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佛陀教育 – 现代佛法修行入门 ..............转贴自/ 梵音清响

例如朋友见了面,你问他想不想发财?我知道发财的方法,你要不要听?


这个他很中意,一说他的精神马上就来了。怎么发财?


修财布施得财富,财布施的范围很广,不是叫你拿著钱财,到处到寺庙里去捐献,那就错了,是你要善用你的财物,能够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这个就是真的布施。
 
这三桩事情,佛在一切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要能体会到佛的意思,要晓得怎样去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节录于《净宗入门》净空法师1996年讲于达拉斯)
 
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

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

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话是两条,而仍是一事。

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

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


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
 
什么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

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

这一切,都叫做迷。迷有迷于理与迷于事两种,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嗔、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身见,是执著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

边见,谓我死后,或执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


邪见是谤无因果。

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勤苦。

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

贪、嗔、痴三者,本文中屡有述及,不再赘述。

慢者,恃己凌他,谓人皆劣于己,己独胜于人之意。

疑者,是于实理实事,犹豫不决之谓。


以上身、边、邪、戒取、见取诸见,和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

学佛者欲转迷成悟,先要断惑。

断惑才能证真,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著,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
 
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业。

有了业,就要因业受苦。

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

关于苦,有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内苦、外苦等,难以尽述,总之,‘受即是苦’。


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说是苦。
 
苦是与生俱来,无以避免。

要想离苦,先要消业——使身口意三业戒恶向善——要想消业,先要断惑。


断惑是转迷成悟,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归根结底说起来,也只是求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达成佛的目标。

但要学佛,有学佛的方法和途径,依此方法途径来修习的,才能达到学佛的愿望。


(节录于《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著)
 
学佛的四个阶段



学佛要经过四个阶段,是 "信、解、行、证" 。







信是信受,我们对于一件事物,若先存下怀疑不信的念头,根本就不会去研究它。
即是研究,但因心识上有著先入为主的怀疑之见,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难免断章取义,批评指摘。
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绝难融会其义,获得利益。所以学佛历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

起信之后,就要了解它的内容——佛法何以能使众生转迷成悟,又何以能使众生了生脱死。
只有在正确的了解了佛法的内容后,我们所起的信心才会坚定不移。


佛经中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我们所信奉的,只是法——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

我们是绝对理智的抉择,不是盲目感情的冲动。



只有在这种态度下去探求真理,开发智慧,在学佛的过程中才不致动摇信心,发生障碍。
 
在起信求解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行’。

行是实践. 社会上,有些人,他们也承认佛法的博大高深,但承认只是承认,他并不信受。
也有些人日常也看经研教,但他们只是当作学术来研究鉴赏,可以说是解而不行。
这些人,只算是说食数宝,说了数了之后,与自己仍毫无相干。
 
学佛,是在明白了佛的教法之后,必须躬行实践,依法修持,端正行为,澄清妄念,这样才能明心见性,转迷成悟,获得学佛的利益。
 
学佛最后的一个阶段是‘证’.

在世间法上,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具备信心,充分了解,且脚踏实地去实践,最后必可获得成效。

而学佛亦是如此,学佛的人,如果信心坚定,教法透澈,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后在心境上必有所得,这就是‘证’。


至于所证的境相究竟如何,那是‘譬如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证得者始可领会。



(节录于《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著)
 
修持的基础

修持的基础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惑,超凡入圣。何以说此三学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释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所谓‘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如下表所示:

戒学: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定学:
正念————┐
正定————┘

慧学:
正见————┐
正思惟———┘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

戒是止恶修善,依戒资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


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兹将此三学再分述如下:

一、戒学:

戒一 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轨范。我人起心动意,日常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此三业,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释迦世尊曾说十六字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我人的根本烦恼,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以意为主,发之于身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发之于口者为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故佛门基本大戒,首戒杀盗淫妄酒。然而五戒,是消极的外在的戒恶,进一步更要积极的内发的为善。为善,就是把贪、嗔、痴、杀、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十恶,化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放生、布施、净行、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十善。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至于出家众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文细密,成为专门学问。以在家人不阅出家律,我们初学佛者可不必研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