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传统杂议

童 蒙 素 养

——德智素养·启蒙教程

引言

  身为师长,首先应该通过妙慧通达人格修养的十一个层次:妙慧与稳重犹如树根一般,在此基础上,才会有犹如树干一般的有愧和不放逸、犹如树枝一般的正直和誓言坚定、犹如树叶一般的知恩和利他、犹如树花一般的信心和惠施,最后自己才会获得安乐和声誉的果实。

  这些品质是高尚人格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如果一棵树没有了树根,其他的树花、树果等就无从谈起;而一个人要是没有了稳重和妙慧的品质,自己要想得到安乐和声誉,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了树干,仅仅有树根或其他的枝末等,树就没有怡人的身姿;一个人要是没有惭愧、不放逸的品质,他怎么会有纯洁、傲人的身姿?没有了树枝、树叶、树花,就不要谈树果了,连树根也变得没有意义,这棵树也就没有了任何的作用;而一个人,要是没有正直和誓言、知恩和利他、信心和惠施的品质,他活在这世界上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因此,做人就像一棵树,有了根,它才能有干、有枝、有叶、有花,最后才能生果,哪一个环节能缺少呢?为人师长,正因为明白了这样的百年树人之理,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自己、为孩子树立这样高尚的人格,同时也会以这样的标准提高孩子自身的资质。


  尤其在具体实施启蒙教育时,应该很实际地教导孩子明白:一、孝顺父母;二、学会友爱;三、日常行为;四、大众相处;五、亲近仁德;六、求学规范等道理,然后按照百年树人的次第去规范地讲授给孩子,不要强求孩子能做到,只是默默地熏染他,孩子自然就会模仿其中的行为、语言、做法等,如此启蒙就会影响孩子一生。
 
“和”字的起源

20130425033605889.jpg

  在中国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较早,已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龢”。《说文》:“龢调也,读与和同”。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切经音义》六引《说文》:‘音乐和调也。’《国语》:‘声相应保曰龢。《东都赋》:‘龢玲珑。’经传多以和为之。”按朱说,“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龢”字,二者在古代经传中通用。因此,“和”即“龢”也。又《篇海类编·器用类·部》:“《左传》:‘如乐之。’又徒吹曰,今作和,又谐也,合也。”
  
  可见,“和”字源于“龢”。而“龢”又从“龠”从“禾”。《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和”源于“龢”,又源于“龠”。因此,“和”字的产生乃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调”、“和谐”、“和合”、“唱和”等涵义。
  
  从上述对“和”字字源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是从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中发源的。这一点亦可从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和儒家的“乐教”中看出端倪。
  
  中国古人通过音乐提出“和”的理念,而音乐又源于天地自然之和。这样,音乐就成为沟通“天人之和”的桥梁。《乐记》在解释《诗·有》中“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这两句诗时,尤其揭示了“音乐之和”的重要意义:“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只要做到诚正雍和,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实行呢?所以,好的音乐,即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使人的性情归于“和”。通过音乐,使人“反情而和其志,比类而成其行”,故“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和之也”。
  
  不仅如此,“音乐之和”还可以超越语言、种族和国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的共同语言。《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也。礼者,殊事合静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到“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最后得出“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的结论。足见儒家推崇礼乐的根本目的,不是称王称霸,更不是掠夺与征伐,而是在于四海之内相敬相爱。因此所谓“乐”,就是通过“异文”的交流,达到“合爱”的目的。这里,“异文”虽然本指各种不同的乐曲形式,但其引申的义涵及其所包含的逻辑,则完全与“和”的字源相呼应。
 
小窗幽记: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20140424045357362.jpg

  【原文】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译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怀,才能深入世间,否则,在尘世中便易受种种攀缠而坠落。一定要深入世间,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则,就不容易长久地待在空的境界里。

  【评语】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倘若我们没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恋而不自拔。一旦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时,那么,我们活得就像傀儡一样,我们的生命便是坠落了。所谓出世的襟怀,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种种现象的智慧,能够对外界不起贪恋爱慕的心思。具有这种超越世事的心怀,便能够在世间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坠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握。未曾经验人间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间事的本质。小沙弥入空门,还不免有所迷惑和怀疑,可是年届中年而入空门,就不曾犹豫不定了。事实上,极出世和极入世是合而为一的。
 
行持法财——天子之剑

作者:行策 来源:德智行天下
20141118093105374.jpg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一个人能够生存在世,靠的是两种食粮:一种是物质食粮,也就是以粮食、金钱等物财来滋养、维系身形;一种是精神食粮,也就是以善法、慈爱、道德等滋养、维系精神。物质食粮已绝,精神食粮未尽,则不会死,即便死,也是死而犹生;物质食粮未尽,精神食粮已尽,则不会活,即便活,也是活不如死。这也是有的人活着,却被人认为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原因。所以,有智慧的人在日日时时中,除了赚取物质食粮,还以不放逸的态度获取精神食粮,竭力避免做无义或失义的事情。

  什么是“无义”呢?

