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长篇连载~完整版本

 凫须先生如是想,头脑中浮现出饥饿不日降临的窘况。饥饿可以使君臣互为仇雠,原因则是争抢一碗小米粥。凫须先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君臣因为抢粮食而大打出手,传出去不好听——又不想使自己成为饥饿的牺牲品(他在逃亡队伍中的地位仅高于壶叔先生,力气却又弗如,一旦因缺粮而引起争执,地位低的争不过地位高的,力气小的抢不过力气大的),凫须先生决定私自携钱粮潜逃,以目前所剩的钱粮,在一个不被认识的地方,尚能过上小康生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凫须先生为了一己之私,置逃亡集团于不顾,此种不仁不义的丑恶行径令后人不齿。事情发生后,重耳先生又重新陷入萎靡。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也是寻常道理,但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一日行至羊舍,即今天山西省洪洞县,夏日炎炎,赤色千里,逃亡队伍在没有钱粮的条件下已经苦行数天。饥饿和疲劳像是一种魔咒,笼罩在众人头上。重耳先生虽是志在千里的人,也熬不住口干舌燥的折磨,再加上饥肠辘辘,只得匍匐于地,幻想着曾经山珍海味的日子,希望借此能产生足够的涎水,以解焦渴。

  介子推先生看到重耳先生的饥渴和愁苦,心中很不是滋味。为臣之道在于忠君,现在重耳先生身临绝境,做臣子的应该为君纾难,万死不辞。介子推先生决定为重耳先生献上自己的赤心忠诚。

  于是,当众人寻找粮食而不得的时候,介子推先生悄悄避开众人,拿出随身携带的锋利匕首,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然后煮成羹,双手捧给早已饿得头晕目眩的重耳先生。

  真佩服介子推先生的勇气,纳兰秋先生写到此处,也拿钢笔在身上乱戳,但一有疼痛,就会失掉信心,很难再进行下去。介子推先生割肉的行为是一个过程,伴随着血与痛,要不是有忠贞的信念,打死也难以下刀。

  快饿昏的重耳先生猛然嗅到肉香,本能地精神一振,睁开双眼说:“啊,好香的肉汤呀!”他老先生顾不得多问,端过就喝,喝完后面呈喜色,满足地一抹嘴,口里连连称道:“好香,如此美味的野味肉汤,是哪位爱卿弄的?”

  众人纷纷注视介子推先生,并献上自己的崇敬。重耳先生随着众人的目光看去,发现介子推先生面色苍白,大腿处的衣服撕裂,鲜血迸流,一下子明白了。他扑过去抱住介子推先生,感激地哭诉:“先生,内乱平息后,一定报答足下的大恩大德!”

  介子推先生的忠心感天动地,正在这时,天际忽然吹来一阵凉风,俄顷,大雨倾盆,队伍连日来的饥渴焦灼得以缓解,附近的百姓听说晋国的公子逃亡到此,因感念其在晋国的恩德,纷纷来献食物。重耳先生亦得以重新振作,继续逃亡,直到最后凯旋。

  我的生命我做主

  经过长达十九年的逃亡生活,重耳先生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新返回故国。

  之前,重耳先生有过一次归国的机会,但因为机会不成熟而被迫放弃。事情发生在晋献公驾崩后,晋国陷入内乱,里克先生杀死骊姬女士的儿子公子奚齐,准备迎接重耳先生回国复位。重耳先生彼时逃亡在外,知道国内缺乏支持他的力量,因而谦说自己资格不够,请里克先生择贤而立。里克先生无奈只好另请夷吾公子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重耳先生因一念之差,导致逃亡路上凶险倍增,夷吾先生不但不感激重耳先生的谦让之意,反而以怨报德,派出连环杀手,欲置重耳先生于死地,以免重耳将来威胁自己的君位。

  这次回国,重耳先生志在必得,不仅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秦穆公亲自护送重耳先生到秦晋边界,并拨给重耳先生两千军士以作后盾;而且晋国国内的支持力量也异常活跃,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不得人心,大臣们纷纷表示愿为内应,迎接重耳先生回国。

  重耳先生归国后,即位为晋文公,并将晋怀公斩首,以答谢秦穆公的支持(子圉晋怀公曾得罪秦穆公)。由于深知国君之位的来之不易,晋文公即位后以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操劳国事,使晋国的国力蒸蒸日上。
 
 亚圣孟子曾云:老天要想让某人承担大任,必会事先磨炼他的心智,让他历尽艰辛困苦,使他感到绝望,这样他才会奋发有为,创出一番令人惊叹的伟业。晋文公就是这种情况,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受尽了人间的苦难,饥饿、困乏、白眼、冷漠、绝望甚至自杀,但他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论调未必是误打误撞,而是蕴含了“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黄沙始到金”的境界。

  晋文公政治清明,老百姓深受其惠。他没有忘记那些曾经跟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于是举行盛大的宴会,把与其同甘共苦的臣子都请来,君臣畅谈,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席间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封给食邑,功劳小的奖给爵位。

  就在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因为他的弟弟王子带发动政变而逃亡至郑国,派人向晋文公告急。晋文公认为这是重振晋国威望的大好机会,于是派兵杀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归国。这件意外事情的发生,使得晋文公中途离席,充当周襄王的帮手去了。宴会也因君主的离去而索然无味。

  介子推先生并不在当场,他对邀功请赏的行为深为鄙薄。这种态度可以从他和老娘的一段对话中窥得一二。

  介子推先生说:“听说不少人参加了国君的赏功宴,真是恬不知耻。晋献公有九个儿子,至今只剩下国君一人。惠公和怀公因为刻薄寡恩而无人依附,导致众叛亲离,使得治理晋国的大任转移到国君身上。这一切都是天意所为,都是顺天应时自然而然的事,别人有什么功劳可言?可那些愚蠢的人却不晓得这个道理,花言巧语地去讨封赏,认为国君得以即位,是他们的功劳,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其为盗贼,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臣子一心求赏,上面的君主赏赐奸邪,我怎能跟这些人同流合污?”

  介子推先生的老娘说:“儿啊,你的思想太偏激了。你这样做即使死了,谁又会知道呢?不如也去邀功请赏,要不然将来会有怨言的。”

  介子推先生说:“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对还去效法,罪过就更加严重。况且我已口出怨言,就不能再食君禄了。无功而食禄,天下哪有这样的糊涂事?”

  介子推先生的老娘说:“那不如尽到人臣的职责,把你的道理告知君主,让他也纠正自己的行为。”

  介子推先生说:“言语就好比身上的饰物,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将身体隐藏起来,那么饰物还有什么用呢?如果去跟君主把道理讲明白,告诉他之所以能有今天乃是天意而非臣下的功劳,就好像给身体戴上美丽的饰物,这与求得显耀有什么区别?儿子不愿这么做!”

