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长篇连载~完整版本

 河南许昌,箕山脚下,颍水河边,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位隐士——许由先生。他是所有许家人的祖先,在传说时代,也就是黄帝王朝尧帝掌管天下的时候,许由先生的隐士当得很辛苦。这是一个大同世界,没有战争的侵扰,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然而这一切似乎与许由先生无关,他出很想像普通人一样安安静静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但是他只能不停地在逃,因为后面有人追他,追他的人可不是一般的人,追他的人是被纳入圣人系统的我们的好心肠君主尧帝。许由先生先从首都逃到乡村,尧帝就追到乡村,许由先生又从乡村逃到箕山脚下,尧帝也不辞辛苦地追到那里。这时候另外一位隐士巢父先生讽刺了许由先生几句,许由先生如芒刺在背,一狠心就逃到中国南方的蛮荒之地九嶷山去了。这一回,尧帝终于死了心,再也没有追去。许由先生的晚年生活就是在九嶷山度过的,传说他老人家活到一百岁的时候,骑着仙鹤而去。妙哉。

  一个小部落酋长

  自从黄帝打败炎帝,统一黄河流域之后,中国北方的老百姓就开始过上了和平安定的日子。但是黄帝的子孙后代却一个不如一个。据说黄帝有一个孙子,号称玄帝,虽然没有啥政治才能,但他却颁布了一条千古奇闻的法令:如果在路上女人碰到了男人,女人必须要低着头,恭恭敬敬地站到一边,让男人先走,否则就要被流放三千里。社会发展到今天,规矩却反过来了,女人碰到了男人,不是女人让开,而是男人让开,因为男人要做绅士。假使玄帝老先生在天有灵的话,不知道有何感想呢。

  黄帝的子孙们默默无闻、浑浑噩噩地干着,到了黄帝王朝第五代君主尧帝的时候,事情才有了改观。并不是说尧帝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只是后来的史学家们再也找不出除了黄帝之外比尧帝更好的君主了,于是只好把尧帝拿出来夸耀一番,把他捧上了圣人的宝座,以供后人顶礼膜拜。我们从“尧帝”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尧帝是一位心肠太软的君主,因为心太软的缘故,才有了后代史学家一直津津乐道的“禅让制”,也因为心太软的缘故,尧帝把我们的许由先生害惨了。

  我们现在说许由先生。许由先生的童年生活大概和一般人的童年生活差不多,穿开裆裤,下河摸虾,上树掏鸟蛋,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常常忘记回家。谁想到了青年时期,许由先生已经当上了部落酋长。那时候的部落就相当于村,部落酋长就是村长了,许由先生是怎么当上村长的呢?不是他聪明,更不是他很有力气,也不是他很有关系,而是他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

  尧帝在位的时候,黄河时不时发一通脾气,扰乱百姓的生活。尧帝想破了脑袋瓜子也没有想出对付黄河泛滥的法子,只好叫鲧,也就是大禹的老爹去治理黄河,可是鲧也拿黄河没有办法。

  这一天,当老百姓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黄河又发脾气了,半夜起来方便的许由先生看见水已经漫进了自家的屋子已经成了一个池塘,大惊之下立刻跑出门外,挨家挨户地敲门,告诉大家发洪水了,赶快起来逃命。洪水来势汹汹,等许由先生跑到原部落酋长家里的时候,洪水已经漫到了他的胸口。酋长家的门已经被洪水冲开,酋长的女儿站在床板上抱着一根柱子,而老酋长已经不知去向,老酋长的女儿以为自己的老爹被洪水冲走了,一边痛哭,一边叫着老爹。许由先生看到这一幕,连忙英雄救美——救走了酋长的女儿。

  老酋长的女儿被许由先生救到了安全地带,洪水终于退去,更加幸运的是,老酋长没有死,原来他知道洪水来临的时候不顾自己女儿的性命,跑去救他的子民了。洪水退后,父女俩相见,激动万分。这时候,女儿想起了一个人,于是就把许由先生如何救她的事情告诉了老爹。而此时不止女儿一个人,老酋长听到很多人都在盛赞许由先生的美名,也就从这一刻起,老酋长做出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决定是把酋长的位置让给许由先生;第二个决定是把女儿嫁给许由先生。
 
这真是天上掉馅饼了,不仅掉馅饼,还掉下一个林妹妹!任何人遇到这样的好事还不乐昏了头?可是许由先生不但不喜,反而愁眉不展。他既不想当什么酋长,也不想娶什么酋长的女儿。为什么?因为他深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没有能力管好一个部落大大小小的事。不娶酋长的女儿并不是她长得不好看,相反酋长的女儿是部落里头号大美女,只是许由先生已经有了意中人了,那就是和他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

  这可急坏了许由先生,自己只不过是在洪水来临之际充当了一回跑腿的差使,却惹上这两个巨大的包袱。老酋长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两个决定不可能一个也不答应吧?那也太不给老酋长面子了。正在为难之际,好好先生尧帝听说了许由先生的义举之后,亲自慰问下属来了。老酋长趁机把自己的两个决定跟尧帝说了,尧帝很爽快地答应了,对许由先生的义举大加赞赏,对老酋长的禅让也大加赞赏。这下可好,许由先生不答应也得答应了。尧帝老爷的旨意谁敢违抗?就这样许由先生很不情愿地做了老百姓的父母官,做了一酋之长。

  第一次出逃

  做了酋长的许由先生,开始忙碌起来,由于本来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因此许由先生做了官之后没有一点架子,很多人都不把他当酋长看,只是在有事情的时候才把他当酋长看。总之一句话,许由先生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人缘极好。在他的管理下,其实啥也没有管理,老百姓安分守己,不偷不抢,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许由先生不曾想到,啥都不管也会有这样的效果,这个酋长当不当都一样。于是他决定辞职,不想徒有虚名。这个酋长职位一直是许由先生心上的一块石头。

  许由先生的辞职报告还没有送到尧帝那里,尧帝却亲自来找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尧帝也是没有架子的,事必躬亲。许由先生端茶倒水之后,心想,来了也好,省得我再跑一趟。

  许由先生以为,尧帝只不过是来看看老百姓,顺便旅游一趟,没有什么大事。然而,当他得知尧帝此番前来的目的之后,浑身吓出了冷汗。

  尧帝是一个直爽的人,也不打什么马虎眼,开门见山就说:“许由先生啊,我老了不行了,听说你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很高,是个有德行的人,你就接替我治理天下吧。”

  许由先生听了倒退一步,简直不敢相信这番话出自尧帝之口,想也没想就推辞道:“尧帝老爷啊,这万万使不得!天下之事,别说我不想,就是我想也没有这个能力啊!我就是一个庸人,酋长这个职位,我已当得好辛苦!如果你今天不来,我还打算去找您老人家呢。我不想干什么酋长啦,让那些更有能力的人做吧!”

  许由先生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以自己的性格,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治理天下这样的事情即使一百个许由加在一起也是干不来的,更何况尧帝的儿子丹朱先生,尧帝的女婿姚重华先生都在虎视眈眈呢,他才不去捅这个马蜂窝呢。

  但是尧帝却说:“你不要太谦虚了,过度谦虚就是虚伪了。你说你没有能力,那我问你,为什么你管理下的部落是最好的呢?”

