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经济的观念 [节选,转自奸坛]
曹思源
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自由
1883年3月17日的伦敦,马克思之墓落成。就在这一天,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讲。他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历史功勋,特别是马克思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著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7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
恩格斯这一段话指明:人类要生存就需要物质资料,而要获得物质资料就需要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需要建立彼此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上面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等。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从而形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的关系,其中包括经济与政治互动的关系。
这里表述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很明确的:经济产生政治,政治又为经济服务,所以政治必须把维护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无疑得到了人类发展历史的证实。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只包含了部分的真理,并没有概括人类之所以需要政治的全部原因,因而有其片面性。从前面提到的恩格斯那段话里,人们得到的只是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单线条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的需要产生政治,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手段或工具。除此之外,似乎政治自身没有独立价值。
现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政治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一个手段,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一种工具,那么只要经济没有大问题,只要经济还能够发展,政治本身是怎么样的,就不是很重要了,可有可无,甚至可好可坏。这就很容易引出一个结论:人只要有了吃、喝、住、穿,其他的就无所谓了。因为在这个单线条的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人们只是为了吃饱肚子、为了有地方住、为了有衣服穿才劳动,才结成经济关系,才建立政治关系。由此,便往往被歪曲成了这样的荒唐逻辑:
--饭都还没有吃饱,谈什么政治改革,谈什么民主?
--饭都吃得饱饱的了,何必谈政治改革,何必谈民主?
--那些奢谈政治改革,奢谈民主的人,纯粹是吃饱了撑的,饿他三天就不谈了!
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其实,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就不是只有吃、喝的需求,同时还有自由的需求,比如说话的自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言论自由,等等。当人们有吃有喝时,自由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但是,在没吃没喝或吃、喝的需求不足时,自由的需求同样是存在的。比如说,人在何地、以何种方式、选择何种职业来实现自己所需求的吃、喝,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需求,就是一种政治的需求。再比如,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愿望,有意见、有想法、有创意,就想说出来,不让他说,他就不高兴不满意。这些不高兴不满意积累起来,就会成为社会的政治问题,就会出现"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问题。所以,政治本身就是人类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人不仅仅需要吃、喝、住、穿,同时还需要自身的自由表达与自由发展,需要建立平等与博爱的社会关系,需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这一事实表明:政治本身就具有独立价值,事关人权保障与人道实现,不可须臾而离也!
只有从人的经济需求和人的自由需求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政治,才能比较全面、比较完整地揭示政治的本质。为什么会产生"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的口号呢?这就是单线条认识政治的偏差。如若"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这样的"人权"岂不等同于"猪权"?猪才是吃饱了就万事大吉!如果把"人权"视同于"猪权"的话,人就不是被饿死,而是被活活地气死!人的存在不是对"要吃饱饭,还是要自由"的选择,而是"既要吃饱饭,同时也要有自由"的共同拥有。
经济要解决人类的吃、喝、住、穿,而政治一方面要很好地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一方面还要保证人类的自由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当今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上是个什么样的文明格局呢?不妨用两句话来概括:"人间正道私有化","议会民主顺潮流"。
曹思源
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自由
1883年3月17日的伦敦,马克思之墓落成。就在这一天,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讲。他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历史功勋,特别是马克思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著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7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
恩格斯这一段话指明:人类要生存就需要物质资料,而要获得物质资料就需要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需要建立彼此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上面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等。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从而形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的关系,其中包括经济与政治互动的关系。
这里表述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很明确的:经济产生政治,政治又为经济服务,所以政治必须把维护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无疑得到了人类发展历史的证实。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只包含了部分的真理,并没有概括人类之所以需要政治的全部原因,因而有其片面性。从前面提到的恩格斯那段话里,人们得到的只是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单线条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的需要产生政治,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手段或工具。除此之外,似乎政治自身没有独立价值。
现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政治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一个手段,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一种工具,那么只要经济没有大问题,只要经济还能够发展,政治本身是怎么样的,就不是很重要了,可有可无,甚至可好可坏。这就很容易引出一个结论:人只要有了吃、喝、住、穿,其他的就无所谓了。因为在这个单线条的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人们只是为了吃饱肚子、为了有地方住、为了有衣服穿才劳动,才结成经济关系,才建立政治关系。由此,便往往被歪曲成了这样的荒唐逻辑:
--饭都还没有吃饱,谈什么政治改革,谈什么民主?
--饭都吃得饱饱的了,何必谈政治改革,何必谈民主?
--那些奢谈政治改革,奢谈民主的人,纯粹是吃饱了撑的,饿他三天就不谈了!
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其实,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就不是只有吃、喝的需求,同时还有自由的需求,比如说话的自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言论自由,等等。当人们有吃有喝时,自由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但是,在没吃没喝或吃、喝的需求不足时,自由的需求同样是存在的。比如说,人在何地、以何种方式、选择何种职业来实现自己所需求的吃、喝,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需求,就是一种政治的需求。再比如,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愿望,有意见、有想法、有创意,就想说出来,不让他说,他就不高兴不满意。这些不高兴不满意积累起来,就会成为社会的政治问题,就会出现"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问题。所以,政治本身就是人类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人不仅仅需要吃、喝、住、穿,同时还需要自身的自由表达与自由发展,需要建立平等与博爱的社会关系,需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这一事实表明:政治本身就具有独立价值,事关人权保障与人道实现,不可须臾而离也!
只有从人的经济需求和人的自由需求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政治,才能比较全面、比较完整地揭示政治的本质。为什么会产生"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的口号呢?这就是单线条认识政治的偏差。如若"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这样的"人权"岂不等同于"猪权"?猪才是吃饱了就万事大吉!如果把"人权"视同于"猪权"的话,人就不是被饿死,而是被活活地气死!人的存在不是对"要吃饱饭,还是要自由"的选择,而是"既要吃饱饭,同时也要有自由"的共同拥有。
经济要解决人类的吃、喝、住、穿,而政治一方面要很好地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一方面还要保证人类的自由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当今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上是个什么样的文明格局呢?不妨用两句话来概括:"人间正道私有化","议会民主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