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更鸟
资深人士
- 注册
- 2018-06-08
- 消息
- 12,462
- 荣誉分数
- 4,935
- 声望点数
- 273
汉末大瘟疫,死亡人数几千万,造就了中国“医圣”张仲景
#绝密档案集# 东汉末年,中国人口数量发生了“断崖式”骤减。在东汉国力鼎盛时期的“永元之隆”,中国人口则达到了5000多万,随后中国人口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达到了顶峰6000多万人,但之后中国进入乱世,平叛、军阀割据、天下三分再到西晋统一时,仅过了100年左右,但中国人口则下降至1000多万。
很多人都认为这段时期中国人口的下降是因为战争,但实际上,因为战争直接死亡的人数在整个人口损失的占比中并不算多,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瘟疫”,而战争则是“瘟疫”爆发和蔓延的催化剂,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四人因瘟疫在同一年去世。
汉末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虽然没有蔓延至全国,但是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关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有记载说是5000万,也有说2000万,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数上千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骇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惨烈程度堪比“中世纪欧洲黑死病”。
当时的瘟疫被称为“伤寒”,和现如今的“伤寒”不同,当时的“伤寒”代指一切外感病,如: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极强的病症。也就是说当时的瘟疫很有可能并不止一种传染病,而是多种传染病同时肆虐,加上战乱,流民和军队成为了“病毒军团”导致瘟疫蔓延到多个地区,加上古代医疗落后,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关于疫情的起源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过不少学者认为是鲜卑、匈奴等当时东汉的敌人在与汉军作战中以腐烂的牛羊尸体在水源下毒而导致的瘟疫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末大瘟疫”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爆发过死亡人数上千万的瘟疫,下一次仅次于此次的大规模瘟疫则要到1000多年后的“明末大鼠疫”,但其伤亡和危害程度也远不及“汉末大瘟疫”,而这一切的功劳则要归功于一位被瘟疫逼出来的汉末“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现代中医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在海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古人云: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人的著名医书,如晋代太医王叔的《伤寒论》以及宋代的《金匮要略》都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编撰,而除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只可惜这些都早已失传。
#绝密档案集# 东汉末年,中国人口数量发生了“断崖式”骤减。在东汉国力鼎盛时期的“永元之隆”,中国人口则达到了5000多万,随后中国人口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达到了顶峰6000多万人,但之后中国进入乱世,平叛、军阀割据、天下三分再到西晋统一时,仅过了100年左右,但中国人口则下降至1000多万。
很多人都认为这段时期中国人口的下降是因为战争,但实际上,因为战争直接死亡的人数在整个人口损失的占比中并不算多,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瘟疫”,而战争则是“瘟疫”爆发和蔓延的催化剂,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四人因瘟疫在同一年去世。
汉末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虽然没有蔓延至全国,但是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关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有记载说是5000万,也有说2000万,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数上千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骇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惨烈程度堪比“中世纪欧洲黑死病”。
当时的瘟疫被称为“伤寒”,和现如今的“伤寒”不同,当时的“伤寒”代指一切外感病,如: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极强的病症。也就是说当时的瘟疫很有可能并不止一种传染病,而是多种传染病同时肆虐,加上战乱,流民和军队成为了“病毒军团”导致瘟疫蔓延到多个地区,加上古代医疗落后,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关于疫情的起源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过不少学者认为是鲜卑、匈奴等当时东汉的敌人在与汉军作战中以腐烂的牛羊尸体在水源下毒而导致的瘟疫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末大瘟疫”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爆发过死亡人数上千万的瘟疫,下一次仅次于此次的大规模瘟疫则要到1000多年后的“明末大鼠疫”,但其伤亡和危害程度也远不及“汉末大瘟疫”,而这一切的功劳则要归功于一位被瘟疫逼出来的汉末“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现代中医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在海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古人云: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人的著名医书,如晋代太医王叔的《伤寒论》以及宋代的《金匮要略》都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编撰,而除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只可惜这些都早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