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佛陀教育 – 现代佛法修行入门 ..............转贴自/ 梵音清响

二、定学:

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虑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纷乱。

人身心感受的苦果,是业和烦惑聚集而来的。因此要解脱苦果,先要断除苦因,苦因的由来,无非是由我们这一颗妄心上发生,试看我人心上的妄念,前念甫灭,后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续无已。妄念是惑,发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为是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这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所以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恶业,定是治内心的妄念,要依戒而资定,由定而生慧。禅定的种类颇多,于修持的方法中再行介绍。
 
三、慧学:

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智慧梵语般若,译为智慧者,相近之辞也。智慧并不能包括般若之含义。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如明镜蒙尘。矿中之金,本质未损,蒙尘之镜,光明仍俱,若汰去沙土,拭去尘垢,纯金的本质和镜体的光明,仍然可以显露出来。正如我们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扫除妄惑,归于一个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显露,这就是证得‘般若’了。
 
总结:

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六度为:

┌布施————┐
├持戒————┤
│ 戒学
├忍辱————┤
├精进————┘
├禅定————定学
└智慧————慧学



(节录于《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著)
 
修持的方法

修持的方法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以众生根器习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说。


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


我们初学佛者对各种法门,本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才会见理圆融,会入不二。
 
一、参禅: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默契于心,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建立之始。



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来华,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禅风鼎盛。那时所传的是直指本心,当下开悟。

例如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半响云:‘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道曰:‘愿师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曰:‘谁缚汝?’道信曰:‘无人缚’,三祖曰:‘无人缚何求解脱?’道信乃言下大悟。

后世众生,根机日钝,心识上妄想纷纭,不能直下见到,后世祖师才教人以参话头的方法。

所谓参话头,是把一向妄想纷纭的心念,回转过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极力参究,力求透脱,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见心性,而立地悟证。正如雍正御选语录序云:‘学者将个无意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尽,并此无意味语,一并亡却,当下百杂纷碎,觌体真纯。’

参禅,须有明师指导,个人盲目修炼,不特恐难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处所介者,不过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


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的三密相应法门。

此持咒法门,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每持一咒,用手指结印是为身密;口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的对象,心中观彼佛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一个字母,代表佛菩萨的本体,曰种子字。)是为意密。如此三密相应,修持者心识上的妄念自可不起。

惟密宗修持,例须经阿阇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否则一切徒托空谈,难获行证。
 
三、观心:
观心与参禅,都是定学,我人心识之间,妄念相续,刹那不停,俗话说‘心猿意马’,即此之谓。所以我们若用自性来照自心,直下观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观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识上的一切妄想杂念,善恶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静观自己的心念,对于幻生幻灭的心念,不去执著,不去遣除,亦不随其流转,只静心观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大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亦须随明师修习。各宗之止观法门各有不同,故修习此法者,亦须在明师指导下行之。
 
四、念佛:
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易行门中的易行法。这是晋代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开立此宗,中经道绰、善导、永明延寿、袾宏、智旭诸大祖师的倡导,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简单,容易普及,因而学佛者多修此法门。此念佛法门将于下章中专门介绍,故其修持方法此处从略。


(节录于《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著)
 
读诵经典

读诵经典



[FONT=楷体]读诵经典[/FONT]


[FONT=宋体]须知佛法的修学,不同世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是可以广学多闻,增长知识;修行人则是求日日减少烦恼习气,远离妄想执著,培养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则,像现前世间有些人,学佛就像学世法一样,所求只是增长佛学常识,无益于三学。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三学:‘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标,是在‘智慧’,智慧就要从甚深的禅定中求得,可是禅定又要从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轮回等问题,都能够解决,可见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把我们的妄想、执著、知见舍弃掉。如同般若经说的‘般若无知’,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自心恢复本净,真智自然现前。我们今天‘有知’、‘有得’并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无知亦无得’。[/FONT]



读诵经典


须知佛法的修学,不同世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是可以广学多闻,增长知识;修行人则是求日日减少烦恼习气,远离妄想执著,培养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则,像现前世间有些人,学佛就像学世法一样,所求只是增长佛学常识,无益于三学。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三学:‘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标,是在‘智慧’,智慧就要从甚深的禅定中求得,可是禅定又要从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轮回等问题,都能够解决,可见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把我们的妄想、执著、知见舍弃掉。如同般若经说的‘般若无知’,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自心恢复本净,真智自然现前。我们今天‘有知’、‘有得’并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无知亦无得’。
 
[FONT=楷体]读诵经典[/FONT]



基于此,古人修学不论在家出家,都应遵守五年的基础教育。教下基础教育,多由读诵大乘入门。读经、背诵经典就是修慧背诵经典[FONT=宋体]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FONT]




