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小说连载(与杜杜笔廊同步)

菜做到令人崇拜的境界的还真没赶上过,拿出来一起分享一下,吃不上看嘴也是享受呀。

酒喝得流畅自然地改变着气氛。 不止是五粮液,蚌白也能有同样的效果。不止是喝就是看酒听酒也很写意。

丝竹声对陆亦亦当是不用想起也不会忘记的。 70年代末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相当普及了。家里吃饭配背景的倒是不多见。

相形之下,我却很能从杜杜断甲的钳声里听出美来。坐板凳的时候我就在问自己,对一个恋脚倾向都能写得如此温馨的杜杜还有什么东西在她眼里不是动人的呢。
 
菜做到令人崇拜的境界的还真没赶上过,拿出来一起分享一下,吃不上看嘴也是享受呀。

酒喝得流畅自然地改变着气氛。 不止是五粮液,蚌白也能有同样的效果。不止是喝就是看酒听酒也很写意。

丝竹声对陆亦亦当是不用想起也不会忘记的。 70年代末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相当普及了。家里吃饭配背景的倒是不多见。

相形之下,我却很能从杜杜断甲的钳声里听出美来。坐板凳的时候我就在问自己,对一个恋脚倾向都能写得如此温馨的杜杜还有什么东西在她眼里不是动人的呢。

嘿嘿,这才像了牧歌兄。让我逮住个“少发”,乐死了。:D

有次DDL提到喝酒,我没来得及吭气儿,牧歌这又提到喝酒,看来也是个好酒的。好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个喝酒的东东,总觉得意犹未尽,那时文字也显粗糙。现在开始写小说了,让主人公好喝一气,自己感觉特过瘾。:p,我那篇文字里曾总结过喝酒的境界“喝酒的第一阶段是刚开喝,你好我好轻言细语,第二阶段是酒精上头,不知天高地厚豪言壮语,第三阶段是喝蒙了,糊里糊涂胡言乱语,最后阶段是喝倒了,神志不清不言不语。”,现在还不作废,就是这么个过程。呵呵:D

我那篇“酒徒”:http://duduqingcaodi.com/real/2007/Alcohol.htm

天啊,70年代末,陆亦亦好像才10岁吧?:p 她记性真好:D:D

谢谢牧歌兄。我就是比较容易乐观呀,看见啥都高兴。傻兮兮的。:D:p:)
 
习惯潜水了一发言就紧张,紧张了就容易按错了键,按错了键就出了笑话。
 
不懂喝酒,不知杯中乐趣:blowzy:
 
哎,是今非昔比了,什么都陌生。我回国经常会很感伤,觉得自己已经不属于那里了。:(
这潘家虽邪性,却是污泥坛中一块长了青草的绿地,有些个性和与众不同,中国那些奢侈淫逸的灯红酒绿里有个这样的所在,也算是件幸事呢。:)

青草mm,不待这样的。:D 上一节分明让人觉得这是个邪行、污浊的地方,怎么会变成一块绿洲了呢?

家常菜,对我的胃口。真正的高手就在于能把普普通通的家常菜烧出不寻常的味道来。:cool::blowzy:

国内的事,我是越来越搞不懂了。为个孩子上学,居然要如此兴师动众?那普通小老百姓还有活路了吗?:(

谢谢你的精心描述,让我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了解这个曾经熟悉,但是现在已经完全陌生了的地方。:)
 
习惯潜水了一发言就紧张,紧张了就容易按错了键,按错了键就出了笑话。

还真把我蒙了,以为“少发”是“少发言”的意思呢,我寻思这是又得罪了哪方神仙,掀起痛定思痛的运动了?

