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人生的真相- 用科学证明佛教观(转载)

说不说

头衔有用吗
VIP
注册
2009-11-04
消息
703
荣誉分数
196
声望点数
153
宇宙人生的真相- 原著:施归元

前 言

世人对佛法有许多误解,特别是知识分子。这是因为人们所见到的,只是烧香、磕头这些现象;加上信徒们又喜欢宣传菩萨显灵之类的故事,对佛教的真义,佛教徒也不见得明白。而显灵、显圣又不能为人人所见,所以“迷信”这顶帽子自然就带上了。

佛法同科学本来有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由于各自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所采用的方法完全不同,彼此很难沟通。懂得佛法的人不了解科学,科学家又不懂佛法,所以科学同佛教之间横隔着一条很深很深的鸿沟。

有幸在大方广网站上,见到几篇文章,是从科学上解释佛教的教义的。虽然在净空法师讲经时都曾经提到这些事实,但是如果要使不信的人相信,必须有充分、详细的证据和说明。这些文章正好能够具备了这一条件。

1)江本胜关于水的研究,说明了没有生命的物体也能感知,万物皆有灵性,心可以影响物。
2)《科学证明心存善念身体好》一文说明心理活动与神经化学有关,也属于心物关系问题。说明精神对物质的作用。
3)有两篇关于生命和轮回的报告。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生命轮回的存在。
4)一篇关于观察儿童的行为,说明人性本善。
5)《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一文介绍了对时间、空间、物质,以及宇宙形成的新认识:时间和空间都是可变的;物质不是绝对的东西,可以无中生有;宇宙也是刹那生灭,等等。

这些研究,证明了佛在两千对年前说的,都是真理。

近年来太空物理学的新发现还不止这些,什么黑洞呀、暗物质呀、暗能量呀,关于宇宙形成也有不同的假说。其实,我们的地球还有许多难题呢。人造飞船尚不能超越太阳系,何况还有银河系。千千万万个银河系才构成一个宇宙,何况还有别的宇宙。同浩瀚的宇宙比较起来,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就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许多先哲们说,要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单单依靠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完成的。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他为什么如此推崇佛教?因为佛教是最为理性的宗教。《爱因斯坦与佛教》一文详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

这个文集对于佛弟子增强对佛法的正信会有好处。对于那些对于佛法并不那么反感但尚有疑虑的人们肯定会有帮助。因为其中涉及一些科学问题,不太好理解,但是没有关系,只要记住他的结论就够了。目的是了解其基本精神。

编者 2008-11-5
 
滴水结晶,吾人心念的映照 - 江本胜博士试验报告述评

滴水结晶,吾人心念的映照 - 江本胜博士试验报告述评

日本江本胜博士经过八年的试验,证明水不但能读各国文字,也能听各种语言,还能听得懂音乐。2003年8月7日,他在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报告其研究结果。下面是对此项研究报告的综述。

现在,科学家又发现,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比电波、光波更了不起,它能毁灭世界,也能拯救宇宙,那就是你我心中的心念。

日本江本胜博士给我们带来了“水的信息”,他经过八年的研究,不断的实验,证明了水是我们心念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心念、情绪、言语、祈祷的音声都会影响水分子的结晶。确实能感应我们每个人的知觉,也能感应集体所发出的心波。这正是“万法唯心造”的科学证据,结合了唯物与唯心的思想。西方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一切物质都是波动的现象,皆是人们的错觉”,“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种东西,实际上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的地方。”
善心善行是身体健康与世界和平的基本要素

江本胜博士此次讲演以学术的角度阐明水、人类、地球的关系:
物体震动产生能量、发出声波。

吾人心念的波动对物体能起一定的作用。
水能感应声波、心波而对其结晶产生影响。(详见本网中《善的讯息可以产生美丽的水结晶》) 。

同样的道理,我们一起心,一动念,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瞋心一起,身体会产生毒素,至少三天才能平静。心念的波动,从个人到家庭、社会、世界,甚至到宇宙,莫不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追求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快乐,向往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得从自己内心做起;善心、善行是基本要素。

