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用数学破解乐透 美国老夫妇10年赢2600万美元

cfc 改读报栏了? :shale:

贴点花边不够,上裹脚布?真长 :evil::monster:
 

新冠肺炎:“清零”是否可能?有无先例可循?​

4 小时前
核酸试子

图像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测试、疫苗和药物是结束大流行疫情的关键

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什么时候结束现在没有确切答案,却可以肯定会结束,那时,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和它的无数变异毒株还会存在吗?

即使感染病例降到零,致病元凶会不会继续潜行隐身于自然宿主,在动物间传播繁衍,与人类并存,伺机重返人间?病毒有没有可能“清零”?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很可能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新冠肺炎基本上没有可能被完全消灭(eliminate),遑论根除(eradicate),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疾病的根除多年来一直是科学界的争议话题之一。根据目前广泛使用(包括WHO)的定义,根除是指“通过努力将世界范围内因某一特定媒介造成的感染发病率永久减少为零”。

Woman in hospital bed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根除疫病的定义和标准​

按照这个定义,迄今为止,所有与人类长期纠缠并存的致命传染病病毒,被根除的只有天花,仅此一例。20世纪全球有3亿到5亿人死于天花。

1977年索马里出现最后一例天花感染,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天花根除;2001年肯尼亚出现最后一例牛瘟感染,2011年世卫组织宣布牛瘟根除。

国际社会曾经发起根除疟疾、黄热病和雅司病(热带莓疹),失败;正在努力根除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和麦地那龙线虫病,胜负难料。
Banner

确定一种传染疾病是否被根除,除了全球永久性零感染率,还有还有四个基本要素
  • 病症是否容易识别或确诊?早识别早防治,利于夺得先机。疟疾之所以迄今仍与人类共存,一个重要原因是确诊/识别的技术要求较高。1950年代全球消除疟疾战役以失败告终,疟疾至今仍与人类并存,测试和确诊的技术复杂性是原因之一。
  • 是否存在病原体自然宿主或非人类媒介(或两者皆有)?天花病毒两者皆无。即使消除了病毒的人际传染,如果这种病原能潜伏于自然宿主或野生动物媒介,从动物跳回人群导致疫情死灰复燃只是时间问题。萨斯(SARS-CoV)病毒就是一例;即使人际传播已经被消除,但病毒仍在野生动物身上寄宿、繁衍,因此仍未根除。以蚊子为宿主、媒介的登革病毒是另外一例。
  • 是否有疫苗?是否有其他阻遏传播的方式?疫苗接种对于防控疾病流行至关重要。
  • 是否有地域制约?一些局限于特定地区的传染病,如可以致残的麦地那龙线虫病几近被根除,难以全球传播的地域局限是一个重要因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疟疾、麻疹、风疹等WHO致力于根除的传染病毒在全球大流行期间不受地域限制,但越接近彻底消灭阶段地域制约因素越突出。
Banner

.

图像来源,REUTERS

天花和牛瘟是先例还是例外?​

天花困扰了人类至少3千多年,直到 1980年5月,天花病毒与人类并存的时代告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天花被彻底消灭。

在恶性流行病毒领域,消灭天花是第一、唯一的“人胜天”案例,成为其后人类与病毒博弈时可供资鉴的先例、原型。世卫组织确认的另一例被根除病毒是牛瘟,到目前为止只限于牛群中传播。

天花被彻底消灭,有三大要素:天花疫苗的有效干预;能够及时发现感染和疫情苗头,准确预测事态走向,据此制定干预计划;天花病毒在自然界不存在,没有自然宿主和动物媒介,因此不会出现动物向人类传播导致疫情反复的情况。

这三大要素在其他恶性疫病歼灭战中也起到决定胜败的作用。
病毒

图像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根除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从全球角度看,与封锁隔离、社交间距、消毒液和口罩等其他非药物干预相比,普及接种疫苗是最务实的抗新冠方式。

但对于彻底铲除、消灭新冠病毒,不同疫苗的效果不同。有些疫苗对防止重症、死亡十分有效,但在阻止病毒传播扩散方面却效果不大。

先例之一是流感疫苗,需要针对病毒的变异经常升级、改进,不足以根除流感传播但可以有效控制病死率。

及时、准确诊断和识别,尽早发布预警,现在、将来都是根除新冠病毒的关键,具体包括迅速普及新冠测试、改进诊断技术等。

在根除病毒道路上,目前存在的障碍,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i) 认为,一个是无症状和轻症感染使确诊和识别难度增大,另一个是疫情终结后新冠病毒从自然宿主、动物或其他渠道再度向人群传播。

后者是实现新冠病毒“清零”、灭绝的最主要结束障碍,Gavi说。

即使确定新冠病毒已经被彻底消灭而实验室仍可保存科研用病毒标本,仍存在标本泄露的风险,也是一个潜在障碍。

“后疫情”世界可能出现的情况之一是新冠病毒(和/或其变异毒株)在全球与人类长期并存、共处,犹如流感、疟疾。

graphics


《自然》杂志2021年2月发表一项科学家问卷调查结果,称大部分接受访问的科学家认为新冠大流行最终将转变成地方性的流行病,杀伤力也会逐渐减弱。

尼基·菲利普斯(Nicky Phillips)在文中指出,无法根除新冠病毒并不等于人们将长期生活在患者死亡、重病和社交隔离、出行限制等非常态状况中;与病毒共存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人们通过接种疫苗和感染病毒获得怎样的免疫力,以及病毒的变异情况”。

“流感和导致感冒风寒的四种病毒都属于地方流行病,但已经具备的免疫力辅以每年接种疫苗取得的结果众所周知:社会对季节性流感和病毒性感冒的容忍度足够,不需要封锁、隔离、口罩和社交间距。”

新冠“清零” 即使在技术上具备了可行性,实际操作中仍有极大难度。以史为鉴,终结全球大流行疫情、根除病毒病菌,需要世界各地数年一贯的持续有效合作。如果这个目标操作难度太大,也可未雨绸缪,做好持久战预案,甚至若干备用方案。

病毒不断变异以求繁衍生存,人类则以史为鉴、以科技为利器与致命病毒角力;教训中包括防疫、免疫需要全球齐心协力,因为病毒不识国界,抑制和消除疫情需要有规定时限、可以量化、具体明确的目标,以便追踪进展动态。

天花和牛瘟被根除究竟将成为未来人类与病毒关系的常态,还是终究属于例外,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适者生存,自然规律,人类和病毒概不例外。

 

新冠肺炎:“清零”是否可能?有无先例可循?​

4 小时前
核酸试子

图像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测试、疫苗和药物是结束大流行疫情的关键

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什么时候结束现在没有确切答案,却可以肯定会结束,那时,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和它的无数变异毒株还会存在吗?

即使感染病例降到零,致病元凶会不会继续潜行隐身于自然宿主,在动物间传播繁衍,与人类并存,伺机重返人间?病毒有没有可能“清零”?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很可能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新冠肺炎基本上没有可能被完全消灭(eliminate),遑论根除(eradicate),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疾病的根除多年来一直是科学界的争议话题之一。根据目前广泛使用(包括WHO)的定义,根除是指“通过努力将世界范围内因某一特定媒介造成的感染发病率永久减少为零”。

Woman in hospital bed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根除疫病的定义和标准​

按照这个定义,迄今为止,所有与人类长期纠缠并存的致命传染病病毒,被根除的只有天花,仅此一例。20世纪全球有3亿到5亿人死于天花。

1977年索马里出现最后一例天花感染,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天花根除;2001年肯尼亚出现最后一例牛瘟感染,2011年世卫组织宣布牛瘟根除。

国际社会曾经发起根除疟疾、黄热病和雅司病(热带莓疹),失败;正在努力根除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和麦地那龙线虫病,胜负难料。
Banner

确定一种传染疾病是否被根除,除了全球永久性零感染率,还有还有四个基本要素
  • 病症是否容易识别或确诊?早识别早防治,利于夺得先机。疟疾之所以迄今仍与人类共存,一个重要原因是确诊/识别的技术要求较高。1950年代全球消除疟疾战役以失败告终,疟疾至今仍与人类并存,测试和确诊的技术复杂性是原因之一。
  • 是否存在病原体自然宿主或非人类媒介(或两者皆有)?天花病毒两者皆无。即使消除了病毒的人际传染,如果这种病原能潜伏于自然宿主或野生动物媒介,从动物跳回人群导致疫情死灰复燃只是时间问题。萨斯(SARS-CoV)病毒就是一例;即使人际传播已经被消除,但病毒仍在野生动物身上寄宿、繁衍,因此仍未根除。以蚊子为宿主、媒介的登革病毒是另外一例。
  • 是否有疫苗?是否有其他阻遏传播的方式?疫苗接种对于防控疾病流行至关重要。
  • 是否有地域制约?一些局限于特定地区的传染病,如可以致残的麦地那龙线虫病几近被根除,难以全球传播的地域局限是一个重要因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疟疾、麻疹、风疹等WHO致力于根除的传染病毒在全球大流行期间不受地域限制,但越接近彻底消灭阶段地域制约因素越突出。
Banner

.

