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你是否为文化鸿沟所困扰

跳跃式读。:D

好,先跳回主题,等一下再跳回去灌水。


这是一份某跨国公司中国公司的员工调查报告,说的是中国同事和西方同事(大部分是美国人)在彼此眼中的形象,不能说它全面或权威,但其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许对于身在北美职场的同胞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人对西方同事的看法:
  1. 老是在作计划;
  2. 过分挑剔质量;
  3. 不能明白我们(中国人)在说什么;
  4. 有时很傲慢和冷淡;
  5. 完美主义者;
  6. 喜欢问“为什么”和“你的看法是什么?”
西方人对中国同事的看法:
  1. 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中国人的自尊心会变得很强,也就是说,他们会不顾全局、拒绝采用更符合逻辑的方法,而是纯粹为了维护个人的自尊而坚持己见。
  2. “不,我没明白。”这样的话对中国人而言,很难说出口。
  3. 每当我向中国同事们解释一个新问题/情况的时候,几乎没人会问问题,以至于我没法确定他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我要表达的意思。
  4. 对中国同事而言,时间不重要,他们总是喜欢说:“也许明天吧。”
  5. 做决策时他们需要十分具体详细的信息,但最终决策是由最高管理层来做。
  6. 出问题时他们倾向于埋怨其他部门或是归咎于客观原因,而不是立即负担起责任来解决问题。
 
...

西方人对中国同事的看法:
  1. 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中国人的自尊心会变得很强,也就是说,他们会不顾全局、拒绝采用更符合逻辑的方法,而是纯粹为了维护个人的自尊而坚持己见。
  2. ...。

上面这点,在CFC每天都可以看到,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文字来表达,特借来一用。
 
前面有不只一位“童鞋”表示第四题很难在两个答案中只取其一,也有人说B(凭个人成就赢得社会地位和他人尊重)是理想状态,而A(凭资历、权力和社会关系赢得社会地位和他人尊重)是现实状态。的确,很多人会出国前觉得“人情关系”是中国特色,出国后却发现在这里也很讲究“关系网”(networking)。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关系网”和中国的“关系网”是不一样的。正如第四题的答案分析里所言,AB两个答案分别代表着崇尚权威的“归属观”和看重个人成就的“成就观”两种价值取向,反映在“关系网”里,就是北美的“关系网”中,虽然一开始要进去似乎得借助你认识的人,但要保留在这个“网”里并且让这个“关系网”为你带来真正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看你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而在中国的“关系网”中,只要你的“网络”中有足够多的权威人士,你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可以不那么重要。
 
上面(183楼)所列举出的西方人对中国同事的看法里,第2、3、5条其实都可以归因于“归属观”价值取向的影响:正因为对头衔、资历及地位等等看得很重,而对领导的尊重也主要是基于其资历,中国员工往往将当面向美国同事尤其是级别比自己高的同事提出疑问或表达不同看法视为对权威的挑战,所以不愿为之,就算对美国同事解释的新问题没有真正理解,也不肯轻易在会议上提出疑问,而是会后在中国同事之间互相讨论揣摩。而在他们确实对美国同事的意见有质疑的时候,他们也极少在会议上当面指出,而是私底下找比美国同事级别更高的中方领导表达看法,然后由这位地位更高的领导去质疑。
 
好,先跳回主题,等一下再跳回去灌水。


这是一份某跨国公司中国公司的员工调查报告,说的是中国同事和西方同事(大部分是美国人)在彼此眼中的形象,不能说它全面或权威,但其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许对于身在北美职场的同胞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人对西方同事的看法:
  1. 老是在作计划;
  2. 过分挑剔质量;
  3. 不能明白我们(中国人)在说什么;
  4. 有时很傲慢和冷淡;
  5. 完美主义者;
  6. 喜欢问“为什么”和“你的看法是什么?”
西方人对中国同事的看法:
  1. 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中国人的自尊心会变得很强,也就是说,他们会不顾全局、拒绝采用更符合逻辑的方法,而是纯粹为了维护个人的自尊而坚持己见。
  2. “不,我没明白。”这样的话对中国人而言,很难说出口。
  3. 每当我向中国同事们解释一个新问题/情况的时候,几乎没人会问问题,以至于我没法确定他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我要表达的意思。
  4. 对中国同事而言,时间不重要,他们总是喜欢说:“也许明天吧。”
  5. 做决策时他们需要十分具体详细的信息,但最终决策是由最高管理层来做。
  6. 出问题时他们倾向于埋怨其他部门或是归咎于客观原因,而不是立即负担起责任来解决问题。

在西方人对中国同事的看法:我不认可第4 和第5 条,这或许是西方人的偏见:

第4条,相信许多老中也和我一样,我会列出个时间表,给出自己能做到的具体时间。不会说『也许什么什么。。』。
第5条,做决策时,无论中外谁都需要尽量多的具体详细信息,至于最终决策是否由最高管理层来做?要看涉及金额之大小,如果所涉金额十分庞大,决策当然由最高管理层来做
 
在西方人对中国同事的看法:我不认可第4 和第5 条,这或许是西方人的偏见:

第4条,相信许多老中也和我一样,我会列出个时间表,给出自己能做到的具体时间。不会说『也许什么什么。。』。
第5条,做决策时,无论中外谁都需要尽量多的具体详细信息,至于最终决策是否由最高管理层来做?要看涉及金额之大小,如果所涉金额十分庞大,决策当然由最高管理层来做

