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白話解(黄念祖)

「杜惡趣。開善門」。「杜惡趣」,就杜塞、止住畜生、鬼、地獄這三惡
道。惡趣苦不可言,三途(惡道)一報五千劫。若墮地獄,其苦就更不可
說了。所以大士們杜塞住墮落到三惡趣的門戶。所以阿彌陀佛大願裡:「
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開善門」就是菩提涅槃的門。本經裡說:「
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是開善門。這個佛國非常容
易進去,進去之後,不再入三惡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為一是不退,
二是壽命無量,焉能不一生成佛。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這叫同體之悲 。
《涅槃經》裡有這偈子:「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一切眾
生受了種種的苦,實際就是如來一人在受苦。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拯濟」,救度。「負荷」,背、擔。《大法炬
陀羅尼經》說,菩薩的擔子就是誓願要負荷、要救度這一切眾生出離世間
。佛視一切眾生就跟他的一個獨子一樣,什麼東西都要給他,以至於要讓
他進到無餘涅槃。都達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這就證實前恩所說:這
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來果覺無量功德上的人,迴果向因示現菩薩位。「悉
獲」,都得到。來會的都是大菩薩,都得到一切佛的無量功德。「智慧聖明
。不可思議」,就是說大士們都得了如來的智慧莊嚴。肇公解釋:智慧(
實相般若)是體,聖明是用。凡事都有體有用。對於一切事沒有不能照了
通達的,叫做聖
。菩薩的照是靈明的,沒有任何一種世間東西可以打比方
,所以稱為靈照。不可以用語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這個聖明到底是個什
麼,以眾生的凡情絕對不能理解,也絕對不能夠去演說,這就叫做「不可
思議」。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又有比丘尼五百
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
。悉共大會。】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是這樣的這些大菩薩無量
無邊哪,一時都來了。以上就總結德遵普賢這些大菩薩,這些正士,為了
來聽法,來讚揚這個淨土宗,要廣弘普賢的十大願王,為了普度十方的三
世(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有情,讓他們怎麼樣呢?讓他們能夠往生淨土
。往生淨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時來會呀。此外還有「比丘
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
悉共大會」。清信士就是優婆塞、男居士,有七千(表明這個淨土法門是
適合於在家人的)。所以一萬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
女居士也是五百,加在一塊兒整整兩萬人。兩萬人的大法會。所以後來看
見極樂世界,不要忘了是當時在場的地球上的人兩萬。還有欲界天、色界
天天眾,諸佛菩薩無量無邊,德遵普賢那些大菩薩更是無量無邊。這兩萬
人是真正咱們地球上出生的人。經末還提出,一切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
佛所說皆大歡喜。所以天龍八部也參加法會。
 
最后编辑:
大教緣起第三
底下是別序。別序是本經獨有的序。經中世尊放光現瑞,阿難請問,
世尊回答,演出彌陀願海、第一希有難逢法寶《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
平等覺經》。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
。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
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
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跠時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了。「威光」,「威」是威猛,使大家生
畏敬的心,叫作「威」。「光」者,本身亮叫作光,能照物叫作明。
「威光赫奕」,就是佛在放光。光有威神,所以叫「威光」。「赫」是明
朗。「奕」是強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強
盛。
「如融金聚」,像熔化的金子,聚匯在一起。金子本來就是很光明,它
熔了之後就更光亮。鋼、鐵,本來是不發光的,但煉鋼爐的鋼光亮極了。
「又如明鏡。影暢表裡」。佛身放光又像明鏡,鏡子的光照到鏡外了,
叫作「影表」;放了光不但是照到鏡外,也照到鏡子裡頭,所以鏡子裡頭
也明亮,這是「影裡」。佛身光明和鏡子一樣,內外都明亮是「影暢表裡
」。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大光明」,這個「大」字,表此光非常殊勝
明耀廣大。並且光的形色不停的轉換變化,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轉
換,光的形狀不停轉變,越變越妙,這就是「數千百變」。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阿難」是佛的侍者,證了初果。佛在法華
會上宣稱,我和阿難他們都同時在空王佛處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喜歡多聞,「我常勤精進」,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
麼,阿難就要護持我的法,也護持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阿
難還沒有成佛。可見阿難與世尊同時在空王佛所發心,阿難的任務之一是
教導菩薩眾,也即是可以充當菩薩的老師,這就是阿難的本跡,現是初果
只是示現。實際上阿難所顯現的這一生,是大教的關鍵人物,非常重要:
(一)是他集結經藏。(二)傳佛心印他是禪宗二祖。(三)密典中稱阿難
為集法金剛(金剛位同如來)。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出生以後,是從阿難
那兒領受了釋迦牟尼佛預囑傳授之法。所以阿難護持佛法是他的本願。他
示現成為佛的侍者,而且他傳承了禪、密兩宗,續佛慧命,繼往開來,所
以他在本經當機呀。
「即自思惟」。阿難見佛現希有瑞象,放空前殊勝的光明,他內心中就
在思考: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色身所具眼耳鼻舌身諸根顯
得歡樂愉快(悅豫),而且非常「清淨」。「清淨」,根據《寶積經》,如來
身本性清徹,因為如來久已遠離一切垢染。如來身就「如淨鏡中微妙之像
,如淨水中明滿之月」。
佛為什麼這樣歡喜呢?這有兩個意思:(一)是念阿彌陀佛所有聖行功
德圓滿。(二)因眾生同得法益的希有時機已到。可見本經,大暢如來本
懷。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是極大的歡喜,因為眾生得到真實之利的時
機來到了。
「光顏巍巍」。「巍巍」是高大尊勝的樣子。「顏」是容顏。佛的容顏有
光,所以叫做「光顏」。「寶剎莊嚴」。光中出現寶剎,這是《宋譯》中的
話。「剎」是佛土、佛國。「寶剎」是佛淨土。在佛光中現出諸佛莊嚴的國
土。這正顯示華嚴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一佛身光是一是小,佛剎是多
是大,一中有多,小能包大,都是超情離見殊勝妙境,都是自心本具功德
之相。這樣殊勝瑞象,「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這是我從過去到現在,都
沒有看見過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興地「瞻仰」佛這樣的瑞相。從內
心生出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誠懇恭敬的心,這就是「生希有心」。於是他就
從座而起,站起來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這是比丘表達極敬的儀式,叫
做「偏袒右肩」。兩條腿著地叫「長跪」。阿難長跪在地,向佛稟白。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涅槃經》說:「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
。」佛在涅槃的時候,雙樹之間,所入的定,叫做「大寂定」。《涅槃》又
說:「大寂定者,名大涅槃。」這涅槃三德是,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
,三德圓滿是大涅槃。《甄解》說大寂定是念佛三昧的另外的一個名字。
現在佛要給大家說念佛法門了,所以就安住於念佛三昧了。根據《涅槃經
》,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結合淨土就是念佛三昧。兩說並沒有矛盾。圓頓
教主張「因果同時」,念佛三昧是因,證涅槃是果,因果同時,所以兩者
同時顯現。
「住奇特法」。《淨影疏》說:佛所得法,不是菩薩等人所能得到,世
間所無,所以叫做奇特。《甄解》對此有很精采的議論,現在只介紹其中
最精妙的一段。他說:極樂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彌陀如
來自心所現。若說是一法,可是極樂七寶池中,一花裡有無量的光,無量
的光一一出無量的佛,無量佛給十方眾生演說無量妙法,可見從一裡頭就
出生了無量。若說是無量,但只是一句名號。《往生論注》說:西方極樂
世界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都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
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就是這一句名號。由上可見,
若說是一,可是一裡頭有無量妙法;若說是多,無量莊嚴只是一心所現。
所以這就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也不
可以安名,勉強稱之為奇特。這是《甄解》的解釋。另外蕅益大師說,往
生極樂凡聖同居土的人,雖仍是凡夫,可是已經不退轉;若說他已證不退
轉,可是他仍是凡夫。這是十方之所無,所以這是「奇特」。阿難當時看
見世尊示現空前殊勝的瑞相,所以他推測到佛是住於奇特之法。
「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也是阿難當時的內心活動,認
為佛現在現瑞,必定是安住在諸佛所住導師聖行、最殊勝之道。「佛所住
」。《淨影疏》說:「諸佛所住」,就是涅槃的常樂我淨之果,是諸佛所同住
的。佛佛道同,所以釋尊也同住在所住的涅槃果覺。由大涅槃出生殊勝的
教化妙用,所以今天佛住在導師之行最勝之道。《甄解》說:大寂定就是
念佛三昧之異名,「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諸佛都在念
佛三昧之中念佛,這是諸佛所住,今天釋尊也是住於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稱為寶王。從念佛三昧可
以流出一切三昧。
「大導師」就是「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所謂導師者,能
給眾生指示正路的叫做導師,能教人出生死是導師。《佛報恩經》說:「能
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叫做「大導師」。眾生病根是有為,雖
然學佛,但因執著的情見很深,把佛法也變成有為法。《金剛經》:「一切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既是泡影,那就都虛妄了。所以做大導師的人,
主要是引導佛徒棄捨有為,了達無為,才能直趨涅槃,證到常樂我淨。
夫有四個顛倒:以無我為有我,以無常為常,以垢為淨,以苦為樂。
《金