图像来源,REUTERS

天花和牛瘟是先例还是例外?​

天花困扰了人类至少3千多年,直到 1980年5月,天花病毒与人类并存的时代告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天花被彻底消灭。

在恶性流行病毒领域,消灭天花是第一、唯一的“人胜天”案例,成为其后人类与病毒博弈时可供资鉴的先例、原型。世卫组织确认的另一例被根除病毒是牛瘟,到目前为止只限于牛群中传播。

天花被彻底消灭,有三大要素:天花疫苗的有效干预;能够及时发现感染和疫情苗头,准确预测事态走向,据此制定干预计划;天花病毒在自然界不存在,没有自然宿主和动物媒介,因此不会出现动物向人类传播导致疫情反复的情况。

这三大要素在其他恶性疫病歼灭战中也起到决定胜败的作用。
病毒

图像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根除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从全球角度看,与封锁隔离、社交间距、消毒液和口罩等其他非药物干预相比,普及接种疫苗是最务实的抗新冠方式。

但对于彻底铲除、消灭新冠病毒,不同疫苗的效果不同。有些疫苗对防止重症、死亡十分有效,但在阻止病毒传播扩散方面却效果不大。

先例之一是流感疫苗,需要针对病毒的变异经常升级、改进,不足以根除流感传播但可以有效控制病死率。

及时、准确诊断和识别,尽早发布预警,现在、将来都是根除新冠病毒的关键,具体包括迅速普及新冠测试、改进诊断技术等。

在根除病毒道路上,目前存在的障碍,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i) 认为,一个是无症状和轻症感染使确诊和识别难度增大,另一个是疫情终结后新冠病毒从自然宿主、动物或其他渠道再度向人群传播。

后者是实现新冠病毒“清零”、灭绝的最主要结束障碍,Gavi说。

即使确定新冠病毒已经被彻底消灭而实验室仍可保存科研用病毒标本,仍存在标本泄露的风险,也是一个潜在障碍。

“后疫情”世界可能出现的情况之一是新冠病毒(和/或其变异毒株)在全球与人类长期并存、共处,犹如流感、疟疾。

graphics


《自然》杂志2021年2月发表一项科学家问卷调查结果,称大部分接受访问的科学家认为新冠大流行最终将转变成地方性的流行病,杀伤力也会逐渐减弱。

尼基·菲利普斯(Nicky Phillips)在文中指出,无法根除新冠病毒并不等于人们将长期生活在患者死亡、重病和社交隔离、出行限制等非常态状况中;与病毒共存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人们通过接种疫苗和感染病毒获得怎样的免疫力,以及病毒的变异情况”。

“流感和导致感冒风寒的四种病毒都属于地方流行病,但已经具备的免疫力辅以每年接种疫苗取得的结果众所周知:社会对季节性流感和病毒性感冒的容忍度足够,不需要封锁、隔离、口罩和社交间距。”

新冠“清零” 即使在技术上具备了可行性,实际操作中仍有极大难度。以史为鉴,终结全球大流行疫情、根除病毒病菌,需要世界各地数年一贯的持续有效合作。如果这个目标操作难度太大,也可未雨绸缪,做好持久战预案,甚至若干备用方案。

病毒不断变异以求繁衍生存,人类则以史为鉴、以科技为利器与致命病毒角力;教训中包括防疫、免疫需要全球齐心协力,因为病毒不识国界,抑制和消除疫情需要有规定时限、可以量化、具体明确的目标,以便追踪进展动态。

天花和牛瘟被根除究竟将成为未来人类与病毒关系的常态,还是终究属于例外,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适者生存,自然规律,人类和病毒概不例外。

他们可以问问那些死去的人的家人,是支持清零还是共存。
 
即使要共存,不一定非要现在,新冠不断变异,谁也不能确认下一个是什么,清零的社会,风险肯定小。一种盛夏仍然流行的“大感冒”,不知最终结果就仅是一感冒
 

阿富汗成为头号鸦片生产国,塔利班是罪魁祸首吗​

  • 事实核查团队
  • BBC News
2021年8月25日
Poppy cultivation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塔利班声称,该组织上次在阿富汗掌权时便已停止了罂粟种植和非法毒品的交易。

然而,尽管在其上次掌权的最后一年,即2001年,罂粟种植量已急剧下降,但塔利班控制地带的罂粟种植在随后几年不降反升。

阿富汗生产了多少鸦片?​

罂粟可以被提炼成几种高度成瘾性毒品的原料,包括海洛因。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的数据,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生产国,其鸦片产量占世界供应量的80%以上。

该机构在2018年估计,鸦片产业对阿富汗经济的贡献高达11%
阿富汗鸦片产量

塔利班自称将如何处理鸦片?​

塔利班控制阿富汗后,发言人扎比胡拉·穆贾希德(Zabihullah Mujahid)说:“在我们前一次执政的时候,没有毒品生产。”

他称,“我们将再次把鸦片产量降至零”,并且不会有走私活动。

塔利班的相关记录​

起初,罂粟种植在塔利班统治时期大幅增长。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数据,其面积从1998年的约4.1万公顷增长到2000年的逾6.4万公顷。

这主要发生在塔利班控制的赫尔曼德省(Helmand),那里的鸦片占世界非法鸦片产量的39%。

Opium harvest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但2000年7月塔利班在他们控制的地区禁止了罂粟种植。

2001年5月的一份联合国报告观察到,“在塔利班控制地区,这项罂粟种植禁令几乎完全取得成功”。

在塔利班禁止种植罂粟之后,2001年和2002年全球鸦片和海洛因的缉获量明显下降。

然而,此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尽管直到最近前政府控制的地区还有种植,但大多数罂粟种植都集中在塔利班控制的地区。

例如,2018年,在塔利班控制下,阿富汗南部的赫尔曼德省和坎大哈省(Kandahar)被用于种植罂粟的土地最多。

阿富汗各省情况


鸦片种植成为阿富汗的主要就业来源,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进行的调查,2019年鸦片种植为当地提供了近12万个就业机会。

美国国务院表示,塔利班通过对鸦片作物征税,以及通过加工和贩运间接获利。他们向鸦片种植户征收10%的种植税。

将鸦片转化为海洛因的加工厂以及走私毒品的商人也要交税。

据估计,塔利班每年在非法毒品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在1亿至4亿美元之间。

据美国监管机构阿富汗重建特别检察长办公室(Special Inspector General for Afghan Reconstruction)称,非法毒品占塔利班年收入的60%。

毒品最终流向哪里?​

由阿富汗种植鸦片制成的海洛因占据了欧洲市场95%的份额。

然而,根据美国缉毒局的数据,美国的海洛因供应中只有1%来自阿富汗,大多数来自墨西哥。

在2017年至2020年间,90%以上的鸦片类药物通过公路运输。但最近,在印度洋和欧洲之间的海上缉获量有所上升。

全球缴获的鸦片和海洛因数量


虽然有波动,但鸦片生产和与鸦片有关的缉获量在过去二十年中呈上升趋势,这与阿富汗的罂粟种植情况一致。

阿富汗重建特别检察长办公室说,缉毒和人员拘捕行动对阿富汗罂粟种植的影响甚微。

该机构称,自2008年以来鸦片的缉获量仅相当于该国2019年鸦片产量的8%。

 