不懂喝酒,不知杯中乐趣:blowzy:

是不喜欢喝,还是不能多喝?如果是不能喝,不喝也罢。这世界上值得去尝试的好东东太多了。贪不得。:)

不过,不喝酒之人,真的miss掉了人生一大美妙滋味啊。喝至半酣时,人的精神会放松,疲劳解除,压力松弛,身心舒爽,思维松散自由。我始终认为适量喝酒是健康可行的生活习惯。:blowzy: 关键是不要暴饮,凡事讲究“适度”!特别是红葡萄酒,每天喝一小杯,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科学已经证明了,红葡萄酒里有一种强烈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我们排放氧自由基,减少粥样动脉硬化的发生,防癌抗癌的功效也是显著的。据说女人喝了有美容美肤作用,男人喝了延缓生殖能力的衰老速度。:p

在这里自己酿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每年都会酿30瓶、60瓶红酒,每天喝一杯,即经济实惠又可选用自己比较上口的酒酵。带葡萄皮的和不带葡萄皮的不妨各选一种。我经常会劝朋友去酿红葡萄酒。意大利裔人家里有酿酒设备的并不希奇,我们达不到那个“专业”水准,就去酿酒店酿吧。想起来就乐了,和爱喝红酒的老外朋友在一起才有趣,做脸做到一半,开了心,劳动的也不劳动了,享受的也不享受了,你一杯我一杯就开喝的事儿也是有的,那叫舒服。:blowzy::p

烈度酒偶尔喝喝,少量亦无大碍,这里不像国内,无人劝酒逼酒,不会喝醉,一切可以自己掌控在适度的范围内。中国传统的药酒偶尔喝喝也好,不多说了,又成作文了。:blowzy:

MM如果不能喝,让家里那位喝点儿保健酒也是好的。祝你不喝酒也健健康康美美丽丽快快乐乐。:)

青草mm,不待这样的。:D 上一节分明让人觉得这是个邪行、污浊的地方,怎么会变成一块绿洲了呢?

家常菜,对我的胃口。真正的高手就在于能把普普通通的家常菜烧出不寻常的味道来。:cool::blowzy:

国内的事,我是越来越搞不懂了。为个孩子上学,居然要如此兴师动众?那普通小老百姓还有活路了吗?:(

谢谢你的精心描述,让我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了解这个曾经熟悉,但是现在已经完全陌生了的地方。:)

“不待这样的”,呵呵,乐了,水村MM说话真好听,一听就让人咧嘴乐!:p:D其实我还真不觉得潘家是贬义的“邪性”,“邪门”也只是有些“神秘色彩”吧,前面那节描写中只有小何满身市井之气,对潘家和潘家夫妇并没有负面描写,白描而已。

我估计你是个饮食大亨,对食物异常敏感,看那包子吃的:D:D什么时候给我们上做饭做菜的贴吧,这坛子一说吃,没有不来劲的,都好像十年没吃过饭了一样,这群饿人可真饿啊!:D:D

在国内,小百姓没后门儿没钱就上随便什么学校呗,孩子都有学上的,在外打工的民工子女也必须免费受教育的,也和他们详细聊过,他们也一样得送礼,6千8千地送,那是什么样的血汗钱啊?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老百姓面对的不是“政策”,是“对策”。国内人多,一个学区甚至一个学校的毕业生都有三、四个以上的对口学校去升学,这几所学校的水平相差甚远的话,花样就来了,很难搞。哪个家长也不想自己的独生子女被拨拉到坏学校去,所以人人都玩儿命找关系呗,没有权势的父母联合每天在教育局静坐的事我也碰上过。这篇并不是真的写实,不过是浅表的描述,毕竟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

我的一个大学老师当年对我很好也令我十分敬重,无钱无势,老年得子,两个孩子都和民工的孩子们挤在一所中学里,我老师带着两个孩子请我吃饭,坚决不让我付账,中间跑出去把账付了,我气的眼泪都掉下来。就是这么老实的人,就玩儿不过那些钱和势啊,不上那个学校上什么呢?

我选这个题材是有原因的,我带小女儿回国读了半年中文,进了普通的国立学校,近距离接触,深有体会!看的听的太多了。伤心、气愤都不知该从哪儿下手,欲哭无泪,别提了。中国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没有童年,没有公平,没有自由,全被训练成削尖脑袋争争抢抢的机器了。一个民族的教育成了这样的“规范”,还说什么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人之树的根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发育啊?去年看到一个报道说广东一个记者在小学采访,问一个六岁小女孩儿的理想,孩子脱口就说出:“我长大要当贪官!”

