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看《潜伏》话“军统”<zt>

看《潜伏》谈“军统” (五十三)


[FONT=宋体]3.5 [/FONT][FONT=宋体]王克敏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文说了,北平沦陷之后几个月,1937年12月14日,日本鬼子在华北扶植了又一个傀儡政权,即以汉奸王克敏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个名字起得极为可气,因为他与[/FONT][FONT=宋体]1912[/FONT][FONT=宋体]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名字完全一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后世史家为了避免叙事上的混淆,往往加一个定语,称中山先生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FONT][FONT=宋体]对王克敏成立的所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则称其为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克敏,生于[/FONT][FONT=宋体]1879[/FONT][FONT=宋体]年,浙江杭州人,字叔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克敏是前清举人,曾任职清政府驻日使馆,回国后任职于外交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克敏是一个财政官僚,[/FONT][FONT=宋体]段祺瑞[/FONT][FONT=宋体]执政期间曾出任中国银行总裁,并且三度出任财政部长。北伐成功后,蒋介石曾通缉王克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FONT][FONT=宋体]宋哲元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中,[/FONT][FONT=宋体]王克敏曾担任[/FONT][FONT=宋体]委员,还曾在东北政务委员会、北平政务委员会等任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看王克敏的照片,其外貌令人望而生厌,毫无政治家的风范,骨瘦如柴不说,整天佝偻着身体,像个晒干的虾皮。由于两眼畏光,王克敏终日戴着个黑眼睛,人称“王瞎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实际上,这是老了以后,看王克敏年轻时的照片,还是比较周正的。[/FONT]​
[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7月,平、津两地相继陷落,各种各样的失意政客们仿佛一下找到了主心骨,争先恐后地跳了出来。有时候看那段历史,真奇怪素以讲求气节闻名的中国,哪来的那么多汉奸。[/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日寇占领北京之前,涉及到管理[/FONT][FONT=宋体]北平的全部行政、军政职务,均由29军的几位高级军官兼任。他们一旦撤离,北平就等于没有政府了,换句话说,没人管了,所以不能全走,总得留几个人。因此,[/FONT][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7月28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宋哲元率部撤离北平之前,将他自己担任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和秦德纯担任的北平市市长等职务,全部交给张自忠“代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FONT][FONT=宋体]张自忠只“代理”了10天。[/FONT][FONT=宋体]7[/FONT][FONT=宋体]月29日[/FONT][FONT=宋体],日寇进城,[/FONT][FONT=宋体]张自忠勉强周旋了几天就干不下去了,只能于8月7日黯然离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8[/FONT][FONT=宋体]月8日[/FONT][FONT=宋体],日军接管北平防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就因为干了这10天,张自忠还背上了一个“汉奸”的名声,[/FONT][FONT=宋体]舆论都称其为“华北头号汉奸”,报纸上[/FONT][FONT=宋体]的标题称其为“自以为忠”[/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实际上,宋哲元走的时候,对于究竟留下张自忠还是秦德纯,曾有过争论,因为谁都知道留下的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而且肯定背上“汉奸”的骂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最后的结果是张自忠留下了。这个时候真的不能责怪谁,总得有人留下——走的,是为了保留抗日的火种;留下的,是为了与日寇周旋,尽可能保全百姓。好比[/FONT][FONT=宋体]公孙杵臼与程婴,一为其易、一为其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9[/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张自忠[/FONT][FONT=宋体]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说:“华北沦陷,我以负罪之身,转战各地,每战必身先士卒,但求以死报国。西北军出了个韩复榘,我张自忠决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到后来,张自忠以一种近乎“自杀”的方式选择与日军决一死战,其内心深处,未尝没有以死来洗脱“汉奸”罪名之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7[/FONT][FONT=宋体]月29日[/FONT][FONT=宋体],日寇进城,当天就成立了[/FONT][FONT=宋体]“北平市地方治安维持会”,搬出了老政客江朝宗担任“会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江朝宗,[/FONT][FONT=宋体]1861[/FONT][FONT=宋体]年生,安徽旌德县人,北洋系的重要人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历史上,[/FONT][FONT=宋体]江朝宗以“一分钟总理”而闻名,实际上没有这么惨。[/FONT][FONT=宋体]1917[/FONT][FONT=宋体]年, "辫帅"张勋入京,“调停”黎元洪总统府与段祺瑞国务院发生的“府院之争”,当时连内阁成员都不是的步军统领江朝宗趁机于1917年6月12日当上了代理国务总理,在大家的强烈反对下于6月24日卸任,一共当了12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北平市地方治安维持会”的成立虽然是在[/FONT][FONT=宋体]7[/FONT][FONT=宋体]月29日[/FONT][FONT=宋体],但江朝宗一直躲在家里,没敢“就职”。一直到8月8日日军接管北平防务之后才敢露面。8月19日,江朝宗又当上了伪北平市市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相比之下,天津的高凌蔚可就比[/FONT][FONT=宋体]江朝宗“痛快”多了。[/FONT][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7月31日[/FONT][FONT=宋体],天津沦陷的第二天, 高凌蔚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成立了“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给人的感觉,好象他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五十四)

[FONT=宋体]有了平、津两地的“示范”效应,在华北的沦陷区范围内,很快出现了一大批[/FONT][FONT=宋体]“维持会”,为日本人做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不知道日本人对于这一点有没有感到意外,即在被他们侵占的国家中,居然会有这么多人主动与侵略者合作,而且是死心塌地的那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看看当时的形势,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汉奸。[/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简单地说吧,一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相比于日本,中国确实太弱小了,很多人看不到抗日的前途在哪里,既然没有前途,那还不如投机一把,分一杯“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话说回来,即便是看不到抗日的前途,毕竟在4万万五千万同胞中,甘愿当汉奸的人,总归是少数。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自甘堕落的都是些什么人,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年的汉奸,特别是那些头面人物,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有四类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一是留日回来的,包括那些与日本有着种种瓜葛的人,如[/FONT][FONT=宋体]殷汝耕、如王克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上世纪初,留日学生在中国政界和军界有相当的影响力,自清末的中国开始“睁开眼来看世界”之后,形成了一股留学潮,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同文同种,又是当年的世界强国,大批的人到日本学习。这些人当中,自有大批的民族菁英,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形成了一批“亲日派”。一旦出现什么风吹草动,这些“亲日派”朝哪个方向倒不问可知。所以郁达夫会说:“读书人当汉奸,应该罪加一等”。[/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二是失意政客,主要是北洋军阀的残渣余孽。这些人刚刚失去统治者的地位,急需找回他们的“话语权”,等待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太长时间,不一定是日本人来,不管谁来了,只要是变了天,这些人不跳出来闹出点动静,反倒是一件奇怪的事情。[/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是过气军阀,最典型的就是张敬尧、石友三辈。这些人的头脑中,本就没有任何民族大义可言,有奶就是娘,谁得势我就靠上谁,到什么时候也吃不了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四是社会渣滓,这些人往往不是汉奸中的头面人物,但却是最凶残的那种,最典型的就是上海的吴四宝。这些人不但没有民族大义,连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也可以说根本就不是人,所以其危害反而最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谓“维持会”,毕竟重在“维持”,时间长了是不行的。而且,这些各地的“维持会”,彼此之间并无统属关系,虽说都听命于日本人,但时间长了,在协调配合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急需“统合”起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日本华北方面军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喜多诚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喜多诚一,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1936年3月任驻华使馆武官。1937年8月喜多诚一任华北驻屯军[/FONT][FONT=宋体]特务机关长,[/FONT][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9月4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任命[/FONT][FONT=宋体]喜多诚一[/FONT][FONT=宋体]为[/FONT][FONT=宋体]华北方面军特务机关长,少将军衔。并令喜多诚一尽快着手“在华北建立政权”。[/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喜多诚一、影佐侦昭、晴气庆胤、[/FONT][FONT=宋体]今井武夫,都是日军中的“谋略专家”,专事分化瓦解的“政战工作”,中国大批的汉奸,尤其是那些头面人物,多是在这几个人的“牵线”之下,粉墨登场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换句话说,多是被这几个人送上断头台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既然是搞“政府”,总得有几个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人物来牵头,怎么也得是当过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人物,比如在北洋政府里当过“总统”、“总理”一级的,才像是那么回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像江朝宗、高凌蔚之流,形同儿戏般地当过一天半天“总理”的,肯定不行,民众的认可度太低,会坍了“新政府”的台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到这个时候了,基本上,当年有头有脸的老“政治家”们,多已凋零。为数不多在世的也早已南迁,不会留下来等着当亡国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数来数去,喜多诚一圈定了几个人选——吴佩孚、靳云鹏、曹汝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想是想得挺好,派人一接触,三个人都不干,放着“国家元首”不肯当。[/FONT][FONT=宋体]曹汝霖本就是“五四”的惊弓之鸟,当年宅子都给烧了,还差点挨了打,怎么还会出来趟这个浑水!靳云鹏则以“潜心礼佛”为由,婉言谢绝。把喜多诚一气得够戗,说“皇军来了,你们都这样不合作,到底安的什么心!”最后,给曹汝霖安了个挂名的职务了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相比之下,作为军人的吴佩孚,说话就极为直截了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要我出来可以,你们退出华北,再由我出来恢复法统。”[/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9[/FONT][FONT=宋体]年12月4日[/FONT][FONT=宋体],吴佩孚患牙疾,在日本医生的“治疗”之下当场身亡,享年65岁。[/FONT][FONT=宋体]被国民政府追赠“一级上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FONT=宋体]实在没办法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喜多诚一想到了老牌的亲日分子[/FONT][FONT=宋体]王克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时[/FONT][FONT=宋体]王克敏正在香港,[/FONT][FONT=宋体]喜多诚一派“黑龙会”的日本浪人山本荣治与[/FONT][FONT=宋体]王克敏接洽,并陪着他去了一趟日本,敲定了卖国求荣的一系列细节内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FONT][FONT=宋体]“黑龙会”是日本的极右翼组织,最初以谋取中国的黑龙江为目标,故名“黑龙会”。山本荣治并不是一个军人,而是一个不法商人,很早就来到中国,结交了三教九流的人物,成了一个“中国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12月上旬,王克敏回到北平,准备“出山”当汉奸了。[/FONT]
[/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五十五)


