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原創長篇歷史寓言小說 《炎興》 (完)

配乐:Faure - Cantique de Jean Racine.mp3

(十九)

汉军六万七千,定於正月十八发兵,兵分三路,两路行金牛道北上至汉寿,我率众将与主力走大道,过阳安关城;护军蒋斌率军一万五千,走古阳平关小道,会於沔阳汉城之下。监军王含率军一万五千,先至巴西阆中,再行米仓道北上,过汉昌,兵向成固乐城。而锺会於成都统合十三万魏军,期於二月底会於汉中,三月自斜谷等多路北上。

身为汉臣,我理应乐见魏将自相残害,有利日後汉室复兴;但我既与锺会定约,又必须诚心辅佐。两相折衷,我直言正谏,却点到为止。我走之後,只有任凭锺会处置胡烈与其馀魏将。

卫瓘就座後,深吸一口气,摀嘴吐出。

「伯玉为何迟归?」打从卫瓘回殿,锺会便一直瞪着他瞧。

「肠胃不适。」
「外头碰见了谁?」
卫瓘不住摇头:「没,谁也没碰见。」

锺会双眼微眨。我观察锺会已久,知他多疑,时常自眼神间流露出来。
方才杜预离席片刻,被锺会盘问,也是同样藉口。

酉时已过,夜深人静,锺会双目微红,众将已有倦意,理应宣布散席,各自安歇。但杜预才说要为锺会效命,而卫瓘一向深藏主见,锺会显然放不下心。莫非锺会要「软禁」我等於前殿,形影不离?

锺会之侄锺邕走向殿後石雕,点燃墙角一盏半人高的花树灯台。花树灯旁是一面彩纹板屏,金铜朱雀立於屏上,玄铁蟠龙托於屏下。
看见这板屏,我回忆起昨日午後。

「士季,请回答我最後一个问题。」
「请。」

「为何不做王佐之臣?」

锺会嘿笑数声,微微摇头:「伯约为何做大将军,不做尚书令?」

「将才凋零,强敌不灭,尽瘁鞠躬,舍我其谁。」

锺会鼓掌:「好理由!我亦是如此!」
我本以为锺会要揭露野心:「人生在世,何不登上天下极致,人间顶峰?」奇怪的是,锺会也自诩同样的使命。

锺会步向殿後,低头看着龙榻。龙榻是张带屏大床,两个四尺方榻合并,上铺彩绮锦绢三层,再置坐垫。

「诸葛孔明天下奇材,理应坐此龙床,可惜他不明天道。」
「天道为何?」

锺会弯身,俯摸锦绢:「王佐之材,人臣也;屡屡受制於律法丶名教丶庸主丶劲敌丶妒臣,是以四面楚歌,心力交瘁。英雄当吞吐宇宙,岂可为人下?诸葛孔明遇刘玄德父子,全权委任,是大幸也。我即使欲为魏相,司马子上却不愿为刘玄德。」锺会哼笑两声:「非不愿也,不知所谓也。」

锺会乍听有理。即使他愿为诸葛丞相,司马昭的确不算仁德宽厚丶也不信任他。
而锺会行事也远不及诸葛丞相公允,诡计多端,於是君臣彼此猜忌。

锺会见我神情有异,又道:「伯约,是他们先怕我,不把我当自己人看。」
「但士季先发制人,更进一步。」我指着锺会腰上宝剑。

「呵呵哈哈哈!」锺会仰面连声狂笑:「最好!最好我先发制人!世道纷乱,被动受制,便是自寻死路!不先发制人,落於被动,还剩多少胜算?蜀臣一而再,再而三犯同一个错误,还自以为坚守『正道』。前有汉儒『天人感应』邪说迷漫朝廷,後有五斗米教迷信盛行益州,还真信天地有情,善恶有报?掌权者决定谁得什麽报!命运得掌握在自己手上,岂能受制於天下狭隘小人!那样注定失败!」

锺会说完,要亲手搬开龙榻後的红漆板屏,三番用力,然而板屏厚重,分毫不动。

他出身魏晋名士,清谈成风,自然不谈善恶报应。我争战一生,也明白天地不仁,草木无情,人间纷乱,自求多福。我不信善恶有报,只想跟随丞相脚步--用丞相的话说,延续无数古圣先贤一点一滴累积的文明。这些文明,恰好与「善」有诸多雷同。今後,也许我要跟着锺会脚步;唯有如此,我才能终止沉沦世道,实现丞相丶汉室理想。若锺会真有汉高帝般的雄才大略,能识萧何清白丶顺从张良忠告丶容忍仇家雍齿,开创下一个四百年炎汉盛世,天子姓刘丶姓锺,我也不该强求。

但锺会肯定没有汉高帝的度量。我必须改变他。

「我愿与士季定下『君子之约』,争战天下,创建基业。我只有一个条件。」
锺会双目有神:「此话若出自卫伯玉之口,只怕是『恳赐一面免死金牌』!若出自伯约,别说一个条件,十个也成!」

「就一个:请接受我苦口良药丶逆耳忠言,体恤不如己者。」
「这可不只十个条件!」锺会大笑,依然点头同意。於是我与他合力搬开龙榻板屏,露出石墙飞龙浮雕。

龙榻已连夜撤去,板屏依旧竖立一旁,五人坐於龙榻之处,第六人锺邕终於点亮花树灯台,板屏前红烛二丶三十,分上中下三层,交相辉映,花树青白云纹相间,树座走兽陶俑各异其趣,讲究非常。在丞相主政年代,如此奢侈饰物必然深藏高阁,以免玩物丧志。

「我就弄不懂。」锺邕回座,阔步生风:「为何众将不欣然随司徒起兵,建立功名?」

杜预微笑眨眼,卫瓘消沉无语。

「因为无能。无能便缺乏自信,心生恐惧。」锺会回答。锺邕抿嘴点头。

锺会自视甚高,却也不无道理。先前他率二十万中原大军南征,气势如虹;如今局势逆转,攻守易势,即使锺会与我推算北军将材短缺,兵力丶补给不继,西南军胜算颇大,但魏将如胡烈却不见得明白。

忽然我想起一个办法规劝锺会,不滥杀魏将。

我直视锺会:「司徒才识卓越,自信充足,不惧众将不从。」

锺会斜眉不悦:「伯约又替他说情?我绝不怕他们,但千万别低估了人的求生意志,别等他们先发制人!」锺会一掌「啪!」拍在几案上:「不行,今夜必须动手!」

「司徒勿忧。」杜预和气拱手:「将兵皆已安寝,有事可待天明。宫殿良宵,名士齐聚,一生能碰上几回?何不清议畅谈?来,请伯约兄点题;上天下地,纵古贯今,花鸟禽兽,玄虚缥缈,随意。」

方才我不劝还好,一劝反而令锺会心生恐惧,担心软禁魏将先发制人。而杜预倒有机变之巧,我该配合他分散锺会心神。
平日我事务烦忙,总嫌清谈虚耗时光。谈玄虚缥缈,不如谈国政大事。

「好,主题是:开创天下长治久安之基业,是否应注重善恶分际。」

杜预一听,双目紧闭,若有不忍。看来我又再一次提醒锺会杀胡烈。锺会对此似乎早有定论,我无法影响他。

「好!就谈它!」锺会抖擞精神:「古谚道:『成大事者不居小节』。圣明之主洞悉天道,深明善恶无凭,全为人定,於日理万机之中,必有取舍,两害相权取其轻。」

杜预微笑点头:「司徒天纵英明,奈何与贾公闾丶荀公曾立论相似?」

锺会一听,嗤之以鼻:「哼,短浅小人,目光如豆,纵有锱铢取舍,何足道哉?汉室亡於固守儒学,愚昧不化;魏室衰於唯才是举,显贵失德,圣明之主借鉴前车,必不重蹈覆辙。」

「敢问司徒,圣明之主当以何治天下?」杜预又问。

锺会得意冷笑:「善恶道德不能约束君主,但教喻人民尚可,因人民资质愚鲁,判断失准,进退失据,若效仿圣明之主,离经叛道,仅为一己之私欲,必然害人害己,众叛亲离,悔不当初。因此百姓须以教条丶刑律层层约束。」

「哦,司徒提起法律。」杜预眯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圣明天子犯法,应当如何?」

我早知杜预绝非简单人物,谈笑间,接连与锺会针锋相对。那一贯的笑容下不知藏有多少心机。

「呵呵。」锺会振奋起身,站到众将身前,直指杜预:「元凯欲陷我於非法?律法乃小人之准绳,而大人见识卓越,远超其时,甘犯天下不韪。大人犯法,不必同罪;而大人不犯法,亦可能有重罪。圣明之主必须审查时势,制定新律,沙汰旧法,自须凌驾律法。岂可为区区繁文末节自捆手脚?元凯岂不见商君当世英才,秦孝公病危,欲传位於他,他推辞不受,旋及因功高而震新主,作法自毙,车裂惨死?不受大位,不能自免於法,商君接连两次大错,安能免祸!」

锺会提起公孙鞅,他重战尚武的变法奠定了秦国制度,终於攻灭六国。
的确,若公孙鞅接受秦孝公传位,或许便能免於杀身之祸。

「圣明之主不守法,如何服众?」杜预追问。
「以超凡之才智,过人之见识,静时洞察机先,动时雷霆万钧,於是万民景仰钦服,奉为神明。」
「岂有将凡人奉为神明之理?」

「哈哈,哈哈哈!」锺会仰面狂笑:「元凯久居京兆名士之间,故不知太上老君丶西王母本为何人。百姓因无能而恐惧,因恐惧而信畏神明,化人为神,不足为奇。」

杜预轻声长叹,不再反驳。
的确,当百姓将圣明之主奉为神明,神明自然凌驾人间的法律丶道德。
方才锺会屡屡用「圣明之主」比喻自己,但我不认为他做得到。他也会犯错。我应劝他虚怀纳谏。

「司徒,即使百姓奉凡人为圣明神祇,但真正圣明之主只活在传说中。圣贤亦会犯错。」

「伯约言必称诸葛丞相,敢问诸葛丞相可曾犯错?」
「当然。因此他遍访贤能,动辄请教,损益得失,从善如流。若丞相自比为司徒口中『圣明之主』,只怕已犯过累累。」

锺会摇头喟叹:「可惜!蜀相太过谨慎,因小失大,因全名而失全局!智者千虑,仅有一失,圣明之偶尔犯过,瑕不掩瑜。至於凡人百姓不知天高地厚,妄言圣明之主累累犯过,实乃语冰夏虫,愚者千虑一得,绝不在此。」

也许锺会当真天纵英明,纵观全局,不计较保全名节。而他也应致力圣贤教化,使百姓不再愚闇。

「司徒,百姓愚鲁,为何不经营教化?有所理想丶追求?」我问。
「伯约兄问得好。」另一边杜预点头。

「伯约所问,奈何与小人贾公闾丶荀公曾相似?」锺会举起宝剑,指向大殿正门:「北方急於恢复名教,首重孝道,但成效有限,百姓只是嘴上应付。教化百姓,自是动听,事实上百姓只能教,不能化。试看,天下共主只有一人,但圣明之主丶才德兼备者或有十人,彼此争夺权位,或降伏丶或败死丶隐遁。圣明十人之下,又有一百王佐之臣,虽不能统御天下,亦有勇有谋,忠勤国事,位至显贵,福泽一世。王佐再下,有一千能人贤士,求道问理,广智增慧,或为郡守将校丶或为山林隐逸。再下,有一万追求道德之善良儒生,信仰良善,坚守正道,可为郎署丶干吏丶军侯,忠勤公干。再下,有十万庸碌俗人,汲汲营利,攀连显贵,不辨是非,但凭人情,只可为书佐小吏丶伍什之长。再下,百万丶千万百姓朝不保夕,命贱如豚犬,只知累积田产丶财富,但求熬过荒年丶盗匪劫掠。伯约谈理想丶追求,於百万中人之中,有几人能听懂?」

「民智不开,正显教化重要。」我回答。

锺会连连摇头:「伯约必须认清真相。天下凡人愚蠢至极,如邓士载之流狂妄骄矜丶器量短浅;如魏丶蜀两国百姓彼此仇视丶一丘之貉;如天下人迷信神祇,妄言正道丶优越自夸,幻想奖赏,魂魄升天,永生不死。愚人处世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鼓吹战争如儿戏,视彼此如妖魔;盲从随众,追求权威,不问真相,只见表面,醉生梦死,因循茍且,意志薄弱,覆辙重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劣无可救药。」

杜预乾咳两声:「如此正说明要教化。」

锺会面露不悦:「我愿与伯约丶元凯打睹,天下再过千年丶万年亦是如此。人的才智丶寿命有限,好不容易得道,须臾人死灯灭,子女又是一个个轻妄蠢材,重新来过。若自恃圣明,为何不亲登大位,遍寻王佐之材,甘受士人尊为正统,以性命维护子孙?诸葛思远眼高过顶,却不能制一小臣黄皓,亦不能制愚顽百姓,因此身死沙场;劝伯约丶元凯认清世道,别心存幻想!若不愿做圣明之主,便为王佐之材,当世名将,圣明之主求之不得,奉为上宾!」

锺会说得兴高采烈,满脸通红。

杜预作揖再问:「司徒,身为王佐之将,如邓士载,尊从圣明君王,平定海内,扩土四方,争战不休?」

「元凯有何不效法卫青丶霍去病成就汉武大功?」
「先诈力,後仁义,对於王佐之将丶边疆之国,似乎诈力永无止息。」
「若不愿意,就内调做王佐之臣,同样奉为上宾。」

杜预微笑不答。

锺会不愧中原名士之首,言辞锋利,立论不破。若我自诩王佐之将,为何锺会不能自命为圣明之主?
如他所说,野心帝王超凡出世,凌驾律法丶道德;而愚闇百姓不可数计,夏虫不可语冰。
而王佐丶贤能丶忠义之臣夹在中间,不断奋斗丶失败,长此轮回,永无止息,自称世道漫漫黑夜,原来正是人间常态。

我只有一个疑问:难道诸葛丞相天下奇材,就没想过作圣明之主?
难道诸葛丞相像商君一样连犯大错?不,锺会想得到的,丞相必定也想得到。

姜伯约区区夏虫,自知无能,唯有将凡人丞相奉如神明。
依丞相的话,圣贤建立的文明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不能妥协,不能垮下。
我们是自愿的失败者,只因我们不愿重覆前人百试不爽的成功,因为那样的成功,要让文明付出惨痛的代价。
即使再过千丶万年,我们也要走在这条路上,直至百姓教化,天下大治。。

我仍应尽力监督锺会,如果可能,一点一滴改变他。
但我又不禁怀疑,若锺会真被我改变,也许他又当不了汉高帝,而像我们一样「注定失败」,这岂不是害了他?但至少我们未将天下推回野蛮洪荒。

锺会归座不久,忽然殿外黑影晃动,一名瘦小武将踩红毡飞步入殿,倾刻立於九阶之下,这是锺会亲信丶帐下督丘建。丘建後头两名护卫上殿,抱着青瓷兽尊丶拖着红漆托盘,漆盘上是六个玉石酒杯,晶莹橙黄。锺会一个眼神,锺邕下阶,接过酒瓶丶漆盘。

「司徒。宫内众将饥饿,口出怨言。」丘建低头。
「哼,瞧这些没出息的。」锺会转头看我:「伯约,你想要教化人,何不对他们试试?」

原来锺会没替软禁的魏将预备饭菜,从早上饿到深夜。
圣明之主,为何不以仁义感化众人?

丘建顿首禀告:「末将乞请派数十亲兵出城,令城外灶营备齐粥饭,带回城中。」

忽然锺会双目微眨:「让亲兵入内宫灶房做饭便是。何必绕路费事?快去张罗。」

丘建脸色大变,呆立原地。

「啊呀,不好!」杜预神色痛苦:「方才我用了内宫粥饭,闹肚子,片刻又要出去。卫伯玉不是也肠胃不适?」

方才清议正酣,卫瓘一言不发,闭目养神,忽被杜预提及,乍然惊醒,一脸茫然。

「不好,我也用了内宫饭菜。」锺邕与夏侯咸纷纷学杜预揉起肚子。

丘建支吾言语:「或许是水土不服。还是末将派人出城好。宫中牙门将以上有几人,便派几个。」

锺会叹气摇头:「你等一个个舍近求远,能否认清现实?人多口杂,易节外生枝。若怕宫中饮食不洁,丘督只挑一个信得过的亲兵通报,以绳索放下城墙,城外亲兵备了饭菜,再以绳索拉上城墙便是,别开城门。饭菜丶酒肉带来前殿,我自有主张。去吧。」

「是,是。」丘建唯诺退出。

丘建出了殿门,锺会举起玉杯,与众将敬酒:「懂得利用人心,方能成功。凡人忘恩负义,却也恩仇不分。等饿急了,托名粮官疏漏,我再赏赐酒食,他们便懂得感恩戴德。人不必与天道对抗,与人对抗即可。」

锺会果然是曹操这样的人,利用人性,似乎无往不利。而姜伯约正被他利用,七万汉军出兵在即,为他攻城略地。
他真能听我劝?我不知道。

酒过一巡,众人谈笑,锺会忽然放下玉杯:「不妥。丘建识人不清,或有差池。必须再找个信得过的人盘查。」

「我去!」杜预迫不及待起身。

锺会双眼圆睁,直视杜预:「元凯腹痛在前,丘建请命在後,二人一搭一唱,其中可有隐情?请坐。」

被锺会这麽一说,杜预忽然不能言语,面无人色。
“天下凡人愚蠢至极,如邓士载之流狂妄骄矜丶器量短浅;如魏丶蜀两国百姓彼此仇视丶一丘之貉;如天下人迷信神祇,妄言正道丶优越自夸,幻想奖赏,魂魄升天,永生不死。愚人处世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鼓吹战争如儿戏,视彼此如妖魔;盲从随众,追求权威,不问真相,只见表面,醉生梦死,因循茍且,意志薄弱,覆辙重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劣无可救药。”
这样的民众不正是统治者“教化”出来的结果吗,“醉生梦死,不问真相,盲目从众,追求权威”的民众更容易被统治,无论谁当上统治者都会希望多教化出一些愚民顺民的。人人都明心见性,都独立思考了,统治者就该喝西北风了。
 
这样的民众不正是统治者“教化”出来的结果吗,“醉生梦死,不问真相,盲目从众,追求权威”的民众更容易被统治,无论谁当上统治者都会希望多教化出一些愚民顺民的。人人都明心见性,都独立思考了,统治者就该喝西北风了。
謝謝:這或許要從商鞅變法談起:"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客觀來說,商鞅變法讓秦國贏了,是成功的改革。當然它有很多好思想在裡頭,但不能不說它是愚民主義的。
它本質上是把秦國人民當成軍國主義的動物來馴服。今後我在導讀時會讓嵇康與嵇縈提到(那個點蠟蠋的人的故事)。

以炎興(姜維)的話說,很多事就是"遠"與"近"的取捨。
如果跟據"目前"的人民素質來做最大的利益優化,那麼愚民政策的確是最"聰明"、最好的選擇了。

但我覺得"把人民變笨比較好統治"比較難說通,因為按常理,哪個統治者不希望自己的人民有出息。
商鞅、鍾會、天朝這樣的統制者也不是故意把人民變笨 (雖然他們的做法有那樣的後果),
而是很現實地看清楚了目前人民的素質,客觀的情況,並且做出了理論上最佳的判斷。
當"聰明的人"對廣大無產階級群眾喊出"打土豪分田地",在台灣對廣大的福建人後代喊出"中國豬,滾出去",
他們會勝利的,而且可能也不是打定了主意愚民,而是繼承老祖宗謀略的"大智慧",
或者是幾近於復仇式的激情,知識的限制,缺乏政治家型的人才等等。

昨日、今天很常見的國家、政府、公司"不道德"的行為,都是那個環境下相當優化的判斷,
天道就是讓他們勝利。他們勝利之後再來談仁義,輸出普世價值等等。
但小說希望寫出這一小群人默默傳承著 "文明" (遠離洪荒),是自願的"失敗者"。
他們一邊失敗,還要一邊承受上面"聖人"的摧殘,下面夏蟲的誤解,這樣的一種情懷。
 
最后编辑:
配乐:Clairvoyant by Two Steps from Hell.mp3

(二十)

月明星稀,乌鹊归巢。
传说慈乌反哺父母,日前田续蜡丸密信救我,我理当知恩图报。

内宫围守严密,更胜军营阵仗。田叔与胡烈被分在同一间厢房,锺会军见了丘建,抬起钺戟,让出通道。
若我能救胡烈,应也能救田续,一举两得。

「哼……就凭你?你有办法插翅飞出城去?」胡烈躺在卧榻上叹气。

「丘建如何叫锺会打开城门?」
「锺会智计超绝,满城尽是耳目,怎瞒得过他?」
「算了吧。忍气吞声,茍言残喘;冒险出头,死无葬地。不见今朝王买?」胡烈的丧气话一句接一句,我无法反驳。

田续与我坐在远离门窗的墙角。只听他轻声细语:「没听邓子茂说吗?忍气吞声与否,胡玄武都要倒楣,何不放手一搏?」

「我究竟做了什麽事对不住他?」
「怀璧其罪。你兄弟六人,五人在北方,怎能不防?」

「砰!」胡烈自卧榻上一跃而起,低声叫道:「欺人太甚,拼了!」
一阵翻柜倒柜,胡烈搜出宫人的笔墨砚台丶青竹简。

「竹简?你要邓子茂穿在身上作铠甲?」田续苦笑。

於是胡烈弃了竹简,手撕一截衣袖,垂涎滴於砚中,「嘎吱嘎吱」磨起墨来。

我藉口点灯,向户外卫士讨来火种;田续手持烛台,为胡烈照明。烛台是座陶制的小树,一枝主干,左右两道分枝,虽比不上邓艾豪宅中的三朵金莲贵重,却也小巧别致,正适合宫女使用。田续取下一只红烛,三盏烛台上只剩两只,光度尚可。

「胡玄武,你命在旦夕,语气如此平淡有何用?要危机,要愤怒,要求生的恐惧!」田续抱怨,胡烈又撕一截衣袖重写。
「不必父子情长!叫家中小名即可!简短!」
「字还嫌太大!重抄一次,字字只要一半大小!」

胡烈连弃三次草稿,咒骂连连,紫毫笔差点没扔到窗外,总算写就密信。密信是一串布条,巴掌般宽,手指般粗细,小隶如蛲虫扭曲,依稀可辨。但田续不让我细读,说是为了我好。他吹乾墨迹,紧紧卷起布条,顷刻预备妥当。

「保重。」田叔放下烛台,拍拍我肩头:「茂子保重,田叔这条老命也靠你了。」

若被锺会抓到,便是死路一条。分别两个月,相聚片刻,又要生离死别。
我说了一套遗言给小玉听,也该对田续聊表知遇之情。

「很荣幸与田叔共事。若战事持久,田叔是否与我重归本行?」

田续摇头:「诶,为了那些狗屁任务,为了混迹官场,人都做不好,何必?田叔活得累了,想隐遁山林,不问世事。」

「效法嵇康?」

田续一阵苦笑,拍拍圆凸小腹:「呵呵,田叔才小志短,肚无点墨,应该不必像嵇康遭锺会陷害。茂子你呢?」

「我想留下来奋斗。」
「帮锺会?」
「不特定帮哪一边,只是尽量使天下善人活过乱世。乱世结束之後,再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看能否改变什麽。」

田续连连点头称赞:「年轻长进,好!田叔认得不少官场中人,可以替你拉点关系,碰见麻烦事,尽管说一声。」

但我想改变的正好就是这个……

田续似乎读到我的心声,忽然笑得有些难堪:「啊呀,远的先不说。眼下你想救善人,最好救救姜维等一班蜀将。」

我一直害怕听见这个名字。
两个月来,我走在路上都要被成都百姓吐口水,更别说汉将有多讨厌我这个叛徒。而大将军姜维必定恨我入骨--我摧毁了他一生苦苦支撑的汉室。
但锺会成败与姜维有何关系?

