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 - Sharing of Thoughts and Prayers

范学德博客:
听80后说寻找信仰的故事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3-03-27 00:29:54)
转载▼
标签:
神是爱
文化
分类: 1.信仰——举起你的心
听80后说寻找信仰的故事

每次参加福音营,我最喜欢的就是参加小组讨论会,或者,与几个刚认识的朋友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这次一到阿拉巴马的Shocco Springs 会议中心参加2013年美东南福音营,营会的主持人洪亮亮就跟我预约,要我当天晚上参加他们的小组讨论。我说,好哇,没问题。

亮亮说,我们这次来了三十来人,他们大都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学生和访问学者,80后,90后。这几年来,佐治亚理工学院来了一千多位大陆留学生,其中有些人,对福音挺感兴趣,我们就努力向他们传福音。
福音营第一天晚上,我在大会上讲的题目是“耶稣,何许人也”,面对着八九百位听众,我讲了自己对耶稣的认识过程,从把他视为一个宗教家,最伟大的教师,到西方圣人的过程,一直到最后面临一个挑战,是否承认耶稣是主。耶稣是主,或者像彼得当着耶稣面所说的,你是基督。耶稣是主,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无论是否赞成,但当我们探索基督教信仰的时候,这个问题绝对饶不开。

讲完后,亮亮弟兄带我走出会议大厅,到了一个教室中参加讨论,二三十个年轻人靠着墙坐着,讨论。他们已经讲了一会儿,我坐下后,赶紧拿出笔来记录,讲话的人是谁,几乎一个也记不住,只好把大家都变成无名氏。

第一位同学说,我到美国前,听说过耶稣这个名字,但不知道他是谁?来到美国后,我知道了,耶稣是很伟大的人,他很有牺牲精神,为他人受苦,但对他是上帝的儿子,我还需要认识。

接下来一个说,我从小接受了无神论教育,觉得信教的人都是精神空虚心灵软弱的人,来到美国后,我对教会并不怎么抗拒,但也不觉得需要上帝。我当时住在宿舍里,有一周,病了,有一天特别难受,当时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说,如果有神的话,快来帮助我一把吧。这也算祷告吧。神啊,你帮帮我。结果,第二天早上真的就不怎么难受了,但我也马上忘记了我曾经祷告过的这件事,该干嘛就干嘛。

后来我继续去教会,越来越加深了对神的感觉,他是创造我们的主,你看,他把人设计得这么完美,还有树木花草。这一切促使我越来越愿意了解神。哎,我的主题是什么?

大家笑了,说没关系,你有什么就讲什么。她说,是那样啊。没有了,我已经讲完了。

后来好像是她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她在国内挺宅的,有时候呆在宿舍里两个星期不出来,让同学给她买饭吃。到美国去教会,不知不觉变化了,挺开放了,爱笑了。


又一位80后说,耶稣是谁,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来到美国听说耶稣了,但我挺排斥的,管他是谁了,他愿是谁是谁。去教会后知道了,基督徒把耶稣当成神,我不理解。但是,我想了解。这次要不要参加福音营,我还挣扎了一阵子,要不要来,最后我还是来了,我要多了解一下。

另一位同学说,我来美国后,学长告诉我,你可千万不要去教会,去了,他们就把你弄成基督徒了。我想,有那么可怕嘛,我就来了。参加查经班,福音营,对耶稣知道的多了,就觉得耶稣做的事不像一般人做的,人不可能做到,他和我们不是一类,说他完全是人,完全无法了解。要是神,就容易了,但是,到底有没有神呐?

另外一位80后说,我现在觉得所有人的命运都是上天安排的,耶稣特伟大,但难以理解,尤其是他行的那些神迹。

另外一个补充说,从一般理性来看,耶稣做的事情,不像人能做的事情,人不可能做出来。感觉上他和我们不是一类,如果是人,就可以理解。但我对耶稣实在无法理解。

接下来的一位是副教授,也是80后,很有幽默感,说得大家一再大笑。他说,我第一次来美国,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教会,看热闹,打酱油的。我认为耶稣所创立的这个基督教真不怎么样,排斥性太大,说自己是通向上帝的唯一道路,除了耶稣别无拯救,太排他了,不像有的宗教,你乍样都行,兼容性强。

再说了,基督徒要把一切都交给神,这样的人多颓废啊,虽然改变自己不容易,但你至少有一个宏愿啊。我觉得基督徒是一群精神力量不够强大的人,感情上比较软弱,互相关照,彼此喂养。

没想到自己第二次来美国,恰恰是恋爱失败,感情上软弱了。没办法,来到教会,需要别人关照一下,喂养一下。这时我思考了几个很严肃的问题。第一,基督教信仰如果只是精神安慰,那的确不值得一谈,关键的是它是不是真理?第二,人到底谋算什么,有一次我读到圣经《箴言》中的一句话,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华指引他的道路。这对我震撼很大。第三,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爱恨情仇是不是都化为乌有。我情愿相信有什么东西能够留下来。

这三个问题证明不了,但在生命中可以体会,经历。于是,有一次我就不情愿地向上帝祷告,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在这里,我不求别的,只求你把我整成像基督徒那样的人,用喜乐的态度去生活。从那以后,我就一步步经历到了上帝的存在。他接下来说的话,我当天就给整理成一个微博,发在新浪上。他说,“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光明,在惶恐中获得一种力量,在没有方向时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第二天居然有一万五千人阅读。

我当时还关心一个问题,他还在失恋过程中吗?没想到他后来自己招了,说他现在有女朋友了,是一位很敬虔的基督徒。

下面这位我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把我上面那条微博转了。他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活着为了什么。初中的时候,想做一个伟大的人,后来就随波逐流了。在大学时,外国人来跟我传福音,我就说,你这太封建迷信了,所以,虽然知道有教会,但两年一次门也没进去。后来参加了学英语,老师是很平凡的人,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喜乐感染了我,就在我们居住的那个地方,柯达公司的创办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富可敌国,但那些基督徒似乎没有什么,却喜乐地生活着。

那年的复活节,我去教会,又看《耶稣受难记》,我泪流满面。听到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把他钉死的人祷告,我当时就相信了。这不是人能发出的声音。后来看圣经上说,寻找的,必能寻到,很安慰我。

一个女孩说,我刚来美国才一个月,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教会的活动。我跟我父母的关系很好,上小学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他们有一天会死,非常难过,并且,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我要寻找答案,这次有一些感受。

另外一个同学还没说话就笑了。她说,从小的教育就告诉我们,要是一个人对你好,一定是图你什么东西;对你特别好,就特别图你什么。但有一位神,他爱你,不图你任何东西,就盼望你得到永远的生命。这震撼了我。我遇到一对美国夫妇,基督徒。他们多年来一直接待难民,跟他们没有任何亲属关系,有时半夜十二点,难民来了,他们就开车到机场去接,接到他们家去住,有的长点,有的短点,直到找到安置这些难民的地方。我完全无法理解。他们告诉我,他们把自己的家当成上帝的家,任何时候都可以向有需要帮助的人开放。

另外一位说,我爸爸是党员,很有意思,我来美国,他送给我一本圣经,让我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啊,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心里特别快乐。

有位从法国来的同学说,一开始听人讲上帝,觉得很搞笑,宇宙飞船都上天了,还信什么上帝。但我的同学很坚持,每个礼拜天都去教会。单程就一个多小时,那个教会是韩国人的教会,把韩语翻译成法语,再翻译成中文,但他坚持去。

一开始我对自己说,我不信耶稣,但圣经中有些东西还是好的,我学着做,但真的好难,比如,别人找你帮助搬家,你帮不帮?我是看远近亲疏,但我那个同学不同,有需要,他就帮忙。

回国,在重庆看到一个传道人,卖电脑,没赚什么钱,但很开心,问他因为什么?他说,没什么啊,每天讲讲福音,很快乐。真的,单单是传福音就给我带来了快乐,以后,就做这件事了。还有赞美神,唱赞美诗,很快乐。听了他的话,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一个蚂蚁。

就这样,我继续寻找耶稣,但很难,信主,我就要让耶稣来做我的主,我生命中心的位置要让出来,我不情愿,为什么要让出来,听主指挥。


09年12月5日那天下雪,很冷,我骑自行车到学弟的家中,翻开一本书,看到了一句话,只有相信了才能理解。我突然豁然开朗,是啊,我如果不相信上帝,怎么能理解他呢。那个周日,我就信主了,生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每一天都是新的,特别好。

。。。。。。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回到宿舍中,心想,早点把这些写出来,不然,很快就忘记了。

2013.3.23至26
 
来源:同上
人真是可悲。而最大的可悲就是活着不承认自己的可悲,或者承认了自己的可悲却不到耶稣那里寻找摆脱可悲之路。


庄祖鲲牧师讲逍遥与拯救。他引用王阳明的话说,破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这心中贼就是我自己。他引用了一句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毛泽东语录说明信仰要付出代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信耶稣要变卖家产。横批,有种的过来。
 
精华文章 24条逻辑错误,你犯了哪一条?
2013-03-30 00:00:43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5b894bf20102e2jw [查看原文]



