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e634
灰體輻射
- 注册
- 2011-10-07
- 消息
- 6,105
- 荣誉分数
- 3,501
- 声望点数
- 373
(二十八)
出於好奇,我问兄长阳安关城失陷之後,他诈降锺会丶邓艾之事,但他一再避谈,只感慨:「人在季汉,的确比在魏国轻松自在。」
我相信兄长的判断,又不禁疑惑:他深入虎穴,埋伏在诡计百出的锺会丶邓艾身边,怎能轻松自在?换作魏人诈降来季汉,也得彻夜辗转难眠。
十一月初七清晨,绵竹恶耗传回成都,但早在前一夜,绵竹关逃兵便带着「姜维病故梓潼丶汉祚已尽」,甚至「邓艾直扑成都,誓言屠城」的谣言回家了。人心的悲痛丶恐慌丶绝望滋长漫溢,一切坏消息不证自明。
未到正午,市集净空,机杼消寂,成都四门塞满了逃亡的百姓丶驮载细软的牛车,还有一些身着军服,大约是畏惧军法问罪的。二百虎贲军未得戒备号令,城门眼睁睁让汹涌的人潮强行撞开,而一旁早有人架起长梯,背缠着幼儿翻墙而出,随及禽奔兽遁,失散山野。
嵇萦恨不得提着鱼肠剑挡住城门,我却不怪虎贲军放走百姓:「全成都数十万人,一个人怎麽拦得住一千个百姓趋吉避凶丶绝处求生?」
「他们怕魏军,越躲越怕!唯有奋起抵抗,方能战胜恐惧!你们怎麽教化百姓的?如此简单的道理也不明白?」嵇萦气得咳血,显些晕倒。我赶紧让她回朝真观休养。
百姓还真不明白。其实,当生命受到威胁,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抛下道德丶原则。只不过有些人替自己找藉口,有些人心生内疚。
一次次战争胜少败多,季汉百姓家破人亡。在他们看来,朝廷大概是无能丶可恨的。数十万人的大城,只有三千人自愿上前线,我早该明白,成都百姓已对汉军失去信心。现在,连诸葛丞相的儿孙丶全国最精锐的羽林步骑都覆灭疆场,庶民还能对国家抱持什麽希望?
汉室风雨飘摇,连她的国本--人民也保不住了。
朝廷人手不足,兄长与我分头招集百官商议。阴风阵阵,我骑着陌生的快马,绕着人烟稀少的街道,拍打一扇扇宏伟冰冷的宅门,竟有半数大门深锁,人去楼空,正如取代大将军的阎宇,只怕从此没了下落。兄长倒行,把光禄大夫谯周丶中常侍黄皓都请出来了。
雕龙画凤的彩漆梁柱之间,文臣玄衣,武官赤服,原本并列的文武百官,今日只剩二十三人到场,神色慌张,沉静无声,寒冬中更显空荡冷清。九层木阶之上,浅坐龙榻的是满面愁容丶眼眶发红的天子,圆润丰满的脸颊失去光泽,顶着一头斑白的花发,上衣玄丝,下裳赤锦,却无国君威严,倒像一堆布料堆在龙榻上。
同在台阶上的,是天子的两位年长近侍。左首的慈眉善目,却是令仁人志士咬牙切齿的中常侍黄皓;右边的豹眼圆睁,却是开朗可亲的张桓侯次子张绍,兼尚书仆射。一夕之间失去挚友与爱侄,张爷爷的眼眶也是红的。
「哗」我顶着数层缠头白纱,强戴虎贲赤冠,向天子行了跪礼:「请陛下命末将收拾残兵,训练义勇百姓,发给盔铠丶兵器丶粮饷,死守成都四墙,撑到南中丶巴郡诸路援军勤王!」
台阶上侍中张绍接话:「陛下,根据尚书台明细,国库尚有米粮四十馀万斛,金银共四千斤,锦绢二十万匹,足够四万大军吃用一年!」
「来得及吗?邓艾已在绵竹,多久到成都?」天子上身前倾,一脸迷惑。
满朝文武的目光叫人窒息。
「陛下,绵竹到成都一百五十里。邓艾几无马军,一般行军三日,急行军也须两日。」
天子倒抽一口寒气,几乎跌回龙蹋。
黄皓转身,恭敬启奏:「陛下,民间本有许多义勇志士,却让兴汉将军丶故卫将军带走大半;剩下的散兵游勇,只怕……」
天子面色苍白,颤抖着嗓音:「有多大胜算?」
此时成都还有谁能稳定军心?天子必须身先士卒!