水对外面的境界会有感知,微尘、植物、矿物,没有一样没有见闻觉知。当我们以尊敬的心,感恩的心,欢喜的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面的组成都是美好的。如果以瞋恚的心面对外面所有物质世界,它会变得很丑陋。这个道理正是佛经上所讲的“境随心转”。

心波竟能飞越千山万水,横跨际涯

首先,他汲取世界许多地区的水做试验,发现许多都市的水都严重地受到污染。他居住在日本东京,东京的自来水深受化合物的影响,因此其结晶很难看,这是文明人的缺憾!人类不能缺少水,一切动植物、生物都不能缺少水,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不可欠缺。

人类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水源不净,身体健康肯定受影响。但是,科技、工业的发展必定影响自然生态,水源首当其冲。如何改善水的品质呢?江本胜博士依据水会受物体震动而起变化的原理进行试验,当他播放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名曲时,在显微镜下,他看到水的结晶随着优美的旋律而不断产生变化,原来,水竟能欣赏音乐!

江本胜博士也让一些孩子做试验,他把自来水瓶摆放在屋子中央,几个孩子手拉着手围绕着自来水瓶祈祷:‘水,干净吧!’。在显微镜的透视下,我们可以看到水的结晶过程,从支离破碎渐渐变成完美的晶体。孩子们看到水竟能感应到他们纯洁心灵的呼唤声,天真的脸蛋绽露出惊喜之情。古人说:“花能解语,玉能生香”。以前,以为诗人说梦话,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无情之物并非无情,而是含情脉脉。是故,大自然中,不只花能解语,玉能生香,顽石点头亦非假。佛在《楞严经》上早就说过这深奥的道理:“宇宙万物皆能见闻觉知”。

不久前,江本胜博士到以色列去。临走前他把一瓶东京自来水留在东京的办公桌上。身处以色列,他对数千里外的这瓶水进行虔诚的祈祷……个小时后,东京的职员通过网路给他传送自来水的结晶变化过程:自来水的结晶由残缺逐渐变成完整的晶体!目睹这奇观,大家莫不啧啧称奇。人们的心波竟能飞越千山万水,横跨际涯,不受任何干扰和阻拦。在古代诗文中,我们看到许多游子羁旅他乡时,总在夜深不眠的时刻对月怀亲,其亲人往往也能感应到,尤其是其中一方遭遇不测时感应最显著。这就是所谓“心灵感应”,又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的心波确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

“阿弥陀佛”四字,水的结晶最为清晰明亮 (见下图)
在讲演时,江本胜博士特别放映他的新试验结果:
贴上“爱”字的篆刻标签,水的结晶很美。
贴上“感恩”的标签,水的结晶居然像个“心”字
贴上“阿弥陀佛”四字的篆刻,水的结晶最为清晰明亮,而且,更妙的是结晶的中央竟呈现七彩色
贴上“妙法莲华经”的标签,结晶很像莲花
……
水不但能读各国文字,也能听各种语言,还能理解各个宗教的祈祷唱诵声:不论是基督教、回教、犹太教、兴都教,水的结晶都很漂亮。可以说水是吾人精神能量的传输媒介,感谢、关爱、快乐等正面的心绪会使水分子产生美丽的结晶;反之,仇恨、嫉妒、压力会让水分子的结晶丑陋不堪;这样的水如果日夜饮用,久而久之,势必影响我们身体的器官、细胞、DNA,最终甚至导致病变!这一点我们不得不警惕。

“爱”与“感恩”的心波最能感动一切万物。

宇宙万物皆能见闻觉知

江本胜博士姓江本,名胜,他并非佛教徒,但是他所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佛在三千年前所说的真理:“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即是说,大至世界,小至微尘,都能随着我们的心性改变,我们起心动念所产生的波动能改变周遭的环境。