剛經》講無我,可是眾生處處執我,一生之中沒有一念不是為了這個妄我
。這是第一倒。人生無常,只是肥皂泡,可是眾生只是看到肥皂泡的五顏
六色,而忽略了馬上就要破滅。這是第二倒。世間任何容色美好的男女,
尤其是情人眼中,那是天使,是仙花,甚至是神聖,可是實際,只是一個
會走路的廁所。這是第三倒。世間是八苦交煎,但眾生樂此不疲。世人吸
毒酗酒,好賭荒淫,正在興高彩烈,誰知身陷苦海。世人所追求的,實在
是苦事,自己不知,反覺很樂。實際都是苦,沒有樂,眼前的享樂是壞苦

,樂境破壞了,自己很苦。這是凡夫的四倒。證了阿羅漢,解決了這四倒
,但他又有阿羅漢四倒,菩薩的常樂我淨他不知道,菩薩是真常、法樂、
真我、本淨。《甄解》說:「導師之行」,「即是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
」。《甄解》的好處是結合本經,彌陀世尊是平等普度,沒有分別,不論聰
明人、愚蠢人,好人、壞人,有冤的人、有親的人,都一律是平等大悲普
度,不捨一個眾生。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阿難思維:今天佛住導師之行中的最殊勝之道
,所以必定同去來現在這三世之中諸佛一樣,佛跟佛都是相念的。諸佛光
光相照,心心相印,所以「佛佛相念」。於是阿難提問:今天世尊你是念
過去佛呢?是在念現在佛呢?不然的話,為什麼現在世尊「威神顯耀。光
瑞殊妙乃跠」?阿難因為佛光空前獻瑞,準知世尊必同三世諸佛一樣,正
在念佛,但不知所念是過去佛,還是現在佛(其中暗攝哪一尊佛),所以
請問。阿難並提出自己這樣設想的根據:要不是佛在念佛,為什麼佛現在
的威神是這樣的明顯光耀?所放光明是這樣的明潔、祥瑞、殊勝、微妙呢
?請求世尊「願為宣說」。阿難末後,請求釋尊慈悲宣說。
 