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俄罗斯联手抗衡美国重要机制的历史和现状​

5 小时前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用视频方式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21次会议。

图像来源,REUTERS
9月17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用视频方式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21次会议上讲话。

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在内的阿富汗周边多个邻国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刚刚举行了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21次会议,阿富汗局势成为会议的重点议题。

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首脑向会议发表了视频讲话。与会各国达成共识,为了地区稳定各国将“推动阿富汗局势平稳过渡,引导阿富汗搭建广泛包容的政治架构”。

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也是美国入侵阿富汗20周年。巧合的背后,有怎样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因素​

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创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个国家。

上合组织的前身,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和塔吉克斯坦为解决边界问题建立的五国元首会晤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自称,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它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

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成为成员国;现有观察员国四个:阿富汗、白俄罗斯、伊朗、蒙古国。

2021年9月上合组织启动了接收伊朗为成员国的程序,另外新增了三个对话伙伴国,使对话伙伴国数量增加至九个: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土耳其、斯里兰卡、沙特、埃及和卡塔尔。

迄今,上合组织八个成员国领土总面积约3436万平方公里,超过欧亚大陆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超过30亿,占世界总人口近一半;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2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组织。

另外,在世界拥核国家中,除了中国、俄罗斯这两个传统核大国之外,印度、巴基斯坦也开发了核武器,使上合组织有四个拥核国家,占世界总数的一半。
上合组织也是唯一一个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中俄联手​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2001年年初,美国共和党总统小布什走马上任,一方面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台湾”;另一方面与俄罗斯的关系出现改善的势头:小布什与俄罗斯总统普京2001年6月在斯洛文尼亚首次会晤,建立起工作和私人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之时也正是美俄关系热络之际。因此有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希望上合组织的成立,能够遏制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

正如上海合作组织宗旨所说,除了“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还要“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过这一秩序并不是美国主导的秩序。

实际上,美国曾在2005年申请成为观察员国遭到拒绝。

过去20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数量有所增加、功能在不断扩大,从最初不被西方和外界重视的一个地区性组织,演变成如今美国撤军后影响阿富汗局势的重要国际组织。

9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21次会议在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

图像来源,REUTERS
9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21次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

2017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经济研究所曾发表美国学者立克·罗登(Rick Rowden)的文章:上海合作组织,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最大国际组织(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he bigges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you've never heard of)。

文章写道:从最粗略的意义上来说,上海合作组织的核心是以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合议为基础:俄罗斯有枪 ,而中国有钱。他们携手,寻求共同主导(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所称的欧亚非“世界岛”。

“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的伺机而动,上海合作组织最终可能成为西方必须考虑的力量。”
本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建议与会各国“坚定制度自信,决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中,除了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其余各国都不在美国核心盟国范围之内。而上合组织中牵头的中、俄两国,近年来因为都与美国关系紧张,颇有结盟抗美之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员、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研究中心理事赵鸣文曾撰文表示,从成立开始,上合就宣布自己不是军事集团,上合的建立并不针对任何国家和集团,是一个开放的地区性合作组织,但“不可否认,上合所寻求的构建多极、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与美国希望保持其长期主导的原有世界秩序战略相悖”。

军事演习​

上合组织虽然不是军事集团,但上合组织自2002年开始至今展开了多次联合军事演习。

2002年10月10日至11日,中国边防部队和特种部队参加了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次上合组织反恐军事演习。这是解放军首次与外国军队举行反恐演习,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境演习。

2005年8月,中俄首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此后中国和俄罗斯多次参加以"和平使命"为名的上合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其中2007年,上合组织所有成员国首次参加联合军演。

另外,中国与俄罗斯两国海军自2012年开始每年举行海上军事演习。

2020年, 美国基辛格事务所常务理事、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俄罗斯事务高级主管的托马斯·格雷厄姆 (Thomas Graham)曾撰文称:在美国决策者看来,上海合作组织与其说是一个严肃的共同决策论坛,不如说是一个“清谈俱乐部”, 因为俄罗斯一直努力想将其转变为一个类似北约的组织,而中国对此加以抵制。

2021年9月17日在杜尚别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公布的《二十周年杜尚别宣言》再次表态:不谋求建立政治军事同盟或超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但同时“反对通过集团化、意识形态化和对抗性思维解决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

观察人士注意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决策层对上海合作组织缺乏重视,也使得西方媒体对上合组织的行动缺乏关注。

上合组织举行峰会之时,正值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签署防务协议,法国痛失数百亿美元潜艇合同的时候。西方舆论聚焦内部矛盾,关心此举对北约军事联盟有何破坏作用,却忽略了美英澳此举针对的中国正在联手俄罗斯与周边国家商谈美国撤军留下的阿富汗前途问题。

对中国而言,成功化解阿富汗危机对其“一带一路”的政治意义,应该不是金额可以衡量的。

 

西藏与希特勒:纳粹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地区寻根的故事​

2021年9月16日

西藏拉萨开会

图像来源,ULLSTEIN BILD DTL/GETTY IMAGES
1939年,布鲁诺·贝格(左二)等人在西藏拉萨开会。

1938年,德国纳粹党主要成员、欧洲犹太种族大屠杀的主要策划者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派遣一支五人小组前往西藏,寻找被想象中的雅利安(Aryan)种族的起源。作家瓦伊巴夫-普兰德尔(Vaibhav Purandare)在一本书中讲述了发生在这次穿越印度的探险之旅中的有趣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一年多,一群德国人偷偷地从印度东部边境登陆。

他们的任务是发现“雅利安种族的起源”。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认为,北欧“雅利安人”早在约1500年前就从北方进入印度,雅利安人犯下与当地“非雅利安人”混交的“罪行”,失去了使他们在种族上优于地球上其他人的属性。

对印度人民以及他们为自由而进行的斗争,希特勒经常表达深切反感,多次在演讲、著作和辩论中阐述他的观点。

但根据希特勒的警察头子、党卫军首领希姆莱(Himmler)的说法,印度次大陆仍然值得密切关注。

从这时开始,西藏受到了关注。

阿道夫·希特勒

图像来源,KEYSTONE/GETTY IMAGES
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警察局长海因里希·希姆莱——两人都是雅利安神话的信徒。

那些坚信北欧白人是优越种族的人,也相信失落之城亚特兰蒂斯(Atlantis)的虚构传说,那里曾住着“血统最纯正的人”。这座神秘的岛屿据信位于大西洋中英格兰和葡萄牙之间的某个地方,据说被神圣的雷电击中后沉没到海中。

所有幸存的雅利安人都转移到了更安全的地方。喜马拉雅地区被认为是这样一个避难所,特别是西藏,因为它以“世界屋脊”而闻名。

1935年,希姆莱在党卫军内设置一个新部门,称为Ahnenerbe,或者叫祖先遗产局(Bureau of Ancestral Heritage),为了找出亚特兰蒂斯人在霹雳和大洪水发生后去了哪里,以及这个伟大的种族还在哪里存在踪迹。

1938年,他派了一个由5名德国人组成的小组到西藏进行“搜索行动”。

队里有两名队员脱颖而出。一位是28岁的天才动物学家恩斯特·谢弗(Ernst Schafer),他之前曾两次到过印度-中国-西藏边境。1933年纳粹胜利后不久,谢弗就加入了党卫军,远早于希姆莱成为西藏远征行动赞助者的时间。

谢弗酷爱打猎,喜欢在柏林家中收集战利品。在一次狩猎远征中,他和妻子在船上试图射杀一只鸭子,他在瞄准目标时滑倒了,不小心射中了妻子头部,杀死了她。

第二个关键人物是布鲁诺·贝格(Bruno Beger),他是一位年轻的人类学家,于1935年加入党卫军。贝格会测量藏民的头骨和面部细节,并制作面罩。他说,“特别(热衷于)收集有关北欧人种在这个地区的比例、起源、意义和发展的材料。”

科伦坡

图像来源,ULLSTEIN BILD DTL/GETTY IMAGES
1938年5月初,这艘载有5名德国人的船停靠在科伦坡。

1938年5月初,这艘载有5名德国人的船停靠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他们从那里乘坐另一艘船去马德拉斯(现在的金奈),再换乘第三艘船去加尔各答。

