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第二輯) .....转发自/ shanliang18

14.身為佛教徒,對禍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態來正見它?對風水地理,又該存何種態度以待?

身為正信佛教徒,若遭遇到禍福吉凶之際,應以正見以待,了知眼前一切禍福吉凶,乃自己無始劫以來所作所為的果報,現在是果報現前之時,應以因果律給與適當處斷,該討的就讓它討,該剝奪的就讓它剝奪,我們生活圈內;點點滴滴皆是因果(梵語hetu-phala)的展現,只是自己迷而不知而已,被討剩下的,或剝奪剩下的,那就是我該得的福報,內心不得怨天尤人,或不滿禍事與凶事,因為這些是自作的業因(梵語karma-hetu),是你所該得的果報,沒有理由不接受,若不接受,盡未來際還是跑不掉的,何必當初呢?

地理風水的存在,是眾生廣造善惡之業,因而感召的依報(環境),佛弟子不要對地理風水太執迷,地理風水若有禍福吉凶,眾生自身也必須具有禍福吉凶之業因,才會感召其果的;眾生若無業因,縱然地理風水有禍福吉凶,也不會有果報展現的,何以故?無造作惡因,則無有惡果;有造作惡因,則有惡果故,如是因果絲毫不爽。

如果佛弟子太執迷地理風水,往往不能正見因果律的真相,被世間諸法所迷惑,因而不能正見實相,無法更上一層樓,佛弟子若沉溺三界內的法術,將無法進道,欲證成菩提,無有是處。

佛遺教經云:『不得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
 
15.眾生會因妄想而起心動念,請問佛還會起心動念嗎?

眾生(梵語bahu-jana)因妄想而起心動念,眾生妄想是染污的、無常的、不自在的、受業力支配的、黑暗痛苦的;佛所起心動念,無非利益一切眾生,佛無緣無故不會起心動念,有必要時,有因緣時,佛才會起心動念;佛能控制自己的心念而得自在,佛之心念是清淨的、光明的、自在的;眾生之心處於因地,佛之心處於果地,因地與果地有別,乃至迷悟染淨有異故。
 
16.請問佛法和生活之間,是否有關連?如何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上?

佛法的生活並沒有離開人世間的生活,只是於人世間的生活從中覺悟而已!若離開人世間的生活,另外尋找佛法的生活,欲得證菩提(梵語bodhi),終無是處。

換句話說:生活覺悟,生活即佛法;佛法不能覺悟,佛法即是世間法。佛法與生活是一體的,僅是迷悟差別,佛門弟子,若不能正見如此,將佛法歸佛法,生活歸生活,這麼一來,修行窮劫,始終無法與佛道相應,沾不到佛法的邊緣,豈不悲哉!

歷代高僧大德云:

佛法與世法 本來不二法

心善是菩提 心惡是夜叉
 
17.菩薩度化眾生,要有那些方便?

是的,菩薩度化眾生須要方便之法,若無方便之法,無從度起,是故菩薩度化眾生,有無量妙法,所行之妙法皆從智慧心所流露,所謂粗言細語概歸第一義。菩薩(梵語Bodhisattva)的心目中,為了度化眾生解脫生死,悲心是不變的,動機是亙古亙今的,但是方法或手段是可以靈活運用,菩薩度眾生,巧妙難思議,有時喜、有時怒、有時哀、有時樂、有時憤、有時悲、有時智、有時憂、一切作為無非令眾生正見正法,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涅槃經云:『雖得戒定慧,無有方便,不能解脫。』

由此可見,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的行者,要成就佛道的過程,除了勤修第一義諦之外,必須廣學方便之法,以方便法自度度人,這是必然須要的,若不依方便之法,焉能自利利人!

現在引證聖典,來廣談菩薩度化眾生所行的四攝法,何等為四?分別如下:

一.布施攝:布施攝是對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二.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三.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

菩薩濟度眾生,除了正見第一義諦之外,必須廣行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18.如何避免火燒功德林?

佛法以忍辱來對治憎恨,因有憎恨才有忍辱之法,一切法都是對治法,火燒功德林,是意味著所修行的德行,不要因一時的憎恨或發脾氣,把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全部燒盡,毀在自己的手中,這是要不得的,因此,才有這句火燒功德林的格言。

凡夫易起無明(梵語avidya),因無明暴跳如雷,這是常事,有時候防也防不得,避也避不開,閃也閃不來,真是難以免的事實,修行者要將忍辱得到徹底解脫,要修到好幾劫的功夫,才能度彼岸。

既然如此,修行的法門該如何著手呢?現在分別闡述三點,供給諸位同參共同勉勵:

一.諸法本空,了不可得:脾氣是空性的,憎恨心是如幻如化的,心意識是生滅不已的,暴跳如雷也是無常的,何必多此一舉,跟境界過意不去,引來與別人結下惡緣呢?