  介子推的老娘一听,知道儿子决心已定,就对他说:“既然你坚持自己的想法,为娘的就和你一起隐居。”

  于是,介子推先生携老娘来到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介子推先生在隐居生涯中扮演的是一个樵夫的角色,虽然没有食邑和爵位,但却自食其力心安理得。这种精神和勇气令人崇敬。无论古今,人们大都削尖了脑袋想往富贵门里钻,介子推先生甘心隐居,做个与世无争的砍柴人,这种勇气比不畏生死更加难得。

  有人认为介子推先生在作秀,认为他是在演戏给晋文公看,你看你谁都封赏了,为什么没有封赏那个割肉给你吃的人啊。这种观点至今深有影响,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可以拿出《史记》中的记载作为佐证。

  《史记》中记载,因为介子推先生没有得到封赏,并跑到绵山隐居起来,于是有些人就站出来打抱不平,这些人在宫墙上打出横幅,上面写着:龙想飞到天上去,得到了五条蛇的辅佐;现在龙已飞到云端,四蛇各得其封赏;只剩下一条蛇,怀着怨言跑到山上,它在飞龙饥饿的时候,曾割下自己的股肉。

  晋文公知道后,觉得对不起介子推先生,就请介子推先生出来做官,被介子推先生拒绝了。晋文公不得已,将绵山圈起来作为介子推先生的封地,以保全他们母子的生活。
 
将介子推先生心甘情愿的隐居,描写成为别有用心的作秀行为,这是有悖于介子推先生的本意的。仅有的史料可以证明,晋文公当政后,及其余下之年,介子推先生始终没有当官,甚至可以说是没有露面,一直陪伴着自己的老娘隐居绵山。这是对认为介子推先生是作秀的人的最有力也是最坚决的驳斥。后世更有宋真宗追封介子推先生为“洁惠侯”,这才是真正的别有用心,介子推先生不愿封侯,不愿食君禄,乃是发乎内心,并非矫饰作秀,这与当初割肉奉君的事迹如出一辙。

  至于介子推先生的结局,大致有两个观点,但都是后人附会,没有确凿的证据。

  其一就是烧死说。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先生出来当官,火烧绵山,焚其三面,留一面作为出口,然而介子推先生与老娘都宁肯烧死,也不愿出来做官。有人附会说晋文公的焚山之举乃是灭口,原因是晋文公受不了介子推先生动不动以割肉的事情相抱怨。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如果真是这样,晋文公何必还有以绵山作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之举呢?

  其二就是拾贝说。这种说法认为介子推先生的老娘死后,介子推先生没有心思留在绵山,而是去了东海,以打鱼拾贝为生,因为有人在介子推先生已经隐居三十年的时候,在东海边上看到介子推先生正在卖贝壳。这种说法亦无实在的证据,也是想当然的说法。

  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介子推先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居生活,并无怨无悔。他认为自己割肉奉君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功劳,而是出于君臣大义、忠孝之德,理所应当。介子推先生的为人,最大的特点是不居功,以居功为耻;他的隐居也是因为不堪与争功的同僚为伍,宁可逃到荒山,也不肯向君主乞讨封赏;在介子推先生的眼里,以自己的忠心邀功请赏,不仅会玷污忠孝的大义,也会使君王蒙受恶名。

  介子推先生是以一种无私的心胸跟随重耳先生逃亡的。这种无私贯穿始终,并不以重耳先生的地位变换(由逃亡者变成晋国国君)而发生改变。

  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隐贤。
 
  说起交朋友这档子事,读者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管鲍之交。管仲先生和鲍叔牙先生之间的那段交情往事,不掺杂任何市侩和功利色彩,友谊发乎纯洁的心灵,遂成为千古交友之道的典范。尤其随着后世完美主义者的诠释和添枝加叶,管先生和鲍先生在对待朋友这方面成了毫无瑕疵的圣人,受到渴望得到真切友情的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堪称交友典范的不只管先生和鲍先生,本文的主角——钟子期先生和俞伯牙先生之间的交往丝毫不比管鲍之交逊色,有的地方甚至更值得读者称道。管鲍之间除了纯粹的朋友关系外,还有更深层的政治利益关系,管先生与鲍先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政治斗争和阴谋中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而钟先生和俞先生之间的友情则没有这种色彩,他们一个是隐于深山的樵夫,一个是侍奉帝王的大夫,地位相差悬殊,然而却能结成生死知音,这种友情的境界似乎更上一层楼。

  偷情的下场

  读者一定会感到惊诧,本文的主角钟子期先生的诞生竟是其父与宫女偷情的结果。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一定会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定会抓住钟子期的老爹钟老先生的辫子不放,说他有违礼教,有辱斯文,应该胸前挂个牌、头上顶着尖帽去游街,让他向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低头认错,这一套弄下来,估计钟老先生即使不死也要脱层皮。

  然而事情毕竟发生在春秋时代,那个时候孔丘先生的学说处于崛起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有如宋明时代的巨大影响,他的门徒也为数寥寥,掀不起大风大浪。所以我们说,钟老先生真情难禁犯下了糊涂事,却因生在了一个比较幸运的时代,百家争鸣、形式各异的思潮争相涌动,使舆论莫衷一是,是非道德的判断准则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故而得以躲过明枪暗箭的袭击而幸存下来。

  钟老先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楚国是周平王东迁以后崛起的大国,幅员辽阔,占据汉水、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东周王朝畏惧楚王国的崛起,竟自贬身份,成了和楚王国平起平坐的周王国,曾经辉煌耀眼的周王朝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楚国的强大,使得历代的楚国统治者都患上了严重的“自大症”,对外瞧不起中原诸侯,对内作威作福,纸醉金迷,国都郢都纪南城内灯火辉煌,歌舞升平,搞得楚国国君整天魂不守舍。由于没有国家敢惹楚国,楚国吊儿郎当地做起了南天一霸。外交上没有什么可口的菜肴,内政上就得做得有声有色,于是国君决定成立庞大的宫廷乐队,从民间征召有能力的乐师和倾国倾城的美女,组建天下一流的乐队以供国君享用。

  钟老先生就在被征召之列。钟老先生是一位闻名远近的民间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当地谁家有了红白之事,钟老先生必是座上之客,他以自己高超的音乐技能和良好的艺德口碑为主人表达欢庆或悲戚之意。

