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门] 《净土教言》遣疑问答 .......转发自/ _small_

此外,自稱只學密宗的那些人以此為藉口說別解脫學處是聲聞乘,視其為低劣的法門而捨棄,認為有些是賢妙之法等等,這些都屬於謗法。本來顯宗和密宗圓融無違,但有些人卻取一捨一,他們說:“顯宗別解脫戒最低劣,密宗最高。”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因為對小乘根機者來講,小乘法是最高最好的法,所以我們就不能說它低劣。就像對小學生來講,小學課本最好,而大學課本對他並無利益一樣。但有些法師卻偏偏說:“不要學密宗,只要念佛就可以了。”那請你想想:密宗是不是正法?如果它是正法,那你這樣排斥密法是不是捨法罪?若是,你又怎能往生?
 
那今生有沒有造謗法罪呢?我覺得很多人肯定有,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罪業很容易造下。現在很多人經常說:你不用聞法,聞法幹什麼?好好念佛就可以了。那請你好好想一想,這是不是給聞法製造違緣?雖然他自己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但卻沒想到已經造了捨法罪,若沒有懺悔清淨,今世根本不可能往生,所以大家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小心謹慎。《賢愚經》云:“身口意行, 不可不慎。”可見大家皆應經常觀察自己的身口意,若未觀察,造下罪業自己也不一定知道。就像有些人自己犯了法都不知道,當公安局把他抓起來時,他才醒悟:原來這是非法,它還違背國家法律!若是這樣,那後悔也莫及。可見,不懂佛法的人和懂佛法的人所賜的教言,就像專業人士與非專業人士所講的課,以及名醫與庸醫所開的藥一樣,完全不相同。
 
以上是捨教法,下面講捨證法。若對於他人受出家戒等製造障礙,這也是捨證法。本來有人想出家,但其他人勸他:“末法時代哪里有清淨的出家人?很多出家人都還俗了,你還是以在家的身份度化眾生吧!”這樣說就是捨證法。以前,有些人想在我面前出家,但我不知道他的道心穩不穩,於是說:“先觀察四個月再說。”那這是不是捨法罪呢?不是。因為《毗奈耶經》要求,對發心出家者應先觀察。但有些人並沒有任何依據,隨隨便便就勸別人不要出家,他們的語言聽起來特別可怕,一聽就知道,他並未好好學習過佛法,否則不會這樣說話。這樣的話我們根本不敢講,因為自己畢竟長期聞思過教理,對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還是比較清楚。
 
若對他人受持少分戒律學處製造違緣,這也是捨證法。人的根機千差萬別,很多人很難圓滿受持出 家或 居士戒律,但他們願意受持少分戒律,比如不吃肉、不飲酒、不抽煙、過午不食、八關齋等,但有些人則以譏諷的語氣說:你是假裝的,勝過你的高僧大德們都不受持這些學處,你還是跟我吃肉喝酒吧!諸如此類唆使別人捨戒的言行,都是在造捨證法罪。
 
現在個別學禪宗和密宗的人,以“不執著”為擋箭牌而大口吃肉,實際上他們特別執著吃肉。有些人說起來倒很好聽:你不要太執著,吃點肉沒什麼。其實真正的不執著,是吃肉、不吃肉兩者都不執著,並不是不執著不吃肉,而偏偏要執著吃肉。
 
若對修法者製造違緣,這也是捨證法。本來有人想修持佛法,但旁邊的人勸他:“不用修空性和菩提心,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要修這些法,觀明點就可以了!”……這些都屬於捨證法。總之,捨證法就是毀壞法身,罪業非常嚴重。
所以所有誹謗過密法的人皆應好好懺悔,在這方面弘一大師堪為楷模。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大師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大乘各宗中,此宗(密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譭謗,至堪痛歎。余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 諸 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致疑惑矣!”弘一大師當年看的只是唐密的經典,並未看過其他藏密續部,因為很多密續都未翻譯成漢文,如果他能看到這些續部,相信他對密法的評價會更高。
 
在顯現上,虛云老和尚最初對藏密也有一些看法,這從他的《年譜》中也看得出來,但後來他老人家明確地說:“密宗的確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他還說:“…… 至於密宗,由於不空尊者、金剛智等傳入中國,經一行禪師等努力,才發揚光大的,這些都是佛法,應當互相揚化,不得分別庭戶,自相摧殘,若彼此角力互攻,便不體解佛祖的心意了……如果再這般下去,便是死路一條。”虛老還建議學佛的人應多看永明大師的《宗鏡錄》,因為這裏面有各教各派的究竟觀點。
 
所以只要懂得佛法,尤其了知密法的殊勝,就不可能譭謗密法。如果從前因為智慧沒有成熟,曾經誹謗過密法,那就要趁早懺悔,只要精進懺悔,在臨死前這些罪業都能清淨。若未懺悔清淨就死去,那就非常可惜。


