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o,no,汉语汉字还是中国人的东西,而且这个“汉”是非常内敛的,比方说高山族,苗族,回族等55个其他民族都不属于汉族,除非父母一方是汉族,实际上连日本人,韩国人,甚至越南人东南亚人很多都使用汉字(那些个比较有文化的),按老华侨的意思,咱他妈的得说亚字,亚文,不然咱们就没得搞了,没的发展了,大清还没亡咱的文化就已经完球了。老华侨阿,你不是得了帕金森吧?
就事论事,请别进行人身攻击!
no,no,no,汉语汉字还是中国人的东西,而且这个“汉”是非常内敛的,比方说高山族,苗族,回族等55个其他民族都不属于汉族,除非父母一方是汉族,实际上连日本人,韩国人,甚至越南人东南亚人很多都使用汉字(那些个比较有文化的),按老华侨的意思,咱他妈的得说亚字,亚文,不然咱们就没得搞了,没的发展了,大清还没亡咱的文化就已经完球了。老华侨阿,你不是得了帕金森吧?
老华侨有来找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你要不要把汉字也改成亚洲字啊?
按这个思路的话, 是否也可以说:本来就没有“中文”,应该是汉字、汉语。英文Chinese不妥,应该是Hanzi、Hanyu。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两个人的新年贺词,一个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个是联合国秘书长(韩国人)潘基文。这两个人的说话,既没有任何问题,也与他的论题没有任何关系。有问题的是作者的混乱思维(类似的混乱思维,在国内的媒体上随处可见)。香港《文汇报》日前刊文《被政治“绑架”的“中国年”》。...
...
嗯,中国人当然是中国人,怎能不叫中国人呢?同理,这好比说我是北京人但也是中国人。中国人也不叫中国人,统称亚洲人,要不干脆连亚洲人也不用了,就叫地球人,不然怎么发扬光大?啥时候要往外太空发展了就只能叫智能生物了,否则岂不是自绝于人民?
嗯,中国人当然是中国人,怎能不叫中国人呢?同理,这好比说我是北京人但也是中国人。![]()
嗯,中国人当然是中国人,怎能不叫中国人呢?同理,这好比说我是北京人但也是中国人。![]()
稀哩哗啦字还真不少,走马观花溜了一圈。您的特点是肯定自己特痛快,否定别人特尽致。---自以为是。能想出“亚洲字”来,那说明mooncake只看了题目,没有看正文(或者没有看懂正文),更没有看后续的讨论。
我在正文和后续的讨论中,反反复复强调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所有过中国传统新年的人,都使用同一种文字;尤其是,如果谈话者也使用这一文字,那么,任何问题就没有了。本人也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那简直就是多余,就如正文中说的“喝水拿筷子”。
说得更明确一点,如果一个民族使用一种外来语言,那他们一般会把这种语言当成自己的东西(这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因而也会容易接受这种语言所传载的文化。就象英语为世界许多民族所使用,但人们仍然叫它“英语”,不会产生抵触。同样的还有“西班牙语”、“法语”等等。
另外,在同一种语言里,也容易形成一种共识。就象我们说“过年”一样,我们不需要加任何修饰和特指,我们都知道那是指我们传统的新年。
但如果跨越了语言,当谈及某个有地域(或个体)特征的事物时,如果它没有超越地域特征的专有名称,使用起来就有点微妙了。举个例子---
张三穿了某种款式的衣服,如果你对他说:“张三,你穿的这件衣服,和李四穿的是同一款”。这就有点微妙了。张三听了这句话,心理很可能就不舒服,甚至从此把这件衣服放到衣柜里,再也不穿了。但也会有如下两种例外:
第一,张三、李四是双胞胎,即血缘载体。用在文化上,就是语言或宗教载体。都可以概括为“认同”二字。
第二,李四是明星、或者处于绝对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本人反复强调:要么使用同一种语言;要么你把对方彻底征服。
在文化的传播上,讲究的是“洗脑无痕”。李四如果想推广自己的衣服款式,在他还没有处于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着人家大喊:“张三,你穿的是我的衣服款式”!
