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e634
灰體輻射
- 注册
- 2011-10-07
- 消息
- 6,105
- 荣誉分数
- 3,501
- 声望点数
- 373
(二十)
探马回报,邓艾退至西北四十里外下寨。
如今,一万三千汉军只须静待大将军南下,联手打败邓艾;再等锺会粮尽退兵,北上收复汉中。
风静雪止,鼓吹乐奏,县府烹羊宰牛,日暮酒尽,杯盘狼藉,将士论功行赏。
「既然不必大将军也能打赢邓艾,魏军有什麽好怕的?」宴会上的将士藉着酒意,摩拳擦掌。
炎兴元年十一月初二,汉军付出近两千人的性命,在涪城西郊击退强敌。
从雪原上遗留的尸首看来,除去降卒,邓艾的损失也不足两千。我有些失望,原以为大胜,却只有平局。
往好处想,成都军独力把邓艾挡在涪城以北,实属不易。
涪城守军艰苦鏖战,尚书黄崇奋勇争先,力挫魏军精锐,犒奖最丰;其馀成都军各有赏赐,霜雪均沾。
一如既往,我将赏钱分给几个出力最多的部下,他们再三拜谢。
满席欢乐,只嵇萦一人脸色难看。她与我同席,坐在卫将军右首,将校上前敬酒,都得有些尴尬地跳过她。
她已经昏睡了半天,脸色差却不只是生病的缘故。
「号令下去,一半人远远脱队在後面,根本没摸着敌人,他们配得着赏赐吗?」
「雪深及踝,行军不易吧。」
「这麽说来,冲在前面的都是腿长的大高个?还不如说他们都『不爱益州』!」
今早成都军以三敌一只是表象,实际接战的只有四千人,加上後头涪城守军就是八千,与邓艾势均力敌而已。
涪城之战後,实际战力只剩六千了。
而邓艾手下都是精兵,後军正源源不绝从阴平道出江油。今日交手,邓艾大概也摸清汉军外强中乾了。
大将军为什麽还没到?连消息都没有。是否受了风雪阻隔?
而嵇萦又不满舅舅执意收编降卒--这些误入歧途还不到十日的江油汉军。
「邓艾竟容忍他们脱逃投降,太可疑了。」嵇萦指着县府门口:「外头极可能有变节的汉卒,甚至邓艾刻意混进来的细作。卫将军可让城中的江油汉军一个个指认,无人指认的立刻杀掉,让那些变节的不敢妄动。」
舅舅细心听完,微微点头。「嵇姑娘顾虑有理,但万一错杀无辜可就不好。细作丶变节者也是人,人可以随时选择,要帮汉军还是魏军。既然他们来了,我们一视同仁,按军令赏罚。我期望他们会发现这里的确比魏军好,就像嵇姑娘本是魏人,却愿意帮我们。」
嵇萦却狠狠瞪着舅舅:「将军记得那四层人吗?不问是非善恶丶见利忘义的十有七丶八。将军实在不想杀他们,就以投敌之罪注销兵籍,请出涪城去,让他们回家吧,留在军中,我一个下午没睡好。」
「投敌的是马邈,他们依军令降魏,错不在他们。」
「将军不明白,当夜江油城两千,也有数百守军抗命不降,他们心里才有汉室。」
「或许。但兵饷也是一家的重要收入。外头冰天雪地,军士无路可走,还不回去投奔邓艾?」
「不不,将军还没弄明白。」嵇萦一脸怒气,我暗扯她的黄袖,却阻止不了她猛然站起,闭目晕了一阵。
「到目前为止,汉军所有的行动都在邓艾掌握中!今日是邓艾主动求战,而他早为自己留了浮桥後路,连撤退阵形都排练好了!这几百个降卒很可能是老贼故意留给汉军的,因为他算准了将军仁德,会留下他们!要破坏邓艾的计谋,便千万不能再照着他的心意行事!」
「但也不能因为怀疑,就逼几百个降军走上绝路。追求长治久安,得从关怀百姓做起,是吧。」
嵇萦猛摇头,操着沙哑的嗓音几乎大叫:「卫将军!大将军亲口告诉我一句话,我现在转送给你!决定大事,往往面临「舍近求远」丶「舍远求近」的两难。大将军在剑阁挡着锺会,邓艾都出了江油,这时候还谈长远,就要被短视近利的人利用丶消灭了!」
将校们缄舌闭口,县府里瞬时笼罩了户外的冬意。
「我明白姑娘的意思。这「舍近求远」,放弃眼前小利,追求千秋大义,正是汉室的信念。如果我们不坚持下去,就要和魏国一样了。」
「那何必找一个魏国人当参谋!」嵇萦一扭头,板着脸,在睽睽众目下出去了。
舅舅摇头示意,不必拦她。
舅舅不计前嫌,把江油降卒留下来,是因为他保证了大汉子弟的安全。
这些军士的父母一定很高兴吧--如果他们知道的话。
突然想起邓忠说,「仁义」是大国对小国的特权,而小国对大国必须放弃仁义,专凭「智取」,用计设谋,就像我常射丶刺魏将战马。许仪那次是我不太想杀他,今日对上邓忠真是没多想,有招就出了。沓中之战时,大将军心病发作,差点遭邓忠毒手,不也是用枪尾刺上了邓忠的马脑?
看来落於下风时还真没办法。小国为了活下去,也顾不得光明正大,如果怀疑降卒,也许也只好赶他们走了。
但这样还算是汉室吗?
对了!娘让我抄过《孟子》:「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不就是这个吗?
但孟子也没说小国不能仁智双全啊?
娘还让我读战国故事,秦将白起坑赵国降卒四十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暴秦一统六国,才十五年就灭亡了。
我曾经庆幸,季汉绝不走暴秦坑降卒丶曹操屠城那样的歪路。那是「舍远求近」。曹魏四十馀年,也要被司马昭结束了。
而今天敌人都快打到成都大门了。舅舅还这样坚持仁义,究竟该不该?
