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汉字属于全世界 (新贴:日媒称汉语成日本最受欢迎外语 英语排名降第二)

lifelife

版主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7-06-14
消息
8,234
荣誉分数
64
声望点数
178
汉字属于全世界 (贴,见后页: 日媒称汉语成日本最受欢迎外语 英语排名降第二[/B])

汉字属于全世界 别搞得老外难上加难

信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汉字不光是中国境内十几亿人要用,它也是世界上很多人通用的文字。对汉字要有所改动,还是慎重一些才好。如果把汉字搞得中国人都大叫其难,就更不用说方便外国人学汉语了,不能让人家认汉字难上加难。
文章摘编如下:

笔者的一个晚辈曾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用英语教外国人学汉语,常把作业拿回家来批改,笔者偶尔看了几次,觉得这些人学汉语可真是不容易。


在 学生中,日本人、韩国人大多是为了经商,或者是提高文化修养;而中东、非洲人来中国学习,往往在政治上是有前途的,类似于中国干部中所说的“第三梯队 ”。据笔者有限的见闻,世界上好多地方都有中文报纸、中文书籍,遍布世界的中餐馆至少也得有一份中文菜单。汉字,不光是中国境内十几亿人要用,它也是世界 上很多人通用的文字。对汉字要有所改动,还是慎重一些才好。


简化汉字是要广泛普及


汉 字的书写,在世界上可能也算是很难的,因为它的起源之一是象形字(另五种起源是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那就是用石头画一幅简单的画,让人家明白 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转化成文字。这就跟用字母的那些语言不同,它们的文字是从记录说话发音开始形成的,虽然学好了也不容易,但字母有限,书写就容易多了。


笔 者曾在一家报社当过20多年的编辑,从职业角度出发,最怕的是改来改去,无所适从,莫衷一是,来回折腾。比如2000年以来,有一段时间“唯一”改成了 “惟一”,后来又改回去了;“林荫”改成了“林阴”,后来又说可以通用;“好象”改成了“好像”,还一直用着。对于别人无所谓,对于编辑,这些事如果记不 住,稿件上的错字从你手下漏过去了,面子上不好看。


笔者1956年上小学,正巧从那一年开始推行简化字,那是汉字的一次重大改动,但在那之前,人们的日常书信已经广泛使用了简化字(当时叫手头字)。毛笔不是钢笔,用墨汁一笔一划地写繁体字,得把字写得多大?所以,就是古人书法,也能找到简化字。


在 1949年以前,民间一直有简化汉字的要求,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也曾专门研究,提出要推广简化字。只是由于内外战争等因素,这件事没完成,最后是由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完成了。可见汉字简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遗憾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台湾方面把汉字简化“政治化”了,大陆做的事,台湾怎么能执行?你 简,我就不简!现在两岸的文字交流,就多了一层障碍。


新建议引起争议


当时的汉字简化是为了方便书写。今年8月,中国教育部下面一个很权威的专家组提出《通用规范汉字表》(草案),宗旨却在于规范书写,提出要改动44个字,另外恢复51个异体字,在全国引出了一片反对声。现在权威人士表态,说是很可能不改了。


这 些改动也真没有价值。“琴”字的左上角写成“王”字,或者写成“挑王”;“唇”字的那一撇要拖得长一些还是短一些,这是多么微观的事,也值得那么精心研 究,还怕汉字不难学吗?外国人学汉语,其中就有一个笑话,说是他们实在看不出“己”、“已”、“巳”三个字的区别,只好用尺来量。曾有一部电影讽刺专家没 有用,具体情节是他在课堂上大讲“马尾巴的功能”;鲁迅小说里讲的孔乙己,穷困潦倒,就给酒店小伙计讲“茴”字的四种写法,以显示自己的学问。这些学问, 真的没有用!如果把汉字搞得中国人都大叫其难,就更不用说方便外国人学汉语了。


对 汉字规范的过分讲究,实在是劳民伤财。汉字是一种工具,用来交流思想,传承文化,如同农民手中一副犁杖,重点在于它在犁地的时候很好用。一位农民,如果在 犁杖花纹的修饰上下了很大功夫,本来就价值不大;如果因为修饰而影响了犁地效果,那就只好说,这位农民过于偏执,甚至有点儿病态了。某些汉字专家不也是如 此吗!用了8年时间,研究出这么一套方案,却弄得争议大,真是匪夷所思。