  许由先生不慌不忙地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这全在于老百姓自身。他们个个都像您老人家一样,心肠好得不得了,根本就不需要我管啊。”

  尧帝被许由先生拍了一下马屁,无话可说了,只得起身告辞。

  但是尧帝并没有善罢甘休,隔三差五地就来慰问许由先生,一见面,尧帝就说你帮我治理天下吧。如此下去,许由先生受不了了,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做梦都梦见尧帝对他说,你帮我治理天下吧。

  不得已,许由先生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可是逃跑并不顺利,首先就是他的老婆反对,这位曾经是老酋长的女儿,现在是酋长许由的老婆的女人对许由先生的做法很不理解:“为啥要跑?那么多人想做都没有机会,可你却像大祸临头似的。做皇帝多好啊,吃好的穿好的。”
 
许由先生用一句话算是回答了老婆的疑惑,治理一个部落我心里都憋得慌,更何况是治理天下了。好一句“憋得慌”,这就是性情中人,不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不为名利和外界的舆论委屈自己,这是大智若愚。可是,许由先生的老婆智商和情商都不高,无法明白这些,无论许由先生怎样对她这头“牛”弹奏出如何美妙的琴声,她都一口回绝:“要走你走,打死我也不走!”

  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许由先生的老婆就是不随他。这咋办呢?老婆不义,许由不能不仁,绝对不能抛下老婆,虽然他对老婆没有什么感情,估计他老婆对他也没有什么感情,那么只有最后一条路了:离婚吧。走之前先把婚离了,一了百了。

  让许由先生大跌眼镜的是,老婆听说许由先生要跟她
离婚,不但不生气,反而拍手叫好:“好呀好呀,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许由先生叹了一口气,唉,这可恶的包办婚姻,害了两个人。许由先生拿起笔,写了一封休书,一日夫妻百日恩,想到自己的老婆即将要成为下堂妇,心中难免有点愧疚和悲伤。写完后,许由先生说:“分手了,我们还可以做朋友吗?”

  许由先生的老婆夺过休书,斩钉截铁地说:“不要再来伤害我!”

  好在许由先生还没有孩子,否则就麻烦了。

  就这样,许由先生逃跑了,似乎有一种力量在呼唤着他,他逃跑的时候没有一点害怕的感觉,而是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意。他很激动,因为他马上要过自己向往的生活,马上可以抛弃功名利禄的束缚,像一直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可以飞向天空一样,许由先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惬意。原来逃跑的感觉这么好。

  隐居箕山

  去哪好呢?跑着跑着,许由先生轻松惬意的感觉没了,随即而来的是一阵茫然。

  必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当然是离尧帝越远越好,问题是身上带的盘缠不足以支持他逃到天涯海角,左思右想之后,许由先生把目光停在了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山峰。

  这座山峰后来声名大震,被称为隐者之山,因为自许由先生以后,很多隐士都在这座山上隐居。但许由先生不知道,在他跨入这座山之前早已经有另外一位大隐士捷足先登了,这位大隐士在许由先生的生命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他的朋友、知己,还是他的仇敌,最终他的一句话影响了许由先生的晚年生活。

  终于到箕山了。这里虽然离首都和自己的部落不到千里,但至少有好几百里,尧帝那帮人应该不会找到这里来了吧。加之箕山风景秀丽,流水淙淙,鸟语花香,正是隐居的好地方。于是许由先生在箕山脚下一个农户家里住了下来,当然不是免费的,这里可不是自己的家乡,没人知道许由先生是何等人物,当然也没有免费的房子给他住。许由先生付了一两银子给农妇,心想先住一阵子再说。

  在一个没有世俗干扰的地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看别人的脸色,不患得患失,追求内心的自由生活,这是许由先生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他的梦想就快要实现了,在这个异乡之地,他没有忧愁,只有快乐。这一晚,许由先生睡得很踏实。

  可是第二天发生了一件让许由先生哭笑不得的事情。他早上起来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农妇在慌慌张张地藏东西,那是这个屋子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顶皮帽子。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况还是一个陌生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于是为防止许由先生把帽子偷走,农妇出门前把它藏了起来。

  许由先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还是第一次被别人当做小偷一样对待,既然自己的存在对他人造成了妨碍,给他人带来不安,那么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许由先生收拾行装,离开了农妇的屋子,多余的房钱也不要了。农妇很过意不去,不久以后就发现自己误会他了,他哪里像小偷啊,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好人。
 
在农妇愧疚的目光之下,许由先生登上了箕山。箕山不怎么高,许由先生正值壮年,很快就登上了山顶。这是许由先生第一次登上箕山山顶,站在山顶上,远远可以望见五岳之一的嵩山。许由先生看到祖国大好山河后,心胸顿开,刚才被农妇误解为小偷的不快也烟消云散了。

  当你在看风景的时候,别人也在看你。当许由先生在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却站在他背后看他。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前文所说的捷足先登箕山的另外一位隐士巢父先生。

  如果没有巢父先生,许由先生与箕山的缘分也就到了头了,正是有了巢父先生,箕山很多关于许由先生的佳话才流传了下来。

  巢父先生已经在箕山隐居多年,对这个不速之客感到好奇,当许由先生回过头来,四目相对的一刹那,他们已经成了对方的知己。许由先生说明来意之后,巢父先生惊喜地说:“终于把你盼来了,兄弟我在这里等你多时了。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就住到我家里去吧。”

  巢父先生所谓的家其实就是一个山洞,巢父先生把许由先生领到自己的家,许由先生叹曰:“真是别有洞天!”于是许由先生就在山洞里住了下来,这个山洞被后人称之为许由洞。

  英雄所见略同,惺惺相惜,巢父先生和许由先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相见恨晚,干啥都在一起,一起躬耕,一起垂钓,一起吟诗,一起游山玩水,他们都把对方当成自己最亲最信赖的人。照理说这是好事,哪个人不希望自己的朋友把自己当成唯一呢?然而也就是这深厚的友谊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隐士的生活是清贫的,他们却怡然自得,没有山珍海味,但有粗茶淡饭,他们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吃什么、穿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心情,心情好了,啥都好。

  可偏偏有人自作多情,看见许由先生用手捧水喝,以为他穷得连水瓢都买不起,就送他一只木瓢。许由先生把木瓢挂在树枝上,风一吹,木瓢就摇晃起来,这一摇晃影响了他的休息,于是就把瓢摔在地上。这就是许由弃瓢的故事。据说送瓢的人知道后大为光火,想要前去理论,被家人阻止了,于是许由先生因为一只瓢成为人们眼中的怪人。

  许由先生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他希望自己这一辈子就在箕山优哉游哉下去,可是他的愿望很快就落了空。

  颍水洗耳

  自从许由先生出逃后,尧帝一直对许由先生念念不忘。人就是奇怪的动物,你越不想做什么他就越让你做什么,许由先生越不想做官尧帝就越要他做官。尧帝命令手下的人四处打听许由先生的下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尧帝快要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手下突然来报,他们发现许由先生了,他就在不远处的箕山。

  尧帝大喜,二话不说,整理一番,亲自去箕山请许由先生出山。

  尧帝赶到箕山的时候,许由先生正和巢父先生自弹自唱:“皇帝老爷啊,多么辛苦,劳心九州,我们啊,多么逍遥,无忧无虑。”

  唱着唱着,许由先生突然不唱了,因为尧帝和一大批随从站在了他的面前。巢父先生还没有见过尧帝,也不知道许由先生和尧帝有那么多复杂的渊源。他很纳闷,正想发问,这时候尧帝开口说话了:“许老弟啊,我找你找得好辛苦哇。你为啥要躲着我呢?我有那么恐怖吗?看在我这么辛苦找你的分上,你就跟我回去吧,你不想做皇帝,我答应你,你就做我的九州长官吧。这样,你总该满意了吧。”

  许由先生太不给尧帝面子啦,他听了这番话之后,飞也似地跑下山,尧帝也跟着跑下山,巢父先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也跟着跑下山。

  跑到山脚下的颍水边,许由先生停住了,他捧起水,把耳朵洗了一遍又一遍。

  尧帝见此情景,惊问:“你这是干啥?”