「陛下有多大决心,汉军就有多少胜算!请陛下御驾亲征!」我这一喊,天子在龙榻上挺直了背脊。
「兴汉将军……」黄皓一脸长者和气:「妳一心忠义,圣上明白。但实力悬殊,绵竹之鉴不远,总不好让天子冒险。还有别的办法吧?」
「陛下,民间谣言不可信!我们计胜邓艾,绵竹之战连破他两阵,只差一点便能取他性命!下一战,我军必胜!」
老黄皓没答话,弯身在天子耳边小声地说了几句。大冷天的,天子拭去额角的汗珠。
我只听见黄皓的最後一句:「……自不量力。」
这可耻小人,挑拨离间,把大汉将士的艰苦奋斗踩在脚下!
我抹去眼角的泪水,绵竹千万忠魂在上,我可不能在庙堂之上软弱哭泣!
我回头看着站在尾列的兄长,他正朝我微微点头,似乎是嘉许我的勇气。
兄长能言善道,这时他站出来说两句有多好?
但他也守过城墙,明白那谈何容易。他自己一受了伤,不也逃下城墙,又怎麽能鼓励百姓死守?
难道真要弃守成都?
「朕嘉许绵竹将士尽心竭力,但死守成都太冒险了,也是强百姓所难。」台阶上传来一句,怎不叫人心灰意冷。
「众爱卿是否有别的提议?」
「陛下。」一旁太仆蒋显出列,他是蒋恭侯次子,满腹才学。
「吴主孙休年轻有为,崇尚教化,近年设立国学与五经博士。若军情紧急,可借助汉吴同盟,命巴东太守罗宪领兵保驾,出奔东吴。罗太守正直磊落,必能担当重任。」蒋显说完,刻意瞥了台阶上黄皓一眼。据说罗宪是因为与黄皓不合,才被派到外地做太守。
「吴人此刻可信吗?」天子仰望身旁的侍中张绍。
老侍中张绍大声说道:「陛下,虽说吴人曾经反覆无常,但事已至此,『唇亡齿寒』的道理想必也是懂的。权且依附吴国,反攻复国,是条出路。」
「不,不!」一位高大的灰发老者出列--光禄大夫谯周,方面细眼,窄嘴多须。
「自古以来,未闻天子寄居他国!」谯周指向大殿出口:「出奔吴国,必须臣服,忍受寄人篱下之辱。做人须知天道。天道是大能吞小,而小不能吞大,魏能并吴,而吴不能并魏。此时奔吴,待吴为魏所灭,还得再受一次污辱。」
我讨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都是魏将「天朝上国」那一套!
「若孙休不要我们臣服,也不必多此一举。自古以来没有,难道不能开先例?」蒋显反驳。
「谯大夫,世道哪里是大必胜小这麽简单?」侍中张绍大步下阶,挺直脊梁,立於高大的谯周身前:「谯大夫总用这套歪理反对大将军北伐!现在可好,把大将军逼去沓中,魏军长驱直入,倒还真应了谯大夫的『大能吞小』高论!倒想请问,当年周武何以挫败商纣,西秦怎样瓦解六国合纵,高皇帝凭什麽打败项羽,曹操如何击败袁绍,赤壁之战是何方胜利?谯大夫说说?」
张绍这一番话把谯周逼得满脸通红,忽然谯周转身,一手指着我:
「绵竹关以小搏大,这不是全军覆没了吗?没有自知之明!」
不!我们只差一点!他只须在庙堂上动嘴批评,我们却在前线出生入死!
「谯大夫!不明白的事别乱说!」老张绍见我激动,大喝一声,竟把谯周惊得倒退一步!
「啊呀,张国舅习怒。」黄皓也走下台阶,挡在谯周身前:「谯公乃当世大儒,只是性格宽厚,不喜争辩。谯公刚才是不是有什麽话忍着?直说无妨。」
「对,对。朕听着。」台阶上又传来一句。
谯周一阵吞吐:「……对小国称臣,不如对大国称臣。与其受两次屈辱,不如只受一次。」
这是什麽话?
「要我们投降?」
「庙堂之上,竟出此无父无君之言!」
「食汉禄,为汉臣!不为禽兽!」群臣一阵唾骂,我也忍不住了!