二.功德(梵語guna)是功德,脾氣是脾氣,罪過是罪過:雖互有牽連,但是境界是截然不同的,功不能抵過,過不能抵功,因果絲毫不差,始終沒有錯亂,功德林豈有被燒呢?這是勉勵行人要堅守忍辱之道,以達成度脫憎恨之心,乃至暴跳如雷之脾氣,免得八識田中再種下惡因,導致循環不已,其義在此也。

三.發脾氣,生大憎恨,必招惡果,除自心腐化之外,亦傷及別人,觸惱他人,如是廣結惡緣,將招來因果(梵語hetu-phala)循環的後遺症,怨怨相報,這是划不來的,非菩薩道行者所應有的風範,戒之!戒之!
 
19.佛教是以『死』為主的宗教,還是以『生』為主的宗教?

如來一代的聖典,由小乘到大乘,從有門到空門,從實教到權教,無非普令眾生能『現生』得以解脫,現證菩提,共登彼岸,佛教實質本懷是以『現生』修證為宗旨的宗教。

聖典所闡述的苦、空(梵語sunnya)、無常(梵語anitya)、無我(梵語anatman),是要令修行者正見諸法實相義,以破除對諸法無知之過,因而淨化自性強烈之迷執,以達成自性解脫為正宗。只可惜,去聖遙遠,佛法隨著時空演變,因人因時因地,將佛法逐漸蒙上一層薄紗,加上或多或少的色彩,形成一股似是而非的佛教,甚至成為佛門中的外道,偽經偽論,顛倒如來正法者,其數亦不少。

不以『現生』求得證悟,與解脫之道相應,反而以『死亡』後為前提,注重死亡超薦者,這是沒有理念的抉擇,是背道而馳,本末倒置的現象,與正法尚有一段距離。
 
20.何謂『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修持三業清淨而得成佛道。身業(梵語kaya-karman)、口業(梵語vak-karman)、意業(梵語manas-karman)是名三業,修行者若論修行,必論身口意三業,以三業染淨差別,而論境界深淺。

把三業(梵語trini-karmani)守持清淨無染,與諸佛正等無異;若三業守持不淨,當然佛入滅了,何以故?因為十方諸佛皆是清淨法身,清淨法身的當下,身口意是究竟清淨的,一塵不染的,光明自在的;諸佛沒有染污佛,染污佛不得成佛,成佛不得染污,是故,三業不淨佛滅度,其義在此也。
 
21.眾生有生有死,有來有去,為何聖者卻說無來無去?

這是由迷而悟的語錄,由生死(梵語samsara)而涅槃(梵語nirvana)的聖境,由煩惱(梵語klesa)而菩提(梵語bodhi)的世界,聖者如是說,是站在果地而言,知道嗎?諸位同參們!因迷而悟,悟由迷而得;因生死而涅槃,涅槃由生死而得;因來去而無來去,無來去由來去中得,這顯然發露甚深解脫意境,非凡夫知見所能窺探,這是真槍實彈的功夫,唯有聖者方可說出這種法語,凡夫若如是說,便成誑妄,造下墮落因種。 聖者自性中,生死之相,來去之相,早已無念無住了,淨化烏有,一塵不染,何有生死來去之幻影呢?
 
22.人從那裡來?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不相信宇宙有個創造神,專門創造宇宙與人類的神權,乃至禍福吉凶,是非善惡由神權所主宰,這一連串的邪說謬論,在目前的時代,已逐漸被文明的人士唾棄,在歐美各國皆視為天方夜譚。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於眾生所造的『業力』,因而感召的結果。

至於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後最初的人類,是從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天人的業報已盡,必然感召墮落,天人貪愛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就在地球安居下來,這有關天人墮落人間之事,在世紀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皆有記載。實際上,天人的天福享盡,禪定(梵語dhyana)一消失,必定又隨業受報,要往生到那一個世界去,就由自作的業力所支配,如是於十方世界循環不定,換句話說:這些天人在未生於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之前,就已造下生於光音天之業因,因而感召生於彼處的,依此類推,在未感生於光音天之前亦有他們的世界, 如是無止盡的生命歷程,佛法稱為生命是無始的,不是神權創造人類的,甚至生命所擁有的禍福吉凶,乃至善惡之報也不是神權在支配驅使,而是眾生自作自受,隨自業自報,生命歷程是無終的,是永恒不滅的,絕對不會斷滅,或被主宰,僅是隨業受報,一世又一世周旋輪迴罷了。
 
23.如何才能達到『實相念佛』?怎樣才能見到佛性?

