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南怀瑾先生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UssU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哦,看都叫他国学大师。。。

修行人我最欣赏达赖喇嘛:blowzy:

他没参与政治前,应该是的。

现在到底是政客还是修行者,我,看不清。

海外的藏传佛教对他还是顶礼膜拜,国内大概一半一半吧
 
他没参与政治前,应该是的。

现在到底是政客还是修行者,我,看不清。

海外的藏传佛教对他还是顶礼膜拜,国内大概一半一半吧

我对他的了解,主要是到海外以后看到的讲道和书面的一些话.
以前不知道他其他的,只知道是个叛国的狗娘养的分裂分子.
 
有中欧商学院苏州校友请教南怀瑾先生“人性的真相”,他欣然应允。以下为整理南怀瑾先生讲话。

中国文化的中心

人类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所以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所以,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只是宗教仪式,这个东西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你们现在看到有佛教的庙子,是中国人搞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对宗教。可是他这个教化到中国来,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这是另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来的明心见性,以这个为宗旨。学佛的为什么要剃光了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问题,人的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明心呢?我们人怎么有感觉知觉,怎么有情绪,有思想,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上认为知觉感觉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研究方向,快走到尽头了,这个问题很大。将来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恐怕又走到我们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见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这靠知识,在哲学里头。我们晓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在唯心、唯物之外,还有一个学问很大,在中国佛学叫唯识。人为什么有知觉,情绪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明心见性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

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所以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禅宗讲传承,到了中国初唐,禅宗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住持。当时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上代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后代没有路费回老家了,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家里很穷,只有一个母亲。

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拿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人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的心性修养。他很好奇地问,你读的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哦!”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都不认识字,你懂这个意思?”于是,这个人建议他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那么远,我又穷又没有路费,怎么去啊?还有一个母亲在,我也不能离开,还要谋生养母亲。那个人说我给你钱养母亲,给你路费,这个人很了不起,智慧很高,也没有留下名字。

惠能到了黄梅,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 獠”,你凭什么作佛?惠能讲,“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地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都是一样的。五祖于是就让他留下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出家。五祖的教育方法,就让他舂米作苦工,消磨他的业障,磨砺他的习气。过了起码一两年,大家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的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听到。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衣钵传下去,就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佛教的偈子类似中国文化里的诗词。诗词要押韵,要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韵,不管平仄,一样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功夫也很高,就写了一个偈子在回廊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自己认为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分析起来很多。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一样,灰尘都要擦干净。“勿使惹尘埃”,不可以使情绪、思想、感觉,落到上面,使心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却没有思想或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之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传到劳动舂米的惠能那里,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本来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哪里有尘埃呢!哪里又有承受者呢!

惠能后来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的肉身还存在。五祖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讲渐修,慢慢一步一步做功夫,做学问,达到明心见性。南宗是讲顿悟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是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人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刚好把这个丢掉了。

中国现在要恢复这个文化,才能和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怎么把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了,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也是一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道德、行为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核心基础。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


明心见性,南顿北渐,先生讲得真好。:cool::cool::cool:
 
实际上,“南怀瑾”正是“方舟子”的对立面。
可以预计,“新雨丝”近期很可能还会有批南怀瑾的文章。

南怀瑾不可能是方舟子的对立面。方舟子的对立面是那些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而欺骗社会的人们,是那些被方舟子揭发之后欲置方舟子于死地的人,比如肖传国和韩寒之类。

方舟子(以我目前对他的了解)是个科学至上主义者,南怀瑾是个宗教人士。以方舟子的科学至上主义态度,他肯定会批判南怀瑾的。而南怀瑾却不会介意方舟子对他的批判。这是诚心诚意的不介意,而不是虚假的。

南怀瑾是个宗教人士。宗教的特点就是“忽悠”,而不是科学分析。用科学态度来批判南怀瑾,有点风牛马不相及。

方舟子和南怀瑾,都是我尊敬的人。他们俩在社会上的功能是互补的,缺一不可。但是两个人的层次是有区别的。具备方舟子这种科学素质的人并不少,而具备南怀瑾这种智慧的人很少很少。如果两个人之间我只能选择一位作为我的老师或朋友,我会选择南怀瑾,而不是方舟子。如果两人之间我只能选择一位来支持,我会支持方舟子,而不是南怀瑾。

这社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总是少不了忽悠的。忽悠并非总是不好的东西,取决于为什么忽悠,为谁的利益而忽悠,怎么进行忽悠。

如来如不来,摆明了就是忽悠。

我上面所讲的话,也纯属忽悠。忽悠得不好,你不看也罢。
 
有中欧商学院苏州校友请教南怀瑾先生“人性的真相”,他欣然应允。以下为整理南怀瑾先生讲话。



中国文化的中心



人类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所以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所以,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只是宗教仪式,这个东西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你们现在看到有佛教的庙子,是中国人搞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对宗教。可是他这个教化到中国来,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这是另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来的明心见性,以这个为宗旨。学佛的为什么要剃光了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问题,人的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明心呢?我们人怎么有感觉知觉,怎么有情绪,有思想,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上认为知觉感觉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研究方向,快走到尽头了,这个问题很大。将来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恐怕又走到我们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见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这靠知识,在哲学里头。我们晓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在唯心、唯物之外,还有一个学问很大,在中国佛学叫唯识。人为什么有知觉,情绪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明心见性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