  无义就是指损人利己等背离了善法的所作所为,或指虚耗时光去做很多没有价值的事。因为这些所为和事无论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事情,所以称为“无义”。比如,杀人放火、谋取钱财,以欺骗手段做生意,或身居要职收受贿赂,或以赌博、游乐荒废正业等等。这些都是在浪费宝贵的人生,尤为可惜及可怜。

  赵惠文王嗜好剑术而成癖,有三千多剑客,日夜在赵惠文王面前相互击剑,一年死伤的就有一百多人,文王以此为乐而不理政务。如此三年,国势衰危。太子悝心急如焚,于是请庄周说服国王。

  庄子身穿剑客服装进入宫殿,以剑术拜见大王。国王听庄子说他的剑术绝伦,“十步置一人,千里无阻挡”,大为高兴,于是准备了论剑大会,恭请庄子一试。论剑大会连续较量了七天,死了六十多人,选拔出五六人准备与庄子对剑。

  国王问庄子:“先生所使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啊?”

  庄子说:“我用什么剑都可以,然而最拿手的有三种剑,听凭大王使用。请允许我先作介绍,而后再比武。”

  国王说:“好吧。”

  庄子说:“这三种剑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

  “天子剑是什么样的?”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剑锋,以齐国的泰山为剑刃,以晋国和卫国为剑脊,以周地、宋国为剑鼻,以韩国、魏国作剑柄,以四夷来包它,以四时来裹它,再以渤海缠绕它,以恒山为带子,以五行控制衡量,以刑法判定对错,以阴阳进行开合,以春夏来扶持,以秋冬来运作。这种剑,伸直向前没有遮挡,上举可以刺至最上方,下按可以劈至最低处,横挥也可以运至左右最极限的地方。向上可以分裂浮云,向下可以断绝地基。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诸侯,令天下臣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惠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接着问道:“诸侯剑是什么样的?”

  庄子说:“诸侯之剑,以知勇之士为剑锋,以清廉之士为剑刃,以贤良之士为剑脊,以忠圣之士为剑鼻,以豪杰之士为剑柄。这种剑直伸向前也无遮挡,上举可以刺至最上方,下按也可以劈至最低处,横挥也可以运至左右最极限的地方。向上效法天,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向下效法地,以顺应春夏秋冬四时;中间和顺民意,以安抚四方。此剑一用,如雷霆般震撼,四境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国君命令。这就是诸侯之剑。”

  国王又问:“庶人剑又是什么样的?”

  庄子说:“庶人之剑,蓬头突鬓,重冠短衣,怒目瞪眼口出不逊,众人们面前相互搏击,上斩人头,下决肝肺。这种剑,如同斗鸡,一旦毙命,于国事无补。如今大王拥有天子之位,而酷好庶人之剑,臣私下为大王鄙视它!”

  国王于是引他上殿,摆上宴席。从此,赵惠文王彻底抛弃了“庶人之剑”。

  身为一国之君,不但没有为老百姓谋福利,反而不务正业,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癖好而视人命如草芥,这难道不是可怜的愚痴行为吗?正如智者所说:金宝盘除粪,斯为是大痴。

  那么,什么是“失义”呢?

  “失义”是指以前虽听过善法或世间正理,自己的行为却背离了这些道理和意义。比如我们曾学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提倡推己及人的仁爱,还高喊“让世界充满爱!”但具体涉及一些事情时,往往不愿将仁爱用于和自己无关的人身上,更不要说用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了;或者也曾诚心诚意地为他人付出了自己的一点点爱心,但是由于这个诚心的纯度不高,力量薄弱,随便一阵小风、一场小雨,这个诚心爱意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平时努力护持住自己的心,让它安住于善法和正理中,并不断地滋润它、历练它,只有这样,才不会变成失义者。

  东汉陈国少年魏昭,仰慕郭泰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便请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以值遇。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打扫房屋和庭院。”郭泰应许了他。后来,郭泰由于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双手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呵斤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将饭碗扔到了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呵斤他。如是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外表,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从此之后,郭泰就对魏昭另眼看待,倾心传授。

  倘若没有妙慧、稳重等前面所说的修养基础,只想投机取巧、吃快餐面,恐怕只是一厢情愿。可见,修养品行是发自心底深处的,没办法弄虚作假。“无义”与“失义”产生的根源就是放逸身心。因此,应时时谨慎观察自己的言行。外在人、事、物我们没办法左右,内在的修养却可以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培养。仗天子剑,斩小人心。也就是倚仗“德”这把利剑,可以斩断自身恶劣的小人思想,它又如一乱清水,可以洗涤内心的污秽,进而获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双丰收。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王蒙带你解读人生百态
作者: 王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价:39.80元 总点击数