「卫将军父子与千万汉军浴血奋战到最後一刻,壮烈牺牲,谯大夫竟然倡言投降?」
「本官以有这样的同僚为耻!」
「请陛下治罪谯周!」
殿中文武激愤,破口大骂,谯周脸色铁青,低头不发一言。
我本以为天子必定动怒,甚至要处死谯周,但他垂头丧气,反倒像一尊泥像摆在龙榻上。
忽然太常张峻出列,连连安抚众臣:「陛下丶诸卿,求人不如求己,不依靠吴国也好。眼下南中阻险,易守难攻,幸有安南将军丶建宁太守霍弋引军一万,北上勤王。可以借重霍弋之力,暂退南中,伺机反攻,收复成都。霍将军为人光明忠贞,早在大将军上表警告魏军屯兵关中时,便有意北上保卫成都。」张峻说完,也瞪了身边的黄皓一眼。霍弋未能早到成都,据说也是黄皓拦阻。
一旁的张侍中也连连点头:「正是。南中七郡足以自守。霍将军已得南中人心,所统军部又熟悉地形,足可抵御邓艾。」
「不,不。」谯周连连摇头,张开嘴,却一时语塞。
「谯公直说无妨,交给圣上裁决。」黄皓又摆出一副老好人的模样。
「说吧……」天子开口。
谯周沉吟片晌:「若要避难南中,应当趁早计议,如今大敌逼近,祸败之局已定,人心难测,只怕南中豪强见异思迁,卖主求荣。」
「谯大夫有所不知。南中人久服礼教,早非见利忘义的蛮族。」太常张峻再次出列。
谯周摇头:「胜负已分,即使久服教化,未必心怀忠义。」
可恶,竟说「胜负已分」?
「谯大夫,南中丶巴郡援军有两万人之众,邓艾才五丶六千人!」
谯周一只手指着我:「妳一个小妇人懂什麽?邓艾当世雄才,岂是妳们比得过的?」
我喘着大气,真想痛骂谯周,又不知如何开口;忽然黄皓也走到面前:「兴汉将军,即使打赢邓艾,邓艾之後还有锺会大军。锺会极有谋略,妳也是知道的。」
「黄中常侍没接到大将军截报吗?汉军於汉寿丶葭萌关大败锺会,烧光魏军粮草!大将军对付锺会,游刃有馀!」
「大将军生死未卜呢。」黄皓抬高两道长眉。
「不可听信谣言!」
「总之是打不过邓艾丶锺会。」谯周摇头。
「二人妖言狂妄!」张侍中气得跺脚:「一个祸败已定,一个魏军不会来,造谣的正是谯大夫和黄中常侍!」
「张侍中别含血喷人!」黄皓也胀红了脸,急得阴柔大吼:「师婆不识天机,凡人怎能左右占卜结果?」
「依谯大夫所言,只有投降一途?」张绍转向谯周!
「周实无他策。」
谯周此话一出,愤怒的群臣又是一阵数落:「卖主求荣」丶「昏愚失道」丶「陷群臣於不义」丶「令汉室先贤蒙羞」。谯周低头沉默,半天才喃喃说出一句:「周辩不过诸位。只想说,如今主降,绝非为己。」
「谯公学识渊博,乃季汉第一弘儒。」黄皓脸色恢复白净:「他不计个人荣辱,真心为了圣上与百官的安危着想。我们也多为彼此着想多好呢。」老宦官满脸堆笑。
天子连连点头:「正是。谯大夫是善良,有学问。朕不怪罪。」
黄皓满面春风,随後跟进:「有些话,有些人想说却不敢说,就只有谯公胸怀万物,不拘小节,甘愿犯忌。试问,如果打得赢,谁愿意投降?」
一朝文武只有他们两个想投降!
我再站出一步:「陛下!大将军尚有五万强兵,胜负未知!谁要投降,自己出城寻邓艾,不要留在这里说尽丧气话!我亲眼见到邓艾怎麽对待降军!他把降军驱赶在军阵最前排,挡弩箭丶顶上矛尖!」
全殿文武的同情目光又聚集在我身上。忽然兄长从末排出列,跪拜天子。
黄皓神采飞扬:「听说谏议大夫被魏军补获,刚逃回来的?」
「是。托陛下洪福。」
「呵呵,朕小时也命大,躲过数次死劫!」
兄长也在前线,一定要替季汉将士出头,痛批小人!
「下官记起整整五十年前,益州牧刘璋之事。」兄长阖上双眼,顿了顿,眼角竟有泪光:「刘璋之子刘循对抗先帝精兵,坚守雒城。次年,建安十九年夏,雒城陷落,成都尚有精兵三万,钱粮足可支撑一年。据闻当年许多军民主张死战,而刘璋自知无力对抗先帝的精兵良将,决定开城出降,投降之日万民垂泪。在季汉看来,刘璋有大功,因他替季汉保全许多优秀人材。先帝仁德,令刘璋再任振威将军,迁至荆州公安。」
我不敢相信兄长这麽说!为什麽帮着谯周?他不是最讨厌腐儒谯周的吗?
