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原創長篇歷史寓言小說 《炎興》 (完)

哈哈哈,从现代人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嵇萦....不过她脏话太多,性格过分火爆,不太符合原来的人物形象...你可能采访的是张飞版的嵇萦。:rolleyes:
大概是因為季漢亡國 + 被男人背叛,心情特別差的關係。連英語都一下子會說了 :eek:
 
《炎兴》第四部 寒星之落

配乐:Faure Requiem - Sanctus.mp3

(序)

炎兴元年十一月初五,我--诸葛瞻战死於绵竹关。

我亲眼所见的最後景象,是金色的夕阳丶歪斜的地平线,爱子与黄尚书身负重创,奋勇拼杀於千军之间。
视野渐暗,喊杀声淡去。

在完全失去意识前,我有个想法:

有张一望无际的画纸,天下千万人立於画纸上,每人一生只画下一笔。有人定下格局,有人增色修饰,或是若有若无,有的不幸成为疵病败笔,却又被後至的神来一笔补救,巧夺天工。这一幅画永远无法完成,无论怎麽扩充,边界总有无尽的空白。

诸葛瞻远离了拥挤的山水,朝向一片广大无际的空白,添上一道若隐若现的紫毫淡墨,留待後人增补修改。

这一幅画有个名字,叫作「天下文明」。它是天下人生存的轨迹,前仆後继,世代交替。
诸葛瞻的这一笔,比起整幅画,自然微不足道。每一笔都微不足道。

思路在这里中断。

我死了。

……

死,原来是这麽回事。

意识尚存,便是魂魄。我的魂魄不具备色彩丶形状丶气味,寄身於虚无,无法显灵丶化作坟堆上一道青烟,无法托梦控诉冤情,也无法操纵师婆的唇舌,断言敌军是否会打来。

无目,自不见风光景物;无耳,故不闻钟鼓瑶琴;无手,亦触摸不到丝帛毛毡丶肌肤发丝;唯一的例外,是我感受得到人心--情感丶思索丶毕生追寻的欲望与梦想丶不可告人的秘密与回忆。通过澎湃激昂的感动,我再见壮丽河山;透过舒坦安宁的静思,我再闻丝竹仙乐。当人们伸出指尖,我再次碰触到爱欲与亲情;当人们洗耳恭听彼此的话语,心头涌现七情六欲丶漠不关心,我再次贴近智慧与哲理。

原来,人死之後,肉身回归尘土,魂魄回归人心。

每当人怀念起诸葛瞻,我便融入他的心灵,随他思潮起伏,与他沉溺回忆。我无法宣判是非丶论断曲直--我既融入了他,我便是他,但他还是他。我只是一名永恒的参与者,无声无息。

的确,死者依然活在人们心里,并成为他们的一部份。

※※※※

涪江边有层薄冰,踩上去嘎吱作响。
我想起一段往事。约三十年前的某个冬日,我--中监军丶征西将军姜伯约拜访诸葛丞相,在结冰的江水边找到他们父子。
当时的诸葛思远只有六丶七岁,聪明可爱。记得他那时正像我这麽蹲坐着,伸手轻按上江面上的浮冰,一小片薄冰破裂,载沉载浮,随江飘流。

「大将军,印绶丶符节已交付护军胡烈。锺会候於涪城东门。」

忽然耳边传来一声清柔悦耳的女声,我心中一阵温暖。她是诸葛丞相之女的养女,熟人都喊她「小玉」。我在心里也这麽叫她。
小玉仁义果敢丶忠勤国事,每每让我想起年轻的自己。我自知来日无多,只愿即时培养她,成为栋梁之材。

汉室坍毁,只要栋梁仍在,便能再撑起它。

我起身正立:「兴汉将军,妳传我将令,三军就地放下兵器丶仪仗,牙门将丶都尉以上随我入城。」

「是。」小玉领命,正要转身,又被我叫住。

「昔日卫将军领军至涪城丶之後妳回成都,可曾接到我亲笔公文?」

「在涪城时,我等只接到辅国董将军的亲笔军情。喔!」小玉突然眉头一皱:「还收到锺会的伪书。这小人,竟敢模仿大将军的笔迹,被卫将军慧眼视破!」

是了,诸葛思远工书画,强识记,我虽出征在外,历年多次上表,他在尚书台必然熟悉我的笔迹。锺会这是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锺会在伪书里说什麽?」

小玉眼眸一转:「锺会要成都军提防邓艾『攻敌之必救』,偷袭成都,令我们出城阻击邓艾。」

我脚下轻轻一踩,一片碎冰断裂丶随水飘流。

我早习惯了战争的冷酷与诡谲,却仍不免对锺会增添一丝厌恶--不为锺会模仿自己笔迹,我甚至感到些许荣幸;而在他刻意泄露机密,驱虎吞狼,使汉军与邓艾杀得两败俱伤,好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此一来,无论这伪书是否被识破,汉军都洞悉了邓艾的动向。局势也正如锺会所预料,成都军与邓艾在绵竹关大战一场。锺会唯一失算的,是短短数日之内,成都朝廷竟向已是强弩之末的邓艾投降。

「敢问大将军的公文内容是什麽?末将可转告蒋太仆,带回成都。」

公文写了什麽?

大约十日前,我从心病昏迷中苏醒,军帐外仍是漫天大雪。我坚持前军即刻进发,自梓潼走郪道下广汉,再北上涪城,与成都军夹击邓艾。

山道积雪即膝,举步维艰,才走了一半,探子回报,卫将军已率成都军在涪城小胜一阵,击退邓艾。我与众将商议,认为邓艾後军尚未出阴平,这前哨战只是邓艾的缓兵之计。他无法进占涪城,深入敌境,有进无退,极可能冒险一搏,只带数日军粮,直取成都。这麽一来,汉军只须用汉中围守之法,分兵坚守成都丶涪城,迁入临近诸县百姓,坚壁清野,不留半粒米粮资敌,则邓艾必败无疑。

我连夜写就公文,盖上大将军印,星夜飞马,送往涪城。

三日之後,探子回报,汉军已经弃守涪城,在绵竹关大战邓艾,全军覆没;卫将军父子丶尚书张遵丶尚书郎黄崇丶羽林督李球等为国捐驱!我压下消息,强忍悲痛,又上表奏请天子亲率成都数十万百姓坚守城池,待邓艾粮尽退兵。自己对付了进占涪城的锺会,便率军回援,消灭邓艾。

想不到,下一次听见成都的消息,便是朝廷的投降敕令。郪道十里汉营,咒骂丶号哭连绵不绝。

我深吸一口气,顿觉冰凉清新丶醒目提神。小玉正耐心等候答覆。
我想起诸葛丞相的告诫:

「分享悲伤,乞求安慰;独享悲伤,转念无畏;往者已逝,来者可追。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兴汉将军放眼将来,传令去吧。」现在我把它传给丞相的外孙,希望她终身受用。

「是!」小玉回身便走。她头後有箭伤,不戴钵盔,仍缠着一圈白布,长发飘逸於刻痕累累的金色鳞甲上。

看着涪江边上的浮冰,我又回忆起三十年前的那一日,诸葛丞相告诉自己一个比喻:

「天下人事,好比这岁末江水,无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是一滴水。当他们紧密团结,便凝聚为一层薄冰,权且浮出水面。而当人们稍有不慎,凝聚不力,便要落入黑暗深渊,混入无数水滴,随波逐流。」

三十年後,我已体会丞相的真义。这团结的薄冰,是人性里互助丶关怀丶同情丶包容所累积出的知识丶道德与制度。而冰下的深渊,是自顾不暇的翻滚丶苦难丶孤独丶自求多福,转瞬之间没入尘土。

如今,我与当年丞相同身为汉臣之首,我得团结众心,再兴汉室,不叫他们沉沦於黑暗的世道里。
这便是我馀生的使命。

青袍银甲,大丈夫威武不屈,我昂首阔步,走在两万馀人队伍的最前头。
我後头紧跟着两位老将军--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他们随军征战多年,在我面前为无奈的投降难过;但从他们以往的言谈看来,他们也许正庆幸着杀戮与苦难的结束。

我心里闪过一丝怀疑--复兴汉室,是否意味着苦难再起……

涪水对岸,十万魏军营寨错落离散,涪城东门悬起一面巨大的青色「锺」字纛旗。纛旗下,魏将左右排开,正中这位清秀潇洒的中年魏将,想必是锺会。

「伯约!相见恨晚!」锺会笑得灿烂。
我年过六十,阅人无数,自认看得穿一切矫情的伪装--锺会这笑容暗藏侥幸。

或许他没想到姜维与汉将会立刻放弃抵抗,并朝自己投降。或许他看上汉将丶汉军的实力,毕竟当今魏国拜将领军者,大多是锺会这样的世家大族子弟,缺乏挫折磨练心志。锺会手下的魏军战力也十分低落,汉中的汉丶乐丶黄金三城围了几个月也束手无策,十几万大军在汉寿也疲於奔命,不敌汉军不到半数兵力的袭击,还烧了他大半屯粮。

「镇西将军。」我长揖不拜,肃容正色:「国家精锐皆在,今日相见,犹嫌太早。」

锺会双眼一亮,嘴角上扬,显露出自信:「伯约凛然大义,成就全汉之功,不负天下盛名。再动干戈,千万人死无葬地,非仁人君子所愿。」

传闻锺会绝顶聪明,如今一见,他话里果然暗藏玄机。
受侵攻而亡国,君子只须以直报怨。我点头拱手:「据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中原安定兴盛,多赖将军之谋。将军聪慧过人,必能禁止将士掠夺,并广纳丶重用前朝贤良。」

「哈哈,哈哈哈!」锺会纵声大笑:「肯定!今後不分彼此,当世雄杰,理当结为知己至交!先为伯约介绍魏将!」

锺会先招来镇西长史--京兆人杜预丶字元凯。杜预长锺会三岁,高大丰腴,双颊泛红,满面春风。

「楚材晋用,戮力壹心。伯约兄顺时而动,从善如流。在下今後多有请益,烦请赐教。」杜预作揖。
「哈,瞧这个『左传癖』!为这四句,想了老半天吧?」锺会冷笑两声。

杜预连连点头,眯眼微笑。这微笑单纯无邪,杜预若非天性善良,便是极具心机之徒。

锺会再介绍镇西护军--安定人胡烈,字玄武。胡烈长锺会五岁,粗壮雄武,方脸上胡渣横生,肩上受了创伤。胡烈身後是他十七岁的儿子,浓眉细眼,名渊丶字世元。

「伯约争战无敌,士季谋略无双,你二人正是绝配,辅佐魏室丶晋公!」胡烈溢美称赞我俩,豪爽中倒有几分逢场作戏。言过其实者,不可大用。

还有另一个镇西护军--右北平人田续。他身形矮胖,肤色黝黑,两道凤眼上挑。

「将军,今後都是自己人,多谢关照。」田续谦卑低头。他没有一般武将的刚气,却颇似市集里和气生财的商贩。

就在两个月前,胡烈丶田续这两个护军领军两万,为锺会强攻阳安关,锺会大军随後赶到。我为了对付雍州刺史诸葛绪,救援迟了一日。倘若阳安关尚在,今日投降的只怕是锺会,不是姜维。

「二位护军,相见恨晚。」我拱手作揖,目光如炬;胡烈客套还礼,田续竟呆立原地,不知所措。

「不晚,不晚,如田护军所言,今後都是自己人,一同为魏室丶晋公效力。」锺会毕竟聪明,听出了我的意思,又话锋一转:「说到这,征西将军不请示朝廷,便擅拜巴蜀故将,不可一世。田护军,你随邓征西发兵阴平,直至涪城。依你看,若非魏军主力与伯约相持於剑阁,邓征西哪来的好运?」

「征西将军刻薄狂妄,急切求功,将士操劳,苦不堪言。」田续唯唯诺诺:「此外,邓征西命投降的江油汉军诈降,挑拨离间汉军中的益州人丶荆州人,又散布汉大将军姜伯约病发身死的谣言,终使得绵竹关数千汉军连夜逃亡。」

我身後一班汉将听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吞邓艾。

邓艾如何得知季汉荆丶益不和,又晓得我心病发作?只怕他有季汉降将相助。
我欲复兴汉室,除了慎选精忠信实之士,还须深明魏国内情的帮手。人才何处寻?

「若伯约与诸将得以回救成都,邓征西还不粉身碎骨!」锺会跟着汉将愤愤不平,一对眼睛却盯着我瞧。

我直与他四目相交。由此,我大概摸出锺会的为人。
而锺会也能从我的缺乏反应中看出我的为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锺会点头称是,再介绍帐下魏将数十,大多似胡烈夸口不实丶田续拘谨慎言,照面而过,乏善可陈。其中一个高大的南安人丶中尉将军庞会满面凶光,竟於众汉将面前大言不惭,愤恨不能领军杀进成都,被锺会以道义劝止。如此器量狭小之人,安能为将?荒谬至极。又有一个瘦小的帐下督丘建,战场上失去右手数指,他思辨敏捷,与锺会丶胡烈二人谈笑风生,乍看推心置腹,实则满口虚浮,空洞夸大。魏国世道如此,我自幼领教,不足为奇。

换我向锺会等介绍汉将。左车骑犍为张翼丶右车骑襄阳廖化名震中原,锺会率众以长者之礼相待。而身肩天子敕令的太朴蒋显应答如流,不卑不亢,锺会连连称奇。

「这位是兴汉将军,蜀郡诸葛玉。」
「巾帼须眉,久仰盛名!」

小玉默默仰望晴空,不作回应。我暗敬她的胆气。

「汉寿中军的粮仓丶主帐,都是妳烧的啊?」
「……」

锺会的热脸贴上冰霜,依然莞尔逗笑:「好,各为其主而已,不必妳赔了!今後都是同僚!」
「……」

小玉始终没瞧锺会一眼。锺会身後的一群魏将却已怒气冲天。

「降将安敢嚣张!」
「无知妇人,别把自己当回事!」
叫得最大声的是庞会:「她害我多员大将性命,请斩之,以谢诸军!」小玉狠狠瞪着庞会,双拳紧握。

「无妨,大国上将,须有仁厚之风。」锺会安定了众将,转身又道:「四百馀年汉室过眼云烟,风骨尚存,正附在诸位身上。佩服!」锺会垂头拱手。

小玉终於开口:「长夜漫漫,众人皆睡,醒者期待天明。闻镇西将军深算多谋,左右朝政,举足轻重,若为天下长治久安奋斗,玉自效犬马之劳。否则视同陌路,多言无益。」

魏将无言以对,锺会怔了片刻,正色回答:「汉室忠义者多如羽毛。国祚迁移,付之天命,叫人如何不惋惜……」
锺会语重心长,长叹一声。

我无法确定锺会是否发自真心。他饱读诗书,理应深明圣贤道理。但身为权臣,他又有充足的动机与必要,拉拢这一班心存忠义的汉将,与他们麾下能争善战的五万大军--这都是锺会将来纵横魏国朝廷,维持翻腾不坠的宝贵资本。大功虽让邓艾夺去,锺会若能拢络汉臣汉军,也不枉此行。