  民间艺术家不好当是有目共睹的,一是要养家糊口,这必得放下艺术家的尊严,与粗鄙的老百姓打成一片,而这正为所谓的皇宫派艺术家所不齿;二是要考虑市场,在民间搞音乐要是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估计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只能抱着笙箫喝西北风,而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口碑形势就不同了,谁家有了需要自然而然地就会第一个想到有口碑的乐师,口碑就是品牌,老百姓过日子就认这个。

  钟老先生在这方面做得算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没人能比,养家糊口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若干年前就已不成问题了。口碑也广泛树立,惹得同行既羡且妒,背地里没少穷嚼蛆。名声是个好东西,读者一定不会提出异议,名声树立起来了,其他的附属产品诸如钱、权也会如期而至。

  正当钟老先生名声日隆之际,平素那些忙前忙后的马屁精向楚国的宫廷乐队推荐了钟老先生。这一天,一家大户人家迎娶
新娘,负责乐队和司仪工作的正是钟老先生,他正忙得不亦乐乎,宫廷的使者已然来到,说奉了国君旨意,要钟老先生加入宫廷乐队,专职为国君弹琴鼓瑟。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先生自命不凡,在落拓江湖的时候吟出了这样的诗句。大概他老人家对遭际愤愤不平,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得说这么两句既表明自己抱负非凡,又对时下境况无可奈何的话。钟老先生的心态和贾先生是相似的,只不过没有明显地表露,当御使征召他参加宫廷乐队的时候,他的嘴角恐怕要咧到后脑勺上去了,一个民间音乐人终于告别了向老百姓乞食的生涯,江鲤跃龙门飞升成龙,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钟老先生依靠自己的口碑和技能实现了所有民间音乐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当天他老先生便扛了猪肉,买了好几打的烧刀子,准备大宴乡里,为自己的飞腾庆贺。

  自此,钟老先生成了公门中人,负责在宫廷舞会上吹拉弹唱,不久由于表现突出,被擢升为首席演奏师。

  事情进展如此顺利,像顺水行舟似的,这些都是有原因的。一是钟老先生技压群雄,玩什么乐器别人都甘拜下风。二是他老先生人际关系搞得好,乐队和舞女都对其抱以景仰的态度,尤其是他的美妙的演奏打动了宫廷的最高头子——国君,国君对钟老先生的认可,就具备了国家认证的标准,钟老先生想不飞黄腾达都不行。

  谁知乐极生悲,树大招风,荣任首席演奏师的钟老先生免不了被大献殷勤的美貌宫女包围,这些美女都隶属于国君一人。国君为避免她们没事穷嚼舌头根子,便把她们组织起来,成立宫廷乐队,白天歌舞翩翩,夜晚承国君御幸,两不耽误。

  可钟老先生仪表非凡——我们喊他老先生,是因为他是钟子期先生的老爹,并非他老态龙钟,胡子眉毛一片银白。其实他正风华正茂,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必定大抢国君老儿的风头,如此一来,明恋或暗恋钟老先生的宫女大有人在。爱情的魔力使人晕头转向,郎情妾意般的缠绵悱恻使人丧失理智,以身犯险。钟老先生最终没能抵抗住一位宫女的绕指柔,全线崩溃,生死安危全都抛于脑后,一心沉醉在温柔乡里,把一顶硕大鲜艳的绿色帽子戴到了国君老儿的头上。

  事情远没有戴绿帽子这么简单,几番暗通款曲后,那位宫女竟怀上了钟老先生的骨肉,也就是未来的钟子期先生。这可怎么办?擅长弹琴鼓瑟的钟老先生此时此刻也显得力不从心,不知如何是好。因为钟老先生和这位宫女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场不负责任的苟合游戏,而是产生了真感情。假如真是苟且的行为,钟老先生大不了一走了之,由那位宫女承担所有的压力和灾难,心里亦不必有所愧疚。然而这个怀孕的女人乃是钟老先生所爱之人,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逃出宫去,生下孩子,一家三口过上平安快乐的隐居生活。

  钟老先生横下心来,决定为这个宫女放弃自己理想的工作,在他看来爱情比工作更为重要,工作丢了大不了回到民间,干婚丧嫁娶的活照样能赚钱养家,就当这段宫廷音乐师的生涯不曾存在过。然而丢了爱情则会有一辈子的痛不欲生,不但自己所爱之人必将被折磨致死,他的骨肉,我们敬爱的钟子期先生也必将胎死腹中,以后的美丽的知音故事也不会出现,历史上亦少了一首可钦可敬的友谊赞歌。

  夜幕降临,在浓浓的黑色中,钟老先生带着怀孕的宫女偷偷越过为宫廷拉运粪便的关门,潜逃而出,一直回到自己的故里钟家台。读者一定会发出疑问,宫廷戒备森严,怎么可能有机会逃脱?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据纳兰秋先生自己估计大概是因为钟老先生的人缘好,守卫对他的遭际十分同情,故而网开一面,当钟老先生逃跑的时候,他们假装有别的事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由于拉运粪便之门气味难闻,平时少有人在此守卫,钟老先生选择从此门逃脱,更显其超人的机智。

  钟老先生逃回钟家台没多久,便举家迁到邻近的集贤村,大概是因为害怕事情败露,宫廷卫队必会追踪至他的故里,那样的话,乡里乡亲就会遭殃。集贤村虽在附近,但在消息闭塞的古代,偶尔迁来一户隐姓埋名的人家,也不会引起别人的过问。集贤村,顾名思义就是贤隐集居的地方,嚼舌根的事情绝不可能跟他们扯上关系。
 
 钟老先生在集贤村定居后不久,那位与他一起私奔的宫女便产下一子,就是钟子期先生。钟老先生虽冒险携宫女私奔,不但丢了梦寐以求的工作,还承担了侮辱国君的罪名,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爱子,一得一失间,钟老先生尝尽了人间的苦和甜。

  他是一个快乐的樵夫

  楚国王宫发生了宫女与首席音乐师私奔的事件,使得宫中上下人心惶惶,不知道国君老儿要闹出什么乱子。宫女以受到国君老儿的宠幸为光荣,但却有个宫女把一顶鲜亮的绿色大帽子扣到了国君老儿的头上,以作为失宠的报复(这当然只是国君老儿的想法,读者已了解那位宫女是因为爱上了钟老先生才与其私奔的),国君老儿歇斯底里的状态可想而知。

  国君老儿当时气得差点背过气去,胡子翘得老高,差一毫米就跟眉毛连到一起了,嘴里亦不停地国骂连篇。

  据说后来国君老儿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会上以义正词严的语调取消了该宫女在宫中的职位和福利,亦即将其从宫中除名,并当场签发了追捕令。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国君老儿却把自己被戴绿帽子的事大肆宣扬,果真智慧超常。大臣也分为两派,保皇派和同情派,彼此互相攻讦,莫衷一是。