「救姜维?」

「若锺会胜,姜维刚正忠勤,深受忠臣义士敬仰,必然动摇锺会威信。即使姜维并无反意,但锺会志在大位,龙榻之旁,岂容英杰安坐?若锺会败,十三万魏军深恨蜀将丶蜀人,只怕势单力孤。」

「蜀人讨厌魏人,因为他们说魏武父子窃国。但为什麽魏人也恨蜀人?」

「诶!」田续眼珠一滚:「仇国,这还用解释吗?你小时在洛阳,学堂里怎麽教的?」

我仔细回想:「呃……汉室腐败已极,大失人心,伟哉魏武顺应天时,纠集天下之众,开创新世。刘备妄称汉帝後裔,实乃招摇撞骗之无赖,昏庸无能,挟持百姓,屡战履败,负隅顽抗。凡我大魏男儿,誓言夺回西南,统一天下,解救益州同胞於水深火热之中。」

田叔满意微笑:「好孩子。你当年恨不恨蜀人?」

「我恨他们被刘备与蜀将骗了,又恨他们连年侵略我们。但我现在不那样想了。」
「你到蜀国住了快十年,自然不那样想。可你也晓得,姜维连年用兵,连蜀国百姓都不喜欢他,更别说两国连年交战,欠下十馀万血债,个个魏兵恨他入骨。」

「两国交战,都是各为其主吧。」

田续眉头一皱:「你父亲的事,你不恨姜维?」

一说起父亲,我忽然想起汉中都督傅佥,他的面貌极像父亲,性格也像。他信任我,但我害死了他。
我永远忘不掉他那绝望的眼神--当他发现原来我是魏国细作,纵身跃下关城城墙。
傅佥身为汉将,也杀了不少魏兵。但我凭什麽恨傅佥?我更该恨自己。而姜维与傅佥一样,是忠臣丶是好人。父亲也是。

「我不恨姜维。姜维像我父亲,刚正忠勤丶直言犯上丶憎恶小人。我尊敬他们。」

「看来令尊是个人物,可惜啊。那你总有恨的人嘛。你想想,有多难不再恨他就知道了。」
「我似乎没有恨的人。」

「别说大话。」田续细语轻声:「恨不恨锺会阴险?」
「不恨。他与魏武挺像的,还不近女色,更正派一些。」

「……恨不恨阳安关蒋舒,临阵投降?」
「他身兼宗族期望,好不容易儿子进成都太学,却在广场动乱上给打死了。万念俱灰,情有可原。」

「……恨不恨江油马邈?他儿子没被你们打死。」
「他儿子得罪了黄皓,惧怕黄皓报复。但马邈已经羞愤自裁,我自然不恨他。」

「……恨不恨黄皓误国?」
「黄皓不辨是非善恶,选入宫中成为掌权近侍,天子对他言听计从,自然把……千千万万我这样的人都弄上天了。」

「……恨不恨蜀汉天子昏庸,识人不清?」
「据说他小时候被摔在地上,撞坏脑子。他心地善良丶用人不疑丶毫无权力野心,甘愿让贤。他听我的话投降,我感谢他都来不及。」

「……恨不恨去年广场上,那些痛恨外来政权的益州人?」
「他们把一切的不满归咎於他们不懂的外来人,以仇敌相待。我不喜欢他们,但不恨他们。他们在广场外头也是善良的百姓,只是被群众激情冲昏头了。」

「啪!」田续一掌拍上他油亮的前额:「我服了你!但你活得这麽悲惨,肯定有恨的人!你到底恨谁?」

我恨谁?世上我只恨一个人。

「……我恨我自己。我背叛了喜爱我的人丶我喜爱的人。我总以为我能做得更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不必背叛任何一个人。但我不知道怎麽做。我似乎不能不背叛。唔,也许这样一来,我就不能恨自己。因为我不是不为,是不能也。」

田续拍拍我的背:「对对,原谅你自己。那是我们入错行,你首当其冲。对了,茂子刚刚说,那些痛恨外来人的益州人不懂外来人,一点也没错。他们眼界短浅,只想得到自己,不了解对方,於是盲目仇恨。同理,十几万魏军丶数百万魏人也只想得到自己,只想报父仇丶兄仇,把一切的不满推给心中的仇敌,他们当然痛恨姜维。」

姜维是雍州天水人,忠勤坚贞,戮力汉室,先被汉人当成外来人恨,现在又被真正的外来人当成汉人恨。
那反过来,会不会有个外来人被汉人当成自己人,又有个汉人被外来人当成自己人?这不就是拿着背叛当饭吃的诸葛茂吗?
难道只有背叛成性的人才能左右逢源地活下来?老天你瞎了眼?

我看向窗外的繁星--本就不是老天的眼睛。

「田叔,怎麽救姜维呢?」

田续耸耸肩:「田叔本非智谋之士,但你是。妙计你自己想。要田叔说,便是等蜀将有麻烦时,领军杀进去,救他们出来。」

我与田续相视苦笑。田续已经交出兵权,而我也不是武将材料,怎能带兵?

「皇城离北门好几里地。夜长梦多,你快去吧,别让丘建等你。」
「田叔保重。」

我惊觉夜色已深,深怕担误了与丘建会面,立刻拜辞了田续,出宫之前,又赶紧在厕房後头的辘轳井边取了新鲜井水,就着汲瓶大口灌下,冰凉透心肺,又飞步跑下白玉石阶。我怕锺会亲兵拦住盘问,甚至遇见汉将认出我来,便绕过广场与城内大道,一头钻进狭窄巷弄,行经木门深锁的後院,行经吠叫家犬,私语男女。我怕人起疑,专走阴暗墙下,靠屋檐丶砖墙遮蔽月光,脚步匆匆,踢翻杂物,踩进水坑,沾湿袜履。赶到北门时,丘建已经等在那里,背着一捆绳索。

「快,快。」丘建步伐轻快,引我上城墙。

微风吹不动条条白幡,远方二十万大军营火闪烁,辉映明月与漫天繁星。丘建与我将麻绳一端绑在女墙上,拉了拉绳套,确认紧了。城都墙高五丈,摔下去必然没命。

那也不一定,丘建被我打下阳安关十丈城墙都没事。老天的确没长眼,他正在帮我。

「站住!」远处一声吼,丘建与我都吓得跳起来。

「两个偷偷摸摸做什麽?」巡逻城墙的屯长怒气冲冲走来,身後一列重甲魏兵。

「帐下督丘建在此。奉司徒口喻,让这名亲兵传令给城外灶营,备齐饭菜。」
「怎麽不走大门?鬼鬼祟祟从城墙下去?」
「司徒有令,禁开城门。饭菜备妥,也要从城墙拉上来。」

屯长面露疑惑,丘建又出示青铜虎符,屯长取出自己的那一半,核对无误。

「但夏侯司马有令,任何人出城都必须搜身。」

丘建有些迟疑,以馀光瞧了我一眼。
若不让他搜,反而更起疑了。

「好,搜吧。」我高举双手,四个魏兵八只手立刻摸了上来,从小腿摸上大腿,肚子……

「什麽东西?」忽然一只手停在我的胸口。啊呀不好!

「拿出来!」魏军刀剑出窍,架住我脖子!

丘建脸色惨白,我无奈,只有掏出胸口木盒--平凡无奇丶朴素无华的小木盒。

屯长接过木盒,打开一瞧,眉头一眉:

「你带个空盒做什麽?」
「我……我喜欢这个盒子,不贵重,又实用。」

屯长在耳边摇了摇木盒,又在眼前仔细端详。我心里七上八下,这木盒有个小暗门,有贵重东西藏在里头,别被他发现了。

「不,这个木盒可疑,我留下。你下城去。」

「就是个普通盒子,还给他吧。」丘建催促。
「既然是普通盒子,何必如此看重?」屯长反驳。

「快还给他!否则我向司徒举报,你防碍军令!让你一辈子升不上军侯!」
「丘督别仗势欺人!我奉命执行军令!不还!」

丘建忽然一个低头侧身,行动矫健,手脚飞快,瞬间抢回木盒,抱在怀中,但屯长回抢,眼见丘建单手不敌双臂,忽然将木盒扔给我!

「快下城去!」

可恨我反应过慢,没接住木盒,只见它摔在地上,这一弹,竟掉下城墙去,「啪!」一声,木盒砸破在城内石板道上!
里头的暗门夹层也摔开了!完了完了……

我急急冲下城墙去捡,却被一名武将抢先弯腰拾起,武将身後还有好大一群军士。
定睛一瞧,这武将生得雄壮威武,青袍银甲,面色肃穆庄重,但比印象中苍白不少……

「大将军!」我不敢抬头。

「谏议大夫。」
姜维腰上系的,可不是小玉那把蒲元雄剑!我终究躲不掉姜维。他若要杀叛徒,拿汉天子御赐的宝剑倒也合适。

「你正是丘建信得过的亲兵?」
「……是。」
「这个木盒是你的?」
「……是。」

一阵鸡舌香气铺鼻。
姜维微微点头,自破损木盒中挑出罗绮香囊,打开锦囊,展开字条。

忽然姜维神色诡异,一脸茫然,好像触动了心事。

「这是你母亲写给你的?」
姜维是诸葛丞相高徒,常在左右,而养母在丞相死後才隐居,两人自然认识,姜维应该认得出养母笔迹。

「是。」

「人法自然?什麽意思?」

「意思是做人要打破世俗的规则,认清世间事物的本质,借鉴自然,」

姜维沉思片刻:「这指的是:『圣人茍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句话似曾相识,从前学堂教过。我还得仔细回想……
对了!商鞅变法,主张居大位者不必拘泥於礼教。在商鞅变法下,强秦化身一头战争猛兽,士卒争先求功,终於攻灭六国,一统天下。我身为细作,游走汉魏两国之间,不计较忠君爱国,与商鞅一样离经叛道。

「是。我认为,国家是世人所发明,本非自然。人若师法自然,便不必受限於传统的忠君爱国。」

「不。」姜维坚定摇头:「公孙鞅舍远求近,短视近利,取得一时胜利,却付出长远代价,暴秦之亡,不出二世。前朝文翁於成都立学堂,武皇帝令天下郡县皆立学校,注重教化,才是长久大计。洪荒时代,人类野蛮如禽兽,彼此攻伐,朝不保夕;後世制定律法丶提倡道德丶兴办教育丶终於一步步凝聚为部落丶方国丶大国,国内长治久安。文明成长,开花结果,是为国家。若否定国家,便否定了古圣先贤的努力,向蛮荒时代倒退,视人类为禽兽。」

姜维挺有道理。不忠君爱国,就是忠於自己丶自己的党羽,那便是蒋舒丶马邈丶黄皓与诸多魏将。那反而是退步。

「大将军,我否定国家,却不要退一步。我希望更进一步,追求国家间和睦,汉丶魏两国人不再彼此仇恨。」

姜维双目炯炯,我不敢直视。我猜他正在思考是不是该立即拔剑,杀了这个口若悬河的叛徒。

事实上,现在姜维帮着锺会,而我送消息出城去,与锺会过不去,又是一次背叛姜维。
我忽然回忆起阳安关城上,我亲眼看着傅佥跳下去的感觉。

要杀就杀,我不恨。

良久,姜维点头:「愿你理想成真。诸葛子茂,你志向高远,辩才无碍,绝不可能只在丘建底下做亲兵。他之所以选你,一定有机密消息,要你带出城,是吧?是否与胡烈有关?」

完了,瞒不过他。

我不想骗姜维。

我又得准备遗言了。

我乾咳两声,鼓足最後勇气,与姜维四目交接。

「大将军,我对不起你,发生这些事情,我万分抱歉。如果我能在死前许一个愿,就是让大将军知道,我父亲……他是魏国军侯,战死洮西,延熙十八年。但我不恨大将军,你们都是英雄。」

忽然姜维双目紧闭,面露痛苦,深沉调息。

过了半晌,他双眼睁开,眼角已有泪水。

姜维抓起我的手,将破木盒与字条放回我掌心。

「诸葛子茂,你记住,人法自然,却不必顺其自然,也不必回归自然。人生於洪荒,却建构文明,父子相传,师徒相承,聚沙成塔,滴水石穿,任重而道远,直至地老天荒。你若不懂,或许日後终能明白。」

姜维转身走了,带走一群黑甲军士。

「你若不懂,或许日後终能明白。」我细细回味这句话。

我想我懂。
看着姜维高大的背影,我忽然掉下泪来。

我不想背叛他,不想出城;但转念一想,也许我出了城还能救姜维,救一群十三万魏军痛恨的汉将,包括小玉。

丘建与屯长站在城墙上,缓缓放我下城。

田续体贴,捏出一粒只有姆指尖大小的红蜡丸,和着井水吞下去,几乎感觉不到异状。平日,腊丸还得等大半天才能「自然」交在胡渊手上。但事态紧急,我伸指顶上嘴後,很快与一肚子酸水吐出来了。

我向城北军营守兵出示令符,讨了清水洗净红腊丸,几经波折,找到睡梦中的胡渊。他听说父亲有难,迫不及待剥开蜡丸。胡渊字认得不全,还请识字的军侯念出来。

「鹞鸱,丘建密说消息,锺会已作大坑,备白棒数千,欲悉呼城外将校入城,名曰拜为散将,实则依次棒杀於坑中。」

我听完一阵反胃,真想再吐一次--这哪里是胡烈求救?田续丶胡烈在吓胡渊,他们要逼胡渊造反!这叫我怎麽劝胡渊上表救父?
我身为密使,竟传了一则弥天大谎!我是叛徒!我陷害了锺会,出卖了丘建,出卖了姜维!

「锺会要杀我们!」
「必定是蜀贼姜维的阴谋!他必定想着复国!」
「不能坐以待毙!」
「先下手为强!城外人多,强攻成都!」
「对!最後一战!得封赏,归乡养老!」

消息很快传遍了魏营,士卒愤慨。
我无力回天,枯坐灶营一角的柴草堆上,看着明月下灰白炊烟升空,又被阴风吹散。

「茂子兄弟!」

高大的蒋舒正在远处挥手。

说实在,我不想再见到他。但我本能地露出笑容--与杜预一样。
不只微笑,我还站起来作揖呢。谁说我师法自然,超越礼法?

「蒋督别来无恙?沔阳令是否有着落?」
「哈,别提了。邓太尉丶黄皓坐进囚车,我不陪着去就万幸了。来,坐坐。」

蒋舒一屁股坐在我旁边:「你怎麽出得了城?」

心情太糟,我忍不住发牢骚,便将锺会要杀胡烈,而胡烈丶田续让我带假消息的事大致说了。
於是我又背叛了胡烈与田续。

「啊呦,好人难做啊!只能怪锺会『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不是?」蒋舒笑得灿烂。

多行不义必自毙,那蒋督与我怎麽还坐在这里快活?

「姜维是无辜的,魏军不该恨他。」
「怎麽无辜?他杀了多少魏军啊,他也是『多行不义』,对吧?」

如果我屁股下面是块草席,如果我身上有把匕首,我必定要在蒋舒与我之间割开一条清清楚楚的界限。
但我还是本能地朝他微笑。
我超越不了礼教,我可耻。

「蒋督。我父亲生前是魏将,对汉军作战,应该也杀了不少汉军,甚至沔阳兵。照蒋督看,他也多行不义?」

蒋舒一脸难堪:「啊呦,我说的是魏国人的不义。季汉灭亡了,当然得用魏国人的标准,是吧。」

「如果当初邓艾败死绵竹关,锺会败北丶退回关中呢?」
「那便用汉人的义,但我也就死定了。唉,乱世之中,得小心谨慎才能活命……嘿嘿。」

忽然蒋舒嘿笑两声,从怀中摸出一块金铜虎符。

「有军权,也得牢牢抓在手上!我带来那两千人还在呢。茂子兄弟,你有些智谋,认得的大人物多。眼看着二十万大军混战,你还得教我怎麽靠区区两千人活下来啊!」

我仍然对着蒋舒微笑,又庆幸我刚才没与他撕破脸。
 
最后编辑:
配乐:Clairvoyant by Two Steps from Hell.mp3

(二十)

月明星稀,乌鹊归巢。
传说慈乌反哺父母,日前田续蜡丸密信救我,我理当知恩图报。

内宫围守严密,更胜军营阵仗。田叔与胡烈被分在同一间厢房,锺会军见了丘建,抬起钺戟,让出通道。
若我能救胡烈,应也能救田续,一举两得。

「哼……就凭你?你有办法插翅飞出城去?」胡烈躺在卧榻上叹气。

「丘建如何叫锺会打开城门?」
「锺会智计超绝,满城尽是耳目,怎瞒得过他?」
「算了吧。忍气吞声,茍言残喘;冒险出头,死无葬地。不见今朝王买?」胡烈的丧气话一句接一句,我无法反驳。

田续与我坐在远离门窗的墙角。只听他轻声细语:「没听邓子茂说吗?忍气吞声与否,胡玄武都要倒楣,何不放手一搏?」

「我究竟做了什麽事对不住他?」
「怀璧其罪。你兄弟六人,五人在北方,怎能不防?」

「砰!」胡烈自卧榻上一跃而起,低声叫道:「欺人太甚,拼了!」
一阵翻柜倒柜,胡烈搜出宫人的笔墨砚台丶青竹简。

「竹简?你要邓子茂穿在身上作铠甲?」田续苦笑。

於是胡烈弃了竹简,手撕一截衣袖,垂涎滴於砚中,「嘎吱嘎吱」磨起墨来。

我藉口点灯,向户外卫士讨来火种;田续手持烛台,为胡烈照明。烛台是座陶制的小树,一枝主干,左右两道分枝,虽比不上邓艾豪宅中的三朵金莲贵重,却也小巧别致,正适合宫女使用。田续取下一只红烛,三盏烛台上只剩两只,光度尚可。

「胡玄武,你命在旦夕,语气如此平淡有何用?要危机,要愤怒,要求生的恐惧!」田续抱怨,胡烈又撕一截衣袖重写。
「不必父子情长!叫家中小名即可!简短!」
「字还嫌太大!重抄一次,字字只要一半大小!」

胡烈连弃三次草稿,咒骂连连,紫毫笔差点没扔到窗外,总算写就密信。密信是一串布条,巴掌般宽,手指般粗细,小隶如蛲虫扭曲,依稀可辨。但田续不让我细读,说是为了我好。他吹乾墨迹,紧紧卷起布条,顷刻预备妥当。

「保重。」田叔放下烛台,拍拍我肩头:「茂子保重,田叔这条老命也靠你了。」

若被锺会抓到,便是死路一条。分别两个月,相聚片刻,又要生离死别。
我说了一套遗言给小玉听,也该对田续聊表知遇之情。

「很荣幸与田叔共事。若战事持久,田叔是否与我重归本行?」

田续摇头:「诶,为了那些狗屁任务,为了混迹官场,人都做不好,何必?田叔活得累了,想隐遁山林,不问世事。」

「效法嵇康?」

田续一阵苦笑,拍拍圆凸小腹:「呵呵,田叔才小志短,肚无点墨,应该不必像嵇康遭锺会陷害。茂子你呢?」

「我想留下来奋斗。」
「帮锺会?」
「不特定帮哪一边,只是尽量使天下善人活过乱世。乱世结束之後,再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看能否改变什麽。」

田续连连点头称赞:「年轻长进,好!田叔认得不少官场中人,可以替你拉点关系,碰见麻烦事,尽管说一声。」

但我想改变的正好就是这个……

田续似乎读到我的心声,忽然笑得有些难堪:「啊呀,远的先不说。眼下你想救善人,最好救救姜维等一班蜀将。」

我一直害怕听见这个名字。
两个月来,我走在路上都要被成都百姓吐口水,更别说汉将有多讨厌我这个叛徒。而大将军姜维必定恨我入骨--我摧毁了他一生苦苦支撑的汉室。
但锺会成败与姜维有何关系?

「救姜维?」

「若锺会胜,姜维刚正忠勤,深受忠臣义士敬仰,必然动摇锺会威信。即使姜维并无反意,但锺会志在大位,龙榻之旁,岂容英杰安坐?若锺会败,十三万魏军深恨蜀将丶蜀人,只怕势单力孤。」

「蜀人讨厌魏人,因为他们说魏武父子窃国。但为什麽魏人也恨蜀人?」

「诶!」田续眼珠一滚:「仇国,这还用解释吗?你小时在洛阳,学堂里怎麽教的?」

我仔细回想:「呃……汉室腐败已极,大失人心,伟哉魏武顺应天时,纠集天下之众,开创新世。刘备妄称汉帝後裔,实乃招摇撞骗之无赖,昏庸无能,挟持百姓,屡战履败,负隅顽抗。凡我大魏男儿,誓言夺回西南,统一天下,解救益州同胞於水深火热之中。」

田叔满意微笑:「好孩子。你当年恨不恨蜀人?」

「我恨他们被刘备与蜀将骗了,又恨他们连年侵略我们。但我现在不那样想了。」
「你到蜀国住了快十年,自然不那样想。可你也晓得,姜维连年用兵,连蜀国百姓都不喜欢他,更别说两国连年交战,欠下十馀万血债,个个魏兵恨他入骨。」

「两国交战,都是各为其主吧。」

田续眉头一皱:「你父亲的事,你不恨姜维?」

一说起父亲,我忽然想起汉中都督傅佥,他的面貌极像父亲,性格也像。他信任我,但我害死了他。
我永远忘不掉他那绝望的眼神--当他发现原来我是魏国细作,纵身跃下关城城墙。
傅佥身为汉将,也杀了不少魏兵。但我凭什麽恨傅佥?我更该恨自己。而姜维与傅佥一样,是忠臣丶是好人。父亲也是。

「我不恨姜维。姜维像我父亲,刚正忠勤丶直言犯上丶憎恶小人。我尊敬他们。」

「看来令尊是个人物,可惜啊。那你总有恨的人嘛。你想想,有多难不再恨他就知道了。」
「我似乎没有恨的人。」

「别说大话。」田续细语轻声:「恨不恨锺会阴险?」
「不恨。他与魏武挺像的,还不近女色,更正派一些。」

「……恨不恨阳安关蒋舒,临阵投降?」
「他身兼宗族期望,好不容易儿子进成都太学,却在广场动乱上给打死了。万念俱灰,情有可原。」

「……恨不恨江油马邈?他儿子没被你们打死。」
「他儿子得罪了黄皓,惧怕黄皓报复。但马邈已经羞愤自裁,我自然不恨他。」

「……恨不恨黄皓误国?」
「黄皓不辨是非善恶,选入宫中成为掌权近侍,天子对他言听计从,自然把……千千万万我这样的人都弄上天了。」

「……恨不恨蜀汉天子昏庸,识人不清?」
「据说他小时候被摔在地上,撞坏脑子。他心地善良丶用人不疑丶毫无权力野心,甘愿让贤。他听我的话投降,我感谢他都来不及。」

「……恨不恨去年广场上,那些痛恨外来政权的益州人?」
「他们把一切的不满归咎於他们不懂的外来人,以仇敌相待。我不喜欢他们,但不恨他们。他们在广场外头也是善良的百姓,只是被群众激情冲昏头了。」

「啪!」田续一掌拍上他油亮的前额:「我服了你!但你活得这麽悲惨,肯定有恨的人!你到底恨谁?」

我恨谁?世上我只恨一个人。

「……我恨我自己。我背叛了喜爱我的人丶我喜爱的人。我总以为我能做得更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不必背叛任何一个人。但我不知道怎麽做。我似乎不能不背叛。唔,也许这样一来,我就不能恨自己。因为我不是不为,是不能也。」

田续拍拍我的背:「对对,原谅你自己。那是我们入错行,你首当其冲。对了,茂子刚刚说,那些痛恨外来人的益州人不懂外来人,一点也没错。他们眼界短浅,只想得到自己,不了解对方,於是盲目仇恨。同理,十几万魏军丶数百万魏人也只想得到自己,只想报父仇丶兄仇,把一切的不满推给心中的仇敌,他们当然痛恨姜维。」

姜维是雍州天水人,忠勤坚贞,戮力汉室,先被汉人当成外来人恨,现在又被真正的外来人当成汉人恨。
那反过来,会不会有个外来人被汉人当成自己人,又有个汉人被外来人当成自己人?这不就是拿着背叛当饭吃的诸葛茂吗?
难道只有背叛成性的人才能左右逢源地活下来?老天你瞎了眼?

