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中最高长官之一的英国特使是谁吗?

你把袁腾飞放的屁当成真理。
那是你的事。
也不能这么说。袁腾飞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挺讲道理的,教学上也很生动。其实有这么个人也挺不错的,观点虽然犀利但当时国家也没管它还很支持。可是后来,自己完全按照网红的道路发展喜欢哗众取宠危言耸听,就有点魔怔了,讲的课基本不是以讲课为目的了。俨然把自己当成学生领袖了。
 
吵来吵去,其实双方都没错,只是看事情的着重点不同。烧毁这么一座华美的园林,抢夺财物确实是野蛮行径,没有人为他们辩护。但他们的错误就能掩盖朝廷的错误吗?指责100多年前敌国的错误对我们现在没有丝毫益处。研究历史,还原全部事实真相,以史为鉴,才能对今天和未来有所帮助。上面的视频里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类似的历史在中国一再重演?我认为就是因为粉饰历史,把自己的错误全推给别人,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假如明天美军打进来,带路党绝不会少!除了痛骂他们汉奸外,不能想想为什么吗?
 
最后编辑:
为什么你看不到当年大清朝对世界外交规则的不尊重呢?瞎了?
一直瞎了几十年,现在还看不到?

你现在说1860年的时候要保护文明成果?
为什么不说说文革期间全国各地被中共的指示破坏掉了多少文明的成果呢?
就是故宫里的文明成果,被中共官员私自掠夺走的有多少?
那是不是文明的劫难?

你如果不谴责中共统治中国几十年来对中国文明的劫难,就说明你自己就是假装人类的动物

大清不愿意进口鸦片也算不准则外交规则?你是鸦片贩子后代?

这里说的是火烧圆明园,你要想说文革,单开一贴。还是老向比喻你的,你这种意思就是自己家人被强奸了,你说别人也被强奸了,所以没关系。别人偷东西了,你也要偷东西。这智商。
 
嘿嘿那您说说怎样才能没有汉奸洋奴?
这道理简单:真正的把皇上赶下台啊。而不是推翻了前面的皇上,老子来做皇上。天是百姓的天,敌人打进来的时候,他才能玩命啊。
 
这道理简单:真正的把皇上赶下台啊。而不是推翻了前面的皇上,老子来做皇上。天是百姓的天,敌人打进来的时候,他才能玩命啊。
错喽。你把谁从马上拉下来总有那些自己想去当皇上当开国元勋的
 
本帖说的是当年大清皇家的东西,你现在扯到加拿大现在的土地,时空错乱吧?
你可能没有赶上我的逻辑:
大清的时候,英国也是以女王的名义开疆拓土的。例如,现在的加拿大的地契就是那个时代的遗物。所以,那个时代皇家即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在东西方都是合适的。同样的时代,欧洲大陆上爆发的“四个皇帝”的战争。因此,把焚毁抢劫圆明园说成是对中国皇帝的个人的惩罚,是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当年的事情,或者是很拙劣的借口。
 
真不明白日本给中国带来多少苦难没人讨论。难怪人家见你一次打一次,因为你没有记性。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曾经一个日本宪兵就可以管辖一个派出所。这才多少年。
 
吵来吵去,其实双方都没错,只是看事情的着重点不同。烧毁这么一座华美的园林,抢夺财物确实是野蛮行径,没有人为他们辩护。但他们的错误就能掩盖朝廷的错误吗?指责100多年前敌国的错误对我们现在没有丝毫益处。研究历史,还原全部事实真相,以史为鉴,才能对今天和未来有所帮助。上面的视频里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类似的历史在中国一再重演?我认为就是因为粉饰历史,把自己的错误全推给别人,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假如明天美军打进来,带路党绝不会少!除了痛骂他们汉奸外,不能想想为什么吗?
我从一开始就承认清政府对待英国使团是犯罪,但是这不能洗脱英法联军的强盗犯罪行为。
 
你一直以来都没有提到那个时候的外交官被监禁和虐待,英法联军不是为了解救外交官,会到圆明园去吗?所以你就是只顾头不顾腚,掩盖大清对世界外交规则的漠视,同时你自己对外交常识的缺乏也暴露无遗,并显露出你思维中仍然以民粹主义为主导,不认同世界规则。
你如果把视频都看完了,相信会好很多
看完了你那两个视频,清政府完全没有遵守国际外交,和起码的邦交规则。
1860年Elgin领导的这次火烧圆明园,是引发中国历史重大转折点。
袁腾飞多次使用"国耻",他从不否认,我完全同意。清政府招百姓痛恨,存在带路党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能否认英法联军的杀人放火抢劫是强盗行为,对中国人来说是国耻,即使当时有人不认同。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4_16_497818.shtml
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封信:历史审判时会记得有一个强盗叫“法兰西”