[FONT=宋体]王克敏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37年12月14日。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许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怎么会定这么个日子,当不当、正不正的,再等几天,到1938年元旦的时候不好么?再急也不差这半个月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实际上,按[/FONT][FONT=宋体]王克敏的原意,确实是打算着把新“政府”放在1938年1月1日“开张”的。但是,一个意外的情况打乱了他的“部署”——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日本方面认为,趁着中国首都的陷落,新“政府”紧接着第二天登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表现出“连续性”,同时对[/FONT][FONT=宋体]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是一种“打击”,于是临时改变计划,令[/FONT][FONT=宋体]王克敏于第二天将新“政府”挂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12月14日[/FONT][FONT=宋体],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南海居仁堂成立,由于没有找到合适人选,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设“国家元首”,以“行政委员会”负实际的责任,由王克敏任“行政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管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省”级以下,恢复北洋政府时代“省下辖道、道下统县”的行政区划体系,另外尚有北平、天津、青岛等三个“特别市”。[/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克敏欣欣然地当上了汉奸,[/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的“买卖”又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38[/FONT][FONT=宋体]年1月,[/FONT][FONT=宋体]戴笠电令天津站站长陈恭[/FONT][FONT=宋体]澍“剋日赴平[/FONT][FONT=宋体],对[/FONT][FONT=宋体]王克敏、汪时暻二逆予以制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事也怪了,[/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在北平的时候,天天办天津的案子,[/FONT][FONT=宋体]这会儿到[/FONT][FONT=宋体]到天津上班去了,又一趟一趟地往北平跑,办北平的案子——特务处没人了是怎么着,就显着你能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原来,此时的平、津两站,又是一番新天地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大家还记得成立于1937年8月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吧,当时是为了民族救亡而在上海成立起来的一支群众武装。[/FONT][FONT=宋体]与此同时,为适应北平、天津等重要敌占区的武装斗争,[/FONT][FONT=宋体]戴笠要求平、津两站合作,在北方也拉起了一支类似的部队,名字叫做[/FONT][FONT=宋体]滦榆游击司令部,两千多人,总部就设在宝[/FONT][FONT=宋体]坻乡下、[/FONT][FONT=宋体]王文的家里。[/FONT][FONT=宋体]戴笠委派[/FONT][FONT=宋体]王天木为[/FONT][FONT=宋体]滦榆游击司令部司令、[/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为副司令,王文为直属大队大队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戴笠令[/FONT][FONT=宋体]王天木常驻[/FONT][FONT=宋体]宝[/FONT][FONT=宋体]坻,将主要工作重心转移到武装斗争上,北平区的日常工作则交由代理区长毛万里负责。[/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制裁汉奸显然不属于日常工作,[/FONT][FONT=宋体]戴笠也知道他这个前任秘书毛万里不是这块料,前次制裁[/FONT][FONT=宋体]殷汝耕,[/FONT][FONT=宋体]毛万里一点忙没帮上不说,反而差点“折”了尚小姐。这回索性也不弄那假招子了,直接把任务下给了陈恭[/FONT][FONT=宋体]澍,并令北平区全力配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接到命令,与以往一样,陈恭[/FONT][FONT=宋体]澍将工作交给了他的搭档,天津站书记曾澈,只身赶赴北平执行制裁任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早先,[/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等人虽然执行的也是秘密任务,但毕竟置身于中国的地盘,一旦暴露身份,调往他处即可;即便是在工作中出了什么差错,也可以在某些场合下亮明身份,告知对方自己“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俾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谅解。所谓保密,更多的是出于工作的需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如今不同了,北平、天津均已沦陷,[/FONT][FONT=宋体]大家都从“秘密工作者”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地下工作者”、“潜伏者”。一旦暴露了,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那是要出人命的,必须加倍小心。所以,现在的保密,更多的是姓名攸关,不是玩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因此,陈恭[/FONT][FONT=宋体]澍化装成“大款”——钱庄的老板,坐上了去北平的火车。[/FONT]
[/FONT]
 
[FONT=宋体]看《潜伏》谈“军统” (五十六)[/FONT]


[FONT=宋体]当年,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刚到北平的时候,在[/FONT][FONT=宋体]北长街[/FONT][FONT=宋体]租了几间房子,这也就是最初的所谓北平站了。[/FONT]
[FONT=宋体]后来人多了,自己也结婚了,房子不敷使用,于是又在[/FONT][FONT=宋体]卧佛寺街[/FONT][FONT=宋体]租了一所前后四进的大院子,既是陈的家,也是北平站的办公地点,同时也是像白世维他们这些单身汉的集体宿舍,这也就是所谓北平站的站本部了。当年[/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脑子进水“畏罪潜逃”,就是从这里翻墙跑的。[/FONT]​
[FONT=宋体]当然了,象北平站书记王云孙、督察王平一这些人,都另外租房子住在别处,主要是避免被人一网打尽。[/FONT]​
[FONT=宋体]到了[/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犯错误一走了之,为确保安全,北平站自然要搬家,谁知道你跑到哪里去了,出了什么事?所以[/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从归绥回来,谁也找不到了。[/FONT]​
[FONT=宋体]几经辗转,目前的北平站搬到了煤渣胡同西头的37号院,同时这里也是主持日常工作的北平区书记毛万里的家。因此,一到北平,[/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首先来到煤渣胡同,接洽毛万里。[/FONT]​
[FONT=宋体]让[/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大吃一惊的是,煤渣胡同的东口路北,居然就是令人谈虎色变的魔窟——东城日本宪兵队![/FONT]​
[FONT=宋体]换个角度想想也对,最危险的地方才最安全嘛,谁能想到,就在日本宪兵的眼皮底下,居然就是特务处的地下据点呢![/FONT]​
[FONT=宋体]好友相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毛万里马上建议,让[/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住到他家里来,凡事方便。[/FONT]​
[FONT=宋体]这又是一件违反地下工作原则的事——特务处的规定,严禁两个秘密机构发生横的联系,[/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来找毛万里,是在戴批准的前提下做的,本已令人匪夷所思;两个秘密机构的负责人住在同一地方,更是咄咄怪事!一旦发生意外,平、津两单位岂不是让人一网打尽。[/FONT]​
[FONT=宋体]尽管如此,为了“便于工作”,[/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还是住进了毛万里家。[/FONT]​
[FONT=宋体]很明显地,相比于收拾[/FONT][FONT=宋体]殷汝耕[/FONT][FONT=宋体],“制裁”王克敏的任务更加困难了——[/FONT]​
[FONT=宋体]殷汝耕[/FONT][FONT=宋体]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FONT][FONT=宋体],只是中国地盘上的一个非法组织而已。而[/FONT][FONT=宋体]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FONT][FONT=宋体],则是处于敌占区的、有一定社会控制能力的一个政权——尽管他是个伪政权,但他有自己的军队,警察,还有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作为帮凶,不是轻易可以相与的。[/FONT]​
[FONT=宋体]毛万里向[/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介绍,[/FONT][FONT=宋体]王克敏[/FONT][FONT=宋体]的伪政府设在外交部街的外交大楼,戒备森严,想要混进去动手是不太可能的,强攻更是想都别想。[/FONT]​
[FONT=宋体]那么在路上动手行不行呢?[/FONT][FONT=宋体]王克敏[/FONT][FONT=宋体]每天上班,有两辆汽车,一辆是他本人和随从,另外一辆则是四名武装警卫,如影随行,因为王克敏也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不知有多少中国人恨之入骨,因此他平时除了“上班”,几乎哪儿都不去,出门就是两辆汽车,武装警卫。[/FONT]​
[FONT=宋体]听到这里,[/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已经明了,北平站和毛万里除了能为他提供不收费的食宿服务以外,在业务工作上,是不必再指望的了。[/FONT]​
[FONT=宋体]实际上,行前,[/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已经想好了,到了北平,要会见他的两个同学,也是跟他共过患难的好朋友——张作兴和齐庆斌。[/FONT]​
[FONT=宋体]张作兴是[/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在[/FONT][FONT=宋体]军校五期的同学,齐则比他俩低一期,由于三个人都是河北人([/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祖籍福建、籍隶河北,但在北京生长)[/FONT][FONT=宋体],在军校时经常一块儿聊天,慢慢地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FONT]​
[FONT=宋体]北伐过后,三人回到北方,境况都不好——由于他们都是军校出来的,除了训练,打仗,没干过什么工作,也不属于那种一专多能的人才,所以干那些比较大众化的工作,显示不出才能。结果谁也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经常弄到连饭都吃不上的境地。[/FONT]​
[FONT=宋体]这样,三个人又成了患难之交。既然在北方混不下去,反正他们仨都没结婚,于是想方设法凑了一点钱,三人结伴,于1931年去了首都南京。[/FONT]​
[FONT=宋体]看来,当年的[/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们跟现在的看法一样——首都的机会总是会多一点。没想到,跑到南京,照样找不到工作。据[/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回忆,当时他们三个人经常只花几个铜钱买碗面、吃点辣椒,就算一顿饭。[/FONT]​
[FONT=宋体]就这样,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到最后连租房子的钱都没有了,只好当大衣、当手表,眼看就要像当年落魄的戴老板一样流落街头。[/FONT]​
[FONT=宋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FONT][FONT=宋体]考上了“[/FONT][FONT=宋体]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FONT][FONT=宋体],并在这个班里结识了军校的老大哥黄雍和张炎元,并通过二人的介绍,认识了当时正在组建复兴社特务处的[/FONT][FONT=宋体]戴笠,[/FONT][FONT=宋体]跟着又以[/FONT][FONT=宋体]戴的提携,进入[/FONT][FONT=宋体]“参谋本部特务警员训练班”,即我们前面讲过的“洪公祠特训班”了,从此跨入复兴社特务处的大门,并一步登天,成为负责一个“省”站的“方面大员”。[/FONT]​
[FONT=宋体]与此同时,[/FONT][FONT=宋体]张作兴和齐庆斌[/FONT][FONT=宋体]则考上了中央军校宪警班,但他们的运气没有陈恭[/FONT][FONT=宋体]澍好,毕业之后,既没有当上宪兵、也没有当上警察,只好又回了北方。[/FONT]​
[FONT=宋体]张作兴到河北鸡泽县政府谋了一份差使,好不容易熬到了县公安局长,结果河北沦陷、政府流亡,眼下正在北平赋闲。[/FONT]​
[FONT=宋体]齐庆斌比他好一点,毕业以后,靠着同学的介绍,加入了复兴社,并得到了“复兴社华北分社”负责人郑介民的赏识,帮他谋到了复兴社华北分社助理书记的职位。[/FONT]​
[FONT=宋体]按:“复兴社华北分社”和复兴社特务处是两个平行的组织,虽然都属于复兴社,但彼此之间并无统属关系,换言之,加入了复兴社及其所属分支机构,并不意味着进入了特务处。尽管郑介民既是特务处的副处长,又是复兴社华北分社的负责人。好比是一个老板办的两家公司,你进入了他的甲公司,并不意味着你同时也是乙公司的人。[/FONT]​
[FONT=宋体]前面说了,由于复兴社的机构越来越庞大,逐渐卷入了国民党内部盘根错节的派系斗争,更重要的,在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中,复兴社丢了“大”人。[/FONT][FONT=宋体]蒋介石震怒之下,严令解散[/FONT][FONT=宋体]复兴社,改组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眼下是1938年初,正处于要改还没改的当口,作为复兴社华北分社助理书记的齐庆斌,基本上也等于失业在家,正在北平等着另外安排工作。[/FONT]​
[FONT=宋体]相比之下,[/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可算是“春风得意”了,虽然干的特务职业不那么令人向往,但毕竟也是一省“大员”,况且还掌握着一支武装部队,最起码帮老同学安排个工作还是不成问题的。[/FONT]​
[FONT=宋体]因此,[/FONT][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准备把[/FONT][FONT=宋体]张作兴和齐庆斌都推荐到“滦榆游击司令部”去工作,而且起点都不低,一下子就是第三、第四把手,准备让齐庆斌当“滦榆游击司令部”参谋长。张作兴则为“滦榆游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FONT]​
[FONT=宋体]陈恭[/FONT][FONT=宋体]澍的本意,当然是提携老朋友,况且他知道这两个人的才能,都不是一般人,又知根知底,可以绝对信任。[/FONT]​
[FONT=宋体]但他不会想到,这两个铁哥们跟着他,几乎一天好日子也没过上,日后还要吃大苦、受大罪,连命都几乎丢掉。[/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五十七)


