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下辈子还做华人吗?

因为你只知道渥太华那点事。案发地点法拉盛,你听说过吗?法拉盛的华人有多少?那里的非法移民有多少?

得,又开始人身攻击了。您能改改这个毛病吗?

无论那里有多少非法移民,难道他们没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吗?
 
二位别争了。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也是说的在纽约发生一起命案,整个过程持续很长时间,周围的居民都被吵醒,并看到罪犯施暴的情景,但也是无人报警。事后媒体的报道激起巨大社会反响,人们纷纷责备说那个街区的居民为何如此冷酷无情。那起案件和种族、移民都无关。事实上那个街区的居民也并非真的都是冷漠之人。心理学家的分析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众人都以为肯定已有人报警了,所以就没采取行动。这种情况在居住人群密集但人际关系比较淡漠的大城市尤为常见。而受害人不懂得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也是一方面,这会致使有些人以为受害人并不需要援手。具体详细的分析内容,本人记不大清了。只记得文章的最后说到,遇到危险如何实施有成效的求救--比如在开车途中,突发疾病或受伤,应该移动到车外,对过往的行人发出明确的求救信号,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分配”具体的任务--比如告诉路人甲:“请你帮我叫救护车”;告诉路人乙:“请你帮我找点什么东西来止血”等等,如果求援者能象发出具体明确的“指令”信号给陌生的路人,那么他得到救助的机会将是接近百分之百。
 
因为你只知道渥太华那点事。案发地点法拉盛,你听说过吗?法拉盛的华人有多少?那里的非法移民有多少?

法拉盛:一个新唐人街的崛起
http://cnmedia.org/?p=173

既然您又补充学习材料给我,我就再补充一句,本来不想说其他的。

您以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我只来过渥村,只知道渥村。是吧?

法拉盛?不客气地说,我在那里闲逛的时候,您还未必出过中国国境。
 
法拉盛?不客气地说,我在那里闲逛的时候,您还未必出过中国国境。

你真牛。:D

俺们当年,车没开进扭腰,就被吓得掉头鼠窜。:p 这么多年了,都不敢再提开车去。;)

楼主标题有问题。
 
你真牛。:D

俺们当年,车没开进扭腰,就被吓得掉头鼠窜。:p 这么多年了,都不敢再提开车去。;)

楼主标题有问题。

在那里开车,不打转向灯,得同出租车玩赛车。
 
既然您又补充学习材料给我,我就再补充一句,本来不想说其他的。

您以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我只来过渥村,只知道渥村。是吧?

法拉盛?不客气地说,我在那里闲逛的时候,您还未必出过中国国境。

那你应该知道案发地点法拉盛41街,是唐人街的一部分。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侨报》要 "点出是"华人"、"华裔""了吧?别跟我说什么,行人里也有其他种裔,居民里也有其他种裔。

一南美哥们在印度人聚居区,袭击一印度妇女,华人经过,不报警,你可以理解,我可以理解。一南美哥们在华人聚居区,袭击一华人妇女,华人经过,不报警,你可以理解,我不能理解。
 
那你应该知道案发地点法拉盛41街,是唐人街的一部分。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侨报》要 "点出是"华人"、"华裔""了吧?别跟我说什么,行人里也有其他种裔,居民里也有其他种裔。

一南美哥们在印度人聚居区,袭击一印度妇女,华人经过,不报警,你可以理解,我可以理解。一南美哥们在华人聚居区,袭击一华人妇女,华人经过,不报警,你可以理解,我不能理解。

您过分相信《侨报》报道员的水平了。如果您当时在场,您如何判断那是个中国妇女呢?

我上面说了:

为什么专门点出"华人"?如果有人已经手快,报警了呢?没有人报警,警察怎么知道的?

这则消息不是一客观报道。
 
您过分相信《侨报》报道员的水平了。如果您当时在场,您如何判断那是个中国妇女呢?