据笔者所知,新加坡是采用简化字的。这也证明,汉字实际上是全世界的汉字。既然全球各地使用者,那还是少改一些为好,不能让人家认汉字难上加难。
 
http://www.weoui.com/bbs/read.php?tid=56731
1001e12q11918b.111a05.jpg


1c01e2dq1190eb.8dc64e.jpg
 
不可不知:英语借走的“十个中国词”影响全球
信源:凤凰网|编辑:2009-10-03

除“孔夫子(Confucious)”、“中国功夫(kungfu)”、“麻将(mahjong)”或者“豆腐(tofu)”之类绝无仅有的称谓,再挑拣10个真正有中国气质、代表华夏气派、并影响全球当代生活的“鸡蛋词”,便足以说明问题。英语,代表西方的强势文化。作为世界性的大语种,它成了现代与文明的标志。有人跟风叫嚷:只要具备两条就是“现代文盲”,一,不懂英语;二,不会电脑。其实,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形形色色,是否可以这样说,不会写毛笔字、不会算卦,就等于“国学文盲”?
凭 人怎么说吧,现代中国为了追求“和世界接轨”,几乎把英、法、俄、德、日、意、西班牙和阿拉伯语,当成了通向世界、通向文明的惟一桥梁。母语----中国 话可以弄得一塌糊涂,甚至不如日本人写得漂亮,讲得流利;英语,却必须要捱过大学六级、托福考试。这据典型的崇洋媚外做法,似乎该回头了。随着中国国力的 增强,汉语也逐渐变成了外国人的香饽饽儿。仔细一看才发现,许多英语词汇其实就源于汉语,欧洲人做过精细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 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英 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languages),包含着印度、西亚和欧洲的语言。目前使用的英语单词中,有不少是从非印欧语系“拿来” 的,这在狭义上,就是英语中的外来语。这些白皮黄心的“鸡蛋词”,无须向“英语世界”做额外解释,就能顺利地理解、沟通。脱胎于汉语的“鸡蛋词”,早就默 默地影响全世界了。除“孔夫子(Confucious)”、“中国功夫(kungfu)”、“麻将(mahjong)”或者“豆腐(tofu)”之类绝无 仅有的称谓,再挑拣10个真正有中国气质、代表华夏气派、并影响全球当代生活的“鸡蛋词”,便足以说明问题。

(一)丝绸----silk

中 国是养蚕大国,丝绸的故乡。瓷器和丝绸始终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密技术和看家商品,直到鸦片战争前,英国进口到广州的钢琴,还干不过珠光宝气的丝绸。 “silk”的发音,显然是汉语的音译,这个词代表了中国高超的工艺技术和贸易强势。即便现在,丝绸仍在现代生活中充当雍容华丽、典雅高贵的象征。

(二)茶----tea

这 个词,又是英国人从拗口的闽南话里偷走的。茶,和丝绸、瓷器比肩,堪称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目前,品茶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中国人对人 生的思考,几乎都能在袅袅茶烟里找到。据萧乾的《茶在英国》介绍:“茶叶似乎是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最早引到欧洲的……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 引进的,17世纪40年代,英人在印度殖民地开始试种茶叶,那时,可能就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据说,即使在“二战”那样物资困乏的时期,法国人定量 配给咖啡,英国人则要的是茶,还有一点点糖。茶成了欧洲人的“主心骨”,他们只能跟着茶香如醉如痴地行走,这不是本土的历史与遗传;而是异域文化的征服和 同化。18世纪的柴斯特顿勋爵干脆在《训子家书》里写道:“尽管茶来自东方,它毕竟是绅士气味的;而可可则是个痞子、懦夫,一头粗野的猛兽。”

(三)世外桃源----Shangrila (Xanadu)

这 是两个近意词。都有“世外桃源”的意思。“Shangrila”出自西藏的传说之地----香格里拉,“Xanadu”则是蒙古的元上都。如果要表达“世 外桃源”,通常采用“Xanadu”这个词。看来,以出世自居的美国作家梭罗,白白地在瓦尔登湖旁边,做了那么久的“隐士”。讲究“寄情山水、超然物外” 的哲学,中国人是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四)风水----FengShui

风 水,还是音译。它凝聚了古代中国在活人住宅和死人墓地方面的集体智慧。尽管有人打着所谓“科学”的旗号,指斥风水是封建迷信;但是,迷信所谓“科学”,故 步自封,则是另外一种迷信。风水的整体原则是“趋利避害”,这也是安全生存最起码的信条。近年来,风水在美国红极一时,从中国人唇齿之间发出的音节,已经 成为当代人急需探究的学问。

(五)茶点----dimsum

一 听发音,就知道,这个略带小资情调的词儿,来自闽粤。英国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几杯印度红茶,常就一碟甜点。英语原本有表示蛋糕、点心的词,偏偏不用,硬 要拽一个来自汉语的生僻字。恐怕多少也有与时尚接轨、和东方同步的优越感吧。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点也摇身一变,成为登堂入室的英语外来词。

(六)走狗----runningdogs

中国式英语贴切地表达了一种见利忘义、供人驱使的“下三烂”。无从考证,最先运用这个词的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重要的是,英语世界接纳了“走狗”,并以汉语的思维抚育这个“外来词”。接纳词汇的同时,无形中也接受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七)纸老虎----papertiger