[FONT=宋体]老友相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谈起近况,张、齐二人彼此常有走动,倒是陈恭澍,一天到晚鬼头鬼脑、躲躲藏藏,不知道在搞些什么名堂。[/FONT]

[FONT=宋体]陈恭澍很坦率,明明白白地告诉二人自己的工作性质,以及此行到北平的目的,并明确要求张、齐二人予以协助。[/FONT]

[FONT=宋体]——把特务处最极端的机密泄露给不相干的外人,这又是一种违反纪律的行为,但陈恭澍并不担心,因为彼此之间有这个信任度,即使不成,也相信张、齐不会出卖他。[/FONT]

[FONT=宋体]对此,俩人都认为非常困难。齐庆斌说,这种事如果没有内线,根本无从下手,但是要想从内部拉出一个人来,谈何容易!如果是想往[/FONT][FONT=宋体]王克敏[/FONT][FONT=宋体]身边派进一个人去,那就更难了,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没有合适的人,第三,没有内线的配合,外边的人也派不进去。所以,关键还是要在内部寻找线索。[/FONT]

[FONT=宋体]不愧是军校出来的,虽然没有干过一天特务,但齐庆斌说的话可一点都不外行。[/FONT]

[FONT=宋体]三人边吃边聊,陈恭澍问起二人的打算,并趁机邀请他们参加[/FONT][FONT=宋体]“滦榆游击司令部”[/FONT][FONT=宋体]的工作。[/FONT]

[FONT=宋体]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张作兴一口应承。[/FONT]

[FONT=宋体]齐庆斌却说,现在复兴社华北分社助理书记的工作还没有办交接,要等上级派人联络后才能决定。[/FONT]

[FONT=宋体]对此,陈恭澍心中暗笑,复兴社都快解散了,你还在等着办交接?你跟谁办交接去!这哥们,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么“迂”,难怪找不到好工作![/FONT]

[FONT=宋体]其实这点事很简单,陈恭澍只需要跟齐庆斌的顶头上司郑介民打个招呼就行了,但他并没有说破,只是说那好吧,等你办好交接报到就行了。[/FONT]

[FONT=宋体]这时张作兴忽然说,我家的街坊,武老先生,原来是东北军的旅长,据说他有个手下,现在在给王克敏当卫队长,似乎这是一条可用的线索。[/FONT]

[FONT=宋体]陈恭澍一听马上来了神,他当即向张作兴提了几个问题 第一,这位武老先生的政治倾向怎么样, 第二,他跟那个卫队长是什么关系。[/FONT]

[FONT=宋体]张说,政治倾向肯定没问题,只要一提日本人他就咬牙切齿,拍桌痛骂;至于那个卫队长,武老先生是老军头了,虽然从军队退下来了,但最喜欢炫耀当年“过五关斩六将”那点事儿,一说就是谁谁在我手下当过团长,谁谁在我手下当过营长,唯独一提这个人,就破口大骂,说丢了他的人,干什么不好,非要给[/FONT][FONT=宋体]王克敏[/FONT][FONT=宋体]当看家狗,有机会非得当面教训他。[/FONT]

[FONT=宋体]陈恭澍听了,问张作兴有没有可能安排他和这位武老先生见个面。张作兴说我们经常聊天,很熟,应该没有问题。[/FONT]

[FONT=宋体]于是三人约定,过几天见面再研究此事。陈恭澍要求张作兴在这几天中,要多与武老先生沟通,尽可能多了解一些情况,但不必谈具体的,到时候陈恭澍自己会与他谈。[/FONT]

[FONT=宋体]因张作兴没有受过特务训练,陈恭澍怕他万一哪句话说得不得体,节外生枝,反为不美。[/FONT]

[FONT=宋体]回到北平站,陈恭澍给南京特务处本部打了一通电报,要求了解武老先生的情况。[/FONT]
[FONT=宋体]三天之后,哥几个如约见面,消息令[/FONT][FONT=宋体]陈恭澍极为振奋。[/FONT]​
[FONT=宋体]张作兴[/FONT][FONT=宋体]说,放心吧,你要的东西他都能提供。原来,[/FONT][FONT=宋体]张作兴[/FONT][FONT=宋体]找到武老先生,了解他那个后辈的情况。武老打保票说,张老弟你放心吧,他这个人我了解,即便帮不了什么也不会出卖咱们。[/FONT]​
[FONT=宋体]武老说,这个人姓卞,名义上号称王克敏的卫队长,实际上手下没有几个人,只是干个看家护院的勾当。王克敏出门的时候,没他什么事,另有贴身警卫,那才是真正的心腹。[/FONT]​
[FONT=宋体]另外,武老说,卞队长其实很清苦,每周只有一天能回家,其他时候都得在王克敏家值班,也挣不了几个钱,经常发牢骚,说要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谁会来干这种挨骂的事。[/FONT]​
[FONT=宋体]这时陈恭澍发现一个问题,说你问了这么多,他不觉得奇怪吗?张作兴[/FONT][FONT=宋体]说他问了,我说是想介绍个朋友给你。他说好啊,只要是朋友怕什么。[/FONT][FONT=宋体]陈恭澍[/FONT][FONT=宋体]说那就明天,你介绍我们认识一下。[/FONT]​
[FONT=宋体]此时,特务处本部的电报也已经回了过来,大意是此人曾当过东北军的旅长,现带着小妾住在北平,政治倾向上未发现明显问题。[/FONT]​
[FONT=宋体]有了这个覆电,[/FONT][FONT=宋体]陈恭澍[/FONT][FONT=宋体]心里就更踏实了,可以放开与武老先生谈了。[/FONT]​
[FONT=宋体]次日,[/FONT][FONT=宋体]张作兴[/FONT][FONT=宋体]陪着[/FONT][FONT=宋体]陈恭澍[/FONT][FONT=宋体]拜会了武老。[/FONT][FONT=宋体]陈恭澍[/FONT][FONT=宋体]自称姓赵,是天津某钱庄的老板,但话里话外,多少透露出一些信息,是针对王克敏去的。[/FONT]​
[FONT=宋体]武老则非常坦诚,说我已经是废人一个了,如果国家有用我的地方,义不容辞![/FONT]​
 
[FONT=宋体]看《潜伏》谈“军统” (五十八)[/FONT]


[FONT=宋体]话一说开了就好办了。陈恭澍直奔主题,武老说,他这个人我还是了解的,即便帮不上忙也不至于把我给抖喽出去。这样,他每星期四回家,一周就这么一天,我去找他,探探口风。[/FONT]​
[FONT=宋体]陈恭澍表示同意,但提示了几个谈话要点,一是不要过于直截了当,免得吓着他,再往下就不好谈了;第二,如果有门儿,也不妨试探一下,看他有什么要求,让他尽管提。[/FONT]​
[FONT=宋体]彼此约定了周五再次见面,陈等告辞出来。陈恭澍拿了200块钱,让张交给武老,给卞队长的孩子买点吃的,别让武再往里搭钱。[/FONT]​
[FONT=宋体]好不容易等到周五,陈来到武家。消息不太好,卞队长见到武老,本已感到奇怪,看他还买了东西,以为是来托他找王克敏帮忙办事的,于是说,小小不言的事情,我还能说句话,但大事我可帮不上忙。[/FONT]​
[FONT=宋体]武老看他误会了,就说,我不是为私事来的,也不是为你我个人的事情来的。卞队长一听脸色就变了,好像连听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FONT]​
[FONT=宋体]武老看他这样,觉得不宜再往下谈了,于是只是说:希望你把国家和民族放在心里,不要害怕。并约定下周四再和他见面。[/FONT]​
[FONT=宋体]陈恭澍听了很失望,于是他又以请教的语气问武老,既然卞队长不肯直接动手,那么配合我们,来个里应外合怎么样?[/FONT]​
[FONT=宋体]武老是军人,对特务不在行,讲打仗、动武,那绝对够给陈恭澍当师傅的。直接告诉他没有这种可能,因为彼此谁都不认识谁,又没有方便快捷的联系方式,谈何“里应”?怎么“外合”?一旦出了差错,要捅大漏子的。[/FONT]​
[FONT=宋体]陈恭澍想想也对,武老劝他不要着急,说下礼拜四我还去,说什么也得让他想个办法。[/FONT]​
[FONT=宋体]北平这边一时摸不到头脑,南京那边,[/FONT][FONT=宋体]戴老板可等不及了,一通电报接着一通电报,当然语气上对陈恭澍还是很客气,左一个“恭澍兄”、右一个“恭澍兄”,但意思都是一个——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制裁”之事到现在还没有着落。[/FONT]​
[FONT=宋体]三催两催,把一向冷静、工作四平八稳的陈恭澍也给催急了,决定放弃眼前这种“温吞水”、按部就班式的工作思路——学王文,来硬的,不惜一切代价搞一次强攻式的“狙击”,非得把王克敏这个老小子给“办”了不可![/FONT]​
[FONT=宋体]于是陈恭澍当即电令王文,立刻在天津站行动组和[/FONT][FONT=宋体]“滦榆游击司令部”两个单位中挑选十名“忠勇之士”,并预备枪械,听候指示,随时准备赴平动手。[/FONT]​
[FONT=宋体]武老那边,要等一周时间,到星期五才能有进一步的消息,陈恭澍在北平坐守愁城,又没有办法可想。这天,毛万里谈起,说北平区下属两站之一的陈资一站长想请陈恭澍吃个饭,饭后还可以摸“四圈”。[/FONT]​
[FONT=宋体]陈和毛二人,都是麻将高手。当年,陈恭澍与戴老板初见面时,就是在麻将桌上,当时陈正好手风不顺,戴还替他摸了几把。[/FONT]​
[FONT=宋体]眼下,陈恭澍一天烦都烦死了,哪里有这个雅兴,但知道大家看他心中郁闷,都是好意,也不好推辞。[/FONT]​
[FONT=宋体]于是,平、津两地三个秘密单位的负责人,冒着生命危险坐在一起吃饭、喝酒、搓麻。[/FONT]​
[FONT=宋体]除了二陈、毛万里,牌桌上还有北平区的一个会计,大家一边玩一边聊。打着打着,会计忽然冒出这么一句:“听说王瞎子也是高手,每打必赢。”[/FONT]​
[FONT=宋体]大家谁也没搭他这个茬儿,于是他接着说道,“据说王瞎子经常到铁路俱乐部去玩牌。”[/FONT]​
[FONT=宋体]听到这里,陈恭澍猛地一震,刚要追问,见毛万里朝他使了个眼色,就忍着没说话。[/FONT]​
[FONT=宋体]四圈牌罢,各回各家,陈恭澍迫不及待地问毛万里。毛说,你来北平的特殊使命,我们这里没有几个人知道,我怕你一问引起他人注意。而且那个会计胆子特别小,不要节外生枝,关于铁路俱乐部的事情,我另外帮你打听就是了。[/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五十九)