印度的英国当局对这些德国人十分警惕,认为他们是间谍。他们起初不愿意让这些人经过印度,当时英国经营的《印度时报》甚至刊登了一个指责性的标题:“盖世太保特工在印度”。

在位于印度东北部锡金邦(当时是一个独立的山地王国)的冈托克,英国政治官员也不愿意批准这些人通过锡金进入西藏。

但最终,纳粹团队的决心赢得了胜利。那年年底,这五名德国人进入西藏,他们的骡子和行李上系着纳粹旗帜。

纳粹党所用的十字记号在西藏随处可见,当地人称之为“yungdrung”。谢弗和他的团队在印度的时候也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东西,在印度教徒中,它一直是好运的象征。即使在今天,这个标志仍然可以在房屋外、寺庙内、街角、节奏车和卡车上看到。

与此同时,在西藏,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33年去世,新达赖喇嘛才3岁,所以佛教的西藏王国由摄政者控制。德国人受到摄政者和普通藏人的特别善待,制作面罩的贝格甚至一度充当了当地的临时医生。

西藏佛教徒们不知道的是,在纳粹的错误想象中,佛教和印度教一样,削弱了来到西藏的雅利安人的力量,并导致了他们精神和力量的丧失。

就在谢弗和其他人似乎可以花更多时间,打着在动物学、人类学等领域进行科学调查的幌子进行真正的“研究”时,1939年8月,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战争,德国人的探险不得不缩短。

西藏

图像来源,ULLSTEIN BILD DTL/GETTY IMAGES
1939年,恩斯特·谢弗(左三)在西藏。

到那时,贝格已经测量了376名藏民的头骨和面部特征,拍摄了2000张照片,“铸造了17人的头、脸、手和耳朵”,并收集了“另外350人的手指和手印”。

他还收集了2000件“民族志文物”,特遣队的另一名成员拍摄了1.8万米的黑白胶卷和4万张照片。

由于他们的行程被缩短,希姆莱安排他们在最后一刻飞离加尔各答,并亲自在飞机降落慕尼黑时迎接他们。

谢弗带着他的大部分西藏“珍宝”来到萨尔茨堡的一座城堡,他在战争期间搬到了那里。但1945年盟军一到,这个地方就遭到了袭击,大部分西藏的照片和其它材料都被毁了。

远征队的其他所谓“科学成果”在战争中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要么丢失,要么被摧毁。纳粹过去的耻辱意味着战后没有人试图追踪这些材料。

瓦伊巴夫-普兰德尔(Vaibhav Purandare)是《希特勒对印度不为人知的仇恨故事》(Hitler And India: The Untold Story of His Hatred For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一书的作者,这本书由Westland Books出版。

 

潘多拉文件:带你看懂这份庞大解密资料的逻辑和重点​

  • 潘多拉文件报道组
  • BBC 广角镜
2021年10月4日

。


潘多拉文件披露近1200万份文件,揭示全球一些富人和权贵人士的隐藏财富、避税以及洗钱行为。

来自117个国家的600多名记者,几个月来一直在翻阅来自14个信源的文件,本周他们公布其中的发现。

这些数据由位于华盛顿的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获得,该联盟一直与140多家媒体机构合作,并进行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调查行动。

英国的调查项目由BBC《广角镜》和《卫报》牵头。

潘多拉文件已揭露的内容​

潘多拉文件包括640万份文件,近300万张图片,超过100万封电子邮件和近50万份电子表格。
到目前为止,潘多拉文件披露的内容包括:
  • 约旦国王在英国和美国的房地产价值超过7000万英镑(1亿美元)。他1999年登基以来,通过英属维京群岛和其他避税天堂的离岸公司陆续购置了15处宅邸,包括美国加州马里布海边三栋毗邻的别墅,还有英国伦敦和皇家赛马场所在地区的若干房产。
  • 阿塞拜疆执政者阿利耶夫的家族利用离岸公司秘密收购英国17处房产,包括一栋价值3300万英镑的伦敦办公楼,业主是总统11岁的儿子海德尔·阿利耶夫(Heyder Aliyev)。
  • 捷克总理未申报用于购买两栋法国别墅的1200万英镑的离岸投资公司。
  • 肯尼亚总统肯雅塔(Uhuru Muigai Kenyatta)和七名家庭成员秘密拥有一个离岸公司网络。调查发现他们与11个离岸公司有关联,其中一个公司持有资产估值为3000万美元;
这些文件揭露全球一些最有权势的人,包括来自90个国家的330多名政客,如何利用秘密的离岸公司来隐藏他们的财富。
美国智库“全球金融诚信组织”(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的拉克希米·库马尔(Lakshmi Kumar)解释说,这些人 "进行金钱的输送、转移和隐藏活动",经常使用匿名公司。

。

“离岸公司”到底是什么?​

潘多拉文件揭示复杂的跨国公司网络,它们往往导致金钱和资产的所有权较为隐蔽。

例如,某人可能在英国有一处房产,但通过设在其他国家或“离岸”的一系列公司拥有它。

这些离岸国家或地区的特征为:
  • 容易设立公司;
  • 当地的法律让外界难以识别公司所有者;
  • 征收很低企业税或者免税。
这些目的地通常被称为避税天堂或秘密管辖区。没有明确的避税地名单,但最知名避税天堂的包括英国海外领土,如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以及瑞士和新加坡等国家。

使用“避税天堂”违法吗?​

法律漏洞允许人们通过转移资金或在避税地设立公司来合法避免支付一些税款,但这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英国政府说,避税“涉及到在法律的字面意义上,而不是在法律的精神上进行操作”。

也有一些合法的理由,人们可能希望在不同的国家持有金钱和资产,如保护自己免受犯罪攻击或防范不稳定的政府。

尽管秘密拥有海外资产并不违法,但使用复杂的秘密公司网络来转移资金和资产成了隐藏犯罪所得的最佳方式。

之前的“巴拿马文件”曝光后,公众一再呼吁政客们增加避税或隐藏资产的难度。
但赖尔说,潘多拉文件显示“那些可以结束离岸秘密的人......自己也在从中受益。所以他们没有动力去结束它”。

将钱藏在海外有多容易?​

你所要做的就是在保密程度高的地区或者上述离岸国家设立一个空壳公司。这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公司,并没有员工或办公室。

但这要花钱。需要支付费用给专业公司,它们代表你设立和运行空壳公司。这些公司可以提供一个地址和付费董事的名字,因此不会留下任何关于谁是企业最终幕后老板的线索。

有多少钱被藏在海外?​

很难确切讲清楚,但根据国际调查记者同盟的说法,估计这个数字从5.6万亿美元到32万亿美元不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避税天堂的使用使世界各国政府每年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的税收。

库马尔说,这对社会的其他部分是有害的。“(富人和权贵)藏钱的能力直接影响你的生活......它影响到你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健康的机会,和买房置业的机会。”

英国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英国因允许海外匿名公司持有公民资产而饱受批评。

英国政府在2018年公布立法草案,要求英国房产的最终所有者进行申报。但它仍在等待被提交给议员们。

2019年的一份议会报告称,英国的制度吸引“洗钱者等人,他们可能希望利用财产来掩盖非法资金”。

报告说,刑事调查经常受“阻碍”,因为警方无法看到谁最终拥有房产。

英国政府最近将通过房产洗钱的风险从“中等”提高到“高级”。

英国政府称它正在通过更严厉的法律和执法来打击洗钱活动,并且在议会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将引入一个拥有英国资产的离岸公司登记册。

Pandora Papers banner


潘多拉文件曝光近 1200 万份文件和档案,揭秘世界领导人、政界要人和亿万富翁的秘密财富和交易。这些数据由总部在华盛顿特区的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获得,该联盟领导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范围的调查。来自 117 个国家的 600 多名记者深挖了全球一些最有权势的人的隐秘财富。英国的调查项目由BBC《广角镜》和《卫报》牵头。

 

中国月球采样带回最年轻熔岩​

  • 乔纳森·阿莫斯(Jonathan Amos)
  • BBC科学事务记者
2021年10月11日
Landing site

图像来源,CNSA
自苏联1976年发射月球24号后,没有国家尝试过“嫦娥五号”这样的任务

中国“嫦娥五号”去年12月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样本非常年轻。

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但分析显示,玄武岩物质,即熔岩流凝固的残留物只有20亿年历史。

