诗截然不同,拳拳父爱,跃然纸上。对罗大佑写给自己孩子的作品,我热切地期待着。

(To be continued)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七】乡愁四韵 ---- 诗与歌的融合

《乡愁四韵》是我喜欢的罗大佑歌曲中唯一不是他作词的。当然,歌词我也非常喜欢,是我爱过的诗人余光中的大作。前一段时间余光中去世,我还写了一篇纪念短文《诗人之死》。

根据百度,《乡愁四韵》是罗大佑20岁时所作,是他公开发表的最早的作品。想见罗大佑中学时一定有不少自己作曲填词的作品,也许是还不够成熟,也许是还不够自信,也许是外人对他还不够信任,所以《乡愁四韵》成了他唱响的第一声。可是20岁时,作出这样的曲子,只能赞叹罗大佑的才气。四十多年过去,这支曲子依旧受欢迎,广为流传,并将会一直流传下去,直到永远。

曾经,在中华文化中,诗与歌是一体的。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唱的。只是,在岁月的长河里,文字因为写在纸上而保存下来了,相应的旋律却失传了。

读诗的时候,发现自己特别喜欢文人写的民歌风诗句,既有民歌的清新,又有文艺的雅致。用最简单的词语写出最美丽的句子,才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词藻华丽,而内容空洞,也算不得好作品。同样是相思,相比“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我更喜欢“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同理,听歌也不喜欢那些一昧的大白话,歌词也要隽永一些才好。同样是行船时所唱,相比“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我更喜欢“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随着歌儿划向梦里的他”。

有时候想,深爱的诗句,配上动人的旋律,再由喜欢的歌手演绎出来,一定非常美妙。

有两首我喜欢的英文歌,《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和《Down by the Sally Garden》,都是著名诗人的作品,然后被谱上曲,成为经典,传颂至今,并将一直传颂下去。

《Auld Lang Syne》是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代表作。经常在电视电影上看到,新年钟声敲响之后,大家拥抱亲吻,齐声高歌,“S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 特别喜欢。(为什么想起了春晚的结束曲,难忘今宵?)老朋友,旧时光,总让我们留恋,难忘。有时候,开着车等红灯的间隙,突然忆起好友,尽管我们天各一方,很少联系,我却总记着她旧日对着我唱歌的模样。

《Down by the Sally Garden》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作。我是先读到诗,特别喜欢,上网查资料时,发现了配了曲子的歌,也非常动听。今年夏天带孩子们去上海玩,逛七宝古镇时,突然听到熟悉的旋律,是《Down by the Sally Garden》。循声找去,是一家小店,店主人还用口琴为我吹了一段。我从小店买了一顶帽子,纪念这次偶遇。

少年时邓丽君席卷大陆。喇叭裤,花衬衫,蛤蟆镜,手拎录音机,放着邓丽君,是潮流青年的标配。我最喜欢的邓丽君专辑是《淡淡幽情》,至今仍认为是她艺术成就的顶峰。专辑中精心挑选了12首宋词,配上音乐,用邓丽君温婉清丽的声音唱出来,让年少的我沉浸在文学与音乐的魅力之中。简直是五千年古典诗词的精华,每一首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唯一的缺点,就是选的诗词太少,遗珠太多。我最爱的是《人约黄昏后》,大学时和老公出去玩,买了一对镇纸,分别写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一人一个,以为信物。

读琼瑶小说的时候,还听过许多琼瑶填词的歌,最喜欢的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在水一方》。后来读诗经,还是更喜欢原版。

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并不喜欢其中的权谋诡计,最喜欢的是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来发现还不是罗贯中写的。后来的电视剧也没有怎么看,可是主题曲实在深得我心,配乐气势恢弘,歌声雄厚有力,听起来真气派啊!只有泱泱大国,才配得上这样的气魄。这是庙堂之歌,是诗经中的颂。而那些港台歌曲,只能是港风,台风。(BTW,诗经里我最喜欢秦风,想来秦腔,信天游,一定颇有秦风遗韵。)

从罗大佑作的词中,可以感觉到他一定有极深的古典诗词素养,韵律,节奏,词藻,都掌握得极好。特别希望有一天罗大佑能像邓丽君那样,从几千年的诗词精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配上曲子唱出来。提议晏几道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罗大佑移居美国那几年,有没有曾做如是想?),杜甫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邓丽君婉约,而罗大佑可以深情,可以苍凉,可以沉郁,可以豪放,想一想就叫人期待。