凭什麽说我们打不过?为什麽非得投降?
「兄长!当今季汉与刘璋益州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大夫,你怎能把圣上比作刘璋之流,又把司马昭丶邓艾之徒比作先帝?这太糊涂!」侍中张绍走到兄长身前,怒目而视!
兄长低头沉默。
「诸葛大夫所言甚是!」谯周的一对细眼已经撑开,连连答应:「若陛下效法刘璋,即使钱多粮足,手握重兵,却不作多馀抵抗,必受魏国看重。」
「谯大夫太天真,只怕司马昭过河拆桥!」张绍转身,厉声斥喝!
谯周闭目摇头:「天下三分,东吴尚在,司马昭虽非先帝,也须善待陛下,礼遇季汉降臣。倘若魏国不以国土策封陛下,周愿亲至洛阳,引用古义,向司马昭争取陛下封地。」
「谯允南,你怎也这麽糊涂!中原不比季汉,你这是自寻死路!」
「周不怕死,只怕误了陛下。」
「张国舅要明辨是非呀,谯公正是大忠之臣!」黄皓竟在一旁插嘴!
张绍气得一跺脚,直指黄皓鼻子:「你这是说我们误了陛下?就你黄公公是忠臣?」
「爱卿皆是忠臣,朕知道的……」
「对,都是忠臣,不要因为少数人一时激动,伤了和气!」
「陛下!」张绍气冲冲走上台阶,竟如兄长教训幼弟一般:「魏国可不像季汉,纵容官吏大放厥辞,动辄诋毁汉室!谯允南三番两次穿凿附会,拿先帝丶圣上名讳说事,散布亡国谣言,这也算忠臣?试看张爷爷替天行道,将此等忠臣打翻在地!」
「处刑丶打翻,周皆不惧,只愿保全社稷!」台下谯周理直气壮!
「保全个屁!你劝降有功,位列上卿!圣上倒成了司马昭眼中钉,不可不拔!」
「若朝廷降魏,群臣得保,周拒不出仕!」
「感谢谯大夫,对朕一番善意……」
群臣又要数落谯周,黄皓忽从锦袖中取出一张黄绢:「诸卿不必多言。这里有邓艾文书!」
百官错愕之间,黄皓步上阶梯,重回天子身边,大声宣读:
「蜀主良善,诸臣仁义,巴蜀贤达多矣,艾素耳闻,心向往之。今王师已至,恐刀剑无情,忠烈涂炭,两川人杰,付之一炬。上国盛德,天下归心,若巴蜀君臣识得天时,喜迎王师,艾必表奏蜀主位齐三公,群臣封公列侯,官吏暂居原职,秋毫无犯,安居乐业,一如往时。若执迷不悟,玉石俱碎,非艾与两川百姓所愿也。魏征西将军邓侯邓士载。」
这信的内容神似绵竹关的劝降信,应是邓艾手笔无误。但怎会在黄皓手上?
「黄皓!」张绍一声大喊,声如巨雷,把一旁天子惊得全身一跳:「造反了!你这勾结邓艾的逆贼!」
「这是邓艾的使者送来的!与我何干?」
「怎麽正好交给你?使者何在?」
朝中鸦雀无声,只有兄长缓缓退回後列。黄皓咳嗽两声,下巴一抬:「使者回去罗。」
张绍怒目切齿,撩起衣袖,要从黄皓手上夺书,黄皓却将劝降信放在天子手上,张绍不敢抢,只得站在天子身边沉重喘气。天子重读一次邓艾书信,又频频挥袖拭汗。
「陛下,千万别信魏贼的诡言巧计!」张绍忍不住打断天子读信!
「张国舅何不让陛下亲自定夺?」
「显而易见!三公乃一国之颜面,至为重大,怎是征西将军邓艾能决定的?」
「张国舅这是说圣上颜面不够吗?」
「陛下,奸佞误国,该斩!」
黄皓缩在天子身後:「陛下为老奴作主啊!」
「张侍中勿动怒,朕明白你一片赤胆忠诚。待朕仔细考虑……」天子伸手,轻抚黄皓的背。
「陛下,别信邓艾,去南中,反攻邓艾!」
「邓贼必有异心!」
「对,去南中!」
台阶下质疑之声四起,群臣慷慨激昂,都叫嚷着去南中。而天子一时还拿不定主意,没宣布退朝,径自退回後殿。
一时光禄大夫谯周成为前殿的众矢之靶,也怏然出殿去了。
我暗自庆幸,季汉百官里怕死的大半自顾自逃命了,留下来的还是大多忠於汉室。
汉室还不到山穷水尽,不能放弃!我们得说服天子拿出季汉先贤的精神,坚毅不屈!