生活无国界130330——幽谷百合整理

你是一个喜欢辩论的人吗?你是喜欢在事实和道理上爱较真的人吗?之所以这么问呢,是因为很多时候,星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和不同的人讨论问题时,遇到不讲理的人,就没有办法给他说清楚道理了。如果你的话题被岔开了,或者是被一种不符合逻辑的辩论给反驳了,有时候还真的是会让人感觉哑口无言。这种沉默往往并不是因为你是错的,而很有可能使在于讨论的一方或者是双方都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逻辑这个词,我们经常听说,那么,逻辑上的错误究竟有哪些呢?在我们自己或者是谈话的对方犯了逻辑错误的时候,我们单纯一句:“你这个逻辑是不对的。”,却又说不出来究竟是怎么个不对,那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特别是如果你要参加辩论比赛,就一定要留意星原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我们就说说大家常犯的24条逻辑错误。你甚至可以把一下的内容当作以后的工具来使用。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地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比如: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比如: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比如: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第五条:滑坡谬

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比如: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第六条: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更多关于人身攻击。比如: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第七条:诉诸虚伪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比如: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比如: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第九条:片面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吗,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比如: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比如: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比如:某一本说自己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这本书所述的都是真理。”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

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比如: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比如: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次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比如: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多少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比如: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了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这24条常见的逻辑性错误,星原就先和你分享到这里,可能你已经意识到,以上所说的,比如同性恋、创造论,这些事情本身的正确与否,在一个有信仰的人眼里都已经有了定论,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说法正确与否,就能够决定是非或者存在与否,但是只有符合逻辑的说法才更可能让人相信,包括像你我这相信基督教信仰的人,更应该注意在传递信仰的时候,注重自己的表达是否是符合逻辑的。

虽然说,上帝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人们并不能完全的参透,但是我们绝对不能以人的身份站在神的立场上,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所谓“一粉顶十黑”指的就是一个人物的智商和智慧如果太差,那么基本上这个人给人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要说造就人的诚实话,圣经也教导我们不能作假见证。信念能开启人的智慧,也能摧毁人的理性,这就让我们看到了逻辑的重要性。

插曲:《Life Is Like a Song》《面具》
 
撒切尔夫人语录:我不是个谋求共识的政治家,我是个有信仰的政治家(1979年)。根本就没有社会这个东西,只有单个的男人、女人和家庭(1987年)。这两句话通天,庸俗政客说不出来。撒切尔夫人是基督徒,父亲是传道人。她的葬礼将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也许她会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里。
 
谁是弟兄中最小的一个?
2013-04-13 14:16:46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7da8502e01018wny [查看原文]



早上学习了太25:31-46的话语,给我很大的触动。

这其中有两等人,一群人是灭亡的,而另一群是要得到赏赐的。通过学习也看到这两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跟随主的人。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局呢?当审判的时候,是看我们在为他贫穷受苦之人身上做过什么,或忽略过什么。弟兄姊妹们,我们是为自己而活的人,还是为主、为别人而活的人呢?怎样证明自己是主的门徒呢?耶稣说:“在一切为我的名受苦的人身上,你们要认出我来,你们怎样服侍我,也要怎样服侍他们。这就证明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凡上帝所造的人都是耶稣的弟兄,但一切因重生而加入天上家庭的人,更称得上是主的弟兄。基督的爱将他家庭的每一成员连结一起,所以哪里有人表现主的爱,那里就出现这种神圣的关系。“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约壹4:7)

这些话语好像我们理论上都是认同的,但是我们在我们的弟兄身上并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爱心来,也没有花时间去关心我们身边的人。那些得到主赏赐的人在日常生活 的小事上代表了主,在对待每个人时都表现了耶稣基督的爱。对照自己,是何等的缺乏啊,人很多时候都是看外貌,但是上帝是看人内心的一位。求主除去我们的偏 见,让我们带着耶稣基督的心来看待每件事情。“那些被宣判灭亡的人是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责任,他们看不出自己所应尽的义务,一心一意为自己打算,毫不顾及别人的需要。”也让我更清楚的意识到生活的小事对我们是何等的重要,小事上代表了我们的品格,也反映了我们是否是真正跟随主的人。

在太7:12:“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就是基督所定的人生原则,真的是黄金定律啊。当我们去服侍别人,关心别人的时 候,必能得到那大牧长的服侍。必能饮用那活水,并得到满足。因为他们最感兴趣的题目,是如何拯救行将灭亡的人。这是否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题目呢?是否是我们 的目标呢?当我们向弟兄表现出仁爱的时候,也就是代表了我们的主,也就遵守了主的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样的人才是配进天国的人, 因为已经有天国在他们的心中。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凡与我们所接触的人都能够从我们身上得到益处,让我们在一点一滴上预备好我们 的品格,来迎接主的再来!
 
制片人分享《圣经故事 The Bible》制作始末
2013-04-13 19:07:16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3e90c9590101ahq4 [查看原文]
@基督艺术M-M月刊:福音艺术家的心声:《the bible和美国好声音制片人分享圣经故事制作始末》 美国好声音制片人分享《圣经》制作始末 http://t.cn/zYFyj1J (分享自 @土豆网电影)

【视频:【美剧极客】历史频道传奇新剧The Bible幕后特辑】 http://t.cn/zYQGjFi (分享自 @优酷网)

圣经 The Bible



《THE BIBLE》(第1-10集 播放和下载地址)

http://www.77i.cc/play/48062-0-6.html (1-10集的播放地址)
http://www.ttmeiju.com/meiju/The.Bible.html (1-10集的下载地址)









历史频道10集迷你剧《圣经》由获得艾美奖的夫妻组合Mark Burnett和Roma Downey创作,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故事剧。该剧以「演员表演」的形式再现《圣经》中的经典故事,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观察西方宗教信仰中的关键人物和关 键事件——例如诺亚方舟、出埃及记和耶稣的生平。该剧从本周起连续五周播完,每周日两集。

制 片人马克伯内特(Mark Burnett)和他的妻子罗马唐尼(Roma Downey)携手制作了这部十小时特辑,也难怪《圣经》会如此成功。回顾1月份的采访,当时马克自信地告诉EW娱乐周刊网,“这将会是我和罗马在未来 40,甚至是50年所制作的电视剧里面最红的。”

《圣经故事》(The Bible)这部美剧这部由马克·伯内特(Mark Burnett)和罗马·唐尼(Roma Downey)夫妇共同制作的系列短片。这对夫妻尝试在十个小时以演员表演的形式再现《圣经》中的经典故事,比如挪亚方舟、出埃及记与耶稣生平等。整部剧将将新约和旧约连接了起来,正如伯内特所说,“从创世记到启示录”,这部美剧特别深入地讲述了几个非常著名的圣经故事。

中文名: 《圣经故事》
外文名: The Bible
制片地区: 美国
导演: 托尼·米歇尔 Tony Mitchell
主演: 迪奥戈·莫加多,Laurie Calvert,Paul Marc Davis,Amber Rose Revah,利·柯克伍德,Soraya Radford

集数: 5
类型: 历史
上映时间: 2013-03-03(美国)
语言: 英语
季数: 1
单集片长: 120分钟
又名: 圣经
耶稣 迪奥戈·莫加多/Diogo Morgado) ----
马利亚 罗马·唐尼 耶稣的母亲

剧情简介:
这部10小时、5集的迷你剧取材于《圣经》中最有名的几个故事,包括诺亚方舟、出埃及记、被投入狮坑的但以理、耶稣受难记、耶稣复活、该剧2013年播出。葡萄牙演员Diogo Morgado将在此剧中扮演耶稣。
演员阵容
关于《圣经》或以《圣经》经典故事改编的都有很多,而此次《圣经》这部美剧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注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强大的演员阵容。
演员大多是英国人,而且大多数以前是模特出身,其中最耀眼的是耶稣的扮演者葡萄牙著名演员迪奥戈·莫加多(Diogo Morgado), 众人纷纷评论为史上最帅的耶稣。演员阵容中还包括著名美剧史诗奇幻题材的《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中的演员肖恩·宾和侬索·阿诺斯(Nonso Anozie),而罗马·唐尼本人将饰演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著名音乐人Cee Lo Green参与了剧集音乐录影带。

  成绩:《圣经故事》首播吸引了1310万观众(计算重播集后达到1480万),是13年以来观众人数最多的新节目(无论广播网还是有线网)。该剧首播便打败了之前收视最高的美剧《行尸走肉》,此外还令历史频道官方网站日均点击量创历史之最,Twitter讨论量创当日所有电视节目最高,几乎复制了去年《血仇》创下的“奇迹”。