(To be continued)









 
最后编辑: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八】滚滚红尘 ---- 才女的爱情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罗大佑】滚滚红尘


《滚滚红尘》这部电影我是在大学时看的,当时真是阵容强大,三毛编剧,影射张爱玲胡兰成的爱情故事,林青霞,秦汉主演,张曼玉演林青霞的闺蜜,一个最终牺牲了的爱国女学生,电影的配乐和主题曲则由罗大佑完成。

电影本身并没有感动我,或许是因为我对才女和汉奸的爱情毫无共鸣。但是,中间那一段,林青霞踩在秦汉的脚上,两个人在阳台上共舞,配着“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的歌声,还是很浪漫的。再一次感叹罗大佑的才气,《滚滚红尘》这部电影已在红尘中淡去,而同名的主题曲却依然在世间流传。我最喜欢的演唱版本,是陈淑桦和罗大佑合唱的那版。

张爱玲的早期作品,在30年前大陆重新发现张爱玲时,我都读过。记得是从同学手中借到的四卷本选集(全集?)。张爱玲的文笔是极好的,可是故事太压抑了,至亲之间也都是算计,没有情义,读来让人发冷,我不喜欢。

没有读过胡兰成。虽说女人总是对才子宽容一些,正如男人总愿意为美女效力一二。但是,如果先知道了才子的劣迹,就有了偏见,对他的才气也不再好奇,感受不到才气,自然也就无从宽容了。

三毛自杀的消息,是军训时,有一天在食堂前集合准备吃早餐时,从新闻广播里听到的。(记得朋友告诉我,她都同学给父母写信,说“三毛死了”,父母回之,“干你何事”?)三毛的爱情,也未曾打动过我。

民国的才女中,我最喜欢的大概是萧红。读《呼兰河传》,那么鲜活的文字,看她的个人经历,常常哀其不幸,恨其不争。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感情实在太不自立了,男人很快爱上她,又很快抛弃她,像天真不知世事的孩子,让人轻易怜惜,不通人情世故,又让人很容易厌弃。可是如果人情练达,她又写不出那样活泼的文字了。

才女的爱情,圆满的很少。

才女大都是敏感的,早熟的,情窦初开时,看不上青涩的同龄人,遇上老于世故的成熟男子,或者使君有妇,或者已历沧桑,爱情于他们不过是一场游戏或调剂,所以是“起初不经意的你”遇到“少年不经世的我”。而“不经意”与“不经世”的不对等,很难有圆满的结果。

才女更不容易满足,总是看到自己想要而没有的,却不在意自己手中把握的。就像林黛玉,锦衣玉食,却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那些小丫鬟们又该怎么着呢?外面那些衣食无着的人呢?还有才女抱怨“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守着无价宝过还不够?让我等凡人,没有无价宝,只有各种账单,情何以堪!

做才女的老公也不容易,因为才女对感情的需求更高一些,或者特别欣赏才女之才,无条件包容,或者本人特别有能力,让才女拜服。可是大多数男人,才女就像是他的勋章,得到之后可以拿来夸耀:再有才,还不是要为我洗手做羹汤,生儿育女,服侍爹娘?

女人嫁错了老公,尤其是才女嫁给了没有感情,不解风情的老公,更是痛苦。所以朱淑贞的诗集叫《断肠集》。

读《世说新语》时,看到谢道韫抱怨老公王凝之,“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她老公就这样被她看不起了一千多年。设身处地想想,知道妻子看不起自己,大概也挺心塞的,很难心平气和地过日子呀,尤其在男权社会。

历代才女中,我最喜欢李清照。李清照的老公比不上她有才,可还是非常欣赏她的才气的。从她早期的词里可以读出来,她与老公的感情非常好,两人诗词唱和,琴瑟和谐(我喜欢“常记溪亭日暮”)。尽管老公在战乱中死去,但毕竟曾经深爱过。我不欣赏那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太撕心裂肺了,更喜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不经意的语气表达最沉重的伤痛。

才女的爱情能够流传下来,因为才女有话语权,可以讲述自己的爱情,无论幸与不幸。张家的小妹,李家的大姐,谁知道她们是否曾喜欢过邻家的大哥,暗恋过陌上的少年(“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才女容易不幸福,或者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或关心才女的不幸福,如同大家津津乐道于红颜薄命,从中得到满足与安慰,“看,她们这样有才有貌,还不是一样不幸福?”至于不红颜的薄命,who cares?