还有谁能说动天子?
出於好奇,我问兄长阳安关城失陷之後,他诈降锺会丶邓艾之事,但他一再避谈,只感慨:「人在季汉,的确比在魏国轻松自在。」
我相信兄长的判断,又不禁疑惑:他深入虎穴,埋伏在诡计百出的锺会丶邓艾身边,怎能轻松自在?换作魏人诈降来季汉,也得彻夜辗转难眠。
十一月初七清晨,绵竹恶耗传回成都,但早在前一夜,绵竹关逃兵便带着「姜维病故梓潼丶汉祚已尽」,甚至「邓艾直扑成都,誓言屠城」的谣言回家了。人心的悲痛丶恐慌丶绝望滋长漫溢,一切坏消息不证自明。
未到正午,市集净空,机杼消寂,成都四门塞满了逃亡的百姓丶驮载细软的牛车,还有一些身着军服,大约是畏惧军法问罪的。二百虎贲军未得戒备号令,城门眼睁睁让汹涌的人潮强行撞开,而一旁早有人架起长梯,背缠着幼儿翻墙而出,随及禽奔兽遁,失散山野。
嵇萦恨不得提着鱼肠剑挡住城门,我却不怪虎贲军放走百姓:「全成都数十万人,一个人怎麽拦得住一千个百姓趋吉避凶丶绝处求生?」
「他们怕魏军,越躲越怕!唯有奋起抵抗,方能战胜恐惧!你们怎麽教化百姓的?如此简单的道理也不明白?」嵇萦气得咳血,显些晕倒。我赶紧让她回朝真观休养。
百姓还真不明白。其实,当生命受到威胁,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抛下道德丶原则。只不过有些人替自己找藉口,有些人心生内疚。
一次次战争胜少败多,季汉百姓家破人亡。在他们看来,朝廷大概是无能丶可恨的。数十万人的大城,只有三千人自愿上前线,我早该明白,成都百姓已对汉军失去信心。现在,连诸葛丞相的儿孙丶全国最精锐的羽林步骑都覆灭疆场,庶民还能对国家抱持什麽希望?
汉室风雨飘摇,连她的国本--人民也保不住了。
朝廷人手不足,兄长与我分头招集百官商议。阴风阵阵,我骑着陌生的快马,绕着人烟稀少的街道,拍打一扇扇宏伟冰冷的宅门,竟有半数大门深锁,人去楼空,正如取代大将军的阎宇,只怕从此没了下落。兄长倒行,把光禄大夫谯周丶中常侍黄皓都请出来了。
雕龙画凤的彩漆梁柱之间,文臣玄衣,武官赤服,原本并列的文武百官,今日只剩二十三人到场,神色慌张,沉静无声,寒冬中更显空荡冷清。九层木阶之上,浅坐龙榻的是满面愁容丶眼眶发红的天子,圆润丰满的脸颊失去光泽,顶着一头斑白的花发,上衣玄丝,下裳赤锦,却无国君威严,倒像一堆布料堆在龙榻上。
同在台阶上的,是天子的两位年长近侍。左首的慈眉善目,却是令仁人志士咬牙切齿的中常侍黄皓;右边的豹眼圆睁,却是开朗可亲的张桓侯次子张绍,兼尚书仆射。一夕之间失去挚友与爱侄,张爷爷的眼眶也是红的。
「哗」我顶着数层缠头白纱,强戴虎贲赤冠,向天子行了跪礼:「请陛下命末将收拾残兵,训练义勇百姓,发给盔铠丶兵器丶粮饷,死守成都四墙,撑到南中丶巴郡诸路援军勤王!」
台阶上侍中张绍接话:「陛下,根据尚书台明细,国库尚有米粮四十馀万斛,金银共四千斤,锦绢二十万匹,足够四万大军吃用一年!」
「来得及吗?邓艾已在绵竹,多久到成都?」天子上身前倾,一脸迷惑。
满朝文武的目光叫人窒息。
「陛下,绵竹到成都一百五十里。邓艾几无马军,一般行军三日,急行军也须两日。」
天子倒抽一口寒气,几乎跌回龙蹋。
黄皓转身,恭敬启奏:「陛下,民间本有许多义勇志士,却让兴汉将军丶故卫将军带走大半;剩下的散兵游勇,只怕……」
天子面色苍白,颤抖着嗓音:「有多大胜算?」
此时成都还有谁能稳定军心?天子必须身先士卒!