[FONT=宋体]好不容易等到了星期五,陈恭澍又去会武老,本不抱希望的他,居然意外地听到了好消息。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首先,卞队长依然坚持反对在王克敏家里动手。很显然地,这样做肯定会将他自己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是反抗还是怎么着——反抗会伤了自己人,不反抗,难道挺着挨枪子儿不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另外,王家是大宅门不是轻易能攻得进去的,即便进去了, 面对众多门户,一时也不一定能找得到王克敏,时间耽误得久了,必有麻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同时,卞队长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情报——每星期二,王克敏要外出与日本特务机关长喜多诚一会面,地点在“平汉铁路俱乐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恭澍大喜——这不就是会计口中的“铁路俱乐部”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原来,王克敏不是去玩牌,而是每周要向他的日本主子、特务机关长喜多诚一汇报工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更绝的是,“平汉铁路俱乐部”就在煤渣胡同东口路南,门牌号码是20号,恰与煤渣胡同西口的37号北平站遥遥相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也太巧了——老天要把王瞎子往枪口上送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卞队长介绍,王克敏每次都是星期二下午两点准时到达“平汉铁路俱乐部”,如果打算对王克敏有所动作的话,在这里应该是最为理想的场所了。因为王克敏除了到外交大楼上班以外,这里是他唯一外出的地方了,别地儿他是不去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三,卞队长提出,一旦出了事,他自己的饭碗肯定是砸掉了,会不会被怀疑也很难说,所以事成之后,希望对她和家属予以适当的安排。[/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对此,武老对陈恭澍说,我已经替你答应了卞队长,事成之后一定对他有一个说法。陈恭澍说那是肯定的,让他到天津去,我给他安排住处,愿意干什么工作,可以商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同时,陈恭澍对武老帮的大忙表示了衷心的感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回到北平站,陈恭澍当即电令天津的王文挑选六名行动队员,即刻前往北平集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利用这段时间,陈恭澍仔细地了解了“平汉铁路俱乐部”的情况。[/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FONT][FONT=宋体]平汉铁路原名京汉铁路,建成于1906年4月1日,是甲午战争后中国第一条准备自主兴建的铁路,1928年改名为平汉铁路。平汉铁路的建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FONT][FONT=宋体]水道与驿道为主的交通格局。依赖于这条铁路,汉口迅速繁荣起来,成为南北要冲和重要的水陆码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平汉铁路自前门起,至湖北汉口市玉带门止。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平汉铁路的“北平火车站”叫“平汉铁路正阳门西车站”,1958年建新北京站的时候拆除,其原址在前门的西侧,即现在“大碗茶”、肯德基的那块地儿。而不是我们大家现在还能看到的、前门东边的那个老火车站,那个车站的全名叫做[/FONT][FONT=宋体]“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是北京到奉天(沈阳[/FONT])[FONT=宋体]铁路的起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平汉铁路俱乐部”系平汉铁路高级职员的休闲娱乐场所,北平陷落之后被鬼子强行征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克敏每次来的时候,随身依然是两部汽车,一辆是他自己和随从,另一辆车上有四名武装警卫,到了以后,每次都是警卫们先下车,然后再保护王克敏下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卞队长介绍,此时动手是唯一的时机——由于这里并不是伪政府的机构或办公地点,因此警卫要松懈得多,只是门口有两名不带枪的警察,这些警察都是原来的留用人员,并非铁杆汉奸,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不会舍死相拼。因此,只要解决随身警卫即可直接面对王克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大家不要忘记,就在“平汉铁路俱乐部”的斜对面,还有一个日本鬼子的杀人魔窟——东城日本宪兵队!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宪兵队不可能坐视不理,这才是“制裁”行动最大的变数所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这里要介绍一下煤渣胡同和几个重要地点的相对位置。[/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笔者没有找到当年的老地图,从网上找了一张地图修改了一下(我博客中有),能看出个大概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煤渣胡同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东口,临着东四南大街,现在叫东单北大街,再往东,隔着马路,正对着的是东堂子胡同;西口连着南北向的校尉胡同,从校尉胡同的北口出去,是东安市场;从校尉胡同往南就是协和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煤渣胡同是旧北京一条很出名的胡同,清朝著名的“神机营”就在这条胡同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清朝末年曾有“帝师王佐”、“鬼使神差”的说法。在“神机营”当差的,就叫“神差”;隔马路与煤渣胡同相连的东堂子胡同里,是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中国最早的外交部门,由于当年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鬼子”,所以在这里当差的,就叫做“神差”,合起来叫做“鬼使神差”。[/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东城日本宪兵队”[/FONT][FONT=宋体]的驻地,正是当年“神机营”的大院子[/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从地图上看,[/FONT][FONT=宋体]“平汉铁路俱乐部”和特务处北平站在路南,正好把着一东一西两个路口,东城日本宪兵队则在路北,离“平汉铁路俱乐部”约有100多米的距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因此,动手之后,往西跑是自投罗网。唯一的撤退路线,就是往东,出了胡同就是宽阔的大街,四通八达,如果是骑自行车,几分钟就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FONT]​
[/FONT]
 
[FONT=宋体]看《潜伏》谈“军统” (六十)[/FONT]


[FONT=宋体]根据陈恭澍的要求,1938年3月中旬,王文带着六名“忠勇之士”赶到北平,向陈恭澍报到。六个人分为两组,担任主攻一组的,负责人叫兰子春,另一组三人负责掩护,组长王文璧,就是王文的弟弟。[/FONT]
[FONT=宋体]据王文向陈恭澍汇报,他们此行带了六支“二十响”的驳壳枪,子弹200发,管教把王克敏打成筛子。[/FONT]
[FONT=宋体]按:驳壳枪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手枪了,尤其是“二号”驳壳枪,与咱们在电影中和军事博物馆中看到的驳壳枪不完全一样(博客中有示意图),其弹夹长出来一块,与枪柄一样长,其中可装20发子弹,在自动挡的时候可以连发,几乎相当于微型冲锋枪了。如果几支枪同时对准一个目标打连发,几乎无有生理。[/FONT]
[FONT=宋体]陈恭澍觉得应该与参加行动的突击队员们见个面,一方面是认识一下,同时,自己露个面,对大家也是一种勉励。对此,王文深以为然。[/FONT]
[FONT=宋体]“然”是“然”了,这个面怎样见法,可是大费周折。这里是敌后,总不可能把大家都弄到北平站去聚会,更不可能像现在似地,找个酒店住两天,包个会议室,大家沏杯茶,摆点水果,搞个茶话会吧。[/FONT]
[FONT=宋体]最后商定,在东四的一个烧饼铺聚齐,大家分头前来,避免引人注意。[/FONT]
[FONT=宋体]次日,王文陪着陈恭澍到了餐馆,大家已经都到了,陈恭澍一看,一人一件老棉袄,一条缅裆裤,就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人了[/FONT]
[FONT=宋体]不要小看这个裤子,每人裤腰上都别着一支二十响呢。此前,王文已告诉自己手下的人,与自己同桌的,就是此次行动的最高指挥,人称“辣手书生”的陈先生了。[/FONT]
[FONT=宋体]席间,王文悄悄告诉陈恭澍,那个瘦高个子就是自己的弟弟王文璧,另一个黑大汉就是执行主攻任务一组的组长兰子春。这样,制裁行动的指挥者和执行者,就算认识了。[/FONT]
[FONT=宋体]饭罢,大家各自付账走人, 陈恭澍带着王文到煤渣胡同“踩点”,并提醒王文,不要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行动是一方面,关键是那个[/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东城日本宪兵队”就在旁边,那可不是吃素的。[/FONT]
[FONT=宋体]对此,王文慨然道:“既然决定了要搞他一家伙,就不想那么多了,视若无睹,当它不存在就是了。”[/FONT]
[FONT=宋体]就此, 陈恭澍与王文敲定了最后的行动方案。[/FONT]
[FONT=宋体]1938[/FONT][FONT=宋体]年3月28日[/FONT][FONT=宋体],阴风惨惨,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FONT]
[FONT=宋体]由于没有快速的交通工具,无法采用尾随的方式追踪王克敏的坐车。同时,由于[/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东城日本宪兵队”的存在,谁也不愿意从这里经过,宁愿绕着走,万不得已非得路过的话也不会有人在这里停留,因此煤渣胡同内行人非常稀少,如果采用在“平汉铁路俱乐部”门前“蹲守”的方式等待王克敏前来,会显得非常“扎眼”,说不定没有等到王克敏,却等来了日本鬼子的盘查。[/FONT]
[FONT=宋体]因此,陈恭澍他们经过事先的几次演练,已经把时间拿捏得非常准确。[/FONT]
[FONT=宋体]发起攻击的时间就是王克敏到达的时间,即下午2点,整个行动由陈恭澍发动,其位置在东四南大街路东、正对煤渣胡同东口的一个卖豆汁的小摊。[/FONT]
[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点50分,兰子春小组到达煤渣胡同,在东口逡巡。[/FONT]
[FONT=宋体]为避免引人注意,此前,王文带着第二小组从金鱼胡同东口向西,[/FONT][FONT=宋体]穿过校尉胡同,从西口进入煤渣胡同,向东走到[/FONT][FONT=宋体]“平汉铁路俱乐部”,王文璧等假意修理自行车停在20号门前,王文则继续向东走到胡同口,会齐第一组的兰子春。[/FONT]
[FONT=宋体]此时,王文的位置是既能看得见马路对面的陈恭澍,又能让胡同口的兰子春组和胡同里的王文璧组看得见他——因为王文是整个行动的枢纽,由他担任现场的直接指挥与协调。[/FONT]
[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点57分,陈恭澍远远望见预定的目标——王克敏的两部汽车,沿着东四南大街从南向北驶来,前面一辆,除司机外,另有四名警卫,与预想的一样;后一辆车,除司机和副驾驶外,后座上却多了一个人——除了王克敏,还有一个什么人?[/FONT]
[FONT=宋体]陈恭澍不暇多想,“陡然起立”,此时,第一辆车已经左转弯进入胡同,第二部车正在要进还没进的当口——正是车速最慢的时候。[/FONT]
[FONT=宋体]陈恭澍迅速戴上一直拿在手中的帽子——[/FONT]
[FONT=宋体]几乎与此同时,胡同口骤然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稍停,胡同里跟着又是一通“噼噼啪啪”的枪响。[/FONT]
[FONT=宋体]整个行动与预想的几乎丝丝入扣——第一波攻击,是兰子春小组对着王克敏坐车所发动的;第二波,则是王文璧组狙击第一辆车上的警卫。[/FONT]
[FONT=宋体]陈恭澍处心积虑想要做的事,终于完成了。[/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六十一)