2019-04-16 09:42:29 光明日报

关键字:
1861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严厉地谴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表达了这位文坛巨匠令人尊敬的正义感和坦荡襟怀。

致巴雷特大尉:

1861年11月25日

您很想知道我对军事远征中国一事的看法。既然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一桩豪迈而又体面的事情,那就只好劳驾您对我的看法赋予一定的意义。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因此您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是否有充分的认识。

既然您想听听我的意见,那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圆明园。奠定艺术的基础的是这样两种因素,即产生出欧洲艺术的理性与产生出东方艺术的想象。在以想象为主的艺术里,圆明园就相当于以理性为主的艺术中的帕特农神殿。

凡是人民——几乎是神奇的人民的想象所能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在圆明园身上得到体现。帕特农神殿是世上极为罕有的、独一无二的创造物,然而圆明园却是根据想象拓制出来的一个硕大的模型,而且也只有根据想象才能拓制出这样的模型。

您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您尽可以用云石、玉石、青铜和陶瓷来创造您的想象;您尽可以用云松来作它的建筑材料;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拿最最珍贵的宝物,用华丽无比的名绸来装饰它;

您可以借想象把它化为一座宫殿,一间闺房,一个城堡;您尽管去想象那里住的全是神仙,遍地都是宝;您尽管去想象这座建筑全是用油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而且还是精雕镂刻出来的;

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指令那些具有跟诗人一般想象能力的建筑师,把《一干零一夜》中的一千零一个梦表现出来;您也尽可以去想象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朱镂和孔雀。

总之一句话——您尽可以凭人类所具有的无限丰富和无可比拟的想象力,把它想象为是一座庙堂,一座宫殿——这样,这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您的眼前了。

为了创造它,需要整整两代人成年累月地进行劳动。这座庞大得跟一座城池一样的建筑物,是经过好几个世纪才建筑起来的。

这是为什么人建造的呢?是为世界的各族人民。因为创造这一切的时代是人民的时代。

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圆明园;伏尔泰就提到过它。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没有亲眼看见过它的人,那就尽管在想象中去想象它好了。

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这里对它的描绘还是站在离它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又是在一片神秘色彩的苍茫暮色中作出来的,它就宛如是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影影绰绰地呈现出来的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

这个神奇的世界现在已经不见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这一切所作所为,均出自额尔金之名。

20190416093449632.jpg


如今的圆明园一角(图自东方IC)

这不禁使人想起帕特农神殿的事。他们把对待帕特农神殿的手法搬来对待圆明园,但是这一次做得更是干脆,更是彻底,一扫而光,不留一物。

即使把我国所有教堂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收藏在这个东方博物馆里的不仅有杰出的艺术品,而且还保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制品,这真是一桩了不起的汗马功劳和一笔十分得意的“外快”。

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的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的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之后,他们才双双手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我们,欧洲人,总认为自己是文明人;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然而,文明却竟是这样对待“野蛮”的。

在将来交付历史审判的时候,有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不过,我要在这里提出这样的抗议,而且我还要感谢您使我有机会提出我的抗议。绝对不能把统治者犯下的罪行跟受他们统治的人们的过错混为一谈。做强盗勾当的总是政府,至于各国的人民,则从来没有做过强盗。

法兰西帝国侵吞了一半宝物,现在,它居然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还以所有者的身份把圆明园的这些美轮美奂的古代文物拿出来公开展览。我相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我暂且就这样证明:这次抢劫就是这两个掠夺者干的。

阁下,您现在总算知道了,我对这次军事远征中国的事情,是有充分的认识的。

(本文原载1962年3月29日《光明日报》,程代熙译)
雨果幸亏不是活在当下。要不然不定被喷子喷成什么样。估计要被要求增强学习
 
你可能没有赶上我的逻辑:
大清的时候,英国也是以女王的名义开疆拓土的。例如,现在的加拿大的地契就是那个时代的遗物。所以,那个时代皇家即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在东西方都是合适的。同样的时代,欧洲大陆上爆发的“四个皇帝”的战争。因此,把焚毁抢劫圆明园说成是对中国皇帝的个人的惩罚,是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当年的事情,或者是很拙劣的借口。
如果当初变法成功了,咱们也建立个君主立宪制。那慈禧老佛爷是不是就相当于伊丽莎白,然后咱们的钱上都是老佛爷。所有的土地都是老佛爷的。然后政府负责管理国家。咱们老百姓就需要效忠老佛爷就行了。这样咱们就先进了,也不会被喷分不清国家和政府了。这样想也是件好事咯:jiayou:
 
