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白話解(黄念祖)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
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
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
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世間自在王佛就對法藏菩薩開示經義說:譬如大海非常深廣,一個人
用斗來量大海,一斗一斗地把海水取走,經歷了多劫的時間,尚且可以讓
海露底。若有人堅定志願,至心求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老是精
進,沒有中止,這就決定可圓滿本願。經文「會當剋果」,「會」是必然的
意思,「剋」是得,「果」指願望的圓滿。底下佛繼續說:「汝自思維。修
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你自己深入想想狺,修什麼方便的道法,
才能成就佛剎的種種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經文就是說,怎麼樣契合本願,如法修行,你自己應當知道。願得的
清淨佛國,你應當自己去攝取。
世間自在王佛首先肯定了:志心求道,何願不得。對於怎樣來滿願,
一連串指出「汝自思維」、「汝自當知」、「汝應自攝」。一口氣連下了三個
「自」字,真是其妙絕倫。三個「自」字很可讓我們深思,這就跟《法華
》大眾三度請佛演說實法,世尊都回答:「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三次「止止」同此處的三個「自」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麼「不須說」
,就因為「妙難思」。這法本不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唯當默契、自知。
所以《法華》的「止止」同樣是指出這個「自」字。所以這三個「自」,
我們可從禪宗公案來體會。六祖答話就說「密在汝邊」。密,密在你那一
邊。如來密藏是在你那一邊,就是說在問話者那一邊,就是你有全部如來
密藏還來問我作什麼?也是直指問話者的自己。還有古時禪人答問,說:
「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這都是最好的開示。更直顯的,如「即汝是
佛」(你就是佛)、「清潭對恩」(人問:什麼是佛?答:清潭對恩的是佛。
清潭對恩不正是自己嘛)。臨濟說聽法的人是佛。世自在王如來一連擺出
三個「自」字,正跟禪宗一致。《會疏》對於三個「自」字有三個解釋。
第三是「凡於淨土,有報有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唯應自分,宜攝
取之也。故云『汝自當知』。」這是說淨土中報土、化土。報身佛的實報
莊嚴土,是報土。化身佛居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化土。還有法身
佛居的常寂光土。如來有兩種報身,①自受用身,②他受用身。菩薩只能
見他受用身。所以自受用身所居的報土也和法身土一樣非常高妙,不是菩
薩所能見、能知、能思、能測的事。因此唯有以「自分」來攝取之,也就
是說,唯有自己的本分來攝取。自己的本分,正是自性、佛性、真如、實
相和法身
。常寂光土是法身境界,非菩薩之分,必須要超過這個有修持有
次第的分際,超過這一切,那只是自分。
 
最后编辑: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徧知。
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

「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法藏菩薩答佛的開示,稟白說:佛所說的義
理太廣大、太高深呀,不是我的境界。「境」,是指心所遊履攀緣的地方。
它不是腳所行履經過的地方,是你心所能達到的地方。你心之所遊,心之
所緣,所以叫作境。例如眼所見的色,若看見顏色,這個顏色就是眼識所
遊履之處,就稱為色境。法是意識遊履的地方,稱為法境。「界」,前已解
釋。所以境界是指心所能行到的、意所能攀緣的處所,以及自己修持所得
到的結果
。「非我境界」,表示這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心所能達到的、我
心所能想到的。我理解不到這個境界,這不是我的境界。
世自在王佛連拈三個自字,教導行人尊自己本有的靈性,教中叫作內
重己靈。法藏菩薩說「非我境界」,仍請佛開示,這是外慕諸聖。這也是
淨土宗特有的家風,叫作他力法門。外聖正是他佛,末法凡夫只要能信「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切願往生,一向持名,就可以
往生。這全仗彌陀一乘大誓願與六字洪名的無邊功德的加持力。這就是他
力。他力法門也叫果教派,是從佛果上開始修持的,所念這句佛號是佛歷
劫精修、萬德圓滿的果實。現在我們念佛號是從佛的果實開始。譬如饅頭
,須經過農業、商業與廚師長時多種勞動,方才有熟的饅頭。我們現在的
任務只是吃,吃就享受佛萬德成就的果實。所以淨宗是易行道,是方便裡
恩的究竟方便。以上內有己靈,外有諸聖,有自有他,有內有外,這正表
自他宛然。但我們應在差別中了達無差別。先師夏蓮居《直念去》偈:「
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到這時己靈與外聖、能念同所念,
都是彌陀,自然能所兩忘,自他不二。
「唯願如來。應正徧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我只是盼望如來呀,他
就請求了。「應供」、「正遍知」(用這兩個佛號,代表佛的十號)呀,請給
我廣泛顯示諸佛無量妙剎,讓我知道諸佛無量無邊的剎土,是什麼殊勝情
況。「若我得聞。如是等法」,了解一切佛剎的殊勝和差別,我必定努力修
習,使我的佛剎超過一切,圓滿自己的本願。
 
