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叫做“阴历新年(Lunar New Year)”更好些

no,no,no,汉语汉字还是中国人的东西,而且这个“汉”是非常内敛的,比方说高山族,苗族,回族等55个其他民族都不属于汉族,除非父母一方是汉族,实际上连日本人,韩国人,甚至越南人东南亚人很多都使用汉字(那些个比较有文化的),按老华侨的意思,咱他妈的得说亚字,亚文,不然咱们就没得搞了,没的发展了,大清还没亡咱的文化就已经完球了。老华侨阿,你不是得了帕金森吧?

就事论事,请别进行人身攻击!
 
老华侨有来找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你要不要把汉字也改成亚洲字啊?
按这个思路的话, 是否也可以说:本来就没有“中文”,应该是汉字、汉语。英文Chinese不妥,应该是Hanzi、Hanyu。

能想出“亚洲字”来,那说明mooncake只看了题目,没有看正文(或者没有看懂正文),更没有看后续的讨论。
我在正文和后续的讨论中,反反复复强调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所有过中国传统新年的人,都使用同一种文字;尤其是,如果谈话者也使用这一文字,那么,任何问题就没有了。本人也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那简直就是多余,就如正文中说的“喝水拿筷子”。

说得更明确一点,如果一个民族使用一种外来语言,那他们一般会把这种语言当成自己的东西(这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因而也会容易接受这种语言所传载的文化。就象英语为世界许多民族所使用,但人们仍然叫它“英语”,不会产生抵触。同样的还有“西班牙语”、“法语”等等。

另外,在同一种语言里,也容易形成一种共识。就象我们说“过年”一样,我们不需要加任何修饰和特指,我们都知道那是指我们传统的新年。
但如果跨越了语言,当谈及某个有地域(或个体)特征的事物时,如果它没有超越地域特征的专有名称,使用起来就有点微妙了。举个例子---
张三穿了某种款式的衣服,如果你对他说:“张三,你穿的这件衣服,和李四穿的是同一款”。这就有点微妙了。张三听了这句话,心理很可能就不舒服,甚至从此把这件衣服放到衣柜里,再也不穿了。但也会有如下两种例外:
第一,张三、李四是双胞胎,即血缘载体。用在文化上,就是语言或宗教载体。都可以概括为“认同”二字。
第二,李四是明星、或者处于绝对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本人反复强调:要么使用同一种语言;要么你把对方彻底征服。

在文化的传播上,讲究的是“洗脑无痕”。李四如果想推广自己的衣服款式,在他还没有处于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着人家大喊:“张三,你穿的是我的衣服款式”!

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香港《文汇报》日前刊文《被政治“绑架”的“中国年”》。...
...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两个人的新年贺词,一个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个是联合国秘书长(韩国人)潘基文。这两个人的说话,既没有任何问题,也与他的论题没有任何关系。有问题的是作者的混乱思维(类似的混乱思维,在国内的媒体上随处可见)。

先说其对奥巴马的指责。
  • 首先,我们本来就没有“中国新年”一词,干么要在意奥巴马没有说“中国新年”!相反,“阴历(新)年”倒是在中国广泛使用的。
  • 第二,说奥巴马“绑架”了“中国年”,其实又是说反了。如果说“绑架”的话,那绑架的也不是“中国年”!真正被绑架的是世界上其它使用“Lunar Calendar”的民族(包括伊斯兰文化区)(注意,我没有使用阴历一词。因为中国的阴历已经完全混同于中国的传统历法了)。从时间、场合、和说话内容上,奥巴马都是很显然在向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庆祝中国传统新年的人进行祝贺。如果他把其他民族和地区都“绑架”到中华文化里,我们干么不乐见其成呢?!我们要谢谢奥巴马才是。
再说潘基文的新春祝词。
对潘基文祝词的引用,不仅于论题无补,反而可笑。
  • 第一,文章也提到,潘基文的祝愿对象,锁定的就是“中国人民”(而不是其它国家庆祝中国传统新年的人民);他写的祝词也是汉字,他还有什么必要说“中国新年”呢! 所以,不能仅仅因为他没有说“中国新年”,就认为他正确。
  • 第二,他没有必要以联合国秘书长的身份向韩国人祝贺“中国新年”。如果有祝贺,那是存在于他的内心 -- 用中文写完贺词后,匆匆忙忙回家“过年”去了。没准,当他在家人面前举起酒杯的时候,会说“中国新年快乐!”(就象本文提到的那个韩国人一样)。当一个非中国人,说他们自己庆祝的是“中国新年”的时候,这种文化的认同,难道不值得我们珍惜与保护吗?
 