没见到原文。但看到翻译的年代是 62 年,显然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对这种语言肯定很熟悉:
“这是为什么人建造的呢?是为世界的各族人民。因为创造这一切的时代是人民的时代。”

下面原文来自联合国的网站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066926_fre 烦请您老给大家翻译一下,以正视听,谢谢。

Au capitaine Butler
Hauteville House, 25 novembre 1861
Vous me demandez mon avis, Monsieur,
sur l'expédition de Chine. Vous trouvez
cette expédition honorable et belle, et vous
êtes assez bon pour attacher quelque prix à
mon sentiment; selon vous, l'expédition de
Chine, faite sous le double pavillon de la
reine Victoria et de l'empereur Napoléon,
est une gloire à partager entre la France et
l'Angleterre, et vous désirez savoir quelle
est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crois
pouvoir donner à cette victoire anglaise et
française.
Puisque vous voulez connaître mon avis,
le voici :
Il y avait, dans un coin du monde, une
merveille du monde; cette merveille s'appe¬
lait le Palais d'été. L'art a deux principes,
l'Idée, qui produit l'art européen, et la Chi¬
mère, qui produit l'art oriental. Le Palais
d'été était à l'art chimérique ce que le Par¬
thenon est à l'art idéal. Tout ce que peut
enfanter l'imagination d'un peuple presque
extra-humain était là. Ce n'était pas,
comme le Parthenon, une une et
unique; c'était une sorte d'énorme modèle
de la chimère, si la chimère peut avoir un
modèle. Imaginez - on ne sait quelle
construction inexprimable, quelque chose
comme un édifice lunaire, et vous aurez le
Palais d'été. Bâtissez un songe avec du mar¬
bre, du jade, du bronze et de la porcelaine,
charpentez-le en bois de cèdre, couvrez-le
de pierreries, drapez-le de soie, faites-le ici
sanctuaire, là harem, là citadelle, mettez-y
des dieux, mettez-y des monstres, vernis¬
sez-le, émaillez-le, dorez-le, fardez-le,
faites construire par des architectes qui
soient des poètes les mille et un rêves des
mille et une nuits, ajoutez des jardins, des
bassins, des jaillissements d'eau et d'écu¬
me, des cygnes, des ibis, des paons, suppo¬
sez en un mot une sorte d'éblouissante ca¬
verne de la fantaisie humaine ayant une
figure de temple et de palais, c'était là ce
monument. Il avait fallu, pour le créer, le
lent travail des générations. Cet édifice, qui
avait l'énormité d'une ville, avait été bâti
par les siècles, pour qui ? pour les peuples.
Car ce que fait le temps appartient à l'hom¬
me.
Les artistes, les poètes, les philosophes,
connaissaient le Palais d'été; Voltaire en
parle. On disait : le Parthenon en Grèce, les
pyramides en Egypte, le Colisée à Rome, le
Palais d'été en Orient. Si on ne le voyait
pas, on le rêvait. C'était une sorte d'ef¬
frayant chef-d' inconnu entrevu au
loin dans on ne sait quel crépuscule, comme
une silhouette de la civilisation d'Asie sur
l'horizon de la civilisation d'Europe.
Cette merveille a disparu.
Un jour, deux bandits sont entrés dans le
Palais d'été. L'un a pillé, l'autre a incendié.
La victoire peut être une voleuse, à ce qu'il
paraît. Une dévastation en grand du Palais
d'été s'est faite de compte à demi entre les
deux vainqueurs. On voit mêlé à tout cela le
nom d'Elgin, qui a la propriété fatale de
rappeler le Parthenon. Ce qu'on avait fait
au Parthenon, on l'a fait au Palais d'été,
plus complètement et mieux, de manière à
ne rien laisser. Tous les trésors de toutes nos
cathédrales réunies n'égaleraient pas ce for
midable et splendide musée de l'Orient. Il
n'y avait pas seulement là des chefs-d'
d'art, il y avait des entassements d'orfèvre¬
ries. Grand exploit, bonne aubaine. L'un
des deux vainqueurs a empli ses poches, ce
que voyant, l'autre a empli ses coffres; et
l'on est revenu en Europe, bras dessus, bras
dessous, en riant. Telle est l'histoire des
deux bandits.
Nous européens, nous sommes les civili¬
sés, et pour nous les chinois sont les barba¬
res. Voilà ce que la civilisation a fait à la
barbarie.
Devant l'histoire, l'un des deux bandits
s'appellera la France, l'autre s'appellera
l'Angleterre. Mais je proteste, et je vous
remercie de m'en donner l'occasion ! les
crimes de ceux qui mènent ne sont pas la
faute de ceux qui sont menés; les gouverne¬
ments sont quelquefois des bandits, les
peuples jamais.
L'empire français a empoché la moitié de
cette victoire, et il étale aujourd'hui, avec
une sorte de naïveté de propriétaire, le
splendide bric-à-brac du Palais d'été. J'es¬
père qu'un jour viendra où la France, déli¬
vrée et nettoyée, renverra ce butin à la
Chine spoliée.
En attendant, il y a un vol et deux vo¬
leurs.
Je le constate.
Telle est, Monsieur, la quantité d'appro¬
bation que je donne à l'expédition de Chi¬
ne.
Victor Hugo
 
