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管轶教授对清零政策的异议?

ert0000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5-12-07
消息
21,776
荣誉分数
5,880
声望点数
373
国内现在对清零政策要求,压力很大呀,全国到处有感染,到处封闭,管轶教授的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呢?我感觉管轶说得还真有可能被未来验证是正确的。

他也就是提出科学和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对中国的防疫政策是个很大的考验了



管轶这篇报道被秒删 疾呼:别再全员核酸检测了​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21-11-09 13:13:4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23294 次)
A- A A+









b774c3b221695XKIUWhN.jpg


香港大学新发病毒性疾病学教授管轶接受吴小莉采访

10月19日,管轶教授在汕头接受了凤凰卫视中文台吴小莉的专访,该访谈在11月7日发布,但是整个访谈的文字稿都被删掉了。


迄今为止的疫情种,北京当局一直采用武汉防疫中的病毒“清零”策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以严格的封闭式措施和全员核酸检测,阻止COVID-19的扩散。然而“清零”策略并不奏效,今年下半年中国各地疫情在不断爆发,十一黄金周后的新一轮疫情在全国铺开愈演愈烈。香港大学新发病毒性疾病学教授管轶大声疾呼,不要动不动就做全员核酸检测了,抗体检测更靠谱。其主张针对当局的“清零”策略。

现年59岁的管轶教授是江西人,1993年到香港大学医学院攻读微生物学博士, 2000年1月开始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工作。现在他是香港大学新法病毒性疾病学教授,港大和汕头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的所长,同时也是中国卫健委高级别医疗小组的成员。

管轶教授在今年4月份《凤凰网》的采访中指出,无论SARS还是COVID-19病毒,都在原始宿主,也就是各种蝙蝠体内长期存在,存在上千年都有可能。但是蝙蝠体内的病毒很难直接感染人类,即使感染人类也就是1-2个病人。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只有在某种中间宿主的体内进行变异之后,增加了对人体的攻击性之后,才能感染人类。但是,等他在去年1月21日到武汉考察时,刚出来的COVID-19病毒已经成长到很容易感染人类的地步了,所以他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COVID-19的爆发规模将会是SARS的十倍起跳,并建议马上封城。当时这听起来确实危言耸听,但一年过后,全球感染新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3亿。

今年10月19日,管轶教授在汕头接受了凤凰卫视中文台吴小莉的专访,该访谈在11月7日发布,但是整个访谈的文字稿都被删掉了。

管轶教授在10月份的采访中再次指出,COVID-19病毒已经完全适应了人类,就像甲型流感病毒长期在人类中流行一样。要实现病毒“清零”的目标,估计没有机会了。

管轶教授还提出,打疫苗之后,一定要检测体内有没有COVID-19的抗体产生。他表示,现在应该“呼吁不要动不动就做全员核酸检测,检测抗体比较重要,让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自己的免疫情况”。这个说法,似乎和中国现行的政策相违背。

中国仍然坚持清零政策,在国务院联防机制召开的11月6日的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发言人仍然表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动摇,要做到科学精准防控,发现一起歼灭一起,坚决遏制疫情传播。此前,卫健委在10月26日也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加强核酸检测能力,提出酸检测机构要向社会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力争6小时之内出结果。

这次管轶访谈的内容发布后,网民感叹说,验完抗体,傻子都不打疫苗了。多听听专业声音没有坏处,盲目打疫苗不科学。



网络评论人士王剑表示,管轶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在整个的疫情防控当中,抗体最重要,比核酸重要。因为打疫苗的目的就是让身体里产生抗体,有了抗体,人类就能抵抗病毒。当局在疫区做核酸检测,属于把感染病毒的人找出来进行隔离。有了抗体之后,就不用把人关在家里,能免除封闭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以免除核酸检测的社会和经济成本。但是现在,中国政府所有的疫情防控措施都绕开了疫苗问题,不鼓励测抗体。

当局按照人口普查的数据下达疫苗接种任务,据称已经打了20多亿针,按理来说已经形成了群体免疫。可就是这样,当局还要把携带病毒的人找出来。看中国评论员梅音指出,政府“清零”策略可能的解释是,要么注射了疫苗后体内没有抗体产生,检测起来可能会暴露疫苗的无效性,骗局被揭穿;要么是检测出抗体之后,就不能再施行严密的封锁,控制权旁落。
 