最后编辑:
恭祝各位佛菩萨善知识,法喜充满,六时吉祥,法轮常转

阿弥陀佛
 
yuanxiaojie.png
浏览附件494156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
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
時。經千億歲。】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崇高、高超,指持戒、禪定超過
世間。「明」是明哲、明智,指智慧明朗,照了諸法。「志願深廣」,所發
的志願深遠廣大。遠至未來沒有窮盡,普攝一切沒有遺漏,所以叫做「深
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世自在王
佛就宣說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為什麼二百一十億呢?這有兩個解釋:(一
)《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佛剎蓮華世界海有二十重,每一重有二百一十微
塵數的佛國。本經也是二百一十億,正好相合。看來是用二百一十億代表
二百一十微塵數,也就代表無量的佛國。(二)《大智度論》講:佛導法藏
比丘徧至十方。佛把他導引到十方,顯示種種的佛國,令法藏從中選擇淨
妙之國,以自莊嚴他所願成的國土。可見佛所顯示是十方種種佛剎。根據
以上兩種意見:①二百一十億暗括無量,②佛導法藏徧至十方,所以二百
一十億是指十方無量佛剎,因此法藏比丘所攝佛國能勝過一切佛土。世自
在王佛宣說種種國土功德嚴淨(莊嚴清淨)、廣大圓滿(圓是圓明、圓融
,滿是具足,所以圓滿就是《華嚴》的圓明具德)的無邊的妙相。為了滿
足法藏菩薩的心願,就全部都顯示與宣說了。說法的時間,經過千億歲。
時間長短,本無定格。現在人壽不到百歲,彌勒下生時,人壽八萬歲。
至於所顯佛土其中有沒有穢土,過去有爭論。但根據淨影大師對本經
經文的分析,以及《悲華經》的經文,所示佛國其中應該包括穢土。本經
法藏比丘於見土聞法後,就思考所見佛國的「天人善惡。國土麤妙」。若
是人惡國麤,那就是穢土呀。還有《悲華經》說:所現佛國,「或有世界
嚴淨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災」。可見當日所示諸佛國中,包括穢土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
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
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
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
於彼。】

「跠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眼睛看見叫做睹,以智慧來見叫做
見。兩個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見了,心也見了,也就是智慧的見,像《唯
識論》所說見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見了心裡頭都通達,就是所謂心明
了。法藏比丘還是因地之中,但由於世自在王如來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
能同佛的天眼一樣,十方國土都在一時之內完全目睹心明了。「起發無上
殊勝之願」。「起發」就是發起。「殊勝」就是超出其他,絕妙希有。「無上
」,沒有比這個更上更高。所願成就的佛剎,國土莊嚴,人民受樂,他的
光明、壽量、名號功德等等都是無上,超過其他佛國。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對於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
」與「惡」,以及國土的「麤」與「妙」,他都徹底「思維」,求其「究竟
」。至於善惡,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標準很不一樣。例如飲酒,世
人看作風雅,佛法就定為重戒。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
善惡標準。《淨影》判為三種:(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這個相同於
《唯識論》,是用順益與違損來判定善惡。所行對於現在與未來相順有益
就是善;相反,對於現在與將來相違有害就是惡。(二)「順理為善,違理
為惡」
。「理」是無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於相,施者、受者同
所施的東西,都體空無物,這叫三輪體空,這是順理的無相的行動。這就
是善。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把錢布施給他了,這是違理的有相行
動。這就是惡。所以這就比(一)深刻了,超出人們一般想法:布施給他
錢,做了好事總是善。殊不知你有所著,覺得做了好事,不能離相,這個
就是惡。所以這麼來看的話,那麼就是只有佛菩薩,下至阿羅漢,所修的
法才是善法。人天眾生所謂的善法,沒有離相,都叫做惡。(三)「體順為
善,體違為惡」
。「體」是實際理體,也就是真如實相、中道、第一義諦等
。順於理體的,才是善;跟理體相違,都是惡。這正同於《菩薩瓔珞經》
「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
」。心起一念,所住之緣只是自體,任運施為都合理體就是善。所以凡夫
二乘以至菩薩,一切有所住緣未能順理的修,都叫做惡。法藏菩薩對於所
見的二百一十億佛國的善妙與麤惡,一一思考比較,對它們的因果得失,
深入思維,達於「究竟」。「究竟」用俗話說,就是徹底裡恩的徹底,是對
於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窮盡根源。這個本源就是經中所說的這個真實
之際,也就是《往生論》裡頭說的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法藏菩薩的思惟達到了究竟,所以稱為「思惟究竟」。
「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一其心」,淺近地說,就是把自
己專一起來。集中到一處。從所見的諸佛國裡,挑選自己「所欲」,即自
己所須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須所求。所挑選的,都是能使眾生普得最極真
實之利的地方,這樣形成大願。經文是「結得大願」。進一步來說,一其
心就是一心。心無異念叫做一心。《教行信證文類》說:「言一念者,信心
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心無異念」
是指自心專一沒有雜念,「信心無二」表信心純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
能契入實相便是理一心。所以說一心即是真如。法藏菩薩的一心是事理兼
備,所以成為清淨報土的真因。本經第八品法藏菩薩「住真實慧。勇猛精
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是從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極樂淨土,正顯一心
是清淨報土的真因。
「精勤求索」。「精」是精進,「勤」是勤苦,「求」是願求,「索」是索
取。法藏菩薩為了圓滿大願,他勇猛精進,勤勞辛苦,一心願求成就大願
。對於形成之願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慎重。「保持」與
禪宗的保任同一個「保」字,這也實是同一意思。宗門悟後還要保任。「
保」是「心心不異謂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這個心和
這個心一念一念之間沒有兩樣,沒有兩樣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所
以如如不動,不是這個心一點不動,是堆死灰,而是隨便你是動是靜,想
這個,想那個,種種動作施為,都與實相不相違背。「持」是行持、奉持
。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專注,念念不異,自然奉持。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古德有爭論:有人認為是發願之後,修行的
時間用了五劫;有人認為這仍是發願的時間。根據《宋譯》「往一靜處,
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所以在五劫中
既在思惟,又在修習,正同於嘉祥師所說,這五劫是「修行、發願」時也
。法藏菩薩經五劫長時,於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億,俱胝即千萬)佛
土中種種「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於是捨其麤惡,廣選
善妙,結成心願。願中的佛國「超過於彼」,「彼」就是二百一十億佛土。
此時願中的佛國譬如建築中的藍圖,但從藍圖已可看出佛國殊勝獨妙,超
越十方。
 