我看向窗外的繁星--本就不是老天的眼睛。

「田叔,怎麽救姜维呢?」

田续耸耸肩:「田叔本非智谋之士,但你是。妙计你自己想。要田叔说,便是等蜀将有麻烦时,领军杀进去,救他们出来。」

我与田续相视苦笑。田续已经交出兵权,而我也不是武将材料,怎能带兵?

「皇城离北门好几里地。夜长梦多,你快去吧,别让丘建等你。」
「田叔保重。」

我惊觉夜色已深,深怕担误了与丘建会面,立刻拜辞了田续,出宫之前,又赶紧在厕房後头的辘轳井边取了新鲜井水,就着汲瓶大口灌下,冰凉透心肺,又飞步跑下白玉石阶。我怕锺会亲兵拦住盘问,甚至遇见汉将认出我来,便绕过广场与城内大道,一头钻进狭窄巷弄,行经木门深锁的後院,行经吠叫家犬,私语男女。我怕人起疑,专走阴暗墙下,靠屋檐丶砖墙遮蔽月光,脚步匆匆,踢翻杂物,踩进水坑,沾湿袜履。赶到北门时,丘建已经等在那里,背着一捆绳索。

「快,快。」丘建步伐轻快,引我上城墙。

微风吹不动条条白幡,远方二十万大军营火闪烁,辉映明月与漫天繁星。丘建与我将麻绳一端绑在女墙上,拉了拉绳套,确认紧了。城都墙高五丈,摔下去必然没命。

那也不一定,丘建被我打下阳安关十丈城墙都没事。老天的确没长眼,他正在帮我。

「站住!」远处一声吼,丘建与我都吓得跳起来。

「两个偷偷摸摸做什麽?」巡逻城墙的屯长怒气冲冲走来,身後一列重甲魏兵。

「帐下督丘建在此。奉司徒口喻,让这名亲兵传令给城外灶营,备齐饭菜。」
「怎麽不走大门?鬼鬼祟祟从城墙下去?」
「司徒有令,禁开城门。饭菜备妥,也要从城墙拉上来。」

屯长面露疑惑,丘建又出示青铜虎符,屯长取出自己的那一半,核对无误。

「但夏侯司马有令,任何人出城都必须搜身。」

丘建有些迟疑,以馀光瞧了我一眼。
若不让他搜,反而更起疑了。

「好,搜吧。」我高举双手,四个魏兵八只手立刻摸了上来,从小腿摸上大腿,肚子……

「什麽东西?」忽然一只手停在我的胸口。啊呀不好!

「拿出来!」魏军刀剑出窍,架住我脖子!

丘建脸色惨白,我无奈,只有掏出胸口木盒--平凡无奇丶朴素无华的小木盒。

屯长接过木盒,打开一瞧,眉头一眉:

「你带个空盒做什麽?」
「我……我喜欢这个盒子,不贵重,又实用。」

屯长在耳边摇了摇木盒,又在眼前仔细端详。我心里七上八下,这木盒有个小暗门,有贵重东西藏在里头,别被他发现了。

「不,这个木盒可疑,我留下。你下城去。」

「就是个普通盒子,还给他吧。」丘建催促。
「既然是普通盒子,何必如此看重?」屯长反驳。

「快还给他!否则我向司徒举报,你防碍军令!让你一辈子升不上军侯!」
「丘督别仗势欺人!我奉命执行军令!不还!」

丘建忽然一个低头侧身,行动矫健,手脚飞快,瞬间抢回木盒,抱在怀中,但屯长回抢,眼见丘建单手不敌双臂,忽然将木盒扔给我!

「快下城去!」

可恨我反应过慢,没接住木盒,只见它摔在地上,这一弹,竟掉下城墙去,「啪!」一声,木盒砸破在城内石板道上!
里头的暗门夹层也摔开了!完了完了……

我急急冲下城墙去捡,却被一名武将抢先弯腰拾起,武将身後还有好大一群军士。
定睛一瞧,这武将生得雄壮威武,青袍银甲,面色肃穆庄重,但比印象中苍白不少……

「大将军!」我不敢抬头。

「谏议大夫。」
姜维腰上系的,可不是小玉那把蒲元雄剑!我终究躲不掉姜维。他若要杀叛徒,拿汉天子御赐的宝剑倒也合适。

「你正是丘建信得过的亲兵?」
「……是。」
「这个木盒是你的?」
「……是。」

一阵鸡舌香气铺鼻。
姜维微微点头,自破损木盒中挑出罗绮香囊,打开锦囊,展开字条。

忽然姜维神色诡异,一脸茫然,好像触动了心事。

「这是你母亲写给你的?」
姜维是诸葛丞相高徒,常在左右,而养母在丞相死後才隐居,两人自然认识,姜维应该认得出养母笔迹。

「是。」

「人法自然?什麽意思?」

「意思是做人要打破世俗的规则,认清世间事物的本质,借鉴自然,」

姜维沉思片刻:「这指的是:『圣人茍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句话似曾相识,从前学堂教过。我还得仔细回想……
对了!商鞅变法,主张居大位者不必拘泥於礼教。在商鞅变法下,强秦化身一头战争猛兽,士卒争先求功,终於攻灭六国,一统天下。我身为细作,游走汉魏两国之间,不计较忠君爱国,与商鞅一样离经叛道。

「是。我认为,国家是世人所发明,本非自然。人若师法自然,便不必受限於传统的忠君爱国。」

「不。」姜维坚定摇头:「公孙鞅舍远求近,短视近利,取得一时胜利,却付出长远代价,暴秦之亡,不出二世。前朝文翁於成都立学堂,武皇帝令天下郡县皆立学校,注重教化,才是长久大计。洪荒时代,人类野蛮如禽兽,彼此攻伐,朝不保夕;後世制定律法丶提倡道德丶兴办教育丶终於一步步凝聚为部落丶方国丶大国,国内长治久安。文明成长,开花结果,是为国家。若否定国家,便否定了古圣先贤的努力,向蛮荒时代倒退,视人类为禽兽。」

姜维挺有道理。不忠君爱国,就是忠於自己丶自己的党羽,那便是蒋舒丶马邈丶黄皓与诸多魏将。那反而是退步。

「大将军,我否定国家,却不要退一步。我希望更进一步,追求国家间和睦,汉丶魏两国人不再彼此仇恨。」

姜维双目炯炯,我不敢直视。我猜他正在思考是不是该立即拔剑,杀了这个口若悬河的叛徒。

事实上,现在姜维帮着锺会,而我送消息出城去,与锺会过不去,又是一次背叛姜维。
我忽然回忆起阳安关城上,我亲眼看着傅佥跳下去的感觉。

要杀就杀,我不恨。

良久,姜维点头:「愿你理想成真。诸葛子茂,你志向高远,辩才无碍,绝不可能只在丘建底下做亲兵。他之所以选你,一定有机密消息,要你带出城,是吧?是否与胡烈有关?」

完了,瞒不过他。

我不想骗姜维。

我又得准备遗言了。

我乾咳两声,鼓足最後勇气,与姜维四目交接。

「大将军,我对不起你,发生这些事情,我万分抱歉。如果我能在死前许一个愿,就是让大将军知道,我父亲……他是魏国军侯,战死洮西,延熙十八年。但我不恨大将军,你们都是英雄。」

忽然姜维双目紧闭,面露痛苦,深沉调息。

过了半晌,他双眼睁开,眼角已有泪水。

姜维抓起我的手,将破木盒与字条放回我掌心。

「诸葛子茂,你记住,人法自然,却不必顺其自然,也不必回归自然。人生於洪荒,却建构文明,父子相传,师徒相承,聚沙成塔,滴水石穿,任重而道远,直至地老天荒。你若不懂,或许日後终能明白。」

姜维转身走了,带走一群黑甲军士。

「你若不懂,或许日後终能明白。」我细细回味这句话。

我想我懂。
看着姜维高大的背影,我忽然掉下泪来。

我不想背叛他,不想出城;但转念一想,也许我出了城还能救姜维,救一群十三万魏军痛恨的汉将,包括小玉。

丘建与屯长站在城墙上,缓缓放我下城。

田续体贴,捏出一粒只有姆指尖大小的红蜡丸,和着井水吞下去,几乎感觉不到异状。平日,腊丸还得等大半天才能「自然」交在胡渊手上。但事态紧急,我伸指顶上嘴後,很快与一肚子酸水吐出来了。

我向城北军营守兵出示令符,讨了清水洗净红腊丸,几经波折,找到睡梦中的胡渊。他听说父亲有难,迫不及待剥开蜡丸。胡渊字认得不全,还请识字的军侯念出来。

「鹞鸱,丘建密说消息,锺会已作大坑,备白棒数千,欲悉呼城外将校入城,名曰拜为散将,实则依次棒杀於坑中。」

我听完一阵反胃,真想再吐一次--这哪里是胡烈求救?田续丶胡烈在吓胡渊,他们要逼胡渊造反!这叫我怎麽劝胡渊上表救父?
我身为密使,竟传了一则弥天大谎!我是叛徒!我陷害了锺会,出卖了丘建,出卖了姜维!

「锺会要杀我们!」
「必定是蜀贼姜维的阴谋!他必定想着复国!」
「不能坐以待毙!」
「先下手为强!城外人多,强攻成都!」
「对!最後一战!得封赏,归乡养老!」

消息很快传遍了魏营,士卒愤慨。
我无力回天,枯坐灶营一角的柴草堆上,看着明月下灰白炊烟升空,又被阴风吹散。

「茂子兄弟!」

高大的蒋舒正在远处挥手。

说实在,我不想再见到他。但我本能地露出笑容--与杜预一样。
不只微笑,我还站起来作揖呢。谁说我师法自然,超越礼法?

「蒋督别来无恙?沔阳令是否有着落?」
「哈,别提了。邓太尉丶黄皓坐进囚车,我不陪着去就万幸了。来,坐坐。」

蒋舒一屁股坐在我旁边:「你怎麽出得了城?」

心情太糟,我忍不住发牢骚,便将锺会要杀胡烈,而胡烈丶田续让我带假消息的事大致说了。
於是我又背叛了胡烈与田续。

「啊呦,好人难做啊!只能怪锺会『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不是?」蒋舒笑得灿烂。

多行不义必自毙,那蒋督与我怎麽还坐在这里快活?

「姜维是无辜的,魏军不该恨他。」
「怎麽无辜?他杀了多少魏军啊,他也是『多行不义』,对吧?」

如果我屁股下面是块草席,如果我身上有把匕首,我必定要在蒋舒与我之间割开一条清清楚楚的界限。
但我还是本能地朝他微笑。
我超越不了礼教,我可耻。

「蒋督。我父亲生前是魏将,对汉军作战,应该也杀了不少汉军,甚至沔阳兵。照蒋督看,他也多行不义?」

蒋舒一脸难堪:「啊呦,我说的是魏国人的不义。季汉灭亡了,当然得用魏国人的标准,是吧。」

「如果当初邓艾败死绵竹关,锺会败北丶退回关中呢?」
「那便用汉人的义,但我也就死定了。唉,乱世之中,得小心谨慎才能活命……嘿嘿。」

忽然蒋舒嘿笑两声,从怀中摸出一块金铜虎符。

「有军权,也得牢牢抓在手上!我带来那两千人还在呢。茂子兄弟,你有些智谋,认得的大人物多。眼看着二十万大军混战,你还得教我怎麽靠区区两千人活下来啊!」

我仍然对着蒋舒微笑,又庆幸我刚才没与他撕破脸。
兵道诡计也,连邓茂也被利用了。
 
兵道诡计也,连邓茂也被利用了。
謝謝。這邊是應了鍾會說:千萬別低估了人的求生意志,別等他們先發制人。
如果真如鍾會所願,當夜殺掉胡烈等,自然也沒有謊話家書傳出城,歷史也就改寫了。

故事之所以這麼編,當然不是鼓勵讀者變成一個心狠手辣的奸雄,雖然那樣的確更容易保命、容易成功。而是思考如果不願意當奸雄,是不是應該避免製造什麼情況,因為人在那樣的情況自然就怎麼樣。希望一路提示得還算明白。

譬如今天西方主流反恐最喜歡扔炸彈,使用赤裸裸的暴力,其實只是逼著他們當壞人而已。
 
最后编辑:
配乐:Lux Aurumque by Eric Whitacre.mp3

(二十一)

雪尽春泥软,马瘦铁蹄轻,平明起程,踏进青城山道观时,尚未近黄昏。
道姑说师娘在道观「藏经房」中,我暗叫不妙。

「藏经房」是道观角落一间幽暗尘封的厢房,三壁高柜收藏道家经典:老子《道德经》丶庄子《南华经》丶列子《冲虚经》丶刘安《淮南》丶于吉《太平经》,还有算命卜卦丶趋吉避凶的《周易》,与阴阳呼应丶包治百病的《黄帝内经》等。儒家丶法家经典也收藏不少。严冬时我闲来无事,径行取借,读到痴愚迷信便纵声笑骂,兴致高了,便提笔评点,涂抹遮掩,再悄悄塞回书柜中。

师娘在藏经房中,八成发现我干的好事;先前哄她放我下山,也难逃责骂。但我身怀大将军玉符,只得硬着头皮进去。
师娘面前一张八尺漆案,案下六只木刻蹄足,案下简牍堆列,好似城墙,她身着浅褐布衣,自书城中抬头,慈祥微笑。

「徒儿姻缘之事如何?」
「儿女小事,何足挂齿?锺会起兵在即,挥军二十万北上,与司马昭十万决战关中,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师娘半晌不说话,若有所失,缓缓举起一编简牍:「瞧我正读什麽?」

我眯起双眼……
字那麽小,我站门口哪看得见。

「道家经典?」
「也许算得上玄学经典。这是秘书令郄令先的私室藏书,前几日才托人送上山来,妳也许听过。」师娘朝我招手。

我走上前,接过书简,一见篇名,恨不得将它拆成八段,放在脚下踩烂,投入屎坑!

《才性四本论》颍川锺会着!

「师娘何必浪废光阴,观赏粪土之墙?」

师娘接回粪土:「事物价值不只一种衡量准绳。徒儿在军阵中读《孙子》,必定明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数日来,师娘已读完他的《道论》丶《老子注》丶《周易尽神论》丶《周易无互体论》,已通透锺会处世准则。」

原来师娘也通晓兵法,早已预备对付锺会!
但何必读他满篇废话?

「锺会处世准则天下皆知,就是个无所不用其极的奸险小人,何必费事?」
「君子大抵才德出众丶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小人却有许多种。」
「锺会是哪一种小人?」

「至少博学。」师娘指向书柜上各类藏书:「锺母殷切管教,令他四岁读《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经》,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经》,十二诵《春秋左氏传》丶《国语》,十三诵《周礼》丶《礼记》……师娘惭愧,可没对小玉丶茂子下这麽大功夫。」

苛政猛於虎,严母凶於狮,锺会不近女色,难道是这缘故?
父亲没让我读这麽多书,但他以言教丶身教传授我许多道理,终身受用。他宁可自投罗网,受刑身死,也要坚持对好友吕安之信。

「锺会从小读大道理,真记得住?」
「有些神童过目不忘,锺会自小也是。」
「哼。那算什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师娘怅然若失:「舍弟诸葛思远自小早慧,先君也总担心。」
「抱歉……」
我连忙低头,放下交插胸前的双手。殃及无辜,提起师娘伤心事,只恨自己嘴快。

卫将军不能整治黄皓,还阻止姜维北伐,季汉又在他主政下亡国,世人狗眼看人低,还真得说他「大未必佳」。
但我明白诸葛瞻才智绝佳丶气度绝佳丶书画绝佳,长像也绝佳……
可惜,就这麽去了。诸葛丞相的嫡子丶嫡孙慷慨殉国的战场,树起一座丑陋不堪的邓艾立功碑。

师娘卷起《才性四本论》,塞回书柜,舒展脖颈:「徒儿说得也是,祸福相生。人若记性佳,则易沉缅於过去;若博学,往往只学得诸事皮毛,不解其精要,即使能解,若不能批判取舍,尽信书又不如无书。依妳看,舍弟思远有没有这些毛病?」

「卫将军大而弥佳!他……也许有些分心,但他从不怀念过去。他思考的是遥远的将来,不负其字。」
「妳可知道,『思远』还是师娘替他起的。」

斜阳自气窗照进书房,几片尘埃飘舞,师娘笑得灿烂,眨眼时,眼角已有些泪光。
既然不能沉缅於往事,也别再苦苦思念卫将军了,我们继承卫将军的汉室精神,击垮司马昭,再解决奸人锺会,席卷海内,使天下大治,使卫将军丶父亲不白白牺牲!

「师娘若能看透锺会心思,那麽锺会小时了了,遍读经典,是学了皮毛,是曲解,还是书呆子?」
「锺会名满天下,似乎也『大而弥佳』,但都是人,也难免有些缺失。」
「何只缺失,他是身心严重残疾。」

师娘深吸一口气:「徒儿,讨论军国大事必须冷静理智,别搅进私人感情。何妨当他是个陌生人。前朝儒家经学浮滥,士人迂腐衰弱,旧路滞塞不通,因此魏人另辟新径,清议务玄,寻求太平大治,锺会便是其中一员主力。持平而论,此人字里行间有高士气度,不愧与正始年间的何晏丶王弼齐名。」

「一个乱世奸人,还在乎太平大治?」
「徒儿勿将『小人丶奸人』挂在嘴边。世上许多恶人都想行善,只是受限於才识丶习性丶环境,刚愎自用,误入歧途。与其怪他行恶,不如叹他才智不足,或环境不良。」

「师娘何必帮锺会说话?他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天下人都中了毒,也都能自救,只是所须药方丶药量不同而已。锺会出身魏国世族,自然染上中原习气,而汉人也有偏见。」
「师娘说说锺会中了什麽毒?」
「在师娘的偏见里,锺会家学律法丶遍读儒经丶求道论玄,因此中了法丶儒丶道三家之毒。」

我心里一阵得意,想像锺会身中三毒,全身发紫丶口吐白沫丶七孔流血,倒在地上手脚抽搐而亡。

「徒儿为何发笑?」
「没,没事。道丶儒丶法皆是天下显学,怎都有毒?」
「物极必反,食材吃多了都得中毒;学说虽有助思考,总是人以有限智识推想浩瀚世间,若不知取舍,不免失之偏激。」

听锺会如何连中三毒,多有意思。我拉来一块麻布垫褥坐上,恭敬听讲。

师娘羽扇轻摇:「先说锺会家学。锺会之父丶锺繇在魏掌管刑狱多年,曾倡议恢复肉刑,以减少死刑,恢复人口。锺会之兄锺毓也是魏国廷尉,掌管刑律。锺会字句间也多有刑名立论,师娘就先说法家之毒。徒儿与舍弟谈过不少,是否记得,律法的主要用意在约束哪一种人?」

「无知无识丶忘恩负义丶残暴自利的最低等禽兽,天下十居七八。」

「这麽多?」
「在魏国,十居十一。」
「所以用驯服禽兽的办法:鞭笞丶流放丶切趾丶斩首这些刑罚约束他们,是吗?」

我点头。人若不受教育,本就蠢如牲口,得寸进尺,有索无偿,贪生怕死,不知好歹。家户豢养牲口,好歹让它们生生不息,若放任禽兽不理,总是饿死丶冻死丶好勇斗狠,自相残杀。但我隐约猜到师娘接下来要说:人当然比禽兽好。

「但人比起禽兽……」
「好好,我知道,师娘不必再说了。」

「那师娘改说正始年间,中原清谈士人争执不休的一个话题:何晏丶锺会主张圣人无情,无喜怒哀乐,而王弼主张圣人有情。依徒儿看,圣人是否有情?」

我又不是圣人,怎麽知道?
既然玄学常尊老庄……

「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诸葛丞相不是按军法斩了情同父子的马谡?锺会虽然一张嘴就放屁,但『圣人无情』应是他千虑一得。」
师娘将羽扇掩住嘴:「所以圣人大治天下,也将百姓当成祭祀葬仪的草扎牲口。」

师娘又扯到牲口上。我知道人比牲口略强……

「好好,师娘不必说了,我明白,中法家之毒的症状,便是把世人当成牲口驱驰管束丶豢养哄骗。」

师娘点头:「正是。他们忽视了教化的功效。试问谁生来就明白事理丶通透古今人心思?初生婴儿也许真如牲口一般痴愚,却能学习长进,累积见识,终成才德兼具的君子。天下人十居七八苦无长进机会。若能做君子,谁愿为小人?」

「师娘,有人即使读了一辈子书也是执迷不悟的腐儒,活该一拳打他脸上!」

师娘摇头:「徒儿总是意气用事……可曾学过《吕氏春秋》?管仲临终,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是否适合继任。管仲说鲍叔牙之清廉洁直,但见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屑与之为伍;闻人之过,又终身不忘,因此不能委以丞相大任。徒儿颇有鲍叔牙风骨,但要记住,『不屑不如己者』不能担当重任。人确有贤愚之别,事也有轻重之分。但愚者千虑,可绝不止一得。综观生活大小事,『千虑七丶八百得』是有的,否则怎能安全活到几十岁?再说每人专长丶职份不同,各司其职。我们吃的粥饭得谁耕种?穿的裙服得谁纺织?住的道观谁盖的?千军万马来犯,难道都交给一人抵挡?我们彼此依赖,别盛气凌人。那便是中了锺会一样的毒。」

才不是!

「师娘,黄皓祸国殃民,怎麽千虑七百得?国家大事,他千虑而一无所得,不鞭打到死也得流放到西域!」
「当然不能让黄皓这类人掌握大权,但也不必要求他做国家栋梁。只要能循规蹈矩,尽职守份,或遵守太平道丶五斗米教丶胡僧佛陀的戒律,一心向善,与天下人和睦相处便好。」
「黄巾贼还不可怕?他们动辄把不信教的当成邪灵附身的魔鬼杀掉。他们自己才是魔鬼!」

师娘叹气:「若舍弟尚在,必定会说:『非不为也,不能也,只有一步一步改变他们。』人性里自有兽性冲动,不因信了道就脱胎换骨。在缺乏信念,人如禽兽各自求生的乱世中,我们还得包容一些僵化丶简单丶黑白分明的信念,至少那还是进步,从妳们说的『第一等人』进步到『第二等人』。当世人更了解世界真相,他们自然逐渐从道德与宗教的信仰中走出来,从『第二等人』进步到『第三等人』。徒儿若与锺会一般见识,把世人当成畜牲,世人便永远不会进步。这不正是舍弟的思想吗?」

好吧,我愿意继承卫将军的志向,不同意锺会。

「那麽锺会中了法家之毒,会怎麽样?」
「圣人无情,锺会不仁,上行下效,於是部将尽皆麻木不仁。去年锺会狭大国强兵之势,因此魏将附和,如今锺会起兵一隅,对抗天下,魏将心生猜疑,难免内哄。妳得回去劝大将军远离锺会。」

那可办不到。

「师娘,大将军已经答应锺会,助他起兵。锺会把兵符都还给汉将了。」

师娘脸色一变。
差点忘了。我从取出怀中玉符:「大将军要我交给师娘。」

白玉兵符不是一般虎符,而是小儿巴掌大小的半圆玉佩,有内外两圈,内圈神龙刚健,外环灵凤漫舞,灵凤回首,正与神龙相对。

师娘接下玉符,平放在漆案上,忽然搬起卷卷简牍压在上面,眼不见为净。
不觉天色将暗,师娘点燃漆案上陶灯,这陶灯捏成一对鸳鸯,背上各有红烛,一对火影摇曳,师娘双目茫然,似有如烟往事浮现。

「师娘手上可有另一半玉符?」
「丢了。」
「什麽时候?找得回来吗?」
「三十年前,千丈悬崖下。」

圣人无情,师娘不仁,以有情人为刍狗。

「天下决战在即,汉室复兴有望,正是智士用谋之时,师娘这麽聪明,再与大将军联手,必是天下无敌。明日我与师娘一道下山如何?」

师娘面无表情:「妳明日下山,要大将军即刻收手,不要再带其他东西来。」
「师娘,大将军已与锺会约定好,骑虎难下,妳若出手,解决了锺会,便能助他下来。」

师娘噘嘴,唇边有些皱纹,愀然不乐:「已经说过许多次了,师娘已在道观住了三十年,不会出山。妳回去告诉大将军,死了这条心。」

为何师娘如此任性!

