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佛陀教育 – 现代佛法修行入门 ..............转贴自/ 梵音清响

三. 执理废事过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这些话都是大师破除一些修行人的偏见、误会。
“设”是假设。中国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谓是不着相。
我们净土宗又要舍,又要取,你着相了。没错!着相就是事,不着相是理,不从事取舍,好,我们也不取也不舍,试问着了没有?还是着了。

着了“不取不舍”,哪有不着?




-------------------什么人一念就可以成佛?唯有等觉菩萨
 
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不可以被人家几句话,就将我们的信心动摇,那就错了。

所以一定对于事理,要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今天讲“不着相”做不到,参禅的人有没有做到?
他也没有做到,那叫“口头禅”。真的做到,他对于任何一个人决定是平等心看待,他心里头真正是净土。
他还有意见,还有批评,还有议论,可见得他的心不清净,他还有妄想、执着、分别没断。‘但尚’是崇尚。‘不取不舍’,他已经着空了。





-------------------什么人一念就可以成佛?唯有等觉菩萨
 
莲池大师说净宗的修学,“着事”能够念念相续,这个人可以带业往生,他真的能够脱离三界,得生净土;

如果“执理”,偏在理论,舍弃事修,自己心地并没有开悟,并没有明心见性,他将来还是要搞六道轮回,那就苦了。不能明心见性,就不能超越六道,明心见性谈何容易!

这是莲池大师教导我们, 我们从事上下手决定正确。




-----------------什么人一念就可以成佛?唯有等觉菩萨
 
何况蕅益大师后头又说:“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这说得是真好!

因为事跟理是一不是二,偏在一边都是错误的。
如一定要偏在一边,古德教给我们宁可偏在事,不能偏在理;
换句话说,宁可执着“有”,不能执着“空”,执着空就坏了。

所以佛法里头有一句话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 不可执空如芥子」
须弥山大!你执着有,像须弥山那麽大,那个不怕,那个人还有救。
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那麽大,差不多,很小!
空不能执,如果说是一点点执着空就很麻烦,执着空不能救,佛菩萨都救不了。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什么人一念就可以成佛?唯有等觉菩萨
 
【欲修般若,不可落空。】

[FONT=微软雅黑]【欲修[FONT=微软雅黑]般若[/FONT][FONT=微软雅黑],不可落空。】[/FONT][/FONT]

[FONT=楷体_GB2312]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自古以来,不善学般若的人往往都着空,这是古今大善知识教学般若最怕的一桩事情。学的人执着空,那个麻烦就很大,所以佛法里头有一句话说,[FONT=微软雅黑]「宁可执有如须弥山」,须弥山大!你执着有,像须弥山那麽大,那个不怕,那个人还有救。「不可执空如芥子」,这个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那麽大,差不多,很小!空不能执,如果说是一点点执着空就很麻烦,执着空不能救,佛菩萨都救不了。[/FONT][/FONT][FONT=楷体_GB2312]执着有他还会相信因果报应,那个人好救,执着空不好救。[/FONT][FONT=楷体_GB2312]所以修般若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怕着空。所以般若一定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白,决定不可以错会意思。[/FONT]

【欲修般若,不可落空。】
 
[FONT=微软雅黑]【先将非法一面堵住】[/FONT]

[FONT=楷体_GB2312]所以《金刚经》选择的对象,《金刚》是高等的般若,不是初级、中级,是高级的,佛选择对象的条件是持戒修福,不落空,选择这个对象。而世尊在经本,经本是教科书,在这里面一再提示,是教给我们行布施,行布施,不落空。而行布施这句话里面,含义是无限的深广,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我们在前面曾经说了很多,「而行布施」真正的义趣,就是我们在事实上、事相上,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而行布施。[/FONT]



【先将非法一面堵住】
 
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着衣持钵,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守规矩、守礼数,一丝一毫都不苟且,都不马虎,做一个好样子,不仅仅给修行人看,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样子。


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真正学到般若波罗蜜。前面说得很多,无论我们现前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从事某一种行业、某一种工作,都没有障碍。
 
有些人对於佛法的精义没有能够通达明白,以为学佛对他的工作会有妨碍,对他的生活会有妨碍,这是完全错会了意思。

真正了解,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从事什麽样的工作,对你都有极大的帮助,完全是正面的帮助,一丝毫的副作用都没有;
换句话说,帮助你过得更快乐、更幸福、更美满,帮助你事业顺利成功,你能得大自在。这才叫般若波罗蜜,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才值得诸佛赞叹,九界瞻仰。


如果说佛法对我们生活工作有妨碍,这种佛法还值得赞叹吗?还值得我们修学吗?
 
今日之下,学佛人当中,不学佛的我就不必说了,学佛的同修当中,有多少人错会了佛法?太多太多了。

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些同修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是曲解如来真实义。
如来看到他那个学佛都摇头、都感叹,你搞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全都错会了。
这说回来,金刚般若好!


般若的精华,般若的纲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学到了。可是学要学得彻底,要学得透彻才管用;不透彻、不彻底,不能管用,就不管用。真用上了,好处真多,会给你带来一生的幸福快乐,会跟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从前生活在苦恼之中、迷惑之中,现在生活在快乐当中、幸福当中,前途一片光明,那怎麽会一样!



「脚踏实地,躬行实践」,一定要认真做到,做到就是在生活上,在穿衣吃饭、在工作、在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是般若波罗蜜,那你就真的会了。

摘录于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1995.5 净空法师啟講於新加坡、美國 / 編號: 09-23 / 共 124 次講演
 
行门之要

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要做的有三桩事情,一天都不能够缺少。

第一是读诵。

读经,对著经本叫‘读’;你念得很熟了,不需要经本都能背下来,背就叫‘诵’。

读诵的目的在那里?不忘佛对我的教诲,时时刻刻想到佛对自己的教训,也就是说那些应当要做,那些不应当做。
 
第二是修行。

修行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念头佛不许可的,一生起来,我们马上把它改过来。

‘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词、行为,有了过失,这过失是以佛的教训做标准,把这些过失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处,在言语造作之中,要常常觉悟,要知道自己的过失。
 
我们佛门里常讲‘开悟’,有很多人视开悟为很玄,很奇妙不可思议,其实都是骗人的。


什么叫‘开悟’?我知道我自己的过失,知道我自己的毛病,我觉悟了,这就是‘开悟’了。


你自己一身的毛病而不知道,你迷惑颠倒啊,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了;把自己的毛病过失改过来,这叫‘真修’,这才是修行。
 
恭敬善人,喜欢善事,成人之美,这叫有‘德’;心地清净平等,大慈大悲,这叫‘得道’,都在日用平常之中,那有什么玄妙?

那有什么稀奇?


所以要认真反省检点,修正行为,天天要做,时时刻刻要做。
 
第三为人演说。

‘演’是表演,也是我们在讲习当中常讲的,佛菩萨是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最佳榜样,最好的模范,他给我们做榜样、做模范,他表演给我们看。


什么表演?不是叫你到舞台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是表演,待人接物应酬也是表演,言语造作都是表演;


做别人的好榜样,让别人看到心生敬仰才向你学习,这是‘演’。
 
‘说’就是讲经说法,这讲经说法的范围非常之大,经上常讲,不一定叫你讲全经,经上的一句,经上的半偈,半偈是两句,随时随地遇到人就劝人,善根成熟的就劝他念佛,善根没有成熟的就劝他断恶修善,自求多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