这 是最令人难忘和扬眉吐气的一个新词。缔造者应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他老人家是博学的诗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美国人硬 不硬?苏联人牛不牛?*********厉害不厉害?……在他眼里,都是色厉内荏的“纸老虎”。只要跟中国人作对,老子就得碰碰硬,看天下“谁主沉浮”。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帝国主义”、六七十年代的“苏修”,都变成了毛泽东嘲笑的“纸老虎”。这种蔑视强敌、自强不息的精神,当然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 献。谈笑风声缔造了一个词,足令中国的敌手躲在角落里发抖了。

(八)大款、巨亨----tycoon

这 种称呼是近些年才流行街巷的,指有钱有势的商人或者企业家,中国传统的叫法是“大掌柜”。被英语拿走,又是闽粤之地的音译。可见,鸦片战争前,中国商人名 声在外,马可波罗在书里描写的东方,物阜民丰,黄金铺地。来中国走一遭,就像现在某些“假洋鬼子”上趟拉斯维加斯一样。

(九)赌场----Casino

这 个词,似乎是地道的西方舶来品,发音酷品Casino”竟是福建话的音译,可是,为什么英语要拿它表示“赌场”的意思呢?据传, 很久以前,移民到美国的福建民工,拿到一点微薄的工资,便在无聊之际,聚众赌博,试试运气。每次开局,都会嚷嚷:“开始了!开始了!”想不到,阴差阳错地 搭给英语一个现代词汇。

(十)小费,赏钱----Cumshaw

这 个词是闽南话“感谢”的音译。为了给人一点酬劳,在钞票上意思意思。英语世界也像喜欢“money”一样,渴望“Cumshaw”这个油水丰厚的单词。尽 管中国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但是,对于钱,却并非一毛不拔,甚至比西方人出手还大方。偷走“Cumshaw”这个“鸡蛋字”的欧洲人,一定见过,中国人曾 如何挥金似土。其实,东西方对待金钱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catch up - 茄汁(粤语)

catch up - 茄汁(粤语)
 
文字不过是文化的载体,影响全球的最终是中国文化

文字不过是文化的载体,影响全球的最终是中国文化
 
catch up - 茄汁(粤语)
Ketchup
Yuchoy(油菜)
Egg Fuyong (中西混合的芙蓉蛋)
Egg roll (春卷,洋人不知『春』为何物,以Egg代之,然春卷无Egg):D:D
 