而昔日汉大将军姜维,也有充足的动机与必要,利用锺会这样的想法,一步步复兴汉室。
说实话,我毫无把握;但我自知继承历代圣贤遗志,虽任重道远,也永不孤独。
 
最后编辑:
《炎兴》第四部 寒星之落

配乐:Faure Requiem - Sanctus.mp3

(序)

我亲眼所见的最後景象,是金色的夕阳丶歪斜的地平线,爱子与黄尚书身负重创,奋勇拼杀於千军之间。
视野渐暗,喊杀声淡去。

在完全失去意识前,我有个想法:

有张一望无际的画纸,天下千万人立於画纸上,每人一生只画下一笔。有人定下格局,有人增色修饰,或是若有若无,有的不幸成为疵病败笔,却又被後至的神来一笔补救,巧夺天工。这一幅画永远无法完成,无论怎麽扩充,边界总有无尽的空白。

诸葛瞻远离了拥挤的山水,朝向一片广大无际的空白,添上一道若隐若现的紫毫淡墨,留待後人增补修改。

这一幅画有个名字,叫作「天下文明」。它是天下人生存的轨迹,前仆後继,世代交替。
诸葛瞻的这一笔,比起整幅画,自然微不足道。每一笔都微不足道。

思路在这里中断。

我死了。

……

死,原来是这麽回事。

意识尚存,便是魂魄。我的魂魄不具备色彩丶形状丶气味,寄身於虚无,无法显灵丶化作坟堆上一道青烟,无法托梦控诉冤情,也无法操纵师婆的唇舌,断言敌军是否会打来。

无目,自不见风光景物;无耳,故不闻钟鼓瑶琴;无手,亦触摸不到丝帛毛毡丶肌肤发丝;唯一的例外,是我感受得到人心--情感丶思索丶毕生追寻的欲望与梦想丶不可告人的秘密与回忆。通过澎湃激昂的感动,我再见壮丽河山;透过舒坦安宁的静思,我再闻丝竹仙乐。当人们伸出指尖,我再次碰触到爱欲与亲情;当人们洗耳恭听彼此的话语,心头涌现七情六欲丶漠不关心,我再次贴近智慧与哲理。

原来,人死之後,肉身回归尘土,魂魄回归人心。

每当人怀念起诸葛瞻,我便融入他的心灵,随他思潮起伏,与他沉溺回忆。我无法宣判是非丶论断曲直--我既融入了他,我便是他,但他还是他。我只是一名永恒的参与者,无声无息。

的确,死者依然活在人们心里,并成为他们的一部份。

※※※※

我想起一段往事。约三十年前的某个冬日,我拜访诸葛丞相,在结冰的江水边找到他们父子。
当时的诸葛思远只有六丶七岁,聪明可爱。记得他那时正像我这麽蹲坐着,伸手轻按上江面上的浮冰,一小片薄冰破裂,载沉载浮,随江飘流。

「大将军,印绶丶符节已交付护军胡烈。锺会候於涪城东门。」

忽然耳边传来一声清柔悦耳的女声,我心中一阵温暖。她是诸葛丞相之女的养女,熟人都喊她「小玉」。我在心里也这麽叫她。
小玉仁义果敢丶忠勤国事,每每让我想起年轻的自己。我自知来日无多,只愿即时培养她,成为栋梁之材。

汉室坍毁,只要栋梁仍在,便能再撑起它。

我起身正立:「兴汉将军,妳传我将令,三军就地放下兵器丶仪仗,牙门将丶都尉以上随我入城。」

「是。」小玉领命,正要转身,又被我叫住。

「昔日卫将军领军至涪城丶之後妳回成都,可曾接到我亲笔公文?」

「在涪城时,我等只接到辅国董将军的亲笔军情。喔!」小玉突然眉头一皱:「还收到锺会的伪书。这小人,竟敢模仿大将军的笔迹,被卫将军慧眼视破!」

是了,诸葛思远工书画,强识记,我虽出征在外,历年多次上表,他在尚书台必然熟悉我的笔迹。锺会这是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锺会在伪书里说什麽?」

小玉眼眸一转:「锺会要成都军提防邓艾『攻敌之必救』,偷袭成都,令我们出城阻击邓艾。」

我脚下轻轻一踩,一片碎冰断裂丶随水飘流。

我早习惯了战争的冷酷与诡谲,却仍不免对锺会增添一丝厌恶--不为锺会模仿自己笔迹,我甚至感到些许荣幸;而在他刻意泄露机密,驱虎吞狼,使汉军与邓艾杀得两败俱伤,好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此一来,无论这伪书是否被识破,汉军都洞悉了邓艾的动向。局势也正如锺会所预料,成都军与邓艾在绵竹关大战一场。锺会唯一失算的,是短短数日之内,成都朝廷竟向已是强弩之末的邓艾投降。

「敢问大将军的公文内容是什麽?末将可转告蒋太仆,带回成都。」

公文写了什麽?

大约十日前,我从心病昏迷中苏醒,军帐外仍是漫天大雪。我坚持前军即刻进发,自梓潼走郪道下广汉,再北上涪城,与成都军夹击邓艾。

山道积雪即膝,举步维艰,才走了一半,探子回报,卫将军已率成都军在涪城小胜一阵,击退邓艾。我与众将商议,认为邓艾後军尚未出阴平,这前哨战只是邓艾的缓兵之计。他无法进占涪城,深入敌境,有进无退,极可能冒险一搏,只带数日军粮,直取成都。这麽一来,汉军只须用汉中围守之法,分兵坚守成都丶涪城,迁入临近诸县百姓,坚壁清野,不留半粒米粮资敌,则邓艾必败无疑。

我连夜写就公文,盖上大将军印,星夜飞马,送往涪城。

三日之後,探子回报,汉军已经弃守涪城,在绵竹关大战邓艾,全军覆没;卫将军父子丶尚书张遵丶尚书郎黄崇丶羽林督李球等为国捐驱!我压下消息,强忍悲痛,又上表奏请天子亲率成都数十万百姓坚守城池,待邓艾粮尽退兵。自己对付了进占涪城的锺会,便率军回援,消灭邓艾。

想不到,下一次听见成都的消息,便是朝廷的投降敕令。郪道十里汉营,咒骂丶号哭连绵不绝。

我深吸一口气,顿觉冰凉清新丶醒目提神。小玉正耐心等候答覆。
我想起诸葛丞相的告诫:

「分享悲伤,乞求安慰;独享悲伤,转念无畏;往者已逝,来者可追。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兴汉将军放眼将来,传令去吧。」现在我把它传给丞相的外孙,希望她终身受用。

「是!」小玉回身便走。她头後有箭伤,不戴钵盔,仍缠着一圈白布,长发飘逸於刻痕累累的金色鳞甲上。

看着涪江边上的浮冰,我又回忆起三十年前的那一日,诸葛丞相告诉自己一个比喻:

「天下人事,好比这岁末江水,无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是一滴水。当他们紧密团结,便凝聚为一层薄冰,权且浮出水面。而当人们稍有不慎,凝聚不力,便要落入黑暗深渊,混入无数水滴,随波逐流。」

三十年後,我已体会丞相的真义。这团结的薄冰,是人性里互助丶关怀丶同情丶包容所累积出的知识丶道德与制度。而冰下的深渊,是自顾不暇的翻滚丶苦难丶孤独丶自求多福,转瞬之间没入尘土。

如今,我与当年丞相同身为汉臣之首,我得团结众心,再兴汉室,不叫他们沉沦於黑暗的世道里。
这便是我馀生的使命。

青袍银甲,大丈夫威武不屈,我昂首阔步,走在两万馀人队伍的最前头。
我後头紧跟着两位老将军--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他们随军征战多年,在我面前为无奈的投降难过;但从他们以往的言谈看来,他们也许正庆幸着杀戮与苦难的结束。

我心里闪过一丝怀疑--复兴汉室,是否意味着苦难再起……

涪水对岸,十万魏军营寨错落离散,涪城东门悬起一面巨大的青色「锺」字纛旗。纛旗下,魏将左右排开,正中这位清秀潇洒的中年魏将,想必是锺会。

「伯约!相见恨晚!」锺会笑得灿烂。
我年过六十,阅人无数,自认看得穿一切矫情的伪装--锺会这笑容暗藏侥幸。

或许他没想到姜维与汉将会立刻放弃抵抗,并朝自己投降。或许他看上汉将丶汉军的实力,毕竟当今魏国拜将领军者,大多是锺会这样的世家大族子弟,缺乏挫折磨练心志。锺会手下的魏军战力也十分低落,汉中的汉丶乐丶黄金三城围了几个月也束手无策,十几万大军在汉寿也疲於奔命,不敌汉军不到半数兵力的袭击,还烧了他大半屯粮。

「镇西将军。」我长揖不拜,肃容正色:「国家精锐皆在,今日相见,犹嫌太早。」

锺会双眼一亮,嘴角上扬,显露出自信:「伯约凛然大义,成就全汉之功,不负天下盛名。再动干戈,千万人死无葬地,非仁人君子所愿。」

传闻锺会绝顶聪明,如今一见,他话里果然暗藏玄机。
受侵攻而亡国,君子只须以直报怨。我点头拱手:「据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中原安定兴盛,多赖将军之谋。将军聪慧过人,必能禁止将士掠夺,并广纳丶重用前朝贤良。」

「哈哈,哈哈哈!」锺会纵声大笑:「肯定!今後不分彼此,当世雄杰,理当结为知己至交!先为伯约介绍魏将!」

锺会先招来镇西长史--京兆人杜预丶字元凯。杜预长锺会三岁,高大丰腴,双颊泛红,满面春风。

「楚材晋用,戮力壹心。伯约兄顺时而动,从善如流。在下今後多有请益,烦请赐教。」杜预作揖。
「哈,瞧这个『左传癖』!为这四句,想了老半天吧?」锺会冷笑两声。

杜预连连点头,眯眼微笑。这微笑单纯无邪,杜预若非天性善良,便是极具心机之徒。

锺会再介绍镇西护军--安定人胡烈,字玄武。胡烈长锺会五岁,粗壮雄武,方脸上胡渣横生,肩上受了创伤。胡烈身後是他十七岁的儿子,浓眉细眼,名渊丶字世元。

「伯约争战无敌,士季谋略无双,你二人正是绝配,辅佐魏室丶晋公!」胡烈溢美称赞我俩,豪爽中倒有几分逢场作戏。言过其实者,不可大用。

还有另一个镇西护军--右北平人田续。他身形矮胖,肤色黝黑,两道凤眼上挑。

「将军,今後都是自己人,多谢关照。」田续谦卑低头。他没有一般武将的刚气,却颇似市集里和气生财的商贩。

就在两个月前,胡烈丶田续这两个护军领军两万,为锺会强攻阳安关,锺会大军随後赶到。我为了对付雍州刺史诸葛绪,救援迟了一日。倘若阳安关尚在,今日投降的只怕是锺会,不是姜维。

「二位护军,相见恨晚。」我拱手作揖,目光如炬;胡烈客套还礼,田续竟呆立原地,不知所措。

「不晚,不晚,如田护军所言,今後都是自己人,一同为魏室丶晋公效力。」锺会毕竟聪明,听出了我的意思,又话锋一转:「说到这,征西将军不请示朝廷,便擅拜巴蜀故将,不可一世。田护军,你随邓征西发兵阴平,直至涪城。依你看,若非魏军主力与伯约相持於剑阁,邓征西哪来的好运?」

「征西将军刻薄狂妄,急切求功,将士操劳,苦不堪言。」田续唯唯诺诺:「此外,邓征西命投降的江油汉军诈降,挑拨离间汉军中的益州人丶荆州人,又散布汉大将军姜伯约病发身死的谣言,终使得绵竹关数千汉军连夜逃亡。」

我身後一班汉将听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吞邓艾。

邓艾如何得知季汉荆丶益不和,又晓得我心病发作?只怕他有季汉降将相助。
我欲复兴汉室,除了慎选精忠信实之士,还须深明魏国内情的帮手。人才何处寻?

「若伯约与诸将得以回救成都,邓征西还不粉身碎骨!」锺会跟着汉将愤愤不平,一对眼睛却盯着我瞧。

我直与他四目相交。由此,我大概摸出锺会的为人。
而锺会也能从我的缺乏反应中看出我的为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锺会点头称是,再介绍帐下魏将数十,大多似胡烈夸口不实丶田续拘谨慎言,照面而过,乏善可陈。其中一个高大的南安人丶中尉将军庞会满面凶光,竟於众汉将面前大言不惭,愤恨不能领军杀进成都,被锺会以道义劝止。如此器量狭小之人,安能为将?荒谬至极。又有一个瘦小的帐下督丘建,战场上失去右手数指,他思辨敏捷,与锺会丶胡烈二人谈笑风生,乍看推心置腹,实则满口虚浮,空洞夸大。魏国世道如此,我自幼领教,不足为奇。

换我向锺会等介绍汉将。左车骑犍为张翼丶右车骑襄阳廖化名震中原,锺会率众以长者之礼相待。而身肩天子敕令的太朴蒋显应答如流,不卑不亢,锺会连连称奇。

「这位是兴汉将军,蜀郡诸葛玉。」
「巾帼须眉,久仰盛名!」

小玉默默仰望晴空,不作回应。我暗敬她的胆气。

「汉寿中军的粮仓丶主帐,都是妳烧的啊?」
「……」

锺会的热脸贴上冰霜,依然莞尔逗笑:「好,各为其主而已,不必妳赔了!今後都是同僚!」
「……」

小玉始终没瞧锺会一眼。锺会身後的一群魏将却已怒气冲天。

「降将安敢嚣张!」
「无知妇人,别把自己当回事!」
叫得最大声的是庞会:「她害我多员大将性命,请斩之,以谢诸军!」小玉狠狠瞪着庞会,双拳紧握。

「无妨,大国上将,须有仁厚之风。」锺会安定了众将,转身又道:「四百馀年汉室过眼云烟,风骨尚存,正附在诸位身上。佩服!」锺会垂头拱手。

小玉终於开口:「长夜漫漫,众人皆睡,醒者期待天明。闻镇西将军深算多谋,左右朝政,举足轻重,若为天下长治久安奋斗,玉自效犬马之劳。否则视同陌路,多言无益。」

魏将无言以对,锺会怔了片刻,正色回答:「汉室忠义者多如羽毛。国祚迁移,付之天命,叫人如何不惋惜……」
锺会语重心长,长叹一声。

我无法确定锺会是否发自真心。他饱读诗书,理应深明圣贤道理。但身为权臣,他又有充足的动机与必要,拉拢这一班心存忠义的汉将,与他们麾下能争善战的五万大军--这都是锺会将来纵横魏国朝廷,维持翻腾不坠的宝贵资本。大功虽让邓艾夺去,锺会若能拢络汉臣汉军,也不枉此行。

而昔日汉大将军姜维,也有充足的动机与必要,利用锺会这样的想法,一步步复兴汉室。
说实话,我毫无把握;但我自知继承历代圣贤遗志,虽任重道远,也永不孤独。
这一篇的口气语调与前面三章比起来都苍老了许多,是从诸葛瞻的角度来写了吗?诸葛瞻到底死没死啊?把我都给看糊涂了。
 
这一篇的口气语调与前面三章比起来都苍老了许多,是从诸葛瞻的角度来写了吗?诸葛瞻到底死没死啊?把我都给看糊涂了。
謝謝,我回去弄清楚一些。第四部說穿了是 "多個第一人稱",但合理化之後就是諸葛瞻的鬼魂第一人稱。
鬼魂有 "永恆的參與者" (幽靈附身) 的特性,只要有人想起諸葛瞻,他就會活在那個人心裡,
變成那個人的一部份,用宿主的角度來看事情。但我希望寫出一個效果,就是被附的人會偶爾感覺到諸葛瞻在他心裡。

在序這一節裡,一開始死掉的是諸葛瞻,接下來因為姜維在進涪城之前想到諸葛瞻 (三十年前的往事),
一下子被鬼附身了 :crying:,因此讀者透過諸葛瞻的鬼魂進入姜維的內心。
第一節開始又會換一個角色被附,每次換人我也會盡量點清楚現在是誰了。
 
最后编辑:
配乐:三国志 V:故山之夏 by 服部隆之.mp3

(一)

大清早做了个怪梦,大骂数声惊醒,汗湿被褥。

梦中的我胡言乱语,什麽大同治世,一千户出两百个太学生,人人终日玩喝玩乐,比那庸材天子还快活!
喔,我还梦见自己迷上诸葛瞻呢。都天人永隔了,还指望他托梦?