實相(梵語dharmata、bhuta-tathata)。實相乃遠離對待,能念所念泯除,所念之佛不離能念之心,能念之心是所念之佛,能所俱泯,不一不異,光明自性當下顯赫,如是念佛,是名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是見性後的念佛,念念菩提,頭頭是道,步步無生,如歷代高僧慧遠大師、少康和尚、善導大師、永明壽禪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皆以實相念佛是也。 見即是性,離見無性,若欲見佛性,始終找不到佛性,何以故?因為當下見即是性,離見無性可尋,離性覓性,頭上安頭,越追越遠,窮盡未來,欲得見性,終無是處。

六祖慧能大師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24.何謂『道』?

『道(梵語marga)』之一字,層次深廣無涯,包括人生宇宙真理,廣說不能盡,但是一般宗教之類,卻把道推得高高的,講得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更把道說是宇宙的創造主,甚至人類是道所創造,這些嚴重毒辣的謬論思想,把道的本意弄得牛頭不對馬嘴,幸虧道不會說話,若會說話,它一定會叫冤枉的、會申訴的,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世俗人,或一些推動宗教之士,把『道』徹底解說錯誤了,搞砸了。 既然如此,那麼道的本義是什麼呢?就是人生觀與宇宙萬法的實相本體,乃至事理的真相,因緣果報的真相,正報依報的真相,生死涅槃的真相,煩惱菩提的真相,色心不二的真相,體相用的真相,甚至明心見性重大的問題,都是道所探源的規範。

所以佛陀為了闡明人生宇宙的實相,花費了四十九年的弘法,亦然廣說不能盡,但是從來就沒有聽佛陀說過:道是創造主,主宰的神權,支配者。如此一來,這未免太主觀了,太狹義了,嚴重對道的本義錯解橫飛,有心向道之大德們,可不慎哉!
 
25.眾生業重,如何轉業力為願力?

願力強業力則弱,業力強願力則弱,兩者成反比,進修佛道者,無非為轉業力為願力而努力,那麼,如果眾生業障深重該如何轉化呢?這是修行者面臨的一大考驗,只要是凡夫,各個都有自己的業障(梵語karmavarana),現在引用佛經的修持法則,略引三點作為修道者共勉之:

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業力就是我們行為的造作,行為是一股無形的力量,行為的威力可大可小,大之無外,小之無內,行為是不可思議的,只要我們以理性處置得很中道,行為是很慈悲的、智慧的、自在的、安祥的、光明的、解脫的。

行為若沒有處理得體,將帶來無限的貽害,使自己陷落痛苦中,接受一連串的不安,蒙蔽智慧,因而廣造無盡的惡業,致使沉溺萬丈業海中。

是故,修行者應該處處提醒覺性,令覺性覺照自己的念頭,勿隨念頭奔馳,當下明白自己的念頭是善是惡,了知善惡當體即空,如幻如化,當下即是覺悟,如是念念覺悟,即是念念菩提,學佛弟子,不怕念頭起,最怕覺悟自己的念頭太遲,依此進修漸入,機緣成熟,必得道果。

二.念實相、念法身、念真如:眾生始終不得證成菩提,不外乎念念世法,追憶五欲六塵之境,染境生心,業力相續不斷,是故,漂流三界不得歸路,現今既然修學佛法,就不應該如以往一般的追求世間欲樂,應該一心背塵合覺,痛下決心,浪子回頭,勇猛精進佛道,專心念實相、念真如、念法身,與其相應,涅槃解脫之道眾生太生疏了,六道路上走得很光滑,所以要加倍精神朝向實相(梵語dharmata)、真如(梵語bhutatathata)、法身(梵語dharma-kaya)之道而邁進,則能轉業力為願力。

悟新禪師云:『念念向本家,本家即心也;念念行吾道,吾道即性也,吾心性不二,佛祖更無差別。』

三.前面兩種修法著重理修,現在談及事修,何謂事修呢?就是將業力之心念轉增願力之心念,由衷懺悔,披陳發露自己無始劫來的業障(梵語karmavarana),一絲罪因也不留滯,坦誠懺之,令自性清淨;同時,今後堅守如來聖戒,不犯諸惡,守戒如命,以戒度脫生死業海,如是懇切而悔之,再加上平常聽經聞法,念佛誦經,心念轉移,日久功深,必得轉業力為願力,是名為事修。

上面所敘述的三點,頻頻將業力轉增為願力,若肯精進勤修,道心堅固,因緣一旦成就,就如同瓜熟蒂落,業盡情空,到時候,一點頭一舉手都是願力所成就的功德。
 
26.佛法有空門與有門,如何能深入?