「师娘,我们都有伟大的父亲。妳可曾梦想,要成为诸葛丞相一样伟大的人?」
「那太难了。女人家事倍功半。」
「何必求功,这种俗人邓艾在乎的皮毛小事?我们的父亲伟大,伟大在为了理想,不懈奋斗,死而後已!我们忠贞不渝追求理想,便与他们一样伟大!」

师娘摇头:「隐居之人,早不敢谈理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丶知识传下去,就算是理想了。」

「那随时都能做,不必隐居在深山里。何不继承诸葛氏丶汉室精神,出山改变天下人?」
「那随时都能做,常有隐者写文章,流传後世。再说隐者本不在乎天下人。」

怎能不在乎!她说这麽多道理给我听,怎能置身其外?

我双腿一弹,起身慷慨反驳:「难道师娘吃的白米是自己种的,穿的衣裳是自己织的,道观是自己盖的,这房里这麽多书都是自己写的?我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保护的益州百姓难道不包括师娘?不在乎天下,不在乎自己以外的人,难道不是忘恩负义?」

「就算忘恩负义,就算不是人,隐者也不在乎。」
「那为什麽还收我为徒,为什麽还活着?为什麽不狂奔山野,绝食而死?既然是人,为什麽不在乎人?」

师娘放下羽扇,面色宁静,眼神怅惘。

「妳去用膳丶早些歇息。明日下山,去找大将军。」
「我不要!我要妳出山,一起帮大将军!」
「知道,别再说了,妳再说就做不成师徒了。」
「妳不点头,我不闭嘴!」

师娘抬头:「嵇延韶,师娘在妳这个年纪时也是这样,强求得不到的东西,一时伤心赌气,进了道观,一住三十年。妳想当一辈子道姑?」

「行!只要妳出山帮大将军!」

师娘沉默良久,最终轻轻叹气:「在妳身上,师娘总瞧见三十年前的自己。我不想看妳再犯师娘的错,悔恨终生。师娘可以帮妳,也很想帮妳,但妳一定要记得,妳一心追求的理想,不见得是最好的。大将军助锺会起兵,即使用意良善,即使奋斗不懈,即使目标在教化世人,也只是把百万人逼向恐惧的绝路,逼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求生,为天下文明带来下一场可怕灾难。你一时看不穿,日後终能明白。妳给师娘一夜时间,仔细想想怎麽帮大将军最好。」

我耐不住心中欣喜雀跃,师娘终於软化!果然大将军说只有我劝得动她!
忽然师娘举起手边一卷书简:「但师娘有些事给妳做。徒儿或许不知,青城山有件稀世宝贝。」

一般简牍总用麻绳编册,但这一卷不同,是红丝绳编的。
似曾相识的红丝绳。不好……

「这是天下仅存的列御寇《冲虚经》抄本。」师娘展开书简,只见朱墨斑斑,还有整段文字被黑墨涂盖……

「夸父逐落日,追至成乾尸。」师娘大声念出朱墨诗句。
「神明移高山,石烂海亦乾。」
「长生进天国,走火入心魔。」
「列子御春风,吹送粪池中。」

我竟把天下唯一的列子《冲虚经》毁了!
……毁得好!

「师娘,寓言荒诞可笑,光怪陆离,流传下去误人子弟,就到此为止吧。」
「列子写寓言,与庄子一样,见天下沉沦,不可与之交流,因此虚构寓言,重说前人言行,穿插支离言辞以推广思想。广教而化之,怎麽误人子弟?」
「将他自己的话塞进古人嘴里,居心叵测。」我压低声音:「师娘问外头那些道姑,信不信列子御风而行?信不信天人感应?」

「她们尽忠职守,不必苛求。」师娘卷起半毁的《冲虚经》,交在我手上:「无论妳愿不愿意,都是前人的苦心丶文明的累积。妳得复原这《冲虚经》。」

都给黑墨涂掉了,怎麽复原?除非我自己编……
「锺会起兵,生死搏杀在即,没工夫写文章。瑶琴继续留在山上,等与帮了大将军复兴汉室,再回山上当列御寇。」

师娘无奈叹气:「别抱太大期望。师娘还有许多思想要传授给妳……如果还有机会。」

难得师娘也没把握。
我回到厢房,发现一地衣裳都收拾乾净了,有些难堪。夜里,我躺在榻上,听见外头鸡鸣狗吠丶刀剑劈砍丶一群大婶吆喝呼喊。我想起灶房墙上挂着一排兵器,大该猜到原委。
我睡不着,取出木柜里父亲瑶琴,就着皎洁月色,弹了一曲应景的「霸王卸甲」,瑶琴不似琵琶轻快,只求神似。

按这里听:琵琵曲《霸王卸甲》

国亡心不灭,遗臣困城中,
奸人乘势起,四面魏歌声。
志士业未立,英雄意气尽,
半生玉佩信,美人何聊生?

「嘣」又断了一弦。以往我总要咒骂几句,但这一次我静心换上新弦。

天地不仁,人自有情。
 
配乐:Lux Aurumque by Eric Whitacre.mp3

(二十一)

雪尽春泥软,马瘦铁蹄轻,平明起程,踏进青城山道观时,尚未近黄昏。
道姑说师娘在道观「藏经房」中,我暗叫不妙。

「藏经房」是道观角落一间幽暗尘封的厢房,三壁高柜收藏道家经典:老子《道德经》丶庄子《南华经》丶列子《冲虚经》丶刘安《淮南》丶于吉《太平经》,还有算命卜卦丶趋吉避凶的《周易》,与阴阳呼应丶包治百病的《黄帝内经》等。儒家丶法家经典也收藏不少。严冬时我闲来无事,径行取借,读到痴愚迷信便纵声笑骂,兴致高了,便提笔评点,涂抹遮掩,再悄悄塞回书柜中。

师娘在藏经房中,八成发现我干的好事;先前哄她放我下山,也难逃责骂。但我身怀大将军玉符,只得硬着头皮进去。
师娘面前一张八尺漆案,案下六只木刻蹄足,案下简牍堆列,好似城墙,她身着浅褐布衣,自书城中抬头,慈祥微笑。

「徒儿姻缘之事如何?」
「儿女小事,何足挂齿?锺会起兵在即,挥军二十万北上,与司马昭十万决战关中,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师娘半晌不说话,若有所失,缓缓举起一编简牍:「瞧我正读什麽?」

我眯起双眼……
字那麽小,我站门口哪看得见。

「道家经典?」
「也许算得上玄学经典。这是秘书令郄令先的私室藏书,前几日才托人送上山来,妳也许听过。」师娘朝我招手。

我走上前,接过书简,一见篇名,恨不得将它拆成八段,放在脚下踩烂,投入屎坑!

《才性四本论》颍川锺会着!

「师娘何必浪废光阴,观赏粪土之墙?」

师娘接回粪土:「事物价值不只一种衡量准绳。徒儿在军阵中读《孙子》,必定明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数日来,师娘已读完他的《道论》丶《老子注》丶《周易尽神论》丶《周易无互体论》,已通透锺会处世准则。」

原来师娘也通晓兵法,早已预备对付锺会!
但何必读他满篇废话?

「锺会处世准则天下皆知,就是个无所不用其极的奸险小人,何必费事?」
「君子大抵才德出众丶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小人却有许多种。」
「锺会是哪一种小人?」

「至少博学。」师娘指向书柜上各类藏书:「锺母殷切管教,令他四岁读《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经》,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经》,十二诵《春秋左氏传》丶《国语》,十三诵《周礼》丶《礼记》……师娘惭愧,可没对小玉丶茂子下这麽大功夫。」

苛政猛於虎,严母凶於狮,锺会不近女色,难道是这缘故?
父亲没让我读这麽多书,但他以言教丶身教传授我许多道理,终身受用。他宁可自投罗网,受刑身死,也要坚持对好友吕安之信。

「锺会从小读大道理,真记得住?」
「有些神童过目不忘,锺会自小也是。」
「哼。那算什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师娘怅然若失:「舍弟诸葛思远自小早慧,先君也总担心。」
「抱歉……」
我连忙低头,放下交插胸前的双手。殃及无辜,提起师娘伤心事,只恨自己嘴快。

卫将军不能整治黄皓,还阻止姜维北伐,季汉又在他主政下亡国,世人狗眼看人低,还真得说他「大未必佳」。
但我明白诸葛瞻才智绝佳丶气度绝佳丶书画绝佳,长像也绝佳……
可惜,就这麽去了。诸葛丞相的嫡子丶嫡孙慷慨殉国的战场,树起一座丑陋不堪的邓艾立功碑。

师娘卷起《才性四本论》,塞回书柜,舒展脖颈:「徒儿说得也是,祸福相生。人若记性佳,则易沉缅於过去;若博学,往往只学得诸事皮毛,不解其精要,即使能解,若不能批判取舍,尽信书又不如无书。依妳看,舍弟思远有没有这些毛病?」

「卫将军大而弥佳!他……也许有些分心,但他从不怀念过去。他思考的是遥远的将来,不负其字。」
「妳可知道,『思远』还是师娘替他起的。」

斜阳自气窗照进书房,几片尘埃飘舞,师娘笑得灿烂,眨眼时,眼角已有些泪光。
既然不能沉缅於往事,也别再苦苦思念卫将军了,我们继承卫将军的汉室精神,击垮司马昭,再解决奸人锺会,席卷海内,使天下大治,使卫将军丶父亲不白白牺牲!

「师娘若能看透锺会心思,那麽锺会小时了了,遍读经典,是学了皮毛,是曲解,还是书呆子?」
「锺会名满天下,似乎也『大而弥佳』,但都是人,也难免有些缺失。」
「何只缺失,他是身心严重残疾。」

师娘深吸一口气:「徒儿,讨论军国大事必须冷静理智,别搅进私人感情。何妨当他是个陌生人。前朝儒家经学浮滥,士人迂腐衰弱,旧路滞塞不通,因此魏人另辟新径,清议务玄,寻求太平大治,锺会便是其中一员主力。持平而论,此人字里行间有高士气度,不愧与正始年间的何晏丶王弼齐名。」

「一个乱世奸人,还在乎太平大治?」
「徒儿勿将『小人丶奸人』挂在嘴边。世上许多恶人都想行善,只是受限於才识丶习性丶环境,刚愎自用,误入歧途。与其怪他行恶,不如叹他才智不足,或环境不良。」

「师娘何必帮锺会说话?他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天下人都中了毒,也都能自救,只是所须药方丶药量不同而已。锺会出身魏国世族,自然染上中原习气,而汉人也有偏见。」
「师娘说说锺会中了什麽毒?」
「在师娘的偏见里,锺会家学律法丶遍读儒经丶求道论玄,因此中了法丶儒丶道三家之毒。」

我心里一阵得意,想像锺会身中三毒,全身发紫丶口吐白沫丶七孔流血,倒在地上手脚抽搐而亡。

「徒儿为何发笑?」
「没,没事。道丶儒丶法皆是天下显学,怎都有毒?」
「物极必反,食材吃多了都得中毒;学说虽有助思考,总是人以有限智识推想浩瀚世间,若不知取舍,不免失之偏激。」

听锺会如何连中三毒,多有意思。我拉来一块麻布垫褥坐上,恭敬听讲。

师娘羽扇轻摇:「先说锺会家学。锺会之父丶锺繇在魏掌管刑狱多年,曾倡议恢复肉刑,以减少死刑,恢复人口。锺会之兄锺毓也是魏国廷尉,掌管刑律。锺会字句间也多有刑名立论,师娘就先说法家之毒。徒儿与舍弟谈过不少,是否记得,律法的主要用意在约束哪一种人?」

「无知无识丶忘恩负义丶残暴自利的最低等禽兽,天下十居七八。」

「这麽多?」
「在魏国,十居十一。」
「所以用驯服禽兽的办法:鞭笞丶流放丶切趾丶斩首这些刑罚约束他们,是吗?」

我点头。人若不受教育,本就蠢如牲口,得寸进尺,有索无偿,贪生怕死,不知好歹。家户豢养牲口,好歹让它们生生不息,若放任禽兽不理,总是饿死丶冻死丶好勇斗狠,自相残杀。但我隐约猜到师娘接下来要说:人当然比禽兽好。

「但人比起禽兽……」
「好好,我知道,师娘不必再说了。」

「那师娘改说正始年间,中原清谈士人争执不休的一个话题:何晏丶锺会主张圣人无情,无喜怒哀乐,而王弼主张圣人有情。依徒儿看,圣人是否有情?」

我又不是圣人,怎麽知道?
既然玄学常尊老庄……

「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诸葛丞相不是按军法斩了情同父子的马谡?锺会虽然一张嘴就放屁,但『圣人无情』应是他千虑一得。」
师娘将羽扇掩住嘴:「所以圣人大治天下,也将百姓当成祭祀葬仪的草扎牲口。」

师娘又扯到牲口上。我知道人比牲口略强……

「好好,师娘不必说了,我明白,中法家之毒的症状,便是把世人当成牲口驱驰管束丶豢养哄骗。」

师娘点头:「正是。他们忽视了教化的功效。试问谁生来就明白事理丶通透古今人心思?初生婴儿也许真如牲口一般痴愚,却能学习长进,累积见识,终成才德兼具的君子。天下人十居七八苦无长进机会。若能做君子,谁愿为小人?」

「师娘,有人即使读了一辈子书也是执迷不悟的腐儒,活该一拳打他脸上!」

师娘摇头:「徒儿总是意气用事……可曾学过《吕氏春秋》?管仲临终,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是否适合继任。管仲说鲍叔牙之清廉洁直,但见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屑与之为伍;闻人之过,又终身不忘,因此不能委以丞相大任。徒儿颇有鲍叔牙风骨,但要记住,『不屑不如己者』不能担当重任。人确有贤愚之别,事也有轻重之分。但愚者千虑,可绝不止一得。综观生活大小事,『千虑七丶八百得』是有的,否则怎能安全活到几十岁?再说每人专长丶职份不同,各司其职。我们吃的粥饭得谁耕种?穿的裙服得谁纺织?住的道观谁盖的?千军万马来犯,难道都交给一人抵挡?我们彼此依赖,别盛气凌人。那便是中了锺会一样的毒。」

才不是!

「师娘,黄皓祸国殃民,怎麽千虑七百得?国家大事,他千虑而一无所得,不鞭打到死也得流放到西域!」
「当然不能让黄皓这类人掌握大权,但也不必要求他做国家栋梁。只要能循规蹈矩,尽职守份,或遵守太平道丶五斗米教丶胡僧佛陀的戒律,一心向善,与天下人和睦相处便好。」
「黄巾贼还不可怕?他们动辄把不信教的当成邪灵附身的魔鬼杀掉。他们自己才是魔鬼!」

师娘叹气:「若舍弟尚在,必定会说:『非不为也,不能也,只有一步一步改变他们。』人性里自有兽性冲动,不因信了道就脱胎换骨。在缺乏信念,人如禽兽各自求生的乱世中,我们还得包容一些僵化丶简单丶黑白分明的信念,至少那还是进步,从妳们说的『第一等人』进步到『第二等人』。当世人更了解世界真相,他们自然逐渐从道德与宗教的信仰中走出来,从『第二等人』进步到『第三等人』。徒儿若与锺会一般见识,把世人当成畜牲,世人便永远不会进步。这不正是舍弟的思想吗?」

好吧,我愿意继承卫将军的志向,不同意锺会。

「那麽锺会中了法家之毒,会怎麽样?」
「圣人无情,锺会不仁,上行下效,於是部将尽皆麻木不仁。去年锺会狭大国强兵之势,因此魏将附和,如今锺会起兵一隅,对抗天下,魏将心生猜疑,难免内哄。妳得回去劝大将军远离锺会。」

那可办不到。

「师娘,大将军已经答应锺会,助他起兵。锺会把兵符都还给汉将了。」

师娘脸色一变。
差点忘了。我从取出怀中玉符:「大将军要我交给师娘。」

白玉兵符不是一般虎符,而是小儿巴掌大小的半圆玉佩,有内外两圈,内圈神龙刚健,外环灵凤漫舞,灵凤回首,正与神龙相对。

师娘接下玉符,平放在漆案上,忽然搬起卷卷简牍压在上面,眼不见为净。
不觉天色将暗,师娘点燃漆案上陶灯,这陶灯捏成一对鸳鸯,背上各有红烛,一对火影摇曳,师娘双目茫然,似有如烟往事浮现。

「师娘手上可有另一半玉符?」
「丢了。」
「什麽时候?找得回来吗?」
「三十年前,千丈悬崖下。」

圣人无情,师娘不仁,以有情人为刍狗。

「天下决战在即,汉室复兴有望,正是智士用谋之时,师娘这麽聪明,再与大将军联手,必是天下无敌。明日我与师娘一道下山如何?」

师娘面无表情:「妳明日下山,要大将军即刻收手,不要再带其他东西来。」
「师娘,大将军已与锺会约定好,骑虎难下,妳若出手,解决了锺会,便能助他下来。」

师娘噘嘴,唇边有些皱纹,愀然不乐:「已经说过许多次了,师娘已在道观住了三十年,不会出山。妳回去告诉大将军,死了这条心。」

为何师娘如此任性!

「师娘,我们都有伟大的父亲。妳可曾梦想,要成为诸葛丞相一样伟大的人?」
「那太难了。女人家事倍功半。」
「何必求功,这种俗人邓艾在乎的皮毛小事?我们的父亲伟大,伟大在为了理想,不懈奋斗,死而後已!我们忠贞不渝追求理想,便与他们一样伟大!」

师娘摇头:「隐居之人,早不敢谈理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丶知识传下去,就算是理想了。」

「那随时都能做,不必隐居在深山里。何不继承诸葛氏丶汉室精神,出山改变天下人?」
「那随时都能做,常有隐者写文章,流传後世。再说隐者本不在乎天下人。」

怎能不在乎!她说这麽多道理给我听,怎能置身其外?

我双腿一弹,起身慷慨反驳:「难道师娘吃的白米是自己种的,穿的衣裳是自己织的,道观是自己盖的,这房里这麽多书都是自己写的?我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保护的益州百姓难道不包括师娘?不在乎天下,不在乎自己以外的人,难道不是忘恩负义?」

「就算忘恩负义,就算不是人,隐者也不在乎。」
「那为什麽还收我为徒,为什麽还活着?为什麽不狂奔山野,绝食而死?既然是人,为什麽不在乎人?」

师娘放下羽扇,面色宁静,眼神怅惘。

「妳去用膳丶早些歇息。明日下山,去找大将军。」
「我不要!我要妳出山,一起帮大将军!」
「知道,别再说了,妳再说就做不成师徒了。」
「妳不点头,我不闭嘴!」

师娘抬头:「嵇延韶,师娘在妳这个年纪时也是这样,强求得不到的东西,一时伤心赌气,进了道观,一住三十年。妳想当一辈子道姑?」

「行!只要妳出山帮大将军!」

师娘沉默良久,最终轻轻叹气:「在妳身上,师娘总瞧见三十年前的自己。我不想看妳再犯师娘的错,悔恨终生。师娘可以帮妳,也很想帮妳,但妳一定要记得,妳一心追求的理想,不见得是最好的。大将军助锺会起兵,即使用意良善,即使奋斗不懈,即使目标在教化世人,也只是把百万人逼向恐惧的绝路,逼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求生,为天下文明带来下一场可怕灾难。你一时看不穿,日後终能明白。妳给师娘一夜时间,仔细想想怎麽帮大将军最好。」

我耐不住心中欣喜雀跃,师娘终於软化!果然大将军说只有我劝得动她!
忽然师娘举起手边一卷书简:「但师娘有些事给妳做。徒儿或许不知,青城山有件稀世宝贝。」

一般简牍总用麻绳编册,但这一卷不同,是红丝绳编的。
似曾相识的红丝绳。不好……

「这是天下仅存的列御寇《冲虚经》抄本。」师娘展开书简,只见朱墨斑斑,还有整段文字被黑墨涂盖……

「夸父逐落日,追至成乾尸。」师娘大声念出朱墨诗句。
「神明移高山,石烂海亦乾。」
「长生进天国,走火入心魔。」
「列子御春风,吹送粪池中。」

我竟把天下唯一的列子《冲虚经》毁了!
……毁得好!

「师娘,寓言荒诞可笑,光怪陆离,流传下去误人子弟,就到此为止吧。」
「列子写寓言,与庄子一样,见天下沉沦,不可与之交流,因此虚构寓言,重说前人言行,穿插支离言辞以推广思想。广教而化之,怎麽误人子弟?」
「将他自己的话塞进古人嘴里,居心叵测。」我压低声音:「师娘问外头那些道姑,信不信列子御风而行?信不信天人感应?」

「她们尽忠职守,不必苛求。」师娘卷起半毁的《冲虚经》,交在我手上:「无论妳愿不愿意,都是前人的苦心丶文明的累积。妳得复原这《冲虚经》。」

都给黑墨涂掉了,怎麽复原?除非我自己编……
「锺会起兵,生死搏杀在即,没工夫写文章。瑶琴继续留在山上,等与帮了大将军复兴汉室,再回山上当列御寇。」

师娘无奈叹气:「别抱太大期望。师娘还有许多思想要传授给妳……如果还有机会。」

难得师娘也没把握。
我回到厢房,发现一地衣裳都收拾乾净了,有些难堪。夜里,我躺在榻上,听见外头鸡鸣狗吠丶刀剑劈砍丶一群大婶吆喝呼喊。我想起灶房墙上挂着一排兵器,大该猜到原委。
我睡不着,取出木柜里父亲瑶琴,就着皎洁月色,弹了一曲应景的「霸王卸甲」,瑶琴不似琵琶轻快,只求神似。

按这里听:琵琵曲《霸王卸甲》

国亡心不灭,遗臣困城中,
奸人乘势起,四面魏歌声。
志士业未立,英雄意气尽,
半生玉佩信,美人何聊生?

「嘣」又断了一弦。以往我总要咒骂几句,但这一次我静心换上新弦。

天地不仁,人自有情。
“师娘在妳这个年纪时也是这样,强求得不到的东西,一时伤心赌气,进了道观,一住三十年。妳想当一辈子道姑?” 卖了半天的关子,这师娘真墨迹...
 
