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场到冰箱 素食者慎入

王华礼:坚持民间环保的素食者
南方日报 
ImageUploadedByCFC 21423172294.772263.jpg


王华礼(右一)是“绿色珠江”的发起人。受访者提供
 
  今年3月27日,为配合“地球一小时”活动,东莞中信物业开展了社区夜间寻宝,很受居民的欢迎。这次活动的主办者之一王华礼,多年来一直在东莞推动社区的低碳和环保进程。

  作为东莞民间环保组织“绿色珠江”发起人,王华礼注定被称为环保人士,而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几年的曲折不平的努力,王华礼深知民间环保工作的艰辛,但是他微笑着坚持了下来。因为被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王华礼的环保理念再一次成为社会和舆论的关注对象。
 
  王华礼主张素食主义,他20岁时就主动成为素食者,尽管这个生活信条并不为许多人接受,但却是他最初环保理念的朴素出发点。至今,王华礼已经吃素(蛋奶素)9年。他说,全球有8亿人为生存挣扎,16亿人营养过剩,每天有1.8万名儿童死于营养不良,相信吃素可以减少饥荒,吃素可以减少战争,吃素可以减少犯罪。
 
  高中的时候便对环保感兴趣的他为老鼠鸣不平,同学们觉得不可思议,给他起了个“耗子”的绰号,他还养成处处节水省电的习惯,他自称一个月使用的塑料袋不超过3个。

  王华礼曾对环保的直言,而受到人身安全的恐吓电话,但是这些危险更坚定了他自己对环保的坚持。2006年,王华礼和几名朋友写了《科考时,我们该如何面对自然》的文章,披露中科院和央视可可西里联合科考队大量破坏生态、丢弃垃圾的情况,全文发表在《南方周末》。文章发表后,王华礼接到许多恐吓和起诉电话,但是他仍然对在中国进行环保活动没有悲观。
 
  2001年,刚走出校园的王华礼,抱着对环保的热爱之情和对藏羚羊和环境保护的忧虑之心,自费在可可西里做志愿者。同年7月22日,他被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接纳为志愿者。

  2002年,一位东莞商人赞助了王华礼等志愿者一间办公室,从此他开始关注东莞绿色环保。王华礼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东莞的工业污染上。2003年5月,王华礼与另一名深圳的环保志愿者共同成立“绿色珠江”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为企业开展环保教育,然而效果并不太理想。王华礼转变了做环保宣传工作的思路,寄希望于从民众中唤起环保意识,不久筹划组织了“我爱东莞”环保活动。
 
  “绿色珠江”发起于东莞,现已经转战深圳,作为该民间组织总干事的王华礼经常两地跑。东莞是组织的发源地,王华礼利用他几年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仍在积极推行社区间的低碳活动,限于民间组织力量,王华礼在东莞实行小区活动带动业主参与的方式坚持着环保实践,这是他草根环保理念的实践。
 
  深圳对环保的觉悟和支持力度远非东莞可比,王华礼在深圳也更进一步践行了他的环保理念,除了举办宣传活动外,他更关注对环保人士的培养。王华礼告诉记者,最近他在深圳筹备低碳环保的人才培养,培养一批青少年透过环保的智慧活出精彩人生。因为这个项目受到深圳市民政局支持,目前已经面向深圳的初中生开展了,学生暑期有14天的培训课程,包括环保智慧、团队协作、人生规划等课程,他相信这些课程可以让受培训的学生具有未来的领袖才能。
 
  王华礼在东莞一次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是2008年他和“绿色珠江”策划组织了“我爱东莞”布袋租赁环保行动,活动得到东莞市环保局和当地多家传媒的各种支持。两年以来王华礼一直致力于筹划和开展布袋租赁环保行动,希望通过它来扩大环保的宣传力度。活动得到东莞市环保局捐赠2万个袋子,并且有企业捐赠了10万个布袋子,活动还让华润超市等14家百货商场确认合作协议,更让王华礼有成就感的是,“我爱东莞”招募到588名环保义工,这意味环保意识已渐入人心。
 
  王华礼告诉记者,目前他希望通过展览、讲座、演出等方式将环保推向校园和社区,至少要帮助100个家庭实践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将会是这些家庭一次难忘的回忆,他们也可能因此一步步成为城市中的环保明星。
 
洪师傅的故事:我以从事素食餐饮为荣!
 
  
ImageUploadedByCFC 21423187737.396676.jpg
 
看过斯斯文文、和蔼可亲、总是笑眯眯的法华餐厅洪银龙师傅吗?你可以想像他年轻时曾经一个礼拜喝酒5天吗?你知道为什么他在10岁的时候,就立下当厨师的志向吗?

  他的成长历程与创业故事,在新书“洪师傅健康素秘笈”中,洪师傅都一一说给大家听,以下是根据书中第一部份“我的素食之路”内容所改写的洪师傅的故事,让村民抢先感动。
 
  民国40年,洪银龙出生在苗栗后龙海边,父母种田维生,排行老大的他,除了照顾弟妹,还要负责家中大小事务,三餐以地瓜为主食,只有青菜没有肉,最美味的食物,是跟着爸爸拿地瓜去镇上卖的时候,爸爸买给他吃的甜汤圆!

  10岁开始,除了白天上学,中午下课回家后就得放牛、养鸡鸭,家中田里两边跑,厨房的大小工作也由他打理,地瓜、地瓜叶,清炒或水煮汤,最羡慕的,就是别人家有白米饭吃。虽然偶尔有白米煮稀饭,锅里的米粒却是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
 
  当时他的脑海里就不断想:地瓜叶除了水煮,应该有更好吃的作法!于是,小小年纪的他,就设定了目标,立志要当一个大厨师。为的,就是要把青菜变好吃,要赚钱“买香喷喷的白米饭给全家吃”!

  小学毕业后,洪银龙就提早出社会工作,到基隆的餐厅当学徒,学的是福州菜和台菜,工作3年后才正式拿锅铲炒菜,当他煮出第一碗面给客人时,还偷偷躲起来看客人的反应,最后看到整碗面被吃光光,还开心到跳起来大喊:“我成功了!”,并开始担任餐厅的三厨。
 
  一直到18岁,为了在不同的环境学习其他的厨艺,他到新竹改学日本料理,2年过后经济改善全家搬到埔里,他才回家去一间台菜餐厅工作,担任主厨的助手,又希望在当兵前多学点技术,接连到台北的几家餐厅学上海菜、川菜、日本料理等不同领域的菜系。
 
当兵期间是一段磨练出实力的重要历程,由于他的厨艺专长,担任部队厨房的总铺师,每天负责三、四百人的三餐。退伍后,在之前老师傅的推荐下,很幸运地前往日本的中国餐馆当主厨,展开他的异国工作新体验。

  语言不通,又要带领好几个学徒,怎么办呢?只好藉由请大家喝酒来培养感情,久而久之喝成了习惯,竟然过了整整4年沉迷酒缸的日子,直到回台相亲结婚,新婚妻子跟着到日本,才被发现老公是个酒鬼,2年后眼看要当爸爸了,用心良苦的妻子只好跟公婆商量,以开创自己的事业为由,请他回台湾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