[FONT=宋体]随着四散奔逃的人群,陈恭澍迅速离开现场,同时,他看到兰子春、王文等人或骑车、或步行,很快消失在人群中。[/FONT]
[FONT=宋体]绕了几个路口,陈恭澍从西头进入煤渣胡同,安然的回到了北平站,见到了毛万里。毛很高兴的对陈恭澍说,听到枪声了,想必是“恭澍兄”的任务已经完成了。陈说现在还不知道结果,得赶快了解。[/FONT]
[FONT=宋体]毛说这你就别管了,休息一下,我去找人打探。[/FONT]
[FONT=宋体]这一下午陈恭澍如何睡得着!好不容易到了傍晚,毛万里回来了,带回来的消息令陈恭澍非常沮丧——王克敏仅左臂受伤,同车的日本浪人山本荣治则当场毙命。[/FONT]
[FONT=宋体]第二天,报纸上刊出消息,除山本荣治以外,另有13人在战斗中受伤,但没说具体是哪一方面的人。[/FONT]
[FONT=宋体]陈恭澍不知道的是,就在出事的当天下午,为了“安定人心”,王克敏带伤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以表示自己“安然无恙”,“政权”仍处于稳定中。[/FONT]
[FONT=宋体]陈恭澍是职业特务,比毛万里要敏感得多,深知从今天开始,马上就是一场全城的大搜捕。[/FONT]
[FONT=宋体]因此,他从毛万里家出来,临走前告诉毛,自己要出去一趟,今晚不回来了,不要为他担心。[/FONT]
[FONT=宋体]多亏了王天木大哥当年的教诲,让陈恭澍结识了一大批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陈跑到他熟悉的八大胡同,以“大款”的身份,忍了两天两宿。[/FONT]
[FONT=宋体]到了第三天,陈恭澍与毛万里通了一个电话,毛一听是他,马上说你快回来吧,有急事。[/FONT]
[FONT=宋体]一见面,毛万里就说幸亏你那天走了,当天晚上日本鬼子就来了,你没有报临时户口,一旦查出来不得了。[/FONT]
[FONT=宋体]另外,天津站有一封电报给陈恭澍,陈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当天参加行动的突击队员,只回去了5个——第一组组长兰子春和组员徐自富失踪![/FONT]
[FONT=宋体]同时,戴笠从南京来电,除对陈恭澍等人的“忠勇除奸”表示嘉勉外,令陈速回天津,另有要事。[/FONT]
[FONT=宋体]行前,陈恭澍再次约见了张作兴和齐庆斌二人,来的却只有齐庆斌一个人,带来了一个令陈恭澍万分焦急的消息——武老在大搜捕中被抓,现下落不明,为避免连累,张作兴已经连夜逃往天津。[/FONT]
[FONT=宋体]至于卞队长,由于武老的线索中断,已经无法兑现当时的承诺了。[/FONT]
[FONT=宋体]1938[/FONT][FONT=宋体]年4月1日[/FONT][FONT=宋体],陈恭澍返回天津,依然没有得到兰子春和徐自富的消息。[/FONT]
[FONT=宋体]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各种渠道,陈恭澍方才得知,兰子春和徐自富已经牺牲了。[/FONT]
[FONT=宋体]——当天的枪战中,兰子春受了轻伤,但他在高度精神紧张中并没有感到,一路骑着自行车回到客栈才发现受伤,于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不虞有他。一会儿。同组的另外两人先后归来,其中一人说要去串个亲戚,因此逃过一场大难。[/FONT]
[FONT=宋体]当晚,日本宪兵循着血迹追踪而来,逮捕了兰子春和另一名组员徐自富。在审讯中,二人均坚贞不屈,未几,在北平英勇就义。[/FONT]
[FONT=宋体]至于武老,陈恭澍很多年以后才得知,其夫妇二人被逮捕以后,均受尽酷刑,但坚不吐实,几个月后被放了出来,武老已经被折磨得“不复人形”,不久即含恨去世,其年轻的妻子则不知所终。[/FONT]
[FONT=宋体]“王克敏”案到此为止。虽然多有损失,但平心而论,在危机四伏的敌后,陈恭澍等不顾个人安危,以拼死一搏的勇气,狙击汉奸,不失为豪杰之举。[/FONT]
[FONT=宋体]此战过后,陈恭澍“辣手书生”的名号不胫而走,好比逍遥津大战之后的张辽,华北群奸,“闻其大名,小儿不敢夜啼”。[/FONT]
[FONT=宋体]7[/FONT][FONT=宋体]年之后的1945年12月5日,时任军统局北平站督察的齐庆斌亲自拘押了王克敏,为自己的铁哥们陈恭澍出了一口恶气,同时被逮捕的还有[/FONT][FONT=宋体]殷汝耕等汉奸共14人。[/FONT]
[FONT=宋体]1945[/FONT][FONT=宋体]年12月 25[/FONT][FONT=宋体]日,王克敏因鸦片烟瘾发作死在狱中,这样一个恶名昭彰的人物,居然被他逃脱了“显戮”,实在是不公平。[/FONT]
[FONT=宋体]陈恭澍的故事,暂时只能写到这里,因为再往下已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而特务处也在1938年改建为军统局,但此前的许多事情还没有讲,如果顺着陈恭澍的事情一路讲下去,等再回头说其他事情的时候,读起来难免会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FONT]

[FONT=宋体]因此,为了叙事上的条理性,陈恭澍的故事暂且打住。[/FONT]

[FONT=宋体]但在这里,必须对一个人的结局做出交代。[/FONT]

[FONT=宋体]这个人就是王文。[/FONT]

[FONT=宋体]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陈恭澍出掌平、津两站期间,共主持了“张敬尧”案、[/FONT][FONT=宋体]“吉鸿昌”案[/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石友三”案[/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殷汝耕”案[/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王克敏”案等5起行动案件,除[/FONT][FONT=宋体]“张敬尧”案以外,王文深度参与了其后的四个,如果不限于“四小杀手”的话,王文也无愧于“杀手”的称号。[/FONT]

[FONT=宋体]王文,原名王文翰,天津宝坻人,1909年生,1934年加入特务处北平站,系[/FONT][FONT=宋体]天津站 “情报组”组长吕一民的表弟。[/FONT][FONT=宋体]后王文任天津站行动组组长、[/FONT][FONT=宋体]“滦榆游击司令部”直属大队长。[/FONT]

[FONT=宋体]前面说过,王文的家,是宝坻的一个富户,因此,当[/FONT][FONT=宋体]“滦榆游击司令部”成立时,便将本部设在了其家中。后来日本鬼子攻下宝坻后,将王文家的老屋一把火烧成了白地。[/FONT]

[FONT=宋体]抗战开始以后,王文继续在敌后开展特工活动,[/FONT][FONT=宋体]1939[/FONT][FONT=宋体]年9月,王文在北平被捕,同年就义,年仅30岁。[/FONT]

[FONT=宋体]王文的弟弟王文璧,则于狙击王克敏之后不久的1938年8月,在宝坻对日作战中牺牲。[/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六十二)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郑苹如案"[/FONT]

[FONT=宋体]郑苹如是牺牲在四十年代上海秘密战中许许多多烈士中的一位。
  
  郑苹如生于1918年,父亲郑钺曾留学日本,娶了一位日本太太,所以郑苹如是个混血儿。
  
  郑钺与中统特务陈宝骅(陈是陈果夫、陈立夫“二陈”兄弟的堂弟)是很好的朋友,由于这个关系,郑苹如与陈宝骅也走得很近,后来成为中统特工,并接受了刺杀丁默邨的任务。
  
  按:以上是较为大众的说法,笔者认为,郑苹如究竟是不是中统特工,还有疑问。个人倾向于郑是基于民族义愤,主动请缨刺杀丁默邨的。
  
  刺杀的经过,网上材料很多了,大体是抄来抄去,每抄一次,佐料就多一些,戏剧性就多一些,还着意加上了某些"香艳"色彩,什么某特务爱上她,到行刑时下不去手等等。把苏妲己的故事都安到郑苹如身上了。
  