难道说,汉室已经习惯武皇帝那样的强盛,习惯把大国事小国的仁义放在嘴边。当季汉落入弱小,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日子--
尤其当它面对一个「舍远求近」丶不择手段的大国?
要是我,会怎麽做?是杀了一切可疑的降卒丶是放他们回去找邓艾,还是信任收编?
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我很想听嵇萦的话。
钩月西沉,参宿东升,穿廊烛火摇曳。拉开滑门,嵇萦斜靠墙角,振笔疾书。这是我第一次看她写字。
「还没休息啊!我给妳送伤风药来了,快看我带了谁来!」
舅舅庄敬地弯身作揖:「打搅了。」
三军主帅丶皇亲掌政大臣丶中两千石的乡侯亲自对百姓赔不是,这面子真是给够了!
「啊,卫将军。」嵇萦连忙坐正,整理衣裙,把露出来的一截小腿盖好。
「姑娘在写些什麽?」
「事情。」嵇萦面无表情,似乎不太欢迎我们干扰她。
「萦也有兵法传世?破邓艾良计?」
嵇萦摇头:「我才没丞相丶大将军那麽伟大,只是把亲眼所见的季汉与战事记下来。」
「为什麽记这个?」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隐者旁观,旁观者清。」
嵇萦看我一脸狐疑,又跟着解释:「太史公为什麽要写史?」
「求真。」舅舅一说,嵇萦立刻放下笔,双眼像俞伯牙碰见钟子期那样发光--遇见了知音!
「我明白姑娘是一片好意。但也请妳理解,仁义感化是汉室的精神,也是汉臣奋斗的动力。」
「嘿,张口就是汉室精神,光明照人,不敢直视!但汉室精神究竟是什麽?」
隐士对知音都是这麽说话的吗?
「萦,汉室精神当然光明伟大!武皇帝建立不世功勋,通西域丶伐匈奴丶征朝鲜丶平南越,正是汉室精神的发扬。」
「功业?小玉什麽时候学会邓艾那一套了?」嵇萦举着烛台,挪坐到我与舅舅身前。「灭人的国,还说是自己仁义之师?幸好我晚上没吃太多。」
「把仁义礼教传向蛮夷之地,不是挺好吗?」
「都被你们杀了丶打趴下了,当然什麽都好。世人称颂汉武功业,说他开疆扩土,国富民丰,但饿人想吃饱,穷人盼富贵,弱小寄望强大,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强盛富足,只是弱小平民普遍的追求,怎麽能说是汉室精神呢?历朝历代都是这个精神啊。」
「那麽……以儒为尊,这算汉室精神了吧?」
嵇萦皱眉,我知道她不喜欢儒家。她认为道家比儒家要高出一等。我只好用眼神求助舅舅。
「这麽说吧。」舅舅点头:「儒家理想,尽在《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汉代士人都有孔子的志向,梦想重现三代治世。」
嵇萦摀嘴乾咳几声:「於是出现了王莽。」
舅舅明知是嵇萦调侃,也面不改色:「是。三代可能是迷信传说,而王莽告诉後人,回归古制是行不通的,得创新进步。但『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并不是古制,而是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汉室的精神,就是行大道,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没错,这就是汉室的精神,娘也要我忠於这样的汉室!「舅舅说得好!」
「难道先秦不愿天下大治?绝不只汉室有这个理想。」
「就说汉室借重儒家实现这个目标吧。」
嵇萦长叹一口气:「将军是好人,我无意冒犯,但我不能不想起那些一开口就是儒经章句的腐儒。为了长治久安,你就不顾眼前生存吗?若汉室倾覆,你怎麽延续汉室精神呢?你为什麽不学一下刘邦推子女下车,学一下刘备背判刘璋,保住了自己,来再回头喊仁义?」
舅舅脸上闪过一丝不悦。
我虽然不喜欢嵇萦说的话,但若不是靠射敌将战马丶欺敌招式,我这参军应该早就横尸沙场了。
究竟求远丶求近的平衡该放在哪里?高皇帝的子女丶刘璋被牺牲了,归降的汉卒里可能大半无辜,凭什麽要他们倒楣?
「姑娘再三苦劝,我听进耳了。」舅舅也叹了口气:「但我相信天道本属仁义,而不属残暴。面临一次次艰难的选择,我想尽力坚持下去。」
嵇萦清了清嘶哑的喉咙:「将军,你这简直是太平道啊!仁义与残暴,不过是世人搔头发明的字辞!看看世间万物,有夏蝉好心,舍身给螳螂吃掉的吗?有牛羊跳上几案,拜请人宰杀的吗?天人感应是毒药,你们自小服用,快醒醒!」
嵇萦又激动地扶着墙站起来,两手插腰:「将军自以为到了更高境界,但你还把道德当作信仰,去学第二层人追求至善做什麽?第一层人懂的天道还比你多,至少他们不会在危急存亡之秋一头撞墙而死!你会为天真单纯付出代价的!」
舅舅沉默不语。
嵇萦似乎自觉话说得重了,低头转身给我们倒茶。
「是天下付出代价,还是我一人付出代价?」舅舅接下茶,碗口冒着白烟。
舅舅这话是什麽意思?难道他要牺牲自己?