  最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大概风头一过国君即丧失兴趣,不再有追究下去的心情,既然国君都不以为意,底下的人也乐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钟子期小娃虽在父母担惊受怕的环境下诞生,却着实度过了一个波澜不兴的童年。那张令人恐惧的追捕令并没有如期而至,随着岁月的增长,私奔这件事也渐渐淡出了钟家人的记忆,没有人整天跟在钟子期小娃的背后大喊偷情孽种,也没有人企图利用私奔一事向钟家敲诈勒索。

  这一切都得益于集贤村的村风村俗,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钟子期小娃生在集贤村,耳濡目染的都是长者之风、贤人之范,为人处事自然而然就有了君子之度,与村里的风尚整齐划一,稍有悖逆,即使别人不加以指责,自己内心亦愧疚难当。

  钟子期小娃生来聪明,对音乐天赋异禀,这大概来自其老爹老娘的遗传,读者一定没有忘记,钟老先生的音乐技能和口碑在楚国是出类拔萃的,钟子期小娃的老娘也是个少有的舞蹈人才,要不然也不能在百花丛中被钟老先生所青睐,最终与之定情。

  老爹老妈如此厉害,钟子期小娃也必定聪颖灵慧,对音乐有着独特的领悟和见解,这一切应该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不过遗传基因也有失灵的时候,《红楼梦》中,主角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贾政是典型的圣人门徒,言谈举止都要本着圣人的精旨,合乎儒家为人处事的风范,但到了他儿子贾宝玉身上,全无其父风范。由于贾宝玉做事全从真性情出发,不懂得也不甚瞧得起那些繁文缛节,因此被阖府上下视为愚顽乖僻、无能不肖的大怪物,还时不时地因为寻常不通情理的琐事遭到其父的殴打,可谓遗传基因大大失灵。幸亏这种事没发生在钟子期小娃的身上,否则他交友的历史一定会大大改写。

  老爹的遗传并不能使钟子期小娃成为高超的音乐师,那只是先天的有利因素,利用好了便成为取得成功的基石、路轨,利用不好其作用相当于零。这使人明白后天的教育才是重中之重。而钟子期小娃,既得益于先天的音乐禀赋,又得益于后天的优质教育,钟老先生作为音乐家的名声绝非浪得虚名,能成为首席宫廷演奏师也绝非凭借花言巧语,而是靠实实在在的音乐才能获得的。

  钟子期小娃诞生后,钟老先生决心把自己一身的本领传授给下一代,一开始的时候只是让钟子期小娃耳濡目染,旨在培养他的兴趣,慢慢地再对其进行音乐知识和理论的灌输,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教他弹奏乐器,尤其是弹琴。

  如此严谨的一套程序实施下来,钟子期小娃不仅掌握了其父的大部分音乐技能,在音乐的领悟和创新方面,恐怕经验丰富的钟老先生也要略逊一筹。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钟子期小娃领悟音乐的能力要高过演奏音乐的能力,即是动脑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弱,这当然是相对而言的,但不可否认演奏方面的缺憾,使得钟子期小娃始终没能达到其父所取得的地位和成就。
 
  钟子期小娃长大后,并没有以音乐为正经职业,音乐作为家传的技艺成了钟子期先生一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兴趣之一,但他绝没想过要靠音乐谋生。钟子期长大后的正经职业是樵夫,一种靠出卖力气为生的职业。音乐技能和悟性颇高的钟子期先生竟然做了樵夫,现在人看来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但事实就是这样,钟子期先生不仅做了樵夫,而且做得津津有味。

  樵夫这类职业不用参加招聘会,也不用散发成沓的简历,只要有山有树就有樵夫的用武之地。因此打柴的活计虽苦点累点,但毕竟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樵夫也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职业之一。

  以钟子期先生的才能出来做官并非难事,下文即将出现的俞伯牙先生就是依靠突出的音乐才能谋得高位的,但钟子期先生却选择了隐居不仕,这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其一,应该归结到钟子期先生所成长的环境,集贤村里住的都是贤隐,他们过着宁静的隐居生活,耳畔没有车马丝竹的喧闹,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给钟子期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比这种生活更有吸引力。其二,老爹的遭际也让钟子期先生警醒,钟子期先生长大后,钟老先生或多或少地会诉说往事,当说起昔日他和钟子期先生的老娘从宫中私奔避难集贤村的时候,忍不住老泪纵横,哭上几鼻子,辛酸的往事和沉痛的泪水使得钟子期先生对宫廷生活产生了疏远感和恐惧感,进而推及到仕宦生涯,也使钟子期先生提不起兴趣来。

  与其陪伴君王担惊受怕,不如做个闲云野鹤的樵夫,苦点累点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永恒自由。就这样钟子期先生成了一名快乐的樵夫,他无忧无虑地生活,每天上山砍柴,下山卖柴换钱以供家庭消费,若有剩余则十分乐意拿出来资助孤寡人家,并不希图有任何回报。这样的生活虽谈不上光辉荣耀,但却踏实而怡然自得。人们总能看见钟子期先生肩挑扁担、挥舞斧头的身影,映着朝霞夕阳花开花谢,他的脸上挂着隽永的笑容,时不时地抬起头来沉醉地眺望天际的云起云落。

  人不可貌相

  钟子期先生过上了隐居生活,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是一个快乐的樵夫。不过樵夫之间亦可分为各种档次。有天生一股傻力气的纯天然的樵夫;有读书不下苦功,仕途无望无奈做了樵夫的;有浑身学识和技能却不甘于沦落宦海,只求自由不羁之灵魂、怡然自得之生活的樵夫。钟子期先生无疑属于最后一种。

  钟子期先生的日常工作安排只是上山砍柴下山卖柴,除非遇到暴风骤雨,否则寒暑不辍。读者肯定会由衷地发出感叹,以钟子期先生的大才怎么会选择这样枯燥而繁重的体力劳作?隐士的思想不为常人所理解,我们也无法以世俗常情测度之。

  欧洲文艺复兴前夕,
意大利出现了一位才华和思想都卓著的诗人——但丁先生,他的《神曲》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篇,他曾说过一句为后世特立独行者奉为圭臬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然,钟子期先生生活的时代远远早于但丁先生,但精神的国度却少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话虽有各式各样的表述方式,但其隐含的奥义却可以惊人地相近或相似。