最后编辑: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
。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
。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
。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世尊回答阿難:「善哉善哉」。從衷驚發的稱讚之辭。並讚歎阿難:「
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是哀憐,「愍」是悲
愍。你是慈悲憐愍眾生,要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是這樣偉大的心,所以
才能問這樣殊勝微妙的問題。世尊歡喜。《甄解》說:阿難所問「稱可佛
心」。所問的問題正稱佛的心,並且契合時機,所以佛讚歎阿難能問如是
殊勝微妙之義。「微妙」兩個字:法體幽深玄奧叫做微,所以「微」不是
微小的微,而是精微的微;不可思議叫做妙。阿難所問正是一個義理深妙
、超情離見、眾生心行不能到、語言文字不能及的問題。
「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功德很大。四天下就
是四大部洲:南瞻部州、北俱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一天下是四大
部洲之一,例如南瞻部洲。佛第一句讚阿難提問的功德,勝於供養一天下
(全地球)的阿羅漢辟支佛,下一句是也勝於累劫布施諸天的人民和蜎飛
蠕動之類(蜎是帶翅膀的小蟲。蠕是爬行。累劫的時間長極了。對於全球
這一切人天各種生物,以至於小飛蟲、小爬蟲都布施的功德)。提問的功
德勝過前兩者百千萬倍呀。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功德?因為你這一問引出佛
的回答,於是「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
「當來」,就是從這以後,未來的。「諸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
天。「含靈」即眾生。一切的含靈,皆因汝阿難這一問而度脫生死。因為
這一問,問出來淨土法門。
大家要知道:(一)「當來一切含靈」,包括當前一切眾生,當然包括你
我,所以你我都依淨土法門得到度脫。(二)皆因問出的淨土法門得到度
脫,可見法門無量,我們能依靠來度脫生死,直登彼岸,只有淨土法門。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
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
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底下佛又說了:「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前已提過,《普賢行願品》說:諸佛是以大悲心作為本體,要用大悲的
水去饒益眾生,才能長成諸佛菩薩的智慧華果。「無盡」就是《行願品》
裡頭的「無有窮盡」。諸佛菩薩是以無盡的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
就是憐愍,憐愍三界的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就在人世間就出現了
。《法華》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興於世。」大事因緣就是開
示悟入佛之知見。淨土法門正是佛的知見。佛現世間,就是為了「光闡道
教。欲拯群萌」。「光」是光大,「闡」是開演。「拯」是救度。「群萌」,萌
是萌芽,群萌就是眾生。「欲」這個字就代表願意呀、要狺,也就是一個
願。我要來救這一切眾生,所以這個「欲」就是願。這兩句話有兩個意思
:(一)承上。因大悲為體,就要度脫一切有情,所以要光闡道教,就是
為了來拯救群萌。(二)啟下。為要真實拯救群萌,所以要「惠以真實之
利」。「惠」是施給、恩賜。「真實之利」,就是普願一切眾生都能進入彌陀
大願之海。日德說:這是善導大師「獨步妙釋」。只有頂門具眼、古今獨
步的善導大師才能有這樣窮盡理體、究竟方便的無上微妙開示。善導大師
的偈子:「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甄解》:「真實利者,指
此名號,即是佛智也。」所謂「真實之利」,就是名號的大利。大利的徹
底圓滿,就是無上的涅槃妙果。因為這一句名號的究竟之利,就是無上涅
槃妙果。蕅益大師說: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
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佛把自己所證的真實法全部授給眾生
,只是為了眾生得到真實之利,因為只有這一法才是最真實。
從世法看小乘,從小乘看權大乘,從權大乘看實大乘,從實大乘看彌
陀大願,那就前者是權假,後者是真實。彌陀大願以第十八「十念必生」
願為核心,所以這一願是一切真實裡恩的真實(《甄解》對於以上的比較
有個解釋:這是從利益上來比較,其他教法經論有疾速成佛的教法,但眾
生根器不夠,所以很難看到現生立即解脫的人,因此持名法門獨有真實之
利,萬修萬人去)。
淨土法門是從「真實之際」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無為法身、諸
法實相的究竟處。《彌陀要解》說:淨宗「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
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所以淨土法門,你能說這個法,所說的內容;你在這度化大家,你所
度的;你能夠信和你所信的內容,以及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
能讚所讚,都是實相正印所印。「正印」的印字應重視。印是印章印鑒,
古代公文必須有主管的大印才能生效。近代銀行存款,提款單的個人印鑑
必須相符,才能領款,可見印是印證。並且蓋印不同於書寫──字是一個
一個一筆一筆有前有後的寫出來。蓋印就不同了,印上的全部文字同時顯
現。一時頓成,一成一切成。完全表示圓頓之法。現說一切都是從實相這
個圖章所印出來的,那麼所顯現的必然各個都是實相。於是能說所說,能
說的人,所說的內容;能聽所聽,能聽的人,所聽的內容;以及能發願往
生的人,同所願往生的國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號,這一切一切,都是
實相正印。所以「首楞嚴」的含義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為什麼能究
竟堅固?就因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沒有一樣不是法身,本來沒有一切分別
。密宗稱為大圓滿。大圓滿中,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圓滿,一句佛號就是
大圓滿,就是實相。所以密宗說:「聲字皆實相」。耳之所聞是聲,目之所
見是色,這不都是六塵嗎?可是禪宗三祖《信心銘》說:「六塵不惡,還
同正覺
。」所以開口便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試問一切都是實相,
閣下怎麼揀擇?所以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是實相,所念的咒字,所觀的
字種也都是實相。可見入了淨土法門就是入了實相。這就是真實之利。
「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值」是會遇。「優曇花」希有出
現,很像無花果,葉子像梨,果有拳頭那麼大,不開花就結果,也有時開
花,但很難碰見。《涅槃經》說:如果開了金花,那就會有佛出世。多少
劫才開一次花,是極大的祥瑞。所以佛就打譬喻,佛的難遇難見就像優曇
花,是「希有出現」,在無佛之世,只結果不開花。
 
最后编辑: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
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
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
為汝。分別解說。】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佛喚阿難,並說:你
要曉得,如來正覺的智慧是難以測量,一切通達,沒有障礙。「正覺」,《
淨影疏》說:「如來正覺,總舉佛智。」此智妙絕,不是凡情所能稱量測
度。大家在法會上所見的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應化身。《甄
解》說:應身佛就是法身佛。因為佛從法身流出報身,從報身流出化身,
其本源就是法身哪。智慧和法身是一體的。所以今天說法的釋迦牟尼即是
毗盧遮那法身佛,與彌陀同一法身,也如彌陀常住於念佛三昧。念佛三昧
能發極勝妙的智慧,所以說「其智難量」。由於這個勝妙真智照了真如,
窮盡法界,故能通達一切法,無有阻礙。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念頃」就是一剎
那,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這麼一點時間,能夠住無量億劫,所
以我們說咱們這部經就是中本的《華嚴》,所以就能打破時間,就顯在《
華嚴》的十玄裡頭。「劫」是多長的時間?每邊四十里的大石頭,幾百年
天人下來一次,用身披的輕紗,在石頭上輕輕一拂,把這個石頭完全磨得
沒有了是一劫。現在是無量億劫,是極長的時間,釋迦牟尼佛在剎那一念
之間,就住這麼長的劫,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都沒有增減,沒
有變化。在一念之間就住了這麼長的劫,住這麼長的劫只在一念,正是《
華嚴》十玄門裡頭的十世隔法異成門。《晉譯華嚴》說:「知無量劫是一念
,知一念即是無量劫。」延促同時,打破了世間的時間概念(近代物理學
認為空間、時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也突破了舊時間概念)。一念和
無量劫平等平等,所以超思量。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定」是禪定。「慧」是智慧。「究」是究竟
。「暢」是通暢。「無極」是沒有極限,不能窮盡。此處單獨提出「定慧」
,因為六度萬行之中,這兩門最為尊勝,如車的兩輪,似鳥之雙翼。永明
大師說:「定為將,慧為相,能弼(輔助)心王成無上,永作群生證道門
,即是古佛菩提樣。」又說:「定慧全功不暫忘,一念頓歸真覺地。」如
來定慧究竟通暢,無以復加,只因「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離開
煩惱的束縛,通達諸法,沒有阻礙,叫做「自在」。
在《華嚴經》有十個
自在:(一)命自在,就長壽住世沒有障礙。(二)心自在。有智慧調伏自
心入種種三昧,沒有障礙。(三)資具自在。可以出現無量的珍寶來莊嚴
世界。(四)業自在。菩薩能隨種種業,示現受種種果報。(五)受生自在
。隨其心念示現受生。(六)解自在。勝解成就,能夠示現種種的身像,
演說妙法。(七)願自在。隨願在一切國土示現來成佛。(八)神力自在。
神通威力廣大難量,能示現種種變化。(九)法自在。於諸法之中,演說
無邊的法門。(十)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顯現如來的十力無
畏,成等正覺。以上十種自在,第十智自在是根本,是究竟。這十種自在
都已經圓攝在裡頭,就如《法華經》所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
是最勝自在。由於最勝自在,所以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在一切法中都得到
最勝自在。「阿難諦聽」,阿難你好好聽狺。「善思念之」,要深入善巧去思
念。「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別序又叫做發起序,發起本經的正文。序主要是為了證信,前兩品六
成就是證信,在發起序裡又有五番證信:第一是放光獻瑞,前所未有。第
二,阿難就知必因佛佛相念。第三,佛讚歎說當來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
度脫。第四,佛告訴阿難,佛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為了給眾生真實之利
,真實之利就是下恩要說的彌陀願海、彌陀名號、念佛往生。第五,宣說
佛的定慧究暢無極,一剎那與無量劫平等,於一切法最勝自在。以上是五
番證信,因為淨宗妙法與如來聖智都不是等覺菩薩所能知,唯佛與佛乃能
究竟。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的真實功德,都不是凡夫所能夢見,所以佛只有
宣說自身不可思議的定慧妙用,勸後世學人對佛所說的微妙信願持名法門
,雖不能理解,但應當仰信,歡喜尊重,依教奉行。久久修習,就會一天
比一天明白。
序分中介紹了真實之際與真實之利,這和蓮池大師《彌陀疏鈔》開頭
的兩段話一致。《彌陀疏鈔》:一、「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
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所以我們開化顯示
真實之際,真實的究竟之處,就是自性,就是這個靈明洞徹湛寂常恆的大
哉真體。這正是本經的真實之際。二、《彌陀疏鈔》接著說:本來是沒有
濁沒有清,沒有背沒有向,但是眾生已經濁了,已經背了,背覺合塵呀,
所以澄一澄,「澄濁而清」,把濁的東西澄清了。「返背為向」,把背覺變成
向覺。「越三祗於一念」,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成佛,這是終教所堅持
的,但是一念可以超過,一句名號可以成就無上果覺,並且「齊諸聖於片
言」,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聖人,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平等平等
。「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也就是
說這個妙用就在於持名念佛。剎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祗劫的修行,一
句名號頓然位齊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大哉不可思議的妙用,正顯眾生所得
的真實之利。兩經同一宗旨。這樣的妙用,在一念之間超越了三大阿僧祗
劫。你念了一句佛號,無有雜染,你就跟諸聖平等。這就是諸佛出世給予
眾生的真實之利,我們幸而得聞,這實在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
 