反正你总有理由:一南美哥们在华人聚居区,袭击一黄种人妇女,你经过,不报警,并心安理得,因为你不能确定那是个中国妇女。
 
反正你总有理由:一南美哥们在华人聚居区,袭击一黄种人妇女,你经过,不报警,并心安理得,因为你不能确定那是个中国妇女。

您真是善辩啊。

我说过是否应该报警了吗?

我只是就这个报道在讨论。我是说,他们的文字有问题,不应该特指某一族裔,站出来批评华人。

何以见得没有华裔报警呢?完全是他们在制造新闻。
 
纽约人太冷血!中国女留学生被奸杀 路人视若无睹

世界日报


  姚女遭强暴重殴至脑死案震惊华人社区,民代和侨界纷纷谴责凶嫌恶行,并对案发当时多位路人目击姚女遭到暴行却「视若无睹」感到痛心。州众议员孟昭文昨日联系姚女的叔叔王先生,协助姚女母亲申请签证来美等相关事宜,市议员顾雅明则呼吁辖区109分局增加巡逻警力,民众发挥守望相助精神,共同维护社区治安。

  王先生难过地说,姚女3月8日那天从中国来美,虽然远途劳累,但在机场见到他仍立刻笑著说「叔叔好」,平时还会帮忙下厨抢著作菜,道地东北「小鸡炖蘑菇」、「炒酸白菜」等菜都难不倒她,虽然一个月前姚女搬出他与太太的住所,但只要是假日就会来家里陪两老。

  亲友透露姚女聪明,大学成绩相当优秀,因此尽管姚家家境清苦,仍四处筹了许多钱让她只身来美,王先生说,姚女曾对他说父母养育她长大,实在很辛苦,所以她要在美国好好赚钱,「以后把爸妈接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一家人团聚」。

  警方在调阅街头监视录像机画面后发现,疑似喝了酒的克鲁斯犯案后仓皇逃逸,但见到警车后却意识清醒地立即躲至巷内,还企图将凶器丢弃在荒草中,因此研判他是有意识的行凶。而警方也发现歹徒当街将姚女拖进巷内时,有两三位民众就在一旁伫足围观,但随即转身离去;不仅如此,目击者见到当姚女尖叫呼救时,曾有多位民众路过,却无人停下来解救或报警。

  据了解,报住艾姆赫斯特92街与35大道的克鲁斯为墨西哥裔非法移民,平时在各工地打杂维持生计,无正当职业,也无犯罪前科。

  黑龙江同乡会昨日也前往医院慰问,王先生说,事发后得到各界的关心与帮忙,他代姚女父母向大家表达万分谢意,同时认为下此毒手的凶嫌应得到最严厉惩罚。
 
location location and location!
don't live in wrong neighbourhood
don't go to place u should not go
feel sorry for the lady and her family
 