“师娘在妳这个年纪时也是这样,强求得不到的东西,一时伤心赌气,进了道观,一住三十年。妳想当一辈子道姑?” 卖了半天的关子,这师娘真墨迹...
一次透露一些嘛。這次還編了嵇縈的字。:p
 
(二十二)

睁开眼时,天色已亮,一出厢房,道观中烟岚迷漫,白茫无边,又自天边透出几缕金霞,彷佛仙境。
正要寻师娘问她打算,忽闻云雾间「咚咚咚」集结铜铙连响,寻声走去,十几个道姑全副赤甲,羽缨胄盔,盆领筩袖,细鳞油亮,枪戟钺铩立地过顶,锋利簇新。她们这身装备明显没见识过血肉横飞的战场。

我隐约明白了些事。师娘是诸葛丞相女儿,身份非同小可,当年入道观隐居,也许有女兵随身保护,三十寒暑,亲兵尽成了道姑,仍以师娘为尊。小玉是汉军遗孤,自小养在道观,长成後加入羽林军,也许这些道姑也有军户来历。只是小玉被师娘相中收养,一心调教为将材。

武装道姑之间,师娘头戴青丝纶巾,身罩白鹤氅衣,姿色光鲜,神采飘然,手持白羽扇招我上前。她身旁是一座冒着白烟的陶釜,一名布衣道姑盛了一耳杯热粥递上,鸡丝豆酱,香气四溢。大凡军士出征之日,常靠美食提振精神士气。看来师娘决意出山,投入浩瀚战场!

「师娘,道姑每日训练多久武艺?」
「三十年没练了。」
「……」

一群大婶只剩花拳绣腿,也许比成都军还不禁打,如何是魏军对手?

「肥羊入虎口……只好去灶营。」

那名脸宽体泰的布衣大婶正恶狠狠地盯着我,接过我喝乾的陶釜。

「我有徒儿保护,妳等走在前面开道,先至郫县城通报县令。」一群武装道姑领命,羊贯下山。师娘转头微笑:「有她们在,一些话不方便说。昨日说完锺会中了法家之毒,还有两家。边走边谈。」

知彼中毒,百听不厌!我抹抹嘴:「好,我吃饱了。大将军要我尽快请师娘出山相助。成都不足百里,今夜便到。走吧。」
「保存些体力。」师娘轻摇羽扇:「今夜在郫县过夜,探明了成都形势再行动。」

师徒二人走下青城山石阶,融雪丶落雨已化作道道山涧,倾泄入幽谷深潭。

师娘要先谈儒家之毒。半年来,「忠君爱国」的儒家之毒我有深切体会--汉人痛恨魏人是国贼;魏人鄙视汉人是反贼,我一到成都,就误认为魏国奸细;而那个真正的魏国奸细,又看不过两国忠臣良将彼此残害。中了儒家之毒,便有以下症状:自诩为正义王师,残杀妖魔似的敌军,还说他们罪有应得。
但锺会没中这个毒。他不是忠臣,他是道地的反贼。

「的确没中这毒。」师娘点头:「锺会看齐汉高帝丶曹操,自谓开国圣主,宁为乱世奸雄,取得天下後,自有忠臣为他隐恶扬善,舍命维护他世代基业。锺会利用儒家之毒,也出现中毒症状。」

「但儒家不是『民贵君轻』吗?」
「春秋战国的国君,见了士大夫要行跪礼的,以示敬贤。徒儿能想像汉丶魏天子向臣子下跪?连同席并坐也少见了。秦丶汉以来,君臣纲纪为先,天子集大权於一身,大权易收难放,君贵民轻。」

是的,魏国官场一个个逢迎上司,鱼肉下属,君贵丶臣轻丶民更轻,都是中毒了。

「所以儒家初衷『民贵君轻』是无毒的。」
「有毒,任何学说只要当成了绝对真理就有毒。」
「民唯邦本也有毒?」
「徒儿忘了七月成都广场上要求召回大将军的百姓?百姓自以为国家之主,有恃无恐;但他们看不清局势,将朋友看作妖魔,反受利用。」

所以儒家之毒不只忠君爱国,而是一切自以为正义的迷信。

转眼,二人行到深潭边上,这一带翠绿枝芽满树,千万花苞待放,脚下清水游鱼成群。小时候在云台山,我总喜欢把光脚伸进一座小池里,吓走小鱼。有天父亲在水池边告诉我,他也不喜欢儒家自以为是,制定礼法丶规范约束行为,又强加分辨善恶丶君子小人。他认为人应该尊奉发自内心的真诚,「越名教而任自然」,坦荡无私,光明正大。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也是推崇道德的。

「师娘,想做个有德的君子,也算中毒吗?」

师娘点头:「有德,就是利人,以『舍己为人』最伟大,自然是好事。但有时舍的不只是自己,而将不愿意『舍己』的亲友也害了。此外,将无关道德的事扯上道德,不明究里便批评他人不道德;或一边利人,又期待天人感应丶善有善报,最终利己,望穿秋水,等着善良的老天降下神迹,赏善罚恶,搬走太行丶王屋大山。这都是『走火入心魔』。善行既是利人,善报自然只在人间。」

我呵呵大笑。
同是隐士,师娘的思想与父亲接近,十分亲切。父亲说过:「仁义务於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於争夺,非自然之所出。」道德自是好事,但当成教条信仰,便违背了自然本性,心智矛盾,终至失败。司马昭丶锺会在中原鼓吹名教礼法,他们自己也不信,虚伪无比。

「看来锺会也没走火入魔。」

「的确。」师娘立於大树下,倒出短靴中小石头:「锺会认为,开国君主在乱世中存活下来,脱颖而出,除了自身才能出众,往往都得做些不公不义的事,例如汉高帝撕毁鸿沟和约丶背叛项王,季汉大行皇帝名助刘璋抵抗张鲁,实为夺取益州。曹操父子丶司马懿父子的好事说不完了。」

「曹操抢人妻子,就是我曾祖母。」短剑出鞘,我辣手割下一段满布花苞的枝条,送给师娘作拐杖。
师娘点头:「是的,我们都是千万年『恶人』的子孙,满脑子都是邪念坏主意。但我们又能思考,是不是真该效法祖先。」

「师娘,锺会也思考,却以为坏事做尽也没关系。他错了吧?」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锺会想做不仁圣人丶创业帝王,他本身就是窃国大盗。他引用前朝贾谊的『先诈力,後仁义』,相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锺会心中的大事不外是打赢战争,击垮敌手,统一天下,创建基业。但师娘不能说他错了。世上确有残忍竞争,若单就追求胜利为准绳,坚持当善人,有所不为,便是将双手绑在身後,面对无所不用其极丶诡计百出的对手,的确占了劣势。但锺会总有威胁到自己的敌人,战战惶惶,不可终日,於是天下处处皆兵,永无太平。」

师徒一阵沉默,行至一座不算幽深的苍岩古洞,相传张天师在里头一块大石头上冥想静坐数日。因此总有信徒留下贡品,却让小老鼠偷吃了。
大将军姜维迟早被锺会这只臭老鼠丶臭大盗陷害,若他先发制人就好了。但他一定不愿意。还说:「如果那样就变成锺会了。」

「师娘,锺会丶大将军北上关中,打败司马昭,大将军是否也有危险?」
「有。如果节节胜利,总有一日,锺会不需要汉将也能夺取中原。」师娘有些腿酸,便坐在张天师冥想的大石上,我也坐下。忽然阵阵凉爽微风扑面,原是师娘给我搧风:「徒儿必定晓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儒家这毒不解,奸主视忠臣如刍狗,也永无止息。但汉臣多少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不全力支持锺会,而锺会行事又不遵循仁义正道,汉将自然心生不满。锺会也是明白的。」

「汉将以仁义自诩,面对锺会自捆手脚,眼睁睁被欺负。他们都中了儒家之毒,该怎麽办好?」
忽然师娘停手皱眉:「妳怎麽知道他们中了儒家之毒?」

「大将军不是一心复兴汉室吗?」

「他强迫汉臣帮锺会吗?」
「……没有。」

「他常骂锺会不道德吗?」
「……没有。」

「他期待老天干预,善有善报吗?」
「……没有。好好,师娘别再说了。我收回--汉臣没中儒家之毒。」

得小心,别在师娘面前说大将军的不是。对了,诸葛丞相一心复兴汉室,我不小心污辱到她先人。

师娘轻捶膝头:「徒儿,大将军不愿做锺会,因为他不愿意人类文明崩坏,回到残暴洪荒。哲人思考,了解道德是人类文明更好的选择,不必背教条,不必敬畏神明,也不必奇迹奖赏。他们已经准备好被人性自然丶被天道惩罚,败给无所不用其极的对手,他们唯一的收获,是为後人留下一个典范。期待百年丶千年後文明的善报。」

师娘也有道理。一心复兴汉室,坚持仁义,不见得是儒家中毒。但父亲的教诲又相反--他认为人类文明是违背自然的,不如放弃;但师娘口中的哲人却宁可违背自然。
究竟谁对?

正要发问,师娘又道:「文明的演进便是自发道德的完善。徒儿时常嘲笑宗教愚蠢,编些善有善报的假故事劝人为善,但人逐渐成长,起初还不能自发道德,必须依靠外力,日後也许有机会反思丶悟道。妳可将文明发展看作人类千万年的争战,为了长远的胜利,妳必须包容太平道丶五斗米教丶西域佛教;他们是帮手,不是敌人,别闹内哄,别急着炫耀自己更聪明。真正的聪明人不笑他们。」

人笨,为什麽忍着不笑他?想笑就笑才自然丶才快乐。

「师娘也是道姑,其他道姑自然友善。但世上很多信教的,妳若不信他的教,她就说妳是恶魔附身。我看她们才是恶魔附身。」
「何必当着面戳她们?离她们远一些吧。妳看。」

师娘遥指前方,道姑们早走进雾里,看不到了。原来师娘也身体力行「离她们远一些」。
师娘与我分享陶壶中的清凉泉水,片刻起身再行。

我能理解师娘口中的「哲人」。他们是定下儒家道德初衷的志士,思索出礼义廉耻,世代力行传承。他们人数不多,却是各自时代的榜样。浊浊世道中,连迷信道德的都是少数,天下凡人距离礼义廉耻太远,还尽说志士的风凉话,在他们脸上抹污泥。而不愿行道德的「不仁圣人」凭藉自然丶天道胜利,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又回头来迫害这群为数不多的志士。

我也能理解小玉宁可相信天人感应,相信善恶有报,因为她们赤脚走在荆棘之路上。只有最坚强丶最有智慧的志士才能超脱儒家之毒,认清天地不仁,认清愚昧众生,却依然坚持伟大的理想--天下为公丶太平大治。他们极可能失败。从前诸葛瞻陷入内忧黄皓丶外患锺会两面包围,不幸殒命绵竹;如今姜维危急,我怎忍心见他受难?

师娘一定也不忍心。

下了最後一段九曲石阶,便是青城山脚驿站。原先空荡荡的驿站里,却有十几家汉臣眷属老小正预备上山,竟是秘书令郤正领头!原来郤正一行人与我同在十五日离开成都,但因牛车缓慢,两日之後才到山脚。

「居士,锺会昨日招所有魏将入城,起兵在即。最好招回前面道姑,留在青城山上,避过风头。」

我好不容易请师娘下山,老猴子搅什麽局?
「秘书令,大将军与汉将还在城中,锺会不仁丶众军昏庸,正需要我们出谋划策。临阵脱逃,抛弃同袍,岂是汉臣所为?」

郤正无奈地搔搔脖头:「大军压境,凶险异常,於司马昭丶锺会之中二择一,无论胜败,皆有大祸。居士常年隐居,不必在这时冒险。」
「不必再说,居士心意已决!」
「姑娘自己想去,别害了妳师娘!」

「感谢郤令先照料汉臣家眷。若锺会起兵,天下有难,也许我们能做些什麽。」师娘一开口,郤正只有点头同意。

驿站里多是汉臣眷属乘来的牛车,只有一匹关彝借我的瘦黑马。若三人乘牛车丶或步行,只怕半夜才到郫县。於是我们将一辆牛车改为马车,两条辕木丶衡轭套上黑马,胸前再系上鞅带,又喂了草料。我手执辔绳,牵师娘丶郤正上车坐定左右,马车窄,三人膝腿相触。师娘与小玉一样飘逸花香,叫人鼻痒;而老猴子郤正身上却散发着酸臭,真想离他远点,但也不好坐在师娘腿上,只有委曲自己,替师娘挡着。

「师娘,为何诸葛丞相没被不仁圣人丶大盗上下夹挤?」
师娘似乎会意,呵呵大笑:「家人避嫌,这个问题请郤令先回答。」

郤正回想往事,支吾半天:「先帝师承大儒中郎将卢植,其为人坚毅高尚,深明君子行仁义,不免造次颠沛,《老子》八十一章四称『玄德』,先帝引以为字,以明其志。比起曹丞相,倒也笃信柔能克刚,仁以济民,信以待下,有所不为,不以智算计谋治国,不算不仁圣人。至於大盗,丞相严法治国,尽忠增益必赏,犯法怠慢必罚,吏不容奸,道不拾遗,当时也没有大盗。後来陈祗丶黄皓掌权,亲信必赏,党羽不罚,朝廷渐渐乌烟瘴气。」

师娘摇头:「从前不是没有大盗,只是大盗不敢有作为。舍弟或许对徒儿说过,『大盗』不过是一般人自然地追求幸福。」

卫将军的确说过。他还说:教化不争一朝一夕,而是千万年之事。
他相信总有一日,天下即使分成许多国家,各国百姓也不视彼此为仇敌,自以为正义。百姓行仁发自内心,大盗丶不仁圣人也将绝迹。
在崇尚自然的道家看来,这样的理想太「不自然」了。我多希望坐在马车上的是父亲,接下来畅谈道家之毒。
 
最后编辑:
(二十二)

睁开眼时,天色已亮,一出厢房,道观中烟岚迷漫,白茫无边,又自天边透出几缕金霞,彷佛仙境。
正要寻师娘问她打算,忽闻云雾间「咚咚咚」集结铜铙连响,寻声走去,十几个道姑全副赤甲,羽缨胄盔,盆领筩袖,细鳞油亮,枪戟钺铩立地过顶,锋利簇新。她们这身装备明显没见识过血肉横飞的战场。

我隐约明白了些事。师娘是诸葛丞相女儿,身份非同小可,当年入道观隐居,也许有女兵随身保护,三十寒暑,亲兵尽成了道姑,仍以师娘为尊。小玉是汉军遗孤,自小养在道观,长成後加入羽林军,也许这些道姑也有军户来历。只是小玉被师娘相中收养,一心调教为将材。

武装道姑之间,师娘头戴青丝纶巾,身罩白鹤氅衣,姿色光鲜,神采飘然,手持白羽扇招我上前。她身旁是一座冒着白烟的陶釜,一名布衣道姑盛了一耳杯热粥递上,鸡丝豆酱,香气四溢。大凡军士出征之日,常靠美食提振精神士气。看来师娘决意出山,投入浩瀚战场!

「师娘,道姑每日训练多久武艺?」
「三十年没练了。」
「……」

一群大婶只剩花拳绣腿,也许比成都军还不禁打,如何是魏军对手?

「肥羊入虎口……只好去灶营。」

那名脸宽体泰的布衣大婶正恶狠狠地盯着我,接过我喝乾的陶釜。

「我有徒儿保护,妳等走在前面开道,先至郫县城通报县令。」一群武装道姑领命,羊贯下山。师娘转头微笑:「有她们在,一些话不方便说。昨日说完锺会中了法家之毒,还有两家。边走边谈。」

知彼中毒,百听不厌!我抹抹嘴:「好,我吃饱了。大将军要我尽快请师娘出山相助。成都不足百里,今夜便到。走吧。」
「保存些体力。」师娘轻摇羽扇:「今夜在郫县过夜,探明了成都形势再行动。」

师徒二人走下青城山石阶,融雪丶落雨已化作道道山涧,倾泄入幽谷深潭。

师娘要先谈儒家之毒。半年来,「忠君爱国」的儒家之毒我有深切体会--汉人痛恨魏人是国贼;魏人鄙视汉人是反贼,我一到成都,就误认为魏国奸细;而那个真正的魏国奸细,又看不过两国忠臣良将彼此残害。中了儒家之毒,便有以下症状:自诩为正义王师,残杀妖魔似的敌军,还说他们罪有应得。
但锺会没中这个毒。他不是忠臣,他是道地的反贼。

「的确没中这毒。」师娘点头:「锺会看齐汉高帝丶曹操,自谓开国圣主,宁为乱世奸雄,取得天下後,自有忠臣为他隐恶扬善,舍命维护他世代基业。锺会利用儒家之毒,也出现中毒症状。」

「但儒家不是『民贵君轻』吗?」
「春秋战国的国君,见了士大夫要行跪礼的,以示敬贤。徒儿能想像汉丶魏天子向臣子下跪?连同席并坐也少见了。秦丶汉以来,君臣纲纪为先,天子集大权於一身,大权易收难放,君贵民轻。」

是的,魏国官场一个个逢迎上司,鱼肉下属,君贵丶臣轻丶民更轻,都是中毒了。

「所以儒家初衷『民贵君轻』是无毒的。」
「有毒,任何学说只要当成了绝对真理就有毒。」
「民唯邦本也有毒?」
「徒儿忘了七月成都广场上要求召回大将军的百姓?百姓自以为国家之主,有恃无恐;但他们看不清局势,将朋友看作妖魔,反受利用。」

所以儒家之毒不只忠君爱国,而是一切自以为正义的迷信。

转眼,二人行到深潭边上,这一带翠绿枝芽满树,千万花苞待放,脚下清水游鱼成群。小时候在云台山,我总喜欢把光脚伸进一座小池里,吓走小鱼。有天父亲在水池边告诉我,他也不喜欢儒家自以为是,制定礼法丶规范约束行为,又强加分辨善恶丶君子小人。他认为人应该尊奉发自内心的真诚,「越名教而任自然」,坦荡无私,光明正大。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也是推崇道德的。

「师娘,想做个有德的君子,也算中毒吗?」

师娘点头:「有德,就是利人,以『舍己为人』最伟大,自然是好事。但有时舍的不只是自己,而将不愿意『舍己』的亲友也害了。此外,将无关道德的事扯上道德,不明究里便批评他人不道德;或一边利人,又期待天人感应丶善有善报,最终利己,望穿秋水,等着善良的老天降下神迹,赏善罚恶,搬走太行丶王屋大山。这都是『走火入心魔』。善行既是利人,善报自然只在人间。」

我呵呵大笑。
同是隐士,师娘的思想与父亲接近,十分亲切。父亲说过:「仁义务於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於争夺,非自然之所出。」道德自是好事,但当成教条信仰,便违背了自然本性,心智矛盾,终至失败。司马昭丶锺会在中原鼓吹名教礼法,他们自己也不信,虚伪无比。

「看来锺会也没走火入魔。」

「的确。」师娘立於大树下,倒出短靴中小石头:「锺会认为,开国君主在乱世中存活下来,脱颖而出,除了自身才能出众,往往都得做些不公不义的事,例如汉高帝撕毁鸿沟和约丶背叛项王,季汉大行皇帝名助刘璋抵抗张鲁,实为夺取益州。曹操父子丶司马懿父子的好事说不完了。」

「曹操抢人妻子,就是我曾祖母。」短剑出鞘,我辣手割下一段满布花苞的枝条,送给师娘作拐杖。
师娘点头:「是的,我们都是千万年『恶人』的子孙,满脑子都是邪念坏主意。但我们又能思考,是不是真该效法祖先。」

「师娘,锺会也思考,却以为坏事做尽也没关系。他错了吧?」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锺会想做不仁圣人丶创业帝王,他本身就是窃国大盗。他引用前朝贾谊的『先诈力,後仁义』,相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锺会心中的大事不外是打赢战争,击垮敌手,统一天下,创建基业。但师娘不能说他错了。世上确有残忍竞争,若单就追求胜利为准绳,坚持当善人,有所不为,便是将双手绑在身後,面对无所不用其极丶诡计百出的对手,的确占了劣势。但锺会总有威胁到自己的敌人,战战惶惶,不可终日,於是天下处处皆兵,永无太平。」

师徒一阵沉默,行至一座不算幽深的苍岩古洞,相传张天师在里头一块大石头上冥想静坐数日。因此总有信徒留下贡品,却让小老鼠偷吃了。
大将军姜维迟早被锺会这只臭老鼠丶臭大盗陷害,若他先发制人就好了。但他一定不愿意。还说:「如果那样就变成锺会了。」

「师娘,锺会丶大将军北上关中,打败司马昭,大将军是否也有危险?」
「有。如果节节胜利,总有一日,锺会不需要汉将也能夺取中原。」师娘有些腿酸,便坐在张天师冥想的大石上,我也坐下。忽然阵阵凉爽微风扑面,原是师娘给我搧风:「徒儿必定晓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儒家这毒不解,奸主视忠臣如刍狗,也永无止息。但汉臣多少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不全力支持锺会,而锺会行事又不遵循仁义正道,汉将自然心生不满。锺会也是明白的。」

「汉将以仁义自诩,面对锺会自捆手脚,眼睁睁被欺负。他们都中了儒家之毒,该怎麽办好?」
忽然师娘停手皱眉:「妳怎麽知道他们中了儒家之毒?」

「大将军不是一心复兴汉室吗?」

「他强迫汉臣帮锺会吗?」
「……没有。」

「他常骂锺会不道德吗?」
「……没有。」

「他期待老天干预,善有善报吗?」
「……没有。好好,师娘别再说了。我收回--汉臣没中儒家之毒。」

得小心,别在师娘面前说大将军的不是。对了,诸葛丞相一心复兴汉室,我不小心污辱到她先人。

师娘轻捶膝头:「徒儿,大将军不愿做锺会,因为他不愿意人类文明崩坏,回到残暴洪荒。哲人思考,了解道德是人类文明更好的选择,不必背教条,不必敬畏神明,也不必奇迹奖赏。他们已经准备好被人性自然丶被天道惩罚,败给无所不用其极的对手,他们唯一的收获,是为後人留下一个典范。期待百年丶千年後文明的善报。」

师娘也有道理。一心复兴汉室,坚持仁义,不见得是儒家中毒。但父亲的教诲又相反--他认为人类文明是违背自然的,不如放弃;但师娘口中的哲人却宁可违背自然。
究竟谁对?

正要发问,师娘又道:「文明的演进便是自发道德的完善。徒儿时常嘲笑宗教愚蠢,编些善有善报的假故事劝人为善,但人逐渐成长,起初还不能自发道德,必须依靠外力,日後也许有机会反思丶悟道。妳可将文明发展看作人类千万年的争战,为了长远的胜利,妳必须包容太平道丶五斗米教丶西域佛教;他们是帮手,不是敌人,别闹内哄,别急着炫耀自己更聪明。真正的聪明人不笑他们。」

人笨,为什麽忍着不笑他?想笑就笑才自然丶才快乐。

「师娘也是道姑,其他道姑自然友善。但世上很多信教的,妳若不信他的教,她就说妳是恶魔附身。我看她们才是恶魔附身。」
「何必当着面戳她们?离她们远一些吧。妳看。」

师娘遥指前方,道姑们早走进雾里,看不到了。原来师娘也身体力行「离她们远一些」。
师娘与我分享陶壶中的清凉泉水,片刻起身再行。

我能理解师娘口中的「哲人」。他们是定下儒家道德初衷的志士,思索出礼义廉耻,世代力行传承。他们人数不多,却是各自时代的榜样。浊浊世道中,连迷信道德的都是少数,天下凡人距离礼义廉耻太远,还尽说志士的风凉话,在他们脸上抹污泥。而不愿行道德的「不仁圣人」凭藉自然丶天道胜利,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又回头来迫害这群为数不多的志士。

我也能理解小玉宁可相信天人感应,相信善恶有报,因为她们赤脚走在荆棘之路上。只有最坚强丶最有智慧的志士才能超脱儒家之毒,认清天地不仁,认清愚昧众生,却依然坚持伟大的理想--天下为公丶太平大治。他们极可能失败。从前诸葛瞻陷入内忧黄皓丶外患锺会两面包围,不幸殒命绵竹;如今姜维危急,我怎忍心见他受难?