脱了湿衣服,找套乾襦裙换上,花青远胜秋黄。我随口编了四句:「岁末日上竿,乾坐青城山;身灭魂若在,再寻诸葛瞻。」

黄绢琴袋褪下,我展开一卷卷诸葛瞻的遗作,挑了几幅比较完整的挂在墙上,又给瑶琴调弦定音。

「书画有琴合,何必树白幡?」我自言自语,拨下久违的一弦。

「咚--」

在绵竹战场上,我答应诸葛瞻,要将季汉改革的想法带回成都尚书台。现在要我带给谁?邓艾?

可恨的老贼邓艾!匹夫得志,气焰嚣张,老娘总有一日扯烂你的黄锦袍,割掉你嘴下那撮白毛!
可恨的小人锺会!奸险诈伪,竟骗到了姜维丶小玉!老娘总有一日要你身败名裂,给後世亿万人唾骂!
可恨的益州人!亡国了,开心了吧?怎麽不再提什麽「外来政权滚出去」,「益州人当家作主」,「益州话是最美的语言」?吐着舌头丶摇着尾巴期待新主人封赏是吗?老娘早该抓把松脂,黏住你们一张张臭嘴!
还有最可恨的诸葛茂,老娘要拿鱼肠剑,把那段三寸不烂之舌割下来!

老娘再也不相信臭男人!
好个青城山,道观里全是大娘大婶道姑;嵇萦年方十六,风华正茂,只能夜夜双手搂着自己睡觉……

我不甘心!我不能一辈子留在这里!

「崩」弦断。

瑞雪漫山,人烟罕至,我第一百零八次周游女道观,忽闻一阵男客笑声,那吱吱喳喳的杂音我认得--臭男人上司的上司的上司,老猴子郤正!

「师娘早。」我随意点头行礼。

师娘便是小玉的娘--诸葛果。她说既然是女人,何必叫「师父」,又免去了拜师之礼。她年近五十,不食人间烟火丶不服五石药散,肌肤光滑红润,举止清淡高远,颦笑优雅风韵,鹤氅羽扇,周身洁白,真如仙女……二十年前下凡一般。而她医术精湛,治好了我那咳血的风寒,手背刀伤也只留下淡淡的小疤。
我要学到她一生智慧,踩扁邓艾,捏死锺会!

「徒儿早,给妳介绍,这位是郤秘书令。」
「介绍过了。」郤正一对圆眼珠滚了滚,猴腮鼓动:「方才琴声中有澎湃杀气,是否出自姑娘手笔?」

「……我想杀的人可多了。」

师娘微微皱眉:「徒儿已上山七七四十九差一日,还未消除暴戾之气?」
「嘿嘿。」老猴子尖嘴一斜:「大禹治水,改防堵为疏导。我且疏导姑娘一二:据说嵇姑娘与诸葛子茂并肩作战,历劫归来呀?」

「谁?我不认识。」

郤正与师娘对望一眼,笑容诡异。
「别气了,师娘替妳教训这不肖子。」
「是,别理他了。来,上天下地,古往今来,嵇姑娘随意定题目,我三人屈膝畅谈!」郤正端起茶盅,径自举杯便饮。

青城山道观摆设从简,却相当精巧:坐垫绣花绵软,砂罐松柏雕绘,几案黑漆油亮。

定什麽题目好?
如何消灭老贼与小人?只怕她们不感兴趣。
如何应付十居七丶八的俗人?已经知道了--青城山!

我答应了诸葛瞻,让尚书台请益州隐者出山相助。结果呢,自己反而先躲上青城山。我怎麽对得住他?他做了鬼会不会来缠着我?
不,那都是迷信!

郤正乾咳两声:「嵇姑娘慢慢想。我先出一题:『名教』者,人伦秩序也。而当今有识者多不喜欢名教,该用什麽替代它?」

师娘不假思索,脱口便出:「名教者,以教化之名,行律法之实也。律法宽松,则天下纷乱;律法苛刻,则百姓动辄得咎,手足无措。故名教之弊不在名教,而在条目繁苛,宽松些即可,不必废弃或全盘取代。」

郤正连连点头:「居士此言甚好。正如我等今朝於青城山上快活,有话便说,有屁便放。」

老猴子反应敏捷,双唇动得飞快,一阵劈哩啪啦,我似乎闻到一股异味。这厮未免也太宽松……
不行,隐者只知高谈阔论,颓废至极,怎对得起卫将军!

「我想到问题了!」擒贼先擒王,我鼓起勇气,朝师娘叩首便拜:「徒儿不敬,敢问师娘为何隐居不出,继承令弟遗志,教化天下?」

诸葛果一愣:「继承思远遗志?」

我从头说了:人的心智逐渐成熟,从第一等求美的俗人,过渡到第二等求善的士人丶再过渡到第三等求真的隐者。卫将军是揉合了真善美的第四等王佐之材,为天下的长治久安努力。但他这样的人太少,必须得到第三等人隐士的支持。

师娘耐心听完,一个轻摇羽扇,片语不发;郤正频挠猴腮,抢先答道:「有意思!求美乃基本人性,却常流於空泛想像丶荒诞堕落;求善较难,又常流於妄自尊大,言行不一;求真最难,仍要流於隐居避世,毫无作为。那麽揉和真善美,大约是回归本性的过程:人若具备广博的知识,便不易陷入僵化的名教丶迷信丶与世俗的标准,如此掌管国政,便能实现美好富足。」

「对,正是这样!」我不禁为郤正的领悟力鼓掌:「秘书令即是出山的隐士,第四等人,带领天下走向大治!你帮忙劝劝我师娘!」

「哇哈哈哈!」郤正突然仰头大笑:「卫将军天真啊,这离天下大治差得远了!」

师娘羽扇忽停。三十七年姐弟,一整个月憔悴伤感,老猴好生无礼!

「卫将军天府之国治理得好!我是魏国人我知道!」
师娘朝我点头致意,羽扇再动:「请郤令先赐教,离天下大治还差什麽?」

郤正面有惭色,整襟危坐:「先明白天下大治究竟是什麽,才知道距离天下大治还差什麽。请问嵇姑娘,妳是见识过战场的:三国鼎立,争战不休,可否算天下大治?」

「当然不算。」从牛头山到鹿头山,我目睹了成千上万人死去,活下来的往往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奸险之辈,与抛弃战友的贪生怕死之徒--嵇萦自己都算一个呢。这怎说是大治?「孙子云:『兵者非君子之器。』多数人上了战场,与禽兽无异。」

「很好。」郤正抠抠鼻头:「乱世逼人抛弃知识丶道德,却屯积自己一时用不到的权位丶金钱,以备生存之需。要天下大治,必须平息战争。但即使季汉丶魏丶吴皆是卫将军与出山隐士,三国依然冲突不断丶禽兽泛滥,对吧?」

郤正说得也有理,即使第四层人与第三层人都出来了,三国的战争也不会平息。天下照样大乱。
那怎麽办呢?

「若季汉吸引到三国人材,蒸蒸日上,而魏丶吴不治身亡,倒还能统一天下十三州,实现大治。」

「也对。」郤正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似乎在理清杂乱思绪:「从头说起。儒家的理想是回归尧丶舜丶禹三代之治丶天下为公。是不是?」

我摇头:「那是传说,就像佛祖丶太上老君那样的东西。」

师娘这间厢房不设神几,不置神像。但青城山也有些道姑早晚参拜神像,师娘要我别干涉她们的信仰。

「是的。但有一件事可信。」郤正一手指天:「禹的後人建立了夏代,距今约两千年。夏的辖地,在河水丶伊水丶洛水一带,方圆数百里,只怕比成都周围千里沃野还要小。方才承蒙嵇姑娘夸奖,我们天府之国治理得好。或许再过两千年,天府之国还真被传说得像三代之治,成都广场之乱根本没发生过呢!季汉的天府之国是否比得上三代,今人无从得知;但我们确切可知,今日成都人不说自己达成了『天下大治』,为什麽?」

这简单。我脱口回答:「千里沃野,不过益州二十馀郡其中三丶四郡,而益州仅仅天下十三州之一。」

「没错。但为什麽儒生总说三代时候『天下』大治呢?」
「因为第二等人是书呆子。」

师娘「噗」一声,笑在羽扇後头:「因为今之『天下』已非昔之『天下』。」

郤正扭扭脖子:「正是。今日之天下十三州,在夏代初始时,大多仍是蛮夷之邦--青州有莱夷,徐州丶扬州有九夷,荆州有三苗等,譬如今人北抗鲜卑,西拒氐丶羌,南平山越。夏代天下纵横百里,汉魏天下纵横千里,两千年间发生了什麽怪事,竟让天下扩大百倍?」

我一时没了主意。师娘静思片刻:「郤令先这是在歌颂战争?」

「岂敢!」郤正自己斟茶,再乾一盅:「洪荒时代尚无国家,仅有氏族部落,各占山头,首领不过南蛮一洞主。我等祖先能争善战,并吞了隔壁山头,说『天下为公』,只不过是屠杀了隔壁部落之後,女人丶粮食拉回来,在自己这一小片『天下』平均分配而已。」

我早知道三代之治是骗人的!

郤正大概是爬山出了许多汗,又乾了一盅茶:「於是大部落并吞丶驱逐小部落,譬如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传至三代,成为夏丶商丶周这样的王朝丶再传至秦丶汉这样的帝国,又有武皇帝灭东瓯丶南越丶闽越丶夜郎丶卫满朝鲜。居士担心我歌颂战争,是因为天下疆界的确随着成功的侵略而扩张。弱肉强食,理所当然。但战争破坏道德丶秩序,使人退化为禽兽,同是事实。」

师娘眨眨眼睛:「两千年後,天下的范围或许更大了,鲜卑丶羌丶氐丶山越已是天下的一部份,都是自己人,不是挺好的。」

「那是苦难换来的大天下啊。而胡僧言称身毒,西域传说大秦,外族外头还有外族。」郤正叹了口气:「战争总是不断往外打下去。自称『天下』大治的,都是蒙着眼睛不看外族说的。『天下』真正大治,还早着呢。」

郤正又喝了一盅茶,摇着头,起身如厕去了。

尽管夏人可能对九夷丶三苗恨之入骨,两千年後他们都成了「自己人」。如师娘所说,今日胡人看来毫无人性,两千年後可能也是「自己人」,而他们又有新的外患。战争还得不断打下去。在并吞的漫长过程中,生灵涂炭,一代代的坏人活下来,好人死光。正因为嵇萦有曹操那样的先人,她才存在於世上。卫将军那样的好人反而留不下多少後代。

可恶!难道无尽的战争就是天道?难道好人不长命就是天道?去你的天道!

「师娘,如果全天下就剩下一个国家,再让大量的第四等人治理,是不是就能实现天下大治了?」

师娘放下羽扇,纤滑的手背靠上我的额头:「徒儿是不是还发烧?怎麽妳也歌颂战争?姑且不说要死几亿兆人才能统一全世界;以战争消灭全天下的异族,还有多少妳的第四等人剩下来?消灭战争,或许更简单。」

师娘这麽一说,我想起诸葛瞻的确想消灭战争--他上表要招姜维回来,不再北伐。
接下来,他与他的国家被战争消灭了……

诸葛瞻这一代的汉室精神被消灭了,传承到我们这一代身上。
我也得追求天下长治久安啊!怎麽消灭战争?如果我能弄明白,传给後世,我也不虚此生,诸葛瞻在坟墓里也要笑醒!

……弄明白这个我就出山!

「正确!」郤正回座,在土色襦服上抹乾双手:「天下为公者,天下人为天下人,不必靠战争消灭天地宇宙一切外族,光消灭战争也成!但这谈何容易啊!怎麽让汉魏不做仇敌之国?如何叫胡人丶中原人不相侵?」

师娘淡淡低语:「融合。」
「怎麽融合?」我追问。师娘隐居这三十年,难道已经悟出了消灭战争的秘密?

「就说汉魏。徒儿是魏国人,身在季汉,妳为两国着想,做出对两国有益的事。这便是融合。」
「我巴不得魏国沉到海里去。」

郤正一口新茶刚入口,「哺呜」一声吐在地上!
师娘一脸正经:「徒儿,修道即修性,控制情绪。情绪控制了,便讲道理,自然能悟道。」

「居士,嵇姑娘家世特殊,不共戴天的事,怎麽要人控制情绪呢?」郤正弯身,拿衣袖抹乾地上茶水:「嵇姑娘虽是魏人,来季汉数月,已把我们当『自己人』看,总不希望季汉沉下去吧。且说千万年前,青城山丶成都相隔百里,各有各的部落,也可能是彼此攻伐,不共戴天,今日却如胶似漆,因为两地共用文字丶口音,中间铺了二丈宽的石板路,通牛车丶马车,直驶至山下,又有石阶上山。汉魏虽然语言相通,相去千里,极少往来,所以互称『国贼』丶『蜀贼』,彼此憎恨。如果全部魏国人都能到天府之国住上半年,还会成天想着发兵消灭季汉吗?如果全部季士都到洛阳住上半年,还会想着光复汉室吗?」

「会。魏人一心建立功名,照打不误;季汉将士把汉室当成宗教信仰,不光复汉室绝不放弃。」

郤正擦去额角汗珠:「倘若魏人丶季汉至少是姑娘的第三等人呢?」

「再两千年都做不到。」

郤正沉默了,倒是师娘开口:「徒儿,两千年後的天下若融合了胡人,华夏与胡人想必能彼此包容理解,共享天下。」

「或许其中一个给屠杀灭族了。後人自求多福。」

师娘无言以对,郤正又挠挠耳根:「希望不是。迈向真正的天下大同,必须使天下人有共通的信念,这些共通的信念来自彼此沟通,而沟通来自於车马往来,语言互通。洪荒时代的祖先去哪里都是两条腿,文字就是绳子打结丶画些日月牲口,沟通的范围小,天下范围也小。後来发明了车轮,秦皇统一语言丶文字,修筑道路,加速融和,天下疆界因此扩张。但道路修得再好,牛车丶马车也无法日行万里,华夏与异族风俗差异太大,交流不易啊。」

「郤令先此言甚妙。」师娘慧眼灵动:「天下扩张,表象是战争,实质却是民族肉体丶心思精神的融合,往来沟通愈快,融合愈快。未来如果出现了比车轮丶飞马还快的交通,比竹简丶草纸上写字还能广为传播的文字,天下人更追求知识丶追求理解外人的想法,更大的融合将自然发生。但在那之前,国与国之间还是禽兽般的激烈丶残酷角逐。」

「师娘与秘书令说了半天,天下长治久安还要等人飞得比鸟快,这边一说话,千里外都能听见?这不是做梦嘛……」

卫将军,你继续安息着吧。
忽然我想起诸葛瞻的名言:「没关系,一步一步来。」心里一阵温暖,

对,汉室精神就是永不放弃!
消灭不了战争,好歹消灭那些酷爱战争的,邓艾拉千万人做枯骨,成就自己的功名,锺会视天下人为草芥,这种人都要消灭!