  上周,美国历史频道推出一部名为《圣经故事》的迷你剧。精良的制作、独特的题材让该剧一首播便在美国创造了2013年新节目最高收视率。而这波热潮也顺着网络蔓延到了国内,近日不少人都在讨论这部作品。同期,历史频道又推出另一部以真实历史为故事背景的《维京传奇》,而从来只播纪录片的Discovery探索频道更是将在今年首次推出原创剧集。电视剧集的发达,让美国专攻纪录片的频道纷纷“跨界”,实际上在去年历史频道就推出了口碑和收视双赢的《血仇》。纵观这些剧集有着共同的特点: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短小精悍、制作认真,且具有知识普及性。相信在收视率的刺激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同类剧集涌现,并成为美剧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如此强大的演员阵容在以圣经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中并不多见,加上大成本的投入、精良的制作与别致的剪裁,使得普通人也能够在欣赏的同时回味或者更了解圣经这一西方历史中最重要的著作。

拍摄手记:
当 时伯内特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该片的录制过程。“我深信我接下来要告诉你的事,”他说,“上帝给我们伸出了援手……完美无瑕的剪辑,鼎盛的演员阵容,这部片就 这样应运而生。”但伯内特并非仅是夸奖该片的制作有多出色。“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很诡异的事,”他说,“每个在场的人都惊讶得瞠目结舌。”

下面是他谈到的几件“灵异事件”:

一场强劲的沙漠风暴

“有 一场关于尼哥底母(Nicodemus)夜访耶稣(Jesus)的戏。那是一个非常平静的夜晚,我们身处撒哈拉沙漠的边缘的一片棕榈林的绿洲中……耶稣 说,‘圣灵就像风一样。’话音刚落,一阵大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像是一架747飞机从身旁起飞,片场都差点被吹翻了。暴风足足维持了20秒,但演员并没有被 打断——他们忘我地表演着。当风暴停止后,大家都愕然相视,一副‘刚刚到底发生什么事’的样子。”

失踪的罩袍

“我们共有数百个工匠制作戏服,而其中最重要莫过于耶稣的服装。每次拍摄结束后,戏服都会统一回收并保存 好。当我们拍施礼的那场戏时,戏服都被泡在了水中。可是之后一部分的戏服却不翼而飞。我们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个巨型水库拍摄这场戏,所以我们压根儿没想 过能再找回来。情况真是糟糕透了。每次弄丢东西都得花5个月准备,而且你无法复制这些戏服。4天之后,一个从好几英里远来的小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穿过这 片沙漠找到了我们,为了把衣服还给我们。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他觉得他有必要把衣服还给我们。

十字架上的眼镜蛇

“在 片场每天都会有一个负责捉蛇的人。因为我们的摄制队共有好几百人,我们要保证他们不被蛇咬。这位捕蛇者每天都会发现一条或者两条蛇,然后抓走它。拍摄耶稣 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一幕的那天,很多人都在祈祷。那个十字架很巨型。他们在为平安祈祷。‘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十字架倒下来了,扮演耶稣的那位演员会被砸死或 是受重伤。’捕蛇人那天也来了——他提早来到耶稣行刑的各各他山(Golgotha),我看到他架在身上的那个袋是我见过最大的袋子。他走过来对我的妻子 说,‘罗马小姐,这里有48条蛇。’他在十字架边的石头里发现藏了48条眼镜蛇和毒蛇。”

不管你是否相信这些是奇迹或者仅是巧合,但都无法否定《圣经》的收视率很惊人这个事实。


--文字编辑自网络--
 
所有分类

图书
青少年读物(7)
儿童读物(102)
子女教育(85)
哲学思想(16)
教会历史(60)
丰盛人生(105)
犹太文化(27)
圣经故事(39)
护教思辨(24)
神学(206)
人物传记(54)
圣经文学(29)
宗教研究(117)
英语读物(1)
恋爱婚姻(63)
心灵关怀(25)
灵修见证(62)
特价书(26)
灵性文学(44)
健康类(20)
圣经(2)
代购两会图书

音像制品
CD(57)
VCD(29)
DVD(23)

礼品饰品
冰箱贴(36)
干花框画(35)
十字架(8)
字画(34)
手机绳(43)
摆饰挂饰(92)
匙包匙扣(33)
项链(20)
胸针(31)
手绘品(35)
灵语银饰品(236)
贺卡(14)
笔记本(28)
经文卡(25)
相框(17)
圣经包(13)
随意贴(26)
主日学用品(61)
音乐盒(9)
香港LTG饰品

日用品
T恤帽子
钟表
钱包(4)
杯子(15)
福音筷(11)

浏览历史

追寻与回归
追寻与回归
晨光价:¥23.8元

[清空]

追寻与回归

追寻与回归

追寻与回归

商品货号:ISBN9787802509764
商品点击数:1064
市场价:¥29.8元
晨光价:¥23.8元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购买数量: 件 (库存49件)
购买此商品可使用:100 积分

0
商品描述
商品属性
顾客评论
买过此书的还买过
购买记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资深网络作家基甸的一个博客文集。正像书名所指的那样,这是一本关于追寻与回归的书。人的一生似乎就是追寻的一生,追寻着那个能安顿自己身心的精神家园。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没有找到。有的人好像已经找到了,最终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得着满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本书中你能看到怀揣乡愁的落寞,也能发现身心得到安顿后的平安与喜乐。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作者简介:

基甸,本名程松,旅美成都人,自称“网上云游理科男,海外文化观察员”。复旦大学理学学士,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理学硕士。多年在美从事化工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1995年始触中文网络,后一直活跃于其上,网络写作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关注和喜爱。著有《穿越网络的信仰思辨》,并有多篇随笔、评论在中文报刊发表。

作者寄语

“上山的路或许蜿蜒,或许崎岖,旅途的尽头就是家。返乡的召唤邀请所有扰攘不安的心灵……追寻的目标和报偿也是如此”(《漫长的人生归途》,葛尼斯著、吴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人类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对终极的心灵故乡的回归,是古今中外无数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也是各种宗教哲学思想的共同关怀。

过去这十几年我在美国工作、生活,游历过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也在个人博客中写下一些历史、文化、人物、社会等方面的随笔。这些网文看似驳杂散漫,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作为一个用信仰的眼光观看世界的基督徒,我对文化与社会的体验、观察、反思和记叙,都与基督教信仰与文化有关,因而也与人类心灵对终极价值的追寻和回归直接相关。

两千年来,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曾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廿一世纪后现代的今天,很多欧美国家的宗教信仰正日益走向多元化,基督教在这些国家似乎已经呈现衰落的趋势,但基督教文化与传统仍然在社会文化和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保留着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当今美国等国家的很多所谓“文化战争”其实都与基督信仰密切关联。这些“文化战争”的议题反映了基于基督信仰和基于其它信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信仰的冲突与交锋也体现出论争双方对终极价值的执着追寻。对一个对人类精神困境有足够同情心的人来说,很多反感、反对基督教的言说其实也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苦苦追寻的呼喊。

另一方面,基督信仰并不只是带来文化的冲突和斗争。透过信仰者的信心、盼望和博爱,基督教也曾经给这个世界带来文化更新、社会进步、慈善福利。在西方已经步入后现代时期、同时基督教在非西方国家、社会有更多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地的基督信仰者仍然在个人生活和公共事务中践行着博爱、公义的伦理价值和生活方式,“信、望、爱”继续为千千万万的信仰者带来心灵的和平与精神的归宿。对这些基督徒来说,他们“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在信仰的道路上追寻,但他们因为信仰上帝,就“欢喜领受”天上的家园,找到了心灵“更美的家乡”(圣经《希伯来书》十一章)。

故此,这本书里收集的文章可以按照“文化战争”和“心灵和平”大略地分成两类,但按照其中贯穿的主线,也可以说就是一系列关于心灵的追寻与回归的故事和反思。归乡的道路蜿蜒崎岖,是通往永恒平安的天家,还是引向虚无与绝望,是我们不能不思考、探索的问题。盼望这本小书里面平凡、真实的见证和探索,能给走在路上的你带来一些感悟与启迪。

2012年3月于马里兰

目录

追寻——文化战争篇

霍金的婚姻与信仰

一个温柔的故事

人间灾难中,上帝在哪里?

美国也有“宗教盲”吗?

圣诞节与“政治正确”

耶稣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奥巴马的麻烦事

《阿凡达》的宗教元素

影星吉布森之醉

道金斯的错觉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吗?

基督徒如何看待性自由?

犹太人的“赎罪日”

在海地惹祸的美国基督徒

索非亚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堕落与恩典——HBO电视片《审判哈嘉德》

“起源大战”——进化论之争

在仇恨之处播种宽恕——校园枪杀案之后

杰出科学家中有多少信上帝?

