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的铃声(小小小说水水水楼)

明天早上,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晚,不好看就看别的节目。饺子馅是:香菇木耳馅,韭菜鸡蛋馅,虾肉馅。我家小孩快回来了,在学校很辛苦,学习,Club 活动,Volunteer, 还找暑期工作,忙着呢,压力很大。不过这几年下来,以后找工作经验会很丰富了。比我们强。
看春晚包饺子,在中国都是这么过年的。 如今已经15年没有看过春晚了, 但包饺子的传统还在。
 
看春晚包饺子,在中国都是这么过年的。 如今已经15年没有看过春晚了, 但包饺子的传统还在。
我正好反过来,年年都看春晚,没包过饺子,都是吃冰箱里的冻饺子。
听说上个周末大统华和costco的人巨多,没处停车,都没敢去买东西。
 
为什么功夫熊猫2不如功夫熊猫1呢?
不清楚。記得當時對第二集大魔王比較失望,沒新意。創造失敗了 :p
就主線劇情來看,第一集是個 nobody 搞笑發跡,這可能比較符合市場。
第二集的 "心如止水" 是個突破 (比較少見於卡通片),但可能比較小眾,大多數目標觀眾還沒有發到那個地步。
 
最后编辑:
身处人群之中为什么会让我们变得愚蠢?
作者: 迈克尔·邦德(Michael Bond)
原文地址:http://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1/160127_vert_fut_are-your-opinions-really-your-own

在伦敦苏活区的凤凰艺术酒吧(Phoenix Arts Club)里,大约有50名志愿者参加了理查森的“群体性”研究,我便是其中之一。现场的氛围很欢快,他撸起袖管站在我们面前,就像普通的节目主持人一样。然而,这却是一场严肃的科学实验。

我们每个人都登录了一个特别设计的网站,可以在触摸屏上移动一个小点,而在房间正前方的大屏幕上,也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小点向着相同的方向移动。按照理查森的标准,我们的群体性想法将以这种方式呈现在前面的大屏幕上。当所有人移动自己的小点时,屏幕上的点就会像蜜蜂一样四散移动。

1.jpg


真正的实验开始了——他开始就各种问题询问我们的观点。“英国应该脱离欧盟吗?”理查森问道。几乎所有的点都涌向左边,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应当通过法律禁止伦敦地铁罢工吗?”多数小点都在焦虑地左右摇摆,希望找到大多数人的意见所在。“为朋友买饭的人有权多吃点吗?”台下爆发出一阵嘘声,之后便突然间集体涌向左边。但如果小点被隐藏起来,有多少人会提出异议呢?

可惜的是,当晚并未公布最终结果(这些内容将被整合到一篇博士论文中)。但理查森认为,这些数据最终将证明一致性的弊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制定决策时,往往比独立决策时更具偏见,也更不明智。“当人与人展开互动时,最终会达成一致,并制定更加糟糕的决定。”他说,“他们不会分享信息,只会共享偏见。我们试图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制定群体决策。”

理查森针对一致性展开的研究沿用了60多年前的一项实验心理学传统。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所罗门·阿西(Solomon Asch)证明,即便群体观点明显错误,人们也经常采纳这些观点,甚至不惜否定自己的观点。同样是在50年代,加州大学的里德·图登汉姆(Read Tuddenham)发现,当他的学生认为其他人也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时,即使面对十分简单的问题,也会给出荒谬的回答——例如,他们会声称男性婴儿的预期寿命为25年。


群体一致性与“群体智慧”效应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指的是集合许多人的观点给出的答案或预测,比独立个体的回答更加精准。但只有当群体成员相互独立地作出判断时,才能实现群体智慧。而当群体具有多样性时,效果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当群体成员拥有相同身份特质时,对于一致性的渴望就会超越其他所有诉求。所以,当理查森向我们展示一张虎鲸照片,并问我们这种生物有多重时,最好的办法是单独收集我们独立给出的答案,然后取一个平均数。而不是关注屏幕上混乱的小点。

这都是理论层面的表述。而今晚收集的数据将帮助理查森和他的学生检验这些理论的准确性,同时探索更加深层的问题:他人的出现将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观点。他还分享了自己对社交媒体的一些看法:

“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则不然,这只是一条偏见高速公路。Twitter和Facebook的确是分享信息的绝佳方式,但这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在上面分享了自己的偏见,这些社交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加愚蠢。”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身处人群之中为什么会让我们变得愚蠢?
作者: 迈克尔·邦德(Michael Bond)
原文地址:http://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1/160127_vert_fut_are-your-opinions-really-your-own

在伦敦苏活区的凤凰艺术酒吧(Phoenix Arts Club)里,大约有50名志愿者参加了理查森的“群体性”研究,我便是其中之一。现场的氛围很欢快,他撸起袖管站在我们面前,就像普通的节目主持人一样。然而,这却是一场严肃的科学实验。

我们每个人都登录了一个特别设计的网站,可以在触摸屏上移动一个小点,而在房间正前方的大屏幕上,也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小点向着相同的方向移动。按照理查森的标准,我们的群体性想法将以这种方式呈现在前面的大屏幕上。当所有人移动自己的小点时,屏幕上的点就会像蜜蜂一样四散移动。

浏览附件575511

真正的实验开始了——他开始就各种问题询问我们的观点。“英国应该脱离欧盟吗?”理查森问道。几乎所有的点都涌向左边,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应当通过法律禁止伦敦地铁罢工吗?”多数小点都在焦虑地左右摇摆,希望找到大多数人的意见所在。“为朋友买饭的人有权多吃点吗?”台下爆发出一阵嘘声,之后便突然间集体涌向左边。但如果小点被隐藏起来,有多少人会提出异议呢?

可惜的是,当晚并未公布最终结果(这些内容将被整合到一篇博士论文中)。但理查森认为,这些数据最终将证明一致性的弊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制定决策时,往往比独立决策时更具偏见,也更不明智。“当人与人展开互动时,最终会达成一致,并制定更加糟糕的决定。”他说,“他们不会分享信息,只会共享偏见。我们试图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制定群体决策。”

理查森针对一致性展开的研究沿用了60多年前的一项实验心理学传统。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所罗门·阿西(Solomon Asch)证明,即便群体观点明显错误,人们也经常采纳这些观点,甚至不惜否定自己的观点。同样是在50年代,加州大学的里德·图登汉姆(Read Tuddenham)发现,当他的学生认为其他人也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时,即使面对十分简单的问题,也会给出荒谬的回答——例如,他们会声称男性婴儿的预期寿命为25年。


群体一致性与“群体智慧”效应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指的是集合许多人的观点给出的答案或预测,比独立个体的回答更加精准。但只有当群体成员相互独立地作出判断时,才能实现群体智慧。而当群体具有多样性时,效果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当群体成员拥有相同身份特质时,对于一致性的渴望就会超越其他所有诉求。所以,当理查森向我们展示一张虎鲸照片,并问我们这种生物有多重时,最好的办法是单独收集我们独立给出的答案,然后取一个平均数。而不是关注屏幕上混乱的小点。

这都是理论层面的表述。而今晚收集的数据将帮助理查森和他的学生检验这些理论的准确性,同时探索更加深层的问题:他人的出现将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观点。他还分享了自己对社交媒体的一些看法:

“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则不然,这只是一条偏见高速公路。Twitter和Facebook的确是分享信息的绝佳方式,但这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在上面分享了自己的偏见,这些社交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加愚蠢。”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先点赞! 这是个有趣的主题,回来细读。
 
《你叫什么名字?》

到了警局,警察问大哥:你叫什么名字?

大哥:蒋英羽(讲英语)。

警察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大哥:蒋英羽(讲英语)。

警察对大哥吼道:what i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大哥沉默以对。

警察转头对二弟说:what i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二弟腼腆地回道:蒋国羽(讲国语)。

警察再次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二弟:蒋国羽(讲国语)。

警对二弟大吼道:你叫什么名字?

二弟沉默以对。

警察再问老三:你叫什么名字?

老三:蒋芳妍(讲方言)。

警察又对老三吼:你叫啥子名字?