悲哀不悲哀?

谢谢你喜欢读。潘家这场完全是虚构的情节和场景,潘家的这种气氛却是真见过的,是文人雅客的聚,这里不过引来用用。写成“不待这样的”了,:D:p惭愧:blowzy:
 
杜杜这是在劝酒呀 更是在劝醉 也许那字飘起来的时候正伴着酒香呢。

从小咱生活里就有不少酒鬼,那一个个确实各有仙态, 我本人却从来都是不喝就能醉,而且是想醉就醉的那类。:D

教育产业化只是皇帝的新衣,不动脑子地说,大伙那么累是国策的问题, 一个娃是全家未来的100%。 自己没读好书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泡线上的。 有那么大的需求再人为地把杠杆支点挪一下。 就人自己这点能为和智慧:), 累死了也是削尖了脑袋往套里钻的。

定神一想中国文化的糟粕露出了狐狸尾巴(其实狐狸尾巴还是很漂亮的,甚至狐狸也是很可爱的)。 万般皆下品, 中国人就认这个,这千军万马管他桥有多宽干什么,几千年的习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尽管左邻右舍时不常有个姓范进舍的,还是觉得这条道光明,安全。别的路的风险承担不起。学而优,深入基因了。

认真追究现在尽管资本主义复辟了,还是想着跳龙门,避免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起来。封建的基因呀, 如果把封建意识做为根源的话,中国的资本主义任重而道远呀。基因不变社会就能稳定,接着唱戏--富的练武穷的读书。唯一变了的是,学优了也士不起来了,这是产业是圈钱,是马三立说相声----逗 -- 你--玩。 吐了血你都吐不明白。

卖了血上了学,其实也还是把脑袋扎在砂子里,一个全民族缺德起来的社会,那个学校,那种教育早已不再是封建了的了,读的那个书呀,早就不是康庄大道了,不再是想象中的事了。谁都有自己绕不过去的鬼打墙。

不好意思 又歪起来了,还没见到酒就醉了。

接着等下文。
 
杜杜对酒的感觉和我对酒的感觉是一样的,每天一杯酒,很健康,不过这边的酒,都不甜,加点果汁或饮料酒好喝多了。有时喝多了,脑袋昏昏的,晚上就干不了事情了。微微的有点感觉就好了。

至于教育缴费的事情,我原来在国内时,我小孩的幼儿园是省政府办的,小孩子家里都是政府机关的,也有个体户的孩子在里面, 不多,他们当时交赞助费是800-1000, 不算太贵。我小孩回国也读过书,只有1个月,我们对他要求不高,能读就读, 跟不上也没什么,他有小朋友玩就行。

很久没有跟杜杜的帖子,现在有心情,有时间,再来拜读和学习。杜杜做事很细致。
 
刚刚读了青草兄新贴的大作和喝酒的连接。在这样一种安宁的氛围中放出“春江花月夜”和“高山流水”是否别有隐喻?另有洞天?;)

说到酒,曾醉过几次。其实除了酒鬼,人醉了以后心里是明白的。不管是刘伶病酒,还是阮籍佯醉,李白耍酒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得很。不明白的都是看客。

大醉是为了浇心中不平之块垒。微醺却是一种极度的享受。只可惜,现在太忙,想大醉而不得,微醺也不能够,只能饮茶了。:blowzy:
 
杜杜这是在劝酒呀 更是在劝醉 也许那字飘起来的时候正伴着酒香呢。

从小咱生活里就有不少酒鬼,那一个个确实各有仙态, 我本人却从来都是不喝就能醉,而且是想醉就醉的那类。:D

教育产业化只是皇帝的新衣,不动脑子地说,大伙那么累是国策的问题, 一个娃是全家未来的100%。 自己没读好书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泡线上的。 有那么大的需求再人为地把杠杆支点挪一下。 就人自己这点能为和智慧:), 累死了也是削尖了脑袋往套里钻的。