○ 摘錄自堪布索達吉《藏傳淨土法講記》

_small_, 2011-10-14 举报发送悄悄话
 
香港失明人佛教會 Hong Kong Buddhist Society for the Blind
9月25日
☆*゚ღ・《熱衷世間慈善,卻不喜供僧,這就是福報不夠的表現。》・ღ゚*☆


從前有一對夫妻,當他們財產富足時未能上供下施,後來他們的財產全部用光了,淪為一無所有的乞丐。他們擔心以後生生世世都會成為乞丐,便想對僧眾作供養。這對夫妻在空空的倉庫裡仔細尋找,結果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幣,他們將金幣放在裝滿淨水的瓶子裡供養僧眾,僧眾用這瓶水來洗腳,並用金幣買了鮮花,從而享用了他們的供品。以此福德,這對夫妻無論轉生於何處,剛一出生,家中便會出現一個縱廣八肘的水井,而且井中能隨欲出生金銀財寶。
 
在這個公案中,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施主的錢財來之不易,除了極少數福報現前的人,一般人都需要勤作才能得到財產,在這個過程中肯定要付出許多血汗,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別人供養的財物。但有些修行人在這方面做得不太好:有時候施主很不容易得到一些錢財,當他們恭恭敬敬地獻上供品時,這些修行人不但不歡喜接受,反而說一些刺傷人心的語言。這樣做是很不好的。作為一個出家人,當自己受到別人的供養時,為了護持施主的善心,不管供養的物品合不合心,都應該盡量歡喜接受,為了讓施主得福,也要合理使用這些供品,如果自己實在用不上,也不能丟棄浪費,應該轉用在其他合理的方面。
 
大家還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別人的供養後,不要忘了替施主回向。即使是具足一切功德的釋迦牟尼佛,在接受供養後都要為施主作回向,我們這樣的凡夫更應如此。我去泰國時對這一點深有感觸,泰國的出家人受供後,必定會為施主念經回向。這種做法很符合世尊的教規,接受供養者也能避免染上虛耗信財的罪垢。今後大家收到供養後,不能像世間人那樣說句"謝謝"就了事,最好當場作回向,如果當時不方便,過後應該及時作回向。
 
記得我剛出家時學過一遍《極樂願文大疏》,那時自己對因果方面特別謹慎,也算比較苦行,別人供養十元錢,我都擔心消受不了,一定要給施主念一萬遍觀音心咒。但凡夫人有一個毛病,如果經常受到許多人的恭敬,自己漸漸就會生起傲慢心,在一些細微的因果取捨方面就不會很謹慎了。現在一方面法務比較繁忙,一方面自己的修行比較差,別人即使供養很多財物,有時候連念一遍《普賢行願品》作回向都沒有。有時候我想:自己接受了這麼多信財,亡財,如果沒有好好給施主念經回向,死後肯定要用自己的血肉來補償施主,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不如現在早點給施主們念經回向。我常有這樣的想法:人生非常短暫,如果當一個普通的修行人,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什麼供養都沒有,這樣過一輩子才是清淨的,臨死時也不會有許多信財和亡財的債務,如果能這樣度過一生該多麼快樂啊!每當看到那些過得很清貧的修行人,自己總是非常羨慕他們,也經常默默地發願:但願我生生世世都能成為這樣的修行人。
 
剛才那對夫妻以供養僧眾的福德,後世無論轉生於何處,家中都會出現一口能出生金銀財寶的水井。從世間的眼光看,這似乎有點太玄了,但這的確是事實。有福報的人家裡出現財寶是很正常的事。前年我去東北一個油田時,有些人的地裡一挖就能出油,這些人很快就發財了,而他們的鄰居在地裡怎麼挖也不出油。藏地也有這樣的情況,在爐霍、道孚那一帶,有些人家的田裡能挖出許多金子,而緊挨著的人家的田裡怎麼挖也挖不出金子。所以人和人的福報的確有差別。
 
要想致富,必須要有福報。有些人想:我這麼聰明能幹,為什麼發不了財?其實聰明能幹不等於有福報,如果前世沒有積累資糧,再聰明能幹也沒有用,甚至連飯碗都找不到。而前世積累過資糧的人,即使不是很聰明能幹,也照樣能發大財。我認識有些大老闆,他們連字都不會寫,每次簽名的時候都很麻煩,想找別人代簽,別人也不願意,實在沒辦法就隨便畫一個符號,但他們的財富卻遠遠超過很多知識分子。
 
通過上面這對夫妻的公案,大家應當認識到,僧眾是非常殊勝的福田,供養僧寶福田能夠出生巨大的功德。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具有福報者才會值遇殊勝的福田,而沒有福報者很難值遇,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會生起信心。去年我們學院的大經堂竣工後,很多喇嘛都贊歎說:“現在每天有那麼多僧眾在經堂裡聞思修行,這些施主們的福報真大啊!”而有些人在作慈善方面很有興趣,他們願意建學校、修橋、築路,但對供養僧寶福田卻沒有興趣,這就是福報不夠的表現。

‧索達吉堪布《藏傳淨土法講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