柯林斯和他的“生命逻格斯”

再小也是人——《霍顿与无名氏》

“超级杯”广告引发的“文化战争”

比利时的古堡和教堂

云游马来西亚,感受多元文化

在沙特当外宾

回归——心灵和平篇

心灵的空洞与渴望

反战的和平主义基督徒

摇滚歌星Bono的信仰

私奔离教堂,疑似在天堂——电影《其实在天堂》

希拉里的宗教信仰

情人节的瓦伦丁

真实的圣诞老人——小亚细亚的圣尼古拉

基督徒教育家李登辉

宽恕的自由——曼德拉

博爱惠施少数民族

圣帕特里克节和圣帕特里克其人

宗教改革纪念日与马丁·路德

美国常春藤名校的校徽与历史

感人至深的《奇异恩典》

信仰胜过宿命——电影《恩赐妙手》

一个流浪汉的百万遗产

换工作的龙门阵

为人子与为人父的鲁瑟

金牌与恩典——残奥选手杰茜卡·朗

“铁人”柔情——奥运明星布莱安·克雷

南非之行

白宫的“信仰办”主任

一个中西合璧大家族的源头

仰望上天的祈祷与歌唱

温暖心灵的《平安夜》

圣诞歌声处处闻

《纳尼亚传奇》及其作者

特立独行的美国人

超级杯中的见证

韩国队的精神支柱

在美国长大——写在儿子11岁生日

母亲节的康乃馨

微言大意(微博精选)

霍金的婚姻与信仰

2010年9月,英国科学家、科普作家霍金高调发表“宇宙的来源不需要上帝的创造”的言论,引起媒体和大众关注。与此同时,他的频繁“出镜”被很多人怀疑是因为他的书《伟大的设计》(The Grand Design)同期即将出版,媒体为此而搞的炒作。

霍金的无神论告白令许多相信上帝的人深感失望。以前,霍金对宗教信仰的问题似乎很少有鲜明的表态。在他最畅销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里无神论信仰只是暗含其中,而且因为

斯蒂芬·霍金(WM1)霍金自己身处基督教信仰虽然逐渐衰落但基督教传统的影响犹存的文化之中,《时间简史》里面有多处涉及基督教信仰(特别是宇宙观)或者借用了基督教神学、哲学的术语。《伟大的设计》的书名貌似也有同样的“误导”,但不知道霍金是不是成心以此讽刺“智慧设计论”。一些基督徒也许因此一厢情愿地猜测霍金对基督教信仰可能还有一点认同或同情。据说有的中国基督徒甚至误以为霍金是基督徒,这当然是跟“爱因斯坦是基督徒”一样的以讹传讹。但很多基督徒都曾经喜欢、欣赏《时间简史》则是真的。我和我的一些基督徒知识分子朋友都曾经把这本书推荐给自己的孩子看,我也知道一些美国的基督徒理工科教授把《时间简史》当成教学的辅助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然而,霍金不相信宇宙是上帝创造的,其实并非始于近日,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只不过他以前对自己的无神论信仰可能比较低调,到了晚年(或许也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书)则比较直言不讳而已。

我们每个人的信仰和世界观都不可避免地受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除了读他的著作,了解他的生平也很重要的原因。霍金以坐在轮椅上“身残志坚”的优秀科学家身份为人所知。身体的残障加上科学上的成就,很容易让人将之神化而加以崇拜。但霍金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并不完美的人。残障对他是一种苦难,对他的人生和信仰也一定有所影响。(当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俯身屈就轮椅上的霍金,被一些人解读为“宗教终于向科学弯腰了”。而我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被人称为教皇的老者对一位残障人士的爱心和怜惜。)最近我读到一些资料,对霍金的婚姻、家庭等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觉得霍金的信仰跟他的人生经历是很难分开的。

霍金的父母家有基督教的背景,但霍金的母亲当年曾加入英国共产党。霍金13岁的时候就已经深受罗素等人实证主义的影响。当他的几个朋友在美国布道家葛培理的伦敦布道会上“决志”成为基督徒的时候,霍金打心眼里不以为然。可以想象他的感觉——就像一个在中国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对宗教信仰持鄙视态度的知识分子对他们某一天突然“信教”的朋友的感觉一样。

但霍金毕竟生长在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很深的英国,他从小就对基督教的教义和世界观有所了解,当然也从小就对基督教培养了一定的“免疫力”。他的同学、朋友、同事和科研合作者当中,有不少是基督徒或者有神论者。对霍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他的前妻简恩(婚前名Jane Wilde)。爱情和婚姻有时候是很玄妙的事情——霍金是个理科男,简恩却是个文科女(研究西班牙文学的博士),而陪伴了这位举世闻名的无神论者四分之一世纪的这个女人竟然是一位相信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的基督徒!借着近年

剑桥大学(WM)发行的一些新的传记、电影,我们对达尔文的虔诚的基督徒妻子、对他们夫妻之间的信仰张力也有了更多了解。霍金和简恩这对“冤家”几乎是“无独有偶”,不过他们之间的冲突和怨气似乎更多。

在1962年除夕的一个新年晚会上,霍金第一次见到简恩,其后很快堕入情网。那时的霍金还只是剑桥大学的一个21岁的成绩平平的穷小子研究生,连研究方向都还没找到。他们相识一个月后,霍金被诊断出患有卢伽雷病,医生告诉他只有两年的时间可以存活。但简恩仍然不顾一切地跟他恋爱了,她要用爱情让他在世留下的短暂的年月过得充实、幸福。跟简恩相识、相恋是霍金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靠着爱情的力量和自身的刚强,霍金开始在简恩的鼓励和照顾下,一边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一边继续科学研究。

1965年,霍金与简恩结为夫妻。跟简恩结婚彻底改变了霍金的人生,他不但没有死掉,而且活得蛮有激情和活力——他们很快就有了三个孩子就是一个证明。简恩带着一种毅然坚定的信心鼓励霍金,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霍金会在物理研究上作出成果,他们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和家庭。霍金能一直活到今天,本身就绝对是个奇迹,而曾经支撑他与顽疾绝症搏斗的,一定包括了被简恩的榜样所激励的信心。简恩自己毫不隐讳而且多次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当年支撑她的信心来自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她说:“如果没有对上帝的信仰,我不可能从那样艰难的处境中熬过来,我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跟斯蒂芬结婚,因为我不可能有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乐观精神,更不可能保持那样的精神。”简恩服侍、照顾霍金25年之久,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看护他,推着轮椅带他到各地旅行,还要照顾几个孩子、操持家务。25年的时间,她看着他从默默无闻的研究生变成“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然而令人伤感的是,霍金与简恩的婚姻并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霍金长年的残障给他和简恩的生活带来深重的磨难,也对两个人的性格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霍金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骄横、古怪、孩子气、贪图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简恩也得了忧郁症甚至有自杀倾向。1990年,霍金宣称爱上了照顾他的年轻私人护士伊莱恩(Elaine Mason)而跟简恩离婚。简恩竭力想挽回他们的婚姻,但无法接受霍金提出的跟家人和“小蜜”轮流同居的条件。1995年,霍金与伊莱恩结婚。2004年,英国有媒体爆料指霍金遭到伊莱恩虐打,据传霍金身上出现多处伤痕,手腕骨折,脸部和嘴唇都有很深的伤口,但霍金拒绝配合警方的调查。2006年,霍金与第二任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简恩后来也重新结婚,嫁给她的教会的唱诗班指挥。2009年霍金因呼吸道感染病重,简恩还带着女儿到医院看护。

除了残障的苦难和性格的不和,信仰不同、世界观彼此冲突也是霍金与简恩婚姻恶化的原因之一。2004年,简恩出版了她回忆跟霍金的婚姻生活的书《舞动星宿的乐曲——跟斯蒂芬一起生活》(Music to Move the Stars – Life with Stephen,书名另译《霍金:前妻回忆录》),书中不仅坦白地谈及他们婚姻的难处和简恩自己的挣扎,也有大量的篇幅论及他们之间信仰和世界观的冲突。(霍金多年的女秘书在该书出版后公开反驳简恩在书中对霍金的负面描述,并指责简恩照顾霍金并不尽心。)

在他们婚姻的早期,简恩和霍金关于信仰的争论还有点夫妻拌嘴的味道,但到后来这方面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痛苦、具有伤害性,仿佛科学与信仰的战火烧进了婚姻的家门。每当简恩想跟霍金深入讨论关于科学与信仰的问题时,霍金都抱以嘲讽的“微笑”,令简恩备感不被尊重而绝望伤心。他们刚结婚的时候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可以一起享受“谈笑皆鸿儒”的知性愉悦,但到后来霍金的朋友圈子越来越窄,只跟一帮“干燥、无趣、偏执”的“教条主义无神论者”科学家相投,简恩觉得索然寡味。简恩兴趣广泛,更不是一个愚昧无知、没有思想的妇人。恰恰相反,她有极深的哲学、人文功底,而且因为二十多年受霍金和他的这帮无神论科学家朋友的耳濡目染,她对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宇宙学)的发展及霍金等人的信仰前设非常了解。在《舞动星宿的乐曲》中简恩对科学与信仰的议题有非常深入的讨论,从中也让人能体会她跟霍金之间的信仰冲突给婚姻带来的裂痕之大、伤害之深。