博文
不要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看成是国耻

已有 4967 次阅读 2015-2-16 09: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要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看成是国耻

拜读了冯用军博主的博文“火烧圆明园真相—文明国家的野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571-865305.html

它是“老冯故事会 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国耻难忘”(君阅历史之捭阖清朝)的内容。

冯用军博主的自我介绍:冯用军博士,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国家自主招生考试推荐专家 领袖教育学家。

该文有内容如下:

”导读:

中国有2个国耻日:

一是1860年10月18日,英法为首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野蛮火烧圆明园;

二是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国主义罪魁祸首裕仁领导下倭寇入侵中国野蛮实施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人。

这两笔账,既是全人类的浩劫,也是中国人的国耻。国恨家仇,血债血还!“

要纠正一下冯用军博主,1860年10月18日,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第二次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

在此之前,本人也是和冯用军博主同样观点,毕竟都是这个教育体制教育出来的。但是,阅读了下列资料以后(尽管有些陈述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根据逻辑思维来做了自己的判断,我的观点改变了,变成了题目的观点。也理解了为什么当年列强要求治外法权。就算现在,要是中国公民被极端组织不经审判就砍头,中国政府恐怕也会要求治外法权的。

只有烧了圆明园,中国才迈入近代,才迈开文明开始的步伐。

邻国日本,也是被列强(美国)打开国门的,现在,人家算是现代化国家吧?中国呢?现代化的路上步履阑珊。日本连个马桶盖都比中国强。


“文明国家”和“中世纪国家”撞出一个“巴夏礼事件” (http://xifengshoumazailvt.blog.163.com/blog/static/2234480201001105430755/)

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清政府与其有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在巴夏礼面见皇帝“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

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的臣”。争辩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清政府则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巴夏礼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嫔妃仓皇出逃。圆明园落入侵略军之手,接着是连续两日的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生还的仅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

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见到人质和尸体后,认为只有毁圆明园才能给中国皇帝极大的打击。于是,他们把辉煌的皇家园林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私有财产,成为联军报复和发泄私愤的对象。

以下是当时记载的“巴夏礼事件”全过程:

1.刘毓楠《咸丰十年洋兵入京日记》这天随同恒祺前往德胜门外英军大营的,还有九名被扣使团成员,包括八名英国兵和一名法国兵,是从房山等郊县大牢里找回来的。第二天,格兰特、孟托班、额尔金、巴夏礼,以及联军兵士五六百人,分为四起,进入安定门。高头大马,登上城楼,在城头升起英法两国国旗,并架设大炮。城楼下挤满好奇围观的北京人。用四个字形容:“观者如市”。

2.西方人华斯莱记载:“部队一进入接管安定门位置,就见到大群从北京各个角落涌来观看的人们。我从没见过这种景象:黑压压一片人头,挤满了宽阔的大街,一眼望不到尽头。人群拥来挤去,尘土飞扬,京城一些地方笼罩在烟尘里,隐不可见。中国卫兵和协助他们的城内衙役,被冲得忽前忽后,吃力地阻拦着拥挤的人潮,将他们隔离在城门区以外。”