  • 内容简介
  • 作者信息
本书为作家王蒙最新作品,有对国家顶层设计的看法,有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王蒙虽写自己的生活感触和人生领悟,但每句话都是对当下的一种介入。从个人反应社会,从社会发现问题。以高屋建瓴的思想谈论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社会问题,文思矫健,逻辑缜密,自然随和,不事雕琢,既可让作者心灵从容,也可让读者充满领悟。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5.文化传统与无文化的传统


当我在商店里看到店员与顾客的恶言相骂,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乘客之间的恶言秽语,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诸如对于制造假药、假农药,捕杀大熊猫、白天鹅,砍伐电线杆、盗卖铜线等罪犯的审判,走到街上看到一座座新盖好的楼房玻璃被顽童打碎,一个又一个公用电话亭被捣毁,还听到一些出国人员——既包括学者也包括官员——在洋场大丢其丑(如住一个晚上就把旅馆房间冰箱里的饮料全部转移到自己的行李箱里),这种种时候,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这些现象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呢?是孔子还是老庄?是神宗还是道教?谁主张过这种野蛮、自私、损公害己?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知识界热烈讨论的传统文化问题,究竟有多少针对性?是否有的放矢?我们讨论、争论的对象到底还留存了多少?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大众,特别是青年大众之中,究竟还保留了多少传统文化?尤其是究竟还保留了多少文化传统?传统文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孔孟之道、程朱之学、诗书礼乐、琴棋书画、仁义道德、忠孝节义、四维八纲、正心诚意……现在到底还剩了多少?

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主义虽然不同,毕竟还是文化,毕竟还都有一种或曾有过、可能有过的规范的作用,协调的作用,凝聚的作用,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引导人类去进一步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作用,以至升华的作用。因此,一种文化固然可能逐渐暴露其陈旧鄙陋、束缚人的发展之处,仍然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不能或缺。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共产主义而斗争!”其历史内容阶级内容各异,其献身理想的文化精神则一。

呜呼,而今呢?

何况文化中还有许多超出主义、超出社会制度的制约的内涵。比如语言文字,比如科学技术,比如某些文艺形式与审美特性,比如某些民俗风习。这些东西更多的差别在于民族性、地域性,而不在于时代性和社会性,它们的存在正是与之不同的文化形态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说,它们的差别主要是横的差别不是纵的差别。有了差别才有了特性,有了特性才能算文化。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主导意识形态下存在和继承,相安无事。它们又能有多少罪孽!

文化的对立面是无文化、非文化、反文化。当我们谈到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文化的时候,似乎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另一种十分强有力的传统——这就是无文化、非文化、反文化的传统,“绝圣弃智”的传统,耍光棍、耍流氓的传统……前者如果表现为士大夫文化以及宫廷文化、庙堂文化、乡绅文化,后者则表现为鄙俗文化特别是流氓文化,中间还有市民文化之类。鄙俗文化特别是流氓文化同样是源远流长,历史上,它们常常大模大样地走进农民起义的队伍,打出革命或新潮的大旗。刘邦与项羽就以烹父的流氓的故事脍炙人口。“刘项原来不读书”,“文化大革命”中,林彪一伙把这句诗又弄得行时起来。另外则是“书读得愈多愈蠢,愈反动”。
 
文化传统与无文化的传统(2)

首先因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历史是文盲比文明多。无文化的传统说不定比文化传统还要强大。其次历代政权更迭靠实力而不是靠文化。事实上,“霸道”总是比“王道”厉害得多。朱元璋的御批里常带粗话。粗话变成佳话,老粗与权力相靠拢。这个传统一直传了下来,“文化大革命”中经常出现的也是诸如“油炸”“火烧”“砸烂”之类的字眼。再次我们的传统文化确实是太古老、太衰败了,需要一个大的改造和再生。许多年来不绝其生命力的与其说是文化传统不如说是无文化与非文化的传统,一些民间流行的文化观念与其说是证明了文化传统不如说是证明了无文化的传统。“拼一个够本儿拼俩赚一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些都有明显的破坏性,而居然也被社会所接受。后来又发展成“活着干死了算”,一副亡命徒相。“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压根儿就非法理、非道德、非一切行为规范,如今又成了一批无文化而有“商品意识”的人的信条。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单打没眼的”,反文化一直比文化还要行时。当然也有另一面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一忍百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些不见经传而至今活着的“箴言”,究竟应该算传统文化还是传统无文化呢?这种破坏性、冒险性、讹诈性与奴隶性,这种敌视文化的特性,终于愈演愈烈酿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说起批传统文化来我们的调子始终是够高的。批胡适、批俞平伯、批孔、批儒;批《武训传》、批海瑞、批道德继承论;批梁漱溟、批梁思成、拆城墙;消灭地主阶级,取缔会道门;批“温良恭俭让”。历次运动中鼓励儿子检举父亲,妻子揭发丈夫……早把孔老二丢到了茅屎坑。一直到进行了远远比港台以及海外走得远得多的文字改革……这中间,有的该做而做得急了,有的该做而且大体上也做得好,做得适时,有的却有点不该做。但无论如何,什么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手软过呢?