江本胜博士的实验,印证了佛在三千年前说的“宇宙万物皆能见闻觉知”。滴水结晶,是吾人心念的映照。因此,我们的心念是善的,充满爱心的,至诚感恩的,这心念能使我们充满喜悦地生活,也能促使我们周围的环境更美好,心灵净化,尽大地是清泰故乡。推而广之,世界和平将指日可待。反之,若是心怀不善,争名夺利,竞争的结果导致斗争,斗争将演变成战争,世界即毁于一旦。综观现今世界动荡不安,自然灾害愈加频繁;为解倒悬之势,欲拯群萌之苦,奉劝世人要以爱心和真诚的心对待一切事、一切人,孰福孰祸,就取决于你我心中的一念。

 摘自《澳洲净宗学院院讯》

编后语

(一)
看了这一则消息,你相信吗?有人不相信,说是假的。是真是假,你不必轻信,自己作个试验便知。我有个同事就做一个试验:她用两个碗,分别盛同一锅里的米饭。对其中一碗说:这米饭真香啊,真好吃啊。对第二碗米饭说:真臭,真难吃!过了四天之后,第二碗米饭,真的是臭了;而第一碗米饭发出了一点点酒香味。她是听了别人这样做之后,自己也试一试,果然如此。

(二)
净空法师说:“我看了(这些照片)想起楞严经上讲的‘一切因果,一切微尘,因心成体’,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一切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物质现象是心变的。心有灵知,心所变的当然有灵知。物质与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一个细胞,一粒微尘都有灵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情众生称作法性。法性与佛性是一个性。所以,无情不是没有知觉,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情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法性就是真如本性。”
法华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指人和动物,‘无情’指无生命之物。万物,包括情与无情,来源于同一个本体(佛法中称为性,本性,心性、真如……等等)。所以佛不仅把众生看成是自己,对无情之物也如是。所以佛的爱心是最广泛、最无私、最平等的。称之为同体大悲。
 

附件

  • sui000.jpg
    sui000.jpg
    22.2 KB · 查看: 273
  • sui001.jpg
    sui001.jpg
    199.7 KB · 查看: 270
  • sui006.jpg
    sui006.jpg
    46.7 KB · 查看: 276
  • sui005.jpg
    sui005.jpg
    26.2 KB · 查看: 264
  • sui004.jpg
    sui004.jpg
    42.5 KB · 查看: 277
在研究中发现人性本善的科学根据

婴儿天生有助人的欲望

据美联社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个简单事例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

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研究员故意装着笨手笨脚。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婴儿都表现出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助人而不图回报的精神。

婴儿的表现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这项研究结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公共交通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
大量的社会调查证明灵魂的存在


十年前,BBC电台和法国华语电台就报道过关于灵魂的研究。英国学者对许多起死回生的人做调查,其中有47%的人能够回忆起自己灵魂离体的情形,供述者的记忆清楚。有一个人说,离开自己身体以后好像在阴沟里爬了很长一段路程,当看见前面有光亮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呼唤自己,此时他醒过来了。

个人的经历不同,但是那些突然死去的人没有丝毫痛苦,而是感到很舒服,感到从所未有过的轻松。有的人在两三分钟的时间里,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就像放电影一样。
除了英国、法国,其他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做过这样的调查工作。中国唐山大地震后天津南开大学一位副教授也做过同样的调查,其结果有许多相似之处:1,被调查者当中能够清楚地回忆起自己灵魂离体之后情况的人都在40%以上;2;死亡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当年由澳大利亚人经营的卫视中文台每当星期日晚上11-12点有一个转播韩国电视台的特别节目,关于灵体的研究是其重点。节目主持人说,世界上已经有6部专著问世(现今已经有上百部,翻译成中文的有30多部)。节目主持人亲自访问过一位起死回生的韩国记者。当年26岁,在一次车祸中死而复生。后来他问起父亲,你说有一位邻居借过我们家的钱,是什么时候借的。他父亲很诧异:“你怎么知道?”他告诉父亲,是那次车祸休克时,灵魂离体后飘游到他父母的住所,听到父母在闲谈中提及:“过去一位老邻居有一笔钱该要回来了,他现在生活也不错了”。

