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组织“渥太华中国妈妈互助小组“咨询意见

我来说两句,既然叫“互助”,就应该免费。

我觉得建卡的方式,比较好。我为别人服务了几个小时,卡上登记几个小时。这样,又方便又好。至于,有人觉得收钱比较清楚,我觉得既然是“互助”服务,如果,要求托儿的家长觉得不好意思的话,要付费,就按“互助团”定的费用表,比如每小时5元,作为donation给统一的分区人负责,比如sean mama什么的。然后,钱多出来,大家各区举行活动的时候拿出来统一使用。对于,服务多的妈妈,可以考虑在聚会的时候,把收集来的资金,买礼物或礼品卡奖励给卡上小时数最多的个人。这样,是不是更像“互助”的概念啊。否则,如果单纯的付费的话,好像就不体现“互助”的精神了。

免费不太现实。比如我天天上班,只有使用托儿服务的可能,基本不可能帮别人看孩子。如果免费,那我可赚大发了。:evil:

Sean Mama说得很清楚,小组只是联络信息平台,具体交易双方自行管理。可以互助交易,也可以金钱交易。但程序上尽量简单为好。
 
Name? OCCAP--Ottawa Chinese Children And Parents
中文名字:家庭互联网----家庭似的 互助 联系 活动 网络

是否需要每个区域找一个主要联系人呢?Orleans,Kanata,Downtown,Barrhaven...
 
。。。。我是爸爸~不过。。看都是妈妈不太好插嘴。呵呵
有个想法闪过。。。
关于收费问题,不知道这样可行不可行
收费是应当的,然后组织定一个价钱,然后每区有一个人负责管理。
每个月结算,托儿的按小时,受托的也按小时,减去差额,多出的小时付钱,少的小时补钱。这样会不会公平点。也不相欠。 负责人的话。。。。因为这样的话,需要的工作量相应的会大些,可以考虑收取少量一定佣金,或者大家觉得应该是义务的,都可以。
 
。。。。我是爸爸~不过。。看都是妈妈不太好插嘴。呵呵
欢迎爸爸发言! 永歌也是爸爸, 你并不孤独! 哈哈.

没想到收费问题这么热. Sean Mama的总结说得好, 小组既不提倡也不反对, 完全交由当事人双方决定, 小组只起交流平台作用, 这可以免去很多管理工作.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是责任免除. 如果小组介入托儿服务太深的话, 万一有纠纷,不知小组会不会受影响.

我觉得大家不能期望小组象OEYC或Community Center一样有完备的volunteer机制. 道理很简单, 他们都有全职/兼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协调.
 
呵呵,当然了,照我那样的设想,责任,等等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不过,我想,这里面的基本都是妈妈,人都是一届一届的,但是短时间内也算是比较稳定的一种关系。这个也不是个赢利性的东西。长期的话,现在是sean mama自愿牵头,然后算是义务,但是,以后呢,这一批孩子都长大点了,基本这批妈妈就不会再有太多的精力去想这些问题了。。。。。以后来的,有多少个sean mama呢。。。所以,我想,这中间,如果多少让管理和组织的人有点或多或少的报酬,让有能力又可以全心在家带孩子的那些妈妈也有个机会服务大家,而有不觉得吃亏。让这个小组就像学校的学生会那样,一届一届的延续下去,也是一个贡献。。。。
 
嘻嘻,总算有另一个爸爸出现了,握握手!
Sean Mama拿个主意吧,运行起来就好,其他的东西都可以逐步协调。
 
xiegen, 咱俩的目标(让组织管理的人别太吃亏)一致,方法不同.
你的方法是让管理和组织的人有点报酬,我的方法是让管理和组织的人是省点事.
长远来讲, 你的方法更科学.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慈善机构也要提取部分善款做行政费用的原因.
但对这个小组的启动来讲, 我的方法就更简单. 我的想法是先办起来,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当然, Sean Mama和其他组织者的确要做很多义务工, 获得不了什么实惠, 只有大家的尊敬和感谢了. 要不, 咱们每人交点会费什么的?这比抽佣还简单点.

对帮别人带孩子的妈妈, 咱俩的想法和结果一样,不会让他们吃亏的.

大家也讨论讨论其它问题吧, 名字, 沟通平台, 如何报名, 要不要分区, 等等. 我晚上再来写.
 