最后编辑:
法藏因地第四
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體,心臟──血液系統、肺──呼吸系統
、胃腸──消化系統,都在這裡,所以很重要。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
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
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
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佛告阿難」,世尊開始回答阿難的提問。「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
數劫。有佛出世」。「無央數」者,就是無盡數。上恩又加上無量不可思議
,那更是說不清那麼多的過去劫中,有個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間自在王
如來」。《甄解》用涅槃三德解釋佛名:「世間」,有智慧才能通達世間,這
是般若德。「自在」,煩惱束縛就不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脫,這是解脫德。
王就代表法身德,從法身流現一切。世自在王圓攝三德。「如來。應供…
…佛。世尊。」這是佛的十號。一切佛都有十號,實際是無量的德號,但
是簡之為十號。佛的十號有不同的提法,本解根據《涅槃經》,無上士和
調御丈夫分成兩號,佛跟世尊合成一號。
「如」就是真如,從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所以叫做「如來」。又如來者
,如過去諸佛一樣而來。過去諸佛說法度眾生,今佛也是這樣,所以叫做
如來。《會疏》說:「如來」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①《金剛經》說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說的法身如來,是法身境界。《天臺壽量
品疏》:「遍一切處而無有異(兩樣)為如,不動而至為來。」②《轉法輪
論》:「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第一義諦空有圓融本來不二,是如。
自然契合第一義諦成等正覺。這是報身如來。③《成實論》:從過去如來
所行之道來成無上正覺。這是應身如來。那釋迦牟尼佛示現成太子,在樹
下睹明星成道,這是應身如來。由於如來有法身、報身、化身,所以對於
如來的解釋也有三種不同。
「應供」。佛的一切結使都沒有了,萬行圓滿福足慧足,應該受一切天
上人間的供養,所以稱為應供。
「等正覺」。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說全了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舊譯是無上正徧知。道莫之大就是無上,沒有任何其他的道再能超過於此
,就是無上。對於實際理體(本體)能徹底照了,所以稱為正徧知。
「明行足」。「明」字有各種解釋,一般解釋為三明(宿命、天眼、漏
盡)的明,《淨影疏》進一步解釋為智慧;獨有《涅槃》所解最深。《涅槃
經》說:「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
就是說:得無量善果,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叫做明。「行足」。《涅槃經》說
:行名腳足,腳足「名為戒慧」。修戒修慧,功德圓滿,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稱為明行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定慧都圓滿具足,證入無上正
等正覺的意思

「善逝」。善就是好,逝就是去,所以又叫「好去」。《大智度論》說:
好去就是在種種甚深的三摩地(就是三昧)、無量的大智慧中離去。佛以
一切的智慧作為大車,在八正道的覺路上行履,證入涅槃,叫做好去。
「世間解」。又名知世間。綜合《淨影》、《甄解》、《會疏》之說,世間
解就是化他的勝智,如來如實知道世間出世間種種因果的法,來教化眾生
,令得解脫。
「無上士」。天上天下唯佛獨尊,所以稱為無上。「有所斷者,名有上
士」。你有所修有所斷,就只是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智度論
》說,佛將導引一切眾生入涅槃。一切法中涅槃是無上。佛以持戒、禪定
、智慧教化眾生,一切都不能同它相等,當然更不能超過,所以稱為無上
 
最后编辑:
「調御丈夫」。調御就是調伏。調是調伏,御是制御。善能調伏一切眾
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名調御丈夫。《合讚》說:「若具四法,則名丈
夫。」(一)是近善知識。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具有正知正見就可稱為善
知識。你能遇到善知識,你應當像對如來一樣去尊重他。(二)是能聽法
。佛說《華嚴》連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聾如盲,可見能聽法不是小事,
須具至誠心、恭敬心,不我慢貢高,不自以為是,虛心聽受,無有厭足,
才能聽得進去。(三)是思維義。不但能聽,而且善於思維呀。要消歸自
己,不是在文字上尋行數墨。那些東西,經論上的東西,那都是書。或者
你很有學問,你只是個活的佛學大辭典,那些都是死句。要消歸自己,融
入自己的殊勝的智慧,也就是讓他來熏發自己的本覺。我們的本覺勝智在
自己內部熏無明,現在我們又有所聞,從外恩又在熏無明,於是無明的轉
變就快了,這才能把那些死句變成活句。(四)是如說修行。能說而不能
行就不是丈夫了,因為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具以上四條才是大丈夫。
這裡單提丈夫,《智度論》說,丈夫就包括女人、二根、無根,種種其他
都包括了。
「天人師」。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他能以正法來教導人和天
。又所有天上人間,釋梵天龍、種種人民,乃至魔王外道,悉來充當弟子
,所以叫天人師。
「佛。世尊」。佛就是三覺圓滿。世尊呢,世尊就是婆伽梵,圓備眾德
,為世欽重,故稱為世尊。以上如來等十號是通號,世間自在王是別號。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導四十二劫,時間很長。諸佛住世時間長短
並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是很短,世自在王佛住世時間就很長。「時為諸天
及世人民說經講道」。為大家說法,開示正道。通到佛果的道路叫做道。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
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宏法利生的時期,有一個大國王,名叫「世饒王」
。這個國王,就是阿彌陀佛多劫以來的前身,聽到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
內心歡喜踴躍,十分慶幸,並且頓然心開,理解了如來的真實義。對於學
教的人,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叫做大開圓解。要開解,而且是大開圓解
,這是在深入書本之後,突然從中跳出,開解了超越文字的實義。
「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是隨即。「尋發」是緊接著就立刻發起。
「無上真正道意」。無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
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所以「發無上真正道意」,就是發無
上大菩提心。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這就是世饒王發菩提心後的實際行動。「捐
」也是捨棄的意思。世饒王就捨棄了國王的地位,這就是眾生的榜樣。封
建社會國王是人類最崇貴的地位,同時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間第一。
法後毅然決然一齊放棄,表現了真實的出離心,這是學道的基本
一個人
雖在宏法利生,講經說法,可是內心深處,總和聲色貨利、功名富貴、名
譽地位、眷屬恩愛,攪成一團不能出離,那要想成道,請您等待驢年吧。:shy::shy:

「沙門」。原先各種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門」,後來成為佛教僧侶的
專稱。《四十二章經》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識心是識
自己的本心,達本是通達萬法的本體,也即是本源,可見要做一個名實相
符的沙門十分不易。以上經文簡單說來,就是世饒王不當國王,出家為僧
,法名是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

 
最后编辑:
阿弥陀佛

bainianla.jpg
 
最后编辑: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
能踰者。】

「修菩薩道」。法藏比丘發起無上菩提之心,自然要行菩薩之所行,所
以「修菩薩道」。「高才勇哲」,《淨影疏》說,才就是才巧,才能。「高才
」,就是才能過於常人。心志廣大堅強叫做「勇」。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富貴不能淫。一切都不能動搖,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這才叫做「勇
」。
「哲」,「心明稱哲」,自心明顯叫做哲。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見
自本心。《嘉祥》說,什麼叫高才呀,「稱逸群之能」,你這個能力、才能
逸群,超逸于群眾了。就好像你賽跑,你跑在最前頭了,你就超過其餘的
人。把大夥都超過去了,那你第一嘛!你可以得金牌。所以這個超,逸群
之能,稱為高才。什麼叫做勇狺?這個「勇」字,《嘉祥疏》說:「勇」是
自勝勝他。自勝是超過自己,戰勝自己,這個叫做勇。確實,這真是大勇
。自己是什麼?所勝過的對象是什麼?這就是自己的見,尤其是自己的成
見。我給一位朋友臨別贈言,我說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
去看經,哪怕閱了全部大藏,你選擇一些有益的話來,加在你這個核心之
上,來裝飾它、美化它。你以為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實,你不知道
,你這個核心就是癌細胞。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捨就是除掉自心
所有的差別見。但「捨」字很不易,所以說「捨身容易捨見難」
。所以,
我們首先要「自勝」。「勝他」,①要勝過外恩的一切干擾。這是外恩來的
,不是我自己的。所謂貧賤、威武、富貴、美色、黃金都是他。還有許多
邪說異端,都要勝過。②幫助別人也破癌細胞,共同走上菩提的大道。這
是勝他,這才叫做勇。「高才勇哲」中,勇哲兩字的解釋很深。
「與世超異」。《會疏》說:「不常人所及」,這不是常人所能趕得上的
。《淨影》說:「與世超異」,因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孤是孤獨、孤單
。「此德孤出」,要理解這個「孤出」,用禪宗臨濟禪師的話「孤明歷歷」
來對比最好。臨濟說「孤明」,《淨影》說「孤出」,「出」,是顯出、顯明
,所以「孤出」正是「孤明」。「孤」正是禪宗的「不與萬法為侶」,就是
說不與任何一法作侶伴。沒有任何侶伴,活畫出「孤」的涵義。百丈禪師
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證悟的境界。其中「靈光獨耀」正與
「孤明」「孤出」是一個鼻孔通氣。「孤」是無所住,「明」是生其心,無
所住則離妄緣,離妄緣自然真心顯現。所以百丈禪師說:「但離妄緣,即
如如佛
。」正是「孤明」的妙義。「歷歷」,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從以
上宗門「孤明歷歷」等的對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
「與世超異」的原因。《合讚》對「與世超異」中的「世」字,別有一說
,他說:在登地以前都稱世間,登地的菩薩才稱出世間。法藏比丘超過登
地以前的種種世間,所以他這時的發心大約是地上菩薩的發心。《合讚》
未敢肯定,但是曇鸞、嘉祥、善導與《甄解》都認為法藏此時已是登地的
菩薩。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是相信和接受,《大乘義章》說:對於佛
法僧三寶能生清淨的信心沒有懷疑,這個叫做信。信很重要。《晉譯華嚴
》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解」是了解、
開解等等。《華嚴》一部經講信、解、行、證,要有信解,才有行證。「明
記」,就是記憶的很分明,很準確。「悉皆第一」,有兩個解釋:(一)信解
的能力至高無上,誰都比不了。(二)法藏所解都合於第一義諦,不是常
人那樣聽見說有就著有,聽見說空就著空,聽見始教就停止在始教。法藏
比丘所解不落兩邊,不能局限,都合第一義諦。所以圓人就法法皆圓,沒
有一個法不是圓頓法。這兩個解釋並不矛盾,因為所解都是第一義諦,所
以「信解明記。悉皆第一」,沒有人能及。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殊」是特殊,「勝」是勝過
。超凡絕俗,希有難逢,就稱為殊勝。「行願」。「行」是身行,「願」是心
願。《菩提心論》說:「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發菩提心是願
,修菩提心是行,所以求菩提的人要有願,有行。信、願、行是三資糧,
缺一不可,例如照像機三條腿的架子,一條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勝信
心居第一位,已介紹於前,所以緊接著介紹願行。願字很重要,這是自覺
覺他的關鍵。「願」是從信而來,有了信心才會願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
實,而且它必然要產生行動,所以願字是承信啟行的關鍵。彌陀因發大願
的誓海,稱為大願王。為證此願海,法藏比丘於無量劫積功累德,一心莊
嚴極樂淨土。由大願產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
嚴,與普度眾生的淨土法門。其中的關鍵是「願」。
「及念慧力」。 「念慧力」就是五力裡頭的念力、慧力。加上信力、
精進力、定力,就叫五力
。由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因為修持,
得到增長,增長了就產生力量,不被種種煩惱魔外破壞,所以叫做五力。
五力裡恩,念力、慧力尤為重要,所以提出來代表五力。「念力」,靈峰大
師說:「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叫做「念力」。這個念根增長
,就能消除邪念,而且使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長,這種力量就是念力。能使
正念增長,出世功德增長。「慧力」。大師說:「能遮(遮是止)通別諸惑
,發真無漏,名慧力。」通惑是①見思惑(破了見思惑,稱為漏盡,就證
阿羅漢)。②塵沙惑(眾生無量的病,有無量的治病方法,這都不知道叫
塵沙惑)。別惑,無明惑。這只是別教的菩薩應破的惑,稱為別惑。所以
慧力能止見思、塵沙兩通惑與無明別惑,但都是止惑,不是根除。智慧的
力量能止三惑,就能夠發起無漏的真實智慧,所以慧力很重要。
「增上其心」。增上的含義,就是有一種力量能幫助增長叫增上。比方
我們說給植物施肥、澆水、除害、光照都很得法,它就增長了,也就是說
我們用這些方法,使這個植物增上了。正好是這個意思。此處要注意的是
增上什麼呢?是「增上其心」。《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增
上其心」同「而生其心」,這兩個「其心」是同樣的。所增上的正是《金
剛經》中無所住的心,也就是每位你當人的自心,自己的本妙明心,不是
你的那個妄心。每個人正在當家作主的心,那是妄心,你認賊作子。大家
都是妄心用事,認賊為親,所以是可憐憫者。正因為如此,自己本有的妙
明真心就像濃雲密布中的太陽,人們所見只是烏雲,一點陽光也不能透露
了;又像明鏡,鏡恩上厚厚的垢污,遮蓋了整個鏡恩,這恩鏡子就什麼也
不能照了,所以修行之道,只是恢復本明。明鏡弄穢了,不能照了,所以
要去擦鏡子,除了污垢,光明就顯現了。因為光明不從外來,不能照見的
時候光明也沒有損失;把他擦乾淨的時候,光明也沒有從外來,也沒有所
增長,所以說不增不減。但是在你沒有擦之前,就是不能照;現在你能照
了,這就是增。對於本體上說,沒有增減,現從照用方恩,鏡乾淨了才能
照。增上指的修德來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對於本體之德,需要有修
德才能使得他開顯,所以就出現了「增上」。他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增不
減。而且是堅固不動狺。他這個心「堅固不動」。「堅」是堅定,「固」是
強固,「不動」是不動不搖。法藏比丘的信解志願與念力慧力,都十分堅
固,不可移動,不被一切所動搖,如同金剛般若,能破一切,不為一切所
破。其願堅固沒有動搖。《金剛經》說「如如不動」,前一個如字是動詞,
後一個如字是名詞。老是如同真如,沒有動搖,沒有打失,安住在如如之
中,念念之間沒有遷移。這是「堅固不動」的解釋。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精是精純,沒有惡濁雜染。進就是上升、前
進,沒有懈怠。踰是超過。法藏比丘的精進修行,在世間自在王的世間大
眾之中,最為第一,沒有人能相比,更沒有人能超過,所以說是「無能踰
者」。
 