但是,一批棺材的到来,很快冲去了英法联军初入城门时的兴奋。八月三十日,华斯莱正带队巡逻,迎面走来一队中国人,抬着五具棺材,棺材头上用中文写着一个个名字:波尔比、安德森、德诺曼,等等。他们死状惨不忍睹。每个人的手脚,都有深嵌入肉的绳印,手掌发黑坏死,化脓长蛆,白骨外露。九月初一,恭王由芦沟桥回到北京西便门外天宁寺。初二日,最后一批约十三具棺材,送到联军大营。恭王照会额尔金和葛罗,询问何日进城换约。

英国人正沉侵在悲愤之中。当日在通州城外被僧格林沁扣留的使团成员,共有二十六名英国人,一十三名法国人,活着回来的只有十九人。在死亡的二十人中,一名英国军官巴巴松上尉(Captain Brabazon),和一名法国军官德鲁克 (Abbe de Luc),在八里桥之役中被斩首,尸体抛在运河中;三人因伤重而死。几名印度兵拒绝吃中国人为他们准备的食物,饿病而死。其余的被捆绑虐待而死。

恭亲王的照会,仿佛和议已经达成,只待换约退兵,更让格兰特、额尔金等人心有不甘,绝不愿就此饶过中国政府。他们要找一个厉害的法子,给大清皇帝留下一个不易磨灭,永久保留在人们脑海的痕迹。否则,等到联军退走,皇帝还可能自以为得计,反说联军虽然到了北京城外,却半点也不能撼动天朝,结果在天朝威慑下不得不退兵。最大的担心是,以后那些预备在北京居留的公使和随从人员,很可能会受到类似对待。

3.英国公使额尔金写道,他曾经考虑过几种惩罚办法:“首先,若是单要求赔款,在这种扰乱的情形中,中国政府,除了搜刮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笔款项。

其次,若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班苛待英人,和破坏和约的人们,一些可怜的属员,也许要被呈献出来,作为替身了。假若要求僧格林沁本人,中国政府大约不能答应,更决不能实行。寻思推绎的结果,只有毁坏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办法,而这种惩罚,仅降在清帝一人身上,与人民无关。”按当时西欧人的标准,毁灭具有崇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物,普遍被看作是野蛮的暴行。然而北京城外的这些英国人,虽然惊叹于圆明园的精巧美丽,却不认为它有什么了不起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额尔金私人秘书洛奇认为:“这些宫殿本身,很少有什么建筑美,所有殿宇楼台,几乎都是一东一西,零零散散,仅靠花园、院落和走廊区隔。”

华斯莱写道,“我想没有一人,游览其地后,不感觉失望。因为这所宫苑,缺乏宏伟庄严的气象,无论怎样精心布置园林,加以美丽的点缀物,都不能弥补此缺憾。”相形之下,“人们乍睹欧洲建筑庄严伟丽的创造,敬爱交并的感觉就会油然而兴。”随军牧师孟纪,算是很欣赏圆明园的精致美好了,他在描绘了园中景色之后说,“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历史家、美术品鉴赏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人物,才能图写园景,形容尽致”。然而,“用它来供献诚实英勇的亡灵们,它的损失也不大。啊,不!一条生命就足以值得这些东西了。”九月初四日,英国使额尔金,法使葛罗,各致恭王照会一通,额尔金要求赔偿受害人或其家属恤银三十万两,葛罗索银二十万两作为受杀受刑法国人员的赔偿金。恭王很快答复,同意支付恤银,再次表达尽快议和的愿望。只是此举已无法挽回英军烧园的决心。尽管法国人不同意焚毁圆明园,不愿意合作,英军却不为所动,决定单独干这件事。他们贴出布告: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罪,即不能逃脱其应有之责任与刑罚。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同一天,英军在德胜门外的俄国公墓,为死亡的英国人举行葬礼,格兰特、额尔金亲自致词。侥幸生还的士兵,哽咽着,一一讲述死者的经历:那天,打着免战白旗,未做任何抵抗的谈判团护卫队,在通州城外被扣留后,先被带到北京城内,游街示众。然后,被分批带出城外。其中一批,包括安德森中尉 ( Lieutenant Anderson ) ,德诺曼先生(Mr. De Norman) 和五个印度兵,被带到离城墙约二英里的一个地方。在那里,他们被分别按在地上,双手双脚紧紧反绑于背后,绳子上还被浇上水,促其收紧。白人与印度人被分开,待遇也不尽相同:白人被绑上双股绳索,印度人只是单股绳索。就这个样子,他们被紧紧绑缚着,关了三天,每天只吃一次很少的食物。然后被扔上骡车,走了大约三十英里,到了一个城堡,关进牢房,仍未被解缚。连续数日血脉阻塞,安德森中尉的手又肿又大,由紫转黑,化脓长蛆,肉被食尽,白骨露出。死前两天,他神志错乱,痛苦号叫,整日不绝。死后三天,他的尸体才被挪走。又两天,德诺曼先生在同样境况中死亡。直到这时,剩下的人才被解开绳索束缚,改上镣铐。另一批人,包括泰晤士报随军记者波尔比先生(Mr. Boulby)在内,被带到北京西郊一个有湖有庙的地方,受到了完全相同的对待,也是被分别绑缚,遭到踢打,三天后送往关押安德森等人的城堡。途中两个人伤重死亡。一些印度人拒绝进食。几天以后,波尔比等人相继死亡,死状与安德森中尉相同。重温这样的惨事,参加葬礼的军人,双眼通红,无不悲愤异常。叙述者最后讲到一件事,更使得大家血脉贲张,抑制不住心中的仇恨。他说,那个捆绑吊打他们几达三日的有湖有庙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圆明园中!一个到过圆明园的军官证实,他们已经从圆明园一个亭子里,搜出如干被扣人员之衣物佩章,证明这就是虐待我们欧洲人的地方!第二天,咸丰十年九月初五日,西历一八六O年十月十八日,迈克尔率领的英军第一师,就在这样的同仇敌忾和异常悲愤之中,红着眼睛,冲向圆明园、清漪园和静明园,四处放火,浓烟遮天蔽日,三日不去。