「陛下有多大决心,汉军就有多少胜算!请陛下御驾亲征!」我这一喊,天子在龙榻上挺直了背脊。
「兴汉将军……」黄皓一脸长者和气:「妳一心忠义,圣上明白。但实力悬殊,绵竹之鉴不远,总不好让天子冒险。还有别的办法吧?」
「陛下,民间谣言不可信!我们计胜邓艾,绵竹之战连破他两阵,只差一点便能取他性命!下一战,我军必胜!」
老黄皓没答话,弯身在天子耳边小声地说了几句。大冷天的,天子拭去额角的汗珠。
我只听见黄皓的最後一句:「……自不量力。」
这可耻小人,挑拨离间,把大汉将士的艰苦奋斗踩在脚下!
我抹去眼角的泪水,绵竹千万忠魂在上,我可不能在庙堂之上软弱哭泣!
我回头看着站在尾列的兄长,他正朝我微微点头,似乎是嘉许我的勇气。
兄长能言善道,这时他站出来说两句有多好?
但他也守过城墙,明白那谈何容易。他自己一受了伤,不也逃下城墙,又怎麽能鼓励百姓死守?
难道真要弃守成都?
「朕嘉许绵竹将士尽心竭力,但死守成都太冒险了,也是强百姓所难。」台阶上传来一句,怎不叫人心灰意冷。
「众爱卿是否有别的提议?」
「陛下。」一旁太仆蒋显出列,他是蒋恭侯次子,满腹才学。
「吴主孙休年轻有为,崇尚教化,近年设立国学与五经博士。若军情紧急,可借助汉吴同盟,命巴东太守罗宪领兵保驾,出奔东吴。罗太守正直磊落,必能担当重任。」蒋显说完,刻意瞥了台阶上黄皓一眼。据说罗宪是因为与黄皓不合,才被派到外地做太守。
「吴人此刻可信吗?」天子仰望身旁的侍中张绍。
老侍中张绍大声说道:「陛下,虽说吴人曾经反覆无常,但事已至此,『唇亡齿寒』的道理想必也是懂的。权且依附吴国,反攻复国,是条出路。」
「不,不!」一位高大的灰发老者出列--光禄大夫谯周,方面细眼,窄嘴多须。
「自古以来,未闻天子寄居他国!」谯周指向大殿出口:「出奔吴国,必须臣服,忍受寄人篱下之辱。做人须知天道。天道是大能吞小,而小不能吞大,魏能并吴,而吴不能并魏。此时奔吴,待吴为魏所灭,还得再受一次污辱。」
我讨厌「大能吞小,小不能吞大」--都是魏将「天朝上国」那一套!
「若孙休不要我们臣服,也不必多此一举。自古以来没有,难道不能开先例?」蒋显反驳。
「谯大夫,世道哪里是大必胜小这麽简单?」侍中张绍大步下阶,挺直脊梁,立於高大的谯周身前:「谯大夫总用这套歪理反对大将军北伐!现在可好,把大将军逼去沓中,魏军长驱直入,倒还真应了谯大夫的『大能吞小』高论!倒想请问,当年周武何以挫败商纣,西秦怎样瓦解六国合纵,高皇帝凭什麽打败项羽,曹操如何击败袁绍,赤壁之战是何方胜利?谯大夫说说?」
张绍这一番话把谯周逼得满脸通红,忽然谯周转身,一手指着我:
「绵竹关以小搏大,这不是全军覆没了吗?没有自知之明!」
不!我们只差一点!他只须在庙堂上动嘴批评,我们却在前线出生入死!
「谯大夫!不明白的事别乱说!」老张绍见我激动,大喝一声,竟把谯周惊得倒退一步!
「啊呀,张国舅习怒。」黄皓也走下台阶,挡在谯周身前:「谯公乃当世大儒,只是性格宽厚,不喜争辩。谯公刚才是不是有什麽话忍着?直说无妨。」
「对,对。朕听着。」台阶上又传来一句。
谯周一阵吞吐:「……对小国称臣,不如对大国称臣。与其受两次屈辱,不如只受一次。」
这是什麽话?
「要我们投降?」
「庙堂之上,竟出此无父无君之言!」
「食汉禄,为汉臣!不为禽兽!」群臣一阵唾骂,我也忍不住了!
