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组织“渥太华中国妈妈互助小组“咨询意见

恭喜恭喜Wiki.预祝你母女平安,一切顺利。

这个提议几年前在Barrhaven playgroup就有人提出了,可惜没办起来。现在由Sean MaMa牵头,太好了。:cool:

或者可以采取用有颜色的卡片,例如:红色代表3小时,黄色代表2小时,而蓝色代表1小时,每次帮人照看小孩的人会得到一张代表小时的卡片,假如累计超过6小时还没有用的,才开始如Wiki所建议的按$5/小时收费。应该先从双方都有小孩的家庭开始比较好。

托儿当中会涉及很多问题,例如对方和家人的健康问题,家居安全问题,是否尽责,万一小孩在托管期间有意外怎末处理?是否如home daycare一样买保险,对小孩意外有保障。所以双方都应该丑话先说,以免产生不愉快的事情。

建议双方或3方以上的家庭应该事前与小孩子们一起活动,尽可能多见面多接触,第一次照看小孩由半小时开始,让幼小的孩子们先适应适应。
 
最需要帮助的是可能是那些刚有宝宝(几个月大)而又没有人帮忙的妈妈们。不过把几个月大的孩子放别人家,可行性是否小些。如果group能通过组织活动妈妈们联系起来,也许有些妈妈就愿意相互去别人家照看小宝宝半小时或者一小时,也挺好。
我感觉也许有不少妈妈是不上网的,而上网的妈妈们(Barrhaven的)可能都已经找到组织了:). 我还没找到组织....
看来这个group定位很重要.是只提供简单的照看服务,还是尽量多帮助有不同需求的妈妈们?
 
我看了两天没发言, 主要因为我的想法和大家有点不一样. 欢迎JM们拍砖.

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希望收费最好按市场价,银货两讫. 小组只负责订指导价,发布托儿请求,发布接受托儿信息, 具体交易由参与双方自行商量.
这样可以免去很多管理上的麻烦, 简单易行更能保障互助小组的启动和运行. 没有时间条件替别人看孩子的妈妈, 也更心安.

可能有JM会觉得市场价的收费就称不上互助小组了. 我觉得这个小组的定位不限于托儿服务, 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妈妈们认识交流及互相帮助. 除了互助托儿, 还可以组织家庭聚会/出游, 交流Daycare/学校信息, 组织玩具/儿童用品大卖会, 等等. 一言以蔽之, 就是闲云MM所说的"组织".

成立之初,应从简易处着手. 比如开始只需确认基本规则和各区联络人.愿意加入的只需通知联络人,之后的活动可以由组员们自行发起, 联络人负责发布通知. 比如有的妈妈可能愿意开放自己家, 组织家庭小聚会, 就可以通知联络人(或可考虑在妈妈论坛开分坛供大家发布消息?)及组员.

至于申请政府补助, 大概要等互助小组真正活动起来,在社区内有一定影响再提不迟.

妈妈们认识了, BB们熟悉了, 托儿服务也更容易.

报名先
8月前, 中区(Riverside/Smyth)
8月起, 东区Orlean(Trim/Innes)
 
我也说两句,可能不成熟,大家一起讨论

我觉得地区划分是必须的,然后就是责任的免除问题。比如,帮忙给他人看孩子真的很担责任的。自家的孩子磕磕碰碰的无所谓,可是万一是别人的孩子,就觉得事情比较大了。所以如果成立这个小组,这个问题还是要说清楚。

第二,就是收费问题。我同意上面有人说的,象征性地收费,比如一小时5块。或者这样,就是轮着领。每个人都有自己灵活的时间,比如,今天我帮A带了两个小时的宝宝,那么我也不收费,积累起这个时间,下次我需要帮忙的时候,可以让A帮我看一个小时。大家互助嘛。
 
我也来说两句

1)首先我非常支持,也加入你们,我这个人最怕欠别人人情,也最怕复杂,越简单越好,我觉得付费用是最简单的运作了,谁帮谁看孩子了就直接把帐清掉,这样没有她欠我多少个小时,我又欠谁多少个小时,比喻有些妈妈会帮助别人看孩子,但自己的孩子跟本不需要别人看的,这种情况怎么记小时呢?