  如此说来,我们作为凡人所恐惧的隐居生活,在隐士看来必定充满了乐趣,以至于隐士先生们宁肯抛弃凡人执着追求的仕途,割断与繁华世界的种种联系,义无反顾地投身青山绿水的怀抱,做一个闲云野鹤般的散人。纳兰秋先生理解,隐士并非人人都可以做,要是没有惊人的勇气和信念,恐怕远离尘世的孤独和无人过问的寂寞会令欲隐者却步。

  钟子期先生并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总是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起床之后,先用盐净了齿,古代没有牙膏这种化学物混合剂,只以天然的食盐作为牙膏之用。净齿完毕,钟子期先生还要做广播体操,那是他和他父亲仿照猿猴的动作而创造的一套强身健体的舞蹈,与此同时还要长啸几声,把体内的浊气吐出来,并吸收新鲜的空气进去,完成吐故纳新的循环。晨练结束后,则要向老爹老娘请安,并一起吃早餐,大概是小米粥和时鲜果蔬,偶尔会有野味和河鱼。饭毕,钟子期先生再向老爹老娘道别,穿好蓑笠,担好扁担,扛上斧头,直奔青山而去,开始了樵夫的工作。
 
相较于劳神的案牍公文、一时耳目之快的舞蹈丝竹、永无止境的钩心斗角,节奏盎然的铮铮的砍斲之声更令人愉悦。远处有蓝天白云,近处有鸟语花香,晶莹剔透的汗水从结实的臂膀上滑落,那种痒酥酥的充实的感觉才是生活最美的味道。平时所接触之人皆是淳朴的乡邻,回到家中即可看见慈祥的双亲,甚至卖柴时与老乡讨价还价的声音听起来都悦耳无比。所有一切都出于钟子期先生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樵夫工作的无怨无悔。

  一天,钟子期先生一如既往在山上砍柴,此山名曰马安山,山前临着一条江,江水滔滔,上面船帆高扬,拐弯处建有个简陋的码头,以供来往的商旅休憩。因中秋气节,山中落叶堆积,江上水落石出,偶尔有鸟雀从山林中飞起,掠水而过,江面上留下浮动的波纹,更增添了浓郁的秋之情调。

  忽然,有琴声从江面传来,穿透密密匝匝的山林在钟子期先生耳畔萦绕不散。钟子期先生沉寂好长时间的音乐细胞霎时又都活跃起来。钟子期先生本是内行人,又听到袅袅的琴声和着滔滔江流,不绝如缕地传入耳中,心弦早已被撩拨,陶醉的感觉油然而生。大概许久没有听人演奏音乐了,而演奏者又技艺高超,钟子期先生忍不住放下斧头向江边走去,对音乐的深沉挚爱并不与隐居的樵夫生活相悖。

  茫茫的江面怎么会有沁人心脾的琴声传来?以钟子期先生的音乐造诣恐怕不会对一般的演奏如此的沉醉吧?江上操琴之人必定是独步乐坛的高手,否则钟子期先生不会忘情地丢弃斧头寻声而去。

  江上来者正是列国中名声响亮的大音乐家——晋国的俞伯牙先生。俞伯牙先生不仅操琴鼓瑟当世无匹,而且还是晋国的高官,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此刻他已完成了出使楚国的外交任务,正乘船行驶在返回晋国的路上。

  俞伯牙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却在晋国做了官。这次出使楚国,一则有国家外交的目的,二则也是为了省视故里,做一番故地重游,故此他以外交使节的身份向楚国国君要求了一条大船,并被准许在楚国的江河里任意遨游。

  俞伯牙先生玩音乐的功力独步海内,他所生活的时代并不存在任何一个能与之匹敌的音乐家,这固然与俞伯牙先生的超强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俞伯牙先生的经历奇特而炫目,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俞伯牙先生自幼就拜音乐大家成连先生为师,学到第三个年头,成连先生不满意俞伯牙先生的表现,便带着俞伯牙先生来到被誉为“海外仙山”的蓬莱山上寻找成连先生的老师,以期师爷能给愚钝的徒孙带来醍醐灌顶的点拨。其实成连先生太过求全责备,以俞伯牙先生的技艺足以威震乐坛,无须再到海外进修,但成连先生希望弟子俞伯牙能够成为一等一的乐坛高手,为此不惜翻越重重波浪,置身蛮荒的海外孤岛。

  到了蓬莱山,成连先生的所作所为更加难以捉摸,他把俞伯牙先生留在孤岛,自己却乘船而归,临别时并未告诉俞伯牙先生师爷的住址和联系方式。俞伯牙先生好生纳闷,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孤独与寂寥的感觉令俞伯牙先生颇感窒息,入眼的除了突兀的岩石外空无一物,入耳的除了山崩地裂般惊涛骇浪的声音,就是孤岛野林里的怪鸟的凄绝的悲号。时间一长,俞伯牙先生似有所悟,怆然地说:“老师这是想要熏陶我的情怀啊!”说完操琴而鼓之,将他近日所看到的景物、所听到的声音全都罗致于胸,抒发于琴弦,韵律和心境果然合而为一,俞伯牙先生因此领悟琴曲之妙,也深感老师成连先生的一片苦心。

  从海外孤岛回来后,俞伯牙先生的音乐境界更高一层,先是被任命为晋国宫廷乐队的首席演奏师,不久便被擢升到外交部任职,完成了从音乐侍从到国之栋梁的转换。人生如此平步青云,按理说俞伯牙先生应该感到满足,但他老先生却时时郁闷难以排解,因为他的音乐无论是技能还是境界都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世界如此之大却无一人能听懂他的琴声,由此而生的孤独感比置身海外孤岛更加惨绝。
 
却说俞伯牙先生在返回晋国的途中,为美丽风景着迷,故而走走停停,尤其是楚国的风光物色为晋国所少见,俞伯牙先生心旷神怡,忍不住端坐在船板之上,操琴而歌之。

  这一日行至马安山,大船压着波浪而进,琴声也随着滔滔江流四处漂荡。俞伯牙先生羁绊于宦海十多年从未像如今这么神清气爽,于是精神大振,琴音也随之铿锵起伏。正在兴致高亢的关头,一根琴弦在一阵急遽的转折之后突然崩断。俞伯牙先生大惊失色,当场断定必有精通音乐之人在附近出没。古代玩音乐的人坚信,势均力敌的音乐家相遇,乐器会因通人性而做出一定反应,诸如断弦、折丝等等,故而俞伯牙先生坚信自己的判断,并派出随之出使的官兵四处搜查。

  没过多久,官兵便押着钟子期先生来在江边,俞伯牙先生一看是个砍柴的樵夫,紧张亢奋的心情立时消散。

  钟子期先生一看俞伯牙先生表示出了不悦之情,连忙致歉:“对不起,先生莫疑,我只是个樵夫,并非歹人,因听到琴声美妙绝伦,故而寻声而来,流连忘返,没想到滋扰了先生,还望原谅!”