我听说张文宏医生现在不提共存了
 
我听说张文宏医生现在不提共存了

有些事情,还是走科学和信息公开的流程比较好。

就拿美国的疫苗和围绕疫苗的各种争论说吧,任何一个疫苗都不是万能的,都有正面的效果和负面的效果,在美国和西方的机制下,信息公开,各方人马都能看到各类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群议。 有些政党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政策性的执政纲领或实际举措。。整个流程是能经过历史的考验的。 假如有个别厂商或机构,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数据作假,那就是具体的公司或机构或个人担负责任,这责任基本也是信息是否作假的责任。而不是这疫苗有效性高低的责任,决策的政党和领导是基本没有太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如果在一个封闭的体制下,如果出于一种”好心“(比如一种疫苗有效率很低,或副作用很大,或很大比例根本无效),从统计数据(可能总体对大多数人群有利之类)和维持大部分人的健康,或维持社会安定的角度而隐瞒这些负面数据,未来就可能是巨大的地雷。能经过历史的检验么? 记得三氯基按奶粉事件了吧。

这就是我说的中国未来的风险主要就是来自国内内部这些事情,国际层面基本定型,外来的颠覆或敌意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概率远远小于对国内事务处理不当或完全错误引发的社会动荡。
 
最后编辑:
有些事情,还是走科学和信息公开的流程比较好。

就拿美国的疫苗和围绕疫苗的各种争论说吧,任何一个疫苗都不是万能的,都有正面的效果和负面的效果,在美国和西方的机制下,信息公开,各方人马都能看到各类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群议。 有些政党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政策性的执政纲领或实际举措。。整个流程是能经过历史的考验的。 假如有个别厂商或机构,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数据作假,那就是具体的公司或机构或个人担负责任,这责任基本也是信息是否作假的责任。而不是这疫苗有效性高低的责任,决策的政党和领导是基本没有太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如果在一个封闭的体制下,如果出于一种”好心“(比如一种疫苗有效率很低,或副作用很大,或很大比例根本无效),从统计数据(可能总体对大多数人群有利之类)和维持大部分人的健康,或维持社会安定的角度而隐瞒这些负面数据,未来就可能是巨大的地雷。能经过历史的检验么? 记得三氯基按奶粉事件了吧。

这就是我说的中国未来的风险主要就是来自国内内部这些事情,国际层面基本定型,外来的颠覆或敌意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概率远远小于对国内事务处理不当或完全错误引发的社会动荡。
同意你说的,要允许言论自由,学术开放。专家学者有不同意见,同一位学者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看法,都很正常。

怀疑专家们受政治立场,利益集团驱使有意或无意误导,也是自由,只是最好有却切的证据,总不能无中生有,个人攻击。
 
最后编辑:
有些事情,还是走科学和信息公开的流程比较好。

就拿美国的疫苗和围绕疫苗的各种争论说吧,任何一个疫苗都不是万能的,都有正面的效果和负面的效果,在美国和西方的机制下,信息公开,各方人马都能看到各类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群议。 有些政党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政策性的执政纲领或实际举措。。整个流程是能经过历史的考验的。 假如有个别厂商或机构,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数据作假,那就是具体的公司或机构或个人担负责任,这责任基本也是信息是否作假的责任。而不是这疫苗有效性高低的责任,决策的政党和领导是基本没有太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如果在一个封闭的体制下,如果出于一种”好心“(比如一种疫苗有效率很低,或副作用很大,或很大比例根本无效),从统计数据(可能总体对大多数人群有利之类)和维持大部分人的健康,或维持社会安定的角度而隐瞒这些负面数据,未来就可能是巨大的地雷。能经过历史的检验么? 记得三氯基按奶粉事件了吧。

这就是我说的中国未来的风险主要就是来自国内内部这些事情,国际层面基本定型,外来的颠覆或敌意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概率远远小于对国内事务处理不当或完全错误引发的社会动荡。
说到底就是体制问题 (这是我看热门youtubers学到的热门说法:shy:
 
张文宏不提与病毒共存了,应该也没有违心,
中国的医疗条件担不起“与病毒共存”,有继发政治风险。
 
对于疫情,我一直看好管轶,这是个务实、敢讲真话的人。
切! 也就是他跑到了香港, 才敢遮遮掩掩的说些话。 他要是也跟张一样在内地, 甚至连上海都不在, 在内陆江西, 他能说啥?屁都不会放一个。
 
切! 也就是他跑到了香港, 才敢遮遮掩掩的说些话。 他要是也跟张一样在内地, 甚至连上海都不在, 在内陆江西, 他能说啥?屁都不会放一个。
你这又表演“站着说话不腰疼”呢:kan:
 
切! 也就是他跑到了香港, 才敢遮遮掩掩的说些话。 他要是也跟张一样在内地, 甚至连上海都不在, 在内陆江西, 他能说啥?屁都不会放一个。
你这是在遮遮掩掩地恶毒攻击伟大领袖!:evi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