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用数学破解乐透 美国老夫妇10年赢2600万美元

那个悬空栈道,玻璃脱落的新闻没一起报道?
 
纽约时报的?
加拿大电视台两个一起报的

A thrill-seeking tourist got a little more than he bargained for at a glass bridgein China, where high winds shattered the expanse and left him clinging to safety on the verge of a deadly drop last week.
 
最后编辑:
五毛排队贴


还真是。 貌似现在拎大米成五毛司令了, 太有早晚内斗的潜质, 这瓜一定要吃 :evil:
 
还真是。 貌似现在拎大米成五毛司令了, 太有早晚内斗的潜质, 这瓜一定要吃 :evil:

尾巴总是要露出来的
 
尾巴总是要露出来的


一些人装大尾巴狼,看着来气, 用老向的话说:不要脸
 

中国军工企业和地方合建最大的无人机工业园区​

2021年5月12日

翼龙无人机

图像来源,XINHUA
中国是战斗无人机的出口大国。图为成飞生产的翼龙战斗无人机

中国无人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令中国被视作“无人机超级大国”。最近中国著名的军用飞机制造企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简称成飞)又宣布,将在自贡建设中国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基地。

4月下旬,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成飞同四川自贡市政府签订协议,合作建设“国内最大的无人机产业基地”。

成飞是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发和制造的主要基地之一,歼10战斗机、歼20隐形战机和翼龙无人机都是由成飞制造。
四川省政府表示,无人机园区将建在自贡,制造军用和商用无人机。 四川政府网站称,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在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军事行动中使用军用无人机日益普遍的情况下,中国进一步整合无人机产业链的努力备受外界关注。

“无人机超级大国”​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2019年的文章就曾说,中国已经成为“无人机超级大国”。

《国家利益》文章引用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编撰的全球军力和军费评估报告说,在2014-2018年间进口并且使用军用无人机的国家持续增加,同期中国成为战斗无人机市场上最大的出口国。

文章还说,中东地区是中国无人机出口的主要客户。

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机

图像来源,XINHUA
2019年天安门国庆阅兵展示的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

“双百亿”项目​

四川政府网站信息显示,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的项目将涵盖“无人机全产业链”,包括试飞、调试、总装、部装、零部件制造、3D打印、工艺辅料生产、培训及维修等产业。

该项目又被中国媒体称作“双百亿”大单。

根据计划,成飞和四川省政府在无人机园区的总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15.5亿美元),政府预计工业园区在2023年左右开始全面运行,届时无人机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成飞官方网站还介绍说,根据协议,“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计划,2021-2025)期间,成飞公司无人机项目落地自贡将年产100架以上大型无人机。

在8平方公里的自贡航空产业园内还将打造四川第一个获批建成的A1类通用机场——自贡凤鸣通用机场,那里还将建设机场配套设施。

“三线建设”背景​

196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和美国关系恶化,同时面临来自沿海和北部的军事压力。于是开始了所谓的“三线建设”,即把许多重要的工业向内陆战略纵深地带转移。

具有盐卤和天然气产业的自贡在“三线建设”期间成为多种化学产业的基地,包括橡胶业的研发和生产部门、化工的教学和研究机构。

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同美国和苏联关系缓和,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三线建设”开始放缓。到1980年代,中国对“三线”工程进行调整改造,以顺应当时开始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资料将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称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努力和突破。并说,政府试图通过发展无人机产业,对四川产业发展产生引领作用,并促进当地发展“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集群”。

 

新冠病毒:为何用药物治疗比你想象的更难​

  • 帕瓦尔•巴迪(Pavol Bardy)、弗雷德•安斯顿(Fred Anston)、奥利弗•贝菲尔德(Oliver Bayfield)
8 小时前
Vials of remdesivir

图像来源,REUTERS
开发和批准新的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因为发现过程极艰难。

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最近宣布成立一个抗病毒工作组,以“加强”开发新抗病毒药物。在唐宁街新闻发布会上,约翰逊说:“英国大多数科学观点仍坚定认为,今年某个阶段将出现另一波新冠疫情。”首相希望在秋季前研制出抗病毒药物来帮助平息第三波疫情。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和托利珠单抗(tocilizumab)等消炎药物可以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风险,但这些药物仅用于因严重病情而住院的患者。约翰逊想要一种可以在家服用的药丸式药物,以防止人们在医院戴着呼吸机结束生命。

开发和批准新的抗病毒药物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因为发现过程极艰难。这一过程包括识别针对病毒的化合物,然后测试它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出于这个原因,科学家们也在考虑重新利用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或疾病的现有药物。

抗病毒药物达菲(Tamiflu)与被感染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结合,防止流感颗粒逃逸。

图像来源,REUTERS
抗病毒药物达菲(Tamiflu)与被感染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结合,防止流感颗粒逃逸。

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但不同的是,对一种病毒有效的药物很少对其他病毒也有效。例如,最初开发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瑞德西韦曾被建议用于治疗新冠病毒,但临床试验显示,它对这种冠状病毒的效果有限。

有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很少,原因是病毒比细菌要多样化得多,包括它们存储遗传信息的方式(有些以DNA的形式,有些以RNA的形式)。与细菌不同的是,病毒本身可以被药物靶向的蛋白质构建块更少。

一种药物要起作用就必须达到它的目标。这对于病毒来说尤其困难,因为它们通过劫持我们的细胞机制在人体细胞内复制。药物需要进入这些受感染的细胞,并对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过程起作用。不出所料,这通常会导致对人体细胞的附带损害,即副作用。

针对细胞外的病毒,阻止它们在复制之前获得立足点,是有可能的,但也很困难。因为病毒的外壳非常坚固,能够抵抗环境对其宿主的负面影响。只有当病毒到达目标时,它的外壳才会分解或喷射出包含其基因信息的物质。

这个过程可能是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弱点,但控制释放的条件非常具体。虽然针对病毒外壳的药物听起来很吸引人,但有些药物可能对人类有毒。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治疗流感和艾滋病毒等病毒的药物已经开发出来。其中一些药物针对病毒复制和病毒外壳组装的过程,还确定了有希望的冠状病毒药物靶点。但是开发新药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病毒变异很快。因此即使开发出一种药物,不断进化的病毒也可能很快对其产生耐药性。

新冠病毒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了解冠状病毒如何工作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进展,但在开发抗病毒药物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对抗病毒的另一个问题是,艾滋病毒、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等一些病毒可能进入睡眠模式。在这种状态下,被感染的细胞不会产生任何新病毒。病毒的遗传信息是细胞中唯一存在的病毒信息。干扰病毒复制或外壳的药物没有任何活性,所以病毒存活下来。

当沉睡的病毒再次变得活跃,症状很可能再次出现,这时就需要使用药物进行额外治疗。这增加了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因为病毒经历药物诱导后,耐药变异的时间更长。

尽管我们还只是刚开始了解冠状病毒的生命周期,但有迹象表明,它们可以持续较长时间,特别是在免疫力较弱的患者中,导致产生更多耐药病毒株的另一个问题。

了解冠状病毒如何工作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进展,但在开发抗病毒药物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预计今年晚些时候,病毒感染可能卷土重来,因此抗病毒特别小组的工作将被削减。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注:摘自《对话》(The Conversation)

 

戴安娜王妃BBC专访独立调查:记者巴希尔欺诈事件遭包庇的来龙去脉​

2021年5月21日早上6点41分
最近更新: 6 小时前
(左至右)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戴安娜王妃与哈里王子在伦敦海德公园出席二战欧洲胜利日活动(8/5/1995)

图像来源,PA MEDIA
涉案《广角镜》访谈播出时,威廉王子(左二)与哈里王子(右一)尚未成年。

英国最高法院退休法官约翰·戴森勋爵(John Dyson, Lord Dyson)发表独立调查报告称,BBC电视时事栏目《广角镜》(Panorama)前记者马丁·巴希尔(Martin Bashir)以“欺诈”手段获得采访已故威尔士王妃戴安娜(Diana, Princess of Wales)的机会。BBC对此作出“无条件道歉”。

戴森勋爵星期四(5月21日)发表的报告称,巴希尔的行为违反BBC编辑指引,向BBC上司与管理层撒谎。但同时,BBC也没能在事件中持守“高标准的诚信和透明度”。

剑桥公爵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the Duke of Cambridge)欢迎戴森勋爵的结论,并指责《广角镜》的专访导致母亲偏执问题恶化,也破坏了父母的关系,而这全因为BBC管理层庸碌无能,没能严加追问。萨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Prince Harry, the Duke of Sussex)另行发表声明称,其母亲是被连串不道德媒体文化所引起的涟漪效应所杀害。