  许由先生高声说:“刚才你那番话玷污了我的耳朵,所以我用水洗干净。”
 
 脾气再好的皇帝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不免龙颜大怒,尧帝没有发火,却被许由先生的话气得半死。他就不明白,世上哪有这样的傻子呢,荣华富贵送到手中都不要!许久,尧帝一句话也不说,最后他似乎终于明白了许由先生的内心的感受,说了一句“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来打扰老弟你了”,然后就离开了箕山。尧帝说到做到,果真从这以后再也没有来骚扰许由先生。

  可是,尧帝走后,许由先生最好的朋友巢父先生却生气了,他突然指着许由先生的鼻子大骂道:“我有眼无珠结识了你这样一个伪君子,原以为你是真的来隐居,没想到你醉翁之意不在酒。你做的是沽名钓誉的勾当,目的是想把皇帝老爷引到这里,然后把你请回去做官。如果你真的想隐居,为啥不跑到更远的地方,而偏偏选择这样一个离皇帝不远不近的地方隐居?”

  巢父先生说完这些话就拂袖而去,也不给许由先生解释的机会,他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最好的朋友一直在欺骗他。

  天下最痛苦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谁都可以不理解他,可为什么连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理解自己呢?许由先生看着水底的鱼儿在游动,不无悲伤地说:“鱼儿啊,你快告诉我,我是清白的吗?如果我是清白的,就请吐一个泡泡。”

  巢父先生冤枉了许由先生,不单单是巢父先生,包括后来的很多人都冤枉了许由先生,他们认为许由先生洗耳朵是在作秀,如果不愿意做官直接拒绝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做出那么怪异的行为来呢?洗耳朵本身就是一个宣扬的过程,如果真不在乎功名利禄,何必要弄得沸沸扬扬呢?

  大凡隐士都有一些怪异,而许由先生的洗耳行为不只说明他的怪异,更说明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他洗耳就是洗耳,他洗耳就是告诉尧帝他不愿意做官,他根本没有多想洗耳还可以起到宣传炒作的效应。如果他真的想做官,想玩欲擒故纵的把戏,拒绝尧帝一次两次就够了,为啥每一次都拒绝呢?以至于最后一次,当尧帝说出那么决绝的话来时,他依然不去挽救。至于巢父先生,许由先生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反驳他:“你也是隐士,你说我不选择更远的地方隐居,那你为什么不选择更远的地方隐居呢?”

  但是,许由先生没有这样做,那一天,他没有再回山洞,不是他没有脸面回去,而是他要为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做最后一次努力,他要证明给巢父先生看,他没有骗巢父先生。他隐居就是为了隐居,他隐居就是为了过自己的生活,绝对不是沽名钓誉。于是,他决定去更远的地方,去南方的蛮荒之地,去九嶷山。然而不幸的是,许由先生终究没有到达九嶷山,由于年事已高,他饿死在了途中。悲哉。

  但民间传说许由先生是到了九嶷山的,现在的九嶷山深处,还有个许由村,村边有一条许由河。据说许由先生活了很久,甚至舜帝死了之后他都还活着,最后骑着仙鹤升天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两个人,他们不是孪生兄弟却胜似孪生兄弟。兄弟俩不仅外貌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是大帅哥,而且思想、言行也很一致,他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出去的时候勾肩搭背,总之他们都是对方的影子。史书上记载,凡是哥哥做过的事情,弟弟都参与了,所以为了方便叙事,后来的史学家和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习惯性地把他们放在一起,当做一个人。这就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

  兄弟俩是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他们并不是天生的隐士,只是在商朝灭亡的时候他们才选择隐居这一条道路,隐得很决绝,隐得很极端。兄弟俩用薄弱的身躯挡在了武王浩浩荡荡的大军前,叩马而谏,险些丧了命。武王当然不会听他们的,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商朝灭掉了。兄弟俩也不听武王的,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孤竹国的王子

  关于伯夷叔齐兄弟的身世,史书上没有多少记载,只说他们是孤竹国的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老二也不知道姓啥名啥,估计被司马迁先生抛到脑后了。

  孤竹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名字听起来似乎挺有诗意的,那里应该是一个到处都是竹子的地方。而事实上,孤竹国并不盛产竹子,它到底在哪里有很多争议,争议比较大的是,有的人说它在今天的辽宁一带,有的人说它在今天的河北卢龙一带。河北卢龙还利用伯夷和叔齐的号召力,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捞得不少外快。

  根据伯夷叔齐兄弟后来步行去周部落投靠周文王的史料推断,孤竹国在现在的河北卢龙一带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当时的周部落就驻扎在陕西,从河北步行去陕西可能性较大,从辽宁步行到陕西,以当时兄弟俩的老弱之躯,也实在忒远了点。不过,或许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孤竹国,只不过是司马迁先生为安置伯夷和叔齐兄弟俩而虚构出来的国家。孤竹国这个名字别有深意,他隐含了司马迁先生对伯夷和叔齐兄弟俩的热爱和钦佩,司马迁先生把他们比喻成孤竹,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人理解的孤独的却始终坚持自己志向的竹子。真难为了司马迁先生。

  有没有孤竹国,孤竹国在哪里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了伯夷和叔齐这两兄弟,孤竹国就有了灵魂。

  孤竹国山清水秀,很适合养生,所以孤竹君,也就是伯夷叔齐兄弟的老爹活了很长时间,史书上记载当伯夷叔齐兄弟步入老年的时候他才把国君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那时候老的概念大概是五十岁以上。

  幸好孤竹君有伯夷、叔齐这样的儿子,才避免了改朝换代所带来的流血冲突,哥哥伯夷不想做国君,弟弟叔齐也不想做国王。

  问题来了,孤竹君偏偏就喜欢这两个儿子,那个不知姓啥名啥的老二倒是想当国君,可是老爹却看不上。老二跑到老爹那里拍马屁,顺便探一下老爹的意图,孤竹君老了却并不糊涂,他知道老二只是一个饭桶,把国家交到他的手上还不被他坐吃山空?孤竹君啥也没说,只是叫老二去通知老大、老三,到他跟前来,他有要事宣布。

  老二心想:莫不是老爹要当着三兄弟面宣布自己做他老人家的接班人?于是,老二喜滋滋、屁颠屁颠地去通知哥哥和弟弟。

  当三兄弟站在孤竹君面前的时候,老二开始郁闷了,完全不像他想的那么回事嘛!老爹夸奖了伯夷,又夸奖了叔齐,唯独没有夸奖老二,还说了老二一箩筐坏话。老二气得直跺脚,也不管什么父子礼节了,拂袖而去。

  现在就剩下伯夷和叔齐兄弟俩了,老爹直截了当地说:“你们看着办吧,谁来接我的班?”