最后编辑: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
願。頌曰。】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法藏比丘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那裡,給佛頂禮
。「頂禮」就是用手接佛足,佛最低的是足,自己最高的是頭,把佛最低
的足放在自己最高的頭上恩,表示對於佛的崇敬。「長跪」是雙膝都跪下
。兩手合掌,向佛恭敬讚歎,用頌念伽他讚佛功德,並發廣大誓願。「伽
他」,即是「偈」,翻成「頌」。偈中每句長短一樣,並且可以唱。「頌」很
像詩歌,文字雖少,可是含義豐富,便於念誦和記憶。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如來」,指世間自在王佛。「色」是色相,指佛的實報莊嚴土與報身
的色相,都是「微妙」「端嚴」。「微妙」前已提過是智慧。本經《積功累
德品》,法藏比丘在佛前發了四十八願之後,就「住真實慧…… 一向專志
莊嚴妙土」。可以證明極樂世界的端麗莊嚴,超過十方佛國的原因,就在
於法藏比丘大智慧的流現。再有《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佛莊嚴、菩薩莊
嚴、國土莊嚴……攝入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說佛身佛土的莊
嚴,都是來自真實智慧,所以奇麗莊嚴不可思議。再者「微」是精微,就
是精妙與微細的意思。眾生心粗不能入微,佛的相妙有無量莊嚴,可是眾
生不能覺察。「妙」是絕好,具有不能比、不可思,讚不可及的意思。妙
字更加一個微字,更是精妙之極。「端嚴」,是端正莊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此處「一切世間」是指十方一切世界之間。法藏
比丘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報身報土色相的微妙端嚴,不是他所能見到的一
切世界中的種種身土所能同等的。這就同常念的讚佛偈「十方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也正是一個意思。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佛放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佛光所照之處,日、月、火和珠都「匿曜」。「匿」是隱藏,「曜」是光
亮。在佛光中,日月火珠的光芒就都不顯現了。例如:月明星稀,今天大
好的月亮,所見到的星星就少了。「珠」是指的摩尼珠,印度話是「震跢
摩尼」。摩尼珠,也稱為如意珠,因為它能給眾生許多如意的勝妙之物,
並且有大光明。《會疏》說:「萬品光耀,無過於摩尼。」世界中萬品萬類
,他們的光明照耀,沒有能超過摩尼寶珠的,可是在佛光之中,摩尼的光
也是不顯。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如來演說,能在一音聲之中,
普令法界一切有情都可以隨他的本類的語言,得到理解。在一音聲,包含
了無邊的妙用,一中有多,正是《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普賢行願品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
海。」這個偈語正同本經一致。世間語言,聽者因為方言不同,水平不齊
,常常聽見同沒聽見一樣。但是如來的語言,沒有上述的障礙,所有聽到
的對象,不管是此方人,彼方人,是智人、是愚人,是人、是獸,都是愉
快的理解。其關鍵就在於如來之語是清淨語、清淨句,是從離垢無染的自
性中流出的微妙音聲。所以一一音中都是全部的性德,都含無邊妙用,能
包括佛的辯才海,當然就包括一切眾生願樂欲聞的語言,每一眾生都可得
到與他相應的部份,歡喜開解。凡位的眾生陷於妄想執著之中,自心從來
沒有一刻清淨,自心不明,妙用不顯,自然處處都是障礙。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佛有五種身:(一)法身,是
中道的理體,離一切相同戲論,具無邊真淨功德,是佛境界。(二)報身
,地上菩薩才能看見。(三)應身,指八相成道的佛。(四)化身,指一時
化現的佛。(五)等流身,示現與天、人、鬼、畜等等種類同一形象的身
,可使異類眾生也能見佛。例如恩燃大士,就是觀音現鬼王身,可使鬼趣
眾生得見聞法。現在讚佛現一種微妙色,可使各種各類眾生,各各隨其本
類所能看見的形體,而能見到佛。上恩說音聲,這兩句指身相,同顯華嚴
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功德。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以上是讚佛功德,本段以下是發大誓願。發願很重要,蓮宗祖師省庵
大師說:「修行要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具發就是全發,要全部發起
自覺覺他的菩薩大願。因為要覺他,首先要自己覺悟。我們要使別人覺醒
,要把別人從睡夢中叫醒,你自己必須是清醒的。所以要度眾生,首先要
自覺。現在很多人雖有度生之心,但自己還是迷迷糊糊的,渾身的毛病,
就想去弘法利生,這確實是脫離實際
。例如:一個人想當大夫,給人治病
,可是他既不研究醫學,又沒有臨床經驗。你這樣去當大夫,必然犯兩種
錯誤:一是無照行醫,一是庸醫殺人。診斷錯誤,把病人治死了。雖是出
自好心,可惜全成壞事。人命關天,焉能輕視。可是人的慧命更重於生命
,所以覺他,首先要求自覺。法藏說:「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
界。」這一段全顯覺他與自覺不可分割的關係。前恩讚佛能用「一音聲」
使一切眾生各各都了解,因此法藏發願,能有同樣功德,也能用清淨音聲
,宣揚妙法遍及「無邊界」。界有兩個意思:(一)空間,此處表國土。(
二)類別,例如三界,世俗常說的政界、商界、各界人士。界是用來表示
人在工作與生活中的類別。這裡的界字包括這兩種涵義。
由於佛的音聲清淨,是從佛的智慧海中自然流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
、妄想執著,所以能夠法音宣流,傳播到一切世界,饒益無量無邊種種不
同類別的眾生。為了無限的利他,所以願求無邊的功德。廣演妙法,首先
是「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精進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無漏學(戒定
慧)、六度萬行的第一位,是寶塔的第一層。在無佛之世,眾生要「以戒
為師」,可證戒律極端重要。所以法藏所願說法利生內容中第一個字是戒
。可是教化眾生僅是前五度是不夠的,必須以般若為前導,所以緊接著就
是「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等等。甚深微妙的法,那就暗指
智慧。除了教化眾生能行前五度之外,還希望眾生能通達般若才是法藏的
本意。為了眾生通達般若,那首先必須自身的「智慧廣大深如海」。這正
表明覺他必須先覺自。為了覺他才覺自,所以不同於二乘。《小品般若波
羅密經》說:「一切諸佛薩婆若海,皆從般若波羅密生。」「諸佛一切智慧
,亦從般若波羅密生。」「世無佛時,所有善行正行皆從菩薩出生,菩薩
方便力皆從般若波羅密生。」由上可見,一切佛菩薩智慧方便都是從般若
出生,所以般若叫做諸佛之母。至於什麼是般若呢?曇鸞大師《往生論注
》說:「般若者,達如之慧也。」了達真如,達到真如的智慧叫做般若
這不是世間任何的智慧,不是你說法如雲如雨,不是寫論文,著作等身,
汗牛充棟,而是通達真如的智慧。《大乘義章》解釋慧字說:「真心體明,
自性無闇,目之為慧。」這是說明心見性才是智慧。有的人誤認世智辯聰
是智慧,這恰恰相反了,世智辯聰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礙。一個人很精明,
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恩玲瓏,能說會道,這是世智辯聰,是
八難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聾子、啞巴、神經病。世智辯聰就同神經病患
者等人並坐在一條板凳上。這不是優點,是缺點
。慧是什麼?第一句是「
真心體明」,你真心的本體明白了。「自性無闇」,自性是自己的本性,「闇
」是指無明。消除了無明,也就是遠離了癡暗,自性朗然顯現,這個叫做
慧。《嘉祥疏》:「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源,方皆過出
。」疏意是說僅修前五度,不能出離生死苦海,必須依靠智慧的力量,通
達開解本心本性本來具足的根源,也就是徹底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才能出
離。以上三註同一宗旨。嘉祥師復指出,五度須般若才能到彼岸。《小品
般若經》說:「五波羅密住般若波羅密中而得增長,為般若波羅密所護故
,得向薩婆若。是故阿難,般若波羅密為五波羅密作導。」所以筆者常說
末法中任何修行人都必須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話都是依據聖
言量的。
「內心清淨絕塵勞」。塵勞就是煩惱。塵就是染污,勞就是擾惱。蓋覆
你的真性,擾亂你的身心,所以叫做塵勞。「智慧廣大」必然「內心清淨
」,必然也就沒有塵勞。所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般若智慧朗現的時候,自然了達證
知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
(現在科學家都懂得了物質(色)是由於眾生的錯
覺)。妄就不是真有,妄就是空。五蘊都空了,還有什麼苦厄?當然就沒
有塵勞了。「絕」是斷滅,「絕塵勞」是徹底斷滅一切煩惱。由於智慧如海
,內心清淨,根除塵勞,於是「超過無邊惡趣門」。惡趣門,就是到鬼趣
的門、到畜生趣的門、到地獄的門。為什麼說無邊呢?這就告訴你:三惡
道,你隨處都可以進。這個門是無邊無數無量,在你前後左右都是門,在
你舉足下足之處都是門,隨時隨地都可以墮入三惡道。只有智慧廣大,心
淨絕塵,才可以超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惡趣門。所以我們時
時要學菩薩,善護己念。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是覺,菩提究竟,即是究竟覺。岸是彼岸。
究竟就是決定、完成、至極的意思。究竟覺就是徹底窮盡了染心的源,始
覺全部同於本覺的如來果覺之位,達到涅槃彼岸。
「無明貪嗔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大乘義章》:「癡闇之
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無慧無明,全體癡闇的心,就是無明,加上
貪嗔就是三毒。無明覆蓋,所以本具的法身不顯。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
,破盡四十二品無明,就是成佛了。「惑盡過亡三昧力」。惑是見思惑、塵
沙惑、無明惑。
無明盡除,三惑全消,當然不再有什麼過失,這是由於三
昧的力量。大慧如海,又加三昧定力,定慧等持,功德最為殊勝。三昧之
中,念佛三昧稱為三昧中王,稱為寶王三昧。阿難問話時已提出,佛佛相
念,故知法藏比丘的三昧,應為寶王三昧。
 