害死人的大清帝国要为中国人的灾难买单,恶心的洋鬼子只看到他们同胞的鲜血,却忽视中国人的性命,这是一个妖魔当道的时代,在东西方都已经妖魔化的时代,人话人事人情人味都没有了,什么“工业文明”“市场文明”“全球化文明”,知识分子给未来画了一道符咒而已。(2010-1-9)


(http://zuoye.baidu.com/question/98320baa4c77db28650bf72b96a0fea8.html)

话说英法联军虽是侵略军,但毕竟以文明国家自许,这火烧圆明园的事或许原本可以避免.毕竟,战争打赢了,拿到割地赔款获得通商权益以及洋使驻京等等这些东西才是那次战争的目的.至于火烧圆明园,千真万确只是对大清朝羞辱性的报复措施.所谓掠夺珍宝,那绝不是主要目的.

但圆明园毕竟还是烧了.直接原因,是清政府用中世纪的野蛮方式对待英法联军的谈判代表.即所谓的“巴夏礼事件”.

就在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时,清政府曾经与英法联军进行过一次“谈判”.谈判中,巴厦礼领导的谈判团因拒绝行跪礼而被清政府扣押,这是就巴夏礼事件.有不少学者认为,巴夏礼事件就是诱发火烧圆明园的直接原因.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清政府与其有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在巴夏礼面见皇帝“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

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的臣”.争辩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清政府则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巴夏礼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嫔妃仓皇出逃.圆明园落入侵略军之手,接着是连续两日的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生还的仅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

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见到人质和尸体后,认为只有毁圆明园才能给中国皇帝极大的打击.于是,他们把辉煌的皇家园林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私有财产,成为联军报复和发泄私愤的对象.



icon_default.png
“鸦片战争”是为鸦片而战争吗?.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荣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868358.html
你给的学习材料看不过来了,刚让看袁sir的,他不否认这是国耻,现在又来一份,非不让看成国耻,我就停在袁Sir 这里,不再进步了。
 
最后编辑:
人家是当年大清皇家,不知道是谁神经错乱,要说现在加拿大的土地属谁,还好意思以现在的眼光要求1860年的人保护文明,咋不要求100年以后的1967年的中国人同样的来保护人类文明呢?

还又想扯到鸦片上去?还要想扯到哪里去?除了乱扯,还会做什么?
看清楚了,五毛的标准化操作就是乱扯

你不仅缺乏常识和历史知识,最主要的还是你根本不了解文明是何物。文明不是按1860年和2019年来衡量的。文明是人类脱离野蛮的标志。雨果可以谴责英法联军的野蛮。比你文明几个世纪。你先进化了再说吧
 
你给的学习材料看不过来了,刚让看袁sir的,他不否认这是国耻,现在又来一份,非不让看成国耻,我就不停在这里,不再进步了。

他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有人要他家吸毒,他老爹拒绝,他说这个不符合国际关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