2)还有就是孩子的安全和怕生人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就像我女儿吧,特别怕生,想把她放在陌生人家是不太可能,这样帮我看孩子的妈妈也会烦死,我也不放心,会心疼,就楼上的妈妈们说的,比喻已经分好组或区了就让孩子和妈妈聚聚,解除孩子的陌生感,这样妈妈在接触中也会了解哪些妈妈们是你放心把孩子交给她看的.

3)还有我觉得费用一定要统一的价,像5元每小时我个人觉得很合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想法,只是提供妈妈们参考
 
谢谢sean mama的热心肠。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我有个新的提议,请妈妈们考虑考虑。

我之前在这个板块知道有个网站叫Do something, Learn something, Share something, Change something - Meetup.com
形形色色的人因为形形色色的目的组织了形形色色的小组。我参加了渥太华地区三个妈妈小组。都是相当有规模的小组,会员上百人。
这些小组定期不定期组织各种活动,比如说妈妈们的早餐聚会(一般在餐馆的不限人数,如果在谁家里的就限制人数10人左右),在某个妈妈家的playgroup(一般限人数6人左右),公园的potluck聚会,博物馆聚会,互寄礼物,商量好后在同日收拾自己家孩子不穿的小衣服(这个有时候也得互相鼓励啊),妈妈们某晚的疯狂之夜。。。。。。。一般自愿报名,额满为止。有几个人共同组织协调,在家里的活动妈妈们自愿提供自己的住所。。。。。。
我参加了几次这样的聚会,后来退出了,一是因为上班了,还有一是因为参加家里的聚会和其她妈妈还是因为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少了很多共同语言(虽然也会讨论些育儿经和婆媳关系之类的,嘻嘻~)

我们可不可以也去注册一下我们自己的meetup,然后妈妈们申请加入(他们不是谁都批准要先回答问题然后等待批准,因为毕竟以后要带孩子一起,妈妈们都是要确认孩子们的安全的)。这样相处多了,妈妈和孩子们都熟了,各种形式的互助也就水到渠成了~
 
Meetup.com需要每年花钱注册的。所以这些meetup groups都有各种各样的fundraising活动,比如卖蛋糕,wrist band等,除非有人愿意出这笔钱,比如Groovy Mom的创始人。沟通方法是小问题,可以在这里,也可以上facebook,都是免费的。

大家讨论得挺热烈,有些已经偏离了我一开始的初衷:我就是想建立一个babysitting club,以互助为基础,少量收费。这个俱乐部的意义就在牵线搭桥,真正的供求都是买卖双方直接完成,不存在什么不清楚的问题。Q版主提到的安全问题倒是需要注意,我想就跟把孩子放亲戚朋友家一样,尽量简单。

我不太赞成一开始就把所有事搅在一起,事实证明,越复杂的事越不容易办成功,往往说说就不了了之了。先从具体的托儿开始,慢慢地发展连带活动。
 
大姐真神!我热烈欢迎take care of Emma 和你的小女儿。不过我这回只休4个月产假,周末可以把emma送过来。



Meetup.com需要每年花钱注册的。所以这些meetup groups都有各种各样的fundraising活动,比如卖蛋糕,wrist band等,除非有人愿意出这笔钱,比如Groovy Mom的创始人。沟通方法是小问题,可以在这里,也可以上facebook,都是免费的。

大家讨论得挺热烈,有些已经偏离了我一开始的初衷:我就是想建立一个babysitting club,以互助为基础,少量收费。这个俱乐部的意义就在牵线搭桥,真正的供求都是买卖双方直接完成,不存在什么不清楚的问题。Q版主提到的安全问题倒是需要注意,我想就跟把孩子放亲戚朋友家一样,尽量简单。

我不太赞成一开始就把所有事搅在一起,事实证明,越复杂的事越不容易办成功,往往说说就不了了之了。先从具体的托儿开始,慢慢地发展连带活动。
 
I'm a member of the meetup.com. The one I'm in is for stay at home moms. Well, basically, its moms get togather type of thing, and also for kids to play and make friends. Personally I think it's pretty good. I'm also an organizer of a stay at home moms play group, but not from meetup.com. It's the same thing, moms take turn to host at their homes. it's really to good chance for moms and kids to go out and meet other people. I think sean mama's idea is very good, also raised lot of questions sounds complicated, but actually it's simple. Each playgroup organizer creates it's own mom helping mom group as they already know each other. Speaking of fee, it all depends how moms want to do it. I've heard of moms helping moms, beofre, it's a community type of thing.
 