简恩对霍金的无神论信仰的认识可以说是入木三分。霍金为维护无神论信仰提出了“人择理论”来抵抗现代科学发现(特别是大爆炸)指向创造者的“神学意味”。简恩指出,这不过是因为霍金这样的无神论科学家以把宇宙的起源还原成科学定律和数学公式作为最终目标,对他们来说,上帝的存在是一种“尴尬的障碍”。那种“把人类复杂的感情和心理反应还原成科学公式和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还原主义跟简恩身上的人文气质格格不入。她说:“音乐、艺术、政治和科学创造中的属灵微妙远远超过任何能植入人脑的、作为一种基本生存机制的原始功能。”简恩不接受理性是认识宇宙的唯一途径,更对一些“以科学教最高祭司自居”的人用科学取代宗教、迷信“科学万能”的傲慢与偏见不以为然。对甚至连人的利他行为也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的“动物行为论”,简恩不但质疑其科学性,更指出其虚无主义的实质。霍金不相信上帝,但却相信11维时空、弦论、多宇宙、外星人存在、地球即将毁灭等同样无法实证的理论。简恩形容这是一种“关于想象中的粒子在想象中的时间中穿过魔镜般的宇宙”的“只存在于理论家头脑里”的玄学,并对竟然有人因此膜拜霍金甚至把他视为绝对正确的“神明”而感到悲哀。只有一次,在他们夫妻争论信仰问题的时候,霍金承认他的“宇宙科学”跟宗教一样需要“信心的跳跃”。

当霍金不断宣称他的宇宙里没有上帝、对信仰嗤之以鼻时,简恩觉得非常讽刺。她说:“我跟霍金一起生活就是以信心为根基的——我相信他的勇气和天赋,相信我们会共同努力,我的信心的终极就是宗教信仰。”在霍金的残障和他们婚姻的不和带来的苦难之中,简恩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教会中找到了一些慰藉。苦难也迫使她对恶的来源、对罪、对自由意志等问题有很深刻的思考。但很多时候她也有很深的挣扎。很多时候她困惑地问自己:“上帝到底要我付出什么?他到底要我做出多大的牺牲?”她努力在“黑暗、痛苦和恐惧之中倚靠上帝”,也试图跟霍金分享自己的心灵感受,但霍金只要一听到“恩慈”、“怜悯”等基督教意味的字眼就怒气冲冲嗤之以鼻,好像受到侮辱一般。在他眼里这样的“教徒的多愁善感”是懦弱、愚昧的表现,是他最鄙视的失败者的行为。最近几年经历几次“大难不死”后,霍金变得更加桀骜不驯,心变得更加坚硬冰冷,而简恩最终也没能脱离“与不信的人同负一轭”所带来的悲剧。

有一点简恩肯定是对的——人类的心灵如此地奥妙,绝非数、理、化公式可以全然测透的。尽管霍金在科学上的成就令人景仰,但他大半生经历残障的苦难,本身已是不幸。而虽然简恩是基督徒,他们的婚姻最终还是失败,就更是悲哀。这些对霍金的信仰和对上帝的看法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局外人恐怕难以推测。苦难带给人的心灵的影响各有不同。有些人的心在苦难的磨炼中可能变得更加柔软,对他人更有悲悯、同情和爱心,苦难反而使他们与上帝更加亲近,对上帝的信仰成为他们跨越苦海的桥梁(如台湾女作家杏林子);但也有些人的心在苦难的煎熬中可能变得更加刚硬、冷漠、怨天尤人。婚姻的难处也是一样。有的夫妻在难处中山穷水尽而不得不呼求上帝,结果反而绝处逢生让婚姻死而复活;但也有的夫妻在彼此的伤害中不能自拔,在怨恨与苦毒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霍金也许是个优秀的科学家,但科学无法给人道德的动力,科学也无法挽救走向死亡的婚姻;简恩也许是个有思想的基督徒,但很多时候即使信仰者也有软弱和无奈。他们两人长年在信仰上的冲突和纠结,跟感情、生活上的不和与纷争交织,最终分道扬镳越走越远,这无疑给围观的我们留下伤感的悲剧。

但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和人性,物理公式无法还原,11维时空的遐想毫无帮助,粉丝的神化膜拜也终会幻灭梦醒。有时我难免会想,也许,上帝给霍金一个残障的身体和一个失败的婚姻,是为了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些微声提醒?

但愿我们的心灵不会听而不闻。

一个温柔的故事

那个年轻人一副大学生的穿着打扮,而且是那种比较嬉皮而又有点愤世嫉俗的大学生。他留着长发,穿着有破洞的T恤和褪色的牛仔裤,没穿鞋,光着脚丫。

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在美国的这所名校读数学和哲学双专业。他的思想远比同龄的同学深刻。他的父母是很成功的专业人士,对基督教强烈反感,从小就教育他宗教是一种神经错乱,是危害人类社会的毒瘤,要他像对待毒品那样别去碰。但是他到了青春期很反叛,啥都跟父母对着干。父母喜欢摇滚乐,他偏喜欢古典音乐。进了大学,他竟对宗教特别感起兴趣来,常常上网跟人辩论宗教的事情。他自己在宿舍读圣经,一读就是几个钟头。有一天,他突然觉得人生特别没有意义,觉得自己很污秽,而圣经向他说话,让他强烈地感受到上帝的恩典。他自己一个人在宿舍里跪下来,流泪祷告,信了主。就这样信了,没有人喋喋不休地向他传教,他甚至没进过教堂的门。

美南私立大学Berry学院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他走过校园附近这个小镇的教堂。他停下来,很想进去看看。他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教会。会友都是博学多才、有所成就的人,穿着正式而高雅的衣服来礼拜,教堂门口停满了各种名牌车子。这个教会的人很想向校园里的大学生传福音,但是觉得很难。他们好像跟那些成天生活在IM、iPod和手机短信世界里面的年轻人根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这个大学生走进教堂。还是那身满不在乎破破烂烂的穿着打扮。礼拜已经开始了一会儿。教堂不大,今天早上里面密密麻麻地坐满了

巴尔的摩市内小教堂人,他竟然找不到一个空位。他在一排排的椅子边上往前走。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个穿着另类的年轻人。很多人开始有些不自在,但是没有人说什么或做什么。年轻人再往前走了几步,还是没有位子。于是他蹲下来,干脆盘腿席地而坐。一些教友把身体坐直,甚至有点僵硬。空气中似乎有一种张力。

台上牧师刚刚开始讲道。这时,他看到一位坐在后面的老人站了起来,慢慢向年轻人走去。老人是教会的资深执事,德高望重、敬虔端庄,深受众人尊敬。白发苍苍的老人穿着很正式的西装,走路不很方便,手里拄着根拐杖。他走得很慢。牧师停下讲道。整个教堂鸦雀无声,只有老人拐杖碰到地上“笃、笃、笃”的声音。所有的人都在心里说,不能怪这个老人,他只不过是要做他该做的。总得有人出面做恶人,这里毕竟是敬拜上帝的地方,上帝是轻慢不得的。大家都屏住呼吸等着老人采取行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老人身上。

老人走得很慢,似乎走了几个世纪才走到年轻人身边。他把拐杖放在地上,慢慢地、艰难地蹲下来,然后在那个大学生身边席地坐下。他要跟年轻人并肩而坐,一起敬拜上帝。礼拜重新继续。人们的心里被老人感动,觉得喉咙哽咽、眼睛湿润。

牧师继续讲道。那天早上,他讲的题目是“道成肉身”。

人间灾难中,上帝在哪里?

进入21世纪的世界,天灾人祸似乎并未减少,反而更频繁地发生。很多时候,灾难都会引发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质疑和争论。

2004年圣诞节次日南亚发生海啸天灾以后,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灾难考验宗教信仰》的文章,描述人们目睹灾难以后要为灾难的“悲惨景象讨一个说法”,然而这时宗教人士却似乎“无言以对”,或者表示“在面对此类苦难时保持信仰比较困难”。海啸灾难“考验宗教信仰”,也向相信上帝存在的有神信仰提出“如此灾难中上帝何在”的巨大、严重挑战。同时,该文也指出不同宗教信仰基于其不同的神学对上帝与苦难的问题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或是(相信这是上帝的)惩罚、激励人们更虔诚的信仰,或是伸出援助之手的重要机会。

面对巨大的灾难,人们难免想要“讨一个说法”。但苦难本身具有奥秘的性质。而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苦难其实更需要的是慰藉、悲悯和承载,而不是理性或神学的解释。人有理性,但是人的心灵并不是只有理性,“人类的苦难仍比海洋里的全部沙子更沉重,人的生命比永恒真理更重”。(陈颀《理性荒原上的旷野呼告》)

自然灾害中虽然没有人类的意志在起直接作用,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苦难都跟人有关。“天灾”常常跟“人祸”难以分开。如果人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世界上的自然灾害就不会那么频繁;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爱人如己”,世界上饿死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多。

但“天灾是上帝惩罚人类”的“天遣论”并不一定符合基督徒的信仰——虽然基督教信仰的确不把苦难跟邪恶及人的罪性割裂开来。创世记记载,人类始祖犯罪(背离上帝以自我为中心)以后,不但人受到诅咒,连自然也受到连累。我们今天诚然生活在一个已经被罪性和邪恶所污染的世界,所有的受造物跟我们一样“叹息劳苦”,“切望等候”上帝的救赎。但是,苦难与罪性(邪恶)的关系在基督教信仰里绝非所谓的“天谴论”那么肤浅、那么直接“报应”。罪性(邪恶)带来苦难,往往是通过他人或者通过败坏了的自然临到受害者。基督教信仰非常明确地否认人遭受苦难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罪恶的报应或上帝的惩罚的观念。圣经里面言说苦难最重要的一卷书是古老的约伯记(旧约),而约伯记的主题是约伯这个义人(不但在人眼里而且在上帝眼里都是义人)遭受巨大苦难带出来的“天问”。在新约约翰福音第九章里,耶稣的门徒带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来问耶稣:“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明确地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随后医治了那人。在新约路加福音第十三章里,