  伯夷说叔齐好,叔齐说伯夷好,老爹看兄弟俩推来让去,表面上无动于衷,心里却欢喜得很,哈哈,俺孤竹国有救了!

  但没多久孤行君开始为难了,两个都是自己的所爱,选哪一个好呢?
 
  选哪一个都不好,不选又不行。伯夷和叔齐还在推让,孤竹君灵光一闪,一拍桌子一锤定音:“你们推来推去,推到啥时候?俺可等不及了,既然你们都不想当国王,那么就由天来决定吧!”

  由天来决定?伯夷、叔齐吃了一惊。

  是的,他们的老爹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让两个儿子抓阄!

  这或许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可是到了他老人家这里就不可笑了,他把抓阄当做了天意,因为反正谁当国王他都乐意,只要不让老二当上国王就可以了。

  这一抓就让老三叔齐抓到了,老爹恭喜他说:“下一任国君就是你了!”

  但叔齐却高兴不起来,他都活了大半辈子了,从来没有想过当什么国君,他觉得他现在的生活状态挺好的。另外,他认为与他大哥伯夷比起来,在治国方面大哥要远胜于自己,大哥没有当国君,自己却当上了,他心里很愧疚。

  被立为世子之后,叔齐心中就像压了一块石头,眼看孤竹君在人间的日子不长了,他得在老爹死之前把这块石头抛掉才行。于是,他去找大哥伯夷,让伯夷代替自己做孤竹国的国王。伯夷也不想做,他捂住耳朵不听,说:“这是老爹下的旨意,我们怎么能够随便更改呢?”

  终于,孤竹君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叔齐要继位了。

  叔齐急得团团转,这可怎么办才好?无奈之下他又找到大哥伯夷,恳求说:“哥哥啊,你就替我当了这个国君吧。弟弟我没有才能,挑不起这个重担啊。”

  伯夷说:“弟弟啊,不是哥哥不帮你。你也知道,哥哥不是那样的人,和你一样治理不好国家,更何况这是天意要你当国君呢!”

  伯夷不答应,叔齐就天天去骚扰大哥。大哥终于忍无可忍,也为了让弟弟死了这份心,安下心来当好国君,他决定离开孤竹国。

  这天晚上,正当伯夷收拾行李的时候,叔齐又来了。他看见这一幕,惊问道:“哥哥,你要去哪?”

  伯夷先生说:“我要离开孤竹国。”

  叔齐抓住哥哥的手,老泪纵横地说:“哥哥要把弟弟一个人抛弃在这里吗?如果你真的要走,我跟你一起走!我做不了国君,让老二来当吧!”

  伯夷感动地说:“如果弟弟真这么想,那就跟我一起离开吧!我们去远方寻找我们理想的世界!”

  叔齐点了点头,就这样,叔齐又把王位让给了老二,跟着大哥伯夷离开了孤竹国。然而,史书上并无记载:这时候,他们的老婆在哪里;他们的儿子在哪里;他们是抛妻弃子呢,还是携妻带女?

  兄弟俩要出国了,他们有点兴奋。当他们跨出国门的时候,却茫然了,去哪好呢,哪里才是理想中的世界?

  叩马而谏

  他们决定投靠一个圣人,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对老人非常好,在他的部落建立了很多安居处所,去投靠他,在他的地盘安度晚年应该没错。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西伯侯姬昌,他集大智慧与大忍耐于一身,成功地“钓”到了姜子牙。在被纣王囚禁的日子里,被迫吃下纣王用他亲生儿子的肉烹制的肉汤,据说他吃下去后,大吐特吐,吐出来的东西变成了小白兔,向他拜了一拜,就蹦蹦跳跳地走了。姬昌后来靠献美女和财宝才得以归国。姬昌出狱后就决定推翻纣王的暴政,虽然他没有亲自报仇雪恨,但他的儿子姬发是好样的,替老爹报了仇。纣王自焚后,姬发向已经烧焦了的尸首连射了三箭,还不解恨,又用剑把尸体砍成数段,砍下脑袋,悬挂到大白旗上让老百姓砸鸡蛋。姬昌死后,被追称为“周文王”。

  姬昌生前,他领导下的周部落驻扎在陕西岐山一带,从孤竹到岐山可谓千里迢迢,古时候又不像现在这样,没有飞机、火车可坐,更何况伯夷和叔齐又老了,骑不了马,只好步行。于是,兄弟俩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走啊走,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终于走到了陕西岐山。
 
 可是,他们脚步刚站稳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姬发要去讨伐纣王。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结果。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原本打算返回孤竹国,但是他们最终决定为了自己的志向以身犯险。

  于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上演了:当时伯夷叔齐兄弟还在路上,周武王姬发也在路上。伯夷叔齐兄弟是势单力薄的两个老朽,而英姿飒爽的姬发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十万大军。伯夷叔齐兄弟鼓足了勇气,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挡在姬发的面前,拉住姬发座骑的缰绳,激动地说:“你刚刚死了老爹,还未安葬,就大动干戈,你这样做算是孝顺的儿子吗?不管怎么说你都是纣王的臣子,可你却以臣子的身份谋害国君,你这样做算是仁吗?你这样不仁不孝的人有什么资格统治老百姓呢?纣王残暴,但你敢打保票你以后不会像纣王那样残暴吗?”

  伯夷叔齐兄弟说出的这一番话,司马迁先生称之为“叩马而谏”。姬发听了兄弟俩的一番话,一愣一愣的,不知道如何作答。而他的侍卫早就看不惯了,你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糟老头子,竟敢如此对大王说话!不容分说,拿着长矛就向兄弟俩刺去。眼看兄弟俩就要一命呜呼,这时候一个人站出来,大喝了一声:“住手!”

  这一声威喝挽救了伯夷和叔齐的老命,发出这一声威喝的人也是一个老头,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不怕打仗却怕老婆的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

  姜子牙对姬发说:“大王,这两个人千万不能杀啊,听说他们是很讲仁义的人,杀了他们你就失去了仁义,失去了仁义也就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就失去了天……”

  姬发大手一挥,不耐烦地说:“够了够了,别啰嗦了,不杀就是了。”

  于是大军继续前进。伯夷和叔齐兄弟太渺小了,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们此举简直荒谬至极。武王革命,替老百姓除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举双手双脚赞成都来不及呢!你这两个糟老头子跑上去瞎掺和什么,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离开的时候,姜子牙意味深长地看了伯夷叔齐兄弟一眼,但姜子牙吃力不讨好,他得到的是兄弟俩的白眼。在他们看来,讨伐纣王,如果姬发是主谋的话,你姜子牙就是帮凶。别以为救了我们就脱得了干系!