有的妈妈说得对,要把事情简单化才可以更快地实施。综合了妈妈们的建议,考虑后得出以下一些新构思,欢迎妈妈们继续讨论,

1)小组的定位问题

小组将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如公园聚会,野餐、远足、妈妈之夜等等,让各个家庭互相认识,交流,在大家都熟悉后,各个家庭就可以放心地进行互助了。小组将提供一个信息平台,让妈妈们发布托儿需求和愿意接受托儿的信息。

小组还将和妈妈们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选择学校等,这点与妈妈论坛的性质差不多。

这个小组需要有个更贴切的名字,互助这个范围有点窄。

是否加入小组的都进行正式的登记?还是随便进出?

2)收费问题

有的妈妈同意收费,有的不同意,同意的想由小组统一划价,如每小时5块。首先我觉得不收费、大家互助这种构想比较理想化,实际操作起来将会有困难。服务的小时数欠来欠去的,做成多角债,复杂化。一些不上班的妈妈还可以参与,要上班的比较忙的妈妈参与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如统一收费每小时5块,这是象征式的,里面还含“互助”成份,参与的妈妈们还是要还债的。总觉得比较忙的妈妈不能参与这个小组,有时间的妈妈才可以,但忙的妈妈才是最需要帮忙的妈妈。

所以我赞成每次合理付费的形式。至于托与受托之间的价格(或免费)、责任、地点等详情,应当由当事人议定。考虑到每个参与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如孩子年龄、居住条件环境等。如由小组来统一价格,看来不是很符合实际。这也是把问题简单化。

3)小组目前主要作用

小组将列出愿意托儿服务妈妈的信息,让有需要的妈妈从中选择合适的对象,当然小组也将列出需要托儿服务或其他服务妈妈的信息。我现在做了个简单的格式,有待完善,

愿意托儿

妈妈称呼:BB妈

居住区域:BAYSHORE附近

住房条件:公寓/独立屋/排屋等等

家有无宠物:无

家有无吸烟人士:无

家有小孩:1男10个月/两女,1月个和两岁

是否有车接送:有

可提供托儿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周六周日全天

价格:每小时5-10元/面议

联系方式:613-1234 567 sldfjdlkgj@hotmail.com

备注:不接受6个月以下婴儿/不接受有食物过敏的孩子


需要托儿


妈妈称呼:圆圆妈

居住区域:HULL

需托儿年龄:18个月

食物:自备

食物过敏:无

是否需接送:否

需托儿时间:6月18日 上午8:00-11:00 3小时

价格:20元

联络方式:613-987 6543 wre45@gmail.com

备注:可送孩子到你家或你来我家,最好有年龄相近女孩子做伴。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综合构思,有待各位妈妈来完善。
 
I'm a member of the meetup.com. The one I'm in is for stay at home moms. Well, basically, its moms get togather type of thing, and also for kids to play and make friends. Personally I think it's pretty good. I'm also an organizer of a stay at home moms play group, but not from meetup.com. It's the same thing, moms take turn to host at their homes. it's really to good chance for moms and kids to go out and meet other people. I think sean mama's idea is very good, also raised lot of questions sounds complicated, but actually it's simple. Each playgroup organizer creates it's own mom helping mom group as they already know each other. Speaking of fee, it all depends how moms want to do it. I've heard of moms helping moms, beofre, it's a community type of thing.

是的,只有大家都是不上班的妈妈才可以做到这种互助活动,而且住得比较近。就象我和邻居的几位不上班的妈妈一样,每星期孩子们都有几次的碰面,特别在冬天就更多。有妈妈生日的那个月,我们就出去大吃一顿。
 
Sean Mama考虑得很周到,找你牵头真是找对人了。:D
注册登记比较好,随便进出是个安全隐患。可以用Facebook。
 
Sean Mama总结得真好, 定位明确, 措施具体, 可行性大大提高. 找你牵头真是找对人了!!:)
以下是我对总结的一些想法, JM们继续!

1)小组的定位问题
Sean Mama讲的我全部赞成.
有的妈妈担心一开始就把所有事搅在一起, 会复杂化. 我想所谓定位可看成目标(Objective), 成立之初不必也不可能全部就位, 一步步来, 先从简单的开始.
事实上, 托儿服务可能是最难的, 反而组织大家聚会就容易得多.