不但有批判的武器而且有武器的批判。不但消除了地主阶级而且粉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机器。不但消灭了“变天账”也消灭了诸如家谱、宗庙之类的东西。但传统文化的阴魂似乎仍然不散。阿Q主义没有散,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没有散,赵太爷的“不许姓赵”也没有散。正在出现新的腐败现象。大力“破四旧”的结果恰恰是“四旧”的全面高涨。于是觉得批得还是不彻底,没有“彻底、干净、全部地”把传统文化斩草除根,于是进一步批爱国主义、批集体主义;批长城、批龙、批黄河;批李白、批屈原,一直批到鲁迅;批民族性、国民性、国特色……这种激进的批评再加上无孔不入的唯钱是图的风气,简直称得上是地毯式的轰炸。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些劣根性似乎未见消除多少,我们的文化传统却已经或正在被非文化、反文化、无文化的愚昧野蛮所冲击。我们非常重视与不同质的,特别是不同意识形态旗号的文化争斗,却不重视与愚昧野蛮斗争。于是愚昧与野蛮就趁各种文化之间进行拉锯战的时候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但愿人们把当前关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讨论——至少是把其中相当一部分精力——引导到封建与积累的健康方向上去。能不能先请各种各样的“文化”(只要是真正的文化)之争降降温,先联合起来讨论一下诸如扫盲、讲卫生、职业道德、爱护公共财物这一类较少争议的问题呢
 
最后编辑:
不要用庸俗剪裁高雅(1)


10.不要用庸俗剪裁高雅

在当前人们聚精会神地搞建设的情况下,也许大多数人难以碰到特别的逆境和顺境,更多是一种俗境:工作不好不坏,专业过得去但不出色,也并非全然滥竽充数,客观环境一般化,身体、心情、收入、地位、处境都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样的日子过得平常、平淡、平凡、平静、平和。这几个“平”其实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运气。我国南方就把“平”字当作一个吉祥的字。香港将“奔驰”(车)译成“平”字就很有趣。但这样的平常状态很容易被清高的、胸怀大志的、哪里也放不下的或多愁善感的人们视为庸俗。这样的生活有着太多的重复,太多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少的新鲜感、浪漫和刺激。静极思动,人们长期处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也会突然憋气起来,上起火来。契诃夫就很善于写这种对平凡的小地主、小市民生活不满意的人的心态。

这里有一个杀伤力极强的名词叫作“庸俗”。和配偶生活了许多年双方都没有外遇,这似乎有点庸俗。饮食起居都有规律,没有酒精中毒,没有服用毒品,没有出车祸又没有患癌症,这是否也有点庸俗呢?没当上模范,没当上罪犯,没当上大官,也没当上大款,没当上乞丐,也用不着逃亡,没住过五星级宾馆大套间,也没露宿过街头,没碰上妓女,也没碰上骗子,没碰上间谍,也没碰上雷锋,没有艳遇,也没有阳痿阴冷,那怎么办呢?庸俗在那里等着你呢。

对于这样的庸俗之怨、庸俗之叹我一无办法。我在年轻时最怕的也是庸俗。写作的一个目的也是对抗庸俗。我甚至认为,许多知识分子之选择革命不是如工农那样由于饥饿和压迫,而是由于拒绝庸俗——随波逐流、自满自足、害怕变革、害怕牺牲等。后来,积半个多世纪之经验,我明白了,庸俗很难说是一种职业,一种客观环境,一种政治的特殊产物。商人是庸俗的吗?和平生活是庸俗的吗?英雄主义的政治与大众化的政治,究竟哪个更庸俗呢?小学刚毕业的人批判爱因斯坦,如“文革”中发生过的,其实令人不觉得庸俗呢。莫非庸俗需要疯狂来治疗?而一个人文博士,刚出炉的Ph.D,摆出救世的架势,或是摆出只要实惠可以向任何金钱或权力投靠的架势,究竟哪个是庸俗呢?真是天知道啊!诗是最不庸俗的吗?有各种假冒伪劣的诗,还有俗不可耐的诗人——我曾刻薄地开玩笑说这种诗人把最好的东西写到诗里了,给自己剩下的只有低俗和丑恶了。革命阵营中也有庸俗,除非革命永不胜利,革命永不普及,革命成为格瓦拉式的小股冒险。画家、明星、外交官、飞行员、水兵和船长这些浪漫的工作中都有庸俗者。正如行行出状元一样,行行也出庸俗。想来想去倒是恐怖分子绝对不会庸俗。而另一方面滥用庸俗这个说法,孤芳自赏,如王小波说的只会瞎浪漫,则只能败坏正常与正当的人生。
 