最后编辑: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
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
。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
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法藏菩薩在完成了攝取佛國的具體大願之後,他又去參見世間自在王
如來,「稽首禮足」。「稽首」是頂禮,頭要碰地或拜墊(反之就不恭敬,
叫做我慢禮);「禮足」是用自己的頭部承接佛足。然後繞佛三周站立合掌
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發願要超勝一切佛土,是自己從真
實之際的開化,唯願一切眾生得真實之利,迅速同證大覺。所願所行,都
是真實智慧的流現,故所行清淨。現在此行已經成就。「佛言善哉(是讚
歎之詞)。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法華》要開權顯實,也同樣用了
「今正是時」。為了讓十方九界一切眾生,都入彌陀一乘大願之海,一切
含靈都能依此妙法來得度脫,這樣一件大事,現在因緣成熟。你現在說正
是時候。你應該全部都說出來,普令大眾全都歡喜。也令大眾聽了之後,
得到殊勝的法益,所以經文說「得大善利」。「大眾」指當時會上以及未來
的一切凡夫、二乘與菩薩,當前我等凡夫自然包括在內。讓大眾聽到得大
歡喜,也能夠對於佛剎修習攝取。這樣的話,都可以「滿足無量大願」。
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說:「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
故云『滿足無量大願』。」大師是說,種種行願,廣大如海,雖然無量無
數,可是只要滿足往生極樂淨土這一願,一切其他的志願,全部得到滿足
。這一開示超情離見,純粹是華嚴境界,和盤托出了諸佛的心髓。末世修
行人,在當前「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的形式下,但能信奉滿足往生淨
土的一願,就投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就同彌陀同體,一切大願都得圓滿
。方便直截,不可思議。曇鸞大師的希有開示,應與以下妙句同參:善導
大師的「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蕅益大師的「故一聲阿彌
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嚴普賢行
願品》「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
清淨願」;以及本經釋尊讚歎阿難說「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
問而得度脫故」。這都是畫龍點睛的無上開示,都是教眼,都是釋尊一代
時教、十方諸佛無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決定立脫生死,直趨
究竟。
 
發大誓願第六

本品是法藏菩薩遵從世自在王的訓示,在大會中宣說自己所發的大願
。法藏菩薩成就阿彌陀佛,世人稱為大願王。一切佛沒有一個不是大願的
,沒有大願怎麼能談是佛呢。但唯獨彌陀稱為大願之王,可見因地中所發
的大願特別殊勝。《甄解》讚說:四十八願功德成就,歸結到阿彌陀佛成
佛。四十八願就歸到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誓願是
本來修習的萬德之海,叫做弘誓本乘海,也叫做悲願一乘。一乘者,一切
眾生都令成佛,沒有其他的乘,因為眾生本來成佛。這就是彌陀正覺的功
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由於誓願不可思議。
《甄解》又引證《行卷》說:宏誓一乘海,成就了沒有障礙、沒有邊際,
是最勝深妙不可思議智德,是最殊勝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議至高無上
的妙德。誓願像虛空,所以廣大無邊的一切勝妙功德,從中出生(因為空
,所以出生一切,如同白紙才能作畫)。猶如大車乃至大風普行世間,救
度一切,沒有障礙,能夠出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繫縛)。外
道以生天為究竟,我們以生天為墮落,六道輪迴是最大的繫縛。而且誓願
海開顯了度生方便的寶藏,一切方便度生的妙法都在彌陀大誓願之內,沒
有其他更方便之法了。當然大家知道,密教是以方便為究竟,但是,大家
要知道,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就是說把密教這部分公開了。禪密教觀
、六度萬行,種種方便度生之法,都在一聲佛號六字洪名之中,而且最穩
最妥,萬修萬去,所以大誓願海是方便藏。
「良可奉持,特可頂戴」。這個
法門這樣殊勝,我們應當崇敬遵從,信奉受持,不可須臾離也。不可思議
的功德法門,就來源於不可思議的願海。一切功德,一切殊勝,一切方便
,皆是由於這個不可思議的彌陀的大願之海。
底下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只是彌陀四十八願度眾生,而
不知本經古譯(漢譯、吳譯)都是二十四願,只有唐譯和魏譯是四十八,
宋譯是三十六。《後出阿彌陀偈經》特別指出「誓二十四章」。所以古籍之
中,提出二十四願的佔半數,提出四十八願的只有三分之一。先師夏老彙
集本經正好章數是二十四(共分二十四段就符合二十四章),所包括的細
目恰恰是四十八願。這樣就把古譯二十四和四十八兩種說法都巧妙地融會
在一起了。
 