还是先来了解下心理学的"旁观者效应"及纽约之前曾发生过的类似案例再来看有无必要讨论这起案件中的“种族问题”或“华人的道德问题”吧。

手机报警与旁观者效应 (节选)转自 人际心理网

从旁观者效应谈起

所谓旁观者效应是指,在公共场合发生危险事件、灾情或遇难,如凶杀、强奸、抢劫、偷窃、溺水、车祸、重病等,大部分人不是对遇难者“援之以手”,而是袖手旁观、看热闹。过去人们大都谴责这种行为是集体冷漠、人心不古和公民素质整体低下。但是,旁观者效应的提出较可信地解释了这种行为后面的社会心理原因。所以,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理解和看待“旁观者效应”的同时,希望找到根治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弱点的有效方法。
.......
1964年3月美国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案件,后来称为吉诺维斯案。案发在一天凌晨三点,一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返回寓所时被歹徒持刀杀害。案发时,姑娘大声呼救,事后查明姑娘住所旁边的邻居有38人听到了呼救,有的人还打开窗户观望了很长时间。但在姑娘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的30多分钟里,竟然没有一人出来帮助她。
......那38人随便哪一位都可能像今天的手机短信报案方式一样,一是不会与歹徒发生正面冲突,二是不会有歹徒发现报案者,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的电话报案。但事实却是,没有一人报案!原因何在呢?
是不是正如当时美国大小媒体共同谴责纽约人的冷漠与自私以及今天我们认为旁观者的自私与怯懦呢?显然也不是当时,两位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两种形式与一位假扮癫痫病的患者保持距离,使用对讲机通话。在通话中,那名假病人都大呼救命,但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人中,有85%的人帮助病人——冲出房间去报告有人发病;但在四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个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救助行动!
所以,这两位心理学家认为,旁观效应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围观者太多,每个旁观者都以为“也许其他人会去帮助那位姑娘的”,于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自己反倒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在大家都在观望其他人的行动中,不仅延误了救助受害者,也同时推御了自己身上的责任。这个原理与中国人总结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极其相似,即“三个和尚没水喝”。


关于“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的心理学背景知识​


The term bystander effec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people present, the less likely people are to help a person in distress. When an emergency situation occurs, observers are more likely to take action if there are few or no other witnesses.
......
The most frequently cited example of the bystander effect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is the brutal murder of a young woman named Catherine "Kitty" Genovese. On Friday, March 13, 1964, 28-year-old Genovese was returning home from work. As she approached her apartment entrance, she was attacked and stabbed by a man later identified as Winston Moseley.
Despite Genovese’s repeated cries for help, none of the dozen or so people in the nearby apartment building who heard her cries called police for help. The attack first began at 3:20 AM, but it was not until 3:50 AM that someone first contacted police.
Initially reported in a 1964 New York Times article, the article sensationalized the case, despite a number of factual inaccuracies. While frequently cited in psychology textbooks, an article in the September 2007 issue of American Psychologist concluded that the story is largely misrepresented mostly due to the inaccuracies repeatedly published in newspaper articles and textbooks.​

Explanations for the Bystander Effect

There are two majo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bystander effect. First, the presence of other people creates a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Because there are other observers, individuals do not feel as much pressure to take action, since the responsibility to take action is thought to be shared among all of those present.
The second reason is the need to behave in correct and socially acceptable ways. When other observers fail to react, individuals often take this as a signal that a response is not needed or not appropriate. Other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onlookers are less likely to intervene if the situation is ambiguous(2). In the case of Kitty Genovese, many of the 38 witnesses reported that they believed that they were witnessing a "lover’s quarrel," and did not realize that the young woman was actually being murdered.​
 
楼主真行呀,把美国地盘上,伤害一名中国女学生事件,
演绎成“下辈子不做华人”。
其实你这辈子不做华人,谁在乎呢。
首先,别上CFC YY,第二,别说中国话。第三把名字改成“盲流” 或“流氓”都行。把姓也要改了。第四,最后如果还不像,就的学别人漂白了。或染黑了。

如果你没在美国呆过,就别漏怯。美国学校,警方的教育都是如果遭遇袭击,一定不能抵抗。每人上街都得带20美元救命钱。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你还指望别人帮助?
 
楼主真行呀,把美国地盘上,伤害一名中国女学生事件,
演绎成“下辈子不做华人”。
其实你这辈子不做华人,谁在乎呢。
首先,别上CFC YY,第二,别说中国话。第三把名字改成“盲流” 或“流氓”都行。把姓也要改了。第四,最后如果还不像,就的学别人漂白了。或染黑了。

如果你没在美国呆过,就别漏怯。美国学校,警方的教育都是如果遭遇袭击,一定不能抵抗。每人上街都得带20美元救命钱。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你还指望别人帮助?


您还真别说漂白染黑,在很多黑人行人的黑人区街道上,西裔哥们袭击一个黑人姑娘试试?我估计会有黑人报警。:D

不过,姑娘可以考虑下辈子做“加拿大正牌高级工程师”。: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