老三:蒋芳妍(讲方言)。

警察吐血......我晕……
 
《年轻的秘诀》
记者:大爷,您腿脚这么灵活,精神这么旺盛,保持年轻的秘诀是什么?

大爷:起早,贪黑,熬夜,一日三餐不准时!

记者:啊?大爷您是从事什么行业工作的?

大爷:我是列车员!

记者:那大爷您今年高寿?

大爷深深吸了口烟,望向天空:快30了!
 
《藕断丝连》
20.jpe


用“藕断丝连”造句,儿子苦思冥想了一会儿说:“藕断了丝还连着。”

我说:“这不行,哪能拆开用。”

儿子继续苦苦思索,过了一会儿痛苦地说:“我今天不会造句,请妈妈不要把我打的藕断丝连。”
 
《原来如此》

一女走夜路,突然看到一男张开双臂向她走来,做拥抱状,上前就是一脚。男子倒地大哭,说:都第三块了,我招谁惹谁了,带块玻璃回家就这么难么?
 
身处人群之中为什么会让我们变得愚蠢?
作者: 迈克尔·邦德(Michael Bond)
原文地址:http://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1/160127_vert_fut_are-your-opinions-really-your-own

在伦敦苏活区的凤凰艺术酒吧(Phoenix Arts Club)里,大约有50名志愿者参加了理查森的“群体性”研究,我便是其中之一。现场的氛围很欢快,他撸起袖管站在我们面前,就像普通的节目主持人一样。然而,这却是一场严肃的科学实验。

我们每个人都登录了一个特别设计的网站,可以在触摸屏上移动一个小点,而在房间正前方的大屏幕上,也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小点向着相同的方向移动。按照理查森的标准,我们的群体性想法将以这种方式呈现在前面的大屏幕上。当所有人移动自己的小点时,屏幕上的点就会像蜜蜂一样四散移动。

浏览附件575511

真正的实验开始了——他开始就各种问题询问我们的观点。“英国应该脱离欧盟吗?”理查森问道。几乎所有的点都涌向左边,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应当通过法律禁止伦敦地铁罢工吗?”多数小点都在焦虑地左右摇摆,希望找到大多数人的意见所在。“为朋友买饭的人有权多吃点吗?”台下爆发出一阵嘘声,之后便突然间集体涌向左边。但如果小点被隐藏起来,有多少人会提出异议呢?

可惜的是,当晚并未公布最终结果(这些内容将被整合到一篇博士论文中)。但理查森认为,这些数据最终将证明一致性的弊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制定决策时,往往比独立决策时更具偏见,也更不明智。“当人与人展开互动时,最终会达成一致,并制定更加糟糕的决定。”他说,“他们不会分享信息,只会共享偏见。我们试图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制定群体决策。”

理查森针对一致性展开的研究沿用了60多年前的一项实验心理学传统。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所罗门·阿西(Solomon Asch)证明,即便群体观点明显错误,人们也经常采纳这些观点,甚至不惜否定自己的观点。同样是在50年代,加州大学的里德·图登汉姆(Read Tuddenham)发现,当他的学生认为其他人也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时,即使面对十分简单的问题,也会给出荒谬的回答——例如,他们会声称男性婴儿的预期寿命为25年。


群体一致性与“群体智慧”效应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指的是集合许多人的观点给出的答案或预测,比独立个体的回答更加精准。但只有当群体成员相互独立地作出判断时,才能实现群体智慧。而当群体具有多样性时,效果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当群体成员拥有相同身份特质时,对于一致性的渴望就会超越其他所有诉求。所以,当理查森向我们展示一张虎鲸照片,并问我们这种生物有多重时,最好的办法是单独收集我们独立给出的答案,然后取一个平均数。而不是关注屏幕上混乱的小点。

这都是理论层面的表述。而今晚收集的数据将帮助理查森和他的学生检验这些理论的准确性,同时探索更加深层的问题:他人的出现将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观点。他还分享了自己对社交媒体的一些看法:

“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则不然,这只是一条偏见高速公路。Twitter和Facebook的确是分享信息的绝佳方式,但这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在上面分享了自己的偏见,这些社交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加愚蠢。”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有意思,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当初刘越捐款事件,可以作为佐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