最后编辑: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下恩我們看經文,法藏菩薩向佛稟白:「唯願世尊。大慈聽察」,敬請
世尊在大慈的心中垂聽和照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
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
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
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一、國無惡道願。二、不墮惡趣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
德莊嚴」。這四句是極樂世界的總讚。「我」是法藏菩薩的自稱,在成佛時
,所居住的佛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具足」是圓滿之意,
指含攝一切,沒有欠缺。「無量」,指沒有方法用數字等等來表示它有多少
。這個佛剎具有徧一切處、含攝一切、無有缺少、無有不足、不可用數量
表示的殊勝功德和清淨莊嚴。這一切都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不可思
,人的頭腦想不到。不可議,人的舌頭說不出。人的頭腦口舌都不中用了
,所想所思的都不對,說出來的也全不對,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極樂世界
的功德,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極樂國土是這樣
的功德莊嚴,是這樣的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華嚴經》的特色。教中四
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理法界是實際理
體,那就是本來無一物。事法界,種種事相森羅萬象,男女老少,大地山
河都是。事理無礙是大乘所共有,雖然本體是寂,然而常照;雖然常照,
本體仍是空寂。理體不礙事相的發揮,事相不妨理體的一味。這個事理無
礙的道理,大乘經典裡都有,唯獨事事無礙,是《華嚴》所獨具。《無量
壽經》就是《華嚴》的中本。《無量壽經》和《華嚴》一樣都是十玄具足
。《華嚴》的十玄主要是: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
重重無盡、圓明具德。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無量,無
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號,具足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門。小大相容。大的屋
子裡裝人,這是常識;我說人裝屋子,大家就想不通了。華嚴境界就是如
此。須彌山容納芥子,芥子容納須彌山。芥子為什麼能容納須彌山?因為
芥子的體性是法性,巨細萬物同具法性,法性徧滿一切,包容一切,也就
是徧滿十方包容萬有,所以須彌山就在芥子之內。小大互容就是這個原因
。廣狹自在。廣大境界可出現在一個狹小區域,例如一尺的鏡子,可以照
見十里的光影。本經在極樂世界寶樹中可見諸佛淨土。寶樹是狹,諸佛淨
土是廣,但都可「寶樹間見」。延促同時。延是長時間,促是短時間。一
萬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樣。這個道理愛因斯坦都懂了,愛因斯坦說:時間
是人類的錯覺。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寫了一封悼念的信說:你走了,不
久我也就來了,但是這個有先後的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重重無盡。兩恩鏡
子對照,就照出無窮無盡的鏡子。我與他兩個人對恩看,就是重重無盡。
我看見他,我的瞳仁裡就出現他的形象,他的瞳仁裡也出現我的形象。我
看見他的時候,我就看見他眼睛裡的瞳仁,我也就看見他瞳仁中的我,他
瞳仁中的我也就包括了無窮無盡、一層一層的他。這個你只要把兩恩鏡子
對恩一放就清楚了。因為極樂世界具有重重無盡的玄門,所以這個世界的
功德莊嚴是重重無盡。極樂世界中隨處一朵蓮華放三十六百千億光,其中
每一光就出現無量的佛,每一佛又有國土,又有蓮華,華又放光,光中又
有無量的佛。一重又一重無有窮盡,這是華嚴境界。因此我們應當深信,
阿彌陀佛就是毘盧遮那,極樂國土和華藏世界有何分別。極樂世界依報正
報的種種莊嚴,都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一一都具足華嚴的一切玄門
。所以說極樂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因為具足了華嚴事事無礙
的境界,所以具足事事無礙境界不可思不可議的無量功德。所以能夠讓眾
生「聞名得福」,一聽名字就得福。別人一說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得了福
了。「聞名發心」,聽到佛的名字就願意發心。「十念必生」,你至心信樂,
念十句就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你再困難,再忙,每天只
修十念總是可能的。法源寺新圓寂的老方丈,他是禪宗,他修十念法,也
可以往生。凡夫往生極樂就不再退轉了,就是阿鞞跋致,還有什麼法比這
更頓。連動物乃至地獄罪人都可以往生,所以是普度。還有「見樹得忍」
,極樂世界的菩提樹,若有人看見,就證無生法忍。菩提樹的功德是這樣
不可思議。打個比方說,禪宗的舉拳豎臂,問話人看見拳頭就開悟了。極
樂世界的樹,更加不可思議,任何人見到樹就得無生法忍。淨宗不可思議
就在這個地方。同時也由於極樂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莊嚴,所以國土中
萬物嚴淨。一切東西都非常莊嚴,非常清淨,極微絕妙,無以復加;並且
萬物都是光瑩如鏡,都像鏡子一樣,可以照到十方世界。而且光明遍滿虛
空,若有眾生接觸到光明都得安樂,除滅垢污,出生善念。國中萬物都是
妙寶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到香味,自然修習佛所傳授的妙法
。所以極樂世界一塵一毛都是華嚴境界,圓明具德。圓具一切光明清淨,
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所以願文開頭這四句是表示整個極樂世界一切一切
都是如此。「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完全是華嚴境
界,也是每一位讀者自心的妙明境界。每一願都是為眾生,每一願都是阿
彌陀本妙明心的顯現,每一個事相都是清淨句。天親菩薩說:極樂世界三
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
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最后编辑:
底下說,在此佛剎中,「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
以我們也就看出,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第一個願就是國無惡道願,國土裡沒
有地獄、餓鬼、畜生,沒有三惡道。願文中「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指的
是畜生道。地獄,古印度話是那落迦或是泥黎,有四個意思:一、是不可
樂,苦極了,沒有可樂之處。二、不可救濟。三、冥暗。四、地獄。地獄
有三類:(一)根本地獄,包括八熱與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的最下第八獄
,叫做無間地獄,所受罪報,相續不斷,沒有間歇,其苦無量。(二)近
邊地獄,在八大地獄每一門之外附近處。(三)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
、樹下、空中,種類無數,受苦無量。地獄苦果,最重之處,世間一日之
中,地獄眾生八萬四千生死。《地藏經》希望大家看看,曾經有人說是假
的,其原因可能是世間流傳的共有兩種,其中一種在大藏裡頭沒有根據。
但是大藏中有《地藏經》,是唐朝三藏沙門實叉難陀翻譯的,有根有據,
不能說《地藏經》全是假的。希望大家看看《地藏經》,我讀這部經總是
落淚悲泣,當我看到遍虛空,十方世界,一切地藏王菩薩都聚會到一起,
釋迦牟尼佛拜託地藏王菩薩說:地藏狺地藏,一個眾生,只要他有一絲一
毫的善因,你就不要叫他進地獄。世尊一度又一度的拜託地藏王菩薩,我
每次讀到這裡,每次都是淚不能止。
其次是餓鬼。餓鬼經常飢餓,所以叫餓鬼。經常千百年聽不到水的名
字,更不用說看到水接觸到水了。他膽小害怕,所以叫做鬼。他有他的威
力,所謂鬼神,能降禍於人。鬼可以把人抓走、殺死等等,又常被諸天驅
使強迫勞動。所以鬼很苦。鬼沒有不餓的,所以佛教中老放焰口,就是給
鬼施食,把鬼的喉嚨打開,把所施的食物變成甘露,鬼才能夠吃。
第三是畜生。新譯叫做傍生。「傍」是橫,形狀是橫的。貓狗不像人,
人是直立站著的,貓狗是橫著的。畜生道徧在各處,披毛帶角,有鱗甲,
有羽毛。在水裡也有,空中也有,陸地也有。互相吞噉,你吃我,我吃你
,受苦無量。常見的豬,都要受一刀之苦,而且子子孫孫都被斬盡殺絕。
尺蠖(槐樹上的綠色肉蟲)掙扎在蟻群之中,一口一口的被螞蟻活活咬死
。報紙上誇耀名廚的技術,一盤活魚被客人吃光了,嘴唇和眼睛都在動,
這就顯示人在咀嚼品味之際,魚正慘受千刀萬剮粉身碎骨之苦。從以上常
見的事,可略窺畜生無盡諸苦。
極樂國中沒有三惡道,所以是淨土。《阿彌陀經》:「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國中眾鳥是彌陀教主「變化所作」。以上是第一願。第二不墮惡趣願:
「焰摩羅界」就是焰摩王的世界。焰摩羅常譯作閻魔。焰摩王主守地獄,
主管世間生死罪福種種業報。本願承接第一願,國中不但沒有三惡道,並
且國中眾生永不更墮三惡道。願文是:焰摩羅界、三惡道中的眾生「來生
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本願有三
個重要涵義:(一)惡道眾生同可往生。(二)往生的眾生決定都成佛。(
三)往生者縱有極重的罪業也不墮入三惡道。從本願中完全托出了彌陀大
慈大悲大願大力的本心。極樂國中不但沒有三惡道,而且三惡道中的一切
眾生一旦生到佛剎之後,受到佛法的教化,都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國中沒有惡趣,大家都來,來了之後大家
都要成佛,這就是佛的本願。更應注意和感恩的是(三)「不復更墮惡趣
」。到了極樂世界,不會再墮到惡趣裡去。從這句願文就可破現在有種反
對帶業往生的說法。他們舉出淨土三經裡都沒有帶業往生的明文,就認為
帶業往生這話是錯的。這種論證不但違反淨土宗教義,而且這個態度也是
違反科學的。彌陀大願中明明白白有「不復更墮惡趣」的話,若是根本往
生的人都已惡業全消了,阿彌陀佛還要加這句願文幹什麼!應知不更墮惡
趣是由於佛的願力。他雖然帶著應入惡趣的罪業來了,但他可以在極樂國
土勤修功德,更加極樂種種增上因緣,成就殊勝功德,可以消除一切罪障
,所以不復再墮惡趣。不復再墮惡趣,就是對帶著惡業去的人說的。如果
來的人,每個人都沒有惡業,還說你不用更墮惡趣幹什麼!那這話就是多
餘的了。法藏比丘怎麼能說廢話發廢願呢?所以龍樹大士說:「若能生彼
國,終不墮三趣。」龍樹菩薩這話也是如此。倘若往生的人的罪業已經消
清了,龍樹菩薩還說這話幹什麼!龍樹大士大家都普遍尊重,是八宗的祖
師。龍樹菩薩的話,希望大家重視。這個願非常殊勝:(一)是惡趣的眾
生也可以往生,而且不再墮入三惡道,表示彌陀的悲心無盡。(二)是往
生的人都要成佛,這是大誓願海的本心。可以看出,彌陀聖心,願願都是
為眾生,願願都是願一切眾生成佛。在這願之末是「得是願。乃作佛。不
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現在法藏菩薩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實際上阿彌
陀佛已經久遠成佛,成佛十劫還是示現),所以這一切願都已成就,都是
現實的。我們只要如法奉行,就一一都可完全實現。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
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
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三、身悉金色願。四、三十二相願。五
、無差別願。