郤正原本愁眉苦脸,忽然两眼发光:「天下融合,不必做梦!眼下有一人,虽不如卧龙丶凤雏深不可测,却已经修炼为第五等人,若得此人,亦可安天下!」

师娘忽然「噗嗤」一笑。

第五等人?什麽时候发明出来的?有什麽高明之处?

「如此大贤,先前何不引荐给卫将军?」
「可惜,卫将军已得此人多年,却不能用。」郤正摇头叹息。
「他还活着吗?我这就下山去请他!」

郤正猴眼圆睁,露齿而笑:「嵇姑娘说话算话,此人正是妳那茂子啊!他完美地融合了汉魏,立志让这两国的善人丶明白人联合起来,压制日益狂妄的恶人丶庸俗人,重建治世!妳看,光一个茂子,差不多就终结了两国的战争,这不是安天下嘛?我劝妳看开些,妳想追随卫将军,追求天下长治久安,很简单的!」郤正振臂高呼:「生些小茂子,派到吴国丶胡人那里去,数十年後天下自然太平!」

怎麽突然冒出这一句?可恶!他不够资格评等!他这样消灭战争太恶心丶太没良心!他对不起卫将军!

师娘开怀大笑:「哇哈哈,我隐居三十年就收一个徒儿,郤令先竟想哄她下山?」
「岂敢!只是忍不住逗弄这小俩口!」郤正狂笑失声,整个人歪瘫在地!

他们还笑得出来?为什麽不痛骂这个无心无肺之人?

「师娘应与他断绝母子关系!他是诸葛氏千古罪人!」
「唉呀,姑娘一激动,犯了第二等人的毛病。」
「别分等了,徒儿换个观点……」师娘正要解释,观外突然传来一声低沉浑厚的问候:

「诸位相得甚欢。介意多一人?」

师娘一听,顿时收起开朗笑容,回归优雅的仙女形象;郤正挺胸危坐,又似顽皮的猴子遇见手握皮鞭的主人……
 
最后编辑:
配乐:三国志 V:故山之夏 by 服部隆之.mp3

(一)

大清早做了个怪梦,大骂数声惊醒,汗湿被褥。

梦中的我胡言乱语,什麽大同治世,一千户出两百个太学生,人人终日玩喝玩乐,比那庸材天子还快活!
喔,我还梦见自己迷上诸葛瞻呢。都天人永隔了,还指望他托梦?

脱了湿衣服,找套乾襦裙换上,花青远胜秋黄。我随口编了四句:「岁末日上竿,乾坐青城山;身灭魂若在,再寻诸葛瞻。」

黄绢琴袋褪下,我展开一卷卷诸葛瞻的遗作,挑了几幅比较完整的挂在墙上,又给瑶琴调弦定音。

「书画有琴合,何必树白幡?」我自言自语,拨下久违的一弦。

「咚--」

在绵竹战场上,我答应诸葛瞻,要将季汉改革的想法带回成都尚书台。现在要我带给谁?邓艾?

可恨的老贼邓艾!匹夫得志,气焰嚣张,老娘总有一日扯烂你的黄锦袍,割掉你嘴下那撮白毛!
可恨的小人锺会!奸险诈伪,竟骗到了姜维丶小玉!老娘总有一日要你身败名裂,给後世亿万人唾骂!
可恨的益州人!亡国了,开心了吧?怎麽不再提什麽「外来政权滚出去」,「益州人当家作主」,「益州话是最美的语言」?吐着舌头丶摇着尾巴期待新主人封赏是吗?老娘早该抓把松脂,黏住你们一张张臭嘴!
还有最可恨的诸葛茂,老娘要拿鱼肠剑,把那段三寸不烂之舌割下来!

老娘再也不相信臭男人!
好个青城山,道观里全是大娘大婶道姑;嵇萦年方十六,风华正茂,只能夜夜双手搂着自己睡觉……

我不甘心!我不能一辈子留在这里!

「崩」弦断。

瑞雪漫山,人烟罕至,我第一百零八次周游女道观,忽闻一阵男客笑声,那吱吱喳喳的杂音我认得--臭男人上司的上司的上司,老猴子郤正!

「师娘早。」我随意点头行礼。

师娘便是小玉的娘--诸葛果。她说既然是女人,何必叫「师父」,又免去了拜师之礼。她年近五十,不食人间烟火丶不服五石药散,肌肤光滑红润,举止清淡高远,颦笑优雅风韵,鹤氅羽扇,周身洁白,真如仙女……二十年前下凡一般。而她医术精湛,治好了我那咳血的风寒,手背刀伤也只留下淡淡的小疤。
我要学到她一生智慧,踩扁邓艾,捏死锺会!

「徒儿早,给妳介绍,这位是郤秘书令。」
「介绍过了。」郤正一对圆眼珠滚了滚,猴腮鼓动:「方才琴声中有澎湃杀气,是否出自姑娘手笔?」

「……我想杀的人可多了。」

师娘微微皱眉:「徒儿已上山七七四十九差一日,还未消除暴戾之气?」
「嘿嘿。」老猴子尖嘴一斜:「大禹治水,改防堵为疏导。我且疏导姑娘一二:据说嵇姑娘与诸葛子茂并肩作战,历劫归来呀?」

「谁?我不认识。」

郤正与师娘对望一眼,笑容诡异。
「别气了,师娘替妳教训这不肖子。」
「是,别理他了。来,上天下地,古往今来,嵇姑娘随意定题目,我三人屈膝畅谈!」郤正端起茶盅,径自举杯便饮。

青城山道观摆设从简,却相当精巧:坐垫绣花绵软,砂罐松柏雕绘,几案黑漆油亮。

定什麽题目好?
如何消灭老贼与小人?只怕她们不感兴趣。
如何应付十居七丶八的俗人?已经知道了--青城山!

我答应了诸葛瞻,让尚书台请益州隐者出山相助。结果呢,自己反而先躲上青城山。我怎麽对得住他?他做了鬼会不会来缠着我?
不,那都是迷信!

郤正乾咳两声:「嵇姑娘慢慢想。我先出一题:『名教』者,人伦秩序也。而当今有识者多不喜欢名教,该用什麽替代它?」

师娘不假思索,脱口便出:「名教者,以教化之名,行律法之实也。律法宽松,则天下纷乱;律法苛刻,则百姓动辄得咎,手足无措。故名教之弊不在名教,而在条目繁苛,宽松些即可,不必废弃或全盘取代。」

郤正连连点头:「居士此言甚好。正如我等今朝於青城山上快活,有话便说,有屁便放。」

老猴子反应敏捷,双唇动得飞快,一阵劈哩啪啦,我似乎闻到一股异味。这厮未免也太宽松……
不行,隐者只知高谈阔论,颓废至极,怎对得起卫将军!

「我想到问题了!」擒贼先擒王,我鼓起勇气,朝师娘叩首便拜:「徒儿不敬,敢问师娘为何隐居不出,继承令弟遗志,教化天下?」

诸葛果一愣:「继承思远遗志?」

我从头说了:人的心智逐渐成熟,从第一等求美的俗人,过渡到第二等求善的士人丶再过渡到第三等求真的隐者。卫将军是揉合了真善美的第四等王佐之材,为天下的长治久安努力。但他这样的人太少,必须得到第三等人隐士的支持。

师娘耐心听完,一个轻摇羽扇,片语不发;郤正频挠猴腮,抢先答道:「有意思!求美乃基本人性,却常流於空泛想像丶荒诞堕落;求善较难,又常流於妄自尊大,言行不一;求真最难,仍要流於隐居避世,毫无作为。那麽揉和真善美,大约是回归本性的过程:人若具备广博的知识,便不易陷入僵化的名教丶迷信丶与世俗的标准,如此掌管国政,便能实现美好富足。」

「对,正是这样!」我不禁为郤正的领悟力鼓掌:「秘书令即是出山的隐士,第四等人,带领天下走向大治!你帮忙劝劝我师娘!」

「哇哈哈哈!」郤正突然仰头大笑:「卫将军天真啊,这离天下大治差得远了!」

师娘羽扇忽停。三十七年姐弟,一整个月憔悴伤感,老猴好生无礼!

「卫将军天府之国治理得好!我是魏国人我知道!」
师娘朝我点头致意,羽扇再动:「请郤令先赐教,离天下大治还差什麽?」

郤正面有惭色,整襟危坐:「先明白天下大治究竟是什麽,才知道距离天下大治还差什麽。请问嵇姑娘,妳是见识过战场的:三国鼎立,争战不休,可否算天下大治?」

「当然不算。」从牛头山到鹿头山,我目睹了成千上万人死去,活下来的往往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奸险之辈,与抛弃战友的贪生怕死之徒--嵇萦自己都算一个呢。这怎说是大治?「孙子云:『兵者非君子之器。』多数人上了战场,与禽兽无异。」

「很好。」郤正抠抠鼻头:「乱世逼人抛弃知识丶道德,却屯积自己一时用不到的权位丶金钱,以备生存之需。要天下大治,必须平息战争。但即使季汉丶魏丶吴皆是卫将军与出山隐士,三国依然冲突不断丶禽兽泛滥,对吧?」

郤正说得也有理,即使第四层人与第三层人都出来了,三国的战争也不会平息。天下照样大乱。
那怎麽办呢?

「若季汉吸引到三国人材,蒸蒸日上,而魏丶吴不治身亡,倒还能统一天下十三州,实现大治。」

「也对。」郤正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似乎在理清杂乱思绪:「从头说起。儒家的理想是回归尧丶舜丶禹三代之治丶天下为公。是不是?」

我摇头:「那是传说,就像佛祖丶太上老君那样的东西。」

师娘这间厢房不设神几,不置神像。但青城山也有些道姑早晚参拜神像,师娘要我别干涉她们的信仰。

「是的。但有一件事可信。」郤正一手指天:「禹的後人建立了夏代,距今约两千年。夏的辖地,在河水丶伊水丶洛水一带,方圆数百里,只怕比成都周围千里沃野还要小。方才承蒙嵇姑娘夸奖,我们天府之国治理得好。或许再过两千年,天府之国还真被传说得像三代之治,成都广场之乱根本没发生过呢!季汉的天府之国是否比得上三代,今人无从得知;但我们确切可知,今日成都人不说自己达成了『天下大治』,为什麽?」

这简单。我脱口回答:「千里沃野,不过益州二十馀郡其中三丶四郡,而益州仅仅天下十三州之一。」

「没错。但为什麽儒生总说三代时候『天下』大治呢?」
「因为第二等人是书呆子。」

师娘「噗」一声,笑在羽扇後头:「因为今之『天下』已非昔之『天下』。」

郤正扭扭脖子:「正是。今日之天下十三州,在夏代初始时,大多仍是蛮夷之邦--青州有莱夷,徐州丶扬州有九夷,荆州有三苗等,譬如今人北抗鲜卑,西拒氐丶羌,南平山越。夏代天下纵横百里,汉魏天下纵横千里,两千年间发生了什麽怪事,竟让天下扩大百倍?」

我一时没了主意。师娘静思片刻:「郤令先这是在歌颂战争?」

「岂敢!」郤正自己斟茶,再乾一盅:「洪荒时代尚无国家,仅有氏族部落,各占山头,首领不过南蛮一洞主。我等祖先能争善战,并吞了隔壁山头,说『天下为公』,只不过是屠杀了隔壁部落之後,女人丶粮食拉回来,在自己这一小片『天下』平均分配而已。」

我早知道三代之治是骗人的!

郤正大概是爬山出了许多汗,又乾了一盅茶:「於是大部落并吞丶驱逐小部落,譬如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传至三代,成为夏丶商丶周这样的王朝丶再传至秦丶汉这样的帝国,又有武皇帝灭东瓯丶南越丶闽越丶夜郎丶卫满朝鲜。居士担心我歌颂战争,是因为天下疆界的确随着成功的侵略而扩张。弱肉强食,理所当然。但战争破坏道德丶秩序,使人退化为禽兽,同是事实。」

师娘眨眨眼睛:「两千年後,天下的范围或许更大了,鲜卑丶羌丶氐丶山越已是天下的一部份,都是自己人,不是挺好的。」

「那是苦难换来的大天下啊。而胡僧言称身毒,西域传说大秦,外族外头还有外族。」郤正叹了口气:「战争总是不断往外打下去。自称『天下』大治的,都是蒙着眼睛不看外族说的。『天下』真正大治,还早着呢。」

郤正又喝了一盅茶,摇着头,起身如厕去了。

尽管夏人可能对九夷丶三苗恨之入骨,两千年後他们都成了「自己人」。如师娘所说,今日胡人看来毫无人性,两千年後可能也是「自己人」,而他们又有新的外患。战争还得不断打下去。在并吞的漫长过程中,生灵涂炭,一代代的坏人活下来,好人死光。正因为嵇萦有曹操那样的先人,她才存在於世上。卫将军那样的好人反而留不下多少後代。

可恶!难道无尽的战争就是天道?难道好人不长命就是天道?去你的天道!

「师娘,如果全天下就剩下一个国家,再让大量的第四等人治理,是不是就能实现天下大治了?」

师娘放下羽扇,纤滑的手背靠上我的额头:「徒儿是不是还发烧?怎麽妳也歌颂战争?姑且不说要死几亿兆人才能统一全世界;以战争消灭全天下的异族,还有多少妳的第四等人剩下来?消灭战争,或许更简单。」

师娘这麽一说,我想起诸葛瞻的确想消灭战争--他上表要招姜维回来,不再北伐。
接下来,他与他的国家被战争消灭了……

诸葛瞻这一代的汉室精神被消灭了,传承到我们这一代身上。
我也得追求天下长治久安啊!怎麽消灭战争?如果我能弄明白,传给後世,我也不虚此生,诸葛瞻在坟墓里也要笑醒!