英国文化大臣奥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杜永敦)表示,政府将思考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变BBC。大法官兼司法大臣罗伯特·巴克兰(Robert Buckland,白乐彬)说,事件有否牵涉刑事犯罪成分,应由警察等执法当局来决定。此前曾否决开展刑事调查的大伦敦警察厅(Metropolitan Police)表示将根据新的报告书作出评估。


视频加注文字,
BBC在《戴森报告书》发表之后向多人道歉。
line

分析:威廉、哈里兄弟的强烈回应​

BBC王室事务记者 约翰尼·戴蒙德(Jonny Dymond)
Analysis box by Jonny Dymond, royal correspondent

威廉王子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夸张。这不光是关于巴希尔,而是关于BBC整体,也就是他所认为完全无力调查事件,甚至于选择隐瞒不光彩事情的这家机构。

要注意的是,没有人说到此为止,也没有人说这事情年代久远。他明确地指责BBC把父母推向离婚,也在随后导致其母亲身亡的事情上扮演了一定角色。

哈里王子也发表了声明,没那么怒发冲冠,没那么指名道姓,倒是正如他一向所说,指出是“一种剥削与不道德操作文化”导致事件。

无疑,过去是哈里对媒体怒目而视,威廉则显得既往不咎。如今这位第二顺位王位继承人以肺腑之言猛烈抨击BBC,似乎说明他所受的伤害有多深,有多沮丧。
line

分析:给BBC留疤的《戴森报告书》​

BBC媒体编辑阿莫·拉詹(Amol Rajan)
Analysis box by Amol Rajan, media editor

《戴森报告书》展示了BBC在1990年代一系列道德上、专业上与编辑上的过失,而这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那场世纪采访是靠欺诈而来。马丁·巴希尔已承认伪造银行结单,报告书进而指出他对多位人士撒谎,包括对BBC人员。

其次,后来的BBC总监霍尔领导的调查“可悲地无效”(woefully ineffective)。巴希尔从一开始就被信任,史宾赛伯爵从未被约谈。更关键的是,戴森勋爵拒绝接纳霍尔及其团队的辩解。

最后,戴森用上了他明知具爆炸性的词语:有人“包庇”(covering up)。包庇的源头并不清楚,但无论如何,BBC密谋大规模地欺骗公众,而正是公众资助BBC,BBC理应服务公众。

这份报告书不但会伤害BBC,还会给它留下疤痕。但也该指出,这次事件暴露了BBC新闻编采的历史性过失之际,也同时彰显了新闻报道的力量。

无论是每日邮报集团还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全靠他们锲而不舍,我们今天才能首次掌握电视史上最举足轻重,也可以说是引致最严重后果的采访,其背后的真相。
line

戴妃在《广角镜》专访中曝光了哪些信息?​


视频加注文字,
查尔斯与戴安娜在1981年结婚。

1995年11月20日,BBC电视一台(BBC One)播出了《广角镜》单元〈专访威尔士王妃殿下〉(An Interview with HRH The Princess of Wales)。在此之前,英国王室成员从未如此公开谈论王室生活,以及其本人与其他王室成员的关系,因此被视为BBC一次重大的独家采访。

戴安娜王妃在这次访谈中:
  • 承认自己有外遇
  • 称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帕克·鲍尔斯(Camilla Parker Bowles)的婚外情让她感到自己毫无存在价值(卡米拉2005年成为查尔斯王子妻子,获康沃尔公爵夫人(Duchess of Cornwall)头衔)
  • 说:“这段婚姻里面有三个人,所以有点挤。”(There were three of us in this marriage, so it was a bit crowded.)
  • 声称她患上了暴食症,且有自残行为
  • 称查尔斯王子也许无法适应登基为王之后的生活
  • 声称查尔斯王子幕僚密谋对付她
这次访谈吸引2300万观众收看,其内容引起轩然大波。女王伊利莎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其后分别发函二人,请他们离婚
line

line

采访戴安娜的这位记者是什么人?​

马丁·巴希尔现年58岁,是英国最知名记者之一。除了这次戴安娜专访,于2003年2月在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贴身专访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米高·积逊)长达八个月的纪录片,也是巴希尔的话题之作,吸引了1400万人收看

马丁·巴希尔摄于《X Factor名人版》选秀现场后台(23/11/2019)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马丁·巴希尔因戴安娜专访成名,此后活跃于英美两地媒体。

巴希尔当时年资尚浅,且从未从事王室报道。他取得访问戴妃机会的消息曝光时,令不少BBC中人惊叹不已,只是大家未必想到这采访过程在20多年后会被揭发存在舞弊行为。

戴安娜专访播出之后几年,巴希尔离开BBC,到ITV给该台知名新闻主播特雷弗·麦克唐纳爵士(Sir Trevor McDonald)制作时事节目。2004年巴希尔移居美国纽约,先加入美国广播公司(ABC),其后转到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担任政治评论员。

2013年,巴希尔因在MSNBC节目中批评美国共和党前副总统候选人莎拉·佩林(Sarah Palin)是“世界级蠢材”(world-class idiot)而要公开道歉,继而辞职。

巴希尔于2016年返回英,获BBC返聘为宗教事务编辑。2019年他参与ITV选秀节目《X Factor》名人赛,于第三周遭淘汰出局。

2020年10月,刚接受过第四次心脏搭桥手术不久的巴希尔感染2019年冠状病毒(COVID-19),一度病重。在同一时间,戴安娜王妃弟弟——第九代史宾赛伯爵查尔斯·史宾赛(Charles Spencer, 9th Earl Spencer)——公开指控巴希尔涉嫌欺骗姊姊受访。

2021年4月,巴希尔以健康为理由向BBC请辞,一个月后离职。BBC副新闻总监乔纳森·芒罗(Jonathan Munro)表示,巴希尔递交辞职信后不久再次入院接受心脏手术。

戴森勋爵报告如何评价巴希尔的行为?​

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Channel Four)于2020年10月播出纪录片《戴安娜:那场访谈背后的真相》(Diana: The Truth Behind the Interview),曝光多位知情人士对1995年《广角镜》专访的质疑。11月,《每日邮报》(Daily Mail)刊出史宾赛伯爵要求BBC调查的主张。

11月18日,BBC宣布委托戴森勋爵开展独立调查,2021年5月20日发表调查结果,是为《戴森报告书》(The Dyson Report)

戴森勋爵的报告明确地形容巴希尔以欺诈手段获取采访机会。报告证实巴希尔向史宾赛伯爵出示一份伪造的银行结单,声称某报业集团向伯爵一名前雇员汇款,以图获得伯爵信任,将其介绍予戴安娜王妃。

巴希尔承认他要求图像设计师马特·威斯勒(Matt Wiessler)拼凑出这份银行结单,但当BBC多位经理查问巴希尔时,他连番否认曾向史宾赛伯爵展示有关文件。

报告认为巴希尔“撒谎并维持着该谎言,直到无法自圆其说。这是其最应受谴责的行为,且对其整体诚信构成莫大疑问”。

BBC在戴森勋爵报告中得到哪些评价?​

BBC白城大楼

图像加注文字,
事发时《广角镜》节目组所在:BBC伦敦白城园区(BBC White City)

戴森勋爵在报告中猛烈批评BBC的作为。

英国《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早于1996年初曝光了这份虚假的银行结单,《星期日泰晤士报》同期也曾发表质疑这次专访的调查报道。时任BBC新闻总监托尼·霍尔(Tony Hall)牵头召开内部调查,结果认定巴希尔、《广角镜》与BBC新闻部毫无过失。但《戴森报告书》指出,该次内部调查从未会见史宾赛伯爵以听取证词,未能全面反映事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报告书批评,内部调查并未以“必要的怀疑和谨慎”来看待巴希尔的证词,也没能提出任何合理理由说明为何如此处理,尤其是当巴希尔已承认伪造银行结单,而此举本身已严重违反BBC各种规章。

托尼·霍尔后来获授勋成为霍尔勋爵(Lord Hall),并曾在2012至2020年间担任BBC总裁。

报告同时指责BBC隐瞒巴希尔是如何获取该次访问,又回避媒体查询。《戴森报告书》称:“BBC在毫无正当理由下,没能达至高标准的诚信和透明度,而这理应是其典范。”