第三身悉金色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
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
眾生,讓他們生到我的國土時,身體都是紫磨真金的顏色,都是真金色身
。紫磨真金是最好的真金,中國人說是赤金。好金帶紅色,金的成份足。
諸佛都顯金色身,善導大師解釋:諸佛為什麼顯金色身?往生的人也都顯
金色呢?因為金的顏色光亮潔淨,令人喜悅,而且金是不銹不壞的。一塊
鐵會上銹,變得難看,甚至就爛掉了。很多世間東西也比不上金子,總會
發霉變色生銹。金子就沒有這些毛病。所以金子可貴也在此。諸佛現金色
身,是要借金子的不壞不變,來顯常住之相,所以顯金色身。所以善導大
師說:「諸佛欲顯常住不變之相,是故現金色身。」《會疏》說:金色表示
中道實相,因為人民都是一樣,沒有差別,都是金色,彼此平等。平等正
是中道之意。
第四三十二相願。願文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三十二相的具體
內容詳細寫在《大乘無量壽經解》中,這裡不重複了)。《智度論》說:佛
顯三十二相,是隨此間閻浮提(地球)眾生的根器而說的而顯的。古印度
外道修習梵天的法,能看見天界天王的三十二相,所以佛就顯這個相。實
際佛是無量的殊勝,三十二相只是化身佛應此界眾生的根機所顯之相。至
於報身佛,《觀經》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裡有八萬四千隨
形好。所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適應地球上人類的水平所顯現的化身佛
的相。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隨形好,還是報身相,報身還是從法身中流
出來的。真正的法身不可色見聲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
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五身無差別願。願文是:「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
醜者。不取正覺。」曇鸞大師解釋說:「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
,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咱們現
在地球上就有黃人、白人、黑人等等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因為
不同,所以會產生優等民族、劣等民族的錯誤分別。我們這個世界例子很
清楚。有高有下,就有此優彼劣,優者依仗優勢就欺壓弱小,於是就爭戰
不息,是非迭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恃強凌弱,殘殺無辜,罪業不
停,成為惡魔,就要墮落沈淪在三有之中出不去了。是故如來興起大悲之
心,發起大悲平等的勝願,願國中人民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端莊嚴
正,明潔清淨,「悉同一類」,沒有差別。所以極樂世界沒有是非高下的退
緣。
 
最后编辑: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
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
取正覺。】六、宿命通願。七、天眼通願。八、天耳通願。