师娘一定也不忍心。

下了最後一段九曲石阶,便是青城山脚驿站。原先空荡荡的驿站里,却有十几家汉臣眷属老小正预备上山,竟是秘书令郤正领头!原来郤正一行人与我同在十五日离开成都,但因牛车缓慢,两日之後才到山脚。

「居士,锺会昨日招所有魏将入城,起兵在即。最好招回前面道姑,留在青城山上,避过风头。」

我好不容易请师娘下山,老猴子搅什麽局?
「秘书令,大将军与汉将还在城中,锺会不仁丶众军昏庸,正需要我们出谋划策。临阵脱逃,抛弃同袍,岂是汉臣所为?」

郤正无奈地搔搔脖头:「大军压境,凶险异常,於司马昭丶锺会之中二择一,无论胜败,皆有大祸。居士常年隐居,不必在这时冒险。」
「不必再说,居士心意已决!」
「姑娘自己想去,别害了妳师娘!」

「感谢郤令先照料汉臣家眷。若锺会起兵,天下有难,也许我们能做些什麽。」师娘一开口,郤正只有点头同意。

驿站里多是汉臣眷属乘来的牛车,只有一匹关彝借我的瘦黑马。若三人乘牛车丶或步行,只怕半夜才到郫县。於是我们将一辆牛车改为马车,两条辕木丶衡轭套上黑马,胸前再系上鞅带,又喂了草料。我手执辔绳,牵师娘丶郤正上车坐定左右,马车窄,三人膝腿相触。师娘与小玉一样飘逸花香,叫人鼻痒;而老猴子郤正身上却散发着酸臭,真想离他远点,但也不好坐在师娘腿上,只有委曲自己,替师娘挡着。

「师娘,为何诸葛丞相没被不仁圣人丶大盗上下夹挤?」
师娘似乎会意,呵呵大笑:「家人避嫌,这个问题请郤令先回答。」

郤正回想往事,支吾半天:「先帝师承大儒中郎将卢植,其为人坚毅高尚,深明君子行仁义,不免造次颠沛,《老子》八十一章四称『玄德』,先帝引以为字,以明其志。比起曹丞相,倒也笃信柔能克刚,仁以济民,信以待下,有所不为,不以智算计谋治国,不算不仁圣人。至於大盗,丞相严法治国,尽忠增益必赏,犯法怠慢必罚,吏不容奸,道不拾遗,当时也没有大盗。後来陈祗丶黄皓掌权,亲信必赏,党羽不罚,朝廷渐渐乌烟瘴气。」

师娘摇头:「从前不是没有大盗,只是大盗不敢有作为。舍弟或许对徒儿说过,『大盗』不过是一般人自然地追求幸福。」

卫将军的确说过。他还说:教化不争一朝一夕,而是千万年之事。
他相信总有一日,天下即使分成许多国家,各国百姓也不视彼此为仇敌,自以为正义。百姓行仁发自内心,大盗丶不仁圣人也将绝迹。
在崇尚自然的道家看来,这样的理想太「不自然」了。我多希望坐在马车上的是父亲,接下来畅谈道家之毒。
「师娘,为何诸葛丞相没被不仁圣人丶大盗上下夹挤?」
好像没有解释清楚啊?为什么呢?而且Ife 怎么知道诸葛丞相没有被圣人和大盗夹挤呢?好古怪的问题...

要说儒家之毒,道家之毒,法家之毒....我赞成Ife的说法“任何学说只要当成了绝对真理就有毒”, 说起来任何学说本来都是学者文人的个人观点,一生心血著说立传,也谈不上有毒无毒。之所以好好的学问最后变成有毒的糟粕,完全是后人或者狭隘或者夸大,或者别有用心,或者断章取义,总之扭曲原文要义才造成的。如果有一天某人自诩为专家拿着《炎兴》中的观点传道授业解惑,而其它人等都不看原文,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最后哪怕Ife 呕心沥血写出了心中的“大道”,可叹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让本来的思想失真走形了。
 
好像没有解释清楚啊?为什么呢?而且Ife 怎么知道诸葛丞相没有被圣人和大盗夹挤呢?好古怪的问题...
謝謝。我改了一下前後文,這樣思路比較流暢:
...而老猴子郤正身上卻散發著酸臭,真想離他遠點,但也不好坐在師娘腿上。為了救出被鍾會、魏軍上下夾擠的大將軍姜維,委屈半日當然值得。
「師娘,諸葛丞相是否也被不仁聖人、大盜上下夾擠?」


劉備、諸葛亮的史料比較豐富,大多已有共識,諸葛亮是沒有被夾擠的,下面擠的壓力總是有的,但他頂得住 (直到累死)。比如陳壽在諸葛亮本傳之後這麼評論: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另外劉備臨終託孤,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劉備對諸葛亮是相當信任的。網路上常見不少異議,例如這是劉備攻心計才這麼說;類似的陰謀論還有劉禪 "樂不思蜀" 代表他是政治天才;還有諸葛亮疑似把託孤的副手李嚴找藉口 "作掉" 等等。這些問題牽扯較廣,因為故事講的是這半年,幾十年前的事我就避開了。總歸一句,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思考投射在古人身上,同一個古人,人人看法不同,也都反射出部份的觀察者自己。

> 任何学说本来都是学者文人的个人观点,一生心血著说立传,也谈不上有毒无毒。之所以好好的学问最后变成有毒的糟粕,完全是后人或者狭隘或者夸大,或者别有用心,或者断章取义,总之扭曲原文要义才造成的。

智慧大約是 "對世界的理解"。古代有一個熱門的智慧模型: "學"與"思"。"學" 就是自己觀察、讀書、上課、問人等等;"思"就是把學到的事物整理出一套解釋世界的模型,這樣的過程。而最後提出的世界觀就是他的 "學說"。學得越多,思考得越完善,沒有邏輯錯誤,學到的東西都用上了,模型與資料沒有矛盾,模型也就越貼近現實世界,就是 "近於道",有智慧。毒性比較低。但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沒毒。

如果學得很少,思考再多也是得出一個偏頗的模型,比如古代人拜山神、河神,認為萬物皆有靈等等;或者倒過來,學了很多但都不能消化,所理解的世界也與現實有許多出入。偏見含量高的學說遠離真相,比較 "邪" 一些,比如故事裡經常被嵇縈拿出來說事的 "天人感應",就是穿鑿附會的東西,毒性較強。當今世界毒性最強的世界觀應該是一神論宗教的基本教義派。還有什麼主義的大家以前都學過。

我絕不好說自己的世界觀就沒毒了,但希望提供一些平常看不到的觀點,就留給讀者自己思考批判。就故事裡的 "才識五等論" ,我讓諸葛果出來消過一次毒,不要把人分等,悟道是殊途同歸的。另外諸葛瞻也說過等級間的界限其實不太明顯。

其實在這個階段我倒不怕讀者誤解故事裡面的世界觀,那通常是一本書已經很火了之後,給不應該看到的人看到了,比如小孩子看成人片。這幾天把<道德經>看了一遍,發現也有很大的目標讀者定位問題。這本書是作者寫給炎興裡說的第二等人看的。第四等以上看了覺得太消極、太保守、太天真,第一等看了就發明、相信道教。其實只要目標讀者不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人看了就肯定會誤解,於是劉備託孤是攻心計啦,劉禪是天材啦,諸葛亮是陰謀權臣,趙雲是女人這些東西都跑出來了,這是沒辦法的事。但也算是作者的榮幸吧。如果我有<道德經>萬分之一的讀者,再來擔心被曲解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我比較怕沒人願意解,因為我的故事太悶,角色太討厭;或者思路演譯得太差,解不了,讀者不屑解。
 
最后编辑:
配乐:Mozart Requiem - Rex tremendae & Lacrimosa.mp3

(二十三)

「我去。」我放下白玉酒卮:「我去盘察出城亲兵。」

锺会面无表情,半晌後才露出微笑:「伯约去最妥当。但割鸡何须牛刀?回军营找个军侯丶屯长去即可。早去早回。」

我已不是汉大将军,无所谓鸡刀牛刀;枯坐前殿,本也无事可做;再说自己承担之事,为何转手他人?
成都玄铁重门之前,我弯腰拾起一只城墙上翻落的木盒。我亲自来了,还遇见一个意料之外的亲兵,他也不再是汉谏议大夫。

「我父亲是魏国军侯,延熙十八年战死洮西。但我不恨大将军,你们都是英雄。」

听了诸葛茂的话,我乍然明白,这个害得汉室断绝的魏军细作,原来不是受敌人利诱哄骗的内迁百姓,而是姜伯约亲手造就的敌人。我为了复兴汉室而北伐,但最终汉室又因为北伐而灭亡。

我到底该怎麽做?难道汉室注定了灭亡?

我的心口绞痛难当,疼痛漫延至双臂丶脖颈,头晕作呕,喘息良久才逐渐复元。
姜伯约时日无多,每次病发,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俗语说:人到死前,才懂得认真对待生命。
自从跟随丞相,我已坚持认真三十几年,在最後关头,我必须一丝不茍,不留任何遗憾。

「我否定国家,不是要後退,而是要更进一步,追求国家间和睦。」诸葛茂又说。

此话近似主张「兼爱」丶「非攻」的墨家,但墨家早已衰亡数百年。夏丶商丶周丶秦丶汉,历代无不因战争侵略而壮大。大国灭小国,正如光禄谯公所言,是天道自然,鲜有例外。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魏国得了锺会这样的大将之材,必然南下;而我若不领军北伐,便不能打乱魏军南下准备,维持汉室偏安。

自古以来,终结战争,只有靠战争。阻止战争,只能拖延一时。譬如去年季汉投降,只把大战拖延了两个月。如今,二十万大军又将投身战场,争夺天下。为了复兴汉室,实现天下长治,我相信这是「不得不为」的罪恶,以数年的苦难,一场终结战争的战争,换来更长久的和平治世。

但我理解诸葛茂想法的来源。我们同样生养於魏,仕进於汉,眼见两国人共通的亲情丶友爱摧残於战火,体会两国兵家对未知敌人的恐惧,使出龌龊丶残酷的阴谋,这些他们「不得不为」的罪恶。愈奸险的谋略家愈有胜算。

世人总以为墨家痴人说梦,不愿博爱众生,不愿损个人以利天下。但它毕竟是高尚的终极理想,遥遥指出文明演进的方向。若诸葛茂能实践力行,必能影响到更多人再谈「兼爱」丶「非攻」,避免「不得不为」的罪恶,累积小步,终将行过千里,理想终将成真。

於是我让他继续走下去。

我喘着大气,缓步走上白玉石阶。
踏进前殿时,我仍不知如何应对锺会盘问。实话实说,也许是最好的应对。锺会极有识人之智,我瞒不过他。问心无愧,承担责任便是。

「伯约亲自去了?」
「是。」

忽然锺会从席上起身,敬我一卮酒,向在场诸将说道:「伯约受人之托,戮力亲为,堪为我等表率。」又指向殿墙边一方铺盖黑褐毛毡的卧榻:「今夜与诸位国士共商大事,兴致来了就谈,疲累了就睡下,不必介意繁文末节。」

我举起白玉卮,一饮而尽,忽然想起《史记》上一个刺客。

七百年前,晋国有位权臣知瑶,以国士之礼厚待一个叫豫让的门客。知瑶被赵毋恤所杀,头颅还被做成赵毋恤的杯器。豫让以漆涂身,以致遍体生疮,又吞木炭变声,敲落牙齿,自毁容貌,以求辨认不出,便於刺杀仇人赵毋恤。豫让的朋友问他:「真要报仇,你身负大才,可在赵毋恤下面做事,趁机接近他行刺。何必折磨自己,舍近求远?」豫让回答:「士为知己者死,知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国士怎能怀二心事人?我要令後世怀二心的人臣都感到羞愧!」最终豫让行刺不成,自刎而死。

锺会可说是我知己,又待我如国士,而我不仅有二心,还放走可能对锺会不利的诸葛茂;姜伯约远不如豫让,真该惭愧。
人生总有许多两难,有近与远的取舍,也有个人与天下的决择。刺客报复眼前私怨,但我着眼於长远天下。若姜伯约个人丶当下诚信能换来天下文明更前进一小步,也许是值得的。
但这也许只是姜伯约自辩的一面之辞。事实上,我放诸葛茂走,也是顾及他的养母。我既已派嵇萦请她出山帮忙,总不能先害了他养子。如此看来,姜伯约又循一己私情,害了锺会国家大事。
世事复杂如此,求无愧亦不可得。

我独思良久,锺会已发起新一轮清议话题:「道法自然,何解?」
杜预等说了许多,我没仔细听,只知锺会坚持己见:「道莫知所出,故称自然。说『道法自然』,其实是『道即自然』。」

诸将默然,锺会再论:「圣明之主必善於行道,顺应自然。《老子》说这样的人『功名不显』;圣明之主必不在乎功名,岂是俗人如邓士载能理解的?圣明之主顺应自然神妙,体会上善若水,推行清静无为,必定不重蹈周代的纷扰与分裂丶秦代的酷役与暴政丶汉代的迂腐与盲信丶魏代的功利与伪诈。」

锺邕丶夏侯咸应和,我也希望锺会不重蹈历代缺失。

一旁杜预发问:「司徒,圣明之主清静无为,既然无为,如何长治天下?」
锺会哼笑两声:「元凯为何佯装不知?《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圣明之主当政,恢复上古淳厚民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丶无欲』,是以天下长治。」

「原来如此。」杜预微笑点头,不再回答。

众将强打精神,与锺会坐而论道,又谈了许多话题,约莫过了两个时辰,夜深人静,城外饭菜终於送进城来,锺会命人分盛数百漆盒,堆於前殿之中,香气四溢。

锺会又引《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欲制刚强,示乎柔弱。」於是派亲兵带魏将分批上殿,於席间赏赐酒食,对武官期以富贵荣华,对文官期以天下大治,邀请共谋大事。众将终日不进一饭,酒肉在前,好言在侧,尽皆答应出城领军效命。

最後上殿的魏将是护军胡烈丶田续丶将军庞会。田续勉强答应主持情报,派细作入北军。庞会愿意替锺会效命,却有一个条件--

「请司徒替我报杀父之仇!」庞会咽下一口酒肉。

原来当年关公进军北上,威震华夏,俘虏了庞会之父庞德,庞德因拒降而处斩。锺会好言抚慰,说关公兵败东吴,同以不降遭祸,已身亡四十馀年。武将各为其主,竭尽忠义,要庞会放下仇恨,建功立业,光耀祖先。庞会闷闷不乐。

锺会又劝告胡烈输诚。胡烈无心饮食,对答含糊,只说:「我既随司徒出兵,势已至此,但听司徒差遣便是。」锺会仍不放心,胡烈又保证:「我父子与其馀宗族断绝连系,战场上相见也是敌人。」

正说间,忽有传令军士入殿,背插金黄鶡尾长羽,应是紧急军情。

「司徒,许多城外士卒聚集墙下,鼓噪喧闹,咒骂墙上守军!」
锺会眉心一皱,骤然起身:「有多少人?说些什麽?」

「约有数千人!都说司徒被大魏叛徒姜维蒙蔽,要害自己人性命!」

「胡言乱语!带头的是谁?」
「回司徒,不知道!」

「飞马追查,即刻回报!」
「是!」传令兵退步出殿。

锺会在看我。他想知道我的反应。

在魏国人看来,天水姜伯约自然是大魏叛徒。
我没有教唆锺会杀害自己人胡烈;相反地,我还阻止他这麽做。看来锺会要杀胡烈等魏将的消息已经被诸葛茂带出城。魏军本就恨我,一见终日城门紧闭,心生恐惧,便妄加揣测。

听见城外谣言,我反倒松了口气--我放走诸葛茂,并没有损害锺会,只是苦了自己。
身为武将,自然得承受敌人憎恨,更何况我还是降将。

「伯约怎麽看?」良久,锺会终於开口。

「误会一场。」
「那如何处置?」

「流言止於智者。」

「呵呵。」锺会苦笑两声:「流言暂止於智者,却不终结於智者。它盛行於愚者,浩浩荡荡,终将淹没智者,千夫所指,百口莫辩。监军卫伯玉说,按军法,散播流言者必须即刻处置,追查首谋,株连三族,以至於一切传谣者,立斩不赦,是不是?」

卫瓘尚未回答,忽然边上「硜当」一声,竟是胡烈碰倒玉杯,烧酒洒在席边。
锺会并不作声,只是默默看着胡烈颤抖的双手收拾残局,以衣袖抹去酒渍。田续又起身帮忙胡烈收拾。

殿内一阵沉寂,又过了许久,黄鶡尾传令兵回来了。

「查清楚带头的?」
「是!」
「先别说,我猜猜。」

锺会缓步走到胡烈身边,一手搭上胡烈肩头:「胡护军之子胡世元?」
「正是!」传令兵朗声回答。

我半生戎马,判过许多军法处决的案子。胡烈双目圆睁而缩向眉心,下颔微落,正是死刑宣判那一刻,人犯脸上的惊恐。

「胡护军今日见过哪些人?」
胡烈双唇颤动,却吐不出半个字。

「田护军记得吗?」
田续连连摇头,推作不知。

锺会又看卫瓘:「伯玉,是否该请胡护军邀儿子进城,赐与酒食?」
卫瓘沉吟片刻,默默点头。

忽然胡烈双手抱住锺会一腿,纵声凄厉大喊:「不,司徒不要杀我儿!要我做什麽都行!求求你!」
死刑犯也常对我求情,但我从未赦免一人。

「哎。」锺会长叹一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於是锺会打发了田续丶庞会,却要胡烈随他与卫瓘等走上北门城楼,亲自对胡渊等喊话,安定城外众军之心。
锺会没让我跟去,以免再被魏军误会。前殿中就剩我与推说肚痛的杜预。

子夜已过,我十分疲惫,闭目养神。恍惚之间,杜预压低声音:「伯约兄,有要事打搅。敢问方才在城门口见到了谁?」

我无心隐瞒:「汉谏议大夫诸葛子茂。」
「伯约兄放他出城?」
「是。」

「啊……」杜预松了口气:「万分抱歉,让伯约兄受委屈。胡玄武怕死,谁晓得他写了什麽鬼话给儿子?」

我一时不明白杜预意思,未能回答,杜预又轻声说:「现下司徒怕城外造反,必须靠活的胡玄武安定人心,所以他死不了。但有人质在城内,胡渊也就真不敢造反。但愿他稍微动点心思,别给骗进城来,自投罗网。」杜预言下有些失落。

我仔细推敲杜预这番话,看来胡烈得知锺会要杀他,要将消息带出城,而杜预先前假借腹痛外出,或许便是安排诸葛茂传递胡烈密信出城。杜预只道我放走诸葛茂,便以为我是一夥的,才吐露心声。讽刺的是,锺会多疑,真料中了杜预心事。

「元凯希望城外造反?」

杜预挪动坐垫,与我并肩而坐,附耳细语:「城外缺少高阶将官,群龙无首,散兵游勇,恐不能下定决心。而若真有十几万人杀进城来,缺乏节制,与暴徒无异,极可能误杀忠良,劫掠百姓,也绝非好事。眼下最好送一名大将出城,约束众军,只问司徒,不伤他人。」

我心中暗惊,杜预心计竟如此深沉,承诺辅佐,却又密谋不利。
要做事,必须先做人。

「伯约兄也许在想:杜元凯是司马昭妹婿,当然心向北军,是不是?」
「不,我想到春秋晋人豫让。」

杜预会意,哑然失笑:「莫非伯约兄要辅佐司徒?」

「当然。我与他约定了。」
「那为什麽放走邓茂?」

我明白杜预意思--有时,做事或许又重要过做人。但也许我错了。
杜预眯眼微笑:「伯约兄以为,天下人心真能如司徒所说,在圣明之主的治理下回归上古?即使回归上古,当真淳厚无欲?淳厚不就是痴愚?天下尽皆痴愚,真能长治太平?」

我正思考杜预意思,他又喃喃自语:「如今城外谣言汹涌,十三万魏卒兵变在即。我虽无才统领大军,若能出城主事,至少能控制局面。但司徒对我已经起疑。伯约兄给城外大军误会,若出城决断,又坐实谣言,只怕众军不从。该让谁去好?」

正说间,殿外隐约有刀甲动静,杜预急忙将坐榻推回原位。
此时殿外天色微亮,锺会丶卫瓘等一行人回殿归席,个个倦容满面,又不见了胡烈。

「司徒,城外情况如何?胡护军还在吗?」
在杜预的微笑里,我竟看不出秘谋反意。

锺会神色凝重,摇头不语,若有所思。却是司马夏侯咸回答:「长史,城外情势不妙,任凭胡烈怎麽说,城下就是不信。方才司徒盘问之下,胡烈已招认暗通城外,谎称司徒要杀城外军官。胡烈有谋反重罪,已经收押入监。来日出兵时斩首祭旗。」

「我们仁慈对他,他倒散布谣言,叛徒着实可恨,一时却不能杀他!」锺邕破口大骂。
忽然锺会抬头,眼神飘忽:「胡烈小人,不足成事,叛徒不只一个,或许正在你我之中。」

大殿寂静,只听见此起彼落的微弱喘息,杜预依然保持微笑,但我已看出他心中恐惧。
胡烈暗通城外,那麽今夜任何替胡烈说话的,与主张丶参与放亲兵出城的都有背叛嫌疑。

锺会缓缓伸手,搭上杜预肩头:「杜元凯!你当真帮我?」
「是……是!」杜预「砰」一声跪倒,匍伏再拜。

「为何你们都看不清事实,认不清局势?」锺会闭目摇头,若有不忍:「卫士,杜长史累了,请他回房休息,别出来了,也别让人打搅他。」
「是!」

数名黑甲卫军上前,杜预丧气垂头,如囚徒一般尾随卫士出了殿。
什麽事都瞒不过锺会,只是瞒多久的问题。

「伯约。」锺会转头看我:「方才杜元凯是否向你透露了什麽?」

我既答应辅佐锺会,理应照实秉告;但如此杜预必死无疑,又辜负了他信任。
我该如何回答?