转贴一篇《联合早报》的文章,支持一下老华侨的观点,本人亦赞同此文之结论。


是“中国的春节”、“华人的春节”、还是“农历春节”​
 (2010-02-20)​

  这几天过春节,走亲访友,大家聚在一起,好不热闹。闲来打开电视,到处都是全国人民欢度春节,到最后还要加上几个国外镜头,主持人解说全球都在 庆祝“中国春节”。开始还没觉得什么,可是越想越不对劲,这个春节怎么就成了“中国的”。难道新加坡的华人过的不是自己的春节,而是另一个国家的节日?
  这样一想就觉得问题很大,于是百度一下发现中国新闻网这样一则新闻“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许又声2月18日在美国洛杉矶表示:“希望 中国春节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将来有一天,中国的春节也像圣诞节一样成为一个国际性节日。”中国新闻网看网名有点官方色彩,但在底下却注明不代表官方机 构,不过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许又声应该是一个官方代表吧,看来中国春节这个名词其来有自,或者说也是一个官方说法。
  但这个词语犯了两个错误,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没有问题,“中国的春节”意思明确,就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国定假日,但是如果要走向世界,变 成国际性节日,那么对不起,请尊重一下新加坡或者几千万海外华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春节,这个春节不是中国独有的,再想的深一点,这位官员或者这位官员代表 的思潮是旧有文化的余毒,就像以前有中国公民想不通新加坡人怎么就不是中国人了一样,其实是把“Chinese中国”这个政治名词和“chinese 中华”这个文化用词混淆了。当然现在这位官员以及大多数中国公民都承认新加坡的国家属性和新加坡华人的政治正确性了,但思想沉渣却不是能轻易的洗掉。
  再次,虽然现在中国全国都过春节,是国定假日,但是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个节日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传承,就像汉人不大会去过古尔邦节 一样,有些兄弟民族也不大会刻意去过春节这个华人的传统节日,因此,刻意强调中国的春节是有点大汉族主义,汉族不能代表全部中国人。就像最谬误的那首所谓 《中国人》的歌“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如果真像歌词所写,那么新疆就永无宁日了,因为那里有许多的中国公民将被确定为不是中国人。娱乐人物我们可以原谅他们的无知,但歌曲 的流行反映了监管部门的失职,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也反映了民间传统意识的强大,在中国内地,“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从来没有正确的 分清,当然文化和政治从来不能分离,但有些意识却是应该理清的,就像“爱国”和“爱党”一样,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但在当代,却有些人刻意将这些概念混 杂,或者不去理清。
  再拓展一下,越南、平壤、曼谷都在喜迎春节,在越南,传统春节也是重大节日,但在今天,他们肯定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华人,因此,“华人的春节”这个提法也是有问题的。
  抬头看到墙上的挂历我发现,其实正确的称呼就在眼前,“农历春节”这个名词体现了春节的来历和传统,涵盖了接受春节的各种人群,一个节 日,只有具有普遍意义的时候,才会有人去接受,因为曾经接受了农历,因此在越南和平壤也会过春节,甚至在百年前他们说不定还会自称华人,要推广春节,那么 首先让我们的文化更有活力和普遍性吧。
  邵 锋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2/forum_lx100220b.shtml
 
春节,就是春节。外文如何表述,是另外的问题。
 
中国人也不叫中国人,统称亚洲人,要不干脆连亚洲人也不用了,就叫地球人,不然怎么发扬光大?啥时候要往外太空发展了就只能叫智能生物了,否则岂不是自绝于人民?
 
中国人也不叫中国人,统称亚洲人,要不干脆连亚洲人也不用了,就叫地球人,不然怎么发扬光大?啥时候要往外太空发展了就只能叫智能生物了,否则岂不是自绝于人民?
嗯,中国人当然是中国人,怎能不叫中国人呢?同理,这好比说我是北京人但也是中国人。:confused::p
 
嗯,中国人当然是中国人,怎能不叫中国人呢?同理,这好比说我是北京人但也是中国人。:confused::p

老兄,这是你自己这么想的。不明真相的外国群众不见得如你所愿。你要和一个老外说端午节,他们回家一google,一定以为是韩国起源的,因为那是他们的世界遗产嘛。你要一谈茶道或者zen,八成老外以为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很多事都会混淆视听,你自己不把握住,没有人能帮你。