基于此,古人修学不论在家出家,都应遵守五年的基础教育。教下基础教育,多由读诵大乘入门。读经、背诵经典就是修慧。 背诵经典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
 
[FONT=楷体]读诵经典[/FONT]


[FONT=宋体]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若是真的开悟以后,再看看各家注解,会发现每个时代地区适用之无量义,自有体悟处,这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真实义。‘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实智’,‘无所不知’是‘权智’,也就是在应用时无所不知。悟入之后,经典展开,可依听众的程度,深浅长短的讲,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引发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释经典的字句名相,这样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说,没有经过这种基础——根本智——的训练,拿到佛经,充其量也不过是世间书。所讲解的纵然依照古大德的注解,也是讲到皮毛,因为古德的心得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又怎么会晓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训练实在太重要了。[/FONT]


[FONT=宋体](节录于[FONT=宋体]学佛入门[FONT=宋体]净空法师主讲,[FONT=宋体]黄志生记[/FONT][/FONT])[/FONT][/FONT]

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若是真的开悟以后,再看看各家注解,会发现每个时代地区适用之无量义,自有体悟处,这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真实义。‘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实智’,‘无所不知’是‘权智’,也就是在应用时无所不知。悟入之后,经典展开,可依听众的程度,深浅长短的讲,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引发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释经典的字句名相,这样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说,没有经过这种基础——根本智——的训练,拿到佛经,充其量也不过是世间书。所讲解的纵然依照古大德的注解,也是讲到皮毛,因为古德的心得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又怎么会晓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训练实在太重要了。



(节录于《学佛入门》净空法师主讲,黄志生记)
 
佛法教學的總目標是「離苦得樂」】

佛法教學的總目標是「離苦得樂」】

無論世法、佛法,真正有成就的人,就是認識機會,掌握機會。而學佛人的成就,就是作佛、作菩薩。不僅將來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現前也有無比殊勝的成就,佛法稱之為「花報」。花是比喻,就是現前所得的受用。花開得好,果就結得好;花不好,想求果好,無有是處。

佛法教學的總目標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的。苦從哪裡來?從迷惑當中來。迷了才造業,才有苦報。樂從哪裡來?從覺悟當中來;覺悟的人決定不再造罪業,所以果報殊勝!因此,修行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宗各派,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也不例外,就是這個單純的目標 — 離苦得樂。

苦有種種之苦,樂也有種種之樂,層次境界不相同,所以教化也就分成幾個階段。依祖師大德們的說法,天台講四個階段:藏、通、別、圓;賢首(華嚴宗)講五個階段:小、始、終、頓、圓。而世尊在經典裡講三個階段: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第一、「斷惡修善」,此階段的目標是不墮三惡道。六道裡面,三惡道苦,三善道比較樂,這是小的離苦得樂。

第二、「破迷開悟」,完成這個目標,你就脫離六道輪迴。

第三、「轉凡成聖」,也就是幫助我們真正作佛、作菩薩,出離十法界。所以,佛教學的三個層次,得三種不同的果報:斷惡修善,不墮三惡道;破迷開悟,超越六道輪迴;轉凡成聖,超越十法界,這是真實的功德。



(录于净空法师早餐开示,档案号990714)

--------------------------------------------------------------------------------
 
【修五戒十善】

【修五戒十善】


要想不墮三惡道,就要修五戒十善。十善要從哪裡下手?《無量壽經》教我們善護清淨三業。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第三:「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身口意」,佛為何第一個說口,不說身,這有很深的用意。因為口最容易造業,口天天騙人;學佛了,還騙人。這話雖不好聽,但都是真話,為了提醒大家不要墮三途。不墮三途,唯一的辦法就是不造惡業。

口業裡最重要的是「不妄語」,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講真語,決定不欺騙別人。因為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所謂是自欺欺人。一個不肯欺騙自己的人,決定不會欺騙別人。做人要老實、誠懇,這一生在社會上,雖然吃一點虧也無所謂,來生得大樂,縱然不能往生佛國,也必定生天。而欺誑的念頭,決定往下墮落。

「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讓人聽了難過,無意之中結下冤仇。「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令人上當。哪一類是標準的綺語?流行歌曲、電視節目,那是綺語,一味討好群眾,這個罪業最大。許多青少年智慧尚未成熟,從小看這些電視節目,深深印在意識之中。他認為這就是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天下焉能不亂!今日社會動亂,娛樂界要負很大的責任。這一行賺錢固然容易,但貪圖一時享受,不知後果之可畏!


佛教我們斷惡修善,第一個要斷口惡,然後再斷身惡,身是不造「殺盜淫」。最後要善護意業,斷「貪瞋痴」。


(录于净空法师早餐开示,档案号990714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