「卫将军父子与千万汉军浴血奋战到最後一刻,壮烈牺牲,谯大夫竟然倡言投降?」
「本官以有这样的同僚为耻!」
「请陛下治罪谯周!」
殿中文武激愤,破口大骂,谯周脸色铁青,低头不发一言。
我本以为天子必定动怒,甚至要处死谯周,但他垂头丧气,反倒像一尊泥像摆在龙榻上。
忽然太常张峻出列,连连安抚众臣:「陛下丶诸卿,求人不如求己,不依靠吴国也好。眼下南中阻险,易守难攻,幸有安南将军丶建宁太守霍弋引军一万,北上勤王。可以借重霍弋之力,暂退南中,伺机反攻,收复成都。霍将军为人光明忠贞,早在大将军上表警告魏军屯兵关中时,便有意北上保卫成都。」张峻说完,也瞪了身边的黄皓一眼。霍弋未能早到成都,据说也是黄皓拦阻。
一旁的张侍中也连连点头:「正是。南中七郡足以自守。霍将军已得南中人心,所统军部又熟悉地形,足可抵御邓艾。」
「不,不。」谯周连连摇头,张开嘴,却一时语塞。
「谯公直说无妨,交给圣上裁决。」黄皓又摆出一副老好人的模样。
「说吧……」天子开口。
谯周沉吟片晌:「若要避难南中,应当趁早计议,如今大敌逼近,祸败之局已定,人心难测,只怕南中豪强见异思迁,卖主求荣。」
「谯大夫有所不知。南中人久服礼教,早非见利忘义的蛮族。」太常张峻再次出列。
谯周摇头:「胜负已分,即使久服教化,未必心怀忠义。」
可恶,竟说「胜负已分」?
「谯大夫,南中丶巴郡援军有两万人之众,邓艾才五丶六千人!」
谯周一只手指着我:「妳一个小妇人懂什麽?邓艾当世雄才,岂是妳们比得过的?」
我喘着大气,真想痛骂谯周,又不知如何开口;忽然黄皓也走到面前:「兴汉将军,即使打赢邓艾,邓艾之後还有锺会大军。锺会极有谋略,妳也是知道的。」
「黄中常侍没接到大将军截报吗?汉军於汉寿丶葭萌关大败锺会,烧光魏军粮草!大将军对付锺会,游刃有馀!」
「大将军生死未卜呢。」黄皓抬高两道长眉。
「不可听信谣言!」
「总之是打不过邓艾丶锺会。」谯周摇头。
「二人妖言狂妄!」张侍中气得跺脚:「一个祸败已定,一个魏军不会来,造谣的正是谯大夫和黄中常侍!」
「张侍中别含血喷人!」黄皓也胀红了脸,急得阴柔大吼:「师婆不识天机,凡人怎能左右占卜结果?」
「依谯大夫所言,只有投降一途?」张绍转向谯周!
「周实无他策。」
谯周此话一出,愤怒的群臣又是一阵数落:「卖主求荣」丶「昏愚失道」丶「陷群臣於不义」丶「令汉室先贤蒙羞」。谯周低头沉默,半天才喃喃说出一句:「周辩不过诸位。只想说,如今主降,绝非为己。」
「谯公学识渊博,乃季汉第一弘儒。」黄皓脸色恢复白净:「他不计个人荣辱,真心为了圣上与百官的安危着想。我们也多为彼此着想多好呢。」老宦官满脸堆笑。
天子连连点头:「正是。谯大夫是善良,有学问。朕不怪罪。」
黄皓满面春风,随後跟进:「有些话,有些人想说却不敢说,就只有谯公胸怀万物,不拘小节,甘愿犯忌。试问,如果打得赢,谁愿意投降?」
一朝文武只有他们两个想投降!
我再站出一步:「陛下!大将军尚有五万强兵,胜负未知!谁要投降,自己出城寻邓艾,不要留在这里说尽丧气话!我亲眼见到邓艾怎麽对待降军!他把降军驱赶在军阵最前排,挡弩箭丶顶上矛尖!」
全殿文武的同情目光又聚集在我身上。忽然兄长从末排出列,跪拜天子。
黄皓神采飞扬:「听说谏议大夫被魏军补获,刚逃回来的?」
「是。托陛下洪福。」
「呵呵,朕小时也命大,躲过数次死劫!」
兄长也在前线,一定要替季汉将士出头,痛批小人!
「下官记起整整五十年前,益州牧刘璋之事。」兄长阖上双眼,顿了顿,眼角竟有泪光:「刘璋之子刘循对抗先帝精兵,坚守雒城。次年,建安十九年夏,雒城陷落,成都尚有精兵三万,钱粮足可支撑一年。据闻当年许多军民主张死战,而刘璋自知无力对抗先帝的精兵良将,决定开城出降,投降之日万民垂泪。在季汉看来,刘璋有大功,因他替季汉保全许多优秀人材。先帝仁德,令刘璋再任振威将军,迁至荆州公安。」
我不敢相信兄长这麽说!为什麽帮着谯周?他不是最讨厌腐儒谯周的吗?
凭什麽说我们打不过?为什麽非得投降?
