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气候变暖,根本就是障眼法

没有不信,也没有否定暖化,地球气温在变。

现在的科学真的是不容异议了,有不同观点,立刻扣帽子。
岂止是科学?任何事情只能有一种声音,否则你就是种族歧视,种族主义者,各种歧视等等各种帽子
 
左派率领一帮科学家在越来愈窄的路上。

那么全球变暖不提了,改成气候变化。

他们想怎样?停止气候变化。哈哈
 
那气候变化说事儿,可以,萌一萌老百姓可以。

不过记得把收上来的钱,用在研发真正有效的新能源上。而不是拿去填补亏空。
 
隔行如隔山, 到这么细节我是完全外行了。
报告出了6期了, 每期都有这个问题吗? 是商用软件还是作者自编的? 你有解决方案计划吗?
报告有联系方式, 有作者名单, 加拿大环境部也有联系方式。
 
作学问的都是 curiosity driven. 你试过接触那些人了? 无解是啥意思?

Th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ct (ATIA) gives Canadian citizens, permanent residents, individuals present in Canada, and corporations located in Canada the right to have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 federal government records that are not of a personal nature.

根据这个法案, 你有权利要求环境部回应你的要求。
 
所谓地球变暖的议题,是一群碳排放最高的人群要求碳排放较少的人群再少排放一些,碳税多交一些
 
无解。科学一旦成了政治,最终的解在政治而不在科学。

最开始把一项科学研究,变成政治的往往是一些利益集团,利用政治游说手段(比如香烟[emoji377])。。。。希望最终科学会胜利。
 
呵呵,盲人摸象啊
 
搞模型的所谓”科学家“:“只会运行模型而并不清楚模型内部实现的的科学过程的细节,更不清楚其中的不确定性”。论文或报告只注重介绍模型的输出结果,并以此为据,经过简单分析归纳就直接下结论
论文里没展开解说不表示“只会运行模型而并不清楚模型内部实现的的科学过程的细节,更不清楚其中的不确定性”。有问题可以在conference直接问作者或另外发表你的质疑。模型也有许多种,大家都是追求模型输出能符合实验/测量数据,而不是所谓的政治。

中国美国欧洲都能达到共识,而且在花时间精力去做改变的事儿,何必浪费时间说什么“悄悄改变话题”,“编造一个大笑话“之类的话来忽悠自己?
 
最后编辑:
科学家怎么能知道包括恐龙时代的气候变化数据?
为了Funding,tax等好处编造的吧.
科学家不懂地球自身的变化周期吧。
........

没搞懂,也搞不懂主流科学家在说什么.
自己无知,就认定科学家是一群和自己一样的蠢货.



《科学界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怀疑论者可以休矣》
2019-07-30 00:00
转自《中国日报-中文网》
原文链接:科学界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怀疑论者可以休矣
日期:2019.07.25


中国日报网7月25日电(马驰) 据英国《卫报》报道,近日发表在美国权威期刊《自然》及《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三项研究表明:国际科学界就全球气候变暖由人为活动造成这一结论的共识率达到99%。
研究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发现最近数十年地球气温变化速度之快为近两千年来前所未有。
研究指出,虽然地球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气温大幅波动的时期,比如14至19世纪期间北美和欧洲的“小冰河期”以及10至13世纪出现在北大西洋的“中世纪暖期”,但是这些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从未在同一时期超过半个地球。
与这种区域性的气候变化不同的是,21世纪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正在影响整个星球。
其中一项研究显示,远古时期发生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火山喷发造成,这也是18世纪上半叶地球气温剧烈波动的原因,当时的地球正经历着由火山喷发造成的低温期向人类排放造成的高温期的过渡。
另一项研究指出,过去二十多年来地球升温的速度达到了过去两千年来的峰值。专家表示,工业排放是气候异常的罪魁祸首。
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史蒂芬·布鲁尼曼(Stefan Brönnimann)说:“(在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上)再没有任何疑问了,正像其它众多使用不同方法和数据对气候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的广泛研究所证明的那样。”史蒂芬也是“过去两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联盟”(Pages 2K) 的一名科学家。
伦敦大学学院气候学教授马克·马思林(Mark Maslin)说:“这份报告终于可以让那些否认气候变化的人闭嘴了。 这些人辩称近年来观测到的连续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自然气候周期的一部分。 这份研究则揭示了历史上发生的区域性气候变化和现今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性影响之间的显著区别。“
此前的研究显示,气候科学家几乎一致认可,人为因素——包括汽车尾气排放、工厂排放和森林砍伐——是全球气候异常温暖的主要原因。
一项2013年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发现,1991年到2011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主题的12,000份学术论文中,97%的气候科学家一致认可是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暖。
《卫报》在文章指出,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阻力主要来自政治界。
此前有媒体报道,美国右翼智库竞争企业协会(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施压,试图让NASA把一篇提及“97%”这一数字的文章从其网站上删除。而该协会的资助者就包括美国能源和化石生产商协会(American Fuel and Petrochemical Manufacturers)以及石油业巨头查尔斯·科赫(Charles Koch)名下的查尔斯科赫研究所,这些石化能源利益集团被认为是阻碍美国经济向低碳转变的主要阻力。
约翰·库克(John Cook)是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上的那篇文章的首席作者。他表示,在科学界,关于气候变化成因的共识正在逐渐增强。
库克表示,从1991年到2011,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了更为广泛的共识。“到2011年,已经有99%的科学家认为是人类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而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极端天气和高温天气愈发频繁,这种共识将进一步增强。
“随着气候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逐步积累,在人类导致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上的共识也在逐渐增强,“库克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到。“好消息是,公众日益认识到科学界逐渐增强的共识;坏消息是,否认气候变化的人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攻击这种共识,在这个领域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论文里没展开解说不表示“只会运行模型而并不清楚模型内部实现的的科学过程的细节,更不清楚其中的不确定性”。有问题可以在conference直接问作者或另外发表你的质疑。模型也有许多种,大家都是追求模型输出能符合实验/测量数据,而不是所谓的政治。