我知道,先办起来当然好,不过,我觉得这些都是比较烦心闹心的事情,单凭一时的热情,可能会难以维持,如果贸贸然就先启动,最后容易不欢而散的话,那就比较不好了,毕竟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的事情,都是大家的心肝宝贝,有的人敏感,有的人计较,在所难免的。呵呵。。。
大人的问题
小孩的问题
健康的问题
吃饭的问题
小孩之间有矛盾的问题
小组都需要有一定的指导或者规则,好让大家都心理有个数
 
呵呵,当然了,照我那样的设想,责任,等等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不过,我想,这里面的基本都是妈妈,人都是一届一届的,但是短时间内也算是比较稳定的一种关系。这个也不是个赢利性的东西。长期的话,现在是sean mama自愿牵头,然后算是义务,但是,以后呢,这一批孩子都长大点了,基本这批妈妈就不会再有太多的精力去想这些问题了。。。。。以后来的,有多少个sean mama呢。。。所以,我想,这中间,如果多少让管理和组织的人有点或多或少的报酬,让有能力又可以全心在家带孩子的那些妈妈也有个机会服务大家,而有不觉得吃亏。让这个小组就像学校的学生会那样,一届一届的延续下去,也是一个贡献。。。。

谢谢爸爸们的捧场!是的,进来妈妈论坛的爸爸妈妈一般两年左右就毕业跳槽了,那时候孩子大了,工作也继续了,上来的时间就少了。还在发问的是新妈妈,回答问题的是老妈妈。如果参与管理的人有报酬(相信这是象征性的),责任就大了,不管你怎样平衡,还是有人对你的工作不满,担心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如果参与管理的人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义工,反而容易平衡关系,因为没有利益冲突。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xiegen, 咱俩的目标(让组织管理的人别太吃亏)一致,方法不同.
你的方法是让管理和组织的人有点报酬,我的方法是让管理和组织的人是省点事.
长远来讲, 你的方法更科学.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慈善机构也要提取部分善款做行政费用的原因.
但对这个小组的启动来讲, 我的方法就更简单. 我的想法是先办起来,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当然, Sean Mama和其他组织者的确要做很多义务工, 获得不了什么实惠, 只有大家的尊敬和感谢了. 要不, 咱们每人交点会费什么的?这比抽佣还简单点.

对帮别人带孩子的妈妈, 咱俩的想法和结果一样,不会让他们吃亏的.

大家也讨论讨论其它问题吧, 名字, 沟通平台, 如何报名, 要不要分区, 等等. 我晚上再来写.

我的想法和你的比较接近。:)
 
我知道,先办起来当然好,不过,我觉得这些都是比较烦心闹心的事情,单凭一时的热情,可能会难以维持,如果贸贸然就先启动,最后容易不欢而散的话,那就比较不好了,毕竟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的事情,都是大家的心肝宝贝,有的人敏感,有的人计较,在所难免的。呵呵。。。
大人的问题
小孩的问题
健康的问题
吃饭的问题
小孩之间有矛盾的问题
小组都需要有一定的指导或者规则,好让大家都心理有个数

这是位很感性很细心的爸爸,孩子妈很幸福呀。

我比较乐观,做事喜欢凭感觉(但对的时候占多 :)。你说的对,“毕竟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的事情,都是大家的心肝宝贝,有的人敏感,有的人计较,在所难免的“。所以小组都不参与这些烦事,暂时只提供一个发放信息的平台,让参与者自行解决。我十分同意小组提供一些指导规则,这个需要大家来共同制定和遵守。另外,托儿和受托的家长也要积极反馈意见,来进一步完善小组的指导规则。
 
讨论讨论具体问题吧. 我先冲了, 大家尽管拍.

1. 名字
英文:
OCCAP - Ottawa Chinese Children And Parents
OCP - Ottawa Chinese Parents

是不是应该加个 club, association 什么的?

中文:
家庭互联网
渥太华椿萱会 - 这个名字有点太古了, 我提个下面的吧
渥太华家庭联谊会
 
2. 交流平台

直接在妈妈论坛开个分坛, 怎么样?
最大的好处是只要上来妈妈论坛就可以看到, 方便大家知道.

另外找地的话, Facebook不错.
 
3. 分区
我觉得要分区. 因为这个小组是方便大家实际生活的, 住得太远的家庭, 不太容易聚起来, 也很难帮得上忙.

至于怎么分, 要看愿意参加的人都住在哪了. 暂时先分东西中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