  俞伯牙先生十分纳闷,一个砍柴的粗野山夫怎么能听懂我的琴声?一定是在那里胡诌,以求得我的宽宥。既然他说能听懂我的琴声,我不妨试验他一下:“那樵夫,你说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可知我弹奏的是什么曲子?”

  钟子期先生不慌不忙地答道:“先生所弹乃是孔仲尼叹颜回之调,其词共有四句:可惜颜回命早亡,叫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第四句尚未弹出,琴弦已崩断,真是可惜!”

  俞伯牙先生一听,感慨连连,大概是后悔自己以貌取人,现在反倒给人以轻佻的印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俞伯牙先生觉得过意不去,便欠身离座走到船舷边,充满歉意地向砍柴人发出了邀请:“方才怠慢先生了,万望先生不要介怀,趁着秋江山色,先生可否登舟一叙,以酬你我相遇之缘?”

  钟子期先生一看天色尚早,也不急于回家,故慨然应约。

  江畔的那座孤坟

  钟子期先生上船以后,俞伯牙先生仍心存疑虑,他不敢相信令自己琴弦折断的竟是这样一个打扮粗野的樵夫。俞伯牙先生以怀疑的语气问道:“刚才在附近倾听我弹琴的当真是阁下吗?”

  钟子期先生说:“如假包换。适才我在山中打柴,忽然听见琴声袅袅萦绕耳畔,故而寻着声音找到江边,不成想却被先生的官兵捉住。”

  俞伯牙先生说:“你既然听懂了我的琴声,一定知道我这把琴的来历,阁下不妨说来,也让我见识一下阁下的学识。”

  钟子期先生一听就明白了,这明显是怀疑自己的见识,而且更有瞧不起樵夫的意思,为了教育俞伯牙先生不要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钟子期先生决定让这位来自晋国的大官——俞伯牙先生见识一下马王爷的三只眼。

  钟子期先生说:“说起这把琴,历史自然十分悠久。它乃是上古伏羲氏所造,材质取自梧桐树(凤凰喜欢把家安在梧桐树上,因此被伏羲氏所相中)。选材时,把梧桐树的大料斫去首尾,只取中间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庸和谐,轻重相兼。然后再把选好的材质放到江水中浸泡七十二天,目的是使其阴干,以便进一步地加工雕琢;加工成成品后,由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七部分组成,名曰瑶琴。最开始的时候是五弦琴,后因周文王拘羑里,因怀念自己的爱子伯邑考而增加琴弦一根,由于其音清幽哀怨,被人们称作文弦;后武王伐纣,又增加一根琴弦,弦音激烈昂扬,被人们称作武弦;故此瑶琴又被称作文武七弦琴。”

  钟子期先生一口气说完此琴的来历,俞伯牙先生当时就愣住了,因为现今之世能够如此清楚明白地晓得此琴的来历的人寥寥无几。不过俞伯牙转念一想,即使此人音乐知识还说得过去,但怎么知道不是“恰巧”二字在起作用呢?俞伯牙先生坚信自己问到了钟子期先生偏偏知道的内容,因此他老先生忍不住要进一步考试。
 
俞伯牙先生说:“我听说过一个典故,孔夫子无聊的时候喜欢在家中弹琴,一天正弹得起兴,弟子颜回从外面回来,听出琴声中暗含杀机,他一寻思这也不符合老师的操守啊,于是就问孔夫子。孔夫子解释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正好看见猫鼠打架,我想要猫逮住老鼠,又恐怕老鼠跑掉,故而琴音中杀机频露。一个真正懂得音乐的人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不知道阁下是否具备这个功力?”

  钟子期先生一听就笑,好家伙,铆上劲儿了,你既然敢出招,我钟某人就敢接招,于是对俞伯牙说:“那就请先生弹奏一曲,看我能否鉴赏弦外之音,倘若我说得不对,请先生不要责怪。”

  俞伯牙先生也不客气,重整崩断的琴弦弹奏起来。说来俞伯牙先生也真是牛人,眼睛里看到什么,一种意象就会从琴弦流泻,一种烘托而出的境界就会引人遐想。

  当俞伯牙先生把视界内的高山付诸琴弦的时候,钟子期先生立即就喊:“美啊!巍然壮观,先生之意在于高山。”俞伯牙先生一听,牛!不过他的手却没有停下来,既然千载难逢一个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何不趁势就景再弹一曲,既满足钟子期先生的表现欲,也满足自己的过瘾欲。于是默默念着船底滔滔流逝的江水,一种 “韶华难再得”的韵律油然付于琴弦,钟子期先生完全沉醉于其中,但嘴里不忘说出:“美啊!浩浩荡荡,先生之意在于流水。”俞伯牙听后心悦诚服,连忙行礼道:“先生(至此俞伯牙才称钟子期为先生),我不该以貌取人,差点错失知音!”

  钟子期先生爽朗大笑。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也在笑声中宛然氤氲。音乐作为一种媒介,不仅传播了心灵的感悟,而且塑造了一段千古传唱的知音之交。俞伯牙先生庆幸得遇知音,钟子期先生也钦佩俞伯牙先生的音乐造诣,两个人之间完全是由音乐方面的惺惺相惜而引发了相见恨晚的友情,这种友情因没有功利色彩而得到永恒。

  两人约好来年的中秋之际,还在江边相会。

  时光荏苒,一年的光景须臾而过。在这逝去的一年里却发生了令人悲伤无比的事情,钟子期先生不幸亡故,不过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钟子期先生死亡的原因。这么一个懂得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隐士大哥怎么会如此悄然而逝,难道他忘记了与知音俞伯牙先生之间的这场约会吗?

  人生无常,对于俞伯牙先生来说,知音姗姗来迟,而现在尚未来得及促膝长谈,知音已然匆匆而去,来迟去速,慢得疾失,人生之悲莫过于此。没有哭过长夜的不足语人生,大概俞伯牙先生可以语人生了,上天赐给了他珍贵的友情,但又匆匆夺走,他欲哭无泪。

  中秋之际,俞伯牙先生依约而来,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江畔那座孤坟。钟子期先生临死之前曾叮嘱钟老先生,说他死后,将他埋在江畔,即使生不能与知音相见,死后也要守在江边,以赴来年之约。钟子期先生新亡不久,坟上还是新土,坟前已生出香花几朵。

  俞伯牙先生从钟老先生口中得知这些原委,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只觉得天旋地转,扑通一声跌倒在钟子期先生的坟上,痛哭失声:“贤弟(俞伯牙先生年长钟子期先生十余岁)啊!你怎么不信守承诺先我而去啊,你不是说要听愚兄的演奏吗?你这一走,谁又能听懂我的琴声啊!呜呜……”

  俞伯牙的悲痛心情无处发泄,于是取出那把瑶琴,盘膝坐在钟子期先生的坟前挥泪演奏,琴声慷慨沉痛,随着泪水一起喷涌而出。俞伯牙先生沉痛地吟唱: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节,

  曾在秋水长天的江畔遇到钟君。

  今年今日又来踏访,

  却见不到去年的知音人!