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两个人的新年贺词,一个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个是联合国秘书长(韩国人)潘基文。这两个人的说话,既没有任何问题,也与他的论题没有任何关系。有问题的是作者的混乱思维(类似的混乱思维,在国内的媒体上随处可见)。
先说其对奥巴马的指责。
再说潘基文的新春祝词。
- 首先,我们本来就没有“中国新年”一词,干么要在意奥巴马没有说“中国新年”!相反,“阴历(新)年”倒是在中国广泛使用的。
- 第二,说奥巴马“绑架”了“中国年”,其实又是说反了。如果说“绑架”的话,那绑架的也不是“中国年”!真正被绑架的是世界上其它使用“Lunar Calendar”的民族(包括伊斯兰文化区)(注意,我没有使用阴历一词。因为中国的阴历已经完全混同于中国的传统历法了)。从时间、场合、和说话内容上,奥巴马都是很显然在向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庆祝中国传统新年的人进行祝贺。如果他把其他民族和地区都“绑架”到中华文化里,我们干么不乐见其成呢?!我们要谢谢奥巴马才是。
对潘基文祝词的引用,不仅于论题无补,反而可笑。
- 第一,文章也提到,潘基文的祝愿对象,锁定的就是“中国人民”(而不是其它国家庆祝中国传统新年的人民);他写的祝词也是汉字,他还有什么必要说“中国新年”呢! 所以,不能仅仅因为他没有说“中国新年”,就认为他正确。
- 第二,他没有必要以联合国秘书长的身份向韩国人祝贺“中国新年”。如果有祝贺,那是存在于他的内心 -- 用中文写完贺词后,匆匆忙忙回家“过年”去了。没准,当他在家人面前举起酒杯的时候,会说“中国新年快乐!”(就象本文提到的那个韩国人一样)。当一个非中国人,说他们自己庆祝的是“中国新年”的时候,这种文化的认同,难道不值得我们珍惜与保护吗?
我们更应注意第二点
当然,是否涵盖所有的群体,与我们关系不大。但涉及文化的传播和别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为了便于说明,这里从老华侨身边的故事说起 ---
本人的单位里有一位韩裔同事。因为要过年了,平常聊天(尤其是午饭时聊天)的话题总要涉及我们都有的“过年”。
因为注意到了上述第二个问题,我从来不跟他说“中国新年”,而是一直说“阴历新年”。他显然注意到了我的特意用词。当他在说他的家庭、和他们的韩国社区过年的活动时,他却总是使用“中国新年”一词。这让我很感动。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认同”、和“尊重”。
由于在单位里,我们是唯二的亚裔(确切地叫东亚裔),文化上的接近,使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理解力。他因而也就成了本人的“狗腿子” -- 不管搞什么活动、不管你走到哪,他总是跟着你。
记得有个洋人同事,因为她家的狗生病了需要特殊照顾,而她又不能在家休假,她就把狗带到单位来。中午带到厨房热饭时,我乘她不在,就跟这位韩国人说:“狗肉的味道不错呦!”。他马上说:“嘘 ---,小声点!”。我又说:“不过,我们不吃宠物狗。对吧?”… …
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老兄,这是你自己这么想的。不明真相的外国群众不见得如你所愿。你要和一个老外说端午节,他们回家一google,一定以为是韩国起源的,因为那是他们的世界遗产嘛。你要一谈茶道或者zen,八成老外以为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很多事都会混淆视听,你自己不把握住,没有人能帮你。
说北京人是中国人,这没毛病,因为北京人比中国人范围小。但是你把范围放大了,说你是亚洲人,那你就不一定是中国人了。同理,华人new year,要是把范围放大,去掉chinese,就不再是华人的了,这么说你明白吧。
顺便说一句,北京猿人还真不是中国人,DNA测试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