《戴森报告书》的结论包括:
  • 巴希尔仿造的虚假银行结单帮助他取信于史宾塞伯爵
  • 巴希尔透过接触戴安娜王妃的弟弟而得以游说王妃接受采访
  • 随着其他媒体对该次访谈的兴趣增加,BBC隐瞒了他们所得知,有关巴希尔如何获取采访机会的内情
不过,在《戴森报告书》附录中作为证据刊登的一封1995年便条中,戴安娜王妃表示“毫不后悔”接受《广角镜》采访。

戴安娜王妃寄送巴希尔的便条,日期为1995年12月22日

图像来源,DYSON INVESTIGATION
戴森勋爵指出,戴安娜王妃这封日期为1995年12月22日的便条是在2020年11日被发现,并转交BBC行政人员。

各方对《戴森报告书》有何反应?​

BBC回应称,报告指出了多项“明确失误”,而当时既有的编辑守则本该足以阻止记者以此等手段获取采访。BBC声明同时承认,管理层当时应尽更大努力寻根问底,并开诚布公。

巴希尔形容伪造该银行结单是“愚蠢行为”并为此道歉,但他声称这从未左右戴安娜王妃决定是否接受其采访。

前BBC总裁霍尔勋爵发表声明,承认当时他作为新闻总监,以“疑点利益归于被告”(benefit of the doubt)为由放过巴希尔,是错误决定。

现任BBC总裁蒂姆·戴维(Tim Davie)说:“虽然报告指出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热衷于接受BBC采访,但寻求采访的过程显然与公众合理期望远远不符。”

“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抱歉,戴森勋爵已明确指出问题所在。”

BBC董事会主席理查德·夏普(Richard Sharp)说,BBC“毫无保留地接纳”《戴森报告书》的内容,并认同事件中存在多项“不能接受的过失”,“我们不会因为事情年代久远而觉得安慰”。

BBC以总裁戴维名义致函威廉王子、哈里王子、查尔斯王子与史宾赛伯爵道歉。据BBC了解,戴维在致查尔斯王子的信函中承认巴希尔对王储、其幕僚与其他王室成员作出“虚假和不实主张”。

BBC同时退还一切与该期《广角镜》节目有关之奖项,包括一项1996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电视奖项。

前BBC主席迈克尔·格拉德勋爵(Michael Grade, Baron Grade of Yarmouth)于巴希尔舞弊嫌疑曝光之后曾猛烈抨击BBC管理层。他形容BBC的包庇行为比巴希尔的所作所为更加恶劣。

格拉德勋爵说:“要整整25年才真相大白,这不禁让人联想,BBC的新闻档案里还埋藏着多少我们从不被告知的包庇?”

马特·威斯勒在当年的内部调查过后不再获BBC委托任何工作。他在5月21日对BBC记者回应说,有关方面在20日晚22:00给他发来道歉信息,实在是“太少、太晚”。他要求霍尔勋爵和时任BBC主席约翰·比尔勋爵(John Birt, Lord Birt)向他当面道歉。

戴安娜王妃晚年回顾:从离婚到巴黎致命车祸​

戴安娜巡访加拿大艾蒙顿时以白帽子打扮亮相(29/6/1983)

图像来源,BETTMANN / GETTY IMAGES

戴安娜·弗朗西斯·史宾赛女勋爵(Lady Diana Frances Spencer)生于1961年7月1日,是第八代史宾赛伯爵约翰·史宾赛(John Spencer, 8th Earl Spencer)第四名孩子。

1981年,戴安娜与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Charles, Prince of Wales)结婚,先后诞下威廉与哈里。

1992年,戴安娜与查尔斯分居;1996年,两人离婚。

1997年8月31日凌晨,戴安娜在法国巴黎阿尔玛桥(Pont de l'Alma)旁边的地下车道遭遇车祸,送院抢救之后不治身亡,终年36岁。

车祸中,与戴安娜同行的友人——英国埃及裔富商之子多迪‧法耶兹(Dodi Al Fayed)和司机亨利·保罗(Henri Paul)同告丧生。法耶兹的保镖特雷弗·里斯—琼斯(Trevor Rees-Jones)生还。

调查人员认定,保罗体内每100毫升血液的酒精含量为175毫克,远高于法国法定上限50毫克,相当于喝了多于一瓶葡萄酒;保罗试图摆脱“狗仔队”摄影师追踪,加速逃走,结果轿车失控,撞上地下车道一根混凝土柱子,造成惨剧。




Prince William slams 'deceit' of Diana BBC interview​

 

美国“入局”挑战“疫苗外交” 全球疫苗供应赛进入下半场​

  • 斯影
  • BBC中文
2021年5月24日
疫苗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新冠病毒依然在许多国家蔓延,科学家普遍认为疫苗是控制大流行的最佳药方,但在一些国家疫苗短缺成为一大困扰。在这场全球疫苗供应赛中,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歇。

美国总统拜登5月17日宣布,美国将在六个星期内,向国外供应8000万剂疫苗。这包括最新承诺的2000万剂辉瑞(Biontech)、莫德纳(Moderna)和强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以及此前承诺的未在美国获得认可的6000万剂阿斯利康(AstraZeneca)疫苗。关于这些疫苗的去向等细节尚未公布。

“迄今为止,这超过了任何国家实际分享的疫苗数量,五倍于俄罗斯和中国捐赠的1500万支疫苗,”拜登专门与其两大地缘政治对手中俄两国进行了比较。他还雄心勃勃地形容,“正如二战时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一样,在抗击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斗争中,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疫苗的兵工厂。”

在此之前,美国在全球疫苗供应中基本是缺席的,而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占据主要角色。有评论称一些疫苗供应行为与地缘政治角力挂钩,成为“疫苗外交”。

分析认为,美国的最新举措或将改变各方在这场全球疫苗供应赛中的地位。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严忠对BBC形容,中国的疫苗外交进入“黄金时刻”,但由于美国的入场以及中国疫苗产能限制,这一时刻将很快流逝。

拜登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的缺席与中国的优势​

过去几个月里,中国不断向国外出口疫苗,而疫情严重的美国则因优先考虑本国民众而无暇对外供应。

根据伦敦研究公司Airfinity的数据,截至5月初,中国向海外出口了2.52亿剂疫苗,占其总产量的42%。相比之下,美国生产了超过3.33亿剂疫苗,而出口量仅为300万剂左右。

尽管许多国家对中国疫苗的有效性仍有所担忧,但当民众生命和国家经济面临急迫危机,中国疫苗在过去几个月里成为他们唯一可以获得的、能解决燃眉之急的药方。

印度此前被视为中国在疫苗出口方面的竞争对手,根据Airfinity的数据,印度向近100个国家出口了约6900万剂疫苗。但近期印度疫情持续扩散,阻碍了其疫苗出口。

印度血清研究所原本是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的最大供应商,承诺今年提供该计划所需20亿剂疫苗的一半多,但从3月开始已经暂停出口。
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三个国际组织主导的COVAX旨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让各国至少20%的弱势族群取得疫苗。该计划目前遭遇供应危机,预计到6月底,短缺将达到1.9亿剂。
印度血清研究所首席执行官Adar Poonawala4月敦促美国总统拜登放开疫苗原材料出口禁令。他说:“如果我们要真正团结起来抗击这种病毒,我谨代表美国以外的疫苗行业,请求你们解除对美国出口原材料禁令,以便加快疫苗生产。”美国此前借助《国防生产法案》(Defense Production Act)限制了疫苗原材料出口。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Ned Price)对此表示,“首先,我们对美国人民赋有特殊责任;其次,这个国家受到的打击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严重——有超过55万人死亡,数千万人感染。”

尽管如此,美国在全球疫苗供应中的缺席令其饱受批评。

“一个民主问责制的政府不能在其本国公民获得充分免疫之前就向其他国家输出疫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美国政府实施的出口禁令是极端措施,其他国家无法接受。”奥地利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东亚研究学院助理教授石磊 (H. Christoph Steinhardt)对BBC中文说。