  说这些话的人,我只能说他们既无人心,也无脑子。[/FONT]
[FONT=宋体]  所以这些不再赘述,大家只要知道郑苹如是抗日先烈就行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被捕后,汪伪当局曾找到郑的父母,说可以释放郑苹如,以此要挟郑铖出任伪职,其父母均严词拒绝。
  
  这叫精神!这叫气节!
  [/FONT]
[FONT=宋体]1940[/FONT][FONT=宋体]年2月,郑苹如烈士在上海从容就义,行刑的就是军统叛徒、刽子手林之江。[/FONT]

[FONT=宋体]次年,[/FONT][FONT=宋体]郑苹如的父亲郑铖因思念女儿,[/FONT][FONT=宋体]抱恨而终。[/FONT]

[FONT=宋体]1944[/FONT][FONT=宋体]年1月19日[/FONT][FONT=宋体],郑苹如的弟弟、空军飞行员郑海澄在保卫重庆的空战中牺牲。[/FONT]

[FONT=宋体]1944[/FONT][FONT=宋体]年8月7日[/FONT][FONT=宋体],郑苹如的未婚夫、郑海澄的战友王汉勋在执行任务时牺牲。[/FONT]

[FONT=宋体]郑苹如一家,可谓满门忠烈![/FONT]

[FONT=宋体]  1966年,郑苹如的母亲木村花子在台湾辞世,享年80岁。[/FONT][FONT=宋体]蒋介石亲[/FONT][FONT=宋体]题挽联“教忠有方”。[/FONT]
[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郑苹如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色戒》,其故事原型被认为取材于“郑苹如刺丁案”,这大家都知道了。[/FONT]

[FONT=宋体]郑苹如的妹妹郑天如曾公开抗议,并呼吁大家“切勿把片中沉溺情欲无法自拔的女主角,与历史上大义赴死的抗日烈士郑苹如画等号”。
  
  张爱玲是否画了“等号”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不要去画这个等号就是了。
  
  另外,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色戒》的原著,如没看最好看一下,因为李安加了很多自己的东西进去。[/FONT]
[FONT=宋体]  既然说到这了,就再说几句张爱玲。
  
  张爱玲是抗战期间躲在“孤岛”上海弄文学的一个,当时像她这样的作家有一批,出于这个原因,解放以后,张爱玲的作品也不太受人关注。
  
  张爱玲“暴红”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连带着她那个汉奸情人胡兰成。
  
  要说谈世界观,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张,那显然是两股道,没法谈。但即便以当年而论,至少要说张爱玲这个人,起码是民族意识不够鲜明吧。国家都这样了,还有闲情逸志风花雪月,还讽刺某个女作家长得好不好看。[/FONT]

[FONT=宋体]不怎么样!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所以张爱玲多少有点贵族血统。弄得眼高于顶,一般的人是瞧不上的。
  
  按:张佩纶属清末的“清流派”,这一派都是翰林,大都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人,今天骂这个,明天损那个,就一样,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的能力(张之洞是个例外)。让他们去负实际的责任,一定锛事。
  
  张佩纶就是这么个人,整日里大言不惭,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他看得上眼。结果被人下了套,在中法战争中(1884年)被派到福建督战。这些人哪会这个,吹牛是可以的,打仗是不会的,结果打败不说,他自己还闹个临阵脱逃,丢人丢到了家!
  
  笔者不太喜欢张的作品,应该说运用文字的能力还是挺纯熟的,但一味地哀婉绮靡,气象不高。[/FONT]

[FONT=宋体]既然说到张爱玲,就不能不说胡兰成,这个男人对张关系太大了。[/FONT]
[FONT=宋体]  
  对此,许多人不免腹诽:你张爱玲爱谁不好,偏要爱一个汉奸;爱也就罢了,还爱得死去活来。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似乎天生就招女人喜爱。
  
  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朋友,或者认识这样的人,本人其貌不扬,也不一定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也不见得多有钱、也没见啥大本事,就是找女人一门灵。今天找一个,明天换一个,女人跟了他好象还挺美,拣了个宝似的。
  
  这个,只能解释为——这种人的“性商”比较高、他身上从骨子里渗透着一种吸引女性的东西。
  
  没辙,这个不是生气的事。你有本事,但你找不着对象。
  
  胡兰成就是这么个人,而且他的“性商”可以说高到了极致,接近无与伦比的程度。
  
  更厉害的,胡兰成有才。
  
  胡是个大才子,典型的江浙才子。
  
  关于胡的情事,大家去看《今生今世》就行了,没看过的网上有,这里就不多说了。[/FONT]
[FONT=宋体]  胡兰成在海外名气很大,尤其是日本。他涉猎很广,不光会写散文,还是个学问家,其学说是成体系的。[/FONT]
[FONT=宋体][FONT=宋体]但我认真看了的只有《今生今世》,感觉也是那种腻腻歪歪、粘粘呼呼,不爱看。
  

  这里只就他当汉奸的经历,简单介绍一下。
  
  胡兰成是浙江人,燕京大学肄业。
  
  1939年,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成立所谓“中央党部”,胡任其机关报《中华日报》总主笔。1940年—1941年,还曾兼任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即常务副部长),后因卷入伪政权的派系斗争,不但给撤了职,还关了些日子。
  
  这就是胡兰成的汉奸经历,满打满算三年,时间不长,但足以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944年,胡在上海认识了张爱玲,1947年分手,也只有三年,但足以影响张的一生。
  
  凡跟了胡的女人,鲜有时间长的,唯一的例外是最后一任太太佘爱珍。
  
  按,佘爱珍的前夫吴世宝,原来是上海滩的一个“小猪猡”,后来成势,并参加“76号”,成为汉奸,以后我们会提到他。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胡兰成潜逃到老家浙江,并辗转于上海、香港等地,1950年前往日本定居。
  
  1974年—1975年,胡兰成曾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到台湾任教,但终因观感太坏,被轰回日本。当时台文化界曾有人撰文《汉奸胡兰成速回日本去!》
  
  1981年,胡在日本去世,终年75岁。
  
  这样一个于公理、于私德都有所亏欠的人,居然得享高龄善终,也算奇事一桩。
  [/FONT][/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六十三)


[FONT=宋体]“中央党部刺汪”案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汪精卫这个人一生经历极为丰富,撇开最后当汉奸不说,前半生,端的是丰富多彩。比如,汪精卫虽然是一介书生,却曾经当过刺客、也曾经遇刺,而且遇刺一回还不够,还要来个两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刺客的那一下,就此奠定汪精卫一生的革命本钱。[/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遇刺的两回,第一回有点冤,第二回可是咎由自取。然而,最终真正要了他的命的,却是第一次、即今次要说的“中央党部刺汪”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谈到汪精卫,真的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这么老资格的一位“革命家”,最后居然落水当了汉奸,想起来都替他惋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这也是他长期亲日的必然结果,否则,不至于在中央党部替他“一生的政敌”蒋介石挨枪子儿,所以说冤也不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在国民党内部,乃至往前回溯到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等等,其高层人士中,相当多的人都有深厚的日本背景,首先就是中山先生。更有大批的留日学生,如[/FONT][FONT=宋体]黄兴、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戴季陶、阎锡山、何应钦、白崇禧,等而下之的,包括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殷汝耕、王克敏,军统内部的王天木等等,就更多了。我们前面说了,之所以八年抗战中会出现那么多汉奸,与当时政界的中、上层有一大批亲日派,有直接的关系。[/FONT]
[FONT=ˎ̥][/FONT]
1935[FONT=宋体]年[/FONT]11[FONT=宋体]月[/FONT]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国民党在南京召开[/FONT][FONT=宋体]四届六中全会[/FONT][FONT=宋体]。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此后不久召开的国民党[/FONT][FONT=宋体]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会议。[/FONT]

[FONT=宋体]会议地点在南京中央党部大院。第一天会议的程序是:[/FONT]

8[FONT=宋体]点:与会人员到中山陵“[/FONT][FONT=宋体]谒陵[/FONT][FONT=宋体]”,然后回到中央党部;[/FONT]

9[FONT=宋体]点:准时进行大会开幕式,听汪精卫做报告;[/FONT]

[FONT=宋体]开幕式结束后,大家在院里照合影;[/FONT]

10[FONT=宋体]点半开始大会的预备会议。[/FONT]

[FONT=宋体]当天,蒋介石于[/FONT]8[FONT=宋体]点前到达“总理陵堂”,结果蒋发现他居然是来的得最早的。过了[/FONT]8[FONT=宋体]点,“中委”们才陆续来到,而且许多人很不严肃,没有按事先的通知要求着礼服,穿中山装的、制服的都有,居然还有人穿着便装就来了。[/FONT]

[FONT=宋体]蒋介石非常生气,但碍于正置身中山先生陵园,不便发作。[/FONT]

8[FONT=宋体]时[/FONT]20[FONT=宋体]分,谒陵仪式结束,蒋介石一怒之下,把他事先定好的讲演也取消了,坐上车就走。[/FONT]

[FONT=宋体]在返回中央党部的路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辆出租车从后面很快地追上来,在超车的过程中,还有人从窗户里探出头来往回看。蒋介石发现了,觉得不对头,于是叫慢点开,让出租先过去。[/FONT]

[FONT=宋体]开了一段,赫然发现那辆出租居然停在路边等着他们,蒋大怒,令人下去盘问,一问,对方说是记者。[/FONT]

[FONT=宋体]一个记者的车、还是辆出租,敢超蒋介石的车队,还窥视、守候,想干什么?[/FONT]

[FONT=宋体]但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总不能因为超了你的车就抓起来吧,只得作罢。[/FONT]

[FONT=宋体]回到中央党部,汪精卫的开幕词很短,只有[/FONT]20[FONT=宋体]分钟就结束了,大家下楼来到门前的台阶上准备合影。[/FONT]

[FONT=宋体]第一排已经摆好了椅子,正中,自然是蒋介石和汪精卫,在第一排就座的还有林森、张静江、孙科、戴季陶、阎锡山、张学良、张继等等。[/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大家都坐好了,蒋介石却迟迟不露面,汪精卫让蒋的侍卫长王世和去请蒋“莅临”,等了半天还是没来。[/FONT]

[FONT=宋体]汪精卫只好亲自去请。蒋说,今天秩序太乱,我觉得要出事,我不去了,你也不要去。[/FONT]

[FONT=宋体]蒋不愧是军人,第六感官很灵敏。[/FONT]