文字不过是文化的载体,影响全球的最终是中国文化

:cool: :cool: 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文字是文化播的途径之一
 
汉语从哪里来:与藏缅语何时发生分化?
信源:网易新闻|编辑:2009-10-04
分子人类学关于东亚人群DNA的研究,给了语言学家们莫大的启示,这也许为破解汉语起源之谜提供更多的线索。
汉语从哪里来?一直是个谜团
17世纪,一名叫作韦伯的学者写道,“汉语是伊甸园中所讲的最初语言。” 而另一位想象力丰富的学者干脆说,汉语是“被称为中国的那个伟大国家的某位圣贤一下子发明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居住在周围的不同民族的人群之间能够用这种语言进行口头交际。”
实际上,在中国人内部,这样富有想象力的说法也同样代代相传。直到最近100多年,由于现代语言学的兴起,汉语才被用来和其他语言类比分析,但有关汉语起源的种种假设却总是扑朔迷离。而近年来,分子人类学者们有关东亚人群迁徙的分析,似乎正在接近这个谜底的答案。
语言的足迹
1600年,一艘荷兰商船路经马达加斯加前往印尼。在经过了数月的航行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令船员们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发现,虽然相聚遥远,但当地的马来语与他们途经的马达加斯加的土著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难道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这些分布在各个海岛上的人群就早已横渡大洋,穿梭在广袤的海域中了吗?难道这些相隔万里的海岛居民竟然是比自己更加能干的航海者?水手们百思不得其解。
水手们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的这个发现,竟然触碰到了语言的核心秘密。400年来,一代一代的语言学家追随着这个秘密,开始了伟大的发现历程。
1786 年,英国的琼斯爵士通过对比研究关注到:意大利语、凯尔特语、日耳曼语以及波罗的语、斯拉夫语,与远在亚洲的印度雅利安语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会不会 这些语言有同一个源头?他提出了自己大胆的假设----这些广泛分布在欧洲和印度的语言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假说被称为“印欧语系假说”。
琼 斯的假设,让语言学家们开始尝试着对比、分析这些有着共同关系的语言之间的亲疏远近。1861年,德国语言学者施莱歇尔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启发下,推导出 语言也有着类似生物进化的过程,并给印欧语系画出了一棵“谱系树”,在这棵语言的谱系树上,原始的“印欧语”处于最底端,是“树干”,这个树干分出两个 “树枝”,一枝是“斯拉夫-日耳曼语支”,另一枝是“雅利安-希腊-意大利-凯尔特语支”,这两个“树枝”再分别分出众多“小树杈”,如日耳曼语、立陶宛 语、斯拉夫语、凯尔特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伊朗语等等语言。
尽管施莱歇尔推导的这棵“印欧语系大树”并不完全精确,但他的方法立刻成为语言学家们观察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利器。他们反过来去研究印欧语系之外的语言。1600 年那些荷兰水手们的疑惑,也得到了部分的解答。在北到台湾岛,南到新西兰,西到马达加斯加,东达复活节岛,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广袤海域上,的确存在一种 共同渊源的海岛语系,尽管这种覆盖2亿人口,有着959种语言的语系内部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们却有着明确的同源关系,学者们将之称为“南岛语系”。在欧洲 人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之前,“南岛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语系。
那么古老而神秘的汉语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同样是另外一种更加古老的语言分化而来,还是像学者们最初想象的那样,是由中国的某位圣贤独立创制而来?
从19世纪开始,语言学家们逐步发现,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里面的语言也能像其它语系一样,描绘出一棵“谱系树”。在这棵谱系树上,汉语、藏语、缅语等有着亲缘关系,语言学者们提出了“汉藏语系”的假说。
东亚同源?
如果汉语真的和藏缅语有同源关系,那么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如何分化而成的呢?
1950 年代,美国语言学者斯瓦迪士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不同语言,得出了约200个核心词,几乎每种语言都包括这些核心词汇,它们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根据对比分析 不同语言之间核心词的同源关系,就能大致判断出语言之间的亲疏远近,同时,这些核心词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速率,而分析两种语言中核心词汇的不同比率,则可 以推算出它们之间分化的大致时间。
在对比汉藏之间的同源词时,学者们发现,汉语和藏缅语之间有共同的数词一至十,但“千”和“万”却各并不相同,而在汉语中,“千”和“万”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么汉语与藏缅语与的分化必定早于殷商时期。语言学家们大致推断,这个时间距今约4000-5000年左右。
但在这种粗略的勾勒中,依然有很多矛盾难解之处。东亚地区语言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印欧语系。尽管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大致能够接受“汉藏语系”这种假说,但其间的分歧依然很大。
中国的语言学家李方桂早在1934年就提出,汉语不但与藏缅语有亲缘关系,同时和苗瑶语、侗台语也有亲缘关系,而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则认为,苗瑶语、侗台语与汉语关系不大,反而与日语、南岛语有着亲缘关系。
颠 覆性的观点来自1990年。当年,第23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召开。就在会议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法国东亚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学者沙加尔提交了一篇名为《汉语南 岛语同一起源论》的文章。这个文章刚刚公布,就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份标记有各种语音符号及绕口的学术名词的论文不亚于一篇“天书”, 但在座的学者们却明白,这份论文的观点一旦成立,将是对传统的“汉藏语系假说”的最大挑战。
沙加尔认为,汉语与南岛语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同源词,而这些同源词有着规则的对应关系。换句话说,汉语与广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岛上的南岛语系,也就是400年前荷兰水手发现的马达加斯加和印尼人所讲的语言都来自于一种更加古老的“母语”。