……弄明白这个我就出山!

「正确!」郤正回座,在土色襦服上抹乾双手:「天下为公者,天下人为天下人,不必靠战争消灭天地宇宙一切外族,光消灭战争也成!但这谈何容易啊!怎麽让汉魏不做仇敌之国?如何叫胡人丶中原人不相侵?」

师娘淡淡低语:「融合。」
「怎麽融合?」我追问。师娘隐居这三十年,难道已经悟出了消灭战争的秘密?

「就说汉魏。徒儿是魏国人,身在季汉,妳为两国着想,做出对两国有益的事。这便是融合。」
「我巴不得魏国沉到海里去。」

郤正一口新茶刚入口,「哺呜」一声吐在地上!
师娘一脸正经:「徒儿,修道即修性,控制情绪。情绪控制了,便讲道理,自然能悟道。」

「居士,嵇姑娘家世特殊,不共戴天的事,怎麽要人控制情绪呢?」郤正弯身,拿衣袖抹乾地上茶水:「嵇姑娘虽是魏人,来季汉数月,已把我们当『自己人』看,总不希望季汉沉下去吧。且说千万年前,青城山丶成都相隔百里,各有各的部落,也可能是彼此攻伐,不共戴天,今日却如胶似漆,因为两地共用文字丶口音,中间铺了二丈宽的石板路,通牛车丶马车,直驶至山下,又有石阶上山。汉魏虽然语言相通,相去千里,极少往来,所以互称『国贼』丶『蜀贼』,彼此憎恨。如果全部魏国人都能到天府之国住上半年,还会成天想着发兵消灭季汉吗?如果全部季士都到洛阳住上半年,还会想着光复汉室吗?」

「会。魏人一心建立功名,照打不误;季汉将士把汉室当成宗教信仰,不光复汉室绝不放弃。」

郤正擦去额角汗珠:「倘若魏人丶季汉至少是姑娘的第三等人呢?」

「再两千年都做不到。」

郤正沉默了,倒是师娘开口:「徒儿,两千年後的天下若融合了胡人,华夏与胡人想必能彼此包容理解,共享天下。」

「或许其中一个给屠杀灭族了。後人自求多福。」

师娘无言以对,郤正又挠挠耳根:「希望不是。迈向真正的天下大同,必须使天下人有共通的信念,这些共通的信念来自彼此沟通,而沟通来自於车马往来,语言互通。洪荒时代的祖先去哪里都是两条腿,文字就是绳子打结丶画些日月牲口,沟通的范围小,天下范围也小。後来发明了车轮,秦皇统一语言丶文字,修筑道路,加速融和,天下疆界因此扩张。但道路修得再好,牛车丶马车也无法日行万里,华夏与异族风俗差异太大,交流不易啊。」

「郤令先此言甚妙。」师娘慧眼灵动:「天下扩张,表象是战争,实质却是民族肉体丶心思精神的融合,往来沟通愈快,融合愈快。未来如果出现了比车轮丶飞马还快的交通,比竹简丶草纸上写字还能广为传播的文字,天下人更追求知识丶追求理解外人的想法,更大的融合将自然发生。但在那之前,国与国之间还是禽兽般的激烈丶残酷角逐。」

「师娘与秘书令说了半天,天下长治久安还要等人飞得比鸟快,这边一说话,千里外都能听见?这不是做梦嘛……」

卫将军,你继续安息着吧。
忽然我想起诸葛瞻的名言:「没关系,一步一步来。」心里一阵温暖,

对,汉室精神就是永不放弃!
消灭不了战争,好歹消灭那些酷爱战争的,邓艾拉千万人做枯骨,成就自己的功名,锺会视天下人为草芥,这种人都要消灭!

郤正原本愁眉苦脸,忽然两眼发光:「天下融合,不必做梦!眼下有一人,虽不如卧龙丶凤雏深不可测,却已经修炼为第五等人,若得此人,亦可安天下!」

师娘忽然「噗嗤」一笑。

第五等人?什麽时候发明出来的?有什麽高明之处?

「如此大贤,先前何不引荐给卫将军?」
「可惜,卫将军已得此人多年,却不能用。」郤正摇头叹息。
「他还活着吗?我这就下山去请他!」

郤正猴眼圆睁,露齿而笑:「嵇姑娘说话算话,此人正是妳那茂子啊!他完美地融合了汉魏,立志让这两国的善人丶明白人联合起来,压制日益狂妄的恶人丶庸俗人,重建治世!妳看,光一个茂子,差不多就终结了两国的战争,这不是安天下嘛?我劝妳看开些,妳想追随卫将军,追求天下长治久安,很简单的!」郤正振臂高呼:「生些小茂子,派到吴国丶胡人那里去,数十年後天下自然太平!」

怎麽突然冒出这一句?可恶!

「他不够资格评等!他这样消灭战争太恶心丶太没良心!他对不起卫将军!」

师娘开怀大笑:「哇哈哈,我隐居三十年就收一个徒儿,郤令先竟想哄她下山?」

「岂敢!只是忍不住逗弄这小俩口!」郤正狂笑失声,整个人歪瘫在地!

他们还笑得出来?为什麽不痛骂这个无心无肺之人?

「师娘应与他断绝母子关系!他是诸葛氏千古罪人!」
「唉呀,姑娘一激动,犯了第二等人的毛病。」
「别分等了,徒儿换个观点……」师娘正要解释,观外突然传来一声低沉浑厚的问候:

「诸位相得甚欢。介意多一人?」

师娘一听,顿时收起开朗笑容,回归优雅的仙女形象;郤正挺胸危坐,又似顽皮的猴子遇见手握皮鞭的主人……
这嵇萦是怎么跟诸葛茂闹翻的啊?我咋就给MISS掉了呢?
 
这嵇萦是怎么跟诸葛茂闹翻的啊?我咋就给MISS掉了呢?
謝謝,看來我讓她跑得太快了。看怎麼回去加幾筆。
3-30 一開始提到嵇縈懷疑有內奸,接下來北地王劉諶自殺之後就爆料了,她跑去青城山。
接下來茂子、小玉貼出鄧艾的報書一開始也有提到。
 
这嵇萦是怎么跟诸葛茂闹翻的啊?我咋就给MISS掉了呢?
如果您直接上主站看,我可能發現了原因:嵇縈在祖廟爆料那一段話的顏色錯了,變成諸葛茂的綠色。
現在已經更正為藍色。
 
配乐:三国志 V:桃天之地 by 服部隆之.mp3

(二)

观外铁甲森森,护卫分列左右,青袍大将跨进门槛,威武庄重--久违了,大将军姜维!

「居士。秘书令也在!还有嵇姑娘!」

我真怀念这清朗中夹带糙哑的嗓音。姜维一见是我,脸上一贯的坚定严肃忽然消失,还剩柔情关怀。我继承了他的兵法笔记,成为小玉身边的「智将」,却辜负了他的厚望--全军覆没,以至亡国。一夜,小玉在朝真观告诉我,她已杀到邓艾面前,只差一剑便能取他性命,结束绵竹之战丶保全汉室,却被一个赏千金的无名魏卒一箭射倒。我气得全身颤抖,眼泪沾湿了小玉肩头。

我恨。

我恨一只微不足道的羽箭左右了天下大势,害死多少王佐之臣,成就多少暴发匹夫。为什麽总是他们得势?就因为他们是卫将军丶是竹林七贤的千倍丶万倍?我逃离魏国,他们又不远千里追杀而来,贪婪丶骄傲地吞没这最後一片净土。我无力阻止。

君子已死,小人得志,而嵇萦这没出息的,竟躲在深山道观里,毫无作为,终老一生?

「大将军,万分抱歉,死罪!」我伏地认错,像个犯了军法的伏诛罪犯。马谡失街亭而伏法,失了国家,怎能自辩无罪?

忽然一只粗壮的大手扶起我:「是我失期未至,与妳无关。汉军只晚了半日进江油;涪城丶绵竹之战中,汉军阵法调度都占优势。妳已尽力。」

我不敢抬头,泪水滴在茶盅边:「我没有尽力!我没陪卫将军战到最後,更该随小玉杀进邓艾中军!只须再添一人之力,便能杀掉邓艾!」

「但妳活下来了。」姜维坐在我身边,轻拍我的背,就像父亲安慰悲泣的女儿:「妳还年轻。不断修己精进,可为大事。」

擦去眼泪,抬头一瞧,姜维比十月剑门关看见又苍白许多,神采消退。英雄的馀生正飞快流逝。

「居士丶秘书令有所不知,嵇姑娘连破邓艾三阵,我愿拜她为师!」
大将军见我又哭出来,好言安慰,郤正客气地乾笑几声,而师娘面无表情。

姜维仍不放弃:「再过几年,锺会都不是妳对手!」
「他从来就不是我对手。」

姜维放声大笑,我有些耳鸣,道观屋檐上积雪滑下一大片。郤正跟着鄙笑锺会:「多行不义必自毙,我等姑且待之。」

但师娘依然不笑,彷佛一尊木像:「欣见大将军上青城山清谈论道。据说锺会喜谈玄学,怎麽没来?」

「怎能玷污道观圣地?」姜维正色回答。
「大将军久居鲍鱼之肆,就不怕玷污?」师娘不假思索。

「汉室颓倾,日夜不忘,降锺会仅是权宜。此次上山,恳求居士指点迷津。」
大将军庄重恭敬,就地行了师生之礼。

师娘脸色一沉:「道观是修心养性之处,大将军请勿提起俗事。」

怎麽把复兴汉室当成俗事?幸好姜维面无愠色,不以为忤。
日上三竿,师娘索性闭目养神,观内一片沉寂,只听见屋檐融雪打在地上。

师娘是诸葛丞相之女,而大将军又是丞相的传人,她为何如此冷淡?
或许她们是老熟人,说话冲撞只为嘻闹?不像。
难道她们过去结了仇?师娘挺有度量,应该不至於。
莫非她们曾经暧昧……始乱终弃,因爱生恨?《诗经》不是有句:「寤寐无爲,涕泗滂沱」?我要是抱着自己睡觉三十年就变这样了……

「良药苦於口而利於病。」郤正打破沉默:「大将军守身持正,缓缓改变锺会丶众魏将,谋苍生之富足丶教化丶智慧,便是复兴汉室最佳药方。」

「感谢赐教。」姜维朝郤正恭敬作揖:「实不相瞒,一个半月以来,我与锺会丶涪城魏将格格不入。中原人久习於乱世,在下奴颜媚骨,在上不可一世,锱铢计较,睚眦必报,积重难返。小事可忍,但违心丶违法,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得不发,却常遭魏国将校反唇讥笑,妄言世间本无高下是非,仅有利益与冲突。汉臣迂腐守缺,自取灭亡。我等区区降将宾客,言论未足轻重。而魏人中不明事理者,常恨汉将入骨。」

郤正摇头叹息,正要喝茶,先敬大将军一盅。
苦了姜维丶小玉,成了鱼乾铺里两株芝兰,龙游浅水,虎落平原。

我忍不住开口:「师娘,容我大胆插嘴。小玉必定让魏将气哭的。」
「那是她的选择,她的磨练。」

这娘怎麽当的?
「师娘,小玉是妳的女儿啊!妳的锦囊妙计这麽多,也给大将军一个多好?」
「青城山大门敞开,随时欢迎大将军领汉将上山修道。」

这哪有欢迎的热忱?姜维与小玉哪里像隐者?
不行,我得再说两句!

「都是自己人,师娘为何如此冷漠?当年诸葛丞相隐居隆中,先帝请他出山,复兴汉室。诸葛丞相为汉室奉献一生,收了大将军为徒,大将军又继承诸葛丞相遗志,同样为汉室奉献一生。师娘既然继承了诸葛丞相的血脉与明智,虽不为汉室奉献一生,偶尔为大将军出谋画策,不也是美事?」

师娘凶狠地瞪了我一眼,随即又恢复冷淡:「没徒儿的事了。妳回房忙去吧。」

「怎能没有我的事?我继承了大将军的兵法阵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我也差点为汉室奉献一生了,师娘何必矜持?」
「兵者,不祥之器!」师娘语气激动。
「师娘,计谋分战场里丶战场外,复兴汉室不必动兵,我们一起做大将军的军师,如何?」
「安天下者,民师;乱天下者,军师!」白羽扇「啪」一声摔在地上。没见过诸葛果这麽生气。

「啊呀。」郤正一对圆眼转动:「嵇姑娘,方才我口渴,一壶茶喝乾了,妳领我去火灶房,再烧一壶热茶给大将军丶居士。」

老猴子没等我答应,起身便走,让客人烧水总是不敬,再说他未必找得到灶房。
灶房在尾殿,靠近丈人山绝壁。我在前领路,只见诸道观香烟缭绕,又听郤正赞叹青城山岩洞幽深,深潭恬静,清静无为,外修内炼,自然快活,何必成仙。

说到成仙,我给郤正讲了个故事。火灶房相当宽敞,共有小灶七丶八个。但原本就一个大灶,道姑闲着没事就下厨,谁也不听谁。争吵不修。师娘提议分大灶为小灶,反对声音不小,说当年张道陵丶张天师在青城山建观丶又在这灶房里羽化登仙,一切设置不宜更动。传闻是,近百年前某个严寒冬日,张天师紧闭门窗,升灶下厨,许久没有动静。徒儿开门进来,只见他倒在地上,手中陶碗还有饭菜,遍体肌肤樱红通透,已经羽化升天,差不多就倒在我现在站的地方。师娘却说大灶害了张天师,甚为不祥。道姑这才一致同意分灶,自此相安无事。

郤正呵呵大笑,拆开一捆乾柴,扔进灶里,一阵「劈劈啪啪」响。

「师娘怎麽这麽大脾气?」
「哎呀,妳活到那年纪就明白了。」
「什麽?」

「嗯……我是指姑娘一片好意,居士必然明白。」老猴子黯然低头:「可惜啊,大将军要复兴的汉室,不是嵇姑娘丶卫将军要复兴的汉室。妳纵使当了大将军的军师,也帮不上。」

「怎麽说?」
「姑娘心中的复兴汉室是什麽?」

旧茶叶没捞乾净,懒了,直接扔把新的进去。

「唤起意志坚定的志士,追求天下为公,万世太平,世代传承,永不放弃。」
「哦?」郤正拱手作揖:「以人为本啊?高见。但大将军心中的复兴汉室不一样。」

「那是怎样的?」
「妳猜?」
「我十六岁多,大将军六十多岁,我怎麽看得透他?」
郤正嘿笑数声:「大将军说妳连邓艾都能看透,妳认识大将军这麽久,还不了解他?不急,坐着慢慢想。」

老猴子提着木桶,去外头打井水了。一阵阵刺骨寒风吹上脚,我索性脱了木屐,坐在地上,两腿平伸在灶前取暖。火势不够,又拿脚趾夹了几条树枝扔进去。

小时候住在云台山上,冬天冷,我的脚踩进雪里麻了,也是这麽伸腿,晾在爹打铁的砖炉前面。

爹恨死了魏国官场,宁可打铁,躲着他们。大将军讨厌锺会那些魏将,我理解他的痛苦。
他何必投降锺会?要是我就带兵回成都,投降邓艾。但大将军与邓艾是棋逢对手的宿敌,手上兵力又是邓艾的十倍,也很难忍下这口气吧。