将其与阿波罗宇航员带回的样本进行比较,它们都有超过30亿年的历史。

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中国的“嫦娥五号”被送往月球一个叫做“风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的地点。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为了增加从以往样本采样中获得的知识,最后一次采回样本是1976年由苏联探测器进行的。
Basalt

图像来源,BEIJING SHRIMP CENTER
实验室分析玄武岩年代有约19.63亿年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车晓超和他的同事领导了嫦娥五号样本的年代分析,但他们与一个广泛的国际联盟合作。

他们得出的年代数据很有趣,因为人们或许预期如此小的天体已经冷却并停止活动很久,它证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仍在继续。

理论家们现在将认真思考,什么热源可能维持了后期的活动。

它似乎不是由集中的放射性衰变驱动的,因为嫦娥五号样本不包含大量与这种效应相关的化学元素。

“我们在论文中讨论的另一个可能是,也许月球能保持活跃的时间更长,是因为它与地球的轨道相互作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著者凯瑟琳·乔伊(Katherine Joy)推测。

“也许月球在轨道上来回摆动,引发我们所说的潮汐热。所以,有点像月球在地球上引发潮汐,也许地球的引力效应可以拉伸和弯曲月球,产生摩擦性熔化,”她告诉BBC。
红色表示嫦娥五号的采样任务

红色表示嫦娥五号的采样任务地点。黄色代表阿波罗号任务曾经的采样地点。

这项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是,它有助于校准陨石坑计数技术,这项技术用于测定行星表面年代。

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在一个表面看到的陨石坑越多,这个地形的年代就越久远;而且,反向来说也很明显:很少的陨石坑表明,表面最近被铺设或重塑。
但这项技术必须基于一些源自测量样本的绝对日期,对于月球来说,年表并没有限定在10亿到30亿年前。

如今,嫦娥五号的样本在这段时间的中间提供了一个精确的坐标点。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布拉德·乔利夫(Brad Jolliff)教授是该联盟的另一位合著者。他现在希望,中国下一个采样返回任务,去到月球背面一个叫做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地区。

中国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飞往月球采样岩石土壤

这个宽约2500公里、深8公里的大坑是在月球历史早期由一个令人惊叹的撞击物造成的。

“如果‘嫦娥6号’到达南极艾特肯,它将提供给我们月球上最古老的大撞击盆地的年龄,这将在40到45亿年前提供一个非常不同的校准部分。我们不知道当时大型撞击物有什么变化,而来自南极艾肯盆地地区的样本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嫦娥五号发射后,接下来几个月中国国家太空计划让人震惊。

月球探测器2020年12月16日带着岩石样本返回地球后6个月内,另一航天器成功地进入火星轨道,在其表面放置了一个火星车。而且,中国宇航员已经开始给地球建造一个新的空间站。

 

COP26:解锁气候变化的关键词​

2021年10月26日

Climate change translator

气候变化无疑是当今最重大国际议题之一,也是人类未来生存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但用来阐述气候变化方方面面的科技语言和词汇经常令人感到费解。

了解一些与气候议题有关的关键词,可能就像掌握了解码钥匙,至少有助于读懂跟气候议题相关的新闻报道。

下面是部分频繁见诸于媒体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关键词汇。

气候峰会(climate summit)​

  • 联合国召集的全球最高级别气候大会,讨论、协调气候变化对策,确立框架,明确目标、路径和各国的承诺;
  • COP26全称是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21年11月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相关的联合国峰会还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15届缔约国大会,即COP15,2021年在中国举行;
  • 已经达成的公约、协定包括:里约热内卢公约,或称里约公约(Rio Conventions),包括《气候变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荒漠化公约》;巴黎气候协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又称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国家自主/自定贡献目标(NDC)

  • 根据《巴黎协议》,各国自主确定并提交的国家气候承诺,作为制定近期延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国际行动纲领的基础;
  •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每五年更新一次。到格拉斯哥COP26前,普遍认为现有NDC 目标不够远大,不足以将升温控制在1.5°C之内。

IPCC​

  • 全称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由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设立的科学机构;
  • 目的和职责是检查、评估气候变化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它2018 年的报告提出,地球升温幅度应控制在 1.5°C 之内,否则后果将极其严重,超出预想。

1.5 摄氏度 (1.5℃)​

  • 科学家认为,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将可避免出现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后果;
  • 这是与“前工业时代”相比。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地球气温已经上升了大约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影响全球或区域气候的变化模式,衡量指标包括平均温度、降雨量,以及热浪或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
  •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包括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全球变暖是一个非正式术语,用来描述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

碳足迹(碳脚印,Carbon footprint)​

  • 个人或机构、组织在给定时间内排放的碳量,或产品制造过程中排放的碳量

碳中和(Carbon neutral)​

  • 二氧化碳净释放为零的过程,例如,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即生物质(biomass)的生长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而燃烧它们则会释放二氧化碳;
  • 如果吸收的量和释放的量相同,那么这个过程称为碳中和;
  • 一个公司或国家也可以通过碳抵消的方式达到碳中和。

排放(Emissions)​

  • 任何能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的释放;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 这些气体可以小到汽车尾气或奶牛释放的甲烷,也可以大到燃煤发电站和重工业产生的废气。

反馈环(反馈回路,Feedback loop)​

  • 在气候变化中,反馈回路是加快或减慢地球变暖趋势的一个自然过程,正反馈会加速温度上升,负反馈会减缓温度上升;
  • 随着北极的海冰融化,冰层表面的颜色从明亮的白色变为较深的蓝色或绿色,反射的太阳光线减少,被吸收的太阳光线增多,所以极地冰减少意味着变暖加速,更多冰融化,融化的速度更快。

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
  • 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是 2016 年,但英国气象局数据显示,气温持续上升是一个长期趋势。

地球工程学(Geo-engineering)​

  • 也称气候工程学、气候调整或者气候干预,主要指运用科技对环境加以大规模改造,目的是阻止或逆转气候变化过程;
  • 具体实例包括:从大气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地下。还有更远大的设想,例如在太空中部署巨大的反光镜来反射太阳光线;
  • 科学界对地球工程技术仍有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可能被证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得还不够,另一些人则指出这些技术未经证实,可能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

气候变化失控(Runaway climate change)​

  • 描述气候变化在越过“临界点”后如何突然变得更糟,以至于更难遏止或逆转;
  • IPCC 2018 年报告说,到 2030 年全球排放量必须减少 45%,到 2050 年达到净零排放,这样才有 50% 的机会在本世纪将气温上升控制在 1.5°C 以内。
 

中国加入WTO 20年:“入世”如何改变中国与世界​

  • 陈岩
  • BBC中文记者
2021年11月11日
新华社图片

图像来源,XINHUA
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与其他与会者鼓掌

请将时钟拨回20年。

“啪!”一位身穿白袍的阿拉伯官员手中的木槌落下,掌声响起。敲锤者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而这一刻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是2001年11月10日。
20年光阴荏苒。

就在卡迈勒木槌下落的四个月前,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举办地,他打开信封念到:“Beijing”——北京,会场同样掌声四起。

“入世”与“申奥”,20年前的这两个画面印刻在众多当代中国人的脑海中,成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北京奥运会被中国官方看作自我展示的绝佳契机,一如1964年的东京奥运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文化相近的三个东方之国,都将举办奥运作为宣告“国家崛起”的宣讲台。

北京奥运2008

图像来源,XINHUA
北京2008奥运

虽然不似奥运开幕式的烟花那样绚烂夺目,但中国“入世”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改变,深刻而广泛——西方发达国家剥离中低端制造业,而中国则全面承接。西方国家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经济高歌猛进,但是各国蓝领阶层却被经济大发展“抛下”,最终导致保守主义思潮兴起,以至于甚至出现极右政治登台现象;中国经济也迎来高速发展的巨变,但伴随而来的是高污染、低保障,低投资效率等等弊端,而经济崛起后这个“异质”的中国开始与整个西方变得关系紧张,以致“新冷战”说法甚嚣尘上。

