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cart
新人
- 注册
- 2003-05-24
- 消息
- 3,477
- 荣誉分数
- 31
- 声望点数
- 0
(2010-03-20 11:32:12)
文/李悦
曾几何时,在不经意间韩寒就如同遭遇了他不喜欢的刘谦的魔法,一下子变成了“公共知识分子”,许多媒体和网站封他为“年度风云人物”,“80后的意见领袖”、“顶尖的文化人”、“当代鲁迅”。韩寒短时间内一下子获得了如此多的桂冠,只是因为他近两年,在博客上发表了一些小杂文,内容涉及了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和公众瞩目的一些问题,似乎他在为公众思考。
僭越了公共知识分子
当许多媒体和网络把韩寒推为公共知识分子,他也自认为当之无愧的时候,我们审视他的那些杂文和言论,再用公共知识分子概念来衡量,我们会发现,他不但达不到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而且与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背道而驰。准确地说,韩寒只是一位僭越者,僭越了公共知识分子。
伴随着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的逐渐生成,公共知识分子也就应运而生。这是社会转型催生的结果,公共知识分子受到社会的重视,被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民间意见领袖”、“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
不是每一位勇于对社会现实问题发言者都能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重任,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是有条件的。我以为重要条件就是李大钊说过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道义是由著文章来体现的,文章的内容要主持社会正义,批判非正义的社会现象,为苍生说真话说实话。
这样的著文章担道义者当然要有厚实的文化基础和优良的知识结构,这些也是激发良知觉醒的条件。而这些正是韩寒所缺失的。《亚洲周刊》记者采访他,问他是否读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他回答说:“这类书我完全看不下去。”他还承认在高中一年级辍学后,“这七八年我已经很少看书了,都在看杂志。”还说他初中时读过《十万个为什么》。
他对《亚洲周刊》记者说:“即使有理论,一样也是看不懂,看不清的。我是一个车手,我搞不清楚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但我能把它用得很好,这就行了。”他言外之意是说:我没看过多少书,也没什么理论基础,但我是一个写手,能把文章写好就行了。
韩寒是写过一些小说,销量很可观,有很多“粉丝”。而充当公共知识分子是另一回事,以《十万个为什么》打基础,怎么能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与走向?怎么能对随时发生的社会重大事件正确表态?
韩寒还不能算做一个知识分子,也就谈不上是什么公共知识分子了。
韩寒只不过是80后少年通俗作家,当然,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赛车手。
韩寒,不能僭越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了!
无知者无畏?
由于韩寒缺乏常识,他在批评刘谦魔术表演时犯了十分幼稚的错误,他说刘谦带着一群托,“忽悠全国老百姓”,甚至还指责刘谦的魔术是 “诈骗”。按照常识,魔术本身就是造假术,不可能是真的。造假术就是允许利用道具营造娱乐欺骗性,造成观众幻觉,勾引观众好奇心。“托”也是道具之一种,董卿和那一大伙人都可以是托。指责魔术的欺骗性就是指责艺术。敢说真话和会说真话是两回事。
韩寒与陈丹青在湖南卫视《零点锋云》节目中,炮轰众多文学大师,韩寒说:“老舍、茅盾他们的文笔都很差。”事后,韩寒又在博客上解释说自己把老舍和巴金搞混了。真是不打自招,连老舍和巴金都分不清的人,有什么权利否定老舍和茅盾?无知者真是无畏呀!
韩寒在批评了电影《孔子》之后,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说:“事实上,如果孔子真的是一个圣人,那么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完全不可取的。就像印度人从来不会去拍释迦牟尼,中东人不会去拍穆罕默德,美国人不会去拍耶稣一样。如果你真的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你就不应该去拍他,你拍他就是亵渎他。那你既然拍了他,就说明他不是,大家怎么说都可以。”
其实,韩寒恰好说错了。印度导演拍过表现释迦牟尼的电影《佛陀》,美国导演拍过反映耶稣的影片《耶稣受难记》、《耶稣诞生》和《基督最后的诱惑》,而受到中东地区欢迎的影片《最后的使者》和《先知的遗训》都歌颂的是穆罕默德。韩寒说孔子是圣人就不能拍,拍了就不是圣人,这是什么逻辑,难道是否是圣人要由是否拍了电影而定?