他认为,中俄两国正在填补的全球疫苗空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缺席造成的。

在中国,新冠疫情早于很多国家得到基本控制,民众并非急迫需要接种疫苗,这为疫苗出口提供了便利。

从技术上讲,中国疫苗本身也有优势。中国科兴疫苗能在常规冰箱温度下保存,意味着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有条件使用。但西方生产的莫德纳疫苗必须存放在摄氏零下20度,而辉瑞疫苗则须在摄氏零下70度。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黄严忠教授说,“中国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5月7日,中国国药疫苗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紧急使用认证,取得了参与COVAX计划的资格。世卫还在考虑批准中国的科兴疫苗。“这对中国疫苗出口来说是加分选项,”黄严忠补充说。

疫苗捐助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渠道差异​

中国在去年10月加入Covax,承诺向Covax捐助1000万剂疫苗,但这与中国通过双边关系输出的疫苗相差甚远。

根据总部位于北京的播锐智咨询公司(Bridge Counsulting)统计称,截至5月17日,中国已经向国外出售了6.83亿剂疫苗。

美国丹佛大学(University of Denver)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对BBC中文说,“通过双边或中国主导的多边机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战略和经济目标。”。

“而如果通过联合国系统、世界卫生组织和Covax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失去对疫苗的控制。”他说。

赵穗生认为,中国向Covax这一多边机制提供的1000万剂疫苗对于缓解全球疫苗供应压力来说是“杯水车薪”,但“迫于国际压力,中国不可能完全不参与;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避免不了大国责任。”

黄严忠也说,1000万疫苗是中国在Covax机制下先于其他国家承诺的,“虽然数字本身不大,但有利于占据道德高地”。
5月17日疫苗普及情況

中国如何选择供应目标​

根据中国外交部,目前中国正向80多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

播锐智咨询公司对此进行跟踪统计,根据其发现,中国向全球四个区域提供了疫苗。其中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收到的中国疫苗数量最多,其次是欧洲和非洲。虽然非洲收到的数量最少,但有30个国家收到疫苗。

中国以出售与捐赠两种方式向这些国家供应疫苗。根据播锐智咨询公司,中国出售疫苗的数量(6.83亿)几乎是捐赠数量(1830万)的将近40倍。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是两个最大买家,受捐助国以非洲发展中国家为主,还包括菲律宾、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

赵穗生说,综合来看,“中国疫苗外交(的目标)基本上是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低收入国家主要是有求于中国,中等收入国家还包括对中国战略目标有利的地方。”

他还认为,“目前中国外交很大程度上与中美之间的竞争挂钩,因此中国在疫苗外交中肯定要考虑美国的因素,思考哪些国家在对美竞争中有利于中国。”

赵穗生举例说,被视为“美国后院”的拉美地区在疫情中遭受重大损失,欧盟国家中对美国态度相对独立的匈牙利因得不到美国和欧盟的疫苗,都转而向中国争取疫苗,这对中国来说是好机会。与美国关系疏远的土耳其在战略上对中国很重要,但因新疆问题而产生矛盾,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争取缓解。

图为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示的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公司Sinovac的克尔来福灭活疫苗。

图像来源,AFP/GETTY IMAGES
图为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示的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公司Sinovac的“克尔来福”灭活疫苗。

“一带一路”上的医疗产业链​

根据聚焦全球健康议题的网站Think Global Health今年4月底发布的一份报告,在中国承诺提供疫苗的65个国家中,63个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目前着重推进的重大战略之一。在该倡议下,中国还提出建设 “健康丝绸之路”,旨在推进全球卫生治理、疾病监测和合作等。

疫情爆发早期,中国向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提供了口罩、医疗设备和医疗队。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明确表示,“一带一路”是抗疫路上的“生命通道”。

目前中国在印尼、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疫苗制造中心,按照当地标准做三期临床试验,逐渐打通医疗供应链。

“这些产业链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为主导地位,让中国可以把自己的医药产品推广到世界,建立自己的品牌。”赵穗生说。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中美印象网主编刘亚伟对BBC中文说,疫情的确给中国提供了非常好的弘扬软实力的机会,不应因此而受到批评。

“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出去的大战略,中国为沿线国家提供较多的疫苗,我觉得无可非议,” 刘亚伟说,“每个国家都会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软实力添砖加瓦。”

他对“疫苗外交”一词极为反感,认为这是西方社会带有偏见的看法,暗示中国在出口疫苗过程中不怀好意或另有所图。 “如果中国和俄罗斯自己国内的情况控制的比较好,疫苗无论是捐赠还是售卖,都是在尽自己的努力和义务。”

一带一路基于古丝绸之路而设计,希望推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美国“入场”后的变化​

不过,由于美国的“入场”,中国在这场全球疫苗供应赛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截至5月17日,美国已有47.3%的人口至少接种了一剂新冠疫苗,其中包括近60%的成年人口。此外,有37%的人口完成了两剂疫苗接种。

美国总统拜登在5月17日说,到6月底,美国将有足够疫苗来保护在美国的每一个人。他承诺,到时美国将与其他国家分享8000万剂疫苗。

美国民众对疫苗的需求下降,同时美国疫苗的供应量随着产能增加还在不断提升,因此“这时美国具有这种自信,同时也有能力出来支持其他国家了”,黄严忠说。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外疫苗需求增加,中国在对外供应疫苗方面可能受到限制。

中国计划在今年6月将疫苗接种率提升到40%。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5月13日称,中国目前接种率约为23%。他说,中国如果要实现疫苗有效性达到七成的群体免疫目标,接种率必须达到83%。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5月19日,中国累计接种疫苗近4.5亿剂,过去8天共接种了超过1亿剂。

5月13日至19日期间,中国出现21例本土确诊病例,打破了数周内本土病例清零的状况。

赵穗生认为,中国能够出口的疫苗数量越来越有限,随之而来的外交摩擦也在浮现。

上个月,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在推特上发文,抨击两名谴责北京迫害维吾尔人的土耳其政要。在遭到不少土耳其民众批评后,中国大使被召见。而与此同时,土耳其采购的中国科兴疫苗在交货时出现延误。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中国利用疫苗进行政治施压的猜想。土耳其卫生部长科贾的说法是,原定于4月底交付的1亿剂科兴疫苗因为要优先满足中国国内的接种需求而没能发货。

黄严忠说,中国目前疫苗外交的机会之窗可能很快关闭。他认为,美国可能也是看准了这样一个时机向国外供应疫苗。

另外,中国疫苗后期临床数据缺乏透明度带来的忧虑可能会加剧。科兴疫苗的有效性在各国相差较大,从50%到90%不等。世卫组织在5月7日批准中国国药疫苗后,认定其有效性为79%。

今后,西方疫苗供应到其他国家后,产生的有效性数据与中国疫苗进行对比,可能更凸显差距。根据《纽约时报》近日的报道,世界上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印度洋岛国塞舌尔(Seychelles)的大部分人口接种了中国的国药疫苗,但近期却出现了病例激增的情况,引发对于疫苗有效性的质疑。

“这可能影响中国疫苗在国外的名声,对中国通过疫苗外交收获的软实力大打折扣,”黄严忠说。

尽管美中两国都试图在这场疫苗供应赛中争夺领先地位,但专家强调,疫苗应该是一种公共产品,在面对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时,大国之间应该合作,而不是争夺输赢。

赵穗生说,“如果完全从竞争的角度来看,疫苗外交最后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大国之间要承担责任,然后找到方法进行合作,尽快把疫情控制住,这是当务之急。”
疫苗比较



 

台湾疫情:“神话破灭”背后的四个看点​

1 小时前
求神祈福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台湾民众求神祈福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以来,台湾一直成功阻挡病毒入侵,2020年4月至12月连续8个月的本土感染零确诊记录也让台湾人引以为傲。

一年多以来,台湾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大部分照常进行,不受影响,少数几次社区感染最后也都以清零并解除隔离告终,学校照常上课,各行各业照常上班,演唱会、职棒比赛也都开放观众入场。

但是自2021年4月底、5月初以来,受到全球赞誉的台湾“防疫神话”在短短的数周之间破灭,先是有华航机师诺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然后又爆发万华茶室群聚和多个地方的衍生感染。

为因应本土社区感染连续每日数百确诊病例,台湾已经实施并延长了第三级防疫警戒至少到6月中,这距离“全面封城”的第四级警戒只差一步。

一年多以来的成功防疫,为什么最后会突然爆发多起本土社区感染,曾让台湾人引以为傲的新冠疫情防治措施又为什么出现破口?

