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从2亿公里外传来好消息:“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人的骄傲

这些当然是有利的副产品,但是如果不搞航天,投入其他方面,特别是有其他需求,也会有这些进步。

从近代看,像计算机,互联网和无线通信这些划时代的技术,都是依托于战争或者太空探索这些项目的衍生品。和一二次工业革命不同,那个时候是不是从无到有还很简单,随便几个人就能有划时代的技术革新。
 
这些当然是有利的副产品,但是如果不搞航天,投入其他方面,特别是有其他需求,也会有这些进步。
据说材料方面有些东西需要微重力环境
 
据说材料方面有些东西需要微重力环境
那个是空间站,在地球也可以模拟无重力。
当然不是说航空航天没有用处,很多方面可能航空航天更容易推动技术进步,但是这些都是基础科学发展到一定地步的自然结果,如果没有航天,只要有需求,有基础理论支持,最终都会水到渠成,航空航天只是促进,而不是必须。
 
经 BC 无线电+航天业余爱好者 Scott Tilley 和 西班牙的卫星导航工程师 Daniel Estévez 观测证实,天问1号轨道器已于 5月17日 变轨到了一个周期约 8.2 小时、每个火星日正好可以绕三圈的轨道,方便一边接收着陆器的 UHF 和 X 波段数据一边中继传回地球。



 
最后编辑:

中国天问一号创六项首次 祝融号下步路线确定[图]​

中国 撰写:布蓝

2021-06-12 17:18:00
最后更新日期:2021-06-12 17:50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实现六个首次,同时官方披露“祝融号”火星车科学探测路线。

在6月12日中国航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军表示:“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协商后初步规划,决定‘祝融号’火星车将向南行驶,开展科学探测。”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在其中的一张图片上,出现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微博@新华社)

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图像清晰可见。(微博@我们的太空)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微博@CGTN记者团)

火星车桅杆顶部摄像头中间,还有一个古体的“火”字。(微博@啮花熊)

中国古体字“火”。(微博@啮花熊)

这是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巡合影”图。(微博@我们的太空)

这是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火星地形地貌图。(微博@我们的太空)



Powered by GliaStudio
“天问一号”着陆在乌托邦平原南部预定区域,着陆点位于古海洋和古陆地的交界处,在海岸线以里靠近海洋的方向。“向南行驶,祝融号的行驶路线海拔将不断抬升,并且朝着古陆地的方向行驶。”刘建军表示,“可能会遇到泥火山、沟槽等有趣的研究对象,都和水冰形成等地质活动有关。”

“祝融号”火星车配备了六种仪器,包括火星车雷达、磁场探测仪、成分探测仪、气象测量仪、多光谱相机和地形相机。

刘建军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6种科学仪器均已开机测试获取探测数据,正在开展科学探测。我们将围绕水/冰活动、火山活动等关键科学问题,深入认识火星古环境特征和演化,研究古火星的宜居环境。”

维科技|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公布 暗藏深意
天问一号“特殊”合影首次公开 周边区域细节曝光[图]

后续,地面应用系统将继续开展火星车遥操作科学探测规划,环绕器遥感使命段探测任务规划,完成探测数据接收、处理和发布相关的工作,生产高质量的火星探测科学数据产品,供学者开展火星科学研究。

5月1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中火星车的前避障相机正对火星车前进方向拍摄。(中国国家航天局)

这是导航相机镜头指向火星车尾部画面,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纹理清晰,地貌信息丰富。(中国国家航天局)

2021年3月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 。(新华社)

2021年2月24日,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微博@央视新闻)

2月5日,中国“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火星多处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新华社)

中国“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运行,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磁强计等载荷陆续开机,对火星开展探测,获取科学数据。(微博@央视新闻)

中国官方标注的火星标志性地形地貌。(新华社)

+3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3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年1月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

6月11日,中国官方公布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首批科学影像图。【相关新闻:中国公布祝融号拍摄的首批火星地形地貌照片[图]

截至6月11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已工作28个火星日。中国“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六个首次:
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
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
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
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
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
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