「仁义当然对天下更好。将军义无反顾,我不得不佩服。但将军要知道,世人不懂你,只会笑你傻而已。他们看见你的书画,会说你不务正业,只有些小聪明。你能想像他们嘴里吐不出金子吧。」嵇萦从嘴尖夹出几片茶渣。
「只有坦然接受了。但我说句心里话。」舅舅顿了顿。「左右天下发展的不是他们。」
嵇萦一怔,身子退後半尺。
「将军志在左右天下?」
这段《大学》我也抄过:物格丶知至丶意诚丶心正丶身修丶家齐丶国治丶天下平。士人的最终理想都是影响天下。
「是的。」换舅舅一跃而起,缓步到紧闭的竹窗边,打开一条小缝。
「先君用兵不喜用诡计凶道,世人嫌他不懂应变将略;我也有自己的坚持,终身不愿错踏一步。也许我父子都将因为这样的坚持而失去机会,但我相信,天下总有些人了解我们,接续我们的志业,引导天下大势。若我一旦为了自身的存亡而权变凶残,这个传承的理想也就到此为止了。」
一阵冷风吹凉了脚。房里挺闷的,也需要些清新的风吹进来。正像舅舅也是污浊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将军比我想像中深沉。但我也说句心理话。」嵇萦收起了急躁,缓缓地一字字吐出:「将军父子的力量太小了。你们是少数中的少数,四面楚歌了。」
「怎麽说?」舅舅小口品着温茶,似乎不以为意。
嵇萦想了想:「既然天下人可以分成几类,那麽天下的争端也可以看成这几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实每一种人都希望天下为他们所用。是不是?」
「请姑娘继续。」
「上次说到,天下人依心智成熟成长,可以分为四等:从感官和谐『求美』,成长到仁义道德『求善』,再进步到诚挚朴质『求真』,最後却是把真善美都抛弃的疯癫,或者像卫将军这样,自认真善美能够调和丶但行为却与第二等人无异的第四等人。」
舅舅竟笑得挺灿烂,似乎同意嵇萦这麽看他。
我自认是第二等人,为了进步,也该尝试求真。
过去的几个月来,我好歹认清了汉军里头也有差劲投降的,魏军里头应该也有好人。
我对邓忠说,司马昭丶邓艾之间的「君臣之义」不过是狼狈为奸,那麽关将军丶廖老将军的「袍泽之义」难道就高尚了吗?
当然高尚。那邓艾丶司马昭彼此信任又有什麽不好呢?我不禁迷惑,但又挺高兴,自己又往求真迈出一步。
嵇萦又替我们斟茶:「在季汉,将军父子与蒋琬丶费禕丶董允丶现今尚书台里都是上层明白人,你们一手带领第二层心思单纯的儒生将士,一手强调律法,限制第一层人在追求发达时,不至危害朝野,又全力推行儒家教育,期望第一层人明辨善恶,成长为第二层人,成为你们的忠实信徒。但这是你们这一层人的利益。如果天下真是这样演变,你们是最高统治者,集大权丶名利与功业於一身--即使你们不在乎。」
舅舅点头:「可以这麽说。」
「再说黄皓党羽丶大多数百姓这第一层人的利益。他们人生目的就是奋发向上,做大官,出大名,受人尊敬,和你们差不多。但他们远没有你们的才识度量,在你们的统治下注定没大出息。他们发达的唯一途境,是拉党结派,彼此提携,巴结权贵甚至天子。他们一边崛起,一边排挤更成熟的第二层人,甚至是将军这样的第四层。你要他们长进,是为了他们好,但这是很长远的事情。朝夕之间,占据高位的第一层人是该被裁汰的冗官庸吏。他们当然不愿意啊。大概就因为这样,将军在朝中一直没有动作,与他们和睦相处。」嵇萦有气无力地说。
舅舅低头沉吟:「我们不是不为,是不能。党锢之祸不远,不能动摇国本。」
「瞧,光这第一层人的利益就让将军招架不住了。」
「还有第二层人的支持吧。」
「将军不要以为他们生下来就该替你抬轿拉车。你们也有自己的利益--复兴汉室,自己觉得是圣贤好人!你阻止他们复兴汉室,就是他们的敌人。将军或许不知道,武将们知道你上表招大将军回来,私底下多讨厌你。」嵇萦斜着眉头看我:「是不是,小玉?」
嵇萦太没有朋友义气了!这要我怎麽回答?
但如果说实话才是真正的好朋友,义之所至,我又怎能推辞呢。
「舅舅……我们很不谅解你这麽做。」这句话说出来,霎时心胸舒畅。
舅舅朝我微笑,他心里应该原谅我了。但说实在,我们无法原谅他!他造成姜大将军避祸沓中,造成今日的一切!
表面上看,舅舅根本与黄皓「狼狈为奸」。当然他有更长远的打算,想靠律法丶教育彻底感化黄皓这一层人。
「舅舅,不是你的错。只是我们不了解你。」
嵇萦乾笑两声:「谁了解卫将军?将军走得很远啊,不只脱离了黄皓,武将丶儒生都看不下去了。」
舅舅有些期待地看着嵇萦:「至少我不得罪第三层人。」
「隐士无求,不与你们争利。但你还得罪了另一大群人。」
「剩下的,不是就四层自己人吗?」
「那只是境界高低,但人也有选择,可以自降境界,譬如将军自降境界回第二层。将军怎麽看锺会?他大约是魏国的卫将军。」
舅舅沉默了半晌:「据说锺会自崭露头角以来,心计高妙,算无疑策,他写劝降书来,通篇文采丰盛,应是绝顶聪明的人吧。」
嵇萦边听边摇头:「但将军怎麽解释锺会这麽自私奸险?」
「魏国风气如此,人心不定。」
「益州五十年前的风气难道不是这样?做小人是锺会的选择。他还算看得清局势,却选择操弄天下人,自降境界回第一层。」
舅舅莞尔发笑,也许是高兴锺会降得比他还多。
嵇萦这样的道家隐士还真是自视甚高,别人都自降境界,就他们坚守在上层。
「我猜想,我与锺会的最大差别在天子的信任。我们父子得到天子的绝对信任。但魏室大权旁落,锺会与司马昭都得不到信任,都在利用权谋壮大自身,以求自保。」