说北京人是中国人,这没毛病,因为北京人比中国人范围小。但是你把范围放大了,说你是亚洲人,那你就不一定是中国人了。同理,华人new year,要是把范围放大,去掉chinese,就不再是华人的了,这么说你明白吧。

顺便说一句,北京猿人还真不是中国人,DNA测试证明的
 
能想出“亚洲字”来,那说明mooncake只看了题目,没有看正文(或者没有看懂正文),更没有看后续的讨论。
我在正文和后续的讨论中,反反复复强调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所有过中国传统新年的人,都使用同一种文字;尤其是,如果谈话者也使用这一文字,那么,任何问题就没有了。本人也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那简直就是多余,就如正文中说的“喝水拿筷子”。

说得更明确一点,如果一个民族使用一种外来语言,那他们一般会把这种语言当成自己的东西(这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因而也会容易接受这种语言所传载的文化。就象英语为世界许多民族所使用,但人们仍然叫它“英语”,不会产生抵触。同样的还有“西班牙语”、“法语”等等。

另外,在同一种语言里,也容易形成一种共识。就象我们说“过年”一样,我们不需要加任何修饰和特指,我们都知道那是指我们传统的新年。
但如果跨越了语言,当谈及某个有地域(或个体)特征的事物时,如果它没有超越地域特征的专有名称,使用起来就有点微妙了。举个例子---
张三穿了某种款式的衣服,如果你对他说:“张三,你穿的这件衣服,和李四穿的是同一款”。这就有点微妙了。张三听了这句话,心理很可能就不舒服,甚至从此把这件衣服放到衣柜里,再也不穿了。但也会有如下两种例外:
第一,张三、李四是双胞胎,即血缘载体。用在文化上,就是语言或宗教载体。都可以概括为“认同”二字。
第二,李四是明星、或者处于绝对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本人反复强调:要么使用同一种语言;要么你把对方彻底征服。

在文化的传播上,讲究的是“洗脑无痕”。李四如果想推广自己的衣服款式,在他还没有处于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着人家大喊:“张三,你穿的是我的衣服款式”!

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两个人的新年贺词,一个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个是联合国秘书长(韩国人)潘基文。这两个人的说话,既没有任何问题,也与他的论题没有任何关系。有问题的是作者的混乱思维(类似的混乱思维,在国内的媒体上随处可见)。

先说其对奥巴马的指责。
  • 首先,我们本来就没有“中国新年”一词,干么要在意奥巴马没有说“中国新年”!相反,“阴历(新)年”倒是在中国广泛使用的。
  • 第二,说奥巴马“绑架”了“中国年”,其实又是说反了。如果说“绑架”的话,那绑架的也不是“中国年”!真正被绑架的是世界上其它使用“Lunar Calendar”的民族(包括伊斯兰文化区)(注意,我没有使用阴历一词。因为中国的阴历已经完全混同于中国的传统历法了)。从时间、场合、和说话内容上,奥巴马都是很显然在向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庆祝中国传统新年的人进行祝贺。如果他把其他民族和地区都“绑架”到中华文化里,我们干么不乐见其成呢?!我们要谢谢奥巴马才是。
再说潘基文的新春祝词。
对潘基文祝词的引用,不仅于论题无补,反而可笑。
  • 第一,文章也提到,潘基文的祝愿对象,锁定的就是“中国人民”(而不是其它国家庆祝中国传统新年的人民);他写的祝词也是汉字,他还有什么必要说“中国新年”呢! 所以,不能仅仅因为他没有说“中国新年”,就认为他正确。
  • 第二,他没有必要以联合国秘书长的身份向韩国人祝贺“中国新年”。如果有祝贺,那是存在于他的内心 -- 用中文写完贺词后,匆匆忙忙回家“过年”去了。没准,当他在家人面前举起酒杯的时候,会说“中国新年快乐!”(就象本文提到的那个韩国人一样)。当一个非中国人,说他们自己庆祝的是“中国新年”的时候,这种文化的认同,难道不值得我们珍惜与保护吗?
稀哩哗啦字还真不少,走马观花溜了一圈。您的特点是肯定自己特痛快,否定别人特尽致。---自以为是。:)
 
印度人发明的数字被全世界误叫成阿拉伯数字,为什么人家没这么激动?

不是有人总吹嘘说自己的文化叫什么“博大精深”吗?吹起来面不红心不跳,整的还真像个有万贯家产的土财主似的。可怜的是始终摆脱不了一副穷酸相,拿得出手的还是老祖宗不知哪辈子留下的几件老古董。这不,就连一件破棉袄,都舍不得让人多看几眼。

说白了,“博大精深”是吹给别人听的,其实自己心里门清自己有多少家底。要不,也不至于就几毛钱还紧紧攥在手心里,怕一不小心让人摸了去。
 
印度人发明的数字被全世界误叫成阿拉伯数字,为什么人家没这么激动?