定神一想中国文化的糟粕露出了狐狸尾巴(其实狐狸尾巴还是很漂亮的,甚至狐狸也是很可爱的)。 万般皆下品, 中国人就认这个,这千军万马管他桥有多宽干什么,几千年的习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尽管左邻右舍时不常有个姓范进舍的,还是觉得这条道光明,安全。别的路的风险承担不起。学而优,深入基因了。

认真追究现在尽管资本主义复辟了,还是想着跳龙门,避免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起来。封建的基因呀, 如果把封建意识做为根源的话,中国的资本主义任重而道远呀。基因不变社会就能稳定,接着唱戏--富的练武穷的读书。唯一变了的是,学优了也士不起来了,这是产业是圈钱,是马三立说相声----逗 -- 你--玩。 吐了血你都吐不明白。

卖了血上了学,其实也还是把脑袋扎在砂子里,一个全民族缺德起来的社会,那个学校,那种教育早已不再是封建了的了,读的那个书呀,早就不是康庄大道了,不再是想象中的事了。谁都有自己绕不过去的鬼打墙。

不好意思 又歪起来了,还没见到酒就醉了。

接着等下文。

牧歌你别胡说,我哪敢劝“醉”,年青时不妨任性鲁莽求醉几回,人到中年可不敢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了,不利健康的事尽量不做。:) 要真是劝醉,也是劝你这种不喝就能醉的人。:p:p “酒不自醉人自醉”那是一种境界,你厉害!:D:D

牧歌兄关于中国教育的评说很有嚼头,看三遍才完全领会了五成精神,考验我这笨拙的脑筋呢。:p 希望经常“还没见到酒就醉了”!:D:D

杜杜对酒的感觉和我对酒的感觉是一样的,每天一杯酒,很健康,不过这边的酒,都不甜,加点果汁或饮料酒好喝多了。有时喝多了,脑袋昏昏的,晚上就干不了事情了。微微的有点感觉就好了。

至于教育缴费的事情,我原来在国内时,我小孩的幼儿园是省政府办的,小孩子家里都是政府机关的,也有个体户的孩子在里面, 不多,他们当时交赞助费是800-1000, 不算太贵。我小孩回国也读过书,只有1个月,我们对他要求不高,能读就读, 跟不上也没什么,他有小朋友玩就行。

很久没有跟杜杜的帖子,现在有心情,有时间,再来拜读和学习。杜杜做事很细致。

问好茉莉!谢谢“一样的感觉”。一样在大感觉上了,小感觉略有不同哩:p,我是和你相反专要喝酒的醇香(甚至刺鼻、辛辣)滋味的,喝烈酒也从不勾兑的,加了饮料就淹了酒自然的酒香和品质了。当然,如果去西餐馆吃饭,点鸡尾酒,当然另当别论,西方的酒文化也是极其复杂而迷人的,我差点去读了“wine taster”和“sommelier”的专业证书呢,被那人坚决抵制了,怕他老婆真变成酒鬼:p:D,全家倒因为本人对此事的热衷和深入研究好好乐了一阵。哈哈,想起来就好笑。我女儿曾说:我这妈妈真好玩儿,世界上怎么就没有她不喜爱做的事儿呢?我妈真成了酒鬼也不稀奇。:D:D

茉莉让孩子回去读一个月也很好啊,一个月要真学到什么也不容易的。我让孩子回去当然也有学中文的目的,但很随缘,学到多少算多少。让她跟班旁听,与同龄孩子在一起,不参加考试,不让孩子有压力,也不让老师和学校有压力,咱这边的孩子要参加那边的考试还不把人家平均分一下拉下来一大截?让她们回去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实地体会自己的祖国是个什么样儿,房屋街道、衣食起居、校园校舍、亲戚朋友、老师家长、商场餐馆等等,在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一个真真实实的感性认识。让她们知道“母亲”虽然瘢痕累累,丑妈美妈却都是娘,何况瘢痕之下,有着说不尽的5000年的美好。根,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带大女儿回去上了4个月的学,带小女儿上了半年,都是孩子小学时期。我认为给孩子提供多种“经历”和“见识”,远比逼他们死读书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得多。