嵇萦想了想,有些勉强地点头:「得不到信任是他的选择的结果,不是原因。总之,魏国的第四层人凭着背主发家,总揽当世盛名丶万贯家财,权倾天下,树立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奸雄形象。而季汉推崇的却是丞相丶大将军丶卫将军这样廉洁奉公,毫无权势可言的千古圣贤典型。魏国第四层人不恨死你了?和你们站在一起,他们不过是一沱沱狗屎,只有第一层人疯狂崇拜他们。你复兴汉室,他什麽都没有了,死後的英名丶歌颂也没了。所以将军的死敌不仅是季汉十居七丶八的黄皓党羽,更是统领着天下十居七丶八的魏国人的司马昭党羽。毫无胜算。」
原来我们的前景这麽暗淡……
好在舅舅没有气馁的神色:「姑娘别这麽悲观。一群有才能见识,却又不求自身名利,把好处分给天下的人,是天下最适合的领导者。我相信季汉丶魏国人民一定能认清的,天下十居七丶八的人都要支持我们。」
「将军连季汉人都误解,还指望魏国人会知道你怎麽想?还是那一句,将军走得太远了,百姓跟不上!他跟一小段,分走你给的好处,到那里为止。」
「即使如此,朝我们所做的方向努力下去,那一天必能实现。」
舅舅这话说得坚如磐石,真有成熟男人的魄力!连嵇萦都不免用少女崇拜英雄的眼神看他。
「将军,我忍不住说压心底的话。」嵇萦坐正了身子。「你们这些大器量的季汉人没有放弃世俗,舒服快乐地独善其身,而愿意在儒家这种迷信充斥的理论下奋斗,甘愿置身於匹夫愚妇之间,想尽一切办法感化丶改变他们,追求天下的长治久安,并且感动一代代的志士追随你们,我必须说--你们了不起,虽然我不觉得你们会成功。而在魏国,所谓聪明的锺会丶司马昭这批掌政者其实与将军差不多,也希望用儒家孝道这些东西,把人民提升成为第二等。但他们注定失败,因为他们的自己行为完全是第一层人。他们只会感化更多人成为口是心非丶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所以将军这样的人是季汉独有的。汉室精神从来不是强大丶不是儒家丶而是你们。卫将军就是当今的汉室精神!」嵇萦好不容易说完一大段话,脸色都有些苍白虚脱了。
「萦眼里的汉室精神,原来是人?」
「这我可承受不起。」
「将军矫情,你心里乐不可支。」
舅舅板起脸,也挺胸坐正。「抱歉,的确是。听姑娘这麽说,我内心非常激动。但我不敢奢求自己能感化丶改变谁,我只希望世人明白,这样纯粹的人曾经存在。即使世人一时为了生活而不得不违背原则,但只要生活稳定了,我希望他们回想我们曾经面对的困难选择,而与我们做出一样的事--求善,不仅对自己好,也对天下人好。」
舅舅双手捧起放凉的清茶,向嵇萦示意,一口喝乾:「我尝试反过来理解姑娘的话。在天下大多是第一层人的时候,天下大势倾向支持魏国司马昭丶锺会这样以权术起家的人,看重短期,要饱足丶要强大丶权力丶金钱。而在天下多是第二层人的时候,他们会支持我们这样的人,是吗?这样说来,也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才能让天下大势缓缓往第二层丶道德善良这一边倾斜。」
嵇萦也捧起茶碗喝乾:「但在天下多是第二层人的时候,你们已经要被锺会丶司马昭那样的统治者养出的源源不绝的第一层人,联合季汉里面的第一层人把你打垮了。我也不希望啊。」
「我们不会被打垮!我们已经打败了邓艾,锺会很快就粮尽退兵了!」舅舅与嵇萦转头看我,眼神里都是赞许。
「五十年来,季汉已经大有起色。老实说,在出征前,我看见太学广场上还有抗议的太学生,心里不知有多高兴。那只扔过来的鞋子我还暗自收藏了。早先广场动乱,我深怕小玉与尚儿这一搞,让我们多年的心血白费了。」舅舅有些顽皮地看着我。
「舅舅,难道爱国也错了吗?」
舅舅还来不及开口解释,就被嵇萦抢了话:「小玉,我明白妳舅舅的意思。季汉五十年到今日,已经培养出一群有骨气丶不对权势低头丶不再要求饱足丶强大的百姓。他们已经朝第二层人跨出关键的一步。」
「正是。只希望战事顺利,几十年间前线和平,我回成都,再努力推展事业。」
不会的,大将军必会趁机北伐关中。战争还会持续,也许永远不会结束……
「将军的进程太慢了,因为你们人太少。」嵇萦用力眨了眨眼,似乎快睡着了。「成都太学管事的还是谯周这样的货色,大树上贴首预言破诗,拿天子父子的名字作文章也成?将军一定得把他换下来。把光讲儒经书呆子的全换下来。」
「这样的言论不也迅速开启民智吗?」舅舅歪头反问。
嵇萦双手撑开眼皮:「今夜真是眼界大开,将军城府很深啊!我就知道,圣人都是最虚伪的。」
「舅舅是大好人,别胡说!他这是包容老人家糊涂。」
「包容这些呆子,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们人数太少了呀。」
「没办法,请嵇姑娘去太学讲讲道家吧。季汉律法不独尊儒,保妳不出事。」
「将军这是陷害我天天吵架?第三层人忙着躲避名利富贵丶躲避忠君爱国。不幸的是,第四层的人才来源,又必定是第三层人。」嵇萦苦笑几声:「将军何不以身作则,少降一层境界,改尊道家,管他天子老丈人?」
舅舅突然拉下脸。
「先君承受先帝托孤,我父子两代深受朝廷信任,这不是我该做的事。为朝廷奋斗是诸葛家的使命。至少是我自己的。」
「唉。」嵇萦摇头咳嗽,似乎病势又加重了:「你们这些汉室精神得天独厚,深获天子信任,但天子的信任又造成你们绑手绑脚,施展不开。无解的死结啊!」
「一定有解法的。不急在今夜想出来。」舅舅总是这麽气定神闲。
眼看嵇萦都快昏倒了,舅舅请她服药休息。今天辛苦了,涪城一夜好眠。
汉室精神怎麽会是死结呢?一定有解法!绝不能放弃希望!