不要用庸俗剪裁高雅(2)

庸俗不庸俗主要还是一个境界问题,一个文化素养、趣味问题。与其哀哀地酸酸地悲叹或咒骂旁人的庸俗,不如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扩大自己的眼界,同时理直气壮地在正常情势下过正常的生活。现如今流行一句话,叫作“大雅若俗,大洋若土”。真正的雅并不拒绝至少不对大众、一般、快餐、时尚、传媒、蓝领那样痛心疾首。真正的雅或洋并不会致力于表示自己的与俗鲜谐,特立独行,天高云淡。只有旧俄作家笔下的乡村地主,才会留下十余年前在彼得堡听戏的戏票,时不时地向人炫耀自己的不俗。

俗人并不可怕,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一切、排斥一切高尚高雅,或者使世俗向低俗再向恶俗方面发展。还有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是自己已经俗得可以了,偏偏以高雅自居,张口闭口都是旁人的庸俗。例如喜爱吃喝,绝非大恶,毋宁说那也是人生乐趣的一部分。因贪吃贪杯而挥霍、而钻营、而丧失尊严、而丑态毕露那就是低俗了,而进一步用大吃大喝为手段结交坏人,共谋犯罪,巧取豪夺,违法乱纪,那就不仅是恶俗而是罪恶了。而如果是自己吃完了立刻抨击吃喝呢?

至少,也还可以提出一个比较易行的建议: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吧,不论你的工作、你的专业是治国平天下还是宇宙地球,是争夺冠军还是清理厕所,是花样无穷还是数十年如一日,你总可以读点名著,看点名画,听听音乐戏曲,赏赏名山大川,用人类的文化、祖国的文化点缀、丰富一下自己的局促的生活吧,用艺术的与自然的美丽来补充一下、抚慰一下自己的平凡的日子与难免有时感到寂寞的灵魂吧,这比孤芳自赏、自恋自迷强得多啦。
 
底线无形却掷地有声

作家王蒙以 80 岁的高龄重出江湖,携带着《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这本书重磅回归,书里没有了其处女作《青春万岁》的朝气蓬勃,没有了其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别出心裁,却多了许多人生哲理、人生信条,多了许多“无为”和“大义”,将一生对人生的参悟用平实且轻松的笔调记述下来,更是将“国民性”这一敏感且深刻的命题再一次提及,在警醒世人的同时,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文化,救赎了失落已久的精神文明。
    四书五经中的政治抱负和处世哲学,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已经彻底被遗忘和抹杀了,取而代之的是“厚黑学”“潜规则”“门系事件”等,人们逐年丧失了耐心,在互联网时代泛滥成灾已成不争事实的现在,手捧一本纸介质的书读上一整天,为了一个文化现象争论不休,早已成为上个世纪永恒的记忆了。原本还可以长篇大论的网络博客也被字字珠玑的微博所取代。人,现在怎浮躁二字了得。作家王蒙将这些所谓的“怪”现象分门别类归纳,深入浅出论述,悲悯时伴有孔乙己式的“呜呼哀哉”,兴起时不忘调侃青春往事。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人的底线?作家王蒙用公共文写作的方式列举出“七个不要”,是不是遵循这“七个不要”的教诲,就是守住中国人底线的唯一途径或者说唯一办法呢?带着疑问,继续深度阅读。其实,这很像佛法,不一定要诠释得体无完肤,才会醍醐灌顶;也很像写小说,如果将所有的事,所有的人全都一一描述尽了,那就彻底失败了。正所谓过犹不及吧。王蒙继续谈到“思想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让我立即想到作家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里面都无一例外地谈到“思想”,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完备的思维体系,通过不断的学习储备提升思想的高度,在守住中国人底线的过程中,才会有条不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多年的文化和常常被忽略的国民性。
    在众多的媒体上,作家王蒙多次被冠以“老顽童”的雅号,全都因为他放纵不羁的处世哲学。纵览他的处世哲学,始终洋溢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从不以好恶评价事情,时刻关注生命健康,曾经的苦难都随记忆的河流顺势而下,成为潺潺小溪,在夕阳余晖中独享其乐,人生也不过如此,何必斤斤计较,大可不必庸人自扰,晚年生活要像品茗,小口小口呷,味道才香茗。
    作家王蒙以一位老者的身份道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流失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更是一种为国家、民族把脉问诊的责任所在,就像其在书中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底线,更要守住底线。这底线无形,却掷地有声。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似口号又似暖在胃里的“心灵鸡汤”,暖人心脾又使人力量无限。
 