沙加尔的观点极富挑战性----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各个语系独立起源,互不隶属,那么该如何解释汉语和南岛语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沙 加尔的观点得到了中国学者邢公畹的支持。他认为存在一种“汉藏―南岛”的同源关系。中国学者潘悟云也注意到,不仅仅是汉语存在这种联系,在东亚这片大陆 上,侗台语就像是各种语系的交集,它既与汉藏语系有关,又与南岛语系、南亚语系有密切关系。沙加尔的汉语南岛语同源的说法,让潘悟云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联 想----这些语言会不会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稻米的密码在如此广大的语言区域内,有一个词语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关注,那就是“稻米”。在东亚人群中,稻米与人们的饮食和生产息息相关,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语 言学家们发现,稻米在南岛语系中有着相同的来源,这个范围覆盖了马来-印尼语、西太平洋上帛琉群岛帛琉语、台湾的赛德语、卑南语、鲁凯语、越南的雷德语, 菲律宾马诺波语,台湾巴则海语,道卡斯语,阿美语。而它们又与藏语的稻米有着明显的同源关系。另外,上古汉语的“稻”,则与侗台语和南亚语同源。
语言学家郑张尚芳也发现,在汉语里,“粝”本意为“粗米”,其同音词“疬”有“恶疮、麻风”的意思,而藏语中相对应的词,同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米”、一个是“疮、疖”,同样,印尼语中“米”与“麻风”也几乎同音。这种大跨度地区里连续出现的相似性难道只是一种偶然吗?
但 是,如果单单凭借语言学本身来破解这些谜团,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语言总是在不断变动中,根据测算,每1000年左右,就能独立分化出来一种语言。尽管那 些语言的核心词汇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超出2000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时间,要想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就非常困难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总在争吵之中的原因----那些在一名语言学家眼中,看上去具有密切关联的词汇,在另一名语言学家眼中,可能会是毫无意义。
这 时候,其他学科的介入就变得不可避免。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在这些拥有稻米同源词汇的语言区域,存在着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在浙江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了距 今约7000年的稻米遗存,长江中下游也因此被认为是稻米的起源地之一。而在其他区域同样也发现了稻米的遗存,在中国台湾和云南分别是距今5000年和 4000年;泰国距今4000年,菲律宾距今3700年。考古学家们推测,会不会存在两条稻米传播路线,一条从长江中下游----台湾----菲律宾,一 条是长江中下游----云南----缅甸、泰国?如果是这样,这又和语言学家推断的南岛和南亚语系的发展路线有许多重合之处。
语言学家解释说,之所以会出现稻米的传播与语言的传播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农业社会比采猎社会更能有效而稳定地增加人口。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群的分化和迁徙,这也就是语言传播的动力之一。
除此之外,早在1959年,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张光直就曾根据出土的早期考古资料论证,黄河流域前石器文化当中有一个尚未显出差别的“汉藏南岛综合体”。他认为从这个群体从新石器时代起,开始向中国南部移民的活动,结果分化出“汉藏群”和“南岛群”。难道这依然是个巧合?
来自基因的答案
越 来越多的发现似乎在暗示着,在远古时期,东亚语言的确是从一种最古老的“母语”分化发展而来。但是由此产生的疑问却更多,如果存在这样一种假说的话,那 么,这个“母语”的起源地到底在哪里?内部这种千差万别的语言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化?它们之间的亲疏远亲如何?这似乎又完全超出了语言学目前所能解释的 能力。
同时,语言学家内部反对这种假说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当支持东亚同源的证据多一分,似乎就会出现更多的相反意见。
1999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潘悟云看到了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生物学家介绍分子人类学家们关于东亚人群起源的最新观点。在这篇文章中,遗传学者用DNA证实,东亚 人群是距今4万年左右由非洲迁徙而来,然后从南向北迁徙分化,最后形成东亚大地丰富的的民族。而此前,学界的普遍看法是,东亚现代人是由本土直立人、智人 连续进化而来。
潘悟云马上联想到,这与语言学家争论的东亚语言的问题息息相关。“同源”、“自南向北”这两个来自DNA的结论,居然和之前语言学界的那个东亚语言同源的假设一致。早在1859年,达尔文就曾在《物种起源》中写到,“如果我们拥有一份完备的人类谱系图表,那么人种的形成序列将为全世界使用的各种不同的语言提供最好的分类。”而这句话,现在听上去,就好像是在为分子人类学家们今天所作的工作做注解。
随 后不久,一篇从分子人类学角度更加详细的论述东亚人群起源和迁徙的论文出现了。在这篇文章中,学者们认为,东亚族群的祖先最初达到了东亚南部,约在在约 20000到40000年前开始分化,一支自越南进入中国,并沿海岸线向北,成为百越和东夷的先祖,其中一个亚群在北部湾一带就转而南下,最终成为南岛语 族的先祖。
而另一支则向自云南穿过四川一直到达黄河中上游盆地,成为汉藏羌的祖先。其中一个亚群在约8000-6000年左右向东向南扩展,最终成为华夏族群的先祖。而另外的一些亚群则调头向西南发展,最终成为藏缅语族的祖先。
尽管这个来自基因的迁徙路线也仅仅是一个草图,但那些在语言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似乎都能得到合理解释了。
例如,为什么差异巨大的东亚各个语系之间,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基因图谱来解释,那的确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但由于早在数万年前就开始分化,所以才会呈现出迥然相异的面貌。
而曾经长期存在归属争论的苗瑶语和侗台语看上去也各自有了结论----苗瑶语族群是约1.5万年前从北上过程中的汉藏羌那一支分化而来,最终达到了中国中部。而侗台语则是从沿海岸线北上那一支中分化而来,自然会与南岛语系有更紧密的关系。
那 么汉语呢?那支从古汉藏羌分化而出,沿黄河流域而下的亚群所讲的语言就是上古的汉语吗?显然没那么简单!还记得有一支沿南中国沿海一直上行达到山东的族群 吗,他们成为东夷部落的先祖,而东夷部落的一部分沿黄河流域上行。最终两个族群在中原地区遭遇,在这其间,甚至还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从南方北上而来的部分苗 瑶族群,以及从北方南下而来的部分阿尔泰语系的族群,他们征战并相互融合,无论是族群还是语言。
语言学者李葆嘉是这样描述这个复杂的过程的,“原始的华夏汉语就是一种伴随着多种文化撞击整合为强大中原文明的历史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元性,层叠性混合语言。”
而这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们在汉语中,既能与藏缅,又能与苗瑶、侗台、甚至与南岛、阿尔泰都找到亲缘关系的原因。
这听上去似乎清晰了不少。但对于那些仍然还未能解答的谜团来说,显然还有更漫长的路要走。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
信源:鼎盛社区|编辑:2009-10-07