有时间有心情就上上网是很好很健康的一种自然状态。谢谢茉莉进来串门儿。:):)

刚刚读了青草兄新贴的大作和喝酒的连接。在这样一种安宁的氛围中放出“春江花月夜”和“高山流水”是否别有隐喻?另有洞天?;)

说到酒,曾醉过几次。其实除了酒鬼,人醉了以后心里是明白的。不管是刘伶病酒,还是阮籍佯醉,李白耍酒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得很。不明白的都是看客。

大醉是为了浇心中不平之块垒。微醺却是一种极度的享受。只可惜,现在太忙,想大醉而不得,微醺也不能够,只能饮茶了。:blowzy:

春秋兄慧眼啊,多少有些感动。 :cool::thanks:

当初写这章时是把这几年爱听的几首中国古曲都听了若干遍的,选了这两首出来,的确和心境与希望表达的内容有关。用了我喜爱的中国古曲,而未用我喜爱的西洋乐曲,就是希望能反应在祖国的土地上,虽然多有浮华奢靡、坑蒙拐骗、人心虚伪浮躁之大现象,但在犄角拐弯的地方,还存在着一些保持着对古朴的院落、对茶、对真正的家常美食、对中国古曲等等美好的东西不弃不舍的人群,这些人生活在当今的中国,并非与世隔绝,在和官场、商场上的狐朋狗友保持亲密友情之际,仍可保留心中一方净土,我希望他们可以代表一种不同的反世俗的力量。这里对潘家夫妇的描写着墨并不多,但我却希望他们(特别是潘嫂子)短暂的出场,可以载负我对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贤淑女性所具备的良好品味的倾心赞赏。

“春江花月夜”超凡脱俗的幽雅境界和“高山流水”中隐含的知音情节,虽然是我有意识选择的,但让它们看似无意识的安排,是不敢奢望很多人能看出作者用心,一切随缘而已,存在本身就有了它的力量。穿插在这些酒桌上对现世各种怪现象的描述和评说之中,造成一个不太有力的反差,虽力量不足(事实是力量十分微小,现实中这样的人的确是少数人群),但能反映它实实在在是存在的,让人看到一些希望,也就足够了。一会儿贴一下这两首曲子吧。

春秋兄能在“茶”里逍遥,本身就是一种清雅之境。远离“浊酒”:p,有何不可?:)
 
“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早在1875年以前就已流传在民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之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乐曲原名叫《夕阳箫鼓》(也称《浔阳琵琶》),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后来曾经改为合奏的形式,取名叫《浔阳月夜》(或《浔阳曲》),直到1930年由郑觐文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乐曲内容是描写在夕阳西下、月上东山时分,春江的月夜幽静而安详,水面碧波荡漾,落日的余辉洒在江面上,恬静、醉人,从远处的一叶轻舟上隐约传来在船上演奏箫鼓的声音,飘渺、悠长,使人沉湎于这诗情画意之中……
《春江花月夜》古色古香、柔婉动听,深得中外听众的赞赏。

全曲共分为十个小的段落,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标题:
《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水转》、《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尾声》。”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贴一个琵琶主奏的民乐交响乐版本,传统场面比较大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Lykgg5phVJE[/media]

再贴一个古筝版的,也极美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WcYDOSu_QI8[/media]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k-IjsuS3o[/media]
 
接上文#330楼,第七章。

小姜接过话头说,是,当时薛宝钗和那个法国人合伙开了一个移民留学公司,号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专门给中小学生办出国手续。当时戴老师介绍说薛宝钗是高干子弟,叔叔在部里,后台硬得很,公司在北京、石家庄、大同好几个分公司呢。第二外国语中学有个对外交流的计划,她想让教育局批给她做中介,就请了我们。那女人也真邪,真是千般风情,万种风骚,小何,你记不记得当时你怎么被她灌酒?她那软胳膊说搂就把你脖子给搂了。哪个男人能招架得住她那样的?她能办成那么成功的骗子公司,也容易理解。哎,小何你当时不是跃跃欲试想上她吗?后来怎么败下阵来?