其实,在中国“入世”与“申奥”两个时间点正中间,还发生了一件影响甚至更大的事——“9·11事件”。很多分析人士认为,这场恐怖袭击让美国将资源和精力都投向中东和泛伊斯兰世界,并同时与潜在的战略对手中国握手言和,使中国意外地在“入世”之始又喜逢一扇“机遇之窗”。

然而,20年后,这扇窗户似乎业已关闭:美国完全撤出阿富汗, 并基本从中东撤出,甚至说服多个海湾国家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基本完成从“反恐战争”脱身,开始集中精力与中国“竞争”。中美之间关税高悬,科技壁垒高筑,世界贸易组织也在停摆的危机和改革的呼声中,艰难转型。

在人们纷纷关注中国未来20年在WTO又会面对什么的时候,了解一下中国“入世”之路或许可以提供某些借鉴。

入世之路与黄金二十年​

世贸组织的前身为关贸总协定(GATT)。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恢复”席位,根据《关贸总协定》,北京方面本可以顺理成章加入关贸总协定。

根据后来主持中国“入世”谈判的龙永图回忆说:“当时思想不够解放,认为那是一个富国俱乐部,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对我们也没什么好处,就决定不加入了。”

为了当时的决定,中国后来花了十几年才反应过来,并在1986年正式递交申请“恢复加入关贸总协定”。

九年之后,“恢复”之路遥遥无期,关贸总协定却升级扩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也就转而变成“入世”,之后又走了六年。

十五年过后,中国走完所有程序,与成员国们进行双边谈判,几乎每一条都对中国之后的发展影响重大。

中国“入世”之际,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高级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感慨与中国当时发展之快——“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玩家。确实,从未有哪个国家能如此迅猛地扩张。”

风电扇翼制造工人

图像来源,EPA

中国加入WTO开启经济迅猛发展的20年

但拉迪也指出,发展背后,中国的问题也在快速凸显。确实,中国当时经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历了经济路线的争论和突破,经历了经济特区和农业“包产到户”的尝试,也经历了“六四”的震颤。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是“三角债”、“非法集资”、“财政拮据”、“国企衰蔽”、“产权争议”等问题积弊严重。

再加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长江大洪水同时来袭,时任总理朱镕基将形势比作“地雷阵”和“万丈深渊”。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同时,朱镕基力排众议进行汇率改革,革除官方汇率与调集市场汇率的“双轨制”,外汇黑市消亡,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的外贸优势凸显,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中国走上“世界工厂”的道路。

外部舞台和内部改革的配合,即使拉迪也未能预见到,中国“入世”之后的发展才是真正的迅猛。

US China

图像来源,REUTERS

2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8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01年的4%增至2020年的17.4%,中国的货物出口增长了7倍多,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经济学人智库(EIU)全球贸易首席分析师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的关键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使中国产业结构改善。特别是外国投资,带来了资本和技术,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反过来,这些增长也提高政府税收和家庭收支,以及支持技术创新。

“从全球角度出发,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更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造就了中国在区域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马志昂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市场上产生了真正的自由化,这一点可以从继续将中国视为优先市场的外国公司的数量中得到证明。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一次专访中表示,原来中国所有的贸易活动都是被几十个国营国家贸易公司垄断,进出口必须有配额,加入WTO意味着所有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打破了原来的垄断。为了筹备入世,中国修改了几万条对市场经济而言“不合时宜”的条款,在观念上、实践上和制度层面彻底革新。可以说,加入WTO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WTO:命途多舛,荆棘满路​

WTO

图像来源,AFP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吴靖表示。

当人们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出口增长感到惊讶时,可能会忽视中国进口的增长。事实上,20年间,中国的进口总额也增加了近6倍,全球货物贸易总量增长了近一倍。2020年中国的进口总额已经占到了世界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12%,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然而,虽然全球贸易总体大幅增长,但在结构上并不平衡。马志昂认为,不少国家都在质疑,中国是否有能力完全履行其世贸组织承诺,还有不公平的国家补贴和其他扭曲市场的工具,反过来也带来了政治影响。

“比如,许多西方政治家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本国的就业、制造业竞争力和传统产业向海外转移的冲击联系在一起。”

2016年7月,正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大赢四方”之时,BBC记者诺提(James Naughtie)跟随他的竞选队伍抵达美国“铁锈地带”(Rust Belt)的小镇之一俄亥俄州的扬斯敦(Youngstown)。

七、八十年代,扬斯敦的炼钢炉照亮半边天,再加上南边的匹兹堡,共同构成美国钢铁工业的心脏。铁矿石从伊利湖源源不断地运过来,长长的列车满载着钢材在美国东西穿梭。

然而仅仅一代人,这里的人口已不到当年的一半,钢厂倒闭了,人们很愤怒。

“入世”20年,中国的钢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57%,美国仅占4%。

在扬斯敦,诺提遇到第三代炼钢工人,他们的移民前辈带着找到工作、闯出更美好生活的承诺来到美国中西部。现在的年轻一代能走就走。消失的工作机会、迁至海外的制造商,收入锐减、移民问题……都让人们很愤怒。

US election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只有人们愤怒之时,特朗普才会成为总统候选人。"诺提感慨。

“只有人们愤怒之时,特朗普才会成为总统候选人,”诺提感慨说。

这里的人把票投给特朗普,他们希望特朗普如其所言,与中国打贸易战,使制造业回流,“让美国再次强大”。

某种程度上,特朗普说到做到,上台后他确实挥舞起“关税”大棒,针对中国实施史上最强关税战,几乎对所有中国商品都施加高额关税。但大棒打在中国身上似乎不疼,中国对美出口甚至迎来了两位数上涨,制造业不仅没有回流美国,反而因为疫情而留在中国。

而被大棒打晕的可能是世贸组织。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国,竟然完全绕开WTO。特朗普多次表达对WTO的不信任,认为它没有善待美国,把中国当成发展中国家,结果中国得了许多好处,美国则吃了大亏,而且束缚了美国的手脚,阻碍贯彻其“美国第一”的理念。

到2019年12月,WTO发生创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这个国际组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争端解决的上诉机构正式停摆。原因是美国籍法官托马斯·格雷厄姆届满卸任后,美国拒绝提名,使得机构无法达到最低三人的议事和审查人数。

紧接着,全球遭遇新冠疫情的打击,除了物流中断,各国还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全球贸易量锐减。到2020年8月,WTO总干事阿泽维多提前离任,“群龙无首”的WTO在停摆的危机和改革的呼声中,艰难踟蹰。

对于WTO的价值,从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近期的讲话中可窥一斑。他认为,多边贸易以世贸组织(WTO)为核心,是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程的基础与核心的平台。WTO有164个成员,其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8%以上,没有任何一个协定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虽然自贸协定一般都是“WTO+”,要比WTO的开放水平高得多,但自贸协定不能够代替多边贸易体制,如在农业补贴问题、粮食安全的公共储备问题等都只能在多边贸易体制内来解决。

WTO危机背后的中美紧张关系​

US China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实际上,WTO当前的危机背后,是中美在贸易利益上的博弈。美国指责中国没有完全履行“入世”时的承诺,使用不公平竞争手段;中国则坚称完全履行“入世”承诺,而且中国拥护多边主义,反而是美国对华采取不正当的关税打击。

马志昂认为,中国还没有完全履行其对世贸组织的所有承诺。这包括保留国家补贴和其他扭曲贸易的工具,也包括在采购和许可决定中对国内公司的优惠待遇,以及与外交争端相关的贸易报复,这至少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精神。

马志昂说:“这种行为在过去五到六年里变得尤为明显,给中国在其他地方的贸易和投资谈判投下了阴影。”

但吴靖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中国的每一项贸易政策都受到世贸组织成员的严格审查,许多国家往往会仔细检查中国的每一项经济和贸易政策,看其利益是否受到影响。统计显示,中国、美国和欧盟在世贸组织的争端中被其他国家投诉和起诉的次数大致相同。因此,中国在遵守规则和履行承诺方面的表现,与美国和欧盟基本相当。

他说:“此外,中国是世贸组织中唯一对最不发达国家承诺实行97%出口产品零关税待遇的‘发展中国家’。美国甚至没有作出这样的承诺。”