探马回报,邓艾退至西北四十里外下寨。
如今,一万三千汉军只须静待大将军南下,联手打败邓艾;再等锺会粮尽退兵,北上收复汉中。
风静雪止,鼓吹乐奏,县府烹羊宰牛,日暮酒尽,杯盘狼藉,将士论功行赏。
「既然不必大将军也能打赢邓艾,魏军有什麽好怕的?」宴会上的将士藉着酒意,摩拳擦掌。
炎兴元年十一月初二,汉军付出近两千人的性命,在涪城西郊击退强敌。
从雪原上遗留的尸首看来,除去降卒,邓艾的损失也不足两千。我有些失望,原以为大胜,却只有平局。
往好处想,成都军独力把邓艾挡在涪城以北,实属不易。
涪城守军艰苦鏖战,尚书黄崇奋勇争先,力挫魏军精锐,犒奖最丰;其馀成都军各有赏赐,霜雪均沾。
一如既往,我将赏钱分给几个出力最多的部下,他们再三拜谢。
满席欢乐,只嵇萦一人脸色难看。她与我同席,坐在卫将军右首,将校上前敬酒,都得有些尴尬地跳过她。
她已经昏睡了半天,脸色差却不只是生病的缘故。
「号令下去,一半人远远脱队在後面,根本没摸着敌人,他们配得着赏赐吗?」
「雪深及踝,行军不易吧。」
「这麽说来,冲在前面的都是腿长的大高个?还不如说他们都『不爱益州』!」
今早成都军以三敌一只是表象,实际接战的只有四千人,加上後头涪城守军就是八千,与邓艾势均力敌而已。
涪城之战後,实际战力只剩六千了。
而邓艾手下都是精兵,後军正源源不绝从阴平道出江油。今日交手,邓艾大概也摸清汉军外强中乾了。
大将军为什麽还没到?连消息都没有。是否受了风雪阻隔?
而嵇萦又不满舅舅执意收编降卒--这些误入歧途还不到十日的江油汉军。
「邓艾竟容忍他们脱逃投降,太可疑了。」嵇萦指着县府门口:「外头极可能有变节的汉卒,甚至邓艾刻意混进来的细作。卫将军可让城中的江油汉军一个个指认,无人指认的立刻杀掉,让那些变节的不敢妄动。」
舅舅细心听完,微微点头。「嵇姑娘顾虑有理,但万一错杀无辜可就不好。细作丶变节者也是人,人可以随时选择,要帮汉军还是魏军。既然他们来了,我们一视同仁,按军令赏罚。我期望他们会发现这里的确比魏军好,就像嵇姑娘本是魏人,却愿意帮我们。」
嵇萦却狠狠瞪着舅舅:「将军记得那四层人吗?不问是非善恶丶见利忘义的十有七丶八。将军实在不想杀他们,就以投敌之罪注销兵籍,请出涪城去,让他们回家吧,留在军中,我一个下午没睡好。」
「投敌的是马邈,他们依军令降魏,错不在他们。」
「将军不明白,当夜江油城两千,也有数百守军抗命不降,他们心里才有汉室。」
「或许。但兵饷也是一家的重要收入。外头冰天雪地,军士无路可走,还不回去投奔邓艾?」
「不不,将军还没弄明白。」嵇萦一脸怒气,我暗扯她的黄袖,却阻止不了她猛然站起,闭目晕了一阵。
「到目前为止,汉军所有的行动都在邓艾掌握中!今日是邓艾主动求战,而他早为自己留了浮桥後路,连撤退阵形都排练好了!这几百个降卒很可能是老贼故意留给汉军的,因为他算准了将军仁德,会留下他们!要破坏邓艾的计谋,便千万不能再照着他的心意行事!」
「但也不能因为怀疑,就逼几百个降军走上绝路。追求长治久安,得从关怀百姓做起,是吧。」
嵇萦猛摇头,操着沙哑的嗓音几乎大叫:「卫将军!大将军亲口告诉我一句话,我现在转送给你!决定大事,往往面临「舍近求远」丶「舍远求近」的两难。大将军在剑阁挡着锺会,邓艾都出了江油,这时候还谈长远,就要被短视近利的人利用丶消灭了!」
将校们缄舌闭口,县府里瞬时笼罩了户外的冬意。
「我明白姑娘的意思。这「舍近求远」,放弃眼前小利,追求千秋大义,正是汉室的信念。如果我们不坚持下去,就要和魏国一样了。」
「那何必找一个魏国人当参谋!」嵇萦一扭头,板着脸,在睽睽众目下出去了。
舅舅摇头示意,不必拦她。
舅舅不计前嫌,把江油降卒留下来,是因为他保证了大汉子弟的安全。
这些军士的父母一定很高兴吧--如果他们知道的话。
突然想起邓忠说,「仁义」是大国对小国的特权,而小国对大国必须放弃仁义,专凭「智取」,用计设谋,就像我常射丶刺魏将战马。许仪那次是我不太想杀他,今日对上邓忠真是没多想,有招就出了。沓中之战时,大将军心病发作,差点遭邓忠毒手,不也是用枪尾刺上了邓忠的马脑?
看来落於下风时还真没办法。小国为了活下去,也顾不得光明正大,如果怀疑降卒,也许也只好赶他们走了。
但这样还算是汉室吗?
对了!娘让我抄过《孟子》:「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不就是这个吗?
但孟子也没说小国不能仁智双全啊?
娘还让我读战国故事,秦将白起坑赵国降卒四十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暴秦一统六国,才十五年就灭亡了。
我曾经庆幸,季汉绝不走暴秦坑降卒丶曹操屠城那样的歪路。那是「舍远求近」。曹魏四十馀年,也要被司马昭结束了。
而今天敌人都快打到成都大门了。舅舅还这样坚持仁义,究竟该不该?