有門乃泛指現象界乃至有為生滅諸法,譬如因緣果報,輪迴(梵語samsara)生死,十方淨土,業力,緣起法,諸佛法名言,唯識學,廣談有生有滅,有造作等法,皆屬有門。空門乃建立在現象界而談空法,並非離諸法另有空可得,譬如諸法本空,因緣果報本空,輪迴生死如幻無自性空,業力無我,緣起性空,有為法畢竟空,十方淨土無自性,諸佛法名言無我,唯識無我,造作本空,如是等皆屬空門。 如來一代聖教不外空有二門,廣說不盡,那麼,學佛者該如何深入空有二門呢?首先必須從有門著手,廣明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人類受業力支配,導致流轉生死,從人生觀徹底由迷而悟,窺探究竟,到底生死的根源何在,這生死流轉的系列,深廣無涯,如何有規律的正見生死的真相,這是入有門的初步功夫。

既知生死流轉的根源之後,更應該深入理會諸法無我,一切生死流轉本是幻化而有,死皆為緣起的,非自生的,單因單緣不能成立諸法,諸法所成,皆為緣起(梵語pratitya-samutpada),既是緣起,當體即空,依此正見諸法自性空的深觀,是入空門的必經。

宇宙所成亦復如是,亦不離緣起,乃眾生廣造善惡之業,因而業力所感召之果報,宇宙之存在,是眾生的存在而存在,眾生解脫業縛,共證佛道,宇宙隨即消失無蹤,是故,宇宙是由眾生業力所感而有,宇宙之存在,是操縱在眾生的業力之有無而決定。這一系列的宇宙觀,由生而住,由住而異,由異而滅的流程階段,是名為有門,乃正見宇宙觀的初步功夫。

既知宇宙觀的來龍去脈,乃至生住異滅的過程,不因此就罷事了,更應該深入宇宙的本質空幻不可得,若不能正見宇宙空性如幻,將無法徹底覺悟宇宙實相之道,只見有不見空的弊病,如此一來,亦然處於生死迷妄中,焉能證悟無上菩提。

中觀論云:『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龍樹菩薩云:『雖空亦不斷,雖有亦非常,業果報不失,是為佛所說。』
 
27.禪淨雙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嗎?


禪宗最終目的無非成就佛道,修淨土最終目的亦無非為成就佛道,禪就是佛心,淨亦佛心,佛心與佛心有何分別,若有分別,十方諸佛大妄語。 離禪別無淨土,離淨土別無禪,禪即是淨,淨即是禪,禪淨不二,不一不異,只是慈悲的祖師大德,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宜方便而開立。

一般人總是把淨土看扁了,我說此人不明淨土真義,若論淨土,淨土可深可淺,深可談理,所謂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自性清淨淨土、自性彌陀,如此堂奧之淨土大觀,豈非泛泛之輩可了知乎?

通常人僅是談事相的念佛淨土,忽略理念的淨土,這是以偏概全的一環,不能代表淨土的全貌,再深入而言,事相與理念不相礙,事中有理,埋中有事,離理則事不生,離事則理不得彰,事即是理,理即是事,理事不二,理事一如,如此一來,淨土的風光,豈不是大放光芒,光明顯赫,照耀十方嗎?

是故,禪宗亦可修淨土,淨土亦可修禪宗,歷代高僧大德,諸如永明壽禪師、道綽禪師、徹悟禪師、如空禪師、性沖禪師、無不禪淨雙修之聖僧矣!通達聖典者,一心一意廣修禪淨,並非不可,請仁者安心勤修出道,明白嗎?
 
28.念佛能否往生,品位高下以何為主要支柱?

往生淨土蓮邦,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正信釋迦所言真實不虛,深信人生苦短,娑婆(梵語saha)非究竟安居之處,五濁惡世是一面鏡子,不得苟且偷生,應當發願求生淨土,親聽彌陀演音,共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還到娑婆廣度有情,日日夜夜痛念發願求生彼國。

早晚定期功課,不得進退不定,要持之以恒,平常專念彌陀聖號,念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為宗,不參不雜,一門深入,末了必生彼國。能否往生在信心與願力足不足夠而定,蓮池品位高下在持名堅不堅定而論,願淨土行者們!以堅定不拔之心,抖擻信念,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同登彼岸,共證菩提。

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