锄禾/在 网上看到过很多有关汉语和英语比较的文章,他们写的都很不错,并 且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汉语或者英语是优秀的。不过,我想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观点,来理性地分析汉语和英语的优缺点。经过分析,我可以断言:汉语是世界 上唯一一种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而以英语为首的其他语言,则属于密码型的索引语言。下面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解释这种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摘。

一.什么是“对象”?

在计算机世界里,对象(Object)就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小到螺丝钉,大到飞机,都可以被看成是对象,并且有具体的属性和操作。以“狗”为例:颜色、体重等是它的属性;而吃饭、撒娇、警卫等则是它的操作。
同样,对于语言来说,一个汉字或者一个单词也可以被看成对象。再次以“狗(dog)”为例: 发音和拼写可以被看成是属性,而它的定义 则可以被看成是操作。

二.什么是“面向对象”? 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面向对象主要是指程序的设计方法。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封装、继承、多态。

三.什么是封装?

在软件设计中,封装是指将接口与实现显式地分开,并对内部的实现提供保护(即掩藏实现细节)。封装防止了程序相互依赖性而带来的变动影响,是保证软件部件具有优良的模块性的基础,是面向对象设计的前提条件。

四.如何考察自然语言的封装性?

封装的两个特点就是:接口和实现分开 以及保护内部的实现。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用下列四个标准来考察自然语言的封装性:
1.外形接口:所有词汇的外形是否是一致的。
2.定义接口:特定词汇的定义是否只有一个。
3.读音接口:特定词汇的读音是否只有一个。
4.拼写方法是否固定的。即不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五.汉语和英语具有封装性吗?

(1)首先来考察一下汉字。
1.汉字的外形接口:众所周知,所有汉字的外形都是四四方方的方形。
2.汉字的定义接口:大多数汉字的定义只有一个,当然也存在数量不多的多义字。
3. 汉字的读音接口:绝大多数汉字的读音只有一个。当然也存在多音字(一般也是多义字),最典型的是“重”字,它有两个读音zhong和chong,前者是分 量大、主要的意思,后者是重复繁冗的意思。但是像这样的多音字数量很少,读音也最多只有两个,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只有100多个。
4.汉字的拼写方法是否固定的,不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汉字有繁简之分,但是不可能在一段文章中同时出现繁简两种字体,因此姑且不论。
(2)再来看看英语:
1.英语单词的形状不是固定的,有短有长。短的有象“I”(我),只有一个字母;而长的有“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矽肺病),总共有45个字母。
2.英语中的多义词太多了,比如我们熟悉的“book”,不仅有书和课本的意思,还有预订、登记、立案的意思。再如“man”,除了有人和男人的意思之外,还有操纵、配备人员的意思。
3.英语单词的读音会随着拼写的变化而变化。
4.英语单词的拼写方法不是固定的,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是变化。不仅字母有大小写、名词有复数形态,动词还也有让人头疼的时态变化。
复数形态的例子:“book”复数词是“books”,“man”复数词是“men”,拼写和读音都发生了变化。
动词时态的例子:
一般现在时: I do it every day.(我每天做这样的事)
一般过去时: I did it yesterday.(昨天我做了这件事)
一般将来时: I shall/will do it tomorrow.(明天我要做这件事)
现在进行时: I am doing it now.(现在我正在做这件事)
现在完成时: I have done it already.(我已把这件事做好了)
一个do需要do、did、doing、done这4种拼写方法来表达"做"的各种状态,而汉语仅仅加一些常用的副词就可以表达了。
结论:汉语是封装性的语言,但是并不完美,因为存在少量的多音字和多义字。而英语则完全没有封装性可言。

六.什么是继承?

在 程序设计中,继承是指子类自动享用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并可以追加新的属性和方法的一种机制。它是实现代码共享的重要手段,可以使软件更具有开放性、可扩充 性,这是信息组织与分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面向对象的主要优点之一。继承又分为单重继承和多重继承。单重继承是指子类只能继承一个父类的属性和操 作;而多重继承是指子类可以继承了多个父类的属性和操作。熟悉IT的人都知道,Java是一种单重继承语言,而C++是一种多重继承语言。
想提醒的是,在计算机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也就是说,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类是可以继承的,对象是不能被继承的。但是自然语言中并没有类的概念,为了说明的方便,下面的解说中使用了对象继承的说法,请计算机专家们谅解。

七.如何考察自然语言的继承性?

只有一个标准:是否大规模地存在“字造字”、“词生词”的现象。

八.汉语和英语具有继承性吗?