「兄长!当今季汉与刘璋益州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大夫,你怎能把圣上比作刘璋之流,又把司马昭丶邓艾之徒比作先帝?这太糊涂!」侍中张绍走到兄长身前,怒目而视!
兄长低头沉默。
「诸葛大夫所言甚是!」谯周的一对细眼已经撑开,连连答应:「若陛下效法刘璋,即使钱多粮足,手握重兵,却不作多馀抵抗,必受魏国看重。」
「谯大夫太天真,只怕司马昭过河拆桥!」张绍转身,厉声斥喝!
谯周闭目摇头:「天下三分,东吴尚在,司马昭虽非先帝,也须善待陛下,礼遇季汉降臣。倘若魏国不以国土策封陛下,周愿亲至洛阳,引用古义,向司马昭争取陛下封地。」
「谯允南,你怎也这麽糊涂!中原不比季汉,你这是自寻死路!」
「周不怕死,只怕误了陛下。」
「张国舅要明辨是非呀,谯公正是大忠之臣!」黄皓竟在一旁插嘴!
张绍气得一跺脚,直指黄皓鼻子:「你这是说我们误了陛下?就你黄公公是忠臣?」
「爱卿皆是忠臣,朕知道的……」
「对,都是忠臣,不要因为少数人一时激动,伤了和气!」
「陛下!」张绍气冲冲走上台阶,竟如兄长教训幼弟一般:「魏国可不像季汉,纵容官吏大放厥辞,动辄诋毁汉室!谯允南三番两次穿凿附会,拿先帝丶圣上名讳说事,散布亡国谣言,这也算忠臣?试看张爷爷替天行道,将此等忠臣打翻在地!」
「处刑丶打翻,周皆不惧,只愿保全社稷!」台下谯周理直气壮!
「保全个屁!你劝降有功,位列上卿!圣上倒成了司马昭眼中钉,不可不拔!」
「若朝廷降魏,群臣得保,周拒不出仕!」
「感谢谯大夫,对朕一番善意……」
群臣又要数落谯周,黄皓忽从锦袖中取出一张黄绢:「诸卿不必多言。这里有邓艾文书!」
百官错愕之间,黄皓步上阶梯,重回天子身边,大声宣读:
「蜀主良善,诸臣仁义,巴蜀贤达多矣,艾素耳闻,心向往之。今王师已至,恐刀剑无情,忠烈涂炭,两川人杰,付之一炬。上国盛德,天下归心,若巴蜀君臣识得天时,喜迎王师,艾必表奏蜀主位齐三公,群臣封公列侯,官吏暂居原职,秋毫无犯,安居乐业,一如往时。若执迷不悟,玉石俱碎,非艾与两川百姓所愿也。魏征西将军邓侯邓士载。」
这信的内容神似绵竹关的劝降信,应是邓艾手笔无误。但怎会在黄皓手上?
「黄皓!」张绍一声大喊,声如巨雷,把一旁天子惊得全身一跳:「造反了!你这勾结邓艾的逆贼!」
「这是邓艾的使者送来的!与我何干?」
「怎麽正好交给你?使者何在?」
朝中鸦雀无声,只有兄长缓缓退回後列。黄皓咳嗽两声,下巴一抬:「使者回去罗。」
张绍怒目切齿,撩起衣袖,要从黄皓手上夺书,黄皓却将劝降信放在天子手上,张绍不敢抢,只得站在天子身边沉重喘气。天子重读一次邓艾书信,又频频挥袖拭汗。
「陛下,千万别信魏贼的诡言巧计!」张绍忍不住打断天子读信!
「张国舅何不让陛下亲自定夺?」
「显而易见!三公乃一国之颜面,至为重大,怎是征西将军邓艾能决定的?」
「张国舅这是说圣上颜面不够吗?」
「陛下,奸佞误国,该斩!」
黄皓缩在天子身後:「陛下为老奴作主啊!」
「张侍中勿动怒,朕明白你一片赤胆忠诚。待朕仔细考虑……」天子伸手,轻抚黄皓的背。
「陛下,别信邓艾,去南中,反攻邓艾!」
「邓贼必有异心!」
「对,去南中!」
台阶下质疑之声四起,群臣慷慨激昂,都叫嚷着去南中。而天子一时还拿不定主意,没宣布退朝,径自退回後殿。
一时光禄大夫谯周成为前殿的众矢之靶,也怏然出殿去了。
我暗自庆幸,季汉百官里怕死的大半自顾自逃命了,留下来的还是大多忠於汉室。
汉室还不到山穷水尽,不能放弃!我们得说服天子拿出季汉先贤的精神,坚毅不屈!
还有谁能说动天子?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