外紧内松和安全错觉​

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台湾防疫工作

新冠病毒一开始在武汉出现的时候,台湾立刻就关闭了边界,任何入境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隔离和筛检措施,到如今入境隔离筛检措施依然存在。

严密的入境筛检在此前也一直是奏效的,成功地将新冠病毒防堵在大门之外,少数入境的确诊者也都能够获得妥善照顾和治疗。

这样严密的防控措施日子久了就让台湾民众产生一种安全的错觉,误以为社区是安全的,新冠病毒进不来,这种“外紧内松”的防疫心态也让人们对新冠疫情失去了警戒心。

尤其是台湾航空公司机组人员的检疫措施,从最早的居家检疫14日,逐步放宽为3+11(居家检疫3日,自主健康管理11日),形成防疫破口,再加上防疫旅馆标准作业流程出现疏失,最终爆发华航机师诺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

经过检疫后发现,华航诺富特群聚感染的新冠病毒是英国变异毒株B.1.1.7,而后来的万华茶室群聚和多个地方衍生感染的病毒定序也与之相同。有分析说,英国变种病毒很可能因群聚案被传入社区。

为什么不打疫苗?​

AstraZeneca vaccine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在这波本土疫情暴发之前许多台湾人对疫苗兴趣不大

台湾疫情一发不可收拾的另一个原因是,和其他国家相比,台湾的新冠疫苗接种率非常低,这里有几个层面的因素。

首先,在这一波本土疫情爆发之前,和世界很多其他地方相比,台湾是相对安全的,本土感染机率非常低,很多人不觉得有必要接种疫苗,至少在疫苗生产数量不足,或其他地方更需要疫苗的时候,“台湾不需要跟别人抢”。

其次,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让台湾许多人感觉到疑虑,尤其是牛津/阿斯利康疫苗有少数接种者出现血栓症状甚至死亡的案例,而台湾目前主要到货的就是牛津/阿斯利康疫苗。

另外,台湾政府采购疫苗的速度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比较缓慢的。台湾政府一直到多种新冠疫苗陆续受到欧美国家的批准认证之后才开始向厂商洽购,而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头几批的生产量早已经被其他国家预订一空,而这些国家在疫苗研发期间可能早就已经投资研发经费,因此台湾拿到的疫苗数量非常少。

仅仅在一、两个月以前,要不要打疫苗,哪些人优先施打疫苗等问题在台湾还是热烈讨论的话题,现在疫情一下子爆发,许多人都抢着预约排队,但问题是台湾的疫苗数量远远不足。

台湾2300多万人口却只有三十万剂疫苗,而自美采购的约500万剂莫德纳疫苗,还未进入台湾,目前台湾政府已宣布暂停“自费疫苗接种”,以因应医疗资源及人力分配。

校正回归是什么意思?​

陈时中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台湾中央疫情指挥中心陈时中对外说明最新情况

台湾本土感染确诊人数爆增之后,还出现一个新的热词,那就是“校正回归”。

这是台湾卫福部长陈时中首先提出的名词,意思是将新公布的确认病例数回溯追加到之前公布的数据上面。

这种说法立刻引发台湾各界热烈争议,不少人批评指挥中心校正回归后确诊数瞬间大增,那之前的数据是否涉嫌掩盖真相,但陈时中解释说这是因为“检测塞车”,检测量能恢复之后就会有校正回归的数据。

但校正回归一词还是让许多台湾人摸不着头脑。还有媒体报道这影响了人们对官方公布数据的信心,台北市长柯文哲就表示,他当了一辈子的医生,还是第一次听到过校正回归。

事实上,许多国家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都有过所谓的校正回归的概念,因为疑似病例突增造成检测量能不足,例如英国也曾经有平日确诊数高,周末确诊数低的情况,时间一旦拉长,再将统计数改为“过去7日平均确诊数”的话,就不会再有校正回归的问题。

超前部署和造神运动​

台湾本土疫情蔓延,反对党也抓住这个机会趁势猛攻,过去一年来执政的民进党由于防疫成功一直处于民意支持高点,现在一下子就几乎快被反对党“打趴”。

国民党不少民意代表将矛头指向中央疫情指挥中心的指挥官卫福部长陈时中,指责他身为防疫总指挥应该为此负最大责任。

国民党立法委员费鸿泰在政论节目上说,过去一年多以来陈时中被捧为“神一样的人”,所有人都“顺时中”,没有人敢批评他说他不好,那现在又该如何呢?

国民党立法委员郑丽文也批评说,过去民进党政府都在忙着表功,吹捧台湾在民进党执政下防疫做得有多么成功,现在疫情扩大,所谓的超前部署都到哪里去了?

在诸多的批评声浪中,也有不少民众给予支持和打气。

去年全球疫情爆发以来一直享有高度民意支持的陈时中,想必现在也能体会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

 

新冠疫情:美国抗疫专家安东尼·福奇的电邮透露了哪些信息​

5 小时前
美国抗疫专家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抗疫专家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的数千封私人邮件揭示了新冠疫情开始时的担忧和困惑。我们能从这些邮件中了解到什么?

福奇博士今年80岁,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专家,职业生涯覆盖七位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应对新冠病毒的负责人,受到外界的热情赞扬和猛烈批评。

《华盛顿邮报》、Buzzfeed和CNN通过美国资讯自由法获得了超过3000页的电子邮件,邮件时间从2020年1月到6月。

从他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的情况,以及他与政府、国内外卫生官员、媒体、名人和普通美国人打交道的情况。

邮件中说了什么?​

武汉实验室

福奇和同事们在早期就注意到一种说法,即新冠病毒可能从中国武汉的一个实验室泄漏出来。

去年,专家们否认了这一有争议的说法,称其“极不可能”。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但近日,在国际社会对病毒来源调查无结论而饱受批评,以及新报告显示该病毒正式被确认几周前,该地区出现了新冠肺炎相关报告,这一说法再次引发了讨论。
2020年1月,美国最大生物医学研究机构负责人给福奇博士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称这种病毒的“不寻常特征”或许表明,它是“被设计出来的”,福奇博士为此表示,他将通过电话进行沟通。

2020年4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所长法兰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给福奇发出了一封主题是“阴谋论变流行”的电子邮件。福奇对此的回应已经完全被删减。

今年5月,福奇说他“不相信”这种病毒是自然产生的,并表示支持进行调查。

口罩问题

在病毒爆发的最初几个月,美国政府仍在制定口罩指南,该举动被批评说增加了混乱。

在2020年2月与美国前卫生部长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福奇表示:“口罩实际上是为感染者准备的,目的是防止他们将病毒传播给未感染者,而不是保护未感染者不受感染。”

他还说,商店里买的口罩“并不能真正有效阻挡病毒,因为病毒足够小,可以穿过材料”。

接下来的一个月,一名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朋友写信称,媒体错误地引用了他的话说,西方不建议使用口罩,这是一个“大错”。
福奇回答:“我理解。没有问题。我们会一起度过难关的。”

来自各方的问题

当公众为不断恶化的危机寻求答案时,福奇回答了来自美国各地的询问,其中包括好莱坞和硅谷。

脸书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邀请这位福奇参加社交媒体平台的新冠病毒信息中心,并回答用户问题。

演员摩根·费尔切尔德(Morgan Fairchild)在2月份问福奇,她能做些什么。据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她曾在艾滋病流行时与福奇合作。

Dr Fauci gets his vaccine jab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福奇建议她在推特上说:“美国公众不应该害怕,而是应该保持通过社交距离、远程工作、临时关闭学校等措施做好准备,缓和疫情在国内爆发。”

另外,在与比尔·盖茨通电话后不久,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一名高级主管写信称,他“非常担心”福奇的健康和安全。

这些邮件还显示,福奇博士经常坚定否认有关他受到特朗普总统审查的传言。

2020年2月,他在写给一位身份不明的粉丝时说::“实际上,我根本没有被压制。”

一些有趣的瞬间

一些邮件显示,福奇博士对来自互联网各个角落的奉承感到不安。

一名同事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告诉他一家店如何把印有他头像的甜甜圈卖光,福奇回复:“真是超现实。希望这一切很快停止…...毫无疑问,这一点也不让人舒服。”

在另一封电子邮件中,他分享了一个关于“福奇热”的故事,并带有俏皮话:“它会让你大吃一惊。我们的社会真是疯了。”

当演员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在《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中扮演他时,福奇高兴地告诉同事,一个评论者说皮特“看起来‘和我一模一样‘。这句话让我整年非常开心。”