不过吴靖也表示,中国在未来也可以做得更好,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提出的最大希望是,中国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

US China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年过去,美国经历了五任总统,在贸易上对待中国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入世”,正是中美先达成双边协议,在“一锤定音”在与欧盟等经济体的谈判几乎比照与美国的协议,快速推进。

回顾当年,吴靖表示,作为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支持者,克林顿政府对美国自身的利益是明智的。2001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口总额占美国出口总额的不到2%。20年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已增加到美国出口总额的9%,使其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其两个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吴靖说:“今天的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正在上升,经济全球化正在受到挑战。然而,中国一直是多边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和捍卫者,同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马志昂则指出,20年来,西方国家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许多议题,包括多数国家对中国经济改革最终将推动政治自由化的期待,并没有成为现实。而且,现在的情况似乎与人们预期的恰恰相反。

国际间也有很多分析与报导认为,经济和贸易问题或许是最初引发美中对峙和关系恶化原因,但是这场由“贸易战”开始的“竞争”或角力早已经从贸易蔓延到科技、金融、政治,和甚至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层面。

中国和美国虽然仍是WTO成员,但是现在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大环境与20年前中国刚刚“入世”并受到美国以至于所有主要经济体“欢迎”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国与美国,与世贸,以至于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将走向何方,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时代问号。

 

新冠疫苗:混搭接种、副作用和其他几个基本问题​

2021年4月25日 最近更新: 3 小时前

血液


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在全球铺开,获准使用的疫苗种类不断增多,对现有疫苗的改良、升级和新疫苗的开发在继续,
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上7种疫苗获授权,更多疫苗在接受审核评估。

许多人关心,接种疫苗有哪些副作用?不同疫苗混合接种是否可行?是否更有效?疫苗免疫效力可持续多久?不同的疫苗怎么比较,等等。
护士准备接种疫苗

常见副作用​

接种疫苗通常会有一些常见副作用,即接种疫苗后身体出现不良反应,但这正说明疫苗在起作用,成功激活了身体自我免疫反应。也有罕见副作用,即出现概率极小的对疫苗的反应,程度有轻有重。

被疫苗触发而自然释放的化学物质叫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也称为趋化激素、趋化素,是细胞分泌的蛋白信号。

激活免疫反应的化学物质让人感到不适,但一般不会严重到干扰日常生活起居的程度,而且大致三天后症状就会消失。

接种疫苗后肯定会出现副作用症状,关键是程度 — 激发的免疫反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必须恰到好处;在副作用和免疫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几种主要疫苗已知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扎针处局部疼痛、疲乏、头疼及肌肉疼痛。其他不太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发烧、畏寒。 随着接种普及,罕见副作用病例开始增多。

副作用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有些人几乎毫无感觉;有些人会感到略不舒服,但并无大碍仍然可以去上班;有些人则需要卧床。

爱丁堡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教授埃莉诺·莱利(Eleanor Riley)说,这种差异是人类免疫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决定的。
风险比较

免疫系统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被称为先天性反应,包括那些像化学警报一样的身体反应;另一部分是适应性反应,它学习然后记住如何通过设计B细胞来对抗感染,这些B细胞产生抗体来寻找和消灭病毒,另外还有T细胞,它们可以剿杀任何受病毒感染的身体细胞。

决定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强弱的主要是早期先天性免疫反应,其强弱因人而异。

罕见副作用 — 血栓、心肌炎和心包炎​

新冠疫苗罕见副作用最令人关注的是血凝、血栓症状,涉及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和强生/杨森疫苗。阿斯利康疫苗一度被欧亚十几个国家叫停接种,强生/杨森也曾被美欧和南非叫停。

截止3月22日,欧洲2500万人接种阿斯利康疫苗,记录在案的血栓病例有86起,大部分患者为60岁以下女性,其中18例致命。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4月中旬表示,在群体接种680多万剂疫苗后发现6例血栓,都是介于18至48岁之间的女性,在接种疫苗后第6至13天出现血栓症状。

但是,新冠疫苗和血栓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那么诱发机制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4月7日说,罕见血栓应被列为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一种非常罕见副作用,但目前无法确定诸如年龄或性别等是否相关风险因素。EMA执行董事库克(Emer Cooke)表示,这些罕见副作用的 “合理解释是(个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出现血栓症状也是口服避孕药的罕见副作用之一。

另一个引起欧洲药品监管机构注意的极罕见副作用是心脏部位的炎症,包括心肌炎和心包炎,多见于青年男性,身体反应包括胸部疼痛、呼吸困难,心跳剧烈或飄忽,大约是在接种两周后出现。

欧洲药管局的调查发现,辉瑞-生物新技术(Pfizer/BioNTech)疫苗接种1.77亿剂之后出现145例心肌炎和138例心包炎,莫德納(Moderna)2千万剂接种后出现19例心肌炎和19例心包炎,其中五人死亡,均有其他疾患或是老年人。
疫苗比较

不同疫苗混搭接种​

接种新冠疫苗,如果需要注射两剂,通常两次用同一种疫苗,比如第一针打的是辉瑞,那么第二针还是辉瑞。但香港、英国等地的科研团队也在研究不同疫苗的混搭,比如第一针打辉瑞,第二针用阿斯利康。

2021年11月,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陆续批准两种不同疫苗混搭接种,或在接种加强剂时使用不同的疫苗。

美国FDA批准使用辉瑞、莫德纳和强生公司的疫苗作为加强剂,无论第一次接种的是哪种疫苗。英国批准的二种加强剂疫苗是辉瑞、莫德纳,阿斯利康疫苗可以在接种者有药物禁忌症等不可接种mRNA疫苗的情况下作为加强剂。

英美监管当局表示,到目前为止,混搭和不混搭接种的不良反应基本相同。

《自然》杂志2021年10月发表的报告说,两种不同的新冠疫苗混搭接种,提供的免疫保护跟同一种 mRNA 疫苗相同,包括针对 Delta 变异体的保护。

这份报告基于欧洲三个团队在不同国家的研究。这些研究始于阿斯利康疫苗导致严重罕见副作用病例之后。瑞典和丹麦暂停使用阿斯利康疫苗,对已接种一剂的人改用mRNA疫苗。

结果发现这样两者混搭不但安全,还能激发强大的免疫反应。三个团队首次提供的混搭接种有效性测评结果显示,免疫保护至少和接种两剂阿斯利康疫苗相同(丹麦),甚至更强(瑞典)。

这些数据尚未经同行审评。

.

图像来源,REUTERS
2021年春季,部分国家开始临床试验第三剂接种以增强免疫力,增强剂往往选用和前两剂不同的疫苗,比如瑞典、丹麦、新加坡、英国和印尼。

研究和评估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展开:安全性 —— 可能引发哪些严重不良反应;有效性 —— 免疫功效是否不变甚或增强、免疫力持续时间、针对范围、对新出现的变异毒株是否有效,等等。

在技术层面,不同疫苗的组合、剂量和间隔时间的增减组合,导致接种效果的差异,是研究重点。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牛津大学团队2021年4月启动为期一年的“混搭”课题。已经注射第一剂疫苗的成年人,不管是辉瑞还是阿斯利康,都可以申请成为Com-Cov课题的志愿者。混搭的疫苗可以跟第一剂相同,也可能是阿斯利康或辉瑞、莫德纳、Novavax,或者是某种混合剂。

香港、中国内地、俄国等地也在展开类似的研究,基于同样的理论假设:不同种类疫苗安全性有较大把握而以不同方式激发免疫反应可能效果更好。
英国疫苗和免疫联席委员会的布朗教授( Jeremy Brown)曾对BBC表示,今后几年混搭接种将成为主流。

疫苗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在技术上确定了混搭接种安全可行且效力可期之后,政府部门可以据此确定采用这种方案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更灵活、快速地推进疫苗接种计划,一国如此,国际社会也一样。