对了,锺会兵多将广,大将军想利用锺会光复汉室。
但锺会对汉室一点感情也没有。当然,这小人对魏国丶对司马昭也没什麽感情。

所以说,如果锺会与司马昭翻脸,搞不好就会投向「汉室」这边?
掌握了大军,复国也不是妄想。

「想到了吗?」郤正倒出井水,注满陶壶,架在灶上。

「大将军在等锺会与司马昭反目成仇,好拉拢锺会复国?」
「不错!」老猴子抚掌而笑:「但他不愿再等下去。」

我「啊」一声,恍然大悟,大将军无法让锺会与魏将喜欢上「迂腐守缺」的汉室精神,这才来求计。

「但锺会这人绝对靠不住。」
「原来姑娘还看得透锺会呀?先前成都不战而降,旧臣气馁,军民志丧,再谈复国,何其容易。」郤正突然压低了声音,笑得诡异:「大将军甚得军心,他自立称帝还容易些呢。」

我知道他说笑,索性接下去:「对了!师娘是诸葛丞相之女,也得到民心支持。如果师娘丶大将军拼作一对,虽然老了些,仍有相当号招力!」
老猴子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秘书令同是明白人,何不试试自己的能力?做个萧何丶陈平什麽的?」

郤正一听,却像梁柱一般站直了,连连拱手:「岂敢!姑娘千方百计,要请隐士出山,我本已出仕,今後量力而为。我若要替大将军出计,便是请锺会上表,推荐大将军持节守边,好歹吸纳丶蔽护一班汉臣。可惜,替司马昭打仗,离大将军心中的复兴汉室也太远了。」

「你劝我师娘出山嘛。」
「妳师娘绝顶聪明,她若下青城山,或许真能中兴汉室,但接下来的事肯定避免不了。」

我明白了。她不希望看见战争丶千万百姓死亡,而且好人丶明白人死得更快。

「难怪她说军师乱天下。」
「那是气话。诸葛丞相曾任军师将军,不至於吧?」
「军师也分贤与不肖。」我挺直腰杆。

眼看水沸,郤正随手抓来一只陶碗,先给自己倒了,盘坐於地:「我先留在这里品茶,瞻仰张天师。姑娘送茶回去,最好忍着不开口。妳总归年轻气盛,偶尔思虑不周。」

什麽思虑不周,臭老猴子。
我拎着热茶往回走,近了师娘厢房,听见里头正说话,一时好奇心起,轻手蹑脚,躲在墙後偷听:

「季汉君臣丶魏国将兵仍在益州,而锺会丶邓艾内部不睦,魏将彼此猜忌。严冬将过,君臣北归,只怕良机易逝。」这是大将军的声音。

「军民涣散,贤良折损,何必复兴空壳?」
「两川志士尚多,何言空壳?浊世翻滚,受辱沉沦,若得汉室再兴,远近依附,旋即壮大。」

大将军总是给人希望,可惜事情往往不这麽顺利。

要真这麽顺利,应该放眼统一天下。姜维说服邓艾丶锺会,三人联合差不多二十万大军,反攻司马昭易如反掌。但这怎麽可能呢?先说邓艾丶锺会不睦。而邓艾父子口口声声推崇晋公父子大恩,简直像走狗忠於主人一般,极难说服。再说邓艾兵力不足锺会的十分之一,作用也不大。所以眼下之计,应是拉拢锺会,除去邓艾。

「你就甘愿做枝长矛,只知进攻冲锋?」忽然师娘抬高嗓子。
「是,做长矛丶刀剑,馀生奋斗不懈,直至摧折。」
「你是汉臣之首,不是兵器!身为决策人,你得全盘考虑,做最困难的决定。复兴汉室,得再牺牲多少人?」
「吏民沉沦,世代颓废,又得牺牲多少人?长痛不如短痛。只望居士赐教,尽量减少死伤。」

是啊,怎麽减少死伤?邓艾人再少,也有五丶六千人。除非趁他睡觉,半夜绑走……
他的部将丶护卫不会阻拦吗?也只有司马昭的亲信有这本事。邓艾丶锺会身边都有不少吧。

魏人彼此不信任,司马昭让邓艾丶锺会各自持节,就是希望他们彼此牵制,深怕他们独当一面,轻易谋反。
一旦解决了邓艾,锺会独大於益州,司马昭肯定不放心,锺会与司马昭反目也是顺水推舟。
锺会若反,就只能帮大将军「复兴汉室」了。当然那贱人更可能自立为帝,到时候再想办法解决他。

打败邓艾丶锺会,这不正是我期待的吗?
辅佐成都军太窝囊,若能替姜维出谋划策,随天下英雄而辅之,学习精进,大展所长,岂不是天下智囊的荣幸与梦想?

「你精力大不如往昔,张丶廖丶董将军年事更高,谁还接下去主持复国?」
「蒋斌兄弟丶郤正皆一时俊杰,王含丶柳隐皆难得将材,还有令女丶嵇姑娘丶居士。」
「他们离你还差得远。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论可为,只知应为。我追随丞相父子,复兴汉室,不知其他。」

如此真男子汉,师娘怎麽对他这麽冷淡!

「你复兴的未必是汉室!你明知锺会利用汉将!」
「请居士出计,对付锺会,只要复兴汉室,我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到头来,你只追求一个慷慨壮烈的结局?一个配得上姜维的结局?」师娘的声音又颤抖了。

「不敢。我从不认为自己配得上什麽,我的智虑远不及丞相丶居士。但我明白,有一份无比重大的责任正落在自己肩上。我也知道,天下有今日的制度丶道德,是多少人的牺牲奉献换来的。文明火光微弱,如今传到姜维手上。我只是尽自己渺小的本份,追随丞相与古今圣贤,竭心尽力。希望後人稍微被我们的奋斗感动,重拾火炬,继承我们的信念与精神,勇者无惧。」

我想起爹的遗言,原来天下志士的信念都是相通的。
正要擦眼泪,忽然室内一阵脚步声传来,我急忙隐身侧墙。

「望居士若回心转意。」姜维跨出门槛,大步走了,一班护卫尾随其後。

我真想冲上去叫住大将军,请他带我下山;但师娘有活命之恩,好歹也教了我许多道理,不告而别未免太过份。
得编个理由下山去……

厢房里师娘眼眶泛红,勉强喝了两口新茶。
我猜,师娘不帮大将军,是心疼他,不愿他粉身碎骨。三十年前,她这麽送走自己的父亲,三十年後,她又失去亲弟弟。

「师娘……嗯……从前是否错过一段姻缘?」
「别瞎猜!」师娘差点又把羽扇拍在地上:「道姑最喜欢传这些。」

「不不,我怕自己错过姻缘……嗯,方才师娘与秘书令劝我原谅……茂子。我恨他背叛汉室,但转念一想,其实他也帮过汉室丶救过自己几次。他不告诉我实情,是怕我泄露消息,害了他性命。我俩都是魏人,彼此不信任……也合乎常理。」

我努力挤出这段话,似乎挺有道理。

「师娘,我下山去,找他谈谈好吗?」
师娘轻叹口气:「妳想做的事,谁拦得住?妳心里若有师娘,就尽快回来。我还有很多教训传给妳。」
「晓得!多谢!」我连连叩首,当初拜师都没这麽激动。

一个半月,我在青城山学到什麽?不是《孙子》,也不是《太平清领书》,就是听师娘说教。

师娘说,修道就是修性。但在心如止水之前,我要替大将军丶卫将军丶替所有奋斗牺牲的汉将汉军讨回公道!
但愿大将军多活几年,撑到汉室中兴,撑到打败邓艾丶锺会丶司马昭!
 
配乐:三国志 V:桃天之地 by 服部隆之.mp3

(二)

观外铁甲森森,护卫分列左右,青袍大将跨进门槛,威武庄重--久违了,大将军姜维!

「居士。秘书令也在!还有嵇姑娘!」

我真怀念这清朗中夹带糙哑的嗓音。姜维一见是我,脸上一贯的坚定严肃忽然消失,还剩柔情关怀。我继承了他的兵法笔记,成为小玉身边的「智将」,却辜负了他的厚望--全军覆没,以至亡国。一夜,小玉在朝真观告诉我,她已杀到邓艾面前,只差一剑便能取他性命,结束绵竹之战丶保全汉室,却被一个赏千金的无名魏卒一箭射倒。我气得全身颤抖,眼泪沾湿了小玉肩头。

我恨。

我恨一只微不足道的羽箭左右了天下大势,害死多少王佐之臣,成就多少暴发匹夫。为什麽总是他们得势?就因为他们是卫将军丶是竹林七贤的千倍丶万倍?我逃离魏国,他们又不远千里追杀而来,贪婪丶骄傲地吞没这最後一片净土。我无力阻止。

君子已死,小人得志,而嵇萦这没出息的,竟躲在深山道观里,毫无作为,终老一生?

「大将军,万分抱歉,死罪!」我伏地认错,像个犯了军法的伏诛罪犯。马谡失街亭而伏法,失了国家,怎能自辩无罪?

忽然一只粗壮的大手扶起我:「是我失期未至,与妳无关。汉军只晚了半日进江油;涪城丶绵竹之战中,汉军阵法调度都占优势。妳已尽力。」

我不敢抬头,泪水滴在茶盅边:「我没有尽力!我没陪卫将军战到最後,更该随小玉杀进邓艾中军!只须再添一人之力,便能杀掉邓艾!」

「但妳活下来了。」姜维坐在我身边,轻拍我的背,就像父亲安慰悲泣的女儿:「妳还年轻。不断修己精进,可为大事。」

擦去眼泪,抬头一瞧,姜维比十月剑门关看见又苍白许多,神采消退。英雄的馀生正飞快流逝。

「居士丶秘书令有所不知,嵇姑娘连破邓艾三阵,我愿拜她为师!」
大将军见我又哭出来,好言安慰,郤正客气地乾笑几声,而师娘面无表情。

姜维仍不放弃:「再过几年,锺会都不是妳对手!」
「他从来就不是我对手。」

姜维放声大笑,我有些耳鸣,道观屋檐上积雪滑下一大片。郤正跟着鄙笑锺会:「多行不义必自毙,我等姑且待之。」

但师娘依然不笑,彷佛一尊木像:「欣见大将军上青城山清谈论道。据说锺会喜谈玄学,怎麽没来?」

「怎能玷污道观圣地?」姜维正色回答。
「大将军久居鲍鱼之肆,就不怕玷污?」师娘不假思索。

「汉室颓倾,日夜不忘,降锺会仅是权宜。此次上山,恳求居士指点迷津。」
大将军庄重恭敬,就地行了师生之礼。

师娘脸色一沉:「道观是修心养性之处,大将军请勿提起俗事。」

怎麽把复兴汉室当成俗事?幸好姜维面无愠色,不以为忤。
日上三竿,师娘索性闭目养神,观内一片沉寂,只听见屋檐融雪打在地上。

师娘是诸葛丞相之女,而大将军又是丞相的传人,她为何如此冷淡?
或许她们是老熟人,说话冲撞只为嘻闹?不像。
难道她们过去结了仇?师娘挺有度量,应该不至於。
莫非她们曾经暧昧……始乱终弃,因爱生恨?《诗经》不是有句:「寤寐无爲,涕泗滂沱」?我要是抱着自己睡觉三十年就变这样了……

「良药苦於口而利於病。」郤正打破沉默:「大将军守身持正,缓缓改变锺会丶众魏将,谋苍生之富足丶教化丶智慧,便是复兴汉室最佳药方。」

「感谢赐教。」姜维朝郤正恭敬作揖:「实不相瞒,一个半月以来,我与锺会丶涪城魏将格格不入。中原人久习於乱世,在下奴颜媚骨,在上不可一世,锱铢计较,睚眦必报,积重难返。小事可忍,但违心丶违法,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得不发,却常遭魏国将校反唇讥笑,妄言世间本无高下是非,仅有利益与冲突。汉臣迂腐守缺,自取灭亡。我等区区降将宾客,言论未足轻重。而魏人中不明事理者,常恨汉将入骨。」

郤正摇头叹息,正要喝茶,先敬大将军一盅。
苦了姜维丶小玉,成了鱼乾铺里两株芝兰,龙游浅水,虎落平原。

我忍不住开口:「师娘,容我大胆插嘴。小玉必定让魏将气哭的。」
「那是她的选择,她的磨练。」

这娘怎麽当的?
「师娘,小玉是妳的女儿啊!妳的锦囊妙计这麽多,也给大将军一个多好?」
「青城山大门敞开,随时欢迎大将军领汉将上山修道。」

这哪有欢迎的热忱?姜维与小玉哪里像隐者?
不行,我得再说两句!