小何开始骂娘,说,他妈的我算老几?那娘们儿勾搭的都是大头儿,她不过是和我逢场作戏,靠我搭个桥,哪里真把我放在眼里。后来不是计划被她拿到手了?上面……

小何说到这儿,突然看了一眼大班,说,算了算了,说这个干吗?一个骚女人,判了也是活该。咱们喝,来来来,大班我敬你。

大班一直没开口,一边听着,目光在小何、小姜和陆亦亦的脸上来回游走,若有所思地看着几个人。这时举了酒和小何碰了,说,兄弟够意思,给哥们儿面子了。

陆亦亦还想听故事,问,还有这种事儿?听着像电影似的。

潘嫂子接嘴说,我也听说过这事儿,我有个朋友也被骗了钱呢,后来案子出来,钱都泡了汤,我朋友都不相信自己上了当,还在那儿等着送孩子去欧洲呢。我朋友说那女的和她那个法国丈夫开的公司就在万丰大厦二十几层上,占了半层楼,有好多雇员,雇员都配着车,还会上门家访,生意做的比真的还真呢,谁能相信竟是骗子公司?

陆亦亦说,正大光明地办个移民公司可以很赚钱的,为什么要骗?挺奇怪的,这种骗法儿。

要当骗子,什么不能骗?现在的人胆子大得没边儿。没听说前两天出的那个案子?军校啊,整个军校都是假的,在全省招生招了3年了,还说保证安排工作,结果从头到尾就是自己买地皮建的,自封的军校,没有任何注册审批手续,教务人员里没有一个是军人出身,学生的校服军装都是那学校自己的加工厂做的,市长还去视察过,玩笑大了。和这个比,薛宝钗开个假公司不是小巫见大巫吗。小姜说罢,隔着桌子给陆亦亦倒酒,说,陆女士来来来,喝痛快了,那薛宝钗是人民的敌人,你是人民的朋友,她怎么能跟我们的国际友人相提并论呢?这个小何,没轻没重的。

大班在同学聚会上见识过了陆亦亦的酒量,不再为陆亦亦挡酒。身边这女人似乎对酒桌上的一切都漫不经心,又似乎对一切都了如指掌,虽然从国外归来,国内的这套,她显然具有天然的应付能力,一颦一笑,不需矫揉造作就恰到好处。他从侧面凝视陆亦亦微红的脸蛋儿,看着她咕咚喝酒时咽喉吞咽的蠕动动作,莫名其妙地下身就有些焦躁起来。他伸手按了按顶起来的前门裤口,身体朝桌子底下靠了靠,得遮山蔽月一下,这个状态不大雅观。

大班给陆亦亦斟满酒,又给小何小姜潘旋满了,欠身说,亦亦你知道不知道,这些年别看我江湖上闯荡,多少赚了几个小钱,可是真没有钱迷心窍,咱别的不懂,这义气二字是一直铭刻在心的,能交下小何、小姜、潘旋这帮朋友,比盘下整座40层的楼盘都有成就感。这杯呢,我敬你们大家,多亏哥们儿多方帮衬,才混到今天,我不用小杯,用分酒器敬大家,先干为敬,干了。说罢就仰脖喝了。

那小杯一口一杯,五口八口才够个一两,那分酒器是二两的玻璃圆肚盅,一口二两可就十分豪迈了。几个男人一见大班如此,也把小杯换了分酒器,举起来碰,陆亦亦看大家遥遥晃晃,早喝得有些二五,就起身拦了,说,哎哎哎,酒讲究个喝好,都是自己人,逞什么能,别干大杯,都只喝一口,说着先把小何手里的分酒器拿了过来,倒了一大半在自己分酒器里,又问潘嫂,有热粥没有,给大班喝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