反应如何?​

一些保守派政界人士和媒体专家在呼吁解雇福奇时引用了这些电子邮件,解雇原因是他在疫情应对方面的工作。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保罗(Rand Paul)经常在国会听证会上与福奇发生冲突。他表示,这些邮件“非常清楚”地表明,费奇是一个“大骗子”。

在另一边政治阵营中,自由派认为福奇的立场适应了当时已知的科学证据。其他人则称赞他在回复各种邮件时的风格和语气。

福奇的墨迹测验​

BBC白宫记者塔拉·麦克尔维

福奇的电子邮件就像罗夏墨迹测验,你看到它披露出来的信息更多是关于你,而不是墨迹。在这个案例中,墨迹就是这些邮件。

据我所知,在堪萨斯州的小城镇和其他农村地区,特朗普(川普)的支持者认为福奇是个坏蛋。这些共和党人说,他传播的病毒信息相互矛盾,歪曲科学。他们还表示,他损害了当时的总统特朗普。

这些保守人士拒绝戴口罩,即使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日子里,他们说,这是因为科学直男不断变化,而福奇自己也出尔反尔。
福奇的电子邮件会加深他们的观点。随着有关病毒的信息越来越多,福奇确实改变了他对卫生指南的看法,比如戴口罩。他在2020年2月告诉某人,他们在旅行时不需要戴口罩。后来,他鼓励民众佩戴。

相比之下,对中西部和其他地区的自由派来说,福奇是一个英雄。他的电子邮件加深了他们的观点,即他根据科学数据改变了人们应如何对抗病毒的观点,而不是根据特朗普想让人们听到的话来说。

 

新冠病毒溯源再起波澜:美国白宫为福奇辩护 福奇称中国研究人员“值得信赖”​

2021年6月4日
美国新冠疫情总顾问安东尼·福奇

图像来源,EPA
近期美国政府的新冠疫情总顾问安东尼·福奇医生公布工作邮件后受到审查和引发争议,白宫为其辩护。

白宫新闻秘书珍·普萨基(Jen Psaki)说,在美国应对新冠大流行的过程中,福奇是“不可否认的资产”。

但电子邮件引发了质疑,即他是否支持中国否认新冠病毒从武汉实验室泄露的理论。

根据自由信息要求,福奇工作邮件中与新冠病毒爆发相关的经过编辑的3200页邮件被公布给媒体。

在去年4月一封电子邮件中,一家健康慈善机构的高管感谢福奇公开声明科学证据不支持实验室泄漏理论。

福奇同时告诉CNN,他的一封与实验室泄漏病毒相关的邮件被断章取义。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来自中国武汉的一个实验室,尽管美国总统拜登已下令对此事进行调查。

中国拒绝新冠病毒源于武汉病毒实验所泄露的说法。病毒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发现,中国的科学家推测该病毒可能由动物传染给人类。

普萨基在周四的每日新闻发布会上说:“总统和政府认为福奇医生在控制疫情方面发挥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在整个疫情过程中,他是公众的代言人”。

这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传染病专家的盟友说,福奇医生的信息显示,他只不过是在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流行初期兢兢业业寻找方向的公务员。

但保守的批评者认为福奇可能参与掩盖事实的行动,甚至声称他在向美国国会作证时做伪证。

福奇对CNN说了什么?​

福奇在周四(6月3日)坚持认为,他与一个非营利性医疗组织高管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流没有任何不妥之处,该组织帮助资助中国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

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是美国公共卫生机构。在2014-19年间,通过对纽约非营利组织“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 Alliance)的拨款向武汉病毒研究所提供60万美元(42.5万英镑)资金用于研究蝙蝠冠状病毒。

生态健康联盟的负责人彼得·达扎克(Peter Daszak)在2020年4月给福奇医生发邮件称赞他“勇敢”地试图推翻实验室泄漏病毒的说法。

“非常感谢您的邮件,”福奇回答说。

福奇周四告诉CNN,从这封邮件中推断出他与武汉病毒研究所背后的人物之间有任何亲密关系属“无稽之谈”。

他说:“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误解它。那封邮件是不管他认为我说了什么,对方都对我说‘谢谢’,而我认为(新冠病毒)最可能的起源是动物间跨物种传播。我仍这样认为。同时我也持开放态度,不排除(新冠病毒)可能源于实验室泄漏。”

他补充说:“我认为说中国人故意设计一些东西杀死自己和他人的说法相当牵强。我认为这有点牵强。”

实验室泄漏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根据《名利场》杂志周四发表的一项调查,美国国务院官员在2020年12月9日的一次会议上讨论过新冠病毒的起源问题。

《名利场》杂志报道说,他们被告知不要探讨关于武汉实验室功能增益实验(Gain-of-Function)的相关事宜,以避免引发外界对美国政府资助此类研究的不受欢迎的关注。

功能增益研究涉及为了解病毒如何变异,需改变病原体使其更具传播性。即不同类型的冠状病毒的基因特性进行交叉混合,观察新病毒出现哪些新的特性。

《华尔街日报》上个月报道称,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三名员工在2019年11月生病并入院,这比第一批报告的新冠病例时间要早。

几天前拜登指示美国情报机构对新冠病毒是否可能从中国实验室出现进行90天的调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周四(5月27日)例行记者会上抨击美国“是想借疫情搞污名化和政治操弄,甩锅推责”。

福奇之前对实验室泄漏论说了什么?​

在5月12日的美国国会证词中,福奇医生强调否认美国曾资助武汉实验室有争议的功能增益研究。

在随后于5月26日举行的参议院听证会上,路易斯安那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询问福奇如何确定武汉的科学家没有将资金用于功能增益研究。

“你永远不知道,”福奇承认,同时补充说,他相信中国的研究人员“值得信赖”。

有何其他政治反应?​

前美国总统唐特朗普去年提出新冠病毒可能来自武汉病毒研究所时遭到广泛诋毁。他于周四称,福奇有很多问题要回答。

“福奇医生对‘功能增益’研究知道些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特朗普在一份声明中写道。

他补充说:“中国应该向美国以及世界支付10万亿美元以补偿他们造成的死亡和破坏!”

中国外交部上周驳斥武汉实验室病毒泄漏的说法,中方称“极不可能”。与此同时,美国众议院共和党副领袖史蒂夫·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在一封信中要求福奇医生在国会作证,说明“美国政府在资助可能促成新冠病毒研究中的作用”。

新冠病毒已感染约1.72亿人,造成350多万人死亡。

 

二战:记录消逝中的台湾战俘营和这里曾经的囚犯​

  • 萧霭君(Cindy Sui)
  • BBC记者 发自台北
2021年6月15日上午9点11分
POWs at a prayer service at the Kinkaseki copper mine

图像来源,MICHAEL HURST
超过1100名盟军士兵被关押在金卡西基战俘营。

金瓜石,一个位于台湾东北海岸的前采矿小镇,群山环抱,风景如画。但在茂密的树林和海岸环绕之下,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黑暗历史。

这个小镇曾是金卡西基战俘营(Kinkaseki)的所在地,金卡西基战俘营是日本当年在台湾岛上设立的十几个战俘营的其中一个,二战期间这些战俘营里曾经关押了约4500名盟军被俘士兵。

二战期间,台湾还是日本殖民地。1942 年至 1945 年期间,被日军俘虏的这些士兵被迫冒着恶劣的条件在一些铜矿场里劳作。

这些战俘营里的战俘还被迫在河床中清除岩石以种植甘蔗,并挖掘人工湖。他们只得到少量的米饭和寡淡的蔬菜汤。许多人患有脚气病,这是一种维生素缺乏病症,导致生殖器官肿胀,但仍然被强迫劳动。

战俘们在 40 多摄氏度夏天的高温下艰难工作,冬天管道非常冷,许多人丧生。

如果他们没有达到日常劳动目标,守卫们就会用矿锤殴打他们。

几十年来,这些营地被遗忘了,它们的黑暗历史以及曾经关押在那里的战俘已经了无痕迹。但来自加拿大的历史学家何麦克(Michael Hurst)决心改变这情况。

“这些是真正的奴隶劳改营……我突然想到我们必须找到这些战俘,并讲述他们的故事,”何麦克向BBC说。

何麦克今年 70 多岁,自 1988 年以来一直常驻台湾。在过去二十年里,他一直在辨识所有位于台湾的战俘营遗迹,并在每个营地竖立纪念碑。

在他的搜索过程中,他找出了数千名战俘,并与其中的 800 多人有接住,他将他们的信件编入了著作《永不遗忘》(Never Forgotten)。

现在,除了一位上百岁的老者之外,其他人都已过世了。

“这些人告诉我:(当时)死很容易;难的是一天天活下去。”何麦克告诉 BBC。

“他们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我对他们的遭遇感到震惊......有时我会落泪;他们向我倾诉心声,有些甚至从未向家人说过。 ”

