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场到冰箱 素食者慎入

科学时报 
  记:当年,科学界对此工程有否论争?

  刘:前苏联学术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针锋相对的争论。但当局被“白色黄金”——棉花的丰收热昏了头脑,听不进忠告。某些专家仅考虑了灌溉,而把渔业、阿姆河和锡尔河三角洲的生存和大自然界中可能发生的生态变化置于一旁,忽视了咸海调节大陆气候的作用,更未考虑到咸海湖内生物群落的丧失和荒漠化进程的加剧。
 
  记:咸海的干涸有些什么启示?

  刘:无论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反馈给人类,其后果都非一朝一夕便见端倪的。作用过程的漫长,往往使科学家在一生的岁月里都难以目睹全过程。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应看作为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可供借鉴。因此,我们建议我国学者重视并积极参与对咸海问题的研究。

  在总结认识这些问题时,既不敢与一味谴责决策者失误的人苟同;也不赞成为维护某些利益,对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的态度。面对现实不断呈现的新变化及时修正原来的观点,勇于纠正失误,这才是一切正直科学家和决策者应有的、受人尊敬的品格。
 
  前苏联对一些改造自然的重大工程的决策,一般持审慎态度,都有大量的科学调查和论证做先导,但研究工作要不断深入和继续。当初认为合宜的、合理的、可行的,在后来新的事实、新的变化、新的知识出现,特别是问题及副作用充分暴露之时,就要求人们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和进步。

  令人忧虑的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资源开发活动的动因往往来自近期经济效益的追求。对于所产生的某些后果,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记载,而不能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更忽视了开发利用的限度,造成过度利用、过度开发。一切事物存在着量与质的关系,当量变到一定度时,就产生质的变化。忽视限度就会导向事物的反面。
 
  “向旱灾进攻”的巨型规划,并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其预期目标

  前苏联广袤的领土上,有近50%的农田位于年平均降水不足400毫米的地区,近80%的农田经常受干旱不利气候的影响,因而农业生产不稳定,对天灾极度敏感。上世纪30年代后期,农村实现了集体化,但集体化并未带来农业发展,严重的粮食不足困扰着当时苏联领导者,急迫寻求走出农业困境的出路。
 
  1948年10月20日,前苏联部长会议和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根据斯大林的提议通过了《关于为保障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区高产及稳产,营造防护林、实行草田轮作、修建水库和池塘的计划》决议。决议被称作是一个“向旱灾进攻,并彻底战胜旱灾,获取农作物高产、稳产,为发展畜牧业建立坚固的饲料基地”的巨型规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伟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决议规定,1950至1965年间,在前苏联欧洲部分的南部和东南部的分水岭和河流两岸营造大型的国家防护林带,总长度5320公里,面积11.79万公顷,其作用是克服干热风对农作物收成的毁灭性影响,保护伏尔加河沿岸、北高加索、中央黑土地区肥沃土壤不被风蚀,改善这些地区的水分状况和气象条件。同时,在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田间,营造570.9万公顷的防护林,1949到1955年绿化固定沙地32.2万公顷。
 
薏仁腐竹汤——健脾胃,利水清肺

ImageUploadedByCFC 21395862205.695121.jpg

材料:大薏仁2两,腐竹2张,银杏10粒,玉米2条,红萝卜1条,陈皮一片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大薏仁泡水两小时备用,红萝卜削去外皮,切成大块,玉米也切成大段,在锅中放入8分满的水,放入陈皮,待水煮开后,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20分钟,再转小火煮1小时即可。这道汤水可以健脾胃,利水清肺,很适合夏天用。
 
  记:前苏联怎样具体实施“向旱灾进攻”的规划?效果如何?

  刘:在巨型规划步入实践时,恰值前苏联党政粗暴干预学术争论时期。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公开支持米丘林学说,将基因理论定性为“反动”、“唯心”的理论。以批判基因理论着称的李森科获得院士称号,占据了农科院最高职务,成为实施此项“向旱灾进攻”巨型规划的指挥者。李森科在1949、1950、1951年连续3年发表文章表态支持此项计划,并随即推出“簇状法”营造橡树防护林。宣称“簇状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米丘林学说基石之上的,于是“簇状法”栽植就成了千篇一律的规范。执行5年中,全苏科学院和莫斯科大学联合组织了专门考察队,对按李森科建议营造林带方法的各定位点进行总结。1954年,前苏联科学院出版的科学论文,结论是:簇状法栽种橡树,不仅没有证明优越性,而是导致大面积橡树幼苗死亡。在1955年出版的前苏联科学院关于1949年到1952年间防护林带营造问题的总结报告中,更明确地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在森林草原和大部分的草原地带,植林效果不好的原因是整地不善、管护欠缺以及采用了“簇状法”;二是在半荒漠地区,造林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少降水,因而,在没有灌水的条件下应拒绝营造林带,在这类地区采用“簇状法”种植效果最坏。
 
  时过半个世纪,1999年全俄农林改良土壤研究所的扎依钦科以《俄罗斯草原和半荒漠地区景观的人为荒漠化》为题,描述了巨型规划实施半个世纪后,俄罗斯干草原的生态状况。“全俄农林土壤改良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研究确定,从草原和半荒漠的土壤斜坡上由于融雪径流每年造成的土壤微粒丢失约为0.1~0.9吨/公顷。在耕作的土地上,这个指标就增加到10吨/公顷”。“20世纪初,人们开始破坏草原原生植被类型和自然面貌。一个世纪以来,在景观中的农业比重占87%~96%,耕地达40%~86%。割草地面积减少了6.9~27倍,天然林减少了1.8~5.3倍。这就引起了水土流失,最近百年内形成的侵蚀沟占全部沟长的40%~80%”。该文认为,“草原景观消极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持续了7年(1954~1960年)的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开垦。据1995年的调查,遭受侵蚀的土壤扩大了60%,由翻耕诱发了风蚀,有10万~12万公顷的土地成了贫瘠的石砾质、沙砾质土壤”。
 
  扎依钦科的文章,佐证了俄罗斯的干草原在经历了斯大林时期的改造大自然计划和赫鲁晓夫时期的开荒运动之后,除干旱和干热风依然之外,又多加了风蚀,农业生产的高产和稳产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在此,扎依钦科主要强调了人为活动推进草原荒漠化的消极方面。实际上,根据2001年俄罗斯联邦测绘和制图局的资料,在俄罗斯的森林草原地带,在局部地块有农田防护林带体系存在,在沿大河两岸也有乔木和灌丛、阔叶林和针叶林交替分布,不过没有原来规划构想的那样规范整齐,其中的大部分不是人工林,而是天然滋生的林木。
 
  记:斯大林改造大自然的规划给了人们哪些启示?

  刘:在人类干预自然的行动中,强加于自然界的巨型改造工程,往往难以完全实现预期的效果,只有理智地研究自然规律,认清自然特点,把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在审慎、合理和持续利用的阈限内,才是明智之举。

  在采取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行动方略和制定计划时,尊重科学原理,听取不同意见,倡导兼收并蓄和平权的宽容,是减少失误的正确抉择。
 
  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实践也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正确的最有效手段,科学和科学家的价值和作用,都要由时间和实践最终地做出判断。

  不能把饥荒悲剧一味归罪于自然,饥荒不仅是“天灾”酿就,人为因素才是饥荒产生的推进器。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十分敬佩前苏联科学院的同行前辈。钦佩他们脚踏实地,用实验效果阐明真知的态度和坚持真理科学求实的精神。至今,他们报告中的论证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