[FONT=宋体]汪精卫则不以为然,说这么重要的场合,咱俩都不去不太好。[/FONT]

[FONT=宋体]说了半天,蒋就是不动地方,汪精卫只好自己出来,坐在中间。[/FONT][FONT=宋体]记者们对着第一排围成一个半圆形,嘁哩咔嚓一通闪光,9时35分,摄影完毕。[/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汪精卫站起来正准备转身,此时突然一个记者跳了出来,高呼“打倒卖国贼”,随即掏出手枪,冲着汪精卫就是三枪,汪应声倒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以事出突然,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衮衮诸公,此时都露出了原型。据当时的记载,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滚到地上”,孔祥熙居然“钻到汽车底下”,不知道是确有其事还是糟改“大家”。[/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居然是文人张继。[/FONT]
[/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六十四)


[FONT=宋体]张继,与唐朝某著名诗人同名,1882[FONT=宋体]年生,河北南皮人。[/FONT]

[FONT=宋体]这个南皮是个很有名的地方,晚清名臣张之洞祖籍就是这里的人。[/FONT]

[FONT=宋体]张之洞是同治二年恩科的探花;他的堂兄张之万更了不起——[/FONT][FONT=宋体]道光二十七年([/FONT]1847[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丁未科状元,[/FONT]

[FONT=宋体]这两科都很出名,说[/FONT][FONT=宋体]道光二十七年([/FONT]1847[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丁未科厉害,并不是因为张之万这个状元,而是因为这一科出了个[/FONT][FONT=宋体]李鸿章,不过当年他的名次比[/FONT][FONT=宋体]张之万可差远了——[/FONT][FONT=宋体]二甲第十三名进士![/FONT]

[FONT=宋体]同治二年恩科的状元叫[/FONT][FONT=宋体]翁曾源。翁曾源是翁同龢的侄子,著名的“叔侄两状元”传为佳话。翁曾源患有“羊角风”,一发病就口吐白沫、人事不知。事有凑巧,正好殿试那天精神抖擞,把张卷子答得无懈可击,一举抡元。[/FONT]

[FONT=宋体]所以,和张之万那一科相同,[/FONT][FONT=宋体]同治二年恩科也不以状元闻名,出名的是探花张之洞。[/FONT]

[FONT=宋体]从二张兄弟起,南皮文风大盛,张继就出生在南皮的一个世家。[/FONT]1899[FONT=宋体]年,张继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遂“投身革命”。后来,因与邹容等强行剪去留日学生“监督”姚文甫的辫子,张继被驱逐回国。[/FONT]

[FONT=宋体]回国以后,张继与黄兴创立华兴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FONT]1905[FONT=宋体]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作为国民党元老,张继成为与胡汉民、汪精卫、张璧齐名的“南胡汪、北二张”之一的人物。[/FONT]

[FONT=宋体]辛亥革命以后,[/FONT][FONT=宋体]张继任国民党北方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同志就是由张继介绍加入国民党的。[/FONT]

[FONT=宋体]特别值得一提的,[/FONT][FONT=宋体]张继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为故宫博物院的创立以及重要文物的保全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他与另一位国民党元老、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不大对付,时有龃龉,到最后居然出以政治手段,结果弄出了“故宫盗宝”的惊天大案,易培基竟至抱恨而终。[/FONT]

[FONT=宋体]其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隔了多年之后,依然是各执一词,政治家的政治手腕,原不是我们这些晚生后辈可以置喙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看吴祖光先生的父亲吴瀛老先生的《故宫尘梦录》。[/FONT]

[FONT=宋体]关于张继,有很多话题,比如他的“惧内”、比如他家公子闹出的那桩很出名的命案,奈何离题万里,不说也罢。[/FONT]

[FONT=宋体]但有一点必须要说,张继是一个极有胆识、有担当的人。[/FONT][FONT=ˎ̥]1904[/FONT][FONT=宋体]年,华兴会在长沙组织暴动失败后,[/FONT][FONT=宋体]张继[/FONT][FONT=宋体]作为一个书生,曾“手持双枪”,冒死护送黄兴突围。[/FONT]

l947[FONT=宋体]年,张继病逝于南京,葬于北京万安公墓。[/FONT]

[FONT=宋体]扯远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却说1935年11月1日,汪精卫被刺,当时已经53岁的张继,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从背后死死抱住了年轻力壮的刺客,旁边的张学良上去一拳将刺客手中的左轮击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时,汪精卫的卫士才赶到,两枪将刺客打成重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枪法还真不错——这么近的距离,居然没伤着张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最先赶到出事现场的,是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此时[/FONT][FONT=宋体]汪精卫自忖必死,于是说[/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为革命,死而无憾。 [/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璧[/FONT][FONT=宋体]君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生死关头面前丝毫不露小女子态,只是说:[/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四哥(汪在家里行四),你放心吧,你死后有我照料儿女。革命党反正要横死的,这种结果我早已料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时蒋介石也赶来了,汪精卫对他说[/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蒋[/FONT][FONT=宋体]先生,[/FONT][FONT=宋体]你今天大概明白了吧[/FONT][FONT=宋体],以后的责任,要你一个人来负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蒋介石一条腿半跪下来,握住汪精卫的手说:“不要紧、不要紧,不要多说话。”[/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璧[/FONT][FONT=宋体]君也是“老革命家”了,当年曾“毁家纾难”,在国民党内很有声望,论资格还老于“后起之秀”蒋介石。因此毫不客气地对蒋说:“蒋先生,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可以不干,何必用这种手段!”[/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几句话说出来,抢白得“蒋先生”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心里“搓火”又不便发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陈公博回忆,当时还是他亲自给中央医院打的电话,说了半天,对方才肯出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医生半天不来,汪精卫就那么躺在地上,蒋介石和陈璧君就那么站在旁边等着,另一边还躺着一个刺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要说这事也够新鲜的,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出了这么大的事,医院居然还敢推三阻四,今天的我们,真是不可理解。[/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时,大家忽然发现孔祥熙“失踪”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找了半天才发现孔祥熙在汽车底下,出不来了——进去的时候出以慌乱,多小的“空”都能钻进去,出来可就不行了。找了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拽出来,把马褂的袖子都给拽撕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检查结果,汪精卫身中三枪——刺客一共就开了三枪,由于是抵近射击,三枪全部射中,而且还有“绝”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刺客开枪的一瞬间,汪精卫正在转身,因此这三枪,有从后面打进去的,也有从前面打进去的、还有从侧面打进去的,你说这三枪挨的,一点不糟践。[/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后面的一枪最轻,打穿了左上臂,属于贯穿伤,处理一下伤口即可。 [/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面的一枪就有些麻烦,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我博客里有照片),做了三次手术,才把把子弹取出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问题最大的是侧面的一枪,从右背射进,可是子弹却怎么也找不到。没办法又[/FONT][FONT=宋体]送到上海一家法国人办的医院,结果发现[/FONT][FONT=宋体]子弹正好卡在肋骨上,伤及脊椎。[/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以当时的医疗条件,[/FONT][FONT=宋体]医生认为取出子弹难度很大,且有生命危险,建议保守治疗,用药物控制,并保证[/FONT][FONT=ˎ̥]30[/FONT][FONT=宋体]年不会出问题。[/FONT]
[FONT=ˎ̥][/FONT]
[FONT=宋体]——殊不知,9年之后,正是这颗子弹,要了“汪逆精卫”的命。[/FONT]
[/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六十五)

[FONT=宋体]与汪精卫同时被送到医院的还有刺客,当时,[FONT=宋体]卫兵们从他身上[/FONT][FONT=宋体]搜出一张“晨光通讯社”的记者证,姓名是孙凤鸣。另外,只搜出[/FONT][FONT=宋体]一颗用于自杀的鸦片烟泡和六角钱,可见刺客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做这件事的。[/FONT]

[FONT=宋体]汪精卫被刺,日子难过的却是[/FONT][FONT=宋体]蒋介石。[/FONT]

[FONT=宋体]用陈公博的话说,大家都怀疑这件事是蒋先生的特务队干的。[/FONT]

[FONT=宋体]“蒋先生的特务队”是蔑称,指的就是戴笠的特务处。[/FONT]

[FONT=宋体]想想也正常,谁都知道“蒋先生”和“汪先生”不对付,汪先生遇刺,那不是蒋先生干的还有谁?别人谁有这么大胆子?[/FONT]

[FONT=宋体]再说了,照相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出席,显然是事先就知道有事要发生,再明显不过了。[/FONT]

[FONT=宋体]其实,这件事真是冤枉了“蒋先生”。试问,蒋介石要刺杀汪精卫,在哪儿不行,非得在中央党部?什么时候不行,非得在中央全会开会的现场?蒋介石怎么会干这种蠢事?[/FONT]

[FONT=宋体]无奈这种事无法辩白,说了别人也不会相信,蒋介石“哑巴吃黄连”,背了个天字第一号的巨型黑锅。[/FONT]

[FONT=宋体]要想撇清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破案。[/FONT]

[FONT=宋体]据说当时蒋介石就把戴笠叫来痛骂了一顿:“人家都打到中央党部来啦!每月几十万元法币给你们,就为酿出这等祸事吗?”[/FONT]

[FONT=宋体]当天,一向冷静、讲究风度的蒋介石,居然用冷水冲头,可见“搓火”到了极点。[/FONT]

[FONT=宋体]确实,一个国民党的“中常会”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常委(不要说还是国府的“行政院长”),居然在自己家里被人行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是一个笑话。[/FONT]

[FONT=宋体]既然是“笑话”,就有人在等着看结果。[/FONT]

[FONT=宋体]有的记者去采访国府主席林森,林说:“外边的事,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是替蒋先生掌印把子。”[/FONT]

[FONT=宋体]还有记者去问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吴“顾左右而言他”,说:“我是无锡人,无锡有108个烟囱,全国都像无锡,做到实业救国就好了。”[/FONT]

[FONT=宋体]当然了,也有一些人颇为关心——都是些吃特务饭的。[/FONT]

[FONT=宋体]宪兵司令谷正伦找到桂永清商议,怀疑是康泽他们干的。[/FONT]

[FONT=宋体]陈立夫也在自己的内部进行追查,他手下不是也有个特务机构么——叫“中央党部调查科”的。[/FONT]

[FONT=宋体]当天下午,蒋介石召集相关人员开会——都是形形色色的特务——有陈立夫、有宪兵司令谷正伦、有教导总队长桂永清、有黄埔同学会刘健群,还有复兴社的贺衷寒、康泽、邓文仪等等。[/FONT]