难道说,汉室已经习惯武皇帝那样的强盛,习惯把大国事小国的仁义放在嘴边。当季汉落入弱小,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日子--
尤其当它面对一个「舍远求近」丶不择手段的大国?
要是我,会怎麽做?是杀了一切可疑的降卒丶是放他们回去找邓艾,还是信任收编?
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我很想听嵇萦的话。
钩月西沉,参宿东升,穿廊烛火摇曳。拉开滑门,嵇萦斜靠墙角,振笔疾书。这是我第一次看她写字。
「还没休息啊!我给妳送伤风药来了,快看我带了谁来!」
舅舅庄敬地弯身作揖:「打搅了。」
三军主帅丶皇亲掌政大臣丶中两千石的乡侯亲自对百姓赔不是,这面子真是给够了!
「啊,卫将军。」嵇萦连忙坐正,整理衣裙,把露出来的一截小腿盖好。
「姑娘在写些什麽?」
「事情。」嵇萦面无表情,似乎不太欢迎我们干扰她。
「萦也有兵法传世?破邓艾良计?」
嵇萦摇头:「我才没丞相丶大将军那麽伟大,只是把亲眼所见的季汉与战事记下来。」
「为什麽记这个?」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隐者旁观,旁观者清。」
嵇萦看我一脸狐疑,又跟着解释:「太史公为什麽要写史?」
「求真。」舅舅一说,嵇萦立刻放下笔,双眼像俞伯牙碰见钟子期那样发光--遇见了知音!
「我明白姑娘是一片好意。但也请妳理解,仁义感化是汉室的精神,也是汉臣奋斗的动力。」
「嘿,张口就是汉室精神,光明照人,不敢直视!但汉室精神究竟是什麽?」
隐士对知音都是这麽说话的吗?
「萦,汉室精神当然光明伟大!武皇帝建立不世功勋,通西域丶伐匈奴丶征朝鲜丶平南越,正是汉室精神的发扬。」
「功业?小玉什麽时候学会邓艾那一套了?」嵇萦举着烛台,挪坐到我与舅舅身前。「灭人的国,还说是自己仁义之师?幸好我晚上没吃太多。」
「把仁义礼教传向蛮夷之地,不是挺好吗?」
「都被你们杀了丶打趴下了,当然什麽都好。世人称颂汉武功业,说他开疆扩土,国富民丰,但饿人想吃饱,穷人盼富贵,弱小寄望强大,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强盛富足,只是弱小平民普遍的追求,怎麽能说是汉室精神呢?历朝历代都是这个精神啊。」
「那麽……以儒为尊,这算汉室精神了吧?」
嵇萦皱眉,我知道她不喜欢儒家。她认为道家比儒家要高出一等。我只好用眼神求助舅舅。
「这麽说吧。」舅舅点头:「儒家理想,尽在《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汉代士人都有孔子的志向,梦想重现三代治世。」
嵇萦摀嘴乾咳几声:「於是出现了王莽。」
舅舅明知是嵇萦调侃,也面不改色:「是。三代可能是迷信传说,而王莽告诉後人,回归古制是行不通的,得创新进步。但『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并不是古制,而是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汉室的精神,就是行大道,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没错,这就是汉室的精神,娘也要我忠於这样的汉室!「舅舅说得好!」
「难道先秦不愿天下大治?绝不只汉室有这个理想。」
「就说汉室借重儒家实现这个目标吧。」
嵇萦长叹一口气:「将军是好人,我无意冒犯,但我不能不想起那些一开口就是儒经章句的腐儒。为了长治久安,你就不顾眼前生存吗?若汉室倾覆,你怎麽延续汉室精神呢?你为什麽不学一下刘邦推子女下车,学一下刘备背判刘璋,保住了自己,来再回头喊仁义?」
舅舅脸上闪过一丝不悦。
我虽然不喜欢嵇萦说的话,但若不是靠射敌将战马丶欺敌招式,我这参军应该早就横尸沙场了。
究竟求远丶求近的平衡该放在哪里?高皇帝的子女丶刘璋被牺牲了,归降的汉卒里可能大半无辜,凭什麽要他们倒楣?
「姑娘再三苦劝,我听进耳了。」舅舅也叹了口气:「但我相信天道本属仁义,而不属残暴。面临一次次艰难的选择,我想尽力坚持下去。」
嵇萦清了清嘶哑的喉咙:「将军,你这简直是太平道啊!仁义与残暴,不过是世人搔头发明的字辞!看看世间万物,有夏蝉好心,舍身给螳螂吃掉的吗?有牛羊跳上几案,拜请人宰杀的吗?天人感应是毒药,你们自小服用,快醒醒!」
嵇萦又激动地扶着墙站起来,两手插腰:「将军自以为到了更高境界,但你还把道德当作信仰,去学第二层人追求至善做什麽?第一层人懂的天道还比你多,至少他们不会在危急存亡之秋一头撞墙而死!你会为天真单纯付出代价的!」
舅舅沉默不语。
嵇萦似乎自觉话说得重了,低头转身给我们倒茶。
「是天下付出代价,还是我一人付出代价?」舅舅接下茶,碗口冒着白烟。
舅舅这话是什麽意思?难道他要牺牲自己?