韩寒还对德国之声记者说:“中国人现在没有信仰,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中国人现在的信仰基本上就是比较简单的拜金主义,谁有钱谁就牛,但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没有信仰未必是坏事。因为我觉得之前的中国有太多错误的信仰,这些信仰导致了很多人类历史上、文化上的悲剧。那现在没有信仰了,我觉得很好,至少不会去乱吃人。因为拜金主义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顶多就是大家活得低俗一点、肤浅一点呗,至少大家的生命还是安全的。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后才能解决,任何国家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就是大家可能暂时没有信仰。”
信仰属精神范畴,与欲望是两回事,拜金主义只是欲望的一种,不是信仰。韩寒分不清二者的关系,所以他说的“之前的中国有太多错误的信仰”很可能并不是什么信仰。他说如今没有信仰和拜金主义都是好事,还说这样不会去乱吃人,生命是安全的。韩寒并不知道没信仰和拜金主义才是对生命的最大威胁,众所周知,拜金主义催生的毒大米、假酒、黑矿井、三鹿奶粉,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拜金主义才派生出见钱才捞英雄尸体,拆迁逼得房主自焚……
他在博客上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子’多‘曰’几下就能忽悠人的时代了。”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子曰”都是和刘谦的魔术一样“忽悠人”。
他还说:“中国的古代产生了一堆的‘子’,虽然他们今天 ‘曰’的和昨天‘曰’的甚至还会自相矛盾,他们的意义不在于他们说得足够好,而在于他们说得足够多,各个时空的政客们各取所需,或推崇或批判。孔子就是里面最富有代表意义的一位。”
在韩寒思想里只认为传统文化是数量多,没有质量,并不好。有些人读了一些传统文化,没读懂就成为文化虚无主义者,韩寒是没读过传统文化就成为了文化虚无主义者。
一种文化的痛苦
我在批评于丹时,感到一种文化的荒诞。如今批评 韩寒,更感到一种文化的痛苦。
这种现象只能反映出我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严重缺席。有良知而又具备公共知识分子素质的人委实太少!
真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矣!
当一个初中生被捧为“大师”,我们这个民族还有文化人吗?
韩寒现象还反映出中国大文化的整体性退化,主流作家集体衰退,新生代作家势单力微,通俗文学取代了纯文学,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
韩寒现象是该引起我们的文化忧 患意识与文学忧患意识,不可等闲视之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573c30100him0.htmljavascript:;
文/李悦
曾几何时,在不经意间韩寒就如同遭遇了他不喜欢的刘谦的魔法,一下子变成了“公共知识分子”,许多媒体和网站封他为“年度风云人物”,“80后的意见领袖”、“顶尖的文化人”、“当代鲁迅”。韩寒短时间内一下子获得了如此多的桂冠,只是因为他近两年,在博客上发表了一些小杂文,内容涉及了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和公众瞩目的一些问题,似乎他在为公众思考。
僭越了公共知识分子
当许多媒体和网络把韩寒推为公共知识分子,他也自认为当之无愧的时候,我们审视他的那些杂文和言论,再用公共知识分子概念来衡量,我们会发现,他不但达不到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而且与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背道而驰。准确地说,韩寒只是一位僭越者,僭越了公共知识分子。
伴随着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的逐渐生成,公共知识分子也就应运而生。这是社会转型催生的结果,公共知识分子受到社会的重视,被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民间意见领袖”、“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
不是每一位勇于对社会现实问题发言者都能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重任,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是有条件的。我以为重要条件就是李大钊说过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道义是由著文章来体现的,文章的内容要主持社会正义,批判非正义的社会现象,为苍生说真话说实话。
这样的著文章担道义者当然要有厚实的文化基础和优良的知识结构,这些也是激发良知觉醒的条件。而这些正是韩寒所缺失的。《亚洲周刊》记者采访他,问他是否读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他回答说:“这类书我完全看不下去。”他还承认在高中一年级辍学后,“这七八年我已经很少看书了,都在看杂志。”还说他初中时读过《十万个为什么》。
他对《亚洲周刊》记者说:“即使有理论,一样也是看不懂,看不清的。我是一个车手,我搞不清楚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但我能把它用得很好,这就行了。”他言外之意是说:我没看过多少书,也没什么理论基础,但我是一个写手,能把文章写好就行了。
韩寒是写过一些小说,销量很可观,有很多“粉丝”。而充当公共知识分子是另一回事,以《十万个为什么》打基础,怎么能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与走向?怎么能对随时发生的社会重大事件正确表态?