主持人接着又介绍一位美国妇女的故事,她50 多岁,在一次手术中休克,她的灵魂飘上天花板,看见自己躺在手术台上,周围许多穿白衣的人在忙碌着。后来灵魂飘到野外,已经是夜间,路上遇到一个一岁左右的男孩。男孩对她说:“我是你的哥哥”“我没有哥哥”, “真的!不信,你去问父母好了,记住我的模样!”。
后来她的父母说,“这是真的。当时你还没有出世,他夭折了。后来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件事。”

主持人说:对于死而复生的回忆,一般人,通常都一概加以否认,认为这跟做梦一样,都是存留在大脑中记忆的复现;是幻觉。但是,从上述两个例子看,这并不是存留记忆的再现,而是灵魂离体之后获得的信息。看来,灵魂的存在是可信的。


编后语

六道轮回是佛法里头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佛法所专有。

人是不是有前生后世?这是许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不仅一般老百姓感兴趣,许多科学家也渐渐地参与到这个行列。虽然他们在科学界还不是主流,但是,已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因为有许多事实使他们不能不信。
 
As a traditional psychotherapist, Dr. Brian Weiss was astonished and skeptical when one of his patients began recalling past-life traumas that seemed to hold the key to her recurring nightmares and anxiety attacks. His skepticism was eroded, however, when she began to channel messages from "the space between lives," which contained remarkable revelations about Dr. Weiss's family and his dead son. Using past-life therapy, he was able to cure the patient and embark on a new, more meaningful phase of his own career.

A gradua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Yale Medical School, Brian L. Weiss M.D. is Chairman Emeritus of Psychiatry at the 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 in Miami.

Dr. Weiss Brian Weiss, one of the first doctors to explore the past lives of his patients as a means of therapy, reveals how past and present lives can affect our future lives, and how our future lives can transform us in the here and now.

We have all lived past lives. All of us will live future ones. What we do in this life will influence our lives to come as we evolve toward immortality.
Dr. Weiss knows this is true because recently he has not only regressed his patients into the past, but has progressed them into the future. And what they have discovered is that our futures are variable, so the choices we make now will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life when we return.

Using dozens of case histories, Dr. Weiss demonstrates the therapeutic benefits of progression, just as he has proved that journeys into our past lives can alleviate or cure our physical and emotional wounds in the present.
 

附件

  • book01.jpg
    book01.jpg
    46.6 KB · 查看: 273
  • blw_web1.jpg
    blw_web1.jpg
    16.2 KB · 查看: 280
給大家介紹一位可以說是用催眠來回憶前世這種研究領域裡面最著名的學者,他的名字叫做布萊恩.魏斯博士,是美國著名的精神心理學學家。

首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布萊恩.魏斯博士,他在一九七0年畢業於美國的耶魯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耶魯大學我們都曉得是美國最著名的學府之一,最近國家主席胡錦濤曾經在那裡演講。當他畢業以後,曾經在美國的匹茲堡大學、邁阿密大學任教,而且從事心理臨床治療達三十多年,發表了大量的科學論文和著作,是現代的精神心理學,尤其是輪迴學的權威。
  
  他發表的著作,在輪迴領域裡面有很多,有以下幾種,包括Many Lives,Many Masters,現在有中文的譯本,中文譯本的題目叫做《前世今生》,在書店裡我們都看到有的賣。還有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生命輪迴,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以及Mirrors of Time: Using Regression for Physical,Emotional, and Spiritual Healing《醫治身心的前世回歸療法》等等。