「仁义当然对天下更好。将军义无反顾,我不得不佩服。但将军要知道,世人不懂你,只会笑你傻而已。他们看见你的书画,会说你不务正业,只有些小聪明。你能想像他们嘴里吐不出金子吧。」嵇萦从嘴尖夹出几片茶渣。
「只有坦然接受了。但我说句心里话。」舅舅顿了顿。「左右天下发展的不是他们。」
嵇萦一怔,身子退後半尺。
「将军志在左右天下?」
这段《大学》我也抄过:物格丶知至丶意诚丶心正丶身修丶家齐丶国治丶天下平。士人的最终理想都是影响天下。
「是的。」换舅舅一跃而起,缓步到紧闭的竹窗边,打开一条小缝。
「先君用兵不喜用诡计凶道,世人嫌他不懂应变将略;我也有自己的坚持,终身不愿错踏一步。也许我父子都将因为这样的坚持而失去机会,但我相信,天下总有些人了解我们,接续我们的志业,引导天下大势。若我一旦为了自身的存亡而权变凶残,这个传承的理想也就到此为止了。」
一阵冷风吹凉了脚。房里挺闷的,也需要些清新的风吹进来。正像舅舅也是污浊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将军比我想像中深沉。但我也说句心理话。」嵇萦收起了急躁,缓缓地一字字吐出:「将军父子的力量太小了。你们是少数中的少数,四面楚歌了。」
「怎麽说?」舅舅小口品着温茶,似乎不以为意。
嵇萦想了想:「既然天下人可以分成几类,那麽天下的争端也可以看成这几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实每一种人都希望天下为他们所用。是不是?」
「请姑娘继续。」
「上次说到,天下人依心智成熟成长,可以分为四等:从感官和谐『求美』,成长到仁义道德『求善』,再进步到诚挚朴质『求真』,最後却是把真善美都抛弃的疯癫,或者像卫将军这样,自认真善美能够调和丶但行为却与第二等人无异的第四等人。」
舅舅竟笑得挺灿烂,似乎同意嵇萦这麽看他。
我自认是第二等人,为了进步,也该尝试求真。
过去的几个月来,我好歹认清了汉军里头也有差劲投降的,魏军里头应该也有好人。
我对邓忠说,司马昭丶邓艾之间的「君臣之义」不过是狼狈为奸,那麽关将军丶廖老将军的「袍泽之义」难道就高尚了吗?
当然高尚。那邓艾丶司马昭彼此信任又有什麽不好呢?我不禁迷惑,但又挺高兴,自己又往求真迈出一步。
嵇萦又替我们斟茶:「在季汉,将军父子与蒋琬丶费禕丶董允丶现今尚书台里都是上层明白人,你们一手带领第二层心思单纯的儒生将士,一手强调律法,限制第一层人在追求发达时,不至危害朝野,又全力推行儒家教育,期望第一层人明辨善恶,成长为第二层人,成为你们的忠实信徒。但这是你们这一层人的利益。如果天下真是这样演变,你们是最高统治者,集大权丶名利与功业於一身--即使你们不在乎。」
舅舅点头:「可以这麽说。」
「再说黄皓党羽丶大多数百姓这第一层人的利益。他们人生目的就是奋发向上,做大官,出大名,受人尊敬,和你们差不多。但他们远没有你们的才识度量,在你们的统治下注定没大出息。他们发达的唯一途境,是拉党结派,彼此提携,巴结权贵甚至天子。他们一边崛起,一边排挤更成熟的第二层人,甚至是将军这样的第四层。你要他们长进,是为了他们好,但这是很长远的事情。朝夕之间,占据高位的第一层人是该被裁汰的冗官庸吏。他们当然不愿意啊。大概就因为这样,将军在朝中一直没有动作,与他们和睦相处。」嵇萦有气无力地说。
舅舅低头沉吟:「我们不是不为,是不能。党锢之祸不远,不能动摇国本。」
「瞧,光这第一层人的利益就让将军招架不住了。」
「还有第二层人的支持吧。」
「将军不要以为他们生下来就该替你抬轿拉车。你们也有自己的利益--复兴汉室,自己觉得是圣贤好人!你阻止他们复兴汉室,就是他们的敌人。将军或许不知道,武将们知道你上表招大将军回来,私底下多讨厌你。」嵇萦斜着眉头看我:「是不是,小玉?」
嵇萦太没有朋友义气了!这要我怎麽回答?
但如果说实话才是真正的好朋友,义之所至,我又怎能推辞呢。
「舅舅……我们很不谅解你这麽做。」这句话说出来,霎时心胸舒畅。
舅舅朝我微笑,他心里应该原谅我了。但说实在,我们无法原谅他!他造成姜大将军避祸沓中,造成今日的一切!
表面上看,舅舅根本与黄皓「狼狈为奸」。当然他有更长远的打算,想靠律法丶教育彻底感化黄皓这一层人。
「舅舅,不是你的错。只是我们不了解你。」
嵇萦乾笑两声:「谁了解卫将军?将军走得很远啊,不只脱离了黄皓,武将丶儒生都看不下去了。」
舅舅有些期待地看着嵇萦:「至少我不得罪第三层人。」
「隐士无求,不与你们争利。但你还得罪了另一大群人。」
「剩下的,不是就四层自己人吗?」
「那只是境界高低,但人也有选择,可以自降境界,譬如将军自降境界回第二层。将军怎麽看锺会?他大约是魏国的卫将军。」
舅舅沉默了半晌:「据说锺会自崭露头角以来,心计高妙,算无疑策,他写劝降书来,通篇文采丰盛,应是绝顶聪明的人吧。」
嵇萦边听边摇头:「但将军怎麽解释锺会这麽自私奸险?」
「魏国风气如此,人心不定。」
「益州五十年前的风气难道不是这样?做小人是锺会的选择。他还算看得清局势,却选择操弄天下人,自降境界回第一层。」
舅舅莞尔发笑,也许是高兴锺会降得比他还多。
嵇萦这样的道家隐士还真是自视甚高,别人都自降境界,就他们坚守在上层。
「我猜想,我与锺会的最大差别在天子的信任。我们父子得到天子的绝对信任。但魏室大权旁落,锺会与司马昭都得不到信任,都在利用权谋壮大自身,以求自保。」