疫苗如何提供保护?​

疫苗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保护,也不能保证接种后不会感染、传播病毒。

接种疫苗后之所以仍有可能感染并传播新冠病毒,主要因为评估疫苗效力主要通过观察接种后是否出现症状而不是有没有感染来衡量,而无症状感染是新冠病毒的一大特征。

英国萨里大学免疫学教授戴博拉·邓恩-沃特斯(Deborah Dunn-Walters)解释说,疫苗作用于人体的后天免疫系统,又称获得性免疫。

这个系统通过与病原体接触而产生识别病毒病启动针对特定病原体免疫反应,通过刺激人体产生免疫细胞,其中一部分会产生对病毒的抗体。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灭活疫苗的工作原理


身体免疫系统初次跟疫苗相遇时,会激活两种重要的白血球(白细胞):B浆细胞和T细胞。B浆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但寿命不长,几周过后如果不注射第二剂疫苗的话,抗体数量会锐减。

T细胞又叫T淋巴细胞,成熟后分化成不同的效应亚型,能识别和杀死不同的病原,其中一种叫记忆T细胞,如果没有碰到格杀对象(病毒),在体内可以存活几十年。

这种记忆T细胞只有在注射了第二针疫苗之后才会大量产生。

大部分疫苗完全接种需要打两针,因为第二针疫苗才会激发第二阶段免疫反应,产生长期免疫力,也就是激发自身免疫机能进入一种新的微调模式。

graphics

疫苗效力可维持多久?​

对轻症和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 ,不同疫苗的效力各有所长。实验室环境下的“效能”与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力”会有差别。

在实际应用时,疫苗的“效力”可能会受接种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本身有没有疾病等因素影响。

由于病毒和疫苗都问世不久,因此目前很难推断各种疫苗的中长期效力,但一般认为大致可以提供半年到一年的免疫保护。

疫苗提供的免疫力和感染后自然产生的免疫力大致相同,但持续时间因各人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可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

英国莱斯特大学病毒学家朱利安·唐(Julian Tang)表示,疫苗免疫力大致可持续6-12个月,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人自身情况,以及疫苗的种类。

美国梅奥诊所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分子医学教授巴德利(Andrew Badley)认为,疫苗的效用和免疫力可能持续几年,但对变异毒株感染病例和患者接种后的反应需要密切观察。

2021年初,美国加州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La Jolla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发表研究报告称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自身免疫力能维持至少6个月。英格兰公共卫生机构(Public Health England)的发现是至少5个月。

新冠疫情:一群冒险协助加快研发疫苗的志愿者

不同疫苗怎么比较?​

很难简单比较优劣。

有的疫苗对轻症的免疫效果胜于对需住院治疗的重症的保护,有的则相反;有的常见副作用较多,但出现严重副作用几率较小,有的常见副作用较少,但程度较重。
比如,病毒载体类疫苗可能会引发淋巴肿大,但重组蛋白疫苗则不会出现这个反应。

除此之外,疫苗之间的比较涉及储存、运输、接种剂量、次数、供应状况和价格等多种因素。各国政府制定本国疫苗接种推广计划时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考量,包括成本、政治和外交因素。

莫德纳和阿斯利康疫苗都通过信使核糖核酸(mRNA)激发人体细胞对新冠肺炎病毒的免疫反应,但这种信使核糖核酸十分脆弱,温度略高就会分裂失效,因此需要注入脂类微粒(lipid nanoparticle)保护层,在超低温条件下保存。

其他种类的疫苗只需常规低温储存,保质期较长,便于运输。

Person and some vials

图像来源,REUTERS

对变异毒株是否有效?​

现有疫苗对变异毒株是否有效,是研发机构和公众都十分关切的问题。

莫德纳疫苗研发机构称这款疫苗对英国和南非新出现的变异病毒也有效,但正在研发新的疫苗成分,以提高保护力。

辉瑞/BioNTech也表示自己的疫苗能有效对抗新的变异毒株。

欧美初步研究数据显示,混合接种两种不同的疫苗对delta变异毒株也有显著的免疫效力。

总体而言,各国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将密切观察是否有新变异病毒株出现,并评估现有治疗方法和疫苗是否有效。

美国梅奥诊所医学中心分子医学教授巴德利(Andrew Badley)表示,没有100%有效的疫苗;疫苗的保护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毒变异情况。

 


無人駕駛出租車首現北京街頭- BBC News 中文​


北京首批付费自动驾驶计程车载客上路

2021年12月1日

中国北京批准首批自动驾驶计程车投入商业使用,数十辆付费“机器人计程车”出现在中国首都街头。

中国科技巨头百度和初创企业小马智行11月25日得到许可,成为首批开展付费运营的企业。

车辆目前仅限在城市南部的亦庄地区运行,一次只能搭载最多两名乘客。

 

阿斯利康疫苗:导致血凝块/血栓“最可能的触发因素”​

  • 詹姆斯·加拉格尔(James Gallagher)
  • BBC新闻 健康与科学记者
5 小时前
血液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英美科学家宣称,他们找到了牛津/阿斯利康 (Oxford-AstraZeneca) 新冠疫苗接种导致血凝或血栓的“触发因素”。这个团队在英国卡迪夫和美国的研究发现,血液中的蛋白质被阿斯利康疫苗的关键成分所吸引,然后触发免疫系统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血液中形成危险的凝块。

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阿斯利康疫苗是接种最多的几支疫苗之一;它的极罕见副作用之一是血栓、血凝块。也正因此阿斯利康疫苗曾被许多国家暂停使用,而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这种副作用的诱发机制。

卡迪夫大学的研究获政府紧急资助。早期结果发表后,阿斯利康公司的科学家也加入了该研究团队。阿斯利康的一位女发言人强调,与疫苗相比,新冠感染更可能导致血凝块发生,而且目前对这一现象原因的解释并不确定,也不完整。不过,她补充说,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些值得跟进的见解,或有助于探索解决这个副作用的方法。
阿斯利康和血栓

初步线索​

研究人员对罕见血凝/血栓的研究发现了两条初步线索:
  • 血栓风险较大的病例只出现在使用了某些疫苗技术的情况下
  • 出现血凝块的人体内有不寻常的抗体,这些抗体会攻击他们血液中一种叫血小板第4因子的蛋白质
英国使用的疫苗基本原理是将新冠病毒遗传密码片段注入体内以训练免疫系统,激发免疫机制。有些疫苗把这种遗传物质包在脂肪球内,而阿斯利康疫苗则使用腺病毒(特别是来自黑猩猩的普通感冒病毒)作为载体。

研究人员认为,腺病毒可能与某些人出现罕见血凝块有关。

他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冷冻电子显微镜(又称低温电子显微镜)的技术拍摄腺病毒图像,精微到分子程度,由此发现腺病毒表面像磁铁一样吸附着血小板第 4 因子。

卡迪夫大学团队的艾伦·帕克(Alan Parker)教授告诉 BBC 新闻:“腺病毒表面阴性而血小板第 4 因子阳性,两者非常契合。”他解释说,现在已经能够证明腺病毒的关键证据与血小板第 4 因子之间的联系,但这只是触发器,接下来还有许多步骤。

研究人员认为下一阶段很可能是“错位免疫”,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腺病毒

图像来源,ASU
阿斯利康新冠疫苗使用的腺病毒,直径不到100纳米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一种推测是,人体免疫系统误将附着在腺病毒表面的血小板当作入侵病毒,开始释放抗体杀敌,抗体进入血液中后与血小板第 4 因子聚合,形成血凝块。

不过,只有在发生了一系列不幸事件之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凝块如此罕见。

这种血凝块被称为疫苗引起的免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英国接种近 5 千万剂阿斯利康,因这种极罕见副作用死亡的有 73 人。

阿斯利康表示,该疫苗被认为在全球挽救了超过 100 万人的生命,并预防了 5 千万例新冠病毒病例。

牛津大学拒绝对这项研究发表评论。

卡迪夫团队希望他们的发现可以在未来用于改进基于腺病毒的疫苗,以降低这些罕见事件的风险。

伯明翰NHS信托基金下属大学医院的血液学顾问威尔·莱斯特(Will Lester)博士说,这项成果解释了疫苗引发血凝块最初阶段最有可能的情形,但“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答,包括是否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影响,以及为什么血栓形成(凝血)最多见于大脑和肝脏静脉,但这可能需要时间和进一步的研究。”

 
才研究出来啊?
早在刚刚有新冠注射物的时候,就有反新冠注射物的专家指出新冠注射物会引发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这种真理却受到打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