  于是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遗留了下来:伯夷叔齐兄弟叩马而谏是对还是错?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下面这两个问题:姬发为什么要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兄弟为什么要叩马而谏?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吧。姬发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把战争当成过家家游戏。姬发讨伐纣王,是因为纣王被一个美丽的女人搞晕了头,分不清东南西北,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老百姓叫苦不迭。这个美丽的女人就是妲己了,传说她是狐狸精变的。这位妲己到底有多美?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商朝灭亡了,纣王被烧死了,妲己会被怎么处理呢?据说她想靠美色诱惑老年才俊姜子牙,可惜她选错了对象,如果换做纳兰秋这样的青年才俊很有可能拜倒在她的
石榴裙下,可是姜子牙已经老啦,志不在风花雪月,于是他决定把妲己斩首。

  在刑场上,妲己哭得是梨花带雨,那勾人心魄的媚眼,那风情万种的身段,那肝肠寸断的哭声,使得刽子手全身酥软,连握刀的力气都没有了,换了几个刽子手都是一样。姜子牙只好亲自前往,可是他阁下也被妲己的美貌弄得头晕目眩。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用一块黑布把妲己的花容月貌遮盖起来,眼不见心不乱,然后举起刀,咔嚓一声,玉头落地,一代妖姬,从此魂飞魄散。

  商朝就是这样被一个女人搞垮的,这是当时很多人的观点。但是妲己却叫冤,为什么一巴掌全打到我的脸上啊。明明纣王自己是个色鬼,要怪就怪他好了。不管怎么说吧,基于以上背景,民众的舆论都倒向讨伐纣王这一边,他们关心的不是讨伐不讨伐的问题,而是讨伐速度的问题。老百姓都恨不得把纣王碎尸万段。
 
  我们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伯夷和叔齐为什么要阻止武王伐纣呢?伯夷叔齐兄弟也不是吃饱了撑的,他们既没有疯,也不是神经错乱,更不是老年痴呆症发作了,其实他们的心里比谁都清楚。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

  伯夷叔齐兄弟反对的并不是武王,武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他们反对的是以暴除暴这种方式。他们已经意识到,权力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尤其是没有任何管束的权力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场流血冲突,为了争夺王位,父子反目,手足残杀,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死于非命。

  正是看不惯这种争权争国所带来的灾难,伯夷叔齐兄弟才以实际行动来实践他们的理想,让权让国,所以他们都不当国王。伯夷叔齐兄弟希望社会有序地发展下去,即使非改朝换代不可,也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进行,不要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场大毁灭。今天武王讨伐纣王,但谁能保证武王或者武王之后的统治者在权力的驱使下不会变成另外一个暴君呢?变成暴君之后,另外的人又用暴力推翻暴君的统治,然后过些时候又被别人推翻,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社会还有什么进步可言?

  然而当时有这种思想的人,除了伯夷叔齐兄弟再无他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他们的反暴力思想是很有价值的。伯夷叔齐的思想超越了前人,但在当时却没有人理解他们,所以司马迁先生把他们比喻成孤独的竹子。

  好在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伯夷有弟弟做伴,叔齐有哥哥做伴,在彼此的鼓励下,他们越战越勇,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饿死首阳山

  武王伐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当老百姓欢呼雀跃的时候,伯夷和叔齐却在屋子里默默地流泪,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现实终于发生了,他们突然觉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到底是这个社会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抛弃了这个社会?

  陕西是呆不下去了,因为新的王朝——周朝的首都就在镐京,那么该去哪呢?他们又一次感到茫然,这一次茫然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

  伯夷叔齐兄弟一边茫然着,一边上路了。《史记》上说,他们来到了首阳山,在那里隐居了下来。首阳山在哪里?首阳山在今天的山西永济,一个离镐京很远的地方。为什么要选择首阳山而不选择更远的地方,再或者回到家乡也行啊?也许首阳山那里是商朝遗民聚集的地方,他们发誓不与周朝为伍;也许原本想回家乡的他们在途中听说孤竹国也已经归顺了周朝,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从此,伯夷叔齐兄弟成为真正的隐士,首阳山也因为兄弟俩而增添了许多悲壮的色彩。

  隐居的当天晚上,哥哥伯夷和弟弟叔齐彻夜长谈,这可以算是一次历史性的谈话。

  哥哥伯夷说:“弟弟啊,为了与周朝彻底划清界限,哥哥我不想吃周朝生产的粮食,你呢?”

  弟弟叔齐说:“如果这能够表达我们的志向的话,我一切听从哥哥的。”

  民以食为天,伯夷和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那他们吃什么呢?

  司马迁先生告诉我们,他们挖野菜充饥。这种又苦又涩的野菜叫“薇”。在首阳山薇菜是兄弟俩唯一可以食用的野菜,其他的不是有毒就是难以下咽。

  每天都吃这样的野菜,可想而知,伯夷叔齐兄弟很快就瘦成皮包骨了。伯夷叔齐兄弟把吃饭当做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做一种历练。为了减轻痛苦,他们在吃饭之前都要唱一首歌,唱完歌后他们的心情就会很好,心情好的时候吃嘛嘛香。

  这天,他们正唱着歌呢,外面突然来了一群吵吵闹闹的人。

  伯夷和叔齐非常惊讶,会是什么人呢?自打隐居在这里,他们已经好久没有来客人了。

  难怪这么热闹。原来是他们的兄弟,现在的孤竹国国王派人来看他们了,当老二听说哥哥和弟弟在首阳山靠挖野菜充饥时,唏嘘不已,派人送来一桌子美味佳肴,那个香气啊直往鼻子里钻。可是,他们俩却无动于衷,继续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薇菜。
 
来人见状忍不住说道:“二位大爷,你们就吃点吧,小的我也好回去交差啊。”

  伯夷叔齐兄弟说好啊,于是,拿起一盘菜倒去一半,说:“看,都吃这么多了,你们可以回去交差了。”

  来人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回去复命去了。老二听了差使的汇报,左想右想也想不通,哥哥和弟弟为啥不吃周朝的粮食呢,难道周朝的粮食没有商朝的粮食好吃吗?这个问题困扰得他睡不好觉,于是他决定给足哥哥和弟弟的面子,亲自去看望他们,如果有可能的话请他们出山,回到孤竹国帮助他治理国家。

  老二不愧是老二,简直就是“二百五”了。国王的位置本来就是伯夷和叔齐兄弟让出来的,他们连一把手都不愿意做,难道还会做二把手不成?再说了,孤竹国已经归顺周朝,而伯夷叔齐兄弟早就发过誓,不与周朝为伍,他们怎么可能再回去呢?果然,老二又碰了钉子,伯夷和叔齐一口回绝了这位风尘仆仆而来的亲生兄弟。

  老二不明白了,大声抱怨说:“你们这是为啥啊?你们这样活着有啥意思啊?”

  伯夷和叔齐说:“我们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我们过得很快乐,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信念。只要这个信念不灭,天冷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暖和,肚子饿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很充实。”

  老二问:“啥信念?”

  伯夷和叔齐向他招招手,“你过来”,老二走过去,竖起耳朵,伯夷和叔齐说,“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告诉你你也不懂,你还是回去吧。”

  无奈,老二只好回去继续当他的国王,很快就把他的哥哥和弟弟忘记了。

  伯夷叔齐兄弟继续隐居在首阳山,继续挖野菜充饥,他们过得很辛苦,也很幸福。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无论有什么样的结果,甚至牺牲生命也无怨无悔。

  这一天,一位上山打柴的农妇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自己带来的两个烧饼,分了一个给伯夷叔齐兄弟俩。这个烧饼对很久没有吃五谷的他们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不断地吸引着他们,并热情地向他们发出呼唤:快来吃我啊!我好好吃的喔!