他的案例非常之多,我在美國德州大學任教的時候曾經跟魏斯醫生通過電話,他告訴我,那是已經四年多前的事情,他說他已經自己親手蒐集有兩萬多個用催眠來幫助人回憶前世的案例。他最早的作品就是這本《前世今生》,發表在一九八八年,這本可以說是他在輪迴學上的處女作,這個著作裡面就記載了他如何來治療一位心理病人的前後經過。

鍾茂森博士主講
 

附件

  • many_lives_many_masters.jpg
    many_lives_many_masters.jpg
    56.2 KB · 查看: 262
欢迎说不说网友。

问一个问题:请问说兄此帖是分享帖还是讨论帖?若是分享帖,我就不打扰了。如果是讨论帖,我有几个小问题想请教一下。谢谢。
 
分享也可讨论, 讨论不碍分享。

偶虽是标准的佛教主义者,但也不排斥其它宗教。大家交流沟通,以相互尊重为前提都很好。CHRIS88,有问题就请问吧...
 
分享也可讨论, 讨论不碍分享。

偶虽是标准的佛教主义者,但也不排斥其它宗教。大家交流沟通,以相互尊重为前提都很好。CHRIS88,有问题就请问吧...

谢谢。先请教下面问题:
1)怎麽定义“标准的佛教主义者”?
2)请问说兄戒荤吗?
3)如果是,请问为什麽?
4)如果不是,请问说兄对有些佛教徒戒荤怎麽看?
 
谢谢。先请教下面问题:
1)怎麽定义“标准的佛教主义者”?
2)请问说兄戒荤吗?
3)如果是,请问为什麽?
4)如果不是,请问说兄对有些佛教徒戒荤怎麽看?


CHRIS88,兄台好眼色!我google了一下,还真没找到“标准的佛教主义者”这词。看来不承认是我的原创也不行啊!哈哈!!佛教也要现代化嘛,老是让人家误会我们学佛的食古不化,其实我们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偶也来学学变通,“佛教徒”太老套,在我这儿就改个“佛教主义”。要不过两天,再改成:“佛化青年”,怎么样?

总之,教徒也好,主义也好,就是说啊,我是佛教这个信仰。还有就是当你深入佛教以后,你会了解,佛教是非常活泼的。祖师常讲:[不要死在句下],『滯句者迷』。《起信论》里面教給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緣相」。佛说法四十九年,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佛的那些大菩萨们,这些大弟子也非常高明,他们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所以说和听都是有大学问的。

兄台的另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为什麽佛教徒要戒荤”。这可不是个小问题,是有关佛教根本教义的。不过可能有许多人都会有你一样的问题。这样吧,我找了个不太深,也不太浅,不太长,也不太短的文章来作为回答。希望能令你满意。PS, 我可以算是戒荤,但不是很精严。

文章下贴。
 
悲心可嘉的佛教素食观

作者:[FONT= ]文定[/FONT] 资料来源:[FONT= ]http://www.nttpcs.cn/csmb/ShowArticle.asp?ArticleID=577[/FONT]

[FONT=新細明體]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大语系的佛教中,只有汉传佛教对素食的要求最严,到现在也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早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了。[/FONT]

[FONT=新細明體]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很注重吃的艺术,但是有的人餐餐吃的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身体却依然是百病丛生;有的人虽然是粗茶淡饭,反而身体强健而且长寿,前些日子我看到一本书叫《不生病的艺术》,是一位台湾的医学博士写的,他在文中提到普遍为人们关注的生死问题。他认为现在很多人的死亡原因,既不是老死,也不是病死的,其实就是胡吃海喝给整死的。人如果能够很好地注意营养结构的搭配,应该可以活的更长一些。很多营养学专家都认为素食更有利于健康,这似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FONT]

[FONT=新細明體]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素食的观念是佛教徒提倡的,其实不然。素食虽然是汉传佛教的特色,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鼓吹素食。近代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都是基于人道主义观点赞美素食。萧伯纳是有名的茹素者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因此素食的饮食习惯,在我国乃至世界有很深的渊源。我现在就佛教的观点,对素食作一些探讨。[/FONT]