禅修与现代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ve6l.html


禅修与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分三个阶段来介绍:第一,什么是禅 ?第二,为什么要修禅?第三,如何修禅?
一、什么是禅
随着人们对心灵需求的逐步重视,禅修,已经开始纳入很多人的生活轨迹。禅,也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在城市乡村的很多地方,无论是寺院、茶馆、餐厅、会所,常常能看到“禅”的踪影。那么,究竟什么是禅呢?
从印度佛教诞生至今,禅,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汉传佛教的禅学,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禅”是外来词,为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叫做禅、禅定或三摩地。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静下来的方法。在禅的后面加上“定”字,不但没有失去原来的音和义,而且更能让人了解禅的内涵。
现代文明所衍生的浮躁与虚荣,激活了人的物欲。快速的生活节奏,高度的工作压力,已经把人心逼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此时此刻,禅定,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危机的最佳选择。
禅有三种:
第一种禅,是佛教最高端的禅。这种禅在中国的开山祖师,是达摩祖师。达摩《血脉论》中说:“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自古至今的禅宗,都一直在修这种禅。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就描述了这种开悟、证悟、顿悟的境界,这也是所有佛教徒所追求的、非常高端的境界——明心见性。
第二种禅,寂止。是流传于云南,以及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内观的一部分,汉传佛教称之为四禅八定,因为这种禅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四种境界,所以叫做四禅八定。藏传佛教称之为寂止,因为它能使人心寂静或宁静,停止杂念。实际上,内观、四禅八定、寂止都是梵文Samadhi的不同名称而已。
第三种禅,各种各样的观想、冥想和思维。这是比较基础的禅,也即在心静下来以后,去观想或思考问题。
如果证悟了第一种禅,就可以应对自如地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焦虑与抑郁等等。不管任何问题,只要证悟了这种禅,就能迎刃而解。但证悟这种禅的难度比较高,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除了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以外,其他人很难证悟。
无论是什么信仰的人,都可以修第二种禅。在任何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都可以起修第二种禅。
第三种禅,更是什么人都可以修。就像瑜伽,有信仰没有信仰都可以修,既可以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修,也可以把信仰的部分完全抛开,而只是将其作为提升、净化、调节心灵的一种方法。
练习第三种禅,既不等于学佛,也不等于加入了其他宗教,而只是一种养生方式。就像锻炼身体一样,这是心灵的一种训练,也是我们长期忽视的一种调节身心的重要手段。
 