Michael Hurst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memorial at the Kinkaseki memorial camp

图像来源,MICHAEL HURST
加拿大历史学家何麦克是台湾战俘营纪念协会的创办人。

何麦克也与这项研究有着私人的连结——他的叔叔和阿姨二战中都曾在欧洲从军,他因此一直想做一些事情来纪念二战退伍军人。

他认为,尽管太平洋战争夺走了三千万人生命,但在纪念太平洋战争方面却做得太少。

“我们总是挨饿”​

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盟军人员当年被派往亚洲抵御日本侵略。

何麦克解释,台湾的集中营关押着盟军高级军官,被认为是该地区最残酷的集中营之一。

他的研究基于档案、战争法庭的证词、涉案人的日记、彼时台湾籍警卫提供的信息以及一些战俘证词。

其中一位战俘是来自美国的陆军中士巴瑟卡 (Carl A Pasurka),他24 岁参战,被征召时拒绝了延期服役的机会。

“我们总是很饿,心里总是想着活下去和回家,”他在去世前寄给何麦克的一封信中写道。

他还讲述了一件事——当年一些年轻的台湾女孩试图给囚犯递一些食物,但被日本警卫发现“并打了一记耳光。”

Photograph of Carl Pasurka in his military uniform

图像来源,LORRANE PASURKA
巴瑟卡24 岁入伍,后来被俘。

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资料显示,日本战俘营里战俘的死亡率远高于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建造的战俘营。

在亚洲被关押的盟军囚犯中,约有 27% 至 42% 的战俘死于饥饿、未经治疗的疾病或处决。而在欧洲的战俘营这一比例为 1% 至 2%。

日本是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的签署国,但没有正式批准。

“在他们看来,这不是法律,”何麦克向BBC说。

“(对日军来说)如果投降,就是给自己、家人和天皇丢脸,最丢脸的就是当战俘。所以他们也把战俘被当作牲畜一样对待,毫无人性。”

“苦乐参半的返乡”​

当这些人最终被释放时,能得到的“自由”也未达到他们的期望。

何麦克解释,战俘的母国要他们不要对外谈论他们的被捕,以免公开缺失的军事策略。

有很多人因为在战俘营中被殴打和疾病而终生患病,有些人很早离世。此外,对许多幸存者来说,长期监禁导致的精神创伤伴随他们多年。

“杰克从未谈论过他作为战俘的经历,”艾玲·阿斯特利( Eileen Astley)女士说。她已故的丈夫当年曾在英国皇家炮兵部队服役。

“他曾经历了这一切。我嫁给他,却甚至不知道他曾遭受了多少苦痛,这让我十分难过。”

艾玲和女儿琳·孟特(Lin Mount)曾两次造访台湾,去拜访亲人曾被关押的营地。

Lin Mount and her father after the war

图像来源,LIN MOUNT
琳·孟特(Lin Mount)曾两次造访台湾,去拜访父亲曾被关押的营地。

在第二次访问期间,孟特女士说:“那营地仍然给我带来了愤怒和悲伤,同时还有平静。尤其是在纪念碑上能够触摸到爸爸的名字。在营地里,我能最大程度地走近父亲。”

父亲在她 11 岁时死于与战俘营相关的疾病。

历史污点​

对于台湾人来说,战俘营被认为是个历史污点。然而有些人认为,当时该岛事实上是受殖民者日本的支配。

“台湾在太平洋战争中有重要作用。因为它是日本在二战时发动多次远征的主要基地,”何麦克解释。

虽然台湾学校教授二战历史,但批评人士表示,提到的并不够多。历史书上几未提及任何有关于当时日本战俘营的历史,或有关台湾当时如何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还有一个史实是,一些台湾人当年是志愿为日本工作或加入日军。

何麦克发现,一些台湾人接受了效忠日本的军事训练,并担任营地守卫,甚至志愿加入日本帝国军队,包括作为执行自杀任务轰炸,盟军军舰的神风特攻队(kamikaze soldiers )。
他强调,此后,有关台湾的二战历史教育,便一直存有激烈辩论,“这也就是我在亚洲一直在做的工作”。

他特别指出,与欧州相比,每年为在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盟军士兵举行的纪念活动很少。

何麦克认为,历史应该被传承下去,需要更多的工作纪念在亚太地区战斗过的士兵。如此一来,错误的过去便不会重演。

战争结束后,几名战俘营里的日本军官和台湾警卫被定罪入狱,但许多人后来获得特赦。

“可能超过五成的人从未受到过惩罚,”何麦克先生向BBC说。

但他说,一些台湾警卫已向盟军战俘道歉。

“当这些看守道歉,并听到囚犯说‘我原谅你’时,这些看守也能够平静地离世。所以原谅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何麦克解释。

对何麦克而言,最值得的事情是,让这些前战俘在生命的晚期因为自己经历过的牺牲和苦难得到认可。

“每个与我交谈过的人都告诉我‘终于有人关心了’,他们万分感激自己没被遗忘......这些人曾为我们今天享有的自由而奋斗过。”

 

美国大选前后的华人“川粉”观察:“我在右翼海外华人群组卧底潜伏”​

2021年6月20日上午10点31分
最近更新: 1 小时前

1

美国2020年大选前后,吴倩每天都长时间埋头看着手机,紧密关注通信软件“电报”(Telegram)。

她加入了近十个右翼海外华人电报群组,群里数以千计的成员几乎都是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的支持者,当中还有极右翼阴谋论宗派“匿名者Q”(QAnon)的追随者。

吴倩紧追着群里井喷的信息,但她并非匿名者Q或特朗普的追随者,甚至并非生活在北美。学习国际政治的她今年33岁,居住在澳大利亚。

去年夏天,澳大利亚华人舆论圈中的新冠疫情相关谣言频发。吴倩由此开始关注海外中文圈中的谣言传播模式,并牵头组建了数百名志愿者组成的事实核查微信群,不定期发表中文的辟谣文章。但很快,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排山倒海的美国政治谣言涌现。

“天天看到这些同质的谣言,觉得不胜其烦,想瞅瞅到底源头在哪里,”吴倩回忆道。

“卧底”右翼华人群组​

通过网络上的公开信息,吴倩顺藤摸瓜找到了多个使用简体中文的电报“川粉群”(华人特朗普支持者的群组)。她加入了一些群组,不发言,只默默观察当中的讨论。

那时,正值美国政府下令封杀微信,大量的海外华人用户涌向了电报,其中包括了特朗普的支持者。

“选择电报因为当中很多人强烈反对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微信上进行这些讨论,”吴倩说。电报还被认为是信息安全度更高的通信软件。

2

吴倩潜水的右翼华人电报群组包括按居住地而分的“川粉群”、YouTube上华人网红播主的粉丝群,还有华人保守派微信公众号的读者群。每个群都有上千名成员,美国大选前后是群组活跃度最高的时期,每群每日交换数千条信息。

凝聚这些群组的主题不一,然而,成员们的政见类似。根据吴倩的观察,他们多为反对中国共产党、支持特朗普的海外华人,其中有不少人是基督徒。
A smartphone screen featuring a number of messaging apps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新特朗普的支持者被主流社交应用封禁之后,在另类网上平台中找到容身之所。

捐助“骄傲男孩”的华人​

去年圣诞节前夕,群组里一则信息引起了吴倩的注意。

它开头以简体中文写道:“为众人抱火的,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为世界开辟道路的,不可使他困顿于荆棘!”

那是一则号召为“骄傲男孩”(Proud Boys)募款的信息。上面附有两个众筹网址,还配上了玫瑰花和爱心的符号。“请大家慷慨解囊。多多益善,少少无拘!”