第六宿命通願。願文是:「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
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大意是:每一個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夠自己
知道自身無量劫以來的宿命。「宿」是宿世,就是過去世,俗稱為前世。
宿命指過去多生做的一切善一切惡。這個就稱為宿命通。這是第六宿命通
願。「通」就是神通的簡稱。「窮潛神異,所為不測」叫做神。深藏在神奇
之中,所有施為別人不能覺察,不能猜測,無法預計,叫做神。「所作無
壅(沒有堵塞不通的地方),自在無礙(自由動作,沒有障礙)」,叫做通
。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盡,是六通。其中只有第六通,唯
是聖人所有,唯聖人所能證。外道再修只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能證漏
盡通。若證漏盡,分段生死、輪迴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唯聖。前五種是通
於凡小,凡夫也有,小乘也有,甚至妖魔鬼怪,北方的四大家,黃、白、
胡、柳(黃是黃鼠狼,白是刺蝟,胡是狐,柳是蛇),他們也都可以得一
點點初步的邪通。所以佛教不許修行人賣弄神通。因為這些神通,妖魔鬼
怪也能有,它們炫術欺人,招搖惑眾,謗法禍人,為害嚴重,所以佛法禁
止賣弄神通,若真有神通,一般只是在寂滅之前,稍微顯現一點,不准招
搖。神通只是聖末邊事(聖道裡恩末尾的邊邊上的事),若與智慧相比,
那就是次要裡的次要,實是不能相比。不重智慧專重神通,是捨本求末,
長此以往必入魔途。漏盡,就是要斷見思惑。證初果要斷見惑,見惑就是
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癡、慢、疑。思惑是貪、嗔、
癡、慢。要把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貪嗔癡慢全部斷盡才證阿羅漢,這就是
豎出三界,修行的道路很難。往生極樂世界是橫出三界,所以叫做易行道
。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由彌陀願力的加被,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具足神通,
並比凡夫外道所得的通大得多,也比小乘正道從禪定所得的大得多。《事
贊》說:「三明自然乘佛願,須臾合掌得神通。」以彌陀弘願作為增上緣
,所以神通超過常規情況。小乘的神通要跟佛菩薩相比,有九種差別:(
一)寬狹不同。範圍不同,聲聞的天眼、天耳所能通達的,是兩千個國土
,緣覺是六千個國土;現在本經中說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都能通達,不知比
這強多少倍了。(二)多少不同。聲聞緣覺小乘,他一個心念做一件事,
不能辦很多事;佛菩薩能化現到十方一切的世界,同時同一剎那,能現各
種身:天身、修羅身、人身、鬼身、畜生身,都能現。(三)大小不同。
二乘所現大身不能進到小的空間,現小身裝不下大的東西;佛菩薩所現大
身能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能讓這樣的身體入一個微塵之中,也能現一小微
塵的身容納大千世界。(四)遲速不同。我們這個神足通,二乘到遠的地
方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到;佛菩薩就不是這樣,不需要時間。一念能到十
方世界。(五)虛實不同。二乘阿羅漢所現,他只是相似,沒有實用;佛
菩薩所現都有實用。(六)所做不同。二乘所現就是不能讓他有心;佛菩
薩能化現無量人,可以叫所化的各各有心,各各去做不同的事,讓人覺得
每個就跟真實的人一樣,有心有想。而二乘做不到。(七)所現不同。佛
菩薩只現一個身,能讓大眾看到種種不同的人;能只出一聲,令人各各異
聞;並能安住一處,現身十方。二乘不能。(八)化根用不同。菩薩是六
根互用,眼睛、耳朵、鼻子等等都可以互用,但二乘不行。(九)自在不
同。《涅槃經》說:諸佛菩薩,凡所做為,身心自在……身現大的時候,
心不跟著增大;身現小,心也不小。形象現喜,心也不喜;形象現發愁,
心也不發愁。這二乘不行。二乘得的神通比大乘差這麼多。生到極樂世界
,得的是大乘不共的神通,更加上彌陀的殊勝願力,所以超越常規,宿命
通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做善惡。例如釋尊在世時,有一個人來求出家,諸
大弟子觀察這人的善根,直到八萬劫,都沒種善根,於是加以拒絕說:不
行,你走吧。你沒有善根,不能出家。他就走了,路上碰到釋迦牟尼佛,
跟佛說他要出家,釋迦牟尼佛收了,後來他得道了。大家說他沒有善根,
佛說,你不知道,八萬劫前,他是打柴的,碰到老虎,他爬到樹上,老虎
走了,他輕鬆地念了這一句「南無佛」。因此一念的善根,八萬劫後遇到
釋迦牟尼佛還是出家了,還是得道了。佛神通沒有限量,遠超一切阿羅漢
。《會疏》說:宿命通能知道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的宿命
及所做的事,也能知道六道眾生各各的宿命和所做的事。得這個神通很有
好處,日本澄憲師說:不知道宿命,你就對善不進,對惡不怕,於是懈怠
。阿羅漢想到在地獄中受的苦,他就流汗,甚至流出血汗,知道可怕。阿
羅漢得了通,所以不忘,一般眾生都忘了,地獄中人更健忘。在地獄中的
,火燒著的銅柱,他見到是一個極美的女人,就過去擁抱,一抱就把自身
燒枯了。燒枯了,風一吹又活了,活了他就不記得了,又看見美女又去抱
,又燒了。一夜之間多少萬次,他始終記不住。阿羅漢記住了,想起來流
血汗。他知道恐怖,就不敢再做惡,他來勸大家就非常親切。第二,知道
宿命不會自高自大,你知道你過去所完成的功德,都是由於佛的加被。我
們之所以能往生,不是由於自己的功德充分,而是由於阿彌陀佛的誓願。
你把你多生的行業都加起來,要知道罪過很多,功德很微弱,而今日能得
這殊勝的因緣,全因彌陀加被之力。這才知道全靠佛德,才深生感恩敬仰
之心。
第七天眼通願,第八天耳通願。兩願合寫,願文是:「皆能洞視。徹聽
。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洞視。徹聽」。洞是洞
達,「洞視」是徹底看清楚。「徹聽」是全部都能清徹聽到。看到一切,聽
到一切,所以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這兩句中就包括天眼通、天耳
通,是第七、第八兩願。天眼通也叫做天眼智通,也叫做生死智通。為什
麼叫做天眼?因為這是天道的人所得的眼,他能夠看到遠的、近的、粗的
、細的一切的色。太細的人們看不見,這很顯然,蒼蠅腿上有多少細菌,
我們看不見,要借助於顯微鏡,要儀器,天眼就不用。太大的人也看不見
,你一上北京北海的白塔就知道了,你就看見個圓圈,以自己的立足點當
圓心,拿視力當半徑,於是你所看到的區域成為圓的。在圓圈以外,明明
是有,但眼睛看不見,所以人的眼睛就很有障礙。而且這個天眼通,又叫
生死智通,能夠知道眾生去來生死之相,能夠知道眾生死後生到哪裡去。
《大智度論》裡講:天眼所能見的範圍是「自地」及「下地」。譬如一個
欲界天的天人,他的「自地」是欲界天,「下地」是欲界天以下,人、修
羅、畜生、鬼、地獄他都能看到;至於色界天、無色界天、佛菩薩的境界
,超過他了,他就看不到了。天眼通遠勝肉眼,還在於天眼的「洞視」。
肉眼只能見障內(障礙以內),例如眼前的牆壁是我們的障,牆壁以外我
們就不見了。天眼不同,能透過牆壁,障以外一樣見,出世和世間種種的
形色都不能障礙。再比較一下,龍樹菩薩說:小聲聞一般是能看一千個世
界,「作意」(就是他入定了)能看到兩千國土;大聲聞多一點;緣覺又多
一點;大緣覺不問作意不作意都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能見無量世
界的事物。至於極樂世界的人民,《宋譯》中說:「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
看百千俱胝(百萬)那由他(億)世界,粗細色相……」億可作十萬、百
萬、千萬、萬萬,不管是哪一個數,連乘到一起正是一個非常大的數。今
經說洞視十方,也即是能知能見無量世界。極樂世界的人所得天眼通,十
方無量世界去來現在之事都能夠洞視,就是由於彌陀的願力,遠遠超過其
他由報得或修禪定所得的通。
彌陀願海中天眼通一願,包含了啟迪人民修持的妙用。日本淨宗大德
說:有的眾生看不到苦果,他就不怕種苦因。有了天眼,知道未來之事、
各種苦果,所以畏怕就不造苦因;也看見樂的果,就修樂的因。肉眼看不
見障外,不見地獄餓鬼的苦,不見自己過去生中父母師長正在受種種慘報
,所以不思救濟,不肯精進修持。倘若親見親聞,你還忍心享樂嗎?還能
繼續懈怠嗎?自然厭離心切,報恩思深。這就是天眼一願的重要意義。更
進一步說,極樂人民的天眼,不但可以明照十方一切眾生生生死死、去去
來來的相,並能普見無量塵數的佛國,於是他就可以發心,以大圓普度的
淨土法門來救濟眾生,利樂萬物,廣使眾生同得真實之利。這才是本願的
殊勝意義。第八、徹聽十方去來現在之事,是天耳通願。天耳通能聽到障
內障外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以及遠近粗細的一切語言與音聲。我們的聽力很
有限,所聽到的聲音只是在幾十週波以上、幾萬週波以下這一小段裡的聲
波。幾萬週以上叫做超聲波,有許多作用,但人耳聽不著了(肉眼所見的
光也只是一段,紅光與紫光之間)。根據《魏譯》,天耳就是可以聽到百千
億那由他諸佛所說,都能受持。《唐譯》,天耳能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
(即由旬,舊傳為四十里)外說法」。極樂的耳通,不但能聞世間音聲,
並且包括遍聞諸佛說法,這是極殊勝之處。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
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九、他心通願