「都是自己人,师娘为何如此冷漠?当年诸葛丞相隐居隆中,先帝请他出山,复兴汉室。诸葛丞相为汉室奉献一生,收了大将军为徒,大将军又继承诸葛丞相遗志,同样为汉室奉献一生。师娘既然继承了诸葛丞相的血脉与明智,虽不为汉室奉献一生,偶尔为大将军出谋画策,不也是美事?」

师娘凶狠地瞪了我一眼,随即又恢复冷淡:「没徒儿的事了。妳回房忙去吧。」

「怎能没有我的事?我继承了大将军的兵法阵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我也差点为汉室奉献一生了,师娘何必矜持?」
「兵者,不祥之器!」师娘语气激动。
「师娘,计谋分战场里丶战场外,复兴汉室不必动兵,我们一起做大将军的军师,如何?」
「安天下者,民师;乱天下者,军师!」白羽扇「啪」一声摔在地上。没见过诸葛果这麽生气。

「啊呀。」郤正一对圆眼转动:「嵇姑娘,方才我口渴,一壶茶喝乾了,妳领我去火灶房,再烧一壶热茶给大将军丶居士。」

老猴子没等我答应,起身便走,让客人烧水总是不敬,再说他未必找得到灶房。
灶房在尾殿,靠近丈人山绝壁。我在前领路,只见诸道观香烟缭绕,又听郤正赞叹青城山岩洞幽深,深潭恬静,清静无为,外修内炼,自然快活,何必成仙。

说到成仙,我给郤正讲了个故事。火灶房相当宽敞,共有小灶七丶八个。但原本就一个大灶,道姑闲着没事就下厨,谁也不听谁。争吵不修。师娘提议分大灶为小灶,反对声音不小,说当年张道陵丶张天师在青城山建观丶又在这灶房里羽化登仙,一切设置不宜更动。传闻是,近百年前某个严寒冬日,张天师紧闭门窗,升灶下厨,许久没有动静。徒儿开门进来,只见他倒在地上,手中陶碗还有饭菜,遍体肌肤樱红通透,已经羽化升天,差不多就倒在我现在站的地方。师娘却说大灶害了张天师,甚为不祥。道姑这才一致同意分灶,自此相安无事。

郤正呵呵大笑,拆开一捆乾柴,扔进灶里,一阵「劈劈啪啪」响。

「师娘怎麽这麽大脾气?」
「哎呀,妳活到那年纪就明白了。」
「什麽?」

「嗯……我是指姑娘一片好意,居士必然明白。」老猴子黯然低头:「可惜啊,大将军要复兴的汉室,不是嵇姑娘丶卫将军要复兴的汉室。妳纵使当了大将军的军师,也帮不上。」

「怎麽说?」
「姑娘心中的复兴汉室是什麽?」

旧茶叶没捞乾净,懒了,直接扔把新的进去。

「唤起意志坚定的志士,追求天下为公,万世太平,世代传承,永不放弃。」
「哦?」郤正拱手作揖:「以人为本啊?高见。但大将军心中的复兴汉室不一样。」

「那是怎样的?」
「妳猜?」
「我十六岁多,大将军六十多岁,我怎麽看得透他?」
郤正嘿笑数声:「大将军说妳连邓艾都能看透,妳认识大将军这麽久,还不了解他?不急,坐着慢慢想。」

老猴子提着木桶,去外头打井水了。一阵阵刺骨寒风吹上脚,我索性脱了木屐,坐在地上,两腿平伸在灶前取暖。火势不够,又拿脚趾夹了几条树枝扔进去。

小时候住在云台山上,冬天冷,我的脚踩进雪里麻了,也是这麽伸腿,晾在爹打铁的砖炉前面。

爹恨死了魏国官场,宁可打铁,躲着他们。大将军讨厌锺会那些魏将,我理解他的痛苦。
他何必投降锺会?要是我就带兵回成都,投降邓艾。但大将军与邓艾是棋逢对手的宿敌,手上兵力又是邓艾的十倍,也很难忍下这口气吧。

对了,锺会兵多将广,大将军想利用锺会光复汉室。
但锺会对汉室一点感情也没有。当然,这小人对魏国丶对司马昭也没什麽感情。

所以说,如果锺会与司马昭翻脸,搞不好就会投向「汉室」这边?
掌握了大军,复国也不是妄想。

「想到了吗?」郤正倒出井水,注满陶壶,架在灶上。

「大将军在等锺会与司马昭反目成仇,好拉拢锺会复国?」
「不错!」老猴子抚掌而笑:「但他不愿再等下去。」

我「啊」一声,恍然大悟,大将军无法让锺会与魏将喜欢上「迂腐守缺」的汉室精神,这才来求计。

「但锺会这人绝对靠不住。」
「原来姑娘还看得透锺会呀?先前成都不战而降,旧臣气馁,军民志丧,再谈复国,何其容易。」郤正突然压低了声音,笑得诡异:「大将军甚得军心,他自立称帝还容易些呢。」

我知道他说笑,索性接下去:「对了!师娘是诸葛丞相之女,也得到民心支持。如果师娘丶大将军拼作一对,虽然老了些,仍有相当号招力!」
老猴子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秘书令同是明白人,何不试试自己的能力?做个萧何丶陈平什麽的?」

郤正一听,却像梁柱一般站直了,连连拱手:「岂敢!姑娘千方百计,要请隐士出山,我本已出仕,今後量力而为。我若要替大将军出计,便是请锺会上表,推荐大将军持节守边,好歹吸纳丶蔽护一班汉臣。可惜,替司马昭打仗,离大将军心中的复兴汉室也太远了。」

「你劝我师娘出山嘛。」
「妳师娘绝顶聪明,她若下青城山,或许真能中兴汉室,但接下来的事肯定避免不了。」

我明白了。她不希望看见战争丶千万百姓死亡,而且好人丶明白人死得更快。

「难怪她说军师乱天下。」
「那是气话。诸葛丞相曾任军师将军,不至於吧?」
「军师也分贤与不肖。」我挺直腰杆。

眼看水沸,郤正随手抓来一只陶碗,先给自己倒了,盘坐於地:「我先留在这里品茶,瞻仰张天师。姑娘送茶回去,最好忍着不开口。妳总归年轻气盛,偶尔思虑不周。」

什麽思虑不周,臭老猴子。
我拎着热茶往回走,近了师娘厢房,听见里头正说话,一时好奇心起,轻手蹑脚,躲在墙後偷听:

「季汉君臣丶魏国将兵仍在益州,而锺会丶邓艾内部不睦,魏将彼此猜忌。严冬将过,君臣北归,只怕良机易逝。」这是大将军的声音。

「军民涣散,贤良折损,何必复兴空壳?」
「两川志士尚多,何言空壳?浊世翻滚,受辱沉沦,若得汉室再兴,远近依附,旋即壮大。」

大将军总是给人希望,可惜事情往往不这麽顺利。

要真这麽顺利,应该放眼统一天下。姜维说服邓艾丶锺会,三人联合差不多二十万大军,反攻司马昭易如反掌。但这怎麽可能呢?先说邓艾丶锺会不睦。而邓艾父子口口声声推崇晋公父子大恩,简直像走狗忠於主人一般,极难说服。再说邓艾兵力不足锺会的十分之一,作用也不大。所以眼下之计,应是拉拢锺会,除去邓艾。

「你就甘愿做枝长矛,只知进攻冲锋?」忽然师娘抬高嗓子。
「是,做长矛丶刀剑,馀生奋斗不懈,直至摧折。」
「你是汉臣之首,不是兵器!身为决策人,你得全盘考虑,做最困难的决定。复兴汉室,得再牺牲多少人?」
「吏民沉沦,世代颓废,又得牺牲多少人?长痛不如短痛。只望居士赐教,尽量减少死伤。」

是啊,怎麽减少死伤?邓艾人再少,也有五丶六千人。除非趁他睡觉,半夜绑走……
他的部将丶护卫不会阻拦吗?也只有司马昭的亲信有这本事。邓艾丶锺会身边都有不少吧。

魏人彼此不信任,司马昭让邓艾丶锺会各自持节,就是希望他们彼此牵制,深怕他们独当一面,轻易谋反。
一旦解决了邓艾,锺会独大於益州,司马昭肯定不放心,锺会与司马昭反目也是顺水推舟。
锺会若反,就只能帮大将军「复兴汉室」了。当然那贱人更可能自立为帝,到时候再想办法解决他。

打败邓艾丶锺会,这不正是我期待的吗?
辅佐成都军太窝囊,若能替姜维出谋划策,随天下英雄而辅之,学习精进,大展所长,岂不是天下智囊的荣幸与梦想?

「你精力大不如往昔,张丶廖丶董将军年事更高,谁还接下去主持复国?」
「蒋斌兄弟丶郤正皆一时俊杰,王含丶柳隐皆难得将材,还有令女丶嵇姑娘丶居士。」
「他们离你还差得远。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论可为,只知应为。我追随丞相父子,复兴汉室,不知其他。」

如此真男子汉,师娘怎麽对他这麽冷淡!

「你复兴的未必是汉室!你明知锺会利用汉将!」
「请居士出计,对付锺会,只要复兴汉室,我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到头来,你只追求一个慷慨壮烈的结局?一个配得上姜维的结局?」师娘的声音又颤抖了。

「不敢。我从不认为自己配得上什麽,我的智虑远不及丞相丶居士。但我明白,有一份无比重大的责任正落在自己肩上。我也知道,天下有今日的制度丶道德,是多少人的牺牲奉献换来的。文明火光微弱,如今传到姜维手上。我只是尽自己渺小的本份,追随丞相与古今圣贤,竭心尽力。希望後人稍微被我们的奋斗感动,重拾火炬,继承我们的信念与精神,勇者无惧。」

我想起爹的遗言,原来天下志士的信念都是相通的。
正要擦眼泪,忽然室内一阵脚步声传来,我急忙隐身侧墙。

「望居士若回心转意。」姜维跨出门槛,大步走了,一班护卫尾随其後。

我真想冲上去叫住大将军,请他带我下山;但师娘有活命之恩,好歹也教了我许多道理,不告而别未免太过份。
得编个理由下山去……

厢房里师娘眼眶泛红,勉强喝了两口新茶。
我猜,师娘不帮大将军,是心疼他,不愿他粉身碎骨。三十年前,她这麽送走自己的父亲,三十年後,她又失去亲弟弟。

「师娘……嗯……从前是否错过一段姻缘?」
「别瞎猜!」师娘差点又把羽扇拍在地上:「道姑最喜欢传这些。」

「不不,我怕自己错过姻缘……嗯,方才师娘与秘书令劝我原谅……茂子。我恨他背叛汉室,但转念一想,其实他也帮过汉室丶救过自己几次。他不告诉我实情,是怕我泄露消息,害了他性命。我俩都是魏人,彼此不信任……也合乎常理。」

我努力挤出这段话,似乎挺有道理。

「师娘,我下山去,找他谈谈好吗?」
师娘轻叹口气:「妳想做的事,谁拦得住?妳心里若有师娘,就尽快回来。我还有很多教训传给妳。」
「晓得!多谢!」我连连叩首,当初拜师都没这麽激动。

一个半月,我在青城山学到什麽?不是《孙子》,也不是《太平清领书》,就是听师娘说教。

师娘说,修道就是修性。但在心如止水之前,我要替大将军丶卫将军丶替所有奋斗牺牲的汉将汉军讨回公道!
但愿大将军多活几年,撑到汉室中兴,撑到打败邓艾丶锺会丶司马昭!
八卦,八卦,原来师娘还有这么许多心思....呵呵,其实我觉得她拿把白扇子特傻...
师娘30岁,姜维多大年纪啊...
 
八卦,八卦,原来师娘还有这么许多心思....呵呵,其实我觉得她拿把白扇子特傻...
师娘30岁,姜维多大年纪啊...
謝謝~~ 故事裡諸葛果生於 217 年 (263-17+1 = 47,嵇縈說她年近五十),234 年諸葛亮過世,她開始隱居。姜維大她 15 歲。
金城武在赤壁電影裡(諸葛亮)回答梁朝偉(周瑜):扇扇子可以幫助冷靜。
雖然觀眾紛紛表示要痛扁編劇,故事裡諸葛果、李密的扇子也差不多是這樣的鎮靜功能,
一看見扇子就知道是(需要)冷靜的軍師,預防大腦過熱,判斷失誤。與圍棋手吸氧類似。
站在故事的需要上,因為諸葛果平常表情鎮定,挺沒趣的,就用扇的動作增加一些臉上沒有的情緒。
ac_fan.png
 
最后编辑:
謝謝~~ 故事裡諸葛果生於 217 年 (263-17+1 = 47,嵇縈說她年近五十),234 年諸葛亮過世,她開始隱居。姜維大她 15 歲。
金城武在赤壁電影裡(諸葛亮)回答梁朝偉(周瑜):扇扇子可以幫助冷靜。
雖然觀眾紛紛表示要痛扁編劇,故事裡諸葛果、李密的扇子也差不多是這樣的鎮靜功能,
一看見扇子就知道是(需要)冷靜的軍師,預防大腦過熱,判斷失誤。與圍棋手吸氧類似。
站在故事的需要上,因為諸葛果平常表情鎮定,挺沒趣的,就用扇的動作增加一些臉上沒有的情緒。
ac_fan.png
道姑应该拿个佛尘什么的,没事还可以掸掸灰尘,赶赶苍蝇...
 
道姑应该拿个佛尘什么的,没事还可以掸掸灰尘,赶赶苍蝇...
這個主意好。百度這麼說:

麈是一种大鹿。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的行向。"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某些外国帝王和总统手持的"权杖",起显示身份的作用。那是不能随便交与他人,特别是交与侍从代为掌管的。而"拂尘",则是侍女一类人侍候主人时拿的东西,这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嵇縈在魏國待過,應該知道清談人喜歡拿麈尾。而季漢人愛拿羽扇,是因為他們懷念諸葛亮 (那是諸葛亮的標準造型)。
我想故事最後會引進麈尾,當作一個漢魏融合的象徵。目前還沒到那一步,所以先等等。
 
配乐:Valkyria Chronicles - Empty Loneliness by 崎元 仁.mp3

(三)

躺在蓬松的卧榻上,我心神不安,彻夜难眠。
我忍不住怀念卫将军诸葛瞻。他家卧榻硬似岩石,但每次畅谈至深夜,总睡得特别香。

邓艾一片好意,分给我二层巨宅的东厢房。这屋子摆设豪华,堪称内宫,厢房之大,可比十人共寝军帐。
我随手一抓,披上一件绵软狐裘,起身走动。

墙上挂了面半人高的长镜,铜面透亮,金凤飞舞於彩漆云朵间。
我很久没这麽清楚看着自己,二十四丶五岁,倒像个中年人。

「砰。」我差点踢翻地上一个瓶子,急忙弯身去扶,原来是个青瓷神兽瓶。它右边是个黄釉龙壶丶左边是个青釉镂空香薰丶再下去是座鼓吹兵马俑……不知是前任屋主来不及带走,还是新任主人收礼不及,分我一些。我找不到地方摆,全排在墙边算了。

我提起青瓷瓶,神兽张牙舞爪,口含圆珠,嘴毛都一根根刻出来,手艺精细,不敢怠慢,又小心放下它,深怕掰断神兽一颗牙丶一根毫毛。我用惯了陶罐,缺角破损都心疼,何况是这宝物。

墙角还有个不起眼的小木盒,一打开,空的,但有个隐密的夹层。也许它里头曾经装着金镯银钗丶西域宝石项炼,又或许像我一样,放些零碎铜钱,攒够了串成一贯。
厢房所有宝物里头,我最喜欢这个空木盒,简单朴素。
那位我曾叫「母亲」的人送我一个罗绮锦囊,我把锦囊装进木盒,温情配上真诚。

紧握着朴素的木盒,我心头一阵温暖。不幸,心安理得丶俯仰无愧的自在已经离我太遥远。

他们对我这麽好,我却害得他们家破人亡。
我对不住季汉千千万万人,我捣毁了他们的理想。
天地之大,就邓茂最混蛋。为什麽我还活着?为什麽我不一头撞死?