骄傲男孩是一个美国极右翼组织,信奉白人至上主义与男性沙文主义,成员全为男性。骄傲男孩曾多次参与暴力冲突。今年2月,加拿大将骄傲男孩列为恐怖主义实体。

Far-right Proud Boys gather near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12 December, making racist gestures

图像来源,REUTERS
骄傲男孩成员在华盛顿的一场抗议活动上作白人至上主义手势。

但在吴倩所在的电报群中,人们对骄傲男孩的认知截然不同,视其为“爱国组织”和捍卫美国传统文化的“勇武派”。

12月中旬,骄傲男孩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参加“百万MAGA游行”,与反对者发生暴力冲突,多名成员受伤。骄傲男孩的支持者随即在众筹网站GiveSendGo发起活动,募集医疗费。

仅仅数小时之内,这则募款信息就扩散到吴倩所在的多个海外华人电报群组中。

“这很常见,同一内容在各个川粉群病毒传播,”吴倩说,群中成员政治参与性强,经常群起行动,小至为某个视频点赞,大至集体捐款、向政治人物与机构写信等。

这项为骄傲男孩发起的募款活动最终筹得超过10万美元,从捐款人姓名的拼写来看,来自华人的捐助超过八成。这仅仅是骄傲男孩诸多募款渠道与活动之一。
一个名为“公布外泄机密资料”(Distributed Denial of Secrets)的黑客组织近期获得了GiveSendGo的募款记录。五月初,美国媒体《今日美国》率先报道了华人为骄傲男孩捐款的情况。

BBC看到的募款记录显示,去年年底有多个涉及骄傲男孩的募款活动,捐款人名单中多见华人姓名。捐款日期与募款信息在上述电报群中流传的时期吻合。

多个捐款人或组织注明其为支持特朗普的华裔、台裔美国人与加拿大人,每项捐款从10美元起,最高的超过一千美金。多人以中文留言,祝福骄傲男孩成员早日康复。

海外华人援助信奉白人至上主义的骄傲男孩,这一反差令不少人感到诧异。

一名华人捐款人在圣诞节捐助了500美元,她对《今日美国》表示,来自“共产主义中国”的她对美国“非常感恩”。“骄傲男孩支持特朗普,他们在与安提法(Antifa)作斗争,”她说。安提法是活跃在美国的激进左翼组织。

“安提法在他们眼中是魔鬼一样的存在,”吴倩说,在这些华人看来,“骄傲男孩保护了他们的同胞。”

这些右翼华人电报群也会翻译、搬运阴谋论组织“匿名者Q”的谣言,例如指疫苗中含有芯片、注射后政府将利用5G技术控制人民等毫无科学根据的虚假信息。



“匿名者Q”:特朗普的一个阴谋论宗派

“谣言回音室”的形成​

追踪与分析网络虚假信息的非营利机构“第一稿”(First Draft)的研究发现,一些对中国共产党极度反感的海外华人曾与美国右翼势力联手,在推特、脸书和YouTube上散播关于新冠疫情与美国大选的假信息。

逃亡海外的中国亿万富翁郭文贵和特朗普的前顾问斯蒂芬·班农(Stephen Bannon)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研究网络虚假信息的研究公司Graphika在近期报告中指出,两人创办了一系列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实体,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平台上都有数千个与之有关的活跃帐号。研究指,郭文贵是这一右翼媒体网的核心,班农则是经常在其节目中出现的领衔人物之一。

班农与郭文贵表示,他们联手是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一致鄙视。《华盛顿邮报》则报道,在班农离开白宫后,郭文贵支付他高额的顾问费、供其使用私人游艇与飞机等;而班农在共和党与媒体界中影响力举足轻重,大大促进郭的媒体帝国的曝光度,两人各取所需。

《纽约时报》分析称,美国保守派对中国心存忌惮,试图转移人们对特朗普政府防疫失败的关注;希望推翻共产党政权的华人则寄望于对华态度强硬的特朗普。这两个团体一拍即合,在疫情期间推动病毒起源的阴谋论,影响力大增。

他们被认为是在寻找美国极右翼保守派与反对中共的海外华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2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海外华人接收时事新闻的方式也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第一稿”的研究发现,海外华人消费、讨论和分享新闻时,常常绕过了事实核查相对严谨的传统媒体,再加上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的政治审查、中国政府发起的“信息战”,导致海外中文圈中低质、偏颇、虚假信息泛滥。第一代华人移民由于语言障碍和阅读习惯,甚少核查在社交媒体、讯息平台上的信息。

海外华人的信息交换发生在大量封闭或半封闭的群组中,例如吴倩所潜伏的电报群。成员由于立场相近、相互信任,对分享在群里的信息基本不作核查。

这样一来,在这些隐秘的网络角落就形成了谣言回音室。谣言一旦发出,会像野火一样疯狂传播,生生不息。

Two protesters in the US Senate chamber on 6 January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社交媒体在国会暴动中扮演关键角色

国会暴动:狂热高潮​

今年1月初,大批特朗普支持者前往首都华盛顿抗议总统大选结果,支持极右翼的华人在线上与线下的狂热攀至顶峰。

抗议活动前夕,电报群组上越发热闹。在根据城市划分的美国群组里,吴倩看见人们串联结队,集体安排交通、饮食、住宿;不能前往游行的人就捐钱以示支持。

载满特朗普华人支持者的大巴车从美国各地开往华盛顿。在推特上,他们发布了在车上的合照。人人整齐穿戴着特朗普阵营标志性的红色棒球帽,脸上的笑容洋溢着学生时期春游一般的兴奋。

1月6日国会暴动当日,上百名华人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上聚集。一些人拉起中英文双语条幅,上面写有“挺川灭共”、“支持川普”、“美国华人为特朗普战斗”等字样。

1

在右翼华人中颇具影响力的网红“摩西煮酒”也抵达了首都,他身披美国国旗在华盛顿纪念碑下留影。他自称是基督徒,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多带有宗教意味,在YouTube和推特上都有数万粉丝。

在华盛顿纪念碑下,一名华人示威者对摩西煮酒的镜头说,他认为这场"挺川"游行将打破华裔在美国主流文化中“营营役役、只知道工作赚钱”的刻板印象。

“我感觉华人已经变了,华人已经真真正正成为了华裔美国人,真正进入美国的政治氛围当中,”这名男子称。

然而,吴倩认为,国会暴动当日华人“川粉”虽踊跃,但其中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将带来何种后果。

“他们是希望向议员展示真正人民的力量,敦促议员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怎么展示、用什么形式、有什么后果,没有人给他们提供相关解释。”

那些高举横幅标语的华人示威者,大多停留在国会外围,但亦有人并未止步于此。

冲入国会的人群当中,至少一人是中文使用者,他在现场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他并未在视频中露面,只以中英文高喊:“我们已经占领了国会,但是没有看到国会参议员、众议员,We the people(我们是人民)!Great people (伟大的人民)!”

当日聚集在华盛顿的华人特朗普支持者中,最终有多少人非法闯入了国会,不得而知。

Supporters of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protest inside the US Capitol on January 6, 2021, in Washington, DC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那天,远在大洋彼岸的吴倩一边看电视直播,一边刷手机里电报群的动向,现场与网络上的狂热如出一辙。

“当国会暴动发生时,群里的人非常兴奋,”吴倩说。

群里的成员尤其关注美国民主党籍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的下落,他们把她戏称为“破锣西”,满心期盼抗议者将她“一举拿下”。

骄傲男孩的众筹活动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美国国会暴动当日,上述的募集医疗费用的活动收到了多笔相信来自华人的捐款。其中一人用中文写道:“敬佩勇敢的骄傲男孩们为自由民主而战,我们要阻止撒旦夺走的大选结果。”

但当人们看见美国内外舆论一致谴责暴动分子时,电报群里的风向迅速发生了变化,又一波谣言兴起。

“他们说安提法混进了抗议人群,坚称特朗普没有煽动暴动,”吴倩说,群里开始删除历史信息和此前公开签名的召集信等。

A supporter of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olds an US flag with a reference to QAnon

图像来源,REUTERS

自此以后,这些右翼华人电报群的讨论热度逐渐降低,但其中的交流从未停歇。

群组成员大多依然深信关于美国大选的一些缺乏依据的说法,期盼最高法院或各州点票审计将推翻选举的结果。当新上任的总统拜登的演讲与讲稿存在一词之差时,群组成员纷纷猜测,这是他向中国政府发出的“信号”,是拜登被中共操控的“证据”。

吴倩依然潜伏其中,她认为,极右翼华人缺乏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一旦被谣言网俘获,将很难摆脱,他们偏居一隅的信息圈子将长期存在。
当下一场政治风暴来临时,这里又会掀起另一场狂欢。

(图像设计:Davies Surya)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