二,为什么要修禅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冥想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帮助,五分钟的冥想等于熟睡一个小时。
如果内心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则哪怕身体处在非常自由的环境当中,心也得不到自由。轻者觉得空虚、无聊,重者感到沮丧、焦躁,甚至动不动就产生不想活了的念头。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即使表面看来非常成功,实际上却焦虑重重。
在物质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大家唯一的追求,就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但在温饱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拥有了庞大的财富、名声、地位等等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有很多问题是物质根本无法解决的。这时候,禅,就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无数成果证明,通过禅定,就可以让心态重拾健康。对很多感受过禅修好处的人来说,禅修已经不是佛教或其他宗教的专有名词与专利,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灵调节剂。
对很多人来说,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是一个未知的区域。若想详细、深入地了解精神,佛经无疑是最好的教材。在通晓了精神的本质以后,就知道为什么要修禅了。
佛教认为,我们的精神,可以分为八种不同的层面。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接触外在的光波、声波等对境,而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识。第六个层面,是我们平时用来思维、判断、分析的意识,佛教称之为第六意识。第七个层面,是我们平时不怎么能感觉到,却在每一个思维闪念中无处不在的概念,那就是“我”执。比如,我要上班,我要下班,我要赚钱,我要发展我的事业等等,所有的念头中,都离不开一个特有的、无形的“我”字,佛教称之为我执。第八个层面,是平时根本感觉不到的最基本的意识。当人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当眼耳鼻舌身的工作完全停止了的时候,当一切思考判断的力量也已经停止了的时候,除了第七个层面的自我感觉一直存在以外,还有一个最基础的潜在能量也存在着。
这种潜在能量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当中的潜意识。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之间,它都一直存在。哪怕在人进入深度昏迷或深度睡眠,停止了一切感官活动的时候,因为有呼吸、有心跳、有脉搏,更重要的,是有最基础的意识,所以不会有人把此时的身体称为尸体。此时此刻,第六意识全都萎缩、消失在最基础的意识当中。之后,这个最基础的意识可以激活并产生我们的第六意识,然后又演化出眼耳鼻舌身识,当昏迷者或睡梦者从深度昏迷与深度睡眠当中醒来的时候,又可以看得到并感知到世界的一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有精神的思维活动,就有意识的波动。意识波动的幅度越大,人的脾气就越容易暴躁。当我们生起嗔恨心,强烈地抱怨或非常不开心的时候,意识波动的频率与幅度都相当大。这种波动,会让当事人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与行为,而出现骂人、打人的举动。
在这个时候,禅的功能就显现出来了。通过修禅,就可以控制意识的波动。这里面没有任何信仰与玄虚的成分,完全像吃饭可以填饱肚子一样真实可行。只要加以训练,人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到这种效果。哪怕最普通的禅,也完全可以把人的思维归零。所谓归零,也即进入潜在的第八识。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梵文音译,按照唐朝前后的习惯翻译成汉语,就叫做藏识。
为什么叫藏识呢?因为它像宝藏一样,储存着我们的各种记忆和能量。比如,即使五年前见过一个人,之后五年之间都互不联系,也互不想念,但在五年后再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却完全能认出来,这就是藏识的作用。同样,一个人的脾气、性格、习惯等所有的种子、数据、信息,都储存在藏识这个“硬盘”当中。
当人的思维波动太大的时候,很多东西就会被覆盖。不但情绪无法稳定,智慧也会受到限制。当人的思维归零的时候,在零的层面上,没有好坏之分,似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超越时间和空间,但从禅修者的感觉而言,已经完全超越了时空,没有任何开心和不开心。经过长期禅修训练的人,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安宁与智慧。
西方十分流行的催眠也是差不多的原理,让催眠者进入到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此时精神的波动大幅降低。在这种状态中,就可以回忆起一些平时不可能记起的,早已遗忘的久远记忆。比如,有人天生就有恐高症,或一些莫名其妙的心灵障碍,通过催眠,就可以找到这些障碍的根源,心灵问题就可以随之而化解。当然,催眠的准确率与治愈率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而禅修的功效就更为明显了。
在藏识的状态中停留,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这就是修禅。刚开始的时候,哪怕能停留三十秒、一分钟,就已经很不错了。但若能继续用功,就可以在这个状态中停留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这样长期熏习,生活中的任何风浪、违缘,都可以化为云烟,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更是能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禅定,完全可以突破焦虑的层面,进入到意识的最深层。在最深层的状态中,完全可以感觉到无比的自由、轻松、宁静与快乐,佛教称之为禅悦。长期修禅的人会上瘾,因为修禅所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越了外在物质刺激感官而产生的所谓快乐。
另外,当意识降到零度的时候,头脑会变得非常灵敏。哪怕过去或当下发生的细微事物,都能清晰地觉察。过去的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的思想火花和智慧灵感,很多都来自于这种状态。大家都知道,连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也会安住于禅定,并将禅定的智慧应用于工作与生活。同样,企业家在面临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若能通过这种方式去思考,一定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其实,佛教所讲的神通,也是从这个状态当中提取出来的。
神通有真有假。社会上有很多人会说自己有神通,但不一定都是真的。不过,神通本身却并不神秘,它只是心灵的一种功能而已,我们不要全盘否定。当然,如果有人用所谓的神通来欺骗,那就另当别论了。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打坐,所以一直没有开发出意识深处的很多潜能。要知道,心浮气躁、不知安闲的心,永远接触不到这个层面。因为孤陋寡闻,所以很多人也不相信心灵的巨大能量。
其实,不仅仅是心灵,包括物质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在三百多年前,有人说普通人在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地球的这一边飞到地球的那一边,大家都会认为那是天方夜谭,但科学家却让它实现了。同样,精神的潜在能力更不可小觑,我们千万不要一叶障目,用固有的知见,去看待超出想象的事物。
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何用禅来解决生活当中的痛苦、压力,是最现实也最迫切的问题。
真正的快乐,就在内心当中。禅悦不依靠外在的任何物质,却可以起到养生、缓解压力、消除失眠、治疗抑郁症等作用。
当然,如果抑郁症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病患者连禅修的能力都已经丧失,也谈不上用禅修来治疗抑郁症。在这个时候,可以先吃点药来控制症状,然后开始修禅。慢慢地,就可以放弃药物治疗了。就像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可以使身体健康一样,从禅悦当中,也可以提炼出精神必须的营养,以保持精神的强大与灵动。
人本来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当物质和精神的营养缺乏或失去平衡的时候,就会产生身心的疾病。
《中观四百论》当中讲了:社会底层的人,会感受肉体的痛苦,应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社会高层的人,则会感受心灵的痛苦。两种痛苦,折磨着全人类。所以,我们需要身心两方面的训练。
其实,满足肉体的需求并不是很复杂,只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了保障,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但精神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在无限膨胀的过程中,只要稍有不满,就会烦恼丛生。
人的精神就像大海,在没有风的时候,海面平静安宁,没有一丝波纹,这好比是我们的藏识,也即禅定要达到的境界;当稍稍有一点风的时候,海面有了波纹,就好像意识开始从昏迷、深度睡眠或禅定当中苏醒,有了梦境与细微的意识与感受;当波纹变成海浪的时候,就好像从梦中醒来,回到了现实生活的平常状态;如果风浪再大一点,而变成了滔天巨浪的时候,就像烦恼纠结、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的状态;在此之后,就是海啸、灾难,同样,生起烦恼以后,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演变为骂人、打人、杀人、犯法乱纪等情况。情绪的负面发展规律,就是这样不断演化升级的。
防止情绪灾难的最佳良方,就是禅定。为了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为了保持健康、正面的身心,所以要修禅定。
修禅与文化水平高低没有关系,与经济条件好坏也没有关系,不管你是企业家、社会精英,还是下岗工人、弱势群体,无论是感觉压力巨大、心情不爽,还是生病、失眠、脾气暴躁等等,修持第二种禅与第三种禅,都能帮助你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同样,若能用功修炼,一定能控制住贪婪、嗔恨、傲慢、嫉妒等负面情绪与毁灭性的情绪,让内心在某种程度上达到非常自由的境界。所谓自由的意思是,只要不想焦虑,就完全可以做到不焦虑;只要想开心,就完全可以长期保持开开心心的状态。
 