我只想到一句《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司徒,是我放走了那个亲兵。」

「伯约愿为君子,却误以为天下尽是君子。胡烈丶田续丶丘建丶杜预,与你见到的亲兵看来都是同谋。丘建虽是我亲信,也是胡烈旧部。他们心里明白,若说我要杀魏将魏兵,只怕城外不信,便嫁祸给伯约。」锺会说完,双手覆面长叹:「可惜我妇人之仁,未能抢先杀了胡烈,落入被动。依伯约看,如何化解城外误会?」

「可亲自率领众将,出城解释。」

「不妥。」一边锺邕摇头:「城外士卒骚动不止,草率出城,恐有差错。」
「解释有什麽用?」司马夏侯咸「砰!」重重放下玉杯:「士卒只知舍命战斗丶立功求赏,还不如明白指出,威胁他们的敌人在哪里,打败敌人有什麽赏赐。」

忽然锺会抬头,双目有光:「此计可行!就说佞臣贾充带兵一万南下,兵向剑阁,我军必须抢先占据剑门关,於汉寿开阔之地设围,击破贾充,得胜後,参与者有土地丶金银封赏。事不宜迟,一日内整编出兵!」
锺邕丶夏侯咸连称妙计,锺会也颇有自得脸色。

「伯约以为如何?」
既然问我,我必须说实话。将兵之间的信任,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司徒何不开诚布公?」

「哈哈,哈哈哈!」锺会仰天大笑:「我已猜到伯约要说这一句!军旅好比虎狼,开诚布公,有功必赏以肉食,有过必罚以鞭笞,怎听得懂人话?《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卒要的是强而有力的领袖,随时指引出正确方向,如曹孟德『望梅止渴』往事,若老实坦承军中缺水,士卒还不哗变?」锺会又转头看卫瓘:「誓师发兵,还须持节监军卫伯玉出城宣布,以彰朝廷公信。早饭後,伯玉是否愿意走一趟?」

卫瓘终日沉默无语,又同是一夜未眠,忽然又被锺会点名,脸上不免疑惧迷离。

「司徒是诸军统率,不妨亲自出城。若担心少数凶逆作乱,多带些卫士便了。」
「伯玉持节,代表大魏朝廷。讨逆大事,理应让伯玉宣布。我随後带兵出城。」

卫瓘无奈点头。

前殿中尚有昨夜饭菜,锺会令军士蒸热,分诸将食用。卫瓘一向面色欠佳,随意吃了几口,锺会也不劝进。
饱饭後天色已亮,灰云漫天。卫瓘下殿准备去了,诸将各自卧於床榻上歇息。我以毛毡覆身,闭目静坐。

我思索锺会说的「开诚布公」--他将士卒当成虎狼对待,确有功效;但长此以往,士卒不过虎狼,连「淳厚」都做不到。

我又想起杜预担心--若城外十几万虎狼杀进来,极可能残害百姓,害了汉天子与众臣丶家眷,因此得送一大将出城,掌握局面,只问锺会,不伤无辜。卫瓘看来是个谨慎的人--也许太谨慎了。锺会让他出城,只怕他躲起来保命。若能他真能控制局面,城外有二十万大军,城内只有五千人,卫瓘又何必替锺会办事?

锺会自然明白城外凶险,因此不愿亲自出去;他派出卫瓘,虽有公信,能平息众怨,倒也不是高招。

「伯约,有要事商议。」
我猛然睁眼,正是锺会,他双目间已有不少血丝。

「请说。」
「依你看,卫伯玉出城,当真能告慰众军?」
「我对卫监军了解不多。若由他过去两个月言行看来,也许他更在乎自身安危。城外兵多,他可能拥大军自保。」

锺会长叹一口气,连声大叫:「失策,失策!麻烦伯约再走一趟,追卫伯玉回来!别放他出城!」
锺会又派夏侯咸丶锺邕与我同去,三人分乘两辆四驾马车,前有数十骑兵么喝开路,疾驰於石板道上,直扑北门,行人纷纷闪避,终於在城门前瞧见卫瓘彩旗符节,卫瓘已经下车,正与军士交涉出城。

「卫监军留步!」

三人率卫士大步上前,卫瓘见了,未来得及回话,忽然弯腰猛咳不止,一咳再咳,涕泪齐下,竟将方才的早饭都吐了出来,酸臭难闻,吐完之後,又一头栽倒於呕吐物上,一动也不动。锺邕推动卫瓘,只见他双目紧闭,嘴角流着黄汁,毫无反应。

「难道中毒死了?」
「伯约兄,如何是好?」

卫瓘本来病体孱弱,也许一夜未眠,方才城门见我等来势汹汹,自以为大祸临头,紧张惧怕,终於病发。

「通报司徒,再作打算。」
二人同意。顷刻,锺会与军医乘车来到,把脉诊断,检视卫瓘病情。

「监军一息尚存,只怕病重不起。」军医悄悄透露。

锺会又招我与夏侯咸丶锺邕商议。二人皆说不必在乎卫瓘,留他在城中养病或等死即可。
锺会闭目沉思片刻:「不,若卫伯玉死於城内,只怕城外又误会,是我或伯约所为,骚乱更难平息。」

「他吃的是城外饮食,怎能怪我们?」锺邕愤愤不平。
「人性如此,顺之则生。」锺会遥指北门:「夏侯司马丶贤侄,卫监军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这是卫监军和你等本部兵马的兵符丶印信。你等与卫伯玉出城,代行监军事,严惩城外主事者。」

夏侯咸与锺邕接下虎符,拱手领命:「必不负司徒重托。」

「此外,若卫伯玉真不久於人世,又与你等意见相左,或许该让他死在城外军医手上。明白吗?」

锺会一句话,竟让高大的锺邕全身一颤。
 
最后编辑:
配乐:Mozart Requiem - Rex tremendae & Lacrimosa.mp3

(二十三)

「我去。」我放下白玉酒卮:「我去盘察出城亲兵。」

锺会面无表情,半晌後才露出微笑:「伯约去最妥当。但割鸡何须牛刀?回军营找个军侯丶屯长去即可。早去早回。」

我已不是汉大将军,无所谓鸡刀牛刀;枯坐前殿,本也无事可做;再说自己承担之事,为何转手他人?
成都玄铁重门之前,我弯腰拾起一只城墙上翻落的木盒。我亲自来了,还遇见一个意料之外的亲兵,他也不再是汉谏议大夫。

「我父亲是魏国军侯,延熙十八年战死洮西。但我不恨大将军,你们都是英雄。」

听了诸葛茂的话,我乍然明白,这个害得汉室断绝的魏军细作,原来不是受敌人利诱哄骗的内迁百姓,而是姜伯约亲手造就的敌人。我为了复兴汉室而北伐,但最终汉室又因为北伐而灭亡。

我到底该怎麽做?难道汉室注定了灭亡?

我的心口绞痛难当,疼痛漫延至双臂丶脖颈,头晕作呕,喘息良久才逐渐复元。
姜伯约时日无多,每次病发,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俗语说:人到死前,才懂得认真对待生命。
自从跟随丞相,我已坚持认真三十几年,在最後关头,我必须一丝不茍,不留任何遗憾。

「我否定国家,不是要後退,而是要更进一步,追求国家间和睦。」诸葛茂又说。

此话近似主张「兼爱」丶「非攻」的墨家,但墨家早已衰亡数百年。夏丶商丶周丶秦丶汉,历代无不因战争侵略而壮大。大国灭小国,正如光禄谯公所言,是天道自然,鲜有例外。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魏国得了锺会这样的大将之材,必然南下;而我若不领军北伐,便不能打乱魏军南下准备,维持汉室偏安。

自古以来,终结战争,只有靠战争。阻止战争,只能拖延一时。譬如去年季汉投降,只把大战拖延了两个月。如今,二十万大军又将投身战场,争夺天下。为了复兴汉室,实现天下长治,我相信这是「不得不为」的罪恶,以数年的苦难,一场终结战争的战争,换来更长久的和平治世。

但我理解诸葛茂想法的来源。我们同样生养於魏,仕进於汉,眼见两国人共通的亲情丶友爱摧残於战火,体会两国兵家对未知敌人的恐惧,使出龌龊丶残酷的阴谋,这些他们「不得不为」的罪恶。愈奸险的谋略家愈有胜算。

世人总以为墨家痴人说梦,不愿博爱众生,不愿损个人以利天下。但它毕竟是高尚的终极理想,遥遥指出文明演进的方向。若诸葛茂能实践力行,必能影响到更多人再谈「兼爱」丶「非攻」,避免「不得不为」的罪恶,累积小步,终将行过千里,理想终将成真。

於是我让他继续走下去。

我喘着大气,缓步走上白玉石阶。
踏进前殿时,我仍不知如何应对锺会盘问。实话实说,也许是最好的应对。锺会极有识人之智,我瞒不过他。问心无愧,承担责任便是。

「伯约亲自去了?」
「是。」

忽然锺会从席上起身,敬我一卮酒,向在场诸将说道:「伯约受人之托,戮力亲为,堪为我等表率。」又指向殿墙边一方铺盖黑褐毛毡的卧榻:「今夜与诸位国士共商大事,兴致来了就谈,疲累了就睡下,不必介意繁文末节。」

我举起白玉卮,一饮而尽,忽然想起《史记》上一个刺客。

七百年前,晋国有位权臣知瑶,以国士之礼厚待一个叫豫让的门客。知瑶被赵毋恤所杀,头颅还被做成赵毋恤的杯器。豫让以漆涂身,以致遍体生疮,又吞木炭变声,敲落牙齿,自毁容貌,以求辨认不出,便於刺杀仇人赵毋恤。豫让的朋友问他:「真要报仇,你身负大才,可在赵毋恤下面做事,趁机接近他行刺。何必折磨自己,舍近求远?」豫让回答:「士为知己者死,知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国士怎能怀二心事人?我要令後世怀二心的人臣都感到羞愧!」最终豫让行刺不成,自刎而死。

锺会可说是我知己,又待我如国士,而我不仅有二心,还放走可能对锺会不利的诸葛茂;姜伯约远不如豫让,真该惭愧。
人生总有许多两难,有近与远的取舍,也有个人与天下的决择。刺客报复眼前私怨,但我着眼於长远天下。若姜伯约个人丶当下诚信能换来天下文明更前进一小步,也许是值得的。
但这也许只是姜伯约自辩的一面之辞。事实上,我放诸葛茂走,也是顾及他的养母。我既已派嵇萦请她出山帮忙,总不能先害了他养子。如此看来,姜伯约又循一己私情,害了锺会国家大事。
世事复杂如此,求无愧亦不可得。

我独思良久,锺会已发起新一轮清议话题:「道法自然,何解?」
杜预等说了许多,我没仔细听,只知锺会坚持己见:「道莫知所出,故称自然。说『道法自然』,其实是『道即自然』。」

诸将默然,锺会再论:「圣明之主必善於行道,顺应自然。《老子》说这样的人『功名不显』;圣明之主必不在乎功名,岂是俗人如邓士载能理解的?圣明之主顺应自然神妙,体会上善若水,推行清静无为,必定不重蹈周代的纷扰与分裂丶秦代的酷役与暴政丶汉代的迂腐与盲信丶魏代的功利与伪诈。」

锺邕丶夏侯咸应和,我也希望锺会不重蹈历代缺失。

一旁杜预发问:「司徒,圣明之主清静无为,既然无为,如何长治天下?」
锺会哼笑两声:「元凯为何佯装不知?《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圣明之主当政,恢复上古淳厚民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丶无欲』,是以天下长治。」

「原来如此。」杜预微笑点头,不再回答。

众将强打精神,与锺会坐而论道,又谈了许多话题,约莫过了两个时辰,夜深人静,城外饭菜终於送进城来,锺会命人分盛数百漆盒,堆於前殿之中,香气四溢。

锺会又引《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欲制刚强,示乎柔弱。」於是派亲兵带魏将分批上殿,於席间赏赐酒食,对武官期以富贵荣华,对文官期以天下大治,邀请共谋大事。众将终日不进一饭,酒肉在前,好言在侧,尽皆答应出城领军效命。

最後上殿的魏将是护军胡烈丶田续丶将军庞会。田续勉强答应主持情报,派细作入北军。庞会愿意替锺会效命,却有一个条件--

「请司徒替我报杀父之仇!」庞会咽下一口酒肉。

原来当年关公进军北上,威震华夏,俘虏了庞会之父庞德,庞德因拒降而处斩。锺会好言抚慰,说关公兵败东吴,同以不降遭祸,已身亡四十馀年。武将各为其主,竭尽忠义,要庞会放下仇恨,建功立业,光耀祖先。庞会闷闷不乐。

锺会又劝告胡烈输诚。胡烈无心饮食,对答含糊,只说:「我既随司徒出兵,势已至此,但听司徒差遣便是。」锺会仍不放心,胡烈又保证:「我父子与其馀宗族断绝连系,战场上相见也是敌人。」

正说间,忽有传令军士入殿,背插金黄鶡尾长羽,应是紧急军情。

「司徒,许多城外士卒聚集墙下,鼓噪喧闹,咒骂墙上守军!」
锺会眉心一皱,骤然起身:「有多少人?说些什麽?」

「约有数千人!都说司徒被大魏叛徒姜维蒙蔽,要害自己人性命!」

「胡言乱语!带头的是谁?」
「回司徒,不知道!」

「飞马追查,即刻回报!」
「是!」传令兵退步出殿。

锺会在看我。他想知道我的反应。

在魏国人看来,天水姜伯约自然是大魏叛徒。
我没有教唆锺会杀害自己人胡烈;相反地,我还阻止他这麽做。看来锺会要杀胡烈等魏将的消息已经被诸葛茂带出城。魏军本就恨我,一见终日城门紧闭,心生恐惧,便妄加揣测。

听见城外谣言,我反倒松了口气--我放走诸葛茂,并没有损害锺会,只是苦了自己。
身为武将,自然得承受敌人憎恨,更何况我还是降将。

「伯约怎麽看?」良久,锺会终於开口。

「误会一场。」
「那如何处置?」

「流言止於智者。」

「呵呵。」锺会苦笑两声:「流言暂止於智者,却不终结於智者。它盛行於愚者,浩浩荡荡,终将淹没智者,千夫所指,百口莫辩。监军卫伯玉说,按军法,散播流言者必须即刻处置,追查首谋,株连三族,以至於一切传谣者,立斩不赦,是不是?」

卫瓘尚未回答,忽然边上「硜当」一声,竟是胡烈碰倒玉杯,烧酒洒在席边。
锺会并不作声,只是默默看着胡烈颤抖的双手收拾残局,以衣袖抹去酒渍。田续又起身帮忙胡烈收拾。

殿内一阵沉寂,又过了许久,黄鶡尾传令兵回来了。

「查清楚带头的?」
「是!」
「先别说,我猜猜。」

锺会缓步走到胡烈身边,一手搭上胡烈肩头:「胡护军之子胡世元?」
「正是!」传令兵朗声回答。

我半生戎马,判过许多军法处决的案子。胡烈双目圆睁而缩向眉心,下颔微落,正是死刑宣判那一刻,人犯脸上的惊恐。

「胡护军今日见过哪些人?」
胡烈双唇颤动,却吐不出半个字。

「田护军记得吗?」
田续连连摇头,推作不知。

锺会又看卫瓘:「伯玉,是否该请胡护军邀儿子进城,赐与酒食?」
卫瓘沉吟片刻,默默点头。

忽然胡烈双手抱住锺会一腿,纵声凄厉大喊:「不,司徒不要杀我儿!要我做什麽都行!求求你!」
死刑犯也常对我求情,但我从未赦免一人。

「哎。」锺会长叹一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於是锺会打发了田续丶庞会,却要胡烈随他与卫瓘等走上北门城楼,亲自对胡渊等喊话,安定城外众军之心。
锺会没让我跟去,以免再被魏军误会。前殿中就剩我与推说肚痛的杜预。

子夜已过,我十分疲惫,闭目养神。恍惚之间,杜预压低声音:「伯约兄,有要事打搅。敢问方才在城门口见到了谁?」

我无心隐瞒:「汉谏议大夫诸葛子茂。」
「伯约兄放他出城?」
「是。」

「啊……」杜预松了口气:「万分抱歉,让伯约兄受委屈。胡玄武怕死,谁晓得他写了什麽鬼话给儿子?」

我一时不明白杜预意思,未能回答,杜预又轻声说:「现下司徒怕城外造反,必须靠活的胡玄武安定人心,所以他死不了。但有人质在城内,胡渊也就真不敢造反。但愿他稍微动点心思,别给骗进城来,自投罗网。」杜预言下有些失落。

我仔细推敲杜预这番话,看来胡烈得知锺会要杀他,要将消息带出城,而杜预先前假借腹痛外出,或许便是安排诸葛茂传递胡烈密信出城。杜预只道我放走诸葛茂,便以为我是一夥的,才吐露心声。讽刺的是,锺会多疑,真料中了杜预心事。

「元凯希望城外造反?」

杜预挪动坐垫,与我并肩而坐,附耳细语:「城外缺少高阶将官,群龙无首,散兵游勇,恐不能下定决心。而若真有十几万人杀进城来,缺乏节制,与暴徒无异,极可能误杀忠良,劫掠百姓,也绝非好事。眼下最好送一名大将出城,约束众军,只问司徒,不伤他人。」

我心中暗惊,杜预心计竟如此深沉,承诺辅佐,却又密谋不利。
要做事,必须先做人。

「伯约兄也许在想:杜元凯是司马昭妹婿,当然心向北军,是不是?」
「不,我想到春秋晋人豫让。」

杜预会意,哑然失笑:「莫非伯约兄要辅佐司徒?」

「当然。我与他约定了。」
「那为什麽放走邓茂?」

我明白杜预意思--有时,做事或许又重要过做人。但也许我错了。
杜预眯眼微笑:「伯约兄以为,天下人心真能如司徒所说,在圣明之主的治理下回归上古?即使回归上古,当真淳厚无欲?淳厚不就是痴愚?天下尽皆痴愚,真能长治太平?」

我正思考杜预意思,他又喃喃自语:「如今城外谣言汹涌,十三万魏卒兵变在即。我虽无才统领大军,若能出城主事,至少能控制局面。但司徒对我已经起疑。伯约兄给城外大军误会,若出城决断,又坐实谣言,只怕众军不从。该让谁去好?」

正说间,殿外隐约有刀甲动静,杜预急忙将坐榻推回原位。
此时殿外天色微亮,锺会丶卫瓘等一行人回殿归席,个个倦容满面,又不见了胡烈。

「司徒,城外情况如何?胡护军还在吗?」
在杜预的微笑里,我竟看不出秘谋反意。

锺会神色凝重,摇头不语,若有所思。却是司马夏侯咸回答:「长史,城外情势不妙,任凭胡烈怎麽说,城下就是不信。方才司徒盘问之下,胡烈已招认暗通城外,谎称司徒要杀城外军官。胡烈有谋反重罪,已经收押入监。来日出兵时斩首祭旗。」

「我们仁慈对他,他倒散布谣言,叛徒着实可恨,一时却不能杀他!」锺邕破口大骂。
忽然锺会抬头,眼神飘忽:「胡烈小人,不足成事,叛徒不只一个,或许正在你我之中。」

大殿寂静,只听见此起彼落的微弱喘息,杜预依然保持微笑,但我已看出他心中恐惧。
胡烈暗通城外,那麽今夜任何替胡烈说话的,与主张丶参与放亲兵出城的都有背叛嫌疑。

锺会缓缓伸手,搭上杜预肩头:「杜元凯!你当真帮我?」
「是……是!」杜预「砰」一声跪倒,匍伏再拜。

「为何你们都看不清事实,认不清局势?」锺会闭目摇头,若有不忍:「卫士,杜长史累了,请他回房休息,别出来了,也别让人打搅他。」
「是!」

数名黑甲卫军上前,杜预丧气垂头,如囚徒一般尾随卫士出了殿。
什麽事都瞒不过锺会,只是瞒多久的问题。

「伯约。」锺会转头看我:「方才杜元凯是否向你透露了什麽?」

我既答应辅佐锺会,理应照实秉告;但如此杜预必死无疑,又辜负了他信任。
我该如何回答?

我只想到一句《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司徒,是我放走了那个亲兵。」

「伯约愿为君子,却误以为天下尽是君子。胡烈丶田续丶丘建丶杜预,与你见到的亲兵看来都是同谋。丘建虽是我亲信,也是胡烈旧部。他们心里明白,若说我要杀魏将魏兵,只怕城外不信,便嫁祸给伯约。」锺会说完,双手覆面长叹:「可惜我妇人之仁,未能抢先杀了胡烈,落入被动。依伯约看,如何化解城外误会?」

「可亲自率领众将,出城解释。」

「不妥。」一边锺邕摇头:「城外士卒骚动不止,草率出城,恐有差错。」
「解释有什麽用?」司马夏侯咸「砰!」重重放下玉杯:「士卒只知舍命战斗丶立功求赏,还不如明白指出,威胁他们的敌人在哪里,打败敌人有什麽赏赐。」

忽然锺会抬头,双目有光:「此计可行!就说佞臣贾充带兵一万南下,兵向剑阁,我军必须抢先占据剑门关,於汉寿开阔之地设围,击破贾充,得胜後,参与者有土地丶金银封赏。事不宜迟,一日内整编出兵!」
锺邕丶夏侯咸连称妙计,锺会也颇有自得脸色。

「伯约以为如何?」
既然问我,我必须说实话。将兵之间的信任,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司徒何不开诚布公?」

「哈哈,哈哈哈!」锺会仰天大笑:「我已猜到伯约要说这一句!军旅好比虎狼,开诚布公,有功必赏以肉食,有过必罚以鞭笞,怎听得懂人话?《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兵卒要的是强而有力的领袖,随时指引出正确方向,如曹孟德『望梅止渴』往事,若老实坦承军中缺水,士卒还不哗变?」锺会又转头看卫瓘:「誓师发兵,还须持节监军卫伯玉出城宣布,以彰朝廷公信。早饭後,伯玉是否愿意走一趟?」

卫瓘终日沉默无语,又同是一夜未眠,忽然又被锺会点名,脸上不免疑惧迷离。

「司徒是诸军统率,不妨亲自出城。若担心少数凶逆作乱,多带些卫士便了。」
「伯玉持节,代表大魏朝廷。讨逆大事,理应让伯玉宣布。我随後带兵出城。」

卫瓘无奈点头。

前殿中尚有昨夜饭菜,锺会令军士蒸热,分诸将食用。卫瓘一向面色欠佳,随意吃了几口,锺会也不劝进。
饱饭後天色已亮,灰云漫天。卫瓘下殿准备去了,诸将各自卧於床榻上歇息。我以毛毡覆身,闭目静坐。

我思索锺会说的「开诚布公」--他将士卒当成虎狼对待,确有功效;但长此以往,士卒不过虎狼,连「淳厚」都做不到。

我又想起杜预担心--若城外十几万虎狼杀进来,极可能残害百姓,害了汉天子与众臣丶家眷,因此得送一大将出城,掌握局面,只问锺会,不伤无辜。卫瓘看来是个谨慎的人--也许太谨慎了。锺会让他出城,只怕他躲起来保命。若能他真能控制局面,城外有二十万大军,城内只有五千人,卫瓘又何必替锺会办事?

锺会自然明白城外凶险,因此不愿亲自出去;他派出卫瓘,虽有公信,能平息众怨,倒也不是高招。

「伯约,有要事商议。」
我猛然睁眼,正是锺会,他双目间已有不少血丝。

「请说。」
「依你看,卫伯玉出城,当真能告慰众军?」
「我对卫监军了解不多。若由他过去两个月言行看来,也许他更在乎自身安危。城外兵多,他可能拥大军自保。」

锺会长叹一口气,连声大叫:「失策,失策!麻烦伯约再走一趟,追卫伯玉回来!别放他出城!」
锺会又派夏侯咸丶锺邕与我同去,三人分乘两辆四驾马车,前有数十骑兵么喝开路,疾驰於石板道上,直扑北门,行人纷纷闪避,终於在城门前瞧见卫瓘彩旗符节,卫瓘已经下车,正与军士交涉出城。

「卫监军留步!」

三人率卫士大步上前,卫瓘见了,未来得及回话,忽然弯腰猛咳不止,一咳再咳,涕泪齐下,竟将方才的早饭都吐了出来,酸臭难闻,吐完之後,又一头栽倒於呕吐物上,一动也不动。锺邕推动卫瓘,只见他双目紧闭,嘴角流着黄汁,毫无反应。

「难道中毒死了?」
「伯约兄,如何是好?」

卫瓘本来病体孱弱,也许一夜未眠,方才城门见我等来势汹汹,自以为大祸临头,紧张惧怕,终於病发。

「通报司徒,再作打算。」
二人同意。顷刻,锺会与军医乘车来到,把脉诊断,检视卫瓘病情。

「监军一息尚存,只怕病重不起。」军医悄悄透露。

锺会又招我与夏侯咸丶锺邕商议。二人皆说不必在乎卫瓘,留他在城中养病或等死即可。
锺会闭目沉思片刻:「不,若卫伯玉死於城内,只怕城外又误会,是我或伯约所为,骚乱更难平息。」

「他吃的是城外饮食,怎能怪我们?」锺邕愤愤不平。
「人性如此,顺之则生。」锺会遥指北门:「夏侯司马丶贤侄,卫监军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这是卫监军和你等本部兵马的兵符丶印信。你等与卫伯玉出城,代行监军事,严惩城外主事者。」

夏侯咸与锺邕接下虎符,拱手领命:「必不负司徒重托。」

「此外,若卫伯玉真不久於人世,又与你等意见相左,或许该让他死在城外军医手上。明白吗?」

锺会一句话,竟让高大的锺邕全身一颤。
锺会真是一代枭雄!事事都会料人先机,不过也未免太费心力了,比较容易得癌症...
 