[FONT=宋体]蒋介石大发脾气,又提起他今天从陵园到中央党部路上遇着记者出租车的事说了一遍,指责宪警工作失误,要求抽调得力人员参与侦破,经费由军政部拨用,限一星期查出头绪,一个月内破案,否则,今天到会的人全部撤职查办。总之,不惜人力物力,必须早日破案,“以正视听”。[/FONT]

[FONT=宋体]蒋介石还要求,每天要派人去中央医院探望汪精卫伤情,并向他汇报情况——其实,探病是一方面,关键是看看都是些什么人在往医院跑、谈些什么、是不是又在往我身上“泼污水”![/FONT]

[FONT=宋体]确实,汪精卫一出事,中央医院立马变成了“临时中央党部兼行政院”。汪精卫不是一般领导,出了事,大家都得拎着东西去看。不要说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士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往医院跑,有的是探病的、有的是看情况的,陈璧君安排人接待,忙得不亦乐乎。[/FONT]

[FONT=宋体]蒋介石特地请各派系首脑代表他前去看望汪精卫,同时侧面向陈璧君解释:“这事真不是蒋先生派人干的,保证限期破案。”云云,并请陈壁君派人参加侦破,以示坦白。[/FONT]

[FONT=宋体]次日,汪案特别侦查处成立,下设4个组:[/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第一组是戴笠的特务处;[/FONT]

[FONT=宋体]第二组由教导总队桂永清负责,以教导总队中的复兴社基层骨干为主;[/FONT]

[FONT=宋体]第三组由宪兵司令部谷正伦负责,由宪兵、中央军校中的复兴社基层干部组成;[/FONT]

[FONT=宋体]第四组由中央党部负责。[/FONT]

[FONT=宋体]在特务处召开的汪案特别侦查处成立大会上,与会者对案情进行了分析。军校八期毕业生吴幼元,当时在教导总队任职,参与了侦破。据他回忆:大家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情况:[/FONT]

[FONT=宋体]“国内方面:[/FONT]

[FONT=宋体]共产党:经过长期作战,伤亡惨重,只求整补自安,不会寻找麻烦,也不会采用刺杀个人手段。[/FONT]

[FONT=宋体]民主党派:没有这样大的魄力和胆识出此下策。[/FONT]

[FONT=宋体]国民党内部:胡汉民的两广集团,目前政治、经济都很困难,不会向中央挑衅。[/FONT]

[FONT=宋体]地方势力:如山东韩复榘,也只是与日本人暗中勾结,已派部队进行监视,不可能刺汪。如云南龙云、四川刘湘、贵州王家烈,以及西北地方实力派,虽对中央怀有二心,但与汪无宿怨。[/FONT]

[FONT=宋体]国际方面:[/FONT]

[FONT=宋体]意大利帮我建设空军,但又与日本互通情报,出于某种动机,刺汪或有可能。[/FONT]

[FONT=宋体]德国情况和意大利一样,一面助我训练新军,一面又偏袒日本,曾卖军火给西北地方实力派,反说中国人不争气,有可能参预刺汪案。[/FONT]

[FONT=宋体]俄国人(当时对苏联通称)是第三国际总部,企图中国赤化,经常在边界挑衅,阻碍中国统一,但不会采取暗杀手段。[/FONT]

[FONT=宋体]日本,侵占我东北四省后,网罗汉奸,进行颠覆活动,是最大的敌人,很可能收买亡命之徒,进行暗杀、破坏活动。[/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以上说的都是可能,没有任何证据,目前,唯一线索应从孙凤鸣和晨光通讯社入手。[/FONT]

[FONT=宋体]问题是——[/FONT][FONT=宋体]孙凤鸣已经死了。[/FONT]
[/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六十六)


[FONT=宋体]遇刺当天,汪精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窃思本人生平并无私仇。而最近数年,承乏行政,正值内忧外患重重煎迫之际,虽殚心竭力,而艰难周折,外间何从得知?倘因此误会,致生暴举,于情不可无原。拟恳请国府,将牵连犯人从宽赦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然而,汪精卫的慈悲心肠已经无济于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孙凤鸣所中的两抢都在胸部,送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为了掏出口供,特务命令医生尽全力抢救,即便如此,孙凤鸣始终处于昏迷状态,[/FONT][FONT=宋体]于11月2日凌晨3时许死亡。其间,孙曾在弥留之际说了“中央军校”、“姓张的”等几个词,其他的就什么都没有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根据这唯一的线索,特务们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央军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谓“中央军校”,其实就是当年的黄埔军校——1928年,蒋介石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将已经迁到南京的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从“黄埔军校”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其实远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热闹着呢,最极端的时候,在武汉、广州和南京同时出现了三个“黄埔军校”。这事,以后讲“黄埔军校”的时候再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央军校的教职员工及学员有4000多人,特务们大海捞针一般地挨着个核对,最后列出十多个姓张的作为嫌疑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中,特务们发现有一个有少尉张某比较可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张某是安徽合肥人,二十五、六岁,由于其妻没有工作,生活比较拮据,但一个多月前,张家忽然雇了一个佣人,其妻还添置了不少新衣服,其消费水准与收入水平明显不相称。另外,其妻有时几天不归,行迹亦有可疑之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时中央军校教育长是张治中,特务们在未向校方通报问题的情况下,秘密拘捕了张某夫妇,并进行隔离审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夫妻双方同时被捕,因为分别询问,两下一凑,破绽立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经过对张某两口子的讯问,发现双方供词彼此矛盾、互相出入之处颇多,如介绍人、结婚时间、地点,都对不上号,立即将张某夫妻关押起来。另外派了两个特务假扮夫妻住进了张家,守株待兔,等着有人来自投罗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果不其然,11月3日夜,接到上海来的一封电报,内称“母病速归”四个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特务们问张,张说母亲在合肥,上海没有亲戚。又问其妻,也说上海没有亲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张某夫妻没有反侦察的经验,他俩是不知道上海有电报来,照实供认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此,特务们认定,此事必然与汪案有关联——孙凤鸣说“姓张的”,很可能就是这对夫妇。[/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于是决定放鸟出笼,送张妻去上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事实证明,特务们还比较专业,张某夫妻正是本案的第一和第二个关系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为保证着唯一的线索不断线,行前,特务们做足了文章。为避免出事,先打电报给上海,派大批人到车站迎接。包了整整一节车厢,派了四十多个男女特务随行陪同前往。另外找了一只小皮箱,装进好几十多斤乱七八糟的东西,让张妻下车时拎着——这是因为,一般人如果在提着重物的情况下,是无暇东张西望的,避免暴露。另外还有两位女特务扮作佣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1[/FONT][FONT=宋体]月4日[/FONT][FONT=宋体]下午上车,5日上午,整整一车厢的特务随着张妻到达上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张妻出站没走几步,就有一辆黄包车悄没声地来到她面前,说“请上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价钱也不讲,也不说拉到什么地方——典型的地下工作者的接头方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随行的两位女特务马上说:“小姐上车吧,把车帘挂上。”这是避免她看到外面,走漏消息。其他的特务,有坐人力车,也有打车的跟在后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车子到某酒店门口停下,张妻下车,一个穿长衫的人来将其接到早已订好的房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女佣”对“长衫”说:“小姐车上着了凉,你去买点阿司匹林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长衫”一下楼,马上被特务们拘捕。[/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六十七)


[FONT=宋体]“长衫”是本案的第三个关系人,一经拘捕,即刻招供。不过他是个“打杂”的,并不了解多少内情,只知道张妻经常到这家酒店来。几天前,说她又要来,两天前就订好房间,至于张妻是干什么的,“长衫”并不知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再问“长衫”的上线,说是“五洲药房”某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接着抓——第四个。[/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五洲药房”说了,自己是交通员,上线叫何圣明,但何圣明是干什么的、住哪里统统不知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再问。“五洲药房”又供出一个人来,说有一个拉黄包车的,大家都叫他“林大哥”,有时也交代他预订房间、买车票、船票等等。[/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特务们一听,马上联想到在火车站的那个车夫——第五个。[/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抓来一问,原来这个车夫并不是“林大哥”,但他知道“林大哥”的住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完了!一个人带出一串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特务们直扑林家。“林大哥”不在,其妻说:“老林去太古码头接客,回家时间说不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特务给她一块钱,请她把“林大哥”找回,说是“南京来人,已送到老地方,请他去接一趟”。林妻心想这一块钱挣的可是忒容易了,高高兴兴地就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帮子特务是真够坏的,就这么“蒙”老实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女人叫了辆黄包车在前边走,一帮子特务在后面偷偷跟着,同时派人先到太古码头隐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到了码头,林妻走到一辆黄包车前,与车夫说话,想必这就是“林大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先期到达的特务们已经了解清楚,有艘香港来的客轮,在广州、厦门停靠过,马上会靠岸。[/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船到,有三个客人走在旅客的最后面,“林大哥”迎上前去,其中一人说:“来了三个人,再叫两个车来”。也不讲价钱,拉车就跑,直到张妻最初入住的酒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特务们早已密布整个饭店,扮成茶房的特务引导三人到三楼。来人问,为什么上三楼? “茶房”说:这几天二楼没有房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人来到三楼315房间坐下。当“茶房”再次去送开水时,一人正在打电话,“茶房”说电话坏了,请到办公室去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自然,电话已被特务事先掐断。[/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人似乎已察觉到有点不对头——其中一个人问:“今天是什么戏?票可以买到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个显然是在对暗号——“茶房”不知怎样回答,只好说:“可以买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对方一听马上关门动武,三人将“茶房”按在地上一通狠揍:“你是什么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茶房”也很硬:“你们想干什么?你们是什么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对方厉声喝道:“不许喊。”随即用毛巾捂住“茶房”的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此时,守候在在门外的特务听到房内有异动,立即将门撞开,掏出手枪说:“不许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此时,三人中的一人,慢慢退至窗口,跟着突然一窜,跳出窗外,摔在马路上,特务们追下去时,已经摔死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被逮捕的另外两人供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他们在香港、广州、汕头、新加坡都有据点,上海、南京有工作组,摔死的就是上海组负责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南京组负责人叫华克之。南京的晨光通讯社,就是他们掩护工作的据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林大哥”是他们的交通员。[/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此,特务们大获全胜,在上海,一共逮捕了六个人——“长衫”、“五洲药房”、火车站的车夫、“林大哥”以及坐船来的两人。连同张妻,一同解回南京审讯。[/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