第九他心通願。願文如上。大意是: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知
道無量無邊佛剎眾生心之所想。《會疏》說:我們來到極樂世界的聖眾不
需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況。因為知道他心之所想所念,我才可
以應其意樂隨緣接引。這願文中「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是他心通的廣度。
另一問題是深度。例如唐代印度大耳三藏有他心通,他到中國,唐帝請南
陽忠國師去考驗,國師頭兩度設心──看猴猻與看賽划船。大耳三藏都說
對了。可是到了第三度,大耳瞠目結舌,不知所云。國師劈恩打大耳一掌
並說:「你這野狐精」。從這公案可以看出神通與明心見性相比是微不足道
的。一般的他心通也只是大耳的水平,對於國師的心境,是無法測知的。
但極樂人民的通,超越常情。《甄解》註釋《魏譯》中極樂人民的他心智
,「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他認為文中「下」字指眾生
心念,其「上」就可知諸佛菩薩的心。二乘只能知凡夫與小乘的麤心,諸
佛菩薩與極樂的菩薩能知佛心。
禪宗的話:「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什麼叫善知識?沒有一法與人
,只是給人解粘去縛。你粘住了,撥一撥,不要粘住。你捆上了,我給你
解開扣。這扣是你心裡的扣,首先須知道你的心念,並且又能知如來真實
之義,方便的法門,所以就能解你的扣。極樂世界的聖眾具有極廣極深的
他心通,就可以教化多方了。
 
最后编辑: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密
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歷供養諸佛
者。不取正覺。】
十、神足通願。十一、徧供諸佛願。