(1) 首先说说汉字,汉字的一大特点就是形音字众多,形音字具有“意音双表”的功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围、圆、园、圈。这4个字的外围都是“口”字,是用来表 意的;而中间的韦、员、元、卷则是用来表音的。用软件设计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单重继承,被继承的是“意”,而“音”则是它们各自的特征。
除了单重继承之外,汉语里也存在大量的多重继承,这就是词组。“词组”本来的定义是:由多个汉字所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但是,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词组”的定义是:从多个对象继承而来的新对象。
下面例子分别标注了词组分解前后的汉英解释。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无论是拼写或是定义,词组都是对汉字的完美继承,而英语则毫无瓜葛。
飞机(plane) = 会飞行(flight)的机器(machine)
工人(worker) = 在工厂(factory)工作的人(man)
解放(liberate) = 解开(unlatch)后释放(release)
计算机(computer) = 能计算(calculate)的机器(machine)
(2)英语也有继承,那就是复合词。比如:
football 足球
handwriting 书法
reakwater 防浪堤
或许是因为单词长度限制(即缺乏封装性)的原因,它们数量很少,所占的比例极低。对中国人来说有点难以理解的是,很多应该是复合词的单词,却被不相干的词汇所代替,比如:
猪 pig 公猪 boar 母猪 sow 小猪 piglet 猪肉 pork
牛 cattle 公牛 bull 母牛 cow 小牛 calf 牛肉 beef
羊 sheep 公羊 ram 母羊 ewe 小羊 lamb 羊肉 mutton
汉语的话,只需要7个基本汉字:猪、牛、羊、公、母、孝肉,其它的都是组合而成的。而英语则需要记住15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词汇。再比如:
一月 January
二月 February
三月 March
四月 April
五月 May
六月 June
七月 July
八月 August
九月 September
十月 October
十一月 November
十二月 December
汉语是用数字加上“月”表达月份,而英语却使用12个完全没有共同特征的单词来表达月份。
结论:汉语具有完美的继承特征。英语从总体上来说,还不能被称为具有继承性的语言。

九.什么是多态?

多态是指相同操作接口的方法 在不同的对象中调用可以实现的不同结果。多态和继承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继承是强调对象的共同特点,而多态则是强调对象的灵活性。继承是设计层次上的概念,而多态是继承在运行时的表现。

十.如何考察自然语言的多态性?

我们已经知道:多态的前提条件是继承;好处是可以在运行时强调对象的灵活性。具体到自然语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多态性的词汇可以在相互交流的时候,增加理解的灵活性。具体做法就是在交流的时候,仅仅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词汇,让不同的听众或读者有不同的解读。
所以,衡量自然语言是否具有多态性的指标是:
1.是否大量存在能表达概念性的词汇。
2.这些概念性的词汇是 被具体的词汇所继承。强调继承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多态性的定义,另外一个原因是它可以增加由虚到实、由概念到具体的联想速度。

十一.汉语和英语具有多态性吗?

(1)汉语的多态性无处不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很多的被继承的、能表达概念性的词汇,另外一个就是汉语拼音。
首 先说说被继承的概念词汇,它们主要在口语中被使用。比如:“我要坐车去上海”。这里的车(car,vehicle)是一个概念性的词汇,具体是哪一种车, 则根据听众的不同而不同,可能是汽车(car)、出租车(taxi)、公共汽车(bus)、火车(train)等等。与英语不同,汉语的“车”字是被继承 的,所以人们会很快地联想到汽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等词组。而使用英语的人们则需要从记忆中搜索(而不是联想)与车相关的交通工具。类似“车”的词汇在汉 语里有很多,再比如:“去商场买一点肉”。这里的肉(meat)有可能是猪肉(pork),也有可能是牛肉(beef),或者是鸡肉 (chicken)等等。
再说说汉语拼 音的多态性,汉语拼音有4个音调,在没有标注音调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来决定是哪一个音调。比如 zhong guo的音调应该是zhōng guó。 即使是在标注音调场合,也需要根据理解来决定是哪一个汉字。再比如zhōng guó的汉字应该是“中国”,而不是“忠帼”。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多态一方面可以降低了交流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说话的灵活性和信息量。
(2)英语虽然也有大量类似vehicle、meat的概念词汇,但是却没有被广泛地继承。另外想提醒的是:英语的时态不是的多态性的表现。原因在于:
1.英语时态的主体是动词(即动作),它强调了动作执行状态的不同(没做、正在做、做完了),而不是执行结果的不同。
2.多态是指具有相同特征,但是因为对象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它强调是执行结果的不同。
因此说时态不是多态。以软件设计的观点来看,如果对象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就必须更换成另外一个对象,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会导致对象无限增多从而失控。
结论:汉语具有多态性,而英语并不具备。但是多态对于语言来说,可能没有太多的作用。
 
