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mch.gov.cn/gb/collections/time/time10.asp?Id=339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我要告诉愤青们一个秘密:中国有出土文物做证据的历史充其量3700年,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有区区2700年。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的文明史全部都有过硬的证据证明其存在于5600-5800年前――所谓过硬的证据,是指考古挖出来的文字和青铜器,埋在地下的古城堡,以及至今还戳在沙漠里的金字塔。
证据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中学时学过中国历史的都知道中国的朝代从夏朝开始,可这个夏朝的存在到现在也没找到任何证据。我们历史课本上的所谓“夏朝”,其存在唯一的根据是《史记》中的《夏本记》记载。
[/B]
最初由 panzer 发布
马其顿大帝曾向斯巴达城邦发过大意如此的一奉劝降书,通篇是充满恫吓的“如果你们不投降,我们就把你们怎么怎么样”的排比句,气势雄浑,杀气腾腾,但从来不说废话的斯巴达人的回信只有一个词儿:如果!!
最初由 wushuren 发布
谢谢,这封劝降书,对我的小说有用,我去查。而且我还记得<悲惨世界>中在滑铁泸,拿破仑的一万名近卫军向死亡发动的冲锋,13个方阵象13块顽石矗立于象潮水一样溃退的法军中。最后临近黄昏,十三个方阵只剩下一个,随着每一阵排枪,每一阵炮声,那个由人体构成的方城就缩小一次。拿破仑已经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那个方阵的最后的一名指挥官是一名少尉。他们还在用越来越稀疏零落的排枪还击着。忽然枪声和炮声停了下来,英军高喊:”投降巴,勇敢的法国人“,这时候那名少尉满腔愤怒,浑身血污,他要为着一场伟大,这一场历史作个总结,为对方的劝降,做个回答,他要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发泄自己的愤怒。这个对投降的回答更简洁,请斑竹放行,那就是”屎!“
最初由 ~摩登驴~ 发布
一、夏都斟(寻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县,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在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寻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寻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寻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寻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寻卩)94年。
最初由 大屁股 发布
二里头遗址“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纯粹胡说八道。该遗址准确年代是在公元前1900-1500年之间,具体年份不好确定,所以它到底是夏朝的还是商朝的遗址历史学界还在争论。不过,就算它是夏朝遗址,别忘了历史学家声称夏朝始于公元前23世纪,到了公元前19世纪夏朝已经快完蛋了。
至于古书上的记载就更不足为凭。今天李某人写的《转法轮》,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古书,但如果后代根据这本书了解到今天的人们居然愚蠢到分不清年和光年的区别,你作何感想?除了《史记》之外,《左传》、《墨子》等也对夏朝各帝多有提及,但那都是后人的记载,没有考古学的直接证据再多的记载也是白搭。
对了,我上次让你举证说明“日本人杀了3000万中国人”,你怎么跑了?你这一跑,把它山之石给搭进去了。人家当初可是为了帮你忙,你怎么能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