這一章把第十、第十一兩願合寫,文字十分簡潔,其中「周徧巡歷」
顯第十神足通願,「供養諸佛」徧顯第十一徧供諸佛願。神足通也叫神足
智通、神境智通、如意通、身通等等。《大論》說,如意通有三種:(一)
是能到。能到有四種:第一是能飛如鳥。第二是移遠令近,把遠移到近(
相對論也有這個提法,當你速度極快,近於光速的時候,空間距離也在縮
短)。第三此處沒,彼處出。這邊沒有了,那邊就出來了。第四就是一念
能到。一念之間就到,一舉念就到。如意通的(二)是轉變。大能變小,
小能變大,一能變多,多能變一,種種東西都能讓他轉變。一般外道的轉
變,最久不過七日。過去傳說,有人從神仙學點金術,當他知道五百年後
金子就不存在了,這人說:你這術我不學了,學了之後就會叫五百年後的
人遭災──金子又不是金子了,我寧可不學了。他的師父告訴他,你這一
念,圓滿三千功德。可見外道的轉變不能永遠。(三)聖如意。是六塵之
中,色聲香味觸,不可愛的不淨的東西,能夠讓它淨,觀成可愛的、清淨
的;相反,也可使可愛淨物,觀成不淨的東西。這個聖如意,唯佛獨有。
「神通自在」。生到極樂的人,都具足神通,自在顯現沒有障礙。「波
羅密多」是到彼岸。因能徹底貫徹一切自行與化他的事,能同眾生從生死
的此岸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說波羅密多。「於一念頃」。一念的時間
前頭說過,只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就是一剎那。在極短的一念頃裡,
可以在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歷,而且供養諸佛。這個神通妙用,是不
可思議的。「周徧巡歷」,表示他所遊的國土非常廣,「供養諸佛」,所要做
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都在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之內全部完成,全顯
極樂世界延促同時的事事無礙。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
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十二、定成正覺願

第十二定成正覺願。願文如上,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一切
眾生,生到極樂我國,都遠離一切分別心,六根都寂然安靜。若有人不能
決定成佛證入大涅槃,我決不成佛。本願往生者決定成佛,顯出彌陀的本
心,就是一佛乘。所以《法華》佛最後說法,聲聞、緣覺是化城,沒有二
乘、三乘,只有一佛乘。當佛說《法華》的時候,跟隨佛幾十年的大弟子
,有五千人退席,不能聽。釋迦牟尼佛說「退亦佳矣」。沒有留他們。極
樂世界就是都成佛,「二乘種不生」。這是大乘遊履之處,二乘不能往生。
善導大師對這個願安了四個名字:一個是必至滅度願,一個是證大涅槃願
(阿羅漢是小涅槃),第三是無上涅槃願,第四也可以名為住相證果願。
因為修淨土法門,觀佛也罷,念佛也罷,一般都認為,觀就有色相,念就
有聲音,都是有相,要離相才證果。可是善導大師說,這是住相證果願。
是住相仍然證果,這個提法提得很殊勝。至於密宗,是「首楞嚴」的精神
。「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顯法身,聲色皆實相,你住相就是
住了實相,所以住相證果,這就同善導大師一致了。善導大師還說,修淨
的人不要急於離相,但能依相專至,決定往生。所以念佛法門不要求你離
相,你不要管離相不離相,就是老實念去,都可往生。這實是無上開示。
《甄解》說:「高祖(日本人對於善導是尊敬到極點,稱他為高祖)願名
太盡願意矣。」他極讚善導為本願所立的四個願名,認為這能徹底顯明願
文的真實意。中國對於善導的尊敬不如日本,因為國內有一個傳說搞錯了
,以為善導自殺了。錯了。記載有錯誤。自殺者是向大師問話的人,不是
大師。現在本經願名是定成正覺願,和善導大師這點相同的。善導大師在
四十八願當中,特別挑了五願,叫做真實願。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
無量、諸佛稱歎、十念必生,這五個願是四十八願中的真實願,也就是四
十八願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彌陀宏願的心髓、彌陀的本心。要依照這
個最簡單、最容易、最圓融、最頓速的徑路,念佛往生。
「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分別就是識別一切事呀理呀、這個和那個,
種種的不一樣,他是以虛妄分別為體性。第六識就是分別識。本來平等,
本來不二,但在這裡頭生出種種差別了,妄在本來無分別的法上分別出人
呀我呀、是呀非呀,故稱為分別的惑。斷了這個惑轉為無分別智,所以第
六識就轉為妙觀察智。願文中的「遠離分別」就是捨離分別的妄惑,了達
「萬法一如」,真如就是萬法,萬法就是真如。「諸根寂靜」,六根都寂靜
。「寂」是寂然,離開煩惱叫做寂。「靜」,安靜,絕除苦患叫做靜。《華嚴
經》說:「觀寂靜法,離諸癡闇。」你在觀修「寂靜」這個法時,慧明自
現,你就離開了愚昧和冥暗。釋迦牟尼四個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
寂然、寂靜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靜,稱為牟尼。身、口、意代表六根
,身、口、意寂靜,就是經中的「諸根寂靜」,也就是涅槃的本性。
由於遠離了分別的妄惑,而眼、耳、鼻、舌等等諸根也都寂靜,相契
於涅槃的實際理體。「決定成等正覺」就是決定成佛。「證大涅槃」。涅槃
可翻成圓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一切妙德無不圓備,一切
障礙無不消除)。「大涅槃」,指大乘的涅槃,他與小乘涅槃的分別有四個
方恩:(一)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大乘涅槃證這三德
。小乘呢,三德之中只有解脫德。他解脫了,他沒有證法身,也沒有般若
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二)常樂我淨。菩薩具足常樂我淨。二乘的
涅槃只有常、樂、淨,他也不滅了,他也很安樂,也很淨,但是法身真我
他沒有見(常樂我淨這個我是真我,不是《金剛經》裡我相那個我)。(三
)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大涅槃,兩個都離了。而小涅槃呢,
他只離了分段生死。六道輪迴的生死斷了,變易生死還有,還要發大菩提
心,還要經過四十二個位次,登妙覺位。每一個位次都是一個變易,也是
一個生死。(四)身智。大涅槃具無邊的身和智,小涅槃灰身滅智。大涅
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也是有餘涅槃。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凡往生者將來都證大涅槃呀,怎麼能說咱們的世尊反是有餘涅槃呢?有一
些說法,不管說的怎麼有名,我們一定要以聖言量為標準,不要貪新好奇
)。
 
后退
顶部