不是有人总吹嘘说自己的文化叫什么“博大精深”吗?吹起来面不红心不跳,整的还真像个有万贯家产的土财主似的。可怜的是始终摆脱不了一副穷酸相,拿得出手的还是老祖宗不知哪辈子留下的几件老古董。这不,就连一件破棉袄,都舍不得让人多看几眼。

说白了,“博大精深”是吹给别人听的,其实自己心里门清自己有多少家底。要不,也不至于就几毛钱还紧紧攥在手心里,怕一不小心让人摸了去。

这位同学大概不知道如何对待科技和文化的差别。能把这两个事混为一谈的类比讨论也真是一绝了,你没文化也不能没知识啊,
 
我们更应注意第二点

当然,是否涵盖所有的群体,与我们关系不大。但涉及文化的传播和别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为了便于说明,这里从老华侨身边的故事说起 ---

本人的单位里有一位韩裔同事。因为要过年了,平常聊天(尤其是午饭时聊天)的话题总要涉及我们都有的“过年”。
因为注意到了上述第二个问题,我从来不跟他说“中国新年”,而是一直说“阴历新年”。他显然注意到了我的特意用词。当他在说他的家庭、和他们的韩国社区过年的活动时,他却总是使用“中国新年”一词。这让我很感动。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认同”、和“尊重”。

由于在单位里,我们是唯二的亚裔(确切地叫东亚裔),文化上的接近,使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理解力。他因而也就成了本人的“狗腿子” -- 不管搞什么活动、不管你走到哪,他总是跟着你。

记得有个洋人同事,因为她家的狗生病了需要特殊照顾,而她又不能在家休假,她就把狗带到单位来。中午带到厨房热饭时,我乘她不在,就跟这位韩国人说:“狗肉的味道不错呦!”。他马上说:“嘘 ---,小声点!”。我又说:“不过,我们不吃宠物狗。对吧?”… …

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说实话,看到老华侨这个身边的例子,我是看了一头黑线。不过开始不想跑题,所以就没编排这件事。

当一个人习惯于自以为是,以已度人的时候,就常常迷失自己,也会不小心伤害别人。历来好心人办坏事,是人祸排行榜上杀伤力最大的恶行之一。俗话说,当着挫人不说矮话,韩国人本身自尊心就比较强,你那个文化认同的对话,现在我听了都会一脑袋冷汗,结果你还当成献爱心的例子。我想那一霎那,这个可怜的韩国人一定尴尬得不知道如何是好,毕竟吃狗肉在西方社会是很受鄙视的行为,不是适合开玩笑讨论的。看那个韩国人的反应,大家都感同身受血液倒流的,你还风凉的说我们不吃宠物狗,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想来那个韩国人应该没有为你的善举感动,和你讨论他们的吃狗文化,而是默不作声结束这个话题或者打岔说别的了吧。。

老华侨,你体现主动讨好尚且有如此的杀伤力,想来你自以为平凡的一生,其实也是你不知不觉战斗的一生。一定伤敌无数,不知多少英雄美人曾眼含热泪对你露出无奈的微笑?

你是唯二的两个人之一,不得不说是有点二啊。在下大胆猜测,老哥你以前肯定有说话得罪人的毛病
 
老兄,这是你自己这么想的。不明真相的外国群众不见得如你所愿。你要和一个老外说端午节,他们回家一google,一定以为是韩国起源的,因为那是他们的世界遗产嘛。你要一谈茶道或者zen,八成老外以为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很多事都会混淆视听,你自己不把握住,没有人能帮你。

说北京人是中国人,这没毛病,因为北京人比中国人范围小。但是你把范围放大了,说你是亚洲人,那你就不一定是中国人了。同理,华人new year,要是把范围放大,去掉chinese,就不再是华人的了,这么说你明白吧。

顺便说一句,北京猿人还真不是中国人,DNA测试证明的

:cool:

有少部分中国人移民加拿大之后,就觉得自己是亚裔地球人了。
 
LZ的特点:

立一个伪命题 ==> 长篇大论 ==> LZ自认为是Bible ==> 发表 ==> 反对派占大多数 ==> 反对派解读Bible不仔细 ==> LZ一贯正确。

干部啊!师长啊!

注: Bible的特点是:一书/一文解答所有疑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