现在流行自己吹捧自己,国际老干部先是夸完了自己成绩好(一直都得A),又开始夸自己时间计划性强。总之,您这国际老干部当得很成功,中西通吃,俺们都明白。:p:D

这个只是一些在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西方人对自己周围的中国同事的真实感受而已,谈不上“偏见”,童鞋们不必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可。

对于第5条,其实是美国公司和中方谈判时常常遇到的问题。美方习惯将比较多的“决策权”delegate 给谈判小组的成员--同时也是对谈判内容最了解、最具备此方面专长的人,而并不一定是最有权力的人,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效率高,高层也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大方向性的问题。而中方谈判组成员得到的“授权”往往非常有限,稍有变化就要中断谈判去请示最高层的意见,否则若擅自作主,无论结果好与坏,都易犯“越权”的大禁忌。
 
现在流行自己吹捧自己,国际老干部先是夸完了自己成绩好(一直都得A),又开始夸自己时间计划性强。总之,您这国际老干部当得很成功,中西通吃,俺们都明白。:p:D

一般非技术型的领导所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 变着法的自己夸自己。:D

我前面压老飞的那个赌注算是又赢了吧? ;)

你再多写两句,让我试着替村长回答一下。:D
 
前面有不只一位“童鞋”表示第四题很难在两个答案中只取其一,也有人说B(凭个人成就赢得社会地位和他人尊重)是理想状态,而A(凭资历、权力和社会关系赢得社会地位和他人尊重)是现实状态。的确,很多人会出国前觉得“人情关系”是中国特色,出国后却发现在这里也很讲究“关系网”(networking)。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关系网”和中国的“关系网”是不一样的。正如第四题的答案分析里所言,AB两个答案分别代表着崇尚权威的“归属观”和看重个人成就的“成就观”两种价值取向,反映在“关系网”里,就是北美的“关系网”中,虽然一开始要进去似乎得借助你认识的人,但要保留在这个“网”里并且让这个“关系网”为你带来真正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看你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而在中国的“关系网”中,只要你的“网络”中有足够多的权威人士,你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可以不那么重要

木澜点出了要害:cool: 冒着被群众批评吹捧的危险,也要旗帜鲜明地夸奖一下:D



呵呵,西迈,在下不给你拍砖机会,在下撤了,去得晚福:p
 
现在流行自己吹捧自己,国际老干部先是夸完了自己成绩好(一直都得A),又开始夸自己时间计划性强。总之,您这国际老干部当得很成功,中西通吃,俺们都明白。:p:D

这个只是一些在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西方人对自己周围的中国同事的真实感受而已,谈不上“偏见”,童鞋们不必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可。

对于第5条,其实是美国公司和中方谈判时常常遇到的问题。美方习惯将比较多的“决策权”delegate 给谈判小组的成员--同时也是对谈判内容最了解、最具备此方面专长的人,而并不一定是最有权力的人,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效率高,高层也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大方向性的问题。而中方谈判组成员得到的“授权”往往非常有限,稍有变化就要中断谈判去请示最高层的意见,否则若擅自作主,无论结果好与坏,都易犯“越权”的大禁忌。
不瞒你说,我生于贫困之家,长于国家危难之际,从小有深刻的认识,要改变命运,唯有刻苦读书。由于成绩突出,在成长过程中,确实有许多令人羡慕之骄人事迹,在此就不好多说了,免得你又说我自己吹捧自己。:p
 
一般非技术型的领导所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 变着法的自己夸自己。:D

我前面压老飞的那个赌注算是又赢了吧? ;)

你再多写两句,让我试着替村长回答一下。:D

怎么,你改行做算命的了?“西半仙”?:p:D
 
我生于贫困之家,长于国家危难之际,从小知道要改变命运,唯有刻苦读书。由于成绩突出,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令人羡慕之骄人事迹,在此就不好多说了,免得你又说我自己吹捧自己。:p

其实您不用说,从村长到群众的一干人等已经对您的崇敬之情有如滔滔江水了。马屁还是留着年轻人来给您拍最好,您自己拍的话我们怕您闪了腰、拧了胳膊。:p:D
 
我生于贫困之家,长于国家危难之际,从小知道要改变命运,唯有刻苦读书。由于成绩突出,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令人羡慕之骄人事迹,在此就不好多说了,免得你又说我自己吹捧自己。:p
群众都爱忆苦思甜,领导可不能不提当年勇。

你就假装写一下别人的事迹, 不提飞来客,用真名替代一下, 不算吹捧。:D
 
群众都爱忆苦思甜,领导可不能不提当年勇。

你就假装写一下别人的事迹, 不提飞来客,用真名替代一下, 不算吹捧。:D

再故意留点蛛丝马迹,让西迈识别出那就是老飞,然后吹捧的人就一拥而上了,那时老飞就躲着乐吧。:p
 
怎么,你改行做算命的了?“西半仙”?:p:D

骂人了不是?;)

我当年上学的时候, 方圆五百米, 就是有名的"X赛仙" :D

当年,放假回家,火车,汽车,马车,一路上,陌生人都投来惊奇的目光。

我也不好意思问人家看我干啥? :(

回家一脱衣服,发现后背沾了一个小布条, 上书 --- 我是小神仙。

与同屋兄弟翻脸。

逗村干部们和十大闲人开心,大家千万别信。: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