中国美国欧洲都能达到共识,而且在花时间精力去做改变的事儿,何必浪费时间说什么“悄悄改变话题”,“编造一个大笑话“之类的话来忽悠自己?
我认为很多评论,当对他人进行编造。。。,政治化,等等指责时,是否审视过自身的视角,比如极少有人相信的闫梦丽的“科学论文”,还有前总统声称的那些“触目惊心”的大选作弊证据。那几乎是到了需要有信仰的程度,才可能相信的地步。

个人观点。
 
我在你引用的帖子里已经扼要地回答了你的问题。下面稍微扩展一下。

真正的科学家:”钻研于模型深处,既明白可靠和可信之处,也明白不可靠和不可信之处,并且会如实报告结论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通过深入钻研,他们清楚知道这些复杂的大气,海洋,地表等过程是如何在模式里表达实现的?哪些是基于第一原理的表达? 那些是参数化表达? 哪些做了”nudging"? 哪些做了假设和近似?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如何?等等,等等。在他们的论文和报告中,对模型的了解一目了然,结论和不确定性的阐述清晰,客观,谨慎;......

搞模型的所谓”科学家“:“只会运行模型而并不清楚模型内部实现的的科学过程的细节,更不清楚其中的不确定性”。论文或报告只注重介绍模型的输出结果,并以此为据,经过简单分析归纳就直接下结论;很少或闭口不提这些结果是如何在模型中算出来的;很少或只是似是而非,笼统地提一下不确定性;避免对模型中的关键假设,近似过程以及对结果的影响做实质性的讨论。......

如果你仔细读过IPCC报告的原文,或读过并且读懂过任何一个气候模式的至少部分关键源码(很多是FORTRAN程序),你会明白我说的意思。
气候的数值模拟研究已持续50多年,现在那些所谓主流结论没有超出在50年前GFDL和NCAR的那几位大佬画的圈。那几位大佬构建了第一代大气海洋耦合气候模型CGCM,按照你的标准他们应该是所谓真正的科学家。我没看到他们中的任何人反对现在对气候变化采取应对措施。

和第一代的CGCM 相比,现在的气候模型已发展包含气,海,冰,陆地植被,冰川过程的地球模拟系统过程,另一方面,模式的软件的改进使得模式不再非要由构建模式的modeller 去运行,于是出现了不少用模式百年以上的积分结果作分析,或者改变模式的分量中的某些参数,作所谓的敏感性实验。这大概是你说的第2类什么都敢说的研究者。这些人的用模式去研究一个特定的subject,工作的测重点以及专项方向和modeller 不同,要求他们将其结果和模式的近似,不确定性作所谓实质性讨论是不切实际的苛求。大气-大洋环流在时空域多尺度特点决定了在研究全球气候这样的时空尺度数值模拟对过程的某些近似处理不一定
会颠覆整体结论。第一代的CGCM有多近似,近似到足以让圈儿的common sense 笑死,五十年后包罗万象的模式的结果并没有产生颠覆性的结果。这也说明那几个大佬最初的model 抓住了气候模拟最重要的东西。

不明白为什么了解一个气候模式需要去读源代码,模式用到的公式及数值解的解决方案,次网格系统的参数化方案都会公开发表。读源代码不是舍近求远吗?
 
很多人可能都不理解这一点,以为所有的公式和方法都已经发表了,一切都已经清楚了。可如果你真正钻进这些极为复杂的模式里看一看,必然大吃一惊。其中隐藏着大量的各种假设,简化,近似,参数设置,等等。这些重要而又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往往一代代传下去,积累了很多年,在文献中都见不到,其合理性和对模式结果的影响根本无从考证。而稍微改动一下这些,都可能带来相当大的输出结果的差异。唯一发现这些隐藏在模式中的“科学”的途径,就是反向工程,读懂源代码。这是一项非常费时,费力,而又难度相当大的工作。也往往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没几个人想到去做,也没几个人愿意去做。可恰恰是这些暗藏的东西,给模式运行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你说说你钻进了哪个气候模式,挖出了哪些足以颠覆结果的假设 ,有能力在模式code里隐藏假设的人可都是被你定义为潜心做模式的modeller真正科学家啊?
 
最后编辑:
哈哈,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基础。相信,是信仰宗教的基础。
掏钱是老百姓逃脱不了的命运,没办法。只盼着花到刀刃上吧。

人类通过限制能源形势,自我限制发展,是福是祸,最终没人知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