  但是兄弟俩还是忍住了,谁也没有去接农妇递过来的烧饼。

  农妇叹了一口气,没有再坚持,三下五除二把两个烧饼都吃了,打了一个饱嗝,无意间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像一把匕首深深地刺进兄弟俩的胸膛,最终要了他们的性命。

  农妇一边打饱嗝一边说:“真搞不懂你们啊,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却吃周朝的野菜,这算怎么回事嘛。”

  就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伯夷叔齐兄弟却感到如
泰山压顶,让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们现在才意识到,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是这普天之下,有什么不是周朝的呢?

  他们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向周朝妥协或者以死明志。

  他们选择了后者,伯夷忧伤地看着弟弟叔齐,说:“弟弟啊,我打算不再吃野菜了,直到饿死。如果你不愿意追随我去,你可以选择离开这里。”

  叔齐也用同样忧伤的目光看着哥哥:“哥哥啊,我们这一辈子都在一起,难道死的时候就不能在一起吗?”

  于是,兄弟俩啥也不吃了,他们开始绝食。几天后,他们永远地躺在了首阳山上。死之前,他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合唱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北风真凉啊登首阳,采摘薇菜啊充饥肠。以恶易恶啊逞凶狂,不知其错啊在何方。唐尧虞舜啊去天堂,兄弟二人啊归哪乡?呜呼哀哉啊命不长,哀哉呜呼啊人将亡。”

  荀子说伯夷和叔齐的名声与日月同辉,一向吝啬赞美的孔老夫子也毫不犹豫地把“古之贤人”这一顶帽子戴在了他们的头上。

  伯夷叔齐兄弟的行为具有诗意的光芒,从叩马而谏到采薇而食再到绝食而亡,伯夷叔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流芳百世,他们只是在坚持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坚持是需要勇气的,这也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东西。现代人往往随波逐流,一味地顺应外界,从而丧失自我。虽然我们吃得比伯夷和叔齐好,穿得比伯夷和叔齐暖,可是我们却活得比他们累,因为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我们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介子推先生的命运与晋文公重耳先生关系甚紧。介子推先生的隐居也是受到了重耳先生的逼迫。传说中介子推先生的死亡,亦是重耳先生的一念之差所致。

  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女士,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跟随重耳先生逃亡的,除了一干旧臣外,还有贤人介子推。但在逃亡的途中,一个叫做凫须的随从偷走了大家逃亡生涯赖以生存的粮食,为了让重耳先生活命,介子推先生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煮给重耳先生吃。重耳先生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先生。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他想要重重报答介子推先生,可介子推先生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故而逃至荒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BWS][=BWD3(]介子推与君共逃亡

  小老婆的毒计

  晋献公其人在历史上并不著名,翻阅《史记·晋世家》才知,他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先生的老爹,也是重耳先生逃亡十九载的悲剧制造者。历史没有记录下他的丰功伟绩,却写满了他的颟顸和失德。

  晋献公即位之初便患有轻微的大头症。在他之前,晋国几经内乱,全是因为贵族争夺王位引起的,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晋献公利用手中的权柄,铲除了所有在他看来会威胁自己宝座的异己。这些异己大都是宗室公子,他们和晋献公乃是血缘关系很近的本家。

  晋献公有许多老婆,大老婆小老婆成群结伙,但他最宠爱的是骊姬女士,一位来自骊戎的大美女。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以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最为贤德,深得大臣和百姓的拥戴,但自从骊姬女士为晋献公生下公子奚齐以后,晋献公便开始疏远他们。

  奚齐长大后,骊姬女士便展开攻势,计谋让晋献公废掉太子申生而改立她的儿子奚齐。英武的帝王尚难抵御厉害的枕边风,何况晋献公这样的糊涂蛋。晋献公不爱江山爱美人,对美人骊姬女士言听计从。为了能使奚齐当上太子,晋献公决定让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去镇守边城,其实就是将哥仨发配得远远的,以便册立奚齐时减少阻力。

  晋献公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强调:“国家稳定了,但忧患意识不能丢。曲沃这个地方是祖先的宗庙所在,事关国家祭祀,所在重大;蒲邑与秦国接壤,屈邑与翟国相邻,都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边城,别人去守我不放心,只有派我的儿子去,才能放心。”说完就委派太子申生去镇守曲沃,公子重耳先生去镇守蒲邑,公子夷吾先生去镇守屈邑,而独独把公子奚齐先生留在国都绛。

  晋献公发配诸公子的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可瞒不住眼睛雪亮的老百姓。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赴任之际,民间便传说太子申生的地位将不保,晋国宫廷将会再起内乱。

  上层社会的言论都带有集团利益的色彩,遮遮掩掩地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而小民的观点虽鄙陋,却往往一针见血,道出上层不想道、不愿道、不敢道的真实情况。

  果不其然,哥仨离开国都绛后,晋献公在小老婆骊姬女士的蛊惑下,展开了对太子申生的进一步打击。晋国和东山皋落氏旧有罅隙,骊姬女士便怂恿晋献公让太子申生领兵讨伐。太子申生从未领兵打过仗,讨伐野蛮的皋落氏无异于羊入虎口,必死无疑,这正可使骊姬女士和公子奚齐的阴谋得逞。

  晋献公十分佩服小老婆的智慧,对太子申生领兵讨伐东山皋落氏一事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但却遭到了大臣里克先生的反对。

  里克先生劝谏说:“太子的职责有二,一是供奉宗庙,主持祭祀大典;二是照看国君早晚的膳食,因此被称为冢子。一旦国家有难,如果国君亲征的话,便会留下太子监国;即使太子和国君一起出征,太子的职责也是抚军,负责抚慰兵士、鼓舞志气、保障后勤,而非当机立断、发号施令。发号施令是国君和统帅一起参谋的事,而让太子作为军队的统帅则是大大的不妥。”
 
 介子推先生的命运与晋文公重耳先生关系甚紧。介子推先生的隐居也是受到了重耳先生的逼迫。传说中介子推先生的死亡,亦是重耳先生的一念之差所致。

  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女士,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跟随重耳先生逃亡的,除了一干旧臣外,还有贤人介子推。但在逃亡的途中,一个叫做凫须的随从偷走了大家逃亡生涯赖以生存的粮食,为了让重耳先生活命,介子推先生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煮给重耳先生吃。重耳先生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先生。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他想要重重报答介子推先生,可介子推先生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故而逃至荒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BWS][=BWD3(]介子推与君共逃亡

  小老婆的毒计

  晋献公其人在历史上并不著名,翻阅《史记·晋世家》才知,他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先生的老爹,也是重耳先生逃亡十九载的悲剧制造者。历史没有记录下他的丰功伟绩,却写满了他的颟顸和失德。

  晋献公即位之初便患有轻微的大头症。在他之前,晋国几经内乱,全是因为贵族争夺王位引起的,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晋献公利用手中的权柄,铲除了所有在他看来会威胁自己宝座的异己。这些异己大都是宗室公子,他们和晋献公乃是血缘关系很近的本家。

  晋献公有许多老婆,大老婆小老婆成群结伙,但他最宠爱的是骊姬女士,一位来自骊戎的大美女。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以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最为贤德,深得大臣和百姓的拥戴,但自从骊姬女士为晋献公生下公子奚齐以后,晋献公便开始疏远他们。