三,如何修禅
修禅的具体方法包括三个方面:(一)身体的姿势;(二)呼吸的调整;(三)意识的状态。在《慧灯之光》里面的《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和《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等文章中,已经对这三个问题与修禅的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实施。
在做毗卢七法的时候,除了眼睛往下看着鼻尖以外,也可以画一个很小的圆圈,或者写一个汉文的“佛”字、“禅”字或任何其他符号。学佛的人,则可以看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的像。像与符号都不能太大,越小越好,否则无法集中注意力。最好是用蓝底,因为长期看蓝色对眼睛有帮助。把写好的符号或佛像放在前面大概一米左右的墙壁上,然后双眼看着符号。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过去的需求,是解决温饱;温饱解决以后,就是吃、喝、玩、乐等享受,去餐厅喝酒,去歌舞厅唱歌跳舞,去桑拿房洗桑拿,去按摩房洗脚等等,用物质享乐来刺激感官;当感官刺激过度以后,就会变得麻木厌倦,又开始寻求安静内敛的状态,这是人类需求的演变规律。现在有些比较高档的素餐厅配了禅堂,我想以后这种环境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可以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先到素餐厅去吃素、喝茶,之后到禅堂去打坐修禅。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在自己家里禅修。
禅宗有一种打禅七的传统,大家聚在寺院中修禅,每七天作为一期,效果也不错。但我们必须知道,仅仅一两天或一两周的禅修,是很难立竿见影并保持稳定效果的,长期的坚持十分重要。
虽然大家都非常忙碌,但无论如何,都一定要给修禅留出时间, 每天早起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在自己家里打坐,是每个人都比较容易做到的。早上相对来说比较安静,人也不是很疲惫,此时修禅的效果也会比较好。如果晚上没有什么应酬,就再安排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打坐,实在抽不开身,也应该在睡觉之前的二十分钟内打一座。
如果想全天专门打坐,时间可以这样安排:早餐之前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为一座,然后上下午各安排两个小时禅修,晚上睡觉之前,再安排两个小时,这样一天可以保持七八个小时的禅修。剩下的时间,则可以休息、看书、抄佛经、喝茶、听佛教音乐等等,但不能做剧烈运动,因为肢体上的剧烈运动会干扰禅定,也尽量不要思考太多的问题,尽量保持身心的平静。
如果周末和节假日没有其他安排,就可以在周边比较安静的农家乐、茶馆、寺院等人流稀少的地方,以闭关的形式去训练两三天。
《慧灯之光》有一篇文章,叫《禅修要诀》,里面介绍了九住心,也介绍了控制念头、保持平静的具体方法。大家可以去看看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以帮助自己的修行。
刚开始禅修的时候,会感到比较枯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会越来越好。当禅悦出现以后,我们不但不会觉得枯燥,而且会上瘾。如果在禅修的上面加上了佛教的信仰,那就是佛教的解脱方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