[FONT=新細明體]一、素食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 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乃至对一切微细生命的充分尊重,是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FONT]

[FONT=新細明體]大自然的蜎飞蠕动、一花一草,都有其生命的个体,任意伤害无辜生命,或是砍伐山林,浪费资源,都是一种对生命不够尊重的表现。 [/FONT]

[FONT=新細明體]两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根据慈悲和平的教义,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诚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则更成为佛教的独特的优良传统。[/FONT]

[FONT=新細明體]释迦牟尼佛做太的子时候,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印度当时很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于大乘的《楞严》、《华严》、《楞伽》、《涅槃》、《梵纲》诸经中,处处提倡禁绝肉食。具体如楞伽经,根据身体健康,三世因果,修养身心,慈悯众生等各种道理,指出肉食者有十八种过患,而素食者具足无量功德。[/FONT]

[FONT=新細明體]印度、中国历代宗派的祖师,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国时的曹操受佛教影响,据说自奉节俭,常常茹素,此举不能不对他的从属臣下及后世带来影响。南北朝时虔诚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经》《四相品》等经文,制僧尼居士断酒肉,宗庙荐馐用疏果,颁发断酒肉文,详叙食肉的过失。如文中云:“经言:若食肉者断大慈种,何为断大慈种?凡大慈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若食肉者一切众生皆为怨对同不安乐。若食肉者是远离声闻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道,若食肉者是远离佛果,若食肉者是远离大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况涅槃果。……”等等。[/FONT]


[FONT=新細明體]二、历代帝王名士推崇素食,奠定了佛教的素食基础。[/FONT]


[FONT=新細明體]中国汉传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坚持素食的,而是经过相关经典的传播、僧人的自觉、帝王的提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共识。例如南粱时期的粱武帝,就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出家,在位时广修寺宇,度众无数。曾经亲自撰写《断酒肉文》并会合当时京都的僧尼一千四百四十八人,延请法师宣讲断酒肉经文,并于佛前宣誓断食酒肉,由于梁武帝的提倡,在其管辖的江南境内更使用政治力量推行,从江南到江北,乃至全中国的寺院都逐渐受其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汉传佛教寺院。[/FONT]

[FONT=新細明體]隋文帝杨坚登位,也是大力提倡佛教,每兴建法会,必沐浴斋戒,诫臣民不食荤辛。唐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于战争中死难的军民,在战场地区修建寺庙,并举行追荐法会,以香花水果供佛,以素斋供僧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帝王,除少数辟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会,均提倡斋戒素食,从上到下养成了社会风气[/FONT]

[FONT=新細明體]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刘禹锡.王维.苏东坡.王安石等均信佛其中最突出的是诗人王维,平生茹素信佛,事母至孝。母亲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师事神秀弟子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王维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长而拜长安荐福寺道光禅师为师,断食肉酒。又善绘画,世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所作诗,多山林清逸之气。[/FONT]

[FONT=新細明體]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明代的莲池大师,都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在徒众中大力宣传戒杀放生和吃素的功德。莲池大师写有著名的《七笔勾》和“戒杀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饱含慈悲感情,令人生动。[/FONT]

[FONT=新細明體]近代高僧如太虚.虚云.弘一.印光诸法师,都是身体力行的茹素者。其中虚云法师禅功很高,活到一百二十一岁。他平生爱护生物,在广东曹溪讲禅时,有老虎皈依,老狐受戒的传说。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曾有《护生画集》印行,宣传素食和戒杀放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FONT]
 
三、素食在佛教经典的根据

(一)、基于健康理由

[FONT=新細明體]很多佛教的大德祖师,由于坚持吃素身体都很健康,寿命也长。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认为出家人常年吃素,肯定营养不够,而在有科学大脑的医学家和营养家,则是较易理解的。[/FONT]