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塑像耶稣教训门徒不要自以为受害的人比自己更有罪,耶稣说:“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面对苦难,我们可以,也应该对我们自己个人的罪恶警醒悔改;苦难可以,也应该更激励出我们悲悯苦难、爱人如己的爱心。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自以为义、“替天行道”式地指责他人,对苦难妄加解释。

苦难是各种宗教、信仰和哲学都无法逃避的主题。面对苦难的现实存在,“我们如今有的选择是:1承认这个事实的压倒性与必然性,进而否定上帝的存在,否定一切美善价值与公义理想,做一个愤世嫉俗的犬儒、冷眼旁观的虚无主义&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此博文包含图片] [此博文包含视频] (2013-04-17 00:00:59)
转载▼
标签:
生活无国界
找工作
招聘
态度
负责
杂谈
分类: 你我即时通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生活无国界130417——艾草整理

上次秋彼得来节目爆料了以后,有一些听友在博客留言,从中看出其实蛮多人都处在找工作的情况当中。找工作实在给人很大的挫折,我们也看到有人好像没有着落,很茫然,或者时间久了就失去希望了。今天秋彼得继续来与大家分享。

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主人公也是在找工作,他已经面临毕业,投了很多简历,不过石沉大海了。他就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丧志,要坚持下去,心情也是这样起伏。在报纸上也读到一批法学院的学生告学校,因为他们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所以他们认为学校欺骗他们。学校谎报就业率有多高,可是他们从法学院毕业以后,很多工作上网可以处理了,所以律师就失业了,就不需要这么多律师助理,所以这些法学院毕业生也找不到工作。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我们的大环境,但是我们仍然相信上帝为我们预备最好的。也是鼓励正在找工作的弟兄姐妹们,我们都处在这样不容易的环境里面,但是不要灰心不要失望。一方面要积极地寻找工作机会,一方面也可以透过这段时间来充实自己。或找一些地方先实习,通过各样的途径让你这段时间不至于留下空白。

一个孩子的妈妈鼓励孩子先去当义工,因为他没有经验,一找工作人家就问有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很难。所以她鼓励她的孩子去类似的专业实习。实习不付钱的,先拿到经验再说。

大家多多地努力,另外一方面更求主带领,特别求主给我们对主的信心。不要丢失那份单纯的信心。我(秋彼得)这段没工作期间来电台的几个部门服侍,有很大的得着,特别是帮传媒部整理一些《荒漠甘泉》的文档。那些歌曲之前对我来讲也是蛮熟悉的,但是正好配合这些书,我可以了解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很多歌曲真的是让我很感动,特别是看到那些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也是很激励人心的。彼得和大家一起加油一起勉励,不要灰心不要失去希望。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我团契的一位姐妹是差不多5、6年前和她姐姐一起移民来美国的。她是学计算机信息的专业。她在台湾的大学里拿到硕士文凭。到了美国之后急于找一份工作,所以没去美国的大学再去进修。当时美国的经济还可以,因为她有身份的关系,我相信也是神特别为她开路,让她在洛杉矶找了一份半职的工作。半职工作没有福利、没有保险、没有退休金,什么都没有,工资也不是那么高。她也是从零开始。能够有机会去政府部门工作,她已经很感恩了。她就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另一方面她也在社区大学拿一些课程,她想考个执照,将来找工作能更容易一些。

一晃3年过去了,这位姐妹在台湾原本不信主,因为她姐姐的关系就来到了我们团契也信了主。信主之后她非常火热,也参加了教会团契很多的服侍。她做过我们团契的同工,现在也是在做礼拜天崇拜的招待,也负责录音档案的整理放在网上,包括我们教会有些的宣传影片也帮忙制作。她也参加我们教会新组建的摄影团契。

去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经济不景气,所以她也面临失业的困境。她当时也挺着急的,因为现在就业情况非常不好,另外一个弱点就是她没有美国的大学文凭。对她来说唯一的优势就是在政府部门工作了2、3年的经验。一方面她在寻求主的带领,一方面她也是在积极找工作。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我觉得听众朋友可以借鉴的是她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她对自己的这份半职工作是全身心的投入,百分百的付出,她没有因为是半职的就在工作上有任何的疏忽。差不多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她的部门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做,就把她派去另外一个部门帮忙。对她来讲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她还是乐意去做好那份本职的工作。

上帝真是很奇妙,因为她在原本工作上这样的付出,她的老板有一天找到她说:“我很欣赏你的敬业态度”。因为很多人拿着政府的薪水,但是工作效率并不是那么高。但是她真是完全的投入,所以她老板对她非常欣赏。后来老板对她说“因着你这样的态度,我向上面去申请能把你的工作再延半年。如果真的不行,单单因为你,我就另外开一个职位给你。”

她老板很欣赏她。她那天分享的时候,我就想到圣经里说耶和华是在旷野为我们开道路,在沙漠为我们开江河的神。她没想到说她老板为了留下她,另外开一个职位给她。就是因为她认真的态度打动了她的老板,这么好的员工老板不想失去她。虽然她只是半职的员工,她身上那种品质让她的老板很欣赏。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真的很奇妙,差不多过了她老板给她延续的那半年的时间,有一天老板对她说上面部门有一个职位有空缺了。但是因为是政府部门没有开后门的,要层层通过申请。因为她在那个部门做了一阵子,她可能有优先权,但也不能因此就把工作给她。其他部门员工如果对这个工作感兴趣,他们也可以申请。所以当时有6个人一起来竞争这个工作。这个工作是全职的工作,如果她拿到这个工作,所有的福利她都能享受到。她就为这件事祷告准备。很巧,面试当天就是她老板来面试,面试完的当天下午她老板就说:“我就要你了。”

这件事她很感恩,因为她心里也没底,也是为了继续在政府部门工作,之前她也花了很多心思预备。她不知道要面试她的是老板,她老板只告诉她有这样一个职位,但公司的人都知道有这个职位,这是公开的。但是她并不知道那个面试的就是她老板。很奇妙的一个结果,她得到了这份工作。但我们看背后,老板看中的不见得是谁去做这份工作,他要找的是有忠心能做好这份工作的人。他要找的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可以交托的人。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在做半职工作的时候全身心的付出,这个很不容易。明明知道半年以后就失去这份工作的情况下,她还愿意全身心的付出,这真是不容易。同时,她在教会的服侍也没有间断。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无论你现在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不管跟你学的对不对口,如果你愿意做这份工作就要尽心尽力地把这份工作做好。上帝看重一个人的所视过于他的所做。圣经上有句话说在小事上忠心,神必交托他大事。

听过一个年轻人的见证,他当过团契的主席。他去找工作的时候那个面试他的考官就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人家为什么选中你当团契主席?那个年轻人回答说:大概是他们看我在小事上忠心,所以愿意把大事交托我。结果他就得到这份工作了。面试官也知道一个人的品格,如果你小事上能处理好就没有问题了,因为工作上很多都可以学习。虽然他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可以栽培。他看见的是他的潜质。

通过这个见证也让弟兄姐妹学习另外一个功课:与其抱怨自己没有工作经验或抱怨半工或抱怨就业市场不好,还不如在凡事上都忠心,把事情做得最好。我相信好多人会因着你的好行为好见证受到感动和激励。说不定就像我那位姐妹一样好事就会临到你头上。

小事上忠心,危机变转机

我们随时把握机会,不论是义工、半工、全工,该尽的本分我们尽好,该把握的机会我们把握,至于那个结果在神手里。既然神是全知全能又爱我们又满有慈爱和怜悯的神,他肯定看顾我们的需要。我又想起那句话‘你们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你们所需要的就都加给你们了。

透过今天的节目,希望大家更加对上帝有信心,更在凡事上做他忠心的好管家。神是那位施恩赐福的神。
 
远牧师

记住,天天向你招手的世界,其实一点儿也不爱你;对它来说,你不过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爱你的,只能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对他(她)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然而在爱你的神眼里,你比整个世界更重要;所以耶稣说,就是全世界的价值加在一起,也不如你的一颗灵魂宝贵!(太16: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b34b080102e2rp.html