锺会真是一代枭雄!事事都会料人先机,不过也未免太费心力了,比较容易得癌症...
謝謝。據說 CEO 一天到晚就是想像公司未來的方向,也不是很好幹的。在人物架構的編排上,我希望造成一個 A<B<C 的效果,就是鍾會比幾個主要正派角色都要老謀深算,但他的世界觀也有缺失,又讓更厲害(也更老)的諸葛果、郤正他們點出來,以此加強故事裡真正最厲害的人的說服力。在下一節就會討論到。其實我很刻意避免把鍾會、諸葛果他們寫成三國演義裡諸葛亮這樣 "神機妙算" 型的先知,因為我覺得聰明人會考慮到更多資訊,反而會警惕自己,不做出太武斷的預言。但很明顯可以達成的結論,譬如胡烈忽然這麼緊張,一定有問題,可以讓鍾會賣弄一下風騷。其實諸葛果先前那些錦囊妙計就已經神仙值爆表了,我都怕讀者不能接受。
 
最后编辑:
配乐:You Raise me Up (André Rieu).mp3

(二十四)

一轮三十辐,颠簸震车毂,三人乘其无,挨挤臀贴股。芳香丶酸臭,久了也就闻不出来了。
早先云雾漫山,尚有霞光通透其间,行至山下,却是阴云密布,毛毛细雨落下,张开伞盖,正好遮掩三人。春雨滋长草木,蜀郡沃野千里,春耕在即,又是一年忙碌。大军北上,下半年的军粮,却还没插进土里。

「郤令先也读了许多锺会文章,正好一道讨论。锺会响应玄学,玄学推崇道家。再说说道家之毒如何?」师娘提议。

郤正瞪大眼睛:「居士一出道观就批评道家?」

师娘微笑:「自己中过毒才明白。郤令先博览群籍,料想此毒已解,就是怕徒儿家学渊源,难听进去。」

父亲推崇老庄,若他尚在世,一定巴不得坐在这马车上,与师娘丶郤正讨教论道,朝夕不倦。

「我听,有理我就听。」

「那好。」师娘伸羽扇出车盖,任凭细雨打在扇面上:「道家最重自然。令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而正始年间王弼主张『名教出於自然』。锺会常引用《道德经》里这一段:『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认为利丶用相藉,皆不可亡,圣人必须顺应丶利用自然。二位说说,『自然』是什麽?」

「日月星辰丶水火风雷丶山川花草丶虫鱼走兽。」我回答。

郤正转头,一脸好奇,黑白夹杂丶乱草般的胡须近在眼前:「虫鱼走兽掠食生养,也是自然?」
「当然了。」
「天生男女,男女掠食虫鱼走兽,生养小男女,也是自然?」

这老猴子贴紧着我身体,说话竟如此轻浮!

「……都是自然。」
「那什麽东西『不自然』?」
「人制造的工具器械丶宫室墓穴,人发明的典章制度丶礼仪道德丶信仰教条丶哲思学说。」

「嗯……」老猴子抠抠下巴:「嵇姑娘,农具丶狩具是不是用来掠食花草走兽?」

我知道郤正要引诱我掉进陷阱--既然男女掠食是自然,为什麽用工具掠食就不自然?

「……那就说人用手掠食自然,用工具掠食不自然吧。人为成份重就不自然。」
「你我也是父母所生,十足人为,你我不自然吗?妳今後与诸葛子茂生养小男女,都不自然吗?」

死老猴子,为何老用这恶心例子?我何时要与叛徒生养小男女!

「你最不自然!你下车走路最自然!」

郤正呵呵大笑,师娘轻抚我後背:「徒儿别激动,他是逗着妳玩的。所以区分『自然』与『不自然』,还真不太容易,是不是?」

我正要回答,郤正忽然仰天长叹:「哎……何必自寻烦恼?天下万物本为一体,何必区分自然。名教既是人为,而人为出於自然,名教当然也出於自然。人与名教即自然。」

怎麽又变成「名教即自然」了?

「郤令先别急着飞到另一个极端,此『自然』指『非人为』,非彼『自然发生』的『自然』。如徒儿先前所说,『人为』成份重的,的确比较『不自然』。至少,我们都明白『自然』也可能包括人为活动,而『不自然』也是自然产生,便不必像道家,以自然为至高神圣。我们而要懂得区分丶比较各种自然与人为的优劣。」

「比如乘马车是人为,比我一双老腿『自然』走路快,外头还下雨。嵇姑娘可别赶我下去啊!」

我还郤正一对白眼:「快说锺会怎麽中这道家之毒!」

师娘收回羽扇,圆润雨滴遍布。羽扇一斜,水滴汇聚流下。

「锺会认为,治理天下,必须认清丶顺应世人的自然本性,如水之就下;违反人性,如违反天道,则注定失败。既然世人追求富贵,便以财宝丶田产诱导,利用世人的贪婪使国家富强;既然世人追求名声,便设立爵位丶功碑,利用世人的虚荣实现统治者的意念。但他最终的目的,却是回归纯朴,使人民无求丶无欲。在师娘看来,锺会已连中老子丶道家三毒,积重难返。」

「三毒?道家之毒比法家丶儒家之毒加起来还多?」

旁边郤正插嘴:「嵇姑娘,孩童的错容易矫正,还是成年人的错容易矫正?」

废话,当然是孩童。
「成年人。」

「……我当妳晓得正确答案。上次说法家管第一等人,儒家管第二等人,道家管第三等人,更有智慧的人中的毒,当然更复杂难解。」

师娘好不容易甩乾羽扇:「是的。到徒儿说的第四丶第五等人中的毒,几乎无人能解,只等他们自己学习醒悟。但我们别看太远,只说道家。徒儿随便说一个道家主张,我们就看看锺会是不是中了这毒。」

父亲喜好老庄,我自小耳濡目染,信手捻来就是一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好,道家主张回归天然本性,上位者不求作为表现,百姓便质朴敦厚。这有毒吗?」

郤正眉头一皱:「回归天然本性,便质朴敦厚?姑娘何不照铜镜试试?」

可恶的老猴子又取笑我!
「为什麽秘书令不自己照镜子?」

郤正一怔,当真从怀中摸出一块巴掌大小丶锈斑累累的铜镜,自照其面:「完了,此人本性愚眛无知丶崇拜权威丶偏激愤怒丶侵略暴凌丶爱慕虚荣丶妄自尊大,又沉迷五官刺激,贪婪无厌。」

郤正还算个好人吧……只是长相猥琐丶又臭了点。
嘴又贱了点。

「郤令先太客气。徒儿明白他的意思吗?自然人性远没有道家想像的善良睿智,那多是後天教化丶信仰规范丶思索克制之功。乱世里规范崩坏,教化信念缺失,原始人性显露--对国家正统认识的分歧,自然导致争执与战事;对善良和平的向往,自然产生迂腐与盲信;对美好幸福的追求,自然产生功利与伪诈。这些都是都是锺会口中的『道即自然』。世上绝大多数的错误都是质朴敦厚的世人『自然』犯下的。即使聪明如锺会,也不能避免被母亲自幼灌输群经,『自然』中各家之毒。」师娘羽扇轻摇,春风吹动云鬓:「看来我好些,经典里百中挑一,剩下的就不让小玉背了。」

一百句里头九十九句有毒?太可怕了。

郤正乾咳两声:「刚才说道家最毒,我却要替道家说句公道话。一个人喜欢的学说,都类似他自己的思想丶心境。嵇姑娘说,求真的道家是第三等人,那他们已经比求善的第二等人丶求美的第一等人更有智慧,更能思索长远利弊丶克制自私,压抑愤怒丶化解嫉妒。他们距离世人已经有一段距离,多半无法容忍庸俗,於是『自然』崇尚隐居生活,久而久之,便『自然』想像丶希望天下人都像自己一样善良睿智。」

「难道锺会也善良睿智?」

这话一问完,前面有道岔路,几道新蹄印往岔路去,黑马几乎误走小路,我赶紧拉辔绳,忽然黑马它……遗金在地。
郤正面无表情,向前一指:「锺会要是善良,这匹黑马都能羽化飞升。」

师娘一旁呵呵笑:「锺会从小生养於权谋诡诈的中原世族之间,认识了弱肉强食丶残酷现实的天道,总结出愚闇不肖,几乎无可救药的世俗。他并不真的崇尚道家精神,只是利用道家学说替自己的行为辩解--他一手利用世人不质朴敦厚的自然本性达到目的,却又畅言回归世人的质朴敦厚本性。这还不矛盾吗?奖赏贪婪,鼓励虚荣,只会与天下大治渐行渐远。」

师娘说得太好了,我几乎要站起来鼓掌,但因为怕撞上伞盖,只是坐着鼓掌。

郤正煞有其事回头,看着後路:「锺会相信『先诈力,後仁义。』先走些弯路邪路,再绕回来。」
「何不一开始就走在平坦直路上?」师娘反问。

郤正转身回来:「如果他看得出那是冤枉路,自然不会走上去。那条冤枉路上有太多脚印了,一圈一圈绕,永远绕不出这个圈子。」他长叹一口气,频频摇头:「历史故事害人呐!」

「那不一定,要看说故事的人摸着谁的心。」师娘忽然握住我的手,我还以为她要我摸她的……幸好她只是抓我的手,摸我自己的心。

所以第一个道家之毒,是对『天然本性』过度乐观,以为天下人都能像修道人一样清心寡欲,睿智善良。
听郤正与师娘轮番批评锺会,我心头自有一番甜蜜。但转念一想,父亲也喜欢道家,他们也批评着父亲的主张。我该替父亲辩驳,瞧瞧他们怎麽回应。

「师娘,所以『越名教而就自然』,崇尚『无为而治』,就是中道家之毒?」

「唉呦,不敢不敢。」郤正摇手大叫:「《道德经》将『道』看作恒常不变的自然真理,违反了真理必然失败,引向灾难。锺会也将世俗人性看作真理,主张此人性只能顺应丶利用,不可说服丶改变。就说这是第二个道家之毒吧?当然令尊没中这毒,绝对没中毒。」

「师娘明白徒儿想替父亲说话。正如『自然』不见得淳厚善良,名教也分深浅真伪。在令尊的环境下,『越名教而就自然』是件好事。相对於苦难傜役的『有为』,虚伪逢迎的『有为』,腐败贪污的『有为』,不仁圣人的『有为』,『无为』带给百姓更多幸福。但要不断进步,又必须『有为』,上下遵循律法,圣人身体立行道德,广开教化,逐渐改变百姓。」

「但我总觉得人性改不了。那些猪……蠢人永远是蠢人。」

师娘羽扇一举,指向郤正:「依徒儿看,今日的郤令先是否还沉迷於感官刺激丶愚眛无知丶崇拜权威?」

郤正忽然板起脸色,正襟危坐。
私底下谁知道,表面上还是个正人君子。

「就算改变了,也有限吧?」
郤正又掏出破铜镜,装模作样照了照:「愈学习,愈思考,就变得愈多,不学不思就不变了,最近我没怎麽学习思考,果然没变。」

师娘拍拍我的肩:「徒儿别刁难他,他做的善事妳不知道。说师娘吧,我年轻时就像徒儿这个脾气。妳看师娘是不是变了?」
「居士太谦虚了。」

……死老猴子话中有话!

师娘又呵呵笑:「人有别於花鸟走兽,能深远思考,见贤思齐。老子自己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即使若存若亡,久了也能累积存下一些,逐渐成熟睿智。这改变绝不只『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那不过是表面知识增加。要改变天下信念,需要十代丶百代人。」

原来第二个道家之毒,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毒,忽视了人性可以用文字丶言语等有为的教化改变。锺会认为违反人的「本性」行事终将失败,但「本性」多少可靠教化改善。依据改善後的世人性格治理天下,自然要比顺从贪婪丶虚荣的本性更容易实现大治。

为何道家这麽消极悲观?也许他们恰好都生在特别虚伪丶肤浅丶偏颇的时代,就像父亲与我。若父亲来到季汉,也许便不会再坚持「越名教」。父亲也中了毒……他也受限於自己的见识,我们每个人都中了这样的毒。

但我就不信,父亲如此高大,比起师娘怎能矮了一截?

「师娘,我父亲常说『天地合德,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这也是中毒?」

「『天人合一』这个思想不只道家有。任何思想学说,只要能充份解释一切世间事物,都能了解天道,有高境界的智慧。庄子幻想升天翱翔,逍遥宇宙,可说是一个比喻--当人思考广博丶深刻,明白事物道理,心思便不受俗世的教条丶礼仪羁绊,便能包容世人不足,不再憎恨嘲讽,也感谢世人包容自己的不足,因此融入人间。这却不让自己融入天地。郤令先方才说:『名教丶人为皆自然』,人类始终都是天下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天人合一,何必上求於天,梦想羽化飞升?天地本无德,而人可有德,何必妄自菲薄?」

父亲的的确思想逍遥,不像锺会说来说去都是不通狗屁。

「妄想天人合一,就是锺会中的第三个道家之毒?」

「不是。」师娘丶郤正异口同声。

「为什麽?」
郤正淡淡说道:「因为他没炼仙丹丶吃五石散。」

这次换师娘白了郤正一眼,我几乎推他下车去了。

「……师娘说,锺会中的第三个毒是什麽?」
「就像徒儿不喜欢《冲虚经》,列子的寓言不是写给妳看的;锺会也不应师法老庄,《道德经》丶《南华经》也不是写给他看的。」
「那是写给谁看的?」

郤正抠抠鼻子:「姑娘说的第一等人追求美好,可以靠道德丶信仰提升,让他们变得更善良,图利他人。那麽第二等人已经追求善良,但时常自以为正义,残害无辜。他们最需要看清真相,别把自己粗鄙浅薄的迷信胡乱套在其他人头上。所以呢?」

真相就是「道」。
「所以老庄是给第二等人看的,目的是把第二等人提升到第三等人?」

郤正连连鼓掌:「孺女可教也!老庄是写给一心求善,但往往越帮越忙的执政者看的,要他们别用力过猛,揠苗助长。但事实上谁都能读《道德经》。姑娘说的第一等人看了,就发明了太平道丶五斗米教,老子成神,受万民膜拜,如果他还活着,大概哭笑不得。」

「所以中原名士崇尚老庄,是走了回头路?」
「汉初就走过了。已是大人,何必背诵儿童书?」
「那他们该读什麽书?」
「若他们已经崇尚道家,自然该读专写给第三等人看的书,让他们再往上提升,成为优秀的王佐之才丶圣明之主丶思想哲人。」
「哪一部书这麽神奇?」

郤正搔搔油腻的头发:「所有古今圣贤的言行都可以借鉴,揉合取舍便是了。真要说一本专门培育王佐之才丶思想哲人的学说,好像没见过,嵇姑娘嫁给诸葛茂以後,赶他出门做官,妳在家专心写几篇吧。」

可恶,为什麽老说这些?

「我……我哪有这个才能?只怕集各家剧毒大成。」
郤正仰头大笑:「姑娘还是担心写出来没人读得懂吧。」
这是什麽话,鄙视我的文采吗?

原来锺会中的第三个毒,就是道家本身。他自认不只王佐之才,该是圣明之主。既然如此,有足够能力改变人性,不应再回头利用道家学说,一心顺应丶利用自然。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让我想起父亲的一句话:「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既然天地无德,何不看淡一切,不再区分有德无德?

「师娘,我父亲说:『致虚极,守静笃』,若人不再分辨美女与丑妇丶美味与粗粮,不再分辨世间的苦难与幸福,也就没有追求进步的欲望。这难道也是中了道家之毒?」

「咳咳。」郤正又插嘴:「分辨美丑丶追求进步都是自然。令尊喜好老庄,为什麽强迫自己违反自然?」

「不是才说自然不见得好吗?」

「对不起,我们把徒儿弄迷糊了。追求进步不见得成功,有时反而走了回头路。但无论是否进步,追求进步却是『自然』,而顺其自然只是一个选择,不必像道家,遵奉自然为真理。人类建立文明,的确都是人为,克制人欲,逆天而行,相当辛苦。我们的祖先贪婪纵欲,才生了众多子孙,我们身上都流着恶人的血液;今人稍微有点才智,都能像锺会一样,想得到走捷径,舍远求近。但感谢历代圣贤志士丶无数的无名英雄默默走在前面,不断增进文明,从恃强凌弱的野蛮洪荒,逐渐建立天下为公的长治久安。」

师娘用羽扇顶了顶伞盖:「记得那日郤令先在青城山上说:洪荒时代,所有人都是两条腿走路的,後来才发明了马车,发明了伞盖。总有一日,交通快过飞马,这边一说话,千里外都能听见。那时,天下人追求知识丶追求理解外人想法,志士渐渐影响天下,影响不仁圣人,影响大盗,都变成志士。说到头来,原来圣贤志士的野心最大,他们追求的是全天下人的支持与认同,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终极朝代。这样不是很好的追求?但老实说,我们不必遵奉他们,令尊与妳可以选择清虚静泰,认为那与豺狼虎豹遍地的乱世没有差别。追求天下人长远幸福,这事是没有理由的,也不需要理由,它是信仰,妳可以选择信或不信。」

「对,姑娘自己决定吧。」郤正露齿傻笑。

师娘与父亲都说「自然」,自然既是麻木不仁的天地,也是先行於天下人,以学说教化人性的志士,又是虚无缥缈丶清静无为的隐者。人类自然地追求幸福,因此产生了文明,一步步走出残酷与愚昧,志士承先启後,虽千万人吾往矣;总有一日,子孙会明白,有这样一群远远走在前面的祖先,他们的远见丶牺牲逐渐改变了世人,造就了我们今日的和平与幸福。这样看来,隐者反倒是忘恩负义的人,中了清心寡欲的毒。

「师娘隐居三十年,是否也中了隐者之毒?」
「当然中过,但很久以前解了。」师娘从怀中摸出那半块龙凤玉环,悄悄塞回我手上:「师娘还中了其他毒,感谢妳替师娘解了。这个师娘不需要了,送给妳作纪念。别犯了师娘一样的错,明白吗?」
「妳再不明白,他就改抱美女妹妹了!」
「别再说了!」

我明白师娘丶郤正意思,忽然有些感伤;有的毒得三十年才解得开,人老珠黄,太迟了。
而人生有许多追求,总是顾此失彼。如果我真能写出一本给第三等人丶道家爱好者看的《列子》,相比之下,也许爱情不是那麽重要。父亲遗言要我阅历天下,体会世间道理。我何其荣幸,得到师娘传授智慧。
她这麽多智慧是哪里来的?

「师娘的思想是诸葛丞相传授的吗?」
「人得有自己的思想。」师娘微笑:「先君只是个普通人,才智同样有限,因此凡事多请教他人意见。他老是犯错,老是说蠢话,老是发脾气,偶尔责罚子女,事後又自责。」

师娘若有所思,我也想起父亲,两人不约而同落泪。我们都有伟大的父亲,在某些地方,他们的女儿都比他们走得更远,哪怕只多走了一步,子女再多走一步,也都不虚此生。

远方浮现郫县城的影子。

牛车驶至城门下,尚未天黑,道姑已经通报消息,守军开门,说县令常勖要亲自迎接。在等待中,师娘悄悄与我说,蜀郡有两个常县令,陴县令常勖是堂兄丶雒县令常忌是堂弟,两人都有大才,不求高位,也不喜世俗权贵,因此广受益州士人推崇,但也因此被黄皓排挤。

「徒儿猜猜,为什麽他们没进尚书台,同掌国政?」师娘悄悄问我。
「黄皓作梗?」
「黄皓势力虽大,还不能左右尚书台。想想这两日我们谈的?」

「他们中了法家之毒,把世俗庸人当猪狗看;又中了儒家之毒,仇恨不如己而行恶者,因此不能担当大任?」

师娘挤眼微笑。

进了县府,师娘与道姑会合,又见了小玉的舅母与诸葛京,此外还有个远亲诸葛显,是昔日诸葛丞相从东吴兄长那里过继来的养子的孙子,比诸葛京还小四岁。

堂兄常县令告诉师娘:「探子回报,成都自昨日十六日起全城封禁,无人出入。昨夜里城北呐喊摇旗,咒骂守军。」

师娘脸色转为严肃:「多少军士鼓噪?」

「约有数千,但声势不断增加。」
「城外有多少魏军,多少汉军?」
「魏军约十三万,汉军近七万。」
「七万汉军谁为统率?」
「汉将皆被锺会带进城去,兵权应在魏将手上。但昨日一早,魏将也被招入城中,至今未出。」
「所以城外汉军无人指使?」

我插嘴:「锺会已将汉军虎符尽数交还给大将军,只要汉将出城就有兵可用。」

师娘沉思片刻:「感谢县令接待,我等今夜不能留宿。成都随时爆发兵变,若十万人杀入城去,汉将性命危急,必须尽快警告他们远离锺会,若有兵乱,放任魏军自相残杀,尽快出城领军自保。」

「若城外大军攻进来,汉将如何出得了城?」常县令问。
师娘羽扇东指:「那得借郫县守军一用,连夜赶路,进城救出汉将。」

「但郫县守军仅有五百。」
「兵不在多,甚至不在精,只在能用。只借一半,望县令怜悯同僚丶苍生。」师娘忽然露出自信的微笑。她真懂兵法?

「师娘,城门紧闭,如何进得去?」

「有个办法。」十五岁的诸葛京站前一步:「先祖置宅於成都西郊,恐城中万一有变,不能即时应对,因此安置了一个守门军户於西门外,约定其子孙世代把守西门,依特定举火暗号开门。军户家认得我们。」

我忽然想起,从卫将军祖宅乘牛车入城,中间经过一户民宅,民宅里一个老头子会拿吃的东西出来招待。诸葛京说就是他,又自愿随我们走一趟。

常县令爽快拨给我们三百守军,虽远不及魏军声势,好歹胜过十几个老道姑。步军举起火把,匆匆赶路,预计平明抵达成都;师娘派我与诸葛京快马先行,预备开门。
上马前,师娘叫住诸葛京:

「行宗,老家里是否有先祖北伐遗物?」
「四轮车停在马厩中,旌旗在先父卧榻边的木箱里,还有备用兵符。」

师娘满意点头。

二骑飞快,路过诸葛祖宅不停,直到军户家门口,大约行了一个时辰,天色已暗。诸葛京下马敲门。
看着比我还瘦小的诸葛京,诸葛丞相一家就剩下眼前这个男丁,而司马氏妻妾无算,子孙满堂,锺会不过是他一条走狗,当今天下只是司马氏内部相争,我不禁感叹。

「嵇姐姐为何叹气?」诸葛京回头。
「京弟,司马氏权倾天下,诸葛氏到你这一代仅剩单传,你恨不恨天道?」

诸葛京思索片刻:「不恨。人各有志,只要有才识,时运不太糟,求什麽,大概就得什麽。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求智慧得智慧。」

「你们家求智慧?」

诸葛京顿了顿:「也不算。我们求影响天下人。」

那好难。
也许诸葛瞻祖孙三代都是同样的命运,一个个在战场上孤独地死去。父亲不也是这样走上刑场吗?
如果那一刻真的到来,我愿意陪伴他们。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