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直都处在战争状态很少断过,从北元,瓦剌,也先,俺答,小王子,倭寇,安南,吐谷浑,南蛮少数民族造反,宁王造反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足以动摇大明的根本一直到后金的出现。而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朝鲜战争,那是惨胜,动用了800万两白银,这些钱从哪里来?只能是税收。你可知道明朝一年的税收才2000万两白银左右,而其中一半就得支付藩王用度。天灾收成不好,加大盘剥,百姓能不造反吗?而朝鲜大明不得不保,如果不保,那么日本的铁蹄早在400年前就踏进中国大地了。可是保了,一废了银子,二让后金崛起,最终被大清取代。需要同时对付两场战役是结果,是朝政腐败,遍地烽火的结果。
中共治国为什么河清海晏江山固若金汤?不需要同时对付几场战争呢?
大明一直都处在战争状态很少断过,从北元,瓦剌,也先,俺答,小王子,倭寇,安南,吐谷浑,南蛮少数民族造反,宁王造反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足以动摇大明的根本一直到后金的出现。而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朝鲜战争,那是惨胜,动用了800万两白银,这些钱从哪里来?只能是税收。你可知道明朝一年的税收才2000万两白银左右,而其中一半就得支付藩王用度。天灾收成不好,加大盘剥,百姓能不造反吗?而朝鲜大明不得不保,如果不保,那么日本的铁蹄早在400年前就踏进中国大地了。可是保了,一废了银子,二让后金崛起,最终被大清取代。
清初的时候,全国人口并没有多少,而且那时候土豆等耐寒粮食作物已经开始慢慢普及了。这条不成立。
小冰河期一直持续到康熙年间。从明亡到康熙,全国的人口持续下降了数千万,
清初统治集团执行力强,没有被自然灾害压垮。
如果有天灾,那么收获就少,收获少,就只能供养的人口也就少。明末(徐光启,李时珍之前)土豆进入中国,清初开始普及。不仅仅是土豆,还有玉米等等耐寒,耐旱的农作物。和全国人口多少无关。即使有田地,遇到天灾绝收,康熙年间一样是饿殍遍地。
土豆红薯刚刚引入,总产量不大,康熙年间还没有发挥用处。
人口数据摆在哪里。实际上,雍正期间人口任然只是持平。直到乾隆年间,中国才开始人口爆炸。
气候是很严峻,高产作物也没有全面铺开,人口才能维持平稳(供与需平衡--明末清初7000万,清康熙末年一亿两千万)。到了乾隆时期,冰河时期已过,高产作物已经全面铺开,人口就全面增长。在有大量富余耕地农业社会,人口长期不增长,这就说明气候问题不仅明末有,清初也十分严峻。同样也说明高产作物在清初还没有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