「咚!」我使劲一头撞在铜镜上,疼得很。顺便照镜子,没破皮流血。

外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身形娇小的长者探头进来--
「邓茂,你怎麽啦?」邓艾手握金莲烛台,白须明亮。

「邓伯伯,我没事。」撞得太轻,死不了。
我自叹不改怯懦本性,连想死都这麽窝囊。

「明日大过年,一清早得在广场接受百官团拜,还有件重要大事!你再休息一时辰?」

「睡不着。对不起,吵醒邓伯伯。」
「没吵醒。年纪大就是起得早,等坐轿子再打瞌睡。」

邓艾大步走来,一屁股坐在软榻上,满意地拍拍垫子:「邓茂,你说,太尉该自称什麽?」

「本太尉?」
「不不……」邓艾使劲摇头:「那得有许多太尉。但太尉丶司徒丶司空位列三公,皆是天下无双。」
「既然三公一共三位……本公?」
「我只是县侯,可不能自称本公,晋公才能这麽说。」邓艾以手拖腮,陷入沉思。

太尉名为武官之首,位极人臣,事实上还差一步。真正位极人臣的,正等着走进太庙。
而下面这些「人臣之臣」期待魏帝禅让,至少不再为自己究竟是魏将还是晋将而尴尬。

禅让究竟是什麽?谯周老拿季汉天子的名讳预言:刘禅「禅让」出汉室是天注定的。
当季汉天子决定投降,他承认自己的平庸,期待别人比他更适合治理天下,又期待汉臣进入魏室,为苍生谋福。

我尊敬这位禅让的天子,或许因为是我劝他这麽干的。
而魏国天子曹髦不认为司马昭比他适合治理天下。他挑战司马昭,还没出皇宫就被杀掉。

真正的禅让叫投降归命,假的禅让人人心里明白,却不说破;说破的人就是找死。
天下人为什麽不再被真实的朴素丶诚恳感动?我摸着木盒,收进怀中。

「邓茂,你学问不错,替我解个老梦。发兵前做的梦。」
「好的。」

就挑好的说吧,哄哄老人家。

「我梦到自己坐山顶上,身边有流水。」
「哦,这……山顶怎会有流水?」

邓艾看着房顶的松柏雕饰:「对呀……是下雨吗?就说我旁边是悬崖飞瀑吧,气派些。怎解?」

「我瞎猜……邓伯伯身居高处,怕一脚没踩稳,像瀑布流水一样掉下去。大人物的烦恼。」
我本想加一句:要「须戒骄戒躁」,却又不愿忤逆老人,怕他动怒。混熟一些再直说吧。

邓艾哈哈大笑:「言简意赅,有理!比爰护军解的有意思多了!」
护军爰邵随军出征,我认识。他笑起来皱眉眯眼,不知究竟是喜是怒。绵竹之战他身负七创,竟救活了。

「爰护军怎麽解这梦?」
「山上有水,他想到《易经》里头的『水山蹇』卦。说什麽征西南必然得胜,但东北人道穷,回不去了。臭小子,竟出此不吉之言!」邓艾摇头。

易经我不熟,总觉得没意思。对『水山蹇』唯一的印象,是「君子反身修德」这句。

「邓伯伯,『蹇』卦的意思似乎是:君子遇到困难,一条路走不通了,便修身养性,换条路走。」

「这样解好。位极人臣,再走一步不是招惹杀身之祸嘛!怕掉下去,必须修德精进。」邓艾双手撑榻,奋力起身,左右舒展筋骨:「有时想啊,我站得这麽高,固然是努力得来的,但运气也实在挺好。」

「怎麽说?」

邓艾弯腰,搬起地上瓶瓶罐罐,依大小高矮排列:「十月偷渡阴平的时候,从摩天岭翻下去死了这麽多人,怎麽我就没事呢?江油城,马邈这麽快投降,魏军只早了汉军半日,若晚到半日,我们一进城,不就是笼中之鸟,插翅难飞?涪城之西,我军败象已露,汉军只须破坏浮桥,六千多人不就被逼得泅渡冰水?绵竹以东,幸亏後军入夜前即时赶到,否则我等死无葬身之地!我还差点被你义妹一剑穿心!还有,姜维进军一向迅速,偏偏这一次迟迟不到,大雪封山,岂不是天意?」

我随着邓艾回忆那一个半月,运气的确不错。阴平发兵三万,最後只剩七千。四个里头死掉三个。

「邓伯伯有全蜀之功,好事做得多,因此天赐福份。」
我不仅忘恩负义,还善巧便佞,近似黄皓,又比他更可恶。我又想一头撞死在铜镜上了。

邓艾乐得大笑:「你嘴这麽甜,必须送进朝廷!但你得小心做好事。邓伯伯活了七十岁,见过一些完美无缺的好人,但他们多不得善终。世道险恶呀,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好人死到临头还不知权变,枪来了挺身而出,箭来了也不弯腰,自然活不成。譬如绵竹关一战,汉军阵脚都松动了,理应当机立断,斩杀逃亡士卒,但他们毫无动作,於是越逃越多,终成败局。而当妳那义妹杀进阵来,我临机一动,放声大喊:『别怕射到自己人!杀蜀将的赏千金!』这传出去挺不光彩,对吧。但不那样喊,我就活不到今天了。」

当时小玉朝他杀去,他叫「别怕射自己人」,不是要抬轿军士被射成刺猬吗?他们害怕也是必然的。
「如果他们抬着邓伯伯一起逃,未必不能活下来。」这句话已到嘴边,但我碍着邓艾面子,忍着没说,只是连连点头。
我又有什麽资格去追求真实?我也是这虚伪世道的帮凶。

邓艾走到铜镜前,挤眉弄眼:「但奇怪啊?那些固执的善人往往被後世追捧,名流千古,虽死犹生;而善於机变的智者,虽然活下来,反而被人骂得遗臭万年。老实说,我怕自己被後人骂成那样。如今我功名已得,老命一条,也不怕死,何妨择善固执,以德服人,名德双收?」邓艾以袖拭镜:「将『邓艾』二字擦得透亮,不留遗憾!」

如果这句话是卫将军诸葛瞻说的,我大概要反胃呕吐,感慨大奸似忠。但邓艾出身贫寒,别人读圣贤书,他研习兵法,才有今日。临老想到「择善固执」已经十分不易。卫将军原谅黄皓,为何我不原谅邓艾?邓艾比我伟大多了。

「咚咚。」邓艾轻敲铜镜,若有所悟,粗糙的手掌摸上我微肿的前额:「邓茂啊,你救了很多人,得为这事自豪一生。如果成都不这麽快投降,各路援军到了,便轮到我们全军覆没。你也救了我丶救了自己啊!」

「但我也害了许多人。」
「两国打仗嘛,你帮一边,自然害了另一边。乱世里,你得加入赢的那一边,确保自己活下来。」
「打赢丶活下来就是一切吗?」
「当然不是,要有理想!」邓艾双手叉腰:「做人怎能没理想!」

我还以为邓艾没有理想。

「邓伯伯的理想是什麽?」

「扬眉吐气,功成名就!让後人一提到邓艾,都要肃然起敬,回忆起他的毕生奋斗丶不世奇功,叫那些世家大族再也不敢瞧不起穷百姓!如今朝廷诏书已下,等我回到洛阳,便正式加封太尉!当然,也得感谢你九年来的努力。你邓伯伯绝不会亏待你。」

「感谢。恭喜邓伯伯的理想实现!」我努力挤出笑容。

「於是我又有了下一个理想。随我来!」

我自软榻上挣扎起身,随邓艾进了书房,面对面坐定。书房有三口一人高的红漆木柜,收藏着一卷卷翻烂的兵书,都是邓艾的宝贝。
我对兵法却没兴趣,不曾借阅。

邓艾放下金莲烛台,几案上摊开一本奏章:「我已上表朝廷丶晋公。这是副本。你看看如何。」

「夫兵贵势,先以声夺其势,後加以实兵逼迫,则敌不攻自破。大军平蜀,吴人震恐,众论今乃席卷乘吴之时,但大举之後,将士疲劳,仍须修整,不可再动,且徐缓之。可留陇右健卒二万,蜀兵二万,冶铁造舟,煮盐屯田,以为军农之用。顺流而下,舟船最为紧要。待军农齐备,然後遣使入吴,告以利害,吴必归化,不征而定。」

原来邓艾的新理想是军农并进,预备平吴。前面挺好,但後头「遣使入吴,告以利害」太奇怪。吴主孙休颇有作为,会这麽容易放弃吗?江东也有姜维丶诸葛瞻这样的人物,譬如陆逊之子陆抗。

「怎样?是不是好计?」
「当然。不过遣使入吴,这……我们派去绵竹关的使节不是没回来?」
邓艾摇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绵竹关那次算蜀国人器量狭小。欲收蜀人丶吴人之心,劝降使节必不可少。」

劝一个大国投降,再厉害的舌辩之士也难逃一死吧?

邓艾见我眉目消沉,似乎猜出我的心思:「呵,才舍不得派你去!邓茂,说来你或许不信,我在你身上学到一件事:『全国为上』,『攻心为上』,这些兵法书里都有,我一直以为,那些只是骗迂腐儒生的道理。但你却告诉我攻心丶全国都不是谎话丶它确实可行!如今我已实现诺言,善待蜀主,降臣一律封赏,还能安吴人之心!你再看这个。」

邓艾再摊开一本奏章:

「若即刻送刘禅至洛阳,吴人必以为流徙,心生芥蒂,不易劝化。当今宜厚待刘禅,以示孙休,安巴蜀士民,以招远人,至来年秋冬,军农已备,吴亦可平。艾以为,可封刘禅为扶风王,以蜀之府库资财赐之,供其左右旧臣。昔董卓於郿县建坞,为之宫舍。今宜使刘禅於蜀郡建董卓坞,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诸县,以显归命天朝之宠。再开徐州广陵丶青州城阳二郡,以待吴人陆海来归,畏威怀德,望风而从。」

「怎麽样?不错吧。」邓艾一脸得意。

头一次,我想伸出手,轻拍老头邓艾的背,告诉他:「望风而从?太尉已至从心之年,竟如小儿一般天真?『董卓坞』传至吴国,只怕是幽禁蜀主的酷刑大牢,他在里头终日以泪洗面,不忘复国呢。而天下人无论贤愚,总归自以为是,极难劝化。真要让吴国自知不敌而畏威,自惭形秽而怀德,远在魏国大吵大叫是没用的,必须由吴国内部下手。邓伯伯乾脆派我去吴国吧。」

派我去吴国?不不,那可不行。我痛恨欺骗丶背叛。我不希望任何人当细作。
但除此之外,又怎麽「不战而屈人之兵」?
季汉已灭,吴亡指日可待,一场大战无可避免。如果派遣细作是避免数十万人生死拼杀的唯一办法,邓茂是否该再接一次丧尽天良的任务?

「邓伯伯,你派我去吴国吧,给我十年,我试着说服吴国君臣,帮邓伯伯实现理想。」
「啊呀,你当细作太可惜了。」邓艾摇头:「东吴势衰,早晚必灭,何必让你去冒险。再说你不是有婚约吗?邓伯伯等着做媒主婚呢。」

对啊。我几乎忘了那银铃般的笑声,那股清淡的梨花香……
回到洛阳,我一定得找她。她八成已经嫁人生子,总得有个交待,送上祝福。

「万分感谢。平吴之後,邓伯伯还有什麽理想,我能帮忙实现?」

「问得好!自然是南征北讨,开疆扩土。这比平吴的功绩还大!」
「匈奴丶鲜卑全都打败了呢?」
「再打更外头的胡人。天下之大,总有地方打。」
「全打完了呢?」
邓艾一脸不耐烦,频频摇头:「不可能!本朝不比前汉,远没那个军力。」
「假设全打完了,邓伯伯最终的理想是什麽?」
「最终的理想?」

「就是先前说的,立功立德,百世流芳!」邓艾豪爽大笑。

百世流芳,我想邓艾可以做到。他的出身丶理想与天下绝大多数人相同,他是绝大多数人的榜样。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老想到立德,这样也够了吧。

「邓茂,你的理想是什麽?盍言尔志?」
我可不能在邓艾面前炫耀:「我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小玉已被他嘲笑「迂腐」。

「我……想学胡语。替邓伯伯不战而屈胡兵。」
我是该一头撞死,这种奉承话都说得出来!但若真那样也是好事。

邓艾却乐得直拍我的背:「一回洛阳,邓伯伯收你为义子,推荐你在朝廷任官!」
那不必了。我罪孽深重,走在成都路上都有人吐口水。还是躲起来吧。

「感谢。但我想学蜀国光禄大夫谯允南,拒不出仕。」

「为汉室守节?」邓艾摇头叹气:「你都二十多岁了,别学孩子任性。做人不是自己想做什麽就行的!你自命清高,学那竹林七贤对吧?行不通的!锺会丶贾充丶荀勖这样的小人,你骗过的诸葛绪,还有我以前的仇家才不会放过你,诬告你刻意与朝廷做对,破坏国家团结,不忠不孝,内通吴国!你口才好,得在朝廷里多担待,替我们邓家挡住这些小人的攻击!还有,妳义妹是个将材,人又长得标致,你等她气消了,得拉她出来拜将领军,或者嫁个妥当的亲家。人在官场,要懂得经营关系,同舟共济……」

邓艾滔滔不绝,我连连点头,右耳进,左耳出。

我本以为汉臣北上,可以改变魏国,但魏国之大,远超过自己想像。九品中正本意不错,要制止黄皓这样的庸俗官吏举荐臭味相投的小黄皓,繁衍不息;却又保证了门阀世族的官运。我唯一能做的,竟是替邓太尉--这个新兴豪门的利益奋斗,拉帮结亲?

这不正是黄皓做的事嘛!原来整个魏室丶将来的晋室都是能生育的黄皓!

随便遇见个人,都说同舟共济,我挑中一艘大船,便是误上贼船!
密密麻麻的连环战船驶来,彷佛赤壁之战!东南风何在?我怎样才烧了这些腐烂到内心的连环战船?

卫将军丶舅舅,我对不起你,我阻断了季汉改革之路……
忽然,我想起诸葛瞻常说的一句话,心中一阵温暖。

我深吸一口气,准备挨骂:「邓伯伯,你说的我都明白。我愿意维护邓家的实力与名望,但我自认有更好的办法。我要经营关系,专找一群情投意合的志士仁人,一点一滴改变天下。」

只听「噗嗤」一声,邓艾鼻孔与嘴巴同时出气:「唉,邓艾啊,你还年轻,不怪你。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远大的梦想,长大後明白自己卑微的实力,就知道妥协了。」

「量力而为,却非不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邓艾叹口气:「好吧,你有这志向,也是邓家之福。乐观其成!就是别把邓太尉改小了!」

我连连拜谢,感激邓艾的诚恳支持。
不觉天色已亮,邓忠起身,一见我与邓艾交谈甚欢,情同父子,面露不悦。
我自然不与他争夺爵位或家产,他尽管全拿去。

想这邓忠运气也不错,被小玉宝剑扎进手臂,弩箭射进肚子,三番两次坠马,人家折颈断头,他还好端端站着。
邓忠做了什麽好事,才有此福报?不,我才不信天人感应。好事做再多,只不过心安理得,夜夜安眠。

只不过,那对我已是奢侈。

邓艾与邓忠出门筹备大事,相期於日中丶太学广场。
我空坐豪宅一角,在一片寂静冷清中倚墙沉思。

如果能避免数十万人伤亡,要我重操旧业,折磨自己的良心,倒也是值得的,但我绝不要再牺牲卫将军丶傅都督这样的好人。
他们不必等到老才立德,他们是天下的支柱。
所以我不能再当细作。

有什麽办法不必大兴兵马,不靠细作偷取机密,也能「全国为上」丶「攻心为上」?
学胡语,做使节,沟通胡人,避免战乱?

想着想着,我一不留心,竟打起瞌睡,猛然惊醒时,已近正午。
我心安了吗?还得跨出第一步。
 
最后编辑:
将诸葛茂的忍辱负重刻画的很好,处在诸葛茂的位置,心理上确实很纠结,良心上的自遣是不可避免的。
有点忘记前面是否有提到,诸葛瞻知道茂子是细作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