这个小组需要有个更贴切的名字,互助这个范围有点窄。
抛砖引玉:
英文:The Ottawa Chinese Parents
中文:渥太华椿萱会

起这个名字最重要的原因是欢迎爸爸们参与进来, 本论坛的积极参与者好象只有永歌是位热心爸爸?

是否加入小组的都进行正式的登记?还是随便进出?
我个人赞成正式登记, 登记时必须给出真实姓名,地址和电话, 其它暂时没想到.这个小组就是方便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的, 所以真实contact是必须的.

至于沟通平台,选择很多.meetup要收费就算了, Facebook不错, MSN也行, Google现在也提供个人空间了. 大家看吧, 我都没意见.

我记得永歌曾建过QQ群, 我没参加唯一的原因是QQ界面是中文的. 都download了, 装的时候面对中文乱码就放弃了.

2)收费问题
Sean Mama讲得真好. 合理付费, 由当事人双方自行议定, 小组只起桥梁作用即可.

如果小组能给出市场指导价, 对不了解行情的妈妈会有所帮助. 比如我就只是觉得$5/hour太少, 但该给多少才合适又没数.
但正如Sean Mama说的, 要把问题简单化。成立之初, 不必不可纠缠细支末节, 收费问题小组完全不涉入, 才最简单易行.

其实以后大家熟了,成朋友了, 当事人双方自愿不收费也挺好. 人缘好的妈妈, 比如wiki, 说不定大家都抢着想帮忙呢. ;)

3)小组目前主要作用
Sean Mama的愿意托儿需要托儿的格式好极了!

不过, 我倒不觉得小组的主要作用是托儿服务, 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 即使这个组的成立缘起于此.
目前看, 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让组员们熟悉起来.组织聚会先?
长远讲, 我希望这个组能成为渥村爸爸妈妈的"组织", 包括准爸爸妈妈. 具体参见Sean Mama的小组定位部分.
 
就wiki妈妈的倡议,想组织一个“渥太华中国妈妈互助小组“,目的是让妈妈们互相帮忙照顾别人的孩子,好让妈妈们腾出一些私人时间,可以去考试、学车、面试、银行、看医生,甚至去按摩、做头发、吃饭、看电影,跟劳工享受一下二人世界等等。现想听取以下各位妈妈的意见,探讨下这个小组的可行性和欢迎程度,而决定组织与否。希望妈妈们踊跃发言。

我先来些建议,

1)以区域分组,例如东区Orlean,中区Carling Wood, 西区Kanata,南区Baheaven,北区Hull等等,有些妈妈如愿意跨区送孩子的也不妨。每区由一妈妈负责统筹该区的互助活动,而我Sean mama 就负责协调各区的互助活动,特别是一些需要跨区的互助。

2)每个妈妈以每次互助来积累小时,每次互助时间起码一小时,不设上限,只要有妈妈愿意照看孩子。由我统计各位妈妈的小时数。

3)如有需要的妈妈发emai给l小组里的所有妈妈,把时间,地点,对妈妈及其家庭的要求,和你孩子特别的需要,都详细的列出来。

4)每小时需要付多少钱?这个我想听听妈妈们的意见。

5)如果积累了很多个小时,而不需要用掉的,又该怎么处理?

另外,我很老实地说,我基本上不需要这互助,因为我很幸运地有足够的后备,家人和邻居。不过我很乐意参与这事,如果妈妈们觉得很有用的话。

我把有意参加的妈妈列出来,

中区(Carlingwood/bayshore) --- 黑人妈妈
我来说两句,既然叫“互助”,就应该免费。

我觉得建卡的方式,比较好。我为别人服务了几个小时,卡上登记几个小时。这样,又方便又好。至于,有人觉得收钱比较清楚,我觉得既然是“互助”服务,如果,要求托儿的家长觉得不好意思的话,要付费,就按“互助团”定的费用表,比如每小时5元,作为donation给统一的分区人负责,比如sean mama什么的。然后,钱多出来,大家各区举行活动的时候拿出来统一使用。对于,服务多的妈妈,可以考虑在聚会的时候,把收集来的资金,买礼物或礼品卡奖励给卡上小时数最多的个人。这样,是不是更像“互助”的概念啊。否则,如果单纯的付费的话,好像就不体现“互助”的精神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