最后编辑: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 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亦如過去無量佛」。法藏菩薩繼續發願說:我也像過去無量的佛一樣
,「為彼群生大導師」,要充當一切眾生出生死苦、得究竟樂的大導師。我
要能救度一切世間六道、二乘和菩薩,解除生老病死種種苦痛(六道有分
段生死,二乘和菩薩有變異生死),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智慧六個波羅密,沒有得度的有情,要讓他得度,已得度的(例如菩薩
)我要護持他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假使你供養恆
河沙數的佛菩薩,不如你自己堅定勇猛來求正覺。《普賢行願品》說:「諸
供養中,法供養最。」這是說,在一切供養之中,用如說修行等等佛法作
為供養,是最殊勝的。為什麼呢?《行願品》接著說:「以諸如來尊重法
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
」為什麼法供養功德最大?因為諸佛所重視的是法,更因為依照佛、經典
與善知識的教導去老實修行,就可成就正覺,這是諸佛出生的地方,所以
實行法供養就是圓滿成就了對如來的供養。蕅益大師說:「自未能度,云
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
。」這話非常深刻。你自己還未得度,就像
你自己正在河裡頭掙命,若是你還要救岸上的人,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這不是阿羅漢,只求自己覺悟,這是為了要真正去救度旁人。要負責任,
認真徹底去貫徹,那就只有先度自己。是為度他,所以先度己,不是只為
自己。
 
最后编辑:
願當安住三摩地 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 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眾生