韩寒还不能算做一个知识分子,也就谈不上是什么公共知识分子了。
韩寒只不过是80后少年通俗作家,当然,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赛车手。
韩寒,不能僭越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了!
无知者无畏?
由于韩寒缺乏常识,他在批评刘谦魔术表演时犯了十分幼稚的错误,他说刘谦带着一群托,“忽悠全国老百姓”,甚至还指责刘谦的魔术是 “诈骗”。按照常识,魔术本身就是造假术,不可能是真的。造假术就是允许利用道具营造娱乐欺骗性,造成观众幻觉,勾引观众好奇心。“托”也是道具之一种,董卿和那一大伙人都可以是托。指责魔术的欺骗性就是指责艺术。敢说真话和会说真话是两回事。
韩寒与陈丹青在湖南卫视《零点锋云》节目中,炮轰众多文学大师,韩寒说:“老舍、茅盾他们的文笔都很差。”事后,韩寒又在博客上解释说自己把老舍和巴金搞混了。真是不打自招,连老舍和巴金都分不清的人,有什么权利否定老舍和茅盾?无知者真是无畏呀!
韩寒在批评了电影《孔子》之后,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说:“事实上,如果孔子真的是一个圣人,那么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完全不可取的。就像印度人从来不会去拍释迦牟尼,中东人不会去拍穆罕默德,美国人不会去拍耶稣一样。如果你真的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你就不应该去拍他,你拍他就是亵渎他。那你既然拍了他,就说明他不是,大家怎么说都可以。”
其实,韩寒恰好说错了。印度导演拍过表现释迦牟尼的电影《佛陀》,美国导演拍过反映耶稣的影片《耶稣受难记》、《耶稣诞生》和《基督最后的诱惑》,而受到中东地区欢迎的影片《最后的使者》和《先知的遗训》都歌颂的是穆罕默德。韩寒说孔子是圣人就不能拍,拍了就不是圣人,这是什么逻辑,难道是否是圣人要由是否拍了电影而定?
韩寒还对德国之声记者说:“中国人现在没有信仰,事实上的确是这样。中国人现在的信仰基本上就是比较简单的拜金主义,谁有钱谁就牛,但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没有信仰未必是坏事。因为我觉得之前的中国有太多错误的信仰,这些信仰导致了很多人类历史上、文化上的悲剧。那现在没有信仰了,我觉得很好,至少不会去乱吃人。因为拜金主义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顶多就是大家活得低俗一点、肤浅一点呗,至少大家的生命还是安全的。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后才能解决,任何国家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就是大家可能暂时没有信仰。”
信仰属精神范畴,与欲望是两回事,拜金主义只是欲望的一种,不是信仰。韩寒分不清二者的关系,所以他说的“之前的中国有太多错误的信仰”很可能并不是什么信仰。他说如今没有信仰和拜金主义都是好事,还说这样不会去乱吃人,生命是安全的。韩寒并不知道没信仰和拜金主义才是对生命的最大威胁,众所周知,拜金主义催生的毒大米、假酒、黑矿井、三鹿奶粉,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拜金主义才派生出见钱才捞英雄尸体,拆迁逼得房主自焚……
他在博客上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子’多‘曰’几下就能忽悠人的时代了。”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子曰”都是和刘谦的魔术一样“忽悠人”。
他还说:“中国的古代产生了一堆的‘子’,虽然他们今天 ‘曰’的和昨天‘曰’的甚至还会自相矛盾,他们的意义不在于他们说得足够好,而在于他们说得足够多,各个时空的政客们各取所需,或推崇或批判。孔子就是里面最富有代表意义的一位。”
在韩寒思想里只认为传统文化是数量多,没有质量,并不好。有些人读了一些传统文化,没读懂就成为文化虚无主义者,韩寒是没读过传统文化就成为了文化虚无主义者。
一种文化的痛苦
我在批评于丹时,感到一种文化的荒诞。如今批评 韩寒,更感到一种文化的痛苦。
这种现象只能反映出我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严重缺席。有良知而又具备公共知识分子素质的人委实太少!
真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矣!
当一个初中生被捧为“大师”,我们这个民族还有文化人吗?
韩寒现象还反映出中国大文化的整体性退化,主流作家集体衰退,新生代作家势单力微,通俗文学取代了纯文学,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
韩寒现象是该引起我们的文化忧 患意识与文学忧患意识,不可等闲视之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573c30100him0.html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