嵇萦想了想,有些勉强地点头:「得不到信任是他的选择的结果,不是原因。总之,魏国的第四层人凭着背主发家,总揽当世盛名丶万贯家财,权倾天下,树立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奸雄形象。而季汉推崇的却是丞相丶大将军丶卫将军这样廉洁奉公,毫无权势可言的千古圣贤典型。魏国第四层人不恨死你了?和你们站在一起,他们不过是一沱沱狗屎,只有第一层人疯狂崇拜他们。你复兴汉室,他什麽都没有了,死後的英名丶歌颂也没了。所以将军的死敌不仅是季汉十居七丶八的黄皓党羽,更是统领着天下十居七丶八的魏国人的司马昭党羽。毫无胜算。」
原来我们的前景这麽暗淡……
好在舅舅没有气馁的神色:「姑娘别这麽悲观。一群有才能见识,却又不求自身名利,把好处分给天下的人,是天下最适合的领导者。我相信季汉丶魏国人民一定能认清的,天下十居七丶八的人都要支持我们。」
「将军连季汉人都误解,还指望魏国人会知道你怎麽想?还是那一句,将军走得太远了,百姓跟不上!他跟一小段,分走你给的好处,到那里为止。」
「即使如此,朝我们所做的方向努力下去,那一天必能实现。」
舅舅这话说得坚如磐石,真有成熟男人的魄力!连嵇萦都不免用少女崇拜英雄的眼神看他。
「将军,我忍不住说压心底的话。」嵇萦坐正了身子。「你们这些大器量的季汉人没有放弃世俗,舒服快乐地独善其身,而愿意在儒家这种迷信充斥的理论下奋斗,甘愿置身於匹夫愚妇之间,想尽一切办法感化丶改变他们,追求天下的长治久安,并且感动一代代的志士追随你们,我必须说--你们了不起,虽然我不觉得你们会成功。而在魏国,所谓聪明的锺会丶司马昭这批掌政者其实与将军差不多,也希望用儒家孝道这些东西,把人民提升成为第二等。但他们注定失败,因为他们的自己行为完全是第一层人。他们只会感化更多人成为口是心非丶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所以将军这样的人是季汉独有的。汉室精神从来不是强大丶不是儒家丶而是你们。卫将军就是当今的汉室精神!」嵇萦好不容易说完一大段话,脸色都有些苍白虚脱了。
「萦眼里的汉室精神,原来是人?」
「这我可承受不起。」
「将军矫情,你心里乐不可支。」
舅舅板起脸,也挺胸坐正。「抱歉,的确是。听姑娘这麽说,我内心非常激动。但我不敢奢求自己能感化丶改变谁,我只希望世人明白,这样纯粹的人曾经存在。即使世人一时为了生活而不得不违背原则,但只要生活稳定了,我希望他们回想我们曾经面对的困难选择,而与我们做出一样的事--求善,不仅对自己好,也对天下人好。」
舅舅双手捧起放凉的清茶,向嵇萦示意,一口喝乾:「我尝试反过来理解姑娘的话。在天下大多是第一层人的时候,天下大势倾向支持魏国司马昭丶锺会这样以权术起家的人,看重短期,要饱足丶要强大丶权力丶金钱。而在天下多是第二层人的时候,他们会支持我们这样的人,是吗?这样说来,也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才能让天下大势缓缓往第二层丶道德善良这一边倾斜。」
嵇萦也捧起茶碗喝乾:「但在天下多是第二层人的时候,你们已经要被锺会丶司马昭那样的统治者养出的源源不绝的第一层人,联合季汉里面的第一层人把你打垮了。我也不希望啊。」
「我们不会被打垮!我们已经打败了邓艾,锺会很快就粮尽退兵了!」舅舅与嵇萦转头看我,眼神里都是赞许。
「五十年来,季汉已经大有起色。老实说,在出征前,我看见太学广场上还有抗议的太学生,心里不知有多高兴。那只扔过来的鞋子我还暗自收藏了。早先广场动乱,我深怕小玉与尚儿这一搞,让我们多年的心血白费了。」舅舅有些顽皮地看着我。
「舅舅,难道爱国也错了吗?」
舅舅还来不及开口解释,就被嵇萦抢了话:「小玉,我明白妳舅舅的意思。季汉五十年到今日,已经培养出一群有骨气丶不对权势低头丶不再要求饱足丶强大的百姓。他们已经朝第二层人跨出关键的一步。」
「正是。只希望战事顺利,几十年间前线和平,我回成都,再努力推展事业。」
不会的,大将军必会趁机北伐关中。战争还会持续,也许永远不会结束……
「将军的进程太慢了,因为你们人太少。」嵇萦用力眨了眨眼,似乎快睡着了。「成都太学管事的还是谯周这样的货色,大树上贴首预言破诗,拿天子父子的名字作文章也成?将军一定得把他换下来。把光讲儒经书呆子的全换下来。」
「这样的言论不也迅速开启民智吗?」舅舅歪头反问。
嵇萦双手撑开眼皮:「今夜真是眼界大开,将军城府很深啊!我就知道,圣人都是最虚伪的。」
「舅舅是大好人,别胡说!他这是包容老人家糊涂。」
「包容这些呆子,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们人数太少了呀。」
「没办法,请嵇姑娘去太学讲讲道家吧。季汉律法不独尊儒,保妳不出事。」
「将军这是陷害我天天吵架?第三层人忙着躲避名利富贵丶躲避忠君爱国。不幸的是,第四层的人才来源,又必定是第三层人。」嵇萦苦笑几声:「将军何不以身作则,少降一层境界,改尊道家,管他天子老丈人?」
舅舅突然拉下脸。
「先君承受先帝托孤,我父子两代深受朝廷信任,这不是我该做的事。为朝廷奋斗是诸葛家的使命。至少是我自己的。」
「唉。」嵇萦摇头咳嗽,似乎病势又加重了:「你们这些汉室精神得天独厚,深获天子信任,但天子的信任又造成你们绑手绑脚,施展不开。无解的死结啊!」
「一定有解法的。不急在今夜想出来。」舅舅总是这麽气定神闲。
眼看嵇萦都快昏倒了,舅舅请她服药休息。今天辛苦了,涪城一夜好眠。
汉室精神怎麽会是死结呢?一定有解法!绝不能放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