  唯有江畔那座新坟土,

  凄惨惨令我悲痛伤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

  忍不住珠泪如雨纷纷!

  来时的欢乐换作别时的痛苦,

  江畔堆满了黯淡的愁云!
 
子期啊子期!

  你我之间的千金重义,

  走遍海角天涯都不会忘记,

  此曲完毕不复再弹,

  只因知音难再寻!

  弹罢唱毕,江涛失声日月含悲,俞伯牙先生用尽浑身的力气把那把心爱的瑶琴摔向坚石,一声巨响过后,紧随着便是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一把乐坛珍品就这样芳魂陨落。据史料记载,俞伯牙先生自此不再弹琴,痛失知音的情绪一直陪伴他终生。

  有人把这段伤心往事理解为音乐的魅力所致,其实不然,这更大程度上是钟子期先生的人格魅力使然。钟子期先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崇敬,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我们难以企及的勇气和信念,他敢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樵夫并甘之如饴,不为俗世的功利色彩所打动,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精神。

  生活要有自己的主张,否则就会不快乐;不快乐的人生即使拥有很多,也不过是增加了自己的负但,生命之花必将萎靡凋谢;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一如既往地坚持,心甘情愿地奉献,这样的人生才能精彩。
 
  鬼谷先生的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踪迹和传说则无异于神话。在真实的历史上,鬼谷先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天生是个苦命人。他依靠虎奶的滋养长大,有幸得遇世外高人将学识倾囊相授。学有所成后,鬼谷先生游说诸侯,献上治平之策,但却四处碰壁,无人识珠。最后心灰意冷,决定置身世外,隐居云梦山中,开坛授徒。没有人知道鬼谷先生的学识有多渊博,只知道他的徒弟个个都是风云激荡的人物,鬼谷先生的扬名后世,乃是徒弟的出类拔萃所争得。

  鬼谷先生所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扰攘不断。周王室进一步衰微,乃至失去了最后一点稀薄的权威,与诸侯国无异。七雄渐次强大,轮流坐庄,随着力量消长,竟演变为合纵连横的局面,纵横家以巧舌如簧的言辞,也能位极人臣。而鬼谷先生正是纵横家的祖师爷,叱咤风云的苏秦和张仪两位先生即出于他的门下。鬼谷先生的兵法谋略也十分了得,高徒孙膑至今仍为兵家所膜拜。让人惊奇的是,鬼谷先生的身份只是一个隐士。

  未婚先孕事件

  春秋末期,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即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在说到介子推时,我们详细叙述了由晋献公小老婆骊姬女士所引起的一场内乱。在这场内乱中,晋献公诛杀诸公子,并规定公子、公孙不得世袭爵位,意即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故此晋国的公子、公孙纷纷潜逃外国,希冀能在异邦延续贵族身份。

  由于晋国的公室成员大都逃亡,异姓或公室远支的卿大夫逐渐得势,历史学家称这种局面为“晋无公族”。“晋无公族”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公室的力量衰微,而异姓卿大夫家族势力崛起,并继续排斥公族,进而操纵晋国的政权。新兴的卿大夫势力大概有十家,他们一边竭尽全力地排挤没落的晋公室,一边激烈地进行内部势力的分化和淘汰。

  最终韩、赵、魏三家进行改革,力量渐次脱颖而出,其余七家则成了新兴势力角斗的牺牲品。而后经过晋阳大战,肃清了分晋的最后障碍智氏家族,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大部分土地。公元前433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晋公室益加衰落,韩、赵、魏三家再次瓜分晋国剩余土地,仅留给晋幽公绛城和曲沃两地——绛城是晋国的都城,曲沃则是晋公室的宗庙所在。

  前403年,周威烈王作为全国名义上的首脑,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前376年,韩、赵、魏三家瓜分绛城和曲沃,废掉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晋国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三家分晋亦正式宣告完成。

  之所以在这里详细介绍三家分晋的历史进程,乃是因为这一事件不仅成为了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也是我们的主人公鬼谷先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一个人的微观历史不可能孤立于时代的宏观环境之外,其心路和事迹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隐士也不能例外。

  鬼谷先生见证了三家分晋的历史,也目睹了一个大动荡也是大有作为的时代徐徐拉开帷幕。战争的形式由争霸转为兼并;思想领域百花齐放,诸子纷纷著书立说,寻求济世之道;身怀一技之长的才能之士纷纷奔走诸侯之间,以求得英雄用武之地。

  时代的气息里充满了政客的无耻和诡诈,也混杂着思想者的缕缕芳香。鬼谷先生应时而生,以其非凡的人生经历和渊博学问,让世人为之惊叹。

  关于鬼谷先生的履历,史书上记载寥寥。人们了解鬼谷先生,往往是通过他的几个非常出色的学生所叙,但也是语焉不详,遂使鬼谷先生成了谜一样的人物。后世有各式各样描述鬼谷先生的记载,但大都不足以取信,有的甚至荒诞无稽,把鬼谷先生说成是一个神仙,通天彻地无所不能。

  其实,鬼谷先生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有欢乐也有烦恼,只不过他有着离奇的身世和不同寻常的经历,再加上史书上少有记载,才常被后人加以神化。尤其是他的几位弟子,叱咤风云,都是当时冠绝一时的佼佼者,给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后世之人想当然以为他们的老师也必然超凡脱俗,和神仙一样。
 
 可谁知道,鬼谷先生不但不是神仙,而且出身相当地不太光彩。现代的社会用不着为贤者讳,鬼谷先生乃是其母未婚先孕而生下,并且不晓得其父为谁。

  鬼谷先生,并非姓“鬼”名“谷”,鬼谷乃是他的隐居之地。鬼谷先生的真实姓名叫王诩,又名王禅,因为不知其父为谁,故随母姓。

  鬼谷先生的祖父王先生是曲沃城的大富商,做珠宝买卖,家财万贯,骡马成群。但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就是鬼谷先生的老娘,因此爱如掌上明珠。这位王小姐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喜欢读书,最愿意跟老爹谈古论今。王先生以为女儿的才智并不比男儿逊色,故为女儿请来私人教师,欲使其成为当世才女。