  奚齐长大后,骊姬女士便展开攻势,计谋让晋献公废掉太子申生而改立她的儿子奚齐。英武的帝王尚难抵御厉害的枕边风,何况晋献公这样的糊涂蛋。晋献公不爱江山爱美人,对美人骊姬女士言听计从。为了能使奚齐当上太子,晋献公决定让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去镇守边城,其实就是将哥仨发配得远远的,以便册立奚齐时减少阻力。

  晋献公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强调:“国家稳定了,但忧患意识不能丢。曲沃这个地方是祖先的宗庙所在,事关国家祭祀,所在重大;蒲邑与秦国接壤,屈邑与翟国相邻,都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边城,别人去守我不放心,只有派我的儿子去,才能放心。”说完就委派太子申生去镇守曲沃,公子重耳先生去镇守蒲邑,公子夷吾先生去镇守屈邑,而独独把公子奚齐先生留在国都绛。

  晋献公发配诸公子的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可瞒不住眼睛雪亮的老百姓。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赴任之际,民间便传说太子申生的地位将不保,晋国宫廷将会再起内乱。

  上层社会的言论都带有集团利益的色彩,遮遮掩掩地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而小民的观点虽鄙陋,却往往一针见血,道出上层不想道、不愿道、不敢道的真实情况。

  果不其然,哥仨离开国都绛后,晋献公在小老婆骊姬女士的蛊惑下,展开了对太子申生的进一步打击。晋国和东山皋落氏旧有罅隙,骊姬女士便怂恿晋献公让太子申生领兵讨伐。太子申生从未领兵打过仗,讨伐野蛮的皋落氏无异于羊入虎口,必死无疑,这正可使骊姬女士和公子奚齐的阴谋得逞。

  晋献公十分佩服小老婆的智慧,对太子申生领兵讨伐东山皋落氏一事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但却遭到了大臣里克先生的反对。

  里克先生劝谏说:“太子的职责有二,一是供奉宗庙,主持祭祀大典;二是照看国君早晚的膳食,因此被称为冢子。一旦国家有难,如果国君亲征的话,便会留下太子监国;即使太子和国君一起出征,太子的职责也是抚军,负责抚慰兵士、鼓舞志气、保障后勤,而非当机立断、发号施令。发号施令是国君和统帅一起参谋的事,而让太子作为军队的统帅则是大大的不妥。”
 
 晋献公说:“有什么不妥?”里克先生说:“统帅的职责就是发号施令,作为太子,一味请示国君该如何做,就会失去威严,而擅自作出主张,对国君来说就是不孝,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就是太子作为统帅的不妥之处。还有,如果太子失利,就会丧尽国家威严,也会使国君遭人非议。”

  晋献公不悦地说:“我的儿子有七八个,天才知道我最终会选择谁当太子!此事已经定了,多说无益。”晋献公执意要太子领兵出征,里克先生知道多劝无益,只是推说自己有病,不能跟随太子一起出征。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或许天亦有情,知道善恶美丑。太子申生带着无望之师出征,没想到却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回来。没有什么比胜利更具说服力。这次胜利,不仅提高了太子的威信,也使晋献公暂时打消了废掉太子的念头。

  对于太子申生的取胜,最懊恼的应属骊姬女士。在她看来,太子申生是狗屎运当头,送死的事情竟能赢得满堂彩,真是气煞人。不过,心怀鬼胎的人从不知疲惫,阴谋诡计一条接着一条,此计绵绵无绝期。

  骊姬女士经过好几天的闭关苦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她对前来觐见的太子申生说:“你老爹昨夜做梦梦见了你的老娘,你这个当儿子的,应该赶快回到曲沃,祭祀你的亲生老娘,并将祭祀用的供品送一份到宫里,让你老爹品尝,以解哀思。”

  太子申生是个老实人,根本没有怀疑骊姬女士的动机,回到曲沃后,按照祭祀的规矩祭奠了生母,并将祭品献给晋献公。晋献公正要外出打猎(年老体衰,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就命人先将供品放到宫中,等打猎回来再享用。

  晋献公一去就是两天,趁此机会,骊姬女士往供品中投下了剧毒。晋献公回来后,由于疲劳和饥饿,就直奔供品而来。这时候骊姬女士充分发挥了她的表演天赋。她不无担忧地说:“呀!先别吃!供品从遥远的曲沃送来,应该试试再吃,以免有毒或是变质。”

  不得不佩服骊姬女士的
食品安全意识,她说完就让人牵来一条黄狗,割下一块祭祀用的肉来让黄狗吃,黄狗吃后当场一命呜呼,又拿给被判死刑的奴隶吃,下场也是一样。骊姬女士假装害怕得要死,尖叫声不断。

  试验完了,骊姬女士说:“太子申生的心肠何其毒也!连自己的亲生老爹都想毒死,何况我们这些做小老婆的呢?国君的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撒手人寰,太子竟连如此短暂的时间都不能忍耐,太令人伤心失望了。”

  骊姬女士啜泣不止,一面表示自己的悲愤,一面吐露自己的委屈:“太子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因为我和奚齐,早知如此,我们娘俩当初就该远远地逃亡,或者饮鸩自杀,才不至成为太子毒害的对象。事情弄成这样,我们娘俩以后还怎么呆在晋国啊?呜呜……”

  晋献公大怒,当场就赐死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先生。消息传到曲沃,太子申生陷入极度的恐慌中。

  生死大逃亡

  太子申生逃到新城,这时候有人对他说:“往供品里投毒明显就是骊姬所为,太子阁下为什么不替自己辩解呢?这样逃到新城,太不明智了。”

  太子也有自己的道理:“我的老爹已经年老,没有骊姬女士的陪伴,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我要是陈词辩解,就会使老爹怒上加怒,这种事绝不是一个孝子应该做的。我之所以投奔新城,而非远走他国,是因为我背负了毒害老爹的罪名,他国必不容纳,我将来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说到动情处,太子申生泪湿青衫。

  没想到一语成谶。晋献公无法容忍太子毒杀老爹的行为,怒气冲昏头脑,也不去调查事情的真相,只是听从骊姬女士的一面之词,就想把太子置于死地。太子申生惊慌失措,竟在新城自杀了。其实他完全可以逃亡国外,情况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糟糕,公子重耳和夷吾两位先生的生还就是最好的证明。
 
太子申生自杀后,重耳先生也被召回国都,一起召回的还有夷吾先生。两个人到了绛城以后,有人就跑到骊姬女士的面前打小报告:“公子重耳和夷吾都来到国都了,他们认为是您陷害了太子,故而心存怨恨,想伺机报仇。”

  骊姬女士非常恐惧,公子重耳和夷吾可不是像太子申生那样懦弱的人,最好防患于未然,趁他们未发难之际先将他们弄死,以解后顾之忧。因此她又在晋献公面前进谗:“听说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事先都知道太子在供品中下毒,但却没有向您汇报,这不是合谋吗?哪有看着自己的老爹将被毒害而不声张的儿子?”

