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缘分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很平淡, 很温馨。。。:cool::cool::)

問一个問題: 結婚N年是否一定是什庅激情也没有, 有幸者細水長流, 卻又平淡似水, 为之"隽永"?:rolleyes:


我的感觉是,激情少了,温情多了,一种相互惦念、记挂总是占据在心头。也许可称之为“隽永”?:)
 

看牧歌兄的笑脸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住在桃花源?
 
这一节写得有小米的清香:D:cool:,貌似平淡,可是慢慢地品味,便能”品味出平淡中的隽永”;)

大起大落、风风火火的人生固然可歌可泣,可圈可点,但对于草根阶层来说,宁愿是“小米的清香”。:)
 
老师总算回来了,这两天没见再续前缘,若有所失的;)
 
“我 ”和妻的爱真的让人体会相依相许的深度魅力,好像一条大路, 没有岔路口,若有,对于两个手挽手肩并肩目不斜视走在大路当中的相爱中人亦是不存在的,感情的铜墙铁壁能铸得如此坚实,不易。:cool:

“我”挺会痛女人的,赞一下,妻有福;妻隐忍大度,爱得忘我,“我”亦有福。:)
 
“我 ”和妻的爱真的让人体会相依相许的深度魅力,好像一条大路, 没有岔路口,若有,对于两个手挽手肩并肩目不斜视走在大路当中的相爱中人亦是不存在的,感情的铜墙铁壁能铸得如此坚实,不易。:cool:

“我”挺会痛女人的,赞一下,妻有福;妻隐忍大度,爱得忘我,“我”亦有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外人看着好,其实还是那句话说得实在:“冷暖自知”。
 
7.5

一个星期后,孩子的病完全好了。由于妻的精心照料,孩子的脸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家里的事算是告一段落。我很快调整好精神状态,开始考虑自己新的研究课题。

一连几天,我都坐在书桌前边查着资料,边喝茶,边沉思,想着到底下一步该跟所里报个什么研究题目。

妻知道我在琢磨选题的事。

妻正在擦书桌上的尘土,看我沉思,随口说道:“你这整日冥思苦想的,还没想出个头绪吗?依我看,你在佛教方面已经挖掘出了不少东西,成果也出了几本。是不是该把思路打开点,换个领域,换个研究角度?省得整天像个掉书袋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方法,实在太陈旧,也太乏味。你要不要学学西方学者的路子,搞点田野作业什么的,弄出点新东西来?”

妻说话经常很随意。可在我听来,却常常有一种启示作用。也许我真的应该换个路数,去道观里看看,和道长们聊聊?

我扔下书本,跨上自行车,直奔道观而去。

这个城市中最大最有名的道观坐落在城南一隅。我还从未去过。这是我第一次有心拜访一座道观,也是第一次去这座道观。

一进道观,我先向功德箱奉上了一笔不菲的香火钱。记得好像有这么一句话: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大概这是笔记小说中惯用的毁僧谤道之言。我既不毁僧也不谤道。可不知怎么,一进道观门这话不自觉地就冒了出来。

我没去找大小道士们攀谈。现在还不是时候。

我想先在道观中随意游览一番,熟悉一下道观的殿堂布局。

很有意思。这座道观和“三言二拍” 以及《金瓶梅》、《红楼梦》中描写的道观建筑格局很相仿佛。

道观内全部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路上,有牌楼,山门,华表,幡竿,三大殿堂,东西路有几大侧院。殿内供奉着王灵官、四帅,人们熟悉的玉皇大帝及三清四御,还有藏经阁。旧小说中描写的道观中的松柏和白果树随处可见,透出几分仙气。

可惜,这座建于唐代的道观已经显露出有点儿败落的迹象。道观红墙上的墙皮已多处剥落,琉璃瓦也因为年久失修而显得黯淡。可是苍凉中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恢宏气派。

特别引我注意的是那位在道教史上颇有名气的道长“肉身”所在之地,想起他的建树,他在金庸小说中的风采和出神入化的功夫,想起金庸对他的赞扬,我不由肃然起敬,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

我一向自认与佛有缘,与“道”无缘。可是今天的初次拜访,竟让我产生了“有空儿常来转转”的念头。

一星期后,我再次拜访这座道观。

这一次,我先研究了一番“十字”线上的几个主要殿堂和神灵,然后继续在道观中闲逛。这一圈我转得比较仔细。我特别留意了几个侧院。

在一个紧闭着的侧院前面,我竟怔住了。这个侧院高悬着的牌匾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坤道院”。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三个字竟出自宋末元初书法大家赵孟頫的手笔。我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这三个字显然是一气呵成,不像是后人集的字。

在中国文化史上,赵孟頫的书画诗印号称“四绝”,他的楷书又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合称“四大家”,可见他的名头有多大。赵孟頫身为宋皇室嫡传后人而仕元,并官居从一品,颇为后世文人所诟病。其实设身处地地想想,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如果不事新朝,难道所有遗少都得赴死不成?

坤道院住的应该是道姑。赵孟頫的题字赫然在目,说明坤道院在这个道观中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望着赵孟頫题写的“坤道院”三字,我暗暗思忖:当年赵孟頫为什么会给这座坤道院题字?莫非赵孟頫的情人当年出家当道姑就在这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赵孟頫有“仙风道骨”,不然的话,史书上怎么会记载元世祖一见他就惊呼为“神仙中人”?或许,赵孟頫常去道观,于是应某位道姑所求写了这么几个字?

不管怎么说,赵孟頫的这几个字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光是欣赏这几个历经沧海桑田变化的字,便是一种享受。

当然,现在我对研究这座有着赵孟頫题字、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坤道院以及道姑生活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我的田野作业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缺口。
 
晚了一步:crying:

终于又回到了“缘”,赵孟頫的故事让我觉得老师真的好像“掉书袋”了;)
 
“我 ”和妻的爱真的让人体会相依相许的深度魅力,好像一条大路, 没有岔路口,若有,对于两个手挽手肩并肩目不斜视走在大路当中的相爱中人亦是不存在的,感情的铜墙铁壁能铸得如此坚实,不易。:cool:

“我”挺会痛女人的,赞一下,妻有福;妻隐忍大度,爱得忘我,“我”亦有福。:)

每次見到青草老師都很高興:D:D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