跌倒了,再爬起来!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2-12-24 11:17:46)
转载▼
杰现在新加坡,去年冬天第一次来北京,我陪他玩了一星期,然后他去了西安、武汉、新疆,最后回到新加坡……分别后,我记录了关于阿杰的故事:《穿越冰冷》。我们一年多没见面,最近,他写信告诉我他最近的真实状况——生活一团糟!他发给我一份资料,核心内容是:“在一个500位基督徒弟兄的退休会中,90%承认因为情欲、色情网站或性幻想的罪而感到自己已经远离神。”然后他告诉我:“我想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快要完蛋了!”
我非常理解阿杰的心理挣扎。同是弟兄的我,又何曾没有经历一个男人最原始欲望的冲击呢?那种被情欲包裹的感觉撕心裂肺,用“洪水猛兽”形容丝毫不夸张。
置身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一台电脑就可以包容整个世界,信息大爆炸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和疏远,人们只能通过网络,满足自己人性深处那一层被隐藏的欲望,基督徒也不例外。
对于一些基督的教会,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关于两性关系、婚姻爱情方面的辅导。不同宗派的教会,比如福音派和灵恩派,在对于情色问题的观点以及采取的具体做法上,也稍有不同。一般的福音派教会提供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比如忠告单身基督徒应该尽量避免独处,不给魔鬼留地步;多读神的话,透过圣经的教导建立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灵恩派教会在此基础上,会直截了当地宣告耶稣基督的名,并且认为在这背后有邪灵(淫乱的灵)的工作。
问题是,如果上述努力可以帮助基督徒过一个圣洁、敬虔、得胜的生活,那么那个90%的数据就会被大大降低,可见,不同的教会尽管在神学和教义上非常正统,然而对于个体而言,能不能在生活中实践,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实在无法抵挡,怎么办呢?阿杰觉得自己快要完蛋了,并且在他所属的教会,主动停止了圣餐。其实我是相当佩服了。我看到的现象是,现今在许多教会和福音机构,戴着面具生活、戴着脚镣跳舞的人太多了,他们将信仰变为攻击异己的工具,用圣经的话断章取义,作为打击他人的武器,因此让最古老、最活泼的生命之道,变得毫无生命力。
透过阿杰,我看到在这一代新新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痛苦和希望。他们是继“80后”之后崛起的一代,在他们身上,更能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冲击。当很多官方学者、御用文人用“垮掉的一代”形容“80后”时,“90后”几乎可以用“脑残”来形容了。现实情况是,他们非但没有脑残,反而在大脑中不断地酝酿着新的想法和新的故事。他们在写故事的同时,自己就是故事的完美编导。蔡元培不是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么?如果美育可以替代宗教,“美育”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让每一个人用艺术的眼光去生活,而艺术最核心的精神,我认为是真实,说诚实也可以。
这正与圣经的教导不谋而合——上帝是信实的,祂口中所出的话也是真实,耶稣要求祂的跟随者能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祂。当我们将艺术的真实性与圣经里自我启示的上帝的信实互相对比的时候,我们发现,真实的上帝从来不喜欢基督徒的那些“假大空”的宗教术语——明明我今天在公交上刚入手的Iphone被偷,祷告时还要装模作样地说:主啊,我感谢你!;明明我对某个人有意见,还非得笑脸相迎;明明我今天身体不爽不想去教会,还非得强迫自己去,因为“不可停止聚会”……我不怀疑上帝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自己,甚至,上帝将历史上那些凡是最亲近他的人,如数家珍般将他们的事迹昭示后人,同时将他们的污点真实地呈现出来——大卫犯了奸淫罪,摩西作为领导者的情商肯定欠缺,彼得有三次不认主,保罗是个彻头彻尾的极端分子,奥古斯丁和祁克果年轻的时候不仅有过很多次的性幻想,更是和别的女人发生过性关系……如果我们未来在天堂和他们见面,然后在白色大宝座前,每个人都要交出自己生前所做的事,我们能想象得出那些被基督教粉饰无数次的圣人,竟然也如此这般么?恐怕会让我们大跌眼镜。
正是这些真真实实的罪人,显明了上帝一切的怜悯和恩惠。我们后代人读他们的故事,总觉得这些人是巨人,其实在上帝眼里,我们和他们一样,首先是个罪人,然后是个人,最后才有幸被上帝捡回来。
所以,必须要真实!一切缺乏真实精神的艺术家,顶多是个宫廷画匠,为了政治理想服务;一个没有真实精神的宗教,会培育出一大帮的法利赛人,彼此在一起为了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争吵不休,只会让人们距离耶稣更远。
在以阿杰为代表的“90后”身上,我发现非常宝贵的真实的精神。据我有限地了解,海外华人教会中,大部分基督徒都是“50后”、“60后”、“70后”。这三代,普遍经历过中国社会大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变迁——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民运、经历过改革开放,随后在海外留学浪潮中,这一拨人远离故土,去寻找自己的美国梦,或是别国梦。在这梦想的破灭和寻回中,他们认识了福音,接受了耶稣基督。然而,他们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有的成为了“儒家基督徒”,将福音视作另一种“修齐治平”的方式;有的成为了“法家基督徒”,将基督教视作体制改革的不二法门;还有的是“道家基督徒”,有明显的出世倾向。与此同时,他们身上戴着一个时代的锁链,在中国社会大的变迁中经历了世态炎凉和人心不古,留学海外后,又遍尝海外人士对中国人的歧视,进入教会,旧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仍在,彼此伤害、彼此不信任、彼此逃避,也就成为了常态。
我们一方面为这些前人祷告,也深切地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福音所发挥的强大力量——正是梦想的破灭,燃烧了另一种神圣的渴望;一方面也看到新新人类的登场,是否也有上帝隐藏的美意?他们的真实、坦率、脾性中的江湖义气,是否更能让基督的教会涌流出一股清泉,找到进入俗世、突破俗世的切入口。
阿杰愿意和我坦诚分享,其实也是上帝使用他,在提醒我应当合理地规划时间、合理地平衡独处与群体的关系。我随后,问他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的康希牧师近况如何?我几年前曾委托他亲自去这间教会走访一番,他之前对所谓的灵恩派教会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看法,然而当康希事件出现后,他现在告诉我:我这个小毛孩子在情欲上都会有软弱跌倒的可能,何况大型教会的牧者呢?不管他们是什么背景,只要是人,都会有犯错的可能,牧师面临的压力、试探和挑战更大,我们需要更多的为他们代祷,而不是指责,因为撒旦也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阿杰愿意和我一起努力。尽管,彼此知道,这个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就有效果的事儿。如果说,人生就是战场,那么,没信主前的人生,充斥着各种小型战役;信主后的人生,那可真是进入了决战期,是灵魂的抢夺战,所以更加猛烈。魔鬼才不关心你肉体怎么样呢,牠的策略一般来讲——首先让我们的肉身有所软弱,然后让我们开始怀疑灵魂的价值,其次给我们一种错误的感觉,感到上帝不再爱我了,感到上帝已经远离了我,最终让我们不再仰望为我们的罪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如果一个彻头彻尾的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好行为在上帝面前称义,那基督的十字架就失败了;如果基督的十字架当真在我们生命中有所彰显,那么偶尔的过犯、软弱,仍然都是常态,因为祂是活着,并且一直在圣父旁边为我们代求。
 
远牧师 [新浪认证]
粉丝173494人

一个不断认识神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他在神面前是三无三虚。第一,一无所有:自己在世上一路奋斗、积攒、拥有的一切原来是虚空的。第二,一无是处:自己在世上一贯认为正确无误、誓死捍卫的真理原来是虚妄的。第三,一无所夸:自己在世上一直觉得对得起人的良心和德行,原来是虚伪的。
 
转自范学德博客:

英国的保罗强森(Paul Johnson)是 当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搜集资料准备撰写教会历史时发现:“在这样的历史中,每一页都可以看到基督教领袖的愚行和邪恶,但是在我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 渐渐地了解到,人们不是因为他们信了基督教才去做恶事,而是应该说,尽管他们有基督教信仰,可是仍旧在犯罪。基督教不是犯罪的源头,反倒是约束人们犯罪的 最高力量(且往往是唯一的力量)。‘有’基督教的约束,人类 的记录就已经是那么可怕了;更何况若‘没有’基督教的约束力,那么过去2000年的历史一定是更加恐怖了!”(注3)
 
同上


基督教历史上的罪恶说明了什么?



1.污点 我对基督教的第一印象绝对是负面的,它是在文革后期形成的。那时也没有什么书可以看,允许看。我读了几本关于鸦片战争、义和团的小册子,上海出版的。它们使我这个20来岁的人第一次知道了“基督教”这个词,并认为它太坏了。我全盘地接受了官方历史学家们的观点,认为传教士是在大炮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到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他们是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在中国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坏事。



以后的十多年间,陆续又看了一些革命书籍,对基督教的印象,就是污点斑斑,从十字军远征,宗教裁判所,到迫害伽利略,撒勒姆女巫审判,到宗教战争,基督教内部的分裂及彼此攻击,等等。



1991年我来到了美国,在教会中参加了慕道班,一边与基督徒争论,一边看了许多书,于是,我看到了自己以前没有看到的许多历史资料,同时,又挑战了我的思维方式,直到有一天我问,这些罪恶说明了什么?





基督教历史上的罪恶说明了什么?