上恩這一段共八句,是以上全部願文的總結,也是阿彌陀大願王四十
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只是比這八句話更具體,更詳盡,更完備,是這八
句話的發揮和補充。「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我願正當安住
於正定之中的時候,不斷的大放光明,普照一切。安住於正定之中,是寂
,是體;放光普照一切,是照,是用。所以有體就有用,體用總是相聯繫
的。這兩句也表明定慧等持,安住三摩地是定,恆放光明是慧。所以,修
持要像鳥有雙翼,車有兩輪,都要並運。定慧要等持,恆住三摩地又遍放
光明。寂和照也是同時。有的人入了定之後,不能照;有的一照,心就有
所住,甚至散亂,就是不能同時。教中有名的偈語:「境為妙假觀為空,
能所兩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泯無蹤
。」也就是忘照同時
。真實修行的人,可從這個地方入手,從忘照同時契入寂照同時。寂是體
,照是用,也就是體用不二,理體與事用不是兩個,正是《華嚴》的所謂
事理無礙。理,寂然不動;事,感而遂通。通是通達,就是有所變化。這
不動和通達,在眾生分上就是矛盾,就有礙,只有達到忘照同時的人,可
以真實體會事理無礙的境界。
「感得廣大清淨居」。「感」是感應。「居」是國土。法藏菩薩祈求:願
以自己寂照同時、理事無礙、定慧等持等等功德,感蒙加被,得到一個廣
大清淨的國土。極樂世界沒有邊際,正是「廣大」。《往生論注》:佛土莊
嚴,入清淨句中。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
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是如法藏心願,極樂是個清淨國土。
法藏菩薩所求國土不但是廣大清淨,而且是「殊勝莊嚴無等倫」。「無等倫
」,沒有能夠相等的,相比的。「殊勝」是微妙奇麗並有超絕的意思。《嘉
祥疏》:「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絕。」所以殊勝不但表國土形色的美妙無
比,而且顯示所含利益眾生的妙用。所以水鳥樹林齊演妙法,隨其所聞與
法相應。「莊嚴」有具德同嚴淨華麗兩種涵義。所願國土殊勝莊嚴,超過
十方,沒有能夠相比的。成就這樣殊勝的國土,只是為了「輪迴諸趣眾生
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願一切眾生來受真實的利益,而且此心此願永不
中止,眾生有盡,我願無窮,所以「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最后编辑:
我行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我行決定堅固力」。法藏菩薩發願,開頭用「願」字,可是在結尾處
,不說我願,而說我行,足見法藏之願,已經成為行動,所以說願以起行
。而且我之所行是:決定不能改移,堅固不能變動,這種決定堅固的力量
,唯有佛的聖智才能證明和了解。唯有三覺圓滿、五眼明朗、智慧無礙的
世間自在王如來,唯有佛才能知我,可以給我作證。因為下地菩薩不知上
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所以不能了解。最後兩句是「縱使身止諸苦中。如
是願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擊,壯志就消磨完了,學佛只是五分鐘
熱氣。唐譯裡是「縱沈無間諸地獄」,這地方就包括地獄,本經是「諸苦
中」,當然包括地獄。所以法藏菩薩的誓願,縱使墮入地獄,此行此願也
不退轉,這正說明決定堅固。如果只有願沒有行,這是虛願;單有行沒有
願,這是盲動。所以要願行相輔,願以啟行,行以證願,才可以圓滿成就
大願。
 
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
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
。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
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
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
寧可得否。】

法藏說完了上偈之後,就向世自在王稟白說:「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
上正覺之心……」現在我是在行菩薩道,還是在菩薩的地位,可是我已經
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發了成佛如佛的心。我要「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 我願自己成佛,而且讓一切眾生都同佛一樣。「願佛為我廣宣經法」。
因要廣度無量眾生,就要具備消除眾生種種身心疾苦的能力,所以請佛大
開方便給我廣說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會信受遵奉,如法
修行。「如法」很重要,修得不如法,就稱為盲修瞎練,不但沒有好處,
反有壞處,所以必需行解相資,先要有正見。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勞。「苦」,憂的意思。所以「勤苦」
就是勞苦、憂苦、苦苦(苦中極苦)的意思。法藏菩薩說出請佛廣宣經法
的目的,是為了拔掉眾生極苦的生死根本。眾生不明本來是佛,枉受輪迴
,沈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沒有出離的日子。今願徹底救度,就是拔掉他們
的生死根本──無明愛欲。破除了眾生的妄想執著,恢復了眾生的本明,
所以「速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了無量眾生脫離生死,速成正覺,所以我
願望,當我成佛的時候,自己的智慧光明(正報)、所居國土(依報)、我
的教授(教化)、名字(佛號),都是聞名十方。法藏菩薩首先提出「智慧
」,因為以下的光明、國土、教授、名字,都是智慧所生。其次是「光明
」。《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禮讚》說:「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為了眾生無邊,所以要光明無邊;為了眾生得道
無邊,所以要光中具德無邊。「國土」是眾生來生之處,首先要眾生都知
了這樣一個勝妙國土,並且這個奇特突出超越十方,大家才願來。更重要
的這個國土給予眾生的真實之利最多,最大,最徹底,這就須自己的「教
授名字」都勝其他佛國。「教授」是教導與傳授經法義理的意思,也就是
宏化、教化(這樣的善知識叫做教授善知識)。極樂國中凡夫往生都在此
生之中,位齊補處,同於兜率內院裡恩的彌勒大士,正因殊勝教化之力。
凡夫能夠往生,往生就登補處,主要只憑一句名號的功德。萬類眾生但能
信願持名,沒有不能往生的。為了眾生能持名,所以願求自己名聞十方。
並願生到自己國土的「諸天人民及蜎蠕類」(天趣的人很高,蜎蠕,小飛
蟲、小爬蟲之類的眾生很下等,這代表一切眾生),這樣的眾生之類,生
到我國都作為菩薩。這就證明,極樂世界是一乘大法。所有人民都行菩薩
道,都是菩薩,都決定成佛,正如《法華》所示:沒有羊車、鹿車、牛車
。人人所乘純一是大白牛車,正如本經,往生之後,個個是菩薩,個個成
佛,純真的一乘法。法藏菩薩末後說:我立了這樣的願,要勝過無數諸佛
國,能夠滿願嗎?這個地方切須仔細想,要勝過無數諸佛國,千萬不可看
作:法藏菩薩想要蓋過餘佛,超越一切。若起這樣的心,他就絕對不能成
佛了,那只能成為阿修羅王。阿修羅的特點就是逞能好勝,不允許任何人
強過他,要是強過他,他就要破壞。法藏菩薩不是這種心,要超過其餘一
切,而是要使眾生得到別的佛國所得不到的殊勝方便、利益安樂。是想給
眾生,不是自己想要,要地位、要名聞、要什麼什麼。是想給一切的眾生
,希望他們所得到的好處要大於別的佛國,所以這個才稱為大願之王。這
件事太重要了,又沒有先例,所以向世間自在王請求開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