  严重糊涂的晋献公一听,觉得小老婆的话非常有理,便将因太子自杀而未能发泄的怒气转移到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身上。重耳和夷吾两位先生却不像老哥那么逆来顺受,当听说是骊姬女士在老爹面前说自己坏话时,想也不想就逃回自己的封地,加强守备,准备应对随时而来的灾祸。

  但逃跑也无济于事,骊姬女士是横下心来要为自己的儿子扫清障碍的,因此昼夜不停地在晋献公面前喋喋不休:“公子重耳和夷吾连您的面都没见就回去了,这不正是心里有鬼的表现吗?他们要是清白的,怎么会害怕父子相见呢?”

  晋献公觉得是这个道理,心中没鬼为什么不辞而别?看来是早有预谋。于是就派兵攻打重耳先生镇守的蒲城,同时,派出生于蒲城的宦官勃鞮去传达晋献公让重耳先生自杀的命令。

  重耳先生镇守的蒲城,兵力薄弱,根本抵挡不住晋献公的军队。城破之日,我们的主人公介子推先生(主人公这时才得以登场),连同其他几个誓死效忠重耳先生的臣子,一起劝说重耳先生逃亡。重耳先生无奈听从。在翻墙的时候,重耳先生差点被宦官勃鞮的利刃伤及,幸好有惊无险,剑刃只砍下衣袖。

  读者一定非常关注这支逃亡队伍,现将详细情况公布如下:

  逃亡队伍的核心:重耳先生。

  逃亡队伍的成员:重耳先生(寻求政治避难的领袖);

  五贤,即五位大贤人:赵衰先生、狐偃先生(重耳先生的舅舅)、贾佗先生、先轸先生、魏武子先生(五人负责外交);

  介子推先生(负责膳食、向导和顾问);

  凫须先生(负责掌管重耳先生的财产和粮食);

  壶叔先生(负责负重的体力活);

  ……(不知姓名者数人,但绝超不过五个)

  逃亡路线:晋国→狄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晋国

  逃亡待遇:历尽千辛万苦。受到狄君、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但也遭到曹共公、郑文公的白眼;另外遭遇公子夷吾派来的杀手的刺杀;途经齐国时重耳曾沉湎于齐女的美色,差点忘掉复仇大计;途经楚国的时候跟楚成王定下“退避三舍”的约定;最后到了秦国,秦穆公将宗室女子五人嫁给重耳先生,双方缔结“秦晋之好”,秦穆公答应派兵送重耳先生归国。总之,重耳先生在逃亡期间,虽说遭受了个别国君的冷漠待遇,但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既享受了美女的服侍,又捞够了翻盘的政治资本。

  逃亡中最感动人的事件:介子推先生割肉奉君。

  逃亡转折点:晋惠公夷吾病死,太子圉被立为国君,就是晋怀公,但是晋怀公得罪了秦穆公,而且晋国国内的许多大臣听说重耳先生住在秦国,都想作为内应,把晋怀公赶下台,而迎立重耳先生。

  逃亡结果:秦穆公非常欣赏重耳先生,不仅将五位秦国的宗室美女嫁给重耳先生,而且还答应派秦国的军队护送重耳先生回国;重耳先生回到晋国后受到臣民的热烈欢迎,即位为晋文公后,派人杀死晋怀公;后来,晋国在晋文公的励精图治下,国力渐渐恢复壮大,晋文公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崛起的又一春秋霸主。

  介子推先生在逃亡过程中虽然不是主力,也没什么影响,甚至说连事迹也没留下多少,但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因为自始至终,他的行为都令人敬佩,尽管有些事情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近乎愚蠢,但在当时却是出于挚诚。
 
 当重耳先生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时,介子推先生毫不顾惜自己的血肉之躯,割下自己的肉作为重耳先生的食物;而当重耳先生结束逃亡生涯,登上晋国国君宝座的时候,别人都以追随者的身份邀功请赏,他却默默地走进绵山,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这一切应该怎样解释?介子推先生究竟付出了什么?他对自己的“不食君禄”的思想作何解释?接下来将为读者揭开谜底。

  好香的肉汤啊

  由于骊姬女士制造的晋国内乱,介子推先生亦跟随重耳先生踏上了逃亡之路。读者或许有所疑问。介子推先生何许人也?他在重耳先生手下担任什么职位?他跟重耳先生的关系如何?他在逃亡之路上的表现如何?

  介子推何许人也?说实在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翻遍史书,强如司马迁先生都没有做出详细的记载,尽管如此,史料上还是留下了关于他的零星记录。他是山西夏县裴介镇人,有的史书上亦称他为介之推或是介子,另外有人考证介子推真正的名字叫王光之。

  宋朝的时候,宋真宗有感于介子推先生的事迹,追封他为洁惠侯;宋人王当在《春秋臣传》中为他立传;山西省地方史志上也有关于介子推先生的事迹的记载;在今天介子推先生的故里——裴介镇东尚存有一座古墓,据说是介氏后人为纪念介子推先生而立的。

  关于介子推先生在重耳先生手下担任何职,也是一大难题。有的人认为是重耳先生的微臣,就是地位不高的小臣;有的人认为是重耳先生的重臣、贤臣,甚至认为介子推先生名列逃亡名单中的五贤之一。

  介子推先生的官阶不是很高,却是重耳先生的近臣,负责日常的膳食或是顾问,地位不是很高却十分重要。同时,介子推先生为官清廉,肩负道义,深受重耳先生和其他同僚的赞赏。由此,介子推先生与重耳先生的关系如何的疑问也得以解答。再补充一点,重耳先生欣赏介子推先生的为人,介子推先生亦有得遇英主之感,认为重耳先生是晋国最具潜力的政治家,将来势必会有崛起的一天。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介子推先生在逃亡路上的表现如何。这个问题是说起来话长,非要总结,可用“割肉奉君”四个字来表述。读者不要误会,割肉奉君只是逃亡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万千苦难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插曲,使得千百年后人们犹对当时的情景唏嘘不已,介子推先生的行为虽近乎不可思议,但其初衷却不容置疑。欲知详细内容,且看下文。

  逃亡最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比较正常。虽说日夜兼程跋山涉水,但逃亡的队伍精诚团结,没人掉链子,携带的食物和钱财也足够用。重耳先生毕竟是晋国的公子,富贵不在话下,既然决定逃亡,必早作了物质方面的准备。他们未出晋国国境的时候,终日提心吊胆,前路茫茫,后有追兵,不得已夜晚潜行,白昼抽时间休息,休息的时候也选在茂密的树林或是人迹罕至的岩石山洞,大约过了十多天,才离开晋国的国境,到了晋献公鞭长莫及的地方。

  重耳先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介子推先生等随从人员虽稍可放松,但仍担心有晋献公的追兵越界追缉,警惕之心不敢丝毫懈怠。重耳先生养尊处优惯了,哪受过如此苦难,因此哀叹连连。经过介子推先生的一番安慰和宽解,重耳先生才醒悟过来:现在正是鼓舞志气勇往直前的时候,怎么能够萎靡不振呢?自己身为这个队伍的核心,最应该打起精神,应让别人看到希望而非绝望。

  然而随着逃亡生涯的无限期延长,食物和钱财的日益减少,某些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动摇。这里的某些人是指凫须先生,他具体负责掌管逃亡队伍的日常饮食和财务出纳。彼时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只有出而没有入,且队伍赖以生存的粮食日渐减少,不日将消耗殆尽,却缺乏任何增加粮食的措施。凫须先生对现况了如指掌,断定逃亡队伍过不了几天便得解散,因为没有谁可以抵御饥饿的威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