2.的确有罪


必须承认,基督教在历史上不仅犯了许多错误,而且,还犯下了一些明显的罪行,并且,它们大都是打着基督的旗号犯下的。以十字军为例,发动这次“圣战”的教宗乌尔班二世(UrbanⅡ),于1095年在法国发表了历史上最动人的演说之一,他不仅说到了耶稣基督,还应许所有参加的人都可以减少在炼狱中受苦的时间,因圣战而丧生的人则可得到永生。而成千上万的群众则狂热地呼喊:“愿上帝的旨意成全!愿上帝的旨意成全!”



。。。。。


这些狂热的宗教热情,血腥的屠杀和贪婪的抢劫,无论怎么辩解,也改变不了其犯罪的本质,并且是当时的教会(基督教)犯了罪。绝不能因为我们今天知道这是明显的罪行,就说这些参加者不是真正的基督徒,这不是认罪,而是遮掩罪行。



实际上,十字军进行的圣战,不仅是由教会发动的,而且也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基督徒特有的一些宗教信仰,例如,他们把圣地,圣徒以及圣徒的遗物当作崇拜的对象,而参加圣战则可以减少在炼狱中的痛苦,等等。



的确是错了。



但是,正因为人们用圣经作为尺度,才发现这的确是错了。因为耶稣清楚地教导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 “神是爱”,这是圣经中关于上帝本质的一个明确宣告。不管有多少基督徒恨他们的仇敌,甚至将其杀死,但耶稣的教导不会改变。并且,耶稣不仅这样命令基督 徒,他还亲身实践他所命令的。当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他的仇敌们不仅让他的肉体遭受人间最残忍的酷刑,同时又对他进行最可怕的精神上的折磨,但耶稣还是不 放弃对敌人的爱,并且在天父面前为他们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这表明,耶稣是爱的化身,在他的爱之中,可以一撇上帝的真相 ——神是爱。





进 而言之,人们用耶稣爱仇敌的教导衡量十字军屠杀仇敌的不义,正表明了人们不自觉地认为,爱仇敌是好的,对的。因为若不是如此,人们就不能用耶稣的话来做衡 量的标准。因此,十字军的血腥屠杀,不仅不能否定耶稣教导的真理性,反而表明了那的确是真理,它甚至是信奉这一真理的人都做不到的。





反 过来也可以说,不仅参加十字军的基督徒没有实践耶稣的教导,所有的基督徒都算上,从古至今,普天之下,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始终一贯地完美无缺地遵行耶稣的 命令,即使像圣伯尔纳这样的圣徒,写过历史上最伟大的关于爱的大作,但他也没有做到他说到的。这表明,基督教关于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即使我们中间 最杰出最善良的人,也和你我一样,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



英国的保罗强森(Paul Johnson)是 当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搜集资料准备撰写教会历史时发现:“在这样的历史中,每一页都可以看到基督教领袖的愚行和邪恶,但是在我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 渐渐地了解到,人们不是因为他们信了基督教才去做恶事,而是应该说,尽管他们有基督教信仰,可是仍旧在犯罪。基督教不是犯罪的源头,反倒是约束人们犯罪的 最高力量(且往往是唯一的力量)。‘有’基督教的约束,人类 的记录就已经是那么可怕了;更何况若‘没有’基督教的约束力,那么过去2000年的历史一定是更加恐怖了!”(注3)




基督教历史上的罪恶说明了什么?


3.成为认罪者



在 基督教历史上发生的不止是十字军一件罪行,还有其他的罪行,并且,引起每一个罪行的原因也不都尽相同。就以对伽利略的迫害来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伽利略的 太阳中心说,与传统的地球中心说直接矛盾,而多年来,教会一直坚持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不是相反。并且他们认为,这是圣经的思 想。今天看来很明显,这个错误就是直接把某一个科学学说,与圣经的观念等同起来。但在那个时代,基督徒人们似乎无法认识到自己对圣经的某种解释是受科学知 识限制的。



基督徒(包括教会)会犯错误这并不难理解,是人都会犯错误,群体也是如此。最可怕的是以为自己不会犯错误,是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最虔诚的信仰者,提摩太 凯勒牧师将之称为基督徒“性格上的缺陷”,这个缺陷,对自己,表现为骄傲,对他人,表现为不宽容的好斗。



奥古斯丁说,自从人堕落以来,人犯下的第一个罪是骄傲,第二个罪是骄傲,第三个罪还是骄傲。骄傲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拒绝承认自己得罪,并习惯于为自己的罪寻找借口。



人之罪,说到底,都是得罪上帝之罪,它们羞辱了上帝之名。时至今日,基督徒不但不应该回避这些罪,而且主动地承认这些罪,认罪,并悔改。



早在1994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号召教会承认“历史的阴暗面”,不能缄默不言呢?他自己首先成为一个认罪者,1992 年,他就承认教会当年迫害科学家伽利略是一个错误。8年后,2000年3月,他又发表声明,为唯有过去到现在天主教曾经犯下的罪过道歉,包括十字军东征,异端裁判所,对其他基督徒的宗教战争,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漠视。



基 督教新教的兄弟姐妹,不要说这只是天主教的罪,其实,这是我们的共罪,我们都是同案犯。就以伽利略为例,具有的学者考察,当年,最早反对哥白尼学说的正是 新教徒,路德曾痛斥哥白尼是“蠢人”,加尔文质问,凭什么奖哥白尼的权威置于圣灵之上。还有,加尔文烧死了塞尔维特,虽然罪名不是他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是 异端!即便如此,用火刑来对付异端,也是罪啊。



当年,以斯拉和他的犹太骨肉同胞一起在上帝面前认罪,说“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为我们的罪孽灭顶,我们的罪恶滔天,从我们列祖直到今日,我们的罪恶甚重。”(斯9:6)承认我们前人的罪,因着我们和他们信的是同一个主——耶稣基督。并且,某些时候,我们自己也在某种程度分享了他们的罪。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教会是医治罪人的医院,而不是圣徒的博物馆”。由此证明了耶稣的话是对的,他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9:12至13)



世人都犯了罪,没有一个人能够自己救自己,这表明人的确需要一个救主。成为一个基督徒就意味着承认我有罪,耶稣是我这个罪人的救主,意味着我要在上帝面前认罪悔改。并且达一生之久。



认罪,就是心向救主敞开。





基督教历史上的罪恶说明了什么?

4。那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



指责基督教在历史上造成了许多邪恶,应该用同一把尺度衡量基督教为人类带来的美好,并且,将这两者加以比较。任何客观的比较都可以说,功大于过。



以前我一直认为反美非洲黑奴,是基督教的一大污点。但后来我发现,在北美新大陆,第一个承认蓄奴是错误行为的正是基督徒,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冲洗历史上的污点,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基于人权,而是因为他们坚信,蓄奴行为违背了上帝的意志。美国的约翰 伍尔曼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最早开始在北美自愿放弃蓄奴,宁肯承担经济损失。在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威廉 威伯福斯几十年如一日,在国会中呼吁废除黑奴制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马丁路德金领导下的人权运动,他高举的旗帜不是人权,而是圣经,他一生中反复引用了圣经上的一句名言:“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而这话,表达的正是上帝的心意。在他生命最关键的时刻,正是他亲耳听到上帝的呼唤,才使他自己为了信仰而站起来。



回到我青年时代的困惑,我又回到了我关注的来华传教士的历史作用,仔细研究我才发现,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多数历史进步,都是传教士带来的。



是传教士大声疾呼,才使中国的女性开始废除了小脚。是传教士把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带到美国,从而打开了留学的大门,西医,西药和西医医院都是传教士在华奠基的。近代意义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传教士首先创立的。近现代知识的传播,是由传教士开始的。是传教士在华开创了最早的孤儿院、精神病院、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等等。这一切,都是历史事实。



在义和团事件中,在戴德生所创立的内地会工作的传教士中,有58人殉难。还有21个儿童遭害。“房屋、衣物损失殆尽,却无一点怨言。遍查受害者及其亲友的书信,不见一句怨恨、报仇或要求赔偿的话。戴氏主张内地会公物,一概不作赔偿之要求,即使中国官府情愿赔偿,也不接受。”(注4)



这一切,都是源于信仰。戴德生有一句名言:“假使我有千镑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不是中国,乃是基督。为了基督的缘故,我愿意舍弃一切。”



看到耶稣基督,这需要的是心灵的眼睛。



2012.7.6



注1: L 史特博 著《为何说不》第191至192页。

注2,注3:转引自 甘雅克著 《如果没有耶稣》第244页,第260页。

注4:史蒂亚 著《戴德生——挚爱中华》 第292 页。


发表于OC 《海外校园》118期
 
@晨光阅读
困难来临时,紧盯着它的眼睛说;“我的上帝比你大!你也许能打败我,但你打败不了我们俩!”
 
生命季刊
昨天和一年轻基督徒谈话3个多小时,他说他被一堆神学难题所困扰...我问他你信神的儿子耶稣是为你而死吗?信。信耶稣是为你得永生而复活吗?信。信耶稣还要再来审判世界吗?信。我说,把你的目光从神学争论转向耶稣吧。用神的话培育你的信心和你与耶稣的关系。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年轻人是我儿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