[FONT=新細明體]首先,吃素的僧侣们甘于淡泊生活,无嗜穿嗜味的习惯,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谓“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忧、悲、恐等七情不易动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还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佛经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调和,诸根通利,气血流畅,定力增长,“饮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禅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条件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其中大豆的功能极高,含有蛋白质40%、脂肪及糖类20%,并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铁、磷、钙等营养素。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胆固醇,能降低高血压,避免动脉硬化等心脏疾病。所以素食者所食豆类、五谷杂粮、水果等,对于身体的营养料完全可以补充,增进健康。[/FONT]


(二)、基于慈悲理由

[FONT=新細明體]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之心,是透过般若智慧产生的。学佛者由于了悟因缘生法的真理,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肠,从而戒绝杀戮,根本五戒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由不杀生而吃素,是戒杀的积极行为。[/FONT]

[FONT=新細明體]大乘楞伽经》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萨说:“一切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悯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FONT][FONT=新細明體]父母.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是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朋友等,只由于隔世不识进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二.[/FONT][FONT=新細明體]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应该体念他之苦乐即我之苦乐,不能因嗜口腹,贪美味,而置动物的被杀的痛苦于不顾,这是最残忍的[/FONT]


(三)、基于因果理由


[FONT=新細明體]因果定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杀就得杀报,食他的肉就应该还他的肉。所谓“吃半斤还八两”。各别造因,各别受报;大众造因,大众受报。世界各地年年不断的战争,许多人死于刀兵,慧眼观之,原因在此。《楞严经》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死死生生,互来相啖”。说明三世因果循环的道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过去诸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对于众生不应轻慢,更不应残杀,残杀是违犯理性的。残杀者违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FONT]
 
[FONT=新細明體](四)、基于修行理由[/FONT]

[FONT=新細明體]修行是佛教徒的修养功夫,由此修养功夫为因,达到完成佛果的目的。[/FONT][FONT=新細明體]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行为,防非止恶,众善奉行,定是专注一境,息诸虚妄分别。慧是明因识果,通达真理。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绝对禁止扰恼众生,破坏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财产),保持内心纯善清净,为修定慧打下基础。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FONT]

[FONT=新細明體]欲达佛乘,必须进一步修大乘菩萨行。菩萨行包括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愿,不舍众生,更不能损害众生。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杀是主要的。由怜悯众生,爱护众生生命,进而不食众生肉,这是必然的实际行动大乘诸经论中,多处谈到杀生和吃肉,都是断掉慈悲种子。慈悲是学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断,即不能发菩提心,也不能证得佛果,可见戒杀和素食,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FONT]

[FONT=新細明體]四、素食包括酒以及五辛[/FONT]

[FONT=新細明體]许多不谙佛法的人认为,素食就是不吃动物的肉,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素食还包括了不食用包括韭菜、大蒜、等在内的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以及一切的富含酒精刺激的饮品。佛教戒酒的理由是因为饮酒容易乱性,如《楞严经》中说到:“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障碍道”。《梵网经》对酒戒也有很严格的规定,即使自己不喝,包括酤酒和教人喝酒都属于犯戒行为。因为卖酒的行为是引导他人走入心神颠倒乱性害人的境地去的,因此是波罗夷罪,也就是极重罪。[/FONT]
[FONT=新細明體]至于佛教禁绝韭菜、蒜、兴渠、葱等五辛,是基于食用五辛秽浊的气味,容易增长人们的欲心,辛烈的感觉又会增加人们的嗔怒,即使宣扬佛法,十方龙天护法也会因为嫌其臭秽,悉皆远离,于是此人的福德因缘日渐消薄,道业也难以成就。正如《楞严经》所说“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食,此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嗔”。因此人们如要清心寡欲,驱除乖戾的气息,除了戒食酒肉外,同时还要戒食五辛。[/FONT]