想起来以前读的咏史诗,“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对于才女的爱情,红颜的薄命,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一声长叹而已。

(To be continued)

 
【写给罗大佑的情书之九】你的样子 ----- 浪子的真心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清醒 
诉说一点哀伤过的往事
那看似漫不在乎转过身的 
是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
  【罗大佑】你的样子


《你的样子》是电影《阿郎的故事》的片尾曲。在电影的最后,阿郎准备赛完最后一场就收山(电影定律之一:千万不要念叨做完最后一票就退出,因为最后一票一定会出事),可是发生车祸,隔着头盔也可以看到阿郎头上的血,这时罗大佑的歌声响起,还是很动人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弟看了《阿郎的故事》,非常喜欢,一直向我推荐。直到后来的DVD时代,我才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或许是多年的等待,提高了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或许是看多了好莱坞的大片,养刁了我的胃口,或许是因为浪子一直都不是我的那杯茶,看完电影,我并没有预期的感动。

但是,罗大佑的歌声真动人啊!关了DVD,依旧在耳边回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好像有很多女孩,会在一段时间喜欢浪子。记得王杰就是卖浪子人设,收获迷妹无数。我老公也喜欢王杰,是不是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浪子梦?

从来没有喜欢过浪子,这或许是我不喜欢古龙小说的主要原因?古龙本人是浪子,笔下的主角也是浪子,在书中与各种各样的女人春风一度,露水情缘,风流自诩,没有节操,再高深的武功也让人讨厌。

男人也是需要洁身自好的。因为诱惑太多,因为容易得到,而来者不拒,不加克制,挺让人反感的。记得以前有个台湾政客,长得不错,很受女人欢迎,他有一个著名的三不主义,“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我当时特别不明白:这种男人,怎么还有人贴上去?

最近看了一本讲赛车手的小说,很喜欢。又去找了一部讲述F1双雄对决的电影,RUSH(极速风流),也挺不错。男主之一的原型是一个花花公子,据说一生(45岁)有5000多床伴。而NBA的名宿张伯伦,一生有超过两万个女人。真不理解那些女人怎么会和他们上床,“多脏啊”!

男人的魅力可以有很多方面:智慧学识,谈吐气度,正直忠厚,深沉内敛,幽默风趣,隐忍克制,严谨认真,有能力,有担当,有原则,有底线。。。但绝不包括女伴的数量!对大多数女人来说,一个男人花心,滥交,绝对是最大的减分项,甚至一票否决。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有女孩喜欢浪子,因为新鲜,刺激?或者青春期的叛逆?还是觉得浪子为自己着迷,可以验证自己的魅力?

浪子都有一颗不安定的心,不受拘束,不肯停留,流浪漂泊,不肯过循规蹈矩的生活。“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大概是浪子的心声?

浪子就像是一阵风,一片云。可是,我们如何能抓住一阵风,追逐一片云?浪子或许也有真心,只是真心的保质期太短了。不喜欢浪子,大概是因为,我们都想做爱人生命中的主题曲,而不是浪子游戏人间的背景音乐中的一个音符。

即便是浪子真心想要停留,可是我们该怎样相信浪子的真情:是不是真的想要与我安定,还是在我的港口停靠补给一下,好进行下一段征程?还是要等浪子千帆过尽,做接盘侠女,安抚他苍凉的心?

突然想到,年轻时读过的徐志摩的《偶然》,就像是一份浪子宣言:我(浪子)“是天空里的一片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荣幸吧,这是你的好运,但是你千万不要期待什么,因为我会“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至于“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因为我是肯定不在意的。---- 难怪我一直不喜欢徐志摩。

浪子的自由也不是毫无代价。享受了自由带来的风流潇洒,不羁放纵,就要忍受自由带来的孤单寂寞,漂泊不定,所以才会“在梦中清醒”,想起“哀伤过的往事”。至于浪子的爱情,则只能擦肩而过,没有结局。受了情伤,尽管浪子“看似漫不在乎转过身”,没有人看到他“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

浪子自去做他不羁的风,流浪的云。我等凡人,还是安安分分,踏踏实实过我们的寻常日子。

(To be continued)



偶然
作者: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写了这么多,写这么好,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