  时光荏苒,转眼王小姐过了二八妙龄。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王小姐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出落得亭亭玉立,美得惊世骇俗。

  《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描写林黛玉的美,用了这么一句“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此句用来形容王小姐再恰当不过。曲沃城中追求王小姐的豪门公子,排成了长队,队尾不知道延伸到哪里。

  王先生见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心中盘算要为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这时候在王先生的脑海里,已然绘好了为女儿择婿的蓝本,他的乘龙快婿,一定得是个王室的贵族,为人知书达理,一表人才。带着这样的美好愿望,王先生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的目的地是楚国,一个新兴的大国,这个国家的贵族需要王先生的玉器珍玩。

  王先生的楚国之旅非常成功,不仅完美地达成了交易,而且通过疏通楚国王公,为自己的爱女找到了在他这个做父亲的看来相当如意的郎君。这个小伙子是楚国贵族,极受楚王器重,而且楚王因为无嗣,欲过继这个小伙子当嗣君。如果两家能做成亲戚,将来王小姐势必成为楚国的王后,王家则不仅富而且贵。王先生也可以成为国丈,一下子从不入流的商人地位跃升成为贵族。这种投机大赚而特赚,王先生笑得合不拢嘴。

  然而,凡事不能一头甜。王先生此次出差耗时将近两年,其中包括往返的时间。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极差,不能依靠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手段,故而漫长的两年时光可能导致任何事情发生。尤其是王小姐正是怀春妙龄,趁着王先生在外经商之际,提前为王先生怀上外孙亦属正常。

  当王先生春风得意地从楚国回到家里的时候,迎接的队伍中出现了爱女腆着大肚子的身影,王先生揉了揉眼睛,差点没从马车上栽下来,这还是曾经婀娜的爱女吗?王先生醒悟后就觉得心中绞痛,顿知一切美好的愿望已沦为泡影。

  喝虎奶长大的孩子

  在王先生前往楚国的两年中,王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王先生走后,王小姐陷入了一场疯狂的恋爱,并不顾后果地偷尝了禁果。可非常遗憾的是,爱情的另一位主角,那位热烈大胆却冒失莽撞的先生,却至今姓名不详。我们姑且称之为无名先生。

  关于无名先生的来历,后世有诸多猜测。但最可能的估计则是他是王家的一个仆人,具体负责王先生外出时的庭院保安工作。想象中的无名先生,健硕、仪表堂堂、热烈有勇气,要不然王小姐也不会对其产生爱慕之情。

  两个人相爱后,感情进展迅速。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当家人都沉沉睡去,王小姐与无名先生却异常激动。那一夜注定是他们今生今世难以忘怀的时刻,他们彼此相拥,陶醉地倾听着对方如痴的召唤,最后他们不顾一切地奉献彼此,共同完成了灵与肉的双重升华。

  王小姐在激情过后身怀有孕了。幸灾乐祸的人一定会因此耸肩而笑,嘲笑他们的冲动所带来的恶果,但是这种冲动是美的,包含在里面的不是肮脏的交易,而是真挚的感情。

  怀孕后的王小姐异常镇定,她没有把这样的结局归咎于无名先生的莽撞,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一切后果,并让无名先生远走高飞,以免王先生回来后得知真相而对其不利。无名先生拗不过王小姐,只得背井离乡远遁他处。无名先生临走时曾千百次地踯躅,但王小姐最终使他下定决心离去。
 
  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异常凄美,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清新明亮的场景和不断涌现的揪心细节,使该小说具有原生态小说不同凡响的魅力。它在亲历者充满悔意的反复追忆下,呈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完美情人”,令所有女人魂牵梦萦。

  传奇之书

  小说中所述的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此时她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2006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看到结局,所有人泪如雨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中国情圣

  《山楂树之恋》,是一个女人用三十年时间追思而成。每一次追忆,都令其早夭的情人更加具体,这特殊的“写作”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情圣”(苏童语)。

  《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文革后期,而那特定历史阶段,应该永不可再有,这样的爱情,也如王蒙先生所说,“但愿不再有”。但《山楂树之恋》毕竟出现了,因此成为一本“空前绝后”的中国式爱情范本。

  所有女性都会为之哭泣。

  它不仅仅将为女性读者钟爱,亦将成为“中国式爱情”的典型研究材料。

  它所透露出来的“干净爱情”,对于当下情爱观,有着强烈的冲击。

  “山楂树现象”

  由于服务器在境外的“文学城”等网站国内不能访问,国内绝大多数网友之前并不知道《山楂树之恋》。一天,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的老总张小波先生参加一个聚会,偶然听到张纪中先生的夫人樊馨蔓女士和宏基伟业的总裁李明女士在热烈议论这本书,勾起了他浓烈的兴趣。很快,共和联动成为该书的图书和影视改编的版权代理。

  具有多年营销经验的共和联动图书公司,首先印制了五百本试读本,发放给文化界,影视界,艺术界名流,征求他们对此书的意见,希望从这些意见,对接下来成该书的产品形态、市场前景有更确切地了解与掌握。

  由于《山楂树之恋》是一本70年代背景的爱情小说,试读本大都送给了中年以上的文化名人。包括影视圈的姜文、张纪中、张元;媒体圈的窦文涛、赵忠祥,文化圈的朱大可、李银河;文学界的王蒙、苏童、刘心武;企业界的潘石屹、李明等人。

  《山楂树之恋》的试读本在名流圈内引起巨大的轰动,各界名流纷纷以短信、以邮件表达其所受感动。试读嘉宾中的影视界大腕如柳云龙、张元、张纪中、陆川、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则争相抛来橄榄枝要求洽谈影视改编。艾米向张纪中开出天价10万美元影视改编权转让费,就成为一时的大新闻。
 
  2007年9月初日,共和联动图书公司在“山楂树之恋官方博客”上首次公布对众多名流的推荐语,立刻引起轰动,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强名家推荐阵容。随后,聚集在海外网站“文学城”“湾区华人”等处的巨大粉丝群纷纷涌入国内网站,为艾米摇旗呐喊,并自得其乐地为电影版《山楂树之恋》选导演、选演员。

  无数个人博客、论坛、贴吧都在议论山楂树现象,例如搜狐名博鞠健夫在其博客刊发有关《山楂树之恋》的文章,单篇文章的点击居然达到四十多万。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有关《山楂树之恋》的信息,以每天以惊人数量飞速增长。毫无疑问,《山楂树之恋》,已经流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