[FONT=新細明體]总之,就佛教而言,为了护生,为了健康,为了培养慈悲的胸怀,也为了成就道业,素食是我们长期保持的一种饮食习惯但是这种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并不完全是佛教的,世间很多素食主义者。他们有的吃素是为了保养身体,有的人吃素是为了医疗健康的需要,有的人是发愿茹素,甚至有的人吃素是从小与生俱来的习惯。可以说素食的情况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素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锅碗瓢盆是否洗的干净,吃素时是否吉时良辰,素食完全在于心意,如果秉持着慈悲喜舍的善心,心中有“素”,如此则一切善法都包含在其中了![/FONT]
 
CHRIS88,兄台好眼色!我google了一下,还真没找到“标准的佛教主义者”这词。看来不承认是我的原创也不行啊!哈哈!!佛教也要现代化嘛,老是让人家误会我们学佛的食古不化,其实我们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偶也来学学变通,“佛教徒”太老套,在我这儿就改个“佛教主义”。要不过两天,再改成:“佛化青年”,怎么样?

总之,教徒也好,主义也好,就是说啊,我是佛教这个信仰。还有就是当你深入佛教以后,你会了解,佛教是非常活泼的。祖师常讲:[不要死在句下],『滯句者迷』。《起信论》里面教給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緣相」。佛说法四十九年,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佛的那些大菩萨们,这些大弟子也非常高明,他们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所以说和听都是有大学问的。

兄台的另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为什麽佛教徒要戒荤”。这可不是个小问题,是有关佛教根本教义的。不过可能有许多人都会有你一样的问题。这样吧,我找了个不太深,也不太浅,不太长,也不太短的文章来作为回答。希望能令你满意。PS, 我可以算是戒荤,但不是很精严。

文章下贴。

哈哈。老兄的确活泼。而且提出了摩登佛教的概念。看来佛教主义有望了复兴有望了:)

不过呢,我的问题的重点在“标准”而不在“主义”。请问“[FONT=宋体]戒荤,但不是很精严”算得是“标准的”摩登佛教弟子吗?[/FONT]

但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其实是为了活泼气氛,第二个问题才是我真要讨论的。既然是讨论,就希望兄台用自己话,不然终究隔了一层纱。不知这个要求是否过分?
 
我的问题的重点在“标准”而不在“主义”。请问“戒荤,但不是很精严”算得是“标准的”摩登佛教弟子吗?


标准嘛是各有各的标准的。比如说中国历来用市尺,而英国呢就用英尺。你说市尺对呢,还是英尺对?没有对错嘛,在英国用印英尺就对,在英国要是用市尺,不就有问题了么。

一样的道理,精严这也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凡夫认为很精严了,在阿罗汉看来还差得远呢;在阿罗汉认为很精严了,菩萨看还差得远呢;菩萨认为不错了,佛看还远着呢。

所以佛法讲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只是工具,要是著了语言的相,就不能体会到里面更深层的东西。

所以这“标准的佛教主义者”在我看来算得,在您看来未必算得。呵呵!


但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其实是为了活泼气氛,第二个问题才是我真要讨论的。既然是讨论,就希望兄台用自己话,不然终究隔了一层纱。不知这个要求是否过分?

我引用现成的,在我看来很如法,也很圆满的东西回答您,是出于对您也是对所有看贴大众的负责。如果兄台看完了这片文章,相信您对佛教徒戒荤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如果看了文章以后,您还要与我讨论。那么不是您没看懂;就是您不是对佛教徒戒荤有问题,而是对佛法有问题。

如果是前者的话,这位文定居士说地那么具体还不能令您明了,那我还有什么可说。如果是后者的话, 讨论的意义就更不大了。不同教派之间,贵在互相尊重,不管是教义也好,教规也好,相互质疑只会加深成见,有害无益。

讨论这东西,佛门不提倡。是因为讨论是由意识心里出来的。意识心佛教称之为妄心。佛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我尚未证阿罗汉果,凡夫一个。我的话,说了等于没说,兄台不要见怪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