施密特预言:中文五年之内将主导互联网
信源:搜狐IT|编辑:2009-10-22

在周三一个IT行业大会上,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预言:五年之内,互联网将再次发生巨变,其中包括中文成为主导语言,网速之快导致各种互联网信息媒介之间的区别消失......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施密特参加了在奥兰多举行的Gartner Symposium/Itxpo大会,共有全美5000多位首席技术官和首席信息官参加。施密特谈及互联网即将发生的一些变化。他表示,中文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主导语言。
施 密特说,今天的年轻网民以全新的方式消费网络信息,他们可以“无缝地”在各种媒体形式之间切换,而音频、视频、文本之间的差别将会日渐模糊。由于网速加 快,流媒体信息将会增加,用户原创内容也大量增加,网民将发现他们已经被信息“淹没”。施密特说,诸如Facebook和Twitter等网站的成功,表 明了互联网这种变化趋势。
施密特说,互联网信息膨胀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组织这些信息,这也是Google面临的核心挑战。他甚至夸张地提问:届时Google怎么来对一个网民的Twitter短信息进行索引和排序呢?
当天,施密特还表示,Google目前大部分营收来自于面向网民的消费市场,企业和商用市场将是Google下一步开挖的目标。
 
普通话渐成美国唐人街大趋势 意味一代人的变迁
信源:新华网|编辑:2009-10-22

相比较过去粤语在美国唐人街的主流地位,如今的唐人街,越来越成为普通话的天下。二十二日出版的《纽约时报》以《唐人街的未来之声是普通话》为题刊发了一篇报道。报道指出,曼哈顿岛上唐人街原本粤语的地位正在被作为中国国语的普通话替代,即使是原本在家讲粤语的父母也将孩子送去学习普通话。


当地时间1月31日农历大年初六,美国洛杉矶华埠第110届金龙大游行隆重登场,作为南加州最大的华人春节庆祝盛典,有五十余辆花车、乐队、舞龙舞狮队和中国功夫表演队参演,预计2009年会吸引超过10万民众前来观看。
北美的最早一波华人移民源自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包括后来修横贯美国大陆铁路的上万华工,这些华人移民多数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语则是通行该地区的语言。
虽然之后曾出现过长达数十年的排华法案,“一九六五年移民法改革之后,大批说粤语的香港人进入美国,粤语成为美国唐人街地区的通行语言。”纽约时报的报道这样引述。
但是一九九0年之后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尤其是福建省,他们除了方言之外,主要说普通话。
在纽约,越来越多的华人涌入法拉盛、布鲁克林区、皇后区等并非传统的曼哈顿唐人街地区,这些华人大多说普通话。
在唐人街的一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中文学校,过去只教粤语,最近几年开设的普通话班更多了,去年粤语班和普通话班一半一半,今年普通话班则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三,其中不乏来自粤语家庭的孩子。
其中一位说粤语家长指出,“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学普通话,因为这对他今后进入工作场所更为有利,这对他们的未来非常重要。”
甚至唐人街一位说粤语的天主教堂牧师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举行普通话的葬礼。
纽约时报的报道引述纽约亨特学院从事美亚关系研究的学者话说,普通话在美国华人地区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与这些新近移民们掌握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有关,这意味着一代人的变迁。
纽约时报称,这种转变也印证了中国正在发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官方语言的普通话正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成为主流。
 
普通话正在改变唐人街腔调
信源:美国《纽约时报》|编辑:2009-10-24

原 题:普通话地位上升改变唐人街腔调 他自幼在曼哈顿的街巷中玩耍成长,61年的岁月是在这里度过的。然而当王巍(音)最近走过这片街区时,有一半的中文谈话都让他不知所云。数十年来一直占据 主导地位的广东话,正在被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和新移民的混合语言挤到一边。无论是在餐馆、教堂还是公园、市场,都可以听到这种变化。加速这一变化进程的是华人父母。他们敦促孩子学普通话以利用这种语言随着中国影响力上升所带来的优势。但对那些只会说方言的老人而言,广东话的衰落成了挑战,除非他们学习普通话或英语,否则就面临被日益孤立的境地。
在 亨特学院从事亚洲与美国研究的教授彼得•邝说,由于越来越多人说普通话,华裔社区----―在那里新移民正获得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将随之呈现出新的力量格 局。说广东话的人“已不再举足轻重”,这种转变昭示了中国发生的巨变,作为官方语言的普通话正成为各个地方的默认语言。
普 通话的地位上升也反映了北美移民的一大变化。“在东百老汇区我甚至不会点菜”,在唐人街生活了44年的李建(音)说。如今,普通话已挤入唐人街核心地带。 在100年来的绝大部分时期内,位于莫特街的纽约中文学校几乎一直用广东话教学。据校长介绍,尽管大多数学生来自于说广东话的家庭,但今年普通话课堂已超 过广东话,两者比例为3∶1。
5岁的女 儿正在一所天主教语言学校学习普通话的詹妮弗•吴说:“如果他们必须掌握一门语言,我希望他们学习普通话,因为这能使他们更容易进入职场”。该学校内接近 半数的课堂都在专门学习普通话。直到不久前,这所教堂的周日弥撒还在用广东话。如今,教堂提供两次普通话和一次广东话弥撒。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