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所以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禅宗讲传承,到了中国初唐,禅宗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住持。当时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上代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后代没有路费回老家了,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家里很穷,只有一个母亲。



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拿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人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的心性修养。他很好奇地问,你读的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哦!”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都不认识字,你懂这个意思?”于是,这个人建议他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那么远,我又穷又没有路费,怎么去啊?还有一个母亲在,我也不能离开,还要谋生养母亲。那个人说我给你钱养母亲,给你路费,这个人很了不起,智慧很高,也没有留下名字。



惠能到了黄梅,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 獠”,你凭什么作佛?惠能讲,“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地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都是一样的。五祖于是就让他留下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出家。五祖的教育方法,就让他舂米作苦工,消磨他的业障,磨砺他的习气。过了起码一两年,大家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的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听到。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衣钵传下去,就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佛教的偈子类似中国文化里的诗词。诗词要押韵,要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韵,不管平仄,一样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功夫也很高,就写了一个偈子在回廊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自己认为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分析起来很多。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一样,灰尘都要擦干净。“勿使惹尘埃”,不可以使情绪、思想、感觉,落到上面,使心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却没有思想或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之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传到劳动舂米的惠能那里,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本来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哪里有尘埃呢!哪里又有承受者呢!



惠能后来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的肉身还存在。五祖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讲渐修,慢慢一步一步做功夫,做学问,达到明心见性。南宗是讲顿悟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是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人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刚好把这个丢掉了。



中国现在要恢复这个文化,才能和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怎么把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了,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也是一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道德、行为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核心基础。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





明心见性,南顿北渐,先生讲得真好。:cool::cool::cool:



看来南怀瑾就是被些商人用来装B的,难怪这么红。
 
这几句都很好。只提第一句,只是因为觉得最合场合。

我目前的境界最理解第1句,也最赞同。自己的理解是,相当于普通人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2句不敢说全明白,我自己理解的意思是不可局限字面,不必拘泥于考据,而是理解妙义。也赞同。

后两句目前理解不了。:blowzy:;)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仅从字面上理解,这后两句的意思是:宁可让事情了断,不要让事情没完没了;宁可用智慧去理解南怀瑾,不要用科学知识去批判南怀瑾。

但是它字面背后的意思是:事情不可能有清楚完全的了断,要想真正做到清楚完全的了断,就要接受不了断;理解南怀瑾是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没有对南怀瑾的科学批判,就不能理解南怀瑾。

这是我的理解,肯定有理解错误的方面,免不了也有忽悠,你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就好了。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仅从字面上理解,这后两句的意思是:宁可让事情了断,不要让事情没完没了;宁可用智慧去理解南怀瑾,不要用科学知识去批判南怀瑾。

但是它字面背后的意思是:事情不可能有清楚完全的了断,要想真正做到清楚完全的了断,就要接受不了断;理解南怀瑾是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没有对南怀瑾的科学批判,就不能理解南怀瑾。

这是我的理解,肯定有理解错误的方面,免不了也有忽悠,你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就好了。

这是明目张胆的忽悠:D: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不要这么xmjdh。



我没有xmjdh。薄熙来也好,南怀瑾也好,学问大得多的季羡林也好,都是优秀之人。给他们吹喇叭抬轿子的,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并不会真的帮到忙,只会坑了他们最后的名声。
 
又是学术,
又是虚名,
考证个P,
不忿个Q。

"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

“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以此纪念南先生。
 
我对他的了解,主要是到海外以后看到的讲道和书面的一些话.
以前不知道他其他的,只知道是个叛国的狗娘养的分裂分子.
有例子么?:cool:对他不了解。

老芦也很欣赏他,不过老芦对藏独,疆独的观点,态度,我都不同意。太书生气,:p
 
有例子么?:cool:对他不了解。

老芦也很欣赏他,不过老芦对藏独,疆独的观点,态度,我都不同意。太书生气,:p

电视上经常有,各种演讲,INTERVIEW,我有空给你找找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仅从字面上理解,这后两句的意思是:宁可让事情了断,不要让事情没完没了;宁可用智慧去理解南怀瑾,不要用科学知识去批判南怀瑾。

但是它字面背后的意思是:事情不可能有清楚完全的了断,要想真正做到清楚完全的了断,就要接受不了断;理解南怀瑾是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没有对南怀瑾的科学批判,就不能理解南怀瑾。

这是我的理解,肯定有理解错误的方面,免不了也有忽悠,你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就好了。
如果这是忽悠,我乐意被忽悠,:p:D

我喜欢你的解释,很辩证,:cool:。比正规的解释更合我意,: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